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细节

2024-08-29

着手细节(共5篇)

着手细节 篇1

精彩的教学细节看似简单, 但简单中蕴涵着智慧。有效课堂是由一个个新理念引领和灵活处理综合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

在2009年“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活动中, 杭州胜利小学的吴瑶香老师执教了人音版第十册第一课《春雨蒙蒙地下》, 她那动听、婉转的声音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在场的教师。她的课自始至终洋溢着美:美的诗词、吟诵;美的演奏、舞蹈;美的歌声、语言……在吴老师创作的《咏柳》音乐声中, 近千名听课老师深情伴唱, 学生们摇曳柳枝, 优雅地进入课堂, 古典唯美的诗情画意瞬时溢满课堂。接着, 配乐朗诵《春夜喜雨》, 典雅、精致;听雨时“刷刷刷刷”的律动, 轻盈、活泼;动静结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吴老师的美学特色。特别是在初步练唱二声部时, 她在黑板上画了一颗圆润的小水珠, 引导学生均衡处理二声部音色, 立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当学生和谐优美地完成这部分演唱时, 全场响起了雷动的掌声。吴老师关注生成、处理细节的风范让人叹服!

那么, 从课前预设到课中动态生成到课后延伸,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否力求精心从细节着手、进行着有效教学?

一、“问”——精心创设情境, 激起有效体验

打造有效的课堂, 离不开对每个细节的研究。在课前预设阶段, 老师除了深挖教材内容, 做好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精心安排好每个教学环节, 还应注意设计具体有效的操作细节:比如教具的准备、教师的服饰、情境的安排、导语的设计等。其中, 设问细节虽小, 却能见微而知著, 决定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教学语言的锤炼, 使优秀的课例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赏心悦目。

在今天的课堂中, 开放性、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比“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智力提升价值”的随意性提问更具有效性。高质量的提问往往是教师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教学时智慧的结晶。老师巧妙预设的问题是教学的重要抓手, 可以如肥沃的土壤滋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在人音版十一册《多彩的美洲》单元歌曲《拉库卡拉查》的教学中, 仅仅让学生用热烈、欢快的歌声唱好歌曲显然还是不够的, 如何达成使学生“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 并喜爱美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这一情感目标?骆娜老师独具匠心的设问令人难忘。

【片段一】:在学习歌曲前, 老师边播放网上搜到的《墨西哥舞》边即时提问, 引导学生感受墨西哥舞蹈鲜明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

师: (暂停) 猜猜看, 舞蹈演员们表演的是哪个洲的舞蹈?

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

师:是拉丁美洲。

师:舞蹈者的服饰有什么特别之处?给你怎样感觉?

生:女——花哨的大摆裙。男——宽沿帽。服饰很好看, 很漂亮, 我喜欢!

师:这段舞蹈来自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继续听:音乐节奏的特点和舞曲的风格是?

师:音乐的节奏是?

生:轻快、快、比较快、欢快。

师: (暂停) 仔细聆听了音乐, 舞曲的风格是?

生:热烈、热情、奔放、豪放。

师:让我们来学学它的基本舞步……

师: (暂停) 《墨西哥舞》中, 舞者的双手怎样配合舞步的?

生:女士双手甩动大裙摆, 男士一手叉腰、一手托帽沿。

师:当人们的心情随着舞蹈越来越雀跃时又加入了哪些动作?

生:跳, 旋转, 像跳踢踏舞, 弹起来, 女士左右拧花翻飞裙子。

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演动作吗? (师将舞蹈放完, 学生自由创编)

师:老师再放一段墨西哥 (《拉库卡拉查》的伴奏) 音乐, 你们能随着舞一舞吗?

“音乐不只是一门知识, 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一环节由舞蹈引入, 舞蹈的动作和姿态给人以视觉的审美享受。在老师的设问下, 学生在体验舞曲的热烈、舞步的轻快之余, 由视觉的感受进入对音乐要素 (节奏) 的关注, 进而总结出墨西哥舞蹈音乐的风格和节奏的特点:热烈、欢快。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观赏《墨西哥舞》视频中逐渐积蓄着美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拍击基本舞步节奏和学跳简化舞步, 内心积累的感受逐渐大胆地转化为肢体参与的体验, 身心愉悦的同时对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认知也更深刻。老师看似平常但内涵丰富的设问由浅入深, 有效地引导着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喜爱拉丁美洲民族音乐, 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包容性。

【片段二】:在学唱完歌曲后, 老师播放西班牙语版, 引导学生聆听对比, 并进行精彩的二度创编综合表演。

师:《拉库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间舞蹈风格的民歌。听一听原唱版, 人们开心到极点用什么方式表示? (听第1段后暂停)

生:有人在自由地喊、叫, 有人在吹口哨、跺脚。

师:哦, 那是——即兴的喊叫、口哨 (板书) 。

(播放间奏) 师:哪个版本更有气氛?为什么?试着兴奋地喊一喊、吹一吹。

生:西班牙语版。更带劲!像外国爵士乐味道。很有乡村酒馆的感觉。“哦嗬嗬!”

