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2024-09-05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共8篇)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1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关键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亚洲中等国家。在社会矛盾方面,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以社会公平问题为突出,亟待解决。本文意在客观评价我国民生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生问题 社会公平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现状

民生问题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社会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二)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公平兼顾得不够,社会公平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速度,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公现象。

1.经济方面,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念,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从理论上说,按劳分配适合当今的中国国情,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坚持。但在实践当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分配不公平直接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收入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像石油、电信、银行等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企业。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完全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2)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在绝对收入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隐形收入方面,农民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3)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

也因此,“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在持续,也就造成了今天所谓“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的尴尬境地。

2.政治方面,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占有不公平。随着分配方式的不公,中国出现了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一方面表现为上面所论述的收入不公平,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所谓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二者之间对立明显。强势群体一般收入高且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占据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又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和权力。与之相对,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更加不公平的是,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可行的诉求途径,于是大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许多的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目前经济、政治方面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建设社会公平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尽管我们对“平均主义”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又碰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2)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平不容乐观。在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地区权利的争斗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利也越来越不平等,很多国家已经没有了国际话语权。在此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难免受到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社会公平的相关机制。当今的政府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GDP为目标,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相关的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却严重滞后,领导不重视社会平均建设。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时候,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健全,根本无从下手解决。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出现了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目前的社会不公,必须在原有公平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现实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公平社会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的不公现象,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分配方式的不公是其根源所在。因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必须是公平,反过来和谐也是公平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实现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使社会公平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此,“和谐”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最新理论总结。要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做到要做到以下三点:

1.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社会分配方式是直接调节社会公平的杠杆。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调整目前的分配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维护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法打击过高收入,依法调高过低收入,保障各个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的实行情况;对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计,并进行舆论监督。其次,重点在于以国家为主导的二次分配:要切实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保障分配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拉近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距离,以有效保证社会公平。2.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此原则对中国近30年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贡献良多。以前将“公平”摆在后边,只是作为一种附庸的“兼顾”,因此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当然也要继续发展,但应该把“公平”放到突出的位置。要注重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甚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可以把公平放到前面,为了公平可惜牺牲某些效率,以解决目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孔子两千年前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至今仍不失其大智慧。

3.提高公共管理机关的廉洁程度,建设廉洁政府。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建设社会公平的主导是政府。因此,政府的行政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民众对政府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公平、廉洁。党政干部必须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才能真正做到公平。试问,如果政府都不公平,何来社会公平?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公平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其始终受制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方式是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直接体现。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社会公平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另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发展状况,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上,打造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在新公平观的指导下,以社会的首次分配为突破口,同时加大对国民二次分配的调整,以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安巧珍。国内社会公平现况及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刘桂兰。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4】张立刚。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三论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

【5】http://baike.baidu.com/view/919903.htm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2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收入分配差距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之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所表示的收入水平差别及居民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占有比重的差别。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多种, 具体而言,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 ) 历 史 原 因 。

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 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种种原因造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 导致改革前城乡居民较大收入差距的长期存在。

(二 ) 分 配体 制 。

中国现阶段实施的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体制下, 个人收入量的多少, 不仅与自己的劳动贡献大小正相关, 还与自己拥有的物化生产要素多少正相关。是否占有物化生产要素及其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 成为影响人际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不同要素所有者占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差异对个人收入差距影响巨大。

(三 ) 经 济 体 制 转 轨 。

转轨时期旧体制虽然已经开始打破, 但新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人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 如掌握重要的经济信息、获得特定的市场准入权, 对重要的、紧缺的商品享有控制权等, 进行种种形式的设租与寻租活动, 牟取双轨体制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 据为已有。一些领域还存在行业性垄断, 由此产生垄断收入, 导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个人收入不平衡。

(四 ) 国有 企业 改革 。

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经营人员的收入风险机制, 没有真正建立健全, 因此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个别企业成了某些人把公有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的一种复杂的中介环节为少数人暴富提供了经济来源, 导致了所谓的“庙穷方丈富”。

(五 )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不 健 全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覆盖面小、资金渠道狭窄、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 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体制需要。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是建立在城乡二元隔离基础上的, 造成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

(六 ) 税 收 调 节 不 力 。

国际经验证明, 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但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另外, 个人所得税需要的征管条件目前还不完全具备, 从税务部门本身来讲, 需要进一步强化征管力度, 严格征收管理。除个人所得税外, 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个人财产存量及其转移进行调节的收益类税种。

二、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策略

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一 ) 健 全 初 次 分 配 制 度 , 着 重 保 护劳 动 所得 。

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制度中最具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一般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 (土地) 、技术 (知识) 、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过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在初次分配中加入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 为政府在初次分配中保护劳动所得、支持要素市场健康发育等方面有所作为开辟新路。

(二 ) 优 化 制 度 环 境 , 多 渠 道 增 加 居 民 财 产 性 收入 。

财产性收入作为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可分为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 和不动产 (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 所获得的收入, 主要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目前, 我国居民动产收入主要来源是储蓄、债券、保险和理财产品, 以及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收益, 不动产收入比例尚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决定》要求“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 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 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决定》还明确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随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和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 农民在拥有和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住房财产权等方面, 以及在金融产品和实业等投资领域, 都将有更多条件和机会增加财产性收入。

