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赏析

2024-10-17

学生赏析(精选12篇)

学生赏析 篇1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诵读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陶冶情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 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 它既是一门基础课, 也是一门工具课”,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 基础模块1.要求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 大体理解内容, 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掌握学生心里, 顺应认知规律

对于古诗词的阅读理解, 伴随着生活阅历逐步深刻。对于中学生来说, 生活环境简单, 思想单纯。语文中的字、词、句是直接、真实的生活交际用语的反映, 而诗词是生活语言的凝练, 理解起来比散文、议论文、记叙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更难理解。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职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 转而选择职业学校, 所以一般而言, 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 要想提高中职学生诗词的赏析水平难度更大。因此在教学生赏析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心里, 顺应认知规律。

二、熟读朗诵是学生爱上古典诗词的有效途径

古体诗词语言精炼, 文风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读后语音缭绕,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熟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古诗词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到读得有韵味, 体会诗词语言的优美, 读出意境。当读到名词佳句或自己心意的词句时产生心灵的共鸣, 拍案叫绝, 感悟人生。学生不但轻声熟读, 更要大声朗诵才能读出意境。

三、背诵诗篇, 触景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熟读就有背诵的意思。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背诵出好多首古典诗词, 比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孩子们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吗?那么中学阶段的学生离家在外, 寄宿学校, 离开了时刻呵护自己的父母, 再读李白的《静夜思》会有思念家的感觉。城市里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农民渴望春雨的心情, 就是现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很少从事春种秋收, 对春雨贵如油没有多少感觉了, 只有种地农民才有见到春雨的喜悦。胸中装有诗千首, 情到深处自然涌, 熟记诗篇很重要。

四、了解诗人背景, 感知诗人情感

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真实感情的流露。从诗经的无名氏到当今诗人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了解诗人写作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诗人的性格, 内心活动, 对我们教师、我们的学生理解、赏析古典诗词至关重要。因为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中学语文收录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只是一首描写出入四川的蜀道的艰难吗?我想大家不会这样认为。诗人李白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了解诗人当时生活的环境, 思想的活动。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 当时朝廷称广开才路, 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士, 胸怀壮志, 做一番“济苍生, 安社稷”的事业。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唐开元十二年, 二十四岁离开故土蜀中出去漫游, 希望在漫游的过程中遇到赏识自己才华的人推荐给朝廷。“可是一过六年, “遍干诸侯”仍是没有出路。他只好寄希望于长安, 三十岁到长安, 拜访了许多王公大臣, 仍是一次次碰壁。可是他看到陪皇上斗鸡之徒趾高气昂, 不可一世, 使李白大惑不解, 大失所望, 大为不平, 因此写了《行路难》三首, 诗后意犹未尽, 接着因送友人入蜀有感而写了《蜀道难》来抒发心中的愤懑。”诗词是诗人在深厚的文学功底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由自身生活经历的蓄积,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对祖国壮美山川的极度热爱的情感的爆发, 从笔端汹涌喷薄而出。不是闭门造车, 不问世事凑出来的。

五、抓诗眼, 体味诗的意境

我们都知道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传张僧繇画龙, 一经点睛, 便凌空飞去。陈志明在《漫谈“诗眼”和“词眼”》中说:“古人写诗作词, 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 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 里面蕴含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意境!杜哺《绝句四首》中“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 大约是无人不知的。但自学背这首诗起, 一直不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窗中怎含西岭的千秋雪和门泊万里之外的东吴船。这就要求学生知道西岭、杜甫的成都草堂、万里桥是怎么回事。公元226年, 为维持吴蜀联盟的格局, 诸葛亮急派费祎出使东吴, 临行前在长星桥为费祎设宴饯行, 费祎感叹道:“万里之行, 始于此桥。”后费祎不负重托, 完成了与东吴联盟的外交使命, 使蜀汉政权得到巩固。于是后人就将诸葛亮送别费祎经过的长星桥叫做“万里桥”。三国时, 长星桥已成为成都南门十分繁华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口。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 写有“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百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等著名诗句, 以指明“草堂”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勾勒出一幅画卷:杜甫站在门口东望, 看到万里桥码头停泊着从万里之遥的东吴逆流而到的船, 更有可能指的是费祎出使东吴所乘之船。走到窗前西南望去看到百里之遥的西岭千秋积雪。诗人在想什么?

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 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 边想诗词的基本意思, 边体悟诗词的意境, 逐步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 而不是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如何让学生热爱我国的古典诗词, 并对诗词进行赏析。我认为应该从掌握学生心里, 顺应认知规律, 熟读背诵, 了解诗人背景, 抓诗眼进而引导学生体味古典诗词的内在美,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水平。

关键词:古典诗词,赏析水平,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洪主编.古代诗歌精粹鉴赏辞典, 1989.9

[2]陶今燕主编.唐诗三百首详注, 1990.9

学生赏析 篇2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illy 难得糊涂

We all, at one time or another, have pretended to be a rock star, singing and dancing along to our favorite song. Most of us have done this in the privacy of our own room when we were kids and as adults, in the privacy of our homes. Me? I love to do that when I drive! I turn on the radio, find a song that I can sing along too and pretty soon my arms are in the air and I am moving along to the rhythm. Most of the time, I do this on my way to work.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曾经像一个摇滚歌星那样,伴着我们最爱的那首歌又唱又跳.很多人在小时候,甚至是已长大成人,都曾在我们自己房间和家里类似的隐秘空间里这样过。我呢?我喜欢在开车的时候这样!打开收音机,找一首会唱的歌,很快我就会张开双臂,随着节奏起舞。大部分时候,我在上班的路上这么做。

Yes, that is true. I will be in my nice work clothes, jamming while driving or stopped at a traffic light. I get weird looks from some people and others laugh. Personally, I love to get lost in the rhythm of a song which leads me to share with you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illy!

