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观(共12篇)
人本教育观 篇1
摘要:以人为本包含很多含义,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三方面。高职会计教育教学中,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 坚持以发展人本为指导思想, 进而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会计教学, 促进高职学生成才。本文从人本化教育教学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人本化教学的相关理论, 为我国人本化教学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高职会计
一、人本化教育教学的内涵
人本观念起源于15~16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 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念。这种思想最早被企业管理者采用, 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此时的意义主要是指企业要把人看成是主体和目的, 要做到尊重和依靠人。我国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源于西方人本管理理论, 当然也包括很多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民本思想, 但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对人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以人为本从教育、科技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已经成为了一种指导思想[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后, 在教育和理论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尽管在教育界对人脉的理论支点、关注重点、核心内容以及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论, 但是人本的教育原则是要求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这些都已经得到各界的认同[2]。人本化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 这是一种从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性和主动性, 从根本上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 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 也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让他们逐渐接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以及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他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3,4]。
二、人本化教育的兴起
现代西方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不合理培养过程提出了批判, 认为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意志、品德、价值以及感情等形成了伤害, 而且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幸福造成了危害。人本主义者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研究, 以及现代文明病等依据, 他们呼吁教育要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幸福, 而不是只关心社会财富的增长。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是在于御辱强国, 与西方的理性批判是有区别的, 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 这是我国教育的最高追求。人本化教育思想很早传入我国, 被我国教育界逐渐接受。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中, 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所以导致了教育人本化进程出现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和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文化观念的多样化, 教育人已经发生变化了。到了八十年代, 独生子女增多, 他们在一种非常优越的环境下成长, 他们追求偶像, 但是他们的追求又变化无常。所以他们必将会打破传统的旧教育模式和制度, 成为推进我国人本化教育的一种力量。现代教育中, 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 它将人人平等的观念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对人本属性的认知程度。
三、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化教学的现状
21世纪我国的教育是创新、开放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创新思维的高知识、高质量以及高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本化教学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 例如教学的灌装模式, 这样不仅扭曲了学生学习的心态, 而且对教育也是一种损失, 浪费了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教学中老师都过分地重视利益关系, 急功近利, 认为学得知识越多, 学生就越会受社会欢迎, 而他们对知识的界定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 所以这就必然会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忽略人本教育, 会使师生之间产生生疏感, 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孤立, 所以他们的身心会在塑造过程中形成一种不良的印象, 这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这种影响会继续延续, 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我国人本教育发展较晚形成的, 道德滑坡的出现也是教育模式不进步、无创新的必然产物。综合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素质, 我国的大学生素质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不重视人本化教学的结果。所以我国的人本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他们很多人的修养不够高、德商低。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缺乏、人生价值观迷失、道德素质偏低以及追求享乐主义等[5,6,7]。导致这些学生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学生自身修养不足、学校教育偏失以及家庭和教育方面的缺失, 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素质整体偏低。
四、人本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高校的升学率和应试教育模式。说到应试教育, 我们很快就想到了中小学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 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这些都导致了不能为教育提供一定的条件和需求, 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毕业的分配成为社会问题, 这也影响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行为。所以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很多环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会计专业, 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教师教课为主的教育模式, 大大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下,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失业, 这是必然的,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实践加入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这也是高职院校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只有在高职教育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提高道德素质;转变学校教育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口号;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社会, 看清社会的主流;加强培养师德建设, 注重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进而提高德性教育水平。
现代人本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教育中成长起来, 并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交流, 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以及情感经验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课堂设置的人文知识、主观价值以及道德价值的培养。面对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 我们应该全面诠释人本教育, 以教育人本化发展为教学理念, 推动我国的教育健康发展。虽然, 目前我国的人本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一定会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邦山.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5 (3) :140-144.
[2]曾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职校园[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 (6) :89-90.
[3]杨治华.浅析“以人为本”与高职校园文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6) :1-3.
[4]李盖虎, 彭迎霞.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体系构架及特征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115-116.
人本教育观 篇2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什么?
