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德育模式

2024-05-20

人本德育模式(精选8篇)

人本德育模式 篇1

渗透人本德育理念

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使德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使其终身受益,必须立足于德育的长远效应,让德育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人本管理,德育为先”。纲要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和实践,创新体制。结合我校学生现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确立了“抓主题、突特色”的人本德育管理体系,实现德育活动主题化、特色教育课程化。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主题活动、班会课程和特色教育中渗透人本德育理念,建立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的人本德育体系,确保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主题教育为引领

构建德育系列化活动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价值生长点,关注和呵护这些生长点、加快其生长速度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关注学生的生命生长点意义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对学校教育做进一步的拓展,在开放式、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创造发展途径、提供成功体验,帮助每个学生个体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确立成长方向。于是,近年来,我校德育处根据各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过制定计划-实践探索-总结调整,以月为单位,以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以品质教育和养成教育为内容,已形成了完善的德育主题教育体系。例如,学雷锋活动、感恩教育月、微笑行动月、弘扬民族精神月、“青春未来”合唱比赛、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例如,09年“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以节日为契机,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常怀感恩之心,说出内心深爱”,要求每名同学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诚的情感,给母亲写一封“感恩信”,把这封信作为三八节的礼物送给母亲。在集体共情氛围的带动下,很多同学都写出了深发肺腑的感恩之言,在活动现场宣读时,学生和家长的眼中都满含泪水。在11月的艺术节活动中,德育处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了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的主题活动,令人惊喜的是,每个年级都有上百份作品展出,很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都拿出了让人惊喜的作品,学校于是积极组织这些有才华同学参加区、市的比赛,很多同学都拿到了非常出色的成绩,这或许会是开辟他们人生方向的起始。在今年开学初,全校再一次掀起了感恩孝亲活动的高潮,其中,初一年级以此为题开展了配乐诗朗诵活动,古典诗词的悠远意境、朗朗深情的吟唱诵读,已使得这个节目成为学校的品牌节目,同学一次次走到台前引领自己和观众感悟传统文化,也激发着学校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的特色办学思路。

二、以主题班会为载体

推动德育课程化建设

在实现人本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将人本理念转变成具体的措施,针对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传统的注重灌输的德育方式转变为注重内化,体现科学性。因此,主题班会成为我校积极推进人本德育理念的重要领域,以主题班会作为系列化主题活动的载体,将系列化主题活动的德育目在主题班会中实现。由德育处统领、班主任主持,将主题班会开发为校本课程或班级特色教育课程。一方面细化班会组织工作流程,严格落实筹备和计划→组织和实施→检查和反馈→评价和改进→学生成果这五个环节,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另一方面,以学习、生活、生涯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题,开展感恩、合作、自律、礼仪、交往、尊重、生涯规划、规则意识等系列的主题班会,在生动而具体的班会活动中,引导每一位同学探索自己的价值和成长需遵循的规范。在我们的主题班会中,特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策划、各个展示、小组探讨,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发展。

为了提高主题班会的质量,抓好主题班会任务下班主任队伍的智慧化建设首当其冲。于是,德育处首先对我校召开主题班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主题班会调研结果,首先进行制度建设,把主题班会召开的级别和效果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级别分为年级观摩主题班会和校级观摩主题班会,效果由德育处与班会评审小组共同评定,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期必须听三节以上校级观摩主题班会,并参加评课。该制度实行后,班主任从思想上提高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因为与工作业绩挂钩,许多班主任争取召开校级主题班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主题班会的质量。同时,为尽快提高我校班主任队伍的素质,使主题班会的召开更加的规范,我校开展了“如何上好一节主题班会”的校本培训工作。培训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面向全体班主任,由德育处牵头,由我校荣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的老师和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讲,对主题班会的作用、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方法、设计和准备步骤、班会教案、召开班会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班会结束后持续发挥它的作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以上内容经整理,现已成为我校班主任培训的校本内容。培训的第二部分是师徒结对,通过为班主任龄两年以下的青年班主任,配备有经验、能力强的骨干班主任做师傅,指导青年班主任工作,培养他们快速成长。青年班主任通过参加师傅所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的全过程,进一步了学习如何开好主题班会,加深对主题班会的认识。在完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同时,德育处也在逐步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结合上级下发有关召开班会的要求,组织班主任编写了《阳光成长——班会课程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校本教材,共两章66页,将作为今后德育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通过观摩和评课,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班主任们的思路越来越广,设计更加缜密,主题更加鲜明,形式更加多样,我校主题班会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如樊萍老师结合班里学生不讲文明的现象,确定了以《文明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会,并设计了以《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过火焰山为原型,自编自导小品《礼仪山》,教育学生只要讲文明,一定会翻过那座礼仪山,走向成功。由于立意新颖,人物形象可爱,语言诙谐,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该小品还还在学校艺术节文艺汇演中获奖。在观摩了樊老师的班会后,曾博老师受到启发,发挥作为语文老师的优势,在自己班级召开的《做一名文明的中学生》班会中,选择了许多美文、诗词,并配上音乐,由学生来朗诵,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告别不文明行为。

