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旅游产业

2024-10-16

天水市旅游产业(共12篇)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1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介于东经104°35′~106°45′、北纬34°05′~35°10′之间。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 南部为秦岭山地, 总面积14359平方公里, 耕地39.13万公顷, 农业人口300.97万, 占全市人口的86.54%, 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天水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降雨量480毫米~610毫米, 无霜期140天~200天, 适宜发展饲料饲草作物产业。近年来, 该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村经济取得新突破。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38亿元, 其中种植业56.59亿元, 林业2.89亿元, 牧业11.42亿元, 渔业0.12亿元。经过多年努力, 农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尤其是农业结构内部, 果品、蔬菜、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 全市果园面积7.31万公顷, 水果产量62.52万吨;蔬菜面积4.01万公顷, 产量130.35万吨;大牲畜存栏47.58万头, 猪存栏62.44万头, 肉类总产5.94万吨, 禽蛋总产1.2万吨, 奶产量0.36万吨。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其他经济作物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2008年油料面积达4.54万公顷, 药材面积达0.92万公顷。在看到天水农业取得历史性变化的同时, 也感到天水农业产业中饲料生产还未真正作为一项专门性产业来抓, 专用饲料生产面积不大, 饲料生产在种植业中的不明确、不独立的现象明显存在。目前, 把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重点研究, 整体规划, 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发展饲料作物产业的现实意义

㈠发展饲料作物是高效利用当地水、光、热、土资源的需要干旱是制约天水种植业发展的最大自然灾害。选择能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和光热土资源的作物是关键之一。饲料作物的玉米其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旱区农作物抗旱增产最适用的技术, 地膜玉米也是旱区充分利用集雨窖水进行关键期补灌最可行的作物之一。玉米地膜栽培技术不光有保墒抗旱作用, 还有十分明显的增温效果, 能把玉米种植的区域至少提高200米的海拔高度。目前甘肃全省推广的全覆膜栽培技术, 则更能高效地利用旱区有限的自然资源, 实现旱区作物尤其是饲料作物的高产。另外, 在旱区, 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作物, 如耐旱性强的苜蓿、谷糜、高粱等均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因此大力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是有效利用旱区水热光土资源的需要。

㈡发展饲料作物是服从大局, 支持大局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甘肃天水、陇南是我国冬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重要策源地, 在条锈病越夏区不种或少种小麦, 将大大减轻整个黄淮海麦区的锈病压力, 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做出巨大的贡献。小麦面积调减下来后, 一般认为有三条利用途径, 一是增加林果、蔬菜的种植面积, 二是增加药材、马铃薯、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三是增加饲料、牧草种植面积 (适种区广) 。饲用作物面积扩大后, 种植业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饲料作物生产将逐步从粮食生产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业化生产。

㈢发展饲料作物是天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 由于地方经济条件和发展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种植业一直沿袭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种植模式。虽然在不断地调整优化, 但总是局限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的增减, 饲料作物种植始终没有从中分离出来, 口粮与饲料粮不分的现象一直滞留于今。这种人畜共粮的种植结构, 既限制了粮食品质的提高, 又加剧了粮食的供需缺口, 增加了粮食压力;既制约了饲料产业的发展, 又造成了大量饲料损失浪费和成本的提高;既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 又制约了非粮食作物和动物性食物的发展。因此, 必须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革, 建立相对稳定的、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才能彻底解决饲料资源的稳定供应,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种植业宏观调整的必然方向, 是推进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㈣发展饲料作物是天水建设畜牧大市的需要2006年天水市做出了建设畜牧大市的决定, 政府计划到“十一五”末, 全市大家畜、猪、羊、家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79万头、216万头、66万头和1270万只, 肉、蛋、奶、鱼产量分别达到12万吨、4.6万吨、1.7万吨和1505吨, 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0万公顷, 全市牧业产值增加到18亿元, 人均牧业收入增加到805元。政府支持为饲料作物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饲料作物生产, 是天水发展畜牧业自身的需要。

㈤发展饲料和饲草作物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不宜种粮的地方退耕种饲草迎合了党和国家再建生态秀美大西北的政策。退耕还林草, 国家不仅在政策上鼓励, 还给农民发退耕还林草补助款, 因此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是一举多得、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好事。

二、饲料作物主要资源的生态选择

㈠玉米为高产的C4作物, 水分利用效率高, 适应性广, 在天水几乎各个区域均能种植, 目前玉米籽粒主要作为高能精饲料, 玉米秸秆还未得到有效利用, 只有部分城郊种植的鲜食玉米, 在收获青穗后, 其嫩绿的茎叶被用来喂牛, 效益明显。现阶段, 面对天水粮饲供需矛盾的双重压力, 为实现粮饲安全, 一些“多功能”作物, 特别是粮饲兼用作物, 将优先得到发展。在目前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 玉米即是一个优先发展的作物之一, 它是最理想的粮饲兼用作物, 丰年可供饲, 歉年可作粮。

㈡紫花苜蓿苜蓿产量高而稳定, 耐旱, 但在高水肥条件下产量更高, 几乎在天水各区域均能种植, 草质优良, 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 为优质高蛋白牧草, 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在侵蚀强烈的陡坡农田上扩种苜蓿, 既可有效地替代粮食, 补充饲用蛋白质不足, 又可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增加后茬作物产量, 还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之功效。

㈢大豆大豆的饼粕是畜禽蛋白质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粉碎后的秸秆也是优质的饲料。在天水川区一般复种种植, 旱地梯田和山坡种植则与玉米等作物间作套种较为普遍。大豆是良好的固氮作物, 在保证氮素良好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非豆科作物增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是生产氮素的“天然工厂”。

㈣马铃薯和胡萝卜是汁多适口、非常优良的块茎块根类饲料, 在天水种植面积较大, 但仅有少部分作为饲料, 大部分作为蔬菜和加工原料对待。在高肥疏松温凉的土壤中生长最好。

㈤糜谷耐旱性很强, 其秸秆和糠是优质饲料, 在天水市旱区种植风险较小, 即使干旱年份绝收的可能性也较小。

㈥高粱耐旱性强, 是水分利用率高的C4作物, 目前天水生产上种植较少, 但高粱是干旱地区干旱年份产量较高的作物, 其大多数被用做饲料饲草。

除上述饲料饲草作物外, 像饲用大麦、小黑麦等都是种植业三元结构中理想的饲料饲草作物, 有待进一步试验, 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栽培类型, 因地制宜选种。

三、发展饲料作物产业的对策

㈠确立玉米和苜蓿在饲料作物中的主导地位天水畜牧业中以猪和鸡为主的耗粮性杂食家畜, 对饲料粮消耗大, 养殖规模的继续扩大, 有赖于饲料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而玉米因其高产量和广适性就成了目前优先发展的饲料作物。玉米是粮、经、饲集于一体的三元作物, 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更是畜牧业的支柱作物和工业的重要原料。20世纪90年代后, 全世界用于饲料的玉米占总产量的75.55%, 用于粮食的占12.5%, 用于工业的占12.0%。用于粮食的比例趋于下降, 用于饲料的比例还在上升, 因此, 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 不应再把玉米看作粮食作物, 应将玉米定位在主要饲料作物上而大力发展。近期内, 在天水城郊应以发展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为主, 推广生物产量高、品质好的青贮专用型玉米杂交种, 在山地应大力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

天水市畜牧业中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家畜, 主要依赖于牧草的充足供应, 而苜蓿因其优质高产成为目前另一优先发展的饲料作物。苜蓿是草食动物的粮食, 草质优良, 各种家畜均喜食, 无论是青草、干草或是青贮产品都具有品质优良、适口性良好等优点, 饲喂家畜可以替代部分粮食, 1.6千克苜蓿干草相当于1千克粮食的能量。苜蓿草捆、草粉等草产品作为商品流通, 是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在旱作条件下苜蓿每公顷产干草7.5吨, 有灌溉条件时, 每公顷产干草15吨以上, 同等条件下比种植粮食作物增收1500元~3000元。苜蓿是重要的粮草轮作养地植物, 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据测定, 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00千克~300千克。苜蓿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功能, 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天水地区的农民素有种植苜蓿的习惯, 苜蓿无论从群众对其深刻的认识, 还是从其饲用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看, 都将对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巨大作用。

