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产业(共8篇)
虚拟产业 篇1
摘要:动画产业的发展受到动画技术的直接作用, 随着近年来动画产业信息科技特征的逐渐强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动画信息传输单向性问题, 缺少动画与受众群的有效互动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动画产业相关企业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 提升动画艺术的交互性、浸没感和构想性。本文为对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的影响和虚拟现实的前景两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虚拟现实,动画产业,影响及前景
虚拟现实又称为VR、灵境技术等, 其主要是利用硬件和软件对模拟世界进行创建和体验的计算机系统, 作为一种特殊的成像媒介方式, 其可以使人切实感受到精神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体验, 将虚拟现实应用到动画产业中, 对动画创作主体、动画创作方法、动画作品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1、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主体的影响
首先, 有效的拓宽了动画产业创作主体的感知感觉;虚拟现实的作用决定, 其能够使动画创作主体感受到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空间, 在虚无缥缈的空间内体会创作动画的细节, 甚至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受众进行直接的互动, 充分挖掘动画创作中容易与受众引起共鸣的内容和主题, 虚拟现实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利用, 其超乎现实的感觉感知, 为创作主体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作者在感受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的同时可以主观创造世界不存在的事物, 并自行其感知这些食物的性能, 使创作元素得到不断的丰富[1]。
其次, 强化了动画产业创作主体对美的认识;虚拟现实这种艺术形式已经突破传统艺术展示的范围, 更强调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 创造主体在对其利用的过程中追求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在取悦受众群体的同时尽可能使其了解创作主体的意思, 进而实现创作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对美的认识将不断全面。
再次, 扩大了创作主体的想象空间, 在虚拟现实中创作主体的创作形式不再限定于绘制人物、改写剧本、电脑上色等, 其更注重创作主体的体验, 主题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使创作想象空间不断扩大, 使其既满足受众群体的普遍要求, 又能够在自身的故事框架中发展。
2、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方法的影响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创作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剧本创作、动画镜头和动画角色塑造三个方面, 在虚拟现实中创作主体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呈现, 使创作主体想象空间内的事物展现给观众, 例如“龙猫”这种憨态可掬深受观众喜爱的形象, 就是创作主体将猫和其他想想又结合的产物;另外剧本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更加富有吸引力[2]。例如《功夫熊猫》中的阿波其最初使沉迷于市井之中的小人物, 所以其说话的时候市井气息浓重, 如“退出, 不退出, 做面条, 不做面条”, 而龟仙人的身份决定其说话要总是富有哲理, 性格上的变化在虚拟现实中可以任由创作主体主观发挥, 而真人表演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动画方面, 动画的失控表现、时空空间转化、长镜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 在动画角色造型方面越来越追求逼真和奇幻, 例如《僵尸新娘》中可爱美丽、不是很惊悚恐怖的新娘;《最终幻想》中超现实的情景设计等。
3、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作品和受众群体的影响
1)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作品的影响
首先, 使动画作品的沉浸性更加突出, 例如现阶段动画影视尝试建立的4D、5D体验项目, 就是虚拟现实基础被动式沉浸体验的具体形式, 通过对相应片段编写数据进行控制, 利用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备, 使受众群体在观看动画作品的同时沉浸在动画作品创造的氛围中[3]。
其次, 强化动画作品的互动性, 虚拟现实突破传统受众群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形式, 而是将受众带到动画世界中去体验, 例如虚拟现实中的互动地面投影, 受众在经过的时候不仅投影中的水面会发生变动, 而且水面上的荷叶, 水中的鱼儿也会对受众的动作发生互动, 这就是动画作品互动性增强的一种表现。
2) 虚拟现实对动画产业受众群体的影响
首先, 虚拟现实使受众群体突破客观束缚, 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兴趣主动对动画世界中的存在进行观察、认知甚至思考, 使其在动画欣赏中独立性逐渐突显, 受众群体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其次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中的事物虽然是数字信息的成果, 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由分子构成的客观存在, 但其却可以给受众群体真实性的体验, 例如在虚拟现实中创建一扇窗, 虽然其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 但在虚拟世界中受众可从任何角度对其进行操作, 人们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对动画作品的真实性肯定。
二、虚拟现实的前景
现阶段对虚拟现实的利用只是通过屏幕显示或立体显示完成最初级的虚拟体验, 而其具有的其它感官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应用, 如声音系统、触觉系统等, 这些功能又被称为立场反馈,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还具有远程通信系统, 参与者可利用传统输入设备或其他输入设备, 如3D扫描仪、触控手套等, 实现虚拟环境模拟和或虚拟人物的互动, 例如进行飞行员驾驶模拟, 参与VR游戏互动等。虚拟现实使现代信息科技的重要成果, 其利用人机界面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艺术语言, 使人类的思维与科学及时更有效的融合, 进而产生全新的认知体验, 实现了构建作品和参与者之间的对话, 进而使创作意义逐步生成、实现。现阶段其被广泛的应用于产品设计、远程教育、建筑设计漫游、科学计算可视化等领域, 未来随着其逐渐深化, 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虚拟现实作战指挥、虚拟现实影视艺术等更广阔的范围内将得到有效的应用, 可见其发展前景广阔。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单向信息传播的动画产业并不能满足受众群体参与性、体验性的需求, 所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深化的过程中, 动画产业尝试将其应用到动画创作过程中, 实践证明其对动画产业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未来的深化发展, 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将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庆科.论虚拟现实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张可.现实主义动画创作论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8.
[3]王珏.论虚拟现实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影响[J].艺术科技, 2015, 05:62.
虚拟产业 篇2
所谓虚拟内存就是用硬盘空间来弥补计算机物理内存不足的技术,
有些程序(主要是比较大的程序)运行时需要比较多的内存,为了在比较小的物理内存下能够运行这样的程序,就用硬盘的一部分空间来虚拟成内存。由于硬盘速度比内存要慢得多,所以这样会牺牲一些速度。
主要目的:增加内存空间
在Windows 98(XP类似)中,虚拟内存的设置可以通过→我的电脑→属性→系统→性能选项卡进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Windows系统管理(推荐),另一种是用户自己设置虚拟内存的大小,这时通常建议大小设为物理内存的2倍左右。
热门推荐:超线程光波机器人精美壁纸、美国精美瀑布图片大开眼界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2. 虚拟磁盘
所谓虚拟硬盘就是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者多个磁盘的技术。
如上所述,内存的速度要比硬盘快得多,利用这一点,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多个硬盘就可以加快磁盘的数据交换速度,从而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
主要目的:增加访问速度
其实当你从软盘启动电脑(比如用windows98的启动盘启动)的时候,由于软盘比较慢,系统为了加快速度就会把软盘上的文件虚拟成一个硬盘分区,这个分区符在硬盘盘符和光驱盘符之间(这样要访问光盘的话,就要后退一个盘符才能访问,用dir查看原来的光盘盘符的话,会发现是一些软盘上的内容,也就是虚拟分区的内容),
热门推荐:超线程光波机器人精美壁纸、美国精美瀑布图片大开眼界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分享到3. 所谓虚拟光驱,就是以硬盘的一个文件夹模拟成光驱的功能。
由于目前的硬盘容量动辄几十GB,而CD-ROM光盘的容量始终是650MB的极限。而且硬盘的速度要比光驱快的多,所以就可以用一些软件在电脑上虚拟出一个或多个光盘驱动器,而把一张张光盘虚拟成一个个文件存在硬盘上,这样,以后就不需要像通常那样把光盘放入物理光驱来运行,而只需把存在硬盘上的虚拟的光盘文件“放进”虚拟光驱即可。
主要目的:节省光驱使用,同时加快速度
常用的虚拟光驱软件有,金山模拟光驱(下载页面:www.skycn.com/soft/8762.html)、虚拟光驱(下载页面:www.skycn.com/soft/1682.html)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虚拟”有二:其一所谓“虚拟”首先是假的,其次是能够起到所虚拟的设备的功能。虚拟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容量牺牲一些速度,或者为了速度牺牲一些容量。
具体到虚拟硬盘、虚拟内存、虚拟光驱,区别就在于用什么设备来虚拟什么设备而已。虚拟内存是用硬盘来虚拟内存,虚拟硬盘则是用内存来虚拟硬盘,虚拟光驱则是用硬盘来虚拟光驱(严格的说是在电脑上虚拟出一个光盘驱动器盘符,而把光盘虚拟成硬盘上的一个文件)。白了吗?
