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策略

2024-08-31

人本管理策略(精选12篇)

人本管理策略 篇1

企业管理经过泰勒、法约尔、梅奥等许多管理学家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也由最初的忽视人的作用发展到今天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应用。在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研究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对于做好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人本管理思想溯源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的简称,它是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把人置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根源。它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期,具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美国管理学家———泰勒积极倡导“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实验,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特点是,用标准化、定额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取代以往那种只凭经验、习惯、感觉进行管理的做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以科学调查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理论,开辟了不依赖传统经验和直观判断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纪元。但是,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说为依据,把人当作一种纯粹的生产工具,忽视了人具有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需求的本质特点。这种理论还加快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使工人渐渐成为机械的附属品。[1]在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工人是被动地从事生产劳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生产管理,因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其结果往往是劳资之间不断地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这些都加剧了企业管理的困难,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学派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管理学家把焦点从“事”与“物”转到对人的研究上,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人力资源学派也应运而生。早期的人力资源学派产生于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历经了8年,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新观点。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总结了霍桑试验的成果,他首次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创立了梅奥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团体对个体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团体工作的标准建立在个体工人产出的基础上;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团体标准、团体情绪和团体安全感的作用小。这些结论使组织在如何发挥功效和达到目标方面,对人力要素更加重视,同时也导致家长制管理模式的日趋增多。[2]但它的特点是侧重研究人的社会需要、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及激励方法等内容,主张把工人看成“社会人”而非“经济人”,把社会学、心理学引入了管理,使管理理论获得了一次巨大进步。

第三阶段———人际关系理论阶段。倡导人际关系运动的学者是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追求在管理实践中实行更富有人性的理念。他们提出的思想认为,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工人一定会成为高产出的工人。其代表人物是戴尔·卡内基、亚伯拉罕·马斯洛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更多地来自其个人的哲学观。例如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激励的角度看,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层次的需要才会被激发;一旦某种需要被充分满足,他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人际关系理论为激励理论提供了依据,成为人本管理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其特点是注重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决策。其核心内容是以企业中的管理者为“决策人”进行定量化、理性化的科学决策与管理。但是,决策理论学派很少涉及人的文化因素。

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文化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威廉大内等学者提出了新型管理理论,该理论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深刻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假设,即“全面发展的自由人”。[3]人是一种有感情、有直觉、有文化意识并值得给予尊重的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刺激—反应型的生物体。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应注重从文化因素方面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整个企业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利用各种文化媒体,渲染文化气氛,使处于其中的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不断提高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觉悟、思想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从而通过企业营销、售后服务、产品包装及员工的礼貌等形式,把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扩散到整个社会,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主体人”文化,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得到广大管理者的认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展示企业管理思想的新发展成果。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应用。由于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企业管理更要重视人性化、柔性化。

(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

人本管理的目标是要求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同时,要为本企业的员工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使员工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要十分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

过去的企业管理把人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使人被动地适应企业,人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管理必然导致员工积极性的极大挫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人本管理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使人的知识、潜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过去的管理,是在制度、监督下进行的,而自我管理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自觉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我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4]

(三)人的自我管理应建立在集体管理之上

个人的自我管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发展目标往往与集体的发展目标不一致,影响企业向前发展。因此,个人的自我管理必须建立在集体管理的基础上,使自我管理和企业的管理目标一致,把企业的目标化为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动力。

(四)创造相应的工作环境

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员工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完成工作任务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同时,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使员工明确了解企业精神的实质,自觉地发扬企业精神。

三、企业实现人本管理的策略

实现企业人本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就是要求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5]把人本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中,需要转变管理观念,确立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在人本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冲破旧观念、旧思想和旧习惯的束缚,走出人本管理的误区。在企业管理中,往往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分割开来;或者以人本管理为借口,片面强调突出个人的作用;或者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人情管理,只强调激励作用却忽视思想教育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在人本管理实践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为了实施人本管理,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管理创新,特别是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重视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二)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

员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企业管理中,以员工为企业的主体,实行民主管理,提高员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员工在企业管理中自觉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要把员工的地位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维护员工的权益,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促进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处理好员工的各种问题,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使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园。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人文环境,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实质上就是企业价值观。可以说,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既决定了企业的特征,又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活力之源。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于,它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员工思想中,从而统一员工思想,引导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企业的价值观各异,但共同点都是要引导企业员工把个人与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激励员工为实现个人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如何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呢?一般地说,要坚持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氛围,把尊重人才、关心员工的思想贯彻到企业管理中,为员工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有成功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育。IMF前总裁沃森在总结IMF的企业文化时提出了“尊重个人,顾客至上,追求完美”;海尔集团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体现了企业文化价值观,成为海尔企业中统一员工思想、发挥员工潜力的有力“武器”。

