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学习

2024-06-24

阶段学习(精选12篇)

阶段学习 篇1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是一个常见的研究内容,而在高职教学研究还不多见,而以5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合作学习研究更是少见。

一、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只能分阶段逐步实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常规学习方式逐渐转移到合作学习方式上来。为此,将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过程设计为以下4个阶段:

(一)合作学习前期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前期准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了解合作学习对他们学习的意义,相信开展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形成合作学习动机;同时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二)合作学习基本技能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基本技能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如讨论技能、学习安排方法,讨论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等。同时培养学生会说,会听,多思等基本合作学习技能。

(三)合作学习能力形成阶段

合作学习能力形成阶段的功能是:学生在教师较少的指导下,练习、巩固以及熟练合作学习技能,逐步形成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自主合作学习阶段

自主合作阶段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走向独立阶段,此阶段中学生进入正常的合作学习模式。经过前3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基本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应能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走上正式的合作学习阶段。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选择5年制高职504、505、506共3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这3个班的入学起点是初中毕业;教学实践研究时为2年1期。504班有39人,男生3人,女生36人;505班有46人,全为女生;506班有45人,男生2人,女生43人。其中504为对照班,505为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506为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

(二)实验因素的设计

本研究的自变量有2个。教学方式: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合作学习组织方式: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分成12个学习小组,直到实验结束;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由学生非正式组合为12个学习小组,期中再重新非正式组合为12个学习小组。

本研究的因变量有1个:学生学习素质。

(三)实验步骤

本实验依次进行:实验前调查;实验中观察;实验后调查。

(四)结果统计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前调查结果

研究之前,对5年制高职医卫类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关于学习目的调查。学生选择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能力、完善自我、应用、创造和学会生存的分别有62.5%、19.4%、57.6%、5.6%、20.8%。

2、关于化学成绩好的原因调查。学生选择勤奋、天赋、科学方法、兴趣、良好学习环境、学长,老师激励、多学习、善于思考、端正态度、自信的分别有54.25%、12.5%、12.5%、54.9%、22.9%、21.5%、22.9%、30.6%、18.1%、13.9%。

3、关于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原因调查。选择兴趣不足、缺乏相应思维、勤奋不足、方法不对的分别有76.5%、43.1%、58.3%、39.6%。

4、关于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调查,选择求助老师、求助同学、查参考书、重温书本、放弃的分别有15.3%、55.6%、29.2%、40.3%、32.6%。

5、关于努力学习化学的原因调查。选择有个人前途、家庭期望、、自身兴趣、追求完美、工作压力的分别有38.2%、34.7%、25.7%、10.4%、25%。

6、关于不愿意学习化学的原因调查。选择理论与实践脱离、没有兴趣、学习内容枯燥、没有人监督、思维跟不上、学不好、对任课老师印象不好、懒怠、缺乏时间和精力分别有22.2%、70.8%、56.2%、5.5%、52.8%、40.3%、7.6%、31.9%、11.8%。

7、关于学习生物化学的潜能调查。选择潜能很大、潜能一般、没有潜能的分别有2.8%、63.8%、11.8%。

8、关于过程和结果的调查。请教同学时,希望他(她)具体讲明怎么做,免得自己花时间思考的有32.6%,要求讲明怎么思考,怎么想到解题方法的有66.7%。

9、关于复习的调查。选择经常复习、偶尔复习、临考才复习、考试也不复习分别有5.6%、7.5%、61.8%、9.0%。

10、关于学习方法的调查。选择记笔记的有54.2%,复习的有14.6%,做练习的有14.6%,涉猎相关内容的有4.9%,认真听课的有37.5%,预习的有11.1%,考前突击的有37.5%,背诵的有23.6%,课后整理的有10.4%,反复看书的有8.3%,请教的有18.8%,讨论的有17.4%,复习薄弱环节的有13.2%。

11、关于课后学化学的调查。选择偶尔学习的有27.8%,经常学习的有4.9%,很少学习的有4.93%,从不学习的有22.2%。

12、关于韧性的调查。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55.6%选择放弃,21.5%选择请教教师,24.3%选择让他人问老师再教自己,11.8%选择利用一切资源搞清楚为止。

13、关于同学在学习中的作用体验调查。10%认为没有帮助,40.4%认为有一点帮助,10%认为有比较大的帮助,39.6%的不知道,没体验。

上述13项调查结果表明,5年制医卫类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习动机不强。第5项调查所给出6个选项中,从学习动机的性质上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其中家庭期望、工作压力属于外部动机,个人前途、当前的学习机会好、自身兴趣、追求完美属于内部动机。从选择情况上看,5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略强于外部动机,说明内部动机没有成为其学习的主导动机。这一点得到了第4项调查和第12项调查结果的印证:由于内部动机不足,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学习困难或者经过讨论仍然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就会放弃。第1项调查说明,学生对学习的意义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以上情况说明,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内部动机不足。既想获取知识、提高自己能力,但又不想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学习心态十分矛盾。

学习策略单一。在第10项调查列举的13种化学学习方法中,5年制高职学生常用理解监控策略中的记笔记和认真听课。说明学生学习的策略单一。而第9项、第10项、第11项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很少使用复习,背诵、反复看书等复述策略。由于学习策略单一,学习兴趣弱化。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重“教”法、轻“学”法指导造成的后果。

缺乏利用资源的意识。在第10项调查中只有18.8%的学生把“请教”作为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这也可以从第13项调查中得到印证,说明:把“请教”作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很少;第4项和第12项的调查说明,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向同学求助,而选择向教师求助只有2成左右。这与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对老师恐惧心理有关。第8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有极积的一面,如果善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能力现状的归因认识清楚。大部分同学把成绩好归因于兴趣和勤奋;第2项调查,大部分学生把成绩差归因于兴趣不足,缺乏相应思维,勤奋不足,方法不对等。第6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把不愿意学习化学归因于没有兴趣,学习内容枯燥,思维跟不上。

(二)实验后调查结果

1、学习兴趣。

经过一学期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变化。对照班认为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有36.2%,而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则分别为93.5%和71.8%。差异明显,说明阶段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变化,认为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53.2%、73.2%、69.0%,存在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小组协作讨论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自信心。

认为自信心有提高和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34.1%、70.9%、64.3%。自信心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完成难度比较大的学习任务。存在的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学习态度。

认为学习态度更端正和稍有改进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69.3%、87.5%、76.7%,“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越端正,就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这从实验过程中,两个实验班下课前“读秒”的人数比对照班少可以得到印证。

5、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畏惧程度。

研究者教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已有8年历史,每次教完后,学生一般都会长出一口气,感觉好像是“终于解放了”。而两个实验班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结束后都没有这种原来常见的表情,他们认为医学生物化学没有想象中难,因为他们已从总体上掌握这门课程知识,并形成了比较好的认知结构。学生认为医学生物化学没有想象中难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1.2%、50%、33%,说明实验班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畏惧程度没有对照班的大。

6、学习效率。

认为学习效率有提高和有较大提高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54.1%、83.8%、65.5%,学习效率的提高说明学生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策略。由于3个班之间存在差异,说明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7、思维方式。

认为思维方式有所改善和有较大改善的对照班、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和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实验班分别为36.1%、80.2%、74.4%。思维方式的改善,有助于学生寻找更为简捷的解题方法,有助于信息的精加工并为信息的提取提供更多的线索。