是的,那是真的。我会穿上我漂亮的工作服,在堵车和遇到交通灯时,有人就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或者笑我。对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沉浸在一首歌的节奏中,由此我愿和你们分享:为人糊涂贵在何处。

The definition for the word silly, according to the dictionary is: stupid, foolish and nonsensical. I know many people do not want to look foolish. So they walk around all serious, which in all honesty, is foolish!

糊涂一词在字典中的定义是:愚蠢的,傻,荒谬的。我知道很多人都不想被人看作愚笨。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始终一脸严肃,而这在本质上才是真正的愚笨。

No one is perfect, I repeat: no one is perfect. I don’t care how educated, how thin, how beautiful, how simple, how frugal, how rich, and so on… No one is perfect! So why pretend to be something you are not?

人无完人,我重申一次: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不在乎一个人学识多深,身材多好,外表多美,思想多浅薄,生活多俭朴,多富有,等等……人无完人!那么,为什么要伪装成我们实际上本不是的呢?

Life is so short… You never know when this beautiful journey will be over, so why waste a single second on being so full of rigidity? Here is a quote by Souza, that I think says it all and is a great recipe for life:

人生何其短暂……你不会知道这美好的征程何时会结束,那么,为什么要浪费一分一秒,让自己变得棱角分明?这里引用索萨的话,我觉得她一语中的,是人生的一大秘方:

“Dance as though no one is watching you, Love as though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before, Sing as though no one can hear you, Live as though heaven is on earth.”

跳舞吧,就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到伤害一样,

唱歌吧,就像没有人倾听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最后一天一样。

When we were kids, we had no idea of what limitations were and we had no care in the world so we could do thing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how we appeared to others. However, as we grew up, we lost that childlike innocence.

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可以不在乎自己再别人眼中的形象去做事情。然而,当我们长大,我们失去了那种天真烂漫。

So don’t lose the child that still lives within you. The next time you feel down, go turn on your favorite song, and sing and dance along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 Or watch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laugh. 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 to whatever ails you and nothing is better than laughing so hard that your tummy hurts. Trust me, you will feel a whole lot better, and who doesn’t want to feel good?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如画的诗词 篇3

一、初步感知诗情画意

对于初学赏析诗文的学生,应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学习积累,从简约的文字中把一块块拼图找出来,而后再拼起来,这样他们对诗情画意便会有初步的感知。这个阶段老师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展开太多的联想和引申,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即可,否则会欲速不达。

以引导初学者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为课例。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块拼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一个人站在湘江之畔的橘子洲上,看着湘江水,奔腾不息的向北流去,凝望沉思。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处的岳麓山上是层层叠叠、漫山遍野红如火的秋林。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眼前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中是雄鹰展翅,自由翱翔。俯瞰:“鱼翔浅底”,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然后我们把这五个拼图拼成一幅画,就可以看到一幅立体的秋水长天、寥廓万里、绚丽多彩、动静结合、生机勃勃的江南秋景图,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再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更是充满诗情画意。解读时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以下拼图先找出来: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羡煞旁人。而后再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来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背景,接着再加进繁忙的飞燕,闲适的鸳鸯,这样一幅阳光和煦、春意萌动、春光旖旎、生机勃勃、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就出来了。引导初学者解读此诗,只要学生能感悟出杜甫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秀美的成都草堂周围环境的喜爱之情,能把春色图拼出来即可。总之,第一阶段由于学生初学赏析,无需要求他们展开太多的联想,关键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悟出画来,把整幅画面拼出来,对诗情画意有初步感知即可。

二、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学生对诗文的初步感知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之后,就要告知他们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拼图上,而要更加灵气地解读诗文,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透过简约的诗文,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描绘羁旅游子的极品佳作,是对诗如画的最好诠释。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更誉它“纯是天籁”,并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而它是教学生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的绝佳课例。

全诗前三句只有九个简单独立的名词,即九块拼图,如果只是把它简单地排列组合在最后一句的大背景中,构成一幅图画,那还只是初步的感知,还不是灵气地创设出的诗情画意。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积累,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融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去创设。我觉得像以下这么解读就属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要想象出:在一颗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蔓。黄昏时分的乌鸦站在树上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单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地走在羊肠古道上。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总之,如此解读,想象的翅膀就会为每一个同学创设出一幅幅充满灵气的、融进自己个性及人生感悟的图画来。

如果说从诗中悟出画来是量的积累,那么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就是质的变化。是融入了自己人生感悟的再创造。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从诗中悟出画拼成图的基础上,学会创设诗情画意,那我们的诗文课就将充满悟性与灵气,就将由量变到质变。

