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2024-05-28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精选9篇)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1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丽水市莲都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引路, 整体推进”为思路, 按照“有规划、有组织、有设施、有项目、有队伍”的工作目标, 整合新农村、文明村、旧村改造等工作中的有效资源, 建立多元参与共同建设机制, 农村社区工作得预期的效果。

1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不断完善城乡社区体制机制建设。莲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 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先后多次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根据上级要求, 及时调整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修订《莲都区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人, 确定专职联络员, 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在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莲都区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 经反复征求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之后编制完成《莲都区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提出了到2012年建成12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5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同时, 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莲都区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 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并根据不同类型要求设置了具体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 指导工作有序推进。

(2) 分步实施, 完善功能, 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服务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社区建设的根本所在, 其生命力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1]。为推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步伐, 实现城乡一体化, 莲都区根据“以点带面、分布实施”的原则, 将农村社区分为示范类、标准类、普通类3个类型, 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确定了丽新乡畎岸社区、大港头镇北埠社区、黄村乡李村社区等10个社区为首批示范型农村社区。目前, 10个示范点硬件建设全部到位, 均统一配备了电脑、电子显示屏, 统一制度上墙, 统一制作背景墙, 整个服务大厅焕然一新。软件建设上, 把城市社区管理中形成的适合农村实际的做法延伸到农村新社区, 从方便村民办事出发, 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审批、社会事务、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农业信息等服务事项统一纳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 实行“一站式”集中办理和“全程代理”, 对于有些由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服务工作, 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 委托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组织承担。使村民不出村 (社区) 就能享受到代办、咨询等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 初步形成了有农村新社区特点的管理模式, 体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3)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 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承揽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 莲都区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享有政府补贴的专业人员 (如村双委主要干部、大学生村官、计生联络员、农业信息员、基层社保员、报账员及护林员等) 挑选合适的人员作为农村社区服务基本力量, 通过“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和“三个一”制度 (即一日一值班、一周一沟通, 一月一集中) 、全程代办等制度, 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农村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之间形成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氛围。三是结合争先创优活动, 开展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为重点的专业培训。2011年9月, 莲都区采取实地观摩和专家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乡镇干部、农村社区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区民政局、人劳社保局、农业局、计生局、卫生局、建设分局、国土分局8个部门的8大类59项服务内容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以及工作要求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解[2]。

2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莲都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 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社区建设整体工作还刚刚起步, 特别是与城市社区工作相比, 当地基础还比较薄弱, 发展还不平衡, 推进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村级组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二是村庄规模小, 村集体经济薄弱, 财政保障不足, 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人力缺乏, 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四是部门间仍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将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3 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共建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涵盖面非常广, 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工作任务重。人劳社保、组织、卫生、计生、农业、建设、国土、供销等各有关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能, 各司其责, 对照实施方案, 落实配套措施, 努力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民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牵头的责任, 强化业务指导, 搞好统筹协调。各乡镇街道应承担起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 加大推进力度, 切实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要对照年度目标任务, 集中精力, 打造特色, 培植亮点。新闻宣传部门要在当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 全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顺利的开展[3]。

(2)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村社区建设仅依靠政府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农民自筹、政府扶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才能把农村社区建设好。要建立“财政安排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 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 应调动社区本身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村企结对”等方式, 变“输血”为“造血”, 真正使社区建设工作造福于大众, 扎根于农村。

(3) 专兼结合, 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社区干部队伍为民服务的本领。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主体, 是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者。要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的选举制度和方式, 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能创业致富、有奉献精神、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农村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 使其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建议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挂职锻炼、蹲点服务。各涉农部门及部门基层站所应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 有针对性地加强代办事项的业务指导。同时, 建议参照城市社区的模式,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 向社会统一招聘一批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 制订具体的分配方案和福利待遇[4]。

(4) 整合资源, 突出为民服务,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的基本功能是服务, 生命力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在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过程中, 应发挥好社区为民服务的基本职能, 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一是搞好社区公共服务。特别是对于“多村一社区”的社区, 建议乡镇职能部门及部门基层站所探索“集中审批服务日”的模式, 固定每月某日为“农民建房审批服务日”、“计生卫生服务日”、“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日”等, 让所辖村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到相关部门所提供的集中办公、联合服务。二是搞好社区市场服务。积极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邮政代理等服务网点,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服务。三是搞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摘要:介绍丽水市莲都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 以促进当地农村社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成效,建议,浙江丽水,莲都区

参考文献

[1]孙文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清原县的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5 (5) :44-48.

[2]王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J].科技信息, 2011 (32) :78.

[3]贾宗岩, 李显嵩, 李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8 (6) :28-29.

[4]李文丰.马兰屯镇人大支持新型社区建设[J].山东人大工作, 2011 (11) :51.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2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交通状况,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这对农村人口占80%以上,交通状况相对落后,公路交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甘肃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十二五”以来,天水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6873”交通突破行动、精准扶贫等战略部署,推动全市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天水市“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农村交通环境。但由于天水市经济不发达,家底薄、基础差,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多,地址地貌复杂,公路建设造价高、难度大,国家投资又以补助引导为主,因而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近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公路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及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水市截止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429.18

公里,其中国道630.912公里,省道356.988公里,县道1217.225公里,乡道932.478公里,专道300.101公里,村道6991.481公里。高速248.161公里,一级10.052公里,二级457.223公里,三级885.455公里,四级8102.258公里,等外726.036公里。有铺装路面5735.094公里,简易铺装1968.027公里,未铺装2726.064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441.28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0.052公里,二级公路24.941公里,三级公路577.998公里,四级公路8102.258公里,等外公路726.036公里。全市114个乡镇,全部通了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100%,全市2491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已通沥青(水泥)路1856个,通畅率为74.5%。从以上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投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我省开始实施“3341”工程建设以来,农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二、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天水市原有农村公路基础弱、底子薄,全市公路网总体水平依然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前期谋划不足且布局不合理;二是农村公路网作为薄弱环节,通达深度不够;三是公路质量差,技术等级普遍偏低,路面结构多以低级路面为主;四是技术标准不高;五是现有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极度匮乏,超期服役公路得不到及时改造,公路运行水平较差。

