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教学(共12篇)
细节教学 篇1
【蝴蝶效应】有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 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造成龙卷风, 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1972年, 气象学家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蝴蝶抖一下翅膀就能造成几千公里外的巨大风暴, 令人难以置信, 但, 数学中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却可以全面加以证实, 微小的动作源头, 其影响可波及看似不相关的千里之遥。
【折纸游戏】取一张普通的纸 (厚度为0.1毫米) , 将其对折, 再对折, 此时纸的厚度仍然不到半毫米;若对折40次, 纸会多厚?再折100次, 又有多厚?大多数人认为, 即使经过100次对折, 纸的厚度也不会厚于1米。而事实上, 经过42次对折, 纸的厚度将达到44万千米, 大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魔手神彩】2009年, 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表演《魔手神彩》的台湾近景魔术大师刘谦, 以其想法奇特的魔术、毫无做作的表演, 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博得了阵阵喝彩。他的近景魔术几乎都是在特写镜头下完成的,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每一个动作细节似乎都关乎着整个表演的成败。
蝴蝶振动翅膀、折纸游戏、魔术表演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人们见到的最普通的细小动作, 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动作, 其积聚的力量, 足以影响整个世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蕴含这个道理吗?教学细节可以体现出一位老师的实力和功力, 教学细节的变化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因此, 笔者提出要精心雕琢真实状态下学生的“思维盲点、知识纠结点、课堂生成点”等教学细节, 敏锐抓住细节, 深入挖掘细节, 给课堂注入养料, 成就充满智慧的精彩课堂。
一、雕琢思维盲点——预约精彩
教师课前要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要“熟悉着学生的熟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挑战着学生的挑战、梦想着学生的梦想……”充分预设学生的思维盲点, 雕琢“预设思维盲点”, 大气预设教学学案, 细腻处理“预设思维盲点”。如《圆的认识》属经典之课, 具有“种子课”的特质, 既是名师“吟诗作画”之课, 亦是后生新秀“小试牛刀”之课, 不管大师还是新秀, 他们在“数学史料”上采用“文化点缀”, 在这点上学生处于接受学习状态。华应龙老师精心预设, 细心雕琢, 抓住圆“一中同长”的本质外延, 利用辨析原理, 抓住学生“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辩证统一”的思维盲点, 巧妙地对他们进行雕琢“点补”, 挑战孩子们的思维深度。孩子们得到启发领悟, 课堂上演绎着预约的灵动精彩。一起来分享精彩细节。
细节印象一:《圆的认识》
师:孩子们, 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都是从边和角俩个方面来研究的, 圆确实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知道古人是怎样说圆的特征的吗? (板书:圆, 一中同长也) ……师:是呀, 圆上的点都是平等的, 没有那个点搞特殊!正三角形内中心到顶点相等的线段有3条, 正方形有4条, 正五边形内有5条……圆呢? (图一) 生: (齐) 无数条。师: (板书:无数条) 为什么是无数条?生: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 (同学们纷纷点头) 师:那谁来说说, 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 (神秘地) 请看—— (课件演示多边形数不断增多最终转变成圆的动态过程) 生: (惊奇地) 成一个圆了!师: (笑着) 现在是819边形。生:情不自禁地“哇”——。师:看到刚才的画面你有什么想法?生: (争着站起来, 大声地) 我认为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以上教学细节可见, 学生毕竟“视力”有限, 华应龙老师智慧地“点补”, 通过多媒体演示依次逐渐变图形, 从正六边形一直到819边形, 架起多边形与圆之间的桥梁, 生生互动比对辨析, 惊呼:“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渗透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辩证统一, 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之妙, 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田, 如此匠心独具、浑然大气的科学预设使得教学细节成就着灵性的精彩课堂。
二、雕琢知识纠结点——打造精彩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 整体是细节的整体”。所有的细节都是一个“过程”。课堂教学细节有各种教学要素的参与, 形成细节的生态过程, 如果我们细细体察, 往往可以发现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一步。教学大智慧是由一个个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 对教学细节的把握源于对教学艺术的娴熟运用。
【原音呈现】数学老师总是埋怨“这题我已讲了N遍了, 你怎么还不会呀?”“这题你已做了N遍了, 你怎么还会做错呀?”老师们是否认真地反思过:老师“讲”过, 学生就一定“会”吗?寻得源头活水来, 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做了怎样的“归因”分析, 又实施了怎样的矫正策略呢?常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差, 造成出错的原因也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这对学生公平吗?
