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2024-05-12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共8篇)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1

根据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理论, 中心城市一定是位于该城市群几何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最强的城市, 区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空间规模效益高、产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越、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强的城市。本文着眼于天水要成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区西端重要增长极的需要, 首先考虑其“极化”过程完成情况,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其次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 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等;最后考虑城市的“对外联系强度”, 主动选择相应对接措施, 形成有效融合路径, 最终提升天水在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助推天水及陇东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1 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现实条件分析

从地理位置看, 关天经济区是甘肃的东大门, 是“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东翼的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从空间结构来看, 关天经济区呈“一核一轴三辐射”格局, 天水是一核的外围, 一轴的西点, 辐射陕北、陇南、陇东的重要增长极。从工业基础来看, 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 也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2013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82亿元, 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 下降4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91亿元, 增长16.9%;产品产销率99.5%, 实现利税6.95亿元。从农业发展优势看, 天水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 也是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从特色旅游资源来看,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又有“羲皇故里”之称。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60处, 风景旅游区47个, 景点227处。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 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寻根祭祖、生态观光、宗教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 实现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1]。

2 关-天经济区中天水中心性分析

2.1 副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区域实际需要,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调研, 搜集、分析相关资料, 初步选出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借鉴李程骅、夏显力、朱守先、李雪峰[2,3,4,5]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社会发展以及对外联系强度4方面, 选取了26项指标, 最终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2.2 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中心地理论、中心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空间临近效应等相关研究,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中心性强度评价模型。

其中:Qi表示i城市的城市中心强度值, WG、WM、WN、WY分别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城市空间规模、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四大一级指标综合参数的权重, Gi、Ni、Mi、Yi分别表示相应的指标综合参数, Dj→i (i≠j) 表示从i城市到j城市的空间距离参数, i表示城市的数目。此外, 本研究采用特尔斐法对WG、WN、WM、WY分别赋权为0.2:0.3:0.2:0.3。

2.3 关-天经济区发展能力实际测度

2.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2012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陕西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甘肃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城市间距离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高速公路及各等级公路网地图册》。

2.3.2 数据处理

根据上述统计指标以及城市中心强度测算方法, 计算关-天经济区各城市一级指标的综合参数和距离参数, 再进行加权, 代入城市中心性强度计算模型, 可得到各城市中心性强度。

2.3.3 总体评价

由表2可知, 天水市的城市中心性强度排名位于关中地区之后, 列第7位, 处于下游水平。为了深层次探究制约天水市城市中心性强度的主要因素, 对其一级指标进行了横向比较, 天水城市空间规模综合参数为0.6712, 高于铜川和商洛, 与其他城市相差不大;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参数为0.5021, 仅高于铜川, 与西安、宝鸡、咸阳相差较大;社会发展综合参数为0.4802, 高于铜川和商洛, 与渭南持平, 除西安外与其他城市相差不大;对外联系强度为0.2733, 仅高于铜川, 与商洛相差不大, 但远落后于西安、咸阳、宝鸡和渭南。此外, 由于空间地理分布, 天水市与关中经济区各城市的距离参数差距较大, 对其排名影响较大。

如图1所示, 西安作为经济区的极核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咸阳、渭南属于强紧密关联层经济体, 宝鸡、铜川、商洛属于弱紧密关联层经济体, 而天水与中心城市西安的中心性强度还有很大差距, 则属于外围关联层经济体, 由此形成了“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就天水而言, 除距离参数外,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外联系强度弱是其在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强度值低的最大弱势, 也是其辐射力弱、影响范围小的主要原因。可以说, 天水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副中心城市,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天水应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策略创新

3.1 优化产业结构,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在农业发展上, 抓好“一城两园”、渭河川道国家级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张家川县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建设, 扶持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工业发上, 以“星火”、“华天”、“长城”等知名品牌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导, 推动工业企业“出城入园”,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进度;在第三产业发展上, 围绕“羲皇故里”、“陇上江南”两大品牌, 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

3.2 确立主导产业, 加快工业化进程

从三产结构来看, 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较低。根据现有的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 一方面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导, 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确立有较强地方根植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 引导企业跨区域协作, 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3 加大科技开发,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用政策、事业、感情留住人才, 对前沿科技带头人和杰出技术人才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基金, 重点支持创业、创新人才, 完善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供求信息网络,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区域内人才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培训和研发投入, 鼓励产学研结合,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地方技术创新体系。

3.4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会管理等,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以天水市作为节点, 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 加快人口、产业聚集, 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 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创业,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3.5 加快“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壮大商贸旅游业

按照建设全省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镇。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 加快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和陇东南区域粮食物流中心建设, 改造升级秦州瀛池和麦积东部果蔬、秦安小商品、武山洛门蔬菜、甘谷冀城百货、张家川龙山皮毛等大型批发市场, 提高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的辐射力。

摘要:从分析天水市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现有条件入手, 改进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模型, 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社会发展、辐射能力等4方面对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 天水市城市中心性强度排名位于关中地区之后, 属于外围关联层经济体, 西安作为经济区的极核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咸阳、渭南属于强紧密关联层经济体, 宝鸡、铜川、商洛属于弱紧密关联层经济体。最后, 提出了天水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路径。

关键词:城市群,中心性强度,路径选择,天水市

参考文献

[1]杨利红, 赵楠.“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9) :534-539.

[2]李程骅.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流强度比较分析及能级提升[J].上海经济研究, 2012 (09) :30-42.

[3]夏显力.关中-天水经济区各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测算与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 :88-92.

[4]朱守先, 梁本凡.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09) :93-98.

[5]李雪峰.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 :51-54.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2

前 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重点区域。2009年,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发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良好等优势,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等机遇,打造航空航天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将经济区建设成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近年来,经济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超过16%,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石油装备等一批技术领先、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经济区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促进关中与天水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区工业转型升级,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思路原则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转移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甘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推进产业高端化,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统筹科技资源,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融合发展。促进关中与天水制造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高土地、能源、水等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规模。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8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3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0000 亿元。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5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20000亿元。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实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 工业发展战略,推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约、企业集中,围绕重点产品,实施产业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努力创建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辐射陕西、甘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

航空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按照“整机先行、配套协同、军民结合、集聚发展” 的推进思路,依托西飞集团、西航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大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飞机维修与改装、航空地面设备、飞行保障系统等,延伸产业链,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产业基地,带动陕西省汉中、甘肃省天水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航空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建成“数字航空”系统,军民结合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2020年,航空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 1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军民结合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航天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航天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吸纳整合周边区域航天产业资源,培育发展航天动力系统、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设备系统、卫星应用产业,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航天产业基地,辐射引领西部省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航天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亿美元;2020年,航天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输配电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以西电集团、长城电工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容量、超高压、组合化、无油化、智能化、抗短路、高可靠和免维护输配电产品,拓展高、中低压多规格、宽领域产品体系,智能电网。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压、特高压、高、中低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甘肃省平凉、庆阳、陇南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输配电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高压、特高压产品配套率保持在65%以上,中低压产品配套率达到50%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 2020年,输配电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高压、特高压产品配套率保持在80%以上,中低压产品配套率达到70%以上,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

