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感悟

2024-09-21

尊重感悟(精选7篇)

尊重感悟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 一般都由教师命题, 限定写法, 规定字数等, 学生写时战战兢兢, 不是担心离题, 就是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 或是担心文体错乱, 他们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造成许多学生觉得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写出个性化作文。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加强对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悟生活, 唤起学生灵性

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其实, 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 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

有人说, 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比起少年时代的鲁迅先生来, 今天学生的生活不知道要丰富多少。鲁迅看过电视吗?玩过游戏机吗?上过网、写过博客吗?他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么狭窄的一块空间, 可他的生活并不因此而单调。

生活有多么广阔, 写作就有多么广阔。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1]感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 深入生活, 而且要心入生活, 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其实, 学生身边的许多人和事都值得仔细观察、感悟和提炼。比如同学的穿着打扮、性格特点, 亲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 他们身上折射出的闪光点, 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材料库, 学生要做到勤观察, 善思考。

此外, 教师要教会学生去爱自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爱山水、亲人、老师、同学、植物、动物等。惟有如此, 学生日积月累,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多了, 内心情感丰富了, 通过写日记、随笔, 就能写下精彩的片段。

有的家长为让学生学着观察, 带他们游山玩水, 增长见识, 以为这就是体悟生活。家长出发点是好, 可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观察的方法, 玩过, 乐过也就过了, 真到写文章又卡壳了。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只是用眼去看, 而是要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 什么也发现不了。

因此,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 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 一草一木。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 “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训练思维, 构建写作乐园

写作心理学认为, 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在学生构思的过程中, 教师讲得太多, 面面俱到, 越俎代庖, 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 蜻蜓点水, 隔靴搔痒, 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因此关键还是在作文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构思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 还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妨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如平时学完某课后或写话题作文时, 让学生谈谈感受和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 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 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 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有一次写环保类作文, 大家讨论热烈。一位学生谈到太湖的治理情况:先回忆以前太湖怡人的风景, 再谈到太湖蓝藻爆发, 臭气熏天, 市民深受其害, 如今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反映了环境治理需要长抓不懈的主题。还有学生反映小区建设的一些问题。这些内容都成变成了一篇篇深刻的文章, 它们一方面反映生活的真实, 另一方面也显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2]为此, 教师要精心备课, 鼓励创新,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一些作品让学生在班上范读, 其他同学共同赏析、评价。课堂上, 读的学生绘声绘色, 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 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 既能锻炼概括提炼能力, 无形中又能增强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在写作讨论中, 学生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交流看法, 各抒己见, 更能集思广益, 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从中, 学生能明确作文的目的, 即为什么写;获得许多材料, 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 即怎么写。这样,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不仅“有的写”、“乐于写”, 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 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 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的“写作辅导”。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3]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 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学生只有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 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882-1.

[2]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10.

[3]邹贤敏.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1.

尊重感悟 篇2

去了,他不在,我进去打开了电视,一段时间后,作卫生的阿姨也进来了。做着也闲着,我就和她闲聊起来。

“你们一个月多少啊?整天那么多工作!”

“哦就300了,唉!”她很不满意她的工资。

“实少了点!”

“每天还要做三次卫生了!”

“那后勤的应该考虑一下你们的情况。”

正说着,刘叔回来了,打断了我们的谈话。时间也不早了。阿姨走出去,穿上做卫生的衣服,走出了寝室的大门。

和她聊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说了些什么东西,在我走出刘叔的办公室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们有的课是分单双周的,因为是单周,我下课回来得早些。“咚咚……”,皮鞋底碰地板的声音很清脆,在不远处,阿姨正在做卫生,她先侧过头来,看是我,就停下了。收起了工具,两手撑在上面。

"学生放学了?”带着武汉口音笑着问我。

“嗯!”我应了一句。

我走了过去,她又才开始做,我心里微微一颤。

每次下课回来,她如果看见我,都会带着武汉的口音向我问好,“学生,放学了!”很熟悉,虽然不是普通话,我不能忍受武汉人不讲普通话,但是我可以也没有理由要如此的老人来讲普通话。每每看到她的笑,很和蔼,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一份难得的礼物。

