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伏羲》(精选11篇)
《伏羲伏羲》 篇1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创作特色的译语。所谓“心灵的辩证法”, 就是指人的思想情感错综复杂, 充满矛盾,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境遇中经常发生变化。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 就是人的心灵运动, “主要在于描写人的内部的、心灵的运动, 要加以表现的并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实际的运动过程。”①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不仅将他那艺术家的无比敏锐的目光投射在人的外部世界, 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并对它进行极其认真的观察、研究和描写。因为人是文化和生物学错综复杂的结合。人不是单纯的。因而他也就不仅仅是善的, 这样的人心中有一个地狱, 各种冲动无休止地从中涌出, 威胁着人类和文明。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人始终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能冲突之中, 这一冲突因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历程, 成为人的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根源。我们的作家, 就是要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和心理状态加以表现, 既写出他们的理性、思想、意识, 也不回避他们的各种本能欲望及非理性、无意识活动, 写出综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勇敢与怯弱、善良与残忍、温和与粗暴等等, 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真实的、多棱的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作品和人物, 才是有无穷的魅力。“真诚的艺术应当扩展到人的心灵深处, 真正崇高的艺术家, 将永远是这样。”②
读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作品中人物命运、人物的心路历程。他敢于从别人的老路上, 勇于探索, 踏出一条新径, 着力开拓人的内心世界, 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心灵的恒定性、错综性和奇特性、变异性, 在读者的情感中激起波澜, 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刘恒在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和描写人物心理的过程中, 吸收了中外文学大师的成功经验, 对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 从波涛汹涌、难以自抑的感情勃发到稍纵即逝、变化多端的思想闪光, 都作过冷静清晰的剖析和精微细致的记述, 从中探究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原因极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从而在相当独特的人物性格中, 找出人类相通的东西。
首先, 刘恒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立的两级, 从简洁的矛盾中挖掘深刻的意蕴。刘恒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 并不注重外在的复杂纠葛, 而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立的两级, 打牢矛盾冲突的基础, 然后由此生发开去,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奇特性、错综性、变异性。因而, 人物的内心矛盾的两级, 是人物性格的巨大内驱力。
《伏羲伏羲》写的是杨天青的本能欲望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十六岁的杨天青帮助五十多岁的叔叔杨金山娶回了二十岁的婶子王菊豆。五十岁与二十岁, 不论在年龄上还是心理上, 都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而十六岁与二十岁又是那样地相近。本该作妻子的却作了婶子, 该作丈夫的却作了侄子。这种名分、地位, 在这里错位了。然而, 表象的错位, 压抑不住人的本能欲望的冲动, 欲望以不可抗拒的隐晦的方式左右着藏匿在人的理性世界背后的非理性世界。杨天青在娶亲的路上, 就被王菊豆的美丽吸引了, 并想把她“揣在怀里”。这种对年轻婶子美丽外观的感受, 直接引发了内心的欲望。这是一种性本能、性意识的萌动, 撞击着天青那微妙的青春期的心扉, 催醒了他对种种与生俱来的神秘天性的感觉。于是, 那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格外显得骚动不安的时期开始了。他把婶子的身子当书读, 最爱看的是婶子“撅着屁股锄地的样子”, 时间长了, “他便迫切地需要行动了。”从杨天青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人的本能的巨大力量, 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而且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 不合“道德”的。这就是人的本能的一面, 这就构成了矛盾的一级, 即人的本能冲突。然而, 这种人的本能欲望, 因受到内心道德感的约束, 又不能得到满足, 于是, 就需要克制和压抑, 甚至加以形形色色的掩饰和伪装, 从而产生波澜起伏的心灵历程, 而且这些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更因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而呈现不同的侧面, 形成了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前面我们谈到了杨天青对婶子的爱是在错位的环境里寻求的。因而他必须受制于各种规矩, 各种传统沿袭的现存人际关系。这就是他内心矛盾的另一级, 即伦理道德的冲突。它们像一根根的绳索, 紧紧地套在他的脖子上, 确切地说, 是他本人自己套上的。他把自己推入到某种无法选择但又不得不作出选择, 哪怕是仓促的荒唐的选择深渊之中。因而他和婶子的关系, 时时事事都处在那种惶恐、痛苦、挣扎的境况。他挖洞看了婶子的身体, 使他后悔。他制止叔叔打菊豆, 又觉得“超出了侄子的本份”。当婶子有意识地召唤他的时候, 他分明地意识到婶侄关系在悄悄地移位, 可他此时认定菊豆仍然是他的婶子。哪怕是后来在庄严的高粱地里, 婶侄的位置冰崩雪溃, 他仍呼喊着“婶子”。然而, 道德烈焰, 灼烧着他禁锢的心田。他的真实的心灵, 被道德的假象掩饰着, 使得他在虚伪的理性世界里痛苦挣扎。亲生的儿子堂而皇之地称他为兄长, 他认了;心心相印的情人, 情在而实亡, 他忍了。茫茫人海, 路在何方?直逼得他欲生不能, 欲死不忍, 终于在叔与侄、父与子、生与死、爱与恨的不断矛盾斗争中, 以自毁的方式, 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正是由于刘恒写好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两级, 而以此为基础的深层开拓就显得轻松自如, 他不仅仅使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矛盾、有冲突、有发展、有变化。更重要的是, 他在人物内心两级的基础上, 精妙地写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奇特的心理过程, 这可以说是他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条河, 那么他所引导的心路历程, 就不是一般的顺流直下, 或长河又生支流, 最后汇合归海, 形成壮丽的尾声。而是先顺流直下, 在中途掀起一个小小的波澜, 然后猛杀一个回马枪, 在相反的方向, 展现波澜的雄姿, 使你猝不及防, 觉得意外, 但冷静下来, 又觉得势在必然。这就叫奇特性。
杨天青对年轻貌美的婶子的爱, 首先始于人的本能, 性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在思想里拥抱着一个近在咫尺的女人。”这是他心路历程的第一站, 爱的航船扬帆了。可是, 一旦他的梦想将实现的时候, 他却害怕了。高粱地里, 婶子问他, “你怕吗?”这是王菊豆在向杨天青发动强烈的情感冲击, 使得杨天青的语言顿时失去了自由运动的机能, “......怕啥?”“你也是五尺高的汉子?”“我......我怕啥!”此时此刻, 杨天青的心中巨澜翻滚, 爱情的航行驶到了回水湾, 由极度的爱变成了极度的怕。哆嗦的语言, 托出了颤抖的心, “婶子......我裂啦!我心尖尖裂啦......婶子哎, 你要笑我不成。”就在杨天青和菊豆结合的庄严时刻, 杨天青还恐惧地称菊豆为婶子。这里可以看到他心路历程的第二站, 由狂热的爱变为极度的怕。当性爱转为情爱之后, 杨天青一扫心中的阴霾, 深情地喊着, “菊豆, 我那亲亲的菊豆......, ”“我那亲亲的小母鸽哎!!”山回路转, 爱冲破了禁区, 进入第三站, 爱情迅速变化, 升温。杨天青经历的从性爱———惧怕———情爱的心路历程, 可谓一步一景, 步步壮观奇特, 展现了一幅幅极其错综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杨天青的奇特心理, 在他对婶子的保护态度上, 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天晚上, 当北屋里传来婶子挨打的嚎叫时, 杨天青怒不可遏, 王菊豆是他心中的神, 他不允许任何人碰她。这时他狠狠地将镰刀锛进北屋的立柱上, 以此向施虐的人发出严厉的警告。这一招果然奏效, 叔叔的罪恶活动被阻止了。只是他心中的初步阶段, 表示了极大的爱与恨。可是, 当他一转眼想到叔叔, 想到和那个女人的关系时, 他又有些后悔。可以说, 这是第二阶段, 他的心理表现了恐惧心理。接着就出现了心灵的奇迹, 他把原先的爱、原先的恨, 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倒“希望宁静的大北屋再生出惊人的响动来”。这是杨天青心理的第二步, 迅猛回头, 逆向行驶, 导致了这第三步的最奇特的心理。刘恒就是这样, 把人物曲折、错综的奇特心理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 使读者感到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真实。
根据上面的分析, 说明了人的性格固然有一种稳定的基本特征, 但在这种基本性格特征的下面, 却如喧嚣不息的波涛, 沸腾翻滚的岩浆, 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 它便腾空奔突而出, 构成辉煌的瞬间, 展示出基本性格的所无法涵盖的丰富性来。
在刘恒的笔下, 人物性格即是这样具有顽固的稳定性态, 又是这样变幻不定, 在一切外界的内部的刺激作用下, 它不断发出变异, 好像阳光透过旋转的多棱镜, 发生了那样令人惊异的奇妙变异, 这种变异是那样令人意外, 那么偶然, 然而又是那样必然, 那样合乎人类心灵的辩证法规律, 因而, 也就那样富于认识人类的内心普遍意义。
注释
1《托尔斯泰全集》第65卷第197页
2《国立托尔斯泰陈列馆汇编》第229页
《伏羲伏羲》 篇2
明媚惬意的春日,有幸同友一睹其飒爽英姿。
初入,沿小路盘旋而行数百米,游人渐少。只听有水声缓缓,风声阵阵。身处深山密林,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爽快,精神抖擞。我寻着水声,一路踏石踩溪,好不快活。忽而,一飞瀑惊现眼前。仰头而望,探不明其水源,只见花白的水浪滚滚翻腾而下。
我顺势细细观察着山崖的结构。山石呈阶梯状,瀑布阶阶递下,形成雪白的流动织网,或散或聚,或缓或急。终是汇成水柱纵身跃至水潭,随茫茫雾气化成层层涟漪,回荡在我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其声不似惊涛骇浪般撼天动地,而是潺潺细鸣婉然而下。水雾涌入我怀,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徐徐喘息,一时间忘却天地,久久不能自己……
缓过神来,继续向上行走。一路上大小瀑布众多,错落有致,环环相扣。一水便可经千百米高度,十多处是瀑布,与游人相伴一路。如此浩翰磅礴的巨大工程非人力所能及,我不禁再次感叹自然的神奇浩大。
登上一阶阶将近垂直的木梯,跨过一座座悬于山崖河沟间的吊桥。我似乎再也望不尽那虚无缥缈的山顶,疲惫至此,于是便和友人坐在一巨石上乘凉饮水,十分惬意,不经意间回头,水流汩汩。昂首回望,山峰若隐若现。再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早已如此渺远。艰辛的汗水已干,俯瞰,那些曾经的困难败倒脚边。顿时,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指引着我蓬勃向上。我于是再次站起,向新的高峰迸发!