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太阳能光伏及LED产业健康发展。依托陕西电子集团、商洛比亚迪、中电投、陕西有色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5所、天水天光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光伏制造设备、太阳能电池与系统集成设备、应用控制系统等产业,稳步扩大半导体照明示范应用范围,建设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和甘肃省平凉、庆阳、陇南等地区产业发展。发展目标。2015年,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增加值达到 3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2020年,太阳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增加值实现5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5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6亿美元。

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管、西安格威石油仪器公司、天水风动机械公司、天水锻压机械公司、天水电传所、长庆石油机械总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产品品牌化、技术高端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外向化”发展战略,重点开发新型石油钻采装备及高性能电传动控制系统、大口径石油焊管、预精焊管、连续油管等主导产品,大力推进资本多元化扩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延安、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石油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亿美元;2020 年,石油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 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星火机床公司、天水锻压公司等龙头企业,整合区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汉中、甘肃省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数控机床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培育知名品牌15个;2020年,数控机床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形成知名品牌20个。

(二)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扩大重型车、轿车和专用车生产能力,完善和拉长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车用集成电路、专用控制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加快产品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国内领先地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区内配套率达到45%,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区内配套率达到60%,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2户,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5亿美元。

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有色集团、甘肃宝徽集团、甘肃厂坝有色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整合,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材料、稀有金属复合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有机硅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建材等,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汉中、甘肃省陇南、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发展目标。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亿美元,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其中,金属材料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新型建材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复合材料增加值达到70亿元,化工新材料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2020 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4户、千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6亿美元,新材料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金属材料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新型建材业增加值180亿元,复合材料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化工新材料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西矿环保、陕西兰环、宝鸡海浪锅炉、西安开米、红峰机械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培育发展环保节能成套设备、余热锅炉和余热发电成套设备、节能型输配电设备、节能服务等产业,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创建5~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20年,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5户,外贸进出口超过6亿美元,创建10~1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西部前列。

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煤化工、延长石油集团、庆阳石化、华能甘肃能源公司、华煤集团等龙头企业,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原材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高端化战略,努力建设新型化工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延安和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新型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4户;2020年,新型化工产业增加值超过800 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6户、千亿企业2户。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彩虹集团、大唐电信、西安中兴新软件、深圳华为、华天集团、天水6913、虹光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延安和甘肃省平凉、庆阳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集团3户。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0 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企业集团5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冶金煤炭重型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鼓风机集团、中钢集团西安重机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冶陕压重工设备公司、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华能集团宁正矿山机械厂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高效冶金煤炭采掘装备等,建设冶金煤炭重型装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冶金重型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 2020年,冶金重型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

(三)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

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银桥、华圣、康师傅、海升、雨润、长城果汁、众兴菌业、红杏集团、祥宇油橄榄等企业,着力打造果业、乳业、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焙烤、食用菌、茶叶和方便食品等产业链,建设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辐射引领甘肃省陇南、平凉、庆阳和陕西省安康、汉中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食品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达到50 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集团2户;2020年,食品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集团5户。

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杨森、利君、步长、力邦、郝其军、天水岐黄、独一味、皇甫谧、益尔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中医药、生物医药、保健医药等产业,促进医疗器械及药品包装、服务业发展,建设西部一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南和甘肃省陇南、平凉、庆阳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创建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5~8个;2020年,医药产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创建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

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西安达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陕西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天水风动机械公司、天水海林中科科技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公路、铁路建设专用设备,大型节能环保路面施工系列设备、工程系列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建设西部规模较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工程机械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2020年,工程机械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重点任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抓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两化融合、军民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着力提升关键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实现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航空航天、输配电、机床工具、石油机械、汽车、能源化工等领域形成一批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新兴产业的规模和产业化水平,在金属新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物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产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以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军民科技资源统筹、企业与社会科技资源统筹、高新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统筹。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项目、100项新技术开发重点项目、5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和50项产学研联合开发重大项目,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研究设立“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区内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积极组织实施好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示范基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与国际惯例和标准相适应的开放环境。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对外开放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建设内陆型自由贸易区。加强省际战略合作,共建工业园区、飞地经济、总部基地和采购中心。加大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规范完善工业园区考评体系,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定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质量。充分发挥西洽会、欧亚论坛、兰洽会等品牌展会的交流平台和桥梁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效果好、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性会展。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区)、示范基地。

(四)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企业、行业和区域等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企业产品装备、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信息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ERP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支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设备,推进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宝鸡、天水建设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支持创建西(安)咸(阳)三网融合先导区。到2015年,建设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数字园区”10个。

(五)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按照建设一流国防工业,巩固军工优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重点推进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每年支持100 个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建设项目。支持西安航天产业示范基地、西安航空产业示范基地、宝鸡高新区、西安兵器工业园、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天水电子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军工企业改革重组,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信息和软件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组团式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软件产业园、西安经济开发区工业设计产业园、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物流园、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天水软件产业园等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密集区”,形成对制造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天水、商洛两市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每年实施100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集中力量研发推广一批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关键共性支撑技术,加快构建煤油气能源开发转化、钢铁有色采选冶炼、设备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保障措施

推进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保障支撑体系建设。

(一)体制机制保障

积极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动机制,建立“一部两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规划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情况报告。支持经济区设立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试验区,支持优势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引进外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支持数据调查、资质评估、项目监理、质量测试、咨询设计、国际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二)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支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项目支持重点,技术及产品发展方向。

投资。定期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指南,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节能减排等。支持各类产业园区成立商业性投资公司,探索基础设施项目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企业采取资产置换、股权转换、多元发展等途径,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参股,实现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加大经济区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深度治污减排等工作,增加经济区发展环境容量。

土地。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加大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用地支持。适当降低经济区内工业用地出让金标准。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现有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重大项目实行“点供”用地指标。

财税。加大国家及省级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专项资金和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经济区先进制造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发展产业配套、开发优势特色产品,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技术创新、检验检测、信息化服务等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三)金融保障

积极构建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协调机制、融资信息沟通和咨询平台,统筹研究经济区金融合作规划和策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建设。落实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支持经济区低碳交易市场、森林碳汇市场建设。研究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备付金,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建设。简化企业融资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

(四)人才保障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3

从已有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来看,国外主要集中在认识和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2],以及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等方面[3]。国内主要集中在省域视角, 李如友等对江苏省2000—2011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空间分析[4]; 胡章鸿等研究了江苏省旅游客流规模分布情况[5]; 徐吉吉等对辽宁省入境旅游空间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省入境旅游集聚性显著[6]; 魏伟等通过研究认为浙江省11个地级市旅游景区整体上分布不均衡[7]; 张娟等对贵州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8]; 王冠孝等借用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对山西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9]; 谢燕娜等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10]; 王新越等对31个省 ( 市、自治区) 省域旅游化水平进行测度后认为各省 ( 市、区) 旅游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11]。在跨省域视角上,王开泳等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进行了时空分析[12]; 陈刚强从地市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13]; 余构雄等从生态位视角揭示了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间存在的差异[14]; 石惠春等以关—天经济区为样本,研究了中心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15]。已有研究对省域及省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做了有益分析,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研究旅游宏观总体及微观地区差异的探讨并不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将是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