能否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让教学回归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人本教育”。
因而,新课程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因为新课程实施的是“人的建设”。
所以,新课程呼唤教师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许多教师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情感和爱。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人都是渴望与别人亲近、被他人赏识的。左思写成《三都赋》,被皇甫谧发现,为之作序,才获得“洛阳纸贵”的盛誉;普希金得到茹可夫斯基的赏识,后来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凡尔勒的科幻小说得到第十六家出版社的赏识,才得以蜚声世界„„
教师应蹲下来了解学生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参与他们的游戏,甚至闲话家常。教师应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现自己,不只展现优点,还要勇与暴露不足,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金光四射的“神”,而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最理解他们,同他们最近。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教学不是强迫,不是命令,而是钻进学生心灵世界,去寻找、激活好学上进的积极因素,创造种种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
新课程期待着这样的学生;做应用题喜欢一题多解,写作文爱选新奇的开头和结尾,画画时不小心溅了一滴墨水,会想方设法让它变成一个美丽的图画„„因而,教师必须像导游,在观览与探索中,“导”激发“游”,“游”催动“导”,问题不断产生,风光不断变化。最终,学生真正掌握人类最重要的武器:一双慧眼,一颗慧脑,从而从书籍走向生活,直至去阅读宇宙这部大书,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篇3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人本主义 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合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人本主义反对把人看做动物或机器,主张把人看做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强调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以人为中心”是该理论的基础。其中自我实现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指人发挥自身潜力的需要。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新世纪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较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及外部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他们存在不少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主要体现:①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有混日子的思想,厌学现象较为严重;②自控能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③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如何感恩;④对外来各种不良诱惑没有自觉抵制的意识和必要的防范措施;⑤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没有目标,缺乏信仰,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显得非常迷茫。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教育理念。本文试图阐述如何以人本主义教育观引导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中职学生更好地成长。
那么,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本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便是师生心理相互交流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还是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其中存在多种心理教育因素:兴趣、动机教育,情感、意志教育,智力教育,性格、气质教育等;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课堂以情景的感染和体验、角色扮演、对话、沟通、争辩、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使学生既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地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中倾听,在课堂中发言,在课堂中思考,甚至参与“思考风暴”。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信息等多种综合信息。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还是师生作为完整生命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过程,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通过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便是让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教育理念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原则。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各种能力及健康人格。
中职学生所受的挫折相对较多(如升学考试失利,社会、同学,甚至家庭及亲戚朋友的讥讽和责骂等),这样特殊的性格特征,不管是基础课、实践课、实验课,还是实际操作课程,都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分阶段、有层次地制定目标,使教育序列化。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记录的不仅仅是文字、符号、公式、定义、定理,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如语文教材的记叙文中刻画的人物性格,说明文中体现的观察力、想象力,议论文中渗透的理性的光芒与意志的色彩。即使是自然科学,也在传递坚贞不屈的意志信息和执着追求的情感信息。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学习动机和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课外活动设置,如军训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坐、站、行、跑等各种基本内容,更要锻炼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磨炼其意志,增强其吃苦的毅力。又如家电组课外活动,可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工艺操作和读图、组装、调试、维修、简单设计等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树立勤奋、务实的实干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只有做到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管参加教学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用心学习、学会学习,才能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便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爱与温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
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他们曾经被忽略过、被伤害过,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失败,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他们看待老师、同学或者家人的眼神甚至是冷淡、冷漠的。
毋庸置疑,人际关系中,“情感”是关键点。面对具有以上特点的学生,老师需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表里如一,温和平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做到“以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隐私”,在无声与细节处多给学生力所能及的爱与温暖,如多一些目光的停留与交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不论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亲子关系,都要崇尚尊重、平等、友善和宽容,有充分的理智,适度的情绪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懂得接受爱、感受爱,同时付出爱,让情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流动。
四、人本主义教育观,便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本主义主张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自我估计表达了一种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性和价值的程度。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认识自我。目标的确定必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相适应,如果目标确定得不合适,脱离了自身实际,会使人失望、沮丧,产生消极情绪。目标的确定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和强烈的不断进取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现实的眼光看待社会,客观评价所处的各方面环境与各种条件,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勇于面对挫折与困难,增强抗挫能力,调整自我,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以愉快的眼光看待学习与生活。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体验现实的幸福感,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五、人本主义教育观,便是让学生时刻关注心灵,保持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扭转了心理学的非人化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理想价值与尊严、潜能与创造性、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与曲折人生道路的基石。
人本主义教育观需要让学生时刻关注心灵,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如找同学、老师倾诉,如通过运动、听音乐等宣泄垃圾情绪;要培养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但不轻浮,坚韧但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诚实正直的品格。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及外部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他们的身心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让教育不仅仅是为未来做准备,让教育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生活,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做一个有无限潜能,能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自我实现的人。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探索 篇4
人本主义心理学 (或人本心理学) (humanisti Cpsyehology) 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 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 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之一, 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 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基本形成于50一60年代,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 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罗·洛梅等。
二、现代教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1、以人为本, 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是德育教育本质的回归
以人为本, 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应该说从孔子开始, 儒家教育家他们都非常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潜能的发展与完善, 重视个性的培养, 从《尚书·泰誓》“惟人, 万物之灵”起, 直到清末龚自珍的“天地至顽也, 得课书而灵”止, 己形成了重视人, “人为贵”, “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
