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促进

2024-10-14

发展促进(共12篇)

发展促进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 我国技校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然而, 由于受当前企业发展状况的限制以及招生的竞争、就业观念的束缚、办学经费的紧张, 现行的技工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体现技工教育特点, 不能充分发挥技工教育的优势, 技工学校满足市场经济对这一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有一定难度, 因此, 必须转变办学方向来适应市场。

1 我国目前技工教育的现状

1.1 招生困难, 生源素质差

受当前企业失业率高的现象和“不愿当工人”的陈旧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轻视工人的倾向, 加上技校宣传不到位, 有些专业设置不适应新的企业需求, 志愿上技校的学生不多。在全社会整个教育培训的领域中, 技工教育所占市场的份额正受到冲击, 主要反映在生源和就业的两个大问题上。在生源问题上, 高中和大学的扩招, “技能低于学历, 学历高于技能”的偏见和人才高消费的不良现象, 使技工教育的生源受到影响。用人观念上和技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供求矛盾的弊端, 导致了就业难的状况, 也影响着技工教育的发展。

1.2 专业设置困难

我国现有的技工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 在校学生不足千人, 甚至几百人的技校也为数不少。不少技校表面上看有七八个甚至更多的专业, 但常设性的专业只有两三个。由于专业设置少, 难以满足不同求知者的需求, 实际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就业难”与“技工荒”的现象出现。 随着择业观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即便是农村学生也不愿学习烹饪、车工、钳工、建筑等脏差累的专业, 因此技校为了保证生源, 只好开设会统、商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然而目前企业大多需要艰苦岗位的工人, 这就无形中给技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难题。

1.3 教育质量不过关

几年来技校招生困难, 使一些技校招生时把不住质量关, 造成技校学生良莠并存, 整体素质低下的现象, 给提高教育质量带来难度。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偏低, 也影响了教育质量。某些技校制度不全, 措施不力, 管理不严, 培训的毕业生思想素质较差, 业务水平低, 纪律观念薄, 企业当然不愿录用这样的毕业生。目前的技工学校培养的大多是中级工或短培生, 学生实习设备也停留在落后的普通设备上。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 知识面狭窄, 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 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 人文素养不高, 过于彰显个性, 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

2 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潜力

2.1 技工教育适应我国的就业形势

当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时候, 企业却招不到理想的技能人才。由于技工短缺, 技工的身价水涨船高。资料表明: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汽车装调工、车工、钳工的年工资中位数约为3.6~10万元。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市场矛盾中, 一些大学生不再沿着硕士-博士-烈士这条路走下去了, 而是后退一步, 面对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就业不利的情况下, 一些人选择去技校“回炉”, 学习实用技术, 重新锻造自己。

2.2 技工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接受职业教育,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 中央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这为解决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和技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出路。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呼唤着技工教育的大发展。我国技工教育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1)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据调查, 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30万从业人员, 医疗护理人员每年需要新增15万人。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 城市化率将达到57.5%。这为技工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 要求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 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 初中文化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 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另据农业部门统计, 我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 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 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农村劳动力素质如不能尽快提高, 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 发展技工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 400万人, 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 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 新增劳动力1 000万人。为此, 必须把发展技工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作为一项稳定的长期就业支持政策。

从以上社会需求分析来看,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3 回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需求

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还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而技工教育在大力提高青年农民技能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我校仅2007年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千人。从教育事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要求我们统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事实上,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7年以来, 对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 500元生活费, 彻底扭转了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尴尬局面。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日益艰难, 许多家长也切身感受到高考并非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 特别是在技工教育的主要生源地农村, 一些尝到职业教育甜头的农民及其子女深有体会地说:“读完初中上技校, 打工致富最见效”、“这扶贫, 那扶贫, 最有效是职教扶贫”。这一切, 都给我们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探索技工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技工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其自身的办学规律, 在其发展过程中,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还要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提出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3.1 认清我国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的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 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现在这类人才最缺乏。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 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三个方面涉及几亿人, 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

3.2 认清我国技工教育的方向

(1) 合理调整教育结构, 重点加强技工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 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实施“四大工程”, 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将惠及千家万户, 要认真组织实施, 务必取得成效。这是我国的教育界政策, 一定要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2) 发展技工教育, 要面向市场。技工教育是平民教育, 就是让“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中国的技工教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 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现在我国技工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 必须要面向市场, 和市场结合, 强化技校特色, 专业设置要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为技工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重仕途, 轻工匠”的观念, 技工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0万高薪难聘高级技师。但在发达和较发达的国家中, 技工教育广受推崇, 常有读完高等教育进技工院校的情况。

