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

2024-06-13

非国有(精选7篇)

非国有 篇1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思考

一、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有经济的“进”与“退”,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国资效率为原则。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天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私人物品的国有企业(即竞争性领域存在的国有企业),其资产效率普遍比不上非国有企业,非国有资本天然的自负盈亏性质决定了以非国有企业形式生产私人物品的效率必然高于以国有企业形式生产私人物品的效率,这是制度安排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_论断,必然要求各种非国有资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并以此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通过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一是改制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企业竞争能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开始好转,职工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二是盘活了大量的闲置存量资产,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三是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外资、民间资本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激活了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国有资本从﹁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的有序退出,促进了所有制结构单

一、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现状的改变,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有效和现实的途径。

二、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形式

1.增量投资。即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增量投资指在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以存量资产折价入股,其他投资者(包括非国有资本)以货币出资参股,改制前改制主体100%的国有资本在改制后因其他投资者货币资金的投入所占份额相对降低而得到稀释。具体方法有两种:

(1)整体改制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指原企业整体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国有资本由政府指定的部门持有。初期的股份制改革基本上采取这种形式。

(2)部分改制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以存量吸引增量,通过招商引资寻找战略投资伙伴对国企投资。通过引资重组,既解决了流动资金紧张和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存量并购。即国有资本退出型改革。存量并购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受让国有产权,出资买断国有企业资产,承接债权债务,盘活出让企业资产,原国有企业不再存续。

3.破产收购。破产收购是指非国有资本在国有企业破产拍卖中受让变现资产产权的形式。

4.内部人持股。内部人持股是指经营管理者持股、员工持股及其混合形式。

5.国有民营。国有民营指租赁(先租后买)、承包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

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

从政府方面来看,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有:

(1)目标企业出资人不到位。国有企业出资人不到位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由此导致的恶果是,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不清,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主体不明,无人真正对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负责,致使办事效率低、审批环节多、重组过程长。

(2)参与的领域和参与程度不具体。虽然原则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的领域,一律对非国有资本开放,但国有经济的哪些具体领域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 哪些具体企业的改制重组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 参与到什么程度? 等等,规定不具体或没有规定,导致非国有资本参与国营企业改制重组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3)参与的政策不到位。一是由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影响,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优惠政策难以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有效落实,致使改制重组因政府“失信”常常中途搁浅。二是一些不合时宜的歧视性规定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如改制企业资产处置中,职工或自然人个人名下应收欠款一律不予核销、改制前国企擅自处置的资产不予核销、或有资产(贷款担保、诉讼中的经济纠纷等)不予认可等规定,使目标企业的资产难以夯实,给新企业的运行带来隐患。三是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可操作性不强,客观上迟滞了改制重组进程。

(4)监管、协调、服务不到位。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常常会因一些具体问题(如职工安置等)发生矛盾和纠纷,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宣讲政策、化解矛盾,及时协调解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目标企业的主管部门却以企业改制重组后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等种种托词,相关部门也不积极履行监管、协调、服务职责,企业为了化解矛盾和纠纷,往往要“花钱买稳定”、靠钱疏通“关系”,甚至付出更大代价,严重挫伤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5)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人们对国有资产流失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使一部分人形成了改革等于国有资产流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当某个国企产权重组方案被上级和职工认定为转让或出售价格过低时,就可能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并导致搁浅。

2.目标企业自身的问题。

(1)领导层面的消极抵制。部分国有企业主管上级出于部门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不积极,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职工层面的观念障碍。职工层面普遍留恋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非国企不干”,对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对国有企业被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并购思想不通、心理不平,抵触情绪很大。(3)企业自身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底不清,参改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企业已有的经济纠纷等深层次问题,一旦进入改制,这些问题就会陆续浮出水面,往往使重组方不仅要付出超额改组成本,而且还会陷入琐碎繁杂的事务处理工作之中,影响了企业机制的重建和战略规划的组织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重组效果。

3.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1)动机和认识问题。购并理论认为,购并方的动机往往是多元的。作为参与主体的民营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外,往往还有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利用国有企业原有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等战略考虑。大多数民营企业虽然对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动机强烈,但认识程度尚待提高。

(2)实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目前国有资本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营资本还不足以置换庞大的国有资本。加之市场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配套,“水土不服”等原因,影响了其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积极性。

(3)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正确选择目标企业,迅速对目标企业做出整体评价,并制定出符合实际、完整系统、可操作性强的重组方案和发展规划,是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实践要求。因此,民营企业要成功改制重组国有企业,除了实力雄厚外,还必须有高水平的策划团队。这一点,也是许多民营企业所欠缺的。

4.参与的外部环境问题。

(1)投资环境问题。软环境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快,服务质量不高,办事难,办事效率低;法制环境有待规范,市场环境不配套。