三、进一步提高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水平的对策

1、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前期谋划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加快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步伐。农村公路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国、省道效益的充分发挥,也制约了局域经济的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的丰富资源运不出来,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目前,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交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2018年全省所有宜通水泥(沥青)公路的行政村全部达到“通畅”的农村公路建设新要求,大规模农村公路的“通畅”工程的具体实施,对公路交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由于天水市乃至全甘肃省农村公路欠账太多,加之经济欠发达,而国家的总盘子有限,建设资金只是补助引导资金,需要相当一部分配套资金,因而,也影响到了项目建设的步伐。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多动脑筋,用活用足政策,多方筹措资金,顺应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趋势,来保证农村公路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使物资流动加快,旅游业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农民生活改善。

二是合理布局,形成公路网。县乡公路网的发展应从生产力布局需要出发,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同时考虑邻省、邻县的公路布局,地方公路与省养公路相结合的方针,在打通县际路,提高通乡路,在改善通村路的同时,尽快打通周边地区的断头路,形成以主要经济干线,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公 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三是科学安排,建成“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现状的改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农村公路的“通畅“工程就由于配套资金的难以落实而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我们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首先必须安排当地群众要求迫切,且有一定资源急需改造和新建公路的项目。其次,交通量较大,有路难行,通而不畅地段的公路进行优先改造,最后打通主要的跨市、跨县、跨乡的断头路,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对公路技术等级、技术标准进行深化提高。同时还应与开发建设旅游路、资源路、经济路相结合,与帮扶贫困村工作结合起来,来让广大农民尽快走上富裕路,并做到“修建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的综合效应。

四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标准要适度。农村公路建设一般有两个目标,一为通,二为畅。通是要解决农民出行没有路的问题;畅是要解决路面硬化的问题,达到快捷、畅通、晴雨通车。解决通主要应做什么?解决畅主要做什么?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论是山岭重丘区,还是平原微丘区,贫困地区还是较富裕地区,均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一条农村公路可以视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至于铺筑路面是选择沥青路面,还是水泥路面以及砖石路面,要与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地质情况、材料资源情况以及交通量发展前景综合考虑。

2、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仍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由于我市农村公路历年来投入欠帐较多,致使公路基础建设薄弱,而财政状况又很难完成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的配套。所以各级基层政府要广开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促使农村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一要紧紧依靠上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二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解决配套资金;三要用足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采取灵活的采取各种融资方式;四要利用路边经济;五要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交通人民办”的方针,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六要利用边远山区的资源优势,尽量吸引客商进行综合开发,实现有偿服务。但是农村公路捐资应该“公平自愿,量力而行”。村道建设需要农民出工捐资的,应由村民委员会遵循村民自愿、公平负担、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办理,不得采取强制手段集资,不得强行让农民出工、备料。

3、大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质量是农村公路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是很高,但质量要求决不能马虎,资金、工期、技术问题都不能成为农村公路质量问题的理由。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散,点多线长,涉及面广,规模小、投资少,执行层面经 验不多,直接面对农民出行的特点。一是从设计质量关入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及结构类型。二是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从材料入场、路基压实、路面铺筑到工程验收等主要控制点上严格把关;针对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加大,对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各级交通部门要通过办培训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工程一线现场指导等方法,为乡村培训技术骨干,培养一批“土专家”,并使大多数 施工者基本上掌握施工要领;同时在重要工程、重要部位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引导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为沿线乡村提供必要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服务,使投工投劳与专业队伍施工、人工作业与机械作业相结合,保证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三是要加强质量监督。农村公路投资有限,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新机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工程质量监督办法,采取设立公示牌、请当地老干部、老党员、老支书为义务监督员等方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加强工程验收工作。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县道、大桥、特大桥、隧道工程,应由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竣工审核;其他一般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竣工审核。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4、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三分建、七分养”是公路管理的经验总结,农村公路也 不例外。农村公路如果三年不养,也许政府的投资和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就会白白浪费。而随着大范围农村公路的“通畅”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公路需要养护,如何养?拿什么资金养?这些问题就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因而当前,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还要大胆探索养护体制创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办法,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村公路有相对稳定的养护人员和资金。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问题,则要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安排预算时,适当加大农村公路养路费的投入,政府依据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政策,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从而保持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关于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资金问题。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根据 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提出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的管理职责,并对农村公路养路费标准及投入提出了明确的意见,甘肃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方案,各地市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养护资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农村公路养护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5、方便群众,加强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公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运输服务,只有运输发展了,才能体现出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农村客运并举,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同时,坚持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运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让农民群众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实现“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站设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总体目的,同时有力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经济学教研室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3

1 莲都区农村能源发展现状

莲都区按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以建设农村清洁能源为抓手,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和“国家园林城”为切入点, 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 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猪—沼—作物”沼气模式推广,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莲都区农村沼气发展从20世纪70—90年代几经起伏, 随着沼气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农村沼气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从单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向注重沼气综合利用、发挥生态功能与效益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 实施农村中、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 大大促进了莲都区农村沼气建设。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 积极开展沼气利用生态示范建设, 推进“猪—沼—作物”三沼综合利用, 加强沼液综合利用服务。据调查,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沼气池283个, 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 总池容达29 471 m3, 沼气工程利用成效明显, 每年可产气约216万m3, 替代标煤约1 542 t, 消耗粪污约1.1万t, 产生沼渣、沼液6万t, 减少化肥使用量1 250 t, 为农户年增收节支300万元以上。目前, 养殖场中、小型沼气工程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减少了面源污染, 实现了节能减排。使村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推动丽水市“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