终是到了山顶,回身观伏羲百景:飞瀑、跃水、深谭、平湖、石林……尽收眼底。泉水奇观,映带左右,悬起伏而凭之,烟雾弥漫,万顷茫然。怪不得《山海经》中记载它:“天下奇观也。”
“伏羲”花开 篇3
走进伏羲班,由两间普通教室改造而成的课室宽敞明亮,柔软的地垫,几只木柜靠墙立着,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毛笔、墨水、笔山和各种书籍,师生们笔直地跪坐在齐胸高的小矮桌前正在上课。
伏羲班用经典扎根教育,着眼于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传统课程与经典学习课程、武术课程、书法课程、艺术课程、家庭教育课程有效融合。除了吟诵《论语》《大學》《中庸》《孟子》等经典之外,林老师还把中国成语故事、中外经典绘本加以系统整理,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伏羲课堂快乐、高效——经典诵读,磨练着孩子们的沉稳和专注;书法描摹,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武术课程,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和品质;艺术课程,提升开发着其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伏羲班的测试别具一格,凸显了其对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500分的总分中,包含了动手能力,比如洗碗、扫地等生活技能,品行礼仪等行为习惯以及背诵、识字、计算等能力。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综合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提升着。
游学锻炼 别开生面
将课堂“小学习”与生活“大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伏羲班的一大特色。班主任林美娟老师根据学习的需要不定期地带学生走出课堂,游访古迹遗址、名山大川,实地学习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一年多的时间里,伏羲娃娃的足迹遍布广州、岳阳、江西、武汉、澳门、西安、洛阳、北京等地,留下了众多有趣而难忘的镜头:
不可思议的徒步之旅。2013年10月12日,是岑村小学伏羲班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伏羲班孩子创造了入学后的第一个奇迹——班上四十多名同学一起参加广州市首届祠堂文化节,并在游学黄埔古港后徒步走路回学校。将近19公里的路,连大人都望而却步,但是二十六个刚满六岁的孩子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结果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也坚定了大家的信念——相信孩子,充分给他们锻炼的平台,孩子就会给你最大的惊喜!
大开眼界的岳阳游学。2014年1月,伏羲班离开广州前往湖南省岳阳市,开始了第一次游学之旅。为了锻炼孩子们的适应与交往能力,他们被安排到了当地家庭中住宿。孩子们很快就融入了岳阳家庭,和当地的同龄孩子一切读书、一起玩耍,每天晚上自己洗衣服,吃饭也懂得谦让,岳阳家长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为期五天的岳阳游学之旅中,孩子们到屈子祠追寻故人的足迹、在赤壁古战场面江而立领略浩瀚江色、在岳阳楼登高远望吟诵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蘸水临碑感受中华书法魅力、到东洞庭湖了解候鸟迁徙的知识……所到之处,孩子们彬彬有礼的举止、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赢得了一路赞誉。
家校共育 义工成“助教”
在伏羲班,一群特别的“教师”队伍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来做义工的学生家长。刚开始,让家长以义工的身份走入校园,是为了让家长了解伏羲教育的模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的变化,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后来,当发现家长们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也很爱学习时,林美娟老师便开始慢慢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同时还全面挖掘义工家长的潜能,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还承担一些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工作。
瞧,家长们刚点评完学生上艺术课的表现,对学生或奖或罚一定数额的“班币”,紧接着,他们又当上了方言老师,教学生唱方言童谣,还现场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孩子们一起享用。“林老师每天都督促我们家长学习,当她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家长来自不同的省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言时,她便自掏腰包替我们去报培训班,让我们学完回来教孩子们唱各地的方言童谣、讲述各地的民俗风情。我们家长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刚上完方言课的家长义工章妈妈激动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学习,伏羲班的家长由“义工”成长为言传身教的“助教”。而平时没有时间来校助学的家长,每个星期都会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了解授课情况、讨论教育方法、学习经典。
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博士到我校视察后对伏羲理念做了三重解读:第一是顺人性。敬畏生命,关注本心,尊重个性。《中庸》中写道:“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对伏羲教育顺人性的最好注脚。第二是重人伦。重视伦理,培育情怀,培养情操。儒家是伦理哲学,重点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解决的就是情感问题,伦理问题。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第三是美人生。铸就终身学习的美好人生,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工作方式,让学习成为生命状态。把学生送入终身学习的“自转”轨道,成为终身学习的自觉人。教育改变人心,教育美化人生。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坚信: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积淀,定能在厚实学养根基、养护心灵德行的同时,让每个孩子因拥有远大的理想、高雅的修养、强健的体魄、坚实的底蕴而绚丽绽放!■
【邱志玲,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小学校长】
《伏羲伏羲》 篇4
关键词:小说《伏羲伏羲》,人物形象,红,黄,黑
小说《伏羲伏羲》自问世以来, 就不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研究者大都从主人公形象及女性意识、苦难意识、悲剧内涵叙事方式等内容, 却忽略了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所取得的一项独特成就———对色彩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元素, 对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创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伏羲伏羲》中, 刘恒就用这一独特的意象表现形式, 描摹人物的形象, 刻画人物的内心, 使得整个作品收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整个作品, 几乎所有的颜色都有所涉及, 但是其中, 红色、黄色和黑色的象征意象尤为突出, 成为该作品主要的色彩基调。红、黄、黑三种不同的颜色, 分别代表着作品中不同的形象的性格特点, 它们不仅直接诉诸人们直接的感性观照, 展示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自然和生活画面, 而且传情达意, 深化主题, 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蕴和理性内涵。本文主要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色彩运用具体地分析人物背后所蕴藏的身后的文化意蕴。
一、菊豆———红色生命的彰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红色一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 根据考古学发现, 早在1万8千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喜欢染上赤色铁矿粉的石头和染上红色的野兽的牙齿与骨头做成的装饰品。特别是原始人与大自然搏斗, 以及原始人之间搏斗时流血的场面和尸体里渐渐消失的红色血液, 长期的经历使得原始人认为带有红色的物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红色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红色在我国民族历史上十分受重视, 其根本原因大概源于对中华民族祖先炎帝的崇拜。炎帝又名赤帝, 以火得名。火为赤 (红) 色。因此人们常以火作为红色的代表, 崇拜火是原始人的重要信仰。火常常被人们视为火神和太阳神的化身, 他们对火的崇拜转化为对红色的崇拜。中国古代尚红, 并把它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礼仪规范, 使得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 而且成为一种文化载体, 表达了丰富的精神内涵。[1]
在小说《伏羲伏羲》中, 第一次出现“红色”是在说开头的部分, 刘恒是这样介绍王菊豆的:“女人唤做王菊豆, 双十的年纪, 生着杨树般颀长的身材和一团小蘑菇似的粉脸。红袄闪耀, 像一堆阴雨烧不灭的火, 淋了雨的发髻黑油油地放光, 又像一大块烧乏了的乌炭。”在这两句话中, 红的意象出现了不止一次, 从“一团小蘑菇似的粉脸”到“红袄闪耀”再到“一堆阴雨烧不灭的火”, 仅仅几句话, 作者就给我们暗示了菊豆那如“浇不灭的火”一样的生命激情。
古语云:“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也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 年轻貌美的王菊豆, 却被年老体衰的地主杨金山用二十亩地变相买来当小媳妇, 作为传宗接代的“生殖工具”。但是在杨金山那里, 她并没有受到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女人最起码的待遇, 她被杨金山当成是自己的地, 可以任意地犁, 任意地种, 甚至是被杨金山说成是畜生还不如。但是后来, 当杨金山发现无法使菊豆为自己制造出后代时, 他便开始对她进行惨无人性的折磨、殴打和性虐待。菊豆在至高无上的夫权面前不断地被边缘化, 经受着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压, 本能的“妻子”身份和精神归属都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这一切的遭遇, 使得菊豆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存处境, 她哭着跟天青说:“天青……我把话先撂给你, 你叔他迟早杀了我!日子没得过了, 你见啥听啥给史家营捎个信儿。别拦他!让老东西杀了我吧……我不指望活哩……”“他可是个人?你叔他可是个人?我屈呀!天青, 我受他的你也受他的不成?亲侄儿哎, 你跟婶子交代交代, 我在你们杨家可怎么活?我迟早给他打死, 我受不下啦……”王菊豆像火一样旺盛的生命力和迫切摆脱限制的生命激情是不能被浇灭的, 她在对天青倾诉的同时, 也开始了对杨金山的势不可挡的反抗和报复。当杨金山牵着病入膏肓的爱骡在由达摩庄至桑峪的山间小道上艰难跋涉时, 年轻的菊豆正在和身强力壮的天青进行着一翻天覆地的交合。菊豆首先采取行动, 用话语进行暗示。“老东西不在了, 你还怕什么?”“你也是五尺高的汉子!”“看看你苦命的婶子, 我像狼不?”也正是王菊豆的步步紧逼, 让天青最终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 与菊豆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结合。他们就像一团火焰一样熊熊燃烧, 同时, 王菊豆也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洗礼, 同时也实现了对老东西的初步的报复。但是, 在一个封建宗法制极其严酷的时代, 王菊豆和天青的非正常关系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从杨金山的反抗和嘲弄, 到后来杨天白的反抗, 宗法制在对王菊豆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警告, 于是最后, 菊豆被毁灭了。作品中一句“我那苦命的汉子哎……”为王菊豆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 她是带着悲哀和耻辱离开的。这一团生命的火焰终于被强大的宗法制给浇灭了。
二、黄———杨天青,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古人认为黄色代表永不变易的自然之色,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黄者, 中和之色, 自然之性, 万古不易。”华夏汉族自古生活繁衍的黄河流域, 也是汉文化的发源地, 所以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又称“黄龙”。汉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在黄河流域, 耕种在黄土地, 吃的是黄米, 饮的是黄河水, 生成黄皮肤, 总之, 这一切黄颜色与汉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2]
杨天青一直是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而存在的。鲁迅先生的一句“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形容杨天青的形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正如黄色所代表的“自然之色, 万古不变”一样, 作为杨家的族里人, 杨金山的亲侄子, 同时也是养子, 杨天青却和杨金山的地位、财产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家里的家长杨金山的眼中, 他只不过是一个奴隶一样的存在, 杨金山为了有人继承自己的财产, 千方百计地像造出一个儿子来, 同时杨金山这样做也是在剥夺杨天青对自己财产的继承权。也正是这样的处境, 养成了杨天青“坐稳了奴隶”的性格, 但是他的奴隶式的卑下表现却并未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安宁, 相反, 如同陷阱一般, 把他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
正如张艺谋说:“杨天青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他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战, 负担非常大, 心态是扭曲的、压抑的。但他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 就像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 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 杨天青就是这样一个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现实心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我觉得它让我们看到了杨天青在我们身上的影子。”[3]