(2)审计评估问题。审计和评估是改制重组不可缺少的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于目标企业的账面资产与实际盘存资产严重不符,或应收款项账龄时间过长、几乎没有收回可能性的,以及长期挂账的费用性资产等潜亏事项,均应由审计、评估机构予以减值,政府国有资产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监督和认可,使审计、评估结果尽可能客观反映目标企业净资产状况。但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为,将上述不良资产直接从总资产中减掉,属资产处置行为,只有政府部门才有权决定。这样,审计、评估机构只得将这些不良资产在审计、评估结论中加注说明,从而造成有些应该核销的资产难以核销。

(3)资产定价问题。重组的资产定价方式分为市场定价和协议定价两种方式。采取公开拍卖等市场化定价方式的,评估结果仅作为底价;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确定转让价格的,资产评估结果也只是重组定价谈判的参考因素。调查发现,重组的协议定价方式人为干扰严重。这种干扰主要来自政府、国有企业的主管上级、中介机构和重组双方。往往导致中介机构相互之间恶意杀价,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4)重组筹资问题。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积累和自筹,由于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相配合,导致许多企业筹资难,资金到位更难,不确定因素多,重组风险大,重组成功率低。

四。促进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对策

1.充分认识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思想观念要先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大力宣传,充分认识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势在必抓、必须抓好、早抓早主动。

2.制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规划。

制定规划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发展全局,因此需要制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规划:

(1)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方式。

在转轨变型中,国有经济应该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确保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对国有经济、混合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进退安排,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2)明确战略性调整规划的目标任务。

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

(3)明确战略性调整的模式。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过程中,有“航母战略”(大公司战略)和“旗舰战略”(大集团战略)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其共同目标是通过有效整合行业内国有资产,打造行业国资龙头,促使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4)明确战略性调整的方法。

对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有资产,除少数骨干企业根据需要可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之外,其余全部应改为国有资产参股或退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能源、交通、水利、发电、电信、供水、供气等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创造适度竞争的局面,促进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对自然垄断行业以及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施“资本稀释”型改革,通过增量募集的方式,在保持国有出资人控制力的条件下,实行股份制改制,使其成为政府出资人的利润来源;即使对石油开采等不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的垄断行业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将其改为国有法人投资入股的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5)明确战略性调整参与主体的范围。

国家对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范围领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划分,即凡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需要由国有经济控制。

3.制定国有资产有序退出的政策和程序。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改制方案,注重引入较大增量资金,引进新的经营机制、经营理念、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经营项目,力戒“近亲繁殖”,尽量不搞内部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方案必须由企业自主制定,经企业股东会、职代会通过后,报经授权经营主体审定,最后报国资监管部门审批。国资监管部门审批时,要着重对方案中的产权处置、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等重大事项进行审核,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得到保值增值,确保有增量资金注入,确保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债务得到妥善处置。对暂不具备产权置换条件的企业,允许非国有资本采用联合、租赁、承包、托管等过渡形式,通过加速折旧、净资产逐年转让等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创造条件,完成产权置换。另一方面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职工安置事关稳定大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协商和补偿的原则,以多种形式解决职工的身份置换问题。基本思路是允许改制企业预先从净资产中提取职工经济补偿费用。其净资产为零或净资产不足以扣除职工安置补偿费用的,可以采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以等额土地资产补齐;无资产或资产不能变现的,由国资监管机构统筹解决。同时抓好债务处置。高度重视债务问题,妥善做好债务处置工作。为防止逃废银行债务,新一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重组必须吸收债权银行参加。

改制的难点是在破产无门情况下资不抵债或资债相当企业的债务处置问题。对此类企业,只要重组后的国有法人股权收益在解决原企业职工生存费用后剩余部分用于归还包括债权银行在内的所有债权人的债务,就不属逃废债务,债权银行也应支持此类分立重组。同时,银行和各资产金融公司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协助参与改制的私营企业按规定核销呆坏账和妥善处置不良资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抓好程序制定和规范运作。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制定规范化的程序,把改革的每个固定流程加以规范,既让非国有资本、改制企业和其他有关各方有所遵循,按部就班地操作,降低改制成本,避免走弯路,又能通过统一的程序,有效防止改制重组中的不正之风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企业改制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好以下五道关口,做到“五个公开”。五道关口即清产核资关、资产评估和资产报损关、财务审计关、民主决策关、方案审批关:五个公开即改革信息公开、改革政策公开、改革方案公开、改革程序公开、改革结果公开。