在她的眼中,我是孩子,是一个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而她更注重的是我是大学生,而给与了我厚重得让我无法呼吸的尊重。而我,也只不过是一次无意的同情和理解,却在那颗慈祥的心上烙上了印。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让我感到愧疚和承重(只有在臭气熏天的时候才想起他们),在那以后的生活中,我在称呼阿姨的时候,在“你”字的下面多加了一个“心”字,来弥补我心中的那份残缺。

不久 我在鲁巷(武汉的一个超市)看见一个年青的妇女打很有岁月的清洁阿姨,我心里偷偷的刺痛,“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包括扫楼梯的垃圾工人”,这是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给世人多多思考。

给我们做卫生的阿姨走了很久,也许有人早也忘记,在我端着茶杯望窗外的时候,也会想起那双面孔,因为我始终在问

尊重感悟 篇3

学生讨论完之后。一名学生回答:“我认为仲永最终成为普通人,他的父亲应该负责。因为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没有让仲永学习,仲永才成为普通人的,所以他的父亲应该负责。”

听完学生的回答,我赞许地点点头。我正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出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时,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老师,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仲永成为普通人,他自己应该负责。因为他五岁就能写诗,而且还受到别人的称赞,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神童。既然他是一个神童,就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就应该向父亲要求学习,但是,他并没有向父亲要求,所以,我认为他成为普通人,应该自己负责。”另一名学生振振有辞地说。

这名学生的回答让我一愣。因为从教参到我所见过的一些资料中,仲永成为普通人,是他父亲贪图小利,没让仲永受到后天的教育所造成的,怎么能是仲永自己的错误呢?但仔细一想,他的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值得探讨。随即,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接着又向全体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仲永成为普通人,到底是他父亲的责任,还是他自己的责任呢?我们来一场辩论会如何?”

“好!”在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辩论会开始了。

学生A:“我认为他父亲应该负责,因为是他整天领着仲永去给他挣钱,不让仲永学习,才使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

学生B:“我认为不对。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农民,并且他家世代都是种田的,根本就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仲永却不同,他是个神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他却没有向父亲提出学习的要求,说不定他是想跟着父亲去吃好的,而根本不想学习呢!”(有的同学偷笑)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

学生C:“我觉得还是他父亲应该负责。即使仲永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向父亲提出学习的要求。我想,他的父亲也不会同意的。因为仲永毕竟还是个孩子,而当时是封建社会,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父亲是不会听儿子的。所以,我认为仲永‘泯然众人’是其父之过。”

师:“你能联系当时的社会来分析,很了不起!”

……

最后,我为这场激烈的辩论做了一个小结:“同学们,通过这次辩论,我们知道了,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有其父贪利之责,也有仲永不争取之过,他们两人都应该负责任。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仲永才华尽失,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

课后,我陷入了沉思:《伤仲永》这篇课文选入教材多年,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对于仲永“泯然众人”是其父“贪利”之过,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认为的观点,并且学生也惯于接受这一观点。但今天,学生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理有据。这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尊重感悟 篇4

临近学期之末、考试之前, 回顾一学期以来, 师生共同努力了、付出了, 甚感欣慰。然欣慰之余, 深感不足之处多多, 写下几点感悟, 以期未来更大的进步。学习是学生的学习, 当离开教室甚至是结束一门课程的时候, 学生头脑里究竟留下了什么?而在留下来的东西中, 又有多少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切切实实的帮助的?是精神、思想、思维还是方法、技能、知识?又有多少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欣然完成的?每想至此, 都不免惭愧。虽然一直以来都明白,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但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始终坚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却还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下先谈谈自己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方面的感悟。

二、感悟

1. 教师角色再定位。

如前简述, 既然学习是学生的学习, 而且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应该始终得到尊重, 那么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就很必要也很重要。一个班集体, 聚集了不一样的学生, 一个课堂, 面对具有不同思维的学生,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 又如何更高效地发挥好自己的角色, 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 影响很大。

笔者认为,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分享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综合。首先, 初识一个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该学习内容的一些感悟, 尤其是对于内涵、应用、学习方法等的感悟。分享时, 如果有同学愿意主动谈感受, 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大家倾听他 (她) 们的想法, 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赞许, 有时候真的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相长。其次, 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不能简单地把学习活动完全引导到事先设定好的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上。教师要不断努力, 使自己善于洞察教育的机会, 将教学引向有意义且有丰富意义的方向。再次,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应该以学生学有所获为宗旨, 这样往往能达到除预设目标以外的其他收获。最后, 是帮助者的角色, 要时常把学生的需要装在心里, 这样, 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贴近学生实际, 发现教学机会, 即究竟在哪些地方可以帮助学生, 怎样帮助学生更合适。

