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准备

2024-12-20

卫生应急准备(通用7篇)

卫生应急准备 篇1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是针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的公共卫生风险要素,描述各风险要素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及其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评价风险等级[1],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2001 年我们国家建立了《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提供灾情信息。本文根据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5 年防汛气象水文会商会预测结果,在总结历年福建省自然灾害救灾防病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省在发生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后可能面对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全省卫生应急准备情况进行评估,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要素,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评估议题

确定需要关注的风险要素,评估全省卫生应急准备情况,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1.2评估方法

采用专家会商法和一轮德尔菲(Delphi)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对各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价。

1.3评估前准备

1.3.1专家团队组建

本次风险评估专家由福建省卫计委领导,省疾控中心领导,应急所、免规所、结防所、性艾所、干预科、病毒科、细菌科、自然疫源科、寄生虫病防治科、卫生科、消杀科、药械科、健教科以及福州市疾控中心和南昌铁路局福州疾控中心相关专业人员共33人组成。

1.3.2评估材料准备与要求

评估材料由福建省疾控中心各相关科室分别准备与报告。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现状、技术能力与保障情况、经验与教训,提出2015年可能发生的洪涝、台风、赤潮等灾害所导致的主要公共卫生风险因素,描述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及其地域、人群、可能时间分布特征,结合现有资源和应对情况,提出风险管理与应急准备建议。见表1。

1.3.3风险分析识别工具

采用台风、洪涝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评分表,风险要素来源于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和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五个方面。针对各风险要素分别从风险发生威胁强度(T)、人群脆弱性(V1)、资源脆弱性(V2)和资源控制力(A)四个要素进行评估。威胁强度、人群脆弱性、资源脆弱性和资源控制力赋值标准见表2-表6。通过风险计算公式得到风险分值(R)。即:R=T×V1+V2-A。

2 评估结果和分析

2.1评估背景资料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5年防汛气象水文会商会预测:今年登陆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6个,比常年略少,无早台风影响,有秋台风登陆或影响。今年雨季(5~6月份)降雨北多南少,北部可能出现较强持续性暴雨过程;夏季(7~9月份)降雨量略偏少。全省各江河洪水量级正常偏高的可能性较大,闽江上游出现较严重洪涝的概率较大。因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特别是南部地区仍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2.2主要风险因素及风险水平

通过专家会商筛选,认为福建省发生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后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因素涉及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关注的风险要素有:卫生应急准备中应急专家与队伍组建和培训及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编制与落实和急救自救知识与健康教育;生物威胁指标中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威胁。一般关注的风险要素有:生物威胁指标中肠道微生物、呼吸道微生物、血源性疾病主要微生物、自然疫源性微生物、医院感染主要微生物和新发传染病;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项目。见表7。

2.3 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建议

2.3.1 特别关注

无。

2.3.2 重点关注

2.3.2.1卫生应急准备

卫生应急准备不足,原因是:(1)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未及时修订,缺乏可操作性。(2)卫生应急队伍未接受系统的有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培训,缺乏知识与经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未统一配置,灾害状态下没有备用疾病监测辅助系统。(3)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乏,针对常见灾害缺乏宣传教育知识库;人群急救自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防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建议:(1)相关单位近期修订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组织全省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开展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野外生存训练。(3)制作常见灾害避灾防病急救自救宣传材料库。

2.3.2.2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

由于洪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蚊、蝇、鼠类将大量繁衍或迁移,可能造成登革热、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风险上升,1998 年闽西北山洪暴发后有钩体病暴发的案例。建议:(1)做好各地区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基线调查工作,掌握蚊虫、鼠害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消长特征。(2)加强病媒生物的动态监测。(3)做好四害的消杀灭药械与防治技术准备工作。

2.3.3一般关注

生物威胁和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设施破坏,水体遭受粪便、污物、病菌等污染,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升高,如2000 年莫桑比克在洪灾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显著上升,2010 年海地地震后发生霍乱暴发流行。临时集中安置点条件简陋、居住拥挤,人员接触频繁,流行性感冒、麻疹、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升高。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可能由于交通中断等受影响。2006 年,福州、宁德、南平等多地遭遇台风及洪涝灾害,影响疫苗、药品及时配送,使局部地区免疫规划项目、艾滋病干预工作、结核病防治工作一时受到影响。建议:(1)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人员有关肠道、呼吸道、自然疫源性等疾病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2)做好传染病和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的培训、维护工作,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用该系统,及时掌握灾情、疫情进展,为卫生应急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支撑。(3)各地做好项目管理资料备份工作。

注:a.R=T×V1+V2-A;b.分值说明:威胁强度:1~10分威胁强度逐渐增大;人群脆弱性:1~10分人群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脆弱性:1~10分资源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控制力:1-10分资源控制力逐渐增强;c.风险分值(1~100),其中特别关注(80~100),重点关注(60~),一般关注(40~),了解跟踪(1~)。

3 讨论

近年来,风险评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精神卫生、灾害后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3,4,5]。但是,将风险评估的理念引入自然灾害发生前的卫生应急准备阶段在我国还很少。本次风险评估是在灾害发生前,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历史资料、相关政策和文献扫描的基础上,专家根据所评估的内容及相关证据,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开展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动态评估、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6]。

本次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涉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编写、卫生应急队伍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宣传,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监测等,也可为卫生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洪荣涛,严延生,李群,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初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2):154-158.

[2]李静,王靖飞,吴春艳,等.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114-2117.

[3]陆永昌,张家祝,邵亚平,等.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南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增刊):20-23.

[4]张瑞美.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6,22(9):70-71.

[5]贺天锋,钱旭君,许国章,等.沿海城市超强台风“菲特”灾害的公共卫生系统应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5):690-691.

[6]王哲,李永红,曹秋野,等.台风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探索与思考[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2):153-156.

关键在于应急准备与救援 篇2

智利矿难从8月5日发生到33名矿工被安全救出, 长达整整69天的时间, 这69天创造了被困地底时间最长且成功生还的世界纪录。此次智利矿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矿井下可供矿工紧急避难的应急设施功不可没。33名矿工之所以能够坚持这么久, 关键是矿井下有一个可供矿工应急避难的避难所, 而正是这个避难所的存在才使矿工在矿难发生后仍能存活, 并坚持了17天之久。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避难所, 即使矿难发生时受难者仍然存活, 也难以坚持17天之久, 生命奇迹、救援奇迹都不可能发生。

矿井下可供矿工生活的应急物品是基本。在避难所里, 虽然只有维持2天生活的食物和水, 但却为被困矿工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 使他们度过了最初的恐惧和惊慌。如果没有避难所提供的必需物品, 矿工再有神助也不可能支持17天之久。