(四)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重视员工的成长和技术培训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只有真正实行人本管理,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发展造成的损失。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员工培训,增加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自身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能力。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注意把系统化培训与职业生涯培训结合起来。所谓的系统化培训,就是指在业务与人事两个领域内创造一种继续学习和进步的环境。它不同于一般的培训,体现的内容更广泛,既有技能方面的培训,也有人际关系训练和一些策略训练。职业生涯培训是指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计划,培养员工抓住内部各种升迁机会的能力,帮助那些适合升迁到关键工作岗位的员工做好晋升准备,为现有员工设计未来的职业晋升通道;通过各种培训班、学习深造、报销学费等形式,支持员工的自我发展;职业生涯开发使员工在企业内看到了个人事业发展的前景,产生了发展自身的希望,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责任感、信赖感,从而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完成任务的动力。从激励的作用方式看,可以把激励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指通过奖励、收益、荣誉及提供晋升机会等,使当事人获得利益,从而受到鼓励。负激励是指对当事者进行处罚、惩治和减少收益等方式,使当事人因为不当行为遭受利益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打击。这两种方式利用得当,都将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到巨大的作用。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目标和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翁意识。在人本管理中,可以采用的激励途径有:(1)目标激

励。即设定具体的目标,激发群体的积极性,迎接复杂艰巨任务的挑战。在目标的激励下,发扬团队精神,使员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完成工作任务。(2)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员工具有归属感、满足感和信赖感,激发员工的士气,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3)需要激励。企业要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制定激励制度,为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员工的行为,使之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制定各个层次上的具体方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上的需求,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

参考文献

[1]钟林军.企业人本管理初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5):6-8.

[2][美]斯蒂芬.P.罗宾斯,大卫.A.德森佐.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4-35.

[3]编写组.现代管理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3-26.

[4]卢昌崇.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7-51.

[5]杨春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点分析及改革取向[J].财经问题研究,2010,(6):44-46.

人本管理策略 篇2

“城乡结合部人本化基础道德建设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

合 隆 中 学

“城乡结合部人本化基础道德建设方法与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

在人类文明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开放社会和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德育工作备受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前,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管理质量,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造坚强的道德羽翼,我校也为了早日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近年来,围绕“人文至善,科学求真,让学生创造生命的精彩”这一办学理念,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大力加强我校德育科研工作。在示范、明星中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本着重过程、重研究的创建理念,申报了“城乡结合部基础道德建设方法与策略研究”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认真扎实开展各项课题研究任务,积极推进明星中学的创建。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人本化基础道德建设,是以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为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各项育人工作的质量。学校必须以管理目标为依据,管理好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二是人本化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归结,学校德育质量的主体。行使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校长和教师,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人才观,以国家教委的德育大纲为依据,做好育人工作,保证学生的合格率。因此,学校德育质量管理的内涵就是构建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层次体系、评价体系,体现系统性、可操作性、实效性。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内容上不断注入时代特色,如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在方式上提倡学生内塑的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不断拓宽学生人际交往空间,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使诸因素有机融合,互为作用,最佳达成德育质量。

①构建以“人本化基础道德教育”为目标的德育工作立体框架

以“人本化”为目标,以先进班集体创建为途径,以基础行为规范训练为抓手,以“文明学生”为基本队伍,以学生志愿服务队为窗口,以班级生活为阵地,以社

校、家长学校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一流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人格心理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②建立德育课程科目化框架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面对开放、多元、动态的现代社会,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材、理论这线性结构、单一内容、凝固模式上,必须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德育资源和教育渠道,建立一个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思想与行为有机结合的开放、立体、多层的德育课程框架。并从校情出发,使德育课程科目化,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富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并能在德育新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③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不仅是“三会”教育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④注重学校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际环境建设、家庭、社校环境建设,为学校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

⑤建设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学校德育管理队伍,教师的德育管理水平提高,德育管理实绩显著。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强调科学的操作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加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务必要“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

研究工作要以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每一项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去,讲究实效。

3、过程性原则。

示范中学的创建中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学校要坚持把示范中学的创建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检索,了解我国目前其他各个省市人本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以及国外有关德育教育的新信息等。

2、比较法

通过对比研究,进行创建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探索最适合城乡结合学校人本化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道路。

3、经验总结法

加强经验交流与总结,及时找出问题的存在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课借鉴的文字经验资料。

三、课题实施的措施和策略

1、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的若干德建设意见》

2、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寻求突破,创新发展”。我们在道德教育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教育对象上注意层次性,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加强基础道德常规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主题教育。

3、加强对特殊生的管理和道德教育。加强对特殊生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加强特殊学生研究,撰写生命教育个案,交流特殊学生教育经验。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良好的道德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备素质,是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5、根据不同年级道德需要和目标,分年级实施道德教育。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不同的道德需要,我们努力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与内容。

6、加强道德教育网络建设,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7、积极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大力推进道德建设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各人的特长也是不同的,衡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设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每期举办各种 “特长兴趣班”。目的是为各类型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四、课题实施的日程安排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根据总课题研究方向及争创示范中学有关精神,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的实施计划,收集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资料,做好实验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开提工作。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此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按照实验的具体规定内容进行分布实施,确保实施过程中的落实和实验的个性指标到位。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收集整理好实验资料,系统分析实验的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和实施进展情况。规范整理实验研究的经验文章和相关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实验工作报告,积极准备结题。

五、组织机构及条件保障

(一)组织机构

顾 问:庞立民 林永久

组 长:刘胜利

成 员:史永志 付百辉 张福鼎 全校各班班主任

(二)条件保障

1、学校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所有必要的研究场地,建立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

2、学校将为实验的研究提供所需的实验经费,为实验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合隆中学德育科研课题组