2. 课程内容需整合。

在明确了学生、教师的不同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后, 不得不面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必须整合, 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毫不避讳, 有不少同学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兴趣, 也实际上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这是很可怕的。越是发达的国家, 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普遍越高。我们的学生如果对基本的数学精神、思想、思维、方法、技能、知识等漠然视之, 那后果是很可怕的。然而大道理的实现还得通过一个个小的教学行为来实现。如果一个小的教学任务, 包含几个更小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且涉及较多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知识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以及学习效果、效率都会大大提高。如微分概念的引入, 其中就包括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全平方和公式的应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微分概念的引入等内容, 分别涉及小学、初中和大学的相关数学内容, 是个很好的例子。由于一个个的小任务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且难度不算太大又有些挑战, 所以实施起来相对容易。这不仅能让一部分学生从中得到基本的锻炼, 也一定程度满足了部分具有探索精神、探索能力的学生。

3. 课堂设计要细心。

同一个学习内容, 面对不同的学生, 就像一千双眼睛里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有可能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教师由于能力所限, 对于课堂的设计, 很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往往是虽然努力了, 但还是嫌单一, 方法单一、手段单一。这就更需要设法在细微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集体的智慧, 从而也真正呈现出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这其中, 关键是调查或思考并找到直至设计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思考点, 这些点往往出现在一些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习任务处。

4. 课堂设计让人踏实, 课堂生成令人喜悦。

同一个探索任务交给不同的三个班级, 获得了不同的喜悦, 同样让人欣慰。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是以往导数应用的重点, 花费课时数也较多, 从单调性到极值再到最值, 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现在的做法是, 在引入导数概念的时候, 就根据导数概念所涉式子特征观察出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入认识, 很快, 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明白导数对于求最值有用。不过, 并没有马上进入最大值的探索、求解, 因为涉及导数运算, 就安排在紧接导数运算之后再来求最值, 既节省了时间, 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实际探索时, 老师主要和学生一起, 先对任务进行要点阐述, 之后便是学生独立或分组探索, 这个没有硬性要求, 也一定程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探索时, 还有学-生展示探索成果、解说探索成果和质疑、辩论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探索、继续探索的步骤, 而每一个步骤几乎都有令人喜悦的课堂生成, 学生和老师都很开心。最后, 不仅问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 更好地体现出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努力的方向

1. 真诚交流, 更深入把握学情。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才能对学生基本学情有更好的把握, 也才更利于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而这离不开与学生间的真诚交流。通过交流, 教师可以了解到有些学生害怕数学的程度比想象的深得多;通过交流, 可以掌握到大多数同学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水平;通过交流, 还会发现不少同学身上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优势特征等等。

2. 不断激发、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有些用处是很难说清楚的, 有些需求是很难满足的。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觉得所学更“可感”, 也要设法激发学生不同的需求, 并设法满足或帮助其找到满足的方法、途径。

3. 常感成功, 喜悦无处不在。

已经了解到, 我们的学生, 有不少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持怀疑态度的, 他们太需要真真切切的成就感了, 包括方方面面的成就感。那么, 未来的教学中, 更要抓住这一点, 设计更多既能锻炼学生基本技能又有适当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成功的喜悦无处不在, 进一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4. 主人翁意识牢不可破。

鱼与渔的关系论述已有太多,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未来更加要时时处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设法帮助学生树立牢不可破的主人翁意识。

四、结语

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 对于问题的提出和分析等定有不当之处,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检验、调整和修正。相信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觉醒和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越来越强, 也一定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摘要:通过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 总结了几点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做法, 并提出了未来教学实践的努力方向。笔者认为, 在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教师可以通过重视课堂生成、让学生常感成功等方法、措施,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使学生早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尊重独特感悟促进多元解读 篇5

