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赏析

2024-08-03

细节赏析(精选5篇)

细节赏析 篇1

《项链》小说的结尾点明项链是假的, 路瓦栽夫人辛苦十年的代价只不过等同于一挂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 使小说具有了动人心魄的震撼力!那么路瓦栽夫人脖子上的项链是怎样丢失的?相对于作品的主题、情节而言, 这个问题显得太细小, 甚至让人觉得有钻牛角尖之嫌, 因而容易为读者忽略。但在教学中, 若能耐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捕捉, 透过细节描写分析项链丢失的原因, 却可以收到激发阅读兴趣、深刻品味作品主题之功效。

项链究竟怎样丢失, 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叙及。从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来看, 至少有这样几种可能: (1) 丢在教育部的夜会上; (2) 丢在路瓦栽先生给妻子披家常衣服的拉扯过程中; (3) 丢在离开夜会后回家走过的街道上; (4) 丢在拉晚儿的破马车上。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不同的丢失项链的可能性。然而最合理的可能性是哪一种呢?所谓最合理的, 当然是指最符合作品主题思想的 (暴露了路瓦栽夫人虚荣心的) 。

先就以上4种可能做出分析。从人物语言看, 有 (1) (3) (4) 种可能性, 但 (1) (3) 种可能性最后又被路瓦栽夫妇否定了:“我在部里的走廊上还摸过它呢”、“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 我们可以听得见它落下去的声响”。他们肯定了第 (4) 种可能“一定是丢在车子里了”。于是他们找遍了所有车行, 却怎么也没找到。从叙述人语言来看, 作者着意描写了路瓦栽先生给妻子披衣服的细节, 通过这一细节, 我们可以对项链的丢失作如下的分析与推测:在教育部长召开的夜会上, 路瓦栽夫人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时, 项链没有丢, 她还用手摸过, 可见她在取得成功, 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时, 并没有忘掉项链。而当她丈夫把一件带寒伧味儿的家常衣服给她披上, 让她感到有失体面时, 她却没把项链放在心上了!为了不让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们看见, 她赶忙逃走;路瓦栽把她拉住, 她却连忙走下台阶。在这一“赶忙、连忙”的拉扯、逃跑过程中, 她的精神已完全被怕有失体面的虚荣心所占据, 项链已完全被置之脑后了。在这种惊慌失措的情绪中, 项链是最容易丢失而又不会引起人的注意的, 因而我们可以说第 (2) 种可能性是最为合理的。其合理性在于它进一步表现了作品的主题: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参加夜会, 是虚荣心作怪;她为了保全体面而丢失了项链, 更是虚荣心作祟。女主人公悲剧的成因, 完全出自她爱慕虚荣的性格。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 非常隐蔽、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含蓄的写法, 把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正如恩格斯所说:“作者的见解逾隐蔽, 对艺术作品来说就逾好。”从情节安排上看, 这个细节体现出人物思想前后的一致性,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 这种处理, 充分显示了文学作品的含蓄性, 从而也就使得这一细节更加耐人寻味。

细节描写能够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凸显人物性格, 揭示人物心理。挑选出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赏析, 对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艺术的迷人魅力。

摘要:《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 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关键词:《项链》,细节描写,丢失

细节赏析 篇2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宋・李清照)

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词人巧用“倚”、“回”、“嗅”三个动词,刻画出三种动作、神情与姿态,准确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清楚委婉、真切自然、细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细节的运用之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放大和承载着诗人所要表述的情愫和哲理。作为一种凝练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细节技艺功不可没。

近年来,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欣赏作为夯实中学生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中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愈来愈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形式之精要,表达内容之丰富,却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也让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把诗歌细节鉴赏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在细节的表现形式、作用、美感及相应能力培养上着力,取得不少收获。

1要把握古典诗歌细节的表现形式

细节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适应诗歌表达的丰富内容的同时呈现许多巧妙的形式。(语文教学论文 )从描写对象看,有以下几种形式:

写景式。诗人抓住典型情景进行逼真描写,体现诗人的情趣或气魄。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句,诗人撷取“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一代表着农村景象的典型生活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归田后所体味到的农村生活情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句,通过描画听众的如痴如醉、江面的寂静无声情景,凸显乐声的动人心魄,以上为小景致。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抒发了边塞诗人的豪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寓了诗人无限惜别之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了大江奔流的雄奇,均为恢弘壮阔之景。

