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1篇)
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篇1
《最后一课》课后题及答案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
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
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篇2
一九八九年八月底,我在父亲的祝福之下,开始我的溯源之旅,从北京向蒙古高原前行。 和我一起出发的还有好友王行恭,远在德国的父亲又特别请托了他的忘年之交,居住在北京的蒙古诗人尼玛先生来给我们带路。
尼玛到机场来接机,等到我们的行李都在王府饭店安顿好了之后,天色已近黄昏。他就带我们直奔在市区另一端的中央民族学院,说是在那里刚好有个晚会,一方面是在北京工作的蒙古同乡一年一次的联谊, 一方面也是款待从各地前来参加蒙古史诗 《江格尔》研讨会的学者。
会场里人很多,空气不太流通,灯光又不够亮,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见面,包括尼玛。 所以,尽管我努力要适应这个新环境,慢慢地还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就想法子找到一处比较空旷也还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
坐定了之后,往周围一看,原来早已经有三位男士坐在那里了。 大概和我差不多,都是有点觉得疲累的远客,只是衣着不同。 我穿的是普通城里人穿的衣裙,他们却是穿着蒙古袍子,系着腰带,头戴毡帽,脚下是长筒的靴子,衣冠齐整,正襟危坐。 那被草原上的太阳晒得很黑、被高原上的风霜侵蚀得皱纹满布的面容,有一种很奇怪的肃穆和漠然。 看见我这个闯入者对他们微笑点头致意,他们三人也只是稍稍欠身还礼,依旧沉默着不发一言。
我可是忍不住了,第一次见到从草原过来的蒙古同胞,让我很想和他们攀谈。 于是, 侧过身去,用我有限的蒙古话向他们问候:“您好吗? ”
原来漠然的双眸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向我专注地望了过来。我心中一热,又急着说了两句蒙古话来自我介绍:“我也是蒙古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蒙古人。 ”
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
当然,在这之后的交谈,我那几句蒙古话是绝对不够用的。 不过,我尽可以找一位住在北京的蒙古同乡来帮我们翻译,他们也不会在意了。 好像那最初的几句话已经成为我的护照, 让我从此可以自由进出他们的国境———那一处曾经因为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与伤害,因而不得不严密设防的大地。
果然,他们来自遥远的天山,是土尔扈特人,而且是用一生的时间来记诵和演唱《江格尔》史诗的艺术家、民间诗人。 蒙古人尊称他们为“江格尔齐”。
心中珍藏着卫拉特先民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的英雄史诗,却在另外一个民族强势的文化挤压之下,几乎要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直到最近这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因此,在他们风霜的面容之上,才会流露出那种内在的肃穆以及外在的漠然了罢?
这种神情,普遍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许多牧民的脸上。从一九八九年那个晚上开始, 十年来,走在高原之上,常会遇见相似的情景。 可是,只要我用蒙古话一开口问候,那藩篱就会自动撤除,然后光灿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了。
有一次,我用玩笑的语气向一位教蒙文的教授说:“这些牧民,怎么就凭我这几句话就轻易地相信了我? ”想不到他却正色回答:“你现在虽然说不出几个句子,可是每个字的发音都很标准,我们的耳朵一听就知道。 你要晓得,在母亲怀中学会的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异别人是学不来的啊! ”
(选自《前尘·昨夜·此刻》,席慕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鉴赏空间
《最后一课》 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与侵略者做斗争,求得民族解放。 《母语》中的席慕蓉刚到陌生之地,与周围的人群并不熟悉,可是当她说出蒙古语时,“在昏暗的灯光下, 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 母语果真是密码。 “只要我用蒙古话一开口问候,那藩篱就会自动撤除,然后光灿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了。 ”愿我们都勿忘自己的母语。
[读有所思]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篇3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 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于是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同样,一个人要想铲除心灵中丑恶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占据它。
1. 把( )中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 为什么学生们会认为老师的最后一课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3. 根据短文内容和你的理解,把结尾补充完整。
4. 概括回答:学生们和哲学家铲除杂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5. 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答案
1.访问 果然 于是
2.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3.(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4.学生们都是从如何“铲除”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而哲学家是从“利用”、“占据”的角度考虑的。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解析 篇4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种上庄稼,用美德
2.不管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都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谷子。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因此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篇5
34题:
(1)结合“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说明认识的来源。
①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爱无从认识。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一些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为何行不通了?
