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最后一课

2024-09-27

改写最后一课(共12篇)

改写最后一课 篇1

这是最后一课了!我的礼服呢?我要穿上它,一定要穿上它,哦,在小衣柜里。

这真是件漂亮的礼服--绿色的,领结打着皱边,还配上了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是我在督学视察的当天才会穿的,可我今天必须穿上它!这是最后一课!

早早地,我便来到教室,里面已经零零散散坐了几个学生,不过剩下的很快便到齐了,后排又多了几个镇上的人。只是小弗朗士还没来,他又贪玩了吧!算了,这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了,就不要教训他了。

教室里开始还有些喧闹,我不想再说什么,只是踱来踱去,胳膊下还夹着那根铁戒尺,静静地望着孩子们,尽量再多看他们一眼。

我的学生们好像也觉察到了什么,嘟囔了一阵“韩麦尔先生今天是怎么了?”之后也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坐着,一声不响,他们应该知道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等了好一段时间,小弗朗士终于来了,他低着头走进来,双腿颤抖着。

“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我不想再责罚他,尽量温和地与他说话。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好像很疑惑,又好像很奇怪,纵身一跨坐进座位里。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为你们上的最后一次法语课,这里只许教德语了,我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听讲。”

孩子们和镇上的人都不说话,也没有任何反应,一个个默默地打开课本,两眼一动不动的看着我,我也开始讲课。

我提问小弗朗士法语分词,他答不上来,脸涨得通红,我还是没有说他,因为我知道他心里也不好受。

习字课上,我静静地望着周围的一切,还有那小花园,真想把它们都装走,可楼上妹妹收拾行李的脚步声也将这幻想打破。

我继续着今天的课程,正在叫着初级班拼音,忽然,十二点的钟声,祈祷的钟声,还有那些可恶的普鲁士兵的号声一同响起。结束了!

我不想再说些什么,也说不出什么,只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我要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母语,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

我摆摆手,让他们都走了,而阿尔萨斯的法语课,也就此结束了,可是,我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远不会结束,永远不会停息!

改写最后一课 篇2

雨急, 一波一波砸在铁皮屋顶上, 像开场的梆子锣。

门被悄悄推开一条缝, 挤进叶子的半张脸来, 眼白飞快地轮了一转, 然后长长地咦了一声, 一肩头就把门拱开了。叶子两手拎着好几个塑料袋, 全部是早点, 是特意到对面街上买回来的, 谁知就落起了雨, 一路小跑回来身上还是湿完了。她使劲在门口跳了几下, 又把脑袋甩了几甩, 才正式进家。

你爸爸呢?她喊。

被窝动了一下, 不回答。

起床了小姐!叶子一边擦头发一边哼哼, 死懒。

被窝又动了一下, 还是不回答。

叶子正要去掀被窝, 齐晓鸣也一路小跑冲进门来, 跺脚, 甩头。

叶子说, 不是讲好了早上多睡一下吗……也好, 你就吃过了再睡。

齐晓鸣把头点点, 在床头坐下。他的脸色暗晦, 青的。

此时床上的被窝突然竖立起来, 他们的蓓蕾大叫:妈妈妈妈, 爸爸刚才打了一个好响好响的大响屁!

叶子愣了一下, 嘎嘎笑。

齐晓鸣的嘴角斜了一下, 想笑, 没笑出来。

这让齐蓓蕾很是失望。她精心设计了爸爸要来报复的场面:爸爸要来抓她胳肢她, 要用胡子扎她痒痒她, 她尖叫着, 躲闪着, 在床上跳来跳去, 累得实在不行, 就被爸爸抓住了, 抱在怀里了, 她笑啊叫啊气都透不出了, 只好给他随便痒一下, 然后快乐的一天才正式开始……

然而没有, 什么都没有, 齐蓓蕾只好噘着嘴巴自己坐在枕头上穿袜子。

这间屋子是楼房顶层多加的一间铁皮房。不下雨的时候有很开阔的活动空间, 不出太阳的时候温度也不算太高, 缺点就是没有洗手间, 要到楼下去上厕所。房东是当地的农民, 听说齐晓鸣是鸿昌中学的老师, 就把那张脸挤成了核桃, 用着几乎谄媚的口气说, 不用另外加钱了, 一分钱也不要加!也许在房东看来, 老师来租农民房已经够委屈了, 怎么能跟那些打工的混在一起住呢?要住也要住在他们头上。这一点让叶子很满意, 齐蓓蕾也很开心, 只是铁皮房实在太小了一点, 主要面积都给床占住了。但话又说回来, 难道一个家的主要内容不就是床吗?