关中—天水经济区( 简称“经济区”) 设立于2009年,包括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 三县一区) 、杨凌及甘肃的天水,该区地处周秦汉唐文化区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现有华山等国家5A级景区5家、西安古城墙等国家4A级景区39家、秦始皇陵等世界文化遗产9处。2013年末,全区旅游总收入1722. 33亿元,经济区设立以来年均增长率达33. 64% ,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25963. 5万人次,年均增长28. 8% ,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5. 84% ,国内外游客总数占全国总数的7. 66% 。经济区作为西部的重要增长级,研究经济区内旅游经济总体趋势及微观地区差异,对缩小经济区旅游发展差距,促进区内旅游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衡量经济差异的指标较多,在旅游经济的总体尺度上,选择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 在地区尺度上,选择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经济区各城市旅游经济之间的差异及特征。锡尔系数: 锡尔系数( T) ,又称锡尔熵、锡尔指数,是用来测量区域总体差异的相对指标。公式为:

式中,T表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差异程度; n为地区个数; y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全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的份额; 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全经济区总人口的份额。锡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地区间差异越大; 反之,表示全区分布差异越小,分布越均衡。

赫芬达尔指数: 该指数( HHI) 是用各地区份额平方和来反映资源分化或集中的指标,可测定旅游市场集中度。公式为:

式中,HHI为赫芬达尔指数; x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X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n为地区个数。 赫芬达尔指数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区域分布程度越集中; 其值越小,说明区域分布越均匀。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 G) 用来测量研究对象在地理或时间上的分布集中程度。公式为:

式中,xi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X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 n为地区个数。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100,区域旅游收入空间差异越大,游客越集中于少数城市; 反之,差异越小,游客越分散。

区位熵: 区位熵( LQ) 是分析地区差异及地区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反映某一区域在更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公式为:

式中,LQ为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区位熵; xi/ Σxi为i市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经济区的比重; Xi/ ΣXi为经济区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占全国旅游总收入( 游客总数) 的比重。如果LQ大于1, 说明该地区旅游产业处于较优水平,数值越大,地位越强; 如果LQ等于1,表明该地区旅游产业优势不明显; 如果LQ小于1,则该地区的旅游水平处于劣势地位,数值越小,劣势越大。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把地区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整体区域为参照,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增量( G) 分解为3个分量: 份额分量( N) 、 结构偏离分量( P)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 ,以评价地区经济结构优劣及竞争力强弱[16]。公式为:

公式( 5) —( 8) 中,fi( 0) 和fi( t) 分别指地区i基期和t期的旅游总收入; F( 0) 和F( t) 分别指经济区基期和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Fi( 0) 和Fi( t) 分别指地区i基期和t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Ni表示地区i按照全区平均经济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量; Pi表示地区i的旅游总收入由于经济增速与全区经济增速的差异引起的相对偏差,Pi值越大,说明该地区旅游总收入增长越得益于整体经济的增长; Di表示地区i旅游总收入由于自身实际增速与该地区经济整体增速存在差异所产生的增量差额,Di值越大,说明地区i旅游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越具有增长优势。

1.2数据来源

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研究以经济区及其8个地区此两项数据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根据计算需要,在分析部分指标时选取了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及全国国内外游客总数等数据。数据来源于经济区各地市2010—2013年《经济年鉴》、2009—2013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历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经济区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空间演化

2.1绝对差异呈不同程度扩大

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总收入从539. 95亿元增长到1722. 33亿元,年均增长33. 64% ,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5市年均增长率超过这一均值。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年均增长28. 8% ,特别是原来旅游业欠发达的铜川、商洛等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逐年改变了经济区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但从绝对量上来看,巨大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2013年,排在首位的西安市旅游总收入超出排在末位的杨凌区达804. 94亿元, 前者旅游总收入较后者由2009年的79. 95倍扩大到2013年的124. 84倍,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前者较后者由2009年的18. 24倍扩大到2013年的32. 16倍,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大态势。说明各城市旅游经济起点不同,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即资源禀赋优越、基础设施良好、对外开放度高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相比之下,那些自身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也在发展,但速度相对缓慢。

2.2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经济区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及其演化与绝对差异的演化表现不一。从表1和图1可见,自2009年以来,经济区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总数锡尔系数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旅游总收入锡尔系数呈现逐年规律性下降,2009—2013年下降幅度达43. 84% ,国内外游客总数锡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5年整体下降8. 96% 。这说明经济区旅游经济从收入及游客两方面差异性均在逐渐缩小,同时也表明国家出台的经济区规划及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关天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2.3市场集中度趋于分散

赫芬达尔指数越大,表示该市场集中程度越高。经济区成立初期,西安等城市由于旅游经济基础好,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成为游客的首选城市,旅游集聚度明显,2009年旅游总收入赫芬达尔指数是5年中最高点。随着陕西、甘肃两省地方政府加大对经济区旅游发展的支持,旅游空间进一步拓宽, 游客的空间分布渐趋分散,2009年之后旅游市场集中度出现下降趋势。从国内外游客赫芬达尔指数变化来看,2010年、2013年分别出现了小幅回升,但长期趋于分散( 图2) ,总体表明经济区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

2.4旅游地理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于100,则地理分布越集中。2009年经济区旅游总收入地理集中度为59. 083,2013年为52. 751,虽有下降但仍在50以上。国内外游客总数地理集中指数整体上呈下滑趋势,但波动较大,下降幅度极小,2013年与2009年相比,仅下降0. 702,且均处于接近50的高位( 图3) ,说明旅客主要集中在几个较大的旅游城市,如西安、咸阳、宝鸡等。

3经济区旅游经济地区差异的空间变化

3.1地区差异的区位熵分析

依据公式( 4) 计算出2009—2013年经济区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区位熵( 表2) 。从表2可见,经济区中的西安、宝鸡、渭南、咸阳4市旅游业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西安5年间区位熵远远高于其他地市的得分,2013年末的区位熵为8. 069,虽然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图4) ,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说明西安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与西安无法比拟的旅游资源禀赋、深厚的旅游文化、良好的区位以及发达的交通密切相关。相对于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旅游经济的区位熵基本在2上下波动,保持了稳态发展势头,但5年来区位熵也在下降,说明伴随着国内很多地方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行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虽然上述城市旅游资源丰富, 但仍然无法阻止旅游业出现下滑的现象。铜川、商洛旅游业的区位熵虽然较低,但一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铜川近年来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开发,5年来区位熵上升52. 14%, 旅游业在经济区的地位稳步上升。杨凌、天水两地区位熵均在1以下,杨凌区划面积较小,旅游业不具有特色优势,天水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不足,交通存在制约,旅游业不具有比较优势。2009—2013年的5年间,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平均区位熵由2.986下降到2.141,下降28.31%,说明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3.2地区差异的空间偏离—份额分析