热门推荐:超线程光波机器人精美壁纸、美国精美瀑布图片大开眼界
上一页 12 3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走进汽车产业的虚拟现实世界 篇3
美国VR学者皮斯卡塔斯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通过三维动态仿真视景,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它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一种高端化人机接口,包括虚拟化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诸多感知、实时、汇集、模拟和交互活动的生成物。其主要特色:沉浸感,可呈现十分美妙的临场感,使人们对虚拟环境和物体达到难以辨别真假和虚实的地步;交互式,指参与者好像置身于虚拟显示的情节中,各种感官通道可与VR实现实时互动;分布式,即VR与互联网紧密连接,可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可以参与实时运作,千家万户都可得到应用,达到高度化共享;增强型,指当代的VR已达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有增强虚拟方式(AR),即可达到高度化虚实融合操作的地步,混合式虚拟方式(MR),更是呈现多样化的虚虚实实结合运行一种最新形式,很大提升了VR整体运作水平;智慧化,可使参与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和距离,启示对世界梦幻般的想像,自主地转换人们的创新意念的境界和走向智慧化。
目前我国VR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军工、航天航空、医疗等领域已有较多的应用。当前在手机、游戏机上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但在我国汽车领域上的应用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急需抓核心、补短板。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已把VR列入重点战略发展规划,以期将汽车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到崭新的水平。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领域上的开发与推广,近年来一直是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面对这个新兴的科技手段,我国汽车产业在未来智能化汽车的发展道路上,该如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汽车专家陈光祖先生。
汽车纵横:VR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当前信息科技时代下的产物,您能否谈谈,我国对于VR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相互融合和前瞻性思考?
陈光祖: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宏观角度上,智能汽车与VR技术是共享、共赢,是长期融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超制造业”。据联合国统计,2012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120万到130万人,其中美国死亡数万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运用了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ESP)。
基于虚拟技术的ESP测控系统,是通过PXI虚拟仪器,实现了虚拟样机、虚拟控制器与汽车ESP驱动和制动系统的集成,以此对ESP控制方法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测试验证。此前,我在呼伦贝尔参与了第九代电子稳定程序(ESP)的测试实验。在冰雪湖面的体验中,紧急刹车之后,ESP以零点零一秒的速度稳住汽车;即便是在ESP开启的状态下,汽车也允许车尾一定的滑移,该系统会很聪明的判断出此时出现的状况是否在驾驶者的掌控之中。因此,ESP呈现的最大特点是,该程序几乎可以实现时下所有复杂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包括车道保持支持、紧急制动辅助系统、智能巡航控制系统以及扭矩矢量控制系统(一种能够将扭矩独立分配到各车轮上的车辆动态控制功能)等。所以一定要把机件跟信息制造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制造业,超制造业,这是宏观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智能汽车。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均把关注点投入到智能汽车上,但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缺乏核心技术。对此,一定要改变中国企业只搞中低端技术研发的现状,一定要有渗透的研究,深入透彻地研究神经网络。事实上,汽车智能化很简单,而其中涉及汽车自身的核心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传统核心技术与智能化、互联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研究透,才能够从基础上把智能汽车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汽车纵横:虚拟现实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
陈光祖:首先,虚拟现实是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最先进的方法与手段,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则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与制作,不仅使汽车产品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成本降低,也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其次,虚拟现实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最为鲜明的表现就是,运用虚拟现实可以打造出最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而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目标——无人驾驶,也将不断地促进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变革。此外,虚拟现实自身也具有互动性,即可以超越任何时空的限定,通过互联网将在人们汇聚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与探讨。
汽车纵横:无人驾驶汽车在创建模拟示范区之时,能否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虚拟现实与现实场景或实物相比,它展现的虚拟场景是否还很理想化、能否超越现实中不可控的诸多因素?
陈光祖:模拟有两种,一种是数字化的模拟,还有一种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虚拟现实的模拟,可以使测试者对诸如噪音、震动、爬坡的感知度比数字化模拟更加高端、仿真化;而数字化模拟只能够让测试者看到一些数据。虚拟现实模拟是精密数字化、更高感的模拟,如地面坡度、突发性障碍物、复杂的交通路况等,这种模拟技术所模拟的场景能够与现实场景完全相同。
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传统汽车的生产,一旦有了确定的虚拟原型汽车,接着就会进行必要的虚拟试验,如路试,碰撞,风洞测试等,同时进行一系列虚拟制造设计,设计者利用计算机仿真软、硬件,如头盔,立体眼镜,音频输出器,大型显示屏、数据手套等进行交互协同操作,一座座虚拟工厂、一条条虚拟加工生产线,装配线确定了,这样接下来利用VR制造的设计去实现现实工厂,加工线,装配线的建设,体现出虚拟现实制造的真实性,即从虚拟到真实制造的一种人机和谐,充分发挥设计者主动性的映射效果。
nlc202309081338
虚拟现实与现实场景或实体汽车相比,它们所处的时间点与技术等级不同,这便意味着不能将之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对比。虚拟现实本身也存在着技术性的高端与低端。如果虚拟现实的应用软件非常高端,它展示的信息就会与现实场景完全一样。因此,虚拟现实仿真度的高低,其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开发应用水平与工程水平的高低。所以,这一问题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汽车纵横:VR作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科技手段,该技术如何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当下的VR技术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
陈光祖:首先,站在汽车行业大时代背景下,汽车4.0时代应是汽车产业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同义词,而VR则非常有利于造就这个大规模定制商业模型的来临。要实现4.0时代汽车制造业的水平,虚拟制造往往要建设数字化工厂,而非传统制造业工厂。当代的数字化工厂是把产品流程,资源整合,通过虚拟制造设计把众多信息和虚拟图形捆绑在一起,形成无缝对接的信息流和能量流。数字化工厂还拥有众多的机器人和一些数字人,它们都按总体制造设计要求,进行分工和执行,以高效控制为中心,体现出敏捷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多维制造等优势。目前,国际汽车业应用虚拟技术建设数字工厂已经不是想象中事物,从虚拟走向现实制造,只是一步步有待提高和充实的问题,在4.0汽车年代全自动化的数字工厂会越来越多越好。
其次,数字化工厂的建立,也是汽车生产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第一步,使企业能够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设计规划,是产品从虚拟设想走向现实制造的基础。当你驾驶着汽车,在前挡风玻璃上看到虚拟行车路线等内容时,是否想到,这一切都得益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渗入到汽车业,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汽车企业的生产模式。利用该技术,在虚拟的环境中,人们可主动参与整车制造,定制自己的汽车产品;汽车生产商则可在产品开发完成前就多种用车场景进行体验,大幅缩减产品生产周期和成本。
目前,该技术已经得到少数汽车生产商的重视,如奥迪利用技术,结合3D投射和手势控制,使流水线工人在三维虚拟空间内完成对实际产品装配工作的预估和校准。吉利帝豪GS上市也成功借用了该技术:人们在家中戴上特质的眼镜,即可触摸栩栩如生的产品,变换车身颜色、旋转汽车方向,甚至打开车门进行虚拟试驾体验。
虚拟现实的一个广泛的通道,从真实世界到信息世界,再到数字世界,从技术信息流到数字化流,每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一旦形成连接之势,从传感器到装备,到数据库模块写实,再到提出设计制造,以及虚拟的营销服务和个性化定制和供应商都可以在一起,那么就通过这个信息渠道和分布式网络,我们进一步发展的5D影像效果马上就可以研发出来,还有光路电路、云电子计算,以及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
当代,从谷歌到微软,从苹果到脸书,从通用到博世,从腾讯到百度……众多行业领军者像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布局VR。就国内的汽车行业而言,在2016年北京国际汽车展会上,吉利、一汽大众、长安等企业也以活跃的VR营销形式展示自己新型汽车的魅力。种种迹象表明,VR确已成为当代新兴商业模式发展的一个“风口”,正呈现着火爆和惊奇的发展势头。
虚拟产业 篇4
1 SIVC风险特征分析
1.1SIVC的构成特点
SIVC是在传统产业集群基础上,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将物理上分散的技术、人才、信息和政策等资源融合贯通,通过市场关联、产业嵌入等方式进行虚拟集聚,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2]。其运行系统包括3个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最内层成员企业指所有从事软件产品制造或服务活动的企业集合,它们基于共同市场利益、结合各自优势,形成跨区域的组织集聚形态[3]。中间层包含由成员企业自发组成的起统筹协调作用的“内组织”和其他服务于成员企业的中介组织及与软件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大学、研究所等,它们与成员企业共同构成SIVC的主体,本文所指SIVC成员单位包括成员企业、内组织、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位于主体外围的SIVC既受政府的引导、推动和协调作用,也与传统产业构成“嵌入——促进”作用,外围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4]。
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SIVC有如下4个特点:一是高科技及创新性:发展靠创新,价值增量取决于科技含量。二是多元并行跨产业性:多元并行指多种产业在空间上共同存在、在时间上同时发展[5]。三是组织形态虚拟性:各层级间界线模糊,依靠组织接近达成联系[6]。四是企业联盟动态性:企业根据生产或服务目标组成协作联盟,软件技术处于更新换代中,具生命周期特征[7]。
1.2SIVC的风险特征
