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差异

2024-10-09

尊重个性差异(精选12篇)

尊重个性差异 篇1

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人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人们所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对叶片;人海茫茫,教师找不到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自然也就寻不见对任何学生都适用的教育方法.

很多教育失误都是由对学生的偏见引发的,我们所理解的“偏见”就是用旧框框、不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人、物或形势.显而易见,教学偏见就是指与教学相关的偏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对学生采取的不同的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些人、冷漠另一些人的思想或行为.我们知道:偏见省劲的思考,是思想的斜视.因此,避免对学生的偏见,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要避免对学生的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对偏见的成因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迁怨心理;先入为主的“灰色背景”;对陈腐观念的屈从;顽固的权威情结;此外,环境误读、心理迷障、个人好恶的强行输出等都可能造成偏见.对于“迁怨心理”,教育者首先要责问自己:对此人此事怨得在理吗?有没有搞错所怨对象?如果搞错了,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本身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避免不良结果的产生?对于“灰色背景”,教育者首先要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暂且将每名学生视为“零背景”与“零档案”呢?若这样想,这样去做,我想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要克服主观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师就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正如陶行之所说,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爱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应没有教育.同时,爱本身就是教育,爱是培养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克服主观偏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差异

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方面和基础好坏等因素,对学习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要承认这个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例如在教授《古诗二首》后,让学生再从课外说出写有关春天的诗句时,班中朱雨桐一口所说出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后,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而周明伟只说出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课堂立即哄堂大笑.这时,他脸红得像斗败的公鸡.见此情景,我说:“周明伟同学虽然没有完全听清楚老师提问的要求,而他所说的诗句虽不课外得来,但也是有关春天的呀,况且他第一个举手发言,声音多响亮啊!你说他多勇敢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时,他红红的脸渐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差异

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景所支配,加上可控性较差的情感特点,学生在某些环境的影响下,情感上比较会出现消极和积极的差异.教学中,对一些消极的情感,不能使用盛气凌人的语言去扼制,而应带着温和目光、商量的口吻、鼓励的手语,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如学了《北风和小鱼》一文后,你喜欢谁,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小鱼,因为它不畏惧北风勇敢又机灵.但张哲奇却站起来说:“我喜欢北风,因为他所向无敌、很威风.”然而,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北风吹落梧桐树叶,吹跑鸟儿是真的威风吗?通过讨论,张哲奇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北风是自以为是,欺负弱小,我现在不喜欢他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三、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心理学家加德纳以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此,当他们遇到某一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教学时,我们要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评价.如讲完了《大松树和小松树》一文后,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对象是谁?为什么?有的说,我喜欢大松树,因为他很虚心,不骄傲;有的说,我喜欢风伯伯,因为他及时提醒小松树,而且态度温和;还有的说,我喜欢小松树,因为他虽有点自高自大,但是他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了!最后,我作了总结:“你们多有主见呀,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以后,我们一定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认识事物,看待问题,领悟中心.”

教师除了明确这样的教学思想外,还必须想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积极改革,在个性化阅读、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分层教学、作业超市等方面教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班组授课制,如何在这样一个学生集中的课堂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努力.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尽可能地避免对学生的偏见,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可让学生讲”.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 篇2

教育随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爱好、特长也是不同的。如果老师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幼儿的缺点上,幼儿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往往会灰心丧气、怕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更加焦虑。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指导。要帮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势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优势项带动自己的不足之处,取得进步。

敏敏小朋友是位性格非常开朗的小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她接受新知识非常快,画画也画的不错,经常有一些小朋友围着她。但是有时她也十分顽皮,会带头不遵守纪律。这时,我就会跟她说清道理,并请她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助老师。一段时间后,敏敏真的成了老师的小帮手了。