以2009年为基期,以2013年为报告期,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的公式( 5) —( 8) ,分别计算出各地区份额分量 ( N) 、结构分量( P) 和竞争力分量( D) ( 表3) 。结果显示,8地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0,但均小于旅游业实际值,说明旅游业在经济区属于增长性产业且增长率大于整体经济增长率。西安、 宝鸡、咸阳、渭南4市的份额分量位居前四位,说明4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较好。从结构分量看,咸阳、渭南、商洛3市分列前三位,说明上述3市的经济总量增长率超出了全经济区的平均增长率,由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引起的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大于其他区; 结构分量中西安、天水的数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西安的数值为 - 39. 36,表明西安的旅游业并未从整体经济发展中过多受益。从竞争力分量看,西安、渭南、宝鸡、商洛、 咸阳5市的竞争力分量较为明显,表明此5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高于整体经济增长率,旅游经济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杨凌为负值,说明该市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整体经济增长率,旅游业在当地不占优。总偏离分量走势与竞争力分量大体一致,各地竞争力分量贡献均在85% 以上。

综合来看,经济区旅游业的地市间差异表现如下: 西安借助旅游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及较好的旅游文化基础,即使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旅游收入仍然占绝对优势; 咸阳、渭南、宝鸡3市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稳态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空间变化的重要平衡力量; 铜川、商洛在收入总量上不占优势,但近年来旅游经济增长迅速,进一步缩小了与西安等城市的差距; 杨凌、天水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旅游发展处于劣势。为直观表现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本研究以结构分量( P) 为横轴,以竞争力分量( D) 为纵轴,绘制了经济区8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图( 图5) 。第一类属于竞争力及结构均具有优势地区,为渭南、宝鸡; 第二类属于竞争力优势地区,为西安; 第三类属于结构优势地区,为咸阳、铜川、商洛; 第四类属于两者都缺乏地区,为杨凌、天水。

4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论为: 1总体上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外游客人数的绝对差异逐步扩大,但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表明旅游核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次核心城市的增长对缩小相对差异的效应正日益体现; 2经济区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旅客主要集中于西安、咸阳、宝鸡等几个较大的旅游城市。3从区位熵来看,整个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区中西安、宝鸡、渭南、咸阳4市旅游业居于主导主位,特别是西安单极发展,旅游经济水平在经济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4从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份额看,总偏离走势与竞争力分量大体一致,各地竞争力分量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均在85% 以上,说明经济区各地的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同时,经济区总体与地区差异也表明国家出台的经济区规划及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关天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但进展缓慢且不平衡。因此,采取措施增强旅游优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动与合作,发挥核心旅游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提升经济区整体旅游发展水平乃至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协调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快旅游资源规划,构建关中天水城市群旅游经济带,完善旅游配套建设,优化旅游整体环境,延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高级化。

摘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经济区成立以来,总体上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部分城市旅游业单极化发展,旅游经济地区间不平衡趋势明显。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4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 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沿线地带和通向西北的重要门户, 主要依托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天水等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资源富集、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 在城市建设、土地管理、人口及劳动力流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布局等方面, 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 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 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重点经济区, 加快培育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 关天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产业集聚和规模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为经济区下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地区以旅游等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引领西部地区前列, 拥有高等院校80多所, 国家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个, 高科技人才达100多万人, 拥有21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 5个产业孵化基地, 3个大学科技园区, 富含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 区域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西咸特大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对周边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己达到2000多美元, 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

二、加快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关天经济区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加快陕西省铁路路网建设, 对推动关天经济区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予以重视, 始终以适应关天经济区开发需要为第一目标, 适度超前发展。欧美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 铁路的建设在工业化初期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 起着重要的作用。立足先进技术, 提高路网质量;提高主要干线运行速度;多渠道筹集资金, 满足铁路建设的需要。陕西铁路的迅速发展, 已经使关天经济区大开发步入了快车道, 并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预见, 随着陕西“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路网的逐步实施, 陕西铁路在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三、发展低碳经济, 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利用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 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 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继续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以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未来关天经济区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及文化产业。

四、整合企业集团, 实现装备制造大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和国内外实践表明, 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欠发达地区, 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效”现象。“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在大力发展民营装备, 不断提高市场化率的前提下, 在短、中期装备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和调控, 应主要借鉴苏州“政府主导型”的集群模式。“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优势的产业, 无疑是装备制造业。只有抓住这个支柱产业做强做大, 方能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 以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而“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要实施错位发展, 就必须突出产业特色。“关中-天水经济区”各类各级开发区必须实行错位发展, 明确行业定位。

五、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完善陕西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 政府应鼓励关天经济区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 为旅游产业培训、输送各种专业人才;企业应创造良好的培训机制与用人机制。促进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充分发挥对企业和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关天经济区旅游企业的综合能力。旅游企业应利用各种渠道 (如行业协会等) 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 从“竞争对手”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 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旅游企业创新包括三个方面:旅游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关天经济区旅游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努力, 在国内及国际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 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宣传;积极开展突出关天经济区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 来增加内外市场需求, 拓宽市场。

六、加强对外开发, 促进交流合作

在交流合作方面, “关天规划”致力于推动东西部合作和国际投资贸易洽谈。西安有着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 首先, 政府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推动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其次, 应大力发展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为代表的会展活动, 加强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并通过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际活动的举办, 提高城市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

摘要: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发展区域经济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比较优势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关天经济区的成立, 无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区域, 对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区域经济,低碳经济,西部大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玉琼.“关天经济区”规划下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1]郭玉琼.“关天经济区”规划下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对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1[2]对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1

[3]高立军等.关天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阅读.2011[3]高立军等.关天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阅读.2011

[4]刘晓惠.关天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4]刘晓惠.关天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5

(一) 旅游业的竞争优势。

“关中-天水经济区” (以下简称“经济区”) 所辖区域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但受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限制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那些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文旅游的核心地带, 旅游资源是经济区内最丰富、易开发和见效益的资源 (表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既符合现代旅游者深度探寻、追求心理感受的需求, 又符合经济区通过整合资源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宗旨。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 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 可以将这个极具市场潜力的资源优势, 尽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 旅游业的资源评价。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GB/T18972-2003) 》的划分, 经济区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型。资源总量丰富、等级较高, 形成了以文物资源为主, 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等多种资源齐备的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结构, 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的特点, 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开发 (表2) 。例如, 商洛借助纪录片《大秦岭》的热播, 顺势营销, 将商洛以“商鞅封邑”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森林公园以及柞水溶洞”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以“秦岭药库”为名的中药产业旅游, 以“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融为一体, 打造出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的旅游品牌。经济区内各地均具有这样的组合条件, 同时还各具特色。例如, 杨凌的农业科技旅游资源、铜川的红色旅游资源、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及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工业旅游资源。目前, 级别高且载体清晰、显示度高的资源已基本得到开发, 非物质文化资源及显示度低的资源丰富但还尚待开发, 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 开发出更多既体现整体区域文化特色, 又展现不同地域特点, 还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内容的旅游产品。