技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 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只有改革才能突破旧障碍, 激发新活力, 实现大发展。因此, 对于技工教育教学, 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工作要有新举措。比如在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方面, 必须走多元化和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 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办学。在农村, 可以推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专业协会”等办学模式, 实行订单式培训。大力强化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更新培训, 拓宽技工教育服务半径, 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互利互赢。

(3) 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技工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 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 技工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 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技工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技工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 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强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技工学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 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技工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 建立技工学校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 制定和完善技工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技工学校兼职。

(4) 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 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搞好农村技工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 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 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

[2]教育与科学.

[3]王明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4]汤生玲, 曹晔.农村职业教育论[M].

[5]职教中心所.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G].1995.

发展促进 篇2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意义所在。2007年,我市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86.6亿元,安排用于“十大惠民行动”的资金总量达到80.19亿元。今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中,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既要看总量的扩大,更要看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既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培植税源,大力组织税收,不断壮大财力,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又要宽严相济、抑扬有度,全面贯彻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好民政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大力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努力促成管税人依法管税,用税人依法用税,享税人依法协税护税的大好局面;要通过强化税收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手段,缩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改善民生

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各部门服务的最终目标。税收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落实政策,惠民助民

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比如去年3月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新法,为企业减轻负担创造了更好的税收环境;再如从今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这将进一步减轻公民个人负担,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精神实质。为发挥好惠民助民作用,全市税务系统多渠道宣传税收政策,召开座谈会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机制,认真落实政策,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类税收政策。全市税务系统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惠及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数万人,税收优惠近亿元。

依法治税,为民护民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税务部门只有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的关系,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严格执法,在执法中优化服务,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才能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全市税务部门狠抓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进深入化和执法检查日常化;强化系统内部层级监督,实施税务执法文书事前审查、事后备案管理;扩大外部监督,提高税收执法透明度。

优化服务,便民利民

纳税服务是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税务工作宗旨的集中体现。全市税务系统着力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创新纳税服务的方式,拓展纳税服务的渠道,努力优化纳税服务的质效:建

立完善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走访纳税人活动,倾听纳税人意见,了解纳税人需求;实施“多功能、一站式、规范化”服务,提高服务质效;完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解缴入库一体化、收入对账电子化,为纳税人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重视纳税人的满意度测评,增设星级评价系统,全面开展“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合理设定纳税申报期,采取错时申报、增设排号呼叫功能、增配窗口资源等措施,切实解决申报拥挤问题;坚持首问责任服务、承诺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等,推行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一次性告知制度;开通办税服务厅残疾人专用绿色通道,增添人性化便民设施,塑造税务部门亲民为民良好形象。

扶贫济困,亲民爱民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税务系统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作最终目标,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扶贫助困为载体,关爱弱势群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税收服务民生的第一准则。全市税务系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上门慰问定点帮扶对象和贫困地区的受灾群众、特困群众、贫困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等,帮助解决吃、穿、住和过冬保暖等燃眉之急。税务系统还加大对口扶贫力度,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帮助他们调整致富思路、转变思维方式。

发展税收事业,促进税收改善民生,服务和谐社会,不仅是税务部门的事,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税务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强化管理,保障税务机关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每一个纳税人都应把诚信纳税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礼诚信,依法纳税,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作沟通,密切配合和协助做好税收工作;社会各界要积极做好协税护税工作,协助税务部门及时发现税源、监控税源。形成“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我国教育一直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基本方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职业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内涵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中所做的精辟论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的任何社会经济功能都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为职业教育贴上“经济腾飞的基石”、“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等等标签,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职业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则认识不足。

我国当前的职教研究对职业教育能否实现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的片面发展相对立的,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以脑力和体力为要素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与升华,其涵义逐渐丰富并更具现实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基点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基于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既要体现在学生各个素质指标的提高上,更要着眼于学生整体个性的完善与和谐。正如埃德加·富儿在《学会生存》中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与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二、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

新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皆两者兼备。如果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忽视人文素养培育,必将造成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调查,不少学生存在着“组织能力较差,自卑情绪较浓,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取向错误”等一系列问题。事实证明,人文教育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人文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