按风险管理理论,传统产业集群风险可分6大类:①结构性风险:指集群的产品类别过于单一有限,导致集群网路收缩、信息流量锐减,包括市场需求变化风险、产业集中度风险。②网络性风险:主要源于网络主体的过度专业化、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不完全契约等,包括成员间信任风险。③单元性风险:包括规模经济、资金安全、人才结构风险。④周期性风险:源于外部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表现为经济危机等。⑤同业竞争性风险:如与国外软件产业集群相比的资源劣势、地理劣势、过度竞争风险。⑥政治性风险:分国外和国内政治性风险,包括政策性风险、过度干预、贸易壁垒风险等[8]。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产业集群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可知,除了传统的产业集群风险外,SIVC还包含一些特有的风险:①集群创新力风险是指在SIVC快速发展中,易产生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或创新能力滞后。②集群封闭性风险是指成员单位出于技术保密,有意识减少甚至避免与外部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交流,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系统,丧失对市场环境的感知能力。③信息共享风险源于“组织”中过度专业化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不对称,其传输呈现单向流动的“路径依赖”现象[9]。④技术性壁垒在传统产业集群中也存在,但在SIVC中表现尤为明显。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制定较高技术标准和严格进口检验制度来夺取“标准制定权”,以此削弱他国产品在本土竞争力[10]。
通过对软件产业虚拟集群的分析,可有效识别SIVC系统中的风险源,为建立SIVC风险评价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2 软件产业虚拟集群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2.1SIVC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它反映了SIVC运行发展中主要的风险信息[11]。
2.2SIVC风险指标数据的确定
(1)赋分标准
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功效计分法,见表1“风险分值”列。
(2)数据采集
组织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员工、政府官员和业内专家参与问卷调查。对问卷数据采集归总,并进行信度分析。一般当α>0.7时,数据可采用。若α值过小,用德尔菲法重新确定数据[12]。
2.3SIVC风险指标权数的确定
采用AHP法,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指标体系模块化(见表1),共7个:SIVC风险度、结构性、周期性、单元性、网络性、同业竞争和政治性风险模块。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把同一父指标支配的下层子指标两两比较,按托马斯·塞迪1~9标度法,确定子指标间相对重要性。以SIVC风险度模块为例,对B1、B2、…、B6分别赋值,得一致性判断矩阵B=(aij)6×6。
(3)成对比较矩阵求解及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比率公式:undefined
其中C.I.=(λmax-n)/(n-1),λmax为最大特征根,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表得n=6,R.I.=1.24。
当C.R.<0.1时,比较矩阵的不一致性可接受;当C.R.≥0.1时,AHP法不再适用,需重新赋值。此时,求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U,标准化后的权向量U=(U1,U2,U3,U4,U5,U6)即为该模块下6个子项目的权重B1、B2、B3、B4、B5、B6。进而得到三级指标对SIVC风险度的权重值:Ui=ci×Bj。
3 SIVC风险应对优先次序研究
本节设计“可能性-严重性”二维模型探讨SIVC风险应对优先级排序问题。
风险分值ci对应于横轴可能性,反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成(0,1]、(1,2]、(2,3],(3,4],(4,5]5个值域;权重值Ui对应于纵轴严重性,反映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分成高、中、低3个级别。
图2反映了风险的紧迫性程度,离坐标原点最远的高5区指标可能性和严重性最高,最需要优先解决。令虚线g沿着h按箭头方向平移,当有两个以上指标落在g上,针对决策者风险偏好不同可制定相应的排序方案。
根据谢晓非风险决策理论,风险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会受到决策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影响[13]。
对于风险厌恶型决策者,侧重优先解决可能性大的风险事件(按虚线g′箭头方向顺序),得排序方案:高5→中5→高4→低5→中4→高3→…→低2→中1→低1。
对于损失厌恶型决策者,他们侧重优先解决严重性高的风险事件(按虚线g″箭头方向顺序),得排序方案:高5→高4→中5→高3→中4→低5→…→中1→低2→低1。
对于“稳健派”决策者,则综合上述两种原则,采用“风险当量排序法”,风险当量等于风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乘积。
4 实证分析
本文以J省SIVC为例,通过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得到风险应对优先次序方案。
(1)指标数据的获取
发放问卷并将数据汇总分析,得 “风险分值ci”列,如表2所示。
(2)指标权数的确定
采用AHP法,以SIVC风险度模块为例,通过专家打分确定下层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得λmax=6.532, U=(0.218,0.188,0.169,0.098,0.123,0.204);undefined,可接受。同理,剩余6个模块权重值wi:B1=(0.229,0.344,0.427),B2=(0.154,0.441,0.405),B3=(0.124,0.544,0.332),B4=(0.316,0.684),B5=(0.309,0.211,0.480),B6=(0.054,0.348,0.392,0.206),见表2。
(3)风险应对优先级排序
将Ui列降序排列,并平分成三个子集:{0.093,…,0.075}、{0.071,…,0.042}、{0.038,…,0.011},分别纳入高、中、低三级;按风险分值ci的大小确定横坐标所在值域,得表5“坐标区域”。根据不同类型决策者制定风险应对优先次序:
风险厌恶型:C8→C11→C2、C17→C7、C10→C14→C6→…→C15→C18→C13;损失厌恶型:C8→C2、C17→C11→C6→C14→C7、C10→…→C18→C15→C13;稳健型:C8→C11→C2→C17→C14→C6→C16→C3→C9→C10→C4→C7→C12→C5→C1→C18→C15→C13。
5 结 语
虚拟产业 篇5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沿革及产业虚拟发展滞后成因
建国以前,东北是当时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几个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从资源到制造业基础体系相对较完整的地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兴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由于不具有产业地区性聚集的可能性,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呈现出较明显的“外生型”特征,这给建国后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基础绝大多数是国家和地方投资设立的。“一五”其间,国家先后斥巨资,把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58 个放在东北,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黑龙江省在此期间得到了重点扶持,被建设成装备制造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同时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军事装备科研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已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很多重大技术装备在黑龙江实现了我国“零的突破”,黑龙江在国内的地位是其他产业区无法替代的。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基本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产业内部的协作是通过计划手段完成,地区产业基本是按地区内大而全原则布局,同类型的企业及研究院所不是集中而是分散地布局于各地,以利于安全保障和各地计划部门的资源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形成同一类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很难形成产业分工关系,以节约成本为目的业务外部化行为几乎难以见到。在此阶段,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优势不是建立在产业集群优势上,而是建立在国有大企业优势和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优势上。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很快便出现了危机。
东北退出计划经济较晚,又是开放最晚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受机制困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一场痛苦而漫长的调整期:由于黑龙江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复杂而漫长,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包袱压力沉重,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技改资金不足问题,企业债务问题,产权与经营机制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等长期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家计划需求和投资双重萎缩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处于生存危机之中。一方面,许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过度“后移”,挤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型企业虽有成套生产和设计的基础,却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改造和研发落后,缺乏高水平的成套设备系统设计、系统生产和专业总承包能力,无法承接国内外成套设备订单,业务处于分包及配套水平,只能做单机,部分机组甚至只能做基础零部件,而国内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却大量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以“退二进三”,甚至退出了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以至于无法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和中场产业集群。整个产业的效益不佳导致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对人力资源造成严重浪费。
二、破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核心问题
就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而言,解决好产业组织条件、地理分布与规划和主导企业规模和企业间协作水平,是破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核心问题。
整机(成套)装备产品的生产在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双重属性,价格较高,市场需求也不稳定。由于整机(成套)装备制造业风险大,市场进入壁垒较高,产业组织形式一般以(寡头)垄断居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零部件多、加工工序多,又使得整机(成套)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特征,既为中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产业组织条件。黑龙江省具有装备制造产业较好的组织条件,一方面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1/3强,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机械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产品生产依然居国内领先地位,重型装备类产品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数控机床、成套发电设备、汽车、输配电及燃气轮机设备、石化及其专用设备、中央空调成套和冷冻冷藏设备、矿山设备、冶金设备、轴承系列、车用柴油机和军工等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市场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伴随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组织条件优势目前也正在慢慢地向外释放,现有的企业集群尽管规模和影响还不大,但已经基本有了雏型。