㈡大力推广青贮饲料技术,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天水每年约有16亿千克以上的农作物秸秆可以过腹转化增值并可以大力推广青贮饲料生产技术, 利用好这一巨大的资源, 将对天水的畜牧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㈢积极推进混合饲料和饲草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培养壮大饲料加工产业和饲草加工产业, 是进一步优化天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天水农业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㈣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筛选更多适宜种植的饲料作物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种植模式和产品加工方式等。

㈤建立和完善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 种植业是第一性生产, 畜牧业是第二性生产并依赖和受制于第一性生产, 两者相互依赖, 密不可分。农牧结合的核心是饲料问题, 因此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牧结合种植制度, 饲料作物自然就纳入种植业的正册中, 种植业结构才能实现由“二元”向三元的真正转变, 天水才能实现建设畜牧大市的美好规划, 也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天水发展饲料作物产业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当地生态对饲料作物资源的主要选择, 提出了发展饲料作物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饲料作物,产业发展,对策,天水市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2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13345”发展战略,按照“种植调结构、林果抓增效、畜牧扶龙头”的总体思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力实施“产业富民”方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以“一沟两梁”和“三山一廊”为重点,全力推进颖川河产业调整结构、25个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果品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全区各类果品面积达51.9万亩,挂果24.4万亩,总产量21.9万吨,总产值6.7亿元。畜禽养殖数量稳步提升。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83.19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到7.24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525.7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18.8%。设施蔬菜建设有新突破。按照“发展一川(三阳川),开发一坡(颖川河向面坡),建设一线(天宝高速沿线)”的产业布局,全区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累计达2.8042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12.75万亩(含复种),平均亩产1762.35公斤,总产22.47万吨,产值2.605亿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0.845万亩,产值5128.55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按照“2211”发展计划,依托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采取培训、调研、观摩、奖励、监管等多种形式,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我区龙

— 1 — 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弱变强,形成了以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9家,市级29家,区级8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8个。涌现出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天水众兴菌业、全省最大的44万只蛋鸡养殖场天水九龙山禽业公司、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嘉信公司等优秀企业。打造了“康晟源”肉食品、“天森”药品、长城“GWJ”果汁、众兴“羲皇牌”食用菌、祥丰“福德源”食用油、丰收“丰收庄园”马铃薯淀粉等优质名牌产品30多个。土地流转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实现新突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健全机制,严格程序,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能人带动和示范带动“一引四带”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区累计流转土地8.216万亩,占农村耕地总面积72万亩的11.4%。打造了南山、北山万亩基地,三新阳片区“三山一廊”等有气魄,有规模,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土地流转推动了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对天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

天水是“羲皇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素质更趋成熟,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攀升,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拥有的资源品位相比,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

(二)综合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三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四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天水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各景区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景区各自为政,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损害了游客利益。

(四)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现有的1万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抢抓政策叠加机遇

实现天水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融合型发展、全域型发展、内涵型发展、开放型发展、惠民型发展的理念,把天水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陇东南旅游集散中心。

(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一是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和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等4A级景区品质,形成一批强劲的辐射源。二是全力推进旅游线打造。积极推进市县联动和精品线路对接,重点培育羲皇故里寻根祭祖、百里石窟艺术走廊、丝绸之路名城古韵、陇上江南生态休闲、天河沐浴休闲度假、特色农业体验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纵横交错、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主干线,使天水真正成为连接陕、甘、川的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三是持续推进全域型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为导向,把各县区星罗棋布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汇织成面,打造主次分明、特色鲜明、覆盖全市的旅游网络,打响“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旅游品牌。

(三)进一步完善功能要素,不断丰富多元文化内涵

以组装旅游线路为重点,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核心,以增加旅游收入为目标,围绕旅游诸要素搞好服务功能开发,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配套、均衡发展,让游客行得安全、住得舒坦、吃得满意、游得痛快、购得称心、玩得高兴。

(四)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凸显产业集群联动效应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五大文化资源,特别是要抓好“大道朝天—游天水、知天下”重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性文化旅游产品或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森林科普、林业科考、环境教育、草原风情、生态休闲、寻幽探险、狩猎趣味等新兴旅游业态。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保健旅游。加快发展中医保健、中药美容、医食养生、生态养老、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禅道体验等系列保健旅游产品,推出慢游休闲产品和优惠措施。四是加快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着眼于全市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熟悉天水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型人才,引进精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端经营管理精英,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进一步突出公益属性,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力加快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重点实施天水文化馆、天水博物馆、天水体育馆、天水大剧院、天水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抓好县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使每个县区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三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天水西关等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区的维修保护,抓好伏羲文化发祥地三阳川和秦安陇城镇、武山滩歌镇、麦积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浅析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篇4

1. 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010年4月1日,首届“关中---天水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各城市旅游局局长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以西安为中心,整合15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1]。在这些大条件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的形式,已经在天水市逐步开展。当前天水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见表1所示。

1.1 天水市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

1.1.1 参与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

1.1.1. 1 山地类

山地项目主要是依托山地资源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这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者喜好的项目一般为登山、攀岩、越野、狩猎、高山速降、高山探险、秘境探险、山地自行车。山地体育旅游一年四季都可开展活动,选择范围也很广。天水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迭嶂,山险谷深。天水市已开发的山地类项目见表2。

1.1.1. 2 水体类

水上项目包括陆地水域和海上项目,主要是依托水体资源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这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者多在夏季或温热带地区进行活动,主要有冲浪、滑水、潜水、帆船、漂流、溯溪、钓鱼、游泳、戏水等。天水市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耤(藉)河、颖川河、东柯河、牛头河[2]。水域面积比较广阔,有利于水体类项目的开发与开展。天水市已开发的水体类项目见表3。

1.1.1. 3 草原类

广阔葱郁的草原,又是大自然给予天水独特的、最富魅力的体育旅游资源。草原项目一般包括骑马、滑草、摔跤等活动。天水具有辽阔的草原资源,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川县关山牧场、关山马鹿自然风景区、甘谷古坡草原。天水市已开发的草原类项目见表4。

1.1.1. 4 森林类

森林项目包括森林探险、野营等项目。天水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广,其中鲁班山、花石崖、小华山景区、老君山森林公园、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卧牛山森林公园、香积山、三皇谷森林公园、清水温泉胜景、大象山、尖山寺森林公园、小麦积景区、净土寺、南郭寺、李子园森林公园、五龙山风景区、石门山等。天水已开发的森林类的体育项目有徒步旅行、自驾游;主要分布在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尖山寺森林公园、清水温泉胜景、大象山、五龙山风景区等。

1.1.1. 5 休闲疗养类

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结合地带,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均气温11℃左右,正常年景降水量570毫米左右。境内有小陇山、关山、西秦岭三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32%,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3]。已开发的休闲疗养的体育旅游资源有武山温泉度假村、清水温泉度假村、街亭温泉度假村。

1.1.2 观赏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

1.1.2. 1 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政治领域的特殊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体育赛事资源是投入到体育赛事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运营体育赛事可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天水已开展的部分体育赛事见表5。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首届“财富阳光杯”颖川河全国业余山地自行车邀请的成功举办,天水市政府以体育赛事带动区域经济建设的目标也初见成效。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北京、山东、湖北、广东、辽宁、四川、云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近300名自行车运动员参赛,同时有近千人的省内外游客参加活动,本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全区以麦积山为中心的旅游观光产业,同时也扩大了天水的知名度,通过举办省市级、全国性体育赛事,力争将天水市打造成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发展福地和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1.1.2. 2 节庆

节庆活动被人称作“有主题的公众庆典”、“平民参与的节日”,它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节庆活动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旅游的抓手,很有研究的价值。

天水市节庆活动比较广泛,并且其带来的附属体育旅游项目具有当地民间传统色彩,也比较独特(见表6)。

充分利用这些节庆资源,可以开发出大量的具有吸引力的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使节庆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更具有纪念意义、象征意义,成为促进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1.1.2. 3 花木森林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3]。天水市森林公园分布情况见表7。

森林中的空气清洁、湿润,氧气充裕。某些树木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具有刺激大脑皮层、消除神经紧张等诸多妙处。

