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司概念

2024-08-13

财务公司概念(精选5篇)

财务公司概念 篇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CF)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 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 但系统地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 始于1961年成立并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研究系列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研究部。概念框架是由若干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体系, 为了突出这一体系是属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突出在诸多基本概念中目标这一概念的重要地位, CF经常被称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中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同与它相关联的若干会计概念共同组成的理论体系。

综观目前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美国的CF更具代表性。所以, 本文以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主线, 通过比较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 美国CF概述。

美国于1974年6月首先发表了一份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录研究小组报告的思考》, 这份文件第一次使用概念框架的术语, 在此后的1978年~2000年间, 美国陆续共发表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 :

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1978年11月) , 介绍了会计目的效用。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1980年5月) , 考察了能使会计信息有用的质量特征。

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 (1980年12月) , 对诸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之类的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作了定义。

SFAC No.4:《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 (1980年12月) , 后为SFAC No.6所代替。

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1984年12月) , 提出了五个基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对哪些信息应正式的包括在财务报表中提出了指导。

SFAC 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 (1985年12月) , 它取代了SFAC No.3, 并将SFAC No.4也包括在内。

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2002年2月) , 它是对前6辑SFAC中存在的缺陷的弥补。

以上前6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标志着美国CF体系基本形成。第7份概念公告标志着会计理论从此真正走上了实现财务会计“价值计量”之路。从这7份概念公告可以看出: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类似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2、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与中立性。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4、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盈利确认的补充指南: (1) 收入:已赚得、已实现或可实现; (2) 费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消耗 (耗用) 或发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5、计量单位按名义美元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表述多种项目, 视项目的性质、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而采用下列不同属性: (1) 历史成本; (2) 现行成本; (3) 现行市价; (4) 可实现净值; (5) 公允价值。

(二) 美国CF的主要贡献。

在美国, 通过CF逐步确立了会计的科学化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美国SFAC主要的特点及贡献在于:

1、以目标为制定CF的起点, 并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FASB的这一做法, 几乎影响世界后来的所有的CF制定者, 在所有的CF文献中, 基本假设概念几乎不再出现在正文中;SFAC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 对世界各国会计目标的建立影响深远。

2、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

3、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整框架及其层次联系。FASB把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主要质量, 这一点也为其他国家CF所效仿。

4、给出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定义并影响了其他CF制定者。仅就适用企业的报表看, FASB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等共10项要素。同时, 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以前的文献, FASB在要素的定义上有重要的突破:对要素下定义的目的很明确, 即为了在记录上和报表中确认各要素提供一项最基本的标准;要素定义是由要素的若干特点合成的。

5、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重要创新。在确认方面, 提出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同时补充了对盈利构成内容确认的补充指南。在计量方面, FASB仍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 但SFAC No.7则鲜明地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

(三) 美国CF的不足之处。

美国的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含混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1、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 犯有与其制定的财务准则同样的毛病, 那就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 重点不突出, 且论述重复甚至有明显的矛盾。

2、在其研究项目中缺少“财务报表的列报和财务报表其他手段的披露”。

3、FASB七份概念公告中存在不少矛盾和含糊不清之处。例如, 第6号概念公告中第168段曾强调指出:要使某一项目成为资产, 必须符合含有未来的经济利益、该利益为主体所获得、交易和事项已经发生共3个基本特征。同时, 它又在第172段强调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产的本质和作为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有何区别?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 概念框架比较具体,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结点。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 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 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 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 因此, 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1、概念框架的构建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在要求。

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 并指导会计实践, 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要求我们尽快构建概念框架。

起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 与16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不协调。因此, 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概念框架的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的大趋势。

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

(二) 启示

1、在财务会计目标方面,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美国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应该遵循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一方面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下会计的原始目标, 而且在国内外会计丑闻频发的时代, 我们不得不吸取教训, 重视受托责任的履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逐渐呈现多元化。为了保证CF的前瞻性, 目前应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的两者的融合。