②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由于“天宫”里的条件与地球上的条件不同,在地球上正确的原理在“天宫”里因为失去了它适用的条件,因此也就行不通了。
(3)谈谈上述两个问题所涉及的认识论原理给我们的启示。
③第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35题:
(1)结合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说明为什么“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合适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①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的最根本的体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开拓创新,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近十年的艰难探索,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说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和要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依据就在于此。坚定“三个自信”,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拓 1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3)为什么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6题:
(1)如何理解“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①毛泽东提出要用共产党的延安作风打败国民党的西安作风,已经把作风问题提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作风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一个政党的作风是与该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的延安作风,毛泽东在党的十七大上归纳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它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
(2)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并结合材料2分析群众路线为什么是党的生命线?
②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2清楚地表明,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3)说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主要任务和总要求。
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廉洁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37题:
(1)结合材料1,说明如何树立法律权威及树立法律权威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的重要意义。
①法律权威就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即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因此,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尽管领导者会变动和更迭,但政治与社会秩序仍将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结合材料2,说明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及树立法律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②法律思维方式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提高运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对于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3,说明如何坚持法律上的公平正义?
③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坚持法律上的公平正义,首先要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正是从法律运行的环节来看法律公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势下,我们既要重视立法公正,又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从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这是从法律公正的内涵来看法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与实体公正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不公正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正。以诉讼为例,不公正的审判程序容易导致不公正的审判结果。因此,我们特别要增强程序公正观念,重视程序方面的制度建设。
38题:
(1)为什么说中俄关系对两国和整个世界具有“独特战略价值”?如何“持之以恒地相互支持”? ①从国际角度讲,中俄两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因此,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从两国关系看,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此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目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阶段。多年来两国国家元首都把对方国家作为就任后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充分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两国应进一步强化战略互信和相互支持,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升务实合作水平和层次;大力促进人文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说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并分析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建立及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指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又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建立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中美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要是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
(3)分析大国关系在中国外交总布局中的地位。
《最后一课》的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篇6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祈祷 懊悔 chà异 xuān闹
2.下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1)画眉在树林边玩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炼。
(2)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查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带。
错别字
改 正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不少于10个字。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日军老兵说:
4.不改变句意,把下边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答:
二.阅读理解、分析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5.“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
答:
6.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答:
7.这“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答:
8.画曲线句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写法与之相同的又是哪一项?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B.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陷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C.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答:( )