尊重差异,实行个性教育 篇3

个性教育的缺失

有这样一幅漫画:上半部分,一位教师手持写着“开学”二字的卡片,学生们的脑袋被画得形态各异,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下半部分是一位教师手捧“毕业”二字的卡片,而此时的学生们,脑袋则被弄得“整齐划一”,个个变成圆圆的了。这幅漫画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的弊端。入学前,学生是性格、兴趣各不相同的人;毕业时,他们成了相似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应试为唯一目标的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我们平时常说的“瞄准高考”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什么、教什么天经地义。为保证升学率,学校往往砍去一切非高考科目,只留下高考考试科目,这样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很难得到体现。只要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不管他有无特长,不管他品行如何,更不管他身体状况。实际上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教育,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未来。现在很多人有“才力”但无“能力”,以致在工作中处处碰壁,这就是没能接受个性教育的结果。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视为教育的终级目标,一切教育手段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前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教育。可见,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个性教育反对整齐划一,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过去,我们很少真正实行个性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统得过死,从教育目的、制度到课程、教材、形式、方法无不强求一律,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是一个模式铸造出来的,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样做的弊端,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如高考施行分省命题;教材施行“一纲多本”,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改革的任务。地方课程的核心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些措施只能解决地区与地区的差异,还不能解决学生与学生的差异。解决学生与学生的差异只能靠我们老师。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就性格来说,有人坚定果断,有人优柔寡断;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自觉,有人被动;有人自制力强,有人任性。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这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不同学生怎样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出现个性差异。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都很注重个性教育。孔子很注重因材施教,有时不同的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也会给予不同的回答。一次子路问孔子,遇到事情是否应当立即行动,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够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呢?”后来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立即行动。”公华西对孔子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孔子解释说:“冉有平时做事畏缩,所以我要给他鼓励,而子路胆子大,血气方刚,所以我要让他请示父兄,三思而后行。”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人性三品说”,将所有人的人性分成上、中、下三品(三等),主张区分人性因材施教。这相对于性善、性恶论等将人性一视同仁的观点来说无疑是重大的进步,其正确性、先进性毋庸置疑。我们要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施行个性教育需要我们宽宏大量,能够宽容对待学生。有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于是,学生的创造热情受到挫伤。虽然学生的看法不一定对,但他说出来的都是自己认真思考过的,我们要尊重他的思考成果,对他们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后再鼓励,或者鼓励后再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敢于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

实行个性教育就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个性特长,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概念,也就是个性教育和特长教育。个性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教育;特长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智育概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都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要求学生服从,要求整齐划一,这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萎缩,无法产生大师级的人才。个性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恰恰是我国教育的弱点所在。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只有具有个性、能够创新的学生才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尊重个性差异 篇4

在我所带的这届学生中, 有一名学生在高二刚入班时, 非常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平常的课堂活动中, 表现得很消极。我耐心地和他谈心, 但收效甚微。后来我从他以前的任课老师那儿了解到,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 脾气非常倔强, 我行我素, 不太乐意跟他人交流。在此情况下, 我意识到, 对这样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 只有充分尊重他的想法, 因势利导, 日久天长, 他会有所转变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 从学习到学校生活。虽然很多时候, 他都是爱理不理的, 但我没放弃。就这样一个学期结束了, 到了高三这个关键学年, 我明显察觉到了他的转变。让我非常惊讶的是, 他竟然经常主动问我问题。有一次, 他还就他的学习现状和我商量能否让他自主安排作业时间。现在, 我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明亮的眼睛, 课后也能感受到他温暖的微笑。他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多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转变态度, 转变方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 解除学生的束缚, 与学生积极互动,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 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二关注并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面对众多个体, 必须作一番研究。教师不但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分析, 而且还要从具体的环境中去思考, 努力寻找其产生的根源, 寻求解决的方案, 如果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一定要做正面的引导、鼓励, 以期发挥正效应;如果是不利于成长, 教师必须做疏导, 正确解释, 帮助学生克服不足, 促进发展。

既然差异是一种资源, 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才会摆正自己的位置, 建立正确的观念, 端正思想。学生是一面镜子, 有多少学生就应有多少面镜子, 每面镜子里所照出的是精彩活泼的人性, 当教师在感情上接纳了个体, 才会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并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绝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要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得当, 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个性很有必要。尊重学生个性, 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 树立自信心。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尊重差异作文 篇5