三、在创设诗情画意中体悟主旨的升华

诗言情、诗言志,我们读诗不但要感其情,更要明其志。读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这时要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体悟其主旨的升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作为解读的课例,诗的前两句就可以创设出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白日依山尽”是诗人看到落日衔山的“白日”奇景。“黄河入海流”的入海的“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景。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而黄河入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律动,它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的“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而是一副灵动的山水画。

解读至此,我们应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意蕴深远,余韵无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哲理性的意蕴。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从而使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和谐统一,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如果学生能在初步感知与创设诗情画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那在诗情画意中升华了的主旨,那么我们学生的心灵就将在诗情画意美的陶冶中得到净化。

四、简约而不简单

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算是对诗文特性的最经典的解读。诗文从字数上看,是最简约的,所体现的是:浓缩的是精华,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然而意蕴上来讲并不简单,因为诗如画。

为什么唐诗宋词能传颂千年,因其简约而不简单,因其充满诗情画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从解读诗文的角度讲,就是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文简约的文字中,去品味其并不简单的诗情画意。从初步感知诗如画的妙境,到引导他们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最后引导他们在创设诗情画意中体悟主旨的升华。这样,我们学生就将在品味诗文的过程中历练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的心灵就将在诗情画意的美的熏陶中得到净化。最终我们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赏析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赏析,兴趣

在语文教学当中, 习作教学是重中之重, 难中之难。笔者通过实践研究, 探索出了赏析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尧读写结合要要要赏析中激趣

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将读与写孤立分开。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习作水平提升不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是的, 教材里的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范例。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范例, 学一篇文章就是学一次习作。

那么, 老师们如何立足课堂, 把握语文教材这个范本, 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 渗透习作训练呢?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特点等, 抓住那些精彩的语句、那些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彩;体会情感的渲染……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也是习作训练踏出的第一步, 一定要做扎实。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我的做法是:指导赏析, 体味妙处, 激发兴趣。

我让学生阅读文章, 唤醒学生生活的经历, 体会春节的快乐与美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他们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在畅谈自己的春节经历后我让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春节经历。不妨看看本班学生的习作:《最美除夕夜》 (片段)

奶奶正在做汤圆呢!奶奶把揉好的面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圆圆的东西, 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捏了起来。捏好后放进煮得沸腾的水里。过了一会儿, 奶奶把它们捞上来, 再撒一些糖, 汤圆就做好了。看着这些水嫩水嫩的、珍珠似的汤圆, 我禁不住诱惑, 轻轻夹起一个, 细细地端详, 慢慢地嚼着, 嘴里不时赞叹:“好吃, 好吃, 真好吃!”奶奶却在一旁笑我贪吃。爸爸在一旁杀鸡杀鸭, 我又过来拔拔鸡毛, 过去拔拔鸭毛, 却是越帮越乱。爷爷和文叔在旁贴春联……

“开饭啰!开饭啰!”终于等到这句话了, 我的肚子早就饿得瘪瘪的了。桌上有鸡肉, 有鸭肉, 有过年必备的大红鱼, 还有腊肠……我夹块鸡肉, 妈妈夹块腊肠, 爸爸夹块鸭肉, 弟弟忙着喝饮料, 连蔬菜都没动过。桌上的我们有说有笑, 敬酒不断, 祝福不断, 笑声不断……

“得法课内, 得益课外”。从这位学生的习作来看, 有两处是模仿课文的, 而且模仿得自然、恰当。划横线的句子是模仿《彩色的翅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其他的内容是模仿《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从这篇习作中我们也看到了儋州人和北京人过春节一样热闹的氛围。

立足课堂, 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拓展点、训练点, 就能很好地落实课文习作的读写赏析渗透教学, 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尧范文引路要要要赏析中得法

范文的存在让学生在模仿与运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有提醒暗示学生的作用。模仿是习作基础。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 对于初学者, 常用的授课方式是让其模仿, 从模仿中探究写作规律, 理解其中的写作原理, 掌握写作方法, 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来。

1.学习详略得当方法。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的写作指导:

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谋篇布局方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的写作指导:

(1) 理脉络。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奇怪—更奇怪—明白。

(2) 悟道理。种树人之所以不按规律来浇水, 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苗锻炼独立自主的心, 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3.学习抓“题眼”的方法。例如《难忘的“第一次”—走夜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 , 教学时, 首先出示范文《难忘的“第一次”》, 让学生快速读一遍。然后, 提示学生抓住题眼“第一次”, 明白这“第一次”就是没有发生过的。接着, 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这“第一次”是怎样的事呢?为什么如此“难忘”?让学生进行交流。最后, 我采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 罗列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这件事的心理变化过程, 突出了“难忘”。在我的赏析指导下, 学生得到了启发, 找到了“第一次”的习作灵感, 纷纷拿起笔来, 一件件趣味横生的事便跃然纸上。

4.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写作指导:情感倾诉。学完范文的方法后, 班上有位学生写下了《无法忘却的痛》, 文章情真意切, 我是含着泪读完的。季羡林先生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苦, 深深感动了秦少桃同学。她从《怀念母亲》中学到了作者情感倾诉的那份痛那份恨那份悔, 这篇习作, 是成功的。

附:《无法忘却的痛》 (片段) 作者:秦少桃 (本班)