齐晓鸣勉强吃了几口肠粉, 就坐着发呆, 不想吃, 也说不上是哪里不好, 就是不想吃。他不想吃, 这一家人就都吃不好, 气氛不好, 只看见嘴巴动, 听见吧唧声, 却是少了活气。

叶子看看他, 轻轻叹了一口气。你去躺躺吧, 她劝道。齐晓鸣点点头, 眼看就要躺下去了, 手却伸到了枕头底下。然后, 又坐了起来, 继续发呆。

你找什么?叶子问。

领带。平时, 他的领带都是折好了压在枕头底下的。

找领带做什么?叶子有些奇怪。

不做什么。

你是不是还想去啊?搞错啊。叶子差点哭出来。我跟你说了一晚上都是白说, 舌头磨短了都是白磨, 我神经我!

齐晓鸣说, 你说的都对, 我以后都听你的好不好?就要考试了, 今天是最后一个早读, 还有几件事情要交代一下, 我不交代, 新来的老师不晓得。

叶子气哼哼地找出一条领带, 扔到他怀里。

这回轮到齐晓鸣软了, 讨好似的, 死皮赖脸冲着叶子笑, 说还是我老婆理解我啊, 我也不是真的想去, 以后就打死我也不跨那个门。

想去就去吧。不见棺材不落泪。叶子气哼哼地答。

直到齐晓鸣冲进大雨里, 消失在楼道间。齐蓓蕾才放下杯子, 冷冷地发表评论说:真没劲。

是没劲。叶子说。炒鱿鱼就炒呗, 怕他啊?我们又不是养不活自己。就他那两个工钱, 他不炒你你也炒他, 什么了不起的?

在叶子的经验里, 炒鱿鱼太家常便饭了, 她来广东起码换过十家公司, 有一家她只做了四个钟头还不到就被炒掉了。所以在她看来齐晓鸣生那么大气, 发那么大的火, 根本就是表错情。要想把身翻, 自己当老板。她盘算好了, 要把现在的档口扩大一倍, 要不然干脆就把那家门面全部租下来。你齐晓鸣愿意做就帮一把手, 不愿意就在家写写大字, 享享清福, 快活还来不赢。实在手痒了, 你就办个什么语文补习班, 书法训练班, 随便搞搞钱就来了。你有真本事你怕他炒呀, 搞———错!

齐蓓蕾沉思着问, 什么叫炒鱿鱼呀?

就是辞退了, 老板不要你爸爸做了, 就把他炒掉了。

为什么不要爸爸了?

因为爸爸太厉害了, 已经做了九年了。这个学校没有人能做到九年。

为什么没有人能做到九年?

因为做到十年就要签长期合同。这个你不懂。叶子补充说, 我也不懂。

齐蓓蕾很严肃地抬头道, 我懂。

叶子扭扭她的小脸蛋, 笑了, 你懂什么?

爸爸生气了, 肚子都气大了, 我懂。爸爸早上打了一个好响好响的大响屁!

叶子又嘎嘎地笑。她说, 男人真的是比女的会放屁。

为什么啊?

我也不晓得。

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啊?

等你长大了, 嫁人了, 也许你就晓得了。

齐蓓蕾说, 还要等长大。你真笨。

但说这话时叶子的脸已经扭向门外了, 并且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她心里忽然敞亮了, 他厉害就厉害在有点迂, 迂人才能专心, 专心才能成事。其实迂也是一种可爱, 遇上这样的老公其实是自己有福。于是修窄的眉毛慢慢弯下来, 目光细细地穿过湿气, 射出去的温柔又劲道又绵长。

齐晓鸣举着伞穿过老街, 其实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只是他还不晓得, 还把伞高高举起像一杆旗。他一晚上没睡着觉, 脑子很亢奋, 反应却迟钝了。

街上没有几个人, 下了一场急雨, 就更加看不见人了, 路面上汪着一摊一摊的积水, 让他走几步还要跳一下, 这个样子看上去一定很滑稽。幸亏没有人看见, 他可不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一种滑稽的印象。他并不是那种老朽的人, 他每天去学校都穿白衬衫打领带。学校有这个要求, 他自己也觉得很好, 有现代感有庄重感, 广东话说, 威水。

此地人都讲究夜生活, 晚上不愿睡早上不愿起。只有两家卖早点的开张了, 腾腾地喷着热气。还有就是网吧, 却是正在把卷闸门放下来, 要关门了。尽管如此, 往常他穿过这条老街时起码还有几声问候, 这么早啊齐老师!齐先生早上好!他也会一律地答过去, 早晨!早晨!他是这一带的名人, 也是这一带的忙人, 这么早早地穿过老街, 是因为他要去关照他们的孩子, 或者是将来有可能关照到他们的孩子。谁家没有孩子?谁家的孩子不上学?因此他已经习惯了这种问候, 就好像他已经习惯了保持某种尊严。既要和蔼可亲, 又要知进识退。可是这一天奇怪得很, 没有人跟他招呼, 鬼都不搭理一声。难道他们也知道了?知道了也不至于这么势利吧?