1.2 实施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 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 莲都区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 集中养殖导致畜禽粪便污水过度集中, 难以全部自行消化, 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因而为有效控制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提高综合治理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为农业面源污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治理探索一条新路子, 莲都区通过实施以“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促进农村能源发展。2008年莲都区申请投资建设国家农村沼气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项目。该养殖小区沼气工程以“一池三建”为建设单元, 主要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池、沼气供气和沼肥利用设施等。在碧湖镇河口村、三丰等村、水阁街道旭光村, 富岭街道大塘后等9个行政村30多个规模养猪场建设沼气厌氧发酵池3 825 m3、原料预处理池496 m3、沼液贮肥池436 m3, 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4.5万t, 年产沼气23.42万m3;年产清洁能源167.2 t标煤, 相当于97.4 t液化气;年能源经济效益可达51.97万元。实际供给500余户农户使用, 按户用燃料费800元计算, 每年可节约能源支出33.6万元, 经济效益尤为明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可充分利用现有畜禽粪便资源, 在农村推广普及使用沼气代替常规能源, 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促进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生态治理, 改善生活环境, 加快新农村建设。

1.3 推广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技术,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莲都区坚持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工程, 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 积极开展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工程建设, 治理面源污染。近年来, 莲都区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工程3处共1 173 m3,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推广中小型沼气池和户用沼气池55处, 厌氧池池容3 094 m3, 受益人数逾2 000人, 日处理畜禽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近500 t。通过开展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工程建设及生态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治理面源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莲都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1.4 加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运用,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莲都区一次性能源比较匮乏, 因此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加快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 是莲都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 莲都区清洁能源积极推广运用, 最先受惠的是2007年获得省级新农村示范村———莲都区太平乡小安村, 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00台, 折合有效集热面积500 m2, 按太阳能热水器年节省标煤0.18 t/m2计算,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0 t, 相当于节电26.8万k W·h, 节支6万元,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t。安装太阳能路灯8盏, 每年可节电2880k W·h, 节约标煤0.96 t, 节约电费1 500元。近年来, 太阳能杀虫灯也深受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莲都区也在积极的推广应用中, 截至目前, 莲都区太阳能杀虫灯已遍布碧湖、雅溪、联城、老竹、紫金等乡镇、街道共安装逾20户约100盏。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不仅惠及于民, 而且还原了美丽山区的农村生态环境, 推进了山区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建议

莲都区农村能源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 虽有明显起色, 对莲都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 农村能源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1 转变观念, 拓展农村能源建设功能

转变观念, 拓展思路, 才能解决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中的问题,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以建设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重大决策为契机, 将农村能源建设放在莲都区建设的重要地位。一是加强对农村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大力实施能源环境工程;二是重点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能源, 建设小型生态公益设施;三是大力推广农村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四是通过各种媒体等大力宣传农村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建设, 统一思想, 使全社会都关心并支持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1,2,3,4]。

2.2 建立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涉及面广, 任务繁重, 是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这项工作, 必须建立和加强市、县、乡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机构, 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管理体系。可再生能源资源由于资源分散, 不便于大规模集中开发, 一般是上门服务, 就地建设, 就地开发, 就地使用[5,6,7]。项目的实施必须有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支撑。因此, 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的建立健全, 在技术推广服务中至关重要。服务站负责组织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施工, 物质、器材和产品的就地供应, 产品工程的安装和维护等, 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对民间技术队伍的管理。

2.3 强化管理, 加强农村能源自身体系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目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矛盾,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能源工作部门越要高度重视自己的工作, 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坚持管理内涵和方法的创新。要加强农村能源自身体系建设, 进一步理顺农村能源管理体制[8,9,10]。同时, 要加强对农村能源系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加强对沼气生产工和太阳能利用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并注重对农村能源经营管理者的培养, 把农村能源行业的人才培养纳入跨世纪人才培训计划, 保持农村能源事业后继有人。并且要引导农村能源行业干部职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知难而进、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促进莲都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

3 结语

莲都区紧紧围绕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总体思路, 始终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打造秀山丽水、养生莲都、发展效益农业为目标, 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 以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手段, 以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加强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着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莲都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华永新.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08 (1) :32-35.

[2]曹旭东, 谌德宽.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 2006 (10) :29.

[3]周颖玲.淮北市农村能源改革发展回顾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9) :35-36.

[4]黄丹弘.云南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8.

[5]王金宝, 梁丽珍.山西阳泉市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3 (1) :20-21.

[6]王永福, 柴绍芳, 翟海静.酒泉市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探讨[J].畜牧兽医杂志, 2012, 31 (5) :66-67.

[7]王效华, 高树铭.中国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J].中国沼气, 2003, 21 (4) :41-43.

[8]翟辅东.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1) :82-87.

[9]戴林, 李子奈.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及可推广性评价方法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 2001, 17 (2) :115-118.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4

为进一步推进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搭建实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更好的为广大电商提供技术培训、业务咨询、经验交流等服务,进一步拓宽丽水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推动形成丽水农村电子商务品牌和丽水农特产品网销品牌,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建立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并面向社会进行运营主体的公开招标。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2、项目实施单位: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团市委);

3、项目场地:丽水市中山街646号(原丽水市青少年宫3-4楼);

4、项目定位:

(一)服务对象定位:供应商,网商,第三方服务商;

(二)服务模式定位:技术支持+培训培育+信息咨询+产品对接+其他增值业务;

(三)服务中心的性质定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益为主,市场为辅,联合参与(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农协,网商协会共同参与);

5、项目的功能:

(一)丽水生态精品网销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等;

(二)建设“1+1”公共服务平台,即“线上服务平台”+“线

1下服务平台”。“线上服务平台”包括服务中心网站开发完善与维护、信息咨讯编辑发布、网上展示、数据统计、网上交流、网上培训等功能;“线下服务平台”包括培训中心,技术服务咨询中心等;

(三)通过和淘大等专业培训机构及各院校合作开展各级培训、创业讲坛、电商交流等活动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切实解决发展电商的技术制约;

(四)履行丽水市青年网上创业联盟秘书处工作职能,切实加强网商的行业自律;