我失去爸爸了, 我得不到父爱了, 我是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了。哭累了, 我躺在爸爸的身旁。爸爸的温度是冰凉的, 但我还觉得温暖。

…… (省略内容)

每次睡觉都在做梦, 梦到爸爸在向我招手。我想走近爸爸, 走近一步, 爸爸就退一步。我想跟着爸爸走。可是, 不能。跟爸爸在一起的日子只有八年, 只有八年呀!我抱恨终天, 泪光里幻出爸爸的面影— (此文发表在《儋州教研》)

写作方法不胜枚举, 得法后应灵活运用。当然, 范文引路会有“求同”之嫌, 稍一放手, 就会出现雷同。所以, 教师在赏析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 切忌一路“引领”, 以防习作内容“克隆”。范文赏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抛砖引玉”, 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学习和借鉴并有所创新。

三尧评改交流要要要赏析中提升

薛法根在《赏析一堂作文教学讲评课》中提到了:欣赏, 让作文快乐起来;挑刺, 让作文灵动起来;指导, 让作文含蓄起来。可见, 赏析作文教学是一种智慧, 一种顿悟, 一种情结。

评价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习作好与不好, 为什么好, 好在哪, 得靠师生、生生的互动赏析交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好作文是夸出来的。当然, 也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 懂得反思和提高。

1.点评习作, 贯彻“课标”精神, 切实降低作文要求。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要因为我们一句不合适的话而打击了他们的作文兴趣。

2.点评习作, 讲究技巧和方法, 让学习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一:我在执教《父母的爱》习作讲评课时,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主要训练的点进行教学。主要从五方面来欣赏学生的习作—晒晒题目、晒晒开头和结尾、晒晒句子和片段、晒晒题材、晒晒美文。

值得注意的是, 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泛泛而谈, 要有一定的“含金量”。评改习作时应避免事无巨细, 要把握教学目标, 抓住训练点, 落实评改的内容, 否则, 会既丢了“西瓜”, 也失去了“芝麻”, 失去了应该有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作文赏析 篇5

为了目睹这一美景,凌晨三点我们就收拾好行李出发了。黑色的天空撒满了璀璨的星星,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为我们指明方向。

黄山真陡,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东边已经翻了白肚皮。我们找了一个绝佳的观测点,发现好多人已在那儿等着了。可是太阳好像舍不得离开大地妈妈似的,半天不肯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鱼肚白渐渐地转成粉红色,人群中有人说了声:“快了,快了。”不知是冷,还是激动,我只觉得心里发紧,牙齿打颤。

慢慢的,东边的云穿上了金灿灿的裙子,美丽的云霞放出耀眼的金光,所有人屏住了呼吸。突然,东方露出了一个芝麻粒小的红点,鲜红鲜红。不一会儿,小红点变得像眉毛一样粗,红彤彤,亮晶晶的,逐渐变大变亮,变得刺眼……

终于,红日鼓足勇气从云海中跳了出来,霞光万丈,给山峦铺上了黄金铠甲,为松树撒上碎金,也把我们的脸映得通红通红……

学生赏析 篇6

一、重复朗读文章。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能够对作品的主体形象进行准确把握,我们需要学生重复的朗读文章,这是最有效的策略。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将作品中的形象变得立体,对于作品的内在形象产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述《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孔乙己,我要求学生对于文章内描写“短衣帮”和“长衫顾客”的文字反复阅读,之后再让学生读有关孔乙己喝酒的描写。通过对比,学生们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思考。

又如,当讲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篇古诗的时候。通过对当时陆游所处的环境、现状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当时陆游内心的想法。再此基础上,我询问学生对哪一句古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接着,询问学生“诗人之所以在如此困难的境地却不自哀”的原因。从而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内涵,逐步将赏析优秀古诗词的方法传输到学生的脑海里。

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通过丰富的手法创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现实。通常作品内的形象是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想法的凝实,必然投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作品的赏析能力的时候,必须教导学生正确的审美思维方式,进而再对作品进行反复的朗读,从而逐步将作品中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散想象。锻炼语感

多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字直接表述的情感通常只是作者情感世界的部分内容,而有一部分内容并没有通过作品直接说出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弦外之音。对于作者这一部分的情感,我们必须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同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同进行,这样彼此都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文中有关“春花”的描述,笔者要求学生对之充分朗读之后,闭上自己的眼睛。在这之后,笔者描绘了这样的一种场景:冬雪退去,万物复苏,每一朵花都努力的生长开放,和其他花儿争奇斗艳,欣欣向荣。学生在笔者构想的场景中神游的时候,笔者继续说道:“这么美好的场景,真是每一位见到的人都会充满欢喜,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谚语的精髓了呢?让我们珍惜当下的时光,好好学习,不辜负光阴的馈赠。”在对美好场景的描绘中,引导学生发散了自己的想象力,让文字中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变得立体起来。

三、将不同文章进行对比,增加理解深度

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不同作家的特点,感受到他们独特的魅力,从而逐步提升自身对于优秀作品的赏析能力。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两位名人李白和杜甫,我们可以通过将他们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两位名人诗歌的基础上,分析他们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两位名人作品特点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们发现,李白的诗歌较为随性,喜欢自由,对于权威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天马行空的想象总是伴随着他的诗歌;对于山水的描写喜欢适当的进行夸张,从而体现山水的壮丽;即便内心孤苦,也总是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体现,我们称之为“道”。而杜甫则心系天下苍生,对国家和人民投入百分之百的情感。他喜欢用自己的诗歌将社会现状描绘下来,从而警示当局者要做明君,要对百姓好;就算自己已经穷困潦倒,担心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惨的人,我们称之为“儒”。通过对比,学生了解了两位诗人的风格,以后再阅读两位诗人的作品,就能为正确的赏析打下基础。