人本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职中教育

G715.1

一、职中班级管理的功能及现状

(一)职中班级管理的功能

1.教育功能

就职中教育来说,16-22岁是青少年良好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该阶段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生。班级管理当中体现出来的班训、班风、价值观等都会在各个方面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2.發展功能

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将个人利益与班级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这份凝聚力并不会随着毕业而逐渐消失,而是会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影响着其行为作风。对于之职中院校的学生来说,本班级的学生都是学习旅游专业,所从事的职业也多数与旅游相关,通过凝聚力能够将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再次集中,使他们形成紧密的小团体,对学生今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导向功能

班级管理需要明确的班级目标,而班级目标又是学生为之不断奋斗的方向,为了实现目标,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与斗志。如果班级管理方式是有效的,那么在学习上落后的成员会受到班风的良好导向,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二)职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职中管理沿用了初中、小学的“家长制”管理模式,在该种模式下,老师插手了学生过多的学习生活,忽略了学生心理特征。每个学生因为家境、教育环境、遗传因素等不同,个人主观心理也存在着差异,而使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则忽略了学生的这些差异,忽略了学生不断改变的董爱华需求,更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职中的学生思想相对成熟,如果还沿用中小学刻板的管理方式,则会束缚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基于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就是将每个学生看做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明确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主体地位,要尊重他们的心理变化、个性想法,让学校各项组织活动都要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培养他们全方位的发展。结合传统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应当遵循以下的思路开展。

(一)平等看待每位学生

职中院校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班级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虽然职中院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但是他们的心智未必成熟。我们应当用不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将每位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不可能全部正确,难免会出现差错。因此在班级管理当中,不能单纯地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对象,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每位学生,甚至是孤立某些学校较差的学生。相反的,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整体成长,并且重视学生的自我个性,将学生视为朋友平等看待。班级群体是平等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也是学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不应将学生分为干部、非干部,更不应当将学生分好与差。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他们的心智可能不够成熟,但是不能因此就剥夺他们自主选择权。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及潜能

职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教会学生日后踏入到社会当中如何交际、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也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一味地关注“好学生”,因为将学生分为“好”与“坏”本身就是错误的。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我们应当合理看待这些差别,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管理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发挥其潜能,展现自身的特长,这就要求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每个人都有着潜能,只是每个人的潜能会存在不同。学生潜能能否被充分激发,班级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管理活动中,将每个人都看做是优秀的潜能性人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使得教育活动更加“人性化”。

(三)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

将人本主义思想灵活地运行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求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重要核心与动力,通过组织机构的搭建与职能的分配,来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潜能得以发挥,促进组织机构的高校运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应当更多地采用学生自治,针对班级管理情况设置组织机构,让成员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岗位,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这也是尊重学生最好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将班级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班委会、5个职能部门、12个班级事务小组,通过不同工作小组之间的配合,让每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班委会由班长与副班长两人组成,主要是根据学校本学期的重点工作,来制定本班级的工作计划,并且定期召开例会,对班级事务做出决策;职能部门与事务小组属于上下级关系,组织部下分设人事管理、考核管理、决策管理三个小组;教育部下分设学科学习、其它学习两个小组;活动部下分设大型活动、班级活动两个小组;宣传部分为网络外宣、班级记录两个小组;生活部分为寝室建设、财务管理、心理健康三个小组。

三、结束语

职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职中班级管理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人本主义与班级管理活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J]高教视窗.2010.3

人本化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篇4

一、更新管理理念, 实现教师管理的人本化,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传统管理的基础是制度, 注重对管理对象的规范与约束, 注重对管理过程的控制与监督。管理理念的改变, 就是要把人的发展因素看作是有效管理的核心因素, 要变传统的相对束缚人的个性的刚性管理为充满人性化的“人本化”管理, 达到人本化和制度化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教师管理的人本理念, 始终坚持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本化的和谐统一, 始终坚持把崇高的职业道德、动态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现代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而使学校拥有一支具有饱满热情、良好态度、顽强意志、奋发精神、扎实作风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基础

遵循现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与特点, 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以敬业、爱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主体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健康心理素质。1.实行师德师风承诺协议制度, 每年组织教师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向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出师德承诺, 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2.实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采用领导评议、年级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不定期评价教师师德。年终, 学校整合四方面评价, 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结果。3.实行师德师风奖惩制度。将教师师德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与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挂钩, 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 实行“一票否决制”, 不得评优, 不得享受年终奖金等。

三、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持

实现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教师, 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并使之成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知识与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经验与研究并重”的教师培训和发展原则, 采用多样、灵活、实效的教师培训方式, 不断充实、壮大教师队伍, 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立足校本培训, 狠抓继续教育。这包括:校内全员培训;实行“走出去, 请进来”的措施;骨干教师培训。采用制定计划, 重点培养, 以点带面的方法, 培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功训练, 举行普通话、三笔字、计算机等基本功培训和竞赛活动。

强化校本教研, 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确立“立足校本, 加强基础, 倡导多样, 形成特色, 善于总结, 适应改革”的教研总体规划, 坚持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原则。全面管理就是要激励人人参与教研, 人人撰写论文。全程管理就是对立项的课题, 及时开题, 搜集资料, 拟定方案, 定期召开实验阶段性研讨会。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竞争力