(五)承办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相关活动,配合丽水农村电子商务的媒体宣传工作,营造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氛围;

(六)其它增值服务。

6、项目投资额度:

项目投资预算为60万元,其中装修20万元左右,设备采购40万元左右。

7、项目运行管理:

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由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形式,公开招募法人企业运行机构。前三年,给予免费使用相关场地和设备,每年以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的方式确定绩效,作为是否继续给予运行的依据。三年后,视运行情况,另行确定。

二、项目招标对象

有一定电子商务运行服务经验的电子商务法人企业。

三、招标对象报名资格要求

1、招标企业必须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注册资本金在50

万元以上;

2、招标企业必须拥有公司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服务平台或淘宝等网络平台销售主体,且在同行业中处于优秀地位;

3、有一定的电子商务营利能力,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企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

4、无违规违法行为。

四、招标程序和方式

1、发布招标公告(2013年2月16日)

由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在相关媒体、网站上公开发布招标公告。

2、招标报名(2013年2月16日—2013年2月20日)有意向参与招标的企业在指定时间内到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名。报名时需交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及年度产值、销售额度证明。(报名地址:浙江省丽水市花园路1号514室,邮编323000;联系人:吴伟芳;联系电话:0578-2091764)。

3、资格审核(2013年2月21日—2013年2月24日)由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报名企业进行审核。

4、制定运行方案(2013年2月25日—2013年3月1日)经审核通过后,由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制定丽水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具体运营方案,于3月1日前上交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

5、运行主体确定(2013年3月2日—2013年3月8日)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及相关电子商务专家组成招标评定专家组,对上交的方案进行现场评审,经综

合评定后,确定最优方案制定者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中心运行商。

6、公示(2013年3月8日—2013年3月12日)

将拟确定的丽水农村电子商务中心运行商,在相关媒体和网络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签订运行协议。

7、签订运行协议(2013年3月13日)

由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运行商签订运行协议。

8、运行实施(2013年3月14日开始)

在签订协议后,根据运行方案和协议,对运营场地进行装修并通过公开采购方式购置相关设备,并正式运营。

附件: 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平面图

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2月16日

附件:

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平面图

三楼、四楼场地平面示意图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5

关键词:农村沼气,现状,对策

一、麦积区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自2003年以来, 天水市麦积区抢抓农村能源建设的战略机遇, 积极争取, 大力实施以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近2万户, 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处, 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74处, 探索总结了以农村沼气为核心的“五配套”西北干旱模式, 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循环利用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沼气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户用沼气建设难度增大一是沼气发酵原料短缺, 制约着沼气的使用效果和建设。近几年来, 由于农村家庭畜禽散养户大幅度减少, 沼气发酵所需原料严重不足, 导致部分已建沼气池不能正常使用, 原来适宜建设沼气的农户失去了建池意愿, 沼气建设空间逐渐减小, 成为户用沼气发展和使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二是农户投资负担较重, 积极性不高。由于建设物资价格和工价较高, 农户建设沼气的投资迅猛增加, 据调查, 建一户基本符合《建设规范》的“一池三改”沼气, 成本在11000~12000元之间, 农户自筹投资很困难, 中央单户投资明显偏低, 导致农户自筹负担太重, 宜建农户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户缺乏劳力, 影响建设沼气的主动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变化, 农村主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弱妇孺, 沼气建设与管理缺乏人力, 导致沼气建设难、管理难、使用率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沼气建设意愿。四是服务机制不健全, 沼气使用效益不能持续发挥。已建沼气运行效果不佳, 管理较麻烦, 挫伤了一些农户的积极性。大多数沼气用户对沼气知识了解不多, 无法解决沼气使用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长期无偿性服务使得技术人员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技术服务及维修跟不上, 无法保证沼气的正常、持续、稳定使用, 因而影响了沼气池建设的进度与推广应用。

㈡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严重滞后一是项目管理费、培训费、后续服务费等没有纳入到项目资金预算内, 尽管地方财政拿出了部分工作经费, 该区还设立了维管人员公益性岗位, 但仍然不能全部解决工作人员常年下乡的工作费用, 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很难到位。二是后续管理服务网点物资采购统一化中没有按需所配, 人员待遇难以落实, 向农户收费困难, 沼气服务走市场化的条件还未实现。三是由于缺乏持续的培训经费支持, 农户得不到经常性技术指导, 仅依靠一两次的培训, 农户根本不能全面掌握沼气建设与使用基本技术, 农户自我管理能力难以提高。

㈢“三沼”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一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共识尚未形成。农户对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认识不足, 很少有农户科学有效的利用沼肥进行喷施、浸种、追肥, “三沼”综合利用方式粗放, 效益不明显。二是典型技术模式推广不具规模, “猪—沼—果 (菜、粮) ”“四位一体”等模式没有形成推广态势, 沼肥利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沼气大部分仍以炊事用能为主, 沼渣沼液利用范围小、加工水平低, 没有形成商品化, 直接影响了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利用效益的充分发挥。四是缺乏“三沼”综合利用试验示范的经费投入, “三沼”综合利用试验示范缺乏可操作性理论数据。

三、建议与对策

㈠适度调整户用沼气建设规模, 提高单户政府投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户用沼气宜建户大幅度减少, 并且比较分散, 户用沼气建设主导思想应由追求“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 应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其次是受建筑材料、人工费用等建池成本大幅度提高, 中央投资明显偏低, 当前要切实调动农户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中央补贴资金应该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建议各级政府对每户的补贴资金达到4000元以上。最后还可以试点户用沼气先建后补机制。也就是农户完成“一池三改”后, 向当地能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经过能源部门验收合格, 健全用户档案后, 政府补贴以“一折通”直接补贴到户。

㈡加快科技创新, 拓展投资方向,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围绕目前制约农村沼气发展最紧迫、最关键的原料与劳力等瓶颈问题, 加快秸秆发酵技术、便携式沼气池研发推广等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 建议拓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沼气化处理的投资方向, 大力发展“四位一体”设施农业、果园“五配套”等“进棚入园”循环农业模式。