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在产业空间内存在某些“粘滞点”,吸引生产活动来此聚集。从技术——组织——区域位一体化的分析框架来看,企业集群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关系极为密切。企业的地理分布决定着企业集群内部的协作成本和交易频率,从而也影响着产业的组织形式。如果地理距离过大,致使协作不便,企业中间产品供应及工艺内部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这一点对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则至关重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中一般成为自然且固定的“粘滞点”,大量中小企业自发地环绕其周围便成为成本最小也是最合理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但这同时也要求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中要为中小企业的选点留有足够的空间。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从大的地理范围和装备制造产业的物流速度和效率上看,陆、海、空交通运输都极为便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空间产业带,这些非常有利于形成大范围的产业集群带。
主导企业规模和企业间协作水平是制约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从主导企业的规模来看,由于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属性,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企业从理论上应是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大,抗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主导企业的规模决定了集群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一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龙头的核心产业和集群,但是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规模却依然过小。从轴辐式企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协作来看,具有从中心向外围分层辐射的特点,核心层以整机(成套)设计和生产为主,依次为配套和模块生产和设计、子系统和模块生产和设计、零部件供应以及工序加工等外围层次。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企业辐射能力多为两到三个层次,围绕每个层次的企业规模一般在百十家左右的已属较大。其次,从企业间的协作水平来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交互式生产和紧密协作为主,技术作为一种核心资源在企业协作过程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但从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间协作实际情况来看,则以内部生产协作为主,外部生产协作比例较低;由于产、学、研相脱节,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研发水平则更低。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组织特征要求装备制造集群企业间进行紧密的协作,但这种协作为什么未能如愿发生呢?其一是因为社会资本存量少,难以在企业协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社会关系资本错位。当然在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态企业间的交易确实使本地区生成了一定量的社会关系资本,但它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到底是起着促进还是制约作用,恐怕一时还难以判定。由于为焦点企业配套和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多为原企业内部人下海、承包及改制控股的自然人所有,而装备制造业的焦点企业则多为国企,对企业经营者以及关键业务负责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未完善,社会资本用来寻租或从事黑幕交易的可能性极大。社会关系资本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企业集群形成过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恐怕是黑龙江省少有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增加了外部协作的成本。到底哪种解释更合理、更有说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但黑龙江省企业间的协作水平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组织特征极不匹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重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虚拟发展的对策
1.继续推动国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制度改革。加大对黑龙江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推动装备制造集群中的焦点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带动集群内的中小合作伙伴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经营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纯净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市场环境建设,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社会关系资本。目前黑龙江省大企业的集团化改制多数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对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应着重以下两方面:一是降低控股比例,把主要精力用在整机设计和成套设备的研究上;二是加强企业协作机制的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参股子公司和协作层企业的发展。跳出单体大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推行外包制,开展纵向分工协作,形成企业集团有效的规模和边界。
2.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创新。首先,加大对私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分工协作中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将能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其次,通过外包制,促进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具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改变,降低大中型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第三,加快产业区的区域优化,促进供应商、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的空间集聚和资本融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第四,加大中小企业及辅助服务机构的发展,分离主辅职能,减轻社会负担。
3.调整单纯偏重于大企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些大企业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经营成本难以降低。中小企业代表着黑龙江省经济的活力和大量的就业,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目前急需大力发展,不仅要增加数量、增强活力,还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缺乏产业联系、小而全、布局分散等问题。因此,黑龙江省宜通过贯彻企业集群战略,将产业政策重心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适度转移,从单个大企业的“点”的扶持向地方产业体系的“面”的培育转移。
4.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中型制造业,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和世界重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生产和采购基地。大力发展基础类中型企业对黑龙江省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促进以焦点企业为核心的集群成长,发达的中型企业可以更好地为本地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配套;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成为采购基地,则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产业集群。发展中型企业首先需要克服重整机、轻配套和零部件,以及重大轻小的思想,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把发展中场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渐加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出口比重,使中型企业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
5.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区的布局规划。由于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存在着很强的配套要求,集群对产业关联的高度依赖非其他行业制造业集群所能比拟,因此必须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据此设置集群区域内的产业链安排,引导跨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产品配套,从而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和集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黑龙江省现有的产业区域布局未能对此给以充分重视。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的制造业集群并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有效选择。在这样的集群结构中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产品配套、技术共享等方面的互动关联状况是有欠缺的,通常表现为集群要素关联程度低、协作动力不足,而对业已布局的产业区优化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加大对产业区规划的事前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政府的发展规划并不能完全替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生的对产业关联的要求。内生式的成长能在集群内部产生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因此,引导和扶持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生式成长是有意义的。在集群中,核心企业往往都具备规模优势,处于主导地位;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地位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提升制造业集群产业关联度必须首先要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布局,强化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交互。另一方面,由于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同源技术和工业衔接,不同行业共享着很多关键共性技术,并存在技术、工艺的创新交叉以及关键技术和知识流动。因此,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产业布局时不能忽视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该考虑“管、产、学、研”的研发合作,以及装备制造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创新协同。
摘要:构建产业集群是振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有效途径,但黑龙江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为此,应推动制度创新;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中小制造业;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区的布局规划。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虚拟经济,产业集群,解析与重构
参考文献
[1]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2]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3]刘晓峰.中国软件企业能力评测模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卢昌崇.东北地区应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发展企业集群[J].瞭望(海外版),2004(10).