探索包括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努力构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把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考核测评标准和办法, 完善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 让优秀教师敢于冒尖, 早成名师,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实行教师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 让能者上, 庸者下;评价、激励机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改革分配制度, 拉大收入差距, 使分配政策向名师、优师倾斜, 按劳分配, 优质优酬,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更新活动课程

管理创新与人本管理 篇5

2005-5-1 来源:现代企业 作者:杨丽萍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综合当代心理学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

1、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意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思想、愿望或远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2、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因此,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容

以人为本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世界各国重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的发展靠什么。

1、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因此,管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人的潜力极大,关键在于开发。一个企业要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就应使企业员工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能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就会取得管理企业的成功。办企业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不是单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办企业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企业中的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是把员工仅仅作为机器体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管理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2、企业为人。“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的关系,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当如何取舍?这里涉及一个价值等级的问题。(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在经济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价值等级序列中,什么是终极的价值?开始人们可能认为经济价值是最高的价值,因为在体验其他事物之前,生活必须首先得到保障,因而应该把一切有益于维持生命、健康和活力的事物放在首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致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一致。然而这一回答却和企业终极价值判断大相径庭。企业的终极价值也不仅仅在于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这涉及企业价值观中关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什么”的问题。

3、企业靠人。以人为本管理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创造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或“团队文化”,这是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倡导的是“人性尊重”,把自由性作为每个人的人性本能,在此基础上凝聚起亲密无间、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的组织,就是尊重人性的组织。

三、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体现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近几年一些大企业为引进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选拔管理人才的创新。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始尝试内部公平报考制度,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岗位的负责人。为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企业相继撤除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便人员流动更为灵活,这可使每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以人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效能和工作效能。此外,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积极性激励的最优化。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二战”后数十年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两次顺利渡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成功的奥秘就是重视经营权、淡化所有权,这也是日本股份制企业与欧美企业最大的差别。“二战”后日本取消了干涉企业经营的财阀控股公司,随后使股份高度分散化。股份高度分散化使股东大会变得有名无实,企业的实权掌握在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者手中。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人本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型 人本德育 改革策略

“教育要想成为一个拥有生命力的机体,就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内容的墨守成规,要不断对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去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教育的发展都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时刻保持德育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也要不断德育进行革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进行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现德育的创新化实践。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

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能及时将国家和党的最新信息和举措传授给学生,中职的德育改革和创新要有一定特色,并能将改革的进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做到德育工作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二)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中职德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既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又要将创新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之间的关系,保持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三)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面进行个性化创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人本德育”的目标创新

(一)中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人本回归”

“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将自己锻造成一个真正的人,因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回归,在中职德育目标中,就是要实现学生对于人本身价值的追求与回归。

(二)中职德育创新的理念是在德育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人格

“人本德育”的发展理念要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人的生活规律,德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实现“人本德育”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发展,形成学生的三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中职德育目标要对人本化的德育目标进行创新

继承了人本化的中职德育目标,还要考虑到德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层次性与延展性等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分化德育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德育创新时,要从学生和个人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对人的内在追求进行条件创新,形成个体的自觉性和长期性的德育目标。

三、中职“人本德育”的内容创新

(一)实现德育内容的个性化创新

由于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加入个性化的创新,让学生在共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学到个性化的“人本德育”。

(二)实现德育内容的职业化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化的改革和创新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发展和就业的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各种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中职德育职业化创新的关键,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职业指向性的德育内容。

四、中职“人本德育”的方式创新

(一)构建“双主体”的德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在“人本德育”教学方式上要向“双主体”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主导,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人本德育”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能力强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发展提供有利的外在环境条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还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化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本德育”的实施方式。

五、结语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改革,要实现创新型的“人本德育”,要不断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中职德育改革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四有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张弛.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本德育”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5,13:71-74.

人本管理策略 篇7

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始终离不开制度。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不能由个别领导“闭门造车”,而应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凡是要求大家遵守的规章制度, 应由全员讨论提出,形成一致意见后,就确定下来,供全员执行。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对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每学年都应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1. 尊重每一 位教职工 的劳动。 教师取得成功固然令人欣慰,但若是失败了,也要对其尊重,因为他毕竟付出了劳动。作为学校领导,要尽量少批评,甚至不批评,要与教师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 共同探讨更好的做法。

2. 尊重教职 工合理的 要求。教职工合理的要求,自然应该尽量地予以解决,一时办不到的,应首先肯定其合理性,然后进行解释说明。如果教师提出过分的要求,也必须耐心加以引导。

3. 尊重人的感情。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在农村小学,关心教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关心他们的吃喝住行入手,注意询问和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实在解决不了的,也应该给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到关心教职工的工作, 通过座谈会、教研会及听课、谈心等形式,对教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欠缺可通过朋友式的谈话聊天加以指出。

三、不断提升管理质量

1. 注重学校 目标和个人目 标的协调强化目标管理的实效性。 学校的工作目标一般是由校决策层制定, 然后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 这其中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目标, 极易造成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的冲突,不利于学校目标的实现。为了使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协调一致, 学校在激励教师制定个人目标的同时, 应将学校总目标分解到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深化共同准则,制定协作计划,防止相互冲突。切实做到各部门目标明确, 责任到人, 工作有重点、有突破,增强目标管理的实效性。

