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德育

2024-10-16

人本德育(通用7篇)

人本德育 篇1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时期,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须进行教育变革。池田大作是世界著名的佛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断变革中总结出来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贯穿于对人创造价值的重视,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些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我国走出目前的道德困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实现道德教育从灌输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变

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主要是关注思想道德知识的输出和道德理念的灌输,极少关心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道德内化,这就严重导致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效果很不明显,道德滑坡比较明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转变我国道德教育的模式迫在眉睫,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被提出来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价值就是培养道德情操、端正道德行为,表现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过程。这一双向过程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是要讲道德外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1]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这要求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动性的发挥,并且要改变教师以往死板式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达到内心的认同。

同时要关注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学生是理性的个体,除了需要冷冰冰的知识外,主要还是需要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认同,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心理要素的相结合的全面道德教育。教师本身要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性,全心身的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与学生之间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和交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

青少年道德教育变成了就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被完全的忽视了。池田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并列,家庭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很自然的传给孩子,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完美的“人格教育”、“灵魂教育”,这就要求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使父母和教师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的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联系起来,父母积极的配合学校教育,共同的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和道德教育的氛围。

池田先生认为社会构成了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环境而学校是教育的直接环境,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个环境是相互配合的,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而且学生除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外就是与社会接触,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德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社会教育的积极配合。社会要努力创造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真善美,使理念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证明。我国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规范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中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同时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与社会相接触,丰富人生阅历,把课堂的道德理念带到社会中,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对现实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对所学的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认同感,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现实效果。

三、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物质文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工具主义的张扬和价值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对德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德育呈现功利化的趋势。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决策者在制定德育目的和方针时优先考虑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发展,而德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德育对人自身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的作用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2]这种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背离了本来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被极大的压抑了,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德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德育成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工具,受教育者失去了对德育追求的动力。道德教育也仅限于空洞的知识灌输,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现和价值、信仰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人格不健全,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

要走出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使道德融入个体的生命之中,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重视完善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和本真性。

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时期,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青少年德育要提高其效率就必须进行教育变革。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是在日本的德育不断变革中总结出来的,他的人本教育思想贯穿于对人创造价值的重视,提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这些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人本教育思想要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积极抵制德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教育思想,德育,青少年,启示

参考文献

[1]高益民等.和平与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6.

[2]王丽荣,陈志兴.池田大作和谐教育观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8(4):74.

人本德育 篇2

(三)激发班子活力是促进人本管理的关键

有一个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人们的实践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任何单独的个人实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在学校的人本管理中,单凭校长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激发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的整体人本管理意识,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这样才能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进行学校的人本管理建设。而在激发班子活力这方面,校长当然又肩负重任了,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四)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是实施人本管理的保障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主动追求的的过程。所以在教师成长方面,更需要“人本管理”,需要人性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贴近人的实际,为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良好的师德,促使教师迅速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有利于人本管理的真正实施。

(五)制度建设是人本管理的有益补充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实施真正的人本管理,当然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一种科学的管理肯定少不了完善的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这样说,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其最大的意义是强调“法治”,而不是单纯的“人治”,这也是当前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教育中,要办好一所学校,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

度,所以,建立符合人本管理理念的学校管理制度,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现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篇3

关键词:德育 人本主义 现代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真、善、美的种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身上潜在的这些特质发掘出来。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他长大后能尊重别人;如果他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我们便不能期望他用爱心来回报社会。这也许是人本主义对现代德育的最重要的昭示。人本主义兴起以后,我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它对德育观念和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如果问师生关系是什么关系?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人本主义认为,师生关系首先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把自己看成与学生全平等的个体,在充分尊重对方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执行教育职能。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教育者应该有教者的权威,因为他代表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强制要求,其根本任务是用既定的道德法条去羁束学生,并穷尽一切手段达到这一目的,而不管这些手段是否民主以及学生感想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苦和挨罚是在所难免的。受这种思想支配的教师很容易形成专制的作风和滥施惩戒的倾向。

二、现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强迫的方法向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融合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后,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使德育过程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容易在理论上得到认同,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德育过程的主宰者和裁判者。这一点在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的二元悖反中表现得很明显:向师性与独立性其实是此消彼长的,由于小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是以“社会权威”为中心,因而对老师非常信任和依赖。对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对学生起示范和导向作用,使学生有良“师”可“向”;另一方面,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上的独立性,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到大都一贯地“向师”,那就是教育的失败。但是,我们的许多教师,偏偏就觉得学生的向师性很“受用”,甚至有意无意地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旦学生出现了独立的观点和行为,就视为“反叛”和“大逆不道”而迫不及待地加以压制。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很多是由教师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造成的。可见,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需要我们对人的本性作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现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强调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应。