2、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虽然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 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不能由此断言可靠性重于相关性, 因为问题的缓急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轻重。就我国的会计现状来看, 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 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由此忽视相关性。从根本上说, 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

3、在财务报表要素方面, 我国目前是6要素,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 有关收益要素的定义和分类分歧最大。而我国利润要素的定义值得探讨。首先, 既然资产是企业获利的资源, 那么利润也由资产而生, 即依附于资产。因此, 其定义应揭示其本质, 采用资产负债观。其次, 如果按照我国“收入-费用=利润”, 即收入费用观, 实际上没有必要将利润单独列为一项要素。因为它只反映了一种数量关系, 并未揭示三者交易与事项的内在联系。因此, 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定义, 即从权益所有者之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净资产的增加。这样就不仅仅是收入和费用数量上的差额了, 而通过交易和事项 (收入、费用的产生过程) , 最终体现为净资产 (回归到资产) 。这个定义揭示了其本质, 将流量要素与存量要素联系起来, 揭示了资金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的内在关系。

4、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 确认应该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如购买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后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记入报表的过程;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和减值则属于后续确认;固定资产报废从报表上删除则属于终止确认。而从一个项目的确认阶段来看, 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题.中国农业会计, 2006.7:4-5.

[2]苏正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兰州理工大学, 2007.6-9.

[3]葛家澍, 叶丰滢, 陈秧秧, 徐跃.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 2005.4:82-85.

[4]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4:5-11.

[5]袁国红.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形——兼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会计之友, 2006.10:16-17.

[6]吕红燕, 王华明.浅谈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代经贸, 2007.11:157-158.

财务公司概念 篇2

财务081 第六组

组员:

200800706026 潘贞苗 200800706027 张丽铮

200800706028 胡敏 200800706029 许秋城 200800706030 卢浩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财务风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各行业领域的关注,更多的人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本文以财务风险的定义为中心,顺承财务风险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分析财务风险的原因,并针对这几项原因分析解决和预防的方法,同时还介绍现今常用解决财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风险;理论发展;原因;防治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产生财务风险。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财务风险最毫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 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财务风险有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决策理论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的狭义定义。风险不只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

二、财务风险理论发展

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要求企业经营者要进行经常性财务,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決策。风险管理的定义和风险的定义一样,国内外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六大管理功能之一。这种观点来自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法约尔。法约尔在其1949年发表的著作《一般与工业革命》中认为,风险管理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只不过,费尧书中的“安全活动”所指的范围远比现在“风险管理活动”所指的范围要小。

美国风险管理学家格理森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这一组织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而:(1)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

(2)建立一种过程用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如何进行评估;

(3)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控制企业风险和处理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1964年,美国风险管理专家威廉姆斯和汉斯在其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要素。并认为,尽管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在操作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都有着相同的确定要素。这些共同的风险管理要素是:企业风险任务的确定;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评价;企业风险控制;企业风险融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反馈。(1.百度百科)

著名的风险管理顾问费力克斯•克洛曼和约维•海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观点是基于企业作为“系统”这一结构的。该观点认为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系统,该观点是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理论技术运用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理论界的普遍认识是将公司风险管理看作为各经济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度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措施防范控制风险,用合理经济的手段综合处理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

三、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规模扩张

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个企业在做出规模扩张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无限度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终将导致企业失败。(二)投资失误

巨人集团曾一度涉足电脑业、保健业和房地产业等,德隆也在短短的几年内进入到十几个他们不熟悉的领域.而在新进入的领域中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得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有限的资金被套死。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费用。但是过度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导致的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方面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经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基础上,即当出现可能“相关多元化”。(三)内部控制不力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从而影在事项、管理风险。将其控制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四)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 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

(五)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针对上述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加强财务预算,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控制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为此,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从董事长各级职能部门及每个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将风险管理融人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三)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四)利用信息系统来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风险

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都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导致的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的变化,信息系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有关经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当出现可能 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索时,能预先发出风险警告,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中心,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将其控制在企业风险容量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六)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重要。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企业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除了以上的的针对以上原因提出的解决方法之外,还有以下常用的的风险的管理方法。