杨天青是一个典型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的中国男人。小说中有一处情节:杨天青晚上听到了笤帚疙瘩或烧火棍打在菊豆肉上的抽打声时, 满腔怒火再也无法按捺, 发疯地抡圆了粗壮的胳膊, 把整个身子都带得蹦跳张狂起来。但是当杨金山问了一句“……谁?”的时候, 杨天青就没有士气了, 只是唯唯诺诺地答了一句“我”, 敷衍了几声就走开了。后来, 当菊豆试图挑逗他时, 他再一次恪守着黄皮肤人的祖训,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天青的懦弱似乎激怒了女人, 活像刀子一样甩过来割他, 脸上却不失笑。”一红一黄就这样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而这一次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与菊豆的关系发展中, 杨天青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 是菊豆主动采取行动完成他们之间性爱的结合。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满足菊豆的情欲之后, 也满足了自己对“性”的生理需求。但是每当菊豆下定决心要采取断然措施, 毁了老东西时, 天青便拼命地阻拦。他不让菊豆打死杨金山, 也不让她向杨天白揭出他们父子关系的真相。后来, 菊豆再三要求要一起出走, 他却觉得已经无路可走了, 只有坐以待毙, 任人摆布, 苟且偷生。最后一次和菊豆的交合是在地窖中完成的, 这其实是一种变相自杀。在被自己的儿子杨天白踹了一脚之后的某一天里, 杨天青扎了缸眼子自杀了, 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寄人篱下、任人摆布的生命历程。
三、黑———杨金山、杨天白的封建家长形象
黑色在中国文化中视为高贵的颜色之一, 是政权神权的象征, 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 它象征严肃正义, 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 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 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 它象征邪恶反动, 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 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 等等。[3]
作为封建大家长而存在的杨金山, 不仅有黑色的象征政权的沉重和庄严, 而且有黑色的阴险和毒辣。他一直都是一个剥削者和压迫者的形象。他为了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 一连娶了两个妻子, 最后又花了大价钱买回了自己的第三个“工具”———王菊豆。面对自己的侄子, 杨金山看到的只是一个可以为自己卖命, 供自己使唤的奴隶, 丝毫没有叔侄之间的正常的感情, 就是这样, 还一直埋怨养着杨天青一点都不值。可以说, 他主宰着杨天青的命运。
在王菊豆嫁过来之后, 他又变成了王菊豆命运的主宰者。为了自己的欲望, 他惨无人道地对王菊豆进行性虐待。不幸的是, 杨金山身体的瘫痪, 再一次昭示了其生命力的湮灭。后来, 在杨天白出生之后, 他曾经没有人性地试图害死杨天白。后来, 阴谋败漏, 他便把杨天白教化成奴役王菊豆和杨天青灵魂的工具。他一次又一次地运用着自己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特权, 甚至是在他死了之后。
在作品中, 唯一一个以人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就是杨天白。他在一种畸形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出生长大。他不仅经受着自己家庭的仇恨, 而且忍受着外人的编排和羞辱。这样的环境, 自然会消磨小孩子应该有的生气、纯真和可爱。相反, 他却有着超出自身年龄的成熟。他阴沉得就像是杨金山的鬼魂附体了一样。在杨金山死后, 作为杨金山的直系继承人, 他便自然而然地承当了封建家长的职责。他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延续者和保卫者, 他只是一个符号, 象征着某种力量。同时, 他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因果报应的行刑人:杨金山死去的时候是和杨天白在一起的, 同时, 他也充当了杨天青生命的无情杀手。另外, 也正是他的所作所为, 结果了母亲的所有生活的希望。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是封建道德伦理下一切悲剧的凝结点。
四、结语
在《伏羲伏羲》中, 透过火一样的王菊豆, 作为封建家长的杨金山和杨天白, 以及“受虐者”杨天青等几个人物的行为和复杂的关系, 我们看到了封建家长制统治之下的渴望情欲自由的两代人毁灭的整个过程。同时, 作家对色彩的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处在新旧变革时代受宗法制奴役的普通老百姓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骆珊珊.中韩两国色彩文化比较——红色篇[J].科技信息, 2010, (10) .
[2]周明辉, 厉蓓蓓.浅析汉语词汇中的黄色、红色词语及其文化含义[J].学术论坛, 2008, (5) .
[3]李栎.浅析“黑”与“白”在中西方语言中的艺术表现及含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伏羲庙导游词 篇5
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成纪、秦州,有 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开创了博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都对伏羲事迹、功德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国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据我国古史记载,伏羲又称庖牺、宓(mi)羲、炮牺等多种称呼,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因此,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伏羲是我国原始社会渔猎畜牧经济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关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感孕一个巨的足印,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话,反映了我**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会阶段。
相传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闻一多先生考证,“蛇身人首”实际上是我国远古时期龙图腾的遗迹,因此伏羲是中华民族龙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天水是龙图腾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发现我国最早的人首蛇形图案,被认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野蛮向文明时期过渡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创画了八卦,来教导人们趋吉避凶,表现万物的变化法则,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伏羲创造了书契,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促成中国文字的产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和罟(Gu),极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24节气;钻木取货,教民熟食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不愧为伟的中华文化英雄。
根据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证实,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历来是人们朝圣祭祖的圣地。明代在天水专立伏羲庙祭祀,成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质载体。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期间,欣然挥毫,题写了“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作为羲皇故里的历史地位。
天水伏羲庙,又称“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庙内碑刻记载,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了这样一座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额,是明代甘肃著名学者胡缵宗的手笔。重头戏来了。伏羲庙的主体在中院。中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就是庄严雄伟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7米。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绘像,浓眉长胡子,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跃足,俨然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聪慧凝重,目光如炬,灵气逼人,又名副其实的“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这个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雄伟,重檐歇山大顶,龙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几经重修,却依旧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正中的藻井绘画着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即是装饰,又颂扬了伏羲的业绩。大殿里面,右边有个浑身有鳞,长着翅膀的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龙,但有个马达形状,从黄河中走来,鳞片下藏着图,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图,也就是八卦。左边呢,还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图洛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伏羲时代,天降洪水,人类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伏羲教育:培育美好人性 篇6
1989年毕业于岳阳师范。2006年任一所小规模学校校长,致力建设书香校园,并成功带领学校从困境中突围,《湖南教育》以“为学校播下一颗生长的种子”为题对学校办学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9月,刘圭调任岳城小学校长,开始“在教育中培育美好人性”,并受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启发,于2013年9月开办伏羲班。
1990年,是岳城小学办学最为红火之时。当时,这个村办小学刚搬迁到现址,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充实了师资力量,成了远近孩子向往的求学之地。其后,周边学校逐渐崛起,岳城小学办学优势随之减弱。2012年9月,刘圭校长调任岳城小学,经过半年调研,针对教师士气低落,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或经商家庭的现状,决定将“培养终生受益的德行、终生受益的习惯”作为办学理念,并写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刘圭如此看重德行和习惯,是因为在她看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习惯修养差,就会遮蔽能力的光芒,失去成长发展的机遇。
最初,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先在部分年级教授《弟子规》。几个月下来,刘圭就发现,《弟子规》光是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效果并不佳。《弟子规》要教得好,有成效,要求教师首先要系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且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如何激发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何突破传统家校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习惯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刘圭校长边思考边探索。
刘圭喜爱传统文化。有一天,她偶然听一位老师说起“伏羲班”的事。于是,伏羲教育走进了岳城小学的视野。
伏羲教育的创始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吴鸿清教授。2006年,吴教授和三名志愿者来到甘肃天水的土桥小学,开展以“经典诵读、武术、书法、乐器”为主要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且一呆就是6年。因为甘谷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当初就是伏羲把中华先祖从蒙昧引领到文明状态,于是吴教授将他创办的这个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班命名为“伏羲班”。6年后,伏羲教育实验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孩子不仅考试成绩优异,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有出色的表现。
岳城学校能不能办伏羲班?
带着疑问,刘圭和老师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先是校领导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对吴教授和伏羲班的介绍,觉得这正是一条实现他们办学理念的有效通道。接着,刘圭安排部分老师听取相关讲座,做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参与的老师们都感到伏羲教育的做法很好,但实施起来有困难,且都表示不愿意担任伏羲班的教师,原因是觉得自己缺乏相应的专业储备。
刘圭想,这也是现实情况。于是,当年8月,学校派出两位教师全程参与了为期15天的全国伏羲班教师培训。两位老师感觉很有收获,且愿意参与到伏羲教育中来。在此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当年秋季即招生一个伏羲班。2013年9月,岳城小学迎来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一个伏羲班。
如今,岳城小学已开设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三个伏羲班,虽然学校在办班之初就确立了不对外宣传的原则,但伏羲班在课程整合上的尝试,依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其中有赞叹也有质疑。伏羲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班?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带着这种种问题,我们采访了刘圭校长。
一次野炊
2015年10月26号,已是深秋的东洞庭湖,依旧能看见一片片碧绿碧绿的草地,岳城小学三年级伏羲班筹划了一年之久的野炊活动正在这里进行。一排略显苍老的杨树,正好给孩子们躲避秋阳,湖面微风吹拂,泛起圈圈涟漪。从望远镜里看去,可以看到有许多天鹅正在东洞庭湖的湿地里栖息。
记者:一次野炊需要花一年时间准备,是不是效率太低了?