4.做好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改革。

一方面要搞好平台建设。以公开性和竞争性为基本原则制定国有产权转让办法,通过透明程序进行公开定价,借程序的透明来实现定价的公正,杜绝国有资产流失。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在中心城市建立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机构,具体承担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拍卖拟出售企业的产权和资产、代有关部门收取转让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等职责,在条件具备时融入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国有企业整体出售、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等产权交易行为和租赁经营等都应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另一方面抓好改制成本统筹。设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付解除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的安置补偿费用;支付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所需费用;以借款方式解决破产费用与财产变现时间差带来的资金缺口。资金来源包括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资产变现、租赁经营等资产收益和财政拨款等;同时抓好有关政策落实。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分级分工责任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消除“中梗阻”现象;要针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搞好服务;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操作。所有列入改制范围的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集中精力,不等不靠,自强自立,认真组织制定企业改制方案,把工作抓实做细,确保按期完成改制任务。国有企业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加透明度,做到依法改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共青团、工会的积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稳定和改制顺利进行。

非国有 篇2

国外经济学家对于协同效应对并购双方股东财富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 但不同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学家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样本区间以及业绩评价标准不同。对于被收购方股东总是并购活动中的绝对赢家, 几乎没有异议, 只是收益的多少不同。实证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于并购方股东能否通过并购活动获利。M.C.Jensen , R.S.Ruback (1983) 认为并购可以为并购方股东带来正收益, Jarrell, Brickley and Netter (1988) [1]则认为只能带来微弱正收益[1], 然而Agrawal, Jaffe, Mandelker (1992) 则认为并购对于并购方股东是不利的[2]。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企业并购核心问题——“协同效应”研究不多, 目前仍停留在引进和应用西方理论的阶段。许明波 (1997) 简要论述了并购中财务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 具体包括合理避税效应、价值低估效应和预期效应等[3]。陆玉明 (1999) 对不同类型中潜在的经营协同效应进行了分析[4]。刘文纲 (1999) 分析了无形资产 (品牌、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 在转移和发挥过程中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5]。王长征 (2002) 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将协同效应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增加效应、加强效应、转移与扩散效应和互补效应[6]。

2 样本的选择与指标的确定

2.1 样本的选择

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样本选取来改善、提高并购绩效评价的可信度。由于1997年之后我国才允许非国有企业参与并购国有控股企业, 因此为了较好地反映国有上市公司被并购的近况, 又要保证有足够多的并购事件发生作为样本, 选择1997年到2004年沪、深两市发生的非国有企业收购国有控股权的事件展开研究。

样本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样本均来自于沪、深两市A股市场;

(2) 重组类型为兼并收购, 且财务数据完整;

(3) 目标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收购完成后发生了变更;

(4) 如果公司在研究期限内进行了多次股权转让, 则以第一次公告为准;

(5) 如果先后有股东大会公告和董事会公告, 则以最后一次公告时间为准;

剔除了交易金额为0 (即以行政划拨进行股权转让) 的案例;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被收购公司的年度报告, 证券交易所公告以及聚源数据工作站的相关数据。时间跨度为1997—2004年八年。

2.2 指标的确定

本文用Year+0表示目标公司被收购的年度, 它因各个公司而不同, 对比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在被收购前二年 (Year-2, Year-1) , 被收购当年 (Year+0) 和被收购后两年 (Year+1, Year+2) 的各项财务指标。具体选取的财务指标及计算方法如下:

(1) 净资产收益率 (ROE) = (税后利润 / 净资产) ×100%

(2) 债务资产比率 = (总负债 / 净资产) ×100%

(3)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前期主营业务收入/ 当期主营业务收入-1) ×100%

(4) 主营业务利润率 = 主营业务利润 / 主营业务收入×100%

考虑到国家经济状况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以及不同行业间的差别, 每个公司的财务指标必须根据该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财务指标为公司帐面财务指标减去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平均水平是通过计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属于该行业的所有公司相应财务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得出的。采用调整后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的业绩, 增加可比性。

2.3 超额收益的确定

首先, 分别为各并购事件确定一个事件期 (Event Period) , 称之为事件之窗 (Event Window) :为了观察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实践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全部影响, 将并购事件公告日设为第0日, 事件期为-T1日到T2日, 也就是事件公告前的第T1天到公告日后的第T2天。此处假设事件对股价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T1, T2) 这一事件之窗内。分别对T1=T2=5, 10, 15, 20, 进行多次计算, 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事件之窗。

然后, 收集所有样本公司每天交易的收盘价格和当天的上海证券交易综合指数 (SSEC) 的收盘指数。每天的市场收益率 (Rmt) 用上海证券交易综合指数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MtMt-1表示第t天和第t-1天的上海证券交易综合指数。

Rmt=Μt-Μt-1Μt-1 (1)

对每一个公司i, 它的日收益率 (Rit) 可以按以下的公式计算, 其中PitPi (t-1) 分别表示i在第t天和第t-1天的股票收盘价。

Rit=Ρit-Ρ (t-1) Ρi (t-1) (2)

选择公告发布前第180天到公告发布前第26天作为估计期限, 运用以下公式, 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市场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值αi和βi

ARit=Rit- (αi+βiRmt) (3)

计算事件期内每一天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Rt, 即在一个包括n起并购事件的样本中, 对事件期内每一天 (t=-T1, …, T2) 的各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率平均值:

ARt=j=1ΝejtΝ (4)

最后, 计算在事件期内每一天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 (-T1, T2) , 即事件期内从第-T1日到第t日各天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进行加总。其中t=-T1, …, T2。

CARt=CAR (-Τ1, t) =i=-Τ1tARi (5)

3 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3.1 非国有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对目标公司业绩的影响

表1对1997年到2004年各个被收购公司调整后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汇总。通过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标公司的普遍特征是经营业绩差, 其根本原因是赢利能力很差, 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缓慢, 无法顺应整个市场的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被收购的国有企业的确在经营状况上存在问题, 且逐年恶化, 使其不得不走上了被收购的道路, 成为了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股权收购对象。

股权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的财务效果可以通过比较被收购前后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对被收购一年后的财务数据与收购前一年的财务数据展开了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在保持样本数据完整的情况下, 虽然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比较低, 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大幅度上升, 使公司在收入和利润上都有所增加, 目标公司的总体业绩提高了不少。为了不使上述结果是由于个别公司的非正常表现所造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来再次进行检验,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结论更加明显。

为了证明收购事件对与目标公司的影响是较长期的, 而非短期行为。还比较了被收购后两年目标公司财务数据的平均值与被收购前两年目标公司财务数据的平均值。结果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 目标公司在被收购后盈利能力增加幅度并不是很大, 急剧上升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带动了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经营业绩的改善明显是由高额的负债所支撑的。

3.2 非国有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我们运用市场模型计算出样本中每个公司在公告发布之前20天到发布之后20天中每天的超额收益。图1是每天超额收益均值的分布状况。它表明在公告发布前20天到前3天超额收益均值呈震荡走势。公告发布前2天超额收益均值陡然上升, 于公告发布前1天达到最大值0.99%。公告发布当天超额收益均值又大幅回落至0.25%, 公告发布之后的13天超额收益均值基本为正, 呈震荡走势。公告发布之后的第14天到第20天, 震荡幅度明显减小, 超额收益均值基本趋为零。

图2显示了被股权收购的72家上市公司在公告发布之前20天到发布之后20天内累积超额收益 (CAR) 的情况。从公告发布前20天到前3天, 累积超额收益一直不断下降, CAR从-0.36%下降到-2.58%。随后开始上升, 到并购后的第13天达到最大值0.61%。之后从并购后的第14天到第20天, 累积超额收益基本没有变化, 维持在0.3%左右。

表5则进一步把“事件之窗“分成了三个时间段。在公告以前 (包括公告前第五天到公告前第一天 (-5, -1) , 公告前第三天到公告前第一天 (-3, -1) ) 以及公告发布之后 (包括公告后第一天到公告后第三天 (1, 3) , 公告后第一天到公告后第五天 (1, 5) ) 累积超常收益 (CAR) 的均值始终为正。这主要是因为从公告前第二天开始的超额收益高速攀升所导致的。并购事件对股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公告之后第15天, 因此从 (-5, 5) 到 (-15, 15) , 随着时间段的拉长, 累积超常收益的均值在不断增大。但之后, 时间越长, 收益逐渐下降。但从显著性角度来看, 只有 (-2, 2) 和 (-3, 3) 的累积超常收益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其他时间段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因此, 仅从现有的样本数据处理结果来看, 公告的发布在短期内, 即公告前后的三天内, 会带来显著的累积超常收益, 长期的效果无法通过目前的实证分析进行有力的佐证。

4 结论

总而言之,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 发生并购事件的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明显优于并购之前的表现, 确实能使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这有力地证明了非国有企业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上市公司一般比较慎重, 主要通过资源上的整合来追求协同效应, 而且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与国有企业有很强的互补性, 组织架构相对灵活, 创新意识较强, 这都使得整个市场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采取的并购行为持相对赞成和乐观的态度。

其次, 通过对股价变动的分析, 发现股价变动的最高值出现在并购公告发布的前一天, 而非公告发布日当天 (若公告发布之日停牌, 则应为公告发布后的第一天) , 这说明中国证券市场并不规范, 消息已经提前泄露, 并被大户所掌握。他们利用资金优势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 建仓并拉升。在公告发布日当天, 一般的投资者刚获得并购重组信息才开始买入, 而大户则利用利好的并购重组消息披露, 而大量抛售, 以实现超额收益。由于散户的买入行为远不及大户的卖出力量, 因此超额收益较公告发布前有所回落。

第三, 投资者跟风现象比较明显, 市场投机心理严重。并购公告的发布只带来证券市场上的短期冲高, 而没有带来长期的超额收益。这是因为投资者并不关注并购事件为企业本身带来的业绩上的提升, 而是更热衷于跟随大户进行短线炒作。所以, 当利好消息已经出尽时, 投资者纷纷卖出股票, 导致股价基本回调为并购前水平。

