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观念

2024-10-17

和谐观念(共10篇)

和谐观念 篇1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 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牢固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 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缺陷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师道尊严看得很重, 古代《礼记·学记》中记载有:“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意思是教师受到尊敬, 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 学问受尊敬, 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权威型、严师型的。这种观念在教育资源落后的时代,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到倡导思想解放和彰显个性的今天, 其缺陷越来越明显, 在职业学校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1. 拉大师生距离

职业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是中考高考失意的学生, 他们学习情绪低落, 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 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教育中的一个公式是:教育=不许××, 鲜活生动的教书育人显得机械和冷冰, 致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据有关人士调查,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中, 16.2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 12.16%和5.95%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现状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当心中有了秘密时, 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2]。

2. 压抑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学生被分别设定为训导者和听话者, 甚至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时, 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 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况。

3. 扼制学生创新能力

职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 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阶段, 他们在思维上已经逐渐具备了独立性、批判性, 不愿意盲从, 喜欢追求新生事物。但师道尊严的思想让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 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民主平等教育观念的要求

1.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学生的真正教育者, 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 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关爱是教育的保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拥有了真爱, 自然就愿意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2.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爱好、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创造、理解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权利, 理解学生的幼稚。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学生只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才能真正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

3. 信任学生、宽容学生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对学生的未来抱足够的信心,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 以平和、客观的心态宽容接纳学生的错误。

三、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议

1.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营造教育民主氛围, 教师必须明确两点:第一, 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第二, 每个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3]。前者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后者要求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公正对待。

2. 重视师生沟通

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 接纳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意见, 同时引导学生打开心扉, 把自己的困难与问题说出来, 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如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 开展师生网上QQ交流, 开辟学生心语、教师心语专栏, 等等。

3. 平等对待学生

斯皮尔曼教授说过:“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天才,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白痴。他在某些事业上是天才, 但在另一些事业上是白痴。”教师应当坚持“人各有别, 才各有用”的教育原则, 不断地给学生肯定和鼓励, 然后因材施教,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4. 尊重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存在一定差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存在这样那样问题或者不足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信心不足, 不思进取;有的性格内向, 言行拘谨;有的缺乏学习积极性, 无求知欲望等[4]。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歧视、不排斥, 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可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意义重大, 职业学校更是如此。

摘要: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 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观念因其日益明显的缺陷,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信任学生、宽容学生, 为此, 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沟通, 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关键词:民主平等,教育观念,和谐社会,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官会林.别解“师道尊严”[J].班主任, 2005 (9) .

[2]陈称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B/OL].http://hbdy.e21.cn/content.phd id=226.

[3]李锡平.转变观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B/OL].http://hbdy.e21.cn/content.phd id=225.

[4]芦静.职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3) .

和谐观念 篇2

大局观就是指顾全大局的思想观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一个集体而言,顾全大局就是顾全国家的、地区的、单位的、集体的整体利益。树立大局观念,就是一事当前,先从国家的、地区的、单位的、集体的整体利益着想。

一提起大局观,许多同志可能都会认为,树立大局观念是领导的事,我只要听招呼,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就行了,讲不讲大局关系不大。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企业的所有具体工作和业务的最终执行者都是员工,工作执行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效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节假日期间接到使用费控电表客户打来的电话说家里停电,原因是缴纳电费后充值不成功,电表报错,你该怎么处理?是推脱责任,‚这事不归我管,找营业厅的客服人员‛?还是拖延时间,‚今天单位没人上班,处理不了,等周一吧‛?还是考虑到整个电力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以及停电给客户带来的不便而选择主动排忧解难?员工无论从事何种具体工作,负责的范围大小,都属于企业这个大局的组成部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企业工作的全局。所以,企业工作的全局,是需要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共同努力去维护的。只有心系大局,以富有进取心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把各自负责的工作落实好,才是对大局最实际的维护和支持。

还有同志认为,讲大局必然要强调牺牲奉献,现代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利益驱动,再讲服从大局、牺牲奉献就有点不符合潮流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整体的利益与局部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

首先,大局是关系总任务总目标的实现,是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整体的利益实现了,局部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锅里有了,碗里才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近年来,公司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经营管理取得了非凡的业绩,逐渐步入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反哺员工,近几年员工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二者利益的有机结合,如果大家都只想到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企业的大局,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更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

其次,整体目标依靠各个部分的团结协作来完成,各部分只有在整体里才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台大机器,那么部门及个人就是企业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大机器必须依靠每个零部件的各就各位、协调配合,才能正常运转,显示其巨大功能威力。而零部件只有在整个大机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时要注重团结协作,分工配合,齐心协力朝一个既定方向去努力,因为‚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

此外,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还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一位伟人曾反复阐明一个道理:共产党要交出一头,只顾一头。只顾什么?只顾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工作,交出什么?交出个人利益、个人地位、个人前途。后面这一头让党来考虑,让组织来解决,组织怎么安排就怎么服从,不跑、不送、不抢、不要。这个道理强调的就是大局意识的思想,每一位党员都应该遵循,做到看事业重如山、观名利淡如水。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员,时刻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不断加强学习,转变思想,兢兢业业的安心本职工作,把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到党的事业和企业发展之中,只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成就员工事业的发展。