因此教育本质核心也就是人的本性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活动本身是人的本性的表现。第二、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人的本性。教育内容也都是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第三、教育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第四、有了人的本质性的发展, 才产生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生产功能, 等等。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根本目标, 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 使人高尚而文明, 使整个社会进步, 和谐, 自然。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 人的真正本质并非是人的生物性, 而是人的意义性和价值性。人类对现实世界物质财富及其利益的追求, 仅仅是人在创造自身生存的基础, 并不是人的意义本身。马斯洛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结构及人类需要发展不断上升的规律。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五类,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 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一的人类的五种需要就象一个梯子。如果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人的心理就会受到这类需要的支配, 想方设法使得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低级需要得到满足, 那么高级需要就会成为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
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现代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看来, 人是有价值的, 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 人是有潜能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价值, 发展和挖掘自己的潜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需要理论与罗杰斯的“个人中心”论等, 都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 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因此, 教育的真正意义, 就在于不断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现自我。
2、以“心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
教学思想反思
“以心理为中心”即指以把学生的心理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中心。80年代以来, 面对我国学生心理全面下降趋势, 全国各地学校掀起了一股增强学生心理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浪潮。在1979年扬州会议之后, “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是否有所增强”成为了人们评定学校思想品德工作成绩的标准。依据此思想, 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变成了发展心理, 思想品德教学强调以增强心理为中心。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为我们开启了思想之窗, 使我们得到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启迪, 但我们在共享这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同时, 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性的学习运用。正如毛泽东所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时, 不能全部照搬, 要注意其理论中不科学和不全面的地方,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具有非理性主义教育倾向。常常表现为崇尚潜能决定论, 倾向自发决定论, 主张取消一切约束和规章, 忽视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倾向情感主义。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强调对学生的爱护,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及个性培养。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现代心理学研究》, 《教学与管理》2008年。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施良方:《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篇5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对于克服我国教育中仍然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
5丰富了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理论,有力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对学习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人本主义大量的教育试验和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也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创造性是正确的,但认为这些心理特点都是先天的潜能,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客观现实的。现实中的学校总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方针与办学模式,对学生施加种种影响的,而学生又在家庭与社会团体中接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成为一个既具有学校社会组织特性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过分强调学生天生的潜能,只会导致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学习”。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对教师以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迫学生学习的美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然而,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的自由活动为中心,这样必然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与教学质量。我们提倡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影响自己与别人学习的的前提下,在选修课与课外兴趣小组中,体现学生的自由、学习的精神,但必须遵循学生的角色规范,遵守必要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既乐于学习又会学习,既自由又受纪律制约,以适应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3、过于突出学生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低估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和爱好上过于重视,良好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条件下,提高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4、低估了教师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这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个新模式。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师看作尽职于学生的“侍人”、“非指导者”、“促进者”等,教师的作用只是“音叉”,应学生之声而“共鸣”,这实际上贬低了教师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合理的,但由此而让教师迁就于学生的想法,则是不可取的。
5、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猛烈地冲击当时及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教育观念,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值得深入研究。但是,定程度上人本主义学习论还只是一种推理和猜想,缺乏实验和实践的验证[1]。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此外,弗罗姆(E.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罗杰斯还把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迁移到教育之中,依此推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
罗杰斯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怎样学。教师不应以“指导者”而应以“方便者”自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指导者,更非操纵者。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罗杰斯看来,“以学生为中心”如同行医中的“以顾客为中心”,学生就是顾客,教师为他服务。教师要象医生取得病人信任一样,主动取得学生的信任。不管学生怎样想,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与学生建立感情交流。为了确立“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
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如果学生不能自己发动学习其事物的动机,就不会真正学到什么东西。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安排,教师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满足”的概念,指的是“自动,独立,随遇而安,自己决定,超越环境,分离,按自身规律生活。”所以,恰当的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大人的方便来管束他、压制他。
(二)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储藏室,把很多知识塞进去,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加工厂,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学校里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学习方法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点。因此,学生既要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掌握适合于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的学习方法。罗杰斯曾明确提出: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已“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他们怎样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己评价
学生自己评价是发展学习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用分数或奖励等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的干预,用“标准化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测验只是要求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学到的东西。常用的闭卷测验不过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学生自己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而用同他人比较的方法和打分数的方法进行评价,往往使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又感到羞耻。常常用评分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分数,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就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实施人本管理 促进教育和谐 篇6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性化管理主要为三个层面,一是实现领导团体管理的人性化;二是实现教师团队管理的人性化;三是实现学生群体管理的人性化。
一、人性化的领导团体是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的强大心脏
在学校管理的领导团体中,校长是其中的核心成员,是整个团体的设计者、服务者,同时他又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校长是整个领导团体的思想发动机,是精神领袖,他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影响整个班子,用理想和智慧的魅力感召、凝聚班子成员。众所周知,每个人在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其思维、认识和工作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聚人之长,合人之力,必能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校之长,不能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唯有巧筹妙划,指挥自若,千军万马才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会变成一群狮子,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会变成绵羊。班子之间要强化强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思想上互相交流不隐瞒,工作上相互支持不拆台,生活上相互关心不能漠,有失误相互理解不指责。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决策前讲民主,决定时讲集中,执行时讲纪律。一校之长,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管理艺术魅力和工作激情,待人以信,服人以理,感人以情,聚合班子各成员的智能和潜能,营造充分发挥民主的和谐氛围,克服“暮气”,抛弃“怨气”,剔除“浮气”,弘扬“朝气”,聚集“和气”,倡导“勇气”。如此校长,就是一座山,一座藏龙卧虎的巍峨高山;就是一个海,一个海纳百川的蔚蓝大海;就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滔滔大河。请问,有如此校长,何愁教育之大旗不能迎风招展,何愁教育之大舟不能扬帆远航!