资料来源:各地旅游局 (2010)

资料来源:各地年鉴 (2010)

(三) 旅游业的定位优势。

西部大开发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从十余年的发展来看,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 这为经济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业是综合性优势产业, 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模式, 更成为新时期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基本上每个城市 (区) 都确立了旅游业的新兴主导产业地位 (表3) 。同时, 都相应制定了较为完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发展规划, 在政策倾斜上、资金支持上、土地和税费优惠上, 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上都给予了保障, 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 旅游业结构调整方向。

旅游业在经济区内的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成为极具发展动力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以提供劳务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行业, 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和文化产业、动漫产业、传媒出版产业等多个门类之间都有共通之处,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 产生极大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目前来看, 发展的速度、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4)

资料来源:各地发改委 (2011)

资料来源:各地旅游局及发改委 (2010)

(五) 旅游业发展制约因素。

经济区内各个城市目前已经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 即使是西安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二是旅游发展理念需要改进, 很多地方重“开发”、轻“规划”, 仅仅将旅游业发展停留在圈地、造房上, 缺乏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的旅游规划, 在规划实施中也缺乏延续性;三是各地之间地域观念过强, 即使初步建立起来了联席制度, 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 使各地仍停留在各自为战上;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 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直接从事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工作, 职能交叉, 行政化经营旅游市场, 阻碍了市场正常发展, 有些成立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也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 优势资源整合战略。

从经济区内各地的区域旅游实践来看, 更多的是将着眼点放在要素禀赋上,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旅游合作的竞争优势, 遵循“两优相较择其重, 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需要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的布局, 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内涵, 将开发重点放到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资源上, 集中人力、财力进行科学规划和积极营销, 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那些暂时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 要从文化传承和文物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合理保护和宣扬, 为经济区塑造出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也为进一步开发资源奠定基础。

(二) 整体品牌建设战略。

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单打独斗进行旅游推介影响力有限。“丝绸之路”、“丹霞地貌”联合申遗体现出整体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区可以以西安为龙头, 打造“关中-天水旅游”区域品牌, 进行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宣扬经济区古代灿烂文明与现代动感魅力有机结合的特点, 体现能够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特质, 展现经济区既恢宏大气又灵动活泼的风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效益、旅游影响力等方面着手, 对经济区“大旅游”形象进行定位, 设计具有吸引力的CIS系统, 树立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形成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

(三) 积极创意营销战略。

经济区有较为固定的客源市场和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 有利于稳定客源, 但不利开拓新的细分旅游市场和挖掘原有市场里的新旅游者。近年来区域旅游市场呈现出流行化与大众化、品牌化与感性化、质量化与享受化、多层化与差异化、普及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需要进行积极创意营销, 吸引更多旅游者。需要政府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重新包装原有的旅游产品, 注意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 进一步对旅游市场细分, 从多角度、全方位创新出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达到最佳旅游满意度的产品。利用“大人物”、“大事件”、“大媒体”、“大节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时机, 灵活借助媒体资源, 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推介, 让厚重的历史灵动起来, 展现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四) 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战略。

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 应形成优质产品组合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个西安国际旅游都市, 五条精品旅游走廊, 五大旅游精品区, 设计合理, 特色突出, 体现出整体融合的特点。2010年4月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局长座谈会”上, 提出进行旅游管理机制创新, 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需要政府旅游机构统筹布局、协作共建, 打破行政区划等障碍, 在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避免“规划而不实施”的情况。以“西安数字旅游开发企业联盟”为基础, 设计研发经济区“数字旅游”系统, 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 开发全面介绍经济区旅游的多语种解说系统, 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酒店等场所全面设置, 规范和充实路牌、景区介绍牌、重要指示标识, 建立系统化的城市文化遗产和区域自助旅游解说系统, 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区际交通、通讯、旅游线路、服务接待的无缝隙, 区域内旅游一票制, 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五)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战略。

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 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等要素特征, 经济区旅游业需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优化。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有集聚优势, 旅游业可以与各大产业从分界向融合延伸。通过产业融合, 逐渐突破传统产业之间边界, 促进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地流动和配置, 为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提供可能, 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需要深入研究旅游业与各个产业之间具有融合条件的特点, 结合不同旅游者需求, 挖掘具有区域旅游价值的资源, 设计特色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对区域产业的体验需求。既延长旅游产业链, 实现旅游业升级优化, 又体现出对各项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

(六) 教育服务人才建设战略。

人才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 旅游队伍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 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 加紧培育地方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 培训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要抓好各旅游院校的建设, 使这些院校能为旅游部门及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建立各种在职培训基地, 对旅游在岗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培训;对即将进入旅游岗位的各类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岗位技能等内容的培训, 提高行业素质, 促进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使优质服务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的显著特征。

摘要:本文从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资源评价、定位优势和产业调整方向等方面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现状, 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理念、地域观念、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制约因素, 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从优势资源整合、整体品牌建设、积极创意营销、建设无障碍旅游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教育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锋仪, 赵建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10.8.

[2]王晓民.商洛旅游绿色突围[N].中国旅游报, 2010.12.29.

[3]雷钊, 杨文选, 屈佳.陕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6.8.

[4]李茜.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现代企业, 2010.4.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6

关键词:体育旅游,SWOT分析法,策略

1 前言

“所谓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 [1]1992年,Hall先生给体育旅游下的定义是:“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而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的旅游。”[2]目前,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体育旅游和体育产业两者相互交叉渗透及融合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创造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之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特别是消费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集广泛性,刺激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多元的体育旅游快速的发展,由此而带动了体育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体育旅游,好多发达国家把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多,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据记载,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天水,由此,世人又将天水称为“羲皇故里”。天水历史悠久,其中卦台山、伏羲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的重要场所;大家熟知的“马谡失街亭”、姜维三战小陇山的历史故事就在天水。甘谷大象山、武山水帘洞、仙人崖、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距今78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等均著称于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天的自然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保证,然而,就目前天水的旅游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主要以传统的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虽然刚评为国家5A级景点,但由于旅游的好多资源还未开发,旅游配套设施还远远跟不上,甚至有些景点道路还不够顺畅,有关体育方面的开发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为此,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的背景,对天水体育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剖析,并且提出发展体育旅游的相关对策以其促进该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2 天水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3]。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着眼于系统的自身实力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第二,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系统可能的影响。SWOT分析法能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系统的现实情况,找出影响系统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从而发现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不利的、应去避开的因素,抓住发展机会,避免威胁。