摘要:选取了1997年到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非国有企业收购国有控股权的72个案例为样本, 通过财务数据法以及事件分析法, 对目标公司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以及股票价格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目标公司在被收购前业绩普遍比较差, 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 被收购前的财务指标均显著地小于0。并购后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有明显的好转, 可见通过转让国有股权完成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是比较有效的。然而在证券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股价仅表现为短期的投机性上涨。

关键词:非国有企业,国有控股权,股权收购,公司业绩,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Jarrell G A, Brickley J A, Netter J M.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empirical evidence since1980.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88;2 (1) :49—68

[2]Anup A, Jaffe J F, Mandelker G N.The post-mergers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Journal of Finance, 1992; (4) :1605—1621

[3]许明波.试论企业兼并的财务协同效应.四川会计, 1997; (7) :10—11

[4]陆玉明.论企业兼并中的协同效应.中国软科学, 1999; (2) :43—45

[5]刘文纲.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经济体制改革, 1999; (6) :74—78

新疆兵团非国有经济初探 篇3

[关键词] 新疆 兵团 非国有经济

我国加入WTO后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使新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将顺应时代前进的发展规律,实现地区内资源要素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和整合。由于非国有经济不用国家投入资本.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发挥众多劳动者、经营者的聪明才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非国有经济作为新疆非国有经济的一部分,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3号文件)和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加快兵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摆在强市富民的突出位置来抓,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兵团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一、兵团非公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兵团四城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为例)

1、非公经济所占比重低、非公经济增幅较慢。2005年底,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65%,兵团仅占28%,相差37个百分点。从2005年自治区工商联的非公经济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看,非公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农八师石河子市与自治区各地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自治区l 5个地州市中,除石河子市、伊犁州私营企业数量增幅为9.1%和9.8%外,其余乌鲁木齐市等13个地州市增幅均超过15%。

2005年私营企业户数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乌鲁木齐市(26669户)、昌吉州(3769户)、巴州(3640户)、伊犁州(2971户)、阿克苏(2132户),石河子市为1575户,排名第七位(2003年石河子市排名第五位);私营企业户数同比增幅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乌鲁木齐市(26.7%)、阿克苏地区(23.5%)、喀什地区(23.2%)、和田地区(21.5%)、塔城地区(20.3%),石河子市增幅9.1%。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乌鲁木齐市(241662人)、昌吉州(71562人)、伊犁州(42100人)、巴州(37757人)、阿克苏地区(35014人),石河子市为16896人,排名第八位;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幅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乌鲁木齐市 (29.7%)、阿勒泰地区(28.6%)、阿克苏地区(27.4%)、哈密地区(24.1%)、喀什地区(22.5%),石河子市增幅7.8%。

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乌鲁木齐市(2476729万元)、昌吉州(853477万元)、巴州(541765万元)、伊犁州(353188万元)、阿克苏地区(303094万元)石河子市为140908万元,排名第十一位;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幅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阿勒泰地区(61.7%)、乌鲁木齐市(39.1%)、和田地区(30.1%)、吐鲁番地区(27.9%)、昌吉州(25.3%),石河子市增幅2.1%。

2.投资总量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民营占70%以上,兵团仅为30%,其中阿拉尔市为29%,图木舒克市为25%,五家渠市为18.9%。

3.兵团四城市非公企业平均为小型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全区注册资金在100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8905户,同比增长28%;500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1639户,同比增长27%;1000万元~1亿元的私营企业1210户,同比增长23%;1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64户,同比增长12%。私营企业集团达113家,同比增长43%。而兵团四城市私营企业中,没有一家形成集团,知名度影响力均较低。

4.企业结构失衡,竞争优势不强,资信等级较差,融资渠道不畅;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信贷支持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必然造成融资困难,企业的项目投资及发展会因此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非国有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及其产业规模的扩大,造成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规模偏小,生产成本较高,从而无法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企业抗争,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成长和当地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5.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市场准入上对非公有制经济仍有程度不同限制。在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方面措施不利,信息不畅,渠道尚未理顺。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形式

1.各类兵地融合经济区是兵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领域,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同等享受现有的技改补助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产业化资金和重点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支持;同等享受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等优惠政策。 在评选先进、参加有关会议、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在户籍管理、建设用地、 水电通讯服务、子女上学、社区管理等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资者和兵团职工到城市、城区经商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组织以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城区公用设施、房地产开发、园区建设、集贸市场、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2.各类团场小城镇,是兵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师要运用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职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团场小城镇公益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团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职工群众和社会各方及外商到团场小城镇投资兴办企业,参与团办企业的改组、改制,进行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各类综合或专业性批发市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引导农业职工到小城镇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带动团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3.以庭院经济为主的职工自营经济是团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要重点鼓励、扶持发展。各师、团要全面落实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加快发展庭院经济的各项政策。按规定给农业职工每户划分1.5亩~2.5亩“两用地”, 长期固定,免收土地费;有条件的团场、连队可以给职工多划“两用地”,让职工家庭充分发展庭院经济;职工宅基地和自用地没有划在一起的,在危旧房改造时要尽量划在一起;按照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职工庭院经济的组织、示范、引导和服务,为职工发展庭院经济和自营经济提供信息,促使职工庭院经济、自营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坚持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进一步拓展团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组织职工从事基本建设工程劳务承包、个体运输、餐饮服务、批发零售、房地产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个体私营经济。鼓励、支持职工筹集资金发展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和农机服务业,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进一步推进团场国有牲畜、农机具、机井、棚圈、果园、林带、蔬菜大棚和节水设施等生产资料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作价归户,职工自主经营,团场规范服务。鼓励个体、私营經济大力发展团场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