三、特色教育课题化 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

根据纲要精神,纲要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体制,鼓励中学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去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我校在积极领会纲要精神,探索符合本校发展的德育体系,大力开发适合我校的特色教育课程。

我校以教育部2010年“专家型教师培养及教育影响力研究”国家级课题为引领,在全面规划部署下,建立“特色办学”机制,自2010年1月开始,论证、策划、制定了“琴棋书画”特色工程的方案。学校专门设立以“琴棋书画”为核心的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其融入课程总体改革过程,促成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的面上普及,打造品位高尚、格调健康、情趣高雅、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一方面依托美术、音乐、语文、舞蹈等显性课程进行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加强了隐性课程的建设,譬如“名曲铃声”项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在“琴棋书画”特色工程中,我们追求优质与均衡兼得、惠及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落实教育对象普及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目标去功利化的理念。在“琴棋书画”特色工程的带动下,全校学生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潮。在全校“特色班牌”设计大赛中,高二(9)班的班牌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他们以篆书字体的《论语》为水印背景,用篆书注明“高二九班”四个大字,两旁印有篆书印章,整幅设计体现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热爱。在高三年级的毕业典礼上,毕业年级的XX同学一针一线绣出一幅两米长,半米宽写着“锦绣前程”四个大字的字幅送给母校,高二年级的黄山石和张彤彤同学则分别为学长送上了自己创作的表达祝福和送别之意的国画《菊花图》和“一帆风顺”四个行书字幅。传统文化的氛围已浸染了整个校园。在即将到来的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中,“琴棋书画”特色工程引领下的古筝社、合唱团、舞蹈团将带着他们精彩的节目走上舞台,这既是对特色工程的阶段总结,也是从学校对特色教育办学理念的倡导和特色教育办学思想的体现。

在“琴棋书画”特色工程的统领下,一系列学生社团和专业兴趣小组蓬勃地发展起来。棋社、服装社、古筝社、国画社、动漫社、心理社、合唱团、生物兴趣小组、无线电侧向小组、单片机小组、气象兴趣小组、ESD可持续发展兴趣小组等。学校创造各方面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发展自身的艺术和学科特长。

另外,我校以无线电测向军班为传统特色教育,在初中各年级设置军班,进行军制式的学习与训练——每周一至周五进行文化课学习,周六上专业课,开设无线电工程、识图越野、测向野外训练,电台训练,通讯工程规则、莫尔斯电码报务训练等课程。每学期至少还组织一次20公里的拉练,到部队院校去组织一次10天的封闭式军事训练的体验,选择最冷的三九天、最热的三伏天,学员赤脚徒步行军„„军班学生在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种科技竞赛中,先后有几十人次获奖,其中3人获北京市科技类银帆奖,2人获“国家健将”称号,4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3人代表国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21人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56人次在市区比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对特色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已形成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特色教育工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学生的特色发展促一般发展,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都能在适合的领域得到关注和发展。

四、德育管理综合化 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我校德育管理注重将德育目标与常规管理相结合;德育过程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在主题活动和特色教育的统领下,完善常态教育,在形式各异的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尊师重教”、“爱国爱校爱班”、“遵规守纪”等德育目标,细处着眼,严字当头,将主题活动、特色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德育实效的良性发展之路。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倡导自我管理、二是关注心理健康、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在实施德育管理时,我们在尽量避免道德规则的灌输模式,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在学生的个体需要中要尽可能的挖掘社会规范的因素,在因人而异地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社会规范,实现自我管理。在主题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统领下,我们非常重视建立和完善着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一方面,德育处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成立年级学生分会,加强学生会各部的职能,做到了各个部门和每一个学生会干事都有具体的职能,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每学期召开各类学生干部培训都在二十次以上,学生会成员与学校共同确定德育量化考核的项目:仪容言行、考勤、课堂纪律、课间操、午休、自习课、劳动卫 生、学习表现、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等;同时,我们建立值周班制度,每周安排值周班负责升旗仪式和值周,与学生会协作检查清晨到校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出勤、课间操评比、就餐的秩序和班级卫生,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精神文明评比;另外,德育处倡导班级中的小组管理制度,在班级中,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承担某项管理工作,然后由班主任统一协调,成立各管理小组,各小组安排班干担任组长,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监督检查、总结评比工作,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对各管理小组的工作表现,采用自评、互评和班主任总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管理、完善管理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管理,既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而且在学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这些管理活动让同学们参与进来,在管理他人的时候,换了一个角度,同学们就会观察到平时的自己,受到触动就会自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这些常规管理的参与对同学们来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是自我要求的重新认识和约束,这种自律精神在同学们自我管理的开展中已逐渐成为校园风气的灵魂。