(三)实验结果

调查数据的差异表明: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组成方式比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组成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罗芳苜,谢祥林.高职学院医学生物化学课程阶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丁芳林.高职院校“模块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

阶段学习 篇2

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学习计划方案根据中心党组关于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的安排,为切实开展好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努力在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上取得实效,中心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方案:

一、学习阶段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是县委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采取的实际举措,是在深入分析我县当前的主要任务、基本省情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找准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实现机关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改善内黄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增光添彩。

二、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中心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我中心实际,纪律作风整顿活动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精神状态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新的实践,大胆进行创新。以中心全体干部良好的精神

状态和精神风貌搞好这次纪律作风整顿活动。

2、改革创新问题。当前,有的干部职工改革创新意识

不够强,遇到具体问题时还是老眼光,老观念,老办法,通

过教育整顿,要使干部职工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

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正确判断是非得失,自觉树立强

烈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务实意识

和效率意识,努力破除一些僵化思想、封闭意识,不断进行

思想创新。

3、工作作风问题。有的干部作风浮漂,实干精神不强,扑下身子抓工作少,没有实效;有些干部不敢负责,怕得罪

人,对存在的不良现象听而不闻;有的干部工作中不是比贡

献、比效率,而是讲条件、讲报酬。更有个别工作人员上班

时间上网打游戏、炒股;办事拖拉扯皮等等。广大干部职工

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脚踏

实地、埋头苦干,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4、学习问题。通过教育整顿,使中心同志更加自觉地

学习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

列重大战略思想,更加自觉地学习行政服务的有关理论、和

业务相关的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

素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相统一。

三、主要学习内容

1、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何平九论、河南省党代会会议 精神

5、《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6、安阳市党代会会议精神

7、内黄县党代会会议精神

四、学习形式和目的以集中学习为主,并结合自学形式,重点学习十七届六

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党代会会议精神。以学习促进思

想解放,以学习促进素质的提高,以学习促进活动的开展。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每一名同志能够深入剖析自身

责任意识、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政治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认真分析和查找突出问题,研究出改进作风、推动

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探析 篇3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习惯作为指导。意识决定行动,想要小学生将语文学好,必须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意识。语文的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直接性联系。语文学好了对于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良好的习惯意识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前应该意识到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二、培養学生哪些方面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习惯分为好习惯与坏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而养成一种坏的习惯则会吃亏一辈子,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改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应该首先预习课文,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大意后,再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其次,学生要养成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解答课后问题。然后,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去深入地理解课文。最后,小组可以做一些朗读比赛的活动,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这些学习习惯,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取。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性的给予一些帮助和知道。因此,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极其不科学的。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比较随意,想象力也极为丰富。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这样很容易禁锢学生们的思想,让他们养成一种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做一些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一些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练字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过程。正确的书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还能够锻炼人细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一)做好课内的引导

从早教育,强化认知。小学生的可塑造性极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趁着年龄小,人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教师应该多多培养他们的优秀习惯。养成小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应该从学龄前就开始抓。一方面,父母和教师应该统一思想,了解从早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增强对于学习习惯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哪些好习惯需要培养。

重实践,点滴抓起。在某种程度上,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将点滴的事情做好,慢慢积累就能形成一种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正确地引导学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情景演示中,基于学生善于模仿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先做好示范,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情景表演中去。

(二)课外重互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为何要学习语文。只有当学生懂得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好榜样,彼此检查纠正不良习惯。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树立好榜样能够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课外活动也是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之一。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互相检查,纠正不良习惯,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三)日常生活重视自主性

因材施教,提升意志力。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且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同时形成一种习惯。想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懂得因材施教。依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习惯培养的要点,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学校配合,破旧立新。为了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教育他们和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作斗争。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能够保证统一性,让学生用好的行为来替代它。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习作、阅读和预习等方面的习惯。习惯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带动学生提升自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想要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勤思善问等等。好习惯的培养应该注重三大块。首先是课堂上的学习,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做出正确的指导。其次是课外活动,教师应该多让学生之间互动,取长补短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最后是日常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处处想到语文。这样对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

组织学习:阶段,障碍与方法 篇4

组织学习最早源于March等人对政府部门改革的研究, 认为学习再造是政府改革的重点, 随后, Argyris (1978) 在《组织学习:观察理论的视角》 (Learning:Observation toward a Theory) 一文中正式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 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发现错误并通过新的使用理论 (Theories-in-use) 进行改造的过程[1], 自此掀起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热潮, Argyris也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其它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归纳起来, 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1) 工具论的观点, 认为组织学习是在组织有限理性的限制下, 组织通过知觉到环境的不确定和风险性, 使得决策行为及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的整体循环过程, 即组织学习是组织行为决策改进的主要工具与手段; (2) 系统理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将组织学习看成为组织在竞争发展过程中, 根据其所获取的有关外在环境的知识与信息, 进而对组织内部相应活动作出调整的组织活动, 而组织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使组织的输入、产出及环境反应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关系; (3) 结构论的观点。结构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组织学习与组织结构的改变有关, 它是当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时所进行重组结构 (restructure) 活动, 由此就产生了组织学习行为; (4) 自我管理 (self-regulating) 观点。自我管理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进行错误侦测及矫正的自我规制过程, 它主要包括组织对自己错误进行不断发现、认识、改进并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研究者们随后又对组织学习的类型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 文献研究发现, 总的来说组织学习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如表1所示。第一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 是组织在既定假设范围内的一种学习, 是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进行单一反馈环的一种学习模式, 也就是说, 当组织发现错误时, 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正的学习过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组织在行为上的漏洞, 并使其与已规定的标准动作规程趋于一致。简而言之, 单环学习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形式, 其着眼点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是组织在环境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学习, 一般适应于外界环境变化不太剧烈的组织。第二类学习是在第一类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 主要是指组织对既有的假设 (规范、要求和目标) 产生质疑并进行一系列的修正, 进而达到应对环境变化的目的。第二类学习本身强调组织积极的创新性与主动性, 鼓励组织成员对组织既有的规范与政策提出质疑, 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达成新的共识。通过这类学习, 组织不仅需要发现组织在策略与行为方面的不足与错误, 更重要的是, 组织还应发现其在指导相关策略和行为方面的观念错误, 并要能够通过调整组织的运作模式来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达到强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第三类学习是指在进行组织学习时, 组织成员探究过去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并提出有效的新策略来促进组织学习的过程。再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现行规则和假设理论进行集体反思, 并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说, 第一类学习与第二类学习都是针对具体的组织学习过程, 而第三类学习是指针对学习本身提出质疑的过程, 三者侧重各有不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组织学习的阶段

2.1 三阶段直线模型

最有代表性的三阶段模型是由Karl Weick (1979) 提出的认知结构模型, 他从认知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制订 (enactment) 、选择 (selection) 和保持 (retention) [2]。其中制订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组织中创造新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选择是指组织选择或执行新的理念的过程;保持是指组织确定新的理念能否被接受的过程。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并更好开展组织学习, 组织成员应首先通过定义形势来设定环境, 并通过这种定义形势消除环境因素中一些含混不清的东西, 然后通过选择筛选出利于组织学习的因素, 最后在以特定的方式将组织的相关信息或知识在组织内部保留或被学习, 让组织成员了解并运用这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行为活动。另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Sinkula (1994) 从信息传递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分为信息获取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信息扩散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和分享解释 (shared interpretation) 三个阶段[3]。文献研究也发现, 尽管每位研究者的具体划分有所不同, 但他们所界定的本质含义都基本雷同, 都是从认知分析的角度, 以知识的获取、选择及应用进程来加以划分。