场面式。诗人或以如椽大笔,或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场面。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以阔大、迅捷的出猎场面,刻画了出猎神情举止之“狂”。

王维《渭川田家》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则舒缓地表达出农村人的恬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闲逸的羡慕之情。

情状式。作者用精当的词语,把诗中人物的表情逼真描绘出来,感染读者。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卧”字传神,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模样跃然纸上。《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搔首踟蹰”,把小伙子没见情人来时抓耳挠腮、左右徘徊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柳永《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极具生活意味,震撼读者心灵。

从描写手法上分,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问答式。作者在诗中或有问有答,或只问不答,刻画问答的情景,表达诗人情怀,或者留下空白让读者品味。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风雨后,主人问海棠花怎样了,仆人应付回答“海棠依旧”,但主人却从“绿肥红瘦”上体验到了人生易逝的伤感;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均为有问有答。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如此之好,火如此之旺,而晚上又要落雪,朋友能来吗,把无尽的遐想留给了读者。此为只问不答。

孟浩然《春晓》中,作者从清晨初醒时的情感片断着笔,但又不铺展开去,而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引向了窗外世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草长莺飞的春天。

铺陈式。作者把某一特定事物或者诗中主人公以铺陈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如杜甫《画鹰》中“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用笔酣畅,把苍鹰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活画出来。

《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采用了赋的描写手法,一连串夸张性的横向铺陈,把兰芝的穿着打扮具体细致地描写出来,美艳动人,表现了刘兰芝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反抗,表现了一个弱者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尊严让生命如此美丽。

比拟式。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寄托情感。秦观《春日》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

杜牧《赠别二首》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句,以烛喻人,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晏殊《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把菊兰写得多愁善感,突出了人的离愁别恨;写皎皎明月不知道离人愁苦的滋味,从夜晚到拂晓都明朗地照在朱漆门户之中。这里赋予菊兰、明月以生命,含蓄地写出了离人彻夜未眠的情景。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联,一幅描摹青山绿水的细节,作者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使无情者变得有人情,有人意。

对比式。作者通过动与静、虚与实及色彩对比,体现出诗歌细节特有的美感。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呈现两种动静相对的细节,幽草生深涧,一片静谧,黄鹂鸣于深树,愈显静谧;春潮、急雨一片**,足见其静,无人舟自横更加显得寂静,整首诗动静结合。

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人选取“白头宫女”这一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实写宫女白头意谓是宫女年纪大,容颜衰老,但是透过老年宫女形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煎熬了一生,她们曾经是多么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而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无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罢了,古井无波,无怨无恨,宫廷之冷漠,宫女身心所受摧残之重让人触目惊心。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中。

2理会古典诗歌细节在表达上的作用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句,可谓道出诗歌细节的真谛,诗歌细节源自生活,看似寻常,却又是诗人匠心独运、提炼加工而成,耐人寻味,所以在鉴赏时须准确体会诗歌细节在传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让人物留下闪光的瞬间。

典型、真实的细节在人物刻画时往往成为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句,诗人又是顾盼妻子,又是收拾诗书,又是纵酒高歌,“喜欲狂”状态全出,诗人只因战乱结束。

白居易《无题》中“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句,一“惊”字,其欣喜之情已然在目,再用“颠倒着衣裳”这一细节,更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情怀,足见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疾”、“轻”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

于鹄《江南曲》中,通过一个少妇“暗掷金钱卜远人”的典型细节,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深切思念。

二是准确传达作品主题信息。

细微处见精神,杜甫《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忧其寒”句写出老两口生离死别时的凄惨;《新安吏》、《石壕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写出官军征兵时的强横霸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己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写出归家时的境况,均传达了作者对饱受兵燹离乱之苦的黎民百姓的无限同情,对祖国的深挚热爱,对统治者罪行的强烈憎恨。

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句,诗人选用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金昌绪《春怨》中,诗人萃取一位少妇“打起黄莺儿”一个日常生活中意蕴丰富的动作描写,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兵役制下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三是营造撼人心魄的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细节在营造氛围时往往对读者心灵狠狠一击,让人狂喜让人刺骨疼痛。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为了反映游子思家之情,诗人截取了“抱膝灯前影伴身”的生活细节。静夜中,游子只能抱膝枯坐孤灯前,惟有影子相伴,由此可以感受到气氛之悲凉。