(二)关注心灵

完善自我

在德育工作人本理念的统领下,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校建立了功能全面、富有特色的“阳光小屋”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开设午间心理趣味课程,引导同学们看心理书籍、欣赏心理电影、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吾爱吾心”心理健康文化周活动,出版心理校刊,播放心理广播。同时,向全校招募成员,成立沙盘治疗和心理剧的成长小组课程,不断探索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成长活动方案。心理老师协助各项主题活动和特色教育,探讨建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模式和德育机制。及时为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心理疏导课,将健康心理的理念渗透入各项德育课程化建设中,从各个角度保障了学生的积极、阳光、完善发展,促进了人本德育理念的最大化落实。

(三)指导学生规划人生

我校承接了海淀区教科所的“高中人生规划”国家课题,这对我校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我校的德育水平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我校以主题活动和特色教育为依托,为学生规划自我人生提供实践机会和探索平台。

在教科所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了本校的生涯辅导计划。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倾向测评,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干什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性格与能力,利用特色教育资源,着重发展自身专长。同时,大力倡导人生规划主题活动,一方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假期组织进行大中专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职情况调查,例如,“父母个人兴趣与职业兴趣调查”、“学生职业理想情况调查”、“社会岗位知多少调查”、“我国现行教育及专业设置情况调查”等,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进行一次成功人士的走访调查,开展一次当地高中学习环境和升学情况调查等;另外,通过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积累社会生存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各年级组的具体领导下,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研究科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五一前,各年级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去拓展基地进行拓展训练,去鹫峰进行露营和野炊,去生存岛训练生存能力,去敬老院和打工子弟小学进行慰问活动和艺术表演等等。

我校“人生规划”教育活动开展的热点之一,还包括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自发去探索人生规划的意义。在班会上,同学们深刻反思每次考试的成绩和自己的所得所失;探讨人生、理想与职业的关系;分析升学对个人未来职业和家庭的影响;认识人生发展过程,走好人生每一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喜闻乐见的案例分析、活泼有趣的演示和生动的角色扮演等,搭建起个性发展的平台;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自觉性。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校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德育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当我们领略到一些兄弟学校德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后,我们深深地知道:抓特色项目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而创建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使每一位学生及每一个家庭受益,才能使我校德育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化的道路,才是满足学生的平等、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的德育。实施人本德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的课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以不断提高认识水准为基础,不断渗透人本德育理念为途径,不断优化德育体系为根本,我们定会构建起更加完善合理的德育体系。那时,看着学生茁壮成长,全面发展,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定会“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人本德育模式 篇2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或专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职业目标, 相比而言, 研究生阶段学生变得更为成熟, 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生德育管理体系中的主旋律。坚持人本思想, 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提出的新理念, 要求高校思政人员在德育工作中, 转变观念, 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人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目的。一般认为,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与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有重要关联的。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 包含这么一个逻辑前提:人文修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道德改造, 从而影响这个人的外在道德行为。同时研究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可以通过作为人文精神塑造的软文化来改造其内心世界, 从而来塑造其高尚的人文情怀, 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我们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时刻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基点来开展工作, 着力构建一个新的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的开拓人。研究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二、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施现况

浙江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发展迅速的地方财经大学,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这几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 规模逐渐扩大, 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 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研究生导师的重视, 如何在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 努力培养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在德育工作中将人本思想和有效管理有机结合,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不断完善, 不断提高, 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部门重点考虑的命题。

1. 明确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目标。

浙江财经大学获得研究生培养权的时间, 在国内高校中相比而言是比较短的, 因此在整体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制度建设、考核机制方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学校研究生部十分重视研究生德育工程建设, 将研究生教育工程建设的目标明确界定为: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 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 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财经管理人才。其中, 对德育工作的目标进行了界定, 既重职业操守, 同时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将道德与综合品质进行了有机结合。这个目标, 是在对学院的研究生生源状况、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学科发展目标、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综合考虑后, 进行科学设定的。这个目标的科学设定, 能较为有效地进行组织更为细致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强调人性化教育, 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 从而实现学校制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2. 将研究生德育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