正确树立大局观念,还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生活上要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遇事多沟通、多协调,‚多栽花、少栽刺‛,多补台、不拆台,俗话说得好‚人抬人高,拆台垮台‛,做到大事讲党性、讲原则,小事讲友谊、讲风格,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把个人利益置于本单位本部门、把本单位本部门置于本地区以及把本部门本地区置于国家利益之下,自觉摒弃一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山头主义等不良倾向,以海纳百川的气量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谐互助的工作氛围。正确树立大局观念也是适应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当前,内蒙古电力公司正稳步推进营销、生产工作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以及内控体系的建设,组织人员开发、投入、使用新的智能信息系统、梳理定义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工作制度、建设内部风险控制防范机制体系、改革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举措很可能会涉及到企业事权财权的再分配,岗位人员的重设定、职责权限的重新划分等一系列关系到部门、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这就需要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以及更加宽阔的视野,正确看待个人、部门和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不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个人、部门、企业利益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调动员工和发展企业。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既然企业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何不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利用公司深化改革这一历史机遇,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主动地适应企业改革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呢?所以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正确看待企业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安心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企业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展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了解大局、认识大局、胸怀大局,服务大局,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眼睛盯着大局,心里想着大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转变观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篇3

关注争论热点

《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其立法价值在于追求劳资双方关系的平衡,在公民的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之间找寻平衡点,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目前,在劳动用工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三是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增加条款,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劳动合同法》及其《条例》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而这也是最为劳资双方争论的热点。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更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在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1)工龄满十年。(2)“双十”原则。(3)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如果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比以往,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新增了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形,并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劳务派遣制度

现实中劳务派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人单位通过采取劳务派遣,规避直接用工的风险,降低用工成本;或是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劳动者无法获得同直接受雇员工享有的权利。《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晰了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专节的规定。其内容十分具体。《劳动合同法》特别规定,在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是赋予了劳动者是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更大的自由决定权。首先,对劳动者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87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用人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而第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几个热点,曾在社会上引发很大的争议,如华为、沃尔玛裁员事件。确实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制约——比如用人成本的上升和用人机制的僵化等。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过去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依靠“海选”式招聘、不满意再解雇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缺乏竞争力的。当然在转变过程中会有一些阵痛,也会付出一些代价,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长期来说,这是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企业与劳动者双赢的基础。

理清思路转变观念

在《劳动合同法》没有出台之前,我们启东市供电公司就非常重要与劳动者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但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深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

改进管理流程迎来新思路。《劳动合同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有关劳动者劳动合同的一部法律,而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解除一份劳动合同,随着而来的是要考虑岗位人员重新配置的问题,同时可能会遇到经济补偿、薪酬保险的终止和转移,如果有违约的话,违约金将会涉及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等等。因此,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后,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理顺各个管理流程的交叉地带,避免在流程控制上出现“断点”,促进各个专业有序顺利的运转。

整合工作职责要求新方法。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引进,大部分国有企业基本建立了人力资源的框架。就电力系统而言,现今,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部门都已由原来的劳资人事科变更为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选拔、任用制度必须寻求新的工作方法。

拓宽管理内涵需要新观念。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其他部门和大部分员工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部门管理好生产任务,员工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密切关系着企业的每个人,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重要价值。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让所有员工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当中,特别是要很好地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一起合作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化解用工风险面临新考验。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不断发展,各企业普遍存在多种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并存的现状。《劳动合同法》第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同时根据第13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第82条又专门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如果不切实规范用工管理,任由混岗擅自用工,没有与各类用工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即使企业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只要实际用工时间满一年,劳动者就可以要求企业确认其已经与企业形成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因此,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深入实施,如何平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热点和难点。

保持用工活力呼唤新举措。《劳动合同法》要求大量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受到影响。作为国有企业,鉴于其所有制性质,一方面必须承担较高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必须考虑大规模裁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为此现阶段笔者所在的国有企业发生大规模裁员的可能性很低。而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改善人员结构和素质。但是,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目前“退多进少”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是面临的严峻课题。

另外,也要考虑到由于将来国家政策的调整或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和淘汰不胜任岗位需要的员工,以及日后可能要发生的裁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需要拟定相关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也赋予了劳动者是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更大的自由决定权。当将来企业的吸引力下降时,如何吸引和留下核心员工和关键员工?如何保持用工活力成为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积极作为应对挑战

《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唯有积极作为,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提高。

建立健全内部制度。虽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但是,并不等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中就无所作为。相反,《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也就是说,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权利,也是企业的义务。随着新法的出台,原来的法律法规不一定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应当对相关规章制度及时进行梳理、修订和补充。

有效利用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精细化、现代化,应当大力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因此,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技术技能水平、薪酬福利待遇、劳动用工的形式及合同签订的时间,都能在系统中得到清楚地反映。这样,在日常的工作中把这些信息有效的利用起来,从这些基本信息中实时地掌握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本及成本,这样有利于企业灵活地应用人力资源,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让企业保持活力。另外,应该运用新的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对系统不断进行改进,优化管理流程,减少重复劳动。

严格把握招聘关口。《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二项及第46条第三项规定:用人单位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解除合同须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所以应该从源头抓起,在招聘工作中应该严格的筛选企业所需求人员,尽量减少由于招聘的疏忽使企业承当更大的人力成本。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国有企业目前在就业市场处在优势地位,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应避免选人为亲,搞安置搞近亲繁殖;另一方面,对招聘的人员分配时合理,要贯彻“属地化”的原则,避免先就业,之后谋求工作调动的事情。

