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共12篇)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摘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衡量科技进步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其发展可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改善、社会生活信息化3个分指标予以支撑和反映。对甘肃省各区域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
关键词:科技进步,区域科技
1 甘肃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1.1 与全国及西部比较情况
2011年, 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值为53.59%, 比全国监测值 (65.19%) 低11.60%, 在全国排名第27位, 虽较2010年提高了2位, 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在下游水平;在西部排名第9位, 虽较2010年上升了1位, 在西部12省市中仍处于下游水平。
1.2 各市州间情况比较
2010-2011年, 甘肃省14市州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值之间的差距较大, 在排名呈现出高位次和低位次固定, 中间位次升降不一的情形。嘉峪关、金昌、兰州在全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名稳定在前3名, 陇南和定西的排名固定在第13和14位, 无任何进步。中间位次中的白银、庆阳和天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较快, 分别由2009年的第6、7、8位, 上升到2011年的第4、5和7位, 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7.15%) 。另外, 2011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7.15%) 的市州较2010年增加了1个, 全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有所提升。如图1所示。
2 反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
在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中, 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3方面来反映全省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 在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素占25%, 环境改善因素占41%, 社会生活信息化因素占34%。可见, 在本省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中, 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其次是社会生活信息化, 第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种因素之间的比例差额不是十分的显著。而2010年, 环境改善占到了绝大的份额 (55%) , 社会生活信息化仅占到了16%。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说明近年来全省各市州重视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工作力度加大。
2.1 与全国及西部比较情况
2011年, 甘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与全国的监测值相比有着显著差距, 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7、26和23名,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影响, 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在下游水平。另外, 甘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在西部排名分别为8、8和7名, 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中游水平。与2010年相比较, 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没有变化, 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略有提升。
2.2 各市州间情况比较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 2010-2011年, 甘肃14个市州中嘉峪关、金昌、庆阳、酒泉、张掖、兰州和白银市7个市州连续两年监测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2.92%) 。尤为突出的是, 嘉峪关和金昌市的监测值在2009-2010年均达到60%以上, 且连续2年排名在前两位。值得注意的是, 陇南和定西市监测值在2010-2011年均未超过30%, 连续2年排名在最后两位, 与前两位相比较差距相当明显。
在环境改善方面, 2011年甘肃致力于全省生存环境的改善, 努力治理环境污染, 14个市州有50%的市州监测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相对2010年仅2个市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此项指标2010-2011年监测值除定西和武威市连续2年排名固定在第11和13位外, 其他市州排名升降不一。酒泉市由2010年第1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10位, 监测值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 2011年各市州监测值较2010年普遍提升, 导致2011年全省平均水平 (58.56%) 是2010年全省平均水平 (20.71%) 的近3倍。2010-2011年, 嘉峪关、兰州、金昌、酒泉和张掖5个市州连续2年排名在前5位, 且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而陇南、定西和临夏则连续2年排名在最后3位。白银和武威市的监测值由2010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下降至2011年的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 结语及建议
3.1 结语
1) 从各项指标监测值排序状况看, 经济实力强的市州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位靠前, 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市州排位则较靠后。
2) 在本省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中, 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说明近年来全省各市州重视环境质量, 加大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2 建议
1) 注重全省各市州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布局, 对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以及科技扶持, 努力消除各地区间经济的巨大差距, 争取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均衡发展, 提高社会和谐度。
2) 相关部门对监测值排名起伏大的个别市州加以关注, 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和监督。
3)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各市州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积极鼓励并发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需要, 使环境得到保护。
4)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因而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消除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城乡区域不平衡,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宜居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1.
[2]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0.
[3]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1.