启迪:
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再丰富,智力不足,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素质比智力更重要,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如果素质欠佳,像一个三角砖头,搁那那不平;觉悟的人性比素质更重要,没有人性的管理者是最失败的管理者。
二、缔造和谐的教师团队,做教师高飞的海洋航母
学校是个性生命张扬的聚集地,学校发展离不开个性生命力,因此,教师团队的管理应该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更多关注教师的独立性、创造性,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存在与价值、情感与沟通。这样,才有助于挖掘出每个人的才能和潜能,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求得学校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尊重理解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理解和宽容,这比所有的制度都管用。当前,要办好一所学校,单靠刚性的制度是完全不行的,特别是面对广大的知识分子——教师,他们对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渴求更为迫切。因为信任好比阳光,使万物生长;理解犹如鲜花,沁人心脾;宽容好似春风,让人暖意融融。我们应该深切认识到,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应多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角度出发,本着重理浓情、有义有仪的原则,使他们自觉守纲守章,自加约束,大力激发他们工作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实现“既靠制度规范人,更靠情感激励人”的双管双优管理效果。
其次,赏识与信任对每位教师的成功至关重要。教育是事业,它需要教师具有献身精神;教育是科学,它需要教师有求真精神;教育又是艺术,它更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就每位教师而言,其身上定有闪光点可挖掘,而教师团体又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那么管理者就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其价值,敞开胸怀去接纳百川,制造优点去激励他们,公正公开去评价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贴心的交流对待他们,用认可的姿态成就他们,使其获得更大的内驱力,在工作上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再次,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倡导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的教师团队精神。因为教师的工作既需要个人的自我奋斗,又离不开团体的相互支持、帮助、团结、协作和促进。同时,要抓住团队中的中心人物,用良好氛围稳定人,用共同理想凝聚人,用发展成就鼓舞人,用奋斗目标激励人,让每个教师都能感觉到工作的乐趣,树立成功的信心。这样,学校管理才会秩序井然,学校才能高速发展。这正如木桶理论所说的,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只有使广大教师齐头并进,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教育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教师的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理解、信任、宽容、赏识等,但却不是好坏不分,良莠齐生。对于日常工作中的那一勺污水,即使是一小勺,也一定要坚决剔除,决不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需要一桶纯净、甘甜的牛奶。
启迪:
教师管理的人性化,就是用生命碰撞生命,积极张扬个性,着力营造舒适和谐的工作氛围,鼓励赏识教师,使他们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
三、用爱心铸就学生群体成长的万里长城
学生是整个学校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对象。21世纪以来,大批独生子女的出现,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如何在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了“仁”的学说,我们应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实际上,绝对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法宝就是“爱”,爱字当头,就不会有跨越不了的障碍。
学校管理中,学生管理重点应该是做好三个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服务。做好这三个服务,就必须用爱心投入教育。爱心本身包含着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没有尊重,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没有责任、关怀和给予,爱就是苍白的、轻薄的,甚至可能是虚伪。爱心、良心、责任心就是我們对学生人性化管理的根本。涓涓细流会就大海,丝丝爱心铸就成长。“高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差异不可避免,重在自身努力”,这两句话应该是我们经常要给学生诠释的。每一个学生彻底明白了这两句话,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成器。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信念和抱负,而意志、品德、胸襟、信念、抱负,这些都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因此,对学生还要讲两句话:一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步子就能走多远”,二是“人能攀多高,不问双手问意志;人能走多远,不问双脚问信念”。
启迪:
从人本教育看当下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7
一.从人本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
从广义来说,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上来说, 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 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 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首要目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 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也包括知识、技能等刚性东西的发展和情感、性格、品质、毅力等柔性东西的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深层次、人本的追求。幸福是心灵的愉悦感受, 是精神的满足, “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一种满足感。”[1]。人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美好的生活, 而幸福是人美好生活的体现。因此, 从人本的角度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要以追求人的最终幸福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应该与幸福携手, 使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素质教育倡导下中小学生的负担现状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种符合教育发展特点的教育, 更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自从1999年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在只有语数外、史地生等考试必考的科目, 美术课、体育课有了, 音乐课也有了。而且在近几年家庭、社会对学生减负高呼下, 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下也采取了种种措施, 课程少了, 时间短了。下午学生四点左右就放学了, 这给予了孩子们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这也是素质教育推行的结果。在看到素质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素质教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随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减少, 孩子们也没有在减负的呼声中变得轻松起来。许多学者对学生幸福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幸福感在下降。随年龄的增加带来的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的压力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抢跑’———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2012年两会委员80岁的王永志带来的调查报告显示:“戴眼镜的学生人数随年级增长而“直线上升”。在调查中, 自称感到学习有压力和压力大的青少年占到75.4%,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在家每天学习时间1.5小时以上的占63%。有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 多的达9个。在一所小学, 121名毕业生中, 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 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而在一个人口4万多的街道办事处辖区, 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学生负担现状令人堪忧。
三.中小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原因分析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 知识改变命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美好的未来。特别是穷人家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贫穷的命运。伴随人们对教育经济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与未来收益之间这种割舍不掉的联系,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教育是为通向幸福生活的法宝。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家长、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 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力越来越大, 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家长与家长的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竞争的压力发展就会收到阻碍。然而,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过大的竞争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课业负担过重, 心里压力过大, 毕业意味失业的社会现实……学校不在是孩子们乐学的天堂, 假期不在是孩子们自由的时光, 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发不完的愁……沉甸甸的书包、枯躁躁的教室、睡不饱的觉……够成了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 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竞争的时代, 基本上在所有家长和教师眼中“偷懒”就会落后, 真正的减负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发掘其根本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负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来自家长的压力。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希望孩子们考入好学校, 找个好工作。学校给孩子们减负了, 放学早了, 但是一个个家长选择了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他们担心孩子落后, 希望孩子比别人优秀。奥数班、作业班、特长班…...孩子们一放学就奔赴另一个类似学校的各种机构。竞争低龄化加剧了家长的这种心灵。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敲门砖, 好教育意味着高学历, 高学历意味着好工作, 好工作意味着好生活。“好好学习”成为每一个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