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进行举证。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各部门的管理者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员工实行主动管理,仔细做好日常工作记录。这样在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时,企业能有效地提出解除员工的证据。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多注意员工的违纪及重大过错的记录,让企业辞退员工时能有充分的证据,避免引起劳动纠纷,使企业由于举证原因承担不应该承担的成本。

开放人才流动通道。企业所有员工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对企业作出贡献,由于体制等原因,各类人员的区分泾渭分明,在待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未来应开放人才流动通道,试点身份双向转换机制,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对工作表现优异、技术业绩突出的,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定吸引到更高薪的员工队伍中来。同时按照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不胜任岗位需要的员工进行调整,这样既可形成岗位梯度避免直接解聘员工,又能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确定劳务派遣岗位。《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所做的规定,使企业用工的灵活性受到了限制,增长了企业的用工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鉴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期限的诸多规定,为避免企业与过多的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改革,对各类岗位的职责和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后加以分类,明确“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然后采取不同的用工形式。

和谐观念 篇4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转变角色, 以平等的关系参与教学。例如:在讲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朋友遍天下》一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首先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然后由学生来讲课。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师生互动的好处, 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欲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因为有了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有了师生的合作探究, 所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气氛融洽了, 师生关系也和谐了。

2. 营造和谐的小组自主学习氛围

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因此, 营造和谐的小组自主学习氛围也势在必行了。其做法是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每组确定一个学习组长, 教学过程是“五步三查模式”。第一步, 依照导学案学生先自主学习, 标出学习中的难点和迷惑不解的地方;第二步, 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第三步, 以小组为单位, 在组长的组织下, “展示”讨论、探究的成果, 被称为“小展示”;第四步,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 组织全班共同再讨论、再解决;第五步, 学生整理导学案, 对交流合作中出现的错误的问题进行纠正, 教师再进行检查。这种和谐的小组自主学习氛围, 其学习效果也远远超过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二、和谐历史课堂应该坚持的原则

1. 师生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指在历史教学课堂中, 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朋友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以及合作交流的成果, 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2. 师生和谐互动原则

师生和谐互动原则也就是“教”与“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统一。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和谐互动”理念, 都必须坚持实实在在“和谐互动”的情境过程。比如在讲解川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 根据教材内容, 让学生先指出:鸦片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毒品有哪些?是怎样在国内流通的?在学生互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 情境教学

历史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让学生感受历史情境。例如我在讲解八年级《香港澳门回归》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时升国旗和区旗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那种氛围, 得出这样的结论: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进而达到学习效果。

2. 分层教学

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使学生的差异在尊重中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中故意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基础不好的学生, 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 能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以生为本、生生参与的课堂。

3. 角色表演

课前几分钟我常常让学生唱历史歌曲、扮演历史人物、讲历史小故事、表演历史小品, 等等, 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 我在讲“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讲话”这一历史主题, 让学生唱《春天的故事》, 就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观念 篇5

【关键词】 情境教学 互动合作观念转变 和谐课堂

在课改前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形成了一套存在着许多不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实并不适应今天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感觉去教学。很少考虑或者不考虑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需求,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着。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型。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直到今天许多的老师仍旧是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学问轻素质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原本活泼而丰富的个性遭到压抑,应该丰富多彩、灵动生辉的课堂却如一潭死水,毫无生动可言。

其实初中的历史课程无论从跨度、内容还是范围方面都是比较广泛的,通过对不同层次、阅历学生的了解,认为初中的学生在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方面存在着不足,他们难以形成很好有助于学习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尤其是枯燥的课堂更容易让他们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历史内容的把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单纯识记的内容凭记忆还能够掌握,而一旦遇上提升题就会让他们有了一种云山雾罩之感,不知所云、答非所问。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有效地教学方,让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有趣化,让学生乐学、愿学、想学呢?

不断地外出学习和孜孜不倦的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观摩名师的课堂,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改变今天这种如湖水般无变化的课堂,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时候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多提供诱因,让学生把潜在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激发出来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在导入是我往往是出其不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常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采用了电影片段《建党伟业》进行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回到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在《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在导入时我主要是使用故事讲述法让其貌不扬却智慧而又有远见的秦王嬴政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地印象。动画、故事、传说、小品等等都成了我导入需要的素材,学生学习的劲头在我多变的导入中激发出来,高昂的情绪随之而来,学生自然就融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教育家

乌申斯也说:“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因为在这些引导中学生与历史能够亲密接触,在尝试中感受历史,在愉悦和美的感受中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场景,从而减小了与历史之间的差距,进而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氛围注重参与