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损失。企业可以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规避风险。一是决策时,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备选方案,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财务活动予以回避;二是实施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

(二)预防风险。当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时,企业可以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企业销售产品形成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较高的,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确定其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从而降低坏账发生率。风险一旦爆发,企业将蒙受较大损失的,应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如风险基金和坏账准备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三)分散风险。财务风险分散是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元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等措施分散相应风险。以多元化经营为例,这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通常做法。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分散财务风险。

(四)转移风险。财务风险转移是企业通过保险、签订合同、转包等形式把财务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但同时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保险费、履约保证金、手续费、收益分成等。转移风险通常有多种形式:(1)购买保险;(2)签订远期合同;(3)开展期货交易;

(五)转包,将风险大的业务,采用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的方式,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经营,企业定期收取承包费或租金;等等。

企业应当能够通过适当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识别与评估不同财务活动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既要控制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又要控制财务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以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稳健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933533.百度百科

[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 风险管理和保险(第12版).JAMES S.TRIESCHMANN、ROBERT E.HOYT、DAVID W.SOMMER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出版)

[4] 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经济师》-2006年3期

[5] 温桂菊,田兴胜.论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01 [7] 李祚梅.财务风险管理之我见.《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3-17

[8] 宋文静.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管理.《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9]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会计研究》 PKU CSSCI-2008年10期

[10] 崔洁,袁放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理论导刊》 PKU CSSCI-2011年4期 [11] 高雷,戴勇.管理层激励、企业发展潜力与财务风险——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PKU CSSCI-2011年3期

[12] 齐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会计之友》 PKU-2009年21期 [13] 栾玉梅.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民营科技》2010年 第1期

[14] 于元元.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概述.《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10-03-19

[15]

赵远夕.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风险分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我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构建 篇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76年将其定义为一部章程, 认为概念框架是一套目标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系。1980年5月FASB又将概念框架的定义调整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致的准则”。

IASB将概念框架解释为为外部使用者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 为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指南, 指导解决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解释中没有直接表述的会计问题。

对比FASB和IASB对于概念框架的界定, 不难看出, 两个最为权威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认为概念框架是为准则的制定提供指导, 而FASB对概念框架的界定更侧重于认为其是会计理论, 规范财务会计的目标和基本概念。IASB对概念框架的界定则侧重于以报表为目的, 规范报表编制和列报, 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FASB的表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IASB的表述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从概念框架的形式上来看, 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前后存在逻辑继起性的概念公告所组成, 各个文件相对独立, 增减时无需触及其他未涉及到的内容, 而且FASB对概念框架的修改是通过不断发布新的公告来替代旧的公告, 使用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框架的内容发展变化过程。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则是一份独立的公告, 分章论述所有基本概念, 内容简洁, 扼要, 但是如果需要变更时, 则往往需要通盘修订。

笔者认为, 概念框架应当是会计理论中最具实用性的部分, 用于解释现有的准则和实务并预测未来的准则与实务, 为现有的准则寻找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借口”和“依据”, 涉及会计实务中亟须取得一致认可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概念框架并不是会计理论的全部, 会计理论体系要宽得多, 不仅包括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会计历史, 还包括会计研究方法论以及会计方法的理论, 从学科上看还应包括成本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 而这些并不是概念框架所讨论的范畴。

2 对我国《基本准则》的认识

《企业会计准则》的官方制定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 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 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但我国学术界认为《基本准则》并不是概念框架, 理由主要有:一是概念框架不应该是准则的组成内容, 概念框架属于理论, 而会计准则是集“技术性”、“经济后果性”、“政治性”等特征的实务规范或会计政策。理论可以脱离会计准则而独立存在, 基本准则则不然。它比具体准则更有权威, 它可以指导具体准则, 因而它有强制性。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共同构成会计准则体系, 所以它不能离开具体准则而独立存在。二是从制定的逻辑顺序看, 是先有概念框架, 后有具体会计准则, 而我国则是“同步制定”。三是我国的基本准则在体系上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关联性, 理论阐述不够充分且缺乏深度。四是概念框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准则的制定, 解决准则中尚未规定的问题, 明确准则未来的发展, 而我国基本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因而不能算是概念框架。