尊重差异作文

大自然对世界上的各种生灵是极其包容的。当面对鸟儿对飞翔的着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方蔚蓝的天空;当面对老虎对奔跑的热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片广阔的大地;当面对鱼儿对畅游的热爱时,大自然则赐予了它一片深邃的海洋。正因为大自然对世间各物差异的尊重,才构成纷繁多彩的大千世界。自然界尊重差异,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流经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一场影响古今中外的论战华丽地拉开了序幕。诸子百家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展开激烈的论战:儒家倡“仁”,法家倡“法”,墨家倡“兼爱”,道家倡“道”……尽管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有差异,但他们却仍然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于是,思想的碰撞创造出更为强烈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若没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诸子百家中仅剩下一家,那我们的中华文化将会变得苍白。因此,尊重差异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来到那个举国同庆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尊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饮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让各少数民族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正因为尊重差异,中华民族迸发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若没有尊重差异,一个民心涣散的国家还能求发展图富强吗?由此可见,尊重差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今,尊重差异在教育方面却远远做得不够。20xx年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独行,是一种悲哀。在我看来,妈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同的,她可能有点小气,可能很温柔,也可能有点凶。但为什么不尊重每个母亲的差异,而仅仅套用“母亲是善良的”这一固定的套路呢?尊重差异在教育改革的途中变得越发重要。

尊重幼儿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篇6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尊重幼儿,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差异,关注差异

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幼儿特别的乖巧、招人喜欢;也有部分幼儿性格倔强、攻击行为严重,爱惹事生非,特别让人担心。如何对待幼儿的能力差异,尤其是那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呢?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而应该摸清每个幼儿自己原有的水平,全面了解他们的差异。如我班的孩子张正林,动手操作和自理能力掌握的较慢,但他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非常淡定,所以我对他格外的关心。每当放学回家时,其他孩子都焦急地等待父母来接自己回家,赶快穿衣服、站队,只有他一个人很淡定地坐在座位上,不穿衣服、不站队,也不趁机凑热闹。我想,也许是他不会穿衣服或是不想回家。于是,我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他,支持他,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要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你行!”“加油,你一定会很快穿好衣服、站好队。”“我们相信你。”很随便的几句话,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让他在实践中觉得自己一定行。一天他站在队伍里喊我,我对他翘了一个大拇指说:“你真棒,原来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他开心地望着小朋友和老师,这时我突然明白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相信一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促进个性化发展

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能对自己不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如杜少学是我班年龄最小的一位孩子,每当小朋友出去户外活动的时候,他都不能安静地站在队伍里,总忙着跑前跑后,可一看见老师拿活动器械,就赶快跑去帮忙,我就及时表扬他:“杜少学真棒,如果再改掉不站队的习惯就更好了。”他听到后好像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一天上早操的时间到了,他很快地站在队伍里,对着我说:“老师,你看我站好了。”我就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肯定了他的进步,还在他的额头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笑脸,他非常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习惯变得越来越好了,进步越来越快了!可见要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就必须要实施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好保持这种较近的距离和保持视线的接触。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用一个恰当的眼神、表情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

三、家园携手,共同教育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孩子们要奔跑、要攀爬,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巴、要捉虫,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和同伴一起玩,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包到底”,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从而导致幼儿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一社会性问题,我加大了家园联系的力度,通过家访、家园联系栏宣传育儿知识,家长开放日来幼儿园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等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如我班幼儿张钰彤,长年由爷爷奶奶照顾,来到幼儿园早晨不吃早饭,常常老师给她喂饭,我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她在家吃饭的情况,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过了一段时间她学会了自己吃饭,每当吃完饭时就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吃完了。”并让老师看看饭吃干净了没,这时老师及时对她表扬,她就高兴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并且帮老师督促其他小朋友快点吃饭,她的进步真快呀!这就是教师的指导、家庭的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的一种“合力”,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更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学会了参与做事。

每一位幼儿教师,应该学会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多提供机会和条件,给幼儿选择的自由,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 篇7

一、明确目标, 办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个性,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 树立自信。

我国要想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 应确立多样化人才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要想实现新突破、培养创新性人才,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长期以来, 中小学标准化的办学模式无视学生的差异,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不是培养适应学校的学生, 而是要办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要实现教育充满生机的“百花盛开”的局面, 就应从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文化体系入手, 探索学生差异发展的新路径, 从而创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特色教育。