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积极的学习。互动性学习就告诉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师生平等、学生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毫无压力的学习,发挥出超常的能力,真正的体验的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常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在学习《戊戌变法》变法是我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慈禧太后的蛮横专权和光绪帝的软弱无能的同时我不使用慈禧太后,我故意说成“慈禧老太后”,学生哄堂大笑,其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和好的感受的教师对卖国求荣的慈禧的厌恶情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我认为课堂幽默是一种优雅而又不素的艺术,是智慧的展现,在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我说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们中国的路为什么被称为马路,原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大路啊,学生乐呵呵的明白了虽然是一句玩笑但却了解到马克思在中国的影响力。当学生在发表个人看法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我会真诚而又羡慕的表扬他,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环境中学生无压力的愉悦学习,才能更好的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形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的参与很重要的意识。师生互动成为一种较好的科学方法,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主动讨论、展示、交流,而我以巡视的形式进行参与点拨,最后由小组的同学自主回答问题或者展示疑难之处,在班内进行补充,教师再进行能力的提升。有时在课堂中我也会运用课堂大辩论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的师生“口水战”,例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我持正方,学生持反方,讨论的不亦乐乎,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知识也掌握了,胜过了口干舌燥的说教。当然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不让教学互动成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我因势利导,采用层次教学,让学生在平等和重视中得到发展。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互动中逐步完善品质,改善个体,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确立评价观念 构建科学体系

人是生活在追求中,正确的评价可以决定学生的一生,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对待学生的评价往往过于单一,大多是以成绩决定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否,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讨论、作业、访问、测验、考试、记录、评议、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档案等等多种方法。例如在作业批改中我会将学生的作业细细观看,找出他得优点,并真诚的写在批改后面,让他知道老师知道他得优点,希望他能够更好的发掘运用,与无声之处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长处。在评价方法使用上多注重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的长处、闪光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当然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走上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而准备。

五、提高自身素质做个良师益友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心中充满爱就可以让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我们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情感的失衡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师对着学生说:“你看看,你都成啥样了,课本也不看,练习也不做,课也不听,我看你真是百无一用……”学生原本就小小的自尊心一下就丢失的干干净净,在内心也许他们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变本加厉的和老师故意对着干。我想这时候的教学已经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不要只是盯住缺点不放,扬长避短才是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别让学生的心成为一片空灵的沙漠,还是成为一片波涛汹涌、壮阔无边的海,更具有教育意义。我想我们的教师还是需要多付出一点的努力,看看新闻,读读报,了解了解最新的教学讯息,想想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素质,俯下身子听听学生怎么说、怎么想。想想我们该怎么引导,真正让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对读书无兴趣的同学经常的赞叹有加,在听不明白的前提下却能在教室坐上一节又一节课,让自己努力地去多学一点知识,这该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力?我想他们的明天也一样灿烂辉煌,因为有着执着与坚持的信念,不成功都难。学生很认同我对他们这样的观点,在课堂上总是积极地配合老师学习,哪怕学到的很少。“亲其师,信其道”课程标准也明确的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融入情感,做个博学、谦逊有爱心的教师,与学生融洽相处,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一名工作在前线的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革创新,让教育更加有意义。

和谐观念 篇6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就新课程改革本身来说, 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而课程的实施亦必须通过教师向接受者学生进行传递, 其传递的方式、选择的时间, 时间的安排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策划执行。而和谐生关系的建立, 首先要求教师从观念和行动上对自己有一个中心的定位和认识,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手

在课程实施中改变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在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方面的方法和途径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教师本身的角色定位从“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 折射出教育理念的进步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他们开展独学、小组合作学习、团体探究学习, 以发觉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 由此,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的观念, 作学生学习的帮手, 帮助他们探究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发放, 发展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作他们人生迷途上的引路人, 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 从教学的权威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方式有条不紊的开展, 因此, 他们很少能与教师合作, 也不可能有和教师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的境地, 一种各自为阵的状态。也就是说, 教学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一种构想, 学生只是他手中的棋子, 至于教学的目标实现则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权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效应, 教师在长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 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将由单纯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之间的交往、积极的互动和共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即由一方的自以为是变为双方的商量探究和合作探讨, 这种转变需要以师生平等的身份为基础, 需要教师做出心理方面的重大让步。只有这样, 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事实证明, 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不但是教师愿意看到的, 更是众多学生所欢迎的。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

1.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征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中心”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 师生关系这一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了教育教学改革者的共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1) 容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不可能整体划一。因此, 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2) 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一面, 并能使其好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换言之, 全面发展要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不可偏颇。

(3)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及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而非教师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棋子。教育教学的第一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由不同的家庭环境, 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个性差异所组成, 所以全面发展必须注重个体的差异。只有承认差异, 采取和而不同的教育方式,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挥, 也能发展全部的个体。个体得到发展, 才有全面的人的发展, 否则, 没有个体发展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2. 沟通和交流是实现师生共同目标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教师所扮演的一出独角戏, 成功与否就看教师的个人魅力, 而现代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 这就要求必须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来看待。只有位置平等了, 师生的合作才能进行;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进行, 学生自觉自主的探究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才能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真正实施。所以, 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是消除一切学习障碍,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所必不可少的途径。

三、教师依法执教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依法执教, 就是教师要严格依照我国《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 承担自己的教师职责和义务, 使教育教学行为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从而从今人的发展。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参与者, 因此每个教师应该遵循全面依法治教的要求自觉做到依法执教。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权益, 才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不违规, 才能依法执教, 顺利从教。为此, 教师须做到:

1. 通过法律学习, 了解学生合法权益, 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但对学生权益的确认和保护, 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依法执教”观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涉及到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这两则法律规定了学生作为国家公民所应享有的被尊重权和人身安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对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提出保障措施, 除此之外, 针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还专门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他们各自所享有的权利。教师只有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教育教学法规, 树立法律的意识, 才能尊重学生, 并保证他们权益不受侵害。

2. 正确行使教师的教育权

《教师法》赋予教师“指导学生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依照法律规定, 在个体的职权范围之内, 依照法定的程序或条件行使权利, 是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的前提。因此, 教师具有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权利。然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保证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3. 学生安全是教学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保证

我们所说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都要靠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尤其是当教师面对的是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时, 教师首要的职责便是保证他们的安全。只有安全保证了, 教育教学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教育教学才有接受者和合作者, 才有实施的对象。

综上所述, 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与学生的交流和共同, 依法执教是教师面临新课改时必须做到的, 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必不可少的经历。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论21世纪的教师形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3) :42.