2.2 四阶段直线模型

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是由Argyris和Schon (1978) 提出的四阶段模型[4]。Argyris提出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 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发现 (discovery) 阶段, 是指组织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发现组织内部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明显优势、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机遇挑战等,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组织在预期学习结果与实际情境上的差异;第二个是发展 (invention) 阶段, 指组织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执行 (production) , 是指组织运用新的或经过改善的操作程序、管理机制等去执行解决方案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推广 (generalization) , 是指组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评估与总结, 将实施成功的新程序与方法传播到组织内部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 学习的层次就完成了从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到组织水平的转变。

2.3 四阶段螺旋模型 (知识螺旋模型)

从根本上来讲, 前面的三阶段模型和四阶段模型反映的都是一种单纯的直线模型, 所揭示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学习的过程, 没有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更没有体现出学习的反馈环节和螺旋过程, 因此不能真正描述学习的真正过程与本质。基于此, Nonaka和Takeuchi在1995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知识螺旋化模型[5], 是目前为止应用和认可最为广泛的一种观点 (图1) 。Nonaka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内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他们首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组织个体、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即组织中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 通常难以规范化和编码化, 由形象、概念、信念和知觉组成, 具有高度专有性。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在个体之间进行系统传达的知识, 并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等特点, 通常能够进行概念化和文字化, 也比较容易沟通和共享。

Nonaka进一步指出, 组织学习包括共同化 (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结合化 (combination) 与内化 (internalization) 四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活动 (图1) 。其中共同化是指组织成员之间内隐知识的转移, 通过社交性的互动与经验分享可以达到创造内隐知识的过程;外化是指将内隐知识转化为新的外显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知识创造过程中, 内隐知识可以透过暗喻 (metaphors) 、模拟 (analogies) 、假设 (hypothesis) 或模式 (models) 将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结合化是指通过合并、编录 (categorizing) 、归类 (reclassifying) 以及重新组合 (synthesizing) 等方法, 将企业原有的信息改造成为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把显性知识中的片断信息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识。内化是指将外显知识转换为内隐知识的过程。当整个组织都能分享新的显性知识, 其它员工也能够将新的知识加以扩大、延伸与应用时, 就能成为员工自己的内隐知识。换句话说, 当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结合化, 进一步内化到个人的内隐知识时, 这个新的知识就会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总体来说, Nonaka的四阶段螺旋模型体现出了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并强调了学习的反馈环节, 是从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本质的分析。

3 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

最初的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大多以一些单一指标为主, 如Virany等 (1992) 以CEO的变动情况来测量组织学习[6], Roth等 (1994) 则用国外经验来进行测量[7], 显然这些组织学习的测量指标都太过简单, 并不能真正反映组织学习的全部内涵。随后Sinkula第一次提出了组织学习的三因素测量模型, 才开始真正意义上从多维度多因素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目前关于组织学习测量的最具代表性研究主要有Sinkula (1997) 的三因素模型和Hult (1997) 的四因素模型[8,9]。

Sinkula等人的组织学习三因素模型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大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他们从市场信息处理的角度, 提出了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其中学习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将学习视为企业最主要的基本价值的认知, 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1) 信息传递的功能, 即组织可以通过学习承诺向员工传递学习的重要性、组织支持员工通过学习来提高能力、学习过程的错误是可容忍的等信息; (2) 激励功能, 即指学习承诺可以让员工意识到学习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方式。这样通过学习承诺的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 学习承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目标动机。共同愿景是指组织就企业未来发展愿景与员工共同分享的取向, 包括企业与员工在组织目标、组织发展、员工目标等方面的共识。其主要作用在于为组织成员指引共同的学习方向和组织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特别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下, 使组织依靠共同的信念与目标, 以更大的动机进行产生性学习。开放心智是指组织超越日常规范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建议和自我检讨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与氛围。所谓心智是指组织固有的行事风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组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就是促进组织及其成员对思维模式、管理过程、工作习惯不断进行反思和省视, 以期对组织原有的规范进行突破与创新。

Hult和Ferrell (1997) 则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 以某跨国公司的179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 从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个方面来测量组织学习。其中团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倡导合作与团队的取向, 包括合作效率、团队精神、团队绩效评估及奖励系统等方面;系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实施规范、系统、明细和标准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服务流程、工作分配、行动说明和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学习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以学习作为指导理念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培训、管理改善、服务改进方面对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记忆导向是指组织在管理中记录贮存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对于工作经验、员工分享、相互学习等方面的引导。Hult的四因素组织学习测量模型与Sinkula的三因素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 Hult的四因素模型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的一种具体的经营活动, 而不是组织的一种经营哲学或理念, 而且该量表的许多指标主要涉及到的都是组织具体的市场活动, 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比较有限。

其他的一些研究包括Leonard (1992) 的从信息传播、持续创新和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Urich (1993) 的投资和培训、试验与改进、共享思维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测量;Tobin (1993) 的卓越领导能力、思想修养和学习团队三因素结构。目前关于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 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及探讨。但无论如何, 基本上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可组织学习的多维变量的看法, 而Sinkula关于组织学习在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的测量方法, 也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多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验证。

4 组织学习的障碍

文献研究发现,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是所有的组织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学习的实施与开展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这包括组织的整体规范与制度, 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管理的风格与方式, 员工的特性与能力, 都可能会对组织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组织学习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组织学习方法障碍

在组织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可能会由于组织或个体理解或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而对组织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10,11]。

(1) 片断学习 (fragmented learning) 。

所谓片断学习是指组织进行的没有概念性的、不连续的学习。通常来讲, 片断学习虽然也会对个体的认知模式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引导性与规划性, 难以形成组织共同的新的认知模式。因此在这种组织旧有的认知模式下, 个体对组织没有任何的贡献, 组织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片断学习通常会发生在管理者相对比较专制, 组织文化气氛也比较传统, 且组织信息无法自由沟通的环境中。

(2) 机会学习 (opportunistic learning) 。

所谓投机学习是指当组织已有的管理模式或规范对于某一特定事件产生障碍的情况下, 组织回避这种标准而给这一特定事件准予实施的情况。也就是说, 当组织行为以个体行为 (或某一群个体的行为) 而不是以组织的认知模式为基础时, 就产生了机会学习。组织内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会学习, 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急速变化或某种紧急情况下, 机会学习发生的概率会更高。通常来讲, 机会学习在一些成立初期的, 或者管理相对还不是太成熟规范的组织中比较多, 其所带来最大的威害在于降低组织的权威性与标准性。

(3) 表面学习 (superficial learning) 。

表面学习是指个体没有认识到改变认知模式必要性的学习, 因此此类学习通常只是表面性的, 不具备长期战略的思想。而且由于个体认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 组织也就无法吸收到原有的学习成果。表面学习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为了避免认知上的冲突, 或者在学习实践上存在某种疑问, 就会首先强调自我认知模式的准确性与成功性, 并设置种种障碍来阻止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 表面学习由于个体没有改变其认知模式, 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也同样得不到改变, 因此表现学习很容易导致片断学习。

(4) 模糊学习 (ambiguous learning) 。

所谓模糊学习是指当组织对于某一特定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缺乏有效评价与反馈方式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讲, 如果这种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是正确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造成的后果可能会使得个体失去对正确事物的判断。而当解决问题的模式本身是错误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的后果则可能会给个体乃至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 更重要的是, 模糊学习将会逐渐影响个体将来的适宜行为, 并对组织内部所建立的信任度造成严重影响。