二、实现三个转变, 促成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若要做到为学生提供适合差异发展的空间, 就必须从备课、上课和课堂评价的转变做起。

1.备课: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从目的而言, 是为了教师“好教”而备课还是为了学生“好学”而备课;二是从方法而言, 是研究“教”的方法还是研究“学”的方法;三是从效果而言, 是关注“教完了”还是关注“学会了”。笔者认为, 备课要从学生出发, 教师不要过多预设, 更不要把课堂设计成严密的流程图, 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因此, 备课要围绕以下“五变”展开:

(1) 把兴趣变成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学在其中。

(2) 把方法变成学生的方法。教师的方法不是学生的方法,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方法机械地灌输给学生, 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让学生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3) 把能力变成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生成能力, 而不是理论灌输。

(4) 把活动变成学生的活动。教师在备课中可设计多种活动, 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合作能力。

(5) 把成功变成学生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的成功, 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理解成功的内涵, 将学生引向成功。

2.上课: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参与”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发展”指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的兴趣、激情、方法、习惯和能力等都有所提升, 且能体验成功和快乐。需要指出的是, 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 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手、放权给学生, 具体应做到“五给”:给学生一个研究的任务, 让学生养成先做的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养成参与的习惯;给学生一个补充的机会,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氛围,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给学生一个点评的权利, 让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3.评价:由关注教学指标的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深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因为缺少以人为本的实践致使制约个性发展的锁链仍很牢固。教育期待深度变革, 更盼望“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的到来。问题的根本在于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 应以“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标准, 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一是尊重差异。学生的成长有快有慢, 快与慢只是节奏不同, 不是优劣之别。尊重差异就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二是关注过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每个细节做起, 在学习中得到收获, 在不断自我超越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是多元评价。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教学中就是要从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参加活动和展示特长等方面出发, 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并适时鼓励, 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学生不断增强自信的过程就是实现最好自我的过程。

三、构建“四个”体系, 探索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路径

1.规范必修、开发选修,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一,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逐步完善和扩大“走班制”分层教学, 通过“一本教材, 三个目标”,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二, 校本课程的个性化。一是开设精品必修课程, 二是构建选修课程超市, 三是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 办好学生社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2.以学定教、分层施教,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体系

教学载体:小班化、分层次、走班制。

教学原则:以学定教、分层施教。

教学策略:A层次 (自主成功班) , B层次 (尝试成功班) , C层次 (激励成功班) 。

教学要求:“一统五分”, 即在统一教材进度的前提下, 实现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考查、分层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学讲练成功教学法”。“学”即自主学习, “讲”即精讲点拨, “练”即巧练迁移, “成功”即超越自我。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成功教育”的理念, 实现学讲练的有机结合,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3.面向全体、关注过程,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理念:习惯奠基, 主动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策略:既注重学生成才, 又注重学生成人;既追求学生分数, 又注重学生特长;既关注学生习惯, 又关注学生发展。

教育载体:“511”工程, 即五个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诚信习惯, 良好的礼仪习惯, 良好的体育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个体育特长;一个艺术特长。

评价体系:“3310”体系, 一是建立每月一次的常规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性评价、每学年一次的标志性成果评价三个评价层次。二是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个评价体系。三是设立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科技素养、艺术素养10个评价纬度;同时, 设立10个方面的“新兴之星” (品德、文明、合作、学习、写作、科技、体育、才艺、演讲、自强) , 每学期 (年) 进行表彰。

4.自强不息、自我超越, 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文化体系

确立“一个目标”, 即“做最好的自己”。这要求每个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体验成功、充分发展;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要求每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让学生的成长因教师而精彩;员工做最好的自己, 要求每个员工关注细节, 在追求高质量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完善“两个机制”, 即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团队参与。

实现“三个到位”, 即角色到位、谋划到位、落实到位。

践行“四个新观念”, 即新教育观: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新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 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向成功;新教学观:由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 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新质量观:关注过程, 静待花开,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尊重个性差异 篇8