(三 ) 完 善 再 分 配 调 节 机 制 , 强化 政 府 责 任 。

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为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1.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 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2.转移支付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分为一般性和专项两大类, 是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公益性事业、生产生活等方面获得财政专门支持的一种机制, 专项转移支付用途管理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所以, 《决定》要求“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同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以期发挥更好效益。3.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 是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引导社会合理预期的重要基础。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基本保障部分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部分。从广义的社会保障体系看, 还包括住房保障、老年人服务保障、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及家庭保障等内容。《决定》在收入分配之外单列一节, 围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做出新的全面部署。4.需要强调的是, 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 政府应继续健全农业文持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决定》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包括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这些新举措都将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 规 范 收入 分 配 秩 序 , 重在 体 制 机 制 创新 。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决定》明确要求:“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型分配格局应是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格局, 形成这一格局的根本要靠法制。根据《决定》的部署要求, 要加强收入分配领域法制建设, 不断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重点通过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健全财产登记制度, 完善财产法律保护制度,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还要健全行政司法联动监管机制, 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加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 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供制度保证。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所得, 又要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同时, 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前进的宏大理想, 更是需要全党全社会戮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现实目标。

摘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关注社会公平,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收入分配差距的含义入手, 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决定提出主要解决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和缩小之策——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 (1) : (3) .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3

我国弱势群体之现状

(一)贫困人口:3千多万到1亿,甚至更多

从社会学角度看,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分层基础上的概念,它指的是由于自然与社会的、先天与后天的、人为与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政治权利行使、法律权利享有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以及在发展方面潜力相对匮乏的人群。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为:利益表达与实现上的边缘性、获取利益机会上的稀缺性、生活能力上的低适应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上的脆弱性等。

按201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所载,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2347.7万城镇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009年农村1196元的人均年纯收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间提高至1500元,但这仍,然低于同为亚洲大国印度的扶贫标准。印度的扶贫标准已经上调至人均每天消费1.2美元的水平,已与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1.25美元的全球标准比较接近。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印度3倍以上。

有专家预测,实行1500元的新贫困标准,将会使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上升,重新回到9000多万,甚至突破1亿。而且,由于近年来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再加之天灾、疾病等因素,又有许多贫困线边缘的人重新回到贫困人口这一群体。如果按联合国公布的国际贫困标准人均每天消费2美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将达到2亿人。

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最大。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为66%,比起2001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贵州、云南、甘肃贫困人口的比例达为41%,比2001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但是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缺陷:我国城市贫困线定得偏低,不能满足城市贫困家庭的基本需求,致使许多贫困家庭很难提高自助能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实际执行时控制得非常严格,条件较为苛刻,因而保障范围也难以扩大到所有的救助对象。由于经济贫困,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着医疗困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强制保险,它非常强调义务与权利相关,而城市贫困人口多数是无业人员,大多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医疗救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城市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多数都较低下,正是由于这种能力上的弱势才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也往往处于弱势,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政府完善教育救助制度,以使自己及其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为他们自身的脱贫致富提供内在动力。没有教育的支持,贫困人口的贫困境遇必然会形成代际相承,贫困会伴随着上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出现世代贫困的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农民工:从3000万到2亿,中国特有的弱势群体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流动人口大约是30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流动人口约为7000-8000万人。而到2009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11亿,并且以每年5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可达3.5亿左右。流动人口是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力量。在人们说到流动人口时,农民工则是其代名词。毫无疑问,农民工是中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占据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更多的是因为城市生活对他们的排斥和边缘化。他们的许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在城市中既没有话语权,更较少得到城市社会的支持。他们的文化、技能基础决定了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要求相对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作环境苦、报酬不高的工作。其社会保障几乎完全依靠有限的个人积蓄、家庭保障和亲友资助等,显然,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就业歧视,离开土地后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体系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存在严重的失业风险。而失业保险的缺失,加上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失业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压力。正是因为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较长、工作环境苦等原因,也造成了农民工疾病发生率较高。而我国当前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并没有覆盖到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农民身份也难以成为市民身份。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分化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三)城镇失业人员

失业,即意味着基本生活来源的断绝,由此可能导致基本生活失去着落。我国现阶段城镇失业者主要由无业人员和未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组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的是“充分就业”政策,显性的失业人口很少。从国企改革开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镇的登记失业与职工下岗率逐年上升。国有企业下岗高峰过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实施扩大就业的政策使我国就业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逐步替代了劳动密集型工业。一些产业如纺织业、制造业等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容量都在大幅减少,结构性失业日趋严重。2008年,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的失业问题也开始愈加严峻。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为4.2%,达到886万人,返乡农民工失业数估计达2500万人左右,总失业人数超过3300万人,实际失业率超过10%,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12%。中国的失业状况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7%的警戒线。失业就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失去人格尊严和失去享受生活乐趣的权利。高失业率不但对个人生存影响极大,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