[4]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0.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领导干部的团结、干部群众的团结、人民群众的团结,都依赖于各级党委班子的团结。各级党委班子的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各级党委班子的团结,才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从总体上讲,我省各级党委班子团结是好的。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团结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从根本上改善班子团结的质量,还需要做不懈的努力。必须把提高团结质量摆在班子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各级党委班子团结的高质量,影响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效益。当前,要在旗帜、事业、原则、形象、有为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高举旗帜,树立团结的高起点。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旗帜和行动指南,是提高班子团结质量的正确方向和明确标准。当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目标;各级党委要把提高班子团结的质量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和谐河北建设中全面加强,不断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崇尚事业,锻造团结的高品质。道不同,不相与谋。共同的事业追求,是班子团结和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团结质量的内在要求。只有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团结,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各种风浪的考验。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战争年代,共同的事业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和平年代,共同的事业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班子的共同事业。要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目标追求融入到这个共同的事业目标中,自觉构筑团结、凝聚团结、增强团结。要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各级党委班子的团结,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政治问题。要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中,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努力做好维护和加强团结的工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要牢记责任、奉献进取,把加强团结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提高团结质量,争创一流成绩。
三、坚持原则,保持团结的高格调。坚持原则最重要的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江泽民反复强调:“靠什么来保证党在组织上、行动上的一致呢?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最高组织原则,是加强班子团结的政治纪律和根本保证。只有建立在这一党性原则上的团结,才能保持高格调、克服庸俗化。班子成员要毫不动摇地把握和坚持这一原则,在严格落实中加强团结,在维护团结中贯彻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对重大问题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拍板”;坚持民主讨论,反对“家长作风”;坚持思想构通,反对暗箱操作;坚持会议决定,反对用碰头会、个别协商、传阅审批等形式代替会议决定。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因社会阅历、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工作方法、性格气质的差异,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产生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班子之间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化解矛盾的思想武器。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倡谦让和谅解,不打击报复,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工作协调的战斗集体;要勇于解剖自己,不争功诿过,形成坚持原则勇担责,维护团结不走样的良好风气;要明辨是非曲直,勇于同违犯党规党纪的不良倾向作斗争,形成坚持真理、反对错误,弘扬正气、打击邪气的坚强合力。
四、树好形象,追求团结的高境界。形象是班子团结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班子团结质量的重要尺度。用过硬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作风特别是人格魅力塑造形象,是班子团结质量的高境界。要提高素质。团结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德也是才。没有德搞不好团结,没有才做不好团结的工作。班子成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班子团结的水平。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改进思维方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社会科学文化素质;要常修为官之德,珍惜荣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要廉洁勤政。廉洁勤政形象好,班子团结是非少。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恪尽职守,争先创优;要常怀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做到廉洁为官不谋私利,执政为民公道正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改进作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各项建设在创新中发展,班子团结在进步中加强。
五、奋发有为,注重团结的高效益。奋发有为是衡量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价值尺度,也是评价团结质量的效益标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有为才能体现价值。和而有为,才能真正体现团结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团结奋发、高效有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各项规章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规定,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二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任务圆满完成、事业得到发展。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和谋划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政策法规和方法途径;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紧紧围绕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紧紧围绕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措施,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3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的职能是要解决经济、社会、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开发,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关系,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了各方活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也产生了新变化。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给自己职工直接提供保障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顺利运行。为此,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配套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支撑,同时改革也将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稳定的基本保证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果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发展环境,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决不仅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是全社会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证人民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要保护发展所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通过再分配促进消费,刺激生产,活跃市场。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
1.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8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继续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各级政府已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
2.社会保障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们建立了多方分担费用的机制;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实行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管办分离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政府组织管理、参保人群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制度运行规范化、保障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系。继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之后,我们又将试点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进行改革探索。
3.推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改革和工作
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府积极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和工作。中国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济效益提高。众多中小企业通过改制,逐步搞活经营。社会保险的企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遏制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层社区建设得到加强,使社会保障管理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4.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从2000年的402万人扩大到2003年的2246.8万人,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03年底,得到农村传统救济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093万人和402万人。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310个市县开展试点,实际覆盖6899万人。此外,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进城务工工资保障问题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政策和解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都在为建立健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并支持这项工作。
1.进一步做好促进发展的工作,为社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关键问题在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保障提供坚实基础,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体制的改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必须深化改革。当前,从实际出发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种增量投入可能就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社会保障属于社会的再分配,必须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现行的一些保障项目,社会化程度和统筹层次还比较低,有的存在多头管理、政策不衔接等现象,这显然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发展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依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制度设计角度看,社会保障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这些都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配套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改革,统筹解决制度性、政策性的重点问题,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
3.加强社会保障战略规划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4
关键词: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 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身心健康受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战略选择
国外学者计算过, 如果中国按照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完成工业化过程, 需要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 也就是说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而如果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采取强化节能措施, 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 到2020年, 能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4]所以说, 发展循环经济,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使用率, 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 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污染, 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多年来片面地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水土流失、水位低枯、沙漠化扩大和湿地资源萎缩等现象, 导致土地资源面临风险。要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 扭转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保证资源的环境安全。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将成为未来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符合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技术标准的“清洁产品”, 减少绿色贸易壁垒障碍,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二、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主观认识不足, 企业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5]
在观念认识方面, 主要是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且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可解决一切资源环境问题”;而由于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宣传, 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例如, 虽然垃圾分放的设施已经在很多城市中普及, 但是随意投放垃圾的现象仍随处可见。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高, 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积极配合。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1. 法律方面。在立法内容、立法理念、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还具有一些问题, 可操作性不够强。
2.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 税收体系, 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循环经济推崇发展清洁生产, 这一创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而我国正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相应的技术储备不足, 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 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
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致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严重缺位。
三、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更新发展观念, 注意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片面追求GDP增长, 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倾向。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 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
企业在保护环境中所应有的职责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 因此, 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模式, 使用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防治污染、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所以我们应加强舆论宣传, 引导居民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 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 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 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的市场。
(二) 构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基础
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 在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完全被大部分企业和居民所认识和接受的阶段, 政府应该在推广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加强包括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在内的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来对发展循环经济加以引导;政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行政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用具体明确的政策法规调控社会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 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 要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 依靠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力度。我们要通过重视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来大力发展绿色技术,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要以技术创新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以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使企业真正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产。
(四) 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交流, 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
通过引进国外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 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来循序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朱仕祥.浅析循环经济的涵义及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 2010, 19 (增刊) :49-50.