坚持不懈与人文关怀式的救援是特色。智利政府用行动诠释“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 坚持寻找, 直到17天后救援人员锁定他们的位置。救援行动展开之后, 为了矿工的生存和救援需要, 智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极具人文关怀的救援措施, 一方面向矿工提供食物、水等维持他们的生命;另一方面对矿工实施心理辅助措施:让受困矿工恢复营养, 接受专业治疗, 求助于美国宇航局, 打造居住环境, 提供可供矿工娱乐的mp3、录影机、小型电视、游戏机和纸牌等, 缓解矿工心理压力等, 坚定了矿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矿工的团结协作及坚强、乐观精神是支柱。在遭遇矿难之后和被救援人员发现之前, 被困矿工迅速成立了临时领导小组, 对矿井下的自救活动进行安排, 一是将仅存食物进行了配给。每人每2天仅能分到2勺金枪鱼罐头, 1口牛奶, 再加上半块饼干, 直到第18天才完全消耗完。二是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 甚至想到了用矿灯来分出白天和黑夜。三是团结协作。33人共分为3组, 每组11人, 实行“三班倒”制度, 分别负责避难所、斜坡和105m (海拔高度) 处作业区3个地点的工作, 开展自救。四是冷静、乐观、自信、友爱的精神。争相要求最后升井、传递纸条向女友求婚。这一切富有成效而具科学性的自救行动, 是矿工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的原因。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准备研究 篇3

应急准备除对于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以外,重要的还有应急资源配置,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的建立等多方面的要求。只有有了充分的应急准备,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充分有效的响应。以往在很多的事故救援中出现资源不到位、或人员分配力量不均、救援现场混乱等现象的情况,实际上都是由于应急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如重庆“12·23”井喷事故,事故发生在23日22时左右,24日3时成立事故抢险指挥部;24日上午,调整了指挥部的组成,指挥长易人;随后,指挥部再次调整。在事故发生后的十几个小时之内,现场指挥部和指挥架构进行了较大的变化,这容易引起现场指挥和组织结构混乱、救援任务不清[1]。又如京沪高速路“3·29”的液氯泄漏事故,在事故发生后的3月31日晚,事故处理人员对装有液氯的槽罐进行防渗漏处理,现场仍然充满刺鼻气味,操作人员虽然说站在上风口,但都没有进行防毒防护,有人甚至连防毒口罩也没戴[2]。这些暴露出我国目前许多事故救援的应急准备不足,结果往往是救人者也成了被救者,救援工作缺乏效率等。所以应该说应急准备是应急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应急组织和人员准备

应急组织是应急准备的执行机构,是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组织基础,具有职责明确、分工清晰、机构健全的应急响应组织是应急响应过程成功的关键。为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实施快速、协调、有效的应急救援,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中应包括日常的应急工作管理责任人员或部门,主要职责是互查日常相关工作的管理如预案的修订,演练的策划及实施,应急设备的状态维护等。其次应有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中一般应分为5个核心应急机构,即指挥部、行动组、策划组、后勤组以及财政行政组[3]。应急指挥中心级的成员可以包括总指挥(最高管理者)、安全主管、各关键部门主管、各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再次,应根据紧急情况的类型,划分各职能性应急小组。如:火灾应急小组、化学品泄漏应急小组等。指挥中心应承担应急响应中总的协调和组织指挥工作,并指挥其各行动组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响应。最后对于企业救援中最重要是还包括有应急救援人员,这里分为社会的专职救援队伍及企业中受过培训的具有基本救援能力的自愿应急救援人员。因此培训及演练使他们能具有基本救援能力并保持这种状态十分重要。

一个健全的应急组织必须具备的职能有:规划应急响应方案;鉴别和评估应急响应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和贯彻应急响应计划;准备必要的应急资源[3]。至于各应急组中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应急职责应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系统职位来分配。这样会保证紧急时做出正确的行动和指挥,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工作,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减少混乱。

2 应急预案准备

企业应针对自身职业中毒危险等级制定充分、适宜可行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不同于一般火灾等事故的应急,要求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有完整性。完整性主要指的是应急功能和相应的岗位职能的对应完整,应急核心要素和基本应急功能的完整,应急过程的完整,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5],适用于企业突发职业中毒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完整,如综合、专项、现场处置等不同类型。还有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可读性、符合性和实用性等要求。预案制订的原则是要反映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和总体目标,如“以人为本、先人后物”、“先群体、后个人”、“立即、就地”的救护原则,“以风定向”的疏散原则等。并要考虑应急预案与响应计划是否与企业的规模和活动的性质相适应,是否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计划和程序中是否确定了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针对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以防急性职业中毒迅速蔓延而造成重大损失。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对应急预案等要更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要求。一个完整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包括:(1)应急设备与设施;(2)报警与报告程序;(3)危险性分析;(4)指挥中心和各应急功能部门及人员的职责;(5)应急指挥系统;(6)监测与报警系统;(7)各类应急图表如清单、疏散路线、应急物品存放部位、地形地貌图;(8)疏散中的紧急集合地点;(9)现场救援程序。(10)中毒事故发生时关闭设备的程序;(11)中毒事故发生后的恢复计划等等。

3 事故预警与监测准备

早期预警的重要作用是在于事故还没有形成或爆发之前(如毒气刚刚从破裂的管线或倾覆的车上将要流出),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方法,阻止事态发展,在初起时给予控制其规模,减少或停止进入应急扩大响应期,另外也可以起到在突发事故发生或扩散之前提前预警,及时提高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及时帮助,以使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尽快转入恢复期。在这个应急准备工作中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事故信息监测

事故信息的监测也就是有毒气体泄漏的监测,是开展应急救援的前提。有毒气体泄漏监测技术措施包括:(1)对存在有毒气体的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2)对存在有毒气体的设备、设施,应设置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3)根据可能存在有毒气体泄漏的部位、场所,设置必要的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

监测设施应经常检测,应使其处于应急状态,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启动。

3.2 事故预警

根据有毒气体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提供的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有关人员将信息汇总、分析后,报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事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根据事故的发生态势,发出不同级别预警预报,并采用电话或警报器通知有关应急机构,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煤体及时通知周围社区的公众,告知其何时、何地发生的紧急情况、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紧急疏散路线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如在重庆“12·23”井喷事故应急中,如果能在井喷将要发生前及时预警并与政府社区及时通知联系,进而可起到由政府有关部门快速组织附近村民的疏散到安全地点来,从而避免由于没有及时得到信息和组织疏散而大量中毒死亡的发生。

4 应急响应准备

应急响应就是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响应包括应急救援过程中需要明确并实施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包括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结束等。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有的单位没有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救援工作程序,导致救援行动混乱无序。有的指挥员没有预测能力,面对特殊的灾害事故,不执行行动准则,盲目指挥,不能根据灾情变化适时调整部署,存在侥幸猜测心理,极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必须重视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结束等各项应急响应行动的准备。

4.1 应急指挥

事故救援的过程是各个部门协同作战、统一调度、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过程。应急指挥在事故应急救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指挥很快能够发现问题,阻止事故进一步恶化,便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如果指挥专业知识、实战经验等存在缺陷,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事故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1)现场分析灾情(包括征求专家意见)

总指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专家,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分布、周边环境、设备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2)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制定各阶段的应急对策

总指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3)确定各救援队伍的任务、目标,并下达至各专业救援队伍,根据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分配各专业救援队伍任务,下达命令,展开事故救援。

(4)协调各救援队伍,合理分配救援力量

总指挥根据现场突发事件,及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保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5)宣布救援结束