这几类人群属于生理上的弱势群体。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65%(国际上规定这一比例超过10%就属于老龄化社会),由此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总人口抚养比为37.42%,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4.56%,老年人口抚

养比为12.86%。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6.34%。这些残疾人除少数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外,大部分则完全不具备劳动能力。即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收入也较低。据了解,我国目前70%残疾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

妇女和儿童成为弱势群体是生理、社会、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一些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应有的救助体系不完善,都容易使妇女和儿童受到伤害,将其推向社会的边缘。

除了以上几类弱势群体外,还存在诸多相对弱势群体。所谓“相对弱势群体”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雇佣与被雇佣、管理与被管理等,在不平等的地位条件下、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这种弱势群体变化较大、较快,在此就不赘述了。

为什么要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人人平等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不能因为一些人处于贫困状态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利状态就让其丧失发展的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彰显的是“社会公平”原则。

救助弱势群体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在改革和发展中需要设法寻找补偿救济机制,使某一方面丧失较多的群体能在其他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救济。这也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怨恨不满为奋发向上的维稳行为,以减少引发社会动荡的因素。并设法通过多渠道使人们有途径去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现状。同时,救助弱势群体也是防止社会问题不断滋生的有效举措。弱势群体无法生存或应得利益严重受损时,必定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报复”社会,给社会秩序和发展带来某些破坏因素或消极影响,从而使社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贫穷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但贫穷是导致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偷盗、抢劫、卖淫等就成了穷人的无奈选择。一些地方弱势群体集体上访甚至自焚等极端现象的出现,就说明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

由富裕阶层较高的生活水准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会引发弱势群体的高期望值、高失落感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相对剥夺感,这是社会焦虑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城市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指数型的扩散状态,从而使社会制度相应弱化与紊乱,并使社会成员和长期行为难以得到制度层面的有效保证。由于从事某一长期行为的人,只承担长期行为的成本,而得不到长期行为的收益,其结果只能是短期行为的普遍化。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焦虑存在着共生共长的双向恶性循环联系,将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救助弱势群体仍然需要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要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是一部分人只享受成果不承担成本,而另一部分人只承担成本不享受成果。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有权利分享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获得发展的机会,以改变弱势地位。

关爱弱势群体,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一)实现社会公平,政府责无旁贷

中科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经济的持续增长,令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让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机会和社会福利,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这里的基本原则,其实还是实现公平的分配观与正义的发展观。首先,是在收入分配方式上给予保障:一个社会的公共资源,通过分配方式的变革,有意识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符合人类天然的道义;其次,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弥补过去在公共服务上的一些不足,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就业、信息、话语权等方面的不利地位。对此,政府的作用最为直接,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政府责无旁贷。

当然,在不少时候,关爱弱势群体只是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给予这个群体本应得到的合法权利。比如,一些基层劳动者的付出与收获不相吻合,当劳动强度、难度等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劳动报酬却未能相应提升,而在资本方占据强势地位的条件下,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没能获得应有的保障。此类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也是在强调扶助弱势群体的今天,需要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的声音渴望被倾听,但却拒绝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怜悯。温家宝总理帮助一位农民工“讨工资”,说明农民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公平的劳动用工制度还未实现,如果给予农民工应得的报酬,就会改变其弱势地位。他们的权利不仅需要关注,更多地应当是权利的实现。在权利的实现与保护上,政府的主动作为和政策实施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有能力做好的。

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突出制度设计与政策倾斜,顺应弱势群体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对他们的关注,拿出更多的资金和举措为贫困群体的人们着想,那么,不怕苦的贫困群体,就有更多的机会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各级政府如果能主动多担一些责任,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工作,就可以让弱势群体的生活多得到一些改善。

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地位。因此,关爱弱势群体就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尊重与保障弱势群体的各种权利,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话语权并非人轻言微,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认同社会环境变化之中会产生弱势群体,这种结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度层面的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多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机会,也实际上考验着政府执政的制度设计水平。

(二)健全分配机制。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在初次分配领域里,首先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和各种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二次分配领域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善于运用经济杠杆调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如增设房产税、遗产税、消费税等,调节收入差距,以防止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政府还要不断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援助力度。前两次分配结束后,第三次分配则要设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建立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如慈善事业、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第三次分配对扶助弱势群体有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在第三次分配方面还较为薄弱,慈善事业不够发达,富人们的捐助文化尚未形成,陈光标式的典型范例更是凤毛麟角。同时以社会福利体现的公共服务也极其有限。

我国社会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民间和社会机构相对而言力量

比较弱,在弱势群体救助方面作用不甚明显。因此,在现阶段还是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整合全社会救助力量,开展救助活动。以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为例,2008年年初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自然灾害,5月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可谓大灾之年。但整个2008年总会共接收社会善款11.62亿元,捐赠物资价值人民币,28.13亿元,款物合计40.88亿元,仅为2008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61316.9亿元的万分之六点六七。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的捐款数目为例或许更有说服力。截至2009年4月,汶川地震共接受海内外捐助款物合计767.12亿元。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捐资100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捐资55亿,台湾同胞的捐赠为1201亿元,另外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再扣除国外的捐款捐物大约50亿元,其中,国内捐款捐物(不包括港澳台)合计约为548亿元,仅为2008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61316.94L元的0.89%。由此可见,我国民间捐赠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多数人是“差钱”的,即很多学者所论及的“国富民穷”;其二是理应成为我国捐赠主力的企业缺乏捐赠的动力和习惯。因此,依靠民间和社会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是不太现实的。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政府“不差钱”,关键是把钱用在哪些方面,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都需要以强大的政府财政能力为后盾。实施关爱弱势群体的各类政策,也考验着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仍是主导