3 对我国构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设想

鉴于我国目前并没有概念框架, 为了实现与国际趋同, 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框架。但是与FASB和IASB不同的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 法律体系也不完善,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种种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概念框架应当由官方机构来颁布, 制定的概念框架应当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官方组织在制定概念框架时应当广泛听取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中介机构、职业团体及证券界等各方面的意见, 构建更为可理解的概念框架。

在构建我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具体步骤上, 由于我国基本准则中部分内容同概念框架所阐述的内容相似, 因此笔者认同葛家澍在2006年提出的观点, 认为我国的概念框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 等到时机成熟, 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框架。2002年, IASB与FASB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 逐渐意识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异的重要性, 并将“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列入趋同计划, IASB和FASB的联合做法也可以看出未来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将走向更进一步的趋同, 因此, 待我国市场条件成熟之后, 应当适时加入国际认同的概念框架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1]云红, 李艳云.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 2009, (06) :03-05.

[2]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可以分两步走[R].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准则发展, 2006.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篇4

根据现有的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及有关解释, 笔者认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前后一贯、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一般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和评估会计准则的制定, 并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起基本的规范作用。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简称“基本准则”) 。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流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 体现了国际趋同, 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相比, 两者还存在如下一些本质的区别: (1) 法律地位不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 不属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基本准则属于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基本准则的地位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相比明显偏低, 且与其“准则的准则”地位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2) 性质和定位不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为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前后一贯的概念框架, 其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而我国基本准则制定的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此外, 在使用对象方面,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主要使用者是准则制定者, 而我国基本准则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由此可见, 我国基本准则是身兼两职的, 既规范会计实务, 又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3) 形式不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会计理论文件, 其文体比较自由, 逻辑关系比较严密, 通常可以自由发挥, 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阐述比较详细, 因而即使是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 也会变得易于理解。而我国基本准则采用的是法律条文的形式, 一般是粗线条的、抽象化的, 通常缺乏逻辑性, 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阐述, 因而不容易理解。 (4) 具体内容方面的差异。《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在财务报表的目标、基本假设、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告等内容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在财务报表目标方面:《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确定的目标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 并将“决策有用”作为首要目标, “受托责任”作为次要目标;我国基本准则虽然也同时体现了这两个目标, 但未明确指出这两个目标的主次地位, 两者似乎是平行的。在质量特征方面:《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确定的质量特征有层次结构上的差别, 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并规定了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涉及这一点, 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会计信息的八项质量要求。

因此,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需求, 我国构建实质上与形式上相统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的原则

1. 坚持总体性原则。

在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 我们要有一个总体观念, 确立总体上应包括哪些基本概念, 划分为哪几个层次,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性规划与研究。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应保持各部分逻辑上的统一, 从而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成一体。

2. 科学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 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性, 即所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具有完整性、逻辑性、多元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当然, 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对我国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会计环境的客观把握的基础上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兼顾实用性原则, 即所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服务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评估的实践。

3. 既体现中国特色, 又体现国际趋同。

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会计的技术性可以确保各国之间的会计程序、方法、技术和一些基本的会计概念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会计的社会性源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具体差异。为此, 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 一方面, 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充分考虑我国的客观实际, 从而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学习和借鉴国外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先进经验, 并努力体现国际趋同, 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客观要求。

4. 体现公允价值理念。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公允价值成为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IASB和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正在沿着“决策有用性→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观→公允价值”的思路推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体现公允价值理念。因此, 我国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应该体现公允价值理念。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现有会计法规的协调问题

1.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协调。

我国会计界对于如何处理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问题,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同一论, 将基本准则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改; (2) 并存论, 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 再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 替代论, 取消基本准则, 重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准则的身份。鉴于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在内容和性质上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距甚远, 难以真正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因此, 笔者主张替代论, 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协调。