刘圭:一次活动并不足以养成一种习惯,如果视活动为一个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就不会觉得时间长、效率低,反而会觉得是“持之以恒”的负责任的育人态度。伏羲教育很重要的一项课程,是做事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野炊时自己做饭、做菜,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完成。野炊活动从去年开始筹划,方案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学做一道菜,“买、择、洗、切、炒”,一条龙自主完成;第二步是小组活动,每组由一位家长带着,在家进行烧菜练习,每人做一道菜,组内菜式不能重复。从买菜到用餐,带队家长全程观察记录。第三步才是正式的野炊。
记者:刚上三年级的孩子,炒的菜能好吃吗?
刘圭:能啊!无论孩子、老师还是家长,大家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比如班主任彭老師就在这次野炊的日志中写道:“经过了多次练习结果就是不一样啊,还没等我一个组一个组看完,一盘盘香喷喷的‘佳肴’就出锅啦!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出色,炒出来的菜现在回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呢!以前带班到高年级才敢搞野炊,而这群小鬼到了高年级那就下不得地(岳阳话“不得了”之意)啰!”
记者:伏羲教育不允许家长包办代替,那随行家长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刘圭:家委会负责联系用车,家长报名分组,同时,学校在安全压力下仍敢于锻炼学生,其动力就来自家长的全力支持,否则伏羲教育根本迈不开步子。另外,伏羲教育“时时都是教育之机”,我们引导随行家长要做全组孩子“文明、合作、主动、责任感”这些优良品质养成的观察者、小结者,而不是鞍前马后服务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家长的教育敏感性也就一点点地建立起来了。
记者:活动中怎样激发孩子们主动做事的积极性,培养做事的能力呢?
刘圭:无论什么活动,我们都会一以贯之地渗透伏羲班日常行为习惯训练的要求。现在,孩子们上公交车都能大大方方地向司机问好,主动给老人让座,下车时感谢司机的服务。饭后,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收拾好野餐垫上的东西,然后坐在垫子上闭目养神休息。活动结束后,我们一定会进行总结。这点非常重要!另外,老师还会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如彭老师发现各组都有没吃完的菜,就要求各组向别组推销。结果,一声令下后,学生表现出往常在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有马上大胆推销的,有顾不着推销而光顾着吃别人的,还有不敢推销自己吃得撑得不行的。最后,那些勇敢推销的就能得到“勇敢分”奖励。
一场考试
2015年6月17日下午,一年级伏羲班的期末习劳检测在走廊上分四队进行,分别由磊妈、容妈、朗妈和彤妈辅助。检测共八项,当日检测七项,剩下的洗碗一项第二天中午到学校食堂进行。检测时,孩子们会观察同学如何做事,还会主动帮忙。第二节课快下课时,有两队考试完毕后,有点按耐不住了,就被义工妈妈细心严格地记录了下来。
继习劳、成语故事、葫芦丝检测之后,6月24日,孩子们迎来了识字写字检测。各队分别在教室内外的不同位置上进行,互不干扰。经过前面的总结,孩子们看到义工妈妈时都会主动问好,并安静等待。但有一点六个队都没有做好,那就是不会观察,不懂体谅义工妈妈们的辛苦,不知道主动让座等。耐心的爽妈每队都抽查40个字以上,有的队更多达69个。
就这样,2015年上学期,伏羲班的期末考试持续了两周。
记者:伏羲班的考试很特别,考试内容是如何确定的?
刘圭:考试内容紧紧围绕目标确定,“学什么就考什么”,如习劳、经典背诵、识字写字、吹奏葫芦丝、武术、数学等,而不是“考什么才教什么”。本立而道生,老师教得主动、明确,不至于茫然、盲目。
记者:说到考试,人们常常会联系到应试教育,您怎么看待伏羲教育中考试的作用?
刘圭: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不必把它妖魔化。从教的角度看,考试是改进教法的工具之一。比如,经典作品孩子们掌握得牢不牢?如何安排复习?学经典要不要讲解?习劳方面,家长做到了放手吗?从学的角度看,没有过关的还能够继续考。比如经典的背诵,背一篇过关一篇,一直到放假。因此,虽然花了两周时间,却是不断学习的动态的过程,并不浪费时间。
记者:听说考试的结果会影响到孩子的假期作业,是这样吗?
刘圭:是的,这个成绩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孩子一个学期的成长情况,每个孩子的假期作业据此就有不同,缺什么就补什么,没有空子可钻。
记者:我看到谢老师在6月17日当天的《习劳检测》总结中写了四个内容:一是单个学生测试时的纪律表现;二是各小组整体纪律状况;三是孩子们“扫地、拖地、摆茶杯、叠被子、整理书包、叠衣服、整理书柜”的分项技能分;四是全能优秀名单。我注意到,伏羲教育的技能考试也不放过细节,对吗?
刘圭:是啊, 考技能也考习惯,这是伏羲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毫不松懈。家长义工在我们的指导下,也学会了关注细节。
记者:那么,家长看到的考试成绩,就不仅仅是个分数了。
刘圭:是的,比如“整理书包”一项,很清晰地记录了哪些孩子因为不会将书按大小类别整理、书包内的垃圾没有清除、书包内纸张破烂而拿不到项目分,哪些孩子缺乏团队精神被扣除纪律分,哪些孩子获得满分等。让家长既看到结果,也看到过程。
伏羲教育的关键之一是确保学校、家庭育人目标的高度统一,确保两个环境的共同优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我们特别强调“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用“反求诸己”的方法来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个力行本
伏羲班有一项作业是《每周力行本》,要求家长记录孩子每周力行表现,老师再根据家长记录评选“在家好孩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撰写孩子每周小结,每月小结,学期总结。同时,老师也不断鼓励家长不要担心不会写,要勇敢地拿起笔来,见证孩子的成长!
记者:我读了一些家长写的学期总结,写得很真实,写出了家长的纠结、困惑、成长。很多家长既写到孩子的进步,也写到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刘圭:老师读家长的总结后能得到很多启示:孩子喜欢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下降?家长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作为老师我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这样,家校之间的沟通和教师的反思都得到了促进。
记者:的确,我看到欣磊同学的家长就这样写道:“记得去年写总结时,想了好久好久,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今年我要求自己经常写一点孩子的进步与不足。总结前把这些翻了翻,感触颇多,孩子真的长大啦!”
刘圭:这说明欣磊妈妈体会到了写的快乐,感受到了记录见证孩子成长的价值!
记者: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今年在阅读课外书方面表现比较积极,能自己主动单独完成阅读,而不会像去年一样,一遇到不会读的地方时就哭鼻子了。
刘圭:“不会读就哭鼻子”,说明家长没有掌握亲子共读的阶段性方法。在孩子識字量还不多时,父母应该多读给孩子听。孩子在阅读课外书方面变得积极,说明孩子的识字本领提高了。
记者:我们了解到,今年有些孩子加入了小雅老师的读书群,并爱上了阅读《山海经》等名著。请问,小雅老师的读书群是什么群?
刘圭:全称是“小雅古诗文工作室”,是学习古诗文的网络公益群。小雅老师知识渊博、注重修养品质及习惯的培养、教学技巧高超。我们伏羲班几位老师经常跟着学习,收获很大,为此我们还发动、带领家长参加。其中欣磊的妈妈就很勤奋,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悦读经典”的氛围。伏羲班通过吟诵、讲故事等方法,使孩子们亲近经典。孩子爱不爱学习经典,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记者:据一些家长反映,学校的特色课很受欢迎,很多孩子爱上了围棋课和武术课。有的孩子为了上好武术课,甚至每天早上7:10前准时到校晨练,从没迟到过。对此,您怎么看?
刘圭:对特色课程的实施满意度的调查,家长反馈是一个重要途径。伏羲教育将增强身体素质视为“培育美好人性”的基础课程,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记者:据说,伏羲班的很多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进步很大。比如学会了关心、孝敬父母,当爸爸不在家时不但很听妈妈的话,而且天天会打去电话关心爸爸。学会了礼貌待人,且还不是光知道“嘴甜”那种,而是真正懂得了对人有礼。一些孩子出去“练摊”后,知道了赚钱的辛苦,懂得了要节约,不能乱花钱。很多孩子回到家后会主动洗碗、拖地,学会了系鞋带等。看来学校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
刘圭:北师大褚宏启教授曾谈到,在“精神和身体、智力和非智力、知识和能力、试卷上考的知识和不考的知识”中,极其重要的“身体、非智力、能力、试卷上不考的知识”常常被我们忽略掉了!“感恩、节俭、习劳、实践能力”等,都是“成人”的教育,“培育美好人性”的教育。伏羲教育“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的理念,正在逐渐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而努力福泽更多家庭,是我们坚持办伏羲教育的动力所在。
记者:有家长在总结中写道:“这学期孩子懂事了不少,在此谢谢我们的谢班和各位老师的辛勤教导,谢谢义工爸爸妈妈们的付出,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有你们的陪伴、呵护,才让我们的宝贝们幸福快乐成长!”我想,当老师们读到家长发自内心的感恩的文字,其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吧。
刘圭:是的,家长很感恩,“伏羲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老师们也觉得很欣慰、很幸福!
记者:有家长在孩子的学期总结中,谈到了孩子的很多缺点,这让他们很烦恼,很困惑。作为校长,对此您怎样解读呢?