这条街他太熟悉了, 可以清楚地报出哪一段是哪家的店面, 他甚至可以说出老板娘的名字, 这里有好几个孩子就是他带出来的, 有的已经进了大学, 还有好多匾牌和楹联就出自他的手笔。这条街简直就是他齐晓鸣的红地毯。

他写牌匾都爱写那种有时代特色的名, 比如“互联”、“爱意浓”之类。写楹联也写那种新对联, 绝无酸腐之气, 比如“当好顾客参谋, 温暖千万人心”;“两厢锦绣藏百货, 三尺柜台传美意”等等。他的字老实不客气说还是可以的, 那些来求字的家长, 大多是家长, 也有一般的商家, 他们都会包一个红包, 道声不好意思。其实他们并不真懂, 只是他们知道齐晓鸣的书法得过区里的大奖, 有名头。相对而言, 倒是自己不很识做了, 红包拒收, 还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架势。久而久之求字的人自然也少了, 只是他自己还把脖子僵着, 生怕不慎坏了口碑。他对叶子说, 一个教师的口碑就是一个学校的形象, 别人泼脏水不怕, 自己不珍惜就完蛋了, 连麻雀都梳理自己的羽毛呢。

他像是在穿过一条时光隧道, 曾经的日子又恍惚来过一遍, 那种感觉就像电视机的信号有问题, 耳朵里一直是嗡嗡地轰鸣, 而眼前的物体都在晃动, 有好几条重影。他以为自己走得太快, 其实并不快, 于是他就站住使劲摇了摇脑袋。仅仅是睡得不好, 也不至于这样, 以前也有失眠的时候, 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这一天确实有点异样, 周遭的一切都在刷刷后退。

这条街他已经走了整整九年, 每天都是早晨去晚上回, 比闹钟还要准确, 比大地还要稳定。平时不觉得, 现在就有了白驹过隙的感慨, 一晃九年过去了!他并不算老, 前些天才过了四十五岁生日, 可现在, 经过这几天这些事, 忽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这感觉很微妙, 前天夜里他爬起来吃药, 本来药瓶上的字随便就能看见, 可是突然地就模糊了, 他把手臂端直了, 那些字才慢慢清晰起来。当时他也不觉得什么, 渐渐地才有了阴影, 阴影也渐渐地有了重量。眼睛老花了, 也不敢告诉叶子, 叶子是那种一惊一乍的女人, 自己心里明白罢了。九年, 生命的密码程序居然已经启动了。

他的程序, 校长的程序, 都在启动, 都是向下。

鸿昌中学在镇子的另一头, 要过两条马路, 在靠山脚的地方。那个地方风水好, 旺生, 听说当初选址是花了大钱的。前青龙后白虎, 左朱雀右玄武, 反正是有点讲头。原本他也不信这一套的, 他是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人。可是校长信, 甚至在招生推介会上, 还要专门强调一下。入乡随俗, 随得久了就成了规则, 总是这样的。那时, 他多年轻啊, 拥抱新体制, 实现新价值!年轻人都喜欢新鲜。当初的一切, 他都觉着新鲜。

他好像看见年轻的自己从鸿昌中学走过来, 穿过两条马路, 走进这条老街。他又好像看见年轻的叶子从老街的另一头走过来, 东张西望, 拖着箱子一家一家地找工。后来有一天, 两个年轻人就心动了, 有点意思了, 两个南腔北调的人就不管不顾合到一起了, 就结出鲜艳的蓓蕾。叶子, 你为什么叫叶子?因为叶子低贱, 配上花能活, 配不上也能活。胡说八道, 没有叶子, 就没有叶绿素, 花骨朵就不能开放……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眼前上演, 又在眼前退去。

这确实是个奇妙的隧道, 时间被分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 像橱窗, 像货架。那些橱窗和货架就是生命的一个一个单元, 每过一年生命就少了一格。一格又一格, 那些被贴上不同标签的物件在市场里进进出出, 在变大在增值。

然后就是看见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物件, 贴上标签, 也飞上了货架, 招摇过市。那些物件探出了人的脑袋互相对话:是你吗?是我。骄傲的齐晓鸣怎么也进了盒子?要实现价值呀, 不包装怎么行?你的身体已经挤成长方形了, 你不憋闷吗?没有办法, 要跟人家交易呀。啊哈, 灵魂终于披上燕尾服了,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呀, 感觉比从前好点了吗?好是好了一点, 可是可是……再后来, 主人终于来下货了, 这些物件被扔到了一边, 原来货架是主人的, 主人需要新的商品。

假如人生可以重新来过的话, 你肯定比现在聪明。九年以后你终于搞清楚, 你不过就是一件商品, 而且永远别想着长期占据货架, 想都别想, 不管开头跟你承诺过什么。你唯一的教训是, 在这九年里居然没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那些聪明人早就这么卖了, 利用家长, 利用需求, 利用各种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社会资源。而你, 连写字的润笔都不敢收, 谁还敢和你扯上关系?

