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2024-09-27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共10篇)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1

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反思)

一、文言文板块

1、注重文言语感的培养。

那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也运用于所有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初读课文,总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未教先背出。其实“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中也包含这层意思。除了教材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很多经典古诗文我也要求学生背出。目睹眼前语文练习册漫天飞,而语感能力江河日下的现状,我不由想起自己小时侯的语文学习,习题做得少,文章背得多(连现代文也背了不少),再加上课外书手不释卷,多么快乐啊!而语文成绩也不错。至今还有很多古诗文能出口成诵,就连四五十岁的非语文教师也如此。想来,还是传统的那种读背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叫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就大多明白了么。至于文学常识、重要文化思想等等,在大量的课内外阅读中自然会反复读到的,能不了解么。反之,大量练习挤占了本该读背的语文时间,语文内存岂能丰富?本末倒置也。由此一连串的反应——口语水平差、语段理解能力下降、写作水平降低(空洞无物、文采苍白等),理之当然。

在这几年的教学反思后,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有自己的思想,探究教学规律,回归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并坚决予以实施,还是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素质终将战胜技能。

2、切合心理,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长期的课堂教学难免形式单调,而现代独生子女尤其以“不开心”为口头禅,为此课堂教学激发情趣尤显重要。课前准备不可少,比如为了教学《出师表》,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假期中收看同名电视剧),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回顾他的才智和忠心,不仅学习积极性大增,而且理解文中诸葛亮的无比忠诚。从而轻松快乐地突破教学难点。课堂也是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活动潜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生动直观的理解。比如在讲《核舟记》这篇课文第三段时,我请三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到台上模拟了佛印、黄庭坚、苏轼三个人的动作、神态。这是教学的难点,经他们三人一表演,人物所处位置,各自情态等一目了然,内容理解就容易了。

3、二期课改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的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积淀。优秀的诗词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浸润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生活面狭窄,阅历少,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人物思想等难以感同身受。带领学生从网上查询资料,补充教学内容,使诗歌由抽象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起来。比如有一段时间成立的古诗文鉴赏小课题。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作者的生平简介、思想性格、文学地位,了解词派风格及写作背景等信息,共同制作课件,并配以音质独特音蕴深远的歌曲电脑播放,使学生的遐思在直观曼妙的大屏幕图象启发下,情绪飞向遥远的宋代,飞向抗金杀敌的战场,物是人非的愁境,或豪放或婉约的感情世界。这样,不仅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二、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着两类问题:重讲轻读;重结论轻过程。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②情景描绘。③感悟比较。我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应建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探究”的核心在于一个“问”字。“疑”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的动力。报载,某地开公开课,请了外国专家来指导。课始,老师设计得滴水不漏,学生答得完美无缺。课毕,上课与听课的老师松了一口气,外国专家却不置可否,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呢?”

是啊,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渐渐丧失“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1)使学生敢于提问。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3、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①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②形式多变练“说”。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继续深化一分钟演讲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改进教师教学思想,就能改进学生效果,教师自身也更人性化。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2

一、使用双语教学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 英语口令具有使用频率高、简单易学、师生互动比较集中的特点。根据“T P R全身反应教学法 (Tot a l Physical Response) ”, 语言与动作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语言。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使用“Forward向前”、“Backward向后”、“left向左”、“right向右”、“rotation转体”、“Single一次动作”、“Double重复动作”, 学生边听边做动作, 在实际场景中很容易记住这些英语。

健美操动作组合及变化比较多, 用汉字记录时字数多而且书写慢, 使用简单的英语术语编写省时省力, 比如:“March踏步”、“Walk走步”、“Easy walk一字步”、“V step V字步”、“Mambo漫步”、“Jog跑步”。

二、在辅助课程内容中加入普拉提

在健美操教学中增设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是有必要的。普拉提可以作为辅助性教学取用的一个练习内容。普拉提重点是锻炼人的核心力量, 包括:腹横肌、腹斜肌、多裂肌、骨盆底肌等。身体核心的力量可以使人在运动中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姿态, 更有效地运用人体的动力传动链, 充分发挥身体各部位协调用力的优势。比如:“腹部上卷 (简称卷腹) ”比传统的仰卧起坐更安全, 减少学生的背部酸痛或大腿疲劳, 将更集中地锻炼腹直肌。“平板支撑”的有效练习可以令腹部紧实平坦, 竖脊肌的加强使脊椎得到更好的保护, 还可以强壮背部, 改善臀部, 提高腿部力量。

