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房地产业

2024-08-19

国有房地产业(精选12篇)

国有房地产业 篇1

1 国有林场“十一五”发展状况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了红松果材林、中草药种植、山野菜开发、食用菌基地、养鹿驯养、林蛙养殖、森林旅游等建设项目。主营业收入19.4亿元;森林旅游业接待旅游人数4500万人次, 其综合收入150亿元, 其中直接收入30亿元, 门票收入5亿元。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 全省国有林场职工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 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从事山野菜、食用菌、林蛙、鹿牛羊等经营项目达80余项, 产值8.5亿元。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职工收入, 安置了富余人员再就业, 保持了林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支撑较弱, 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 质量不高, 效益较差, 人造板原料林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

2.2 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2008年林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1%;

2.3 林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林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2.4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4.1 思想观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总的看, 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是初级的、松散的、落后的。首先, 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一定的误区。少数基层单位领导和部分职工对发展自营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 创新意识不强, 部分林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责任心不强, 部分职工对自营经济认识不高, “躺在森林资源身上等饭吃”现象仍然存在, “国有民营”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职工依赖林场生存现象还比较突出。

2.4.2 地区发展差距大, 进度缓慢

全国之间有差距, 本地区之间有差距。南方的国有林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快些。存在着徘徊观望, 畏首畏尾, 小富即安, 小富即满, 发展步子不大。职工自营经济规模不够。大多数自营经济户仍局限在小打小闹、分散无序的状态, 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 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市场占有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例如辽宁, 全省182处林场, 现有在职职工17178人, 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 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 还不到一半。本省的林场之间相比, 发展仍不平衡, 辽东地区发展比辽西北、辽南地区快些, 有的林场甚至是空白。

2.4.3 缺乏技术支撑, 服务不到位

职工自营经济服务体系滞后。由于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导致立项、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生产、加工、销售脱节, 产供销服务公司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加快推进职工自营经济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使自营经济真正成为职工群众致富增收的主产业, 成为扩充全局经济总量的基础产业,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我们林场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不能很快解决, 缺乏名优牌产品,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不畅, 视野不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

*来稿需知: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平急需提高。

3 国有林场“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

3.1 国有林场产业经营指导思想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向, 牢牢把握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主题, 仅有生态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 林业产业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和依托。以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建立新型多元的经济结构,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要立足森林资源, 又要抓好新产品开发, 深度加工, 综合利用, 多种经营, 避免单渠道、单品种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单一经济, 以增强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和增加职工收入为宗旨, 提高国有林场的整体效益。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 始终坚持兴林富民的宗旨,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进一步在林业产业建设中起标兵、示范、骨干作用, 努力建设森林资源良好、产业发展优化、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职工生活改善、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林场。

3.2 国有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方针

根据国有林场产业工作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 顺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律, 进一步明确加快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坚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加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和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以场情和林业特点为出发点,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按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林区特色经济, 走“小而精”, “大产业”, “名牌战略”的发展路子;坚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为基础, 着力加强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 实现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管理科学、民主和谐、职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3.3 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3.3.1 中幼林抚育。要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力度, 提高森林抚育管理水平, 改变中幼龄林抚育欠帐现象, 促进林木生长, 提升森林质量。

3.3.2 低产林改造。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 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注重林地与树种的科学选择, 提供政策保障, 促进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

3.3.3 大径材培育。

不断改变林木生长密度, 改良树木生长环境, 选择立地条件好、林分质量高的落叶松、红松、油松及阔叶树林分进行大径材培育。

3.3.4 珍贵树种发展。

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 整合林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种植刺楸、水曲柳、紫椴、黄菠萝、北美乔松、五角枫等珍贵树种, 发展面积11.3万亩。

3.3.5 国有林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突出抓好种植业、养殖业、

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重点产业, 根据市场发展需求, 国有林场重点培育造林绿化苗木种类。

3.3.6 职工自营经济。

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扶持措施, 大力引导职工发展自营经济, 推进职工自营经济持续发展, 促进林场稳定发展。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 赠当期杂志一册, 以供用途。

稿3、本刊常年征稿, 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 (区、县) ××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本刊为旬刊,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审核合格者, 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 (需寄申请书) , 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事*投稿方式: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

*投稿地址:石家庄槐安西路88号卓达玫瑰园物业楼A501室

2、本刊网站投稿:WWW.GL-KJ.COM电话:0311-83993949

国有房地产业 篇2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战略合作等措施,推进国有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作 者:董瑞芝 王庆菊 作者单位:董瑞芝(石油大学(华东)社会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01)

王庆菊(泰安师专政史系,山东,泰安,271000)

国有企业的产业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篇3

在企业普遍朝向大而全方向发展的今天,企业组织形态的改变对于产业整合、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日趋明显。过去对于企业产权、体制的关注度很高,但往往忽视了企业整合和组织形态调整,如果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将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有着积极意义。事实上,这不仅是国有经济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所有经济体都会涉及的—个共性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产业整合能力,可从以下六点入手。

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产业

过去我们认为产业就是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慢慢地,我们把行业称为产业,比如原来第二产业中的机械、电子、化工、IT等行业演变成了产业;后来,行业成为产业还不够,产品成了产业,如机械产业中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产品成了汽车产业、飞机产业、轮船产业等;再后来,产品成为产业也不够,部件成了产业,如汽车产业中的发动机、轮胎、坐垫、玻璃等部件也发展成了产业;随着产业的进一步细分,区段也成了产业,比如研发产业、制造产业、营销产业等;但现在看来,区段成为产业还是不够,现在是环节成了产业,比如组装产业、一般部件产业等等。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产业,企业的组织形态就和产业的组织形态合而为一了。

从“脑体合一”向“脑体分离”发展

在行业范畴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所能完成的工作日趋有限,从过去的包揽研发、制造、营销和运营四个环节到如今的术业有专攻,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脑(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即研发、运营和营销产业)”“体(劳动力含量较高的产业,即制造产业)”分离。现在是“脑袋产业”再次分离,很多企业只做“大脑(运营)”不做“小脑(研发和营销)”;而随着“脑袋产业”的分离,“躯体产业”也在分离,如分离成一般部件制造和核心部件制造。简而言之,过去一个企业做的现在要若干个企业来做。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全球布局,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整合能力也远远不够,因此,国有企业在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中要逐渐形成“价值网络体系(环节成本最低的配置组合,比如说法国的服装设计研发比较好。那么研发企业就放在巴黎,同理营销中心则放在香港)”,这样我们就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强的渗透力和控制力。

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相结合

价值网络体系形成以后,一个成熟的产业组织形态就包括了三类企业:顶端是规则设计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再就是模块供应商。由于这些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精力大多集中在完善体制和明晰产权层面上,因此就造成了很多国有企业往往只做模块供应商。所以,在下一步的发展升级中,我们要先上升到生产集成商,并最终达到规则设计商。如何才能做到呢?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相结合,即在以母子公司体制为基础的情况下大力地发展价值网络体系或者说在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叠加一部分契约关系。因为从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契约关系要比产权关系的成本低得多。

打造“小脑袋大身子”

在传统的思路中,我们偏重于把企业的实体层面做大、把资产规模和人员规模做大,应该说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而在有了价值网絡体系以后,是要把网络层面做大、实体层面做小,这也是发达国家成熟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即把有形之大变为无形之大,也就是打造“小脑袋大身子”的企业。这样的发展模式转变特别适用于国有企业。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实体层面的大,而实体层面大了以后再做大网络层面,自然就会形成形式大、成本低、效益高的局面。

从价值链条升级转向价值网络升级

在研究国有企业时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国内,必须把眼光放向全球。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和一般性企业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正在寻求的也是价值链条上的升级,这不利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因此,我们要寻求价值网络上的升级。因为在下游从品牌、渠道以及营销等方面拓展,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更有力、更持久。但价值网络的高端升级任务繁重,一般的民营企业无法做到,所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该起领头羊的作用。

实现“新木桶”式的开放发展

过去的国有企业都是封闭式发展,完全遵循“水桶理论”,即哪个环节薄弱就补哪个环节。应该说,这种“木桶理论”的发展使企业在寻找和加强短板方面耗费了太多精力,不利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向开放式发展转变,不做“短板”只做“长板”,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内集成,这就是“新木桶理论”。过去的“木桶理论”是找缺点补不足,成本很高;而现在的“新木桶理论”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扬长避短,核心在于整合资源、全面发展。于是,时间长了企业的整合能力就增强了。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4