(5) 迷信学习 (superstitious learning) 。

迷信学习是指在组织内部缺乏规范的行动制度、模式或理论的环境下, 个体和组织由于没有组织引导与相应标准而采取的比较主观的学习方式。迷信学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个体认知模式存在误差, 或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不适当所致。迷信学习会给组织或个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查, 这包括容易造成个体学习能力下降, 组织整体判断能力低下, 以及组织的重复性错误习惯行为, 这些后果通常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增加组织发展的风险性。

(6) 限制性学习 (restricted learning) 。

限制性学习是指组织对于个体所采取的某种改变组织的行为或思想采取某种漠视或限制的情况。产生限制性学习的组织通常非常强调权威, 不太关注来自普通员工的意见, 甚至具有某种官僚主义的倾向。限制性学习可能会造成是个体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紧张, 严重时还会对组织内部的整体沟通系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7) 封闭性学习 (constrained learning) 。

封闭性学习是指组织环境没有为员工提供从概念型知识转化为实际性行为的学习。也就是说, 虽然组织帮助个体学会了知识, 但在组织环境中却没有采取与此相对应的适当机制, 即个体概念性学习没有被转化为个体行动的机会, 这种学习就称之为封闭性学习。之所以产生封闭性学习, 可能与组织内部重视程度及个体的动机水平有关。

4.2 组织学习文化障碍

所谓文化是指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能够体现组织特征的观念、思想以及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支配影响下组织的自觉性行为。正是由于组织文化是根基于组织结构、规范与常规中的某种框架,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中的个体认知以及组织整体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能够形成组织的精神模型, 因此对于组织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等学习思想问题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Barrette (2007) 的研究也发现, 有效的组织学习需要一个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12]。所谓透明是指要求组织及其成员能够尽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或思想透明公开, 能够勇于诚实和清楚的揭示自己的动机、思想与行动。开放是指组织能够保持一种接受性不一样事物的思想, 并敢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坦诚是指组织能够具有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现实的思想。信任是指在组织要在组织内部努力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与文化。也就是说, 如果组织缺乏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 将会对组织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Raz (2006) 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学习之所以可能会存在某种障碍, 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组织文化塑造了组织成员对过去和对现在事件的看法, 而这些形成了组织的思想地图[13]。因此, 一旦这些思想地图对于组织需要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等重要的引导性概念上存在误差, 则很可能会对组织学习的某一个环节, 甚至组织未来的学习方向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5 组织学习的方法

对组织学习中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 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 Michael (2004) 认为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负责发现环境变化的部门, 理顺组织的信息传送有助于解决发现过程中的问题[14]。同时,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组织有效正确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 组织学习开放过程中的各部门及团队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通过团队合作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并促进知识传播。还有一些信息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组织学习的推行, 如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也可以帮助企业保存并传递重要信息。Robert通过对六个国家200多名CEO进行访谈调查, 对组织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分析, 并总归纳出应用工具、交叉工具、预测工具以及维持工具四种组织学习工具[15]。其中应用工具 (utility tools) 与交叉工具 (crossover tool) 都属于综合解决组织现在与未来密切相关的生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应有工具中对客户的调查与分析,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了解现在顾客的需求现状, 来对组织未来的可能性产品调整进行准备。而交叉工具中的全员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就是通过以质量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管理, 来避免未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应用工具与交叉工具不同, 维持工具 (maintenance tools) 主要用于解决组织中现在面临的问题, 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或标杆企业法等, 来发现当前组织与先进理念或标杆企业之间存在的距离, 并通过发现这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制订改善的措施。预测工具 (anticipative tools) 则是主要专注组织未来发展的工具, 其主要关注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制订及未来定位等重要的发展性问题。具体各项工具的应用范围与内容请详见表2。

从上面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到, 目前组织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的源起、内涵和本质等基本性问题; (2) 组织学习的类型、过程及机制等理论性问题; (3) 组织学习的测量、工具及障碍、方法等实际性问题;组织学习的整个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但是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涉及到组织与行为理论、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文化、心理、认知和创新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相对也比较复杂, 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 开展组织学习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进行组织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国现阶段的组织学习研究还比较缺乏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更多是直接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与发展过程中, 需要国内学者开展进一步广泛而深人的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首先, 组织学习内涵的界定与要素选择标准的统一。文献研究表明, 不同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组织学习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对组织学习要素选择标准的看法也不统一, 因此研究结果自然也有较大差异, 这与日前组织学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指导有着密切关系。其次, 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问题的探索和验证。目前关于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的理论只是一个模型的设想, 如何去论证并验证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组织学习阶段, 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第三, 需要开发有效的组织学习障碍的测量工具, 以从一种更加规范与实证的视角去探讨此类问题。第三, 组织学习工具与方法的问题。目前针对组织学习中所出现的各种障碍, 研究者们从不角度出发, 提出了各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法, 但是究竟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障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否适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障碍与方法是否一致, 有哪些特色等问题还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的工具与方法问题。

阶段学习 篇5

一、紧密联系当前形势继续深化学习

按照把学习贯穿始终的要求,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读、精读规定书目,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形势,及时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中去,做到问题查得更准、原因分析更透、发展思路更清、工作对策更可行。

各活动单位要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主要看活动主题和载体是否特色鲜明,学习内容和要求是否全面落实,调研活动和征求意见是否深入,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否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共识。省委检查指导组要对各市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对“回头看”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同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督促“补课”。

二、深入聚焦提炼问题

要把在学习调研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初步查找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汇总梳理和聚焦提炼:

1、汇总梳理。把在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归纳、梳理,经活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阅后形成《汇总梳理稿》。

2、征求意见。《汇总梳理稿》形成后,要进一步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各市四大班子汇总梳理出来的问题,原则上应该分别征求市级领导干部,市“两代表一委员”,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省驻市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市属企业和市属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省属高校汇总梳理出来的问题,原则上应该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级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处室、下属单位、专家教授、学生党员代表、离退休干部代表、所在地设区市委等方面的意见;省属企业汇总梳理出来的问题,原则上应该征求企业主管部门、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处室、下属单位、职工代表和服务对象等方面的意见;县(市、区)委四大班子、市直单位、县直单位征求意见的范围由各市委确定。活动单位要认真研究、分析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汇总梳理稿》作进一步补充修改。

3、聚焦提炼。活动单位召开党委扩大会,结合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形成的共识,结合工作实际、思想实际认真研究讨论,对汇总梳理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论证,形成《聚焦提炼问题报告》。《聚焦提炼问题报告》要印发给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为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打好基础。

聚焦提炼问题不能只把《汇总梳理稿》做简单的综合归纳,而要根据活动单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不能避实就虚,不能以一般问题代替重要问题。市、县机关要紧密结合“一把手”蹲点调研情况、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精神、本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案例分析、“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明确要抓好的五项重点工作和营造科学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情况,着重聚焦提炼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保障民生、维护稳定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国有企业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按照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紧扣本企业改革发展实际,着重聚焦提炼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防范风险、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以及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等学校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着重聚焦提炼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省委指导检查组要重点指导和帮助各市委找准、聚焦突出问题。一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深入基层单位调研等形式,征求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市委的意见建议,对各市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注意把握市委征求意见的广泛性,确保社会各方面、各层面的意见得到充分反映;三是认真研究分析《汇总梳理稿》,对形成《聚焦提炼问题报告》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检查组组长应参加市委常委(扩大)会,对聚焦提炼问题提出建议;四是对《聚焦提炼问题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如发现问题找得不准、查得不深的,要责成其再次分析研究,重新聚焦提炼;五是《聚焦提炼问题报告》经省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后,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省属高校、省属企业的《聚焦提炼问题报告》要分别报送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三、精心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主题,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提高思想认识,重在转变干部作风,重在凝聚领导班子合力。这次民主生活会可与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召开,适当扩大列席人员范围,上级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要派人列席。

