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尊师的要义是尊重

2024-09-29

教育随笔:尊师的要义是尊重(精选4篇)

教育随笔:尊师的要义是尊重 篇1

记得当年第一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赵朴初先生的一首《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着实让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领悟到了自己职业的价值:“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词中洋溢的那份诚挚的情感不由得令人心存激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随着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来临,教师头上的那些光环已经渐渐褪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再那么神圣。相反,由于社会转型时期所存在的许多矛盾在教育领域里,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集中地折射了出来。诸如择校、应试压力、课业负担、教育收费等等,乃至当下课程改革伊始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都得由面广量大的中小学校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具体承担着教育工作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也便自然而然成了公众评议抑或非议的直接对象。而多年来在意识形态中把教师祭上圣坛的那些赞美词偏偏又成了社会舆论乃至新闻媒体贬斥教师的反向参照体。

不妨浏览一下教师节前后的大众媒体和网络,一个基本印象是除了报道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惯例开会表彰优秀教师和领导下校走访慰问一线教师外,更多的声音是在拿教师说事儿。诸如关于教师节送不送礼的讨论,家长重金设谢师宴之类的负面报道,男士征婚:“女教师优先考虑”、“我的老婆是老师”之类的调侃式新闻等等。而在网络中,《教师还配过“教师节”吗》之类的文章似乎人气颇高。这除了证明着人们对于教师节的理解已经趋于世俗化以外,也让我们看到了“尊师”的社会风尚实质上正在急剧消退。这对本来已经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成就感高度缺失的教师群体而言,不啻是一种深度的隐性伤害。

毋庸讳言,在一个跨越式实现了教育普及化的国度,在一个人数以千万计的教师职业人群中,其素养的良莠不齐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根本不应该成为对“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的广大教师进行群体性贬斥的依据。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把教师当成撒气的对象,让教师去对当下社会与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承担他们根本无法承担也没有理由承担的责任!

教师只是教师而已。他应该承担的是归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同时也应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包括教育权、休息权在内的权利。已经逐渐认清自己社会地位与角色的教师,需要的已不是一些廉价的赞美,也不是出于礼仪般的尊敬,更不是对弱者般的那份怜悯,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

——尊重基于平等。既然光环已经褪去,那么就以平视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吧: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和普及者,而不必是文化大家,学术权威;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守望者,但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生活需要的普普通通的人。

——尊重源于理解。师生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的交汇处。在心理学中,教师有一种角色叫“替罪羊”,如郑板桥诗中所云:“课少父兄嫌懒惰,课多子弟结怨仇。”但他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角色而不得回避。

——尊重在于在乎。教师在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但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我们可以调侃教师的“陋”和“迂”, 但万万别小瞧了他们精神的富有!

——尊重出于认同。教师的工作看来微不足道,但其作用之大可关乎国家与人类的命运。诚如“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早在70年前说过的那样:“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教育随笔:尊师的要义是尊重 篇2

作者:[美国]鲁道夫·德雷屈尔、珀尔·卡塞尔: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这本书以简练的语言解释了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行为,并详尽阐述了如何运用教师的职业敏感判断和纠正典型课堂中的不良行为。

推荐人语

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它变得越来越痛苦———孩子怕读书、怕写作业、怕坐在教室里。平时,他们苦于家长的威逼利诱、教师的强迫压制,不得不完成相应的任务,而一旦离开家长、教师,不少人就会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均难逃干系。即便干系不大,但冷静地想一想: 面对眼前的孩子,我们有没有把“快乐”放在第一位?有没有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有没有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回答也都是否定的。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现炒现卖的重复的机械劳动中,极少顾及孩子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素养;我们习惯于下命令,热衷于“我让你做你就得做,我不让你做你就不能做”,抑或“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喜怒哀乐,在我们脸上展露得淋漓尽致。孩子呢?亦受到“感染”,不该乐的也乐,不该愁的也愁。有时候,受到领导批评的我们阴沉着脸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不顺眼就噼里啪啦训上一通,可想而知,师生关系会变成怎样。读一读德雷屈尔、 卡塞尔送上的“及时雨”吧:“记住,沮丧是可以传染的。一个泄气的老师会让孩子也泄气。克服你自己的悲观主义,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是会传染的———它不仅能鼓励你自己,也能鼓励你周围的人。”他们还说:“在与孩子打交道时,即使这个孩子是最难相处的,我们也必须信任他。悲观主义使人得不到任何东西,而乐观主义却是改变、改进他人行为的唯一方法。”

教师不够快乐,学生也不够快乐。教师不够快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有的教师总瞧不起自己的班级,总看不上自己班上的孩子。这就像一群成年人谈及自己的孩子,总说张三家的聪明、李四家的严谨、王五家的懂事……却极少有说自己孩子这个优点那个优点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疏远教师,原因很简单,你不欣赏孩子,孩子也不欣赏你。诚如德雷屈尔、卡塞尔所写:“如果你瞧不起自己的班级,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命令学生遵照你的意愿去做,那么你迟早会失败的。”

此外,一些教师还喜欢就班上的常规问题与孩子针锋相对,不争个鱼死网破绝不善罢甘休,结果针尖对麦芒。于是乎,我们常常看到,某教师揪住孩子的耳朵,声嘶力竭,脸红脖子粗。 乍看上去,教师似乎占了上风,实际上,他却是真正的失败者。德雷屈尔、卡塞尔写道:“打骂和放弃都不是解决办法。很多老师都没有意识到, 从长期看,任何与孩子斗争的人最终注定会失败,因为孩子是聪明的操纵者,老师比不上他们。在冲突情况下,许多人认为自己可以用言辞改变他人,而想要强迫孩子的教师往往也会掉入这个陷阱。”