元G《闻乐天左降江洲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中,作者贬谪他乡且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听挚友也蒙冤贬谪,内心更是极度震惊,竟然陡然坐起,万般怨苦、满腹愁思齐涌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后来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四是提起读者想象之纲。

“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诗画同理,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留白”作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和表现中国画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也被诗人不自觉地应用到诗歌创作当中。细节在此往往肩负着引发读者想象的重任。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中,诗人剪取女主人默默数着花朵之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一细节,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沉浸在痛苦中凝神伫立的情态,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或许描写的是女主人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一问一答的细节,“问”什么,师什么模样没有介绍,但读者可以结合个人体验想像师者或攀岩、或采药、或长啸、或抚琴、或对弈。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句,细节极富生活情趣,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说清,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自有读者续说。正所谓“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掌握古典诗歌细节鉴赏的必要技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适当教授诗歌细节鉴赏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把握诗歌细节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3.1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该学派认为:任何整体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这是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由于知觉活动的积极组织,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构成它的“部分”意义之和。

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正如特写镜头作为构成电影情节诸多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服从人物塑造和情节抒写需要一样,细节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群或者情景组合的重要元素,必须与诗歌整体融为一体,服从诗歌整体,不能唯细节而细节。鉴赏诗歌细节必须做到:

一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

基调主要包括诗作风格、氛围、感情色彩等。要理解杜甫《登岳阳楼记》中“凭轩涕泗流”这一刻画人物的细节,先要求学生逐句理解、整体把握忧愁、悲怆、沉郁苍凉的感情基调,在此氛围中再来理解诗人形象就迎刃而解了。

二要把细节放在诗歌语境中去理解。

杜甫《北征》诗中有“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一句,是描写“小儿女”身上补丁的一个细节,通读全诗后不难发现该细节只有放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里,并且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表现杜甫家人生活的艰难,充分显示细节的艺术生命力。

三要学会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 了“知人论世”这一文学评论原则。“知人”,即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即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作品,批评和鉴赏作品。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仅通过诗面意思来理解全诗就是描写到洞房花烛夜夫妻恩爱的作品,如果将此诗与唐代的科举考试联系起来就能正确深入了解此诗。因为唐朝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该诗是典型的“干谒”诗,只不过诗人用笔巧妙,比喻新颖,道出真实意图委婉含蓄,其手法之妙令读者叹为观止而已。

3.2提高琢磨推敲能力。

写作与欣赏是互为逆反的过程,“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表现的是诗人写作的艰辛,“沈浸浓郁,含英咀华”则指的是欣赏诗歌要品味,尤其是诗歌细节。

一是要推敲关键字词。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个“弄”字写出了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之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之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及江面的平静,给人闲适的感觉。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等客而客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是推敲作者的情感轨迹。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前两句平平常常,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但第三句峰回路转,“复恐”起变化之势,随机在第四句中呈现出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感人细节,化平淡为神奇,显示出诗人对桑梓、亲人思念之切。

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十年前,作者初渡桑乾,远赴并州,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过去十年的思乡之情,已成为心中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久客并州十年,并州不知不觉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同样也有了感情,当再渡桑乾,回头望着愈行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涌上心头,形成了另外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整首诗写得宛转曲折,真切自然,回味无穷。

三是推敲诗歌意境的构成元素意象。

意象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景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意象主要有: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枝,以折柳表惜别;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芳草,喻离恨;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梅花,唐宋时期象征高洁人格;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往往由意象或意象群构成。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皆有传统意象入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更是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组意象群入诗,共同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

3.3提高实践迁移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诞生的圣地。孔子 “不言诗,无以言”、俗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均阐释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对人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传承精神。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又一种精神的积累和薪火相传。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了诗人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现了作者心身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寄托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观念,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是鼓励实践。在学生中开展诗词创作讲座、古代诗词朗诵比赛、对联写作大赛、古诗词写作尝试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创作的辛劳,让所学用于所用,巩固所学也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会将细节赏析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小说、散文的创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是鼓励创新。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阅读当中寻找名言名句的引用,结合语境体会新的用法,在作文实践中运用,增添亮点;运用古典名句拟题,丰富内涵,不落俗套,让人耳目一新;根据细节进行绘画创作,起到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效果;对细节进行扩写、改写,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整体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6月新1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至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8月第1版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月第1版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6月第1版

