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

2024-07-26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共9篇)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 篇1

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伏羲庙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筑被破坏无遗;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庙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游人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宽六点五米、长十七点六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对于研究明代木构建筑很有参考价值。

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使杨应琚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原先,伏羲庙门前东西两侧,还有横跨大街的两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别题有“开物成务”、“继天立”,与大门匾额之“开天明道”一样,都是对伏羲功德的极端颂词。庙门南面,与大门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楼,三间宽,两层楼高,飞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众喜爱。天水市政府对伏羲庙的改建和保护非常重视,准备在天水伏羲广场建一尊99米高的的伏羲像。

天水民间相传,伏羲既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着找伏羲 “商量”、“求教”。当地人相传伏羲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在心里把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树,人们说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说那些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

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这天,前来赶庙会的部分人,还带来要用红纸剪的纸人儿,有的人剪得很精致,就连面部的五官七窍都维妙维肖地剪出来。到了伏羲庙,就把这红纸人儿贴在值班的神树身上;然后,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身体哪个部位闹过病,或不舒服,就用点燃的香头头(或者用点着的艾草绳头头)去烧那红纸人的那个部位,一定要烧一个洞才算,头疼烧头,脚疼烧脚。说是把红纸人一定要贴在值班树上用香烧,可实际上,多数人才不管那回事,乱贴,贴到哪个树上就是那个树,贴了,烧了,据说心上就舒服了,千灾百祸都可以免除了。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过,伏羲庙院子里柏树身上,棵棵都贴满了红纸人儿,风一吹,“哗哗哗”地响,就好象它们为了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发出的笑声一样。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范文 篇2

[关键词]天水伏羲庙;碑文石刻; 文物考古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22-03

天水祭祀始祖伏羲的记载始于先秦,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秦人以最高礼仪——三牢之礼祭拜,祭祀地点为今三阳川的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卦的地方)。明正德十六年(1521),为方便官民祭祀,正式将祭祀中心由卦台山迁至天水伏羲庙,由此奠定了天水“羲皇故里”的地位。

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至今,伏羲庙历经大小11次维修,笔者通过对庙内现存的与维修有关的七通碑文进行考释研究,发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碑文与其他关于维修记事的碑文内容有很大差异。

一、碑记概况

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碑,石灰岩质,高203厘米,宽81厘米,厚19厘米。拱形碑额,碑额篆书“大清”二字,两侧相向阴刻两条龙,正文行楷,边刻卷云纹,碑面多处剥泐。碑现保存于伏羲庙东碑廊(南侧第一块),碑文如下:

秦州,古成纪也。昔者,伏羲氏实生此州,故州北有卦台山,州西有伏羲城,为立庙祀焉。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

嘉庆二年,我公祖神木王公来守此土,即为吾民兴利除害,修废举坠,戍民而致力于神。未及一载,值川、楚贼匪窜州境,蔓延五六年间,贼势猖獗,蹂躏四境,百姓奔窜逃匿,无不受其害者。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民赖以庇,而庙亦不毁于兵火。民之愚者不以为公之功,竟以为伏羲氏之力也。公又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贼不敢逼,而民始稍定。当此之时,公内则桢幹畚钟□□之具,自州城附□,以及属县远镇无虚处。外则糗粮刍茭夫马之需,自大帅□□以及诸戎帅无虚日。公又总理粮台,□□挽粟,羽书旁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东郊之民,有所依赖,贼至不惧。然则伏羲氏真能庇吾民而假手我公以为之者耶?方是时也,公日夜以修城筑堡,严戍□□□之备为急,又履行四乡及各属县,稽查远近难民被焚掠及受杀害者,详请抚恤,按口给粮存济,故于修庙弗暇也。嘉庆六年,秦州大饥。公据情申请,蒙□上天恩,发廪七万,秋冬之间,民赖以甦。比春,赤贫户民又复嗷嗷,公乃施设粥厂。谓饥民聚于一处则疫生,且道远,故在城则东西关分设男女厂,□处在乡□。东路之马跑泉、街子镇;南路之天水镇、娘娘坝;西路之三十里铺、关子镇;北路之石佛镇、雷王集,四面各设粥厂,每厂日食数千人。至四月初十日乃止。三月之久,全活无□。至嘉庆八年,贼匪渐平。而公以劳于民事,须发为之颁白矣。

明年,公首蒙卓异,例应陛见,而岁复欠收。士民请于大吏,求留公以济民命,卒不可得。公卸掾后,复分途中资斧之费,于东西两关设男女粥厂二处。自冬徂春,民赖以活。公乃轻装倍道驰赴京师。六月,公还。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盖之死而生之,之亡而存之,民胥戴德若父母矣。

公□喜吾民之复苏而乐其生也,于是始有营造之举焉。重禋祀则建立文昌宫,祷雨泽则重修龙王庙,备灾患则重修火神庙。前后设厂,建造费逾万金,民不与焉。又念□□羲生于此州,为万古文明之祖,城粗完整,则庙不可以不修也。故自十年三月鸠工缮修大殿。公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十二年五月,工乃告竣。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垣墉户牖,丹雘雕饰,巩固宏敞。自门阙以逮两庑,规模肃如也。

夫庙社城郭之兴废,足以觇都邑之盛衰、政俗之隆替。公能不鄙夷吾民而养之□教之,安危祸福与民共之,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而又以其余力与民修残补废,宜乎人人有桐乡之爱,舒度之歌矣。而余独念公十余年来,兵燹艰难,薄书鞅掌之余,不殚劳瘁,不□资费,以鸠此功,所以培植吾州者,其意甚厚。所愿吾州人士追皇古之淳风,戒沃土之骄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备,男耕女织,风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时不害。于以崇明祀□□,甚盛事也。自今已往,承国家休养生息之泽,以至于亿万年,正未有艾,其亦公厚爱吾民之意也。