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兵团各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途径,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积极推进。要引入非公有制资本,着力解决兵团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有股权比重过大的问题。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国有资本有重点、有选择的退出,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通过引入包括职工个人资本、社会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等多元资本,参与兵团企业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重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民营化,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 出售等多种形式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加大对兵团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兵团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依法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鼓励企业建立互助担保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通过项目安排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创业培训、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予以支持。

5.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拓展融资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兵团上市公司在沪深证券市场并没有形成“兵团股板块”.其实.兵团有自身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兵团农业资源,尤其是棉花、蕃茄产品资源丰富.中基公司是目前国内第二大蕃茄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农业资源异常丰富的兵团,目前多是农业题材的股份公司上市。然而,兵团上市公司目前在农业领域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若能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将棉花、节水灌溉、中草药种植、旅游等资源进行整合,则可以弥补兵团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单一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苏树军王卫东: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新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研究,2003年l2月第4期

非国有 篇4

应城市企业财务快报向非国有企业延伸

日前,应城市3户国有企业、84户非国有企业向财政部门报送了财务快报,非国有企业户数比2008年度增加69户。

企业财务快报是财政部门掌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载体,也是财政服务企业,与企业互动的平台。做好企业财务快报工作,可及时监测与分析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近年来,应城市财政部门切实加强企业财务快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快报工作体系,从加强财务会计基础规范入手,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严把快报数据审核关,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确保企业财务快报上报及时,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将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或需要申请有关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各类企业,纳入企业财务快报编报范围,进一步增强信息数据的实用性。

非国有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非国有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重大资产重组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绩效, 主要有基于股价变动的超额收益法的研究, 如张新 (2003) , 李善民、陈玉罡 (2002) 等;以及基于财务指标方法的研究, 如冯根福、吴林江 (2001) , 姚禄仕、李胜南 (2007) 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资产重组的绩效还是一个有着多种答案的谜。

目前还没有文献将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重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研究了中国A股市场2002年~2004年度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并且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两种所有制结构对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 填补了国内按所有制研究的空白, 并得出了重要结论,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能够研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主要特征, 本文集中考察“重大资产重组”的绩效表现, 本文的“重大资产重组”是指“交易的成交金额 (包括承担的债务和费用) 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净资产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且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中国证监会, 1999) 。

本文认为超额收益法在国内企业并购重组业绩检验中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股市发育时间不长, 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操纵 (吴世农, 1996) , 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难以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鉴于上述原因, 本文采用财务分析法来检验上市公司重组前后业绩的变化。

一、样本、指标选取以及模型的构建

1. 样本的选择。

按照前述“重大资产重组”的定义, 我们选取了发生在2002年~2004年度的205起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作为样本, 共计涉及170家一般上市公司。其中属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有128起;属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生的重组事件有77起,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指排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之外的所有其他上市公司。本文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CER) 色诺芬数据库。

2. 财务指标的设定。

本文参考工商类竞争性企业 (一般性上市公司)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企业的盈利能力 (每股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 、资产管理能力 (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和成长能力 (总资产增长率, 税后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 四个方面, 选择最具解释力的9个基本指标。

3. 财务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使上市公司的原始财务数据在客观上具有可比性, 需进行如下处理: (1) 数据的标准化、奇异值 (极端值) 与缺损值的处理。本文的财务指标都是比率性质, 无须标准化处理;对有奇异值 (极端值) 与缺损值的样本予以排除。 (2) 适度指标的正向处理。在指标体系中, 体现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和股东权益比率是适度指标, 这两项指标并非越大越好。为了消除适度指标对整个指标体系的影响, 作如下的正向化处理:, 其中是第i个公司的第j个指标, k表示该项指标的样本平均值, 是正向化后的指标。

4. 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构建一个将9个财务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的综合得分函数, 以评价重组前后上市公司的绩效。具体做法如下:对样本公司9个指标按重组前后各年分别进行六次主成分分析;然后萃取出各年的主成分, 并求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再用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求因子的得分的相乘和, 得出六个综合得分函数, 即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年的绩效综合得分。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I为样本总数;