刘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会遇到不少困惑,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且唯有学习!因此,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带好家长这支队伍”的信念,我们坚持开展家长共读共学活动,有时看录像,有时共读一本书。比如上个月,我们伏羲班的家长就开始共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布置了作业,一个月后我们还要组织读书分享会。
一篇发言稿
2015年上学期末,学校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会上,谢芳老师以《改变自己,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 》为题的主题发言,赢得了同事们热烈的掌声。伏羲教育“终生受益”的理念,正在渗透进岳城小学“培养终生受益的德行,终生受益的习惯”的办学理念之中。
记者:我很好奇,伏羲教育让谢老师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刘圭:我们可以看看她担任伏羲班班主任一年来的两点体会。她说:“改变之一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以前我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总以为教好自己的课,抓好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就行了。感谢伏羲教育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谢《弟子规》,让我和学生们明白了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现在我把礼仪、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作为班级工作重点,从小抓起、从细入手,坚持训练渗透。”
记者:谢老师以前带班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刘圭:谢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很好,特别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作文指导有方,学生有很多习作在刊物上发表。她以前带班是率性而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比较随意。现在是既严格又活泼,耐心大大增长,凡事对学生都有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出现问题也会及时处理。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都会在班上、在日志或QQ群里发照片给予表扬和鼓励,绝不丢下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在集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成长、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记者:我很好奇,在伏羲教育中,老师会不会比较“累”?
刘圭:累不累?我们这样看吧。比如伏羲教育中经典的学习,老师是边教边学的。比如吟诵,我们学习了陈少松先生吟诵调、福建流水调、台湾歌仔调、台湾天籁调、宜兰酒令调、唐调等,老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伏羲教育经常开展活动,策划活动方案要动脑筋,要每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教育教学生活,要关注教育的细节,要引领家长的思想……因此,一开始真的很累。但是,因为家长的支持,使老师们能得以从许多琐碎的事情中抽身出来,全心琢磨教育的事情,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很有成就感!
比如,谢老师就在和老师们分享时说:“看到他们把窗户擦得发亮,我真是打心眼里感动、佩服!想到他们就觉得很温暖,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觉得上班是件很开心的事,觉得教伏羲班一点儿也不累,觉得和学生在一起,是一种简单、真实的快乐!”
记者:我看到了一幅美好的家校共育的画面!伏羲班家长很给力很支持,很善于激励老师。
刘圭:伏羲教育把家长团结成一个整体,这是老师克服职业倦怠,倾情投注教育的动力。我记得当160班家委会的会长邀请我为他们班的成长册作序时,我这样鼓励大家:“在我们160班,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高度信任是一道多么美丽多么独特的风景!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帮助老师抵抗职业的倦怠和虚无感,从而更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给予童心更多的爱和呵护。”
采访中,记者在谢芳老师的发言稿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起崔卫平说的一句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在想,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教育,我怎么样,160班的教育便是怎么样——这绝不是大话,而是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心,勉励自己谨小慎微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
女娲、伏羲的文化学阐释 篇7
关键词:神话,女娲,伏羲,原始社会,生存
马克思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 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人类头脑中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物。既然是艺术加工, 那它必然有加工对象, 即任何神话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事实依据的。
上古时期,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限制了人们自我认识以及认知世界的水平, 此时人类恰似初涉人世的幼儿, 周遭的一切是陌生的、未知的, 也是充满诱惑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异常强大, 任何猛兽或自然天象都可能使渺小的人类从此消失, 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是, 恶劣的环境并未使人类退缩, 他们既敬畏自然, 又充满与自然斗争的勇气。生命的脆弱促生“生存下去”的坚定信念, 于是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努力、奋争。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从精神上自我激励与支持, 创造出许多神话人物, 帮助人们完成与自然界周旋的夙愿。
人类最初的婚配制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由母系社会开始。在群婚制度下, 很难发现男性在衍生后代中的作用;但是女性十月怀胎, 通过分娩将新生命带入人世则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原始先民认为女性在生养后代, 维系氏族种群繁衍生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在考古文物中也有所体现:母系社会出土的陶像大都是女性, 尤以孕妇居多。因为, 在先民眼中孕妇是最美的, 她们浑圆的躯体中正孕育着生的希望。所以, 上古社会早期, 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女性世系以及女性崇拜。这种崇拜的存在使得女娲以母亲神的形象出现成为可能。“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 仍引绳于泥中, 举以为人”, 女娲是华夏之母。先民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融入神话之中, 母亲孕生后代, 所以部族的始祖也必定是位女性。先民将女性生子的现象推而广之, 认为万物也必有其所生, “娲, 古之神圣之女, 化万物者也。”《山海经》中也说女娲肠化众神, 于是, 女娲既是人母也是神母。
在女性世系时期, 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女娲母亲神的地位。上古时期, “人们主要从事采集经济, 妇女负责采集植物果实及可食的根、茎, 以及监守氏族财产, ……她们的劳动在公社生活里起主要作用”,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使妇女在经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占有崇高的地位”。女性崇高地位促使女娲母亲出现, 她成为唯一的大神。伟大的女娲母亲为了使人类安居, 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抗击洪水、为民除害的重任, “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神话是对当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关系的反映, 女尊的社会氛围使此时出现的神话人物都是女性。
深耕农业代替浅耕农业后, “男子在氏族中才占主要地位。因为深耕必用笨重的农具掘松土地, 这不是妇女之力所能胜任, ……男子掌握了农业生产, 妇女变为辅助者。于是……男子地位跃居首位;妇女反而退到第二位”。生产力的发展, 使男性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 这种转变震动着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使男女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对换, 从而彻底颠覆了女性主导的社会生活结构。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者不再是女性, 其社会地位也随之改变。同时, 对偶婚制改变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 人们开始明确父子之间的关系, 并发现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 “在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丰产视为最高需要的文化里, 男子的生殖作用一旦确认, 这对男子的地位来说, 该是多么重大的转折”。于是, 女性世系向男性世系转变, 父系社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男性占主导地位必然带来男性及男性生殖崇拜, 这就要求在精神世界中重塑男性地位。而在神话世界中, 则要求重塑众神的地位, 甚至性别。以至于, 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变成了男性, 婚姻之神变成了白胡子月老, 门神由原本代表女性的郁垒、神荼两种花, 变成了威风凛凛的男性……诸女神纷纷向男性神转变。
女娲给与华夏族人以“形”, 伏羲则给与华夏族人以“灵”。他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 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 走向文明。“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其“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以俪皮为礼, 结网罟以教佃渔”, 教世人识礼仪, 使社会井然有序。伏羲造书契、作八卦、教佃渔等事, 其实都是发生在父系社会时期人类的发明创造。善良的先民将这些荣耀与功绩都归属于这位男性神, 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提升他在神谱中的地位与份量。于是伏羲王天下, 女娲辅治国。
女娲和伏羲具有相同的形体:人首蛇身。如果模糊性别的差异, 他们完全是同一种东西。闻一多先生曾考证伏羲、女娲的读音, 他认为伏羲又写作“包戲”, 在古代读音和“匏瓠”相同, 意为葫芦;“女娲”又叫做“娲 (1) ”, 在古代读音和“匏瓜”相同, 亦指葫芦。所以“伏羲与女娲, 名虽二, 义实只一。……所不同者, 仅性别而已。称其阴性的曰‘女娲’, 犹言‘女匏 (2) ’、‘女伏羲’也。”闻老意说女娲就是伏羲。其实, 我们不妨把此说反过来推, 即伏羲就是女娲, 即男女娲, 二者实为一也。也就是说, 伏羲是神谱世系转变时, 女娲神由女性向男性转变的产物。
在中国神话世界中, 女娲是人类善良仁慈的母亲, 她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生命, 并为之开辟广阔的生活空间;伏羲则可比作华夏民族的严父, 他教导子民识文字习礼仪, 从而使人类走上文明之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二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二卷.
[2]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3]汉.许慎, 说文.