夫公于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州人士因庙之落成亲述其事,请余略记颠末,勒石以志不忘。

文林郎庚子科经元候铨知县借补西和儒学训导郡人邹曹纯    敬撰

文林郎丙午科举人候铨知县借补陇州儒学学正郡人张烈    敬书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七月谷旦阖州绅庶    立石

碑文共1189字,字迹残缺16处,计26个字。与庙内现存其他记事碑相比,除介绍维修工程外,记述了嘉庆二年至十一年(1797~1806)王赐钧任秦州知州近十年来的工作。

二、碑文涉及人物

此碑文的撰写者邹曹纯,秦州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经元,正七品官,主要职务是儒学训导。碑文书写者张烈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正七品官,主管儒学、教诲生徒。以上二位作为地方儒学最高导师,想必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学术声望,加上为祖庙维修之事撰文记事,行文用词必定是谦恭谨慎的,然碑文1189字,其中竟用700余字详述王赐钧主持修庙前的执政事。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标新立异,留下这段独特文字?下文就此试作探讨。

王赐钧,字壹斋,陕西神木人。清嘉庆二年至十一年(1797~1806)任秦州知州,任内捐银筑城、设粥厂济民,并于嘉庆十年(1805)三月至十二年(1807)五月整修秦州伏羲庙,颇有政绩。自嘉庆二年(1797)上任以来,王赐钧为民办实事,打奸除害,整顿社会治安。嘉庆三年(1798)起,他为防川蜀白莲教犯境扰民,先后“捐廉俸”修筑伏羲城,“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又总理粮台,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

嘉庆六年(1801),秦州饥荒时,王赐钧“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为百姓争取到7万(斤)国家救灾粮缓解灾情。嘉庆七年(1802)正月到四月初十,饥荒仍然严重,王赐钧考虑到设一处救灾点救灾,饥民领灾粮路途遥远,且灾民过于集中易引发、传播疫病,特在秦州四面分别设立粥厂“放舍饭”3个月,“每厂日食数千人”,救民于水火之中。至嘉庆八年(1803),匪乱饥荒渐平。嘉庆九年(1804),因庄稼欠收,他又暂缓了进京面圣的时间,拿出入京盘缠在秦州东、西两关设了二处男女粥厂。到第二年春天灾情缓解后才“轻装倍道驰赴京师”。

百姓生活安定后,王赐钧重视传统礼仪,对祭祀先祖、修缮庙宇极为重视。他未以修庙为由向百姓聚敛财物,而是竭尽全力自筹经费,先后建造、修缮了文昌宫、龙王庙、火神庙等,以安百姓之心。后又“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修筑伏羲庙。

三、碑记的现实意义

时任朝议大夫、秦州知州的王赐钧为从四品官员。参照清代文职四品官员每年105两、米105斛正禄,知州每年500~2000两“养廉银”的收入标准,结合碑文记载王赐钧捐俸筑城、设救灾粥厂、建缮宗庙,又不动用民众钱财的记载,可以推断,王赐钧在任期间,为谋秦州一方百姓的安定生活,捐俸无数,除去自家吃穿用度,几乎没有什么积蓄。难怪王赐钧在嘉庆十年(1805)六月自京师返回秦州,“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

值得强调的是,以修庙之事为题,详述官员事迹,并为之立传刊碑的情况,在伏羲庙历次维修中只此一例。这说明清嘉庆年间王赐钧治理下的秦州,民风淳朴,官员勤政爱民、尽职尽责,百姓知恩善报,社会和谐。此碑是一通爱民纪事碑、敬官民心碑,更是一通官员自查警示碑。它的存在警醒世人,做官应如王赐钧一样心系于民,勤劳实干,惟其如此,才能得到民众的肯定和拥护,令民众牢记于心。

四、碑记的的学术价值

碑文除详述王赐钧事迹外,还在伏羲庙的维修沿革、秦州城的建城格局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文字资料。

碑文记录:“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纵观庙内诸碑文,明嘉靖十一年至清嘉庆十年(1532~1805),伏羲庙还经历过三次维修,分别是清顺治十年(1653)、清顺治十一年到康熙二十六年(1654~1687)、清乾隆四年(1739),这三通碑至今仍立于伏羲庙内,相信邹曹纯在撰写此篇碑文时一定也见到了它们,缘何中间几次维修的记载被邹曹纯忽视不计?就此重新考释文献,发现自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秦州知州傅鼐创建太昊宫,经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嘉靖十一年(1532)两次修建、整修,基本形成宗庙建筑形制,奠定了明清及后来伏羲庙的格局,规模初具。陕西按察司副使唐龙撰《重建伏羲庙记》、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撰《重修伏羲庙记》,分别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两次修建、整修情况。清顺治至乾隆年间的三次维修,或对破损部位做了修补,或维修顺治年地震损坏的建筑,或重修跨街牌坊、见易亭、太极殿及东西配殿,但主体均以嘉靖年为标准,维修使其恢复明嘉靖时期伏羲庙的规模,除增乐楼、来鹤亭外无其他变化。因此,邹曹纯才说“明嘉靖中重修之……迄今三百余年”。

碑文记录:“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在伏羲庙的维修中首次出现“正殿九楹”,然之前正殿的规格均为七楹,此时的正殿是在原殿基础上翻修扩建,还是在旧址上拆除重建,碑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另外,清嘉庆后的碑文依旧以七楹计数,说明嘉庆年间九楹正殿形制并未保存下来,是毁于战乱还是地震,何时被毁,何时重建,理清楚这个时间节点,才能最终确立伏羲庙现存正殿的修建时间。

