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信用卡

2024-08-01

虚拟信用卡(精选5篇)

虚拟信用卡 篇1

日前, 中行面向长城环球通白金卡客户正式推出信用卡虚拟卡产品, 持卡人可通过拨打中行白金卡贵宾专线申请开通虚拟卡。

虚拟卡是一种在已有信用卡账户下设置的虚拟小卡片, 依附于实体卡片, 主要凭卡号、有效期等信息完成网上及其他非面对面的交易操作。虚拟卡交易均记入实体卡主账户中, 持卡人无需单独还款。

目前, 中行信用卡虚拟卡支持银联、万事达、VISA等卡组织的信用卡产品。产品的自定义设置更为灵活, 申请卡片数量不限, 且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持卡人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为每张虚拟卡设定单笔和累计交易限额以及卡片有效期, 从而将网上支付的风险控制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限额之内。同时, 持卡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习惯, 针对不同的交易用途设置不同的虚拟卡, 合理计划、理性消费, 实现对网上消费的主动管理。

中行提出建设“智慧银行”的发展战略, 力求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此次推出的虚拟卡产品, 正是该战略平台上的首批创新产品之一。

虚拟信用卡 篇2

对央行紧急叫停支付宝腾讯虚拟信用卡一事,中国经济网记者3月15日上午已与央行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确于3月13日下发了关于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的通知,并已抄送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清算机构和支付清算协会,何时能恢复这两项业务尚不能确定。

央行13日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受此消息影响,中信银行今日上午盘中突现急跌,一度接近跌停,今日下午,中信银行停牌。

对于叫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持业务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冯新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从客户支付安全的角度出发。下一步,会从风险的角度统一评估这两个产品,现在只是让他们履行义务报告的义务,请他们补充一些资料,对根据材料做进一步研究,现在只做到这一步。

央行为何叫停虚拟信用卡 篇3

正当互联网金融一路高歌猛进之时,3月中旬发生了令业界颇感意外的政策“降温”。支付宝、腾讯和中信银行宣布发行的国内首个虚拟信用卡,还没上市便被央行以金融安全为由紧急叫停。

3月17日,中信银行发表澄清公告,称与微信和支付宝合作的两款虚拟信用卡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发行,他们将加强产品合规性和安全性评估工作。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3月13日下发紧急文件,要求立即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有关业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务暂停期间的平稳过渡。

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适度监管很有必要。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受到了传统大型银行和银联的影响。

事件回顾

虚拟信用卡被暂停

3月11日,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宣布将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这种虚拟信用卡将跟用户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绑定,用户的信用额度则由之前的网络信用度决定。

支付宝信用卡的基准信用额度为200元,微信虚拟信用卡的额度则分为50元、200元、1000~5000元三档,用户还可享受50天的免息期。

微信信用卡的申请审核流程仅需要几分钟,审批通过后将自动开通中信微信信用卡,并绑定微信支付,用于支持微信支付的各种线上线下购物场景,用户可通过微信查询账单,并通过微信便捷还款。

根据支付宝的介绍,消费者只需要在支付宝钱包内关注中信银行公众号,透过公众号在线即时申请、即时获准,并支持消费者摆脱实体卡的束缚,申请获准后,将所获卡号在线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即可进行网购、移动支付等各种消费。

这是个巨大而充满潜力的市场。据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2015年中国网上零售额预计将达到3950亿美元。正如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网站(CNBC)所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如破竹的今天,“网络信用可以当钱花”的虚拟信用卡毫无疑问地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正当公众还在讨论虚拟信用卡的使用和申请时,央行于3月13日发布的文件称,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央行同时暂停了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认为其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而将二维码支付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目前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

至此,两张虚拟信用卡全部被叫停,给去年以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泼了一盆凉水。

业内解析

虚拟信用卡有啥“错”?