作为一所国内快速发展的新型特色财经院校, 浙江财经大学将研究生德育工程与学科建设同步起来, 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德育工程发展。譬如, 研究生学年考核中, 扩大德育情况在考核中的比例, 如果出现德育较差或恶性事件, 则直接取消参评资格, 严肃处理学术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精细化的实施过程,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方面有效改进了研究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质量, 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了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发展。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阶段教育特征, 研究生在人生观上已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 因此, 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进行说教, 是低效的行为方式。为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 学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平台, 引导研究生思想道德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学校专门建立德育建设工程专项基金, 为开展各项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在近年的德育实施工程中, 组织了诸如评选研究生思想道德标兵、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思想道德主题征文、研究生道德讲座、道德论坛、优秀研究生访谈录等一系列活动, 并广泛开展研究生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的必要手段,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树立在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和自律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研究生德育活动, 在全校形成一股浓郁的道德建设氛围,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现了一大批品行兼优的优秀研究生代表。他们在校园内传递着一股活力十足的正能量, 示范效应十分明显, 构建了有效的道德传播平台。

三、当前时代背景下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探析

长久以来, 我国高校的德育方法多为显性教育方法, 通过大量的理论灌输、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批评教育等方法来教育研究生, 这样虽能快速占领主导思想文化阵地, 但同时却忽视了研究生是具有情感性和能动性的这一特点。如今, 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光靠显性的教育方法达不到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还必须重视人本思想的运用。教育者要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 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人格,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因此如何在人格塑造和社会生存中寻求平衡, 这是当前研究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新课题。

1. 理顺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较为宏观的系统工程, 其主体不仅仅只局限于研究生个人和研究生党团组织, 还涉及到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应的部门和培养单位。因此, 需要将研究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逐一理清, 从而明确各个环节和部门的职责, 并且形成较好的协调机制, 考核口径是基于研究生整体性过程考核, 从而避免单个环节的片面性考核。凝结系统的涌现效应, 使得各系统部门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从而推进研究生德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2.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学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 长期处于一个尴尬不平衡的局面, 为了纠正这样一个不利于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术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将思想道德品行考核的权重进行了相应调高, 同时将学术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培养同步起来。这个调整, 不但表现在相应的权重发生变化, 还表现在对道德品行的考核上有了更为细致的评价标准, 从而为思想品行的水平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依据。高校需要确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各类特长;在评价方式上, 要以激励和反馈为主, 淡化比较和排名, 看重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佳契合点。

3. 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载体建设。

浓厚的以学术活动为载体的研究生成才氛围, 应是学校着力要做的工作, 也是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组织工作的主旋律。引导研究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 是研究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目前研究生年龄普遍年轻化,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可以依托QQ、微博、微信、校内资讯平台等新兴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活泼、互动性强的各类德育活动, 让研究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 从而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研究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新生代力量, 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在当前价值多元化和经济转型时期, 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重新明确基本目标, 完善实施体系, 开展形式多样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努力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层次, 关注学生动态发展, 构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德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探索模式。重视研究生的精神生活, 重视对研究生的理解与关怀,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心智的驱动力。德育的人本思想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科学人才, 服务经济建设, 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研究生教育培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为切入点, 从研究生群体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剖析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方法, 以推动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 同时结合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况, 探析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德育价值体系和实践探索的新模式。

学校德育人本管理“四点论” 篇3

[关键词]学校 德育 人本管理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德育始终是其中和重点,也是难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道德社会化,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德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社会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那么“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是怎样实施德育人本管理呢?这里浅谈用“四点论”(人本素质、人本制度、人本活动、人本权变)去点亮每一盏心灯。

一、“点将论”:确定德育管理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学校德育工作的“将”应具备“三能”:能说、能想、能干。“说”是一门艺术,能说是指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得准,说得巧,说得透,能给德育工作导向带来良性循环。“想”是一种拓展,能想是指有很强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想得深,想得全,想得妙,能给德育工作过程排除许多障碍。“干”是一项创造,能干是指很强的组织活动和处理事务能力。干得快、干得活、干得好能使德育工作落实锦上添花。

产生德育工作的“将”应采取“三荐”:举荐、毛遂自荐、民主推荐。灵活运用这三种“点将”方式,让有胆识之士担任不同的岗位,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免去“将帅不力,累死三军”和苦恼。