三、综合考试方法

笔者在教学考核中使用的方法是平时分+集体分+评价分。

1. 平时分:平时分占30%, 以学生出勤为基准, 包括出勤、体育比赛活动表现。

2. 集体分:

集体分占50%, 包括集体创编、集体动作整齐、个人动作技术表现。有实验表明属于有氧练习的大众健美操, 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状态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在考评时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 给学生一个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和想象, 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成功的感觉。

3. 评价分: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3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专业教学;教学方法

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内容和高中略有不同,内容比较宽泛,但是并不深,而且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安排中存在一些问题。想要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职高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略显不足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所有的学科安排都是有目的性的。而数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是独立的,与其他学科没有任何的联系。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比如数学中的统计图表内容,在高职院校,很多科目都会用到,但是由于数学没有和其他学科相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利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2.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联系不足

高职院校是针对社会行业发展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导致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不能和专业课程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而使学生所学的专业安排不够合理。同时由于数学与专业联系不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目的,失去学习专业科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才能保证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微积分的基本定理的时候,可以和物理、化学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各科的学习目的都十分明确。

3.职高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与其他的高校有所不同,而且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十分落后,导致数学教学十分枯燥,高职学生厌恶学习数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要求。老师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与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并且把最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在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高数学教育教学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和社会发展相连接。所以,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要想得到提高,首先老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数学教学改革要从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精英,所以一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并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比如老师在讲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时候,不要单纯地讲解数字和表格,而是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最新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我国的高职数学教学获得质的飞跃。

2.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数学教学是要讲究方法的,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环境了。所以,老师需要改变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更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把数学知识和高职专业联系在一起。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工作,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数据特征的时候,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学生以后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必要的能力。所以,改变高职数学教学的方法,对高职学生的意义重大。

3.大胆创新,突出职高数学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社会的精英。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精英,首先要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让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学生更先进的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数学教学课程,是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存在问题,想要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就要解决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所以,解决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我国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必然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田鸿.浅谈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和改进措施[J].才智,2015(17):135-136.

[2]曾宝林.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读写算,2010(12)123-124.

[3]李荣芳.浅谈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成功教务版,2010(5):36-37.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4

头桥中学

冯旭芳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地额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地主导渠道。如何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不断探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角色冲击,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课程理念呼吁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演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的游戏,第一次搭塔后,请成功者和失败者分别谈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再每组自己交流改进的措施。然后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每组都进步了,再请同学们谈谈取得进步的原因,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注重培养师生情感。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就是说,通过情感可以建立互相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这是保证搞好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根纽带,对促进教与学的转化,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师要具有情感吸引力,从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入手,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对学生有真挚的爱,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潜在的内驱力,多一些疏通,加强对情与情结合的理解,注意深入学生的情感生活,体察其喜、怒、哀、乐,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以情入手,寓理于情,始终做到情理相通,通情达理,以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浓浓的师生之情会使课堂弥散一种轻松、愉快、耐人寻味的心灵场,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情感吸引还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体察学生感悟的同时,以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吸引、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人曾提出:思想政治课贯彻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日常,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政治教师以情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四、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日益畅通、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这一切都为学生从原来狭小的课堂、校园、家庭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提供了种种现实的可能性。当今的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和迷惑的眼光关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多了解当今社会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经过仔细的准备、筛选,同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们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与认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剖析与评价。再如02年的抗非热点,我们可以从非典发生的原因,抗非中国家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及在抗非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抗非精神,都可以联系有关的知识加以必要的讨论与展开。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篇5

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数学组陈晓英

本人长期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课改”前后的变化,对“课改”的感触更多一些,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教学之初也曾盲目参考教案,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在制定教学难点时,仅仅是一味地照抄教参,根本不考虑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落实难点,最后导致学生在云里来雾里去中被迫接受“就是这样”。后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心理特征等。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力争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当学生的益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果然,上课就游刃有余多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增加了,教学成绩也上去了。我认为,认识到应该备学生就是通过教学反思得到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阻止了良性的教学活动,我按照“发现问题——反思教法——变换策略”的模式,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求不断进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注意处理好激发兴趣与提高效率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给了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强调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课堂上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七年级下册概率一章中有一节课是“生日相同的概率”,主要是借助于“50个人中有2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这一生活实际背景,告诉学生区别“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首先,教材在这一课中的设计是相当巧妙的,因为按照生活常理,“50个人中2个人生日相同”好像并不是复杂事件,概率也应该是非常小的,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这节课吸引人之处。我听过这样一节校内公开课,上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因为每名学生的生日都是固定的,于是教师请每一名学生拿出一张纸片,在1到365之间