9.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画线句内容的理解。
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
答:
三.课文探究、写作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充满着渴望。听完这最后一课,把你想要对韩麦尔先生说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皮肤》阅读题及答案 篇7
皮肤
皮肤包括毛皮、指甲、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官。通常,一个成年人全身皮肤的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就重量而言,皮肤为人体器官之最。
皮肤外面的一层是表皮。皮肤的表皮外层在不断地死亡,死亡后脱落下来的表皮外层就是皮屑。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皮肤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比较柔嫩的状态,与表皮的这种新陈代谢作用是分不开的。“聚沙成塔”的结果是:人的一生中约有18公斤的皮肤要以碎屑的形式脱落下来。这样,全身的表皮经过27天左右就会全部换上一件“新衣”。
人的毛皮(包括动物的毛皮)为什么具有不同的色彩,这也是人们感到奇异的一个问题。有的人是黑头发,有的人则是白头发、红头发,还有白皮肤人、黑皮肤人,甚至还有蓝皮肤人等等。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罗杰?科恩的实验室,目前正在探索浅红头发的人的突变是否和造成赤狐和红棕马呈红色的接受基因突变同属一种类型。一般来说,人发和皮肤的颜色比动物毛皮复杂。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颜色至少受6个基因联合控制着,这就是为什么黑人和白人结婚所生的孩子并非黑白各占50%,而是后代的皮肤呈卡普验氏综色咖啡色。
黑色素细胞产生人发、眼睛和皮肤的`颜色,科学家现在认为,两个肽基作为刺激物交替刺激黑色素细胞的产生。一个产生于大脑的肽基诱使黑色素细胞制造黑褐色小粒,另一个肽基是环抱毛囊的细胞释放的,促使黑色素细胞制造桔红色。在哺乳动物毛皮的生成过程中,这两个肽基配合默契而且非常适时。这两个肽基的行为变化,以及产生颜色的黑色素细胞对这两个肽基的反应变化,是构成人和动物毛色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台北医学院院长胡俊弘等多位医学专家再三提醒,体内疾病与皮肤息息相关,皮肤若出现异常,有如健康亮警讯,要特别小心。
皮肤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有温、冷、触、痛4种感觉,功能包括分泌、调节、呼吸、吸收、保护等是人体相当重要的一个器官。
皮肤是健康的红绿灯,皮肤斑点可能是先天性疾病、黑斑症、营养不良、激素改变、新陈代谢障碍、肿瘤、炎症后色素沉淀所致;皮肤发痒则有肝脏疾病、内分泌障碍、血液疾病、神经官能症、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药物过敏的可能。
其次,像长年嗜酒,皮肤老化得快;长期偏食,体内维生素不足,对皮肤不利;缺锌,口腔、耳朵、阴道易生毒菌感染;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浓度过度,眼圈周围出现黄色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会痒;青少年课业压力重,出现带状疱疹;判别艾滋病,皮肤的卡波济氏肉瘤是重要症状之一。
现代人受哪些皮肤病的困扰?若以季节区分,夏季有浅表性毒菌感染,阳光伤害,如晒伤、化妆品性黑皮症等;虫类性皮肤炎,如丘疹性荨麻疹等;皮肤细菌感染症,如脓痂疹、丹毒等。冬天则以“进行性指掌角化症”(富贵手)、“冬季搔痒症”(冬季痒)等常见。
饮食与皮肤病是否相关?台大医院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湿疹确与饮食有某种程度相关。
1、什么是“皮肤”?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人的毛皮(包括动物毛皮)具有不同色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皮肤是健康的红绿灯”?
4、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写出来,再加以简析。
答案:
1、皮肤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器官,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毛皮、指甲、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官。
2、这两个肽基配合默契而且非常适时。这两个肽基的行为变化,以及产生颜色的黑色素细胞对这两个肽基的反应变化,是构成人和动物毛色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3、体内疾病与皮肤息息相关,皮肤出现异常可能是由体内疾病引起的
野草阅读题及答案 篇8
野草
①有这样一个故事。
②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③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④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⑤[甲]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 1 、 2 ,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⑥[乙]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生长的小草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杭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⑦[丙]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档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3 ,能屈能伸的力, 4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⑧[丁]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shùn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chī笑。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①解剖( ) ②瓦砾( ) ③shùn间( ) ④chī( )笑
2.文中 1 、 2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2分)
A.紧密 坚硬 B.紧凑 坚实
C.致密 坚固 D.有弹性 有刚性
3.文中 3 、 4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2分)
A.有韧性 有弹性 B.有柔性 有韧性
C.有柔性 有刚性 D.有弹性 有刚性
4.“这也许特殊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一句应还原到文中的( )处(2分)
A.甲 B.乙 C.丙 D.丁
5.第⑤段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2分)
A.说明机械力不如种子力量大。 B.介绍把头盖骨分开的巧妙方法。
C.说明植物种子的力量。 D.赞扬植物种子力量的巨大。
6.本文写于抗日战争一时期,文章的主旨是( )(2分)
A.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
B.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C.赞扬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长期抗战。
D.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长期抗战。
答案:
1.①pōu ②1ì ③瞬 ④嗤(2分)
2.C(2分)
3.A(2分)
4.B(2分)
5.D(2分)
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篇9
① 小时候,我家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是母亲买给在大同煤校上学的舅舅的。买的时候就是旧的,他骑了几年就更破旧了。后来,舅舅毕业分配到外地,母亲就把车子寄放到村上庙里老和尚住的后大殿。
② 初中毕业后的那个假期,我接到省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一中离我家十里地,又没有公共汽车。我很想买辆新的自行车,母亲却说:“让老师父把大殿的车子取出来,擦洗擦洗骑去吧。”我自然嫌弃。
③ 父亲说:“锈了修不好,闸不灵,娃娃出了事儿咋办?挣钱为啥?不就是为了给俺娃花?爹给俺娃买辆新的。” ④ 那时车子是紧俏商品,没个关系不好买。他托了好几个人都没能买到,只好趁去怀仁打工时给我买。一次来信,说买到了,是一辆绿色的飞鸽车,加重的,还说等有了顺路车就给我捎回来。我心想,哪会一下子就有顺路车?就写信对父亲说:“怀仁每天都有回家的火车,托运回来多方便。”我还催他说,学校就要开学了,可我还不会骑,我总得提前学会才行,学会也还得再练练,练得很熟才行。实际上,那时的我早就会骑,骑得还挺溜。
⑤ 父亲倒是把车子给弄回来了。可他不是给托运回来的,他是一步一步地推着,推了八十多里推回来的。 ⑥ 那天半夜,我正睡得香,听母亲说:“好像有人叫咱们。”她拉开灯,听听,确实有人在敲门。母亲说半夜三更的会是谁,穿好衣服就去开门,我也跟在后面。
⑦ 天啊,是父亲!