1、做好会前准备。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开展谈心活动,充分沟通思想、互相征求意见、取得共识、增进团结。“一把手”要分别与班子成员谈心,指出不足,提出希望。班子成员要根据查找和聚焦的问题,结合工作分工和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撰写发言材料。“一把手”要对班子成员的发言材料审阅把关。各市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必须经省委指导检查组同意。召开时间确定后,要提前向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报告。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要提前向省属高校和省属企业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及上级纪检、组织部门报告。各活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不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不能召开。

2、开好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要紧扣党的十六大以来本地本单位的发展实践,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注意联系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实际,从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等方面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要以突出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为重点,客观评价工作中的成绩,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和历史旧账,不追究个人责任,既要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言积极性,努力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

3、形成民主生活会报告。民主生活会后形成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经指导检查组审核后,报上级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4、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活动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自觉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省委指导检查组重点抓好各市四大班子的民主生活会,要提前介入、加强指导,认真审阅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委常委的发言材料,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检查组组长要列席民主生活会,并对会议情况进行点评。各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派出的指导检查组组长要列席联系单位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四、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活动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研究和撰写工作。

1、分析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和民主生活会形成的思想成果,充分反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二是系统全面地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三是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本地本单位带来的挑战和不利影响,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形成的共识,谋划提出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四是提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改进作风的具体措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这个重点,使之成为推进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不能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报告。

2、征求意见和分析论证。活动单位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各市委、省属高校、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一要在《汇总梳理稿》征求意见的人员范围内书面征求意见;二要根据工作分工,由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召开不同层面的恳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三要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分析检查报告作反复修改完善。

3、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各活动单位党委书记要亲自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讨论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提前送到参会人员手中,安排充足时间组织讨论,确保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会后,要根据征求到的群众意见、论证结果和党委扩大会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

省委指导检查组要重点把握:各市委书记是否亲自并全程主持起草工作,是否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是否突出了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这个重点。各市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经省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后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省属高校、省属企业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分别报送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五、认真组织群众评议

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认真组织评议,接受群众监督。

1、合理确定参评范围。各活动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参加评议的人员,参评人员要熟悉情况、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参政议政能力,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参评范围不小于《汇总梳理稿》征求意见的人员范围。

2、明确评议项目和标准。根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评议项目可包括7个方面的具体项目和1个综合项目。(1)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2)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3)问题查找得准不准;(4)原因分析得透不透;(5)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清不清;(6)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7)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8)对分析检查报告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议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不好四个档次。关于对评议工作的具体安排,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将另行发文通知。

3、组织评议方式。分析检查报告要提前3天发给参评人员,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研究。群众评议以会议和书面两种方式为主。

4、公开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群众评议结束后,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各市四大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可在当地媒体、网站刊发;省属高校、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可在单位局域网、校刊、厂报上公开。

省委指导检查组要与各市委共同研究确定参评人员范围和评议方式,保证评议的广泛性,并注意掌握各市的评议情况和评议结果。市委常委会的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较好以上档次比例达不到85%的,要重新研究撰写,再次组织评议;达到85%以上的,要根据群众评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指导检查组要认真审核把关。各市的评议结果及时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省属高校、省属企业的评议结果分别报送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六、加强对第三批试点单位的指导

学习实践活动第三批试点单位,主要是基层单位和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试点单位也有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各市要加强对第三批试点单位的分类指导,使试点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既简便易行,又保证质量。在分析检查阶段,试点单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查实找准突出问题。根据试点单位的不同情况,明确查找问题的重点。乡镇、村主要查找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查找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街道、社区主要查找为城市居民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非公有制企业等“两新”组织主要查找应对金融危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小学主要查找提升教学质量、搞好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推进本单位科学发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主题,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明确工作思路和措施。根据查找的突出问题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提出推进发展、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服务群众的思路和措施。

小学阶段的数字化学习探索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课前预习;阅读过程;交互反馈

从多媒体的教学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再到数字化学习,坚守在教学改革最前沿,从实践中不断探索,数字化学习跨越了课堂的局限,让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成为现实。

我们使用的是“电子书包”终端,外加一个服务器平台。学生和老师在课外可以通过服务器平台完成预习和作业。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的预习呈现到平板上的客户端,进行交流、讨论。老师还可以将微视频或作业下发给学生,进行学习反馈。

应用这样的平台,我上了一堂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课,以这堂课为例,谈谈数字化学习具备的特征。

一、数字化学习更重视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在多媒体教学时代只能通过纸质布置,教师无法预设。而进入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存在的难点,教师会就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设计教学,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

在这堂课前,我组织学生收集和探究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如:常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拍照上传到数字化学习网站,并写出所了解到的关于数字与编码信息的知识。从学生预习的情况来看,我了解到学生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编码规则上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在课前制作了介绍编码规则的知识视频;对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分类,清楚地知道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门牌号、银行卡号等了解得多;教师适当补充图书编号、运动员牌号等不常见的知识。

二、数字化学习应呈现可“阅读”内容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常规课堂学习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不仅要考虑数字化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还要兼顾其与自主学习各个要素之间的制约与联动,二者结合可以实现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目标。

课堂中总有学生需要“阅读”的知识或拓宽知识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或用图片配以声音供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了解邮政编码。老师从收到的一封信引入,邮政编码中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请学生自主学习平板中的语音讲解与动画结合的学习视频,学生戴上耳机,互不干扰,更有利于专注地学习。

为什么要用邮政编码,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讲解,了解通过邮政编码进行的机器分拣,比过去的人工分拣更快捷。

2.介绍身份证号码。教师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代表我们的身份——身份证号码,并以我的号码为例,讲解身份证号码。请学生把课前上传在教育网E学习资源库中的身份证号码调出。根据活动要求比较、发现其中显而易见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戴上耳机,学习平板中由语音讲解与动画结合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

三、数字化学习的交互和反馈

数字化学习中的交互功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交流,教学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利用电子书包平台,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书写课前收集到的邮政编码,同时传送到教师机上,通过大屏幕,请学生说说他写出的邮政编码表达出的信息。

在身份证的知识学习完成后,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选择题:

猜猜下面三个身份证号码中,号码( )是妈妈的。

A.320682200307010102 B.320502197805201512

C.320622197711024085

通过平台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选择答案上传,教师能即时统计学生正确率的情况,同时了解选择其他答案的人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分析纠正。

最后,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如,某宾馆有两幢客房大楼,分别是9层楼和12层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具体位置?

教师在平板上出示题目,在下方设计一个表格,学生可以直接在表格内输入填写。

学生在当堂课上进行实时交互反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信息的交互和反馈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注重多媒体教学,学生就忙于接受,无暇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势必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数字化学习重视信息质量反馈,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字化学习具备这样几个过程和特点。在实践中,它改变了学习方式,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野,面向每一位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学习。课堂得到延伸,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数字化学习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过程的改变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殷旭彪,陈琳.基于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2013(1):43.