1任意写出你喜欢的数字用以代替生日,统计观察班里是否会出现重复数字。这样“生日”就有了更大的随机性,而且可以重复操作.。为了调动情绪,这位教师还自己买了许多糖果,数字重复的同学就给予奖励。结果学生果然积极参与。在热烈的氛围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下课后学生依然兴奋不已。此时我叫住两名学生,问他们:“你们认为50个人中有2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呢?”他们起先一愣,然后互相看看,说:“可能很小吧。”我又问:“那你们觉得这件事是简单事件还是复杂事件呢?”两名学生都不知所云„„我想,学生们一定是把这节课当成游戏课了。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活跃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不对学生“建章立制”,那么“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成为了降低教学效果的原因。我们面对的是在各个方面都未成熟且自制力有限的孩子,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格式作出明确严格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激发兴趣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才能使活跃的课堂气氛真正起到作用。

三、教学的一个细节 ———重视“定义”的教学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在数学中,它是推理、论证的依据之一。本人认为,要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犯糊涂,首要是了解相关的定义,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才能更好地去应用。推行新课改以来,对于很多概念性问题逐渐淡化,概念本身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必要手段。通过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的真正对象,不是“概念”,而是有关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教学活动的实质,是要借助概念、观点、原理的讲解和运用,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世界。如果只是针对概念本身提出认识要求,只是关注表达这些概念的文字规范,势必会把课本本身当成了最终认识对象而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然而,这并不是让我们忽视概念和定义,并不代表定义就不重要。所以,“定义”作为建构数学大厦的基石,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在讲《角》这一课时,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里面有射线一词,它的概念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给出,学生在结合图形认识角的时候就不会犯糊涂。记得我上高中学函数的知识的时候,就是因为定义没搞清楚,做题处处碰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静下心来研究函数的定义,竟然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对于定义的重要性印象深刻。

四、作业的作用

常见作业的形式包括作业本,练习册,测试卷等。首先,作业的质量要有保证,应该是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教师都没看过就随心所欲地去留。教学之初,本人就曾将自己没有仔细推敲的题目留给学生去做,结果学生碰了壁,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呢?这样的作业就是没有质量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备课环节没有做好。质量好的作业还体现在试题的难易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解决。其次,作业的数量要适当,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太多,给学生造成负担,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的良性循环。再次,批改作业要细致,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每一个知识漏洞,对于共性的错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周一的作业,周五再做讲解,学生或许已经忘记,效果不好。教学与评价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有一定的节奏感,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就会出现断点,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使前期的教学工作失效。最后,作业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好机会,真诚的鼓励和善意的批评都会是学生愿意看到的,哪怕是简单的一个“好”字,或是鲜红的一个问号,都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在学生心里,知道老师是在乎他的,这种在乎是每个中学生都希望得到的。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6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音乐知识 音乐欣赏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那么,对于这一专业一门重要的钢琴课程来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幼儿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钢琴专业工作者。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正确方法、基本技术、技巧,具体弹奏教材中所规定的钢琴作品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理解分析、鉴赏、感受、表现钢琴作品的能力;及准备、即兴的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钢琴艺术知识的积累

音乐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拥有的,其广泛不亚于浩瀚的文海,而当你的音乐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你才能对音乐的内涵有所把握。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它。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学生每学习一首新的乐曲前,我会给他们介绍一些有关作曲家的故事及作曲家的生平简历,或是让学生自己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电脑奔腾的时代。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技术,收集、整理、调用。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资料;针对所学乐曲可以查找其作曲家及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动机、作品的介绍与分析等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互相补充,使他们积累的知识更丰富、更全面。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使她们对钢琴艺术有着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了解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欣赏钢琴作品

音乐的种类繁多,分类很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年代都能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来。而每一种音乐都能表现出其特定的风格。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通过文字资料了解乐曲的内涵,我还要让学生听一些钢琴演奏家演奏的作品录音和录象,此外,还要让学生对乐曲进一步的分析、思考,还可以开展讨论,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歌曲伴奏和即兴伴奏