为第t年某样本的第j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第t年第i个样本的第j个主成分的得分;是第t年第i个样本的综合绩效得分;为第t年样本整体上的绩效综合得分。

二、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 总体样本实证分析。

(1) 总体样本绩效综合指标的分析。利用SPSS 13.0对总体样本重组前后各年9项财务指标按年度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 萃取全部主成分, 得到六个综合得分函数, 据此计算出各样本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再以各样本公司综合得分的均值表示总体样本当年的绩效得分:。根据得分, 我们可以绘制出图1。由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 重大重组事件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长期贡献;重组当年及第二年公司绩效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出现较大滑坡。由于资源的整合、经营的调整, 甚至人员的调整等重大重组事件的后续行为会给公司的绩效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 表现在重组后两年内绩效持续下滑。

(2) 总体样本绩效按指标类型分析。我们从旋转因子矩阵中分离出各因子的经济意义, 通过计算得到总体样本各年各类财务指标的评价分数, 可绘制成图2。由图2, 对各类绩效指标可分析如下:盈利能力在重组当年有所下降, 在第二年继续下滑, 在第三年有较大幅度上升, 并且超过重组前的绩效水平, 与样本综合绩效表现相吻合。对于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在重组后的表现类似于盈利能力, 所不同的是, 公司的成长能力在重组后不及重组前的水平, 这也许是因为在重大重组的整合期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受到制约, 整合期牺牲了一定的成长性。

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

按照总体样本的处理方法, 得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六个综合得分函数, 计算出各国有控股样本公司t在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再求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当年的绩效得分。根据计算的得分, 我们绘制出下图3。由图3可以看出, 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 重大重组事件当年公司业绩上升, 第二年业绩有所下降, 但第三年又有所上升, 且重组后的业绩都高于重组基期水平。总体来看,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对公司的业绩有正面的影响。

此外, 按照与总体样本类似的计算, 得到国有控股样本各年各类财务指标的评价分数, 得到图4。由图4可以看出, 国有控股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在重组当年有所上升, 但资产管理能力有所下降, 偿债能力基本持平, 这或许是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大重组的资产质量比较好, 或产品 (业) 链能相互促进, 重组当年就带来业绩改善。重组第二年只有偿债能力有所改善, 其余指标都成下降态势, 共同造成综合绩效的下降。值得关注的是, 重组后的第三年只有成长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其余指标下降或基本持平, 但成长能力的上升带动了综合绩效的整体提升;盈利能力虽继续下降, 但仍高于重组基期水平;偿债能力有大幅下滑。

3.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

类似可得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六个综合得分函数, 据此计算出各国有控股样本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各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再求得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当年的绩效得分。根据计算的得分, 我们可以绘制出图5。由图5可以看出,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重大重组事件当年业绩下降, 重组第二年业绩有所改善, 但重组第三年业绩又有所下滑, 且重组后三年的绩效总体上均差于重组基期的绩效。此外, 重大重组前二年业绩下降, 但重组前一年业绩有较大幅度上升。这说明,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重组成功, 重组前一年有做大绩效的嫌疑 (如转移利润等) , 所以重组后绩效总体上是下滑的, 虽在第二年有所改善, 但仍然小于重组前的绩效。同样, 通过类似计算, 我们可得到非国有控股样本各年各类财务指标的评价分数, 绘制成图6。由图6可以看出, 在重组前后, 非国有控股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与综合绩效指标的走势大体一致。资产管理能力在重组第二年继续大幅下滑,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产重组后公司的资产质量或运用效率恶化, 经过两年的消化、调整, 重组后第三年资产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但由于其他方面绩效恶化, 致使综合绩效是下滑的。这说明, 总体上来看, 非国有控股样本公司并没有因重大资产重组带来持续的业绩改善。

三、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A股市场2002年~2004年间发生的重大重组事件总体上来看, 短期内重组后公司的绩效持续下滑, 但长期看, 重组给公司的绩效有正面影响, 为公司创造了价值。企业需要综合、全面地协调好各方面资源, 争取尽快发挥重组的协同效应。

2.该期间国有控股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对公司业绩有持续的正面影响, 且其绩效表现整体上要好于总体样本的绩效表现, 国有控股公司的重大重组给企业注入了长期发展的动力。该实证结果反映了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组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长期绩效水平, 驳斥了那些所谓“内部控制人”在借助重大资产重组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言论, 这也表明所谓的“所有者缺位”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论断是值得商榷和再考察的。

3.该期间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组行为在总体上没有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相反, 公司的业绩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主要是民营控股企业) 的重大重组事件中, 资源的整合、重组协同效应的发挥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且公司有在重组前故意做大业绩、在重组中为相关利益者谋取利益而损害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嫌疑。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01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世农: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 1996~04

[4]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 2003~06

[5]Agrawa, A., F.Jaffe, N.Mandelker: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47, No.4 (Sep., 1992) , pp.1605~1621