现在他已经穿出这个隧道了, 他觉得头脑已经清醒了很多。现在要做的事情简单明了, 一点都不复杂。他要去班上最后交代一下, 他不能拿这些孩子撒气, 要对得起未来。是啊, 他居然还想到了未来。

他和叶子的分歧就在这里:他不是为校长打工, 要打工也是为这些学生打工。把手上的活计做完, 把最后一课讲完, 该说的说过了, 该做的做过了, 也就没有遗憾了。即便是谢幕, 他也应该有个华丽的转身。

《最后一课》最后的发现 篇3

因为有了“最后一课”的真实体验,孩子们学习《最后一课》时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于是,针对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情。文章就要学完了,我深情地朗诵了最后一段: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读完,我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坐在最后排的小田正和同桌在桌面下纠缠着,不知为什么争执了起来。于是我说:“这一段的描写也很有特点,我们找个同学到讲台上模仿韩麦尔先生表演一下。小田,你来吧!”

小田听到我叫他的名字,慌忙停下站了起来,但茫然不知所措。我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然后说道:“看来小田没有准备好,哪位同学上来试一下?小田你先坐下吧。”小田安静地坐好了,他的同桌也回过神来,认真看起了课文。我又扫视了一圈,发现小雪跃跃欲试,就对她说:“小雪,你来试一下吧。我读,你来表演。”

“他呆在那儿”,我读,小雪收回笑容,做出发呆的表情。“头靠着墙壁”,我继续读,小雪开始把背往黑板上靠。“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还没等我读完,小铭就开始大喊起来:“不对,不是这样靠的,也不应该是这样摆手!”我示意他不要吵,说道:“先让小雪表演完好吗?”于是,小雪按照她的理解,背靠着墙,头抵着黑板,闭上眼睛,向同学们摆了摆手。

“有什么不妥吗?”我问同学们。“手摆得太快了。”有的说。“不是这样靠。”小浩说道。“那你认为是怎么靠呢?能不能上来表演一下。”小浩走上讲台,把额头抵在黑板上,然后背对着同学们,缓缓摆了摆手。他的动作做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是这样靠呢?”我问。

“因为韩麦尔先生刚在黑板上写完了字,他的心情很沉痛,可能流下了眼泪,于是把额头抵在了黑板上。他不想让同学们看到他难过的表情,他的心情还没有平复。”小铭侃侃而谈。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原来背靠着墙和面对着墙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正是大家的这一细心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坚定又悲痛的复杂内心,这样一个背对着同学们的画面,也让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丰满起来!”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放学了,——你们走吧。’这里的破折号说明了什么?”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了,于是继续追问。

“说话断断续续。”有的同学答道。

“还有吗?”我觉得这样说太笼统了。

“我觉得应该是老师说完放学以后,学生们并没有动,于是隔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小铭又说了一句惊人之语。

“这个发现很独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我一边鼓励小铭,一边引导学生思考。

“有道理。”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要是以前,一放学,同学们肯定一窝蜂跑掉了,乱糟糟的。可是今天很安静,因为大家都很珍惜这最后的一课,都不舍得离开。”“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了’以后,同学们都没有走,他才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同学们相互补充着,竟然把这样一个小小的破折号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的掌声响起,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我说:“同学们,掌声是送给你们的。因为你们用心阅读,思考角度独特,就像韩麦尔先生说的‘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你们这里,中国语言变成了最美的语言。”“通过咬文嚼字,我们亲近了书中的人物;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理解了作者的丰富情感;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看到了文字里所蕴含的无穷宝藏!这一节课,我为你们骄傲。因为我们抛开了任何权威资料,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文字。所以我们拥有了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发现,这份发现是独特的,更是伟大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最后一课改写作文 篇4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隐约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怒气从脚里涌出,可恶的家伙!恨不得过去抽打他们几戒尺。

柏林下命命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今天过后,我这位法语老师,将离开我亲爱的学生和美丽的学校。

我加快脚步,像踩着风火轮那样快。要是平日我可能还在茶店里喝喝小茶,但是现在我知道,我绝对不能那样做。

微风悄悄路过我亲手打理的小园子里,卷起一片落叶,我望望四周,得知自己是多久没打扫了,以前我总是叫那些小家伙替我打扫。但我顾不了这么多。

我径直走到教室走廊,比起平日的喧闹,这安静得让人可怕。

走进教室,学生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后边几排空着的板凳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一定是来听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他们有的已秃头,有的白发苍苍,但个个表情严肃,仿佛参加什么庄严的仪式。

我的目光转向那空位子,那不是小弗郎士的座位吗?这节法语课我不想落下一个学生。我很着急,夹着戒尺,在教室走来走去,仿佛一个钟摆。

突然,眼前一晃——教室门口低着头,满头小卷发的不正是小弗郎土吗?小家伙,终于来了!