对一名音乐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是相当的重要。因为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都未配伴奏谱,音乐教师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常会遇到不同调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曲,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即兴伴奏。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弹奏技能、技巧及钢琴作品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的能力。而且,还应近早地实施这一教学内容。因为,我们以往的即兴伴奏课程,都是在学生快毕业的那个半学期集中学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不具备伴奏的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添加了一点为歌曲编配即兴伴奏内容。根据练习曲中掌握的各种伴奏音型,运用到歌曲当中。通过钢琴教材的基础练习,再结合歌曲进行即兴伴奏,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自弹自唱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唱好一首歌,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弹自唱能力。还要鼓舞学生的思想情趣,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智能。而这种能力不仅要对键盘熟练,对各大小调熟练,对伴奏音型织体、和声配器等熟练,还要有音乐表现力和熟娴的表演技巧。这些都无疑是一种素质技能的展示,它充分体现了歌唱与键盘的综合应变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钢琴技能、技巧之后,我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弹自唱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灵活的手指技能,从而提高弹奏与歌唱相互配合的运用能力。因此,自弹自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教师可以选一些中小型歌曲,或中外歌曲,并让学生为其编配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分析研究能力。或是使用原谱伴奏,力求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我曾有过这样一名学生,她说只喜欢唱歌、跳舞,不喜欢弹钢琴。我考虑了她的情况,先没有让她按照教学计划学习,而让她自己选择喜欢唱的歌曲,我启发、引导她怎样为这首歌曲编配伴奏,还鼓励她弹奏熟练之后要能自弹自唱,她高兴地说:“我一定能弹好。我唱歌可好听了。”从那以后他喜欢上钢琴课了。自己主动要求我教她弹奏教程中的乐曲。

五、选择乐曲自编舞蹈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它借助人体运动所产生的舞姿和造型为主的舞蹈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了使学生认识自我美、鉴赏自我美、创造自我美和超越自我美,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增强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我还让学生将一些乐曲根据它的思想内容编成舞蹈,把舞蹈融进钢琴里,让无形的音乐同有形的动作表现出来。

在弹奏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时,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散板和慢板的情绪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就启发、引导她们将乐曲带入舞蹈中去,和学生一起分析乐曲的调性和曲试结构。体会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草原牧民们的勤劳,充分表现了牧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感谢毛主席的喜悦心情,通过我的指导,学生很快地理解音乐作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教学改革,使钢琴课从枯燥的教学模式和沉闷的教学环境中走出来,加强了钢琴课与其它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相互配合,不但达到了提高各音乐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还使学生获得了广博的音乐知识及音乐视野,音乐修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个人简历:

在钢琴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7

钢琴音乐知识浩如烟海, 越是深入, 反而觉得越是浅薄。不过, 无论怎样浅薄, 只要有思考, 就会有收获, 只要能坚持, 就一定会找到快乐。

喜欢是坚持唯一的理由。下面是笔者就综合学生学琴写了些体会, 同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反思。

在钢琴学习中,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1.学琴者练琴的积极性不高, 被迫练琴, 学琴者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2.学琴者基本功的确是个问题。学琴到了一定阶段, 无论一天练多少小时, 曲子听起来断断续续, 谱面上会出现很多读谱错误, 练的不精巧, 不细腻, 更谈不上悦耳。手指不听使唤, 陷入一个有进度没进展的误区。

3.学琴者的家长, 或者老师, 盲目地追求进度, 没有质量的进度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反而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

一、基本功与音乐性的表达之关系相辅相成

钢琴基本功的好坏是音乐性是否能表现得出来, 是否能将音乐想法传达得得心应手的基础。

现在普遍提倡寓教于乐, 开发智力, 快乐学琴, 以兴趣为主。再者钢琴本来就是为音乐服务的, 所以倾向于音乐性的更多, 或者更科学。音乐性固然很重要, 自不必言说, 但作为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乐器——钢琴来说, 技术不仅显得重要, 更是基础。

手放到钢琴上, 离开了技术, 音乐就是一句空话。嘴里谈得出音乐, 手上弹不出音乐。如果基本功练得不扎实, 怎么把心中充满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体现出来呢, 这就会陷入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在整个练琴过程中作为基石的基础点应该得到足够的思考和重视, 找准方向, 循序渐进。尤其针对盲目追求进度而忽视基本功的学习情况而言。

二、加强基本训练

1. 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能力

(1) 复附点音符和波音的练习。对加强手指彼此之间的灵活性, 不失为一种良方。五根手支撑力弱, 灵活性不够, 下键无力, 所以手指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坚持不懈, 刻苦练习, 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

(2) 保留音的练习。保留音的练习对五个手指的训练是不错的方法。另外, 要有针对性, 目的明确, 对整体训练安排要做到心里有数。每次练习少而精, 抓住一个问题不放, 态度要执著。障碍解决一个少一个, 解决两个少一双, 每解决一两个障碍, 肯定就是一个大进步。