相比较有特色的是天水桃花与油菜花。天水油菜花盛花期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并由东向西略有延迟。天水油菜花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川区地带,以秦州、麦积、甘谷、武山等县(区)川道区最多,秦安、庄浪等山区县的山间梯田也有种植,但规模相对较小。届时来天水旅游,沿310国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行进,在山间视野开阔路段即可看到。到了五月,汉中、陇南的油菜花大多已经开败,而天水的油菜花却开得金光烂漫,一片欢腾。如果五月出游,想寻找山乡五月踏青赏花的惬意,体验“麦苗青来菜花儿黄”的意趣,去天水赏油菜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见图1)。

每年3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秦安县绵延30公里的葫芦河两岸的山川大地上,桃花烂漫,姹紫嫣红,繁华似锦,春色宜人,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风景图画。围绕其开展的秦安县桃花会暨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举行游园赏花、文艺演出、座谈交流、经贸洽谈、项目签约、商品展销、书画展览等活动(见图2)。

1.2 天水市潜在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

天水市潜在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包括正在开发中的生态公园、遗址公园、体育公园和没有开发的其他项目,大致分布状况见表8。

2 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观念落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2.1.1 休闲观念落后,对开展天水体育旅游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许多人眼里,休闲是消遣,休息,打发时间。即主要体现在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闲暇中的消费,社会活动、娱乐,被当做劳动后的身心调整。此外,许多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市场的战略眼光。群众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对于参与体育旅游的观念落后,积极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体育旅游消费的观念也比较守旧。

2.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观念落后,破坏了资源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事先缺少市场调查,结果山林开发了,没有多少人来游玩;水上游乐中心或度假旅游区建成了,没有多少人进行水上项目的游乐,更有甚者,因缺少环保意识造成了环境污染。

2.2 品牌意识不强,策划宣传不力

天水许多优秀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校规模、低水平上进行,建设具有吸引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群体意识,体育旅游发展收到制约。由于缺乏市、县、区三级的统一策划与协调,在宣传上普遍存在以孤立的某一个旅游产品或某一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进行孤立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区域综合旅游品牌宣传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降低了品牌的结合优势,肢解了品牌的整体优势,削弱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外宣传的总体形象立意不高,定位不准,主题不明,内容单一等,宣传的吸引力不强,激发游客外出休闲旅游的兴趣和冲动力不大,宣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

2.3 体育旅游组织少,促销手段单一

相关体育旅游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少之又少,没有专门的体育旅游组织,只是在相关旅游组织进行过一些传统的大众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骑马等;相关的体育组织在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周围组织过一些体育活动和赛事,而在这些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抓住机会宣传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2.4 缺少旅游合作观,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联合优势

天水市没有专门的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部门,虽然已经陆续在各县区开展了体育旅游,也推出了一些相关产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各地孤军奋战,缺少沟通合作,旅游竞争意识较强,但是旅游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样一来,就没有形成整体作战优势,缺少规模经济,缺少具有特色的黄金体育旅游产品线。

2.5 人才数量缺乏,素质也不高,服务水平低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着重表现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才奇缺,经营管理人才也明显不足,在已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中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如大部分体育旅游区没有向游客提供体育技术和健身指导服务,而只是设门酬票。这种状况制约了天水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天水应该把体育旅游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技术的培训、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今后努力的重点,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旅游活动的质量与效益。

2.6 体育旅游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是不断增大的。但由于天水地处西北,其各方面的发展不及那些发达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因此,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必然是多档次、多样化的,不同消费档次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着眼点还是停留在对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上,对如何扩大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市场考虑得较多而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得较少。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体育旅游,还是以一般的观光为主,消费档次和质量不高。体育旅游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产品的开发设计不够合理,体育旅游产品的服务面还比较窄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空间较小,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高消费档次,因而在客源市场的拓展方面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7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短缺

对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好多政府相关人员都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没有形成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资金的短缺也给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就“关山马场”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尽管天水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处于同一资源,同在关山之下,陇县政府借西部大开发风风火火地大搞旅游业,开始大把大把地赚游客的钱时,张家种县境内的关山草原却显得异常平静、冷落。张家川县马鹿一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走以关山草原、马鹿森林为主的生态旅游和张家川回民民族风情相结合的发展旅游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许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张家川县境内的关山草原能否开发起来富县强县,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更新观念,开放自己,推销自己,走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的路子。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天水市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优势为天水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其开发的潜在优势非常明显,在这大优势下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3.1.2天水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还正处于半开发阶段,并且在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观念落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策划宣传不力;体育旅游组织少,促销手段单一;缺少旅游合作观,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联合优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短缺体育旅游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数量缺乏,素质也不高,服务水平低等。而为了更好的开发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比较合理和科学的策略和保障措施,以便为开发天水体育旅游资源和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保障。

3.1.3天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的开展,可以增加地方税收,提升财政实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天水地区产业结构;扩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道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促进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等。

3.1.4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了解天水体育旅游的需要,借助于伏羲文化大典,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开发天水体育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民间体育旅游景点和在原有旅游景点,在常规的体育活动旅游项目的基础上,设置民间体育旅游项目,配以广泛的宣传和开辟体育旅游专线,促进天水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

3.2 建议

首先,政府应提高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大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增加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观念,提升天水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游客全面的了解天水的人文风情、民间风俗、旅游风景,从而吸引他们来天水观光,并且参与到其中。

第三,开辟天水人文特色资源、精品体育旅游路线。如天水旅游主推的旅游精品线路寻根祭祖游: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女娲庙;百里石窟游:麦积山——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木梯寺;名城古韵游:南郭寺——李广墓——玉泉观——胡氏民居——兴国寺;生态休闲游:麦积山景区——石门景区——仙人崖景区——曲溪景区——街子温泉——麦积山森林公园,这四条主要特色旅游路线[4],开发为结合文化休闲、登山、游泳、洗浴、划船、垂钓、自驾游、骑马等一条线的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第四,结合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旋鼓、夹板舞、蜡花舞、鞭杆舞、壳子棍、荷花舞[5]等),将它们融入到体育旅游产品中去,激发游客的欣赏、参与的兴趣,同时也推广和发扬了民间体育文化,使之得到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玛莉.天水史话[N].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2]黄庆成.天水文史[N].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3]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281.htm.

[4]http://www.tianshuitravel.com/.

甘肃天水旅游导游词 篇5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间的7730余尊塑像,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同时,环绕麦积山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仙人崖、石门、净土寺、曲溪和街子温泉度假村,共同组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秀色交相辉映,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

天水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为全国十大苹果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35种,其中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20种。天水不仅有昔日辉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勤劳勇敢的天水人民焕发出无限的改革热潮和发展活力。今日的农业以实施种、养、加“六个百万工程”为突破口,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电器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机械、轻纺、电子三大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座西北电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战略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结构高速发展和产品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正在实施;五横三纵省道国道及市区环形交通的贯通,天兰、陇海铁路复线的筹建,通讯网、电力网的扩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对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天水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后被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重点城市、科教兴市重点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全省双拥模范城。

天水古称成纪,因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市历史悠久,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拜祖的场所;武山水帘洞,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一应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山上有安详、宁静的大象山大佛;与麦积山毗邻的仙人崖,群峰对峙,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游览胜地……还有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险峻的洞窟著称于世。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6

关键词:丽水市;旅游经济;发展

一、丽水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理念上滥用标签,政策目标定位不明

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和滥用问题非常明显。不管是旅游企业还是当地政府,都只是标签式地使用,既没有正确认识,更谈不上认真实施。在概念炒作、缺乏规范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成了那些缺乏环境意识和专业技能而又急功近利的经营者摇钱树。在没有完善的政策、法规、条例、标准对这些问题进行规定的情况下,各地生态旅游的发展难免鱼龙混杂而目标不清。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基本没有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富民强市的综合性大产业,即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问题。在传统旅游内部有多个行业,依托旅游过程,整合在一个产业链关系中,例如,酒店、餐饮、车船是旅游过程中的服务配套,景区是旅游吸引核,他们之间形成了核心吸引物与服务配套之间的基础性产业关联关系。而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原有的关联产业需要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酒店吸引物(迪拜的帆船酒店)、餐饮吸引物(美食街)、车船吸引物(海上快艇),打破原有关系,形成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规划上景、镇分离,全域一体规划缺失