和谐观念 篇7

“以人为本”单从字眼上理解, 就是要以“人”为中心, “本”意即人的本性、本能、本事。本性是指人的天然性情, 包括人的秉性、个性、兴趣爱好和思想品德;本能是指人与生俱来不学就会的能力;本事是人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是本性、本能和人后天教化活动的技能的综合。因此, 构建和谐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 注重人的本能, 炼就人得本事;就要坚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工作方法。

理解人, 就是要知人心, 对人的心理、思想、行为的看法要符合实际, 达到心灵沟通。人, 都要需要理解, 任何人一个人, 他的所作所为都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会形成一种动力, 促使人继续努力, 克服困难, 为企业多做贡献。得不到理解, 反而被误解甚至曲解, 就会产生被侮辱的感觉, 造成职工心灵的伤害, 进而产生愤怒或消极抵触情绪, 会严重影响职工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

理解人, 先要了解人, 在了解的基础上, 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人。首先了解掌握职工的全面情况, 包括他的性格、脾气、生活工作状况等, 分析这种情况反映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从源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对症下药”, 解除职工的思想毛病, 使之更好的工作。

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人的性格各异, 但内心都有一种精神追求, 都希望被人承认自己、认可自己, 这是由人的自尊心所决定的。如果职工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就能产生强大的源动力, 促使职工不甘落后, 奋发进取, 加强道德修养, 努力工作。首先, 尊重人就要信任人, 平等待人。企业领导要把自己摆在和职工平等的位置上, 以朋友和同志的身份, 与职工促膝交谈, 坦诚相见, 有困难如实摆出来同志共一起商量, 有成绩也亮出来, 同职工一起分享, 把职工当成知己。职工有了信任感, 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管理, 把工作干好。其次, 尊重人就要正确评价人, 客观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要予以肯定、赞美, 缺点要耐心帮助改正, 做到循循善诱。“人无完人”, 切忌抓住他人的短处不放。第三, 尊重人, 就要尊重职工的权利。企业每个职工都有权向领导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作为企业领导和思想工作者, 必须尊重职工这种权利, 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 集思广益。合理的, 要及时采纳, 并做出安排, 及时将结果告诉职工;不够科学的或条件不成熟无法采纳的, 要及时向职工做出解释。还要特别注意尊重职工依法行使的合法权。要尊重和保证职工对企业发展的知情权, 对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 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权, 对职工自身利益的维护权, 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的思想, 才能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 尊重人就要尊重职工在企业中的根本地位, 使职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激发起高昂的热情, 百倍的干劲,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所以说, 尊重人本身就是调动积极性的好方法。

关心职工, 就要注意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 工作生活中存在什么困难, 主动为职工办实事, 做好事,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关心职工, 就是要爱护企业员工, 为员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员工发展空间的创造等。企业通过爱与和谐的氛围将员工凝聚起来, 使员工产生认同感, 就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要经常开展“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活动, 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帮贫扶困慰问活动, 给职工精神上极大鼓舞, 激发职工干劲。关心职工, 就是要在职工出现困难时, 及时帮助解决, “急职工之所急, 想职工之所想”, 组织的关怀, 领导的关爱, 同志间的关心, 让职工充分感受企业的温暖, 让职工真情感受企业的和谐之美。

关心职工, 更要注重培养职工。职工想好好工作, 但理论知识缺乏, 工作技能不强, 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么办?有的职工工作技能强, 但工作态度不端正, 思想飘忽, 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有的职工兼而有之, 这样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那就要加强职工培训和学习。培训的内容要全面, 涉及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 学习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文选等。企业领导要充分掌握职工情况, 对职工按上述三种情况进行分类, 因人而异按需对口培训。培训要务实, 不能走形式, 要能真正达到提高职工工作技能和思想素质, 炼就他们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事。培训不能只重业务技能培训, 而轻思想素质培训。以前企业曾经出现企业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个别职工学成后就要求离开企业或不辞而别的现象。轻思想教育, 最终造成人才流失。只有两者都重视, 职工才会为企业尽心尽责, 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干和汗水, 才能建设和谐的企业家园。

和谐观念 篇8

关键词:观念,创新,土地管理,发展

中原油田的土地管理部门为企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国家日益加强土地管理,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宏观政策影响下, 油田征地工作压力越来越难, 土地使用成本越来越高, 企业负担越来越重。

一、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企业用地状况。勘探开发建设近三十年来, 油田已累计征地11.175万亩, 剔除企业改制分流、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移交土地, 目前实际拥有土地总量10.7613万亩, 多数是通过授权经营和划拨方式取得, 已征土地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四川、北京等五省市二十个县区。