第二, 来自学校。
学生的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关乎学校的生源、效率和声誉。升学率来自学生的成绩, 没有学生的好成绩就没有好的升学率, 没有好的升学率就没有好的生源, 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生存不下去, 升学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判断学校业绩的重要标准。学校与学校的竞争, 学校对政绩的追求, 使得学校不得不想进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 减负归减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多留作业、变向鼓励孩子们进入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如此下去, 负担如何减得下去。
第三, 来自教育体系。
如今的教育制度, 升学要考试, 升入好学校要好成绩, 孩子们不努力学习就进不了好学校, 进不了好学校就意味远离优质的教育资源, 就离好学校越来越远, 离好工作、好生活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考试压力下, 孩子的负担怎么能不重!在一考定天下的局势下, 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命运, 为了所谓的幸福, 除了埋头苦学, 学生还能干什么?在考试成为学生晋升高一级学府, 进入优质学校的唯一途经下, 学生、家长、学校不得不围绕考试转。然而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不完善的, 重分数、轻能力, 重死记硬背、轻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期盼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期盼学生幸福、健康?加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式学习为负担, 没有兴趣。
教育本该是一种幸福的过程,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体味知识的力量, 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本该是一件多么美好, 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在如此重荷下, 学生感到最多的是学习是累人的, 学习是枯燥的, 更何来在幸福中学习, 使幸福成为教育的结果?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 教育与幸福只能是不可及的此岸与彼岸。
四.解决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 追求人的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 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自然要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玩是孩子的天性,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更是对他们成才快乐的剥夺, 而这些又往往带来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教育携手幸福, 以幸福开始才能以幸福结束。抓住幸福, 就要从学生减负开始。
1、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目的。
从教师做和家长起, 转变观念, 树立人本的教育目的,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灵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 减少刚性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和趣味课程在发展孩子身心中的作用。
2、完善学校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不少学校为了高升学率将学生的音体美课减少甚至有名无实, 只是摆设。这即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 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视音体美的课程, 将音体美课程的考试分数作为升学分数的一部分。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机制, 起到择优录取、选拔人才的作用, 无论从竞争带来的动力也好, 还是从对合适人才的考量上讲, 社会需要这样的选拔。要正确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从内容上, 将一两项选修课列为必考课, 科目由学生选择, 这样及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又可以选拔优秀人才。从制度上, 严把质量管, 对有选修课带来的考试选拔主观性建立严重的监督体系杜绝考官徇私舞弊, 为考生打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摘要:减负已是老生常谈却总也减不下来, 反而越减越重。只有挖掘学生课业负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教育的最本质的目的入手, 揭示教育的人本目的即对幸福的追求, 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寻求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人本目的,幸福,中小学减负
参考文献
[1]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2)
人本教育观 篇8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主张发挥人的内在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提升到更高层次, 志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则强调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 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种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理论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更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观念,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把握好知识结构,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
2. 人本主义教育观下体育教师的新型思想定位
2.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目中有人,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的关键。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是一种对学生人格、个性、潜能和主体性的尊重,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生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体育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让学生自由发展, 勇于创新。
2.2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良好的情感沟通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它对教育教学的过程以及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善于做到将自身的心理和角色进行转换, 与学生产生情感互动, 使师生双方情感得到有效相融。教师要运用换位思维,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做到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 共同感受其所面临的困难和心理, 使学生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2.3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互不相同的个体, 都有一种优于其他人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掌握知识的技能,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能优势, 要善于发现学生积极要求上进的心理。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以及信任, 用真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去赏识、激励、感化学生。
2.4 师生关系民主化
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又要尊重学生的意志和行为, 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展现,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体育课堂中, 教师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形式, 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师生关系的主动性,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地提高。
3. 人本主义教育观赋予体育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思考
3.1 加强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新时期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具备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 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应依据形势需要, 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丰富学生视野。同时, 体育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知识, 将理论、实践、视频结合起来, 以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3.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之一,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的同时, 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场面, 以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图画、多媒体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体会情境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 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 这就需要每个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的启蒙人和引路人。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 还要教育好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社会, 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学生、教师的参与为主体, 以运动作为手段, 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手段, 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利于强化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刘素芳.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3]许丕悌.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略论新课改形势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体育教学, 2006 (4) .