[2]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2) :14.
[4]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5]龚秀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21 (1) :70-72.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5
105公里是硬化公路。2002年底县交通局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开始了农村公路建设大决战。2003至2005三年共完成村村通砂石路工程93公里,油路、水泥路改造工程534公里,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已全面实现,又有13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县乡公路硬化里程达到了445公里,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率达到了60。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始终抓住规划这一龙头,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规划的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一)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实现区内路网规划与国家大交通规划的协调,我们在制定农村路网规划过程中始终以二0六国道、九景、景婺黄、景鹰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国家干线公路为依托,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路网的主导作用和效益。
(二)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农村公路网络规划中充分考虑小城镇的辐射作用,以小城镇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源,以公路为媒介,优先安排城乡之间的公路建设项目,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道路交通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特色旅游名县、工业经济强县”的目标要求,一是抓好了重点工业企业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的改善工作;二是抓好了重点工业乡镇和工业园区交通环境的改良工作;三是重点旅游景区交通条件的改良工作;四是按照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道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来充分发挥我们道路交通的先行官以及环节和纽带作用。
(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建设绿色交通。具体来说,就是在农村公路网络规划过程中,严格按照“一要发展二要保护环境”的原则,注重公路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对土地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的集约利用。
二、领导重视,政府支持“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现在基本上大家都懂,作为领导也比一般人要清楚,但是领导对交通工作的重要性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来支持并不都一样。我们深切地感觉到任何一项工作开展的好不好,能不能取得成绩和领导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一方面主动为县里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订阅交通方面的报刊杂志,让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新的政策和动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地加强考察和调研工作,并把我们考察调研的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多为领导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04年我县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目标要求、县乡村各级的责任义务、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近三年的时间内,县政府主要领导已两次来我局召开专题调研会,不仅仅是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公路、水路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就连我局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部分的解决,为我们全县交通系统能够放下包袱,安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我们能够大胆地开展好我们的工作,我们认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指导,跟踪服务我县的农村公路有绝大部分是没有列入养护计划的乡村公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只能说是机耕道,那么这些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基本上是以村委会为主体的。但是有很多村委会,特别是村民对农村公路建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序根本不清楚。为此我们的公路管理站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深入到各个乡镇村进行调研,了解公路的通达情况,乡镇村以及村民的积极性,向村委会和村民讲解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特别是对于大家关注程度比较高的资金问题,一是讲清政策,二是积极为村委会出点子想办法,有力地激发和保护村委会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其次是切实转变职能,热心为群众服务,及时进行公路的勘察、测量和设计工作。在公路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公路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公路交通部门业务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减轻乡镇以及村委会的工作压力,让群众放心,也让群众满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6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和谐社会;发展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建设和谐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现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國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有了改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冲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进入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迅速转型的转型期。中国农村的家庭,发生了急剧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显著变迁。不仅仅是农村发展带来的喜人成绩,更多的是由于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深入,导致农村社会日趋复杂,社会问题也日渐增多,间接或直接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多年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农村社会管理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缓和社会冲突和矛盾,把社会冲突和矛盾保持在“有秩序”的范围内。
1.加紧发展农村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和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并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广大农村仍然相当落后。借助目前国家一揽子4万亿投资中加大社会保障建设投入的时机,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按照先城后乡、自下而上、先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后失业、工伤、生育等其他保险的方向,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统筹层次、缴费标准,为城乡居民构建适应国情、现实可行、保障基本的社保体系。首先,要尽快出台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应加快制定和出台《农村社会保障法》等一般性法律、法规和《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农村医疗保障法》等专门性法律、法规,同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以及操作规程,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1)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3)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合理。亮化、美化、绿化、硬化自然不能缺,但对农民而言解决秩序、安全、保障、健康更重要。要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农村需要和农民意愿,确定建设标准和轻重缓急顺序。属于农民家庭建设的,由农民来搞,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属于公共建设的由政府承担主要投资责任,有条件的农村集体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投资,农民以出工为主;属于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但政府必须出台减免税、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同时,要尽快立法,把农村公共产品尽快纳入公共财政的范畴。
4.加大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力度。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及各方利益机制。利益机制的重建,利益格局的调整,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基层政府和公安机关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首先,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的社会治安联合防范和治理体系及有效机制,加大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赌博以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等的打击力度。其次,要建立对农民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法制、精神文明等教育,在农村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