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其教育行为必然缺乏应有的理性,结果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创伤,而且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这些教师又没有看到自己的“盲点”,而是倾向于从学生方面进行归因,把“帐”全算到学生头上。比如说,初中生在课堂上常开小差、乱说话、搞小动作,这与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强有关。教师应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和进程的调整来克服这一弱点。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上课开小差就是纪律不强而给予批评,甚至呵斥。这种错误的归因倾向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四、现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强调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德育方法显然不足以适应这一变化,因此,德育方法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例如:某学生性情暴躁,上课不专心,有攻击性行为和偷窃行为,对任何人都怀有敌意和不合作等特点。笔者对他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后,怀疑他有生理缺陷。经医院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证实他患有轻微的先天性听觉障碍,并且大脑发育相对迟缓,其品行问题主要是由身心发展水平与外界刺激的不平衡引起的。后来我们采取戴助听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智力训练等手段对他成功地进行了干预。可以肯定地说,这一个案如果用传统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法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而且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可见,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对人性的尊重,这就迫使我们在确定具体的德育方法之前,首先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事实上,随着对德育过程本质的认识的加深,我们已经知道,个体品德的发展和他的身体、心理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相应地,品行问题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已不仅仅是知、情、意、行的问题,而可能受到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德育方法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和“以人为本”。

五、人本主义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承担个体的责任。

人本主义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把他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因此,德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使是非善恶在其中变得触手可及,这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倾向的形成,使孩子在一个个生活细节中以自己的方式学会做人,这比我们熟悉的批评教育、责令写检查甚至处分要好得多。

人本德育 篇4

1. 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国的中职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始终担任着“主阵地”、“主力军”的重要角色, 在职业教育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但在一些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的德育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计算机、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给中职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通过网络技术, 学生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一旦学生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时, 将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 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网络游戏的盛行, 使学生沉溺在刺激、精彩的网络虚拟场景当中, 难以自拔, 忘记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所担任的角色, 最终荒废学业。这些情况对中职生健康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极为不利, 中职生的德育水平令人担忧。此外, 因为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进入社会后, 必将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1], 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严峻的考验。中职生的德育现状, 已经引起中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加强中职院校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在人本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有极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2. 构建德育工作站, 强化德育教育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 进一步强化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工作站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构建以年级主任为工作站站长的基层德育工作站, 各班班主任在年级主任的领导下, 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工作, 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在系部的指导下, 德育工作站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例如组织高技能人才的演讲竞赛, 促使每一名中职生争做高技能标兵;组织趣味运动会, 让学生按照制作要求, 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运动会器具, 班主任也参与其中, 以此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其内心, 推动各项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依托“雷锋月”, 在年级内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雷锋组, 到社区、养老院、街头等地义务服务, 帮忙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心灵的升华, 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进而成长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责任、有创新的职业高中学生。

3. 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认识

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做好, 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也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 做好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2]。当前,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愈来愈难教育与管理, 在这一背景下, 怎样有效强化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 怎样对中职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 以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道德, 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才, 是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在以人为本理论的指导下, 从“严”、“细”、“恒”和“做好表率”四个方面, 谈谈对做好中职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

3.1“严”———从严要求学生

中职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过程中, 应从严要求学生, 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并且应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具体而言, 就是班主任应当关心、爱护、鼓励和相信学生, 以严明的纪律与严格的要求, 对班集体进行严格的管理[3]。要做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就应该坚持人本管理, 积极主动了解学生, 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在接手新的班级时, 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全班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通过与学生交流、与前班主任交流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学习态度及家庭情况等, 以便在日后的班级工作中, 针对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严格管理。

3.2“细”———实施细致的管理

班主任工作是极为繁杂的, 班主任必须对班集体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 包含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班级卫生情况, 等等。开学之初, 班主任应依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 制订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 有序地开展各项班级管理与指导工作, 避免工作无章法、无中心等情况的出现。由此可见, 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对加强班集体的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3“恒”———坚持持之以恒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持之以恒的决心是极为关键的。对于一项管理制度, 只有长期坚持下去, 且不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予以忽视, 方能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与教育效果, 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4]。倘若班主任制定了一些班级纪律制度以加强班级管理, 但仅仅坚持一段时间, 那么原本制定这些班级纪律制度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甚至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影响其他纪律与制度的贯彻执行。例如有的学生会认为“反正老师自己都忘记了, 那么我也不用太在意, 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不用管这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由此可见, 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 必须要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方能最终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3.4“做好表率”———做好学生表率, 发挥榜样作用