㈢加快农村沼气建设转型, 大力扶持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一方面, 大型沼气建设满足了养殖企业用能问题, 解决了养殖企业粪污处理, 减少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 沼渣沼液有偿供给周边农业生产, 既增加了养殖企业的经济收入, 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因此, 要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 把农村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拓展和丰富沼气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应加大集中居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区, 发展以畜禽粪便或秸秆等多种农业有机物为原料的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 尽快实现农村沼气发展方式的转变。

㈣完善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促进使用, 提升效益, 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重点要盘活已建户用沼气存量, 让农村户用沼气效益充分发挥。按照当地农村交通条件、农民生活习惯、农户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网点建设进行提前谋划, 充分考虑区位特点, 实行区域管理。在网点设备配置上, 要根据需要进行采购, 提高项目实效, 应逐步建立健全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点、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沼气技术服务体系, 实现沼气建设走向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同时, 要提高国家对村级服务网点建设补助标准, 保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

㈤推进“多能互补”, 大力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建设在抓好农村沼气建设的同时, 因地制宜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技术 (产品) ,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灶、风光互补发电等。加强秸秆能源化利用, 开展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 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满足农民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㈥设置“三沼”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推进沼气工程产业发展的同时, 还应加强相关研究与宣传推广, 推进沼液沼渣等沼气生产副产品的高效利用。在发展初期, 政府应为市场培育提供支持, 加大“三沼”综合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推动沼气建设发挥应有效益, 惠及于民, 以促进沼气稳步发展。要扩大推广“三沼”的使用范围, 延长沼气产业链条,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从而确保沼气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㈦积极争取CDM补贴在目前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 沼气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即对沼气建设和使用两个环节进行补贴, 建设补贴是基础, 使用补贴是保障。积极争取CDM项目, 实现沼气用气补贴, 提高农户用气积极性, 实现农村沼气的长效发展。

四、结语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6

1 衡水市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1.1 衡水市农家书屋馆舍基本情况

目前, 农家书屋的房舍多充分利用各行政村已有房屋, 多数建在村委会、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中, 还有一部分设在设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等各类学校。大部分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专职管理员, 农家书屋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 对于后期管理考虑的还比较少。衡水市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处在摸索期, 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1.2 衡水市农家书屋藏书基本情况

早期农家书屋的资源构建主要依靠捐赠单位捐赠, 当地高校衡水学院曾经多次捐赠图书下乡, 目前采用的是:重点书目推荐控制 + 自由选择控制 + 图书类目控制的三层书目控制机制。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5关于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6的规定, 农家书屋从重点推荐书目中选购的比例不得低于70%, 本省出版物比例不得超过30%。重点书目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结合相关专家评审设定的, 本省可选的出版物必须报总署备案。图书类目的控制则按照类目设定比例, 如政经类4%, 科技类40%、生活文化类35%等。

2 衡水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缺书少报无音像的局面。

2.1 衡水市农家书屋后续经费不足, 书屋运营如何保障

调查得知, 衡水大部分书屋是一次性投入, 没后续资金, 房屋设备修缮难以跟进;图书补充和更新周期长, 每次更新仅靠新闻出版署配给和社会捐赠;管理人员大都无待遇, 更没有专门培训的费用。究其原因:一是管理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 我国区县及以上公共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实行“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 由对应级别的政府作为建设主体, 人力、物力、财力基本得到保障, 因此运作情况相对较好。相反, 农家书屋由于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作为建设主体, 并非县 (市、区) 、乡 (镇) 两级政府的常规性任务, 而是在上级部门施压或专项部署下被动创建, 即使得到区县财政的支持, 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非一世。二是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村干部认为, 农家书屋属于公共文化事业, 办农家书屋不是为村民办实事, 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反过来还要投入经费购买书刊, 加大了村财政投入。由于硬性指标规定, 不少农家书屋建设初期热闹, 应付上级检查完后逐渐冷清。总之, 由于在政策层面与管理层面缺乏一种长效的有序运行机制, 多数农家书屋缺少持续的后续经费保障。

2.2 设施配置不完善

农家书屋效益统计资料显示, 有的书屋有屋没书;有的书屋有书没人;有的书屋基础较差, 面积较小, 缺少阅读场所;有的书屋电脑设备极为陈旧, 电子阅览室形同虚设。

2.3 衡水市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衡水市有的书屋出版物品种、数量不达标;不少书屋藏书多, 音像制品、报纸杂志少;有的书屋科技书不少, 但版本陈旧;有的书屋理论著作占书屋藏书量的1/3。究其原因:一是农家书屋被当作讲排场、出政绩的形象工程来抓, 忽视了书刊购置、更新;有些市和部分县级单位的财政基本没有投入农家书屋建设资金, 制约了书屋的建设进度。二是农家书屋配置的出版物“一刀切”。衡水的有些书屋没有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 没有开展调查研究, 就一步到位配全新闻出版总署所规定的必备书目, 这样的藏书结构很难引起农民的阅读兴趣。

3 衡水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以衡水市政府为主体的持续均衡投入

衡水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政府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法律支持。经费问题是保证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对此, 衡水市政府应制定长效的经费支持计划, 并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投入机制, 确保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费用、管理费用、人员费用问题的解决。政策、法律支持一方面可以确保经费的支持, 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 应给予经费保证;另一方面, 通过制度及法律规范督促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书屋的重视。

3.2 把儿童阅读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衡水地区的大部分农村, 孩子的早期教育还没有得到大多数父母的足够重视。外出打工农民的日益增多, 造成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管教。一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泡游戏厅、网吧的坏习惯, 儿童的阅读乃至教育问题很不乐观。对此, 农家书屋应对儿童阅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一方面加大对儿童读物的采购, 只有丰富的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阅读积极性。对于学龄前儿童, 农家书屋可以通过举办亲子阅读、讲故事等活动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中小学生, 农家书屋可以与学校合作通过为每名学生办理借阅证来号召学生宣传利用图书。定期举办各种征文、每月一书、讲故事自愿者等活动。另一方面, 农家书屋可以此为契机, 通过宣传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来调动家长的阅读兴趣, 实现全民阅读, 建立书香农村。