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制定目标, 建立基地, 调整结构, 提高

效益, 种苗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结构进一步优化, 效益进一步凸现。近年来, 吕梁林局抓住丰富的苗木资源优势尤其是白皮松资源优势, 实施品牌带动发展战略。我局苗圃面积达到2500亩, 全局人均4.2亩。在发展布局上形成了以培育中心、洪堡苗圃、邓曲苗圃三大550亩地13万株白皮松大苗基地为龙头, 以屯里、车鸣峪、下李、种子园三个固定苗圃为生态工程用苗载体, 以职工绿化大苗定植苗圃为补充, 初步形成了集体、个体、股份、合作等, 多元化发展, 各种机制并存, 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全局种苗业年收入达到1000余万元, 成为林局经济增长与职工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渠道。

1.2 坚持统一规划、单位扶持、自主开发、

联合经营的发展方略, 林下资源开发进一步延伸。经过深入调研, 全局规划了14条沟作为林下资源开发主重点区域。在经营上, 按照“留住人, 护住林, 兴产业, 富职工”的发展目标, 实行“保护发展两结合, 个人投资, 自主经营, 林局扶持, 滚动式发展”的经营机制, 以职工个人投资、合伙投资或集资入股为主。近年来, 全局林下资源开发年均收入260万元, 年利润100余万元。目前, 全局养殖森林猪达1500头, 养鱼2万尾, 梅花鹿42头, 年采集各类种子15万余斤。

1.3 坚持政府支持、社会融资、资源参股、

合作经营的发展方向, 森林旅游开发已逐步走向市场。近年来, 按照“保护优先, 合作开发, 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互利互赢”的原则,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尽力创优内外环境, 加快了旅游开发的进程。旅游及服务业年收入达51万元。

1.4 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注重效益、

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 承揽绿化工程进一步扩展。在绿化工程承揽上, 本着“重效益、建精品、树品牌”的建设宗旨, 不断拓展新的领域, 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近两年, 全局承揽绿化工程标的总额达2000余万元, 承揽大小工程43处, 实现利润600万元以上。

2 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产业发展基础环节薄弱, 是制约林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产业结构较还比较单一, 布局不够合理, 实现林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龙头支柱产业没有真正形成。

2.3 受政策与市场因素影响, 产业规模不够大, 效益不好, 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乏发展后劲。

2.4 影响和制约林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经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3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3.1 进一步发挥优势, 体现特色, 科学定位,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根据产业发展现状, 我局把屯里、种子园、下李三个林场作为全局重点基地来抓, 确保全局每年生态造林用苗, 这样既能结合工程, 发挥优势、又可体现特色。在交口、下李、克城、0香等六个林场八个重点沟域发展以森林猪为主的养殖业, 实现养殖森林猪5000头以上;经营好林局“山下十万株白皮松基地”, 同时重点扶持白皮松资源丰富的六个单位在山下建立百亩以上绿化苗圃;在屯里、人祖山、台头、东山、下李等林场, 结合工程造林培育万亩生物能源林和万亩药用经济灌木林 (连翘等) 。推广下李林场石马沟集林木种苗、特色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综合开发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安排100万元周转资金, 采用“林局、林场搭台, 职工唱戏, 重点扶持, 典型引路”的办法, 支持高天山、闫庄、白子沟、南沟和神南裕等重点流域, 搞综合经济开发。

3.2 科学定位, 调整结构, 培育出适合林区发展实际的龙头产业, 坚持走林区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3.2.1 大力实施“种苗强局”发展战略。林区

产业发展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首要发展和培育的是林区的龙头产业———种苗业。全局按照固定苗圃规模3000亩, 人均5亩, 各有林单位“百亩精品苗圃, 苗木收入占单位年收入40%以上”的发展目标, 切实提高苗圃建设规模和管理水平。在发展过程中, 注重把握市场, 注重效益, 实现多品种、多规格、多梯次的苗木培育及发展新格局;注重乡土树种、多用途树种的开发, 注重品牌特色苗木和高附加值苗木的培育;在抓好培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走出去, 将苗木培育与工程承揽有机的结合起来, 逐步延长种苗产业发展链条。通过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科学发展, 实现年收入600万元以上, 占到全局产业收入50%以上的目标, 年增长率15%以上, 使种苗产业成为林局增收职工致富的重要渠道。

3.2.2 科学规划, 积极引导, 努力提高林下

资源开发规模和深度。科学引导和扶持职工利用管护工作之余, 在管护区域之内发展以森林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以黑木耳、药用植物培育为主的种植业;以采集林木种子、山野菜、菌类等林副产品为主的采集业等。通过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3.2.3 大力实施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区

域综合开发。结合区域生态保护, 选择一些风光秀丽、森林资源保护良好的五鹿山、高天山、石马沟、神南峪、闫庄和人祖山等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用于重点流域的道路、房屋、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按照“保护优先, 合作开发, 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的原则,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广泛筹集民营资本, 为林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4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发展战略。全局

重点发展“白皮松、森林猪、黑木耳”三个品牌。逐步扩大规模, 实现集约化经营, 突出产业特色, 创立专业品牌, 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在产品营销、加工、外包装上下功夫,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3.3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产业快速发展。中

央及省级要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投入和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

3.4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促进林业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3.4.1 建议省级财政逐步加大山区综合开发的投资力度, 加快林区特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3.4.2 依法放活人工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和

生态公益林区内天然次生林经营政策, 允许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合理利用。

3.4.3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出台本省林木和林地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 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

3.4.4 努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林业产

业发展提供行政、信息流通及中介等更多的优质服务, 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摘要:结合吕梁山林区发展实际, 对林区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快林区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国有房地产业 篇5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国有资产管理局:

为了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促进对国有房地产转让价格评估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国有房地产转让中有关价格评估等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物(以下简称房地产)的纳税人,按照土地增值税的有关规定,需要根据房地产的评估价格计税的,可委托经政府批准设立、并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的由省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

事务所等各类资产评估机构受理有关转让房地产的评估业务。

二、对于涉及土地增值税的国有房地产价格评估,各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条例》和《细则》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应纳税房地产的价格评估。其评估结果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验证后作为房地产转让的底价,并按税务部门的要求按期报送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作为确认计

税依据的参考。

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要求从事房地产评估的资产评估机构提供与房地产评估有关的评估资料的,资产评估机构应无偿提供,不得以任何借口予以拒绝。

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条例》和《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应纳税房地产的评估结果进行严格审核及确认,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估结果不予采用。

三、房地产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合理性负法律责任。任何房地产评估机构在房地产转让的评估过程中有隐瞒事实,提供虚假评估结果,或与有关当事人串通作弊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坚决取消执业资格。

房地产评估机构因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真实的房地产评估资料,或有意提供虚假评估结果,造成纳税人不缴或少缴土地增值税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对因上述行为而造成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要提请司法机关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

任。

四、各级财政、税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各项征收管理工作。为此,各有关部门应对各房地产评估机构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使房地产评估为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和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有房地产业 篇6

(一)企业价值目标多样,3E性难以兼顾

国有房地产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现的价值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目标,通过投资、建造、销售项目或提供服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满足投资人对投资的增值和回报。但在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过程中,又必须体现出比其他企业更高的公益性,实现公共利益目标,如承建政府特定的投资项目、参与市政工程和安居工程建设等,推动城市建设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企业在执行市场经济行为时,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会自发地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当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目标时,3E性之间往往会出现矛盾,比如建造某一公共项目,在评价其绩效情况时常常会发现,有时支出虽然经济、节约,但效果不好,或者是产出质量、社会效果、公众满意度非常理想,但项目本身却无经济性可言。

(二)经济业务复杂,评价标准难以统一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从整个企业集团看,其经营业务多元化。很多企业大规模跨区域、跨领域扩张,不仅从事着住宅、商业地产开发,还延伸经营与之相配套的市政设施建设、绿化养护、物业管理,并涉足酒店、文化、旅游、金融等多领域,由过去单一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发展成为了综合性房地产投资控股集团。从单个企业来看,其业务环节繁多。房地产开发业务一般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产品定位、规划设计、征地拆迁、七通一平、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多个阶段。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管理控制风险,影响企业绩效。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是整个集团系统的各运营层面,也可以各业务开发阶段为审计对象,或者选择开发阶段的某一控制点进行审计。正因为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制定一套统一适用的评价标准体系比较困难,也影响了当前绩效审计大范围的推广。

(三)审计资源不足,审计效益受到限制

相对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绩效审计的目标层次更高,审计内容增多,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在工作量不断增加和难度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影响着审计效益的发挥。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往往将审计与会计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审计就是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是保证财务信息合法公允的第二道关口,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潜在价值,抑制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资,这种资源不仅是有形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也包括管理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绩效审计因受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深入开展,审计意见和建议也就得不到较好地贯彻和落实。