对于虚拟信用卡被央行紧急叫停,支付宝、腾讯都措手不及。随后两家公司均表示已在和央行沟通。究竟虚拟信用卡“错”在哪?一时间成为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讨论的焦点话题。

银率金融研究中心、银率网分析师华明对记者表示,虚拟信用卡的优势在于无论申卡还是批卡都方便快捷,打破了原有的银行发卡渠道和审批的限制,一旦推出将会受到广大草根用户的欢迎。同时,虚拟信用卡还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信用卡格局。

据央行数据,截止到2013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了3.91亿张,其中国有四大银行占据了近2亿张,在原有的模式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将很难在信用卡领域出头,而虚拟信用卡的推出将会打破这个格局。

但是为何虚拟信用卡的推出一波三折呢?华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为何传统的信用卡审批较慢,就是因为发卡银行需要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去做评测,看看申请人是否有还款能力,据银率网所知,目前每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信用卡评分体系,评测涉及到信用卡申请人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的申请人收入情况外,甚至申请人婚姻状况、学历情况等都会影响到信用卡是否能够审批,能够审批多少的信用透支额度。

事实上,即使银行对于信用卡审批如此严格,信用卡的坏账率依然持续攀高,每年央行公布的信用卡逾期率都不乐观,那么审批速度快、不需要提供更多申请资料的虚拟信用卡的风险性明显会更高。

除此之外,虚拟信用卡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央行考虑的问题。信用卡盗刷问题一直是困扰发卡银行的难题,虚拟信用卡如何防范盗刷?一旦用户手机丢失,发卡机构如何保证用户资金安全?

针对坊间“虚拟信用卡错就错在直接跳过银联,动了银联的利益”的说法,国内知名财经评论人士许一力表示,这次虚拟信用卡可以说彻底甩了银联了。从虚拟信用卡的支付闭环方式来看:支付公司在线上90%的业务不走银联通道,线下收单方面也已经具备自行与银行进行清算的条件,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的清算完全可以不需要通过银联。

而对于虚拟信用卡被暂停一事,银联人士表示,央行此次暂停这项业务,完全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防范支付风险出发和考虑的。“央行暂停支付宝条码支付,停得及时、停得正确,符合广大持卡人的利益,符合整个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银联风险专家表示,支付宝条码支付的本质就是借助二维码等条码技术将线下刷卡支付转换为线上交易,将低风险交易转为高风险交易。条码支付设备与POS专用设备相比,缺乏起码的交易信息技术保障,也未经过任何专业的安全认证。

支付过程中无法保障交易账户和订单的安全性,无法体现真实交易场景的基本要求。从日常监测来看,这类支付的风险问题日益严重,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发生,还无法追查。对于银联干预央行决策的传闻,中国银联给予了明确否认。

此次央行紧急叫停虚拟信用卡,华明认为,这无疑是央行面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此举将迫使第三方支付平台拿出更高标准的安全防范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长期来看,对于虚拟信用卡乃至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并非坏事。虚拟信用卡依然代表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是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时间。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蔡洪波在出席中国支付体系发展高层论坛时也表示,对于目前被央行暂时叫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下一步要对其安全体系进行建立,然后达标,再来推广这个应用,我觉得还是有可能这么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曾刚对记者说,“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事物,应该给予它一定的容忍期,让它有机会快速成长,即使野蛮生长也没关系,然后根据需要逐步规范。”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大发扬。但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介入并进行适度的监管,但不要加强监管或管得太严。

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监管,天使汇创始人兰宁羽认为,从一开始政府就必须进行监管,但不能设置障碍,不能是扼杀式的监管。应该进行完善的制度建设,确定分层分级的监管体系,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要采取创新性的监管办法。

美国纽约时报称,央行此举凸显了中国在非传统支付方式上态度谨慎,努力保持对金融机构的牢牢掌控。

虚拟信用卡安全性分析 篇4

一、业务流程

虚拟信用卡的申请、激活、授信、使用等都是通过互联网操作完成 (如图1所示) , 与传统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大同小异, 但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 申请

虚拟信用卡:以支付宝为例, 申请人首先要在手机上安装软件“支付宝钱包”, 通过公共服务添加合作银行, 选择信用卡办理申请功能, 填入基本的个人信息, 如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 提交给发卡银行审核。

传统信用卡: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申请人需填写发卡银行印制的信用卡申请材料, 包括申请人信息、合同信息、费用信息等, 并由申请人本人签名确认, 发卡银行还要确认申请人是否拥有固定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或可靠的还款保障。虽然现在申请人也可以在网上申请信用卡, 但申请人仍需前往网点柜台核实身份。

(二) 激活

虚拟信用卡:申请通过后, 由发卡银行向申请人提供卡号, 申请人在线对卡号开通支付权限, 无实体卡。

传统信用卡:发卡银行对申请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后, 将实体卡现场发放或邮寄给本人, 申请人可通过柜台、网络或电话对卡片进行激活。