(二)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社会管理职能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被形象地称为“两委”,上衔政府、下联农民,具有进行农村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社会管理的职能,必须强化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一些地方的党支部、村委会,组织不健全,班子涣散,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工作内容,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没人建,学校没人修,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所以,必须加强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要让那些政治素质高、有能力、勇于创新、农民信得过、能为农民谋利益的人进入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划和充实工作内容,使党支部、村委会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
2.明确党支部、村委会的农村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发挥作用。一是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下,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倡导乡风文明、村庄环境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等工作;二是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同时,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好党员”、“好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促进乡风文明;三是要组织农民开展积极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要建立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成立各种文化组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三)提高村民自治的质量
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持农村社会管理秩序中要发挥好组织作用,特别是在处理村民群体性事件中、突发性公共危机中,发挥应有的组织自治功能,合理疏导群众,合法处理事件。
1.要积极培养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与能力。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村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各级政府有责任对村民开展政治文化教育,帮助村民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政治心态和情感习惯;培养村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同意识。同时,要合理界定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工作的范围、职责,让村民自治组织从“准行政组织”中脱离开来,赋予村民自治组织更多的自治与动力。
2.要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体系,应在此基础上成立类似日本农协的组织体系,全国成立联合总会,各省成立联合会,县、乡、村成立分会。政府部门也要赋予它应有的待遇,比如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建立同政府沟通的渠道以及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等。可以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推广。除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外,要充分发挥其社会组织与管理等社会功能。
3.要发挥各种社会性群众组织的作用。要积极发展像红白事理事会、群众治安委员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除了发挥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自我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其涉及的内容与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有关,农村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与社会、民众、自治组织等共同努力,改善和加强对农村的管理,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发展,建设一个新型的和谐的农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鸿宇.关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议[N].南方日报,2011-07-14.
[2]赵作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初探[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10-24.
[3]夏亮.“村监委”强力助推浙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N].新华社,2011-03-28.
[4]改革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體制:沿袭与创新.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Z].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05 .
[5]宋远方.创新社会管理重在求真务实[N].法制日报,2011-09-22 .
[6]马勇霞.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J].人民检察 , 2010,(16).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7
一、职业道德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
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过辉煌的一页,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乃至今天的胜利精神、为民精神, 这些“精神”一直引导着广大职工以岗为家, 爱岗敬业。随着形势的日益发展, 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层出迭现, 在各种挑战、竞争的磨练与冲击下, 这些“精神”正在职工的身上逐渐弱化, 所以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结构多元化, 物质利益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人们道德的复杂性、矛盾性、多样性, 以致出现了道德滑坡。同时, 还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 对外开放既引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又不可避免的使西方的思想文化渗入,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致使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 对职工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他们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处在了一种动摇不定的状态中。
二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职工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受内外各种舆论、信息的冲击, 广大职工家属的思想、言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工资奖金、住房待遇、子女就业等问题, 职工们存在埋怨情绪, 委屈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逆反心理, 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以致走过场, 走形式, 在职工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三是当前企业内部的优化组合存在许多名不符实的地方, 在岗而不优岗, 违章作业、简化作业、择利作业等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职工对改制的配套措施也心存疑虑, 如医疗保险, 待业救济, 再就业等, 这些都增加职工的危机感和心理压力。要想解决既要依靠提高职工岗位技术业务能力, 又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 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危机感, 通过义与利、荣与辱等道德要求进行优岗竞争。道德建设就是要联系广大职工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分清是非曲直, 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 认清哪些东西是对的, 要发扬光大;哪些东西是错的, 要坚决摒弃, 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化、科学化。因而,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丰富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氛围
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职工的道德素质, 使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 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心, 使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 相互映照。为此, 我们要从不同层面, 不同角度, 利用多种方式、多种宣传工具丰富道德建设内容。