事故救援行动圆满结束后,由总指挥宣布救援行动结束,并向有关媒体介绍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企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是常设或兼设机构。平时可根据监测预警系统、员工等上报的信息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事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根据事故的发生态势,发出预警预报,并通知有关应急机构和公众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具体负责应急指挥,以减少事故应急中可能出现的混乱。

4.2 应急行动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应按照制订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协调各项救援行动。包括报警及通知安保部门,以及是否与如何向企业所在地的应急部门(如消防部门)报警,进行警戒与治安、现场救援、人员疏散与安置、医疗救援、现场监测、泄漏物控制与洗消、信息发布等。要注意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才可参加现场应急和救援工作。

危险物质的泄漏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也会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更大的危险,因此必须对泄漏物进行控制,泄漏物控制包括泄漏源控制和对已泄漏物质的处理。并根据有毒物质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当事故现场及周围地区人群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将受威胁人群及时疏散与撤离。“以风定向”是确定人员疏散方向的重要原则,指挥人员一定要根据风向确定疏散方向,避免因不明方向而盲目逃生,逃不出有毒区域而发生不幸;指挥人员还要根据风力情况和有毒物质的泄漏量,确定疏散范围,并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

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必须对突发职业危害的发展势态及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的监测,建立对突发职业危害现场及场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程序。事态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决策支持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控制事故现场、制定抢险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划分现场工作区域、保障现场应急人员安全、实施公众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既使在现场恢复阶段,也应当对现场和环境提供监测。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医疗救援应遵循“以人为本,先人后物”、“先群体后个人”、“先重危后较轻”的救援原则。可以采取脱离现场法和就地抢救法医疗救援方法。“脱离现场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及时、迅速,及时、迅速是避免重大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对中毒昏迷、休克或已停止呼吸的危重中毒者,必须采取就地抢救法,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强制输氧等抢救措施。防止因搬运中毒者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4.3 应急结束

当事故现场得到控制或事故源已经消除,中毒现场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以上;环境符合有关标准。经专家对中毒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事故应急总指挥批准后可以宣布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着手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和提交调查报告,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总结等工作。

5 应急资源准备

存在潜在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企业,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类型及特点,准备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

据调查,目前,企业及有些单位在事故应急救援的资源配置上还存在不足。根据课题组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看,配置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的企业只占到42.73%,对应急设备、物资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并更换的企业占到49.84%。设有专项应急资金的企业有150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5.56%,比例偏低。设有专项应急资金企业也较少,目前企业在应急投入方面的现状[6]。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救援任务的需要,导致在中毒事故应急中,由于应急资源缺乏造成的事故后果扩大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京沪高速路上的液氯泄漏事故,事故发生的2天后的救援中,救援人员处理现场时仍然不带防毒口罩等等。

在应急装备的配置上,应首先做好企业的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确定企业的基本应急能力需求,这种能力应最低能满足企业在突发事件的初级响应时的基本应急能力需求,并应能在应急中做到防止人员伤亡的基本保障能力[7]。

应急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应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规模和人员需求有所区别,所以评估风险是基础和依据。根据以往职业中毒事故的情况,必须要配备的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包括:(1)应急人员防护设备;(2)检测仪;(3)医疗设备和药品;(4)通讯工具;(5)堵漏器材;(6)排毒、消毒装备;(7)消防设备;(8)交通工具;(9)应急电力设备;(10)重型设备;(11)人员疏散场地和物资。

企业没有购置全部的应急装备与物资时,应与应急装备与物资的储备单位或生产、流通单位签订协议或有相关通讯等信息,保证紧急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得到所需要的装备与物资,形成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各应急组应对其在应急救援时所使用的装备与物资建立台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补充,保证各种装备与物资随时处于可用状态,以免由于资源损坏或缺乏延误应急行动。

6 应急培训与演练准备

6.1 应急培训

应急培训是提高应急能力、开展快速、有效应急救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决策指挥者的培训,以避免由于指挥者对有毒物质的属性和救援知识的匮乏,而行使错误的指挥,以造成系统性应急救援失败。其次,对公众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公众了解可能威胁他们生命和健康的危险物质,了解这些危险物质的毒性以及应急处置方式,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行动。

应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紧急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周期性、定期性、真实性、全员性以及效果性地充分训练各小组成员,提高应急响应的技能和意识。如:训练组员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使用黄沙做围堰防止化学品泄漏等。以确保所有组员对紧急情况反映迅速、响应合理、处置得当。具体来说,应急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1)如何识别危险;(2)潜在的危险物质的毒性;(3)如何启动警报系统;(4)毒物泄漏控制措施;(5)各种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6)防护用品的配戴;(7)如何组织安全疏散人群及疏散路线。公众培训应包括的内容:(1)潜在危险物质的毒性;(2)潜在危险物质的紧急应对措施;(3)报警的基本程序;(4)撤离的组织、方法和程序;(5)基本防护知识;(6)在污染区行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7)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常识等。

6.2 应急演练

另外,企业和政府各级、各专业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一般为每年一次。应急演练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应急演练要针对潜在的事故类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应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应急演练应按照下面程序进行:(1)成立演练工作组;(2)制定演练计划;(3)编写演练方案;(4)实施演练;(5)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要对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

7 结束语

总之,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最核心的工作应是应急准备。必须针对可能发生包括突发职业中毒等的各类事件,做好应急组织和人员的准备、拟定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具体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做好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以便事故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地事故应急响应,防止突发职业中毒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摘要: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做各种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应急准备,才能在事故发生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响应。该文探讨了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的组织和人员准备、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响应行动准备、事故信息监测与报警准备、应急资源准备和应急培训与演练准备的各项内容与具体做法,帮助企业做好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以便事故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地事故应急响应,防止突发职业中毒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关键词: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准备,事故救援

参考文献

[1]杨春生.对国内突发事件现场指挥系统的探讨.中国应急救援.2008,15(2):18~20YANG Chun-sheng.Study of the major incident commandsystem.China emergency rescue.2008,15(2):18~20

[2]京沪高速车祸导致液氯泄漏.http://news.sohu.com/s2005/jinghuluyelvxielou.shtml

[3]邢娟娟,邓云峰,郑双忠,等.企业事故应急救援与预案编制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XING Juan-juan,DENG Yun-feng,ZHENG Shuan-zhong,et al.Technique for Drawing up Emergency Response andEmergency Planning for Enterprise s Accidents 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

[4]陈蔷,边兆鹏,冯俊亭.厂区中危险源应急响应理论与实践.安全.2007,27(6):60~64

[5]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6]胡福静,邢娟娟,姜秀慧.我国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70~73HU Fu-jing,XING Juan-juan,JIANG Xiu-hui.Analysis ofcurrent conditions of enterprise s emergency response toaccid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6):70~73