关键词:差异,尊重,自主性,反思

所谓差异阅读应是学生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应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真正展示个性,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只有尊重这种差异,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想, 张扬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的状态。为此, 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让学生在静中阅读, 静中思考,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文本;其次, 在阅读时, 周围的环境要美, 在学生读书时, 可以播放一些和文本情感想吻合的轻音乐, 让学生就着音乐走入书本的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时,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才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2. 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 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才个性飞扬, 丰富多彩。因此, 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 走“感悟体验”之路,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去“悟”。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不应该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应该跳出定向思维的樊篱,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上丰富文本和自我, 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 才能击撞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差异阅读中成长。

二、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的差异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1. 自我提问、探究

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 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阅读中思考, 多提几个为什么, 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 在预习时, 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在读中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然后再读, 如果是一些关于字词的疑问,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如果是一些较深层次的疑问,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相互讨论, 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

2. 自我赏析

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 在品赏过程中, 进行阅读反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金蝉脱壳》这一课,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 一位学生认为:“蝉背脱壳比较有趣, 因为它的颜色变化很快, 让我感到很神奇。”还有一位学生认为:“‘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 每颤动一次, 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 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 变成了棕黑色。’我感觉蝉儿在脱壳后长得很快, 让我无法想象。等蝉脱壳时我也想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 学生的自我赏析得到了扩展,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不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收获吗?

3. 自由评价

“以评价促发展, 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然而评价不应该仅仅来源于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 在评价时, 我们应倡导自由评价,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观点,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以读带写, 深刻反思

正如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了自知。”阅读正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 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亦即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受, 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以便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及努力程度投入更多的书籍之中。

三、加强课外的差异阅读指导

这种差异性阅读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 课内的读书只能是作为引导的一部分, 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让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 这是个性化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差异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

参考文献

尊重个性差异 篇9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把不一样的学生放在一个学校里,培养成一样的人。这句话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班主任,要正视现实,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都能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对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具体如下:

一、尊重差异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我们每接手一个班级,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等进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为了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使学生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只关注学生的中考成绩,单从表面数据上分析学生的学习差异,结果并不准确。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是要对学生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一位学生中考成绩一般,但其课堂思维比较敏捷,十分聪明。可每次月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什么原因呢?班主任要对该生进行比较深入地了解,进而准确地把握差异的形成原因。良师益友般的沟通是最好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该生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父母亲之间多年感情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将离婚事宜提上日程,致使该生没有一点安全感,学习成绩极不稳定,更不要说刻苦钻研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不仅要有稳定的学习环境,还要有和谐的家庭环境,更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科学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策略。

二、尊重差异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思考应对差异的策略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一般发号施令容易,获取发号施令之后的管理效果比较难。如,在平时的班主任管理中,学习上我们没少对学生的学习提要求,但总有一些学生不够刻苦,甚至不具备迎难而上的精神。部分学生不仅没有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就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例如,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父母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学历不高,大多是二十多年前没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初高中毕业生。虽然他们的学历平平,但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不愿意学习。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整天无所事事,打算毕业后回家经营父母的企业。对这样的学生,不管怎样要求他们刻苦学习,都无济于事。因此,尊重差异的班级管理要有科学的差异应对策略。再如,在和一个极不勤奋的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该生的父亲已经拉好了关系网,让他高中一毕业就进一个外资企业,专门做营销,前景相当不错。针对这样的学生,你喊多少刻苦学习的口号,都没有意义。我们要与这样的学生建立起正常的交往关系,使其看到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使学生产生刻苦学习的欲望。