当下,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政府绝对是主导性角色,其责任在于有效地防止“弱肉强食”的纯生物式的市场竞争。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是政府在公共政策和执行中体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我国民间有句俗话:“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只对弱势群体提供救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地位。政府不仅要提供经济方面的救助,也要通过投资增强失业群体的长效生存能力,创造条件促进就业,既要向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体提供福利,也要考虑其发展问题。社会政策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缺陷修补上,而是要以支持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援助。建立完善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要消灭贫困,首先必须改造他们习惯于其中的贫困文化,让他们抛弃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一些弱势群体而言,由于他们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与社会主流文化隔绝,缺乏向主流社会流动的机会,进而造成贫困文化的代际遗传。增加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是改变弱势群体代际传承的最好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救助是对弱势群体的根源性救助,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事关人的发展权和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最需要保障。

关爱弱势群体,富人应多伸援手

慈善本应是一个重要的扶贫渠道,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却很不充分。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不到中国财政税收6800亿元的5%。相比之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截至2009年,中国各类基金会共有1843个,而美国的慈善组织却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这其中有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也与中国尚未形成富人捐助文化有关。

胡润研究院的首席执行官胡润谈到,现在中国有87.5万人的个人财富超过了1000万人民币,5.5万人的个人财富超过了1亿人民币。但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慈善捐助却差距很大。《中国日报》的报道称,2009年,中国的私人捐助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1%,低于巴西(0.3%)、印度(0.6%)、英国(1.3%)和美国(2.2%)等国家。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必须形成较强的公益慈善的社会舆情,这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压力。压力必须发自于社会,才能形成社会影响力。当然这种压力不能只作为负面的谴责,更为重要的是正面的弘扬。在香港,公益日就是要买国旗做公益,当满城飘动着公益标志的时候,那些未买的少数人就会觉得很尴尬。目前中国一定要广泛地宣传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存有贫富差距的社会发展格局里,富人与穷人之间必须和睦相处。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为了让汽车能够有销售市场,主动为工人大幅度地涨工资,而卡耐基则是在致富之路上想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开始了社会慈善的壮举。最近社会在热议盖茨和巴菲特倡导的“富人生前将财富的一半捐献给社会”的公益活动。现在是中国社会该作出响应的时候了,是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的巴菲特站出来的时候了。

但遗憾的是,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润让中国人开始空前关注富豪,可如果有人要在中国做一个富豪慈善排行榜的话,估计胡润的名单里恐怕找不到。

不知道从哪年起,关于中国富人的故事一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最低800多万元的宾利车被一抢而光,最低消费两万的饭店不乏其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外地进京民工到达的第一站一北京西站旁,有一家名为潮皇食府的餐馆,其中一只日本极品鲍就价值1280元,这相当于那些民工在农村的乡亲们一家子一年的收入。

李师傅在北京开出租车已经七八年了,有一件事情令他印象深刻。一次一个浑身珠光宝气的小姐上了他的车,让他从路的北边开到路的南边,距离不足50米,下车后,此小姐给了李师傅50元钱,还对他说:“我的车就停在路这边,懒得过马路,钱你就不用找了。”当时,李师傅惊得目瞪口呆,连称不可思议,再一看,小姐开着一辆宾利车已急驶而去。

报载,一名中国的年轻女性派了30辆奔驰车去机场接她的一只宠物狗。该事件激起了公众的愤怒。这种荒谬的行为就是为吸引注意力,这是一种对财富的炫耀。

高盛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将中国列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但是我们国家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靠吃低保度日。

与此相反,中国富豪缺位慈善事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次大型捐款活动,某体育明星仅捐款100万元人民币,这不仅与他的名声不相

符,若与其每年过亿元的收入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享誉全国的地产大亨××、×××二人都只捐了200万元,还不及大城市繁华地段一套普通商品房的市价……几天后的另一次全国“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数百名人与企业家积极参与,而那些充分享受国家发展并获暴利的房地产商们,竟然“集体失语”,没有一人出来捐款,实在是全国房地产业之耻!