⑧ 他正扶着一辆自行车,站在那里,身子摇晃,好像要倒了。我和母亲急忙把他搀进屋,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我赶紧去扶他起来,他不让动,摆着手说:“缓缓,让爹缓缓。”又伸手说:“给爹倒口水。”我拿起暖水瓶,他摆手说:“冷水。拿瓢。”我从缸里舀出多半瓢水递给他。
⑨ 这时我发现,他的灰衬衣上全是土,他的裤腿挽着,全是泥。
⑩ 他喝光了瓢里的水,接着说为了抄近路,他蹚着水过的十里河,可过河的时候把脚给崴了,一拐一拐地又走了十里路,拐回了家。
11 这不会骑车的人,推车子会更费事,走个三五里也还好说,可八十里走下来真是不敢想的事。他从一大早就开始走,整整走了十八九个小时,最后这十里路,还是拐着瘸腿。而那一年,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
12 他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我站在那里陪着他。
13 我看着他,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汗水把脸上的土灰淌得一道道的,顺着皱纹的方向密密地织着,连他的眼角嘴角都是泥,嘴角好像还有血。我不禁暗暗地叹气,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14 缓了好大一阵子,父亲才让我扶起他。母亲去做饭,我伺候着他洗了脸,换了衣裳。我给他脚盆里添上暖瓶的水,他靠着炕厢坐在板凳上烫脚。
15 我问他为啥不托运,他说他到怀仁火车站打听了,托运得半个月以后才到,“我怕误了俺娃学车。多学半个月跟少学半个月,那就是不一样。”听了这话,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
16 于成串地留下。..
17 父亲一看,赶紧说:“过河时把车子弄泥了,俺娃出院把它擦擦。”
18 当我擦完车子进屋时,母亲做好了饭,而父亲,脚泡在水盆里,坐着小板凳,身子靠着炕厢,就那么睡着了??
(本溪市中考)
1.(3分)概括写出父亲推车回家后累得筋疲力尽的表现。
扶着自行车,身体摇晃;跌坐在地上起不来;语言短促;洗脚时(靠着炕厢)就睡着了。(写出3点即可)
2.(4分)读选文第7段,说说“我”当时的心情,并分析原因。
“我”很惊讶(1分),因为父亲半夜突然回来而且样子很狼狈(1分);“我”又很惊喜(1分),因为父亲将自行车给“我”带回来了(1分)。
3.(4分)选文第13段对父亲的外貌进行描写,有什么用意?
写出来父亲为“我”推车回家吃尽苦头(1分),且显得苍老的`模样(1分),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1分),同时也反映“我”对父亲的心疼(1分)。
4.(3分)结合选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听了,我的心一紧,像是有鞭子在抽,强忍的泪水终于成串地落下。“紧”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特别难受(1分);“成串”写出了“我”哭得很伤心(1分)。这两个加点的词,表现了“我”的内疚之情(1分)。
5.(3分)请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以“那八十里的路啊”为开头,给本文补写一个结尾。40字左右。
那八十里的路啊,那八十里的路啊,每一里,每一步,都承载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可是,父爱岂止八十里呢?