当前,丽水市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全面的“丽水市生态旅游全域化一体化发展远景规划”体系,也就没有科学合理的旅游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有的景区没有高水平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详细规划控制,往往造成景区的盲目建设,严重的还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美。全市主要景区和度假区大多数在山上、水上,城镇旅游发展还比较缓慢,旅游景区和城乡环境的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地方在交通、环境、基础设施方面还相对滞后。

丽水市的云和梯田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40个自然景点之一;龙泉宝剑、青田石雕等世界闻名。然而世人但知云和梯田,不知有崇头镇;但知有龙泉青瓷,不知有上洋镇;但知有青田石雕,不知有山口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多数旅游小镇景区镇区分离,反差强烈。景区虽然优美,但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不美,难以让人产生逗留之心。

(三)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多头统筹推力不足

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决策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由于多元利益主体竟相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得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不能统筹协调。目前丽水旅游管理横向受制于相关职能部门,许多关联部门职能重叠或真空,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等现象,旅游部门似乎只能管管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对大部分景区和旅游要素均无权调控,资源难以整合。由于各县(市)区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和注意力不一样,因而各县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政策、抓旅游的工作力度有较大的差距,导致旅游规划、产品建设、宣传促销整体协作不力。就全市来说,培育发展环境、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市场次序尚未形成较为健全的体制机制,尚不能全力以赴培育生态旅游业。

(四)产品同质缺乏个性,旅游服务配套能力薄弱

目前,从全市来看,一些森林公园、农家乐综合体同质性现象突出,“千园一面”,个性特色不够鲜明,难以提供差异化服务。丽水地属山区,大部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城区与主要景区、主要景区之间缺乏有效交通连接,导致进不去、出不来、散不开。另外,向游客展示的产品类型还是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功能比较单一,大部分旅游景区缺乏具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功能产品,造成游客在景区逗留时间短,难以形成多日消费。

生态旅游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旅游旺季床位严重不足,旅游淡季大部分闲置,在价格档次上出现较大偏差,适合普通旅游者住宿的床位太少,导致游客找得到的住不起,住得起的又找不到。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73家,导游933名,星级饭店60家,旅游接待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丽水生态旅游经济的建议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定位和思路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定位和思路应该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主题,大力推进高等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景区,树立“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同时,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重点。以“培育生态旅游业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为核心目标,按照生态旅游全域化、旅游发展融合化、旅游休闲智能化的“三化”发展思路,努力使生态旅游业成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丽水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和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园”。

(二)突出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挖掘丽水市独特的良渚文化、黄帝文化、石雕文化、景宁畲族文化、“五行”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要素与旅游要素差异化组合的发展模式,把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包装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创排优秀文艺演出剧目,加快开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实现《印象山哈》等一批精品剧目的定期驻场演出。以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文化演艺进景区、进酒店、进农家乐,发挥乡村舞台的旅游作用,培育做大旅游演艺市场。加快建设龙泉瓷剑文化创意基地、青田石文化创意基地、云和木玩创意基地、丽水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宁县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平台、文化资源的培植平台。努力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新一代手工艺人,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

二是培养人才,提升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则应立足长远,尽快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对于普通从业人员,可以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此外,还可以依托阳光工程和农业广播学校等公益性机构,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

nlc202309021148

三是抓好机制建设,创造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条件。政府能不能考虑成立一个本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工作机构,从事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并给予支持和奖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和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建立本土文化发展和保护基金,开展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三)谋划好旅游发展整体布局规划

一是注重特色,努力培育生态旅游精品。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生态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养生旅游集聚区。

二是推进融合,实现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同时,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生态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保护,做足生态旅游特色文章。生态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生态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四)多措并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方位推进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在认识层面上,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的副业,向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名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转变,加强发展的紧迫感。在政府领导层面上,要从部门工作,向提升为政府一把手工程转变,营造大谋划、大统筹、大产业、大整合、大平台、大建设、大合唱、大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政府扶持方式上,要从注重点上扶持,向产业扶持转变,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遂昌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全民集智办旅游,全民合力营造环境”的做法值得借鉴。龙泉市委、市政府将38个村作为新一批农家乐特色村进行打造,36个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出任38个村的“第一书记”。在帮扶过程中,龙泉市各部门及“第一书记”认真谋划,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推动了农家乐特色村快速、全面的提升,也值得学习。

二是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要起主导作用,要成立区域协调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对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在制定政策规划、把握方向、搞好服务,实现旅游资源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经营权则交由市场运作。根据发展定位,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

[4]市旅游局.群策群力,打造“丽水生活方式”体验区[G].2013.

[5]周海忠.加快丽水旅游接轨上海的思考[R].丽水市委(决策与调研),2013.

作者简介:金海波(1979.6-),男,汉族,籍贯浙江省青田县,1998年9月参加工作,200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2012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任丽水市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管委会(筹)办公室主任,在乡镇担任乡长期间还是在新的岗位一直都是从事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工作简历:1998.09-2005.04青田县广播电视局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辑、新闻部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团支部书记等;

2005.04-2015.03先后任青田县仁庄镇党委委员、青田县山口镇宣传委员、青田县东源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青田县章旦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等;

2015.03丽水市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管委会(筹)办公室主任。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7

一、天水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不足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

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8

一、玉米生产现状

㈠面积、品种和产量情况麦积区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5万公顷左右, 涉及17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 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麦积区北路易旱的五龙乡、石佛乡、渭南镇、新阳镇、琥珀乡、中滩镇七乡镇和中部半湿润的花牛、马跑泉、甘泉三镇;地势分布上主要在海拔748米~1800米的干旱山区和半山区。近三年麦积区玉米单产为4800公斤/公顷左右。栽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豫玉22号、沈单16号、承单22号、正大12号、登海3521、吉单261、奥玉系列, 以及金穗系列, 其中豫玉22号的播种面积最大, 产量也比较稳定, 但在局部地方还有零星要求淘汰的中单2号等低产、多病品种种植, 但面积较小。

在栽培技术上主要以推广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 麦积区从80年代开始推广半膜覆盖技术, 在干旱山区和半山区其增产效果明显。从2007年开始, 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同时, 结合麦积区玉米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项目的整合及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玉米产业的大发展。近五年来,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高附件值的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逐步扩大, 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而单产逐年小幅提高。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农业科技在玉米增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速度明显加快, 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农业科技在玉米增产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㈡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麦积区耕地总面积约4.80万公顷左右, 其中粮食生产占绝对优势, 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4.27万公顷, 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9.0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54万公顷, 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5.99%, 产量约8.35万吨, 占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5.42万吨的54.15%, 其产量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一半, 玉米在麦积区粮食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2011年在全区粮食总产中, 玉米、小麦、马铃薯产量比为5.9∶2.6∶1, 玉米产量一直位居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首位, 玉米生产已成为种粮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 麦积区玉米生产主体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 随意性较大,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玉米整体生产水平不高, 产业层级较低, 因此积极做好玉米生产工作, 大力提升玉米产业层次, 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 也有利于麦积区粮食安全工作。

㈢加工外销及转化情况和效益2011年麦积区玉米总产为8.35万吨, 其中本地消费约5.21万吨, 外销3.14万吨。目前, 麦积区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专业玉米加工企业, 主要以本地直接消费为主, 主要用作畜禽饲料和工业酿酒、酿醋, 部分作为口粮直接食用, 其中有85%大约4.43万吨用作生猪养殖, 按照每头猪消耗玉米200公斤计算, 大约年出栏18.0万头, 产值在1.5亿元左右。外销的3.14万吨玉米基本按原粮直接销售, 效益极低, 按照每公斤2.20元计算, 销售收入大约为0.69亿元。

㈣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和促进畜牧业发展情况2011全区玉米秸秆总量为12.53万吨, 主要作为饲料和燃料, 部分秸秆用作基质, 种植蘑菇等食用菌。饲料秸秆方面, 青贮处理大约为1.1万吨, 占总量的8.78%。直接作为畜禽饲料5.76万吨, 占总量的45.99%。其余均作为燃料或沼气原料直接使用。从饲料和燃料两方面来看, 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水平不高, 附加值极低。

二、玉米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㈠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限制总产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 建设的需要, 农村建房, 道路、集镇建设等挤占了部分农田, 加上退耕还林特别是麦积区大力发展林果业、还草工程的实施, 麦积区玉米播种面积在减少。2004年麦积区玉米播种面积为1.60万公顷, 到2011年减少到1.54万公顷, 从目前的现状看, 今后玉米面积还将会逐步减少。