[5]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4版

[6]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1月第1版

[7]清・衡塘退士选编 ,吴兆基编译,《唐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月

[8]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5年北京第2版

[9]文史知识编辑部,《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1版

[10]《名作欣赏》编辑部,《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1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第4版

[12]郑孟彤著,《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

[13]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名师教学细节处理艺术赏析 篇3

一、咀嚼教材挖掘的细节功夫

观摩名师课堂, 其教学设计虽粗放而大气, 但教学细节却处理得细腻而到位。有效整合利用了教学资源, 对教材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让我们追随着名师的足迹, 来咀嚼他们挖掘教材的细节功夫。

【案例1】教材留白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张齐华老师将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如图1) 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 (如图2) , 先出示第一条, 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 可以用数“1”来表示, 请学生估计一下, 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由于图中没有明确的分隔线, 学生不能直接看图说出分数, 一些学生只能凭直觉, 想象阴影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来估想分数, 所以学生有的猜, 有的猜。课件验证后得出涂色部分是。教师继续出示第三张纸条, 同样请学生估计。许多学生一下子就估计出是, 教师让学生交流是怎么估的, 有没有什么窍门。原来学生用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与第二张纸条的进行比较, 发现涂色部分只有第二张纸条的一半, 所以确定用来表示。教师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随即总结道:“瞧, 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 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然而, 精彩并没就此打住, 接下去, 张老师再提出问题:“照这样分下去, 想象一下, 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此时, 大部分学生已能轻松地运用发现的规律想象出后续分数。也许有人会认为这题已完事了, 但张老师凭借这张小纸条继续大做文章, 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和对应的数, 并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有的发现同样一张纸条, 它的要比大;1里面有3个, 1里面有6个;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涂色的一份也就越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 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 从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到数学思维策略的综合训练, 再到极限思想的有机渗透。朴素的内容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这一切都源于张老师对教材进行的细加工。他增加教材“空白”的细节素材, 为学生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学生为了能填补这个认知“空白”, 很有兴趣地、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方法, 也就会比原来“直白”的教材表述得到更多的收获。

【案例2】教材链接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 有这样一道例题:首先,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情景图找出需要的条件, 整理成如下表格以解决相关问题:

然后,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解答的结果, 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 () 元

() 本→42元

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教材对知识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担心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 在例题呈现的两个环节中添加了一个沟通的演变过程———用电脑演示:分别隐去两张表格的框线, 取而代之以箭头, 合成最后一题的形式。如此细致展示、巧妙添加、连续引申的过程, 不仅能让学生快速地填出答案, 还使他们体会到这种方法比列表式更简单、更方便, 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克服了原来题目与前面题目割裂开的现象, 使学生从整体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咀嚼课堂调控的细节功夫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令人陶醉, 除了其具有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外, 更主要的是有恰到好处的动态调控艺术。在他们的调控下, 课中闪现的意外被点燃成一出出精彩的生成。

【案例3】遭遇尴尬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图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中, 特级教师钱金铎的徒弟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 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 (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 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师:真能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生:没有烟囱。

……

这位教师满头大汗地上完了课。他本想让学生从小房子中发现平面图形, 再感悟其特征, 可学生想到的却是小熊的房子中还缺什么。这位教师更没想到自己违心的一句表扬, 却活跃了学生的另类思维, 致使课堂一次次偏离预设的“轨道”。课后钱老师点评道:这样的提问空间太大, 容易使学生不着边际, 生成太杂。需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如何处理这一尴尬细节呢?经过一番推敲, 于是就有了方案二: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 (同上) 。

师:小朋友, 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小熊, 你打算把窗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正方形, 因为我觉得正方形方方正正的, 很漂亮。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长方形, 因为我家的窗子就是长方形的。

师:那就请用小棒把你设计的窗子的形状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摆, 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所摆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 (争先恐后举手) :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小熊, 你打算把门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方法同上)

情境创设是低段教师常用的一种导课形式,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在方案一中, 教师眼中的“小房子”就是一种虚拟的摆设, 是导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工具, 是一种教学途径。而学生心中的“小房子”就是小动物们的家, 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言语: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我还发现了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作为一个教师,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天真充满爱意的话语, 它们可是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也是我们教学资源中开发不尽的宝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 变“尴尬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使课堂教学幻化成最精彩的瞬间。