没有方法, 就没有效果。作为家长这时候要起到最大的作用, 就是引导孩子, 不断思考最好的方法,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把好的练习方法养成了习惯, 再枯燥的练习, 也只是不好玩而已, 而不再是一种痛苦。

2. 各部分力量要协调和统一

学琴者各部分力量要协调和统一, 才能出来较好的音色。学琴者要清楚手上的三点与肩臂腕的三点, 前三点要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和爆发力, 后三点要的是松弛, 是传递力量的通畅点。这一环节难点在4指和5指。4指因为受独立能力的牵制, 力量使不出来。5指的难点在于太细弱, 支撑力不够, 缺乏爆发力。可是, 弱如5指, 恰恰经常需要它负担外声部和音列中最高点音或最低点音演奏的重任。所以, 5指的力量, 灵活性训练也是手指训练中特别要强调的。通过针对训练, 彻底消除弱指, 达到各指力量控制均匀。

手指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手指最终能均匀、清晰、快速地跑动起来。关于手指的快速跑动, 用力形式主要是一个音一个音地用力, 这是正确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快速跑动中, 这种用力方式显然让跑动变得笨重, 停滞, 不流畅。但要渡过这个难关, 其实也不难。仅仅一句话:把一个音一个力转变为一组音一个力。或者反过来说, 用一个力弹一组音或用一个力弹一串音。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心内在的感觉。通过这种感觉让手指在琴键上不断实践。

二、音阶和琶音

音阶和琶音的练习非常重要。音阶琶音的练习, 本身较为枯燥。练的过程中只要肯多动脑, 多想办法, 枯燥中未必就不能找到进步的乐趣。

1.音阶和琶音每天都要坚持练一定的时间。时间不必太长, 注意力要集中。在乐曲之前弹奏一定时间的音阶琶音, 让手指灵活起来, 伸张自如。

2.针对性。针对跑动中的薄弱环节练习, 哪个指跑不动, 动作是否多余, 哪个手指声音偏弱, 左手的力量, 节奏跟得上右手等, 带着这些疑问练习。

(1) 大指的转指。音阶和琶音能否弹的通畅, 大指的转指尤其重要。上行音阶时大指要主动“快进”, 使手腕不上下抖动, 保持平稳, 平稳是快速跑动的前提。另外三四指的“快转”要提前, 二要主动, 三要指法正确。

(2) 指法清楚。音阶和琶音的指法最容易把三四指搞混, 左右手指法要在完全搞清楚的前提下, 才能研究其他问题。

(3) 慢练。音阶一定要一个音一个音弹清楚。力量要用得透, 慢又要有度, 不可太慢, 要注意音阶练习的整体感。一定不要急着快练, 学琴者年龄小, 不能控制, 家长在这时候要帮助孩子控制他潜意识里快的欲望。

通过对音阶和琶音的训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手指能力, 而且音阶和琶音练好了, 还可以直接作为半成品在乐曲中随心运用。

三、用耳聆听是很关键的环节是贯穿练琴的始终

听声音是否生硬且砸, 听声音是否集中, 听节奏是否均匀, 听声音对位是否整齐, 听声音是否悦耳, 指尖的感觉和内心的感觉可以与听觉相互配合。无论是强还是弱, 每个弹下去的音符要有清晰的发声点, 那这个音显然完成的好坏, 均需用耳去调整。

四、用眼睛看

手腕是否平稳, 肩, 肘, 背等部位动作是否多余, 是否始终保持同一个高度, 同一条线, 同一高度, 是用来检查手腕有没有上下抖动。手腕的平稳, 简化动作, 手指以后快速跑动起来才没有障碍和负担。内心也要有平稳的感觉, 逐渐做到保持平稳来自习惯不用看。

五、用心用脑

如果没耐性, 不用心, 不用脑, 就会影响到听觉和视觉, 会麻木, 反应迟顿, 那么根本就没法做出调整。用心用脑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 在训练过程中慢慢获得内心对均匀效果的敏感感受力。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听的道理也一样, 一开始谁会听得出名堂来?不听, 听得少, 不动脑子听, 当然不会听。听多了, 多思考, 多作对比。那