(三) 授信额度

虚拟信用卡:第三方支付机构根据申请人的交易记录和交易信用来设定申请人的额度, 一般最高5 000元, 如支付宝是200-5 000元, 微信是50-5 000元。

传统信用卡:发卡银行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 如收入情况、财产情况、信用记录等, 对申请人设定授信额度, 最高可达百万元。

(四) 应用范围

虚拟信用卡:主要是线上支付, 信用卡须与第三方支付的快捷支付绑定,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

传统信用卡:支持线上、线下支付, 在线上支付时, 可以选择与快捷支付绑定, 或直接通过发卡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

二、安全性分析

虚拟信用卡作为网络支付产品的一种, 具有申请方便、支付便捷、卡片成本低等特点, 但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短, 还不够成熟, 尤其是在对申请人的认证管理、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是传统信用卡虽然也可以通过网上申请, 但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工介入, 基本遵循“三亲”原则, 即“亲访、亲签、亲核”, 这样发卡银行才能有效地对申请人的身份进行验证, 降低欺诈风险;而且发卡银行通过征信系统能了解到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并对申请人的授信额度进行合理的分配。虚拟信用卡在申请阶段虽然也要求申请人提供身份证、姓名等信息, 但这些信息存在造假的可能, 无法得到充分的证实。

二是传统信用卡交易均经过中国银联的清算系统, 银联清算系统又与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征信系统等重要系统连接, 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 防止交易的违规。而虚拟信用卡的交易信息均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 不经过银联清算系统, 导致人民银行无法对交易情况进行监督。

三是商业银行新增信用卡业务产品种类、功能等时, 根据规定应提前向银监会等相关机构报告。而对于第三方机构的管理, 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监管, 目前只停留在机构申请准入阶段, 后期的日常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机构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时, 有专业的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对其申请的业务系统进行多方位的检测、认证, 以及接受人民银行科技人员的现场检查, 基本能保证其业务系统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但其获得许可后, 科技部门对其的日常管理, 尤其是当业务系统改造、变更时, 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定。

四是虚拟信用卡在网上交易是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快捷支付绑定在一起, 交易的整个验证流程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里进行, 银行的相关验证都被屏蔽在外,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性。

五是虚拟信用卡的申请人信息均保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 机构对申请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护方法缺少有效的监督。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虚拟信用卡作为网络支付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产品, 其支付方便、快捷等特性符合网络消费的需求, 但当前虚拟信用卡尚无安全标准, 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 因此必须对其安全薄弱环节采取安全加固措施, 以提升安全性,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一是完善申请人身份认证功能, 建议增加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等环节, 或连接公安部EID系统, 对申请人身份进行认证, 并通过合作银行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相连接, 查询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确定对申请人的授信额度的合理分配。

二是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系统的日常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等级保护、报告制度等。尤其是当业务系统发生变更、改造时, 机构应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告, 并且新系统应由专业的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进行检测认证, 接受人民银行的现场检查, 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常运行。

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比照银联清算系统, 接受人民银行反洗钱系统、征信系统等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平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四是虚拟信用卡通过快捷支付进行交易时, 除了输入交易密码外, 建议增加其他认证方式, 如手机短信动态验证码。

虚拟信用卡 篇5

3月13日,本刊记者第一时间从权威渠道获悉,央行日前下发了关于暂停支付宝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的函,暂停了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还称,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方面未尽到义务。

此后不久,当事方之一的支付宝方面致电《IT时代周刊》,称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紧急核实消息的真实度,如有进展会第一时间通知。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则回应称正在与央行密切沟通,暂时不方便回应。

不独如此,近期央行向多家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及《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意见中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分析人士表示,央行接连重拳挥向第三方支付,这无疑会对蓬勃发展中的互联网金融带来沉重的打击。此前,在3月4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刚把“规范互联网金融”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而这也被业界解读为国家层面的支持。然而,事情急转直下,此刻身处在发展高速路上的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们,不得不紧急刹车。

互联网信用卡来袭

3月11日,微信和支付宝相继宣布即将上线虚拟信用卡,两家选择合作的银行都是中信银行,并且均引入了众安保险(腾讯、阿里和中国平安的合资公司)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其中,支付宝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的网络信用卡将在一周内嵌入支付宝钱包,而腾讯与中信银行、众安保险合作推出的“微信信用卡”也已进入内测阶段。