[4]李世光.新形势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9) .
人本教育观 篇9
从目前的军校状况来看, 干部学员的总体关系是健康的、和谐的,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些干部还不能正确的把握新形势下学员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对待学员存在以学习论长短、以志趣分远疏的现象;还有个别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对犯错误的士兵恶语中伤, 挫伤了学员的感情、影响了学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兵是强军之本, 情是百善之源, 官兵一致一直是军队能够发扬宏大的优良传统。因此, 要实现军队发展的现代化, 就必须大力实行人本管理, 以情待兵, 建设和谐的官兵关系。平时与学员交往要交心, 批评学员要将心比心, 对待学员的切身利益要出以公心, 为学员排忧解难要以心贴心。只有这样, 才能在军队内部营造健康的管理氛围, 建立和谐的管理沟通关系, 增强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使广大学员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进步, 紧密干部与学员的关系。
人才是立国之本, 同样也是建军治军之本。军队要实现科学发展, 就要在军队内部的管理者中施仁爱、举贤才, 以人尽其才的方式来开发人才资源。管理者应该熟悉学员的学识个性、能力水平、爱好特长, 才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同时也要拿出慧眼识人才, 识才、爱才、聚才, 精力用到位、工作抓到位、责任尽到位, 深入挖掘学员的工作潜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优势, 努力为军队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
2 立足军校办学特色, 推行人本管理模式
一是抓奖惩实考风, 把考核标准建立起来。严格奖惩是抓好学员管理的基本抓手, 务实作风是促进学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没有良好的考风, 必然会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要严禁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不得以任何形式托关系、找路子。要坚决维护考试的严肃性, 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 促进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以学促管的良好氛围。二是服务实队风, 把和谐氛围立起来。要不断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尽量为学员着想, 多听学员意见, 了解学员需要, 及时为学员排忧解难, 切实发挥管理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 不断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要强化学员自主管理意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骨干管理的积极性, 带动整个学员群体, 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学员队岗位特点决定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教育引导、组织定期考评、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提高爱岗敬业的有效途径。
首先, 定期考评, 提高管理教育能力素质。要完善对学员队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培养机制, 督促学员队干部学管理、学理论、学方法, 要调整优化针对学员队干部的考核指标, 使之更加科学和便于操作。其次, 教育引导, 打牢爱岗敬业思想基础。要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出发, 引导学员队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爱情观和政绩观, 提高他们对岗位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内在动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层次需求。最后, 营造氛围, 激发履职尽责的工作热情。要加强校园文件环境建设, 营造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激发干部队伍爱院建院的主人翁意识。
3 创新军校人本管理制度,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工作绩效是组织中人的积极性高低的决定因素。如果想要提高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作为管理学的核心概念, 它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将激励机制运用在军校的人本管理中, 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管理干部的激励机制和学员的激励机制。干部的激励机制, 就是要优化考评考核体制, 多层次多角度科学化的对干部进行评价考核。在学员管理中建立的激励机制, 就是鼓励学员主动参与管理, 服从队干部的管理,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考虑到学员队干部在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节从管理干部的角度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人们根据自己对成就或是结果的预期被称为目标激励。把目标设置的科学化, 让领导者的目标与被领导者的期望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思想行为引导。其次, 建立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但是它是需求的最低层次, 能够激励的程度是有限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5个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依次排列, 也提示我们在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一定的方式。通过不断改善学员的生活条件, 设置一些奖品奖金, 调动他们在学习训练、文体活动中的参与兴致。最后, 建立情感激励机制。情感激励机制是一种关心鼓励, 它不是以满足物质利益和物质欲望为刺激工具, 而是注重人文关怀, 注重通过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这也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院校是人才密集、文化层次很高的单位, 广大知识分子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 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工作的软环境:心情是否舒畅、是否能够得到领导的理解和赏识、同事之间是否能够和谐相处。因此, 在制定情感激励的时候, 要尊重学员和队干部管理者为基础,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 激发广大学员的积极参与感。
摘要:军校学员是军队院校的主要培养对象, 21世纪最大规模的军队改革已经正式拉开帷幕, 创新军队“任职教育”学员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特征, 是军队成为信息化作战部队的先行条件。“国治以才众, 军治以将强”。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 要着眼于开发管理好军事人力资源。因此, 军队院校担当着培养管理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任职教育”院校又是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摇篮。
关键词:军校,任职教育,人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其云.论军队院校科研激励机制建设[J].武警学院学报, 2012 (7) :56.