幼师弹唱教学与音乐教育的双基作用

师小平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音乐教学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离开了实践活动, 音乐本身就失去了载体, 离开了创造, 音乐教学就成了纯理论的重复, 学生就难以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 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对此而言,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基础上, 把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与弹唱歌曲结合起来, 并与音乐审美、音乐表演、音乐表现结合起来, 把弹唱教学与欣赏教学、创造教学、识谱教学相互融合。

关键词:幼师弹唱教师;音乐教育;双基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颁发后, 人们普遍认识到, 学前教育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学前教育随着幼儿教育的重点必须是为了整个人生的发展, 必须以奠定幼儿良好的素质基础为落脚点。其中, 作为开发幼儿潜能的重要一环——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它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 使人的整体人格与社会、自然协调一致,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音乐教育是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水平。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 担负着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重任, 钢琴弹唱在幼师教育中属于相当关键的一门专业课, 技术要求比较高。

笔者认为, 弹唱一门综合的音乐艺术形式, 其中不仅包含着对基本音乐理论的认知与应用, 还包含着对基本音乐技能的掌握与实践, 而弹唱教学则更是在融合了上述两方面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相比之下, 弹奏教学是一种相对单一的主体再创造活动, 参与活动过程的学生学习正确的弹奏方法, 同时弹奏出的琴声富有音乐美感或同时具有歌唱性;歌唱教学同样是一种主体的再创造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 从音色到旋律都并富于表现力。因此, 对中职幼师弹唱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就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模式, 必须不断革新教育理念, 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同时, 对于中职幼师弹唱教学的评价, 也要改变只停留于检查学生知识和技能、技巧掌握情况的层面, 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为依据, 提倡民主、开放和多元, 即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弹唱是将弹奏与歌唱融汇为一体的音乐技能, 其不但要求自如优美的伴奏, 同时也要求歌唱的流利动人。除了外在的弹奏技巧与歌唱能力, 弹唱还离不开对基本音乐理论的学习、掌握与应用。因此, 从广义上说, 中职幼师弹唱教学也包括对音乐基本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的教学。弹唱的教学, 涉及到教育学生认识音乐形式及其要素, 感受、体验、理解、判断音乐的美,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肯定不行的。由此可见, 双基对中职幼师学习弹唱来说十分必要, 它们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

既然双基是培养、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基本音乐技能的基础, 音乐审美实践与音乐的双基学习就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相反, 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左右手的关系。1因此, 要采取学习音乐基本理论与积极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是为了丰富知识、增强分析、解决问题, 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的运

么耳朵的听力是会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的, 人人均可, 只看你是否用了心多多听。

因此学习钢琴, 从把双手放到键盘上的那一刻起, 就应该有计划, 有方法, 有针对性, 开动脑子, 少而精地练习, 不仅事半功倍, 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想象的那样枯燥。我不太赞成一学琴就为孩子立志走专业的态度。但是, 就算不走专业, 也一定用。在音乐实践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复习, 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还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重新学习,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巩固技巧技能的运用和掌握。

在理论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重视音乐实践的同时, 尤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就此而言, 弹唱就是音乐创造的一种。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音乐教学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离开了实践活动, 音乐本身就失去了载体, 离开了创造, 音乐教学就成了纯理论的重复, 学生就难以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 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对此而言,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基础上, 把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与弹唱歌曲结合起来, 并与音乐审美、音乐表演、音乐表现结合起来, 把弹唱教学与欣赏教学、创造教学、识谱教学相互融合。

弹唱教学就是要重视音乐实践, 增强创造意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探索思考方面, 通过音乐实践, 让学生学会在有启发条件下发现问题的本领;学会通过独立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的本领;学会合乎逻辑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用正确的音乐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实践研究方面, 通过音乐实践, 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会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会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情感体验方面, 通过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态度、体会探究的乐趣, 并能通过评价认识自我价值。

在具体音乐实践的教学中, 应当以发展音乐思维为主线,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习, 音乐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学习音乐, 促进音乐思维的发展。2除此之外,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开展实践性活动、表演性活动、研讨性活动、发展创造性活动、小区活动、全体活动等。所有这些教学活动, 都要以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为主线, 在教师引导下,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去感受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去理解音乐、探索音乐、掌握音乐的学习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进一步发展音乐能力。我们提倡在音乐课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演的机会, 同时鼓励合作,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经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 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3