一是强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将与职工有关的, 覆盖全范围班组和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 汇编成册, 印发给每位职工对照学习和执行, 初步构建起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学习内容, 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 职工人手一册, 通过朗诵会、知识竞赛等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 帮助职工记忆和贯彻落实。其中, 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转化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行为规范, 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管理体制、组织形式、队伍结构的新变化, 对现有的各种岗位责任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 该淘汰的淘汰, 该修改的修改, 需要重新修订的抓紧修订, 按照《行业文明公约》和《职工文明守则》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行业规范。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职业道德实施活动。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努力提高职工道德素质;要坚持不懈的开展争当文明职工和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使职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 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如运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这一载体, 强化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内容的规范, 使岗位班组达到美化、绿化、软化、硬化标准, 使职工生活在优美的工作环境中,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讲道德、守法纪、树新风、讲文明、塑形象”、“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业绩”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 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先进典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 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 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深处获得共鸣;要高度重视典型的真实性, 不生拉硬扯, 无限拔高, 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真实可信, 可敬可学;要通过实施“典型塑造工程”, 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先进典型, 使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都有自己的榜样, 都有自己的镜子, 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 发动职工都来关心和参与文明创建, 引导职工比学赶超, 上下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企业的决策层, 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 为群众做出了样子, 能够以德服人, 领导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 职工就容易接受, 一个单位就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检查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做到学用一致, 知行合一。通过自学、办班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 不断进行“充电”、“输血”,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 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 将干部道德素质高低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 注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没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 就不会有过硬的职工队伍, 要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 树立起职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
一是恪尽职守, 树立起职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树立职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职工对自我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 那么职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 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 以满腔的热情自觉的、创造性的将本职工作干好。因此, 要教育职工忠实履行岗位职责,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克服职业偏见, 不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
二是积极探索, 树立起职工的精业意识。对业务的精益求精, 是职业道德的更深一层的具体要求。如果职工对本职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知识不懂, 或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工作就不会得心应手, 就不会保质保量。所以职工不仅要追求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本领, 更要积极探索, 开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具备高超的职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本领, 树立起钻研业务, 精益求精、不断升华的精业意识。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8
一、充分认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税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要求的税收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是我国财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此次改革及随后的调整和完善,到20世纪末,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这为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税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
(一)税制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直接税和间接税比重失衡,不利于政府有效实施“逆周期”的宏观调控 ;“营改增”还没有全行业推行,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消费品还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节消费和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资源税改革有待深化,促进环境保护的税制尚未建立,不能完全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二)税制设计不完善,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制,容易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无法充分体现税收公平原则,未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和支出结构的费用扣除标准,也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 ;财产税制不健全,房地产开发、交易、保有等环节税费繁杂,税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公平税负。
( 三 ) 地方税体 系建设相 对滞后,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地方税体系中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主体税种,无法满足地方财政收入需要 ;偏远落后地区收入来源不稳定,名目繁多的政府基金、政府收费应运而生,“寅吃卯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利于营造和谐征纳环境 ;税收管理权限较为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综上所述,现行税收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进行整体性、适应性的改革。
二、准确把握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新一轮税制改革总的方向是 :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推进依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具体而言,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优化税制结构
在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下,优化税制结构,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完善税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将本轮改革的重点锁定在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
1. 进一步推进增值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2012年1月1日起, 营改增“1+6”率先在上海 进行试点。2012年9月1日起, 上海试点相继扩大到北京、江苏、安徽、广东(含深圳)、福建(含厦门)、天津、浙江(含宁波)。2013年8月1日起,上述试点再加上广播影视行业,即“1+7”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拟在今年下半年,将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进一步支持小微服务企业发展,“十二五”末期基本完成营改增。剩下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将在2015年基本完成营改增。此外,还将适时优化税率 , 实行彻底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并完成增值税立法。
2. 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消费税改革方向。消费税改革首先要调整征税范围,将部分“两高”产品及高档奢侈品纳入征收范围 ;减征或停征一些已进入大众消费的产品(如取消普通化妆品消费税);调整和完善进口环节消费税、关税政策,吸引海外消费回流。二是调整征收环节。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消费环节征收。使消费税调节作用显性化,有利于以销定产、抑制产能过剩和搞重复投资。对于石油、卷烟等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和管控资源,仍维持生产环节征收,或改在批发环节征收 ;三是优化税率结构,切实发挥好调节作用。
3.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总的方向是 :对工薪、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稿酬等劳动所得实行综合征收,对其他资本性、财产性所得实行分类征收 ;适时增加个人赡养老人和未成年子女、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等专项扣除项目 ;适当调整级次、级距和税率 ;尽快推广个人非现金结算、建立第三方涉税信息报告制度等。
4.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总的方向是 :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对城乡个人住房和工商业房地产统筹考虑税收与收费等因素,合理设置建设、交易、保有环节税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地产税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房地产税改革要加强调研,立法先行,适时推进。
5. 加快资源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资源税改革,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其改革方向,一是对主要资源品种要逐步实行从价计征改革,相应清理取消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我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已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也将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二是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