二是评价依据不健全。2013年8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原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具体准则合并修订为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为内部审计实施绩效审计提供了法规依据。但该准则对审计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只是作了笼统的列举,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给绩效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企业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时, 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细则指导,往往凭各自的想法和职业判断来摸索, 难免有各行其是的情况, 这样不利于审计质量管理及审计风险控制, 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是人才资源匮乏。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审计对象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是精通多个学科、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受传统财务审计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会计师和审计师,精通工程、评估、经济、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极少,整体呈现着知识结构单一,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绩效评价的经验、知识及技术能力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审计评价和建议也无法上升到企业管理层面,难以达到理想的绩效审计效果。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有的放矢,恰当选择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审计工作循环的开端,也是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第一步。审计项目选择的好,可以达到绩效审计目标;反之,则不可能达到。选择审计项目时,应对被审计事项或单位的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和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排序,预测可取得的审计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审计目标,最后由决策层、业务部门、审计组共同论证择优。目前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有限,大规模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可以选择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高风险集中的重点环节进行试点审计,再由点及面,逐步推开。比如,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和项目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审查项目的可投资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审查工程质量情况,审查物资采购和招投标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审查项目建设计划与执行情况,审查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等。另外,选择审计项目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应与审计人员的数量、素质等审计资源承受能力相匹配。

(二)建立多层次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确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的关键问题,没有审计标准,就无从进行审计评价。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多样的,绩效审计应当根据审计事项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体系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务绩效标准,是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参数、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预算等制定的经济效益类指标,以定量和财务分析为主,利用这一类指标可以进行投入、产出等总量分析,进行预算投入与实际投入、本项目与其他项目的比较分析,进行未来发展走向的趋势分析,形成企业绩效的初步评价;第二层次是管理绩效标准,主要是内部控制类指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从企业经营决策、内部管理与控制、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映管理成效,形成企业绩效更全面的修正性评价;第三层次是社会效益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而制定,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增长率、社会满意度、群众上访率等指标,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运用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价。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

(三)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3E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房地产企业具有行业特殊性,其绩效审计项目往往会涉及许多重大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可能要延续若干年,有的项目要分几个阶段完成。这就需要对项目过程进行绩效审计和评价,提出管理建议。这类项目当期可能没有效益或收益很小,但不能简单地评价说项目绩效不好,项目可能在今后会取得较大的效益空间。因此,在评价效果性时,不能局限于现实的、短期的、局部的绩效,应当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必要时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的工作成果对现实工作的影响,密切关注前后年度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在项目初期效果性不明显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关注投资的经济性,控制投资规模,注重项目的合理性,尽量控制不必要的变更支出。在企业承担政府建设任务,经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关注其社会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则处于次要位置。总之,在评价企业绩效时,要权衡3E性,给企业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判。

(四)多方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审计署提出的“人、法、技”建设中,“人”的因素是排在首位的,因此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推进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审计组应组织审计人员掌握项目从立项、建设、验收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工作重点,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控制度,熟悉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其次,适当聘请法律、合同、工程造价、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到审计项目中来,通过审计人员与专家的现场互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应开展审计项目事后评估,总结审计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创新点,为下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企业应每年定期实时对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既要培训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又要有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战能力、攻坚突破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五)加强监督落实,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1.建立跟踪检查制度,避免屡查屡犯。一是抓住绩效审计中发现的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二是对领导批示的问题迅速组织力量督促整改,确保认真落实。三是在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督促纠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督促健全内控制度和流程上,确保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扩大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果。

2.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在党委成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一般干部等特定范围和层面,分别以专题会、公司内部网络、审计简报等形式及时公布绩效审计成果,同时,与人事、纪委、办公室等综合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审计成果转化效能最大化。也可拓宽渠道、创新形式,积极灵活向其他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成果的外部效力。

国有房地产业 篇7

1 农场概况

农场主要从事剑麻的种植、科研、技术推广, 始建于1952年6月。现有土地面积1933.33 hm2, 其中可利用发展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面积近666.67hm2;现有人口2750人, 其中职工365人, 离退休职工516人;现有剑麻面积353.33 hm2, 其中公有剑麻面积200 hm2, 私有剑麻面积140.09 hm2, 股份剑麻面积8.63 hm2。年产纤维2000 t, 投产剑麻平均667 m2产纤维400 kg以上, 所产剑麻纤维长色泽洁白、坚韧、富有弹性, 拉力强, 品质上乘, 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2006年、2007年两年的经营总收入、生产总值等方面跃入全国垦区同类百强企业行列,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场位于陆川县东南部, 地处北纬21°28′~22°02′, 东经110°17′~110°22′30″, 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场地势以丘陵山地为主, 大面积土地是花岗岩残积物发育而成的红壤土。剑麻是热带、亚热带植物, 耐高温, 耐干旱, 病虫害少, 易管理, 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农场具有发展剑麻产业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良好的农业基础。

2 剑麻产业发展历程

农场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都是以种植橡胶为主, 1976/1977年橡胶大寒害, 农场进一步调整作物布局, 剑麻作为二线作物在橡胶林地间种经营, 发展得较快, 1978年、1979年两年共种植剑麻145.33hm2。由于当时对剑麻种苗和种植基础不够重视, 缺乏科学, 剑麻投产后, 又遇到市场疲软, 剑麻纤维产品滞销, 同时受到进口剑麻纤维冲击, 农场经济陷入困境。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农场实行个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 麻田因资金投入不足, 岗位无人管理而再次荒废。剑麻出现“广种薄收、恶性循环”的局面, 剑麻产量平均103 kg/667 m2左右。1981年淘汰剑麻12 hm2, 剑麻经营年亏损13.7万元, 致使剑麻这一优势产业变成劣势产业, 农场背上沉重经济包袱。1984/1985年平流寒害后, 农场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和场务会议, 并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分析讨论, 广泛听取和征求农场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意见, 大家达成了共识。认为剑麻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的优势作物, 也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出口潜力的优势产业, 适合农场自然环境, 发展空间大。1984~1988年先后参与广西农垦剑麻大面积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剑麻中低产田改造后, 依靠科技进步, 增施有机肥, 实行科学管理, 为剑麻创造适生、疏松、透水透气的生态环境, 剑麻产量才逐步增长, 每年剑麻平均667 m2产量以30~50 kg的绝对数增长, 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实现了经营盈利。1990年剑麻面积达到了360.73hm2, 并涌现出一批能人、专业大户来推动剑麻产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剑麻生产由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 农场与职工之间建起了互利互惠的关系, 能更好地推动剑麻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1993年农场进行剑麻产权的体制改革, 将国有资产剑麻的产权划小以有偿出让的形式给职工经营, 全场266.67 hm2投产剑麻350个岗位全部给职工竞标承包。剑麻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显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 1994年全场生产剑麻纤维2000 t, 比1993年增加500 t, 平均667 m2纤维产量从上年的280 kg提高到328 kg, 增长17.1%, 剑麻总产值比上年增加20万元, 职工平均收入达到1800元, 增长15.1%。由于剑麻产权出让转移, 加工和销售的体制没有改变, 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加上农场职工分散加工经营, 各自为战, 产品相互压价, 导致剑麻价格低廉, 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农场于1997年开始资源整合, 通过农场这一龙头企业将剑麻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生产者与经营者联结为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利润相关的共同体。剑麻产品实行统一收购, 统一售卖, 利润统一提成返还。剑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农户收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5年累计产剑麻纤维22350 t, 实现了利润2844.74万元, 上缴税金280余万元,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农场已带动管区职工家庭325户, 走向致富奔小康。剑麻保存面积346.67 hm2, 纤维产量400~500 kg/667 m2, 剑麻纤维价格从3900元/t上涨到6650元/t, 管区职工仅种植剑麻年均收入就从体制改革前的4600元上升为17100元。农场在剑麻产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3 剑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剑麻品种单一, 不利综合开发

剑麻在农场作为唯一当家品种已有30年历史, 对农场经济建设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剑麻在农业生产中的不良性状逐年出现, 如麻株出现早花、早衰, 叶缘长刺等返祖现象愈来愈明显。据农场生产技术部对剑麻早花调查结果表明, 每年剑麻早花抽轴占植株开花率的23.2%以上, 并有逐年增加趋势。而在第2代、第3代麻园种植的剑麻, 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等发病比较严重, 造成适龄麻田早期缺株, 影响麻园高产稳产。剑麻单一品种种植, 对剑麻综合开发利用和提高职工经济收益十分不利。因此, 一定要抓好剑麻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种工作, 开展科技攻关, 对剑麻进行提纯复壮, 培育抗病能力强、纤维含量高、品质优的剑麻新品种。做好剑麻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剑麻产业整体价值, 如提炼皂素、叶绿素、激素等药品, 生产动物饲料、专用复合肥和特殊纸张等, 为振兴农场经济找着一条新路子, 实现剑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剑麻纤维加工质量有待提高