2.企业土地管理工作模式。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实行两级分权管理的工作模式, 总部机关设立土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整个企业的土地管理工作, 下属二级单位设立对外关系办公室管理本单位辖区内的土地工作, 机关与二级单位土地管理部门之间是业务指导的关系, 二者之间无直接隶属管理关系。

二、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原油田共有大型油气生产单位和社会化服务单位19家, 分别负责本单位土地管理工作, 但由于各单位土地管理人员专业出身不同, 文化水平不同, 使土地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土地闲置问题。一是社区建设规划时, 设计规模是与当时油气生产规模相适应的, 但随着油气产量的萎缩, 致使部分规划土地难以利用, 边远地带出现土地闲置现象;二是中原油田改制分流时, 部分二级单位间进行分立、合并, 导致搬迁土地闲置;三是在“企业办社会”潮流的影响下, 油田曾建设一批俱乐部、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 后因国家压缩“楼堂馆所”项目建设, 导致企业部分文体建设在主体结构尚未完工的情况下停止建设, 搁置至今。

2.地方占用土地问题。一是政府部门附属的粮店、邮电所等单位无偿占用油田土地。企业建设初期, 为保证职工及家属的日常生活, 而由油田承担各项土地使用税费;二是地方政府部门, 如公检法机构占用油田土地建设办公场所;三是地方企业占用油田土地, 在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影响下, 地方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政治渠道占用油田土地开设工厂。

3.改变用途现象严重。依法用地观念淡薄, 致使一些新建项目任意改变批准土地用途, 如工业用地未经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批准擅自改为住宅用地;且有部分单位擅自出租划拨土地或划拨土地上建造的房屋, 使工业用地成为商业用地, 违背《土地管理法》的强制性规定, 成为行政违法行为。

4.随意搭建现象严重。部分用地单位和承租油田土地的个体商户违背油田土地管理规定, 不履行正常用地手续, 随心所欲乱搭乱建, 形成实质性的违规用地行为。

5.边界争议时有发生。一是由于企业二级用地单位在建设规划初期未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 由土地管理人员确认征地、用地资料、现场指界;二是部分土地在征用初期未设立界桩界址, 无法准确划定边界, 与周边百姓耕地界限极易产生纠纷。

6.土地管理体制问题。一是个别二级单位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仅关心本单位生产效益, 不考虑土地使用成本对整个企业的影响, 对土地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作为多数用地、管地大户的二级单位未设立土地管理机构, 无土地管理专职人员, 与其承担的土地管理职责不相符;三是油田总部土地管理办公室对各二级单位对外关系办公室等土地管理机构没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缺乏制约措施, 致使油田土地管理政策贯彻落实难度大, 二级单位土地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四是部分土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三、土地管理问题出现原因分析

1.重征轻管, 管理粗放。中原油田过去实行土地工作多头管理模式, 缺乏专人专职专责管理, 造成资料分散, 归档不及时、保管不规范、分类不适当、土地划分未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分类, 资料遗失缺漏等现象存在。

2.征地行为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各用地单位土地管理人员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协商采取先缴纳征地费用后补征地手续的方式取得土地。

3.地籍地界不准。土地取得初期的丈量不准, 四至不清,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员的更迭, 以及基础资料的欠缺使地籍地界的重新确定难度增大, 基础标志或界桩丢失、损坏, 原征地参考物与现状不符或消失。划拨或出让所得的土地没有相应的地籍资料, 土地使用证书不全, 证书内容填写不规范。

四、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推进土地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全国人大与200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 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又先后发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1号) 、《土地登记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等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文件和规章, 国家土地政策从严从紧的形式日趋严重。

管理理念:彰显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追求目标:工作无缺陷、执行无偏差;指导思想:以精细管理为主线, 落实责任, 理顺程序, 增强政策的分析把握能力, 提升组织的综合运行效率, 加大创新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打造高效团队, 谋取管理优势, 彰显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围绕以上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 提高组织效率, 确保组织效果, 把握好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管理上树立一种理念:指令只下达一次。全力做到反应时间最短、闲置时间最少、完成时间最早、工作质量最优;执行上增强一种意识:服从意识。无条件地第一时间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

具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 强化绩效考核。

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石化集团土地管理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修改稿) 的做法, 探索在中原油田内部推行土地管理绩效考核, 建立考核方案, 细化管理节点, 落实管理责任, 以责任强管理, 以业绩促激励。

2. 推行“一事一方案”。

针对各种土地使用税费的缴纳, 各种税源信息的采集等大型和重点工作, 制定出严密的组织方案, 对缴纳和清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组织方案中予以明确, 并作出相应的要求, 强化运作效果。

3. 坚持典型案例分析。

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 深入贯彻总结与分析并重的管理思想, 每季度召开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会,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汲取经验教训, 集思广益,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弥补管理漏洞, 提升团体协作水平, 实现智慧叠加。争取全年案例分析不少于4次。

(二) 精细内部管理, 完成队伍转型, 经营好每一寸土地的每一分价值

内部管理上:服务于生产、资源管理, 进一步优化组织职能结构, 发挥人员资源整体效能和薪酬的激励作用, 规范组织文化和基础管理, 完成职能定位, 探索精细化管理在土地系统的实现途径。