同时, 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人人主动, 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 促进中职幼师弹唱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郑莉.《初中音乐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2.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查汪宏.章连启.《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要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看来, 学习钢琴演奏根本不分专业学法和非专业学法, 既然买了钢琴, 下了决心, 那么要学就得学好, 学到底。不仅学钢琴, 学任何一门艺术也是这样。所以无论走不走专业, 在态度和学习方法上, 一定要“专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8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加学生模仿的模式来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权,虽然,最后学生也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他们的思维、观察、探究、自主性等各种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原来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总是怕他们自己学不会,怕放开课堂后教师无法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内容,认为他们自己探究太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教给他们快。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导致了自己的课堂越来越沉闷、越来越机械,最终,教师就像在唱独角戏,学生则成为昏昏欲睡的观众。

所以,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敢于放手,给予他们充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把课堂变成他们思考、探讨、交流、展示、发展的舞台。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好整堂课的方向,做好引导者。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心中有数。

二、信息技术课中每一个技术运用都应与生活紧密相连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技术的讲解,而忽视了传授给学生这种技术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传授技术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利用电脑高效、快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處理一些我们手工无法完成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传授技术的时候,应该将技术隐藏在每个生活应用之中,不但让学生学会这些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要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非常有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很大的任务,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学生对于比较大的任务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结果,一节课下来,比较好的学生很早就完了,无事可干,慢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一节课下来,教师也无所适从,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有序地进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任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层层递进的原则。我们要注意将整堂课按照操作步骤设计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这样既便于学生按照操作顺序来,也有利于学生明确任务,进而快速地完成任务。

双曲线教学的几点改进意见 篇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上)在第八章介绍了“圆锥曲线方程”。在对“双曲线”教学的处理上,笔者有三处改进意见。

一、一个教学实验

对教材第106页例2的教学,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甲班按教材上的解法向学生讲解,不到10分时间完成该题的讲解;在乙班提前两天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解方程组

学生对此方程组的解法有下列6种:

解法1:

由①×+②,得a2=16。

把a2=16代入①,得b2=9(下略)。

解法2:

由①-②,得-=0,

即a2=。

把a2=代入①,得b2=9,把b2=9代入a2=,得a2=16(下略)。

解法3:

由①,得32b2-9a2=a2b2。 ③

由②,得400b2-81a2=16a2b2。④

由③×16-④,得16b2-9a2=0,即a2=(下略)。

解法4:

由①,得=。

把=代入②,得-=1,即a2=16(下略)。

解法5:令m=a2,n=b2,

则原方程组化为

(下略)。

解法6:令x=,y=,则原方程组化为

解这个方程组,得

即a2=16,b2=9(下略)。

当讲到教材第106页例2时,与学生一起列出方程组

学生看到这个方程组后,联想到两天前所做的作业,他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的解法与教材一致,有的学生的解法与教材不一致。 笔者用投影仪显示作业中6种不同的解法,学生认真分析6种不同的解法。──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没有就此罢休,及时提出对例题解法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着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就抬起头看着老师,这说明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学生受教材中方程组的.启发,认为此题可以直接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my2-nx2=1(m>0,n>0),这样设计计算量较小。其实当椭圆或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对称轴为坐标轴时,设为Ax2+by2=1的形式计算量更小。在乙班完成这一例题的讲解用的时间是甲班的2倍,而乙班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是甲班所不能比的。

在甲班的教学基本上照本宣科,仅用了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而在乙班,除了用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还用了整体代换思想、加减消元法、消常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更可贵的是,学生受教材解题过程的启示,认为直接设my2-nx2=1(m>0,n>0)可使计算量减小。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1. 可不时将后学内容置前。将学生还没有学到但可以解决的局部问题置前,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教材和教师的局限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超出教师的想象。2. 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的教学。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有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教材中的例习题太容易,而高考题目太难,于是在上新课时,对教材例题讲解不够重视,而是草草了事,然后补充大量较难例题占用课堂时间。其实这样做不可取,教材例题是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是数学题目的精品,如果不好好利用它们,实在是巨大浪费。对教材例题不深入钻研就不知道它的价值。3. 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坚决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多而且有些十分巧妙,如果教师代替学生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淹没学生很多好的解法。一定要相信学生是聪明的。

二、双曲线渐近方程的证明改进

对于双曲线渐近方程的证明,教材采用的是间接法,也可以直接证明。

先取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方程可写为

y=(x>a)。

设M(m>a)是它上面的点,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得M到直线y=x的距离

d=

=。

当x逐渐增大时,m逐渐增大,m+逐渐增大,当m无限增大,m+无限增大,d接近于0,就是说,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从射线ON的下方逐渐接近于射线ON。

在其他象限内,也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我们把两条直线y=±x叫做双曲线的渐近线。