农场剑麻纤维加工一直沿用传统、简单、落后的手拉式小机方式, 加工出的纤维一般整理不好, 洗水不够, 含胶质高, 含杂率较高, 质量差, 颜色易变黄。一流的叶片生产出三流的纤维, 产品在色泽、脱胶、含水含杂等质量方面难以保证, 竞争优势不明显。小机加工不适宜剑麻高附加值制品深加工, 导致较大的资源浪费, 污染了环境。因此, 通过引进大型自动烘干刮麻机, 改进剑麻加工工艺技术, 提升产品档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综合开发新产品, 增加经济效益, 实现剑麻产业发展长盛不衰。

3.3 剑麻管理粗放, 投入不足

剑麻生产管理工作往往是季节性, 与农村生产季节相矛盾, 请工难, 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更加明显。农场种麻老职工逐年退休, 年轻人又不愿种麻, 无人接管的岗位多。随着剑麻价格市场动态不定, 部分剑麻岗位的职工普遍存在重种轻管的现象。肥料价格大幅上升, 柴油供应紧缺, 造成种麻成本的增加, 投入的增加跟不上成本的增加, 严重地影响剑麻的正常生长, 制约了剑麻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应把剑麻纳入当地优势产业群, 从资金的投入, 信贷服务, 税收优惠, 电力、柴油供应, 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发展剑麻产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确保剑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剑麻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

农场一直以剑麻基地建设为主, 忽视剑麻的深加工, 产品以原材料直接进入市场, 附加值低, 职工增产不增收。农场无剑麻深加工企业, 仅有一个剑麻麻绳加工厂, 主要是加工剑麻麻绳。由于市场和产品单一等因素, 1994年剑麻麻绳加工厂也因资不抵债而倒闭。剑麻深加工滞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导致剑麻产业化经营的程度低, 产品的竞争能力难以有效提高。因此, 通过培育和壮大农场的加工企业, 与科研院校联姻, 以股份制的形式, 加快剑麻产品的开发, 不断更新设备改进工艺, 生产各式各样工艺品、装饰品, 宠物玩具和日常生活的消费品 (如洗浴用具、手套袜子、锅刷等) 及土工布等, 提高剑麻的附加值。

4 对策与措施

4.1 积极推进剑麻产业化经营

集约化经营, 走产业化的道路, 通过农场这个“龙头”企业将剑麻生产者都组织起来, 成为一个“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农场管区剑麻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生产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销售商联结为“风险共担, 利润共享, 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建立和健全利益共享、风险补偿、法律保障机制, 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有利于农场剑麻产业的发展壮大。2004年, 农场开始采取“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通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农场这块“龙头”为依托, 以系列服务为手段, 积极推进剑麻产业化经营。在剑麻产权制度出台之后, 坚持了“规划、种植、管护、收购、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统一管理, 将“产权、抚管、加工”等环节分散由职工自主经营, 自费管理, 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了保证剑麻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 坚持采用农场企业标准规范了各个环节的管理行为。

为了提高剑麻市场竞争力, 农场适当提高了剑麻一级纤维的收购单价, 把原职工剑麻自费种植承包合同中按每kg纤维3.8元为基数, 以当年市场平均每kg纤维实际售价与基数对比计算, 按甲方七、乙方三分成或者分担结算的剑麻收购定价和结算办法改为剑麻纤维的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定价, 一级直纤维5.3元/kg, 二级直纤维4.8元/kg, 三级直纤维3.5元/kg为基准价格, 按剑麻各级别的实际销售价格与承包合同基本价格的价差比例上下浮动确定剑麻纤维的结算价格, 剑麻纤维入库后进行预结算、预支付, 年度进行总结算、总兑现。这样能有效地把职工与市场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既能保护职工种植剑麻的积极性, 提高剑麻纤维质量, 又能避免市场风险, 抗拒剑麻市场的大起大落, 实现剑麻产业化的升级和结构的转变。

4.2 认真推进剑麻生产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场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 坚持从垦区场情的实际出发, 从剑麻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入手, 严格按国际上承认、国家认可的标准来组织农业生产, 并逐步扩大范围, 提高水平。

为了抓好农场剑麻企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剑麻产量和单产水平。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 222-93《剑麻栽培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认真制订了农场剑麻的企业标准, 全面规范剑麻“从规划、种植、品种、繁育、管理、割叶、加工到产品质量、产品储运”各个生产环节的工序。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宣传形式, 普及剑麻标准化生产管理, 及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措施, 提高农场干部职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二是做好剑麻病虫害防治工作, 重点预防剑麻斑马纹病、新菠萝灰粉蚧。三是实施低产麻田改造项目, 提高剑麻单产水平。

为了提高剑麻农产品质量, 农场要积极购进和推广大型自动刮麻机、小型可移动半自动的刮麻机, 改进剑麻纤维加工工艺,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经济效益。抓好剑麻加工工序, 纤维要脱胶去杂, 重视水洗, 提高剑麻纤维颜色的白度和质量等级。通过了强化生产管理, 能有效地提高剑麻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使剑麻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3 加大推进剑麻产业的营销力度

农场积极开拓培育市场, 更新营销理念, 以营销手段的突破带动剑麻产业的升级。随着国内外剑麻市场竞争的加剧, 提高营销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对剑麻产品市场进行研究, 预测剑麻市场需求趋势, 分析剑麻动态发展, 避免市场风险。通过积极开辟省内外市场, 改变了以往派人到各个城市工厂建立营销网点的成本高风险大的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与销售地最有实力、最有信誉的营销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市场。通过与各城市有实力、有信誉而且销售剑麻产品业绩好的营销企业合作设立营销网点, 发布销售信息, 建立了批发专营市场, 实行统一管理的营销管理体制。确保营销利润最大化, 最终实现双赢目的。

通过改进剑麻生产加工工艺, 改变营销策略, 农场剑麻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 2002年之后连年创历史最好水平。一是剑麻纤维价格连年飙升, 目前一级剑麻纤维价格是6500元/t, 二级剑麻纤维价格是6000元/t。二是剑麻销售收入逐年跳跃式增加, 2003年697万元, 2004年948万元, 2005年958万元, 2006年突破千万元大关, 达到1061万元, 2007年1200万元, 2008年销售形势更好, 有希望在1300万元以上。三是剑麻667 m2产值逐年增加, 2007年已经达到2925元, 比2002年增加1880元, 增长97.75%, 2008年将超过3000元。四是剑麻利润逐年增加, 2003年220.1万元、2004年513万元、2005年623.1万元、2006年671万元, 2007年817.5万元;2007年比2002年扭亏增盈378万元。五是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2002年276.61万元、2003年361.37万元、2004年392万元、2005年333.3万元、2006年453.3万元、2007年492.7万元, 职工年剑麻平均收入为14729元。目前农场剑麻产业已经跨入高效农业的行列, 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4.4 培育龙头企业, 健全服务体系

产业化的经营是农场剑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院校、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横向联合, 以此壮大剑麻产业链,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农场剑麻科技推广队伍, 同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引导管区的职工成立剑麻专业协会、研究会、产销会。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组织机构鼓励和支持剑麻营销企业及中介组织共同参与, 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地开发市场, 促进剑麻有序经营,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摸索和总结更适合农场剑麻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一步推动剑麻产业化的进程。

5 小结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产业转型升级 篇8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需要国有企业的参与?如果要参与,怎样参与?参与过程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研究。

近年来,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多。代表性文献有:黄速建和余菁(2006)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国家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而存在,包括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闫敬(2007)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对国家和国家以外受其行为影响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及其环境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总和。徐传谌和艾德洲(2010)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宏观、微观、企业内部组织三个层面,宏观责任包括社会稳定与进步、就业责任,微观责任包括利润实现、依法经营、环境保护、顾客至上、质量第一、公益事业、商业道德,企业内部责任指关心员工的成长。

然而述文献的研究视野均比较宏观,缺乏对国有企业在某一具体事务,比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国有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大于民营企业,其差别性体现在民营企业不愿意提供而国家和社会又所需要的社会责任领域,同时这种差别不是外生的,而是内源于国有企业的公共产权特征。

具体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于资金风险及收益外部性的考虑,民营企业一般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原始创新,而是采取仿造和跟随的策略;同样出于风险的考虑,民间资本不愿意投入技术型创业企业的早期阶段,而倾向于后期阶段;在高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资金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民营企业也不愿意介入。在上述背景之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积极研发投入和原始创新、支持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支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等。具体论述如下:

二、国有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研发投入、新兴产业的培育、产业园区建设等诸多问题,由于私有企业的逐利性质和短期收益目标,依靠私有企业不能很好地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因而需要国有企业的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社会责任。其具体社会责任如下:

1. 积极研发与原始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企业摒弃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方式,通过研发活动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然而,由于研发活动的以下特点而阻碍了私有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是研发活动的收益具有外溢性(spillovers),即创新者不能完全获得研发活动的全部收益(Griliches,1992)。外溢性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意愿,使得研发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欠佳的情况下,私有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意愿更加不足。

其次是研发活动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研发活动作为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探索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但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指的参数不确定性(parametric uncertainty),而是本质不确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即人们不仅不知道未来处于哪种状态,而且不知道哪种状态更可能发生。研发活动一方面是大量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是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研发这一创新活动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O’Sullivan(2005)认为创新是一个十分昂贵的过程。

由于研发活动的上述特点,导致一般私有企业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和原始创新,而是在新产品开发上采取跟随和搭便车的策略。如果所有企业都采取这种跟随策略,那么整个社会将不会出现原始创新。由于国有企业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因此国有企业就不能仅仅考虑研发活动和原始创新带来的企业收益,而必须考虑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由此可见,在创新为社会所需而私有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为积极研发投入和原始创新。

2. 支持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扶持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但无论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中小企业(NTBFs),还是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中小企业(HTBFs),其发展过程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问题(Carpenter&Perterson,2002)。Westhead&Storey(1997)证实技术越复杂的企业,融资越困难。Lindstrom&Olofsson(2001)通过对瑞典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技术越先进,所面临的市场越新,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越严重。

从世界经验来看,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支持(Mason and Harrison,1999;Lindstrom and Olofsson,2001;Freear et al.,2002)。根据Sohl(1999),创新企业在公开上市之前的融资需要经历种子期融资、起步期融资、早期阶段融资和后期阶段融资多个阶段。种子期资金来源主要为企业创建者个人储蓄、起步期和早期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为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资助、以及天使投资或天使投资同盟,后期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是风险投资。然而各个阶段的融资需求与供给并不完全匹配,由于资本缺口和信息缺口,在起步阶段和早期阶段,企业通常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funding gap)(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技术性型创业企业在不同阶段融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些阶段的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另一些阶段的融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图2中阴影部分显示企业通常在起步期和早期阶段面临资金缺口。

Okay(2003)具体研究了从公共研究机构(如政府资助机构、大学)分离出来的创业企业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他发现这类企业普遍面临3年以上的资金缺口,以T=0作为产品走向市场的时间,由于政府公共资金一般不支持应用技术,因此政府在T=-5时停止了对企业的资助,出于风险考虑,私有资本只愿意在T=-2,即产品较为成型时介入,这样企业在T=-5至T=-2的时间窗口就面临着资金缺口问题(图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风险规避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并不能自动满足企业成长过程中所有阶段的资金需求。在社会资金不能自动弥补该资金缺口的情况下,由于国有创业资本或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国有创业资本或国有风险投资公司就不能过于注重企业投资阶段的风险而投资于后期阶段,而是敢于冒一定风险投资于企业的前期阶段。由此可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创业或风险投资公司作为金融类国有企业,其社会责任表现为敢于承担一定风险,弥补创业企业前期阶段资金缺口,从而帮助有前途的企业度过资金难关,实现顺利成长。

3.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功能区划分,以及水、电、气、通讯等公共设施的提供,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种投资资金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财政投资;二是企业投资,企业投资又包括国有企业投资和民营企业投资。财政投资存在的问题有:(1)园区建设所需大量资金,政府财政资金可能难以满足;(2)即使能够满足,由于园区建设具有盈利性,因此不符合财政资金投入公共产品的一般使用要求;(3)财政投资决策过程漫长,且缺乏灵活性,因而可能延误园区的建设时间。由于以上原因,财政资金直接投资于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并不适合。

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资金回报率低、建设周期长等原因,民营企业并不愿意参与产业园区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有企业以全社会利益为目标函数,因此相关国有企业不能以利润低、资金回收期长等等原因而拒绝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由此可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成都引入富士康iPad项目为例,面对国内多个地区对该项目的竞争,富士康集团方面提出在90天内提供生产厂房及生活配套设施的苛刻条件。该项目建设厂房面积达18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3.54亿元。以上项目依靠民营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1)时间紧迫,管理过程复杂;(2)收益率低,回收周期长;(3)投资金额大,短时期内筹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有企业从地方整体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园区项目的投资与建设问题。其结果是成都工投集团在76天之内完成了近20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交付富士康使用,被富士康方面誉为“成都奇迹”。

三、结论

本文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文献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大于民营企业,且这种差别是由国有企业的产权特征确定的。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积极研发与原始创新、支持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以及高新产业技术园区的建设等方面。

摘要:研究了国有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大于民营企业,其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民营企业自身创新意愿不足或者对创新支持不够的地方,比如积极研发和原始创新、支持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支持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等。

关键词: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2):68-76

[2]闫敬.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7

[3]徐传谌,艾德洲.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0(6):85-90

[4]Lindstrom,G.,Christer O.Early stage financing of NTBFs:an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s from support actors[J].Venture Capital,2001,3(2):151-168

[5]Sohl,Jeffery E.The early-stage equity market in the USA[J].Venture Capital,1999,1(2):101-120

国有房地产业 篇9

一、我国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 我国国有林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受到很大的限制, 下面对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2008年我国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原木产量、薪材产量分别是1153.82万m3、1131.15万m3、22.68万m3, 分别占据全国木材产量、原木产量、薪材产量的14.2%、15.4%、3.0%。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为4001154万元, 其中, 第一产业的产值是2070184万元, 占51.74%;第二产业的产值是1223788万元, 占30.59%;第三产业的产值是707182万元, 占17.67%。从我国国有林区企业的产值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尤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 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在我国的国有林区中, 森林工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图1可看出我国森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1991-1999年期间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波动, 国家对森林工业在此期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但是随着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的体现, 国家对于森林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减少了许多,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森林工业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森林工业自身的投资与积累逐渐解放了国家在森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于林业系统的固定投资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森林工业转向营林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 我国对于森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的同时, 对于营林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从图2可以看出, 从1988年到2008年我国对营林方面进行了很大幅度的固定资产的投资, 尤其是在1995年以后, 我国对于营林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了幅度, 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营林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接近8倍。这主要是源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从而加大了营林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 这对于我国林业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营林是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

国有林区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林业系统的比较, 见下表。

我国林业系统的资产贡献率不到全国总资产贡献率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国有林区的总资产贡献率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1/2, 在资产负债率方面, 国有林区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和林业系统的平均水平高5和7个百分点, 而在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 国有林区分别是全国平均和林业系统平均水平的1/4和1/2, 而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 国有林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大约6个百分点, 但是与林业系统的平均水平相比则差了6倍多, 国有林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达到了林业系统平均水平的1/4, 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仅仅达到了1/10, 产品的销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林业系统的平均水平相差超过了15%。

我国的国有林区不仅承载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承载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提升。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有林区经营模式的单一化, 使国有林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现状, 下面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我国国有林区居民的现状。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政策的实施, 我国国有林区的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进一步减少, 使国有林区的农民收入与其它地区农民的收入相比产生了很大幅度的降低或者说国有林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幅度。2008年全国林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870元, 林业工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14662元, 国有林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0231元。而同期全国平均工资为29229元。我国林业系统的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仅为全国平均工资的54.3%;而我国的国有林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林业系统平均工资的64.5%, 是全国平均工资的35%左右, 我国国有林区的在岗职工的生活水平与其它地区相比比较低, 而对于退休职工或者农民来讲, 其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差更远。

二、国有林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效益比较低下, 与全国林业平均水平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处于劣势, 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国有林区的发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有林区的现有经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对国有林区的经营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进行改革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对国有林区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是政企、政事不分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由于我国国有林区经营效益不高, 使国有林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国有林区职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它行业的工资水平相比要低很多, 这严重地阻碍了退耕还林、退草还牧战略的实施, 国有林区经营效益的长期低下, 严重地打击了国有林区职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这也是造成国有林区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有林区的发展受其单一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 单一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投入比较大, 由于缺乏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及污染物的重新利用或者有效处理, 一方面造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使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保持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

三、国有林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急需转换国有林区的经营体制, 提高国有林区的经营效益

我国国有林区的经营权仍然比较集中,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林区劳动者的积极性, 需要解放国有林区的经营权, 要从制度上解放国有林区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国有林区的劳动者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对于国有林区经营体制的改革难以及时地接受, 需要对政策执行的年限、力度以及变更的条件进行明确, 以充分地发挥国有林区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