“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小弗郎士脸红红的,小胸脯一起一伏,他坐下,环顾了一下四周,眼里闪出惊异。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取消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严肃点,“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堂课我上得很认真,恨不得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们。趁着学生练字,我仔细环顾教室四周:桌子、椅子、宣传板……我要把一切都印在脑子里,我又看了看学生字帖。我仿佛看到红红燃烧的小伙把……

突然教堂的钟敲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课结束了。

停了好久,我拿起粉笔,只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的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我不说话,因为我怕我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怕学生们难过。

最后的常春藤改写 篇5

窗外的西风呼啸而过,常春藤上的叶子发出哗哗,不时有几片叶子掉下来,在空中像蝴蝶一样打着转。

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看着那块已经等了我二十五的空的画板,心中闪过一丝落寞。“如果我画出了一幅杰作,我一定要搬走,过上好日子。对了,一定要把楼上那两个小子也带走!”这样的念头在我的内心涌了出来,窗外的风吹得更猛了,我不得不多喝一些松子酒,来为这副衰老不堪的皮囊保暖。

我沉浸在酒后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中,恍惚间仿佛看见了我的那幅杰作——灵感就是在这时产生的。我走近它,刚要看清他长什么样,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这个念头。“谁啊?”我的声音充满了怒意,他摧毁了我的杰作,我和他没完。我粗鲁地打开了门,一见到是苏艾,怒意便清退了大半,酒也醒了许多。“什么事?”我不耐烦地问道。苏艾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我,并请求我向她伸出援手。霎那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琼珊躺在床上的样子,我非常痛心,我的大脑几乎在瞬间就答应了,但我的嘴借着酒劲却违抗了大脑的命令。“什么话。”我看见这样的话语从我的嘴里迸出。“难道世界上竟然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掉落而死?……”在我的嘴里发泄出了刚才的不悦和苏艾对我的失望之后,我的大脑终于夺回了控制权,答应了苏艾。

“我”发现我的精神仿佛是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的蝴蝶,围绕着我这破败不堪的肉体低飞。“我”见到我的肉体如同机械般任凭苏艾摆弄,这时,“我”细细打量着自己,嗯,这副皮囊上有着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我”无意中扫到了床上的琼珊,突然那只蝴蝶一阵波动,那肉体暴发出一阵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将那只蝴蝶吸引了进去。“我”极不情愿地又回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一个让“我”恐惧的`痛心的情绪涌现在心头。“我”看见一系列的想法出现了我的脑中:琼珊是个好人,我应该帮帮她。“我”试图将这种情绪从我的脑海中赶出去,但“我”发出了,“我”却不能。

回到家中,“我”与我合二为一,那一瞬间如同宇宙初开般地剧烈,在混乱中我找到了方法,画一片树叶在墙上,让她有盼头,随后“我”与我又分开了。

“我”看见我的肉体拿着一个手电筒和一些颜料到那片正对着关上的窗户的墙前进行绘画,天上的小雨不断下着,“我”发现一个“肺炎”的人正在向我奔来,“我”急忙向我发出指示要他撤离,但是他去无动于衷。“我”知道肺炎在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但“我”却无能为力。当我完成最后一笔时肺炎彻底占据了我,我倒下了,伴随“我”失去知觉……

当我醒来时,我已经躺在那洁白的床上,护士小姐向我说明了情况。“真是幸运啊,竟然有人发现了我,现在琼珊小组应该好了很多吧!”我天马行空般地不停想象着未来。

第二天,医生说我的病更重了,但他让我不要放弃,因为有个叫琼珊的女士的病在他的治疗下好了很多,我很开心。

第三天,我已经整个人快要进入昏迷的状态,但在医生告诉我那个叫做琼珊的女人已经快康复了,我一瞬间好像好了很多。

改写最后一课 篇6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不少地方用了破折号。归纳起来,大致下三种方法:

一 表注释

①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②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③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①句的破折号是以“最明白,最精确”注释“最美的语言”,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以强调语言之美。通过赞美祖国的语言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此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句的破折号是用来表示它后面的话注释前面的话,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其印象。这里,在“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之前加上破折号,正表明了作者对韩麦尔先生将永远离开学校十分惋惜。

③句的破折号是用“他们已经收操了”注释“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样突出普鲁士兵的号声,不仅与开头的普鲁士兵正在草地上操练相呼应,而且恰好点出了这最后一课的结束,是普鲁士兵所造成,表达了作者对入侵者的愤怒之情。

二 表跃进

④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④句的破折号是用来表示它后面的话在意思上是跃进,把前后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破折号前面是作者补叙最近两年来,在镇公所布告牌前边传出了许多不幸消息;破折号后面是直接叙述那天在上学路上所思考之事。用上破折号,从补叙跃到了直叙,联系十分紧密,语言显得洗练。