探究小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 篇7

一、重视诵读, 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 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还能营造学习气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 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 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 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 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 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 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 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 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 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 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 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 理解诗词, 不但会费解, 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 (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 这些典故的运用, 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 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 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 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 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 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 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 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 或是诗歌的线索, 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 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 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 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意境是诗的画面, 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 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 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 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 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 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 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 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 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 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 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 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五、寻找诗眼, 理解意蕴

学生赏析 篇8

一、品读“留白”, 升华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意思、传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要从不同的角度, 或选点, 或铺面, 对文章进行品读, 从字里行间看出文章的美点妙要, 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留白”处, 体会文字包含的温度与情感、哲理与魅力, 体会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如《木兰诗》中, 写及木兰奔赴沙场、行军紧急之余思念家乡亲人时, 只用“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话勾画出木兰的少女情怀。课上, 笔者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重读、思考、咀嚼, 引导学生品味木兰的思亲之情。课后, 笔者布置学生进行扩写, 让他们用现代汉语将自己化作木兰, 通过想象和联想, 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 指导学生续写美的心灵历程, 带领学生进行心灵的旅行。

二、填充“留白”, 丰富情节

作家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 省略或是简化情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填充文本“留白”, 丰富情节。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阿长有一天突然将一包书递给我, 并高兴地说:“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这是鲁迅先生故意在文章情节上的“留白”。教学本课时, 教师要巧用文章情节上的“留白”,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文中的提示,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填补其中空白的情节, 将阿长买《山海经》部分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在教师的引领下,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 进行故事续写。

再如《祝福》中, “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预备她来讨钱, 她却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原文是这样描述她问之前的神情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 又是出门人, 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她走近两步, 放低了声音, 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 祥林嫂的眼睛忽然放光, 又放低声音秘密地说, 表现出他的期待及内心的担忧, 在“我”回答“也许有吧”, 祥林嫂又提出“那就是地狱了”“那么, 死掉的一家的人, 都能见面的”。事后, “我”一直感觉不安, 后来听说祥林嫂死了, “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短工很淡然地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为什么在与“我”的对话后就死了?这之间有什么关系?死时祥林嫂的内心活动怎么样?在对文本进行全面的理解后, 笔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对祥林嫂与“我”对话前后的心理活动展开联想, 补充故事情节。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意。

三、借助“留白”, 完善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面的, 有复杂的性格特点。而文本中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既是鲜明的, 又是模糊的。教学中, 学生要通过想象, 结合个人经验, 丰富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特点。教师要借助文本中的“留白”, 如凝练的字词句、简单模糊的描绘、省略号等, 指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中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群体女性形象, 但对她们并没有做详细的肖像描写, 也没有太多的关于她们生活如何辛劳、如何疼爱丈夫、孝顺老人、呵护儿女的描述, 作者只用极简略的笔墨描写了几次她们精彩的对话, 加上那美丽如画、香飘万里的荷花淀背景映衬, 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给人们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四、挖掘“留白”, 体悟情感

“留白”是文学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来源, 无论用多少细节的、详尽的陈述, 也弥补不了其中的“留白”点。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留白”, 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填补和阐释。教学中, 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 依据文本创作的特点和文本的审美价值, 挖掘文本的“留白”处, 引导学生借助某些形象, 去体悟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巴金的《灯》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 寄寓深刻哲理的散文。作者托意于物, 用细腻的文笔, 写自己见到灯光的感受, 写到欧洲古代传说里有关灯光的故事和友人投河遇救的故事, 一层一层地抒发了作者从“苦闷”到“微笑”的内心情绪。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和想象, 去创造性挖掘、体验作品中隐藏的“言外之意”, 从而领悟“灯”的象征意义。

无声教学的情感魅力, 需要细心品味。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 “宣布下课”这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和结局, 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感情的集中体现, “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至此, 小说达到了高潮后就戛然而止了。教学时, 笔者利用态势语:面色凝重, 极其悲痛地举起右手, 同时两眼蓄满悲伤。这一无声的手势, 把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后, 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的内心感受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表露得淋漓尽致,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深沉, 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笔者认为, 适时、得当的态势语在这里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五、巧续“留白”, 延伸结尾

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与升华之处。一篇好的文章, 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人回味无穷。为了达到这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有的文本在创作结尾时会留下不确定性, 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使结局具有多种可能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使作者的创作意识与学生的审美意识产生更深的交流。阅读这样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抓住结尾的不确定性, 让学生展开想象, 发挥主观能动性, 尝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续写, 从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学《孔乙己》后, 笔者布置作文练习《孔乙己最后的日子》, 让学生续写《孔乙己》, 希望同学们结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想象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这一练习与课内学习紧密结合, 不仅回答“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 还对他“如何死”进行想象, 这对于“留白”的巧续更有深度、更有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内容含蓄, 语言凝练, 作品的最后往往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 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如学习了《故乡》一课, 不妨这样处理结尾:同学们, 人与人本是平等友好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 及至成年便隔膜起来, “我与闰土这个恶性循环已无法挽回了。水生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友情, 两心相通, 两小无猜。但他们的将来会怎样呢?”这种尾声的空白艺术处理, 就是从旧知中引发出新知的生长点, 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