班主任应当做好表率, 发挥榜样作用, 进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可见, 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班主任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仪表, 做到“外修仪表, 内修气质”[5], 其中就包含班主任的各个方面, 如生活作风、言谈举止、业务素质以及品格修养, 等等。学生作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 在其潜在的意识当中, 都会将教师列为模仿的对象。因此, 班主任在要求学生不做某事之前, 自己应当先不做;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某项规定时, 自己就不应该违反该规定, 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班主任先带头做好表率, 且成为一个好的榜样, 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 建设优秀班集体。

4. 结语

作为现今社会中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职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中, 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就是“以学生为本”, 依靠学生, 这是现今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新模式。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中职生展开管理与德育教育, 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促使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但是, 由于我国将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在学校管理与教育上的时间不长, 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学校人本管理理论。对此, 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还应当加强人本管理在学校管理及其班级管理中的探索与研究, 并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共同运用到学校德育教育与管理中, 在本质上处理好中职院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强化对中职生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柯建兵.学校德育人本管理“四点论”[J].成功:教育版, 2009 (4) :173.

[2]丁铁燕.坚持人本管理, 切实抓好养成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 2011 (9) :76-76.

[3]刘春雁.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10 (9) :117-118.

[4]陈肇莹.以人为本, 推进中职德育创新[J].广东教育:职教, 2011 (7) :84-86.

人本德育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型 人本德育 改革策略

“教育要想成为一个拥有生命力的机体,就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内容的墨守成规,要不断对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去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教育的发展都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时刻保持德育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也要不断德育进行革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进行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现德育的创新化实践。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

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能及时将国家和党的最新信息和举措传授给学生,中职的德育改革和创新要有一定特色,并能将改革的进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做到德育工作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二)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中职德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既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又要将创新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之间的关系,保持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三)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面进行个性化创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人本德育”的目标创新

(一)中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人本回归”

“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将自己锻造成一个真正的人,因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回归,在中职德育目标中,就是要实现学生对于人本身价值的追求与回归。

(二)中职德育创新的理念是在德育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人格

“人本德育”的发展理念要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人的生活规律,德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实现“人本德育”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发展,形成学生的三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中职德育目标要对人本化的德育目标进行创新

继承了人本化的中职德育目标,还要考虑到德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层次性与延展性等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分化德育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德育创新时,要从学生和个人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对人的内在追求进行条件创新,形成个体的自觉性和长期性的德育目标。

三、中职“人本德育”的内容创新

(一)实现德育内容的个性化创新

由于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加入个性化的创新,让学生在共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学到个性化的“人本德育”。

(二)实现德育内容的职业化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化的改革和创新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发展和就业的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各种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中职德育职业化创新的关键,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职业指向性的德育内容。

四、中职“人本德育”的方式创新

(一)构建“双主体”的德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在“人本德育”教学方式上要向“双主体”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主导,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人本德育”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能力强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发展提供有利的外在环境条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还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化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本德育”的实施方式。

五、结语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改革,要实现创新型的“人本德育”,要不断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中职德育改革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四有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张弛.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本德育”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5,13:71-74.

人本德育 篇6

教育是最具有人类良心的事业, 是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可以深刻揭示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所以,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核心理念, 关键在于“五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于这个本源价值, 我们在相当长时间给淡忘了。改革开放前,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 我们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 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 让教育融入生活, 潜入人生, “认祖归宗”“重新姓人”。

现代大学科学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很容易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功能价值中淡忘和偏离,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现在, 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 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 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 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 对教学缺乏投入, 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 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 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 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 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发展的主体, 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生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这三者中, 大楼为体, 大师为根, 大爱为魂。近年, 学校的大楼多了, 空间大了, 条件好了, 大师多了。但我们总感觉大楼、大师之外, 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 就是大爱。有了大爱, 我们的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 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 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陶行知讲,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有位著名教授说, 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 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师爱是师魂,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 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教知识———解惑, 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 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 这是人师。

有位教育家把“大爱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 问寒问暖, 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 讲课精彩, 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 提供指引, 真正服务。实践证明, 平庸的教师在说教, 良好的教师在解惑, 优秀的教师在示范, 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为魂, 教师要以大爱为心,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 在活动中蕴涵教育, 在管理中体现导向, 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服务第一, 你服务得越好、越及时, 说明你越有价值。这主要包括6个服务体系: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四是困难资助体系,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是素质拓展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人本德育 篇7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或专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职业目标, 相比而言, 研究生阶段学生变得更为成熟, 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生德育管理体系中的主旋律。坚持人本思想, 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提出的新理念, 要求高校思政人员在德育工作中, 转变观念, 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人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目的。一般认为,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与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有重要关联的。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包含这么一个逻辑前提:人文修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道德改造, 从而影响这个人的外在道德行为。同时研究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可以通过作为人文精神塑造的软文化来改造其内心世界, 从而来塑造其高尚的人文情怀, 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我们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时刻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基点来开展工作, 着力构建一个新的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的开拓人。研究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二、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施现况