2. 农业科技含量低, 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行政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主要表现在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转行搞行政, 农技队伍知识老化陈旧, 继续再教育发展缓慢, 服务手段严重滞后, 缺乏必要的推广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 工作效率低, 无法应对现阶段各种农作物发生的疑难病症, 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种子市场多、乱、杂, 骨干品种不突出。由于种子行业的进一步改革, 种子企业竞争激烈以及部分经销商受利益驱使, 部分品种未作引种实验就推向市场, 甚至部分未审定品种也进行公开宣传推广, 导致品种多乱混杂。

3. 自然条件差,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再发展。

由于麦积区的特殊自然条件, 全区大部分为山旱地, 特别是北路玉米主产区干旱现象突出,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 对全区玉米生产极为不利。

4. 机械化程度低, 规模效益低, 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麦积区大部分农民仍然处在手工劳作、畜力耕作或小型机械播种的传统方式中, 劳动生产力低, 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 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等一系列农用物资价格上涨, 造成了农民投入增加, 产出较低, 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5. 粮食品质次, 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 生产不规范。

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 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不完善, 农民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 生产粗放, 种植分散, 播种、施肥、管理、收获不规范, 优质粮种植混打混收, 导致市场竞争力弱, 难以发挥粮食优质优价增效的目的。

㈡发展玉米产业的有利因素分析

1.气候条件。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南部, 海拔748米~2559米, 玉米在麦积区各海拔区域均能种植;年平均气温11.2℃, 无霜期170天~208天, ≥10℃的有效积温为4017℃, 年日照时数2199小时, 均能满足玉米生长对积温和温度的需求, 特别是进入7月份开始, 昼夜温差大, 特别适宜玉米的生长;年降水量506.3毫米~754.4毫米, 主要集中在7月~9月, 与麦积区玉米生长需水关键期相吻合。

2.经济效益高。2011年麦积区玉米平均产量5434.5公斤/公顷左右, 全膜玉米平均产量达10095公斤/公顷, 按市场价每公斤2.2元计算, 全膜玉米可收益22209元/公顷, 而小麦平均产量2550公斤/公顷左右, 按市场价每公斤2.10元计算, 收益为5355元/公顷, 种植全膜玉米比种植小麦效益高四倍有余。

3.畜牧业的发展带动, 促进了群众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麦积区畜牧业发展迅速, 畜草饲料需求量大幅增加, 玉米及其秸秆是很好的畜禽饲料, 由于玉米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麦积区发展玉米产业的思路

要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采用配套技术措施, 全力抓好玉米生产工作, 确保全区玉米生产安全。利用4年~5年时间, 使麦积区玉米生产水平有明显提高, 实现玉米平均亩产过千斤。

㈠稳定种植面积, 大力提高单产麦积区玉米种植面临蔬菜和果树争的局面, 为确保全区1.33万公顷以上的播种面积, 一定程度上可以压缩杂粮面积, 大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确保玉米总量的增长。

㈡优化种植布局围绕麦积区玉米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提高玉米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 实现专用和常规玉米种植区域化布局。全区可集中两个主产区, 一是北路7乡镇易旱地区, 该区可结合旱作农业基地规划建设, 大力发展专用玉米。二是中部湿润半湿润区的花牛、马跑泉等山区半山区。该区生产条件相对较好, 优先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 大力提高该区的单产能力, 使其成为麦积区玉米种植的高产区。

㈢更新种植品种由粮用型品种转向饲用型品种, 以优化玉米品种结构、推广专用品种为重点, 可生产优质食用玉米饲用玉米, 也可根据需要生产特色玉米, 如甜玉米、青贮玉米、笋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等。

㈣加强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玉米转化能力为重点, 积极培育畜牧业和饲料加工企业, 促进畜牧业发展, 推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外销玉米的本地化消费。

四、玉米产业发展的生产措施

㈠强化农田建设, 改善生产基础条件麦积区耕地山地多川地少, 特别是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干旱山区和半山区。必须大力推进水平梯田建设和维护工作, 提高土地的蓄肥蓄水能力, 改善提高机械作业的基础条件。

㈡增强科技应用力度, 大搞高产开发首先要提高单产, 麦积区玉米生产提高单产在自然资源和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不仅土、光、热及生产条件适合玉米高产开发, 而且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比较成熟, 通过适当措施, 加以组织和示范, 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 尽快推广普及, 使之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带动我区玉米生产登上新台阶。其次要优化结构, 扩大多用途品种。以提高玉米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 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和提高玉米转化能力为重点, 重点发展饲用玉米和菜用玉米, 在北路7乡镇大力发展秸秆饲用玉米, 扩大秸秆饲用玉米面积, 增加秸秆喂养量, 在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同时解决秸秆浪费问题。

㈢搞好区域布局, 推广规模种植集中连片种植, 能够做到统一供种规范化管理。而该区玉米生产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 品种和管理均不规范, 因而玉米品质不稳定生产水平差异十分明显, 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实行区域化连片种植是保证品质一致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提倡和鼓励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 扩大集中连片种植面积, 能进一步规范田间管理, 便于专收专储, 在生产中产后保证玉米品质的一致性。

㈣推进产业化经营, 实现全面增值麦积区传统的玉米行业生产主要是广大农民生产和销售原粮玉米或喂养畜禽, 加工比例很低, 加工玉米也主要是一些粗加工, 包括玉米面和玉米粉, 用来作饲料。在不断鼓励促进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同时, 必须推进玉米加工业的发展, 玉米经过加工可增值2倍~3倍, 因此玉米加工在有很大潜力。

摘要:通过对天水市麦积区目前玉米生产现状、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玉米产业发展有利条件的综合分析, 制定了今后该区玉米发展产业的思路, 并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提出该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9

1 天水市旅游形象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SWOT是英文的缩写组合,SW是指某行业或部门内部环境的强项与弱项(Strengths和Weaknesses),OT指某行业或部门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Opportunities和Threats)[2]。在这里引入SWOT分析方法,对天水旅游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天水旅游形象策划的重要理论认知基础。

1.1 天水旅游形象优势分析(S)

1.1.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等五大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麦积山、仙人崖、伏羲庙、大地湾、南郭寺、玉泉观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相得益彰。天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生存的城市之一,农林产业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是既具悠久历史又具有活力的一座城市。

1.1.2 “羲皇故里”形象初步确立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被尊称为"三皇之首"。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1992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至此,“羲皇故里”定位于天水。天水自古就有民间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习俗,自秦人始,对伏羲钦崇有加,历代奉祀。1988年天水市恢复了公祭伏羲大典,连续举办的伏羲祭典,成为甘肃和天水重要的对外文化品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华人来天水寻根问祖,祭拜人文始祖。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已经初步在海内外树立了“羲皇故里”的天水旅游形象。

1.2 天水旅游形象劣势分析(W)

1.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旅游形象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天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备。现有公路等级低,通畅性差;铁路客运无始发,团队客票无保证;航空线路单一,不能发挥游客市场的规模效应;市域内一日游、二日游市场不健全;游客集散及旅游咨询服务功能不健全。

1.2.2 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开发不够,主题定位不清

天水市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最有特色,可分为五类: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等;尤以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为重。但是五大特色文化由于资金不足,挖掘整理不充分和开发利用力度很不够,特别是传统人文景观的恢复困难重重,尚缺乏直观的、浅显易懂的景物展现来帮助游客领悟欣赏。同时,在形象定位中,主题不尚明确,对外宣传中,一时推崇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伏羲文化,一时又推崇以“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的石窟文化。

1.2.3 缺乏显著标识,不易产生形象记忆

作为城市出入口的交通集散地(如车站)是城市对外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旅游者抵达该城市实地感受城市旅游形象的“第一场所”,留给游客的城市印象特别深,因此对这些城市窗口标识的形象塑造不容忽视。然而作为天水市对外窗口的飞机场、火车站等建筑面貌虽有所改善,但还是规模较小,更主要是缺乏地方特色,所以限制了天水旅游形象的形成与传播。

1.3 天水市旅游形象机会分析(O)