六、整合“留白”, 思考疑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 有的在构思中巧妙布局, 有的在细节处精心设计, 有的在谋篇中暗藏玄机, 从而使它具有多重的、挖掘不尽的意义, 甚至有的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教师在课堂中所教的内容往往不能包含所有的知识点, 而是根据学情和教材, 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因而教师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把握, 找出“可教点”, 在整合全文的基础上, 审视文中的“空白处”“未定处”或“模糊处”, 综合考虑其中的丰富内涵。如在教《最后一课》时, 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学生赏析 篇9

一、试题呈现

如图1, 在等腰梯形ABCD中, AD∥BC.O是CD边的中点, 以O为圆心, OC长为半径作圆, 交BC边于点E过E作EH⊥AB, 垂足为H.已知⊙O与AB边相切, 切点为F.

(1) 求证:OE∥AB;

(2) 求证;

(3) 若, 求的值.

二、点评与分析

这是一个几何型综合题, 试题根据初中几何所涉及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有关知识, 出题者有机地把这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融会贯通, 题目设计新颖, 构思巧妙, 由浅入深, 考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学生一定的区分度, 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优势.

求证:OE∥AB.

证明如图1, ∵OE=OC, ∴∠OEC=∠C.又∵等腰梯形ABCD, ∴∠B=∠C,

∴∠OEC=∠B, ∴OE∥AB.

评析本小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学生易找到由圆半径相等得到的等腰三角形OEC, 可得两个底角相等, 再由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等腰梯形ABCD得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通过等量代换, 转化为一对同位角相等, 从而问题得解, 体现了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这题是一个基础题, 学生只要认真仔细读懂题意, 很容易就可以正确解答, 所以此小题学生得分率较高.

求证:

解法一证明:连接OF, 如图2,

∵AB切⊙O于F, ∴OF⊥AB.

又∵EH⊥AB, ∴OF∥EH.

又∵OE∥AB,

∴四边形OEHF是平行四边形

∴EH=OF,

又∵, 等腰梯形ABCD中AB=CD,

解法二证明:连接OF, 如图2,

∵AB切⊙O于F, ∴OF⊥AB.

又∵EH⊥AB, OE∥AB,

∴OE⊥EH, ∴∠OEH=∠FHE=90°,

∴四边形OFHE是矩形, ∴EH=OF.

又等腰梯形ABCD中AB=CD,

解法三如图2, 由解法二可证得矩形OFHE,

又∵OF=OE,

∴四边形OFHE是正方形.∴EH=OE

又, 等腰梯形ABCD中AB=CD,

评析本小题考查了圆中的切线常用的添置辅助线的方法———构造半径, 即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然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通过等量代换, 得出此题结论.解题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可以推理证明四边形OFHE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矩形、或者是正方形都可以得解.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 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 而且能充分展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可以利用多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强化思维的连贯性, 知识的衔接, 能够全面考查所学的几何知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小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稍作提高, 学生只要能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 若, 求的值.

解法一连接DE, 如图3,

∵CD是直径, ∴∠DEC=90°.

又∵∠BHE=90°,

∴∠DEC=∠BHE.

又∵∠B=∠C, ∴△BHE∽△CED,

又, 可设BH=k, BE=4k.

又∵Rt△BHE

解法二过点O作OG⊥BC, 垂足为G点, 如图4,

∴∠OGC=90°,

又∵∠BHE=90°,

∴∠OGC=∠BHE.

又∵∠B=∠C, ∴△BHE∽△CGO,

又, 可设BH=k, BE=4k.

又∵OE=OC, OG⊥BC, ∴EC=2CG=

学生赏析 篇10

一、古诗词赏析及其技巧

中国古代的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词语使用的精练, 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学习的无非就是两大类:一是写作背景与情感表达。如杜甫《登岳阳楼》描写的家国多难之背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壮志未酬却已衰老的叹息之感等。二是写作手法及特点。如情感表达的方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抒情等。这两大类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一些赏析技巧来快速学习。

古诗词教学, 首先要学生掌握的是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如读诗先读标题, 让学生意识到诗词的题目就是该诗词的眼睛, 引导学生快速抓住诗词的关键内容, 直击诗词的写作背景、叙述内容、情感内容及写作手法等。又如, 在诗词中找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或食物, 从而理解该诗词要读者读懂的意境;多让学生注意诗词的开头与结尾, 这些通常是诗词主旨表述与情感表达的关键部分, 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词的情感内容与背景知识。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并不复杂, 可在教学中逐渐渗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二、赏析式教学的几个方法

若是一味地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技巧, 学生未必会对这机械的赏析过程感兴趣。因此, 在教授赏析技巧的基础上, 还要辅以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1. 意象教学法