虚拟产业 篇6
2016年是移动通信转售试点期的第三个年头, 在这一年虚拟运营商可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群体性突破。这种突破不仅表现在用户规模较年初翻一番上, 更表现在部分企业已经成功地找到核心商业模式并实现了盈利。与此同时, 虚拟运营商不断地试错与创新也逐步促使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链走向成熟, 民营资本在电信领域改革中发挥出的“鲶鱼效应”已明显得到释放。
盈利才是硬道理
对于任何一家新晋企业而言, 摆在其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生存问题。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赢利来源, 生存就无法得到保证, 做强做大只会是“南柯一梦”。虚拟运营商自开展试点业务以来, 所面对的电信市场环境已经趋于饱和, 所谓的增量用户更多的是现有存量用户之间的在网转换。在资费价格不占据任何优势的前提下, 意欲在如此“红海”市场实现突围, 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尽管虚拟运营商试点期所面临的产业环境不甚理想, 然而仍有一大批企业敢于试错、不断创新。当然, 在试错与创新的过程中, 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时间等成本, 所幸这些努力并未付诸东流, 部分企业已经在2016年实现盈利或实现盈亏平衡, 由此也使得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发展重现曙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虚拟运营商盈利的出现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016经年至尾, 业内开始重新评估虚拟运营商的核心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用户规模还是结算收入?显然, 目前看来用户规模与结算收入已经无法用来评判一家虚拟运营商的成功与否, 由于国内虚拟运营商已经逐步开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参照国外虚拟运营商发展进程, 成熟的商业模式与持续不断的盈利才是当前虚拟运营商最核心的竞争力!企业如果无法实现盈利, 无法找寻到最终商业模式, 再大的用户规模、再多的结算收入终究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到头来只会来去匆匆。
以目前国内关注度最高的虚拟运营商话机世界为例, 凭借当前180万用户规模与178个本地网资源覆盖, 话机世界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 在产品设计上倡导极简化, 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清晰明了, 末梢渠道销售时也简单方便。除客服人员外, 不到30人的团队在实际运营时高效运转、精工细作, 因此, 话机世界在试点期第三年实现盈利并不意外。
当然, 在2016年实现盈利的虚拟运营商有很多, 除了话机世界案例最为经典之外, 北纬蜂巢互联同样实现了盈利, 并且成功体现出了一家成熟企业应该具有的长远发展战略布局观。3年的试点期, 北纬蜂巢互联每年发力一个侧重点, 从2014年的“WIFI通”业务, 到2015年的“流量派”业务, 再到2016年的“企业短信”业务, 3年多来, 北纬蜂巢互联以Wi-Fi转售为切入点, 通过三步走布局不断满足客户互联网连接的需求, 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云通信服务平台, 为企业客户提供互联网连接的整体解决方案。
除了以上两家企业, 阿里通信、小米移动、鹏博士等企业也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盈利。可以说, 3年试点期行将结束时传来虚拟运营企业纷纷实现盈利的喜讯, 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而言不仅是一种激励, 更是一种继续前行的动力!因此, 对于那些用户规模巨大但始终无法实现盈利的企业而言, 如何将用户优势转化为盈利胜势, 将成为考验运营团队决策能力的关键, 毕竟投资方的信任与耐心是有限度的。
移动通信转售产业链走向成熟
部分虚拟运营商实现盈利的最大意义在于, 这极大地增添了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这种信心不仅促使竞争对手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学习, 还将显著推动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不可否认, 移动通信转售3年试点期是整个产业链不断磨合、试错、曲折中前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 或让企业未来方向迷失, 或让企业发展陷入停滞, 但这一切均是产业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以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合作为例, 3年试点期虚拟运营商不仅从基础运营商手里获得码号资源, 而且实现了系统对接与互联互通, 这些同样是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展的关键。从早期虚拟运营商的无所适从, 到后来深入合作的渐入佳境, 虚拟运营商在与基础运营商合作谈判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很多技巧与学问。这些因素将使得虚拟运营商后继从业人员在处理以上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 少走很多弯路。
而在下游渠道合作体系中, 虚拟运营商多数为跨界运营, 之前主体企业并无太多电信行业运营经验, 这也导致虚拟运营商在前期与渠道商合作中缺乏经验:一是无法甄别哪些是真正有实力、有经验、有体系的优质渠道商;二是虚拟运营商前期在产品设计上存在诸多漏洞, 容易被不良渠道钻空子。前期缺乏经验自然伴随着更多成本的付出, 而在下游渠道的选择上如何找到优质渠道商并实现长久合作共赢, 成为了摆在多家虚拟运营商决策层面前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 多数虚拟运营商在签订合作意向书时均倾向一年一签制, 甚至半年一签制, 目的就是为了在此期间能够甄选出最为理想的合作伙伴。2016年是移动通信转售试点期第三年, 经过前两年的不断磨合, 虚拟运营商无论在选择国代商渠道时, 还是在选择地市级末梢渠道上, 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信。当然, 这种自信是以付出时间与金钱上的沉痛代价为成本的, 虽然价值不菲,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了渠道合作体系, 不得不提的便是虚拟运营商充值体系。截至2016年12月10日, 国内虚拟运营商共发展4000万用户, 千万级的用户规模意味着用户每月不间断地充值消费, 于是充值服务商便扮演了中间连接人的重要角色。以虚拟运营商领先合作充值商“享缴费”为例, “享缴费”每天服务着上百万移动通信转售用户的充值业务, 与国内多数虚拟运营商开通了技术对接, 促进了三方互利、便利、共赢。
另外, 包括制卡服务商、系统服务商、实名认证商、国际漫游解决方案提供商、短信认证服务商等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 均在2016年与虚拟运营商建立了更加深入的合作体系, 由于以上服务商在各自领域均有多家以上提供支持, 所以企业在招标或遴选时可采取的方式也更加多样, 显得游刃有余。当然, 反过来讲, 以上产业链各方在与虚拟运营商进行合作时也会平衡考虑双方合作共赢点, 最终做出互惠互赢的正确决策。
所以, 2016年对处于整个移动通信转售产业链上的各方而言, 都是高度融合、重新认识、建立信心的一年, 上下游各方的良性运转才使得整个产业链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才能使得虚拟运营商在未来运营时更加从容、更有经验、更具分量、更有发言权。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有了产业链各方逐步走向成熟的引子, 虚拟运营商距离在国内甚至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其实仅是一步之遥。
虚拟产业 篇7
目前针对知识产权运营的研究文献较少, Bryer等[3]提供了一套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方法, 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价值的实现;陈伟, 康鑫[4]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进行实证, 结果表明我国知识产权运营整体效率偏低;冯晓青[5,6]研究了以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的资本运营问题, 以及法律规制问题。上述研究为HTVIC知识产权运营提供有益启示, 但现有文献缺乏多主体组织的知识产权运营研究, 而且知识产权运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其内在的经济学作用机理还有待挖掘。
本文从HTVIC层面对知识产权运营活动进行分析, 揭示HTVIC知识产权运营的经济学作用机理, 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HTVIC知识产权运营策略, 从而促进HTVIC知识产权运营实践活动的开展, 并最终推动HTVIC整体和成员个体的知识产权价值增加和实现。
1 HTVIC知识产权运营活动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对其知识运用结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独占性) , 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等, 设立目的在于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刺激创新生成, 促进知识成果的推广和广泛应用。HTVIC的核心成员是高新技术企业, 为保证其高技术和高收益性的实现, 必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创造形成的是知识产权的数量, 而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则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运营应用, HTVIC知识产权运营活动包括申请、商业化和产业化、投融资、保护和反侵权、协调以及评估活动, 如图1所示。
申请。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 当形成知识成果后, 潜在的权利人将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 通过审批后, 权利人既拥有了对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所有权。申请是知识产权运营的基础, 即是保护所有者合法受益的私有权, 也是限制权利人的无限期占有, 推进成果的公有化的方式。