卫生应急准备 篇4

源于雪灾、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危机, 源于“三鹿奶粉”的奶制品行业危机, 源于次贷不继的国际金融危机, 将企业置于危机冲击的风口浪尖。每个企业都必须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做好准备, 没有充分准备的企业有可能随着危机的冲击而消失[1] 。有效的危机准备在于企业从日常管理到危机信号侦测, 从观念认知到具体的应急方案等方面作好规划, 使企业能从不同层面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2] , 主要做好三方面规划, 一是危机防范, 是基于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 侧重总体战略定位, 并对危机管理过程的任务形成认知, 使企业能形成相应的危机防范理念;二是侦测预警, 全面扫描环境, 评定组织薄弱环节、预测潜在危机, 从日常细微的征兆中发现运营中的问题, 分析征兆信息, 进行有效预警, 使企业能及时发现潜藏的危机, 为企业从常规状态转入非常规状态做好准备;三是应急方案, 针对危机情境制定应急方案, 并利用“情境模拟”进行训练, 形成危机情境中的组织运作指南, 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危机防范规划

最佳的企业危机管理在于避免和防范危机的发生, 需要从企业发展定位角度进行危机领域的规避, 需要从任务认知角度了解危机管理过程。

(一) 面向危机规避的战略定位

企业危机准备需从企业文化、结构、战略、观念和管理方法等角度, 对企业发展进行全新定位[3] , 使企业能从战略定位角度规避可能的危机领域, 形成相应的危机准备态势。

1.建构文化。

追求利润与防范危机是企业发展的阴阳两极, 只有两极平衡才能带来持久的发展。企业单纯强调利润获取的文化定位, 必然会降低对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客户关系等关注, 具有较高危机倾向性。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意建立企业核心文化理念, 将单纯的基于利润的建构扩展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形成企业利责均衡的核心文化。

2.调整结构。

若企业拥有强调沟通的管理层次与协作关系的组织体系, 则具有较强的危机准备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企业结构从宏观上不断扩展, 使生产不同产品, 服务不同群体, 坐落于不同地域的部门在同一个企业的体系框架中。在微观上, 不同种类的项目组合, 同一产品的不同部件, 个人化的空间都使得企业不可能再建立起遵循传统的直线型、扁平型、金字塔型或网络型等单一和固定组织结构, 而是所有可能的结构同时存在, 结构中要素的关联与平衡成为企业发展与防范危机的制约, 形成多维结构中的畅通信息流, 保证结构中各单元的无缝链接。

3.整合战略。

建立在多方面互补的, 具有良好平衡和多维变化基础上的战略定位, 能有效提高危机准备力。要将基于成本、创新、市场、顾客、形象、价值链、渠道、地域等不同的战略主题进行整合, 通过整合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清除观念。

企业往往具有一种惯性思维, 尤其是获得成功之时, 总是对成功沾沾自喜, 抓住原有经验不放, 对外界变化和新出现的事物视而不见, 这是种看不见未来的短视。所以, 企业要意识到每隔一段时间需对思维进行清除, 形成容纳新事物的机制, 会有效较低危机倾向性;要保持观念的更新, 使企业在不断学习中创新, 不断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5.创新方法。

若在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沿用老的管理方法, 采用不变的操作规程会使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创新方法的定位可使企业保持勃勃生机, 这是基于操作层面的创新定位, 需要多次尝试与训练, 在多次反复的纠错过程中形成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独特方法体系。

(二) 面向任务认知的过程解析

管理任务的认知是对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核心活动的认知, 使企业清楚每阶段任务, 能在危机情境中面向任务有条不紊的安排资源, 实施危机管理活动。

1.危机前任务, 主要是从思想、态度、体制、物资、方案等角度做好准备, 预案、预警和训练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旦危机爆发, 能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特别安排的预案, 在保证应对危机的各种资源调配的基础上, 还要能确保企业的最基本运作, 使商业计划不至于因危机的爆发而中断。二是要能及时准确的侦测到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中的各种征兆, 将征兆与特定危机联系, 及时发出警报, 使企业能快速从常态进入非常态。三是要进行危机训练, 提高组织在危机情境中的适应力, 使危机处理人员能在真正的危机情境中产生即兴型反应, 从而减轻情境中随时出现的不确定事件对处理人员形成的压力。

2.危机中任务就是调动多方资源有效决策, 及时行动的应急处理, 要快速反应, 有效抑制危机冲击, 降低企业损失, 其中情境分析、跨组织协作和危机决策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一是要通过对情境认知和模拟训练弄清危机情境中的要素成分及其多维关系, 以及情境可能的迁移路径等问题。二是要利用内部员工、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应对危机的坚强联盟, 特别是与供应链上的核心利益相关者[4] 。利用跨组织协作力量整合多方资源, 降低危机冲击。三是要建立在时间、资源、信息都缺少的情况下的决策机制。依靠长期的经验和即兴的反应快速形成有效的应急方案。

3.危机后任务就是危机后企业如何发展, 要在评价、学习和变革的基础上实施“危中找机”, 其核心任务是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一是要从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吸取避免重蹈覆辙的经验教训, 明确危机事件后组织的目标取向和政策导向, 做好善后的同时从中获益。二是改革企业中已经无法适应组织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体制, 化解激化的矛盾。通过学习与变革, 使企业从失败中奋起。

二、侦测预警规划

所有的危机在真正爆发之前都会不断发出一系列的预警信号, 这些信号若能被及时地捕捉、加以详细分析并采取行动, 许多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成功的危机准备是善于发现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中的问题, 善于从细微的信号中发现潜藏的危机并发出预警, 使组织警觉并做好资源、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准备。

(一) 面向问题发现的信号侦测

企业危机往往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蔓延所致, 通过信号侦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阻止危机的出现, 包括来源扫描、维度分析和关联认知。

1.来源扫描就是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发现问题、确定信号来源, 判定信号的性质和可信度的过程。这些来源一是暴露了问题, 二是显示了企业的薄弱环节。扫描内部技术性信号、和人测信号、外部技术性信号和人测信号[5] 。从问题管理信息、风险评估信息和关系信息的扫描征兆信息来源[6] 。选择恰当的探测工具尽可能探测细微的征兆。征兆信号实际上就是在企业中不知不觉出现并能爆发危机的潜在问题和弱点。对企业运营中问题, 一定要引起充分重视, 对其产生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及时扼制, 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导致危机。

2.维度分析就是对信号本身发出形式、过程以及对受众所产生影响的分析, 要求信号发出形式应是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形式, 强度上要能激发受众的认知。信号的清晰度、连贯性、频率、信源的权威性等共同组成信号维度。信号维度往往是模糊和微弱的, 从而带来信号侦测的困难性。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先进、灵敏的探测设备, 从微弱信号中判定信号维度, 同时增强员工的信号敏感性, 将一些信号通过学习、预演等形式建立在员工头脑中, 使员工能从细小的征兆推测信号进而联想到一定的危机。信号维度本身强弱也是信号侦测中判定危机的一个重要依据, 它往往与企业的危机倾向性呈正相关关系, 维度越多, 越清晰, 则表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大。

3.信号关联。危机信号只有实施关联才能产生意义, 关联包含三层:第一层是信号间关联, 是基于数量角度的降低不确定性过程。不同信号有可能来源于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 通过多个信号的叠加与组织, 就可从多侧面反映该事物, 使这一事件逐渐明晰, 从而将问题暴露出来。从信号的来源可以追寻信号的发出地, 可以确定问题的位置, 信号数量越多越易找到问题所在, 但也预示着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大。第二层是信号与特定问题的关联, 即信号与特定的危机类型、影响、冲击和损失等联系起来。特定的信号代表特定的含义, 将信号与潜在问题联系起来, 使信号具备一定的含义, 这层关联使企业的注意力转向需即刻解决的问题。第三层是信号与特定行动的关联, 即出现这些信号, 企业需采取哪些行动。信号并不能告诉人们要做什么, 而是日常的经验与知识告诉人们出现某类信号就该采取某种行动, 这是一种信号与行动的匹配机制, 可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