2. 重视管理 反馈调整 的及时性 。为了保证管理目标的准确性, 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做好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 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及时将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的部门, 始终使管理处于反馈、调整、提高的有效状态中。

3. 坚持学校管 理流程的针 对性。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往往会产生众多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 真正做到人本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行事,而是要在众多的矛盾中寻找主要矛盾, 发现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学校管理工作固然千头万绪, 但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确立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形成校园文 化特色。 重视校园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作用,如张贴名人肖像、格言、警句,设置读报栏、校史室,构建优美整洁、具有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 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

2. 形成校园教育 科研特色。 加强教育科研,提供场所设备条件,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如开设教师阅览室,创办校刊,进行各种教学成果展示,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 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展示活动, 激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同时,重视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3. 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人,突出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 学会自律,学当主人。特别是要帮助特困生,关爱后进生,促使其进步,以真正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 篇8

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 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实施总体方案。笔者认为, 学生作文教学与指导应以人为本 (即“人本”) , 而不是以文为本 (即“文本”) 。那么, 作文教学与指导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及心灵, 特别是内在表达欲求建立亲密而有机的联系呢?我们不妨将视界从读、写两个维度扩大到听、说、读、写、行五个维度, 就不难得到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策略之一:从“口语”到“笔语”

要变单一教室背景下的“作文”为各种具体生活场合下的“笔语”。学生在各种非“正规”场合和情境下, 他们存在着较为强烈的内在表达欲求, 而且往往能通过口语自由、真实而且充分地表达出来, 口头表达 (含倾诉、叙述、辩论等) 自由无碍、多姿多彩、有血有肉并富于个性。与他们在教室里的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的空洞、死板乃至“失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因为在教室场景里的口头作文或正规发言, 其实有意无意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书面语言化了, 也就失却了口头语的情意。而从“口语”到“笔语”的作文教学策略, 能有效地将学生基于真实的内在表达欲望的自由口语表达资源引渡、转化到作文上去, 这时的“笔语”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对自然状态“口语”的转录、加工和文章 (学) 化的过程了。

现代数码产品——数码录音笔为我们实施这种教学设想提供了方便, 它既可以常速播放, 也可以慢速或复读播放, 便于学生将录音记录为文字。学生利用它可以随机地记录他们在特定场合和情境下的口语表达, 然后选取相对完整的部分转换成文字, 并加工成文。当然, “口语”一方面自由灵活、言之有物、富有个性, 另一方面又可能有不少的语病、赘语或缺乏内在文脉的连贯等, 因此从“口语”到“笔语”的过程, 就像是从铁矿石到钢铁的冶炼过程, 是将生活口语提升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策略之二:从“行为”到“行文”

作文教学要建立课内外相沟通、校内外相结合的素质型“大语文”教学体系。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切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富于生活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能通过活动中的信息刺激, 通过活动中的氛围感染, 诱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与兴趣, 使学生作文充分展示其才情个性。可见, 从“行为”到“行文”, 即先“行”后“文” (或者说先做后写) , 先“行”能直接为作文提供素材或输送动力。在作文教学中, “行”的形态主要有: (1) 向大自然开放, 组织学生爬山、观海、春游等活动, 积累作文素材; (2) 向社会开放, 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活动, 以丰富学生社会阅历; (3) 成立文学社、读书会等团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在活动中, 教师既是活动的主持人和组织者, 又是学生前进的推动者和见证人。

学生利用数码摄像机、录像机或手机相互摄下特定场合或情境下的比较有思想意蕴、美学情趣或道德争议的行为, 然后看“图 (片) ” (照片、图片或图像) 作文, 作文时不仅要复述当时的情境, 还要回味当时“行为”包蕴的动机、情感、思想, 并想象或联想事件可能的发展和结果等。这样表现“自我”, 针对性强, 笔力集中, 开掘深入:或凸显真实, 或感悟独到, 或见解独特, 从而避免了学生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等现象, 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 并富于个性与情趣。教师营造的活动气氛应赋予学生一份安全感、自由感和成功感。因此,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 (1) 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氛围; (2) 多方设计学生互动的自由空间和交流机会; (3) 用活动展示思想或情感的形成过程。

策略之三:从“写手”到“写作”

当然, 经常让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走出校门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是不大现实的。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正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与生机, 事实证明有时技术比制度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作文教学领域网络也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无尽的网上作文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这样, 网络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文游戏平台, 它赋予学生习作以非真实性、内在动机、过程导向、自由选择和积极情绪等积极因素, 因此网络作文模式很快就应运而生并且至今方兴未艾。所谓网络作文, 其实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习作的一种新型作文教学指导模式。从“写手”到“写作”网络作文策略主要操作规程有: (1) 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建立个人作文素材库, 只有先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网络作文资源, 执笔写来才能洋洋洒洒、左右逢源; (2)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创建作文批改、评议的虚拟社区, 将学生的作文以贴子的形式放在社区网上, 以便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师生一道参与作文批改和评议过程。 (3) 学生作文后还可以相互交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作文感受、心得和思想, 让作文“真理”愈辩愈明。