商业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用于生产中, 直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或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以商品的形式出售、或转让或许可的交易方式;与高技术产业相结合, 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 这些将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获得知识产权的经济收益, 是HTVIC知识产权运营的基本活动。
投融资活动。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投资, 可以以知识产权入股、专利、商标甚至著作权都可以作价出资, 或者直接以知识产权参与合作, 从而获得知识产权的资本收益。知识产权的融资主要有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可以作为担保品, 设定质权, 向资金提供者申请贷款, 从而降低融资成本;许可融资, 保证了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的基础上, 转让使用权从而获利;知识产权证券化, 指权利人将知识产权出售给专门机构, 以未来许可使用费为支撑, 转化为证券形式而获投融资活动日益成为HTVIC知识产权运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成为除商业化和产业化之外的主要日常收益来源。
保护和反侵权。知识产权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权利人对其成果的收益独占性, 从而保护和刺激创新的持续生成, 在网络和信息环境下, 高技术产品的盗版, 仿造等侵权事件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7], 因而尤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严格对知识产权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反侵权需要诉诸于法律, 对侵权提起诉讼加以惩罚并收取赔偿, 保证权利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平。
协调以及评估。从HTVIC整体角度对知识产权的运营, 同一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不同使用者之间或类似知识产权权利人之间存在部分利益冲突, 协调活动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对相关人员或机构进行利益或关系的安排, 实现整体运营价值的最大化。评估活动包括两方面:对交易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对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评估。评估保证了公平并提高了知识产权的运营效率, 间接促进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
2 HTVIC知识产权运营的经济学作用机理
知识产权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种属性。知识产权是权利人的智力成果, 在形成过程中投入了时间、资金、人力和物力等, 在经济人假设下, 权利人必然要求得到成本回报甚至垄断性的超额回报;同时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或赔偿, 表现了私人产品特性。同时, 知识产权是由权利人申请、政府部门审核通过的, 通过某种法律允许的方式, 知识产权可以为其他成员使用, 而且知识产权有期限限制, 当保护期限结束后, 任何人不得排除其他人对其使用, 具有非排他性;而且知识产权通过运用在HTVIC内部不断的转移和传播, 但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减少, 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8], 因此知识产权又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
私人产品在法律上表现为私权性, 保护的是私人利益, 而公共产品表现为公权性, 有益于公共利益。HTVIC成员进行创新活动, 申请批准后形成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具有专用性[9]。但从HTVIC整体来看, 不同成员拥有不同知识产权, 假设平均价格和总供给、总需求存在相互作用, 当成员愿意通过某种知识产权的运营活动与其他成员发生知识产权交易时, 成员实现了私人利益, 成为供给方 (生产者) , 而接受知识产权的成员则成为需求方 (消费者) , 多个成员的需求叠加形成总需求, 总需求的实现推动HTVIC整体的发展, 体现了公共利益。
情况1:供给量变动。假设需求仅受到价格的影响, 总需求函数表示为
如图2的曲线D, 总需求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产生差额时形成消费者剩余, 在图中表现为市场价格线P0E0以上和需求曲线D以下的面积, 令反需求函数PD=F (QD) , 则消费者剩余SC为:
消费者剩余表明了从交易中获得知识产权的HTVIC成员所感受的福利。
假设供给仅受到价格的影响, 总供给函数表示为
总供给曲线如图2的曲线S。当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和支付的成本产生差额时形成生产者剩余, 在图中表示为P0E0以下和供给曲线S以上的面积, 令反供给函数PS=G (QS) , 则生产者剩余SP为
生产者剩余表明愿意提供知识产权的HTVIC成员在交易中获得的福利。
当需求不变时, 供给量随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表现为点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此处的量指的是不同知识产权的总量。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于E0点。均衡意味着知识产权的供给没有浪费, 需求也没有不足。此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为总剩余, 如图2中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 总剩余反映了HTVIC成员在知识产权运营活动中经济收益的总体情况, 是对社会福利的一种度量, 总剩余表示为
当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同时取最大时, 总剩余最大, 也就是说, 权利人福利所表明的私人利益和受让人福利所表明的公共利益达到均衡, 社会福利最大。
情况2:供给曲线移动。假设总需求不变, 总供给受到除价格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供给方的能力A和意愿W、技术条件T和制度支持R。供给方的能力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 其实质是知识创新能力, 意愿主要是供给方是否愿意把知识产权出让给他人使用;技术条件T强调了HTVIC对于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依赖;制度支持R主要是从HTVIC整体角度给出的有利于知识产权运营的各种策略。这些因素都可能带来供给数量的改变, 由此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如图3所示, 向右移动供给增加到Qa, 向左移动供给减少到Qb。当向右侧移动时, 形成新的均衡点E1, 此时社会总福利比原有均衡位置E0时的增加部分如图3a的阴影区域, 而向左移动时, 新的均衡点为E2, 此时减少的社会总福利为图中3b的阴影区域, 可见, 向右移动的供给曲线会带来社会总福利增加。
情况3:供给和需求曲线同时移动。假设供给和需求受到除价格因素外的政策影响, 对于HTVIC成员的来说, 知识产权是否受到保护、和受到多大程度的保护 (政策) 将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
如果不保护, 成员可以随意使用别人的知识成果, 知识成果也可以在社会上随意转移和传播, 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M, 而此时供给由于难以收回成本而急剧减少, 总供给曲线向左侧移动N (NM) , 如图4-a, 均衡点从E0到E3, 根据公式 (5) , 此时社会福利为STa,
如果过度保护, 成员难以获得已经形成的知识成果, 或成本过高, 导致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M, 而此时供给由于获得垄断收益, 总供给曲线向右侧移动N (NM) , 如图4b, 均衡点从E0到E4, 此时社会福利为STa,
以上两种情况形成的社会福利STa和STa依赖于曲线移动幅度M、N和均衡点E3、E4的具体位置, 与均衡点E0处的社会福利相比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如果政策为不保护或过度保护知识产权时, 社会福利难以保证总取最大值, 此处均衡点E0指考虑了所有情况的均值。
如果适度保护, 权利人能够弥补创新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 受让人以一定的方式合法取得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 双方的创新行为受到激励, 总供给和总需求都增加, 供给和需求曲线均向右侧移动, 如图4c, 根据新的均衡点位置的不同, 又有3种情况:E5=E0, E6E0和E7E0。由图中面积可以看出, 这三种情况下形成的社会福利均大于E0时, 且与新均衡点位置无关。
除上述3种情况外, 供给和需求曲线还可能同时向左移动, 如图5, 此时社会福利明显小于E0时, 如果宏观政策不鼓励创新, 对知识产权的需求和供给就都会减少, 但这与现实不符。
情况4:供给弹性分析。当供给曲线为非线性时, 曲线上的点的弹性是不同的, 弹性Es是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值, 有公式
当为富有弹性, 即供给的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 其切线与数量轴交于原点右侧;当为缺乏弹性, 说明供给的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大, 切线交于原点左侧;当Es=1为单位弹性, 说明供给的变化同等程度与价格变化;当Es=0或Es=∞时为无弹性或无限弹性, 供给的变化根本不受价格影响或在给定价格时, 供给无限。一般认为, 后三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比较少见, 所以HTVIC知识产权的供给弹性主要为前两种。
假设在一定的需求下, 存在两条供给曲线S1、S2和两个点A (Q0+ΔQ, P0+ΔPA) 、B (Q0+ΔQ, P0+ΔPB) ,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为E0 (Q0, P0) , 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另, A和B两点都在均衡点的右侧, 反映了供大于求的情况 (供小于求时HTVIC特征不突出, 不研究) , 过A点的曲线切线交于原点右侧为缺乏弹性, 过B点的曲线切线交于原点左侧为富有弹性, 讨论A, B两点到均衡点的价格和供给的变化情况。
依据公式 (8) , A点弹性为
B点的弹性为
则 (10) - (9) 有:
又EBEA, 则又有
即A, B两点相对于均衡点的供给量变化相等时, 缺乏弹性的A点价格变动要大于富有弹性时B点的价格变动, 如图6所示。通过对价格的调整, 可以实现供给量的改变, 体现了不仅供求影响价格, 而且价格也影响供求。