1.3.1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拉动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一脉相承、山水相通,既有渊源关联又有特色差异,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十分巨大。在经济区规划中确定的5条精品旅游走廊中,有3条涵盖天水;6个旅游精品区中,有2个同天水相关。因此,天水旅游形象的确立与传播可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产业的拉动。

1.3.2 国家政策导向的有力支撑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 )文件,《意见》中涉及到天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方面。 特别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意见,为天水旅游形象的塑造带来巨大机会。

1.4 天水市旅游形象威胁分析(T)

1.4.1 旅游的大环境尚未成熟

天水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居民旅游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旅游的大环境仍然不成熟。具体表现在旅行社与旅游饭店之间、旅行社与旅行社之间、旅行社与旅游商店等相关旅游部门缺少沟通,没有达成协议、形成合作默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尚处在简单、机械的接待阶段,没有标准、统一的规范化,服务热情尚待调动、激发等。游客体验和感受不到浓烈的、鲜明的旅游氛围,难以在游客心目中树立起深刻的旅游形象。

1.4.2 文化优势恢复和扩张困难

从文化的角度概括,天水市知名度较高的有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伏羲文化。这三类文化中石窟文化具有绝对优势,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品。三国文化旅游有名无实,三国故事中涉及到天水的主要有“姜维故里,诸葛军垒,祁山堡,天水关,木门道,街亭古战场遗址”。这些遗迹,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己荡然无存,失去了观赏价值。如何实现文化优势恢复,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参与性强的景物和活动的展现与组织,将是天水旅游形象的重要挑战和威胁。

2 天水市旅游形象CIS策划

2.1 城市旅游(CIS)

城市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接待城市总体旅游服务的看法或评价[3]。城市旅游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综合实力,形成良好的城市竞争力。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一书里提到,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城市。因此,在进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企业形成策划的方法,及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缩写为CIS),运用到城市旅游形象的策划中,建立明确的城市整体形象,以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4]。

CIS分为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和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个部分。在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过程中,主要是以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定位和经营理念为基础的MI,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BI,并通过系统的、直观的VI信息,最终,城市的独特文化、形象和经营理念,以一定的行为和视觉等信息进行传播,达到旅游者容易识别、容易接受,并影响其决策的目的。

2.2 天水市旅游CIS策划

2.2.1 理念基础(MI)

理念识别(MI)指一个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个性、精神面貌、伦理道德水平、宣传口号、发展目标、价值观等。它是确立旅游地独特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是CIS策划的基础、核心和灵魂[2]。天水旅游理念形象设计如下:

一级理念:羲皇故里 丝路重镇;

二级理念:文化走廊 古城天水;

三级理念:古韵名城 陇上江南。

理念形象设计的基点:

1)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故里,又由于每年一届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召开,而名声在外。只有发挥特色——伏羲文化,并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合作行动计划》联合打造“丝路寻迹精品游”的主题线路,同时要以伏羲特色文化为主题,打造有别于“炎帝文化”“黄帝文化”的文化主题活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2)天水具有五大历史文化,大地湾史前古遗址为代表的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发掘表明,7800-48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大地湾史前遗址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名列第20位。有以牧马滩、秦亭为代表的秦国早期文化,印证着天水2700余年的建城史。有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文化,形成了麦积山、大象山、水帘洞等百里佛教石窟艺术走廊。有以街亭、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演绎着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壮烈场景。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

3)山青水秀,风光秀丽,自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由于其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林覆盖率达28% ,有森林公园、风景小区15处,崖洞117处,草原牧场9处,泉、溪、湖、潭、峡60处,地热温泉多处,自然景观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2010年12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杜甫行吟的南郭寺,绿树掩映、殿宇错落的玉泉观等,独具开发休闲旅游成为一片集休闲、度假、探险、疗养、生态旅游、科普考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区。

2.2.2 行为准则(BI)

CIS中的企业行为识别即BI(Behavioral Identity)是在理念识别的指导下进行的动态识别模式,它应该做到企业的一切行为与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根据BI 原理,城市旅游行为形象的设计包括旅游服务行为、居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三个方面。

1)旅游服务形象设计。

旅游服务形象主要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景区的服务、一般接待服务等,它是旅游者了解天水、认识天水的窗口。因此,政府要制定各项行业服务标准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水准,制定服务程序、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传播良好的旅游形象。

2)居民形象设计。

居民形象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居民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素质、旅游意识、整体精神风貌等。针对这一问题,市民形象的塑造要从加快城市精神建设,把旅游形象贯穿到各个具体环节中,与每一个部门、行业、岗位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与每一位市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人人是天水旅游形象的宣传员和代言人,形成规范化、高质量的旅游社会环境。

3)政府形象设计。

政府行为形象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表。因此,政府应该从做好公务员培训,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等方面,树立充满活力、阳光、高效的政府形象[5]。政府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较强的业务素质,处理问题公正、廉洁、高效;具有科学民主、开拓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合理组织、调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有效预防各种事故发生,保证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加强旅游规划意识,深化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的积极作用等。

2.2.3 视觉形象(VI)

企业视觉识别即CIS中的VI(Visual Identity)是建立在视觉传播理论、视觉传达设计和视觉传播媒体控制管理基础上的一项系统、科学而又复杂的传播工程,通过企业公共场所形象、交通工具形象、员工外在形象加以体现。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视觉形象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是城市理念和行为的外在表现。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塑造,应从核心地段旅游形象塑造及视觉识别体系入手。

1)旅游标志的设计。

旅游标志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核心,应结合天水伏羲文化和丝路重镇等理念,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提到一定的高度,并将传统文化元素去粗取精应用到旅游标志的设计中,形成本土性旅游标志。

2)旅游吉祥物的设计与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择。

吉祥物的设计应体现天水文化性、历史性、独特性,可选择天水市的某一特色旅游商品,如天水雕漆等;形象代言人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与天水有关系或是与天水产生关系的当代史学文化名人担当。

3)旅游区标徽、标准字体、标准色的设计。

天水旅游标徽设计应该紧扣天水的文化内涵,建议以丝绸之路为背景,镶嵌伏羲像作为天水旅游的标志,体现羲皇故里和丝路重镇的天水形象。在天水旅游的交通工具、橱窗、门票、标牌、旅游地图、旅游纪念品等统一标注旅游标徽、标准字体、标准色,以便在游客心中形成统一的形象。

4)城市印象建设。

完善机场和车站的形象建设,将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与地方性景观特色相结合,重点规划与管理天水市中心广场、步行街、滨河路等。

特别做好天水伏羲广场、天河广场、火车站广场的美化设计。火车站广场是游客的第一印象区,应突出天水的文化底蕴;伏羲广场连接伏羲庙景区,应该凸显伏羲文化主题及活化伏羲文化;天河广场应突出市政府的民主开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辛建荣,张俊霞.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2-25.

[2]袁开国,肖雁飞,邓湘琳.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及对策分析———以莨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25(1):15-17.

[3]肖洪磊,田里.试探潍坊市旅游形象设计[J].商场现代化,2006,15(9):12-15.

[4]李晓玲.基于CIS的泸州城市旅游形象塑造[J].硅谷,2008,15(1):15-16.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聚类分析,甘肃天水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天水市国家、省级34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年报数据, 选择销售收入 (x1) 、资产总额 (x2) 、固定资产总额 (x3) 、职工总数 (x4) 、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x5)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x6) 、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 (x7)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 (x8) 等8个要素, 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1,2]。

2 结果与分析

按照系统聚类法, 得到聚类分析表 (表1) 。

取阈值T=0.014时, 34个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分为9类, 即:

通过聚类分析, 将天水市34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分为9类, 结合统计数据作出如下分析。

2.1 第Ⅰ类

有19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4 392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8 871万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23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549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45万元。该类企业为天水市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代表了天水市大多数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2.2 第Ⅱ类

有6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4 743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6 375万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34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791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949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46万元。该类企业为天水市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一类龙头企业, 代表了天水市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水平。

2.3 第Ⅲ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均销售收入5 400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2.7亿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9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50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50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45万元。该类企业生产规模较大, 以果树栽培为主,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较低, 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4 第Ⅳ类

有3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2 630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1.160 7亿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22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65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48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98万元。该类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高, 技术力量较强, 为成长型创新型龙头企业。