1.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组织综合执行力。

一是创新特色培训方案。根据工作年限和职业专长的不同, 在油气生产单位之间、社会化服务单位之间开展全明星土地知识大赛。二是开展传帮带特色考核。管理严密, 业绩突出的单位必须帮带业务相对落后的单位。

2. 加快信息建设, 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实现系统内成果价值共享, 提高成果利用率, 强化成果运用, 实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登记、档案管理等全部基础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 推进档案、台账、实物的三统一, 达到“证物合一、证证统一、证图管地”的目标。

3. 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要求总部土地管理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前来办理查询和办理事务的人员, 务必做到热情礼貌、有问必答, 严禁拖拉, 秉持效率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切实履行职责, 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使全体同志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三) 聚焦国家政策, 加强政策研究, 把握扩大内需的好时机

政策导向上:实现三个延伸、增强三个意识。三个延伸:国家政策分析向区域政策分析延伸, 市县级协调向省部级协调延伸, 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延伸;三种意识:增强政策调整超前意识, 增强措施制定参与意识, 增强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

1. 精确区域政策分析, 增强政策把握能力。

分析重点从国家政策向区域政策延伸, 把握国家刺激市场、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导向, 利用区域政策的差异化, 平衡政府土管政策与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2. 精心组织部级公关,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起一套从上自下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反映法律法规在规定企业义务时的缺失点, 在国家宏观土管政策和经济政策划定的范围内, 争取有利政策的支持, 确保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用地的完全、充分供应。

3. 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管理干部的责任意识。

一是建立主要干部的责任追究机制, 促进权责利的统一程度, 更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干部的严细作风。二是出台解决问题效益评估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解决管理难题者的奖励力度, 制定《中原油田土地管理重大措施效益考核办法》。

(四) 强化思想建设, 构建组织文化, 打造一支富有执行力的团队

1. 强化目标导向。

在系统主要骨干中开展岗位目标承诺活动。把目标承诺作为检验工作岗位适应性的一种手段, 以此增强主要骨干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

2. 强化持续改进的理念。

认真开展土地管理漏洞调查与整改活动, 按照以下四个步骤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 认真调查问题并进行一一罗列, 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其次, 把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并进行一一命题;再次, 把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责任人明确出来并排出运行计划表;最后, 全力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实现日常管理的条理化、程序化、规范化。

3. 强化管理层的制度观念。

和谐观念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

1.“和谐”的本质及价值

中华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重道德, 二是重和谐。中国哲学一直秉承着中正、均衡和和合的精神———和就是适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和谐”是一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 无所不在。以儒家为主的诸子百家认同和谐, 既把它作为处世之道 (“和为贵”) , 也把它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关于传统文化中“和谐”本质的阐述, 孔子认为是“和而不同”:这里的“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 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同”是不能催生新的事物的简单相加, 完全摈弃了不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孔子甚至还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原则:不同因素的和谐相处相生是事物的本质, 故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 最终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境界。孔子还据此提出了实现和谐价值的原则与规范, 使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除了儒家, 还有一大派别道家, 它讲求天人合一, 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种宇宙观。其实,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 其实都讲求在统一的整体中, 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 只有在其位得其所, 就能构成稳定的的秩序, 顺利发展和发挥其作用。

2.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不仅是一种愿望和追求, 还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包括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宇宙观———天人合一;价值观———以和为贵;辨证思维方式———和而不同;处世原则———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些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让人们以淡泊之性去修持, 以尽心知性的心态去内省。其次,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史伯说:“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儒家认为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的基础, 家庭和睦能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和顺, 所以, 儒家提出以修身为起点, 以家庭和谐为基础, 最终达到大同社会。再次, 儒家重视集体精神和互相合作, 和谐就是差异的统一性。“和”是用于协调“不同”的, 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平衡, 不仅主张多样性, 还主张共生互促:道并行而不相悖, 最终使不同的东西都能够得到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论

建立真正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 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一致, 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本质上就是对这种一致性的追求, 不仅是社会的发展, 更有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中, 内在地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集体”, 这就揭示了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辩证关系。

同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通过实践, 不仅建立了社会联系, 也形成具有和谐理念的社会基础, 还是实现和谐的理想向和谐的现实转化的必要手段。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产物, 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尺度。马克思在他的历史理论中, 认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个性”的实现, 其基本要点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 亦即每个人的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 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情况, 人的和谐发展程度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 两者之间的和谐度是相对应的。

三、用和谐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更新

1. 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

教育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统一并且相互协调, 才能称为和谐教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 首先要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包含以下构成部分:公平正义———学校能够正确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各项政策、措施不仅代表正义, 还有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民主———学生有机会并且能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 起到监督作用;友爱———尊敬师长, 同学和睦;充满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安定有序———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各种问题, 维护校园的稳定。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 还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往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过多强调政治色彩, 与日趋丰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结合不够, 往往给人假大空的感觉, 那是因为不能针对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 不能得到学生认同。加强针对性, 就是要摆脱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的两个问题是贫困生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常有自卑、抑郁心理;大学生择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学生情绪上波动不稳, 意志上摇摆不定, 从而形成痛苦、悲观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谐教育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立足和谐教育的目标和高起点,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 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要能够得以贯彻实施, 首先使和谐社会理论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工作+辅导员工作”。党团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但党团工作往往偏重政治思想教育, 偏重于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 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成才教育。这种偏重于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的方式, 没有正确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其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支较高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 完全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良好的理论创造、教育、宣传作用,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四、用和谐理论促进高校良好环境的营造