这里的价格主要是HTVIC知识产权的交易价格PH, 依据价格理论和价格法, PH取决于知识产权的生产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 成本是价格的基础, 供求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HTVIC知识产权的生产经营成本包含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10], 前者是为形成知识产权而投入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反应了成员和物的关系;后者是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信息成本和契约成本[11], 反映了成员和成员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信息搜寻、议价谈判、签订契约、决策监督和履行合约的成本。
HTVIC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松散组织, 成员间组织临近、彼此信任和协同互动, 网络和信息技术广泛使用,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 相对于没有近缘关系的企业交易而言, 减少了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 进而降低了交易价格PH, 又引起供给量的减少, 回归均衡点E0, 缺乏弹性时的价格降低幅度要大于富有弹性时, 也就是说HTVIC交易成本节约优势在知识产权供给缺乏弹性时得到了最好体现。
3 HTVIC知识产权运营策略
HTVIC知识产权运营体现了利益一致、多因素影响、适度保护和交易成本节约机理,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给出如下运营策略, 从而促进HTVIC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
1) 建立集中的HTVIC知识产权机构。HTVIC由相关或相近产业和机构组成,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存在共性, 建立集中的知识产权机构, 可以统一处理这些共性问题。集中的知识产权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代申请、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知识产权的监督、代维权和提供法律资助等, 从维护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角度保证私人利益的实现和最大化。同时, 集中的知识产权机构还要对HTVIC内部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促进和刺激知识产权的转移和扩散, 毕竟HTVIC是存在一定关联的松散组织, 成员只所以加入HTVIC正是由于松散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外溢的优势, 从公权性的角度, 集中机构应鼓励有偿转让和许可, 促进各种知识产权交易的合法进行, 实现知识产权沿产业链的深度开发, 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 促进HTVIC知识产权供给增加。第一, 提高供给能力和意愿。能力取决于创新, 鼓励成员独立创新、协同创新并进行创新交流, 积极申请知识产权;对于能够以知识产权形式在HTVIC内部转移的创新给予奖励, 并为权利人进行知识产权转移提供便捷条件;对HTVIC内部产业进行规划和引导, 促进内部有效供给增加, 并推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评估项目及流程, 对知识产权进行客观公正评估, 从而加大投融资活动的力度, 获取资本收益。第二, 充分和有效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HTVIC成员依靠网络及平台连结, 通过网络收集和发布知识产权需求, 建立产权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关联;利用网络平台评估、报价和协商, 促进知识产权优选和交易价值最大化;利用云建立成员知识产权档案, 进行知识产权使用情况监督等, 都将有效增加权利人利益, 从而刺激供给增加。第三, 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运营的具体制度和规范。建立创新激励制度, 对有益于HTVIC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进行物质及精神奖励;建立培训和共享制度, 积极利用平台进行HTVIC内部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共享, 激励运营价值实现和HTVIC利益最大化;建立协调规范, 对于知识产权运营中HTVIC成员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 在依据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灵活处理权利人和受让人的关系, 进行利益权衡。
3) 进行知识产权的适度保护。适度即要求既要刺激和鼓励权利人创新, 又要使知识成果为社会所用。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 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研究:对不同的专利、商标和版权, 依据我国情况确立不同的最佳保护期限和范围;对知识产权评估方法进行创新;特别要加大力度对跨地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涉及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适度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或保护强度来衡量, 因此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进行定量研究, 提供适度的判断标准。从HTVIC层面来说, HTVIC成员在遵循知识产权法的基础上, 应根据实践经验, 积极探讨更加具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比如:如何奖励对HTVIC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如何对HTVIC内部的盗版、网络侵权问题进行监督和惩处;如何进行组织临近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如何既促进知识产权在HTVIC内部有效转移、又防止竞争优势丧失;如何协调和解决合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和长短期的收益矛盾等问题, 这里的合作既可以是多成员进行合作形成一个知识产权, 也可以是知识产权转以后, 原权利人和新权利人的关系。
4) 增强HTVIC的交易成本节约优势。相较于市场中的企业知识产权交易, HTVIC实现了市场的内部化, 减少了知识产权运营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成本;但HTVIC由不同利益目标的企业或机构组成, 多主体的矛盾冲突导致HTVIC管理成本增加, 只有管理成本低于交易成本时, HTVIC的交易成本节约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建立导向型的管理制度, 创造条件引导HTVIC成员进行自组织协同, 解决成员在知识产权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搭便车行为、知识产权滥用和垄断等问题。
4 结论
HTVIC知识产权运营是由申请、商业化和产业化、投融资、保护和反侵权以及协调和评估活动组成, 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双重属性, 通过供求理论的均衡和总剩余分析、以及供给弹性分析给出相关的运营策略:供给量的变动说明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 因此应建立集中的HTVIC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供给曲线的移动揭示了HTVIC知识产权运营活动受到多因素影响, 对供给能力和意愿、技术条件和制度进行提升和利用, 将实现供给增加和社会福利增加;供给、需求曲线同时移动说明要进行适度保护, 既要宏观角度的科学研究, 又要结合HTVIC实际给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供给价格弹性说明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 HTVIC的交易成本节约优势将促进均衡价格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引入HTVIC自组织管理, 将凸显这一优势。本文对HTVIC的知识产权运营进行研究, 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将有助于HTVIC知识产权运营活动的开展和价值实现, 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从实证角度, 对上述问题进行验证和进一步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树臣, 高长元.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信任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 2013, 10 (9) :1301-1308.
[2]杨晨, 夏钰, 施学哲.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 (10) :5-10.
[3]BRYER L G, LEBSON S J, ASBELL M D.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corporation[M].Hoboken:John Wiley&Sons, 2011:1-10.
[4]陈伟, 康鑫, 冯志军.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率研究:基于DEA和TOPSIS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11) :125-130.
[5]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10) :89-93.
[6]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3 (06) :86-92.
[7]BAKIOGLU B S.The gray zone:networks of piracy, control, &resistance[J].Control, &Resistance, 2013 (12) :29.
[8]KINDLEBERGER C R.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J].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2010, 1 (1) :347.
[9]HERTZFELD H R, LINK A N, VONORTAS N S.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mechanisms in research partnerships[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6) :825-838.
[10]徐颖.知识产品价格关联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6) :65-68.