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1992年的基本准则中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进行了修正, 对规范我国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2006年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实质上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又一次更新。因此, 鉴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相互交叉的地方,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冲突, 笔者认为,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已完成其历史使命, 可适时将其废止, 对其财务报告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体现;对其规定的法律责任部分, 我们可以在《会计法》中予以反映和规范, 而没有必要再单设一个条例来加以规范。

总之,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独立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 使其真正作为制定、评价和使用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 不仅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也指导会计制度的制定, 甚至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的情况下, 还可以为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使用者和审计师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主体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 具有经济后果的特征。鉴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 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这种经济后果的能力, 只有政府才有这种协调能力。因此,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发布, 并在制定的过程中听取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中介机构、职业团体及证券界等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成功经验, 以保持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前瞻性。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

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而言, FASB与IASB明显不同。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前后存在逻辑继起性的概念公告所组成, 每一个基本概念形成一份单独的文件。其主要优点是:各个文件相互独立, 可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进行增添, 而无须触及其他未曾涉及的独立的概念公告。而I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则是一份独立的公告, 分章论述所有基本概念, 其主要优点是简洁和扼要, 缺点是如果需要变更时, 则往往需要通盘修订。因此, 对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 笔者认为, 可结合FASB和I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优点, 即由一份独立的总体要求性文件加上一系列的涉及财务会计概念 (如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披露等) 的多份独立的概念公告组成, 以便在需要修订时, 直接修改相关文件, 而无须对其他未涉及部分进行修订。

五、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西方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共性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的列报等。鉴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我国基本准则制定的经验, 笔者认为,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是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二层次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层次是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财务报告的列报。并且应该按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要素的确认→要素的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

1. 会计目标。

鉴于我国当前的国情, 我国的会计目标目前只能定位为受托责任为主、决策有用为辅的多层次会计目标体系, 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报告主体。即对于未上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部分民营企业, 由于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税务机关、民营企业业主等, 因此将它们的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而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 由于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当前或潜在的投资者, 因此将它们的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

2. 会计假设。

基本假设来自于环境, 体现环境的特征。21世纪, 以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使传统四大基本会计假设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其受冲击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因此, 面对变化不断的新经济环境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对传统假设作必要的更新与补充: (1) 应该扩大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与外延, 使它不仅包括实体主体, 也包括虚拟主体; (2)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增加暂时性假设, 并将它作为持续经营假设的子假设; (3) 将会计分期假设的间隔期缩小, 甚至建立实时报告系统; (4) 将非货币计量作为货币计量的补充; (5) 增设会计计量属性假设等。

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关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应从我国的会计目标出发, 将我国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质量, 另一类是财务报表列报质量, 同时充分考虑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这两个限制性条件 (如下图所示) 。

4. 会计要素的界定、确认、计量。

(1) 会计要素的界定。我国基本准则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与FASB、IASB相比, 我国的划分相对要粗略些, 而与IASB的分类基本相当。但IASB反映财务业绩的要素为收益和费用, 而我国为收入和费用, IASB收益的概念范围比收入要广, 它不仅包括收入, 而且包括利得。因此, 笔者建议,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的设置在吸收基本准则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还应增加“利得”与“损失”要素, 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

(2) 会计要素的确认。 (1) 确认的含义。确认是指决定某一项目是否记入财务会计要素以及记入哪个财务会计要素的过程。美国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确认”定义为:将某一个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要素正式列入某一会计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同时用文字和数字对一个项目进行描述, 并将其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我国基本准则未对确认进行定义, 这不利于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因此, 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借鉴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有关确认的定义, 对我国确认的概念加以界定。 (2) 确认的标准。我国的确认标准与IASB基本相同, 即某项目只有在同时满足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时, 才能对该项目予以确认。只是我国基本准则是分项列示的。为了更好地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我国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在总则中明确确认标准的总体要求。