三、尊重差异的班级管理需要科学地进行矫正差异的实践

著名的道德教育专家朱小曼教授,倡导德育的体验教育,让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验。平时的班级管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少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口头上的说教比较普遍,导致很多学生变成了两面人。我们都知道,学生家庭的贫富差别较大,高中学生业已开始存有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无论是出行、饮食还是衣着都喜欢攀比。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让学生去体验。如,在我们学校周围,有许多外来工,他们住的都很简陋,穿的也很破烂,吃的也很简单。但他们还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的是什么?说得现实一点,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因此,在平时,可以多让学生与外来务工者交流,让学生得到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体验性感受。当一些学生走近外来务工者时,很多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虽然不那样舒适,但比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环境要好得多。如果我们不努力,明天的我可能就是今天的他。经过体验,学生所受到的心灵震撼是比较强烈的。不再去比生活环境,转而主攻学科课程的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尊重个性差异 篇10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转变态度, 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 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戴着这些光环, 教师的地位崇高了, 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了, 他们不敢冒犯教师,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 对教师敬而畏之, 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 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 创新意识没有了, 特长得不到发挥, 个性得不到张扬,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 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 解除学生的束缚, 与学生积极互动,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 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 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 尽可能做到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 使学生在教师感染下可感到不慌乱、乐观, 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做到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及时沟通,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注意做到讲话明白、简练、清晰, 尽量使用幽默语言, 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 观察学生心理活动, 控制教学节奏,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 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 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 鼓励学生不畏困难, 知难而进。同时, 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 (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 的干扰, 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 还要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 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 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 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等学生, 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便答错也不加以指责, 而是帮助分析, 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 注意做到因人而异, 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 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 使他们变苦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 在教学形式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 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 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 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 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 使其由厌学变为学而知不足, 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 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 同时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细心引导, 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讲解, 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 去判断推理, 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 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 融会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 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 联成一个整体, 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差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这些差异,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注意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决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 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 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 有所提高。注意做到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 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重于“学”, 即以教师的“教”为主。注意通过讲解一些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 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 在能力方面主要达到“模仿”的层次, 使他们获得知识, 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注意做到“教”和“学”应并行, 并更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尽量缩减“教”的时间, 增加“学”的时间。讲课时着重放在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上, 使他们切实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 把握知识的内涵, 在能力方面达到“学会”的层次;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 学习上可“放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学”重于“教”。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多进行学法指导, 讲课时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 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对一些特殊意义上的差生, 须使自己能对他们的要求要恰当, 一步步地引向深入。注意既看到他们的闭锁心理, 又抓住他们内心强烈的求同性情, 从情感着手, 加大师生间信息交流, 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真诚, 更多的理解, 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发现的乐趣, 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也昂起头走自己的路。

尊重个性差异 篇11

质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高尔基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一定让小男孩进来呢?

2.小男孩跑出去后,高尔基为什么要大声喊呢?

3.小男孩哭了以后,高尔基为什么要赶紧站起来呢?

4.小男孩是怎样给高尔基照相的?

5.为什么小男孩要扔纸条呢?

6.从哪儿能看出这名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惊奇地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抓住了课文重点词语,有的是抓住了重点句子,有的是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段落,有的则是抓住了课文的重要内容。

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却不一样,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了提出问题的六种方法:即扣住重点词,质疑释难;抓住重点句,设疑推导;锁住重点段落,求疑思异;围绕课文内容,说疑寻解;重用学习伙伴,引疑解惑;强化课后习题,探疑深入。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质疑方法来提问题:于是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抓住了“闻名”一词提出了“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有的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提出了“为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有的学生则抓住重点段落提出了“为什么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还有的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从哪儿能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和“为什么赵州桥存在了1300年都没有倒塌呢”?可以说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激起子探究欲望。

学生之间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由于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产生了不同。例如,在讲授《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为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所以它成为了建桥史上的创举。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借助课外学习资源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是因为赵州桥比欧洲的石拱桥早了1100年,所以它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在解决“为什么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一问题时,使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他们有的认为赵州桥闻名世界是因为桥自身的雄伟、坚固和美观;有的认为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所以它才闻名于世界;而我们班的娜娜却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桥上留下了张果老的驴蹄印,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才让这座桥闻名于世的。”孩子独特的感受使我认识到,正是因为身为语文骨干教师的母亲平时注意了对女儿的文化熏陶,才使她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才使她的回答独树一帜。在解决“从哪儿能看出赵州桥美观”这个问题时,学生更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回答这一问题。他们有的是通过朗读来欣赏美;有的是靠想像来再现美;还有的是靠绘画来展示美。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我实施了以疑促思,以疑促学的教学原则,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了,想问题广了,认识问题深了。尤其是在续写《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时,学生的回答简直让我感到震惊。他们有的说:“小摄影师又回来给高尔基照相了。”学生的想法是高尔基的品德感染了小摄影师。有的说:“高尔基会到小男孩的家里去请他给自己照相。”这种续写进一步写出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升华了文章主题。还有的说:“三十年后,小男孩在高尔基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道路,成为了杂志社的记者。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小男孩给高尔基补照了相片。”