6. 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按照重在调控、清费立税、循序渐进、合理负担、便利征管的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新设二氧化碳税目,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地方税体系
1. 弥补营改增后地方收入缺口。营改增后, 营业税作为地 方主体税种已经消失了, 以2012年数据为基数,静态测算,地方收入缺口约1万亿元。地方收入的缺口可以通过调整部分税种税收收入分成办法来解决。如消费税,大多数品目放到零售环节征收,便于地方管理,可改造成共享税。
2. 建立地方主体税种。改革和完善地方税管理体制,积极构建由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体系。
3. 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限,如税率在一定区间内的调整权、税目调整权等。
(三)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 原则是税制 改革的原则,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说来 :一是完善立法。要不断提升立法层次,提高法律效力等级。一些重要的、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改革措施,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需要修法或修改条例的,要抓紧推动修改。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促进依法治税。二是规范税收优惠。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要根据这一要求积极开展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工作,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维护市场统一。
三、真抓实干推进改革
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执行力。有了整体部署,税制改革并不能马上得以有效实施,还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有力的执行措施。作为基层的税务机关,应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助力改革顺利推进。
(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加大税制改革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基层执法者和广大纳税人能够深刻认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能够准确把握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保证基层执法者在制定具体措施和执法时不跑偏、不走样。同时,争取纳税人的支持和理解,凝聚全社会支持改革的共识和力量。
(二)认真筹备,平稳过渡
“营改增”等重要税收制度的改革,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推进,要坚持减轻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 人负担、确保平稳过渡的原则,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在改革推进前期,要认真筹备,积极准备综合征管软件、电子申报、防伪税控等系统的修改、测试、联调以及升级工作,按时完成各类征管信息的采集、录入及核定等工作。要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把握改革的最新动态,认真研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抓好落实,努力推进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将任务逐项 分解落实, 有计划、分 步骤、扎扎实 实地推进 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征管体制,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堵塞税收漏洞,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完善信息共享渠道,构建国税、地税及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积极探索,建言献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篇9
1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无一例不是立法在先。比如开创社会保障先河的德国, 就是在1883 年由政府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然而中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 社会保险制度理应在社会保障法群中首先面世。立法行动总是落在经济发展的后面, 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议案件的处理, 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 立法体系不健全。
作为社会保障法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 现有的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决定, 相互之间缺少必要衔接。由于中央集中立法严重欠缺, 地方立法畸形繁荣发展。这些地方制定的规章制度, 立法者是多种主体参与, “法出多门, 各行其是”, 甚至相互冲突矛盾, 使一些本来已有的地方社会保障立法也陷入“有法难依”困境。
(3) 立法层次不高。
社会保障法在立法层次上按理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但现实是人大立法少, 行政法规多, 立法层次低。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涉及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仅有7 部是全国人大通过的, 而且是与其他内容混和, 并非全部适用于社会保障领域, 其规定还不是主要的社会保障系统。而由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至少在100 件以上。这些行政法规大多数以“规定”、“试行”的形式出现, 它们是解决社会保障工作所面临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这种现状显然与社会保障法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 它带来的结果是社会保障立法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4) 立法适用范围窄, 权利不对等。
从各种行政法规的适用范围来看, 占中国总人口80% 的农民一直不在社会保障范围内。虽然新出台的两个条例扩大了享受社会保险成员的范围, 但仍显不够宽阔。享受社会保障对象的有限性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实施对象均是全体公民”的标准相比, 适用范围显得过窄和不合理。另外, 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新模式, 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由于法定比例欠合理, 国家只有少量补助, 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不高, 社会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负担, 造成企业不堪重负, 使之成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困难之一。
2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首先, 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进入社会保障制度总体设计与整体推进阶段时, 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计划地制定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和法规。就社会保障进行立法是在全国范围内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统一的基本保证。其次, 由分散立法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国务院或其职能部门发布的大多是解决实践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意见等, 致使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数以百计。这种过分分散的立法局面, 不利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均衡发展, 因此, 现阶段是到了考虑向相对集中立法发展的时候。最后, 由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发展。缺少人大立法和过多行政立法的局面, 是无法满足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需要的。
(2)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从运行模式上看, 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基金, 这部分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预算和各种社会捐助, 属国家责任。另一部分是社会保险基金, 它由国家、社会 ( 单位) 和个人共同负责筹集。目前,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问题。因此, 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大强制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同时, 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依法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3)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
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 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 农民人均占有仅15元, 相差整整30倍。现有政策和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 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对于不具备实行条件实行养老金计划的, 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 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 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尽快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
(4) 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
企业文化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10