在希望工程捐款中,来自山西的捐助款项少之又少,并非是因为山西缺少富人。山西的奢侈品消费也绝不比外省差。此前山西煤老板全国狂购豪宅、豪车的报道曾屡屡见诸媒体。尽管缺乏官方权威统计支持,但我们至少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各种中国内地富豪榜上,不少山西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一份慈善公益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中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只有10%是以企业名义捐助的,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资料显示,我国有过捐赠行为的公民比美国少了75%。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可见中国慈善业的困境。

许多企业曾经鼓吹的善举最后很多都以拖欠善款而告终。他们在对自己的善举进行广泛宣传之后,却一直拖欠基金会的款项。还有一些企业捐赠时附加的条件太多,如某知名奶业集团,在向一家基金会捐赠时,曾提出多个宣传条件,直至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要求。但要求一一满足后,该企业报出的100万捐赠仅到账20万,余下的80万,竟演变成收账马拉松。

在贫富差距日渐加大的中国,慈善捐赠或许能成为弥合社会伤口的一剂良药,然而慈善机制的真正建立却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企业家的自省,更需要政府从各个层面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广泛指责中国富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家在不断地捐出自己的财富,造福社会。

最为典型的就是陈光标,这位出身安徽五河县贫苦农家的企业家,靠自身奋力打拼,成为亿万富豪。富而不奢,热心公益,如今他慈善捐款已达17亿多人民币,并于日前宣布身后将裸捐全部财产。他的名言是,要懂得感恩。在他看来,财富来自社会,理当反馈社会。致富靠的是改革开放这一良好政策环境提供的机会。他的认识清醒理智,他的行为高尚堪赞。世界顶级富豪盖茨和巴菲特,一个裸捐、一个捐献极大部分财产,陈光标以自身裸捐行动与之并肩,为中国富人树立了榜样,争得了荣誉,这是中国富人的荣耀,也是中国的荣耀。如此“高调”、“作秀”好得很!

说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原因,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说,中国的企业家之所以不能成为慈善家,背后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这里有其内在自身的原因,也有诸多外在的客观原因。比如体制问题、税收问题等。

因此,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确立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制度。目前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管制还是过多,限制了慈善组织的发展,使捐助成本过高,影响了捐助资金的增长。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余彭年,因为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而声名远播,被称为中国的慈善冠军。做慈善多年的余彭年,也曾叹息中国慈善环境的艰难。清华大学的另一名教授宁向东也说:“当前中国的事情千头万绪,排序可能还没排到这(慈善)上面来。另外,这件事由谁来推动?税务部门会轻易让税收分流吗?当前中国的慈善机构会积极推动吗?我不敢说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至少生活得很好。”

另外,在捐助资金的流向与使用上,目前来说,还不够透明。这也是包括捐助者在内的许多人不无担心的一个问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的许多捐款,80%以上都流入了政府的账户。这笔资金在层层下拨中,会不会出现流失或挪作他用,谁都难以确说。因此,这也动摇和影响、甚至违背了很多捐助者的初衷,成为捐助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4

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保障农民生活方面,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第二,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各地政府除了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5

进社会公平

敬爱的党组织:

有些人会思考:作为一个党员是不是意味着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或是比别人享受更多的优惠?其实不然,陈xx书记为此给我们讲了关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课,告诉了作为党员最基本的知识。

陈xx书记用风趣的语言和实际的例子,为我们诠释了党员权利和义务的真正内涵。

党员,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他们是群众推选出来的,肩负着比普通群众更为重要的职责。但是,党员其实与普通群众无多大的差别,党员同样拥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来,党员的权利便不断被完善。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的《修正章程》中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候补党员只能参加小组会议,只有发言权与选举权,但其义务和正式党员一样。1945年6月,七大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党员的权利。1956年,中国共产党把党员的权利归纳为七条。1980年,共产党提出,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都是严重违反党纪的。到了XX年,党员所赋予的权利逐渐完善,包括了参与权、知情权、培训权、意见表达权、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申辩权。

由以上党员的演变,我深刻地感受到党组织对党员的尊重和保护,对于这些党员权利的保障条例,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党员的权利是一种利益价值,包含了意见保留权和请求帮助权;党员权利是一种公共权益,包含参与权和建议权;党员权利是一种不等诉求,包含知情权和监督权;党员权利是一种民主权利,包含申辩申诉权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当然,对于党员的这种权利,我们同时也应该对党组织内部做思考和研究。党组织赋予了党员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健全党内民主、保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有利于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及时有效地同各种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从党组织的规定来看,这些规定也是为了让共产党的队伍建设永葆活力,这便要提到党的组织制度和规律。蒋xx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详尽的解释。

组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现代政党的发展历史表明,良好的制度和和平严明的纪律要求是党团结致胜的重要保证。社会阶层、文化价值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迫切需要当代政党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纪律要求,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时刻强调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组织的本质在于分工合作,分工合作的基础规则,组织制度和纪律要求是一种特殊的约束性规则。个体力量的增强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组织,相反,现代社会的人们更依赖于组织与团队的力量。

国民党从一开始取得执政地位到后来丢失政权,其原因是他们在土地改革时丧失了民心,军阀割据,互相掣肘,党组官僚,党纪涣散,主义不倡,信念蜕变。从国民党失败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到,当一个队伍不断壮大时,组织的纪律性更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约束党员,保证组织朝正确的道路发展。

中国的发展在1978年以后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使得社会阶

层结构日益多元化,人们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故当代政党是构建于多元社会基础上的组织,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教案 篇6

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思想政治必修模块一《经济生活》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三、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懂得效率、公平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懂得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主要教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主要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课外调查法