全面发展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根本在化,这“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人文科学解决价值理性,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干什么?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解决的。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使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精神,太需要使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是当前青年学生素质欠缺的最本质原因。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特点,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正如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世界大哲学家怀特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竞争诺贝尔奖的选手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科学创新的灵感则依赖于悟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人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从人文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内在要求来看,追求人性的完美一直是其最高目标。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走向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供给“绿色”的生长食粮。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与人文思想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在品质,并体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核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作或间接进行交换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做为社会的人,要想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首先对人和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对人的最终命运予以关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人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成材,而且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与前进。对人的个性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发挥和挖掘人的能力,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人的潜能。“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完整的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可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因其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性技术人才。显然,从其培养目标中“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看,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要有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必须瞄准教育的目标。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仍然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它同时应该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做出“应然”的思考,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像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2] 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5页

[5]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16页。

以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发展 篇4

1 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几年来,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抓住奶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目前已成为广西农垦集团专门从事种牛繁育、牛奶生产、乳品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企业,成为广西最大的外种奶牛养殖场,广西最大的荷斯坦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奶源生产基地认证,通过了广西壮族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QS市场体系认证,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奶牛养殖场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AA级),成为全国50家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场,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开辟出广西农垦集团又一新兴朝阳产业。金光乳业公司承担着国家“牛胚胎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奶水牛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禽粪便高固体浓度沼气发酵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各方面的发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步入了奶业生产现代化的崭新天地,同时为广西的奶业发展做出榜样。

2 制约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因素

金光乳业公司目前在发展进程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整体经济总量偏小,奶牛牛群结构还不够合理,饲养成本高,饲料品种单一,单产水平低;乳制品厂设备较齐全,但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较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营销人才,销售渠道不宽,销量不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产品结构没能得到优化,仍以销售生奶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融资难,资金紧缺,无法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等。这些因素制约公司整体经济效益,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3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发展

金光乳业公司提出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为基本经营思路,以打造“绿色牛奶”基地,实施奶牛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原”“鲜”引领消费方向为主线,围绕广西农垦集团提出的科学发展3年计划,转变公司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奶牛养殖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奶牛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加强员工岗位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人事、劳动、岗位职责、分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机制,继续推进各项技能考核工作,岗位工资直接与当月产值、产量、完成工作任务挂钩,实行岗变薪变;奖罚考核细化量化到岗位和人员,做到月月有考核,月月有奖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充实生产一线力量,通过试用、培训、考核等劳动用工制度,加强规范用人管理。

3.2 加强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提高效能建设

加强成本控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严把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全体员工岗位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员工节约成本、减少浪费的意识。首先,在原料采购方面,要求采购员深入了解原料市场,对原料质量、价格等作到“货比三家”,尽量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料。其次,对奶牛养殖场的日粮配方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做到在不影响产奶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浪费,节约开支。

3.3 大力推进乳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硬件设施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1)通过多渠道筹融巨资,本着“五年保先进,十年不落后”的原则对乳品加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国内领先的厂房、设备、工艺,生产出质量一流的各类奶制品,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凭借高品质、高营养的品牌美誉度赢取消费者信赖。

(2)提高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奶制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3)坚持“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声誉,以质量求发展”的方针,将质量意识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不定期分层次举办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的本领和技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使员工真正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含义。

(4)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建立质量控制点,成立质量监控小组,共同把好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考核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保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使“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5)严格“5S”现场生产管理,增强成本意识,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奶牛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1)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大力推广良种奶牛,重点是加强高产奶牛繁育体系建设,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按要求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为奶牛品种选育、改良和奶牛流通提供依据;大力推广玉米青贮和优质牧草饲喂技术;加强农业牧草管理,提高牧草种植岗位土地产出率,保证奶牛吃到高质量的无公害粗饲料,从而提高产奶水平;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TRM)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来提高产奶量,改善奶牛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大力推进奶牛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全面实施奶牛场沼气发电工程第二期项目,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饲料多-奶牛多-肥料多-牧草多”的良性循环,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进一步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通过标准化饲养,把那些年老、低产以及有缺陷的奶牛淘汰,做到该淘汰时就淘汰,向质量要效益。

(3)提高奶牛场从业人员素质,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奶牛场养殖示范场的要求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调整人员结构,做到量才使用,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4)实施“三个集约化经营”,深挖潜力,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首先,通过集约化经营,发挥奶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奶牛单产,从增产中要效益。其次,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节约饲料成本,扩大良种繁育覆盖率,淘汰低产、有缺陷奶牛,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和场地、人工、管理成本费用,从节流中要效益。最后,通过集约化经营,改善奶牛的质量,使原料奶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提高,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下降,从优质产品中要效益。