在几课的实践中,学生会提问题使我感到惊喜,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我感到震惊。扪心自问,不是我有高超的本领,而是我尊重他们,关注个体差异,给他们创设了质疑的空间,搭建了提升的平台。

尊重个性差异 篇12

关键词:Remona and Beezus,个体差异,个性教育

电影《Remona and Beezus》是一部难得的儿童成长剧。故事围绕小姑娘Remona的日常生活展开。她活泼可爱, 个性鲜明, 周围人对待她的态度各异, 这不禁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对待个体个性及差异性的思考。对教师而言, 如何尊重学生个体、个性, 以及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并积极实践的问题。

一、Remona的个性分析

九岁的小姑娘Remona对自己的评价是想象力丰富。的确, 她古灵精怪、聪明伶俐、精力旺盛, 脑子里总是有一些奇思妙想, 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奇幻:爬圈杠的时候幻想着自己正要翻越陡壁悬崖;一个小小的凹洞就可以让她幻想自己是个跳伞运动员, 开心的在那活蹦乱跳;三明治的包装她坚持要是铝箔纸的, 因为她想要用它们来做各式各样的手工品;起床时幻想自己是接到任务的消防员, 把睡衣也穿在校服里;参加小公主比赛, 没有皇冠的她用刺果做了一顶与众不同的皇冠;夜晚呼呼的风声认为是有个专吃成绩不好的孩子的恶魔;在床上弹跳的瞬间, 以为自己征服地球引力来到了外太空……

可惜在周围人的眼里, Remona始终甩不掉这样的形容词:刁蛮任性、顽皮捣蛋、惹是生非、冲动固执……姐姐经常责备她, 吓唬她;老师觉得她精力充沛却不认真学习;小伙伴觉得她爱说大话, 都嘲笑她;妈妈忙于各种家务和工作, 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照顾她。只有爸爸和姨妈会耐心的对待她, 姨妈会跟她谈心, 把她当做朋友;爸爸陪她画出了“世上最长的画卷”……

然而, Remona始终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当Remona的爸爸丢了工作, 她原本五彩斑斓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固执的小家伙决定动用自己的力量,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家里走出困境。她卖柠檬水, 给别人洗车, 照顾妹妹, 帮爸爸在报纸上找工作, 帮妈妈做家务等等。虽然她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好多的小插曲, 出现了很多意外的状况, 把周围人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到最后, Remona的善良终于被发现了。最后, 爸爸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一家人开始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老师也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开始试着去理解她。

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Remona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育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各不相同, 在这几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下, 学生在身心方面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比如, 有的人早慧, 他们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而有的人则是大器晚成, 他们在较晚的年龄才出现这些特征。有的儿童在8岁时, 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 能够接受中学教育, 而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 才能有显著的发展。对于早慧者, 教育的程度和措施要跟上成熟的发展, 不能耽误甚至阻碍他们。对于晚熟者, 也不能丧失信心和急于求成, 放弃教育的义务, 丧失教育的职责。除了智力发展方面, 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发现个性、发掘特长, 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提高, 沿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

三、适应个体差异, 进行个性教育

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校应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划一性教育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 进行的是一种工厂化“批量生产”式的教育。我们过去一直实行的这种划一性、模式化的教育, 导致学生在学业上、品格上缺乏个性、特色,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 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个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顺应了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 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所谓个性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学生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具体可表述为“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 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 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个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人的个性潜能, 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优势, 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实施个性教育的策略

个性教育的实施, 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这其中包括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广大的教师。而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实践者, 在个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 教师应树立坚定的个性教育信念, 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导。在坚定的个性教育信念指导下, 教师就会自觉地追求个性教育, 将个性教育信念贯穿于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

其次, 教师应建立民主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依据个别差异提出灵活的要求, 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共同讨论、争辩。

五、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并且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个性教育, 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地发展。然而个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58

[2]张玉荣, 刘光华.论个性教育及其实施[J]黑龙江教育, 2006, (10)

上一篇:国家旅游形象下一篇:蓄电池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