二、“点验论”:制订德育管理制度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细心“点验”,制订一系列保障有力的顺人心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德育人本管理的第一要义。管理制度就是“游戏规则”,它是“游戏人”在“游戏”前讨论通过的一项约束措施,并结合游戏实践而作适当的补充。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有《德育实施方案》《校纪校规管理若干规定》《环卫管理制度》《两睡纪律管理制度》等,制订这一系列制度时,要渗透两点人本管理理念: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措施。

主客体目标协调是指德育工作管理人和学生的目标协调,也就是实施管理和领受管理者的双方之间达成共识。学生是人而不是容器,把他们置于管理中心位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是制订德育人本管理制度的出发点。要点验这一点,学校一系列德育人本管理制度必须经过“三个过程”:个体认识过程、集体认同过程、共同发展过程。个体通过对德育管理制度内容的认知,他们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内因就起决定作用,再结合集体认同过程,于是德育管理制度就产生约束效应,最后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这样,德育管理制度就体现了人本管理理念。

激励措施是指为了完成德育人本管理目标而制订的激发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精神的有效措施。如德育工作者的《模范班主任评估条例》、《评优、晋级、晋职条例》,班级的《月模范班流动红旗评选方案》《文明寝、教室卫生区评估条例》,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标兵评选条件》《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模范团员评选条件》等。这些激励措施的使用,是帮助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发展个人,培养他们尽其所能为实现个人追求而奋斗的工作、学习精神。

三、“点染论”:开展德育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发展,活动之外无发展。”用心“点染”,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层次的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人本管理的第一要素。德育活动是指组织学生参与,或引导学生自主進行具有德育价值的操作性、交往性行为的实践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目的承受者又是活动行为的发生者,是活动的“主角”。德育活动能增进学生的德行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人在“点染”德育活动上要活用“两点”:点导和点燃。

学校德育工作人在常规德育活动(晨会、夕会、班团活动等)中,要开展一系列主题集中而鲜明,形式活泼多样,过程严谨而细致的活动,坚持每天“一事一议一点评”做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或生活方面的点导,解决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行动等,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广阔天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奠定成就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

四、“点化论”:疏通人本权变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尽心“点化”,运用权变引导疏通个别性格独特的另类学生的思想是学校德育人本管理的第一要点。权变引导是指德育工作人为实施有效的人本管理,考虑到影响学校或班级的各种因素,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前提,再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学生个性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措施,使之有利于校风、班风建设。运用权变引导要注重“三化”:以情感化、以理明化、以行激化。

情感具有感染性,那些另类学生的情绪都很敏感,情感内向、自卑、暴躁、有戒心、有敌意等,德育工作人应怀着对他们亲近、热爱、信任、期望等深厚情感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以情动情,达到培养他们健康情感的目的。

人本教练模式读后感 篇4

此书教给我不是教练别人,是教练自己。读那本书我都好和自己对照,那点是自己做到的,那点是自己没做到的。那点是自己需要追求的。我们已知过去,从来没有办法去已知未来,我们有自己的经验,有别人的说教,有自己的脑子去过滤,用自己的嘴巴去演绎,都是真的吗?未必。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不到的不一定就是假的。人生才有那么多名词:智者、高人、境界、仁者、圣人、等等。从他们的经验里给了我们一点点地启发和预知。人都知自己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只是在来去的过程里,没有同样的模板去复制自己人生的格局。探究和探讨是勤者的双翼,是愚者的误区。我们有怎能把一群乞讨者一夜之间让他成为富翁呢?

读完这本书,感觉到它是一部有价值且有一套独特技巧的书。书中先从“人”讲起,人是根本,是本源。当我们人了解人之后,也就是非常人啦。单纯的一个“人”就包含了无穷的东西故事。世间之事,皆因人起,事物变迁,也因人异。道不尽人之精华,渗透了世间人之奥秘和人之本性。借于人,而总结了一套套管理人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引发了许多许多通过人的本性来得到许多东西,此书的章章节节又使我们回到了我们的经历,历历在目,什么九点领导力。教练四部曲(理清目标反应真相心态迁善行动计划)和教练能力(聆听发问区分回应)及领导技巧。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太有用了,让我们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并了解他人和熟悉他人。真乃是《老子》语的反版“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本德育模式 篇5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 天才 ,伟大的先知。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 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 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 格。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 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 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 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包 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2、安全需要(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3、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4、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 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5、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 实现自身潜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 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 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 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 心理治疗 的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闻名。他还 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 人格 的“自我理论。罗杰斯以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 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