2.5 第Ⅴ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1.083 5亿元, 平均资产总额5.950 9亿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19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37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63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104万元。该企业以生产浓缩果汁为主, 规模大, 生产水平较高, 为天水市外向型大型龙头企业, 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变化及原料价格影响较大。

2.6 第Ⅵ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2.215 0亿元, 平均资产总额1.65亿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37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 007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 477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28万元。该企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 规模较大, 生产水平较高, 经济效益较好, 专业技术及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为天水市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

2.7 第Ⅶ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4.8亿元, 平均资产总额15亿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46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60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50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143万元。该企业以工厂化农产品生产为主, 职工总数、专业技术人员数及科技研发投入较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规模大, 生产水平较高, 创新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2.8 第Ⅷ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4 958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6 354.3万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6万元,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销售收入992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1 653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8万元。该企业以农产品销售为主, 职工人数较多, 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大专以上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少。

2.9 第Ⅸ类

有1家龙头企业, 年平均销售收入4 996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5 700万元, 职工人均销售收入26万元, 大专以上人员人均销售收入250万元, 职工人均固定资产29万元。该企业为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外向型龙头企业, 营利能力较强,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研发投入。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一是同类龙头企业相似度高。除少数龙头企业特色明显, 发展规模、发展能力明显强于其他龙头企业外, 天水市大多数龙头企业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如第Ⅰ类、第Ⅱ类, 且同质化严重, 以销型龙头企业居多。二是不同类龙头企业产品特色明显。生产经营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在当地产业发展中独树一帜, 在聚类分析结果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如聚类分析结果中的第Ⅲ类、第Ⅵ类、第Ⅶ类、第Ⅷ类、第Ⅸ类。

3.2 讨论

以上分析表明, 聚类分析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科学分类, 还可以实现龙头企业的综合评价, 可对科学制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4,5,6]。

参考文献

[1]王天行, 张泽.多元生物统计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2.

[2]潘连公, 陈彩能, 陈旭.河谷川区两熟种植模式系统聚类分析[J].耕作与栽培, 1997 (增刊1) :31-33.

[3]汪大, 王志凌, 罗蓉.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评价[J].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33-36.

[4]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5]刘海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11

关键词 农家乐;标志;品牌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1 丽水市农家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坐落在浙西南的丽水市,被誉为“浙南林海”“华东天然氧吧”“浙江绿谷”,是华东地区设区市中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全省各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新数据显示,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94.4,连续9 a位居全省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丽水市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1]。

丽水市农家乐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为标志,丽水市农家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和规范期。农家乐产业纳入丽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政策,建立领导小组,使农家乐产业由自发状态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丽水市农家乐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在管理理念、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标志着丽水市农家乐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丽水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970万人次,同比增长37%,直接营业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36%;2014年接待游客量将达1 170万人次,同比增长21%,直接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4%。随着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变化,农家乐经营业主一方面主动改善经营环境、提高服务档次、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涌现出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另一方面积极造打造文化创意主题,凸显地域特色,丰富产品结构,农家乐的发展类型逐渐多样化,形成了良好健康的发展格局,呈现品质化发展趋势。

丽水市政府大力支持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在《丽水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15)》明确:“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重点要实现‘两百一千目标,即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分别达到100个以上;三星级以上经营点(户)数量较2010年底翻两番,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四星、五星级至少达到100家。同时,全市农家乐床位数、餐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达到1.3万张、12万个和1.2万人,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乡镇15个。”[3]“十二五”期间,市本级将每年安排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精品示范区、特色乡(镇、街道)、特色村(点)和星级户(点)的创建,精品项目的培育,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培训,信息平台建设和宣传营销,农家乐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补助、农家乐自律组织的补助以及农家乐工作考核奖励等。

丽水市农家乐旅游经过自发发展——规模发展——规范发展过程,正进入创新发展——品牌创立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多和交通改善,特别是长三角旅游的“无障碍化”行动和自驾车旅游、家庭旅游的兴起,以及老龄化趋势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以杭州和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其70%以上的城市居民将出游目标锁定在空气清新、有野趣、自然纯真的城郊区域,丽水市农家乐产业消费需求前景十分喜人。

丽水市农家乐发展的层次越来越高,从为城镇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等简单服务起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和游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随着工商资本的大量进入,一些农家乐在经营规模、内容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龙头示范作用。全市现有省级农家乐精品培育项目3个,分别为龙泉市白天鹅山庄、遂昌县新路湾镇三井村、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省级旅游村15个、省级旅游点7个;五星级农家乐1家(松阳县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四星级农家乐12家。高星级、高档次农家乐的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但是,由于丽水市大多农家乐业主多是个体农户,品牌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在招揽客源上,往往采取单打独斗,如在门前立块广告牌、发名片等。不能形成合力,知名度较低。纵观整个丽水市农家乐市场,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在全市工商登记的187家农家乐企业中,注册的农家乐商标只有古堰画乡等少数几家,没有统一的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难以形成以商标为核心的企业品牌特色形象,导致顾客的流动性和选择农家乐的随意性较大,很难真正形成游、购、娱、食、住、行为一体的产业链。因此,针对传统市场,如何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兴奋点,打造各具风格、彰显地域特色的农家乐品牌就成为丽水市农家乐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4]。

2 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

标志是一种图形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通过创造典型性的符号特征,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作为图形,具有强烈的传达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容易被人们理解、使用,并成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标志具有识别、领导、同一、涵概、革新等特性,识别性是企业标志重要功能之一,标志图形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特色、价值取向,反映企业的产业特点,经营思路,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象征,也是企业在同行业中用以区别自己与其它企业的重要视觉识别元素。

随着企业的经营和企业信息的不断传播,标志所代表的内涵日渐丰富,企业的经营活动、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和公益活动都会被大众接受,并通过对标志符号的记忆刻画在脑海中,经过日积月累,当大众再次见到标志时,就会联想到曾经购买的产品、曾经受到的服务,从而将企业与大众联系起来,成为连接企业与受众的桥梁了。

3 标志设计在丽水市农家乐产业的推广

3.1 推广培训

对丽水中小型农家乐业主进行品牌概念推广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家乐数量的增加,农家乐业主们也日益意识到光“坐店待客”的被动营销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也急于寻求新的突破,部分业主环保意识、项目包装意识、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档次水平不高。树品牌的第一步就是设计规划,明确自己农家乐产品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策划主题,如高山避暑型是指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以丽水地区独有的高山小气候为基础,充分挖掘丽水地区高山自然秀色风光,怡然本色气候,天然特色养生,重点突出夏季避暑的功能集聚区;养生养老型是指依托丽水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融合地域农耕元素,传承养生养老文化,依据人体生理的最佳舒适指数和最佳健康指数构成,重点打造养生养老的功能集聚区;民俗风情型是指依托丽水境内特有的民俗风情,如畲族风情、侨乡风情、异域风情和农耕民俗等,让游客从建筑、食物、住宿、服装、历史、节庆以及活动等方面感受浓厚的丽水地域特色文化的功能集聚区;休闲农庄型是指依托丽水境内巨大的家庭农场建设资源,进行功能完善和提升改造,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理念,围绕丽水农耕文化的独特性和继承性,突出庄园主题的功能集聚区;乡村民宿型是指依托丽水境内古村落保护的成果和农村空置的农民房,借鉴台湾民宿的乡村休闲生态理念,融合丽水本域的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农耕文化,将原本零星点状分布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形成的区域性功能集群,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居民的周末休闲空间和老年人的第二居住地;参与体验型是指依托丽水境内独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和地域农耕资源,如莲都绘画、云和木玩、松阳摄影、青田石雕、龙泉青瓷、松阳绿茶和莲都椪柑等,进行功能扩充和综合创建,让游客能够深度地感受、参与、体验、制作、享受农耕乐趣而形成的功能集聚区。依据农家乐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定位,首先要梳理文字内容,再由文字语言,设计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加以推广传播和识别。

3.2 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丽水市中小型农家乐业主对品牌推广作用有一定认识,政府相关部门还需穿针引线,如在丽水市区联系优秀广告设计公司联系方式,形成目录,召开农家乐业主与广告设计公司经理的联系洽谈会,促进其沟通交流。广告设计公司可对相关农家乐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具体情况,来进行整体策划定位,给出大致策划方案,就设计方向、设计费用等给出参考意见。同时,通过宣传手段的提升,巩固并扩大农家乐消费人气,满足游客消费需求,促进农家乐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营销,做到广播电视有声音、影像,报纸网络有文字、图片、视频,相关展会有展位、有内容,户外空间有广告、主题活动。二是政府积极搭建农家乐对外推广交流平台,发挥网站自助功能,建立完善丽水市农家乐宣传网站如丽水网上的丽水市农家乐网站;同时,有条件有资质的农家乐可推行以标志和标准色为核心的企业网站、装潢、名片、员工服装、包装袋等系列识别元素,增强视觉识别性和记忆性,把客人引进来、留下来。

3.3 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对农家乐的标志的注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在注册的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在标志注册的相关提交内容要求宣传告知,相关申报程序、申报时限进行宣传解读,为农家乐业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以标志设计的品牌推广为契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农家乐建设水平。

4 结语

农家乐的品牌发展之路,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立足于农家乐又有别于农家乐,姓农而不唯农,重点突出的是文化、是创意。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创意性的品牌打造,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才能吸引消费青睐,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丽水市人民政府.丽水市农家乐综合体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Z].2013.