意象教学法, 即在一首诗中找出重点意象, 并分析此意象在该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看看其他诗词中是否含有此意象的诗句, 研究其异同, 最后总结出该意象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意义。如“柳”意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 这一意象出现了将近30次, 在《全唐诗》中, 咏柳诗达400首之多。虽然意象相同, 但每首诗词都有其精妙之处, 把柳各方面的属性通过不同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依附着这些意象, 又有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衍生出来。

意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同一意象时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 扩大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就能拓宽自学古诗词的道路。

2. 人物评价法

在与学生课后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 除了言情、科幻小说外, 初中生还喜欢读人物传记。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古诗词赏析课上采用了人物评价教学法, 让学生自由地畅谈对诗人的看法。

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一诗前, 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及通过各种渠道 (如问家长或教师眼中的曹操是怎么样的人, 网络搜索, 读其人物传记或诗歌等) 来了解诗人。在教学前, 让学生说一说他个人了解到的曹操, 再猜测该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学习了诗歌后, 再对诗人曹操的性格及思想品德作讨论并评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过后,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 进一步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设身处于诗人写诗时的情境, 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赏析古诗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关于诗词的深刻领悟, 想要激发、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不难了。

3. 绘图临境法

笔者认为, 诗、画本应为一体, 吟诵优美的诗词, 能让人联想到绝美的图画。通常吟诵了诗词后,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相关联的图画, 可让学生把它画出来, 再解说图画, 这正是学生对于诗词的最初理解。

赏析诗词的过程难免枯燥, 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解说能力, 让学生画出图画, 解说图画, 创设一种如同临于诗歌之境的情境, 学生也富有诗情画意一回。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能相对集中, 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这就是绘画临境法的作用。

不仅仅是绘图,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及音乐,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这比苍白的语言解析效果好很多。

学生赏析 篇11

摘要:社会经济及教育背景的转型对大学生运动员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培养锻造正确完美的人格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当下大学生在自身定位、情感问题、心理素质上皆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鉴于诗词赏析具有的独特育人作用,高校应有效借助诗词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文学素质、净化其心灵、丰富其情感,以及增强其心理素质、助推其正确定位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建设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诗词作品 大学生运动员 心理调节

引言

心理调节是一种增强个人内涵、提高个人修养的有效方式。健康的内心从长远来说关乎一个人的成长。而深远的人文精神对心理调节起到关键的熏陶影响作用。正如培根所言,“读诗使人灵秀”。诗词鉴赏是人文精神培养中独立、重要的媒介。诗词歌赋中展现了各异的人文风采、社会价值观、道德评判以及不同的文学意趣,包罗万象,有效回应了作为主体的人类的各种精神需求,对人的终极发展也指明了正确方向。[1]通过阅读、赏析诗词,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调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传承、发扬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辩证批判文章折射的社会丑态。大学生运动员作为人文关怀较为欠缺的群体,发挥赏析诗词的功能对于调节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将深入探讨诗词对于心理调节的关键作用,进而试图挖掘完善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调节的有效路径。

一、关于诗词赏析与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调节关系的困惑

心理健康调节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中坚角色,良好正确的心理调节彰显了对个人心灵的关注与生命的礼赞、优待生命的情怀。[2]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在对诗词的赏析把握上,其平均水平远高于运动类大学生对于诗词作品的赏析。这不仅是因为运动类大学生诗词赏析课设置课时较少,加之该类学生群体在大学入学前文学素质普遍较低,诗词赏析对于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有利于向大学生运动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及正面的情感熏陶,也有助于大学生运动员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及感受美的能力,如李白的屡屡失意却“仰天大笑出门去”、杜甫的命运坎坷却“白日放歌须纵酒”、刘禹锡的仕途落魄却仍旧相信“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晚年遭贬却依旧泰然自若,高歌“回首向来萧瑟处”等等,无不揭示了多舛的人生仍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将极大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展,最终全面地提升其综合能力以符合21世纪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才需求标准。

二、诗词赏析对于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调节的作用机制

(一)净化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灵

文学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璀璨宝贵的文学库存,点缀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发展史。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侧重于将诗词当做历史材料而关注其学术价值研究,鲜少挖掘诗词作品在感化、教育人类心灵的内在独特功能。事实上,只要善于挖掘,诗词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将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节机制发挥重大作用,必然推动大学生塑造完善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当下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现状看,心理健康教育不容乐观。不仅是来自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学生群体中的以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拜金主义也十分严重,大学生运动员群体心理健康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运动员的日常学习及生活。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清醒地认知该类学生的心理教育现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调节活动,发挥诗词作品在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举办读书节,鼓励大学生运动员多阅读经典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有优秀作品歌颂高尚情怀、描绘集体主义的篇章。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怀,摒弃个人短见及个人利益。[3]如通过阅读五柳先生的作品,教會大学生运动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质;通过吟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等等。都有利于升华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境界,净化其心灵,使得其从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二)丰富大学生运动员的感情