三 表停顿

⑤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⑥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⑤句中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示说话中的停顿。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听到教堂的钟敲响,将要结束这最后一课时的悲痛之情。因为普鲁士兵的号声无情地提醒人们,最后一课不得不结束了,在即将结束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还想跟同学们说最后的几句话,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感情,但难过得说不下去,因此,只断断续续地说了两声“我──”就说不出来了。说明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非常悲痛,十分真实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⑥句的破折号,表示了手势间的停顿。当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极为痛心,有口难言,只得用手势来表示意思,而且手势也不连贯。用上了破折号,恰好说明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痛苦至极。

由此可见,上面六处破折号都用得恰到好处。正如郭沫若同志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教学时,讲一讲这些破折号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不同作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破折号的用法,而且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篇7

在进城之前, 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说:“十年游历, 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土,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 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 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 他们都没有想到, 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 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 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 他说:“斩草除根, 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 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了, 你们回去后, 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 再来相聚。”

一年后, 他们都来了, 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 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谷地边坐下, 等待哲学家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若干年后, 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 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 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 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父亲的最后一课 篇8

“就像你知道的,梅格,我得了脑瘤。”我点头。他进一步为我解释病情,我只有点头回应他。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次谈话将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当时我心里想:“脑瘤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妈妈能战胜癌症,爸爸就能战胜脑瘤。”

这是我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女孩生命中所有激动人心的事件不断发生的时刻。毕业舞会、最后演出、我的18岁生日和父亲的50岁生日、毕业典礼,这一切都将在两个月内发生。

毕业舞会时,爸爸的头发已经全部掉光了;我的最后演出,他已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我们两个的生日晚宴,他克制着化疗引起的恶心,自始至终都坐在餐桌旁;还有,他不顾一切地出院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父女专注于相同的事情,更准确地说,是关注我。医生说,把精力集中在我未来的事情上,可以延长爸爸的生命。也许是这样,因为在我毕业9天之后,父亲溘然而逝。

葬礼后的两周,我没有离开房间一步,完全沉浸在悲伤的海洋。忍无可忍的妈妈冲进我的房间:“够了,梅格!赶紧起床,我给你看一封信。”那是父亲的医生写给妈妈的一封慰问信。除了“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这些程式化的言词外,我能看出父亲的去世真的让他感觉伤心。他在信中说:“他关心身边的人比他自己承受的痛苦要多许多。我从没遇见过像他这样的人—把身边的每个人都放在第一位。在这短暂的几个月里,他感动了每一位医护人员,并成为8楼最受喜爱的病人。他将永远活在圣托马斯医院每位医生和护士的心里,我的人生将从此改变。”

读完信,妈妈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说:“你的父亲走了,我们都很想念他。但是,你躲在房间里也不能换他回来。现在,走出家门去,不要再浪费你的生命!”

我把母亲的话深深放在心里,去找了一份夏令营辅导员的工作。我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与夏令营的孩子分享,这些天真的孩子不知不覺间治愈了我失去父亲的伤痛。

夏天即将结束,收拾上大学的行装时,我想起父亲,想起我的这个假期,想起父亲的医生写来的那封信。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人生在这个夏天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了!

我把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给了夏令营的孩子们,它不是只关于我自己的暑假。我已经学会了父亲教给我的最后一课:要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你必须学会把自己奉献给他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最后一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

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

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六、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下堂课解答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最后一课》教案 篇10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利用小说的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小说三要素来理清文章内容。

难点:感悟小说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学前准备(3分钟)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法国作家都德通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国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自主学习】:

一、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xié( )持

懊悔( )( ) 钥匙( )( ) 磨损( )

宛转( ) chéng fá( )( ) qí do ( )( )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简介:

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

(2)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3) 环境包括: 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感情; 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四、能力检验: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小说三要素”的大概位置 ,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简单标记一下。

三、讨论交流(20 分钟)

【合作交流、展示】:

整体把握:

1、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课文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示: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此题训练掌握小说情节)

2、这天的学校跟平时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呢?其作用是?(提示:从上学时的环境、上课前的气氛、老师、学生的表现去发现,并划出来)(此题训练掌握小说的环境、人物两要素)

题目小结:通过两个题目,我们已经清晰的了解了本文的小说三要素……

掌握细节:

3、(1)本文着重写的是哪两个人物?他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其他人物起什么作用?)(此题训练区分人物角色主次及相互关系)

(2) 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没有对小弗朗士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小弗朗士在这一课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此题训练如何抓住重点人物间的关系)

4、通读课文,想一想:(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弗郎士?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此题训练人物描写方法)

5、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几个方面刻画韩麦尔先生?在课文中具体找出来。他的哪个表现最令你印象深刻?