3.5 不断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认真做好应收款项的回收工作,清理外单位各种拖欠款项,确保货款正常回笼,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3.6 以销售为龙头,积极开拓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和谐 促进发展 篇5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发展促进 篇6

农村村级小学出现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着力给予解决。笔者认为,在县域教育督导工作中加大对村小督导的力度,将有助于加快村小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内容一:加大村小建设力度,改善村小办学条件

在县域教育督导工作中,要督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村小建设,设立“村小建设专项资金”,着手启动新一轮村小建设。要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参与村小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措施激励乡村两级想方设法筹措村小建设配套资金;同时,应主动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公益资金,多途径加大对村小建设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各地各校的生源情况,科学规划村小规模,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不能贪大求全。须注意的是,规划中要考虑村级幼儿园的发展需求。

督导内容二: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尝试村小多种办学模式

集中办学。开展寄宿制试点工作,可尝试将辖区内所有学生集中在中心小学学习、生活。对集中办学的乡镇,县财政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小学的校园校舍和设施设备,尤其是学生食堂、寝室的条件,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联村办校。调整网点布局,对适龄儿童人口数自然减少的村小,可采取联村办学的方式,邻近的若干个村委会合办一所村小,确保学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开展走教。由于村小缺乏专业教师,中心小学可组织年轻的骨干教师到村小走教,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中心小学在每学年安排好走教的人员、走教的村小和走教的课程,在工作上为走教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生活上關心走教的教师。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村小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并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

督导内容三:加强村小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

优化村小教师结构。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补充年轻教师进入村小教师队伍;对紧缺学科师资的补充实行灵活、特殊的政策;对即将退休的村小教师,可从教学一线转到中心小学服务岗位。

实施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可分批次将农村教师安排到教师进修学校或较先进的学校轮训,积极选派村小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感受教学前沿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中心小学要加强教研组建设,统筹安排好村小教师参加中心小学校本研训的时间,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讲座、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研训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村小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村小教师待遇。提高长期在村小教学、下派到村小开展走教的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适当提高村小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设立“山区教育奉献奖”,每年表彰奖励一直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村小优秀教师。

督导内容四:加强对村小管理,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

保证村小的经费投入。各村小的公用经费由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分开使用。中心小学要确保村小公用经费的使用额度,确保校舍维修资金。

加强对村小的指导与评估。在校园文化、学生德育、校本培训、教学常规、光盘教学等日常管理上,各中心小学要加大指导与帮扶力度,要安排中心小学的校委成员、骨干教师到村小进行挂点指导。中心小学要加强对村小的常规性检查与评估,并及时将检查评估情况予以通报。

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从校园环境、常规管理、教育质量、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健全村小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引导各村小构建校园建设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发展促进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发展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污染消耗在生产过程中, 以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效果。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好选择。化工、制药企业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 用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其必要性。

一、以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充分的利用资源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实现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 延长企业的生产链,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或着无害处理, 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化工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化工及制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的必要性:两者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及资本的扩张都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代价的。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化工、制药企业大部分发展规模在中小型的范围内, 市场竞争力弱, 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水平低下。同时, 面对着土地、能源、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压力劳动力及原料成本不断上升, 特别是化工产品的价格受各方面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因此,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化工及制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举措

(一) 强化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企业首先要从经营理念上向循环经济上转变, 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地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动编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 建立循环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 迈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二) 加强政策支持,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一定技术为依托的系统工程, 基于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让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主动地向循环经济靠拢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特别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另一方面, 引导社会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对化工制药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化工制药企业集团化发展, 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聚集整合,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优化, 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调整政策。打破地域、所有制的限制, 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 将化工、制药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三) 加大技术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是决定其发展循环经济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与研发, 特别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化工及制药企业要重点对生产过程的技术投入, 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 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力求生产过程无废弃物或废弃物最少化, 生产的产品绿色无污染等。只有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 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要想搞好循环经济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首先是企业内部的推进, 企业各部门间要相互协调, 联合运作, 将各生产部门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产业链, 实现上一生产部门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自动成为下一部门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料, 生产最终过程与生产源头连接, 形成良性循环圈, 实现物质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其次, 企业之间也要加强协作,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生产链, 不仅能够信息共享、价值共创和物资共享, 还可以共用基础设施, 节约资源。此外, 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 比如, 建立废物回收站, 让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连接, 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