3.3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是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衡水市政府可根据其图书馆发展情况、经济情况等实际出发, 先建立由县级图书馆、乡级图书馆、各行政村农家书屋构成的三级图书馆联盟网络, 条件成熟时将各农家书屋纳入公共馆体系, 与全市的公共图书馆连成一体, 极大方便了村与村之间的图书交换及村与市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图书交换。这将更有助于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间的藏书共享及通借通还。

4 结论

农家书屋工程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衡水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投资巨大。总体来说, 衡水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农家书屋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一方面衡水市政府应持续均衡地投入, 另一方面通过重视儿童阅读培养,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 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完善管理体制, 拓展服务范围等多种途径来保证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书香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摘要:“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衡水市,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完成任务[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09-28 (1) .

[2]张家港市“四措并举”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EB/OL].2013-01-24.http://www.xcbgov.cn/newsdata/20100108/3334035.html.

[3]甘肃8年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成农家书屋16860个[EB/0L].[2013-01-22].http://www.gov.cn/gzdt/2012-10/31/content_2254450.htm

[4]吴天侠.浅谈如何建立“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J].出版科学, 2008 (1) :64-65.

[5]盛作国, 孙树文.“十二五”期间西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8) :12-14.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转变

近十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金融支农”。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把其列为重点改革的领域, 示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2012年开始的浙江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是继温州之后金融改革试点后又一重大举措, 是农村金融改革新的里程碑, 值得大家关注。

1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区和金融创新的示范区, 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同,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将依循“八大体系”, 分别涉及农村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惠农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信用、金融服务平台、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以及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来制定改革创新发展规划, 从而为广大山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此外,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提出将综合运用货币财税政策工具,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运用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和担保等金融资源,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推荐规模化农业经营实体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将在浙江丽水率先完善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加快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效与主要问题

2.1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效

丽水市是“浙江欠发达”的山区, 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88.42%, 耕地占5.52%, 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 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常住人口211.70万, 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与其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多年来经济水平一直属浙江省末端。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以来, 丽水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发展。

1) 是贷款余额大幅提升。截至2012年底,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75.23亿元, 同比增长14.04%, 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3个百分点, 居全省第1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17.86亿元, 同比增长16.57%, 增速居全省第2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5个百分点, 存贷款增速均创历史以来最好水平。

2) 是创造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 截至2012年一季度, 全市行政村信用评价面达到100%, 农户信用评价面达到92%, 共创建信用村758个、信用乡 (镇) 28个、信用社区11个, 云和县创评为全省首个“信用县”;全市评定信用农户32.79万户, 已有32.01万信用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94.21亿元授信, 并有14.35万信用农户获得116.65亿元信用贷款, 真正实现了“信用很珍贵、证件 (信用证) 不浪费、农民得实惠”的目的。2010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18个部委联合在丽水召开“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 “丽水模式”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走出全省、推向全国。

3) 在金融改革中现丽水特色, 丽水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园抵押贷款、石雕抵押贷款、香菇仓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支农特色业务, 目前累计发放贷款6538笔, 贷款余额11.23亿元, 有效拓宽了农民的融资渠道, 支持广大农民创业创新,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创新,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2011年, 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保费收入810.98万元, 参保率95.87%, 赔款金额976.96万元, 赔付率120.47%;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003.50万元, 参保率70.07%, 赔款金额662.31万元, 赔付率66.00%。

2.2 丽水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效果显著, 但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 存在的问题也是让人不容忽视的。

1) 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需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存款、贷款需求, 针对农业科技、农产品开发、水利设施、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少。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规模小, 开展范围有限, 赔付标准低, 不能更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能从根本意义上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2) 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政策不完善, 效率低下依旧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 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主体进行分离, 信用社不再属于农业银行, 存在产权鉴定模糊不清的情况。《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条约对小额贷款公司股权结构控制过严, 这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 浅述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3.1 丽水市农村金融组织要增加服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加强风险控制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些国家实践表明,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地缘和灵活性强的优势, 在缓解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贷款难”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丽水市农村金融组织应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一个银、政、企信息交流平台, 降低服务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和针对性, 建立完善三者的长效对话机制, 协调供需关系、借贷需求, 真正使好的项目顺利实施, 施惠于民。

3.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明确农村金融的法制地位, 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适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 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环境, 并在资金和税收的方面做出适当的安排使其更好的发展, 首先在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的区镇加快设立村镇银行, 降低准入门槛。其次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 使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标准低于其他金融机构。最后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风险担保与损失的财政补偿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让农民安心搞生产。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需要政府的引导, 政策的支持, 市场运作, 农民自愿等各个因素。这也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 因此还需要加快培育信用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 2001年第一期, 第1-13页

[2]侯琰霖, 安起雷.促进新兴农村机构发展的建议.中国财政, 2011.15, 第64-65页

[3]尹娟民, 范秀红.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10) :47

[4]韩正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时政分析[J].经济研究, 2005, (9)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2 01 2年1 2月至2 01 4年3月以丽水市辖区内的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三个县下属的6个乡48个村的卫生室村医和居民为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原则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居民共1800人, 村卫生室256个, 村医312人。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12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2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 回收有效居民问卷1710份, 有效回收率95.0%;回收有效村医问卷312份, 有效回收率100%。资料经过审核整理后输入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1.2 样本特征

1.2.1 1 7 1 0名被调查居民基本资料

男性1 1 1 2人 (65.0%) , 女性598人 (35.0%)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79人 (28.0%) , 初中821人 (48.0%) , 高中及中专393人 (23.0%) , 大专及以上17人 (1.0%) 。年龄分布:40~60岁年龄段最多, 有1197人 (70.0%) 。职业农业人口1282人 (75.0%) ;参加新农合1556人 (91.0%) 。