诚然,解决师生之间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教师对孩子的态度,而改变这种态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要改变自己。如果教师自己改变了,对方也会随之改变;如果教师让了一步, 对手也会让步。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篇3

不过,同一年,在加拿大,亚裔“虎妈”比奇的女儿詹妮弗却因雇凶谋杀自己的父母而被法院宣判无期徒刑。与蔡美儿一样,从越南移民到加拿大的哈恩和比奇夫妇,对女儿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从四岁起就让她练习各种溜冰、钢琴、武术、游泳等特长,而且在学业对孩子严格要求,这导致了詹妮弗在拿到B这样的好成绩都不敢给父母看,转而伪造成绩单为A才敢拿出来。面对父母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巨大的压力,詹妮弗不得不频繁作假,最后连大学录取通知书都是伪造的。事情败露后,詹妮弗找来男友策划了的谋杀父母的活动,最后她的父亲被重伤、母亲比奇被杀死。

现在很多父母都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历高低来判断教育是否成功,这种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其实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

一方面,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另一方面,虎妈教育的某些做法成功的前提是与孩子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并不是一味地严厉要求。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理智冷静,在爱和严格管教的方式上不能走极端,孩子的教育需要平衡。

首先,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成功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需要认可父母的权威,这种认同感是父母能够有效施教的前提,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进行良好的共情和沟通,比如孩子小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陪伴,而不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带;平时多听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关注和倾听,自然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依恋。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就更能理解和服从父母的要求,否则孩子即便使畏惧父母的打骂而违心服从,将来也可能出现叛逆的行为。

其次,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不能简单地照搬他人的方法,应该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有些孩子敏感脆弱,就需要更多爱的鼓励,父母对他越责骂,孩子越畏首畏尾,做事越容易出错。有些孩子主动性强、自制力差,父母可以相应制定规则,多一些约束。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幼儿时期需要更多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这是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期;小学时期的孩子需要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培养;青春期阶段的孩子需要逐步放手,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教育需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育首先是尊重 篇4

小锋不做作业,我问他原因。他站在我面前,但并不看我,也不说话。我又仔细地打量了他……上课不听讲的孩子多了,但是这样明目张胆不做作业的孩子还真不多见。

小锋下课的时候,还挺神气的,什么斗陀螺啦,甩纸牌啦,都玩得起劲。什么捉迷藏,跳房子,打砖头,都玩得很投入。男同学也都乐意跟他在一起玩,下课时他的身边玩游戏的同学总是最多的。

小锋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找了他原来的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说:“这个小锋啊,看上去处处正常,就是识字不多。一年级的时候,拼音字母就写不全。到了认字读书的时候,就更别提了,课文读不全,写字歪歪斜斜,考试从来没及格过,尽拖班级的后腿。”数学呢?我不死心,还要打听个明白。十以内的加减法还凑合吧,百以内的就犯糊涂了,杨老师忙着改作业本,也没工夫再跟我交流了,也懒得管他。

听了杨老师的一番话,我也算明白了,他可能就是那种学习有障碍的孩子吧。一、二年级学习就一塌糊涂,读书结结巴巴,口算漏洞百出,默写词语错字连篇,写话乱七八糟,我再怎么补差,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我只好听之任之暂时……

那天我正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今天中午,有一个老奶奶来找小锋,老奶奶说小锋把她孙子的脸抓破了,还说要找老师处理这件事。”我赶紧把班长找来,一问,确有此事。那时我还没上班,值班老师处理了这件事。听了以后我火冒三丈,这个小锋学习没本事,打架倒有一套,我不禁生起了气,一定要把他找来问问,好好批评批评。

“是你把人家脸抓破了吗?”看到他,我就直奔主题。“我没有。”我刚准备说:“还想抵赖?”却看见小锋的眼泪已经流出来了,神情里透出委屈和不满,小锋告诉我,那个孩子是他的邻居,是二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小锋和那个孩子是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但是确实没有抓他的脸。我对小锋的话并不太相信,人家奶奶都找来了,很是心疼孩子,埋怨声也不少,这个事情还能有假?为了让小锋心服口服,我一定得找到那个孩子问问。是真没有抓,还是想蒙骗我,我得调查清楚。

我把那个小孩找来,问是不是小锋打了他,本来我以为就是小锋,他居然说不是,是别的孩子打的。原来,他和跟他打架的孩子已经和好了。小锋以前曾经骗过他,吃了他的零食,这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就借这件事冤枉小锋。孩子们之间的事还真说不清,亏得我当面找他了解,不然,我不也成了冤枉孩子的老师了吗?

我在班上向所有同学公布了我对这件事的调查了解,坦诚地谈了我的看法,我对孩子们这样说:“虽然小锋学习成绩不优秀,但是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这样就会冤枉他,希望小锋以后注意不要和同学打闹……”说完这些话,我发现孩子们看我的眼神都有点不一样了。

一天早晨,我刚进校门,就遇到了小锋,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胆怯,而是勇敢地走到我身边,说了声:“老师好!”还没等我说“你好”,他就跑开了。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对我很是震撼,以前小锋在路上遇到我,从来都是赶紧躲开,更别提打招呼了。我看着小锋跑远的小小背景,不禁陷入了沉思……

“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这件事上,小锋成了我的“老师”,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中圩校区)

上一篇:读《奠柏》有感下一篇:幼师专业英语期末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