三、咀嚼教学语言的细节功夫

听名师的课, 常常让我们一唱三叹。细思量, 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课堂教学的语言。名师们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推进, 正是因为他们的妙语生花的轻巧“点击”、从容调遣, 才得以让他们在课堂中“随心”演绎、挥洒自如。例如,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 他的评价语言也可谓是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拷贝不走样。”“看得出, 你们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真可谓就地取材, 极好!”“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 但他们的创造仍然十分美妙, 不是吗?”“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 成功演绎‘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课上对学生寥寥数语的评价,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语言魅力, 如诗般优美。他借此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从而把他们带入魅力的知识天堂!细细咀嚼, 不难看出, 张老师不仅是在真心赞美学生, 更是在精心诱导学生。他的评价不但融入了真挚的感情, 更渗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 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对或错, 还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毋庸置疑, 这样的评价方式才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细节赏析 篇4

记者获悉, 倍受建筑界关注的“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 经过申报、提名、评选和审定委员会审定, 已于近日正式揭晓。

据了解,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等人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同时,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黄锡璆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梁思成建筑奖”, 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自2000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原建设部) 正式设定以来, “梁思成建筑奖”为激励广大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创作, 提高我国建筑设计和城乡建设总体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是受业界广泛肯定的奖项。

那么, 黄星元是凭借怎样的设计理念荣获此殊荣的呢?

(二)

黄星元, 我国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63年, 黄星元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同年进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作至今, 1995年至2000年任设计院总建筑师, 现为顾问总建筑师。

黄星元多年来致力于主持设计国家重点建筑工程, 主持及指导的工程项目有100余项, 主要作品有南京电子大厦、海南广场会议中心、三亚山海天大酒店、上海永新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及培训中心、大连华信软件大厦、大连爱立信大厦、中国普天大厦等。

由他设计陆续建成的新型工业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环境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达到同类建筑的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也表现出娴熟的功力, 完成了许多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黄星元对现代办公建筑、高科技建筑、旅游度假宾馆建筑等有长期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主张追求创新, 行之有道, 在细节中完善建筑。他认为, 建筑不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 大到建筑空间环境, 细到具体建筑构造, 唯以平常之心, 朴素之法, 认真设计, 以达到实用性, 形象性和文化性完美的结合。

同时, 黄星元主张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应生硬地分开, 两者应建立在共同的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之上, 在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之下进行创作。对象不同, 具体手法不同或者有所侧重, 但基本原则和理念却是相通的, 使生产空间和建筑形象理性融合。

在设计实践中, 黄星元注重建筑理论的研究, 对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地域建筑的现代性提出了一些论述, 如:工业建筑美的表现, 新型工业建筑的建筑要素, 工业建筑与新型结构体系, 建筑材料和细部处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与工艺工程设计的关系, 工业建筑的建筑手法等。关于工业建筑的设计研究成果, 著有《工业建筑的建筑创作》、《信息时代的工业建筑》、《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工业建筑的文化性》等20余篇。

(三)

多年来, 黄星元获得的国家级奖项有: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二项, 银质奖一项, 铜质奖一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一项, 省部级一等奖七项。

下面, 我们就欣赏一下黄星元极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吧。

大连华信软件大厦

大连华信软件大厦, 位于大连市七贤岭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大连市知名IT产业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总部办公楼, 是集计算机软件开发、培训、技术交流及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建筑。

本项目主体为五层, 软件开发采用大面积景观办公室模式, 全部采用网络地板, 便于工作台的灵活布置。室内三至五层设有小中庭, 周边自然形成软件开发、小型研讨和休息洽谈的区间划分, 此外附有报告厅、健身房和职工餐厅等其他活动空间。室内空间尺度得当, 变化有序, 创造了舒适、有效的建筑环境。

建筑外观简洁, 屋面设备塔楼外墙开设长条通风窗, 寓PC机键盘之含义。

中国普天大厦

中国普天大厦, 位于中关村西区中心地段的9号地, 是普天集团的总部及研究院办公建筑。南侧直面中心区的大面积永久绿地, 地处优越的建筑环境。平面设计清晰而简洁, 矩形平面中对称设计两处核心筒, 采用大开间8.7mX11进深12m, 满足灵活办公和地下停车的要求。