凡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 总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 也是它所由形成的历史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政府办文化的局限性、加速企业文化的崛起, 这是一股巨大的热潮,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所掀起的一股热潮, 它不仅是深化企业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文化正在从内部走向社会
企业文化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们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它同群众文化一样, 具有教育性, 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它能把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使广大企业职工和城市人民群众通过文化活动受到教育, 获得知识, 提高文化修养, 陶冶情操,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目前, 企业文化正以各种形式从内部走向社会。它们发挥优势, 搞企业外交, 与文化部门联谊、联办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无疑也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增长了企业的信誉, 而且更大的一面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事实证明, 哪里的企业文化能普及开展, 哪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有新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 其中, 企业文化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在创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 也给全社会形成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企业文化将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当今我国企业文化向社会延伸, 在社会广泛开展多元化, 多层次、多门类, 多功能的大文化, 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催化剂, 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是历史的必然存在。
二、借鉴国外企业文化模式
日本的企业文化是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吸取西方的民主主义、理想主义和现代科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人成功的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 转化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系统, 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的东方文化模式, 这一模式如今已为世界各国瞩目, 它勃发的生机雄辩地证明, 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进程中, 完全可以不失其自我主体地位。完美的企业文化, 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应也不可能割断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只应去寻求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最佳结合, 否则就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心理失去平衡。
三、中国企业文化雏想
我国的企业文化尚处于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初建阶段,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应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企业所谓“中国特色”, 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企业精神。日本的企业文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即文化在摆脱民族性局限, 走向世界文化认同的历史过程中, 决非意味着民族文化个性的消亡。这恰又从客观上印证了世界文化多元化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向日本企业文化学习、借鉴, 决不能照搬他们一套套的具体内容, 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精神“转化”传统文化因素的创造性。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选定顺应民族文化发展的巨流, 吸取有益的外来文化,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探 篇11
关键词:图画书;早期阅读;立美;德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明确地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文学作品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能激发人们的感情、情绪为最大特点,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它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性格,又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让幼儿了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帮助幼儿增强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净化心灵,完善气质,给幼儿以思想道德的启迪和教育。
一、选择适宜的图画书
图画书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切入点,也是接下来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载体和基础,所以,选一本适合孩子的书是至关重要的。
1.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选择图画书
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不同,他们对图书的画面、文字、内容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画面简洁、色彩鲜艳、情节简单、文字浅显、形象生动的图画书适合小班年龄段,比如,《鼠小弟》系列、《第五个》、《鄂鱼怕怕牙医怕怕》等;画面丰富、情节动人、有适中的文字或对白的图画书适合中班年龄段,比如,《小猪的爱情》、《彩虹色的花》、《我们都是好朋友》等系列;而情节曲折、内心活动丰富、文字相对较多或对白较长的图画书适合大班年龄段,比如,《爱心树》、《爷爷一定有办法》、《勇气》、《秋秋找妈妈》等。
2.根据图画书本身的特质与德育价值选择图画书
在这里提到的图画书的特质主要是指的它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只有当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深入到故事的情境当中,才能真正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真善美、假丑恶,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小班小朋友刚来幼儿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和睦相处,这个时候我们就选择了《到处都是好朋友》;有的孩子做事三心二意,缺少耐心和专心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小猫钓鱼》的图画书;有的孩子出现说谎的情况,我们也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打破杯子的鼠小
弟》;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我们就与孩子一起分享了《害羞的贝贝》。
二、开展情境式的阅读活动
我们通过情境的环境创设、阅读中情境式的体验,借助情境的形式将阅读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展示在幼儿面前,引发幼兒对阅读内容的探究,领悟图书中人物的情感、经验。
1.阅读前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主要指把图画书的情境再现,比如,在对《第五个》这本书的阅读中,老师就根据图书的内容创设出小医院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相关的生活经验,什么情况下要去医院?医院里应该怎么做?从而懂得排队、等候的常规,同时,对医生的职业有了比较客观的认知。
2.阅读中的情境体验
阅读中的情境体验,是在早期阅读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穿插情境表演,通过角色体验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关系,识别别人的情绪,理解不同角色的语言,更加真实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比如,在《没有不方便》图画书的阅读活动中,幼儿模仿书中的主人公用一只脚走路,体会残疾人的不方便,同时,体会相互帮助的快乐。
3.阅读后的情境再创
情境再创是指幼儿根据图书的基本情境,对故事内容进行创编、改编、续编。比如,《小猪找朋友》是我们班小朋友根据《小猪的爱情》这本书的图画,自己创编出的一个全新的故事,大家通过这种改编创作,进一步认识自我,体会朋友之间的美好,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情感。
三、图书剧表演的意义
1.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养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通过图书剧表演活动,不仅可以理解和记忆作品的主题,而且善于模仿作品中角色的思想、对话和动作。当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大胆地表演角色时,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各个角色的特征,并把角色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促进了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
图书剧表演能使幼儿具有共同的体验,协调一致的行动,它有助于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表演过程中,可促进幼儿克服羞怯、胆小的心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比如,中班就有一个小女孩特别害羞,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在几次表演中,这个孩子完全沉浸在表演的角色里,受到同伴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从此以后变得开朗活泼很多。
总之,幼儿期是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早期阅读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学习内容,也是各种能力和经验整合的活动,能够综合、全面地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相关经验、提高多方面能力和体验多元化内需情感。我们以图画书为切入点,从选书、读书、图书剧表演这三个环节开展丰富的早期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具有社会性情感体验的阅读内容,帮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各种社会性情感,为幼儿的社会性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最终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周兢.开端正确:帮助幼儿成为成功的阅读者.幼儿教育,2002-04.