2. 深化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国有林区中第三产业的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同时减少第一、二产业的资源消耗及其运行效率, 这一改革的目标同样适用于我国国有林区的改革。

我国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尤其是近年来, 生态环境逐渐被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所重视, 我国的国有林区需要抓住这个机遇, 积极地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体的国有林区, 加快以生态为核心的国有林区旅游产业,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国有林区第三产业的建设, 从而实现我国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国有林区的生态旅游产业, 可以间接地激发广大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3. 在国有林区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克服单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我国国有林区以往的经济模式是单一线性的经营模式, 对于生态环境的考虑较少, 影响了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考虑的是资源的减量投入、资源的重复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 这对于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国有林区经营模式的转变是非常适用的, 因此需要在国有林区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改革其经营模式, 在保证国有林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促进国有林区经济的发展。

我国国有林区以往的单一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资源的高投入、缺乏资源的多次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较少,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林区的投入产出水平, 需要利用循环经济理论降低资源的投入水平、强化资源的重复利用尤其是对于废弃物的再利用, 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对国有林区的产业链进行重新整合。

总之, 本文从经营效益、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区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国有林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线性发展模式是阻碍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根据我国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国有林区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着重提出了国有林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传军.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新思路[J].中国林业经济, 2006 (3) :17-18

[2]于立.森林枯竭型城市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国有房地产业 篇10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 同比增长53%。其中, 品牌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更是大增, 如保利地产、绿地地产、首创置业, 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高达168%、170%和187%。在销售额增长率大幅高于全国商品房销售水平的情况下, 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也稳步提升。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数据显示, 排名前十的品牌房地产企业今年上半年市场份额总计达8.78%,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

与此同时, 国有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增幅领先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而市场份额占比增幅最大的两家, 都是国有房地产企业:保利和绿城。综合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溢价表现,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估值出全国品牌价值排名前十的房企, 显示品牌价值均值为45.43亿元, 同比提高了24.82%。其中, 国有房企品牌价值增幅达到34.49%, 远远超过混合所有房企和民营房企的增幅, 领先行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尤其保利地产增长迅猛, 今年前8个月已实现签约金额279亿元, 同比增长高达157%。

国有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凸显, 有其必然的原因。国有房地产企业在盈利的同时需要对国家负责, 接受严格的约束, 因此具有较好的自律性。同时, 国有房地产企业拥有先天优势, 尤其在资金、人才、跨区域扩张经验等方面更领先一筹, 具有民营企业很难匹敌的整合能力。而事实也证明, 自2004年以来, 经过两轮房地产调控, 国有资本在地产业中重新活跃, 并且改变着地产市场的格局。因此, 有关评论认为, 国有企业掌旗中国地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二、国有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代表——保利地产

保利房地产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保利集团控股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 是中国保利集团房地产业务的运作平台, 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企业。保利地产自2002年股份制改革以来, 仅仅6年时间净资产从2亿元快速增长到121亿元, 进入全国18个城市, 完成了近100个项目的运作。

保利地产一直秉承“务实、创新、规范、卓越”的经营理念, 一贯主张与坚持“和谐、自然、舒适”的开发理念与产品特色, 并将“和谐”理念提升至公司品牌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以老百姓需求为市场依据, 制定“以开发满足百姓居住需求的普通住宅为主, 以低密度住宅和商业地产为辅”的原则。同时, 将品牌理念注入到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各个环节, 使保利品牌深入客户心中。公司在2002年制订10年全国战略规划的同时, 也制订了品牌发展战略, 将品牌建设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 成为公司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深化品牌建设, 解决快速发展中品牌效应的辐射功能问题, 保利地产专门聘请了特定的战略顾问, 对品牌战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公司内部相应成立了品牌管理委员会, 专人负责品牌的实施、评估、稽核、绩效, 实施品牌模块化战略。

以保利地产在南宁的品牌发展为例, 2005年, 广西保利地产陆续举办了“圆明园回归”国宝展、“保利·凤翔花园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征文大赛等活动。2007年, 公司向广西希望工程捐赠200万元, 创下了广西房地产界希望工程捐款数额的最高纪录。保利地产一直倡导“造家”的理念, 为了打破现代人居住中人际关系冷漠的现状, 斥资千万元打造“保利人家”俱乐部, 将社区生活、文化融入到每一个家庭, 给客户以温暖细致的人文关怀。首个南宁项目保利·凤翔花园就凭着163米的楼间距、高达50%的绿化率、布局合理的户型等优势在短时间内赢得广泛认同, 其老业主介绍新业主购房占购房者的40%以上。

三、加强国有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1. 科学发展, 大力提高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 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国有房地产企业开展品牌建设, 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各项工作的指岛方针,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要以“事关营销成败、事关企业发展”的高度, 使品牌建设深入人心, 并内化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动。

2. 围绕中心, 着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国有房地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对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具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房地产是特殊商品, 具有涉及交易金额巨大、使用年限较长的特点, 而国有房地产企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更应加强自律性建设, 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首先,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议国有房地产企业把更多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项目开发建设之中, 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把企业与消费者、与社会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比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5年,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7%以上,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11.0%以上;到2020年, 预计将分别达11.2%和16.1%, 老年人口分别为1.64亿人和2.34亿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老龄人口的消费特点、居住特点和行为特点, 增加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又比如, 未来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以“4+2+1”的倒金字塔结构为主,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未来家庭人员构成和赡养方式, 使户型设计能够满足业主互相照顾又相对独立的双重居住需要。

其次, 遵循诚实守信的准则。诚信是品牌建设的基石, 企业必须信守承诺。面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波动, 建议国有房地产企业将信用、信誉奉为企业准则, 让“诚信”植根于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在开发建设中, 不仅要重视项目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 还要高度重视售后维修和物业服务等细节, 让消费者住上放心房、满意房、宜居房。

再次, 创新与时俱进的举措。创新性是国有房地产企业需要重点增强的方面, 同时, 消费者对房地产品质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提升。因此, 建议国有房地产企业保持与客户最为直接、及时的信息沟通,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客户服务组织的效能, 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 从工程技术、产品实体以及销售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保持品牌理念的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3. 扩大宣传, 努力使品牌家喻户晓

要走出去, 不能当“坐商”。要勇于冲破原始营销的壁垒, 推广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构建多层次、广角度、深领域的营销格局, 广泛宣传企业的项目优势和发展前景, 通过生动有效的客户维系和口碑相传, 搭建平台, 打响品牌。如天津市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 通过举行地产论坛、中国地交会“天津专场”等活动, 整合了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主流媒体等多方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了集团品牌、推广了集团项目, 并生动展示了天津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有房地产业 篇11

关键词 西双版纳垦区 ;天然橡胶 ;产业发展

分类号 F326.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tate-owned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in Xishuangbanna reclamation area was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of integrating the farm reform system into local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contract management, problems of rubber resource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tate-owned natural rubber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Xishuangbanna reclamation area ; natural rubber ;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天然橡胶与钢铁、石油、煤炭合称为4大工业原料,而天然橡胶是对能源依赖较少的可再生低碳环保型产业,是一个国家国防、工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物资。50年代初期,为响应祖国的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官兵、科技人员、归侨侨眷、城市青年、支边农民等数以万计的拓荒者汇集到西双版纳这片肥沃的热区土地上屯垦戍边,建设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从此,西双版纳垦区的国营农场担负起了发展天然橡胶种植的历史使命。经过半个多世纪广大科技人员和3代农垦人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热带北缘高海拔非传统植胶区,创造出一套适合西双版纳植胶自然特点,以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为核心的天然橡胶抗寒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使西双版纳的天然橡胶种植突破了曾被国际植胶权威视为禁区的北纬17°以北地区,实现了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并获得高产的奇迹[1]。

1 西双版纳垦区国有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

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乔木树种,在原产地可高达40~50 m,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林木。生产周期长达30 a以上,一经投产,可多年连续收获,长期受益,是热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天然橡胶是生产技术性较强的农业产业,在栽培、管理、采胶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未经正规培训的生产工人或不按技术标准要求生产很难取得好的效益。同时,割胶技术好坏将决定橡胶树产量的高低和经济寿命的长短。经过半个多世纪广大科技人员和3代农垦人艰苦卓绝的开发创业,至2009年,西双版纳垦区已建成10个国营农场,发展橡胶种植面积114 673.34 hm2,其中开割面积70 693.34 hm2,年生产干胶10.877 1万t。带动西双版纳州地方发展民营橡胶种植141 733.34 hm2,其中开割面积58 840 hm2,使全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56 406.67 hm2,其中开割面积129 533.34 hm2,年产干胶23.5万t,分别占全省的55.58%、70.19%和77.21%。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1 820.0 kg/hm2,与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1 649.4 kg/hm2相比高出10.34%[2]。