大厦一层至四层为门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洽谈室等公共空间;五层到十七层为大空间办公室。标准层高4.1m, 办公室地面均设网络架空地板, 可同时提供具有可调节的办公空间, 信息技术研发的洁净空间, 科技贸易洽谈空间, 是一个多元复合的现代办公和科研建筑。建筑外墙全部为单元式玻璃幕墙, 标准单元为4 100mmX1450mm, 中空Low-e镀膜玻璃。

该建筑所在位置非常重要, 是构成中关村西区中心公共绿地围合广场的重要建筑边界之一, 建筑形体简洁规整, 造型纯净, 比例严谨, 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风格。

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

该建筑是空间意象上的“城”, 外部形象是围合的、完整的、安全的、防护的, 内部空间则是丰富的、舒适的、生活的、文化的。

通过对工艺流程和产品关系的分析, 黄星元将一期工程的探测器、红外整机、质检、环境实验、设备制造和动力站组合成一个大型综合厂房, 和锗材料、综合楼构成基地的主体建筑群, 其间以连廊相接, 围合成现代化的光电新城。新城建筑群体整齐地围合, 构成超大、超长的体量, 表现了光电产业一体化的先进理念, 内院是大面积集中绿地, 以近人的尺度构造优雅的建筑空间, 提供了高效、创新的工作环境。二期工程向场地南面自然延伸, 形成完整的建筑群体。生产办公区位于基地北部, 动力区位于基地中部, 便于一二期工程的衔接。南面不规则的狭小地段作为倒班宿舍, 配合运动场和园林景观, 体现了亲切宜人的尺度。

……

细节赏析 篇5

一、为马谡鸣不平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一章历来为人称道,京剧《失·空·斩》更是家喻户晓,笔者认为它应为《三国演义》最经典的篇章之一。教学中若按部就班套用教参讲解,学生虽易理解,但难以达到深刻领略古典名著精髓的目的。而若在教学中巧设悬念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于教参外另辟蹊径深入思考,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驾驭材料的匠心独具,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我在辅导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问题:1.为马谡鸣不平;2.走下神坛的诸葛亮;3.马谡按“兵法”布阵本无可厚非,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像关、张、赵诸将,他缺乏实战经验;4.固守要路是否能挡住司马懿大军?通过这些观点和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启发他们在教参的理解之外得出有别于标准答案的阅读心得。布置了思考的问题之后,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查阅《三国志》得知史书中并没有对“失街亭”这一战事的记载,从而得出结论:马谡的失败仅是罗贯中为了小说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虚构的。从此“马谡”成了一个符号,被后人定性为刚愎自用的典范。此外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辩证地解读“马谡”这一人物,组织学生“为马谡鸣不平”。马谡面对军师无人可用的状况,勇于担此重任并立下生死状,战败后率残兵救援,使损失降到最低点,同时勇于承担责任、自缚营中、慷慨就死的壮举,不但感动了诸葛军师,更可感动读者。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跟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马谡应不愧为一位失败的“英雄”,远胜于那些苟且偷生投敌卖国者。马谡按“兵法”布阵,是有自己道理的,他的失败在于没带过兵,缺少实战经验,加之没有威望,假设换成关、张、赵(当然此时关、张已不在)结果可能真如马谡意料的:士兵会如猛虎下山,冲垮司马懿的大军。但是,仅靠马谡的带兵能力,要道下寨就能抵住狡猾的司马懿的大军吗?学生自然会得出否定的结论。