庙内碑文记,明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先后建议,畜聚财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建先天殿七间,康熙“十一年六月,秦州大地震,年余不止。城垣馆舍崩圮殆尽” ,伏羲庙建筑难逃一劫,后“圮者建之,损者葺之。易之以栋梁,新之以丹雘”。经修葺,恢复大殿七楹,至清嘉庆年间变为九楹正殿,扩建、重建不得而知。清光绪五年(1879),秦州又发生大地震,伏羲庙建筑有损坏,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历时两年半,耗资12000缗(1缗为1000文)“重建先天殿七楹,深五筵”,直到1986年天水博物馆迁入伏羲庙至今,大殿格局尚无变化。由此推断,清康熙、光绪两次大地震对伏羲庙建筑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存伏羲庙先天殿于清光绪年间,在明代建筑基础上进行了大修。

碑文记录:“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 东西牌楼□□。”经考证,此次维修,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座,将大门、仪门由三楹扩为五楹,维修先天殿九间、维修朝房十间、碑亭六所、跨街牌坊二座。碑文中“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结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一段,记载王公带领民众筑城一事,单从文字分析,东关城、大城古已有之,然西郭伏羲城、西城是加筑还是新建,中城修建不详,那么现今伏羲城—西城—中城—大城—东城“五城相连”的格局到底形成于何时?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上邽为当时秦州的治所,其“五城相连,北城中有湖水”,可见五城相连的最初格局形成于北魏时期。据州志记载,秦汉时期的古城从东关至五里铺,南至耤河一带,有南城、北城和东西二城,此时为四城。明洪武六年(1373),在西城旧址筑大城。明成化年间重修东关城,嘉靖二十一年(1542),筑西关城。万历年间重修中城。清嘉庆二年(1797),王赐钧“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五城形制恢复。据此,秦州五城形制应为明朝初始,清朝嘉庆年间形成规模。

综上所述,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是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它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官员王赐钧勤政爱民的事迹,为伏羲庙的维修过程、秦州五城的格局形成时间提供了可考的文献资料。当然,其中部分文字信息与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出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赵尔巽主编,缀荃孙、柯劭吝等总纂.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刘雁翔.伏羲庙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

伏羲庙导游词 篇3

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看,另一个版本吧)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还有很多很多的景点,等我们到了再一一介绍。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庙里的古树了。相传院里原有64株古柏,是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的。但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37棵了。这些古柏苍劲挺拔,被喻为国内罕见的古木珍品。一会啊,大家就会大饱眼福了。

总之呢,伏羲庙浓浓的人文气息,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的导游词 篇4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中岳嵩山的东麓,距省会郑州西南30公里,东临新郑,西接登封,南靠禹州,西北与荥阳、巩义相通,溱洧二水穿境而过。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84mm,年均温14。3℃。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瞻古拜祖的好地方。

新密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快富饶的土地上。这里有距今8000年左右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遗址,有5000年左右的黄帝古都轩辕丘遗址,2000至3000年左右的古郐国,古郑国都城遗址,夏启之都城———新寨遗址,祝融之虚,密国古城,补国古城,韩长城,曲梁古城等遗址,汉以后王莽、刘秀、刘邦、欧阳修、李自成等历史人物都曾在密县活动过,遗迹口碑甚多。

为什么新密山水能够培育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这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新密位于北纬34°19′——34°40′之间,历史上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物种;其次,该地形为西北高,东南底,三面环山,为东面缺,冬天可抵挡寒冷西北风,夏季凉爽的东南风又可长驱直入,带来大量降雨。同时,新密恰出在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的交汇点上,河流阶地土地肥沃,溱洧二水沟通黄河与淮河,成为南北重要的通道之一,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的先民最早走出山林,在这里繁衍生息,建城立国,进而将中原文化传播出去。

自古密县便有着名的“八大景”: “兰崖偶鹤”、“大隗晴岚”、“开阳雪霁”、“云岩讲武”、“青屏叠翠”、“天仙白松”、“溱洧观鱼”、“柏崖龙潭”扬名于外,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景区6处,特大型溶洞1处,天下第一宫——黄帝宫,东汉第一墓——打虎亭汉墓,新密市古县衙博物馆,伏羲山飞龙峡,北国第一洞——神仙洞森林公园,天爷洞、凤凰山,开阳动物生态园等景(区)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新密物产丰富,分布广,品位高。其中,煤炭、造纸、建材、耐火材料已成为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密玉青翠碧绿,色泽鲜艳,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与东北秀玉,南阳独玉齐名,号称“中国三大玉”;主要特产之一的金银花,色泽纯净,硬味香,作茶泡之,饮前竖而不倒,常饮之,滋肺养脾,延年益寿。1916年展出于万国博览会,声誉鹊起,李先念曾赞道:“全国银花看河南,河南银花看密县。”

如今,新密市交通四通八达,东临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距郑州国际机场20公里,北临310国道,境内主干公路“七纵七横”,郑少高速公路、省道横穿其境。

拥有厚重文化和秀美风景的新密市,欢迎每一位来此旅游的天下友朋!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人文始祖,伏羲的中心活动区,伏羲山了。伏羲山是嵩山东北向的余脉,东西绵延50多公里,横跨新密、登封、巩义、荥县(过去还有汜水县)五个县市,素有鸡叫听五县的说法。伏羲山的主峰在新密,山上有新密市的一个尖山乡。这里因虽说海拔在1000米左右,然而山上地势较平垣,有部分可耕地,所以在伏羲山区,还生活着一万多口人的一个山区乡镇。