[4]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伏羲祭祀乐舞之文化论析 篇8
伏羲诞生于成纪, 即现在以天水为中心的渭河上游流域, 故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从古到今, 伏羲祭祀活动是“羲皇故里”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988年, 天水市政府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 大力发掘传统民间伏羲祭祀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 恢复了公祭伏羲大典, 并于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 至今已举办了21届。
伏羲祭祀乐舞作为民间民俗舞蹈, 是伏羲祭祀活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传承和弘扬伏羲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它由旋鼓舞、蜡花舞和夹板舞组成, 其中旋鼓舞的阳刚、蜡花舞的阴柔、夹板舞的阴阳平衡, 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阴阳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这种文化精神, 与主张“身心一体”、“身心健康”的现代体育文化理念及当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相一致的。
1 伏羲祭祀乐舞的文化寓意
天水伏羲庙的匾联上写着“一画开天”, 这是赞颂伏羲的匾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匾联。“一画开天”的精神实质是“伏羲在质朴、简易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次考查, 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 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 并用太极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打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天地, 是中华文化的灵魂[2]。”伏羲祭祀乐舞就是根据这一中华民族文化, 创造和发展成了现在的旋鼓舞、蜡花舞和夹板舞等乐舞形式, 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1.1 伏羲祭祀乐舞阳刚风格的体现———旋鼓舞
“旋鼓舞主要流传于天水武山滩歌、山丹、北泉一带, 已有千余年的历史[3]。”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 旋鼓舞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生产和生活, 与羲皇故里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密不可分。旋鼓舞击鼓时具有强劲有力、奔放豪迈的特点, 充分体现了西北汉子强悍、粗犷、刚毅、豪放的阳刚之气。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 动作复杂多变, 步法跳跃腾挪起伏有致, 旋转豪放。队形多变, 聚合有序, 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兼容并包的协作精神,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1.2 伏羲祭祀乐舞阴柔风格的体现———蜡花舞
蜡花舞多在夜间演出, 舞蹈时女子表演者手托花灯, 花灯内装点蜡烛, 故称“蜡花舞”。蜡花舞最早来源于词赋吟诵, 后来逐渐演变为载歌载舞, 使词赋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成为可视可听的歌舞艺术。蜡花舞形成于唐宋年间, 主要流传在天水秦安县郭嘉、吊湾一带。蜡花舞形成的初期, 舞者是不唱的, 只由一人弹奏三弦并伴唱, 后经过不断地改进, 发展为边舞边唱, 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载歌载舞的形式。蜡花舞的伴奏伴唱以秦安小曲中的曲牌“四六月调”为主, 唱词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来填写[4]。蜡花舞的表演动作主要以“摆扇”、“绕灯”和“十字步”为主, 彰显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1.3 伏羲祭祀乐舞“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体现———夹板舞
夹板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主要流传于天水秦州东关一带。夹板舞表演是伏羲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民俗歌舞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夹板舞的舞者均为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夹板舞也将女舞者加入其中, 阴阳搭配, 刚柔并济, 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中“阴阳和谐”的主题思想。在每年的伏羲庆典中, 天水人民为来自海内外祭祖的炎黄子孙呈现了精彩的、内涵丰富的夹板舞表演, 让前来参加祭祀的人们感受到了伏羲文化的深奥与博大。
伏羲祭祀乐舞的旋鼓舞、蜡花舞和夹板舞是在广大的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羲皇故里人民智慧的结晶, 经过仰韶文化、秦文化和三国文化等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 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羲皇故里被誉为“陇上江南”,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民俗民风既有西北地区的质朴强悍、粗犷、刚毅、豪放, 也有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的细腻与灵性。因此, 伏羲祭祀乐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伏羲祭祀乐舞现在已是“太昊伏羲祭祀大典”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并且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伏羲祭祀乐舞的文化寓意与体育文化的关联度
2.1 伏羲祭祀乐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伏羲祭祀乐舞产生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 其表演动作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息息相关。伏羲祭祀乐舞运用大量手臂、腰拉伸和旋转动作以及腿脚跑跳动作, 充分展示了人体的线条美和力量美。伏羲祭祀乐舞经过历史的积淀, 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生活与艺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伏羲祭祀乐舞的表演者要求具有匀称的身体形态、全面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韵律感觉。通过参与伏羲祭祀乐舞民俗体育活动, 可全面促进人体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 经常练习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 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
2.2 伏羲祭祀乐舞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 倍感疲惫。若在闲暇之余、节庆之日参与伏羲祭祀乐舞, 便可调节忙碌的生活节奏、调整心态, 愉悦身心, 减轻紧张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疲惫, 使人在欢快的气氛中消除疲劳, 改善低落情绪, 从而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身心健康。因此, 伏羲祭祀乐舞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伏羲祭祀乐舞的“天人合一”精神与中外体育观及臭林匹克精神的比较
伏羲祭祀乐舞是集文体娱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 它所表现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与现代体育“身心健康”的主张是一致的, 也与奥林匹克“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相吻合。中国传统的体育思想主张“身心一体”、“形神结合”。“天人合一”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德”、“和”、“身心合一”等特点都可以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到根源;“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 人体自身形与神的和谐。
“西方体育文化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5]。”“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 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 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这和伏羲祭祀乐舞“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追求身心和谐发展, 实现人性的不断优化, 努力“将一个健全的灵魂寓于一个健全的体魄中[5]”。因此, 无论是羲祭祀乐舞的“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体育的“以人为本”理念、还是奥林匹克倡导的“人文精神”, 其实质都是一致的, 即都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的和谐。
3 伏羲祭祀乐舞的文化寓意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关系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纲领, 也是人们共同的发展目标。以伏羲祭祀乐舞为代表的伏羲体育文化作为天水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天水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6]。把伏羲祭祀乐舞作为伏羲体育文化事业和产业来发展, 不但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还将极大地促进天水社会的和谐发展。
3.1 伏羲体育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天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伏羲祭祀乐舞作为伏羲体育文化来认识, 把伏羲体育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以伏羲祭祀乐舞为龙头的伏羲体育文化在天水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已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它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增强天水的经济实力。天水是一个文化旅游城市, 以伏羲祭祀乐舞为代表的伏羲体育文化必将给天水旅游经济带来新的商机。
3.2 伏羲祭祀乐舞对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新时期以伏羲祭祀乐舞为代表的伏羲体育文化对构建天水和谐社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因为伏羲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倡导的正是人与自然、人体自身、人与人和谐的理念。伏羲祭祀乐舞所代表的“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精神理念, 是天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为更好服务于科学教育事业, 指导并推进天水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力量。
3.3 伏羲体育文化将促进天水社会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以伏羲祭祀乐舞为代表的伏羲祭祀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在每年的“太昊伏羲祭祀大典”上, 吸引了无数华夏子孙瞻拜人文始祖———伏羲, 极大地促进了天水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 在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 无论参加还是观赏伏羲祭祀乐舞, 都有助于排解现代人紧张、压抑的情绪, 带给人身体与精神的愉悦;有助于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激发现代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因而, 伏羲祭祀乐舞的现代价值就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殷实的人民生活中深刻地凸显出来。
4 结语
伏羲祭祀乐舞是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民间歌舞, 具有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我们研究伏羲祭祀乐舞, 对弘扬伏羲体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首先, 可展示伏羲文化传统经典的魅力, 追寻中华文化精神的源头, 丰富中华古文化, 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其次, 展示“羲皇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能加深民众对故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 激发本土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再次, 有助于提高天水及甘肃的知名度, 有助于发展旅游经济, 拓展区域经济, 从而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摘要:伏羲祭祀乐舞所表现的阳刚、阴柔和阴阳平衡的风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这种思想精髓, 与主张“身心一体”、“身心健康”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相合, 也与当今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相通。因此, 通过宣传、发展伏羲祭祀乐舞, 大力弘扬伏羲体育文化。
关键词:伏羲祭祀乐舞,文化寓意,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焕新.人祖伏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雍际春.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3]郭斌.天水旋鼓舞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价值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127-128.
[4]孙忠尚.秦安史话[M].天水:甘肃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5.
[5]黄晓灵, 黄箐, 夏崇德.“位育之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2) :17-19.
《伏羲伏羲》 篇9
关键词:伏羲八卦拳,传承,现状,问题,对策
在当今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 以“增强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人类创造力”为共同理念, [1]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空前重视。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而传承是武术文化保护的核心命题, 及于拳种, 它是武术的基本单元, 因此, 对于武术的保护与传承要以拳种为原点和归宿。然而, 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挖掘整理的129个拳种相比, 如今却只有40种左右的拳种流传较广, 更多的传统拳种无人问津。伏羲八卦拳根植于伏羲圣地———河南陈州, 其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 是我国的古老拳种。但是,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 该拳却日渐式微, 表现为技术、理论体系陈旧, 拳种影响范围较小, 传承人队伍萎缩等, 因此, 对于该拳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研究旨在通过现状调查, 深入了解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 探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为该拳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 伏羲八卦拳概述