唐有泉

一、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读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都很丰富的语文文字,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各具个性的朗读,把其中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那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给人融融的春意,盎然的生机,无尽的旨趣。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在写天鹅群结束了破冰工作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我深情地说:“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鱼虾就在冰面下。此时的天鹅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为天鹅的胜利而欢呼吧!”接着,让学生读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学生们一个个张开似天鹅翅膀的双臂,欢呼雀跃,真可谓载歌载舞。读罢,有个学生持不同意见,他说:“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天鹅群这时捕食着鱼虾,一定会深深感谢那只‘破冰勇士’——老天鹅的。我认为应该用感激的语气读。”说完,他便感激地读着:“克噜——克哩——克哩!”嘿,真是惟妙惟肖!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那只老天鹅也会谆谆教导小天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于是他就学着老天鹅“意味深长“地读“克噜——克哩——克哩”了。读罢,他还当起了翻译,把包涵在其中的“谆谆教导”借助语言作了外化。嘿,那样子,俨然是只德高望重的老天鹅。这时,我便让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悟。顿时教室里“叫”声一片。正因为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不拘一格,学生才会盘活自己已有的资源,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彰显鲜明的个性和灵气。

二、让学生各抒己见地说

我们知道,“说”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解读,除了让学生借助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以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借助“口语”及时地、有机地外化自己的感受。但不必设框框,定条条,而应始终注重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体验个性的话,体现真情的话。这样,面对同一个说话课题,学生“各抒己见”,就能呈现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喜人现象。如:《珍珠鸟》一文的最后一节中有这样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怎么让学生真正感悟这句话中的内涵呢?我先让家中养鸟的学生谈谈养鸟的趣事,再让家中养其他宠物的学生说说宠物和家人之间发生的事。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人与动物可以互相信任,友好共处,人与人之间更应该这样,你们能谈谈有关的事吗?”不少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讲了自己与同学相处,讲了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事,我不满足:“刚才,大家是从‘信赖’这个角度来说的,有没有从‘不信赖’这个角度来说的呢?”有的说:“《‘生命桥’》中讲的那群羚羊因为不信赖猎人,所以老羚羊为了让后代赖以生存下去,英勇跳崖,出现了悲壮的一幕。”有的说:“调达不值得信赖,他为了自己的发财梦,竟忘恩负义,带领国王的军队捉九色鹿,这就不是美好的境界了。”还有的学生讲了人与人之间由于不信赖而闹了矛盾。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由于老师呵护学生充满个性的情感世界,才使学生敞开了心扉,使得这句话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让学生异彩纷呈地写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经验,在实施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使这条经验得到发扬光大,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呢?虽然,这其中包涵着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我觉得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写的训练成为学生多元解读的一个重要方式。精心选择写的形式,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心安排写的内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把握写的时机,以便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情感性。从而让学生能写自己所感的,写自己所想的。做到情真意切。以彻底改变形式一致、内容雷同的现象,使学生写的内容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风景。如:《生命的壮歌》写了发生在动物王国里的感人的故事,从学生的表情看,他们无不为蚁国英雄的壮举而动容,无不为老羚羊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打动。我见火候已到,便动情地说:“同学们,蚁国英雄、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生命的壮歌,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些英雄说吗?请拿起你们的笔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吧!”这下,学生的情弦被拨动了,一个个文思泉涌,有赞扬英雄壮举的,有为献身的蚂蚁写碑文的,有为老羚羊写悼词的,有写小羚羊悲痛欲绝地向老羚羊表决心的……学生的体验、感悟不同,表述的话语也不同,真可谓异彩纷呈。

四、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演

小语教材大多是写人记事的,一篇文章便是一幅活的画,一出活的剧。如果在阅读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再现文本反映的形象,拓展文本潜藏的形象,那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就不仅是活的画面,而且是活的生活,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解读中所获取的,就不仅是情感的感悟,而且是情感的抒发;就不仅仅是精神的感悟,而且是心灵的舒展。那课堂表演就必然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介绍了同学们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经过,重点写了方博士的谈话,语言通俗易懂,无需多讲。初读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按四人小组模拟电视台谈话类节目的形式,将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再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充分准备后让其登台亮相,“主持人”一本正经地提问,“方博士”一本正经地回答,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动作,真可谓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表演中凭借真切的感受,使角色表演体现出多样性,使阅读感悟体验出独特性。