在危机信号侦测的过程中牵涉两难的选择:信号多一些可以有利于问题的确定、采取行动, 但信号多也意味着危机爆发趋势性的增强。故在现实中希望出现的信号越少越好, 而危机信号侦测就要从这少而微弱的信号中发现问题。

(二) 面向状态转换的警报解析

信息社会的危机预警是一种全员、全程的主动预警, 预警主体 (用户) 从预警客体 (企业) 查寻出各种危机信息并解析它们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从而为危机处理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将预警过程平民化、全员化和整体化, 预警的目的是能让企业选择从常规状态转换到非常规状态的时机。

1.警报查寻是预警主体从企业的环境和运营过程中寻找危机征兆的过程, 是用户查寻符号与企业危机征兆符号的匹配过程, 包括符号类型及组合, 相应的输入、输出而产生的剌激、注意等结果。企业与用户相互传送的信息在语法结构须保持一致, 要求企业内部的专业用语在考虑保密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统一。企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产品和服务类型及特色, 企业文化等决定了企业会以何种形式传递信息, 并显示出企业的优弱势。关键是企业是否有恰当的激励机制, 将相关问题有效地暴露, 让预警主体发现征兆, 使用户对企业形成感觉、并获得危机信息数量上的满足, 为警报认知提供原材料。

2.警报认知是预警主体以自身知识去审视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过程, 即将自身知识表现形式与企业运营表现形式进行比较, 建立起基于某一角度 (如人力、产品质量或财务) 的认知框架。关键是用户的素质, 素质越高越能将多维的要素进行关联, 形成企业危机的“认知图式”。认知的过程就是客体与主体从不相干、交叉、重合到外包含的递进过程[7] , 不相干认知是危机信息的主客体语义各自独立, 并无联系。这时用户与某企业的运营没有任何关系。但是, 由于危机的扩散性有可能影响其生活, 他的认知是基于自身免疫力提升的认知, 关注总体的危机认知, 而不是某企业的危机情境认知。

交叉认知是主体利用原有知识与客体作用, 产生针对专门客体的认知过程, 也是客体逐步进入主体认知图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取决于主体的扩张力, 另一方面取决于客体信息的深浅度。这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影响到了预警主体, 使他关注企业危机情境, 并尽可能避免影响, 大多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用户, 主要针对企业危机情境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重合认知是主体将客体显性化, 是主客体在危机情境中一体化过程。多是企业员工所进行的认知, 将自身融合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是双向的主动认知, 员工利用自身对企业运营的了解, 从多角度认知所出现的问题, 并力求获得企业的认同, 参与到危机应对的行动中。外包含认知是经多次认知的结果在主体头脑中完成自组织的学习过程, 改变、完善自身认知图式, 使主体突破客体的限制, 使认知主体对具体信息的使用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达到主体包含客体。这也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股东、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行为, 它们已不仅仅关注危机企业, 而且更关注危机扩散所引发的其它更宏观层冲击, 会站在更广的战略角度审视企业危机, 并采用某些强制手段要求企业认同其认知结果, 并依次采取行动。

3.警报激发。这一层次是信息使用, 是客体信息的表现和认知主体的操作, 是预警主体以警报认知为基础, 实施信号强度测评和危机评估并发出警报的过程。信号强度测评决定是否将征兆信息转化为危机信息。依据一是某类征兆信息出现频率, 二是征兆信息出现的种类数量, 三是及时的控制措施能否有效阻止这些征兆信息再次出现, 四是是否有连锁反应出现。当信号超过一定程度、转化为危机信息时, 就要进行危机评估并确定警报临界点。危机评估是对危机的发展趋向进行预测并对危害程度和爆发可能性进行估计, 主要采用双因素评估法, 即危害度和发生概率估计。危害度可采用特尔斐法, 先得出评估项目、标准和权数, 再由专家打分, 分数的加权平均即为危害度。发生概率估计可采用先验信息分析法, 即对以前发生的危机历史数据进行统计, 定量分析这些数据, 从而确定类似概率, 若没有历史数据, 则可采用危机发生条件和发生概率来确定。最后确定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危害度×危机发生概率。将危险指数划分为高、中、低几档, 确定发出警报的临界点。在实践中, 警报临界点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干预成本, 虽然在警报发出前也有行动, 但警报一旦发出, 行动将是一种在压力状态下的行动。故是否发出警报不仅取决于信号本身维度, 还取决于关联的问题性质, 处理的效率等因素。

三、危机应急规划

如何迅速从正常状态转换到紧急情况的能力是危机准备的核心内容, 危机准备中针对危机情境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 使危机处理人员在压力环境中能有条不紊的实施处理行动, 并实施训练, 培养危机处理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

(一) 面向行动指南的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能在组织具有的行动之间起高效协作作用, 能对牵涉到的因素进行预警和清晰指导, 对危机现实的和潜在后果进行持续评估, 并保证商务的持续运作[8] 。建立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 为企业危机反应实施指导, 减少重叠和多余的作业, 并建立起控制标准, 包括组织建构和行动方案。

1.组织建构。

危机准备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全程决策和指挥的危机管理小组, 在小组的协调控制下建立高效行动方案。作为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小组是由多人组成的复合系统, 为管理紧急事件而担任不同角色, 具有在巨大心理压力下工作的能力[9] 。

(1) 资源型, 需了解企业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存放位置、配置的便利度和极限承受力, 要明白各类资源的重要级次, 不同资源的调度与转移规范, 并具有支配资源的权力, 一般由企业的最高领导担任。

(2) 技术型包含两类:一类是针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技术, 如化工类企业中化学物资处理专家, 食品类的检测专家等, 他们与资源专家区别是, 前者侧重资源的总体定位与配置, 是宏观的调度, 而技术专家只是针对特定资源的处理, 是微观上的操作;另一类是计算机、网络专家, 他们的作用是在危机情境中将相关危机情境信息通过向外发布, 以寻求外来援助, 建立以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交流渠道。

(3) 关系型。负责企业各内部机构间的协调, 企业与外部组织以及顾客的沟通, 以维护企业的形象, 建立人文支持的新型信息沟通框架。CMT的组织结构是一个能全面协同的PNITDS自组织系统[10] , 即P (purpose) 目标, 微观上是CMT建立目标, 宏观上是企业的整体社会目标, 故危机准备除了考虑应对各种危机外, 还必须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社会责任。N (number) , 参与到CMT的部门数量, 在考虑纳入危机管理小组的部门时, 必须考虑到商业计划的持续性, 必须有相应的部门维持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服务。I (interactions) 交互支持, 即不同危机时, 牵涉部门的详细清单以及部门间联系的路径。T (type) 参与者为完成目标任务的沟通模式, 虽然企业的网络化已有一定成效, 但在危机情境中传统的沟通方式却显得更为有效。D (duration) 持久力即在危机中成员面对压力时的行动能力, 这靠平时的危机训练和企业文化维持。S (source) 基础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 内部资源重点考虑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资源, 外部资源重点考虑顾客群的不同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