师:仔细听听音乐伴奏里都有哪些乐器的声音? (听第2段)

生:吉他、小号。 (板书)

(老师出示打击乐器 (串铃、沙球、舞板) , 引导学生和着清唱的歌声编创伴奏并敲一敲)

师:再听下去, 歌曲最后速度变得怎样了?情绪有什么变化?

生:唱得越来越快啦。歌曲更热烈更有气氛。

师:试着用渐快的速度唱唱B段反复部分, 我拍手 (X X X) 提示速度。

最后, 老师拿出一顶宽沿帽、一件美丽的大摆裙给领舞的男女生装扮起来。在热烈欢快的演唱中, 加入即兴喊叫、口哨、打击乐器伴奏、10位男女学生对舞。教师有效、准确地引导, 学生的创编表演更具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情了。

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音乐风格与流派的要求: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 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适当加入纯正、本土的原声版作品, 可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音乐氛围和生活情趣, 包括当地的语言、演唱的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条件。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 骆老师的设问看似简单, 经过整合、层层推进, 却具有内在的牵引力, 是一种很巧妙、精心的有效设计!它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歌曲《拉库卡拉查》的个性理解和二度创编, 使每一个问题都在课堂结构中成为教学活动的“板块”, 比一般的“碎问”有更强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彰显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 使情感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并为歌曲点染了人文色彩。

二、“调”——巧用突发事件, 调控有效生成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一个个变数, 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捕捉细节, 并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 就能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 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看过一个案例, 令我感触很多:在六年级音乐课上巩固《茉莉花》这首歌时, 有一学生忽然吼了一嗓子:

校园里的茉莉花啊!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并未因此怒斥, 而是因势利导这个冒失的学生。他放弃了原定听辨多首《茉莉花》的教学设计, 立即在黑板上记下了学生喊唱的旋律并有感情地弹唱了一遍, 在提醒该生不该以“怪声”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的同时, 肯定了该生编创的幽默:“下节课, 我们才会欣赏到我国三个地区流传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今天, 陈健同学竟创作出了《校园里的茉莉花》第一句还带有一点时尚的摇滚风格!大家能帮他填完吗?”这样一来, 其他学生停止了笑闹, 纷纷开动脑筋, 拍拍、唱唱、划划, 展现自己的音乐创作才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终于编写出了一首流畅的歌曲, 老师还在曲作者后注上了“陈建等601班学生集体创作”的字样。等学生们欢快地哼着新歌离去, 老师不动声色地留下了这位捣乱的学生, 耐心地与他单独谈话。这堂课在老师将错就错之下, 赢得了师生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老师保护了学生唱跑调后遭受嘲讽的自尊心, 发现了学生的创作火花, 激发起学生们潜意识中的创作兴趣, 并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简单的作曲技能, 老师也顺势感化了一个懵懂的学生, 可谓一举多得。

三、“收”——引导课后拓展, 达成有效评价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组和谐的交响乐的话, 那么课堂评价语则无疑是这组乐曲中的华彩乐章。老师画龙点睛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形成优良的课堂气氛,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符静老师在上一年级《小青蛙找家》结束部分时, 播放了一首自选的小夜曲, 她用温和的声音说:“夜深了, 可爱的小青蛙们终于找到了妈妈,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安静地睡着了。”可是, 一位小朋友还在后面转来转去, 这时, 她轻声微笑着说:“听, 还有一只调皮的小青蛙在翻身呢!”全班小朋友听后偷偷笑了, 那个男孩也不好意思地笑着安静下来。于是, 每位小朋友都静下来仔细聆听这段宁静柔美的乐曲。符老师轻轻地说:“哦, 有妈妈的保护, 小青蛙今晚一定会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你走时可千万别吵醒他哦。”小朋友们都会心地点点头, 再听这首乐曲出教室时, 孩子们的脚步都放得格外地轻。

在这过程中, 教师用亲切、幽默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正是有了这样的课后拓展“细节”, 刚才还在蹦跳、欢唱的小朋友们很快沉浸到乐曲之中, 在这甜美、静谧的氛围中, 学生对小夜曲音乐风格的感受尤为深刻, 静听的孩子们心灵得到了放飞、情感得到了升华!简单的一年级音乐课堂绽放出灵动而丰富的绚丽光彩。

在教学中, 精彩的细节不胜枚举。关注细节, 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把握细节, 就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打造细节, 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 追求教学的大智慧。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细节优势”, 就能探索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 体现情感和音乐的有效融合, 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着手细节 篇2

从细节着手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文章指出:图书馆要赢得读者好评,就必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需,解读者所难,做好各方面工作,尤其是细节方面的服务工作.