六、探究活动步骤

(一)漫画导入

教师讲授《和尚分馒头》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好多老和尚和小和尚,他们当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平时,庙里和尚们吃的东西都是每天从山下运过来的,可是有一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台风,下起了暴雨,山路堵了,粮食运不上来了,和尚们可愁死了,念经都没力气了。这时庙里的方丈出来说话了:“和尚们,莫慌张,大家打起精神来,现在庙里还有20个馒头,我们这里有20个人,本来可以一个人分一个的,但是为了照顾老和尚,就让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这样刚好分完。”方丈刚说完,下面就议论开了,当然,小和尚也有不高兴的。大家在心里数着、算着,这样是刚好吗?不久,热气腾腾的馒头端上来了,大家照老方丈的指示做了,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小和尚真可怜,可也没办法呀,有总比没有好呀。

思考:教师:你人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

学生:不公平,要就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小和尚干活就没了劲头。教师总结:我们凡是要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板书)

(二)探究体验

手工竞赛: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2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

思考:教师:现在同学们手工做完了,假如现在有四家公司拟收购这些手工艺品,哪么你会选择与那家签订长期的订购合同?说明理由 【收购方案】

方式一:不论数量和质量,平均每组给5元。方式二:计数给钱,每只纸鹤给2元。

方式三:数量质量相结合,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4元,其它2元。方式四: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100元,其他2元。教师:请同学们评价选择收购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收购方案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总结:方式一:平均主义;方式二: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可是没有考虑到质量,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实质也是一种平均主义;方式三:即注重了效率,有体现了公平;方式四: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不公平。【问题探讨】

1、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问题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二者既有一致性,有存在着矛盾;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探究运用

(一)讨论:两则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1 A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30元/天 招聘启事2 B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底薪15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20元佣金 思考:(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那种分配方式。为什么?(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公司工作?为什么?

(3)假如你选择在B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6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200元,而从200元转化为6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推销员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公司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4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2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20倍。你愿意干下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你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维护公平”的原则。

(四)探究感悟 1.辩题:“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何者更为重要?” 正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比维护公平更重要 反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维护公平比讲求效率更重要 2.辩论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由发言(2)正方和反方四辩分别总结陈词。(4分钟)3.辩论总结:

由观众同学评判胜负,教师总结发言,点评辩论会的总体情况。(2分钟)【感知历史】感知我国在效率与公平认识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民谣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一地一窝蜂,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劳动多了你别喜,东西分配不由你,劳动少了不用愁,分配多少按人头 改革开放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七大:更加注重公平【问题总结】

问题;怎样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一)从法律上、制度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公平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分配制度,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三)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

(四)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

(六)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调查(1、写出调查提纲;

2、侧重某一群体;.3、写出报告字数1500左右;.4、要有事例;...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实践性,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培养运用知识及实践力。

七、教学反思

单元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对它的正确处理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是否能树立正确的情感与价值。因此本教学设计尝试着通过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辩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此类课型教师要组织得当,否则就无法顺利进行。附:教学过程描述 探究题目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并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与公平意识;自觉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过程

环节一:探究体验——分配报酬

手工竞赛: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2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

思考:教师:现在同学们手工做完了,假如你是收购这些手工艺品的商人,哪么请同学们拟定自己的收购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拟定自己的收购计划。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分配方案。

目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效率、公平以及二者的关系。

环节二:探究运用——招聘启事1 A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30元/天 招聘启事2 B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底薪15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20元佣金 思考:(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那种分配方式。为什么?(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公司工作?为什么?

(3)假如你选择在B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6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200元,而从200元转化为6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推销员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公司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4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2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20倍。你愿意干下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你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维护公平”的原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教师作出点评。

目标:学生用所获得的体验进行微观分配,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环节三:探究感悟——课堂辩论 辩题:“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何者更为重要?” 正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提高效率比促进公平更重要 反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促进公平比提高效率更重要

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效率与公平关系,提高处理二者关系的能力。

附:辩论赛主持词

“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何者更为重要”辩论主持词

各位请安静下来,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今天参加本场比赛的两支队伍是:正方:女生代表队反方:男生代表队

参加今天决赛的八名选手是:正方一辩同学,正方二辩同学,正方三辩同学,正方四辩同学。反方一辩同学,反方二辩同学,反方三辩同学,反方四辩同学。担任本场比赛裁判的是:除了辩手之外的各位同学!