诗词,来源于人类的内心,同时是人类心灵寄托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精神食粮。优秀的诗词作品总是蕴含着高尚深远的精神要素,阅之而振奋不已,还可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扩展思维的深广度。通过赏析诗词,第一,可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水平、道德情操,第二,助推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诗词作品是人类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作者真实的感情流露,这非其他手段、途径可简而代之。当下,大学生运动员在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上较为薄弱,进而可能导致其情感麻木,心理扭曲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人格,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运动员的正常学习及生活,也造成了校园环境某种程度的不和谐。该问题尤为值得关注。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有效地启迪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心智,可作为开导学生正确客观处理情感问题的突破口。[4]对此,应适时鼓励大学生细细品味苏轼之经典诗文《浣溪沙》,想象其笔下淳淳而出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何种人生态度及心理写照;也可以静静感受《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种怎样的豪迈气魄;更可以慢慢探索王国维的治学三种境界的深刻意蕴等等。通过长期稳定的文学作品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经典作品的育人作用,锻造完美的人文情怀,从而客观地对待自身遭遇,与人为善,也是善待自身的表现。

(三)助推大学生运动员的正确定位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阅读赏析诗词作品作为展示、窥探璀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到视角,其中不乏有扣人心弦的篇章,也有美轮美奂的论著,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但为大学生运动员贡献了丰富多彩的赏析题材,而且为其进行良好的心理调节提供了科学的切入点。具体而言,诗词作品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功能作用表现在:不仅得以让大学生运动员领悟诗词作品的精神内核,还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做好长远可行的人生规划。退一步而言,诗词作品的赏析可以避免大学生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惯,鞭策他们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也有效避免大学生运动员陷入彷徨迷茫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争取有为,全力以赴。古今中外不乏有这样优秀的诗词作品,讲述了那些在困苦中的人们是如何渡过难关、奋发有为地改变自身的命运,从而获得成功的经典励志故事。这样的诗词作品将鼓舞、激励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积极乐观地追求自身的理想。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品诗交流活动,指引大学生运动员多加揣摩优美的诗词歌赋,营造良好的诗词学习气氛,帮助大学生运动员及时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

(四)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心理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要比生理疾病的危害大,且较为隐蔽,发病时间也往往更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失去了追求成功的根本条件。很多大学生运动员在面对困境时,常常容易滋生沮丧甚或是自暴自弃的情绪,其根本原因在于该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差,导致抗压能力不足,心理调剂机制薄弱。故而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能迅速适应,产生逃避的懦弱心理。诗词作品当中大多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素养,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董必武的“逆水行舟用力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等,这些皆可有效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之进行科学的心理调节,使其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推荐大学生运动员阅读该类诗词作品。另外,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科技类、哲学类、人文类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综合技能,以此为知识铺垫,在大学生运动员面临困难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并有效地应对解决问题。[5]当然,在这个提升大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最主要的还是关注大学生运动员的情感因素,才能将这些内在的正面因子内生外化为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成为21世纪的新新人才。

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大学教育背景及教育宗旨也在不断辩证发展,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大学生运动员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有效避免享樂主义、自由懒散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侵蚀,培养锻造正确完美的人格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当下大学生在自身定位、情感问题、心理素质上皆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鉴于诗词赏析具有的独特育人作用,高校应有效借助诗词作品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文学素质、净化其心灵、丰富其情感,以及增强其心理素质、助推其正确定位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建设机制的完善,为社会输送一批合格的改革接班人。语

参考文献

[1]许莹.浅析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J].语文建设,2014(26).

[2]席云玲.试论文学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袁庆华.试论文学欣赏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芒种,2013(07).

[4]刘太平,丁能胜.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的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4).

学生赏析 篇12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赏析,实践,思考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课改的教学方向。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诗歌注重形象思维,重在陶冶性情,熏陶感染,扩展想象,好的作品能引起大家共鸣,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别、历史环境的局限、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教师教学上的指引不足,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较为低下,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赏析能力呢?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局势,当时的主流思想、价值观,作者的经历等,都会对他产生影响,随之会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通过扬州战前和战后的强烈对比,间接评价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反映了诗人厌战的思想。从此例可以看出,知人论世,联系现实,是理解思想内容的不二法门。

二、打破常规,学会鉴赏

1.赏“好词”

古诗词,语言精炼,字字珠玑。诗人注重锤字炼句。学生要欣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就要把握关键字词,领会用字词的妙处,体会其准确、传神,揣摩其富有的韵味、意味。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上”字使人仿佛感觉到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又如: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些字,在赏析时需要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一般赏“好词”时可以从词性、修辞等方面入手。

2.赏“佳句”

抓住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对偶句等进行赏析,主要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时而尾联却一笔宕开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不朽名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国家不惜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又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3.赏“思想感情”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情感体味是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题材看古诗,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归园田居》,一般不差。又如《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静夜思》,大体可以。

其次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这样的诗一般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次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书愤》中的“愤”,《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最喜小儿无赖”的“喜”等。又如《静夜思》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思”,另外“霜”“明月”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古诗词情感,为了表达精确,还可以积累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赏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有备无患。

4.赏“技巧风格”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抒情指诗人看到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时有所感触,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到此景此物中,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景物或场景的描写刻画,间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此外还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则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表达比较含蓄。

此外,阅读古诗词还要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用典、烘托、虚实、象征、铺垫、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学生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来体味古诗词的韵味和修辞美。

三、抓住节奏,感受韵感

诗而歌之,诗词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平仄结构、顶针结构———无不使得诗词极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整首叙事长诗一气呵成,犹如琵琶演奏一般,韵律部分往往是由诗词中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体现着感情起伏变化的关键词语构成的。体会其节奏、韵律美,是深入体会诗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上一篇:和谐观念下一篇: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