作 者:苏红燕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图书馆,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细节   细节服务   图书馆   服务质量  

从细节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3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投入

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情境创设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激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第二课时《采松果》,笔者是这样引入的。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起去采松果,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它们采了多少松果吗?

生: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

生:它们谁采得多?

生:松鼠妈妈采得多,小松鼠采得少。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很快就提出了5个数学问题:1. 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2. 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几个松果?3.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4. 小松鼠再采几个就和松鼠妈妈同样多?5. 松鼠妈妈少采几个就和小松鼠同样多?

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思考与研究的数学世界。教科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活动。但要注意的是,创设学习情境的时候,不能过分,不可把情境的导入变成故事会,让孩子们沉浸于故事中出不来。同一节课,就曾有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没能及时控制住课堂,学生想象小松鼠为什么比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少。半节课都没回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环节上。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把握程度,不能因为关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其他方向。

二、营造学习氛围,把握课堂关键,促进学生乐学

当你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时,就为你的课堂成功打下了基础。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你设计的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它们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笔者不是一味单调地让学生练习化聚,而是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小小文具店”进课堂,让学生用“学具币”来购买“学习文具”。学生分角色当小售货员与小顾客,进行购物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学生学会了购物,学会了计算。而在学习《位置与顺序》内容时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识字量不多,教学该内容时,要先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让学生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再结合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学生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在教学中组织排队活动,说一说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先交换同学的位置,再说一说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和刚才有没有变化。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是相对的,是会变化的,一位同学排队的顺序从前(左)数和从后(右)数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需要多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明确题意。

再如,认识“1~10的数字”后,笔者专门设计了一节《生活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数:“我今年6岁了,我妈妈今年32岁”“我家有3口人”“我坐第4排”……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能用学到的“数的知识”去表示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活动与游戏,让学生在欢乐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

信心是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们要在数学教学后,把学习加以延伸,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教科书上结合《小明的一天》进行教学。笔者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时间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的,再看看小明是怎样做的,做得好不好?咱们班谁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时间安排差不多。教学后,让学生留心每天的生活——什么时间做什么?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而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学生能正确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物品是什么图形。学生回家就会认真观察,找出各种图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把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分不清“几个和第几个”,笔者先示范性组织学生排队。让3位小朋友排队,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这一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几个?从后面数小明是第几个?加入了1位小朋友,他站在小明的前面,这时小明是第几个?位置变了吗?又来了2位小朋友,他们站在小明的后面,这时小明是第几个,位置变了吗?小明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一直到组成8人小队,说一说:一共有几个?自己从前面数排在第几,前面有几个人,从后面数排在第几?后面有几个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排队游戏活动中逐步掌握知识,明白“几个”“第几个”的意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学数学能让他们更聪明,更有信心。折射回来,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在课堂上带给你惊喜,让你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从细节着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4

语文学科是一个知识繁多, 体系庞杂, 综合能力强的学科, 学好语文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那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这几年的教学中, 我总结出, 要从细节着手, 化整为零。

首先, 课前抽查环节, 不仅限于对课文背诵的抽查。我们平时上新课前, 都会先抽查学生对旧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一般教师都将抽查的重点放在文言文课文的背诵上, 对于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翻译, 只是课堂强调, 课后记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我们又很少督促检查, 以致于在考试中, 学生在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翻译的试题中失分较多。实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前抽查的四五分钟, 减少对背诵内容的检查, 如原来抽查背诵三段的, 可以减为一段。同时加上对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 翻译的抽查, 如每篇课文可以抽查四五个重点词语, 两三个重点翻译。同样的时间, 考查的范围却广了, 对学生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而且上课前抽查的这几分钟, 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 通过学生对重点的复述, 也加强了他们的记忆。看似举手之劳, 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次, 设置“每日一题”专栏。名著常识也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教学大纲中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 (中考考查篇目) 共十部作品, 其中的作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常考知识点。中考复习中, 这也是一个复习难点。阅读过作品的同学, 会因知识点太多而混淆;没有阅读过作品的同学, 更是无从下手。而“每日一题”这一专栏的设置,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复习难点。我们把名著考查中的高频考点, 易错考点, 以经典的题型总结归纳出来。在班上开辟“每日一题”专栏, 每天一道关于名著的题目, 每周公布一次答案。这样把名著中原本庞杂的知识点, 化整为零, 逐个击破。如果能够持之以恒, 通过三年的积累, 会有不小收获。此外, 不光是名著导读, 诗词鉴赏和仿写, 也可以采用每日一题的形式, 提高应试能力。