2.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是在有限信息、有限资源和有限时间下的行动指南, 可以有效防止“鸵鸟效应”和“第一辆出租车”反应, 是企业采取的具体行动手册, 包括遏制方案, 情境控制和善后方案。

(1) 遏制方案是危机刚刚爆发时的行动, 在于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对危机情境的识别和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早期干预。采用危机列举法、草根调查法、报表分析法、作业流程法、实地勘察法、问卷调查法、损失分析法、大环境考量等方法判断危机冲击的可能程度[11] 。遏制方案一是要对情境信息流向进行引导, 使其流向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二是对情境信息进行分析, 对于各种形态表现的情境要同一定的危机类型联系, 采取相应的人员、资源调配、内外部沟通等预处理措施, 使危机在爆发初期得以及时处理。

(2) 情境控制。

针对情境以及其迁移的路径而制定和调整现在行动计划, 通过危机情境中的信息传递、确认、理解, 并依此作出反应。应急行动关键是速度, 故情境控制方案要直接、明了, 直接指定危机处理人员行动次序和资源取舍的标准, 使情境中相关的人、资源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在准备阶段多采用“未来情境规划法”进行“情境模拟”来预测危机情境[12] , 通过对以前案例中危机情境的分析实施,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计算机摸拟情境控制效果[13] 。

(3) 善后方案。

测评遭受危机后的企业状况, 为其商业计划恢复提供指导。系统的回顾危机处理中的情境识别与分析, 恢复正常运营的条件, 资源调配工具, 信息传递、媒体沟通、设备维护等技巧和方法, 获取提升企业能力的知识, 并从企业发展理念、战略、体制等多方面实施修补。危机善后是推陈出新的过程, 其方案在于全面性和知识性, 尽可能的考虑到危机中多方面的人、财、物变化, 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二) 面向能力提升的模拟训练

有计划的训练可以创造出一种紧急状况下的场景与冲击, 使参与者通过扮演相应角色而增加对危机情境的熟悉度, 提升处理危机的能力。传统的训练时间、人财物等耗费大, 也很难创造出与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极其类似的情境, 难以形成特殊情境下的感觉;同时, 训练周期往往较长, 计划难以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调整, 这些缺陷使得传统训练必然被虚拟模拟训练所取代。虚拟模拟 (virtual simulation-VS) 是利用虚拟实在技术 (virtual reality ) 将将训练要素蕴含在虚拟现实环境中, 通过信息处理, 创造一种虚拟环境来再现预设的各种现象。训练的物理成分成为非必须要素, 节省了物质耗费。不需事先定义各种形态, 在训练过程中可随时“即兴”改变方案, 主要包括信息搜寻、情境创设、意念排演、批判思考、计划修正等过程[14] 。

1.信息搜寻是虚拟模拟的基础, 是根据企业可能遭受的危机, 采集相关信息的过程。主要搜寻作为客观背景的企业现有状况, 也即企业危机倾向的判定指标, 用来确定需创设的情境类型与意念排演的区域。搜寻参与训练者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要将其转化为信息, 用于训练。

2.情境创设。情境是虚拟模拟训练的平台, 是训练中信息的发源地, 承担信息源的角色。只有面对一定的危机情境才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才能产生处理的方法。所以, 在情境中尽量多地寻找、暴露问题, 宏观上, 这一信息源应是企业问题的核心反映处, 要总体上定位于危机防范企业的发展战略。微观上要将问题尽量细化, 并以不确定的方式出现, 使训练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以达到训练目的。可见, 情境创设实质上是整个训练的规划与任务的汇总。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 可使训练者从中在认知、行为等各个方面得以训练。

3.意念排演是训练者根据情境中的各种事件, 采取应对方式处理危机的过程, 是训练者对危机处理措施在头脑中的排演。效果由情境中事件任务的复杂性和训练者自身原有知识状况决定, 同时也受所提供的模拟软件功能的制约。这种排演可采用个人形式, 亦可采用群体形式。通过这种排演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即情境中的“新因素”, 反馈给情境创设, 根据新因素调整情境、产生新情境, 而新情境的产生又需要新的信息搜寻, 重新审视企业状况与自身知识水平, 这是一个循环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4.批判思考是在情境创设与意念排演过程中不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以完善情境与意念排演。一是思考这两个过程的本身完善性, 二是思考这两方面的互相触动效果, 以及由此产生对整个训练效果的影响。批判性思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要防止对局部现象、片面信息的轻信, 二要防止僵化思考, 要提供一种基于第三方的思考,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要善于听取没有参加训练的人员客观的评价, 使整个模拟环节、训练效果得以不断完善。

5.计划修正是虚拟模拟训练最终目的——不断完善防御计划, 使企业为危机做好准备。通过意念演习产生危机应对的方案, 将这些方案反馈到原有防御计划。使防御计划得以多次反复修正, 从而提高企业危机防范力。

虚拟模拟训练是信息时代一种有效而便利的训练方式, 任何企业都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行使这种训练, 使企业危机准备工作不断完善。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创设一种由信息构成的空间, 在这一空间中进行各种假设和模拟。与其说虚拟模拟是种手段, 倒不如说虚拟模拟是种理念。

四、结论

基于企业发展定位和危机管理过程任务认知的危机防范, 确定危机准备的战略地位, 并为管理者提供危机防范理念和方法。基于信号侦测和预警的发现机制, 强调信息的捕获与认知。应急方案制定和模拟训练, 得到危机应对手册并提升企业的危机反应能力, 从而形成由防范、预警和应急构成的企业危机准备三维规划框架。通过三维规划框架可为企业确定面对危机的总体态度, 建立围绕增强企业免疫力进行的识别和评价企业弱点, 防范发生, 制定计划, 应急处理, 危机沟通和监控、评价与调整等危机顾问理念[15] 。构建危机管理的类型、机制、系统、风险承担者和危机管理方案等最佳行为模式, 形成信号探测机制, 危害控制机制和无差别学习机制[5] ;同时, 在危机准备过程中要考虑用户期望、能力峰值。用户期望指企业对危机的反应体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企业的期望不同, 所以危机准备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品牌地位和不同用户群的期望, 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对象, 确定相应的准备内容。能力峰值指准备活动要以企业现有可调配资源为基础, 使各项准备活动能有现实基础 [16] 。

卫生应急准备 篇5

1 利用网络多媒体趣化高职“思政课”的内容,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思政课“的内容由于具有理论性, 规定性和抽象性等特点, 从而导致了内容的单调、枯燥而缺乏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化抽象、说教与枯燥为具体、生动和形象, 化复杂、深奥和苦涩为简单、易懂与有趣, 从而有力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中“统筹区域发展”问题时, 我举了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修建青藏铁路的例子, 并从网上下载了一组青藏铁路的美丽图片和歌曲《天路》, 上课时边放音乐边请学生浏览图片,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该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