伏羲山因伏羲而得名,是当年伏羲教民蚕丝、创画八卦的地方。在山的南部,新密境内,是伏羲的后人所建的补国,有补城遗址,曾被炎商征伐,历史上有“炎帝伐补道”的记载。伏羲山区,有当地的群众为纪念伏羲而在三个山峰上建立的三个庙宇。即:皇帝山、人皇山、地皇山。皇帝山敬祀的是盘古,有盘古庙,在伏羲山西北部巩义境内;人皇山敬祀的便是伏羲和女娲,位置就在咱们今天所要到达的地方,钟沟村始祖山,也就是伏羲山的主峰。地皇山敬祀的是神农氏,位置就在我们现在行车的左面,大家现在就可以看到。它又叫小顶山,香炉山,山上有古长城,古寨堡遗迹,是一处很不错的游览景区。地皇山下不远,就是着名的一万多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织扣洞。在皇帝山向北,巩义境内,紧靠黄河,还有伏羲的画卦台旧址,是伏羲做八卦的.地方。

车行前方,看到了地皇山,我们现在来到了古代郑韩长城遗迹的旁边。这里的炮台是清代修的,在炮台的东西山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高出地面一米左右的道蜿蜒的墙迹,它就是占国朝代的韩长城遗迹,长城从这里向西,一直到伏羲山登封境,东从我们入口的山上,又正北,经过地皇山,一直达荥阳的境内。有人说这是魏长城,其实这里 是占国时期韩国和东周的边界,韩国因战了郑国的都城,又称郑,所以叫郑韩长城,这是现在国内发现的唯一的一道郑韩长城。

我们从一进入伏羲山,有心的游客就已经发现,在伏羲山区,山上有那么多的城墙残存,我们的入口处就有一处。现在,在我们的左前方山头上,又可以看到完整的城墙。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宋、元、明、清以来,老百姓为了躲避后荒马乱的情况,而修建的古代寨堡。伏羲山区,有着几十座这样保存完整的古代寨堡,有的已经历了上千年,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古寨堡博物馆。在那冷兵器的时代,一遇有兵荒马乱,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带上细软,到寨中躲避一时,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救生手段。我们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不妨到古寨堡中支赏玩一番。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三叉路口,北边是去着名的神仙洞森林公园方向。而我们今天则要更上一层楼,到西边的伏羲山主峰去走上一遍。马上就要进入盘山公路,希望大家小心。

走过盘山公路,上到山顶,我们优良传统到了又一个世界,是啊,您看,天变蓝了,地变远了,人的心情也开朗起来了,一切的烦恼也都离我们而远去。这里现在已是海拔平均在900米以上,凉爽的空气,蓝天白云,我们真的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大家看,现在我们的左前方,那道绵延的山梁,就是有名的双牛山,相传两条公牛干仗,在此角力,直至将心都挤出身外,这东边两山之间,下边的一座圆形小山,就叫牛心石,现在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这双牛山西部,面南,西二部分,岩石边、犬牙交错,怪石林立,并且全部是红色砂岩,十分壮观,那就是有待开发的红石林景区。

过了红石林景区,我们就要进入伏羲山的中心,尖山乡政府所在地了。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司令员带领我入路军战士,在这里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这公路的右边,旧尖山村,就是原来的“密北抗日民主政府”的在地,有旧址尚存。

过了尖山村以后,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伏羲山最为壮观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顶处公路边最窄处仅二十余米,山下林密风清,谷深砦远,山上如入云端,有飘飘欲仙之感。我们不妨停一下驻足十分钟,来领略一下这赏心悦目的难得风光。这山的北部,就是有名的落鹤涧,密县的旧八景之一“兰崖偶鹤”即挡此处,传说过去有兰公夫妇,恩恩爱爱,在此修练,后成正果,化做仙鹤飞去,这里常留下偶尔的鹤影。实际上,同下林深岩险队,山崖形似展翅的飞鹤,故而留下此一胜景。山下边,就是荥阳环翠峪旅游区的着名景观:落鹤涧。

我们再往南部看,南边的山下,就是新密的香峪寺旅游区。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去,香峪寺谷深林密,一去十几公里,从这里看去,那幽远的蓝灰色的山峰和谷影,会给增添多么多深深的遐想啊!如果有时间,你不妨也可以去做一番探险吧!

现在,我们已走到了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田冲湾村了。田冲湾是山上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当年皮定均司令员的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在我们的左边,就是田冲湾村。田冲湾过去的民居,全部是清一色的石头磊砌的,叫石头片房,集中而有特色,难得一见,现在还有少数房子没有改造,有时间大家可以去领略一番。我们现在的路边,面南座北,就是皮定均司令员办公休息的旧址,房子是二层的窖洞,有暗门通向北边的山头,前几年失修,现在准备重新恢复起来,让大家在这里看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地方,珍惜我们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

【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的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1.奥门峡(圆梦谷)景区的导游词

2.伏羲山大峡谷导游词

3.九鼎山太子岭景区的导游词

4.茅山旅游景区的导游词

5.郑州凤凰山导游词

6.重庆金刀峡自然风景区的导游词

7.长江三峡风景区的导游词

北帝庙导游词 篇5

北帝庙建于清朝干隆48年(1783年),是长洲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北帝像一脚踏神龟,一脚踏灵蛇,代表无尚权威。神坛两旁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员大将,而旁殿则设有青龙及白虎像。北帝庙内保存不少文物,包括一块清朝的金木雕、一把相传铸于宋代的大铁剑。铁剑据说是由渔民于海上网得,用以献奉北帝。

长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通常是4或5月份)会举行为期一周的“太平清醮”(包山节)。传说清朝中叶(18世纪)时,长洲发生大瘟疫,死人无数,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示,请僧侣设坛,超渡水陆孤魂,瘟疫才得制止。后来居民为了酬谢神恩,每年举行包山节,在北社街北帝庙前建醮,日间有会景大巡游,包括醒狮和麒麟表演、神像游行、乐队演奏及飘色巡游等节目。太平清醮的高潮是为期两天的飘色巡游。巡游时,小孩子穿上戏服,站在高架上巡游大街小巷,远看有若半空中飘行,煞是有趣。另外,北帝庙前会竖立数座包山(铺满包子的尖顶竹棚),祭祀后这些包子会派发予居民,据说可为全年带来福祗。