最后, 写作能力的考查也是中考中的重头戏。但是提高写作能力更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 我在每节课前设置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环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 初中三年, 每学年的演讲主题, 都不一样, 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年, 演讲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 选择能够启迪人生, 或让人有所感悟的故事, 要求内容积极健康, 主题明确, 并在结尾加上自己的感悟, 演讲故事字数在五百字以内, 感悟在两百字以内。自选主题演讲,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 锻炼片段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共享资源。

第二学年, 演讲的主题由教师设定, 让学生分组按主题收集文章。要求:围绕主题选材, 内容积极健康, 演讲稿字数在六百字以内。在实际教学中, 我设置了宽容、自信、爱、友情、执着等主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 寻找适合演讲的素材。设定主题演讲, 可以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中心的能力, 积累同一主题的素材, 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

第三学年, 演讲的主题是学生的练笔、范文展示。两年的演讲积累以及写作实践,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他们中也会有很多佳作。所以, 第三学年的演讲主题, 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 对于一些写作确实有困难的学生, 我也降低了难度, 让他们在作文书或语文杂志上选择一篇佳作来演讲。

通过三年的课前五分钟演讲,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会准确地把握中心, 提高了写作文的水平, 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短短的五分钟, 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着手细节 篇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良好的心境会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自由联想、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语言顺利表达,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习作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细节着手,维护学生积极的习作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打开思维,选好素材

人的潜能发挥往往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激发,学生对习作感到头疼,特别经常发生在沉闷的课堂气氛之中,轻松、自由、活泼应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习作心境。

作文课的设定可灵活些,遇到可写的素材,不必一定等到作文课,可趁热打铁。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和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心理,不以权威自居,沟通师生心弦,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发散思维。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鼓励唤醒。

如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作前教师可这样跟同学们谈话:当你回忆往事时是不是总想起某一件事?这件事曾经深深地撞击了你的心灵,时时在你的头脑里浮现出来。想起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感觉?高兴,生气,后悔,惭愧还是……如你想写一件让你高兴的事, 就要选让你高兴得欢呼雀跃的;如果选一件让你生气的事,就选让你气得七窍生烟的;如果选一件后悔的,就选一件让你恨不得这件事能重新来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激发动笔抒发的欲望,达到非表达不可的境界。例如,在习作教学《快乐的课间》中,我事先录制了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视频,帮助学生回到情境中,更加清晰的回顾活动的过程。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是在感性地接触素材,相比“你要怎么写,该怎么写”的条条框框式的教学,感性教学往往更直接、更浅显、更注重感觉和经验,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不露痕迹地引导他们感性地接触作文素材,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回忆、观察、交流,做好习作的初期准备,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二、放手写作,理性指导

确立了习作的材料后,就可以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此时教师往往很希望学生的习作能够一步到位,各方面都达到习作要求,比如有精彩的开篇、有细致的重点过程描写,错别字少最好没有,标点符号运用准确……这对学生的要求就太高了,教师用太多的框架、范围牵引,致使学生左右为难,思维凝滞,结果学生受到的束缚太多,最终的习作也只能是木讷艰涩,中规中矩。

习作中指导会使学生分散精力,思想受到牵制,表达的欲望会受到抑制,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应该是写作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尽可能真实地在文中表达出来,不至于为了怎么写而大费周章。

那么,教师什么时候,怎样进行指导呢?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在阅览初稿后,掌握了学生习作的状况,抓住突出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严重的个别问题可当面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后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文章进行增减,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面对一套又一套空洞的理论似懂非懂、无所适从。这样的指导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实,指导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体现课文作为范例的作用,每次的指导的侧重点可以不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习作状况加以重复巩固,只要教师在指导时考虑到能否让学生乐于接受,维护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现价值

写作源于生活,写作的需要本质是生活的需要,让写作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愿意接受写作,认可写作,需要写作,最终运用写作,享受写作,而不仅仅把写作当作一项应付考试的技能。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段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

这些还只是外部环境的联系,在我们的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好多的习作是直接面对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中有一部分应用文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直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材部分习作内容的安排跟生活需要有很大的联系,如《我的建议》、《我的发现》及对生活中某一现象发表看法等。

习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就会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真对写作不怵,不怕,没有心理障碍,喜欢写,自觉自愿地写,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上一篇:《秋水》教学设计下一篇:分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