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 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并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改 革,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 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人是 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 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 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 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 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 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 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正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持有“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 用”这样的观点,所以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文化、环境、教 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 ,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 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 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罗杰斯在 60年代将他的 “患者中心”(client centered 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 提出了 “自由学习” 和 “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 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whole person或“功能完 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当然, “完人”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 化的人的模式,而要

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 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 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 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 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 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可见,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 学的结果。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课本 10页案例 非指导性培训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 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 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 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 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 是没有个人意义(personal significance 的,它只涉及心智(mind ,而不涉及感 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 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 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所谓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 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 杰斯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 fullearning 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 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 学习” ,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 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 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 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 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课

本 9页

人本主义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情感与动机因素,相信并鼓励学生的自我 发现、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为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当前我国的教 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①重视教师的“促进者”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当前,我们时常强调学生 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往往还是陷入了教师的权威与控制中,即教师仍 然是知识与权利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与权利服从者。教学中“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我要求你照办、我命令你执行”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最 终消磨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兴趣、激情,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 性发展。罗杰斯提出的“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观念以及倡导“真诚、理解与信任” 的师生关系,使我们更加明确教师的职业角色与教学任务,能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顺畅沟通与情感交融,营造和谐、愉悦与自由的教育氛围,优化学生的成 长环境。

②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明确教学定位。现今的教育因沿袭了传统教育 的许多特征,特别重视学习的最后结果,不太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对学生 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罗杰斯更 看重后者,他认为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健全人格正是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的。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显性与隐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和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指导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探索兴趣和习惯以及健康人格,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③强调 教育 与“真实问题”相关,体现教育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罗杰斯指出教学内 容应与“真实问题”相关,从做中学,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这实际就是强调了教 学 的实践性。可悲的是,当前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校内,割断了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不能向外延伸,也未能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我们应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校区、园区、城区”的三区互动,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让学生能亲身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

④推崇学生的自主评价,更新教育的评价方式。罗杰斯主张自主评价,将评价的权 利和责任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与创造性。与此相对照的是,我们仍然将教师评价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 式,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自由,使学生主动、有效、持久地开展学习,严重阻碍了 学生的全面、自由 发展 与个性弘扬。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 突出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 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负责的学习者, 实现教育评价由传统的外部评价向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以外部评价为辅的转变,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评价目标的层次动态性。通过转变评价方式,开启培养学 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另一扇亮窗。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一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相信学生能“自己指导自己,教学 要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另一方面,倡导“非指导性教学” ,否定教师作用, 言过其实。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 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

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 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 义者所重视的 ,而是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 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在 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 演、考试甚至嘲

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 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teacher ”这一角色, 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 ”。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 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 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 ,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 “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那么,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哪 些呢?罗杰斯认为,这和心理治疗领域中咨询者对咨客(患者的心理气氛因素 是一致的,这就是:(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 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 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 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师” 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 “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 之所在。

总之,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 “患 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 倡导 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对 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 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 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 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 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 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不正确的,是言过其实的。

既然我们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价值的独到见解有了初步 的了解,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呢?详见书上 9— 10页: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发挥 自己的潜能,能够自我实现。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帮 助学生理

解自己,发展自己,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习的气氛。

2、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注重教学目的转化, 由“纯知识 传授”转向“情感教育”培养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合到各 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教师要辅导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了解群已关系和社会规范;了解自己的权 利和义务,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自己的前进 方向,建立适当的价值观念。注 重学生个性培养。

4、加强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两面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意志品质, 使用权每一个未来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都 有具有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5、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附:课本 8页书上观点: 人本主义强调要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因素,认为学习需要 整个人都投入其中,也就是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人本主义 学习论者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必 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 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激发自我实现潜能。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要求发现、获得、掌握 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 否有助于导入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了解到了自己原来不很清楚的某些方面。在教学中人本主义应当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 己的潜能,能够自我实现。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帮 助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己,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习的气 氛。

2、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注重教学目的转化,由“纯知识传 授”转向“情感教育”培养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合到各 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教师要辅导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了解群己关系和社会规范;了解自己的权利 和义务,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自己的前进方向,建立适当的价值观念。

4、加强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 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意志品质,使每一个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都有具有 深厚而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5、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它的缺点是:对教师的作用的否定,是言过其实的。

三、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P27----30 在这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以研究学习为己任,所以 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学习理论,因而也没有形成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所 提出的一些关于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观点,更多的是从“关注人的生命在现在和 未来的价值”这一整体视角出发而展开论述的。

没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不意味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 育教学没有明确、可遵循的指导方向。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 特点:详见课本 28页:

1、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仅仅围绕认知远远不够, 学 生的情感、欲望、自主性、体验和感受,这些统统成为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因素及 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2、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罗杰斯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告诉我们教学要符合意义学习的要求,就要和学生的个性经验结合,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的焦点就要直指学生的

学习经验、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总之,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最终目标都只能是为学 生学习需要提供支持,为个性发展创设空间。

3、关注认知设计与情感设计并重、协调,注重学习氛围、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关注认知设计与情感设计并重、协调,注重学习氛围、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创设,促进学生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的创设,促进学生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情感 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再以认知设计为唯一目标,而是重视情感设计,关注 认知设计与情感设计并重。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给学生提供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尝试、发现、探究。教学设计的应用指导 具体应用到教学当中,我们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也就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教学设 计: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 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 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 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2、协调师生关系,重视情感性因素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协调师生关系,性,积极展开学生思维,让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令人 心情顺畅,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课堂上要发扬教学民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影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影响【案例呈现】课本 26 页 首先,教师要能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课本 页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 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其次,教师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挑战各种复杂的问题情境。第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 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第四,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让学生到第一线去,让 他们直接面临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案例 篇6

大树小学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良好素质的关键所在。我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主题队会、少先队课程活动、日常规范教育、阳光大课间活动等加大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教育,效果显著。但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之间不能很好形成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的对立、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同学之间的对立等等。

我校地处城市边缘的农村,在政府的支持下,本村开展了养殖业、门市店等经营致富,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早在20几年前就推广了“划市”政策,只是一直未被平改。近年来,为响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我校接受本村及周边三个村庄的学生就近上学。这样一来,由于居住环境、文化意识、经济条件以及家庭中诸多的特殊性与不均衡性,导致学生及家长道德教育水平层次不一,参差不齐,这些学生中个别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风尚,久而久之还带动了班级内其他学生也形成了不良风气。我校在转化学生思想,落实文明礼仪以及规范日常养成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真实案例

(1)现就读于我校六年级学生李庭羽等同学在上五年级时脾气就咄咄逼人,经常在班中说一不二,上课不遵守纪律,课下也不完成作业,还跟老师顶嘴。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惹不起啊”。为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很是头疼,多次与家长沟通,效果甚微。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和学校从未放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可贵,看来确实如此。我校一名同学捡到了一部价值1800多元的手机并主动归还失主,失主送来感谢信连连夸赞。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我,专门为此召开了校会,校长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状。在榜样的感染以及班主任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感染下,班内学生真正触动了“向善”的心灵,尤其是那几名“坏”孩子。其中李庭羽在全校师生“爱”的关怀与感召下,改掉了先前的坏习惯,主动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多次在阶段性评价中取得好成绩。更可贵的是,他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50元钱,没有自己私吞,而是主动交给了老师并找到了失主。孩子在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校师生都感到非常高兴,一切来源于爱的关怀和榜样的感召。

(2)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校认真学习并响应相关文件精神,多次组织班队会、校会、演讲等活动,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养。班主任李宝英老师更是注重孩子们的德育教育,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课,并要求学生整理材料写出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作文。孩子们的作文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合情合理,所表达的梦想激励人心奋发向上。班主任老师选出几篇出色的作品,由作者亲自为班内学生朗读。大家都认真倾听,沉默思考,暗下决心。尤其是贾可欣同学,她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然而因为家庭亲人的离世,那种无奈与伤心使她改变了梦想—要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大家被她这种悲伤、难过、奋发向上、立志为人等多种情感所感动,一些同学还偷偷抹了眼泪,大家都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好好学习,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教育理念与目标

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目标是学校教育需要探索与总结的。以 “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家庭社区德育环境与校本德育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研究工作,并对德育的评价进行研究,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目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学生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沟通,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

2、学校目标—学校有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艺术,创新学校特色德育教育的模式,建设新型的书香校园。

三、具体做法

1.消除疑惧心理,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指责、批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的帮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激起他们重新向上的意向。同时,进一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糊涂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并在集体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2.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某种特定动机所驱使。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动机,例如,打架行为,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为了称“王”称“霸”,有的是受人唆使等等。只有了解真正的行为动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

这些学生的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看作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作弊视为“友谊”,“够朋友”。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不良行为,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这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结合实例,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他们从中得到借鉴,认识到改正自己不良行为的必要性。4.抓住时机,促使转化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品德不良的学生如果出现醒悟,即他们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错误的意向和愿望时,教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时机,给予鼓励与帮助。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进步的热情和信心,我们通过表征性奖励并结合榜样师范的作用,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并持续下去。