(五) 发挥企业自身的力量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以推进清洁生产,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 重点研发能够将资源能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工艺;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料取代原先使用的材料;将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替换为污染少、噪声低、节约资源的新设备;积极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 加强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化工及制药企业污染严重, 耗水量大, 首先应从生产线的开端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同时加强中间过程的治理及再利用, 最后将无法利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工艺用水量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针对化工、制药工业的生产特点, 制定相应的节水措施。若通过技术, 减少过程中的用水量或使用无水工艺代替耗水工艺, 用以减少或不用水的目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 在污水技术处理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比如采用的冷却塔循环使用工艺冷却用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水量及废水的排放。

三、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就必须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工、制药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代表, 就拿化工企业来说, 中小企业占99%以上, 而截至201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又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服务价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所以,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 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使其本身获得持续盈利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还可以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经验。

四、结语

当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 成为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救命稻草, 那么积极主动的寻求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引导,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化工及制药企业作为高耗能、污染重、经济力量又薄弱的中小型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努力调整生产结构,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减低生产成本, 是获得长足发展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克强.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 2009.

发展促进 篇8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科技促进发展奖 篇9

编者按:为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 中国科学院确定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方针, 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 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4年, 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表彰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

本栏目集中报道首届科技促进发展奖的获奖成果和集体, 介绍中国科学院在技术进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产生重大技术发明以及集成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在促进国家、地方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科技活动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科技促进发展奖 篇10

“十二五”期间, 中国科学院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 通过整合深化院地科技合作、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与联盟等举措,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在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断探索新机制、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 中科院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 利税超过2200亿元;院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累计1.5万亿元, 利税总额超过800亿元;为1.5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 开展了2.6万项合作研发项目;科研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放, 机时超过275万小时;院属研究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307家, 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6万个;累计实施专利超过3000件;等等。

2015年, 中国科学院又迎来第二届“科技促进发展奖”的评选。第二届科技促进发展奖成立了奖励评审委员会, 以评选、奖励的形式隆重表彰获奖的有功之臣及其团队, 藉此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在占据科技前沿高端的同时更要重视投身国民经济建设。

落实《规划》促进发展 篇11

近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发布。该《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情况,阐明了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明确了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全市档案工作的行动指南。

本期“特别关注”刊发的《依法治档深化服务推动档案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发布》一文对《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有助于业内读者更好地领会文件精神,指导本职工作。本月11日至14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率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对北京市2011年以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本期刊发的《国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到北京市进行执法检查》一文,对此次执法检查进行了全面、详细地报道。此外,“原声讲堂”刊发的《花非花雾非雾——记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一文,把这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老艺术家的精彩舞台人生讲述得栩栩如生。

“中华品牌万里路”战略,提倡全面推行自主创新和民族品牌。从档案学的角度看,全面认识品牌档案的多元化价值,做好品牌档案的收集、保管、开放、保密等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档案的综合价值。本期“理论探讨”刊发的《品牌档案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一文通过对品牌档案广义内涵与多元价值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品牌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值得业内读者学习、借鉴。在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政府均积极推动使用社交媒体的大背景下,各国档案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档案馆已经在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期《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可行性》一文,结合国内外实际,从政策、技术、实践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设备层出不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数据。本期“业务研究”精选的《大数据时代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数据档案模式研究》一文针对不同数据档案的属性、所有权等存在的差异,结合移动终端的技术优势和数据档案性质,分析了用户如何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数据档案。桌面推演作为应急处置演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应急预案及其演练中不断发展创新。本期刊发的《桌面推演在档案应急处置演练中的实践探索》一文结合档案工作实践,运用相关案例,重点阐述了桌面推演在档案部门应急处置演练中的应用。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赞叹的季节,也是令人回眸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期“档案文化”栏目围绕这个主题精心策划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刊发了《新中国成立后对长征的几次隆重纪念》《档案解密中央红军迈出的长征第一步》《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演变》《红军长征途中的几次重要会议》《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西征中的六盘山》5篇文章,通过品读尘封档案中的长征,共同追忆长征中的点点滴滴,深刻体会长征的伟大价值。

发展生态养殖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篇12

1 新甫街道办事处畜牧业发展概况

新甫街道办事处地处新泰城西, 辖37个行政村, 总人口4.1万人, 总面积64km2, 于2014年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现有各种规模畜禽养殖场138处, 其中泰安市级畜牧龙头企业2处, 种畜禽场4处, 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处, 泰安市级标准化标准化养殖场5处, 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3家。全街道存栏生猪21382头、牛5832头、羊9354只、家禽156000只。