1.1 伏羲八卦拳的文化背景
伏羲八卦拳系陈州刘怀所创, 是我国的古老拳种, 该拳阴阳迅变, 刚柔相济, 古朴充实, 似拙似巧, 变化莫测。刘怀, 字道元, 号南木老人, 是淮阳县郸城县西北五里刘老家村人, 生于清乾隆年间, 家中颇有资产。父亲亦颇通拳脚, 刘怀聪慧至孝, 膂力过人, 幼年随父习文练武, 后见世上诸多不平且常受欺辱, 故立志从武。他闯江湖, 访名师, 东到冠县, 西到少林, 南到武当, 北到沧州, 后在陈州太昊伏羲陵内遇一老者, 见其功夫了得, 刘怀当即拜师, 学艺五年, 武功精进之时, 老者却匆匆告别。刘怀经反复琢磨发现, 该拳遵循了伏羲八卦之哲理, 加之老者姓封, 与伏羲氏“风”姓同音, 所以, 将其定名为“伏羲八卦拳”。该拳与伏羲八卦哲理联系密切。第一, 该拳的手型与八卦理论紧密相联。其手型是根据拳心的方向不同而形成的, 有混元手、无极手、太极手、两仪手;第二, 伏羲八卦拳的动作数量与“八卦”紧紧相扣。它是以“八”为基数, 是由“八”或“八”的倍数组合, 这与八卦相通;第三, 该拳的内功是按照八卦原理确定阴阳虚实、起落进退的;第四, 该拳的劲法有硬、软、软硬、灵四种。硬即太阳, 软即太阴, 软硬即少阳, 灵即少阴, 这也正是四象的派生。
1.2 伏羲八卦拳的历史传承
刘怀谨遵“传人接待再三慎重”的师训, 其师去后约三十年之久, 才收徒传艺。伏羲八卦拳的历史传承脉络清晰, 刘怀是伏羲八卦拳的创始人, 刘先运是刘怀之子, 刘怀将拳传给刘先运, 刘怀去世以后, 刘先运又将该拳教给其子刘长发。张敬先是当时的富有人家, 有时会受到一些土匪贼寇的欺压, 就想学习武艺, 于是拜师于刘长发。张敬先膝下无子, 对自己所学技艺不忍失传, 就开始招徒, 在他的徒弟中潘好学尤为突出, 随后将拳谱教给潘好学, 潘好学又将该拳传授给其子潘玉太。潘玉太老师是伏羲八卦拳的当代代表, 现年68岁, 自六七岁时随父学拳, 潘玉太老师择徒谨慎, 好打好斗者不教, 人品不端者不教, 还要求徒弟写保证书, 保证认真学习且不做危害社会之事。从传承方式来看, 为家族、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是指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进行的传授和修习, 以达到技艺和文化继承的目的”。[2]而师徒传承即“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 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 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3]
1.3 伏羲八卦拳的技术特点
1.3.1 讲实战, 重技击
这是伏羲八卦拳的最大特点。在单练套路中, 就立足于实战, 强调技击性, 每一个动作非攻即守, 攻守兼备。在对练套路中, 必须打中对方且发出有力的击响, 这样, 既培养了进攻、防守的能力, 又锻炼了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同时, 在对练时, 边做动作, 边念拳谱, 这样有助于记忆、呼吸和用力。
1.3.2 动作简洁朴实, 小巧紧凑
这是由“讲实战, 重技击”决定的, 两人交手怎样才能先人一招是关键问题。要想手快, 一是出手速度;二是在同样的条件下, 短小、简洁的动作比舒展华丽的动作更为省时、有效。另外, 徒手技击往往是短兵相接, 大开大合的动作难以发挥威力, 而伏羲八卦拳的“偎身靠打”则占优势, 更有实战价值。
1.3.3 多拳法, 少掌法, 少腿法
伏羲八卦拳以拳法为主, 它不同于以掌法为主的八卦掌, 而且讲究“拳狠掌巧”, 意思是以拳打对方作用大, 力猛劲足, 而出掌容易受制于对方, 故多用拳, 少用掌。就上、下肢而言, 几乎都是上肢动作, 下肢仅是各种步法的前后左右移动、上下的跳跃, 可以称为古老的中国拳击运动。
2 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
2.1 伏羲八卦拳社会生存状况
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 伏羲八卦拳流传面较小, 主要在淮阳、太康、柘城、郸城、鹿邑一带流传, 河北、安徽省某些地区也有人练习此拳。淮阳县是该拳传承的中心, 习练者主要集中于齐老乡、曹河乡以及县城的西城区。
据调查, 淮阳县的伏羲八卦拳习练者大约50人左右, 本次调查选取45人为调查对象, 由于该拳注重技击, 习练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为41—60岁之间, 因外出打工的原因, 青壮年较少, 并且以农民为主。整体来看, 习练者较少, 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1.1 练习原因
据调查, 个人喜好是习练者选择伏羲八卦拳的主要原因。该拳有140多年的历史, 文化内涵丰富, 且注重技击, 因此, 受到多数习练者的青睐。
相比之下, 选择家传的习练者较少, 因为家族或师徒传承是通过逐一传授的形式, 受众群体较小。虽然淮阳县为“全国武术之乡”单位, 但是, 伏羲八卦拳流传不广泛, 甚至当地有些人不知道该拳。
2.1.2 练习内容
伏羲八卦拳分为单练套路和对练 (套捶) 套路。调查发现, 习练者倾向于练习拳术套路和对打套路, 拳术套路如72功夫架, 也叫慢架子72式, 是练习人体的内功和劲力, 也是初学套路, 在基本功逐渐扎实之时, 开始练习对打套路, 训练实战能力。
2.1.3 练习时间与地点
在练习地点方面, 淮阳县建立的武术习练点和晨 (晚) 练点, 基本位于公园、街道空地等区域, 因此, 选择街头巷尾空地的较多。据调查, 习练点的形成方式是拳友自发组织, 并且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渠道, 致使淮阳县在当地建立的习练点数量较少, 不能满足练习需求。自发组织虽然发挥了民间力量的自主性, 但是, 表明当地政府对于习练点的建设以及“武术之乡”工作不够重视。
在练习时间方面, 习练者每周练习次数集中于6次, 占42.2%, 每次的练习时间为早晨和晚上, 持续时间多为1小时, 这与习练者的身份密切相关, 他们大多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 一方面, 与年轻人相比,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练拳;另一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健身、养生意识逐渐增强。
2.1.4 参加比赛活动情况
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 当地举办伏羲八卦拳的赛事较少, 赛事的缺乏不仅影响习练者技术的提升, 而且不利于扩大该拳的知名度。据调查, 该县仅在每年的元旦、春节或国庆节期间举办武术比赛或展示活动, 而参加比赛的多为全国武术之乡比赛, 该县已连续三届派出运动员参赛。
2.1.5 传授途径
据调查, 被调查者中有53.3%的人传授过伏羲八卦拳, 进一步探究传授途径, 他们多进入学校、社区传授。近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将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 (简称武术“六进”) 作为推广武术工作的重要目标, 淮阳县在武术进学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推动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2.2 伏羲八卦拳学校生存状况
在伏羲八卦拳的传承队伍逐渐萎缩的情况下, 武术进学校的号召为该拳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西城中学是一所现代化中学, 共有七至九3个年级, 现有学生八千多名, 体育教师15名, 在潘玉太老师及其徒弟的带领下, 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慢架子72式。学校传承不仅可以扩大传承面,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杰出传承人。
2.2.1 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认知
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流传广泛的太极拳、少林拳的认知程度较高;对于当地特色拳种伏羲八卦拳, 还有33.7%的学生认为不属于武术项目, 表明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认识不清楚。学生了解该拳的途径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 与此同时, 电视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 相比之下, 选择民间拳师的较少, 因为潘玉太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对象为体育老师, 对学生的指导较少。
与伏羲八卦拳相比, 学生更喜欢其他体育项目, 进一步探究学生喜欢该拳的程度, 有50.7%的学生选择一般。一是由于该拳不如球类项目的趣味性大;二是该拳的运动速度缓慢, 活泼爱动的中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三是该拳动作繁多, 初学时易忘动作,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据调查, 55.2%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为一般, 有21.7%学生认为较难学, 动作数量多、技术难掌握让学生们望而却步。
2.2.2 学习伏羲八卦拳的效果
学习过后, 多数学生表示和老师一起练才能打下来, 进一步说明该套路难掌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该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而且能够培养坚韧的品质。通过学习,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学习过后, 学校组织优秀的同学加入训练队。据调查, 有27.7%的学生参加过学校训练队。在比赛方面, 有20.5%的学生参加过比赛, 其中多数同学参加的是校级的比赛。可见, 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赛事, 让学生群体参与其中, 这样既提高了技术技能, 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2.2.3 影响学生学习伏羲八卦拳的因素
在影响因素方面, 学生学拳时间太少以及对伏羲八卦拳不了解是主要因素。调查发现, 体育老师在教学时以技术教学为主, 忽视了对武术文化的教学, 武术教育的文化缺失导致学生对伏羲八卦拳的不了解。因此, 要凸显武术教育的文化个性, 增强学生对该拳的认识。另一方面, 学校要增加学生学拳、练拳时间。
3 伏羲八卦拳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文化多元冲击, 拳种黯然失色
在全球化的热潮中,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强势体育成为全球文化的焦点, 它的价值与理念通过借助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 以超强的动力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并逐渐形成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中心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致使博大精深的武术失去原有的光华, 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另外, 由于国人自身传统文化的缺失, 致使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停留在技术层面, 对于武术文化、技击本质的认识没有那么深刻, 因此, 人们倾向于选择西方的健身方式, 而忽视了民族的体育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 伏羲八卦拳作为古老拳种, 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人自身传统文化缺失的背景下, 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逐渐被淹没乃至消亡。
3.2 传承方式狭隘, 传承后继乏人
传统传承方式难以规模传播, 因此, 伏羲八卦拳对现代传承方式进行了探索。但是, 学校传承的对象较少, 仅对西城中学推广。社会传承尚无起色, 一是该拳的流传面不广泛, 习练人数稀少;二是还没有涉及在社区、乡镇、企业、机关等地方的传播与推广, 这不仅显示出传承方式的狭隘, 也表明了该拳的影响范围较小。及于传承人, 他是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接力赛”的当代“执棒者”, 是拳种传承的关键环节。但是,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传承人未能与时俱进, 没有发挥伏羲圣地的地理优势以及该拳的自身特色, 在武术产业方面尚未涉及;由于经济原因, 再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足, 传承人平时忙于做生意, 将该拳的传承工作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由于传承人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传承队伍逐渐萎缩, 最终将造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断代。
3.3 内容繁琐陈旧, 未能与时俱进
伏羲八卦拳传承至今基本上一直园囿于淮阳地区, 在现代化的今天, 也未能突破藩篱, 开拓创新。该拳动作繁多, 且没有明确的动作名称, 不易记忆, 学习过后难以单独演练, 学生表示比较难学;另一方面, 该拳动作缓慢,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一没兴趣, 二不愿学, 致使该拳在学校的推广中面临尴尬。另外, 该拳的有些套路演练时间较长, 完整打下来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因此在参加比赛时需要提前申请, 以获得时间上的允许, 这制约了该拳作为竞赛项目进入现代竞技赛场, 使得古老拳种在现代社会迷失了方向。由此可见, 该拳自身的问题使得它在学校及社会推广中面临着重重困境, 因此, 要走出固步自封, 孤芳自赏的怪圈, 与此同时, 该拳内容的丰富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4 伏羲八卦拳生存对策
4.1 营造文化环境, 促进拳种生存
伏羲八卦拳作为古老拳种,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发展, 就必须有适应其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力量动用媒体进行宣传, 宣传武术在文化、教育、健身方面的价值, 营造更适合其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 要加大力度保护该拳生存的小环境———淮阳县, 因为该拳是在伏羲文化的孕育中萌芽发展起来的, 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成为具有地域性的武术文化, 而且, 该拳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淮阳地区的主要文化载体。当然, 还可以通过闻名全国的太昊陵庙会宣传伏羲八卦拳, 以期二者共同发展, 构成淮阳县的特色文化产业。因此, 政府要注意保护淮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并发挥其优势。
4.2 拓宽传承方式, 延续拳种发展
当今社会, 利用学校和社会传承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这不仅扩大了伏羲八卦拳的习练群体, 而且是培养传承人的长远之策。一方面, 传承人要甩开传统与厚重, 奔向现代与快捷, 向社区、军营、机关等地推广该拳;另一方面, 代表性传承人也应开拓思路, 可从专门教育领域和普通学校武术教育机构培养拳种传承人。当然, 对于武术产业的探索也是传承人的必修课。及于代表性传承人, 要注重“保护”, 一是要看护传承人并抢救其肩负的武艺;二是应将激励政策落实到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以激发其积极性。可从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对伏羲八卦拳的传承人进行命名, 不仅明确了传承人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而且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二是政府予以资助, 有了资助, 该拳的传承人就能够全身心投入传承工作。
4.3 编写段位教材, 丰富拳种内容
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武术段位制以技术要素为核心, 以“打练结合”为模式, 体现了武术文化的传统回归。强化“拳种意识”, 彰显了武术发展的多元化;各拳种将“打、踢、拿、靠、摔”的五元素融入六个段级, 体现了传统的训练模式, 凸显了文化内涵;遵循“打练结合”, 全面体现武术的价值。段位制在中小学的引入, 不仅规范了教学内容,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而且通过晋级和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的行列。鉴于伏羲八卦拳在中学推广中面临的困境,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段位制系列教程迫在眉睫。教程的编撰, 不仅解决了一没兴趣, 二不愿学的尴尬, 而且凸显了伏羲八卦拳的文化个性, 使得古老拳种在新时代仍然充满活力。
5 结论
(1) 伏羲八卦拳与伏羲八卦理论联系密切, 通过家族与师徒传承, 至今已六代。
(2) 运用调查法, 对伏羲八卦拳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习练者较少, 流传面不广泛, 为了挽救这个古老拳种, 2011年开始向西城中学推广, 却面临着一没兴趣, 二不愿学的尴尬。
(3) 通过分析生存状况,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多元冲击, 拳种黯然失色;二是传承方式狭隘, 传承后继乏人;三是内容繁琐陈旧, 未能与时俱进。
(4)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营造文化环境, 促进拳种生存;二是拓宽传承方式, 延续拳种发展;三是编写段位教材, 丰富拳种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传方.“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以拳种为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47-51.