从作文的纵向考察,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作文材料, 可以丰富作文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构筑作文情境, 可以激发作文热情;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作文交流, 可以拓展作文思维与兴趣;教师进行网络个别化和个性化作文辅导, 又可以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作文的横向考察, 网络作文辅导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它的公平性、及时性和交互性上, 既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作文智慧才情, 又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求和热情。具体而言, 网络环境的公平竞争能激发学生作文的自我成功、成才意识, 网络作文的及时性又足以燃起学生的创作热 (激) 情, 而网络作文从作文、修改到评议的全程交互性则让学生的心灵之火长明不灭。

策略之四:从“入戏”到“入文”

良好的作文临案状态, 是作文成功的有力保障。试想, 如果作文主体以局外人的心境去作文, 让自己的性情游离于人物情境之外, 缺乏参与投入意识, 那么文章平淡无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文主体只有进入角色后, 才能迅速地创设与投入作文情境。所谓“入戏”, 就是作文要进入角色, 即作文主体为了真切地反映生活, 而在想象虚构中入情入境地演饰角色, 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作文方式。这样, 作文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 让作品中人物一边在大脑屏幕上浮现, 一边在内心演饰, 同时将此情此景及时“入文”, 这样文章情文并茂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 作文临案状态和作文主体进入角色与否是直接相关的。那么, 作文主体怎样才能快速进入角色呢?本人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 总结出下面两种快捷有效的临案起草方法。

1.任意起草法。任意起草法是指作文主体经过精心构思之后, 或者抓住某次不期而遇的灵感, 任由意识流动起草初稿的快速作文方法。作文主体起草时可以不论文章结构, 不讲语法逻辑, 意兴淋漓, 纵情挥洒。这样, 在作文欲望的驱使下, 任由意识的流动快速起草, 作文直觉将一涌而出, 急速地转化为文字符号, 能让作文个性展现得无遗。作文主体起草越直觉化, 就越能逼近文中形象及主体自身的本真。该法关键在于一个“意”字, 即以直觉为特色。鉴于此, 在运用任意起草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任意起草前的构思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要的, 起草前最好要有较为严谨的构思和翔实的提纲; (2) 反复精心的修改是之后必不可少的, 以修正任意起草过程中的一些言语浅白乃至文辞错误等; (3) 作文主体平时要注重积累生活素材, 加强文化涵养。

2.口念手写法。根据作文心理学, 从语言行为发展的纵向剖析, 作文的运行轨迹是“内孕———外化———话语”。内孕指的是人脑中的表象活动系统或概念活动系统所排演的一系列映象活动, 成熟稳定后内化为作文内存素材。作文内存素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作文材料时, 而“话语”是内存素材“外化”的首要关口, 这时往往伴随“有话要说”之欲念。话语的这种中介地位和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作文临案起草时, 应最大程度地保护它的自然性, 即尽量让它疾徐随意, 高下就势, 聚散由气, 作文主体才能自然地流露其个性才情。而口头语是软质流动的, 需经书面加工与提炼才成型。所以作文主体应在话语动态中选取一种谋求语言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方法。而口念手写法便是这样的一种起草方法, 它又叫出声作文法, 操作程式是手握笔、口登场, 笔随声落。它可使内存言语迅速地转向外化, 从而快速成文, 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说出口的话, 能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加以判断, 所以一般都概念准确、是非分明、语气流畅并且悦目上口。所以, 口念手写法是一条十分便捷有效的作文之道, 凭此为文常常可以较快地登堂入室而无师自通。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3]苗维萍, 徐同.作文命题与个性化写作.中学语文, 2004 (9) .

[4]朱芒芒主编.中国中学生作文辞海 (创新版)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

人本管理策略 篇9

目前,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之下, 金融活动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渗透, 并成为配置经济资源、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文化和上述内容具有密切关联,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金融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精神是必要前提。因为这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才能充分发挥金融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为人们谋取福利, 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金融文化创新,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金融文化的内涵, 并对其创新的策略和作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金融文化概述

由于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文化也有两种解释。但是, 目前经济学界和金融界还没有形成对金融文化的释义还没有统一标准,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金融文化的含义也有所区别。

目前, 国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对金融文化的定义持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 人们在借贷资金、商品交换和建立信用等多种金融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性思想及认识就是金融文化。这种金融思想会对各种金融组织的管理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甚至还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但是还有的学者并不认同上述观点, 并试图从金融管理出发, 定义金融文化。在他们看来, 金融文化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内容, 还和金融企业的文化具有紧密关联, 其内涵主要包括企业对金融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及专业的服务精神。在本文中, 我们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金融文化的内涵。

首先, 广义上的金融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包含了金融领域内的所有交易活动, 还有这些活动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 就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其内涵范围, 包括专业的金融组织、信用制度、管理制度、金融交易的基本法则、道德规范、市场价值取向、金融衍生品、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属于金融文化的范畴。其次, 从狭义上来看, 金融文化的内涵为, 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在金融活动和交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和金融有关的价值取向, 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