虚拟产业 篇8
综合近年来学者及会议的研究成果,虚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问题上,同时虚拟水的研究向食物消费领域和流域水资源管理不断拓展,但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由于虚拟水的概念刚出现十几年,时间还比较短,不能期望建立十分完备的研究方法,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仍然不深入,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计算,只有少数研究包含了动物、工业产品的虚拟水分析。本文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虚拟水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量化计算。
1 计算方法
虚拟水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用水量、动物产品生产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和进出口水资源量。
1.1 农作物生产虚拟水计算方法
目前计算农作物虚拟水含量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是Chapagain等提出的研究不同产品“生产树”方法;另一种是Zimmer等提出的基于对不同产品类型区分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第2种方法,依据作物需水量来推算农作物虚拟水含量,通常先用彭曼公式进行计算[11,12,13,14,15,16]。
彭曼公式计算腾发量:
式中:ET0为参照作物腾发量,mm/d;Rn为冠层表面净辐射,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γ为湿度计常数(kPa/℃);Δ为饱和水汽压-温度曲线斜率,kPa/℃;u2为2m高处的风速,m/s;es为饱和水汽压,kPa;ea为实际水汽压,kPa。
农作物需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c为各生育阶段平均作物系数;ETc为时段内的腾发量,mm/d;其他同上。
某一地域内c产品的产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区域总产量,kg;Yc为区域c产品的产量,t/hm2;Sc为区域c产品的种植面积,hm2。
得出作物的需水量后,就可以计算出单位作物所含的虚拟水量SWD,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WD为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m3/kg;nc为c产品的初级产品成品率。
c产品的需水量与作物总产量(Y)相乘得出某一地域内c产品的虚拟水总量(TSWD)。计算公式为:
1.2 动物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方法
动物产品生产用水包括活体动物虚拟水含量和宰杀加工用水2部分,前者包括动物整个生长过程中消耗饲料的虚拟水含量、饮用水、圈舍清洁用水和加工饲料的用水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品种、饲养系统、饲料消耗量以及饲养地的气候条件。由于计算需要的很多数据难以获得,所以一般采用Chapagain和Hoekstra 2004年有关中国动物产品虚拟水的计算结果[7]。
1.3 工业生产虚拟水计算方法
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量水的参与,主要用于冷凝、稀释和溶剂等作用。一方面,在水的利用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消耗;另一方面,又以废水的形式排入自然界,参与正常水循环。所以工业产品的虚拟水量计算十分复杂,通常都是通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来估算。本文工业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核算采用估计方法,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工业品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相乘估算工业品虚拟水消费量。
1.4 生活消费虚拟水计算方法
由于生活用水基本上都是实体水消费,可采用定额法进行计算,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生活虚拟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Ki为人均用水定额;Pi为年人口数量。
1.5 生态环境虚拟水计算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水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水和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
(1)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水计算。本文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主要考虑绿地的生态需水量,包括3个部分:植被蒸散需水量、植物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植被绿地环境的土壤含水量。
生态虚拟水计算公式为:
植被蒸散需水量为:
植物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为:
植被立地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为:
式中:WE为植被蒸散需水量,m3;Wp为植物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m3;Ws为植被立地环境的土壤含水量;A为市区面积,hm2;η为不包含水面的城市绿化覆盖率,%;Ep为植物蒸散量,mm/a;α为植被覆盖土壤系数;hs为土壤深度,m;rs为土壤密度,g/cm3;ε为土壤最小含水系数,%。
(2)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计算。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计算主要包括风沙源治理及工矿周边生态环境植被建设。采用定额法计算:
式中:Wj为生态建设虚拟水总量,万m3;Sji为生态建设各类工程建设总面积,hm2;qji为各类工程综合需水定额,m3/hm2。
2 结果分析
2.1 农作物生产虚拟水计算结果
根据调研和统计数据,鄂尔多斯市农业产品主要包括小麦、薯类、玉米、高粱、牧草和林等。根据鄂尔多斯市腾发量等值线图和FAO推荐的作物系数,采用式(1)和式(2)计算得出农业产品的需水量见表1。
结合规划水平年(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国民经济指标发展预测[17],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不同用水效率下的各指标优化值,包括种植面积、种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等[17],结合计算得出的各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农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及虚拟水总量,2020年鄂尔多斯市农业产品虚拟水总量为194 820.04万m3,见表2。
2.2 动物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各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采用Chapagain和Hoekstra2004年有关中国动物产品虚拟水的计算结果[7],结合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国民经济指标发展预测结果[17],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各动物产品的虚拟水总量,其中羊肉虚拟水总量最高,为94 351.04万m3,其次为猪肉、牛肉和牛奶,分别为35 421.83、18 058.55和11 614.27万m3,2020年鄂尔多斯市所有动物产品的虚拟水总量为176 002.69万m3,见表3。
2.3 工业生产虚拟水计算
通过对现状年(2007年)工业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综合分析[17],根据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国民经济指标优化结果,确定2020年工业增加值为1 785.23亿元。根据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定额,计算得出2020年工业虚拟水总量为62 483.05万m3,见表4。
2.4 生活消费虚拟水计算
根据预测,2020年鄂尔多斯市人口将达到269.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16.34万人,农村人口达到52.66万人。根据城镇和农村的用水定额,并考虑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控制在12%,农村控制在4%,计算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居民生活消费的虚拟水总量为10 892.35万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虚拟水总量为9 691.05万m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虚拟水总量为12 01.31万m3,见表5。
2.5 生态环境虚拟水计算
(1)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水计算。根据2020年鄂尔多斯市的国民经济指标优化结果,全市生态虚拟水计算的主要参数(见表6),计算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蒸散需水量为2 410.29万m3,植物生长制造有机物需水量为24.35万m3,植被立地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为2.70万m3,将3个部分求和得到鄂尔多斯市生态需水总量为2 437.34万m3,见表7。
(2)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计算。根据2020年鄂尔多斯市规划数据,全市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总面积87 894.70hm2,各类工程综合需水量为1 725m3/hm2,计算得出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总量为15 161.84万m3,见表8。
万m3
(3)生态环境虚拟水计算。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用水虚拟水为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水与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建设虚拟水之和,计算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用水虚拟水总量为17 599.18万m3,见表9。
万m3
2.6 虚拟水消耗总量计算
根据前述对农作物、动物产品、工业产品、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虚拟水计算,计算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农作物实际消耗的虚拟水量为194 820.04万m3,比2007年增加109 524.05万m3,增加较多[17];人均虚拟水总量为1 108.23m3/(人·a),比2007年略有减少。与2007年相同[17],2020年鄂尔多斯市农作物消耗的虚拟水量最大;其次是工业产品,消耗的虚拟水量为62 483.05万m3;动物产品消耗的虚拟水量为12 320.19万m3,生活和生态环境消耗的虚拟水量分别为10 892.35和17 599.18万m3,见表10。
2.7 居民消费产品的虚拟水量
根据多年统计资料,到2020年鄂尔多斯市居民消费品结构略有变化,居民消费品主要包括粮食、大豆、油类、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禽蛋、蔬菜、水果等,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消费各产品的数量见表11。计算得出2020年鄂尔多斯市居民实际消费产品的虚拟水量为179 483.3万m3,其中城镇居民125 723.0万m3,农牧民53 760.3万m3。与现状年不同,由于2020年城镇化率的提高,农牧民消费的虚拟水总量明显减少,而城镇居民消费的虚拟水总量显著增大。
2.8 虚拟水结果分析
从虚拟水消耗总量分析,2020年鄂尔多斯市消耗的虚拟水消耗总量为298 114.81万m3,而根据鄂尔多斯市水资源评价数据,该地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01 706.00万m3,尚有96 408.81万m3水量亏缺;通过虚拟水贸易数据得出生产该地区本地居民所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水资源需求总量为207 974.82万m3,本地消费的那部分进口虚拟水总量为10201.21万m3,该指标比2007年增加显著,净增109 524.05万m3;但2020年本地区人均虚拟水量为1 108.23m3/(人·a),比2007年略有减少。
从虚拟水消费结构分析,鄂尔多斯市2020年农作物消耗的虚拟水量最大,占消费虚拟水总量的65.35%,其次是工业产品,占消费虚拟水总量的20.96%。而农作物产品消费虚拟水消费总量最高的是玉米,占农作物消费虚拟水总量的41.31%,其次是薯类,占农作物消费虚拟水总量的21.88%,但单位产品消费虚拟水最多的是麻类,最少的是甜菜。由于该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居民生活用水比例很低,2020年鄂尔多斯市居民生活实际消费产品的虚拟水量为10 892.35万m3,仅占虚拟水总量的3.65%。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是该地区的一项重要指标和任务,因此用于生态环境的虚拟水量为17 599.18万m3,占虚拟水总量的5.90%。由此可看出该地区虚拟水消费仍以农业为主,由于该地区针对工业有严格的用水控制,工业虚拟水消费比例不高,虚拟水消费总体合理。
3 结语
(1)虚拟水生产的计算由于影响因素多,目前在计算方法上还多是保守的估算,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但从虚拟水角度分析区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情况为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针对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运用虚拟水理论分析各行业的水资源消费情况,可以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将有限的水资源投入到低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该区域的水资源紧缺压力和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市2020年实际消耗的虚拟水总量为194 820.04万m3,比2007年增加109 524.05万m3,增加较多;人均虚拟水量为1 108.23 m3/(人·a)。其中农作物消耗的虚拟水量最大,为194 820.04万m3,占消费虚拟水总量的65.35%;依次是工业产品、动物产品及生活生态环境消耗的虚拟水量。
摘要:以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优化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农作物、动物产品、工业生产、生活消费和生态环境虚拟水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2020年农作物消耗的虚拟水量最大,占消费虚拟水总量的65.35%,其次是工业产品,占消费虚拟水总量的20.96%;而农作物产品消费虚拟水消费总量最高的是玉米,占农作物消费虚拟水总量的41.31%,其次是薯类,占农作物消费虚拟水总量的21.88%,但单位产品消费虚拟水最多的是麻类,最少的是甜菜;运用虚拟水理论分析各行业的水资源消费情况,可以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该区域的水资源紧缺压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