[2]马丽华.提升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J].丽水新农村,2011(2).

[3]丽水市人民政府.丽水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15)[Z].2011.

[4]张京华.关于丽水市农家乐品牌建设的思考[EB/OL].丽水旅游网,2009-06-05.

天水市旅游产业 篇12

一、概念与数据说明

本文的小城镇是指已经建制的镇, 不包括乡政府所在的非建制镇, 也不包括作为农村商品流通场所的农村集镇;本文的城镇企业是指小城镇内的全部企业, 包括乡村企业和镇区企业。乡村企业是指分布于乡村的企业, 镇区企业是指分布在建制镇镇区的企业。另外, 本文的城镇企业不包括雇工人数少于4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和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

二、产业集聚理论与西部小城镇产业集聚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讨论。韦伯在构建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时指出, 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产业的集聚力;此后, 增长极理论从“增长极”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 即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 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 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当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 将形成集聚经济, 产生增长中心, 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1]新经济地理理论引入空间经济思想, 利用报酬递增的正式分析工具研究产业集聚, 认为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形成, 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是集聚, 而产业集聚将产生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效应和集聚区域的技术“外溢”效应。

小城镇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区域, 其产业的集中或分散布局必然受成本因素的影响, 在交通相对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 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影响产业集聚中显得更为突出, 具有较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小城镇镇区会吸引分布于乡村的乡镇企业向镇区集聚。主导产业可以成为小城镇的增长极, 小城镇通过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 来吸引资源并最终在区域空间内产生集聚经济, 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辐射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2]与此同时, 西部地区小城镇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 必然在产业集聚的形成、集聚的自我强化和集聚效应的发挥上反映出来。

三、小城镇产业集聚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甘肃省天水市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1985年有11个建制镇, 2008年底小城镇达到46个。2009年2月下旬, 我们从该地区选取10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小城镇进行了面访式问卷调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的总体特征。

1.被调查小城镇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的10个小城镇分别是:平南镇、社棠镇、马跑泉镇、麦积镇、新阳镇、花牛镇、玉泉镇、皂郊镇、娘娘坝镇和关子镇。

2.小城镇产业集聚特点

首先, 小城镇之间产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 呈现非均衡性。如果我们近似地用镇区规模企业 (员工在50人以上的企业) 的数量与乡村规模企业的数量之比来反映产业集聚的程度, 那么, 比值大于1, 说明集聚程度较高, 小于1则说明集聚程度较低。社棠、马跑泉、花牛、玉泉和皂郊等5个镇镇区企业的总数和镇区规模企业数都大于各镇乡村企业数量, 比值大于1, 反映出较高的产业集聚程度。其中, 社棠镇的产业集聚程度最高, 比值达到17。而娘娘坝、新阳、平南、麦积和关子等小城镇镇区集聚的规模企业数量小于各镇相应的乡村规模企业数量, 比值均小于1, 其中, 麦积镇不仅镇区企业总量小于乡村, 而且镇区没有规模企业 (乡村有2个规模企业) , 表明产业集聚程度比较低 (见表2) 。

其次, 产业集聚规模偏小, 人口集聚功能较弱。10个小城镇的规模企业数量为126个, 仅占企业总数 (1593个) 的7.91%, 小规模企业 (员工少于50人的企业) 占企业总数的92.09%。并且, 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小规模企业的员工在10人以下。所以, 总体上讲, 小城镇的企业在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功能是比较弱的。

最后, 产业集聚层次比较低, 主导产业不明显。镇区企业大多分布在第三产业的相关领域, 尽管两组小城镇在第二、第三产业内集聚的企业总数有一定差别 (见表3) , 但是, 总体上第二产业的企业数量小于第三产业 (见表4) 。第二产业中, 尽管有社棠、花牛和玉泉三镇的制造业企业超过20个, 但是, 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 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第三产业中, 产业同构现象十分突出, 没有特色产业凸显出来。这表明, 小城镇目前的主要经济功能还在于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 非农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四、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是指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的对区域内劳动力吸纳、公共产品集聚及综合经济实力的特定影响和作用。

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往往具有“马太效应”。尽管从总体上看, 西部小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不强, 但是, 相对而言, 经济实力越强的小城镇, 产业集聚的规模越大、层次越高, 通过产业集聚又会加快这类小城镇镇区经济发展, 进一步增强镇区经济实力。对比两组小城镇 (表3) 可以看出, 第一组小城镇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第二组, 相应地, 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层次也高于第二组。我们以第一组的社棠镇和第二组的平南镇为例, 前者的人口总数只相当于后者的81.7% (表1) , 但是, 前者的经济实力 (GDP) 是后者的49.3倍 (表5) , 在产业集聚方面, 不仅前者比后者的产业集聚程度高、规模大, 而且, 产业集聚的层次也高很多。

小城镇的产业集聚规模和集聚层次不同, 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较大差异。对比社棠镇与平南镇可以看出, 前者由于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产业集聚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 镇区非农产业吸纳了当地34.7%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后者由于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 产业集聚的规模小、层次低, 镇区吸纳的当地农村流动劳动力只有22.2% (见表5) , 比前者低12个百分点。可见, 西部地区的小城镇, 只有镇区非农产业积聚到一定规模、达到一定层次, 才可能集聚人口, 发挥劳动力“蓄水池效应”。

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必定会引起其他产业发展, 促进公共资源向镇区集聚。但是, 西部地区小城镇的这种集聚影响和集聚能力总体上比较弱小, 并且存在较大差异。西部的普遍现象是, 小城镇自身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产业关联度不强, 外部又缺乏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外资的刺激, 再加上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相对落后等自然、社会条件, 集聚的空间半径较大, 最终难以在小城镇镇区形成“增长极”, 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较强的集聚能力。但是, 不可否认, 西部的少数小城镇由于有比较悠久的工业生产历史和比较雄厚的非农产业基础, 其集聚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比如社棠镇, 距离天水市仅7公里, 是天水市最早的建制镇, 是天水市的工业重镇和仓储基地, 陇海铁路贯穿全境, 交通发达, 镇区集聚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多, 而且规模较大, 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程度也比较高, 镇区不仅有完备的教育体系 (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 、医疗机构 (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 , 而且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均在镇区设有营业网点) 。

五、结论与思考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人口密度较小, 小城镇比较分散, 多数小城镇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 缺乏主导产业, 更少形成产业链, 产业集聚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所以, 总体上讲, 西部小城镇的产业集聚能力较弱, 难以大量吸纳本地农民就业和定居, 人口集聚功能十分有限。如果西部的城镇化路径简单地复制东部发达地区的模式, 主要依靠发展小城镇来集聚农村人口,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城镇化进程, 因此, 也许需要进一步反思西部城镇化的模式, 探寻更加符合西部实际的城镇化路径。

摘要: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西部地区的多数小城镇由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集聚程度低、规模小、层次低, 集聚效应有限, 人口集聚功能体现得并不充分, 也许需要进一步反思西部的城镇化路径。

关键词:西部,小城镇,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王传仕, 王培志.集聚效应与增长关系分析[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2002, (06) .

(2) 丁益喜.论集群经济的规模经济与小城镇效应[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03) .

上一篇:人本德育下一篇:影像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