2.1 天水体育旅游的优势分析

2.1.1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

天水历史悠久,素有“天河注水”的之说法,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陇城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300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遗址。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伏羲演绎八卦,秦人屯兵牧马、唐僧天竺取经,皆有境内三阳川的卦台山、牧马滩的秦汉墓、马跑泉的渗经寺为历史见证。境内古石窟、古建筑、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古战场等众多,其中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组成了国家5A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开展天水体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资源,天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天水美丽的自然资源风光、众多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民情风俗,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为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体育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体育人文素材和资源。

天水的武山温泉、清水温泉等都是天然温泉,温泉水质极具医用价值,现已在多处开辟为重要的休闲度假之地、其中清水温泉开发了一个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即清水训练基地,这些资源为开发游泳、垂钓等休闲体育项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天水地区森林资源很丰富,现形成规模的有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南郭寺国家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甘谷见山寺省级森林公园、武山老君山森林公园等,这些森林公园以其浩大繁茂、幽深神秘为特色,为开展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探险、飞越户外等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草原主要分布在张川、清水、武山等地,比较大的有张川白石咀草原、甘谷占坡草原、清水百家草原、武山草川草原,这些草原既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也是开发野营、登山、骑马、射箭等项目的宝贵资源和优势所在,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天水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

2.1.2 区位优势

天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原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地和“丝路明珠”,后来,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区域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陇海铁路穿越全境,310、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甘肃省东进西出的联结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随着天宝、天定高速路、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天平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和使用,天水将成为陇东南交通枢纽,在区域经济中的枢纽地位日益显现,从旅游区域合作来看,区位联动优势较明显,为天水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进入条件。

2.1.3 政策优势

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关中及天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揭开了天水旅游产业的新篇章,天水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适时提出了 “221”品牌战略和“旅游富市”战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主动融入关中旅游圈, 与周边地区形成资源共享、市场联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快速发展,把天水建成国家重点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4]。提出了旅游走廊和旅游精品区建设,其中有八条精品旅游走廊,即寻根祭祖旅游走廊、百里生态旅游走廊、关山森林草原旅游走廊、自然景观风情旅游走廊、百里石窟艺术旅游走廊、三国古迹旅游走廊、杜甫留寓陇右旅游走廊、高新农业观光旅游走廊。三大旅游精品区为:文化名城古韵休闲旅游区、汤浴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区、旅游商品展示区[5], 力求突破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很有创新和新意,但没有提及有关体育旅游的规划和设想,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基础。

2.2 天水体育旅游的弱势分析

2.2.1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制约天水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天水现有的产业结构应该说已经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资料显示,360万人口的天水,城市人口只有不到60万,农业比重过大,导致了城市消费能力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可以说,天水市仍然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而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好多天水的旅游景点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道路、饮食、住宿等配套设施明显偏低,人们消费意识,体育消费观念还远远跟不上,与同省的其他市州相比,目前天水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使发展体育旅游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条件制约。

2.2.2 体育旅游产业规划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体育旅游品牌、亮点和规模

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的产物,即具有旅游和体育的新型产业,也是继生态旅游之后的现代旅游新亮点,天水虽说有好多的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但由于天水的景点分布在五县两区,相对来说较为分散,加上各级政府在管理上处于分块管理、各自为政,对体育旅游资源没有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整合,大部分地区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对其资源全面系统的评价和计划,对能够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范围以及客源等方面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统计与分析,不能很好地利用旅游资源,也很难提供为体育旅游所需要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及数据,另外由于各级政府对自己管辖的旅游景点比较封闭,信息比较闭塞,没有形成互动,形不成规模,导致客源严重低下,最终导致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再有,体育旅游虽然涵盖的项目比较多,如漂流、攀岩、野外生存、垂钓、骑马等一些体验性和趣味性极强的项目,但由于当地的居民观念、意识、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对这类项目不了解、这样一来,由于观念的落后,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很可能造成对体育旅游的遗漏。

2.2.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力资源开发落后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制约该产业发展水平,体育旅游产业的规划、管理、运作等方面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才行,这种人才,不仅要懂的旅游的相关知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对体育的特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规则等能够灵活的运用,并且能够将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编排等工作,直接引入到体育旅游中来,将当地民族、民间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从中挖掘、整理后因时因地引入到体育旅游景点,而甘肃省所有的高校没有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其中天水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只设立了一个旅游专业方向,但是从开设的课程及时数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并通过走访麦积山风景区,就连一个正规的导游基本上没有,由此不难看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体育旅游开发和规划中的短板,已经造成对当地体育旅游业的严重影响。

2.3 天水体育旅游机遇分析

2.3.1 后奥运时代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体育相关产业以及信息、表演性竞赛、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商业等联系的越来越多,理所当然,给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进一步促进和加速了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体育消费、体育健身的理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同样地加速了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民众参加体育的热情有了明显的转变,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足够的余暇时间,同时也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大好的机遇。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观念的转变,人们追求回归大自然、强身健体、户外体育旅游、自驾游等想法不断增多,追求体育消费、高品位的旅游也越来越强烈。

2.3.2 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域带来的契机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流的旅游目的地”[6]。旅游作为关天经济区的传统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模式和发展理念。同时,在2009年初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系列旅游开发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应该及时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和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我们应该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关天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有力契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推广体育旅游产品,培养吸引旅游客源,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形成自己独立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

2.3.3 麦积山风景区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已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经过多年的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摘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标志着天水麦积山景区迈入国家精品旅游景区行列,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为推动麦积山区域环境、文化、经济发展,将为天水旅游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能够起到天水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效应。据统计,今年“五一”三天小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80.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5A级旅游景区申报成功的契机是麦积山旅游区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实现了由原来的农业县城向国内旅游城市的转型。

2.4 天水体育旅游威胁分析

在当前,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旅游兴趣,使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总把旅游业发展视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在我国,有很多旅游景点,由于对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导致对景区环境的破坏很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开发天水体育旅游的同时,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绿色体育、生态体育的双赢发展,将是旅游业开发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此外,天水大部分分景区在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管理、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发运作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缺乏知名体育赛事支撑和带动、许多旅游资源不能和体育旅游共享,未能突出地方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3 天水体育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3.1 应加大天水体育旅游的规划、评价与宣传

在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旅游地形象已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旅游日的地的关键因素[5]。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塑造自身良好而独特的旅游形象。首先,应该设计出天水体育旅游的形象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方案。其次,结合天水体育旅游的特点和现实,连续不断地进行有影响的宣传活动。

3.2 多渠道,全面提升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体育旅游市场亟待解决既懂得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知识,又善于研发一些与旅游相结合体育项目,并且能够对体育旅游的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专门性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委托高等院校进行培养,如我省天水师范学院专设社会体育专业,其中就有体育旅游方向,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的投资该专业的建设,加速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关的行业骨干赴成熟的景区进行学习、考察,另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给予指导、规划和评价等,来缓解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这一困境。