四、归纳小结(3分钟)

【方法积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快速有效的利用小说三要素的特点,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五、拓展巩固(5分钟)

【当堂训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喧哗 喧闹 吵闹

①、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观察 检查 视察

②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严肃 肃静 严厉

③、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惊奇 惊异 诧异

④、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后悔 懊悔 懊恼

⑤、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责备 责怪 谴责

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平静 静悄悄

⑦、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六、难点存疑

是否还有疑点,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课后提问:

七、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

一、下课后,韩麦尔先生何去何从?写一段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11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上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手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郝叟是必不可少的陪衬,铁匠等镇上人是提升主题的点缀。从人物入手,瞻顾情节,揭示主题该是个不错的尝试。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的爱国主题。

2.学习文章独特的构思,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积累字词,初读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难字难词,好词好句。

预设举例:

易读错字:踱、挟、懊、字帖、郝叟

易写错字:祈祷、诧异、钥匙

好词好句: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动手查字典,小组讨论,解决难字难词。

3.选词造句。

预设举例:

用“懊悔”“诧异”“宛转”等词语造句。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5.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复述课文。

二、从人物入手,探讨主题

1.联系课文思考:这是谁的“最后一课”?

预设板书: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的“最后一课”

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教学实景: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但只要稍加停顿,无须点拨,学生的思维立刻就会打开,想到还是韩麦尔先生、郝叟、从前的镇长、邮递员等人的最后一课,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鸽子。(这是笔者所没想到的)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后几个人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即可。)

2.细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说说这几个人在“最后一课”上各有怎样的表现。

①小弗郎士

(教学实景:生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表现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心灵震撼之大。

生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直接抒发了小弗郎士的懊恼、痛惜之情。

生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从“任何代价”看出小弗郎士对之前的错误深深的自责。

生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表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听得非常专注认真。)

②韩麦尔先生

(教学实景:生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从着装上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生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用语言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法语和法国的挚爱。

生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动作描写里倾注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

③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教学实景:生1:“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表现他情绪激动,要抓紧这最后的机会学习法语,记住法国。

生2:“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从神态上表现镇上的人对丧失国土,被迫割让的忧虑和悲愤。

生3:“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表现镇上人对当时形势的关心,对国家的担忧。)

3.这些人一直都是这样的吗?之前有何表现?

(预设情景:无须深究,几句带过)

4.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国土沦丧,爱国之情被激发,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加强;通过对比突出爱国主题。学生思考的结果也与此大同小异)

5.总结小说的主题。

三、从主题出发,学习构思、选材

1.以战争为背景来表现爱国主题的文章,你会怎么写?

(教学实景:讨论后,生1:我会描写战争的场面,通过与敌人激战来表现爱国。

生2:我会描写一个英雄人物,像董存瑞炸碉堡那样。

生3:王二小、刘胡兰式的人物也可以。)

2.作者以一堂课来表现爱国有什么优点?

(教学实景:问题较难,设计的本意也就是引导学生能有多角度构思的意识,并不求有清晰的答案。学生讨论后得到了一些虽然是套话,但也有令人欣喜的答案:角度新颖、以小见大等。笔者补充道:“这样的人和事更具有普遍性,也就更具有代表性。以普通人物的平常事件、朴素思想来表现爱国,要比用英雄人物的任务式事件表现主题更具有说服力。)

3.作者所选取的人物如果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别代表哪些不同类型?

(教学实景:生1:有学生、老师和市民。

笔者归纳:职业不同。

生2:有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

笔者归纳:年龄不同。

生3:有男的,有……没有女的!他表情有些泄气,但突然昂起头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没有女的呢?”笔者很高兴,笑着把他的问题重复给其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女的呢?”然后让学生自说观点。

这时笔者又想到当初提那个问题“这是谁的最后一课”时,有学生还想到了鸽子,笔者又来了灵感,补充说明作者不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人,还选择了代表和平使者的物,选材典型性可见一斑。)

4.说说作者的构思和选材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爱国

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选材典型深化主题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细致的描写,包括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本该作为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但是这些描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感受的,所以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语言形式来说,这些描写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都是较为容易的。因此,对此只需点到为止,再将它作为学习的重点笔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名家的经典之作,其可供学习的地方当然有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学情任选角度切入。不过,张志公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是不能忘记的:“要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教学设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的表达形式。以战争为背景来表现爱国主题的优秀之作不胜枚举,可是都德先生的这篇却独辟蹊径,构思独特: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以一堂课为载体,融合镇上的各色人等,并且突出人物的前后变化,不动声色之中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这种创作手法在鲁迅的名篇《孔乙己》一文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曾说在他的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这个堪称经典的东西给遗漏了,不能让学生领略一二,那可真是有点暴殄天物了。所以把学习文章独特构思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应该是适宜的,虽然之前很少有教者提到这个角度。

《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现实中的“小男孩”我们老师该怎样应付?在归纳文章人物的代表性时,有学生竟发现作品缺少了整整一个性别。“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可能有千万条理由来证明这个声音是幼稚无知的,但这难道不可能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结果吗?这个“小男孩”得到了笔者不遗余力的赞赏,“亲爱的,你呢”,你会怎么做?