2 多措并举, 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养殖

新甫街道办事处立足街道实际, 按照“打造魅力、生态西城”的理念,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与新泰市畜牧兽医局协调、配合, 调动养殖企业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健康养殖之中。

2.1 制定政策, 鼓励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为鼓励发展标准化生态、环保、健康养殖, 新甫街道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

2.1.1以补助促畜牧生产 (1) 每新建一处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补助场主10000元。 (2) 每新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场, 存栏奶牛100头 (肉牛200头) 以上, 补助场主8000元。 (3) 每新建一处存栏2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肉禽场、1万只以上的蛋禽场、200只以上的肉羊场、1000只以上肉兔场, 补助场主5000元。 (4) 对经改扩建达到以上相应规模标准的, 减半补助。

2.1.2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是提升畜产品质量, 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档次的重要举措, 积极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无公害认证。新认证无公害畜产品一项, 奖励认证单位3000元, 新认证一项绿色食品, 奖励认证单位4000元, 新认证一项有机食品, 奖励认证单位5000元。目前无公害认证企业达到14处。

2.1.3畜产品商标认证畜产品每获得1个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 补助10000元;每获得1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山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 补助单位5000元。

2.1.4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每新成立一个符合市级示范化合作组织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或新增一个家庭农场, 奖励理事长或场长2000元。

2.1.5畜牧龙头企业建设新建一家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畜牧龙头企业, 奖励企业主10000元。每新建一家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 奖励业主5000元。

2.2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了各级召开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有关通知精神, 精心组织, 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开展。保障了全街道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1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落实办事处与各管理区、管理区与村分别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政管理责任书, 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和监督、考核制度, 同时办事处下发了新甫政发关于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 及时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 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备队和防疫突击队, 制定了应急预案, 确保了各项防控任务的落实。

2.2.2抓好畜禽免疫街道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 抓住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按照六统一 (即统一免疫进度、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标识档案、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进度报告、统一抗体检测) 的要求, 全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3 广泛宣传, 积极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近年来养殖业污染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养殖业环境污染整治的法律法规, 新泰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特意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10名专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建议举行了科技会诊, 本街道顺添牧业养殖有限公司作为肉鸡厚垫料养殖模式提供了调研现场, 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 新甫街道办事处严格按照市政府下达的养殖污染减排任务, 积极宣传发动, 认真组织落实, 2013年、2014年新泰市金瑞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市康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先后按照市环保局的要求, 投入了20多万元进行了养殖场环境污染整治, 硬化了贮粪场, 搭建了遮雨瓦, 对场区内的雨污分流管道进行了更新改建, 修建了50m3的沉淀池, 100m3的沼气池, 极大的改善了养殖环境, 减少了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及土壤、地下水的污染, 被新泰市政府评为当年度新泰市治污减排先进单位。除对现有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外, 对新建的养殖项目严格把关, 必须经过项目环境质量评定, 达标后方可开工建设, 净化了养殖环境。

2.4 积极推广先进养殖模式, 大力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伴随着环保绿色养殖观念的形成, 应运出现的厚垫料、发酵床等养殖模式, 得以大力发展。虽然增加了垫料成本, 但是缓解甚至解决了养殖粪污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 是长久发展之计。为此, 新甫街道办事处积极引导, 广泛发动养殖户参观、学习、改造, 参与发展生态、环保养殖。

新泰市顺添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是新甫街道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企业, 被市畜牧兽医局选定为山东省肉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单位以后, 积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进行鸡舍改造, 由网上平养改为地面厚垫料饲养, 安装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温湿度控制设备, 同时为减少抗生素使用, 养殖场还摸索出了两剂预防禽病的中草药方剂。安装先进饲养设备, 极大的降低了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地面厚垫料饲养彻底解决了养殖场粪污的排放和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实现了零排放。肉鸡出栏后, 垫料被有机肥厂常年订单回收, 增加了养殖效益, 同时, 由于使用了中草药方剂, 大大降低了抗生素的使用, 保证了禽肉的质量安全。该公司于2013年顺利通过了畜产品无公害认证, 先后迎接了泰安市畜牧专家团和山东省畜牧兽医协会肉鸡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组领导的检查指导, 成为现形势下广泛推广的肉鸡养殖模式。为新甫街道及全市的肉鸡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一篇:大型矿山下一篇:图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