多年来,西双版纳垦区始终坚持科学生产,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组织、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集橡胶树病虫害疫情监测防治、橡胶栽培、割胶、胶园管理等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在认真贯彻执行《橡胶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农场生产实际,制定出严格的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技术,完善生产工人实作技能培训和生产作业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优秀胶工评选管理体系。实行胶园年二砍二锄、二次施肥和三保一护管理制度,严禁胶园内使用化学除草剂,保护和管理好胶园自然生态环境,增强胶园保土、保水、保肥的效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对促进橡胶树速生、高产和提高胶树抗病能力等生产技术管理措施进行了规范管理,确保国有天然橡胶产业生产安全、高效地持续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已形成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不仅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带动西双版纳民营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

2 当前西双版纳垦区国有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11年以来,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云发〔2009〕19号文件)精神,在保持农场国有土地性质不变、企业职工身份不变的前提下,着力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方向,实行属地管理,产权到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经营改革。这是西双版纳垦区有史以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大变革。通过改革,完全改变了橡胶产业的经营方式,使橡胶资源承包人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成倍增加,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最大实惠。同时,彻底解决了农场多年来存在的职工子女就业难的问题,基本符合就业条件的待业人员已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全部解决,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4]。

2.1 改革实施方式缺乏全盘思考,缺失对改革风险的评估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能使广大职工增加收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提高承包人的生产积极性。但西双版纳州的农垦改革,未按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发〔2009〕19号文件)职工家庭承包精神执行,实行家庭全员承包(即2008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户籍在农场的)上至60岁以下,下至不满1周岁的婴儿都可以分配承包资源,将社会的就业问题转嫁到农垦的改革中来解决,对改革的实施方式缺失全盘思考,对改革进程中的风险没有认真评估,对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和处理,非职工承包的资源,转包、撂荒等现象严重。致使承包人普遍存在抵触思想,造成违规生产行为泛滥而不可收拾,给农场的国有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损失[5]。

nlc202309030931

2.2 个人承包经营国有资产短期行为突出,违章割胶现象严重

承包人员对农垦改革长期承包经营的政策存有疑虑,思想混乱。尤其是临近退休的职工和非职工承包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和长久持续增产增收的思想,以损毁国有资产获取自己的眼前利益。加刀连割、增加割线、加涂刺激药剂、超水线、超深度、伤树严重、超耗皮及割胶不分时间等进行杀鸡取卵式的违规割胶行为突出,致使国有橡胶林木资产遭到严重损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给橡胶树的产胶潜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了极大损害。有的割胶如剥皮、伤口无法计算。橡胶树普遍出现还不到更新强割期就无树皮采胶,产胶潜力大幅度下降,承包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场的社会稳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6-7]。

2.3 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够重视,胶园管理水平下降

改革后基层单位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已基本更换,现配备作业小组的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责任意识、组织能力不强,对科学管理、科学取胶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较好地传授给承包人,致使很多承包人未经实作技能培训即上岗割胶。

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胶园管理水平快速下滑,撂荒严重,使用化学除草剂灭草现象突出,严重破坏了胶园生态环境,导致胶园水土流失严重,保水、保土、保肥功能衰退,土壤自然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橡胶树的正常生长和产胶,同时还给人畜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承包人病虫害监测防治意识淡薄,不重视防雨帽割胶技术,存在侥幸心里,不想出钱防治病虫害。出现病虫害蔓延危害得不到及时防治,更谈不上统防统治或联防联治,对橡胶产业的安全、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

2.4 橡胶资源产品管理混乱

自2011年农场国有橡胶资源正式承包给个人经营以来,农场由管理主体单位转变为以服务型为主体的单位,不再管理橡胶产品收购。胶乳产品收购,按市场化完全放开,由承包人自由交易,单位无法对干胶产量进行准确统计。同时,出现胶乳产品交易完全由个体收胶贩子主宰市场,无序竞争,交易市场极为混乱,极大地影响了橡胶资源承包人的割胶积极性和经济收益,及其干胶产量。

3 对垦区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3.1 着力加强橡胶资源保护

橡胶树属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由于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其发展受自然条件(纬度、温度、湿度、海拔、坡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宜植胶地的范围十分有限,在中国只有海南、云南和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可以种植,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西双版纳是发展种植天然橡胶的最好宝地,而西双版纳的国有天然橡胶产业又是在难以发展高效农业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热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随着推进农垦改革的不断深化,强化对橡胶资源承包人保护国有资产重要性的宣传,加大对国有橡胶资源的保护,规范割胶生产技术管理,加强橡胶资源承包人的割胶技能培训,提高承包人整体割胶生产技术水平,延长橡胶林木的经济生产期,从而达到橡胶产业持续高效发展,资源承包人持续增产增收的改革目的[8-11]。

3.2 规范割胶技术培训

橡胶是生产技术性较强的农业产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割胶技术好坏将决定橡胶树产量的高低和经济寿命的长短。改革以后,割胶承包人员成倍增加,农场原有的人才、技术、组织、管理优势,已基本散失或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现有的基层技术人员又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意识、组织能力不强,对科学管理、科学取胶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较好地传授给承包人。很多非职工承包人未经割胶技术培训即上岗割胶,导致整体割胶技术水平下降,橡胶树的经济生产期缩短,给国有橡胶林木资产造成极大损害。对国有资源带有毁坏性的生产经营行为,应引起政府的重视,加强和规范承包人的割胶技术培训,提高承包人整体割胶技能素质,是保护好西双版纳垦区国有优质橡胶资源,确保橡胶产业高效持续发展,保证承包人长久持续受益的有效途径[12-13]。

3.3 基层组织建设

垦区改革后,原农场、分场两级管理人员全部转为参公参事撤回农场履行服务职能,新组建的生产队、居民组基层管理人员,也不再履行管理职能,而是以资源承包人兼职的方式履行服务职能。社会事务繁杂,工作积极性不高,履职能力不强,对上级的文件精神、政策措施执行力度不够,缺失对国有橡胶林木资产保护和管理的责任意识。致使部分生产队的资源承包人抢占、强占林地资源,擅自砍伐、出售橡胶林木资产现象突出,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着力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履职能力、服务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国有天然橡胶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对垦区国有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西双版纳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其资源在地域上的不可替代性和产品性能的不可取代性决定了天然橡胶种植是西双版纳独特的优势支柱产业。天然橡胶产业,已被国家列入西部大开发计划和全国农垦行动计划的5个具体行动计划之一。云南天然橡胶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列入全省10个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整合重组范围,明确将天然橡胶产业列入生物创新工程和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项目,符合西双版纳州“生态立州、生物富州”的发展战略,这是西双版纳发展天然橡胶优势产业的重大机遇。西双版纳垦区在植胶史上的人才、技术、组织、管理优势都无可争辩地显示其引领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可忽略的技术支撑和基础。农垦企业改革,体制融入地方,是农垦多年来在管理体制上重大突破的改革,但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出现了国有天然橡胶这一优势产业严重毁坏,这是老一辈农垦人和业内人士目前所忧虑的问题[14-18]。笔者仅就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初浅的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经营方式,在家庭承包经营总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以职工身份进行家庭承包,实行企业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经营收入60%~70%归承包人,胶产品由单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与生产技术考核挂钩兑现承包人收入,当月结算,分月扣缴资源承包费,有利于资源承包费的收缴和橡胶林木资产的管理,才能确保橡胶林木资产不受损坏、国有资产保障增值之目的。

nlc202309030931

(2)建立和完善天然橡胶初产品市场流通管理办法,建立天然橡胶产品原材料收购准入制度,规范胶乳收购市场管理,努力提高热带资源对社会的贡献率和天然橡胶产品质量。无序竞争的胶乳产品收购交易,不仅扰乱了市场,同时,极大地损害了胶农的利益,影响产品质量,造成环境污染,产品产量不能准确统计。规范胶乳产品收购管理,维护天然橡胶产品市场流通的正常秩序,着力保护好胶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推动胶乳产品收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做好改革政策和技术规程的宣贯工作,促使广大承包户转变观念。继续加大橡胶林木资产长期承包政策不会变也不能变的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承包户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橡胶林木资产长期承包政策的稳定性与合法性,打消对长期承包政策的质疑。要使承包人明白,现在违章乱割,不仅损毁了国有橡胶资产,实际上最终损毁的是自己长期的经济利益;只有对承包的胶园进行科学管理,牢固树立“科学割胶、遵章割胶、守规割胶”的意识,培养和保护好橡胶树的生产潜力,才能实现所承包橡胶树的长期稳产高产,确保承包收入的长久持续增收。