(3) 会计要素的计量。我国基本准则第九章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五种计量属性, 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可见, 我国基本准则在计量属性方面部分借鉴了FASB、IASB的规定, 并且允许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会计计量模式。但是, 我国基本准则并没有明确每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 即应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 采用其中的哪一种计量属性, 这势必导致实务中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随意性,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对各种计量属性的具体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予以详尽描述, 并对如何选择计量属性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使选择的计量属性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 并允许企业根据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计量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考虑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5. 财务报告的列报。

我国2006年2月15日修订的基本准则基本上吸取了美国FASB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经验教训, 将财务报告的列报纳入了基本准则。但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表外财务信息的关注还不够, 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 缺乏规范财务报告的内容, 同时对报表的编制方式、编制依据、合并报表的定义、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等问题均未涉及。因此, 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 应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用独立的篇幅对财务报告表外披露部分进行详细规定, 并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 以真正发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杜兴强, 章永奎.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3].常勋.国际会计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汪祥耀等.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分析 篇5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

1FASB有关CF的内容及其评价

CF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组织有不同的称谓, 但在内容上大致相同。CF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美国是研究CF最早且水平最高的国家, 其他国家的CF一般都是参照美国的现有研究成果并进行适当修改形成的, 因此本文以美国的CF为代表详述了它的内容并进行评价。

FASB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从1978年到2000年总共发布了7个公告, 现发挥作用的有6个 (SFAC1、2、4、5、6、7) , 这7份公告共同组成了美国的CF。

FASB将主要的信息使用者锁定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类似的利益相关者身上, 提供的信息也主要是有利于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 而未考虑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的需求。这也许是与美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政府的发挥的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不明显、企业所有权掌握在广大私人投资者手中、国有控股企业少之又少的国情有关。但政府作为“有形的手”的作用始终不可小觑,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 随着美国政府不断的加大加深经济干预, 甚至被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政府职能的“中国化”, FASB将政府排除在信息主要使用者之外显然是不够明智的。

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F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这个体系视“效益>成本”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约束条件, 只有当会计信息产生的效益高于成本时才值得提供信息;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于那些对企业和经济活动较为了解, 而又愿意花费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 对决策无用的信息不值得提供;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针对决策的首要质量, 其中相关性包括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 可靠性包括可核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 这两个特征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无误且有助于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项的可能结果, 或可以证实、纠正以往的预期结果, 从而影响决策;可比性、一致性是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它们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区分经济情况的异同;所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以重要性为“过滤器”, 只有重要的信息才会出现在报告中。

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但CF的研究与构建工作已经进行了很久, 社会各界也急切盼望即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趋同的高质量的CF的出台。由于我国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内容上与各国概念框架基本相似, 因此国际上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看成是我国的概念框架, 葛家澍教授认为它是我国构建CF两个步骤中的第一步, 属于未成熟的CF。本文暂且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的CF, 对它的内容进行了描述, 并参照FASB的CF进行了简要评价。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属于会计准则体系, 直接指导具体准则又高于具体准则。在这点上不同于FASB的CF, 后者独立于具体准则且在实务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小于具体准则, 换句话说, 当CF与具体准则发生冲突时, 人们遵循的规范是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凌驾于CF之上, FASB的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CF形同虚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中明确提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与FASB的CF相比, 目标同时突出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 是全面的, 信息使用者的涵盖范围也更广 (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 。基本准则紧接着目标之后明确提出了会计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与FASB的含糊其辞相比, 我国明显的更重视会计假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明确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中提出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是多层次的:“效益>成本”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于那些对企业和经济活动较为了解, 而又愿意花费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如实反映和可比性是首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其中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确认价值和及时性, 如实反映包括可验证性 (直接可验证性和间接可验证性) 、中立性和完整性;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性 (不同企业的相同业务可比) 和纵向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所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以重要性为确认的界限, 只有重要的信息才会出现在报告中。相关性、如实反映和可比性的优先顺序为: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彭玉龙.构建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征求意见稿) [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06) .

[2]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生物质气下一篇:虚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