二、为曹雪芹喝彩

《红楼梦》第三回意在介绍荣国府的环境,而本回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称道,是教学重点。而文中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更能显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水平。首先,曹雪芹借林黛玉之眼,介绍荣府便是精心设计,正因为她的谨小慎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才会观察得如此细致。在此处提示学生思考“换成后文出场的薛宝钗效果如何?”其次,王熙凤见黛玉一场,“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这一细节处理堪称绝妙。我让学生思考这一细节的绝妙之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黛玉此时是老祖宗的最爱,初见外孙女,犹见逝去的女儿,黛玉在贾母的心目中无异于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借来赏玩,恭敬奉还后才用语言夸耀,可见熙凤深谙此理。也正因为她有这心机,才能如此得势。再有,熙凤回王夫人要给黛玉添置衣裳的话,“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过了目好送来”。赢得王夫人含笑点头。熙凤真的料到了吗?王夫人是否也早有此想法?让学生从情理中推出:其实给黛玉做衣裳熙凤不可能想到,即便王夫人也不会想到,试想,黛玉也是官宦家庭之女,未谋面怎知她穿得寒酸,王夫人也是见了才生此想法,熙凤怎会未卜先知,但她是那种善于机变之人,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圆下谎言。此女子不受宠,谁人受宠?还有,该书第四十回凤姐儿与鸳鸯为博得贾母欢心合伙戏耍刘姥姥而引得众人大笑一节,在场所有人作者都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笑,这历来成为评论家们推崇的典范,然而提示学生注意并思考:薛宝钗是否在场,为何没有关于她的笑的描写?这是作家的疏漏吗?研读得知宝钗与黛玉、宝玉、湘云就坐侍贾母身边。让学生补充描写她的笑,均感画蛇添足。原来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因为没写她的笑才显出她的与众不同。那么,宝姑娘笑了没有?肯定会笑,只因笑得寻常,不为人注目才没写她的笑,笑不露齿才是大家闺秀,这才是真正的薛宝钗,真正富藏心机的薛宝钗。

细微之处显真功,这才是真正的大家,这就是《红楼梦》众人研读仍觉研读不透的原由之一吧。授课中如此讲来,学生不痴迷才怪。

三、施耐庵的创举

《水浒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作者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人物塑造一改过去话本式人物性格一贯到底的风格——人物从一出场就由说话人定下他的性格特征,并始终不变。而本书则是让人物性格在剧情发展中有变化。如林冲,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他的性格便随情节而变,由谨小慎微、苟且偷生、随遇而安到最后枪挑仇人,最后被逼上梁山,凸显一个“逼”字。其次,变说话人一手操办、全权代理交代人物为让人物自己用个性化语言介绍自己,让读者去体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结尾处的三人对话便是例证。再有,描写处绝少大量铺陈,用极经济的笔墨简作勾勒,不管是写景还是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均收到极佳的效果。同样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以及对林冲动作神态的描写,均采取了这种方式。教学中我通过对照《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形式化,来突出林冲性格的变化,以及话本中说话人的全权包办与运用个性化语言凸显人物的手法,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后者的艺术特色,同时,对比其他文学作品中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与本课的大笔勾勒,来体会这种手法的妙处。

我推荐的书

◉《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

◉《班主任兵法》,万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薛涌著,新星出版社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西苑小学语文教师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教育是一上上门艺术,重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一生着想,让学生享受东东成长。

●教师的任何工作都需要精心预设,科学引领,有效生成。

●语文教学应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实践化,师生关系民主化,评价方式过程化,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

在她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爱沙枣树,不仅爱沙枣的香,沙枣的甜,更爱沙枣树在戈壁上不择条件顽强生长的品质。”

她喜欢沙枣树,是因为它有着朴素无华的枝桠。初次谋面,只觉得她平凡而又简单,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严厉而又近乎苛刻的老师;促膝谈心,才发现她的坦诚与率真,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严而有法的老师。言来语往,一股对学生爱与责任的坚守扑面而来。它清新、它香甜,我觉得她和沙枣树一样。

她喜欢沙枣树,是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倔强。无论是课标、教科书还是教法、学法,无论是科研课题还是办学理念,她都会认真品读,细细揣摩,就连闲暇时间,她都会用来备课、练字、朗诵、读书……一个十年,寒来暑往如白驹过隙,有艰辛,有快乐,有收获。那些日子里,她用心读懂了每一个学生,她悟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并将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心中。又一个十年,岁月荏苒无法忘怀,有创新,有挑战,有成功。她带头做公开课,抛砖引玉;她率先做课题,科研前行;她培养青年教师,卓见成效;她是油区语文教师研修班的领头羊,不辞辛苦……一股对教育事业执著的坚韧浸润心田。它清新、它香甜,我觉得她和沙枣树一样。

我觉得她就是一棵沙枣树。她在用一片绿、一缕香、一股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教师的行动楷模,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做一名让油区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上一篇:新课标下数学与生活下一篇:防灭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