二、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人的需求。1978 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之后,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 并逐渐和国际并轨。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社会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开始全面朝向小康化发展。过去, 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渐从生存转向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广泛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高层次需求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低层次需求的比例不断下降, 表示物质需求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需求, 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在生存状态下, 人们更倾向于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在更加注重发展的生活状态中, 生活的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追求的满足的比重多于物质需求。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 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对之后, 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和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也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更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从社会群众的现实需求来说, 金融文化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2.有助于扩展人的生活空间。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要想进一步提升幸福感, 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也是开拓未来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方向。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原则, 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不仅如此, 在允许的范围内,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享受, 将创新发展和享受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二者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 金融文化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提供有益指导。

3.有助于发展人的创新能力。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包含的内容的有很多, 不仅仅是指能力的提升和能力的发挥, 也包含了人不断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人类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中发展而来的, 是确认人本性的过程。人类要实现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需要足够的自由时间。换句话说, 就是人们只有不断减少维持生存需求的劳动时间, 才能获取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这样, 人们才有足够大的自由度, 来支配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具备的创新力就越强。目前, 金融文化为人们发展创新能力所提供的支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资本, 二是使人们获得更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三、金融文化创新的主要策略

1.始终坚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创新的根本动力。金融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主要内容及创新的途径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 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金融文化的创新方向是由消费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 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在金融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者具有密切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了人格的不断完善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 衡量金融文化创新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也是根本性的评判准则。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人的各种需求划分了不同的层次, 并且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如果对其进行简单划分, 主要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人的需要是金融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对需要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分析。除此之外, 不断完善金融制度, 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促进需要的升级和发展也是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途径。

2.充分利用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主要是指各种利益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 对利润的最大化需求。在金融活动和交易中, 资本的所有者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来资本利润的最大化, 有助于在客观上推动金融文化的创新、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资本的本质并不是物体, 而是将物体作为人与人相互交往媒介的一种社会关系。资本对人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独立和主观性发展, 还能够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同时, 资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扩张性, 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约束, 就很容易导致人和物之间的对立, 很容易滋生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最终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 我们要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鉴, 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坚持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将人类的发展作为最终的关怀目标。只有实现资本的利润追求性与金融消费者的需要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 金融文化创新往往能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结果往往会出现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 来实现资本所有者追求利润的本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金融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充分阐述。然后以狭义金融文化概念为基础, 着重从促进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发展;积极扩展人的生活空间, 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指导;不断促进人的创新能力发展三个方面对“人本金融”价值理念基础下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作用做了具体分析, 最后从始终坚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创新的根本动力和充分利用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两个方面对其策略展开了讨论。

参考文献

[1]张鹏超.以“人本金融”价值理念推动金融文化的创新[J].浙江金融, 2011, 05, (19) :78~80.

[2]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J].中国金融, 2011, 12, (02) :12~15.

[3]唐双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 (上篇) [J].中国金融家, 2011, 09, (14) :18~25.

人本管理策略 篇10

关键词:人本主义,有效教学,心理学,策略

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学生不愿意学习, 师生关系冷漠, 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 而增强教学效果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工业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 在教育教学领域, 就要以师生为本,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策略对当前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简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 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即是其人性本善论以及内在价值论为依据的。人本主义相信人性天生是向善的, 只要有环境与条件, 人有能力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 并在自我实现的先天动机驱动下, 不断地向健康方向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 人性可以持续不断的成长, 人性具有自我实现的先天倾向。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希望摆脱外界控制而独立、都有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倾向、“成长为自己”的心向。罗杰斯说“好的人生, 是一种过程, 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是一个方向, 而不是终点”。人本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存在感来源于其亲身感觉, 即其自主选择以及为自己选择所负的责任。有了感觉就有了存在感, 就会意识到独特的价值, 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 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崇尚人的个体价值, 主张内在价值观, 是人内在潜能的实现, 崇尚人性决定的个体内在价值观, 重视主体自身感受的价值, 人的价值实现本身就是对主体的强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观即把患者置于治疗的中心地位, 治疗师要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气氛, 对患者待之以真诚、友好、积极的态度, 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自己客观地了解自我。罗杰斯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主张教师与学生应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 教学也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出一种气氛适宜、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让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一个能够适应变化的人。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 创新能力、独特个性, 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并最终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的潜能, 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对各种情况做出健全的顺应, 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这种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有建设性和信任感, 其行为合乎规律, 不屈从于别人的意志, 并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罗杰斯主张施行与学生之间进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对个体来说是密切相关的、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这可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其认知活动。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 把直觉、情感, 逻辑和理性相结合。强调做中学, 学习是自我启动的, 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学习者内部。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负责的, 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可以得到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以及促进学习的气氛, 是“学习的促进者”。他主张意义学习, 主张课程内容要突出“真实问题”。要让他们直面生活, 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学习的情境。他说:“学习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分数, 没有人能衡量我到底学会了多少, 这只有自己才知道。我相信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已经从分数为中心转变为个人需要为中心了。”

二、有效教学策略

二十世纪上半期,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西方, 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被明确提出是一门科学, 教学要有科学的基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背景下, 有效教学被提出来了。

有效教学策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程, 是教学之前培养学习兴趣, 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实施和监控课堂进行:明确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能够学得会,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及评价, 管理课堂行为。

有效教学策略存在的不足:

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和学是教学的两方面内容。教师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及其学习, 学是教的基础, 教师必须先懂得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然后才能有效的施教。教师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教”是为促“学”而存在的。有效教学必须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以个体的人为本, 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不够关注学生情感和心理需要。学生以整个的人在投入学习, 当前的有效教学策略仅仅是在关注认知方面的情感, 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完整的、全人的教育, 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三、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气氛营造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习是学生的自己的事情, 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内发性、主动性, 这是教师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思想前提教师要积极倾听和表达共感。教师的积极倾听是在传达对学生的尊重, 要对学生语言中的认知信息进行共感, 要对学生语言中的情感信息进行共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要积极的赞赏学生, 让学生发现自我的力量,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真诚。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 使学生能在课堂中顺畅自由的表达情绪, 使学生的真实自我从面具后走出来, 发挥自己创造的潜能, 认清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解读人本管理 篇11

一、先解“人”字

“人”,起初是象形,即描摹一个站立的人的形象,渐次演变为一撇一捺,失去了甲骨文中象形的外部特征,却仍旧保留着“人”站立的要点,两腿叉开,两脚扎牢。两腿相互支持才能站得稳,立得正,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人的含义。人生,强调了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的价值蕴含其中;人格,是道德和气质的综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人品,由人生和人格构成,人品要由别人的口去品评,由学生、教师、家长、社会评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人生追求就是教书育人,人品就是为人师表,人格就是甘为人梯。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说对人要有爱心。教师对学生如此,校长对教师也是如此,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校园的目的,也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关注学生和教师,尊重学生和教师。

二、再解“本”字

“本”是一个指事字,《说文解字》说:本者,根也。在“木”字的下部加一小横,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本就是根,就是事物的根本。在学校内进行教科研活动,以学校为根本,就是校本。在学校管理中,突出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尊重教职工和学生的权利,这就是人本管理。作为校长,要把握好人本管理的尺度,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教职工的角度想一想,同时启发教职工超越自我,多站在集体角度、他人角度甚至领导角度想一想,摆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他人与个人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再看“管”字

上边的“竹”,代表竹简木牍,象征文化知识;下边“官”代表身份,合起来为“管”,就是有知识有头脑的官才能做的,才能做好的事。用文化知识去教化,用律法条例去治理,这既是管的技术和艺术,也是管的原则和理念,即深入人性,体现人本。相反,作为一校之长,只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官,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种管就不叫管,而叫菅,古称“草菅”。“管”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既有强制,就少不了奖惩。但惩不是硬性的惩罚,而是人心灵的交流。“惩”字,从上往下,意为征服人的心灵,从下往上,意为用心征服人,可见惩是惩,奖也是惩,都是本着法律政策、校规校纪,奖之合情,惩之合理,使被惩者口服心服。

四、最后来看“理”字

“理”为会意字,本意为玉的纹理,因美玉的纹理清晰有序,就像一条条道路一样,因而引申出“道”的意思,即为“道理”,又引申出治的意思,即治理。《说文》里说:理,治玉也。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相关联的意义,如理论、理念、理想等。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校长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升华自己的经验,指导自己的实践。理念,更多的偏重于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20多年来一直唱响的主旋律。值此新课改全面实施之时,一个教育领导者或一校之长更应该保持教育理念的前卫和正确。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定要完成的任务。一校之长,没有理想,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是一所学校的厄运。

作者单位 河南省内乡县初级中学

人本管理策略 篇12

关键词:人本主义视角,中职英语,教学策略

从人本主义视角对中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必要的分析, 制定出相关教学策略, 满足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 从而提升中职英语整体教学水平。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 需要充分尊重中职学生作为“人”所具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改变、自我实现的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 确保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进而实现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概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派系, 人本主义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现代教育多样性目标的实现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保障, 应用价值巨大。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性、独特性、个性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并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意愿、价值观, 促使学习者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模式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人本主义视角强调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水平等方面的重视, 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习动机、情感教育、情感与动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 需要制定出基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

二、基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一) 重视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学习纪律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改变现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上进因素, 重视情感教育, 将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因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 (1)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及时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 对存在学习焦虑感的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并耐心沟通, 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等不良情绪; (2) 营造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 给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巧设沟通表现的情境, 促使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我调节。比如,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 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每位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鼓励小组中比较内向的成员代表大家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教师对发言做出科学的评价, 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促使情感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应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建立良好的感情型师生关系

基于人本主义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需要注重良好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性与和谐性。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和学习能力, 走进学生心里, 与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信任链接, 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对英语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所彰显的各种教学力量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 教师也需要将自身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注重视等情感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教育的引导。比如, 学习讨论相关问题时, 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讨论,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必要时给予指导, 实现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 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惧怕的就是语法。学生会因原有基础的薄弱逐渐形成畏难心理,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因此,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比如,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学习状况的自主学习方案, 使学生在设计方案并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其主动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实例分析

某中职学校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偏低等问题, 影响着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了改善教学状况, 英语教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人本主义相关理论, 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日常教学活动中, 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 与学生建立起了和谐的信任关系, 师生交流与互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促使学生的英语成绩相比原来提高了12~18分, 客观地说明了基于人本主义视角英语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基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环境, 促使未来中职英语教学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此同时, 教师要钻研人本主义相关理论, 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 增强英语教学策略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浦晨鹃.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6) .

[2]王和峰.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导入策略对学习情感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9) :199.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演讲艺术下一篇: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