三、一个例题教学设计的改进

例 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 m,上口半径为13 m,下口半径为25 m,高55 m,选择适当的坐标,求出此双曲线的方程(精确到1 m)(教材第111页例2)。

解:如图2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小圆的直径AA′在x轴上,圆心与原点重合。这时,上、下口的直径CC′、BB′平行于x轴,且|CC′|=13×2,|BB′|=25×2。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1(a>0,b>0),令点C的坐标为(13,y1),点B的坐标为(25,y2),因为点B、C在双曲线上,所以-=1,-=1。

又y1>0,y2<0,所以y1=b,y2=b。

而y1-y2=55,所以b=55,

即b=≈25。

从而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

上述解法与教材的区别是:设B点和C点方式不一样,教材中解方程时计算量相当大,而上面的解法只需用计算器算出即可。

(反思)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改进措施 篇10

(征求意见稿)

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历史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在探索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相当实效。为进一步落实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依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现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

一、制订具体目标。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一般要求,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制订每一主题、每一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上述三维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三者兼顾,有主有次,有机整合;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所蕴涵的史学认识,既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又必须关注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应当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三者整合优化,使制订的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教学要求与教学条件,以取得教学实效。不同的学校应既有相同的目标,又有基于不同群体的不同目标;同一班级的目标,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力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共同的基本目标,又有可灵活调整的发展性目标,真正贯彻使每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教学原则。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之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的三种不同功能课程之间,其教学有着明显的分层要求。在认知类型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以“生动、具体、形象”为主,其目标应强调对重大史实的理解和怎样了解史实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高中阶段的教学以“感性与理性并重”为特征,其目标应突出对重大史实的洞察和怎样洞察史实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自主性上,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三种不同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目标的制订要体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过渡的特征,注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既要清晰地阐明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达成度,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要体现设定目标与达成途径的有机结合,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与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与教师的指导方式;能力、方法的获得与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定与即时引导、激发策略等,使教学措施更加务实而有效。

二、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程开发意识。历史教材精心选取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应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模块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意识、多方面地围绕课程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模块、单元的内容框架,理清线索,增强历史的“通感”,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机整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效。高中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应对初中内容作必要的回顾,运用初中的基本史实,加深对高中教学内容中史学观念的理解,体现历史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同时,应把握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进程进行比较,用具体的史实加强对中国国情与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

拓展型课程应遵循课程方案的规定,既要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历史纪念日,在专题教育中确保一定的课时,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教育,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要结合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充实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研究(探究)型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中发掘和提升研究(探究)的主题。探究型课程要侧重于理清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研究型课程要侧重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作出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并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和提供实地考察、实物观察等条件,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发挥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而建立的反映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的典型形态。整合教学资源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的历史教师较多地采用了如“情境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研讨”、“多媒体辅助”、“人机交互”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继承多年来在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成功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要注意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考虑各种模式运用上的交互性与效应上的延伸性,力求有所突破,实现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考虑选择和设计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基础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利用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氛围,再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激起探求史实、寻求真谛的欲望。

在设计拓展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如到历史遗迹(陈列馆)、博物馆等现场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努力拓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走近历史、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在设计研究(探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关系的互动性。要顺应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活动时间,为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历史、提升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努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要挖掘与历史学科教学相关的社会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为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思路;要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化水平,挖掘自身的专业优势,重视人文因素的弘扬,逐步形成具有各自风格流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四、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史能力

学习方法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走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成果(参观、访问、考察、制作、讲座、交流)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识记与鉴别、领会与诠释、分析与综合、评价与论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是历史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成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课程中作业的地位与作用,具备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和水平。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淡化题型分类,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为学生运用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开展历史学习提供契机;开拓课程资源,引用不同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拓展练习空间,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联系,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特色;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在合乎史学逻辑的前提下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业设计要体现作业形式与类型的多样化。作业形式要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作业类型要兼顾巩固性与发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从而使作业成为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经历的重要手段。

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原则,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强化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提供机会。教师要在分析课堂教学状况,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内容。教师既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六、实施多元评价,凸现激励功能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结果、效率的价值判断,也是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历史学习活动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改变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注重书面考试形式、注重以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传统,改革片面的历史学业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实施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公正、客观,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评价标准要多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其进步与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学史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主体要多位。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特别要发挥学生互评的作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评价方式要多样。要实施多种评价的方式,采取如历史小报、历史故事会、历史主题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结合平时作业、书面考查成绩,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定。

上一篇:扬尘治理自查报告下一篇:改写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