[2]虞定海, 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59.
[3]程虹, 潘玉太, 戚景涌.伏羲八卦拳[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4]洪浩, 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1) :52-58.
[5]汤立许, 蔡仲林, 秦明珠.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 2011 (5) :114-118.
[6]王岗, 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 :292-295, 312.
[7]周汉毅, 姜娟.对我国稀有拳种的保护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 :124-126.
[8]曾桓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99-103.
《伏羲伏羲》 篇10
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民俗资源的保护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民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给民俗旅游资源带来了勃勃生机。
民间庙会又叫庙市。民间庙会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一种, 与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民情都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传统的民间庙会是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一、民俗资源保护现存在的问题
1. 人才资源缺失
就河北新乐伏羲庙会为例来说,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 是新乐市何家庄附近伏羲台的盛大庙会, 而这个庙会的中心, 实质上是围绕三皇之首的人祖伏羲的公祭盛会。原来民间庙会可以看到的舞龙舞狮戏曲等民间艺术是日趋减少, 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趋于老龄化, 传统文化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对于民俗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得当, 使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政府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措施实施以来, 没有适龄人员去传承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民俗资源的发展一直处于走街串巷的买卖, 人才资源的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2. 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应用不得当
2014年春节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 300年古镇发生大火, 千余房屋被毁, 损失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资源不能够挽回了, 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为什么千年古镇因为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在大部分具有丰富民俗资源的地区, 人们将民俗资源加以利用来开发民俗旅游, 收入的增加、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是对古镇重开发轻保护的意识往往容易被忽视。只知道利用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旅游, 不知道如何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然后是规划, 包括老百姓盖房子, 都应该进行管理, 哪儿可以盖, 哪儿不能盖, 需要盖什么形式的, 都应进行管理, 最后才是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河北新乐有着丰富的各类资源, 如“四最、四奇”, “四最”为最早的人工灌渠金水河开凿地、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组成地、伏羲甲历起源地、先天八卦发明地伏羲画卦台。“四奇”为伏羲台人祖树叶、红绿半边的剌孩草、千年古树“槐包槐”、人间奇景“槐抱椿”, 多不胜数的资源如何进行整合、规划、开发, 是当下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设施规划
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村、为新乐文化旅游开设一个对外交流的门户, 充分展示河北新乐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贵州多彩贵州城即是展览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多彩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云南的民族村, 主要是反映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 调查民俗事象, 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类博物馆, 这些配套设施可以供游客对当地的民俗及传统文化赏析, 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 保护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推动当地文化、经济、宗教等具有特殊的意义。
2. 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民俗活动
在新乐独特的伏羲文化等传统元素基础上, 整合优势资源, 聚集相关产业, 融合伏羲文化等特色和现代理念, 融合当代人消费需求和今后消费的发展趋势, 涵盖河北新乐的歌文化、舞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 运用先进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活动。新乐是河北的西瓜之乡、花生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 推出如田园式的农家采摘乐, 在农家采摘, 在农家烹饪的生活等。贵州2014年新春佳节期间, 贵阳孔学堂秉承“古为今用、传承教化”宗旨, 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举办多次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送祝福为主旨的贵州书画大家“写春联、送春联”, “说书”、国学讲座及民俗表演和群众文艺演出等, 其中, 有舞龙舞狮、猜灯谜、花灯、地戏、踩高跷、猴鼓、布衣长号、芦笙、敲腰鼓、扭秧歌、杂技、魔术等民俗表演, 有相声、口技、双簧等“出神入化”的曲艺节目, 有京剧折子戏, 有舞蹈、歌唱、小品、诗朗诵等文艺演出。这类民俗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民俗活动近年来引起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并获得很高的认同度。
民俗资源记录了历史的年轮, 凝结了几千年来的智慧与结晶。民俗资源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紧紧相依, 非常密切的一个整体。民俗资源的保护对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
《伏羲考》从天下到国族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伏羲考;国族;构建
《伏羲考》是闻一多先生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神话研究作品,按照马昌仪先生的中国神话学四个时期划分方式,是中国神话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巅峰之作。闻一多先生从事神话学研究的时正值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伏羲考》即创作于这个时期,那时的中国现代的神话学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是本世纪初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与近代西方和日本的学术思潮、神话流派的变迁,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伏羲考》受到我国整个文化开放浪潮以及知识界对中国文化自觉与反省运动的影响。
就当时的社会思潮而言,清末民初,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相伴进入中国,成为最具号召力的思潮。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胸中都存有一种焦灼,这种焦灼,促使他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都带上了一种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民族认同感,从而建立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现实关怀。到了四十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和大学机构的南迁,这种经世致用的关怀与时事的动荡相遇,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们, 纷纷把注意力投向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活态的民间口头文学。
在北平清华校部时, 闻一多就已发表过《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抗战开始,他随校南迁到长沙,不久从长沙迁往昆明时,陆续写作和发表了一组论文,如《从人首蛇身谈到龙与图腾》、《伏羲与葫芦》等,把考古学、民族学、训诂学、文化史、文艺理论的材料、理论和方法融为一炉,拿现时还存在于少数民族中间的种种文化现象,参证和解读古代已经死亡了的神话。
今本《伏羲考》共分五个部分,一,引论;二,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三,战争与洪水;四,汉苗的种族关系;五,伏羲与葫芦。由朱自清连缀,出自于对闻先生的深刻理解,并注意到两个重要特点:现实关怀与民族主义立场。
在“引论”部分中,作者首先通过中原文化中的各种文献和文物考证了伏羲女娲的兄妹配偶关系,指出这种从兄妹说到夫妇说的确证,是在“人类学的努力下才得完成的”,具体就是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作者最为成熟与完整的一部分。经过引论的论证,汉藉中的伏羲女娲与苗民故事中的兄妹确乎是同一的了,闻先生从考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对图腾崇拜的重新阐释两个方面,以探寻民族文化源头的方式,构建同源同族的历史谱系。
人首蛇身的画像在汉人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中广泛存在,而且“画像中的人物即伏羲女娲夫妇二人,早有定论”,闻一多认为“延维”与“委蛇”为一物。苗人的延维、汉藉的人首蛇身都是伏羲女娲,那它们又源于何处?闻先生往人首蛇身的原型回溯,“揣想起来,在半人半兽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神的阶段。”按照这个思路,他找到《国语·郑语》中的“褒神二龙”传说,证明它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之神正好思该传说演变过程中“前后而阶段”,并且认为像蛟龙、螣蛇、两头蛇、一般的二龙,正是人首蛇身神出现之前的交尾的“全兽型的蛇神”的表现。按照闻先生的说法,龙是一种图腾,而且是经过“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化合式”的图腾,其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既是蛇,源于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大部族对诸多小部族的吸收。“人是龙,当然也有龙的法力”。至此,闻先生已经基本确定了,龙就是苗人和汉人的共同始祖。
龙既是祖先了,那子孙都包括哪些呢?闻先生首先肯定了“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然后又经过大量考证,得出“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团族”之结论。于是,本章开篇闻先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全部得以解答:人首蛇身的超自然形体源于龙,而龙作为一种图腾,不仅表明中华各民族同源,更是展示了这种同源关系中各民族的地位:诸夏文化是本位,各夷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
虽然闻先生所使用的方法尚可质疑,他对传播现象亦有所忽略,但仍不能掩盖《伏羲考》的伟大创见,即在于提出了“龙图腾”理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理论与其说是具有学术价值,不如说具有政治关怀。
首先,作者是在进化论的解释框架下提出该理论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图腾是原始氏族的“徽志”,即区别一个氏族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志。而闻一多所谓龙是一种虚拟的、由许多不同图腾糅合成的、化合式的图腾的说法,似乎与建立在实证人类学调查基础上的经典图腾理论格格不入。这是闻一多对理论的误读还是有意改变?从中也许能够窥视“西学中国化的困境”。
另外,正如闻先生所指出的,“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作为帝德与天威的象征出现的,而“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个中经历的观念转变亦颇为微妙。在闻一多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辨析过龙的问题。学人解读和事实之间的偏差,并非产生于学术的不精准,有的可能恰是学人们对那个从天下到国族转变的时代的复杂体认。
由于秉持民族的观念,因此《伏羲考》不可避免的为了“民族建立而误读历史”,建构梁启超所说的“理想的历史”,并以此参与到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中。而恰好是这种把“民族”确立为历史主体的书写,用语言文字构建起了一个民族的沿革,于是一个民族便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诞生了。正如有学人慨叹的一样:“以‘中国’的眼光去书写现代意义的‘民族’的国史,竟成为构建一个民族国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昌仪.中国神话学论文选粹(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4][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6]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