杭州岳王庙导游词 篇6

元时庙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建,宣德间毁于火灾,浙江右布政使黄敷仲重修。明英宗天顺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府同知马伟等奏请为岳飞建庙,圣旨准建,天顺三年(1459年),马伟将“褒忠衍福禅寺”改建为《岳王庙》,后毁于兵火,宏治间太监麦秀重建。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李隆用铸铁铸制秦桧、王氏、万俟卨(莫棋谢)三跪像于岳飞墓前,由于游人痛恨这些民族败类,后采竟被击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总督御使胡宗宪修复岳庙,重铸跪像,也被击坏。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范涞重铸跪像,并增铸张俊跪像,以后至清代,于顺治八年(1651年),巡抚都御使范承谟,康熙二十一年(1732年)两淮转运使罗文瑜,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总督范时崇、雍正九年(1731年)总督李卫等多次重修。现在的岳王庙,大多是清代的建筑,经民国七年(1918年)大修。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周恩来批准公布杭州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秋岳墓被毁,岳庙亦破旧不堪。197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花人工五万六千余,币四十万元,重修岳庙,重建岳墓。一九八零年修复岳飞墓时,发现基道两侧各有石俑一具!其中一具完整,岳飞的墓穴虽未清理,但墓基四周条石已经发现,明岳飞墓穴在此。一九八一年叶剑英题词:“国花百万建岳庙,重在教育后人”。并书:“心昭天日”。岳飞墓碑上写着《宋岳鄂王墓》的字样。左侧为岳云墓、墓碑上写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字样。

杭州西湖岳飞墓庙,历代为人们瞻仰拜谒之处。南宋亡国时,有太学生徐应镳率二子一女在岳飞墓前集体自焚,以示亡国之痛。清代一位姓秦的文士拜谒岳墓时,因感秦桧之恶责,耻于姓秦,故联诗曰:“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现岳飞墓庙每天拜谒的国内外人士,多的到一万多人!

杭州岳王庙的导游词2:

你们认识岳飞吗?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以“尽忠报国,还我河山”为一生心愿。他英勇善战,用兵有方,是宋代很厉害的抗金大将呢!可惜他被秦桧等人陷害,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岳王庙庙门。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两层建筑,正中间有一块龙凤盘绕,黑底镏金的竖匾,上面写着“岳王庙”。这座建筑有十二根红漆柱子,中间两根上写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步入山门,穿过甬道,我们来到了忠烈祠门口。走进大门,能看见岳飞坐像。他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左手握拳,右手按剑,很是威武。他昂首挺胸,凝视前方,眉宇间透着威严和正气,仿佛正在思考怎样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头顶上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往两边看,四周的墙上画着岳飞的事迹,有“岳母刺字”、“刻苦学习”、“郾城大捷”、“被迫班师”、“**冤狱”等。现在我们抬起头,能看见372只仙鹤。它们有的在低头饮水,有的展翅高飞,还有的单脚站在水里。372幅仙鹤图,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它们象征着岳飞高洁的品格。

走出忠烈祠,绕过精忠柏亭,就是碑廊了。碑廊的尽头是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岳飞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走出碑廊,就是岳飞墓了。墓坐西朝南,左边是他长子岳云的墓。墓道旁有三对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他们是岳飞生前的仪卫。岳飞墓的对面有四座跪像,他们是千古罪人秦桧、王氏、万俟卨和张俊。

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各位游客再见。

杭州岳王庙的导游词3: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就是岳王庙的门楼。石柱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楹联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出自于岳飞的词作《满江红》。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为“智果观音院”旧址,后改为“褒忠衍福禅寺”,明代景泰年间改称“忠列庙”,现存建筑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1979年进行了全面整修,历时一年,花费人力5.6万工,耗资40万元人民币。门楼右侧的碑记记载了当时重修时的情况。

进入岳庙的庭院,便是长22.88米的石铺甬道,直通忠烈祠大殿。两侧分别是东庑和西庑,东庑是祭祀烈文侯张宪的,西庑是祭祀辅文侯牛皋的,可惜都已移作它用了。张宪和牛皋都是岳飞的部将,跟随岳飞转战南北,战功卓著,但他俩先后也被秦桧所害。张宪墓在仙姑山下,牛皋墓在栖霞岭上,它们和岳飞一样,同为湖山增辉。

忠烈祠是岳王庙的主体建筑。重檐间悬挂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说的是当年大理寺主审官何铸等人严刑拷打岳飞,逼他在预拟的假供上画押,岳飞裂裳袒背,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满腔悲愤之中,连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连何铸等人也大为感动。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精忠报国之心,可昭天日,万古不朽。叶剑英元帅为此故亲自改写成这块横匾。

大殿正门两侧和内廊柱上,镌刻着许多楹联,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英雄的无比爱戴,对昏君奸佞的无限愤怒。进入约400平方米的正殿,正面看到的就是岳飞的坐像,高4.54米。只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双目正视,态度严正,英气勃勃,斗志昂扬,令人肃然起敬。在坐像上端,悬挂着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字横匾,它是这位民族英雄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此时此刻,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岳飞和他的岳家军高吟《满江红》的英雄气概。