[2]郭新元, 张增印.军校学员管理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1.
人本教育观 篇10
一、人的解读———神圣、崇高、和谐
1. 对人的高度肯定
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便申明了自己对人的认识, 他认为人是上帝完善的创造物, 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 他在多处强调这种认识, 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2]他认为万物都是为人存在的, 人有无限潜能, 把人比作小宇宙, 因此提出著名的种子论。
2.“种子”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他认为人是小宇宙, 认为人自身潜藏着一切大宇宙中的因素, 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树木的种子, 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他们发展的好坏就在于教育。他说:“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 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 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 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 [3]“因此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别人, 只需把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 并重视每个个别因素就够了”[4]。他还相信人有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他认为人类的求知活动出于某种天然需要的推动,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人可以获得一切知识, 他说“人心也与眼睛不会看饱似的, 它渴求事物, 永远热衷于注意一切事物, 取得一切知识, 简直是攫取一切知识, 它不会感到厌倦, 只要它不被过多的事物塞饱, 只要事物是一件一件地按着合适的次第给它去观察的就行”[5]。
综上所述, 在夸美纽斯看来, “人是神圣的、自由的、追求现世幸福、有崇高价值的理性动物或造物, 人具有内在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6]。显然, 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基于他对人的肯定, 他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
二、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有用的知识, 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不仅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要进学校, 还强调他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全面的, 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良好的德行, 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在《大教学论》中, 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 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1. 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
“一切知识”, 就是学生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 认为一切人应受到周全的教育, 包括智育、德育、宗教教育缺一不可, 同时还要顾及身体健康问题。夸美纽斯认为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应该全面和谐发展, 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 就不能是周全的教育, 不能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具体来说, “泛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 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 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 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7];第二, 行动熟练。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认知上获得广泛的知识, 而且应该在行动上进行锻炼, 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第三, 语言优美。夸美纽斯的“泛智”, 不止于能知、能行, 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
2. 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泛智论不仅包括“一切知识”, 还要求教“一切人”。在夸美纽斯看来,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他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 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不分贫富贵贱, 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8]“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 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 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 真是教会和国家的损失”[9]。他还主张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 要求博学、德行、宗教全面和谐发展, 他强调智育和德育的和谐, 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 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夸美纽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 而且提出了实施这种教育的途径, 因此,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应运而生。
三、教育适应自然———人发展的最佳选择
1. 教育适应自然的内涵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他说“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10]他借用“鸟选择在春天繁殖, 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 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11]。二是, 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 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夸美纽斯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 学校家长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 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2. 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
在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指导下, 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地理论证明。他主张按年龄来划分班级, 每年开学的时间应该统一, 教学时间应做详细的划分, 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 教学一定按计划进行。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制定了学年制, 把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 (0~6岁) 是儿童感觉器官发展的最佳时期, 应在家庭中进行;儿童期 (6~12岁) 是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时期, 在村落里设立学校;少年期 (12~18岁) 是培养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时期, 应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在较大城市设立学校;青年期 (18~24岁) 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意志时期, 在国家首都或省会城市设学校。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对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 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主体性, 真正体现教育要真正以人为目的。
四、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教育要真正为了人, 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 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 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批判强迫性学习。反思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虽然以素质为前提, 否定考试制度, 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的地位, 这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 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 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 这种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人本教育就是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用人本教育来代替素质教育,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2. 教育要知情意合一
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思想告诉我们, 今天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广泛的知识, 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甚至应该把实践作为成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的, 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 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想应该灌输到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但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实践活动, 学校都应当尽量贯彻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 教育要兼顾智育和德育
夸美纽斯强调知识、德行、虔信协调发展, 并且认为德育应先于智育。他认为, 如果不先进行道德教育, 那就是一种非常缺乏判断的表现。他甚至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12]夸美纽斯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说:“知识、德行、虔信三者如果不联系在一起如同一付坚固的链条连着似的, 那就是一种不幸的拆散, 不能导向德行和虔信的教导是一种何等恶劣的教导啊!”[13]确实如此,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避开道德来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 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 道德教育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解读夸美纽斯的人本教育思想, 有助于更好地审视当前的教育, 对教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3][4][5][8][9][10][12][13]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5, 24, 28, 30, 33, 52, 61, 80, 59, 59.