本场比赛的辩题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何者更为重要”,正方的观点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比维护公平更重要 反方的观点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维护公平比讲求效率更重要

本场比赛分为陈述观点、自由辩论、观众参与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观众参与辩论阶段为5分钟,观众可以向支持的一方补充阐述观点,也可以向反对的一方反驳观点或质问对方。

各位观众,现在双方辩手已经严阵以待,信心十足。今天,究竟谁将是最后的赢家,还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团队的合作。为使我们双方的队伍都能以一个最佳状态开始比赛,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给他们以鼓励。

首先请正方一辩阐述正方观点,时间是2分钟,请。

谢谢正方一辩的精彩发言,下面请反方一辩阐述反方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请。感谢反方一辩的发言,下面进入最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各有5分钟时间,首先由正方发言。谢谢,经过八名辩手精彩的自由辩论后,现在进入观众参与辩论阶段。请观众同学向所支持一方补充论证,或者向所反对的一方提出反驳观点或质疑。请观众继续陈述或提问。

现在进入总结陈词阶段,首先请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请。

感谢反方四辩的精彩陈词,下面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也是2分钟,请。

感谢正方四辩的精彩陈词。到这里,本场比赛就告一段落了。现在,请全体观众同学评判本场比赛的冠军。赞同正方获胜的请举手„„赞同反方获胜的请举手„„,通过大家的民主评判,本场比赛正/反方获胜!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本场比赛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

怎样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这方面宝贵经验提炼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认识演进及政策调整的艰辛探索过程。

1.早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克服平均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2.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3.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5.自十六届四中全会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在党的文件中淡出,社会公平作为重要关注点不断加以强调。党逐步形成并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6.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认识上有新高度,经验上有新提炼,理论上有新探索。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又一创新亮点,其一:突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都要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实现机制。其二,要求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关口”前移初次分配环节,形成公平要素在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全覆盖”。在分配系统中,初次分配占绝大部分比重,再分配比重占10%左右,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初次分配发生大问题,再分配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十七大报告首次强调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这对理顺整个收入分配关系具有全局意义。其三,强调正确地组合使用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全面解决分配不公。从现在起,贯彻十七大精神,体现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新要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举措是“六个提高”: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我国从2000年以来各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额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在45%-48%之间,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总收入中用于分配的部分也要相应增加,这是从分配的根源上提高全体人民收入水平的重大举措。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只能逐步到位。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们要改变目前企业分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收入分配“砝码”过度地向企业领导层和资方倾斜以及职工的劳动报酬偏低,以至工资受到资方侵蚀的情况;要形成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形成与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相适应的劳动工资关系,政府发布企业工资增长平均指导线要制度化;要增强职工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方面的话语权,在企业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3)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低收入者,把最大可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作为统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着力点。要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实行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注重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充来源。

(4)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国的现有工资水平偏低。要继续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以确保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增长。

(5)提高扶贫标准。截止2006年底,全国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形成的失地、失业和失保农民有4000万,其中因征地而致贫的不在少数。在城市,居民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还有2000多万。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标准,是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底线”,同时,又是一个逐步脱贫致富的长期的推进工程。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履行社会公平功能的支出范畴, 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和运用, 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拓展与结构优化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保障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

社会保障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 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机制与原理主要体现于社会保障费 (税) 是一种有指定用途的专款专用的收入, 即收入入库后, 按照不同的保险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以保险救济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又真正需要的人, 这种收入再分配本身体现了社会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险资金使用倾向于低收入者, 因而诸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受益程度往往是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 从而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异,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机制。正是基于此原因,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公正的重要途径, 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渐扩展, 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积极条件。但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客观要求,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突出问题, 亟待深入研究和逐步解决。

1.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利于地区收入差异的缩小。

目前,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 相对封闭, 基金基本不能调剂, 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我国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存在严重的省际之间较大差异, 积累基金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 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基金累计与使用, 相对封闭, 互济性弱, 导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地区差异一定程度固化甚至加剧了地区收入差距, 违背了社保制度的初衷。在医疗保险方面, 由于制度建设初始设计是本着“宜市则市, 宜县则县”原则建立的, 医疗保险也存在统筹层次低、地区差异大的问题, 各省区之间的医疗保险单位费率也畸重畸轻, 高的超过10%, 低的只有6%, 从而医疗保障方面出现了新的待遇不平等。与此相对应, 在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各省市县的保障待遇水平差异较大, 影响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缩小。

2.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三条保障线”进行的, 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项制度基本上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 没有覆盖体制外成员, 特别是忽视了广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存在盲区, 多数非国有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 (其收入和生活稳定性最差, 是最为需要保障的人群) 被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使得一定程度上固化或加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 这将影响整个社会公平, 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弱, 中长期支付压力较大。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 根据人口学家推测,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1.3%, 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 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这对我国中长期养老保险基金的顺利支付带来较大压力。同时,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产结构中, 投资品种单一, 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极弱, 面临重大的减值风险, 进而从代际公平的层面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状况的改善。

4. 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规模过小, 公平职能难以发挥。

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属于广义的财政分配范畴, 是政府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 财政支持是财政履行其职能的内在要求。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财政支出看, 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一切支出而位居第一, 如1991年瑞典、美国、加拿大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6.4%、28.7%、36.4%, 而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年一直徘徊在11%以下,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30%以上的支出比重相比,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明显偏低, 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平效应的发挥。

三、增强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用发挥的对策选择

我国居民贫富差异扩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制度设计和待遇标准的确定及衔接存在缺陷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作用亟待增强。为此, 应在如下几方面强化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和财政社保支出的作用。