高考生物冲刺阶段的学习方法 篇7

一、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 是高考生物冲刺阶段的首要任务

很多学生认为, 临近高考, 只有努力做题才能锻炼解题思路, 提升解题能力, 他们自认为课本知识已经熟烂于心了, 不用在教材知识点上再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

高考试题年年有变, 而且越来越趋于灵活, 形式出现多样化, 但是解题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 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考生们高考取胜所必备的。学生要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 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 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 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新的问题情境, 也能规范、准确地答题。

笔者建议考生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实行“地毯式”清理, 全面复习所有知识点, 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可将一个体系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 进行复习;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 归纳成图解, 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和巩固。

二、要少做题, 精做题, 有针对性地做题

高考冲刺阶段要少做题, 精做题。做题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正在复习的专题进行重点训练;二是强化自己学习薄弱环节 (如实验设计类试题) 的训练;三是注重能力性试题 (如图表类专题) 的训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学生在做题时要把握好试题的梯度性。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尽量不要在这个时候做那些能力拔高的试题。在知识巩固阶段, 做这样的试题一方面没有实际价值;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解不出来, 便会大大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严重打击学生对高考的自信心。因此, 此类学生应该要以基础试题作为重点练习的对象, 基础知识掌握了, 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提升能力的试题, 进一步强化较为薄弱的环节, 但切记不要太难, 数量也不能太多,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考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两个能力

1. 审题能力

高考生物试题给出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 也可以蕴涵在图表 (包括模式图、示意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等) 中。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深刻理解、掌握每个核心概念的关键词, 对这些关键词要准确把握, 帮助我们在做题时去分析问题、理解题意;要有深入分析图表、数据、曲线的意识, 排除干扰信息, 细心找出隐含条件, 提取有效信息。

2. 表达能力

用准确的生物术语表述答案, 这一点在新课改下2009年、2010年、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每年高考阅卷的要求来看, 很多考生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规范, 导致答题失分。在平时的作业和训练中不要避开大型的非选择题, 或只是看看参考答案, 这样会使考生失去很多训练自己语言表达的机会, 而这些题往往是最有区分度的。

四、考生要注重实验, 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 考生要注重实验, 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本中涉及很多实验, 加强对一些经典实验,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实验的剖析, 分析其原理、每一步操作的目的,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等, 这些都是培养、锻炼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求考生:重视实验过程的操作 (课本实验) ;重视实验过程的思考 (实验原理、假设、预期、方法步骤、结果与结论) ;重视实验过程的表达 (文字、图、表格等多种形式) ;分清探究性问题的性质 (验证或探究、结果有无预测, 是否需要讨论等) ;重视实验的正确思维方法、实验设计的过程和原则 (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等;关注科学史和科学方法。加强实验设计中实验方法的运用, 重视新课标中的模型知识与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

五、考生要关注生物科技发展与生产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而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则是其本质意义的真实体现。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试题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即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 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这要求考生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 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复习时, 要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生命科学发展的重大热点信息, 如基因图谱 (诊疗) 、细胞全能性、细胞癌变机理与治疗、艾滋病、生态农业等问题, 培养自己摄取有效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篇8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 (遗传素质) 、心理的 (自我意识) 和社会的 (社会要求、期望) 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 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其任务都是由个体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决定的。在任何阶段, 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或矛盾, 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 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否则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1]。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积极的品质, 避免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特别强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 而只有发展的好坏。每个人都会经历八个阶段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可能出现成功或不成功之处。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仅仅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内容, 但不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出现[2]。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小学生人格发展正处于第四个阶段, 其面临的主要危机是解决“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感, 体验能力的实现。这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与习惯。若教师、家长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教育, 学生很容易获得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形成展示自己的能力。这种积极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在第五个阶段形成“自我同一”的积极人格特征:学习刻苦, 积极向上, 开朗乐观, 理想远大, 人际关系融洽。抓住小学阶段这一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习品质的核心与关键。

一、科学施教,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有用、有价值且喜欢学习, 愿意学习, 以此为乐。它是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影响着学习行为、结果和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除家长外,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课堂情景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 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体现出对学科的热爱等情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精心设计教学形式与加工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从而形成或改变学习态度。

二、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 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学生学习动力来自于自身, 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 无需外力推动, 如求知欲、好奇心等, 这种内部动力是持久、稳定的、强有力的。如果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由学生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 如为了获得 (避免) 家长或老师的奖励 (惩罚) 而读书, 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夜车学习, 这种外部动力是暂时、不稳定的, 因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最终要培养内在学习动力。因此, 教师或家长应利用一些方法和技术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持续推动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具体措施:

1. 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增强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 教师要运用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 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 积极肯定、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产生使自己更好更优秀的愿望。这种积极的心态迁移到学习中, 学习积极性提高, 知识技能掌握的好, 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学生会慢慢喜欢学校、老师、学习, 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状态。

2. 积极归因, 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考试、测验后, 教师会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即进行成败归因, 尤其失败以后, 如果归因不合理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和学习行为。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因素有许多, 如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在这些因素中, 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 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把原因归于努力, 会使成功者不至于过分自傲, 能继续努力, 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 也会使失败者不至于过分自卑,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现状, 使失败者进一步努力学习, 争取以后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积极归因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 使学生懂得努力与学习成功的关系,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信心, 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

3. 利用兴趣迁移,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探究欲非常强, 世间万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常常会把学习抛到脑后, 影响学习, 受到批评与惩罚。但批评惩罚不但没有使学生喜欢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使学生厌学。那么教师就应换一个角度看待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 成为学习的动力。如对学生们热衷的一些玩具、游戏活动宜疏不宜赌, 老师可利用班会时间举行比赛、设计等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用途与价值。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会自我控制, 把游戏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 成为学习的推动力量。

4. 恰当奖惩,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但表扬与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都有消极作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 不仅不能促进学习, 反而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力。所以, 表扬与奖励首先要具体, 表扬学生某一点好, 如作业字迹清楚或按时完成。其次要及时、经常。及时告诉学生学习中的优点,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以激发其上进心;经常地反馈学习中的信息会激起学生继续努力的愿望, 使学生不断地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后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物质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推动作用较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 精神奖励的作用逐渐增大。

三、教会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但是学习方法不科学, 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家长在不同年级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不同:低年级阶段, 首先教给学生书写技能、识字和阅读的方法。其次,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小教会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随着年级升高, 知识增多加深, 学生要学得快, 学的好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及解数学应用题和各种记忆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进而更爱学习。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学习自觉、主动, 不用管, 不用催, 长大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也能主动学习。所以, 良好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的推动力量, 使学生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取得好成绩, 它能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低年级学生的基本习惯, 如上学前要带齐学习用品, 上课要遵守课堂秩序, 课后要按时完成作业等, 高年级的阅读、独立思考、积极发言、预习、复习总结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 其形成主要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对此, 教师、家长应有预见性, 力争主动, 绝不能放任自流, 等学习上出了问题再处理和补救。

参考文献

[1]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

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习惯培养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 提前预习的习惯

一个优秀的人才要在小学时期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要从课前预习开始。通过课前预习,做好上好语文课的心理准备。对新课文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找准侧重点。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有利于接受新的知识。预习可分为日预习、周预习、学期预习。所谓的学期预习就是刚开学在发下新书后,学生趁着新鲜感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