3.3 借助关—天经济发展区的良好契机,加强区域内交流与合作,拓宽客源

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业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间的互动与联动,即必须走区域间的合作之路,关天经济发展区下,天水提出了8大走廊和3个旅游精品路线,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和初具规模,从区域合作来看,麦积山风景区有德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曲溪、仙人崖、石门等景区围绕,这就使得麦积山景区能够与这些景点形成互动和联动互补,客源互送,从而可以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进一步开拓天水体育旅游的市场。因此天水体育旅游考虑合作之路,打造出集人文、体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体育旅游路线,建立起具有天水独特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3.4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力求突破和创新

发展体育旅游我们一定要重视娱乐性、刺激性、新奇性、参与性以及健身性,要有别于一般的传统式的旅游开发,力求在传统观光旅游基础上有所突破,创造性的研发出集人文、体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如麦积山风景区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应注重人文历史,应充分体现“文化底蕴”、“乡村风情”的资源优势,集中开发徒步、攀岩、漂流、射击、骑马等体育项目,来满足参与者的健身和休闲娱乐。

参考文献

[1]连桂红,刘建刚.论体育旅游及基本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狄彩萍,李明.对体育旅游理论的初步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李勇勤.江苏省高尔夫球俱乐部现状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6):57.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西部[Z].[2009]1500号.

[5]天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上)[Z].2010.5.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7

1. 统筹科技资源模式简介

进入新世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资源逐渐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当前的时代下, 以科技资源为依托, 开发各种相关的科技产品, 创造优秀的智力成果。当前我们所说的科技资源, 应该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实验、由实验而产生的科技成果、科技装备、科技信息等汇集于科技活动单位。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科学技术服务机构、联合发挥有机的系统的作用。科技资源作为国家和科技创新的战略稀缺性资源分属于不同的创新主体, 即国家与地方层面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及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从而形成国家、军工、属科技资源与地方属科技资源等。

2. 统筹科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000年6月, 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率先在西部构建创新型区域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有利于以西安为模板, 推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科技资源统筹工作。目前我国全局范围内的科技资源统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统筹、怎样才能体现统筹效果的最大化, 这些问题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这种经济体制下, 科技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大部分优秀的科技资源都集中在首都和重点高校中, 其他一些地方学校和省级科研单位所掌握的能够被用来开发和产生利益的科技资源占有量很少。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更是有限。这种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使我国的科技资源分配有失公平, 而且这种不公平直接反作用在经济的发展上。由于科技资源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缓慢已经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

二、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价值理念分析

1. 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目标及原则;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在本世纪重点支持和投入建设的一个一高科技产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开发区。西安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资源的积累、社会文化的基础上都更适合作为这一经济区域的领导核心。所以当前关注—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从内容上看也是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不仅对西安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其对整个陕西地区、西北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西安为中心头筹科技资源的建设改革, 应该目标清晰准确。具体来看, 当前统筹科技资源改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利用西安本地已有的国家科技资源和自身的区域优势例如重点高校优势紧密的结合起来, 将中央部位级别的科技资源、军工资源和地方的各种科技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为西安、山西、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讲经济快速增长的效果再服务于我国的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工作, 实现经济与科技的融合, 提高这一地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来带动我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

2. 以西安为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基本思路

天水经济区开发的一个基本战略, 即:“一高地、四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基本思路必须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来进行,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思路进行分析:

第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21世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我们必须牢牢的树立这一观点, 并将这一观点贯彻落实到相关的政策和工作中去。

第二, 兼顾全面, 重点突出。我们从“一高地、四基地”这个基本战略可以看出, 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其实也注重重点的突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 就必须要主次分明。四个基地就相当于这项工程中的地基, 只有基础打得好, 上面的发展才可能成功。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做好, 那么就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这是对我们全面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的前提下, 我们还要加强对高地的建设工作, 所谓高地应该就是指在这些基地建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的一个优秀部分。通过一个优势部分带动整个资源改革工作的突破, 是我们提倡兼顾全面、重点突出工作的一个基本价值追求。

三、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具体模式研究

1. 确立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资源改革模式

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首先应该确立一个中心点, 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 西安位于天水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上, 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 在人才储备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机构林立, 各种硬件设备也相对完善。这是选择西安作为整个统筹资源改革中心的重要原因。这个中心的确定, 承担着带领整个经济区技术创新、战略创新的重任, 用技术武装经济的发展, 促进整个陕西省经济的平稳增长, 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新的力量和源泉, 并以此来作为我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先进示范, 以点到面的全面推进我国的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工作。

2. 实施“六个结合”模式, 统筹整合科技资源优势

所谓“六个结合”的模式, 指的就是:一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结合, 创办产业研究中心、新产品研发机构、新技术转化实体。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单位与传统工业企业结合, 攻克科技难关, 创新关键技术, 在解决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载体中, 提高整个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群体优势。三是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结合, 充分发挥军事工业在材料、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优势, 在创新“军转民”路径中, 提高民用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应用档次。四是能源、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深、精加工研发和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推动特色产业链条形、群体化集中中, 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价值。五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推广组织与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 加强新技术转化和推广, 在更加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作用中, 提升全省农业产出水平和富民能力。六是有特长的社科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与文化、艺术、旅游、物流、商贸等服务类企业结合, 加强创意性产业和产品研发和推广, 在拓展产业深度、广度和管理创新中, 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贡献水平。

3. 积极强化政府的“统筹─整合─协调”功能

在整个统筹改革工作中, 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既要发挥统领全局的统筹作用, 而且要对不同的科技资源, 不均衡的资源分布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当前经济区内的科技资源较为分散, 收到各种体制和计划的影响, 这些都是当前阻碍我国科技资源整合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统筹整合的作用, 在对自己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后, 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整, 协调不同资源在的分配和布局情况。

4. 建立统筹整合科技资源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度

建立全省统筹整合科技资源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度。建议在全省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中, 分别设立科技资源整合专题项目, 由各科研单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定期申报立项, 申请有关资金支持。把科技资源优化整合, 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全局性的活动, 纳入全省发展整体部署之中。同时, 组建专门研究机构, 或委托聘请民间机构, 持久开展“整合”跟踪研究,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形成动态观察和可持续推动。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的统筹和整合有利于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当前西安的一个重要经济试点,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经济区内部实行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 对改革的具体模式进行分析, 对相关的配套制度进行分析, 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贵生, 魏宇华, 徐建国 区域科技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06

[2]唐俊昌, 张炜 陕西软科学研究 (2006) [R].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3-11

[3]陕西省科学厅调研组 陕西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调研报告[EB].[2008-01-03]h tt p://www.ssimgov com8:8801

[4]栾恩杰 科技资源共享不容忽视[J].科技信息, 2004 (5) :29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 篇8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 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 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天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 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 部分区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 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关天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多次谈到重振丝绸之路,倡导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完整地勾勒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大路径,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关天经济区应如何抓住机遇以促进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发展呢?