如果是延伸挖掘相关的形象,可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的表演,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拓展,个性化的延伸,特色化的表演。这样,课堂表演就能成为引导学生独特感悟、多元解读的有效方法。如:阅读了《沙漠中的绿洲》,学生深深地被阿联酋人民的精神所感动,为阿联酋人民的壮举所震撼!阿联酋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我把握住火候,充满激情地说道:“阿联酋人民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了世界人民战胜沙漠的先河,为世界人民做出了样子。他们真是功不可没。”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阿联酋人民,并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进行表演。结果,有的吟诵小诗表达对阿联酋人民的敬意。有的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对《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进行重新填词:“阿联酋人民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挖去了板结的沙石,填上了松软的泥土,改造得大地变呀么变了样!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失时机地依托课文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表达独特感悟,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语文犹如品尝香甜可口的八宝粥,畅饮沁人心脾的八宝茶,真可谓妙不可言。

尊重感悟 篇6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观念,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美国著名教育家赫柏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思维水平的提高, 音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习和理解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尊重个性, 培养审美情趣

课标中提出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 体验鉴赏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第一位, 然而在多年的高中音乐教学中, 我感到21世纪科技发达, 众多媒介快速传播, 流行歌曲商业化的今天, 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听到的是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他们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了解甚少, 并且不屑一顾, 甚至嗤之以鼻, 不愿了解与传唱我国优秀音乐家的歌曲作品, 对教材中必唱的歌曲或必听的音乐不感兴趣,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与《十面埋伏》时, 一些学生说“很难听”、“听不懂”“不感兴趣”, 说他们只喜欢周杰伦、林俊杰等, 针对这些情况, 我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十分必要的。于是, 我选择这样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十面埋伏》:这是一首历史典故并且演奏技术很高的琵琶独奏曲, 演奏技巧包含有“弹”“挑”“分”“扫”“拂”“轮”“推”“拉”“吟”复杂手法, 甚至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给他们解释“轻拢慢捻抹复挑”在琵琶演奏中是什么样的技法, 让他们听“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告诉他们通过欣赏与学习对于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将要学习的白居易古诗《琵琶行》会有所帮助;为了激发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听周杰伦的《东风破》, 请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中的古典音乐元素。这样一来, 学生就不会认为音乐是没有用的科目, 古典音乐是落后无趣的了。我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他们的某些看法与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当然这种现象与孩子们身边接触所看到, 听到的多媒体环境有直接因素, 我认为喜欢流行歌曲与流行音乐没有错, 但我可以让学生知道真正好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也是从优秀的古典作品中脱胎而来的。通过这些教学活动, 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但也有路可走。

3 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课是高中阶段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 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 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能使它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高中欣赏课不会像初中阶段时简单地听或学唱, 随着知识积累要通过官能的欣赏 (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 情感的欣赏 (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 , 理智的欣赏 (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代换特征进行分析) 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明确学习欣赏音乐为目的。具备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艺术修养, 提高鉴赏能力, 将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4 欣赏中的引导

针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普通现象, 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多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经典作品,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声乐套曲时, 除了播放磁带让学生官能欣赏外, 让学生结合所学我国政治与历史知识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通过复听的欣赏, 了解《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歌颂我们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人民, 塑造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大型声乐经典作品, 传唱了大半个世纪, 让他们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经久不衰的。欣赏《长征组歌》除对曲式风格分析外, 让学生结合中小学曾经学过的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课文, 讲述有关小红军啃树皮、煮皮带吃的感人故事, 让他们知道今天能衣食无忧幸福地坐在宽敞明亮的音乐教室里欣赏流行歌曲和音乐是与先烈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密不可分, 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历史感恩英烈。

5 审美教育的渗透

兴趣爱好和审美要慢慢培养渗透, 《春节序曲》是以陕北秧歌和民歌为素材, 表现人民群众在过春节时热烈欢腾、互庆互贺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在欣赏过程中我特意选出学生代表来跟着我学习北方秧歌的基本舞步, 先从手脚的配合, 再融入音乐, 让学生在开心的笑声中加深了对《春节序曲》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在欣赏各民族民歌部分的作品时, 请学生列举具有代表性舞蹈动作或代表性的乐器, 如唯吾尔族动脖子、打手鼓, 蒙古族的骑马、马头琴, 傣族有孔雀舞与象脚鼓等, 还请出个别特别爱唱流行歌的学生上讲台表演, 并且对表演作客观点评, 给他们讲解一个歌唱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与姿态, 还利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及欣赏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歌手的演唱,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参与的音乐审美方式, 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与歌曲不再反感, 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 因此要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优秀经典音乐作品渗透到学生课堂中, 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功课, 真正做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 才能把音乐教师在学生审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教科书上下册》.