2 利用网络多媒体丰富高职“思政课”的内容, 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思政课”的性质和育人任务要求其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切身感受到“思政课”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抽象到抽象, 空对空, 远离现实生活的, 而是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贯穿、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体育、卫生、军事等方面, 网络信息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具有任何媒体所不具有的信息集成优势, 能够提供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料, 各领域发生的事件, 研究的最新成果等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体现和反映出来,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克服“思政课”教材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实践、脱离实际的局限, 不断把新理论、新成果、新材料及时融进到教材体系之中, 解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比如:在讲解《概论》课第九章第二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时, 我发现教材的一些有关立法的数据仍停留在2009年, 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 及时更新了相关数据, 使数据更新到2011年2月底, 并从网上下载和播放了中央新闻台《焦点访谈》栏目今年3月10日播出的视频节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3利用网络多媒体拓展高职“思政课”的内容, 使课程内容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它既受教材内容的制约, 也受教学课时的制约,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也不容许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作更多、更深的分析展开, 否则就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网络多媒体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 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丰富、信息聚集、内容更新迅速的资料库,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有电脑网络的地点进行任何内容的学习, 使课程内容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因此, 从理论上说, 在网络平台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 受教育者可以任意选择。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借助网络, 查询和搜集相关资料, 并独立思考资料中所体现的内容, 可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思想政治课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在讲在讲“邓小平理论”这一节时, 我引导学生课外上网收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十二集电视文献片《邓小平》, 等等, 不一一列举。另外, 为了拓展高职“思政课”的内容, 我院还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思政网和《基础》、《概论》课院级精品课程网站, 2010~2011年又开展了“师生共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模块”电子书籍的编辑, 引导学生课外上网自行进行浏览学习, 大大地拓展了高职“思政课”的内容,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

4 利用网络多媒体改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思政课”的实效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是“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 教学方方法是老师“一言堂”, 进行满堂灌,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师讲授的理论听起来显得枯燥抽象,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也吃力, 教学的实效性不佳。而网络多媒体则匠心独运, 它集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于一体, 具有图文并茂, 视听并用, 声情融会等特点, 把网络多媒体整合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用电子课件代替传统的板书, 用文字、图片、背景音乐、影视资料等网络资源辅助教师的讲解, 能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观点变成生动活泼, 趣味横生的画面, 使整个政治课课堂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 让学生获得直观、生动、具体的效果, 促进学生手、耳、眼、口并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切实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依据这样的理念, 本人从2008年开始探索一种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新的教学方法——立体式的多媒体教学法, 该教学法以全国统编的政治课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 以讲述法为基础, 以复杂、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为基本载体, 融教材内容和网络相关内容于一体。本人相信, 如果该教学法能在教学中成功实施, 必将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而切实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总之, 将网络多媒体整合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 是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 两者有机整合, 能使教师在快乐中教, 学生在快乐中学。

摘要:不同季节对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浅谈一下季节性施工中特殊情况的应急准备。

卫生应急准备 篇6

1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状况

我国应急监测起步较晚,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02年首次成立环境应急事故调查中心, 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统一协调, 实施污染现场的快速应急监测, 并建立起环境风险隐患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系统。此后, 全国一些省级监测站和市属监测站相继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开发工作, 有的地区已配备了应急监测车。目前,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发展, 需要在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监测手段、加强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储备, 以及提升现场监测仪器档次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准备

2.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做好应急响应准备

为了有效实施应急监测,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根据环保部门的整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相应的环境监测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应急监测工作做出统筹安排, 突出应急监测中的预警、响应、现场监测、损害评估、环境恢复等几个环节, 并有计划对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进行相关应急作业文件的培训和演练, 当事故发生时, 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应急监测预案, 有的放矢, 分级响应。

2.2 建立应急监测信息体系,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在企业自测, 基层环境部门监测的基础上, 调查、联络、建立应急监测网络。形成逐级监测、逐级上报监测信息的管理结构。即上级监测部门负责技术指导, 协助下级监测部门确认监测方案, 或者直接参与应急监测响应, 接受下级监测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送样或委托监测。另外, 按照就近取样监测原则, 提高应急监测预警和响应速度, 为合理选择污染控制方法、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等赢得宝贵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和缩小环境影响范围。

同时为保证污染事故现场通讯畅通, 需要全面建设通讯系统, 环境应急监测相关人员要配齐手机等通讯设备, 必要时应建立机站, 配备防爆对讲机, 确保小范围的现场联络和指挥使用。

2.3 加强标准化建设, 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需要有适用的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和工具。除此之外, 还要配置完善交通、安全防护, 通讯和数据传输等要件, 其共同构成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选用原则: (1) 携带方便, 操作简单 (2) 符合我国监测实际, 具有普遍适用性; (3) 仪器使用不受限, 可操作性强; (4) 具备车载条件。

2.4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开展环境应急监测, 需要专业、高素质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人员。因此, 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监测技术人员进行政治学习和专业技术学习。全面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监测业务水平, 全面了解危险品贮存、运输、使用和防护知识, 以及应急监测预案和环境应急预案;掌握现场的应急监测技术、污染物的毒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 能在关键时刻全面掌控污染事故现场。同时, 要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促使企事业单位和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程序, 正确选择和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节约现场监测的时间。

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实施

3.1 收集现场资料, 确定监测因子

收集污染现场信息, 结合污染源数据库资源进行系统分析, 确定污染因子, 从而进行取样监测。例如, 水体污染案例, 可通过对特征污染物的筛选, 确定污染企业。

3.2 结合污染实际, 进行监测布点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 并考虑具体突发环境事件类型, 进行选择布点。例如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 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 通过判定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 在事故点上、下风向、环境敏感点, 以及距离事件点较近的位置精确布点, 进而取样分析, 判断污染物浓度、扩散方向及影响范围。

3.3 实施跟踪监测, 确保环境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可持续性, 为确保事发相关区域的环境安全, 有必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实施有针对性的一段时间的跟踪监测, 直到主要污染因子达到相应控制标准为止。

3.4 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准确完整发布信息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除在第一时间进行采样监测, 并进行数据报送之外, 还需要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中确定的相关工作程序, 及时、准确的核准和发布监测信息, 对控制事态发展和稳定社会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目前,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其中一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准备和实施可以有效处置环境突发事件, 对于节约社会资源、节能减排、建设友好型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笑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30 (1) .

[2]赵起越, 白俊松.国内外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 13 (3) .

[3]陈宁, 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7, 19 (4) .