税收反哺社会发展促进民生 篇12
“税赋不丰, 何以兴国;国家不兴, 焉能富民”, 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 本溪市地方税费收入历史性地突破70亿元, 为本溪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固的财力保障, 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 税收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地税机关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 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实现这一目标, 税收工作的开展须有如下要义。
一、倾力反哺社会, 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税收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 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带动下, 地方税收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税务机关应感恩回报, 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财力支撑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核心目标, 倾心反哺社会。
“十二五”期间, 本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昂首‘十二五’、建设新本溪”的宏伟目标, 建设沈溪新城、太子河新城, 改造老城区, 着力发展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 改善城市环境, 建设宜居本溪。这一切都对地税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 税务机关应以科学的税收经济观为指导, 自觉将税收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中去。一方面, 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以组织收入为中心, 积极采取措施, 强化税收征管, 堵塞税收漏洞, 挖掘税源潜力, 不断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逐步扩大税收收入规模, 提高各级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规模的协调增长。另一方面, 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趋势, 加强税收分析工作, 提高预测水平, 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调控能力, 及时做好税收政策变动的前瞻测算和执行效应分析, 积极应对经济增长及税收政策变动带来的税收波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 围绕本溪经济发展的诸多新课题, 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主动当好参谋助手, 确保地税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雄厚的财力保障, 形成相对和谐的税收外部环境。
二、改善纳税服务, 致力关注改善民生
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税收政策在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等改进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取”贵在公平、公正, “用”重在合理、有效。为此, 地税机关应立足自身职能, 增强“亲民”意识, 落实“惠民”政策, 施行“利民”举措, 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一方面, 将税收执法寓于服务之中, 把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作为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全过程,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注重强化税收调节,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关于改善民生的相关税收政策, 将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下岗再就业等方面为纳税人提供政策支持, 最大限度地维护纳税人的正当权益, 从税收上体现国家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 提升广大百姓的幸福指数, 树立地税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学习中国药都精神, 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发展
以“坚定信心、坚韧实干、坚持创新、坚持一流”为核心的中国药都精神, 是本溪药都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确立起来的,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信念。坚定信心是态度, 坚韧实干是作风, 坚持创新是方法, 坚持一流是志向, 展现了本溪人“昂首‘十二五’、建设新本溪”的豪迈情怀, 体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 是敢作敢为、永不服输的勇气, 是追求卓越、团结拼搏的气魄, 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力量。
在新的发展历程中, 地税机关要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百姓民生, 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因此, 全市地税系统应时刻以药都精神为引领, 努力在真干实干上下功夫, 在开拓创新上有突破。一方面, 要以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理性明晰且与时俱进的管理思路来指导税收工作。充分认识地税部门的职能及定位, 自觉地把地税工作放到更为宽广的大局中来考虑, 立足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放眼地税工作发展未来, 以开放的视野积极跟进形势变化, 思变求进, 着力探寻税收管理规律, 洞察税源挖掘阻力, 叩问科学增收妙计, 切实解决制约税收增收和税收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 推动全系统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 要致力于改革创新。重视对税收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及时捕捉攸关全局的要素, 谋人所未谋, 为人所未为, 做到革故鼎新。在系统上下统一思想, 将做出特色视为创新的最佳表现, 把上级要求与本溪地税实际有机结合, 不断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 在谋划上敢为人先、以先求赢, 在成效上独具特色、以新取胜。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 着力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抓创新, 走出新路子、做出新特色、取得新业绩, 用工作成果来体现对税收事业的高度负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0-10
镇化解信访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06-13
2020年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报告07-02
论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0-22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06-25
加强宣传工作促进医院与社会和谐发展讲话08-27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