1.2.2 31 2名被调查医生资料

男19 2人 (61.5%) , 女120人 (38.5%) 。年龄60岁以上119人 (38.1%) , 50~59岁8 6人 (27.6%) , 40~49岁6 3人 (20.2%) , <40岁44人 (14.1%) 。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65人 (52.9%) , 中专85人 (27.2%) , 大专34人 (10.9%) , 本科28人 (9.0%) 。取得执业医师66人 (21.2%) , 助理执业医师9 5人 (3 0.4%) , 乡村医师1 5 1人 (4 8.4%) 。

1.3 调查方法

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与各县卫生局联系, 掌握各县乡村医生的第一手档案材料, 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内容和研究方向, 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初步调查, 两周后重测, 信度为0.81, 内容效度为0.75。第二部分是以走村入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讲、针对性访谈及问卷调查。 (1) 对村医和村民发放问卷, 调查基本情况及医改前后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情况, 包括就医环境、设备条件、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项目、医疗费用等[1]。 (2) 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及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2 结果

表1显示, 新医改后,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接待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项目及药品种类的供应满意度明显下降, 医改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设备条件的满意度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就诊环境、候诊时间、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满意度较医改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 新医改后, 村医的服务态度变差, 开诊时间缩短, 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综合不满意率高达57.8%。医改前医疗技术人员挣的是效益工资, 为了生存, 出现“抢”病人的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新医改方案出台后, 医疗环境及医疗设备虽然改善, 但许多设备却成了闲置品、摆设品;药品零差率销售, 药物种类减少, 使得输液治疗及其他非药物治疗变成村医获利的一种主要手段[2]。“乱输液”“乱检查”既损害了群众的健康, 又增加了医疗费用, 民众的医药卫生需求实际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3.2 影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2.1 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

(1) 实行新医改后, 村医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医疗服务收入 (5元/次的诊疗费) 和财政补贴 (包括公共卫生财政拨款10元/人, 每家卫生室1万/年补贴及药品零差率补偿总金额的20%) 。由于农村医疗项目单一、用药品种少, 人口大量外流, 交通的发展, 使得在村卫生室就医人数急剧减少, 特别是受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影响, 原来以药为主要收入的卫生室收入大幅减少, 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落千丈, 半医半农的现象普遍。 (2) 职业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少、责任重、风险高使村医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工作积极性下降。陈会方等[3]基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具合理性的考察, 发现乡村医生队伍面临着“身份”困境、“职权”困境、“后路”困境等情况。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 让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归属感。乡村医生原称“赤脚医生”, 与民办教师同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农村“孪生兄弟”。时至今日, 这对“孪生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命运, 民办教师早已转为公办, 而乡村医生目前还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没有养老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社会保障。乡村医生不仅劳动强度大 (没有节假日, 一天24小时值班, 一年365天上班) , 而且风险高、责任重, 村卫生室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部分地方出现“有室无人”的尴尬局面, 据调查统计, 至2013年底, 我市还有12家村卫生室没有常驻村医。

3.2.2 服务能力不强

(1) 村级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队伍老化。本次调查中, 年龄60岁以上的村医占38.1%, 50~5 9岁的占2 7.6%, 4 0岁以下的仅占1 4.1%。 (2) 村医整体素质不高。在村医中, 学历水平较低, 高中以下的占52.9%, 本科学历9.0%, 取得执业医师证书仅占21.2%。许多新配备的医疗设备不会操作, 医疗设备成了摆设品、闲置品。 (3) 村医数量不足。按要求每个村卫生室应配备2~3名村医 (须有1名女医生) , 但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名医生, 既要承担基本医疗, 还要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 工作量大, 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

3.2.3 缺乏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工资的“绩”和“效”落不到实处。

为保证医疗技术人员的收入,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由政府出钱对在编的医疗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作为基础工资之外的奖励, 结果, 这一核心内涵被和谐异化, 绩效工资成为计划经济年代分配模式的代名词, 因为有了保底工资作为基础, 加上工作的“绩”和“效”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再加上医疗本身的风险, 因而村卫生室由“抢”病人的现象变成了“躲”病人[1]。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

村级卫生室承担着为农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多发病、常见病的初级诊治职责, 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村级卫生室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 纳入议事日程, 进行专题研究, 结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 积极宣传村级医务人员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 让群众理解卫生室的定位、功能,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推动卫生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保证。

4.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并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适宜模式, 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差别化政策、措施与待遇[4], 由县级医疗机构定点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指导, 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制度,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实行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行政、人员、业务、财政、药品等方面的管理。2多管齐下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加强乡卫生院对村医的业务管理与培训, 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给予村医知识充电。建议各县政府将村医的培养纳入培训规划, 落实专项培训经费, 加大本地村医的培养, 还可采取村委培等方式, 吸引当地有志青年加入乡医队伍。另外, 卫生行政部门可利用县卫生进修学校设置村医培训班, 采取定点培训和进修方式, 加快培养合格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县卫生局要积极利用“卫生大讲堂”继续抓好专业知识培训, 探索远程教育等新的培训形式。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5], 坚持每年到外面引进一批专业人才, 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 逐步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4.3 提高村级医务人员的待遇

村卫生室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并享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补助政策, 但实际上目前村卫生室的公益性指标并不明显。大多数村卫生室类似于个体诊所的角色,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生自灭, 尤其是对药品实施零差价后, 他们赖以生存的效益增长点没有了, 工作积极性因此大减。有调查显示, 22.22%的村医认为自身职业前景很不乐观, 打算转行或换岗[6]。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和提高村医待遇, 落实相关政策, 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同时做到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建议参照村三职干部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标准逐步将村卫生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范围, 切实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同时, 应加大人员、基础设施、监管力度等方面的投入。

4.4 建立切实可行的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

我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考核监管不到位, 村医缺乏工作压力和动力, 对预防保健、居民保健等公益性卫生事业的积极性不高, 群众对村卫生室的满意度自然就不高。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办法中既有对工作数量的考核, 又有对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的考核。既便于自勉自查又便于监督考核,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力性、工作积极性和学习进取的自觉性。

4.5 强化和提升村医服务意识

加强新医改政策学习和宣传, 尽快转变村医的服务理念, 使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成为常态化, 防止和杜绝由“抢”病人变成“躲”病人, 由“留”病人变成“推”病人的恶性循环。由传统的“方便医疗”向“方便病人”观念转变, 树立以“服务换效益”的思想,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医疗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卫云, 程志国, 刘学军, 等.医改后承德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河北医学, 2013, 19 (5) :799.