据介绍,这两张“虚拟信用卡”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摆脱了实体卡的束缚,首次将互联网大数据纳入银行信贷产品,且实时在线发行,大大降低了成本。

另据本刊记者了解,支付宝的网络信用卡对应的是中信银行“异度支付信用卡”,首批发行量大约为100万张,授信额度为200元起步。消费者在支付宝钱包内关注中信银行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在线即时申请、即时获准。

腾讯拟推的“微信信用卡”将直接嵌入微信“我的银行卡”专区,消费者点击进入后,即可见到申请入口,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真实资料后,经腾讯和中信的大数据审核后,中信也将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审批结果实时知晓。

分析认为,网络虚拟信用卡与传统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审核、发放模式截然不同,不用再经过线下办理传统信用卡的繁琐程序。一般来说,消费者申请一张实体信用卡需要先填写资料,包括年收入、固定资产等内容的申报,接着等待审核、收卡、开卡,一般需要3个月才能办出一张卡。相较而言,网络信用卡没有这么繁杂。

据银行人士计算,若以“虚拟信用卡”代替实体卡,互联网渠道对于银行自身发卡成本的节省也极为可观。传统模式下,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单张成本大约在80—100元,若借助网络渠道,仅中信银行的这100万张“网络信用卡”就可省近亿元成本。

业界有分析称,虚拟信用卡若推出,或将打破原有的银行发卡渠道和审批的限制,还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信用卡格局。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3.91亿张,其中,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等国有四大银行就占据近2亿张。

“这是互联网企业开挖网络信用金矿的第一铲。”易观分析师张萌认为,支付宝拥有近3亿实名认证用户,消费者在网络上沉积了大量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消费者的信用度,而信用的挖掘不仅能为参与机构带来庞大的信用消费、服务市场,更能帮助消费者通过信用获得更多创新的金融服务。

遭遇急刹车

互联网公司在金融理论上的创新,把传统银行业甩出了几条街,这也使之未能逃脱被喊停的命运。

3月14日上午,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收到央行出具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函》。函中提到,“为防范支付风险,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

据坊间人士介绍,央行深圳中心分行也在同一天收到了央行针对腾讯财付通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的意见函,其意亦与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收到之函件基本雷同。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央行正在就《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进行第三次征求意见。意见稿中提出,“支付机构不得为付款人和实体特约商户的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不允许金融机构在支付机构开立支付账户”、“要求立即暂停支付宝线下(二维码)支付业务”、“暂停虚拟信用卡有关业务”等。而这些规定一旦正式出台,无疑给了刚刚兴起的虚拟信用卡当头一捧。

虽然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龙头的支付宝及财付通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及自有平台发布信息,称上述草案仅属于征求意见阶段,并未正式颁布,两家支付机构依然正常运作,余额宝和理财通申购赎回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月18日晚间,马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这一表态被业界认为是他针对“央行文件”的正式回应。腾讯CEO马化腾则表示,“我们也是初步尝试,创新的机会很多,但是牵涉钱的事情,确定需要谨慎进行,我们乐意和监管机构合作,希望最后能实现。”两相比较,马云的抱怨意味更浓,而马化腾则是低姿态的谦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眼下这两项业务想重出江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客户身份识别和信息保护,二是客户支付安全和资金安全。对于这一说法,央行支付结算司方面的解释是,叫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主要是从客户支付安全的角度出发。央行并未确认何时能恢复这两项业务,但也并未“一棒子打死”。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冯新娅表示,下一步会从风险的角度统一评估两个产品,目前暂时叫停这一业务,是要求他们履行报告义务。

专家表示,对金融支付领域进行审慎监管是各国惯例,央行此次出手意在规避风险的必要之举,但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也认为,支付宝、微信所推出的二维码支付打破了线上、线下的藩篱,其实质是O2O业务。该业务很难界定是网上支付,还是实体支付,这给严格落实央行5号文第16条规定带来了监管障碍。据了解,该条文规定“严格执行《实体特约商户收单业务管理办法》,落实收单业务本地化管理的要求,不得再为实体分支机构的省市区开展实体/特约商户的收单业务”。

这位人士还认为,该条文出于央行对风险的管控,而支付宝微信等新兴支付行业,一直在寻求跨界支付。它们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但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尊重教育规律下一篇:医院大型设备维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