(4)建立和完善农场新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天然橡胶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和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对国有天然橡胶产业的管理,始终要坚持技术措施、质量标准、病虫害防治、林木更新“四统一”的原则。加强对天然橡胶产业经营的服务指导,建立和充实技术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为承包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农垦长期形成的技术、组织和管理优势,在新的体制下注入生机与活力。

为调动植胶者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天然橡胶产业安全持续发展,国家应将天然橡胶病虫害防治纳入惠农政策,对天然橡胶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实行农药补贴。由农场病虫害防治中心统一做好防病减灾服务,对病虫害疫情进行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承包户出劳力的统防统治方法,降低防治风险,增强农场与承包者共同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最大限度保护好胶农的长期利益。

(5)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承包户的业务素质。加大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和实作技能培训,增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履职服务能力。

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承包人的割胶技术培训和检查考核管理,通过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承包人的割胶实作技能水平。坚持培训考核取证上岗管理制度。对违规取胶给橡胶林木资产造成严重损毁的,初次给予警告;重犯者停割培训;对屡教不改的收回承包岗位,终止承包合同处理。从而达到保证割胶生产质量,培养和提高橡胶树产胶能力,延长橡胶树经济生产寿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6)加快胶园更新改造速度,促进品种换代升级。对失去产胶能力的胶园要加大更新改造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品种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种植集胶木兼优的速生、高抗、高产早熟品种。推进天然橡胶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橡胶树产胶水平,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获取资源最大效益。将二代胶园建设成速生、高抗、高产、高效,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生态环保型橡胶园。

参考文献

[1] 胡家萍,曾太平. 对云南农垦橡胶产业现状的思考[J]. 热带农业科技,2011,34(4):1-3.

[2] 云南农垦总局,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分析[R].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与行动,2012.

[3]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Z]. 云政发〔2007〕120号.

[4]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Z]. 云发〔2009〕19号.

[5] 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 云南农垦集团公司2009年度天然橡胶完成基本情况[R]. 2010.

[6] 刘建中,陈积贤.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 中国热带农业,2010,33(2):16-19.

[7] 黄雪莲. 实现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J]. 中国热带农业,2008,19(1):12-13.

[8] 董明锋. 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1-4.

[9] 罗仲全,何天喜. 对巩固提升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几点意见[J]. 热带农业科技,2003,26(S1):20-23.

[10] 蒋青年.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4):34-38.

[11] 王富保. 关于提升西双版纳民营橡胶产业的思考[J].热带农业科技,2008,31(2):15-16.

[12] 邹 云,张 云. 西双版纳民营橡胶生产现状与科学发展非公橡胶产业[J]. 热带农业科技,2009,32(3):3-4.

[13] 肖春云. 浅谈西双版纳州民营橡胶割胶技术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 热带农业科技,2011,34(1):10-11.

[14] 柯佑鹏,过建春. 应高度重视天然橡胶安全问题[J].中国热带农业,2007,14(1):7-9.

[15] 蒋绍惟. 云南: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J]. 中国热带农业,2004(1):13.

[16] 杨培生. 提高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 中国热带农业,2005,5(4):4-6.

[17] 黄学全. 浅析新形势下海南橡胶割胶生产技术管理[J]. 中国热带农业,2012,44(1):27-29.

[18] 毛新翠,李智全. 海南农垦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探析[J]. 中国热带农业,2009,29(4):19-20.

国有房地产业 篇12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外部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既包括宏观行业环境风险,也包括部分中观区域环境风险。

(一)宏观行业环境风险

政策风险是宏观行业环境风险的主要方面。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政策主要有四类: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行政方式调控。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发展进行了多轮调控,包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配套有公积金贷款政策、土地政策等相关调控办法。概要归纳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政策有:2008年12月“国十三条”、2009年12月“国四条”、2010年1月“国十一条”、2010年3月两次房改方案被写入两会正式议案、2010 年4 月新“国十一条”、2010年9月 “九月新政”、2011年新“国八条”、2013年 “国五条”、2014年 “双向调控”和2015年“3·30政策”等。每一轮宏观调控政策,都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限购政策和蓝印政策的出台与取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风险构成直接影响。因此,政策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客观风险,也是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风险。

(二)区域环境风险

国家对省、市某一区域的战略定位,各省、市对所辖区域的规划调整,都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市场走势。比如: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的批复,天津启动了市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但由于这一区域医疗、教育、商业、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该区域房市走势低迷,房产销售不畅,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将大幅减缓,投资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可见,区域环境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

(三)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处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经营风险

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着主要投资和建设任务。保障房中限价商品房的投资建设方式是:土地必须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竞买,建设成本全部由投资建设单位承担。售价由政府部门确定,政府部门的定价普遍低于建设成本,客观上造成该类保障房项目亏损。保障房项目所在区域离中心城区较远、配套不完善,房屋难以实现快速销售。因此,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沉淀了大量资金,也承受着相应的投资风险。国企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与现行的保障房项目特别是限价商品房项目的开发建设模式相矛盾,给国企的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较难调和的经营风险。

(四)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具有总体价格偏低,土地和房产泡沫较少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近年来,天津区域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没有碰上暴利型机遇,尽管这样,开发商仍然普遍面临销售不畅的风险。实际上,目前天津区域房地产市场供远大于求,特别是外环线以外,商品房的库存量较大、限价商品房的持证人数远少于供应房屋套数。此外,近年来土地出让条件规定土地摘牌后,要求在天津市区域内地块所在区县成立独立法人的项目公司,这种地域性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被动地实行成立一批项目公司的方案,从而导致人力资源配置成本提高、企业资质要求增多及项目管理难度增加,开发建设成本增加等新的困难。根据天津市房地产市场所呈现的特征,如果天津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做出经营战略的必要调整,就会难以规避行业风险。

二、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内部风险包括微观的企业内部战略决策及管理风险。

(一)投资结构风险

投资结构风险主要存在于选择投资区域和投资类型方面的决策风险。

1.投资区域选择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指地域的差异化对投资选择不确定性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在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周边区域配套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项目投资后的效益影响较大。目前天津已开发建设实现销售项目显示:市内六区项目的销售与效益好于其他区域,而外环线以外区域项目明显滞销,从趋势上看,库存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因此,投资项目所在区域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收益。

2.投资类型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由于房地产开发经营产品的差异化导致投资效益的差异。不同的投资类型,如工业地产、商品房、商业地产、酒店、公寓、旅游地产、保障房、公建等产品类型,不同的产品类型,面对的市场群体不一样,开发以及销售模式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产品的投资效益差异性较大。投资产品类型的差异化以及投资产品的组合开发模式,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从目前天津地区房地产开发产品效益上分析,除市内六区商品房产品效益较好外,其他投资类型在五年内很难收回投资。

(二)项目粗放管理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行业在中国快速发展,虽已由成长期过渡至成熟期,但就其以整合资源、投资为主的属性,使得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仍处于建设经营发包方的角色,项目管理粗放的情况比较普遍,忽视了对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如对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论证、设计过程的精准定位、建设过程中成本管控、营销策划、从项目开工到实现销售,从销售到结算、决算等项目建设关键节点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环节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收益。当然,也有部分大型房地产开企业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已提升到一定水平,并真正达到了企业成熟期。

(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分配机制、用人机制风险

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数处于独资、绝对控股或在同一投资主体内国有全资企业交叉持股的产权结构。因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活力不足,经济运营效率不高的状况具有一定普遍性。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有效性的风险。

在经营机制上,房地产开发经营的项目或项目公司仍存在不能按照模拟法人方式组织实施,对项目经理经营业绩考核还不健全,融资的运营管理、投资效率管理等经营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给资本运行效率带来风险。

在分配机制上,项目经理的经营业绩考核方案中绩效与薪酬没有挂钩,特殊、重要岗位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的分配机制,既没有起到激励作用,也没有起到约束和惩罚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责、权、利相互统一。

在用人机制上,未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竞争的原则选择和使用人才,分级分类的企业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机制未健全,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还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各类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人、用工机制。

三、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着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上的多种风险。因此,要从多个维度防范风险。

在防范宏观风险时,一是要密切留意国家政策,顺势而行。二是要紧跟国家政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战术。

在防范中观风险时,一是要多与政府沟通交流协商,反映并解决好保障房定价问题。二是要尽快完善区域医疗、教育、商业、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履行企业责任过程中达成与政府、买方三方共赢的目标。

上一篇: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下一篇:购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