《论琴》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原文】
论琴
高濂
①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孔门之瑟,今则绝响,信可贵矣。古人鼓琴,起风云而来玄鹤、通神明而阜①民财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则亡。欧阳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鸣者声也,参叙相应者韵也,韵中成文谓之为音。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于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②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②,岂彼心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世人悦于听乐,而无味于琴者,悦其声之淫③耳。乐用七音而二变,与宫徽联用,故声淫②而悦耳。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③今人不究意旨,不亲明师,不讲谱法,不娴手势,遂使声之曲折,手之取音,缓急失宜,起伏无节,知声而不知音,运指而不运意,奚取弹为?
④有等务④尚花巧急骤,夸奇逞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敷畅⑤悠扬之妙,操多散声⑥,以类箜篌;巧取按声,以同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⑦,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有删改)
注释:①阜:增长。②雅业:高雅的爱好。③淫:过分,过度。④等务:不同的。⑤敷畅:发扬。⑥散声、按声、泛声:音乐术语。⑦浇:浮薄。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2分)
23.第2段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雅”的境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2分)
⑴【 】
⑵【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4.第3段中的“运指而不运意”所指的是一种【 】现象。(2分)
25.文中多用对比,请具体说明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3分)
26.你对文中“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这句话有何评价?(3分)
22、知琴者,以雅音为正。(2分)
23、⑴弹琴指法要分明。⑵要有德行和才能。(2分)
24、只是弹奏音乐的外在的旋律,而对于音乐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却不甚了解,并无法体现出来。(2分)
25、(评分标准:文中的主要对比是古人鼓琴和今人鼓琴1分;结合文章具体展开1分;所起作用1分。)
《家》阅读题及答案 篇11
篇一:《家》阅读答案
《家》阅读答案①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代表了和平与温暖.②年轻的时候,家的感觉就像一杯开水,平淡无味;就像是一个狭窄的鸟笼,让人总向往着窗外自由的天空、铺着阳光的大地.③拍拍羽_百度作业帮
《家》阅读答案①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代表了和平与温暖.②年轻的时候,家的感觉就像一杯开水,平淡无味;就像是一个狭窄的鸟笼,让人总向往着窗外自由的天空、铺着阳光的大地.③拍拍羽
《家》阅读答案
①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代表了和平与温暖.
②年轻的时候,家的感觉就像一杯开水,平淡无味;就像是一个狭窄的鸟笼,让人总向往着窗外自由的天空、铺着阳光的大地.
③拍拍羽毛丰满的翅膀,飞了.
④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一下子觉得眼花缭乱,花花绿绿的世界让人总觉得忙碌而又空虚,热闹而又寂寞.这时会猛然记起:这是在遥远的国度,甩不开的孤独啊!
⑤乡土的感情随着水一般流逝的岁月而增加,一天比一天沉重,一天比一天深长.
⑥寂寞时想起家,便会带来一分【A】痛苦时想起家,便带来一分【B】;失望时,家会赐给【C】;当你要流泪时,想起家便会换来一分【D】.
⑦“月是故乡明”,原谅游子们的这种偏爱吧!两年了,那大陆上的家,该牵引着海岛游子的`几多归思呢?
1、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CD处.
安慰 安全 温暖 温馨 自信 自豪
2、““拍拍羽毛丰满的翅膀,飞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
3、为什么作者说“来到异国他乡”会有一种“甩不开的孤独呢”?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4、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仿照写一段话吗?
5、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一句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你能把这首诗完整地写下来吗?
1、温馨 温暖 安慰 自信
2、意思是说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离开了家乡
3、因为作者离开了家乡,也同时远离了故乡的朋友、家人.只有一颗爱国之情缭绕在心头,所以寂寞、孤独.
4、排比.
5、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最后一课节选阅读及答案05-26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09-23
最后一课05-23
期末最后一课08-17
《最后一课》续写09-12
改写最后一课09-27
《最后一课》教学心得09-19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06-16
猫阅读题及答案05-14
青团阅读题及答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