[2]《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

尊重感悟 篇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生本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和自主性, 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像“学困生”和“小调皮”们那些极富生命活力又具不同个性的主体, 他们在课堂上也会带着自己的关注、兴趣、知识、经验等参与学习活动, 有时甚至发表“异言” (字典语义:表示不同意见的话) , 提出新奇而有价值的问题。面对学生的“异言”, 教师要用“尊重”去善待。

二、案例描述

1.循着“预设”探究文本

我教《诚实与信任》一课时, 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而后“顺藤摸瓜”, 抓住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个主问题, 直奔文中点题的中心句——— (出示)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随后, 我让学生细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我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学生们带着问题读文, 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思考后, 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生1:从“天很黑, 又有点雾, 尽管有路灯, 能见度仍很差。”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漆黑有雾的夜晚, 恶劣的环境潜藏着出事的隐患, 出了事并不能完全怪作者开车不小心。

生2:从“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看出责任不完全在“我”, 小红车的主人也有一部分责任。

生3:我认为, “主动留下电话”给陌生人——小红车的主人, 说明“我”信任他。

……

学生们都在用文中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来赞扬“我”的诚实和信任。一切都按着我课前的精心预设在进行着, 我很欣喜地提炼出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语加以点评, 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感悟到“我”不仅诚实, 还很信任小红车的主人。

2.“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

课文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我和小红车主人打电话的内容。接着,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看来, 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换来了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他打来了电话。同桌两名同学可以分角色练习‘打电话’, 感受和讨论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谢我?又要感谢我什么呢?”同学们又开始投入地读文和探究了……

学生们读完书后, 我让同学们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大家纷纷举手, 我先依次请了前面的三位同学谈感受, 个个发言都答在了“要点上”, 我便小结三位同学的发言:“大家都谈到正是他们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 使一场矛盾和纠纷化解了……”

我的话还没说完, “小调皮”魏×就一边高高地举起手一边大声说:“老师, 不对!我有不同意见!”说着还索性站了起来。我立刻点头示意他说。他激动地说:“老师, 你说错了!我发现文中的‘我’并不是真的信任小红车主人!”我听了, 心里有些疑惑:“噢?那就请你说说理由吧?”魏×得意地把头一扬, 一本正经地说:“文中‘我’在打电话时讲了———‘不, 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物单据寄来, 好让我把钱寄给你。’如果真正信任小红车主人, 为什么要说让他把购货单据寄来后再寄钱去呢?”

3.源于尊重“辩”出异彩

一连几个学生的争论和发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 虽没有定论, 但他们的多元理解, 却给了我启示。我想: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探究的愿望如此强烈, 更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才行!对, 要尊重学生, 也更要尊重文本。于是, 我引导学生再来读读小红车主人的话语———“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从小红车主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我”留给他的是诚实与信任。) 我又顺势问道:“那么, 如果文中的小红车主人真要认为‘我’对他是不信任的话, 他还会这样去说吗?”再一次促使学生们理解、思考和争辩———

此刻, “向小红车主人要单据”到底能不能证明作者是否“信任”还是“不信任”已经不重要了, 而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老师的尊重, 引导和激励下能够自主阅读, 积极探究, 多元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经历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使课堂生成了智慧, 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上, 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激励让“小调皮”学生的“异言”变成了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了让教师也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打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预设;但却给课堂带来“生成”的契机, 挑战了教师教育和教学的智慧, 从而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探究氛围, 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和思维的火花。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像这样的“异言”和珍贵的瞬间是非常多的, 但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 被我们统一的要求和规范的答案所扼杀, 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淹没在了教师的威严和专制中。这节课, 促使我深深地思考并有所悟:如果我们教师都能时刻提醒自己, 多用“尊重”、善用“尊重”, 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和自主性, 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和感受, 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 甚至是“异言”, 那么这样的“课堂精彩”一定会常常引发生成, 并会悄然而至的。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语文.世界知识出版社.

[2]江苏教育, 2010 (6) .

上一篇:员工能力下一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