1. 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

针对我国目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仍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逐步让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等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 在我国现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这样有利于社保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有序, 有利于促进财政社会保障制度贯彻中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2. 按照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复式预算体系, 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硬约束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内容而言, 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 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 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社会保障预算是我国复式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专款专用之特点, 我国社保资金预算存在收支困难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社保资金的良性收支, 而且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要增强社会保障预算硬约束, 避免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滥用, 从而为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提高条件和保证。

3.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弱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保资金对农村居民的“缺位”与薄弱, 是我国社会保障健康运行的重大制度瓶颈, 加快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是我国社保制度真正起到社会“安全网”重要基础。为此, 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加快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积极探索将工作关系比较稳定的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政策和办法, 保障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为主, 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保障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三是经济发达和财力充裕的少数地方可以在完善原有的定期定量救济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保障贫困农民的最基本生活。

4.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社保资金供求矛盾较大, 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突出, 今后社保基金攻击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而社保资金的正常运转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与稳定。因此, 应尽早拓展新的筹资渠道,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为此, 一是要改革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办法, 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努力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二是与公共财政改革相结合, 增加财政投入;三是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 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等为尽快建立起以社会保险费 (税) 为主体、以财政补助和其他多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参考文献

[1]侯明喜.防范社会保障体制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转移[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4) .

[2]陆解芬, 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5) .

[3]谷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

秉持教育公平 促进均衡发展 篇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区教育局领导集体探索思考、努力实践的重点课题之一。”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江汉区教育局以申报“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的行动计划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实施“强基兴教、职教扩张和教育信息化”三大战略,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和有力的措施保障,在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追求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诸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优南强中壮北”优化区域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认真落实区政府教育年度绩效目标和为民办实事事项入手,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吴局长介绍说,由于受历史布局的影响,江汉区南、中、北三个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优南强中壮北”的发展思路,按照“协调南北、科学布局”的原则,切实加大了南部资源的调整和北部资源的壮大工作。为此,区教育局确立了“走精品办学之路”的资源优化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红领巾学校、大兴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俱佳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群,区间内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区教育局针对北部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采取整体搬迁、新建和嫁接的方法,逐步扩大北部教育规模。先后投入达2.43亿元,新建了市一中、十九初、红领巾北部校区,改扩建新华下路中学,在金色雅园小区内配建学校,拓展职业教育,兴建新旅游学校,使北部地域新增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优化地域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了北部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在优化地域教育资源的进程中,市一中、市十二中、市二十八中、市三十六中、市六十八中、新华下路中学、万松园路小学、北湖小学等一批场地开阔、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窗口”展示学校在该区中北部相继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针对辖区部分学校校园狭小、校舍陈旧的状况,自“普九”以来,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改造微型学校和排危工作,对 27 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排除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净增校园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校校通”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城域网、局域网,增加教育装备设施的现代化含量。全区普通中小学的理科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劳教学设施设备100%达到预期的调整标准。

优化地域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上,只有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实力同步增强,才能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才能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江汉区教育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

吴局长说:“基础教育四大工程就是优质高中内涵发展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程和职业学校振兴工程。”区教育局围绕省、市级示范高中复评、初中标准化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等具体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全方位整合,提出了全面性指导性的努力目标,明确要求小学重点走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小学综合素质督导评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学校以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启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内涵建设优质发展。

与此同时,江汉区教育局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区教育局要求各类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按照省、市要求,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相关规定,倡导电子政务,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区教育局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凡进必考”,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缓解学校教师年龄断层、学科缺员的矛盾。鼓励教师参加研修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支教援教和对口交流活动,2007、2008年交流教师达139人。师资资源逐步优化,骨干教师梯队逐步形成,2008年,评选出区名师、区功勋班主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支教工作者61人,新聘任第四批学科首席教师18人。

“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江汉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吴局长语气肯定地说。

近年来,随着四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区域内6所高中里,4所为省市级示范学校,优质高中所占比例达67%。十四中初中分三批实施标准化建设,前两批9所学校均一次性通过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清芬路小学成为市级首批素质教育特色校,7所学校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全部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99.27%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招生继续执行5:5的弹性计划,新生普职比基本相当,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79%。

实施“关爱工程”分享“教改”成果

“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是促进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的最直观的体现,是追求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深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继续抓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收借读费。

2008年秋季开始,区教育局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投入80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100万元委托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实施学生杂费补贴。要求相关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学杂费801万元,3万多中小学生家庭受益。

区教育局努力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按50%的标准减免课本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减免課本费;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按照相关标准免收学费;对在公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除按指令性计划学费标准免收学费外,还全额补助课本费。

2008年,江汉区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贫困生4129人杂费、课本费,普通高中阶段减免贫困生1513人学费、书抄费,全年减免16310人借读费653.96万元。

区教育局坚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除毕业年级外,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全区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新增贷款学生229人,新增贷款额137.4万元。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是实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吴局长说:“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和待遇的均等上,尤其是对待农民工和特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更应体现公平和关爱。”

近年来,江汉区非户政常住人口已近16万人,适龄入学子女2.4万多人。区教育局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辖区内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并免收借读费,2008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4.4%,其成绩在该区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彰显教育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局不懈追求的目标。”吴局长对江汉教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上一篇:气象服务方案201下一篇:哲学与人生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