[2]冯珊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11) :7.

[3]陈会方, 许虹.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中村医发展问题探讨-基于合理性视角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4, 224 (2) :145.

[4]刘永年, 黄明玉, 李杰, 等.青海省农牧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4 (5) :497.

[5]陈芸, 赵斌, 茆庄, 等.创新农村卫生人才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1 (2) :92.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 篇9

丽水市因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历史悠久, 故而其林业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既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庆元廊桥文化, 又有依托林业产品形成的遂昌竹炭文化和云和木制玩具文化, 同时更少不了丽水市历史悠久的种植油茶、食用菌的生产习惯以及随处可见的古树名木带给民众的历史体验。然而, 丽水市的林业生态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与林业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文明被广大人民群众提炼认可并发扬光大。

2 丽水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丽水市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蕴含其中的林业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目前, 丽水市各地都在为保护、传承好当地林业文化做着积极的努力,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 遂昌竹炭文化休闲观光园已投资2.1亿元完成了一期竹炭产业园区、竹炭博物馆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今, 竹炭业已成为遂昌竹产业的支柱, 云和通过几次玩具节的举办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行业启动系统宣传工程后, “中国木制玩具城-浙江·云和”这一品牌在国内外玩具界和浙江省内各领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以森林旅游、林业科技教育为主导的林业文化正逐步的走进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中。

3 对策建议

3.1 重点建设林业生态文化工程

对于有开发价值的林业产业文化, 要本着将各地产业做大做精做强的长期目标, 去积极发掘、提炼、传承。丽水市最有代表性的林业产业文化有庆元、景宁的廊桥文化、遂昌的竹炭文化、云和的木质玩具文化、松阳的油茶文化以及整个丽水范围内的食用菌产业文化和古树名木文化等。为此, 在规划期限内, 实施的重点项目包括:廊桥博物馆 (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竹炭研究中心 (遂昌县) 、玩具产业园 (云和县) 、玩具设计中心 (云和县) 、九龙文化创作基地、林业展览中心。此外, 将通过乡土树种林、乡土树种产业园、食用菌生态旅游观光园、科技示范园、艺术创作基地等多种建设形式突出当地产业文化特色, 彰显林业文化魅力。

3.2 打造林业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通过科普教育基地这个平台向大众展示林业生态文化的重要性, 从而普及林业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定期组织专家、学者或科技工作者对公众进行林业科普知识讲座;二是经常组织职工进行科普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科普工作服务能力;三是广泛地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 开展共建科普基地活动, 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活动;四是积极探索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 开拓更先进的活动手段, 提高开展科普活动水平, 积累工作经验;五是积极参加全时“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科技活动周”、“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优惠开放。

3.3 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 开展义务植树、捐助造林等活动, 鼓励市民走进森林、体验森林, 并积极加强对名人名树苑、纪念林的建设, 以增强市民森林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如下:首先, 注重名贵树种、阔叶树种、彩叶树种、乡土树种和优质大苗的选择;其二, 着手开展“纪念树”认建认养工作, 增强市民林业生态文化意识;其三, 加强名人名树苑建设, 把名人名树苑作为重要领导和名人认种认养纪念树的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认建认养和义务植树活动。

3.4 增强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古树名木的价值不可估量, 保护古树名木责无旁贷, 也是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林业部门应结合丽水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 把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真正做到依法管理, 依法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首先应全面进行普查, 建立技术档案, 对分布在本地区的风景、名胜、陵墓、园林、寺庙、村庄、街道、院落等地百年以上的各种古树名木, 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调查登记, 并将调查材料组织专家鉴定, 造册登记, 建立技术档案。然后对古树名木实行统一管理, 明确落实管护责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 采取各种形式, 深入广泛的开展宣传教育,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保护古树名木的重大意义, 提高对古树名木的认识。

3.5 组织林业科技下乡活动

林业科技下乡是林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基层农民学习林业科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林业科技下乡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林业科技下乡培训和林业科技对口帮扶。一方面可以通过编制发放各种技术培训资料的形式将林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 由技术推广站组织林业科技人员与县林业专业户进行“一帮一”帮扶活动, 县技术人员落实到林业大户挂点帮扶, 重点帮扶一些积极性高、规模较大的林业专业户。

3.6 加大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活动, 其后果影响到植被、地貌、大气、水文、土壤和生物资源等诸多方面。所以, 重视林业宣传和改善林业生态环境是关键。宣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林业发展的第一道工序, 也是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要站在林业发展全局来认识林业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要把林业宣传贯穿林业工作全过程, 目的是提升民众生态意识, 为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开发奠定基础。

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和方式, 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林业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 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传播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的重要内容;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创造出丰富的文艺作品, 鼓励广大文学艺术家、影视创作者走进林区、走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地区, 亲身感受和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 激发创作灵感, 创作出大量的精品佳作。

摘要:指出了丽水市具有丰富的林业生态文化, 为打造浙江省林业生态文化名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提出了要逐步建设丽水林业多特有的生态文化, 努力打造丽水各地林业品牌, 实现丽水市林业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就必须重点开展以林业生态文化开发和产业文化项目建设为内容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各产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化,对策,丽水市

参考文献

[1]丁卫东.浙江省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发展战略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 2007 (2) :151~152.

上一篇:作业批改现象中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改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