浙江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发展迅速的地方财经大学,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这几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 规模逐渐扩大, 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 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研究生导师的重视, 如何在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 努力培养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在德育工作中将人本思想和有效管理有机结合,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不断完善, 不断提高, 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部门重点考虑的命题。

1. 明确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目标。

浙江财经大学获得研究生培养权的时间, 在国内高校中相比而言是比较短的, 因此在整体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制度建设、考核机制方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学校研究生部十分重视研究生德育工程建设, 将研究生教育工程建设的目标明确界定为: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 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 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财经管理人才。其中, 对德育工作的目标进行了界定, 既重职业操守, 同时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将道德与综合品质进行了有机结合。这个目标, 是在对学院的研究生生源状况、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学科发展目标、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综合考虑后, 进行科学设定的。这个目标的科学设定, 能较为有效地进行组织更为细致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强调人性化教育, 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 从而实现学校制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2. 将研究生德育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

作为一所国内快速发展的新型特色财经院校, 浙江财经大学将研究生德育工程与学科建设同步起来, 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德育工程发展。譬如, 研究生学年考核中, 扩大德育情况在考核中的比例, 如果出现德育较差或恶性事件, 则直接取消参评资格, 严肃处理学术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精细化的实施过程,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方面有效改进了研究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了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发展。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阶段教育特征, 研究生在人生观上已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 因此, 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进行说教, 是低效的行为方式。为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 学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平台, 引导研究生思想道德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学校专门建立德育建设工程专项基金, 为开展各项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在近年的德育实施工程中, 组织了诸如评选研究生思想道德标兵、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思想道德主题征文、研究生道德讲座、道德论坛、优秀研究生访谈录等一系列活动, 并广泛开展研究生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的必要手段,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树立在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和自律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在全校形成一股浓郁的道德建设氛围,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现了一大批品行兼优的优秀研究生代表。他们在校园内传递着一股活力十足的正能量, 示范效应十分明显, 构建了有效的道德传播平台。

三、当前时代背景下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探析

长久以来, 我国高校的德育方法多为显性教育方法, 通过大量的理论灌输、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批评教育等方法来教育研究生, 这样虽能快速占领主导思想文化阵地, 但同时却忽视了研究生是具有情感性和能动性的这一特点。如今, 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光靠显性的教育方法达不到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还必须重视人本思想的运用。教育者要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 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人格,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因此如何在人格塑造和社会生存中寻求平衡, 这是当前研究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新课题。

1. 理顺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较为宏观的系统工程, 其主体不仅仅只局限于研究生个人和研究生党团组织, 还涉及到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应的部门和培养单位。因此, 需要将研究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逐一理清, 从而明确各个环节和部门的职责, 并且形成较好的协调机制, 考核口径是基于研究生整体性过程考核, 从而避免单个环节的片面性考核。凝结系统的涌现效应, 使得各系统部门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从而推进研究生德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2.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学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 长期处于一个尴尬不平衡的局面, 为了纠正这样一个不利于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术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将思想道德品行考核的权重进行了相应调高, 同时将学术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培养同步起来。这个调整, 不但表现在相应的权重发生变化, 还表现在对道德品行的考核上有了更为细致的评价标准, 从而为思想品行的水平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依据。高校需要确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各类特长;在评价方式上, 要以激励和反馈为主, 淡化比较和排名, 看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佳契合点。

3. 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载体建设。

浓厚的以学术活动为载体的研究生成才氛围, 应是学校着力要做的工作, 也是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组织工作的主旋律。引导研究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 是研究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目前研究生年龄普遍年轻化,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可以依托QQ、微博、微信、校内资讯平台等新兴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活泼、互动性强的各类德育活动, 让研究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 从而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研究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新生代力量, 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在当前价值多元化和经济转型时期, 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重新明确基本目标, 完善实施体系, 开展形式多样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努力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层次, 关注学生动态发展, 构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德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探索模式。重视研究生的精神生活, 重视对研究生的理解与关怀,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心智的驱动力。德育的人本思想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科学人才, 服务经济建设, 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研究生教育培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为切入点, 从研究生群体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剖析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方法, 以推动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 同时结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况, 探析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德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探索的新模式。

上一篇:互联网商业模式重构下一篇:天水市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