岳飞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普通的农家。相传,他诞生时,恰有大鸟从房上飞鸣而过,因而取名为飞,字鹏举。他从小在母亲的训导下,时时不忘“尽忠报国”,并在名师周侗指导下,武艺日见精通。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因作战勇敢,常用出奇制胜,深得名将宗泽赞赏。在长期的抗金战斗中,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精悍善战的抗金队伍——岳家军。岳飞坚持抗战,力图收复失地,是符合民族利益的,但却与宋高宗、秦桧所坚持的议和投降政策不能相容,最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年仅39岁。他的长字岳云、部将张宪同日被害于众安桥,家属全部流放到岭南。

在大殿后面的墙上,绘有1981年创作的八幅大型彩色壁画,忠实地记录了这位民族英雄气壮山河的一生。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解一下:“勤奋学习”讲的是,岳飞自幼好学,喜读《孙子兵法》等书,爱听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少年时就能拉开150多公斤的强弓。他先向陈广习武,后跟周侗学射,练就了奋勇杀敌的本领。“岳母刺字”讲的是,岳飞早年丧父,全仗母亲抚育。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岳母送子参军,临行前,岳母为了让岳飞牢记爱国家、爱人民,在岳飞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收复建康”讲的是,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岳飞率部移驻宜兴。第二年春,岳飞从宜兴出击迎战,连战连胜,斩敌数千,缴物万件,一举收复建康(今南京)。“联结河朔”讲的是,岳飞善于团结抗金力量。绍兴二年(1132年),制定了联结河朔忠义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针,各路民兵先后投归,成了岳家军的骨干和主体,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我河山”讲的是,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从临安返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登高远眺,北望故土,激情满怀,无限感慨,写下了“还我河山”四字,抒发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郾城大捷”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术调集精兵,向郾城作殊死进攻。岳飞出城迎战,全军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斩敌首,下砍马足,金兵大败,狼狈溃逃,岳家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直达朱仙镇,距汴京22.5公里。岳家军凯旋,百姓敲锣打鼓欢庆祝捷。“被迫班师”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取得重大胜利,高宗赵构苟安乞和,与秦桧共同策划,一日内连下12道金牌,岳飞扼腕而泣,仰首悲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被迫班师。归途中,中原父老遮道恸哭,诉苦拦师。“**冤狱”讲的是,高宗、秦桧在加紧乞和的同时,阴谋陷害岳飞。他们收买叛徒,制造“谋反”证据,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岳飞下狱。绍兴十一年(1141年)一月二十七,岳飞被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亭,酿成了千古奇冤。

最后请大家看一下大殿顶上的天花板,绘有“百鹤图”。这300余只姿态不同的白鹤,飞翔于苍松翠柏之中,象征着岳飞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性格。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精忠柏亭”。这看上云仅剩半个的亭子,民间有喻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之说。亭内陈列八段柏树的化石,据传是生长在**亭畔的一株大柏树。岳飞在**亭被害后,这株柏树也跟着枯萎,变为化石,僵而不倒达600余年。后人把这些化石惧起来,建亭陈列,让它永远陪伴着岳飞的忠魂。其实,这几段化石并不是南宋古柏,是一种松柏科植物的化石,其年龄要比南宋古柏大得多,约在1.2亿年以上,古生物学上称为“硅化木”。

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柏树化石都没有树皮,显得十分光滑。这还留有一段传说呢!当年太平天国反抗腐败的清朝政府,攻入抗州后,不少士兵突然生起病来,由于请医无效,很快传染到全军。忠王李秀成十分着急,但又苦思无计,不觉伏案昏昏睡去。在蒙胧中,一阵阴风过后,只见案前站着一位头戴金盔、身穿白袍的威武将军,只说了“若要兵将身痊愈,请上**取树皮”两句话,用力一推,李秀成惊醒过来。他立即派人往**亭取来树皮熬药,众将士喝了以后果然药到病除。不久,清军也得了同样的病,争先恐后地取来树皮熬药,结果当然是越喝病越重了。所以,老百姓高兴地说:“是岳老爷又显圣了”。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岳飞的仰慕之心和怀念之情。

在岳飞墓前甬道的南北两廊,共陈列了碑石125方。北廊是岳飞手书的墨迹刻石、奏折、表章等,最为著名的是《满江红》词和岳飞录写的前后《出师表》等。南廊为历代名人凭吊岳飞诗词和岳庙历次重修的历史文献。其中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满江红》词,尖锐地指出高宗是谋杀岳飞的主谋人。院落东面照壁上,有“精忠报国”四个朱红大字,是明人洪珠所书。请注意这个国字恰恰少了一点,是当时南宋国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写了这一点。穿过院落,就是岳飞墓阙,前面的小拱桥叫“精忠桥”,桥侧一小井,名“忠泉”。进入门楼,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墓。

岳飞被害后,大理寺有个名叫隗顺的狱卒,出于义愤,冒死偷出岳飞的遗体,埋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今杭州昭庆寺附近),又用玉环为陪殉,墓前种了两株枯树,立一块“贾宜人墓”碑,既作为标志,又用以遮人耳目。后来宋孝宗下诏恢复岳飞官职,并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现址,时距岳飞被害之日已21年了。那时,隗顺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临死前把营葬岳飞经过和葬地详细告诉儿子。因此,人们才准确无误地找到这位含冤屈死的英雄的遗骸。

现在这座古朴的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格设计的。岳飞墓坐西朝东,墓上封土圆形,用条石砌砖圈,泥顶上青草离离。墓前有石栏围护,墓碑上书“宋岳鄂王墓”五字。鄂王是宋宁宗于嘉泰四年(1204年)岳飞被害63年后追封的。左侧为岳云的墓,墓碑上书“宋继忠侯岳云墓”七字。“继忠侯”是宋宁宗于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的,恰逢岳云被害70周年。