非国有 篇7

【关键词】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法人治理

我国首次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条例》的颁布实行,给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也给非国有博物馆的全面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条例》要求“博物馆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制度。”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结合非国有博物馆运行发展的现状,就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谈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得到迅猛发展。各非国有博物馆在文物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自主管理、自主运行、自主发展,坚持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了解,各非国有博物馆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无论从《条例》的要求上,还是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现实需要上,非国有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健全、不适应的地方:有的理事会成员构成过于简单,缺乏代表性,不利于理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有的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和检查,没有按要求发挥决策和监督职能;有的虽然成立了相关组织,但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都表明,非国有博物馆亟须完善和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另一方面,从非国有博物馆的长远发展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一个资金问题。这也是外界质疑非国有博物馆能否保持长久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博物馆建起来了,藏品有了,但如果管理不到位,发展就会大受影响;同样,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撑,生命力也会很有限。而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同样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非国有博物馆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破解制约非国有博物馆长远发展的问题和难题,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多想对策、多下功夫,使非国有博物馆真正走上科学化决策、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和多样化筹资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抓好五个环节

一要抓好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遴选。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由于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遴选构成上也应当有差别。非国有博物馆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聘上应充分考虑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视野应该更广,渠道应该更多,除举办者和出资者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遴选工作:

文博专家:可以为博物馆的决策、运行、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企业家:可以为博物馆的运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可以为博物馆征集藏品和藏品交流提供来源和渠道,丰富博物馆藏品,扩大交流合作。

员工代表:可以及时反映博物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针对性。

共建单位代表:与博物馆有共建基地协议的大学、中学代表,可以反映不同群体对博物馆发展的要求。

社会知名人土:有利于搭建博物馆宣传交流平台,为博物馆发展建言献策。

旅游合作单位代表:可以及时反映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旅游单位的合作。

媒体代表:有利于加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的联系,强化博物馆宣传,扩大博物馆影响。

总之,要着眼于理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通过多角度、多层面遴选,使理事会形成有力者出力、有钱者出钱、有智者出计的良好局面。

二要制订一部好章程。博物馆章程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是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运行规则。制订博物馆章程必须紧密结合本馆实际,把事关博物馆决策、运行、发展的大事在章程中予以明确,便于遵循和监督,其中包括:博物馆的业务范围、举办者的权利义务、理事会的构成及其职权、理事的权利与义务、会议制度、监事会的构成及其职权、监事的权利与义务、管理层的产生方式与职责、资产管理和使用等等。

三要组建一支过硬的管理团队。管理层是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是博物馆日常业务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其中,馆长、副馆长、财务部门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选,必须由理事会把关选聘。要充分利用非国有博物馆体制灵活的特点,面向社会招贤纳士,真正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的人选配到管理层,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好组织保障。

四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非国有博物馆要实现专业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各级岗位职责、绩效考评制度、工作失误追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等。真正形成靠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管理运行的良好氛围。

五要建立博物馆发展基金。《条例》规定: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要保障博物馆运行发展所需经费。但是,从长远看,单靠举办者提供资金难免存在变数,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性公益组织,从近年来的运行看,靠门票和文化产品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要保证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根本措施就是要建立博物馆发展基金。要通过吸收企业家加入到博物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动员他们为博物馆提供资金支持,要通过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广泛联络社会有识之士,为博物馆捐赠资金。现阶段开展这项工作难度很大,效果也不一定明显,但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久久为功,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需求与认知的提高,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举办者、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关系。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是博物馆资产的所有者,对博物馆资产有依法处置的权利,同时为博物馆提供经费保障。理事会(监事会)是博物馆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博物馆发展规划、重大业务计划、财务预决算、章程拟定修定、任命或提名管理层负责人、建立社会联系平台,筹措发展基金、监督本单位的运行等。管理层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按照理事会的决策,独立自主地行使日常业务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工作人员管理权。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必须责权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层对理事会(监事会)负责,理事会(监事会)对举办者负责,使决策和运行真正实现“章程化”。

二要正确处理好理事会成员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比例关系。管理博物馆是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理事会成员中,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博专业人员,以确保理事会决策的正确性,防止因为筹措资金等因素而过多的吸收非专业人员。

三要正确处理好积极筹措资金与保持博物馆公益性的关系。非国有博物馆也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了筹措资金,必然要与企业、企业家等社会组织和人士建立广泛联系,甚至吸收他们参与到博物馆的决策与管理中来,作为回报,博物馆可以为企业提供文化服务,包括:企业员工可以免费参观、为企业客户提供参观接待服务、为企业进行文化活动策划、企业冠名博物馆研发的文化产品、企业挂名展览及公益活动的协办单位、企业领导挂名名誉馆长、名誉副馆长等等。但要始终坚持博物馆的公益性质,防止利用博物馆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广告,同时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防止从事违法文物交易,做到守住底线,不触红线。

上一篇:活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下一篇:家长评教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