1. 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校园内良好的物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校容校貌、绿化状况、教学科研设施等。道德品质首先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 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们道德思想受到了直观感染,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其心理更加舒畅, 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也易于形成高尚、文明、道德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生活化了,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效果会更加明显。

2. 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这种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所形成的校风、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于校风而言, 作为重要的载体, 不仅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是大家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 更能够成为大学生自觉成才的稳定推动力量,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氛围, 它起着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 能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情感上产生认同感, 对于精神、情趣都具有同化作用;高校还要有浓郁的学术氛围, 学术性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内在特质,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多的是交流思想, 促进学术创新。

3.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

高校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主要环境, 虽然所能接触的人范围比较窄, 但是就在高校这个小社会里, 大学生通过交往, 形成了以情感为基础的相互关系。所以说, 大学里融洽的人际关系,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性与适应能力, 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保证。学生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 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 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感, 积累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才的行动。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不仅包括学生之间, 还包括师生之间的。目前, 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4. 规范虚拟环境

和谐观念 篇10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抽象会计 会计价值观

一、和谐观念下的抽象会计价值观基本概述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国民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状态,其中,提高公司的文化的发展和员工的素质是当前各大公司发展的目标,尤其对于会计的价值观的思考是当前各大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主要从抽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论述,希望大家对这种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发展会计行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抽象会计的价值观概念

抽象会计的价值观就是指指导会计实践主体进行目的性的选择某种会计行为或者会计活动去进行实现会计的客体对会计主体的满足,并去判断该种会计行为或会计活动的好坏、优劣,从而确定其会计价值有无、正负、大小的一种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对于会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分类,广义的有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审美观、信息观、效益观、竞争观以及利益等方面。而狭义的主要包括真、善、美、德等四个小部分。而抽象会计的价值观内容经常指的是狭义内容,而这种内容主要是会计客体对会计主体达到满足的一种状态或者标志,属于比较抽象,但是又属于实体的范围。

(二)抽象会计的价值观特征

由于抽象会计的价值观不是属于实体的范畴,但是同样不是属于一个特有的属性,它是会计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自己独特地特征形态。

目的性。抽象会计价值观是一种指导会计的主体进行有目的地选择某种会计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是根据抽象的内容进行合理判断,并将实现自己的目的。

客观性。抽象会计价值观从其表现的形式上看,整个内容的体现都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同时具有主观意识的理念,但是有不同于主观状态的,它是结合自身 的特点进行满足会计的主体需要,但是这些主体的活动都归结于客观性。

独特性。抽象会计价值观主要是由于人类所产生的,不是属于自然界而共有的,尤其抽象会计的主体结构与条件具有特殊性,因此各个会计之间必然存在独自的特性。

限度性。由于任何一个会计的主体都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抽象会计价值观同样也不例外,经常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对于会计的客体本身结构也是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超出这个限度,对于自身就起不到所需要满足的功能。

二、抽象会计价值观的思考分析

(一)价值观的模式思考

在和谐社会中,会计的价值观主要是体现文化和人文的价值,而抽象会计价值观是根据不同的文化气息进行产生的,这种价值的模式主要是从文化模式的一种延伸,并结合人文的素养和传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机的结合。由于抽象会计的价值观是由各个抽象概念下的系统进行组成,而每一个系统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结构与独特的价值观念,因此,这种价值观主要是由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又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这亦正是社会价值观的功能与作用的形成方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

图1 抽象价值观的模式图

正是这种模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价值模式,从而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概念,这种抽象会计的价值观也是我们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确保会计价值观的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塑造抽象会计价值观

对于抽象会计的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依据其功能特点和模式特点进行结合,并依据当今社会主义新形势的条件下进行塑造。其主要原则如下:

第一,需要与时俱进。对于抽象会计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承,其核心主要是对传统的会价值观进行外延和新观念的创造,同时也是体现和谐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构建抽象会计价值观的关键因素。这种于是促进的原则是抽象会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第二,以人为本。由于当今社会主要是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新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会计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部分,重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放到整个行业的核心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人和理解人以及关心和爱护人,构建抽会计的主体重要还是体现人的需求。

第三,增强社会责任。在发展会计行业时,不仅要密切的关注切身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除自身之外的社会利益,并且承担行业的社会责任。和谐理念下的会计价值观重点就是在发展新概念的同时,抓住社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结合社会主义责任感才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抽象会计价值观。

因此,构建抽象会计价值观,需要进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只有真正结合和谐观念的发展,才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会计行业发展可谓是各大行业中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之一,尤其对于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会计价值观的思考,例如,如何发展抽象会计价值观和抽象价值观的特征等等问题,已经是整个会计行业中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对抽象会计的价值观进行剖析,讲述了其概念以及基本特征,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抽象价值观进行论述,为会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卫中.基于因子分析的组织文化测量.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

[2]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和谐观念】推荐阅读:

转变观念10-17

组织观念05-08

观念误区05-14

观念制度05-15

保护观念05-26

家长观念05-29

实验观念05-31

转换观念06-05

儒家观念06-16

观念差异06-23

上一篇:德国人喜爱的体育运动下一篇:学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