5、密切家校联系

学校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紧密性。我校利用多种资源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和学习的近况。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两次家长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信息。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那些特殊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自控能力有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努力往往会让老师和家长刮目相看,同学们也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综上所述,我校德育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注意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灵活使用,做到因事、因人而异,使各项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今后,我们还要更加努力的去摸索,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争取使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人才。

人本德育模式 篇7

教育是最具有人类良心的事业, 是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可以深刻揭示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所以,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核心理念, 关键在于“五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于这个本源价值, 我们在相当长时间给淡忘了。改革开放前,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 我们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 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 让教育融入生活, 潜入人生, “认祖归宗”“重新姓人”。

现代大学科学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很容易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功能价值中淡忘和偏离,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现在, 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 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 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 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 对教学缺乏投入, 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 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 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 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 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发展的主体, 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生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这三者中, 大楼为体, 大师为根, 大爱为魂。近年, 学校的大楼多了, 空间大了, 条件好了, 大师多了。但我们总感觉大楼、大师之外, 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 就是大爱。有了大爱, 我们的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 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 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陶行知讲,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有位著名教授说, 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 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师爱是师魂,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 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教知识———解惑, 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 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 这是人师。

有位教育家把“大爱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 问寒问暖, 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 讲课精彩, 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 提供指引, 真正服务。实践证明, 平庸的教师在说教, 良好的教师在解惑, 优秀的教师在示范, 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为魂, 教师要以大爱为心,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 在活动中蕴涵教育, 在管理中体现导向, 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服务第一, 你服务得越好、越及时, 说明你越有价值。这主要包括6个服务体系: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四是困难资助体系,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是素质拓展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人本德育模式 篇8

【关键词】人本德育 现状 优化对策

近年来,随着职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校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新形势下,职校教育工作者非常期盼出现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效的德育模式,而人本德育的出现,为职校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一、职校人本德育现状

(一)认识比较肤浅

在职校教育中,人本德育应用较晚,进而对人本德育理论的认识较为肤浅,不够透彻,特别是在内涵把握、路径构建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理论认识的不足,导致实践匮乏,进而无法实现学生德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体系不完善

尽管在职校教育中推广了人本德育实践,但是因为此种实践主要穿插在已经成形的德育框架当中,导致职校关于人本德育体系的思考较少,没有真正构建人本德育实践体系,制约了职校人本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

(三)特点不突出

因为职校人本德育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人本德育目标的达成予以充分考虑,与职校教育联系并不密切。所以,在很多开展人本德育实践的职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特点不突出、烙印不明显等问题。

二、职校人本德育优化对策

(一)优化职校人本德育实践的途径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增加人本德育实践深度

职校人本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要想实现人本德育目标,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之后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实现预期的人本德育实践效果。在实施人本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教师具备实施人本德育的能力,就要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日常德育工作,为人本德育工作指引方向,增加人本德育实践深度,实现人本德育实践目标。

2.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奠定人本德育实践基础

在人本德育实践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社会思想与道德内化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意识,并且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人本德育实践并不是对德育知识作用的否认,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德育知识,也是开展人本德育实践的一种途径。通过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填鸭式、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产生厌烦,进而逐渐疏远德育知识,无法达到人本德育实践的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完成德育知识的学习,为人本德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体系构建为纽带,提高人本德育成效

在职校教育中,一定要在校园文明人、家庭文明人、职业文明人、社会文明人培养的基础上,构建人本德育实践体系,以课堂渗透形式,为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社会实践形式,巩固现代文明人的培养成效,提高人本德育实践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展开系统思考,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确保人本德育实践的全面展开,提高人本德育实践成效。在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人本德育培养目标与内容,保证活动数量与质量的达标,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与实践,并且予以反思,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了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需要重视活动的个性化与主题化,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掌握职校人本德育实践关键

1.科学评价

人本德育实践评价目的就是提高职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在予以评价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在职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上,用学生成绩予以检验。与其它学科评价不同,德育评价不能立刻评判出学生的德性情况,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并且单一的试卷形式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德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继承传统

在开展人本德育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借鉴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人本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素材。比如,围绕“关于教育者施教方法思想”而言,古代传统德育包括了因材施教法、教学相长法、身教示范法等。

3.内容互补

在职校人本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为此,教师一定要设立正确的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展开实践活动。在人本德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企业管理规范、管理理念、行业质量标准等当成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校中开展人本德育实践活动,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并且针对实践不足,提出了有效的优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本德育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对提高学生的人本德育素质、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

【参考文献】

[1]李雁青.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上一篇:《榜样》心得体会下一篇: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