2.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一支笔,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书边动笔。好词好句重点标注出,对精彩片段可以背诵下来,关键词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慢慢地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笔记的好习惯。

3. 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有问题要向老师质疑、发问。勤于发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解答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之间互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4.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特别是在自习室和在家读书的时候,随手携带字典,及时解决读书时的障碍,提高读书效率。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课余组织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调动学生对查工具书的兴趣。

5. 背诵的习惯

笔者虽然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背诵确实是青少年时期记忆的有效学习方法。语文课本所精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要求学生熟背,将会受益终身。

6. 定期整理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定期复习的好习惯。旧知识中包含着新知识的诸多线索,复习可以避免遗忘,把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相互贯通,做到触类旁通。每天做家庭作业前,把当天学过的知识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整理复习。周末时将本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重新消化知识,疏于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

7. 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学起就得练好书法,从基础练起,写的一手好字将受益无穷。因此,小学生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从小把每个字的笔画、笔顺写准确。让学生上好书法课,使字体漂亮、美观、大方。要求学生在平时写作业、考试卷中认真书写,养成好的习惯。

8. 广泛阅读的习惯

结合孩子学习的进度,适当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在周末、假期中认真阅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操作步骤

1. 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从小要树立目标。有了远大正确的目标要循循善诱,付诸实践。小学生就得多动脑、多实践,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 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是要用规范来约束的,好习惯在形成的过程中,小学生自制力还不十分好的情况下,应当教学生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 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多数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就要求小学生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努力克服障碍,偶尔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的现象也不要放弃,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发现偶有偏离,也要自己自觉立即作出调整,及时调整到轨道上来,久而久之,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4. 进入轨道,自由飞行

有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撑力,循序渐进,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进入轨道以后,学生就像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不断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好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语文的学习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种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寡味、教材难度大等。遇到困难一点点地克服,就有了成功的喜悦,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逐步形成。

总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遇。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乘风破浪,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孙世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学习阶段 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认识阶段,技能训练阶段,情感领会阶段

一、认识阶段

1. 歌唱状态

这个阶段要有正确的外形和内型状态。外型状态,如:站姿、肩放松垂下,颈部放松,下巴放松等。内型状态,如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舌平放、喉咙扩张,但外部肌肉放松等。同时这个阶段是声音从不自然到自然的释放能量阶段,为什么说不自然呢?歌唱的呼吸不如日常说话那样比较平静、比较浅,不需要用很大的肺活量,而是吸气动作很快,呼气的动作很慢,将气吸到肺叶底部,呼吸保持吸气时下沉的状态,再努力控制气息徐徐吐出,做到控制地呼气,这种控制就与呼气形成一种对抗作用,就是我们所要的气息支持点。同时要稳定喉头,把不需要紧张的肌肉放松(如:颈部肌肉、下腭、肩部肌肉等),以保证气息通畅,使声带正常运作,即内型状态。上述要求对初等练习的学生来说,做起来就不是很协调,发出的声音也有种种问题。因此,对女生而言,应对发声机能进行合理的锻炼,在合理的喉位置基础上找到气息发声时对抗所产生的支持感,完成真假混合,唱出音量。对男生来说,要放下喉头,放松喉咙,在气息的支持下,先从中低音区进行反复的训练,建立气息对抗感觉和呼吸支持感觉,正确地用力唱出明亮有力度、有厚度较自然的声音,这个阶段是以自然声区为基础,学习基本发声技术,逐步拓宽自然声音到中声区的音域。

2. 确定学习者的声部

声部是发声器官及其结构的生理状态客观存在的一种表象,不是随我们客观愿望所能改变的,声部鉴定错误往往会导致声乐学习的失败。初学时,女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发声困难、暂时唱不出去高音就误认为自己是女中音,有的女声用本嗓撑大喉咙,加大音量唱中声区,自认为是女中音或女低音,这是较普遍的两种常规性的错误认识。男女声共分六个声部,由于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确定声部是声乐学习者声音发展的关键,且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因此,只要从发声器生理结构所构成的音质、音色特性出发,就能训练出一代代出色的歌唱家。每个人都有个性特征差异,这些特征和差异可充分展示各自的艺术魅力,而声音个性特征的突出展示和技巧的发展又可对每个声部发音特征作更细致的区分。

二、技能训练阶段

1. 声音的扩展

学习者对声音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声部确定后,就需要扩展音域,包括向下、向上、高声区和低声区统一训练,以及换声区的训练、母音转换训练、声音的位置、声音的掩盖集中训练等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学习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练声曲,这是扩展音域取得效果的关键。如:女声的练习,多选用一些易流动,由高到低的练声曲和易将假声唱响的母音,随着音域的逐渐扩展,在换声区和母音转换时,调整好发声位置,在全身的兴奋用力情况下,强调局部用力,在多个合力的情况下,取得用力平衡,加快声区统一,这样演唱便会省力很多。

2. 声音的美化

这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前面已有了大的框架,粗浅条已经出来,下面就需要对粗的声音线条进行耐心、细致的调整,如:靠前靠后、坚与横、深与浅等。声音的前后、竖、横、深、浅是以声音的需要来调整的,与开口音、闭口音、半开口音、半才口音、闭口呼音、合口呼音、齐齿呼音等发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这个阶段要加强语言练习,在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等技巧和方法上确立“以字行腔,字腔圆”的美学原则,使声音更加有共鸣的穿透力和流畅连贯的表现力。当然,也要用感情打动人心,以情带声,以声促情,寓技巧于情感之中。

三、情感领会阶段

声音艺术是一门集音响学及情感学为一体的艺术学科,歌唱就其本质而言,是表现生活中喜、怒、哀、乐、恨等情感。人的种种情绪变换都可以通过噪子表现出相应的效果。每个人表现出的这些声音效果都蕴含着心中对事物的感情,在学习过程要对事物美的感受和表现力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成。在训练技巧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声乐教师要求学习者用心唱,诱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对于上述训练,均要建立在对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基础上。由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受到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文化、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才发展起来的,因此,演唱者想要把音乐形象表现得非常准确,就必须了解民族音乐特点、科学的唱法和各民族人民生活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传统等特征。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感受事物,准确表现事物和创造事物,才能以情带声,以声促情,寓技巧于情感之中。

浅谈声乐学习中的过渡阶段 篇11

关键词:声乐  过渡阶段  呼吸方法

过渡阶段是学生进入学校后,进行正确合理发声学习的阶段。新的自然阶段则是通过声乐技术的训练后,演唱者获得了通透、明亮、圆润、高亢、美好的声音,无论在演唱控制能力方面,还是对作品的理解表达方面都会比较自如,与自然阶段中提到的“自然”截然不同,演唱者的演能力会有大的飞跃。

怎样渡过声乐学习中的过渡阶段呢?

声乐学习者在进入过渡阶段的学习中会有喉头不稳、气息浅、声音紧、咬字不清晰等现象出现。因为过渡阶段的训练打破了原来自然阶段的平衡感,这时过渡阶段和自然阶段就会形成明显的对抗,在过渡阶段的训练过程中有的同学就会出现演唱吃力、音准有偏差、节奏不稳、嗓子越唱越紧等现象,所以,我们需要用新的歌唱理念和方法对以前的声音加以调整,来获得科学平衡的声音。那么,用什么方法渡过这个阶段呢?