2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关天经济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羲皇故里天水等文明发祥地,自 《规划》实施以来,该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2. 1经济稳步增长

关天经济区以大西安( 含咸阳) 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等为次核心城市,各城市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有进的良好态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9816. 25亿元,已远远超过《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单位: 亿元

注: 以上资料根据各市统计公报整理。

2. 2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自《规划》实施以来,关天经济区各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具体如表2所示。

材料来源:以上资料根据各市统计公报整理。

2. 3区域经济融合度不高

关天经济区各城市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不足,区域经济融合度不高,未真正形成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建设规划从而未形成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整个关中城市群城际路网有待改善; 第二,各城市之间相互协调不足,存在着独自发展局面,未从整个大关中全局考虑; 第三,关天经济区所包含的城市中天水市虽然与其他城市地缘接近,但分属两个省份,不同省份政策导向不同,加上政府之间的合作力度还不够,缺乏统一协调, 不利于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3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高效畅通的区域物流体系,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自《规划》实施以来,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3. 1物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自《规划》实施以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家规划的“四纵三横”7条西部大通道中,就有“两纵一横”3条经过陕西,加上原有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经过陕西的3条公路,陕西共有6条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干线公路系统,完全涵盖了陕西省原有规划的“米”字形公路主框架,陕西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成为承担西部大开发中心地区城市交往的交通通道, 成为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重要集散地带。物流节点建设方面,着力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空港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汉中褒河物流园区、渭南潼关物流港、安康综合物流园七大物流园区。

3. 2物流需求持续增长

在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加速了全区商品、信息和服务的的流通,物流需求近年一直持续保持上升趋势,该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市近五年的货运量以及变化趋势如表3和图1所示。

单位: 亿吨

注: 根据各市统计公报整理,其中咸阳、宝鸡、渭南的货运量是公路货运量。

3. 3物流政策环境改善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自关天经济区实施以来,陕西省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例如,2012年颁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保障物流业发展用地、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创新等措施。

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总体而言,发展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人才相对短缺等。

3. 4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以西安市为例,西安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一些个体私营组建的运输车队转变过来的,企业管理观念落后,设施简陋,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只停留在简单的储存或运输上,而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涉及很少,也不具备开展网络化、系统化物流服务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方面欠缺规范化、专业化基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其劣势日趋显露,往往会降低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一状况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区域物流的发展。

3. 5物流人才相对短缺

目前关天经济区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但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物流企业人员流动率较高,不易留住人才,好不容易培养一个物流人才,往往会被沿海企业吸引挖走,企业又没能提供足够的相关岗位,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只要物流产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并提高相关岗位的待遇,才能留下更多的人才。

4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存在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4. 1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关天经济区各地市经济的稳步增长,为该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供给总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如前所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空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另外,物流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陕西省数字数据网和分组交换网覆盖了全省所有地市、县和部分乡镇, 具备了在全省范围内支撑金融、教育、政府等部门计算机联网的应用条件。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规模是区域物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区域物流需求的源动力,区域经济总量水平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对生产资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流通要求也就越高。

但是,从当前关天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也存在不利于区域物流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物流的合理化。例如,经济规模总量还不足,与东部城市相比,明显较小; 由表2可知,关天经济区各城市三大产业的比重除西安市、天水市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之外,其他城市工业明显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不足30% ,这也说明关天经济区产业发展不均衡,布局仍不完善,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

4. 2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高效、合理的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循环,有助于加强区域内部以及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有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近年,关天经济区物流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关天经济区七大物流园区的建设或投入运营以及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得以改善,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另外,关天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与相邻省份联系紧密,大量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的物流活动也在刺激着关天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还未形成完善、高效的物流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制约。

5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发展策略

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统一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5. 1经济维度

5. 1.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及关天经济区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优势,确立新的产业结构定位,应突出各个城市自身的特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各城市通过不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实现优势互补,兼顾各城市的利益,同时依据产业链条延伸、 产业依存的关系不断促进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未来,关天经济区的产业定位是西安重点发展航空航天、 电子信息及元器件、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和旅游文化、商业物流、会展咨询、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渭南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业。咸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建材、物流、旅游等产业。宝鸡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重型汽车、有色金属加工、商贸旅游业等。铜川重点发展能源、建材、食品加工业。商洛主要发展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绿色农业以及生态旅游。杨凌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及农资交易。天水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

5. 1. 2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打造外向型经济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着眼于对外开放和战略安全大局,优化区域发展和开放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全新的伟大事业,无疑会为沿线区域带来新的福音,关天经济区各城市应抓住这一机遇,以陆港、空港的联动为依托,打造外向型经济。

《规划》中提出应推动区域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012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贸易总额达549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 2% ,扩大与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这是大势所趋。关天经济区具有打造外向型经济的基础: 1区位优势。关天经济区地缘上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核心城市西安( 咸阳) 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基础。近年,关天经济区各城市生产总值均保持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其中,西安市,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69. 37亿元; 3设施基础。近年,西安市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 陆港) 、咸阳空港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通过陆港和空港的联动,推动西安乃至整个关天经济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5. 2物流维度

5. 2. 1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合理规划物流节点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空间布局上考虑以中心城市发展为主导,逐层逐步规划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以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减少重复投资和无序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依据这一思想,以及对关天经济区现有物流节点的综合分析,关天经济区物流节点基本规划思路是以西安、 咸阳为中心,带动宝鸡、天水、杨凌和渭南、铜川、商洛为两大东西羽翼协调建设。关天经济区已有物流节点: 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渭南潼关物流港、宝鸡陈仓物流园区等,这些项目的建设、运营对推动关天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关天经济区其他城市与西安的经济联系,提高西安对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在关中以西地区进一步培育中小城市,结合产业关联度,建议在宝鸡和杨凌之间增设一个物流节点,主要服务杨凌和宝鸡的第一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在关中以东地区的渭南和铜川之间增设一个物流节点,主要服务两地的能源工业发展。

5. 2. 2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管理体系

从区域发展来看,各个具有物流发展需要的城市都具备物流分割的利益冲动,呈现分区管理状况,各城市不能协调管理,导致物流资源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为改变此种状态,应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协调,形成统一的关天经济区的物流管理体系。

5. 2. 3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通过资源整合,对物流进行统筹规划和对物流资源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运作,降低流通成本,节约物流费用。物流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形势,采取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可根据规模较小、能力有限的特点,更多地专注某一两个行业,把这一行业的物流服务做熟、做精、做强,即物流服务专业化、特色化。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发展电子商务来获取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 GPS车载定位系统来实现高效管理车辆; 普及应用信息技术连接企业与上下游客户,实现信息共享。

5. 2. 4多渠道培养和留住物流人才

针对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为适应现代物流迅速发展的需要,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和引进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除此之外,要研究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物流企业量大面广、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的物流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对达到一定等级并经过严格审核的、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物流企业授予一定的人事权,放开一定数量的中心城市入城户口指标限制。

摘要:自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生产资料和社会消费品的快速流通,对物流的需求急速增大。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能促使区域物流的合理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这也是不利于区域物流发展的因素,区域物流也存在相应问题不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外向型经济以及合理规划物流节点、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以促进关天经济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发展。

上一篇: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下一篇:长江航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