卫生应急准备 篇7

应急准备就个体而言, 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准备性活动, 包括意识、认知、知识、技能、物资等方面的准备。而充足的应急准备, 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及不必要损失。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急准备能力, 增强其防范意识成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某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初步的调查, 以期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在应急意识、应急认知和情感等准备方面的现状, 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某医科大学两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出250份, 实收250份, 有效236份, 有效率为94.4%。

1.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 现场填写, 当场收回。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风险意识、自我效能、应急认知、应急情感、应急行为倾向、个人准备行为。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 (Likert) 等级距离, 不同程度进行赋值评分, 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五点陈述, 分别记为1、2、3、4、5, 最高5分, 其中风险意识共5题, 包括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应急准备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重要性等内容。自我效能共3题, 主要是关于应对危机自我效能、应对危机应急准备效能的内容。应急认知共4题, 主要关于应急准备的必要性、求生逃生信念的内容。应急情感共3题, 主要是对应急内容的兴趣、学习意愿的内容。应急行为倾向共4题, 主要日常应急行为 (预警信息、购买保险、系安全带等) 。个人准备行为共6题, 主要是逃生路线、避难场所及求救电话等方面的内容。

1.3 统计分析

问卷数据录入后, 应用Excel、SPSS17.0进行资料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某医科大学共236名的在校大学生, 其中男生80人 (34.8%) 、女生150人 (65.2%) , 数据缺失6人;大一学生63人 (26.7%) 、大四学生173人 (73.3%) 。

2.2 大学生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状态总体情况

调查对象应急能力得分情况, 见表1, 其中风险意识的均值是19.93, 自我效能均值为9.97, 应急认知均值为16.87, 应急情感均值为11.21, 应急行为倾向均值为13.32, 应急行为准备均值为11.70。经检验, 在风险意识、自我效能感、应急认知、应急情感四方面无性别差异 (P>0.05) , 而在应急行为倾向方面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5, P<0.05) , 女生相对于男生得分较高。

2.3 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风险意识与应急认知、自我效能、应急情感、行为倾向具有相关性。其中, 相关最高的是应急认知 (R=0.554) ;应急认知与风险意识、自我效能、应急情感、应急行为倾向具有相关性, 其中相关性最高是应急情感 (R=0.569) ;自我效能与风险意识、应急认知、应急情感、应急行为倾向具有相关性, 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应急认知 (R=0.554) ;应急情感与风险意识、应急认知、自我效能、应急行为倾向、行为准备具有相关性, 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应急行为倾向 (R=0.637) ;应急行为倾向与风险意识、应急认知、自我效能、应急情感、行为准备具有相关性, 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应急行为准备 (R=0.560) , 而个人行为准备仅与应急情感和应急行为倾向具有相关性, 见表2。

注:a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明显相关, b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明显相关

2.3 现有应急知识获取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现有应急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是学校教育、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及父母朋友等途径, 见图1。

3 讨论

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增多, 大学生应急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这一群体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状况情况仍不容乐观[1,2,3]。调查中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自我效能感、应急情感、应急认知水平较好, 但是在行为倾向和个人准备行为方面的得分较低。说明从意识、情感、认知到行为倾向再到准备行为有一定距离。

3.1 风险意识分析

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一种知觉、预测、防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 风险意识水平总体良好但仍需提高。风险意识与应急认知、自我效能、应急情感、行为倾向具有相关性, 其中风险意识与应急认知显著相关, 对风险的预见及防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个体的应急信息的认知状况, 进而影响到个体学习应急知识的意愿、情感, 保持个体在行为中的努力程度与积极性。而校园开设相关风险预防课程, 对大学生风险意识培养与锻炼有着很大作用。提示应该关注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女生风险意识好于男生风险意识。可能是由于女生的思想观念、自身生理、生活环境与人际交往状况的特殊性, 较男生面对的危机事件更多, 因而对风险预测及预防能力强[4]。

3.2 自我效能感分析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对于行为准备和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与应急认知相关性较强, 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效能感高低, 影响到大学生参与学习应急知识与技能的态度与积极性[5]。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危机, 又缺乏实践训练, 只是理论上主观评价自身应急能力水平高低, 并非实际能力。因此, 增加相关体验与训练, 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能力与水平, 按照正确标准、做法指导自我,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3 应急认知分析

总体应急认知水平较高, 但仍有部分学生应急认知水平较差。应急认知与应急情感显著相关, 说明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高低, 与学习热情、意愿、积极性密切相关。因此, 加强大学生应急相关知识与技能普及与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十分必要。调查得知71.5%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介获取应急知识, 可见, 媒体在学生应急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6]。

3.4 应急情感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应急情感方面得分较高, 说明学生对学习应急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 对应急教育需求强烈, 这与李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应急情感与应急行为倾向显著相关, 说明强烈的意愿能够引导个体产生行为倾向。提示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网络、视频、讲座、模拟演练等) 引导教育, 增强学生应急认知水平。

3.5 应急行为倾向与个人行为准备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应急行为倾向与个人准备行为方面得分情况较低。而应急行为倾向与风险意识、应急认知、应急情感具有相关性, 说明个体风险意识、应急认知及应急情感都影响到个体是否具有应急行为倾向。

应急行为倾向与个体准备行为明显相关, 研究发现当危机发生时, 对危机应对意识与行为倾向最为强烈, 但在下一次危机来临前迅速消失[9], 真正转化为应急准备行为的较少;很多学生对于突发事件抱有一种否认、侥幸心理, 采取应急的行为不足, 进而导致个人行为准备不足。调查所在地区发生大型灾难、事故的频率少, 加之缺乏教育与训练演习, 青年大学生危机意识不强, 关于突发事件的行为倾向及行为准备大大减少。男女生存在差异 (P<0.05) 可能是个体自身差异、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及经历实践认知的不同导致的[7、9]。

4 建议

随着高校突发事件日趋频发, 增强大学生应急准备能力迫在眉睫。目前,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应急意识与危机应对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但是中国应试教育偏重于专业学习, 而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急相关演练培训仍处于空白状态[10], 调查发现62%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没有设置危机教育课程[11], 相比较美国与日本, 中国高校应急教育发展缓慢, 特别是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方式等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 学校教育仍然是高校大学生获取应急知识的主要渠道, 在校大学生应急情感得分较高, 对应急内容的学习兴趣较高, 可见, 开展高校应急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因此, 高校领导要加强重视, 将应急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 积极培养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应急知识技能水平, 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及应急模拟演练,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优化教育方式, 发挥大众媒体及网络在应急意识、心理、行动的宣传指导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满足学生强烈的需求,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应急准备现状, 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某医科大学236名在校大学生应急准备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情况仍不容乐观。风险意识、自我效能感、应急认知、应急情感水平较好, 均值分别为19.93、9.97、16.87、11.21。但应急情感、行为倾向和个人准备行为水平较低, 均值分别为13.32、11.70。结论 高校应加强对应急教育的重视, 并以学生兴趣的方式开展, 发挥网络电视媒介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应急能力,应急准备,现状

参考文献

[1]高伟, 张永茂, 董晓菊.河北省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2) :1122-1123.

[2]刘剑, 赵万怀.江都市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1) :1048-1049.

[3]魏霞.兰州市城关区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2) :1143-1144.

[4]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10) :61-63.

[5]程慧君, 邹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培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04) :133-135.

[6]黄益倩.抗震救灾报道对大学生应急行为导向的调查[J].传媒观察, 2009, (03) :17-18.

[7]李玲, 廖邦华, 赵宇亮, 等.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应急能力及志愿服务意愿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23) :4490-4493.

[8]G.A.雅各布斯.灾后的心理社会需求[J].国外社会科学, 2003, (4) :93-941.

[9]田军, 杨玉宇.非典 (SARS) 期间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04) :18-20.

[10]郭沛.我国高校危机教育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 2013, 36 (03) :19-21.

上一篇:拉格朗日乘数下一篇:农民教育培训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