一、建立面罩共鸣

(一)利用哼鸣练习获得面罩共鸣

首先,我们要明确面罩共鸣的焦点位置。当今最富盛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说:“面部声音共鸣的焦点发音位置,我感觉像一个小盒子,盒子的范围在上牙床以上两腭的小窦腔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会,笔者感觉到共鸣腔体的焦点的确在鼻腔处最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哼鸣练习找到声音的焦点;然后,把字放到哼鸣焦点上放大来唱获得面罩共鸣。哼鸣练习要求:一不要音域,二不要音量,哼唱像小孩撒娇时小声哭泣的感觉,哼对了鼻腔两翼和上牙床有强烈的振动和麻木感。

哼鸣练习音阶:5 4  3 2 | 1 --| 音阶为下行,从小字一组的“g”开始依次半音模进进行练习。当然,哼鸣练习的音域扩展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确定。检验哼鸣的正确与否,我们可以用张嘴哼鸣和闭嘴哼鸣的方法来区别。如果,张嘴哼鸣和闭嘴哼鸣在音色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哼鸣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二)演唱时保持小口型声音容易进入面罩形成共鸣

在笔者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张幼文先生的学习过程中,他要求发声时嘴巴不要开大,起首音在焦点上形成后,然后放大来唱去获得面罩共鸣。同样,在1981年意大利著名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在给田玉斌上课时说:口型小便于找到歌唱位置,找好位置后通过声音焦点,把声音无限放大来唱就会获得面罩共鸣;反之,声音就不容易通过焦点进入头腔。两位大师观点的一致,足以证实面罩共鸣的重要性,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真正意大利学派的传统。

二、打开喉咙

喉咙是气息的通道,所以歌唱时打开喉咙非常重要。初学者演唱过程中声音出现挤、卡、白等现象,就是喉咙开合不够造成的,我们的喉头有三个位置最为突出:第一是我们说话时的喉头位置;第二是吞咽食物时的喉头位置;第三是歌唱时的喉头位置。你可以摸着喉头在不同作用下去体会三个不同的位置,正确的歌唱喉头会保持在它运动的“最”下面,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想随心所欲的让喉头保持在“最”下面的歌唱位置上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下几条练习来完成。

(1) 唱“a”音,把声音放到西装第二个纽扣位置的胸腔支点上来唱。音阶为:1 3  2 4 | 3 5  4 2| 1 - || 用大三度、

啊   啊           啊

小三度翻板的音阶来练习,找到胸腔支点后,用最小的气息来获得最好的声音效果,这条练习效果不错。

(2) 把a、ai、e、o、u五个元音,放在胸腔支点位置上,用长音展开来练习,要求演唱时声音要平稳,饱满,声音是从胸前自然流淌的感觉。

(3) 我们可以适当模仿一些男中音或者女中音的演唱技术,来获得打开喉咙的状态,但不要去模仿他们的音色,这样的模仿,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不能长期超越自己的演唱条件,去模仿不是自己声部的演唱,切记!

三、气息的支持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如果没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是苍白无力的。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笑的我肚子疼。实际上我们大笑时腹肌上感觉到的最明显的这个用力点,就是气息的支点,演唱中要求即吸即唱,始终把气息保持在下面,气息要循环起来不能僵化,可以根据歌曲的情绪来建立呼吸节奏。在呼吸方法上,笔者个人认为用”腹式呼吸法“更科学。那么,具体的做法是多用一些长音练习,等气息支点明显了,再去练习一些短促、跳跃及流畅性练习来获得腹肌的支持。

音阶:(1)5 - - -| 4 - - -| 3 - - -| 2 - - -| 1- - - ||

啊    哎    伊     噢     呜

过渡阶段方法总结:极大放松下巴,把喉头位置放到“最”低,尽量打开喉咙。演唱时保持小口型,表情丰富,面带微笑,用哼的位置来歌唱。气息保持稳定,即吸即唱,灵活运用气息等来获得气息的支持。有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就能安全顺利的渡过过渡阶段,获得通透、明亮、圆润、高亢美好的歌唱。

阶段学习 篇12

为此, 在复习过程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构建和引导复习小组工作,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得到巩固、修正和提高。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教学中通过小组的形式使学生一起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1]。也就是说, 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 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 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 给班级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一) 分组

将班级的学生按照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性别的不同混合编组, 有利于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

(二) 角色分配

由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会考的总复习阶段,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较短的时间内, 完成梳理、复习、训练和巩固, 是当下复习的方向。为此, 在角色分配上, 没有过多的分工, 每组只确定一位组长, 主要协调各组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控制小组内活动的进度快慢。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阶段

生物会考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料主要为苏科版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材以及苏州教科院编写的《新课程·新教材初中生物学习能力自测》 (下文简称《能力自测》) 。复习过程主要以《能力自测》为主共七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知识梳理、训练导学和拓展提升三部分内容。在复习每一个单元的过程中, 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第一课时:1.将每单元中知识梳理部分分配给9个小组, 每小组获得数个知识点的梳理任务, 组长安排组员到教材上去寻找各个知识点的出处, 此过程规定10min内完成。老师关注每组的活动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2.此任务完成后, 将接受第二项任务:巩固填空。这是由老师针对知识点提出的几个相应的填空, 来帮助学生记忆。此过程由组内学生自行完成并核对, 规定5min内完成。3.上述梳理性合作学习完成后, 进入第三项任务:“大海捞针”。即在相应单元后的训练导学和拓展提升中, 找出与本组知识点相关联的习题, 边找边练。此过程规定20min内完成。老师关注每组的活动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4.完成习题的筛选和训练过程后, 将获得正确答案并核对, 而后, 组长组织组内同学研究错题, 并组织语言对答案做出合理分析。这个过程规定15min并可延续到课后。期间, 老师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第二课时:1.组间交流, 向全班展示复习成果。以点带面, 组间合作, 旨在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 达到全面复习的效果。2.再学习阶段, 全面复习后, 各组完成剩下的习题。第三课时:再交流阶段, 每一组作为答疑团队, 为其它组同学解惑。

三、合作学习的评估阶段

一般而言, 常用的教学评价形式有:传统的考试、教师自编测验、平时观察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2]。为了全面体现学生复习过程的有效性, 此次课题研究采用实作评价方式进行。实作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是让学生通过应用知识与技能等高层次的思考历程, 在建构而非简单再认或记忆的练习进程中获得深度认知、情意与技能发展的评价方式[3]。

由学生测评数据作出如下维度分析图表

这两个图表, 分别测量的是两个维度的内容, 一个是知识的维度, 一个是能力的维度。首先, 图1中, 可以看出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小组合作度呈现正比关系。其次, 图2主要比较的是学生的合作度和能力维度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合作度较高的组, 能力维度也较高, 合作度的高低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最后, 从会考成绩来看, 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合作度呈现正比关系, 这也是符合前面所述的情况。

(一)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相较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很大的转变。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互动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甚至有些学生的互助不被老师认可并被阻止。多数情况下, 教师只注意到学生和教材之间, 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根据培养学生互助、主动的学习能力, 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的关系, 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好模式。

(二) 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缺点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还在组与组的良性竞争中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优帮差的情况下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也有了关注和帮助, 同时, 还能通过合作的团队力量, 取得原本个体无法达到的学习高度, 这对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都有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合作学习使得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

摘要:在生物会考复习过程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构建和引导复习小组工作,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得到巩固、修正和提高。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个人的孤立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孤立学习,分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下一篇:艺术审美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