[6]姜振军.人的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体系之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8) .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43.
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之梦 篇11
人本德育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实现有效积极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本身的科学价值,更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价值。如果没有教师对生命个体成长价值的充分认同,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变得更加和谐、温馨,也让教育者在一路行走中不断获得新的体悟。
一、“亲其师,信其道”——真情育人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育专家林格是这样诠释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感应,通过感应输入能量”;“心灵是唯一能和宇宙沟通的人类器官。”的确,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唯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真诚的爱,才会有一颗宽容、柔软、慈悲、怜爱的心,才能时常面带笑容,温情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才能懂得用真情关爱生命、呵护心灵,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当学生感悟到教师深深的爱意后,便能激发出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一点一滴地累积。首先,我们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优等生是一件容易的事,关爱“学困生”“捣蛋生”需要理性和智慧。“不抛弃,不放弃”是转化他们的一个秘诀。你让他感受到教师真心在意他,在和他一起努力,那他才会愿意伸出小手和你相牵一起前进。此时,其他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受到感染,才不会歧视、讨厌、排斥“这只落后的小鸭子”,纷纷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充分印证了“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教育名言。其次,我们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思想动向,乃至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周围环境等。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现状与实际,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再次,我们还需要“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的快乐是教师的初衷,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但是,在“爱”的名义下,教师们时常扮演着“警察”“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实施着“豆腐心,刀子嘴”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相反会对老师心生反感、埋怨。有时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闹闹笑笑,用自己的笑脸换来学生一个个的太阳。
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赏识励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如果德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忽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必将造成德育对学生的疏远,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教师要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用鼓励和赞扬来激励学生,唤醒他们深埋的潜能,鼓舞他们自觉地放大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让一些不良的品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从而大踏步地向着成功之路迈进。
赏识自己的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班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是否出众作为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而应看到成才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就是用“心”执着地爱那些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为他们开垦出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有人说,“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但这一枝独秀却能给人们带来春的气息,引来万紫千红和蜂飞蝶舞的盛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大家能欣赏到这朵那朵的花儿已经在身边悄然开放;也要多多以生活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进养人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有智慧、有心灵、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思想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涵养的过程。教育若不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知识增长的规律、思想形成的规律,无疑不能称之为“教育”。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孩子总是一天到晚被催促着,快吃、快走、快洗、快睡、快做……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我们对他说:“别急,孩子,你慢慢来。”
德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细腻和细致,需要平静与平和,需要耐心和耐性。慢的德育需要教师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呢?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也是一种不易发觉、不可再生的成长资源。学会运用这些资源,留给学生等待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一个“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你的鼓励中自主地站起来。而如果学生一犯错你就去惩罚他,那他很可能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或在你的拉扯中勉强地做做样子。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绝对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也绝对不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人本德育就是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等待和宽容,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效”,以简单化、程式化的粗暴方式来处理问题,就像雷夫老师所说:“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教育就会有别样的风景。
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厚积塑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性。任何一种贴近于时代的管理理念、育人理念都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它只适用某一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管理观念的更新,注意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使人本化教育更趋科学,以满足素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礼记·中庸》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老的智慧启示我们,要知行合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做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电、补充“营养”,让知识向纵深处发展,变传统的“一桶水”为新形势下的“长流水”。
新课程呼唤的综合型教师,其实质就是学习型的教师。加强自己的学习,既要向经典教育名著学习、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必须先成就自己,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人本德育凸显了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是德育本质的发展和深化。做一名人本德育的探索者、创造者和践行者,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乐于接受的真正的人本教育。
现代教育管理不容忽视人本管理 篇12
人本管理, 即人是发展的第一主力, 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教师是人, 学生是人, 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 发挥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 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 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主人翁的地位, 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 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使学校与职工形成一个整体, 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氛围
人的发展, 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 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 具有社会促进效应, 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 人际关系, 心理氛围, 合作竞争, 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 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 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士”为知己者感, 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 互相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 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想方设法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 做到关心每一个人, 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 如事业上的需要, 生活上的需要, 情感上的需要等,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 人的心情舒畅, 互相发生积极影响, 同时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 也使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 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 创造一个和谐, 宽松的环境, 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 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理自己, 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1、把学生当人看;2、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3、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4、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管理者把教师当人看是教师把学生当人看的前提。因为“绅士风度”更多的是在成就感和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本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补充, 制度管理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 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 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管理的实践证明, 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没有合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 但仅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 必须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才能形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模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人本教育观】推荐阅读:
人本教育理念大学教育08-07
人本主义教育观07-01
院校教育的人本管理08-26
人本主义高等教育管理10-27
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07-15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10-21
对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发展学教育理念的反思07-01
人本原则07-19
人本德育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