墓道两旁陈列三对明代石刻翁仲和两组牺牲(马、羊、虎)。这是源于《周礼》一书,说是要驱赶一种名叫“方良”的动物,唯有种柏树和塑老虎才能达到目的。到了秦代,有一位将军阮翁仲,打仗所向无敌,人们为借助他的勇猛用以守卫墓地,所以墓地才有石翁仲和牺牲。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马、羊、虎、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岳飞墓前缺少狗(义),是因为他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其实,从封建等级制度来看,宋代有过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坟前只能有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现在的石望柱是最近重修的,上面刻有古人的名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重书。整个墓园古柏森森,气象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各位游客,请回头年看墓阙下门洞两侧铁栅栏内,面对岳墓、反剪双手跪着的便是遭万代唾骂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个奸贼的铸铁像。自明正德八年(1513年)以来,已经历过八次补毁、九次重铸。四奸人中秦桧是宋高宗的宰相,谋害岳飞的主凶。王氏是秦桧的妻子,传说在秦桧苦于找不到证据,不敢贸然下毒手,犹豫不决、危坐终日之际,恶毒的王氏想出了“莫须有”罪名,并怂恿说“缚虎容易纵虎难”,促使秦桧最终下决心杀害岳飞。万俟卨、是南宋大理寺的主持,他秉承秦桧意图,用严刑逼供、编造假供词等手段,制造了千古奇冤。而张俊虽是南宋将领,出于私人的利益,为了诬陷岳飞,故意诱使岳飞部将作伪证,终于使岳飞身陷囹圄。这四个奸臣的滔天罪行,激起了老百姓的切齿痛恨,遭到了历代人民的唾弃,他们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长跪在民族英雄岳飞墓前,真是遗臭万年了。就像墓阙门框上写的那样:“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非隶非篆、出自陆维钊先生手笔的楹联,道出了百姓们爱憎分明的心声。

各位游客,参观了岳庙和岳墓后,或许会给大家留下几许惆怅,几分思索,或许您还沉浸在满腔悲愤之中。

岳王庙导游词优秀 篇7

一进庙门,两棵香樟树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据说它们应经有五百多岁了,是岳飞出生入死的好伙伴。步入正殿,一尊威武的雕像就赫然显现在我的眼前,想必他一定就是岳飞了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高大威武,紫盔紫甲,身披战袍,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神情威严,手握一柄闪闪发光的宝剑。雕像的上面还有一块岳飞亲自写的金匾,“还我山河”四个大字写的铿锵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熠熠生辉,充分体现出了岳飞将军“精忠报国”的坚定决心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庙的两侧还有许多壁画,在向我们讲述着岳飞和将士们抗击金兵的故事,庙顶的天花板上,绘画着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白鹤,一只只都在展翅高飞,非常壮观。

我们又走进了“岳飞纪念馆”,纪念馆里有着关于岳飞的邮票、书籍等等,我还知道了岳飞是民族英雄,遭人诬陷遇害时年仅三十六岁,让人为岳飞悲惨的命运而感到悲哀。纪念馆的墙壁上,还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抄写的《满江红》,看完后,我感觉热血沸腾。

再往里走,我们就来到了岳飞的墓园里。墓园中间是岳飞坟墓,两边是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女婿张宪的坟墓,这两人也为光复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也和岳飞一样遇害于奸臣的手中。岳坟的对面有一道栅栏,里面跪着三个坏人的雕像,一个是大奸臣秦桧,一个是心如蛇蝎的秦桧的老婆,还有一个就是臭名昭著的万俟卨,我心里感到气愤极了,大宋皇帝竟然那么昏庸无道,岳飞一家对大宋立下了无数功劳,可他却听信奸臣秦桧的谎话,多么令人气愤,多么可悲啊!

临汾尧庙导游词 篇8

龙凤之脉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文物雕塑

陈列于尧宫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的,7前我们祖先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

仪门

“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五凤楼

“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是尧庙宫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系明清时其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有边梯可上。

“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在尧庙筑楼经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唐以后历代筑城建殿时都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国泰民安。 “五凤楼”下层三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祀帝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

尧井台

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尧宫古柏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蟠龙图雕

镶在尧殿月台台阶上的这个“蟠龙图雕”,是根据1978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畋象放大制作的,这贴画蟠龙畋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图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龙”。龙型简洁古朴,龙嘴衔含稼禾,反映了人类对农业文明的追求与崇尚。

广运殿楹联

广运殿楹联是尧宫大修之后,由尧都区区长宿青平所撰,著名书法家樊习一先生书写。对联以根祖为题,高度概括了尧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突出了尧庙的根祖本色。

上联:“居平阳倚河汾深植民族之根”,意为尧定都平阳,依托黄河、汾河流域的优越条件,协和万邦,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所以说,中华民族始于尧,尧都是民族根祖所在。

下联:“启文明定中华垂誉国家先祖”,意为尧钦定历法,创建文字,开凿水井,结束了原始生产方式,开始实现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并创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国家管理形式,因而才有“中国之称始于尧”之说,尧被誉为国祖和文明先祖。

广运殿

“广运殿”亦称尧殿,是帝尧召见群臣的殿堂。殿宽9间,进深5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故曰“广运殿”。殿前彩楼两旁悬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帝尧功德无量,人民简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他。尧与四位大臣的铜象是元朋18日安放的。威仪祥慈的帝尧坐像高达5米,形象逼真朴实的四大臣圣像高达4.1米。

尧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13岁被封到陶地任职,15岁被封到唐地为唐侯,因而亦称陶唐氏。尧16岁被推为首领,在位90年,他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设立“华表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创尧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赞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帝尧高寿114岁而终,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

尧两侧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是:四岳,尧时期掌管山岳祭祀的官儿。后稷,是主掌农业的大臣。羲和,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皋陶,尧时期任大理之职,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据说“画地为牢”就是他民明的。