改写最后一课 篇12

第1课时, 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是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 初步感知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深刻影响。第2课时, 也是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二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感悟作品揭示的爱国思想。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突破。

一、从“人物形象”突破, 感知爱国的表现

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展示时代特征。具体到教学, 就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现社会生活, 揭示时代特征。《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是一个从事了40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在亡国的悲惨事实面前, 他的悲痛心情和爱国情怀表现得尤为深沉, 表达方式也与众不同。因此, 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形象, 是感知爱国表现的重要途径。

如何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呢?经过反复阅读文本, 笔者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体悟情感, 理解主旨。

问题1: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2:你从“从来没有”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情感?

问题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 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问题1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高大形象, 这种“高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帽, 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即将诀别故土时的悲痛心情, 显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尊严感。

2. 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 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

3. 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语言, 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记它”, 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亡国是暂时的, 阿尔萨斯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4. 他被迫离开执教40年的讲台, 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 但仍能强忍亡国的悲痛, 坚持上好最后一节课, 体现了他的忍辱负重, 坚强勇敢。

5. 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在最后时刻, 他使出全身力量, 写下“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小说的爱国主题得到最充分地展示。

…………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的发言要紧扣文本, 教师点评要及时到位, 对重点语段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最终得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集中表现在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上。

问题2意在让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由“从来没有”到“高大”, 既体现了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意识逐渐萌发, 又从侧面说明最后一课对听课者的深远影响。

问题3难度较大, 既关乎小说的爱国主题, 又涉及小说构思的巧妙。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 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 韩麦尔老师虽然普通平凡, 但他最能代表法国广大民众, 他的爱国情怀是全体法国人民, 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这样安排, 使小说的爱国精神更加真实, 更富有感染力。

这一教学环节中, 从“高大”切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个子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 逐层推进,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 而这种引导始终围绕“爱国”这一主线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使学生对作者的构思认识深化, 将爱国情感引向更深处。

但教学只停留于此, 还远远不够,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爱国情感, 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爱国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二、从“句子含义”突破, 理解爱国的内涵

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对学生专心写法国文字的沉思, 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 深深影响着小弗郎士等所有听课者。正是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教育下, 小弗郎士才由幼稚贪玩, 到骤然成熟许多, 第一次体味到亡国之痛, 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题, 并不是空洞的说教, 更不是空泛得不着边际。小说告诉我们, 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为此,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完全文, 你对爱国有哪些认识?联系文本谈谈如何做到爱国?

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流于空泛, 没有联系文本。通过引导, 学生明白, 爱国,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母语。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再读文本, 重点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那么, 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 民族语言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亡了国的人民, 如果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的人民就永远存在向心力, 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起来。

这样的理解仍然显得抽象, 笔者又及时呈现两则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好、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1.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 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 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真正占领和征服这两个地区。

2.20世纪30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后, 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两则材料提示了侵略者的共同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真正读懂教材, 既读懂字面, 又读懂内涵, 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句子含义理解有困难, 而这恰是解开爱国主义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 从比喻手法入手理解句子含义, 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母语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又使爱国主义教育不脱离文本。两则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 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至此, 学生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三、从“现实材料”突破, 体验爱国的情怀

真正的经典作品, 其主题是没有国界的。《最后一课》于1912年首次译成中文, 从上世纪20年代起, 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它所表达的热爱、珍惜本国语言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长期饱受割地赔款屈辱的中国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 今天的中学生学习这一经典作品, 应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如何深入理解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调皮、幼稚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敬重老师、热爱法语、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学生呢?笔者在课的最后环节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说因战争的失败而失去学习母语的资格, 那是一种被迫无奈痛苦的选择;那么, 在现实生活中, 却经常上演人为地、主动地舍弃母语的荒唐做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2010年1月, 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6所高校, 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 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

这件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而这类事情将来可能还会上演,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一现实材料的呈现,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母语地位的重新认识, 为学生深入体验小弗郎士式的爱国情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生讨论接近尾声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

我们的母语, 我们的语文学科, 就这样, 明目张胆地“被下岗了!现实中, 语文正被逐步”边缘化!这已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作家陈歆耕看到这则材料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 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 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 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 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明确表示了反对的态度。记得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 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 我第一天先考语文, 如果语文不及格, 就不用参加其他的考试了。试想, 一个数学大师如此重视语文, 重视我们的母语, 真是令人深思, 发人深省。

在此基础上, 笔者及时呈现模仿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话, 请学生齐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美观, 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 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

上一篇:(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下一篇:巾帼建功示范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