广运殿为尧庙建筑群的主殿。该项目为国家级重点修复工程,建筑面积为2400余平米,工程造价为105万元(1983年造价)。建筑为清代无斗拱大木作建筑。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资深古建筑专家冯冬青先生根据现状构件和历史资料,主持勘测、复原设计和工程技术指导。该项目修复设计时间为1983年6月 -- 1987年7月。

寝宫

尧的寝宫始建于唐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腊烛。此后,人们把帝尧与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所以华夏儿女反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

祭祖堂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虞舜殿

舜殿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顶式,殿高15.5米。殿内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进行了设计雕塑。尧在位70年时访到舜,考察三年后由舜辅政,禅让于舜,而后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尧,在老年将帝位禅让于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千古颂传的“尧舜禅让”。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称虞舜。舜接替尧位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刑罚,广旋仁政,使四海宾服,国泰民安,将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乐,创建了千古颂扬的“尧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岁时以孝闻名,30岁时尧举用他,50岁时代行天子政事,61岁接替尧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视,逝于苍梧境内,葬于江南九嶷山。

大禹殿

大禹殿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顶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故禹也被儿为夏禹。殿内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于“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对农业水利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与我们更加贴近,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中华帝尧钟

钟楼内悬挂的在华帝尧钟,重达21吨,喻指铸造于21世纪;高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令;钟齿为12个,寓意一年12个月;钟面镶铸着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八幅图案,展示着丰厚了尧文化底蕴,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

“尧典壁”廊

“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 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尧典壁”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

天下第一鼓

“中华帝尧鼓”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此鼓是襄汾县红跃鼓厂承制。厂长卫红跃历经半载,寻遍全国十三个省市才觅到了这两张牛皮,制成了这面象征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华 表

尧殿两侧木桩,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辞海》记载:“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树起了这一诽谤木。可以说,“诽谤木”是体现尧民主政治的初评。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但已失去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帝王尊严的标志物。

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我们在尧都广场筑建了“尧都华表”,高达21米,寓意21世纪;柱身蟠曲着中华世纪龙,苍劲威武,顶端的冲天吼,生机勃勃,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底座有长城图案和黄河壶口瀑布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社稷永固,为中国第一华表。

千家姓纪念壁

在尧宫门前的广场西侧,有高达6.6米,长达100米的千家姓纪念壁,以长城造型,花岗岩构筑,气势宏伟,可谓天下之最。纪念壁镌刻1566个姓氏,以中国传统书法真、草、隶、篆四种字体雕刻,并镶有“华夏子孙,同根共祖”八个显赫大字。纪念壁前的“叶落归根”大型铜雕,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根深,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中国地形立体图

位于华表广场的中国地形立体图,是按十亿分之一的比例微缩制作,面积为9600平米,分为四种色区,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岛屿等立体展现,新颖别致,气势壮观,可谓全国最大的中国地形立体微缩景观。

二十四节气图

塞外古刹—贝子庙导游词 篇9

朋友们,在塞外名城锡林浩特市额尔敦敖包山下,有一座绿野古刹——贝子庙。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行政教务殿(朝克沁殿),两侧分别为**殿(拉卜楞殿)、哲学殿(却日殿)、医务殿(满巴殿)、天文数学殿 (珠都巴殿)。此外,贝子庙周围还建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2平方公里。 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庙?为什么又要修建在额尔敦敖包之山下呢?乾隆七年(1742),一位西藏传教喇嘛巴拉吉尔隆德布,在草原辗转传教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贝子旗的牧民太吉家。女主人正要给蒙古包内的佛像上香,忽见喇嘛登门,忙不迭地一手提桶鲜牛奶,一手举着刚点燃的佛香,急忙出蒙古包门去迎客。巴拉吉尔隆德布喇嘛见状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便决意在此地住下来。他得到贝子(旗主官爵,低于王、贝勒,高于国公)巴拉吉尔道尔吉的资助、支持后,便在额尔敦敖包前建造了一座木质小庙,开始传播喇嘛教。渐渐地,他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开始小有名气,被当地牧民称为“班地”(藏语,聪明喇嘛)。 乾隆八年(1743),贝子庙开始正式修建。先盖正房五间为拉卜愣殿,作为佛堂兼宿舍,接着又兴建正殿朝克沁大殿。 另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1723—1735),一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从遥远的青海出发,一路诵经布道,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锡林河畔,受到了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的礼遇、推崇。当时,草原上十分盛行喇嘛教。牧人们听说从几千里之外来了一位**,便纷纷骑马乘勒勒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时间,在锡林河畔,云集了成百上千虔诚的牧人。为了表示对活沸的敬意,巴拉吉尔道尔吉给**建造了一座小庙。从此以后,前来听经的牧人与日俱增,许多人还要求出家当喇嘛,这使原有的小庙显得拥挤不堪。乾隆八年(1743),巴拉吉尔道尔吉经过两年的筹备,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大的庙宇。 当时,这一带异常闭塞,建庙所用的砖、木、石乃至佛像、经卷等全部要从多伦诺尔、张家口、北京甚至青海、西藏等地运来,交通工具又非常原始,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这座庙宇建成后,草原上的人们都称之为“贝子庙”,这不仅是因为此庙建在贝子旗,更重要的是它是由贝子巴拉吉尔道尔吉主持建造的。后来乾隆皇帝为贝子庙钦赐汉名“崇善寺”。 贝子庙雕梁画栋,重楼复阁,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那飞檐斗拱的建筑,千姿百态的佛像,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均具鲜明的民族特色。贝子庙曾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嘛最多时达1200人,曾被列为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同时,它也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形制中汉式形制的典型代表。当时,庙里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后来,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才开始逐渐衰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扩大。数十年后,形成了现在的锡林浩特市,贝子庙也因锡林浩特的繁荣而兴盛起来。

上一篇: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知识试卷下一篇:我的学生毕业了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