【教学艺术】变式训练:笔者听了中心小学陈老师《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 陈老师通过听算、视算、转算、跳算、指令算、点算……等变式训练, 生生身心 (下转8页) (上接6页) 投入, 热情洋溢, 丰富多彩, 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想错也错不起来了。
【教学艺术】画批训练:学生对于应用题教学向来都是谈“题”色变。应用题教学就像一只拦路虎横亘在了学生学习的道路上, 使得他们进退两难。陈老师通过“画与批”的训练, 通透知识的关节点, 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想不提高也不行:六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一共分成25个小组, 每个小组种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 每棵树苗多少钱?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 画与批就是为打开学生思维黑箱, 为孩子学习应用题找到一个科学支点串联知识, 牵一发而动全身, 将数学信息通过框架图的形式罗列出来, 再加上清晰明了的批注, 让学生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 使得教学细节成就智慧的精彩课堂。
三、雕琢课堂生成点——发现精彩
教学的生成点犹如课堂的精灵, 不期而至又稍纵即逝, 让人始料不及。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 哪怕微乎其微, 我们都可以开放、引伸、利用, 见机行事, 细心雕琢, 课堂必将演绎着灵动的精彩。笔者听了华应龙《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被他用爱心和智慧上的课深深吸引住, 他的课充满张力、迭出精彩、展现出深厚的教学功底。
【细节印象】《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华老师由一张纸皮魔术导入, 孩子在充分感受大莫比乌斯带像魔术般神奇的变化后, 进入探究其中奥妙的过程。沿1/2线剪细节: (一男生在玩弄他剪出的长纸条……) (敏感捕捉相机引导小心取证) 师:咦, 有新发现了。这位同学请说说你的发现。生: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剪出了一条纸条。生:他没认真看老师的示范, 先从边上剪进去。师:对, 我们说沿中线剪开, 真得“小心取证” (板书) , 不过, 这也确实是个新发现啊。 (出示剪成的大圆) 它还像刚才那样, 只有一个面吗?生: (齐) 一个面。师:这时我们以为的, 要准确地回答, 怎么办?生:用笔画线。师:请拿起笔来, 在线带中间画一画, 看一看, 究竟是一个面, 还是两个面。……
在本细节中华老师有慧眼, 有慧心, 及时捕捉精耕一个生成点, 深入发掘生成点所蕴藏的教育资源, 用重笔墨引发孩子们思辨真伪, 灵动悟出“小心取证”。它还像刚才那样, 只有一个面吗?同时华老师没就此打住, 立刻将生成点作为新的一个探索点组织孩子实践探索, 感受魔术般的变化, 如此教学细节成就了生命律动的精彩课堂。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 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 每“剥”一层, 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 课堂就会精彩迭出。读懂孩子、擦亮眼睛、用心观察, 从细处入手, 精耕细作, 细心雕琢, 一个又一个精彩细节成就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生动高效的课;用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成就教师精彩的教育人生, 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
细节教学 篇2
——领导业务辅导材料
高淑春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细节经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一、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如王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精心备好课,上课时先提问题:小红今年12岁,奶奶今年60岁,小红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红已经过了12个生日,可奶奶只过了15个生日,这是为什么?王老师刚说完,聪明的学生甲立马站起来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这样就把我精心设计好的情境打乱了,我压住怒气,对学生甲面无表情的说坐下。然后继续按照自己备的课一步步上下去。结果是平平淡淡,平时积极的学生甲也不再举手发言。课后,王老师在办公室里说,“唉,这样的学生是聪明却也搅了我精心备的课”。只认为是学生甲的过错,破坏了王老师的精心备的课。
一次去听课,同样是《年、月、日》这课的教学,课的开头设计跟王老师的差不多。教师提问:小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华已经过了10个生日,而奶奶只过了14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儿?教师说完,有一学生举手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我坐着想,看来这节课又要被破坏了。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课外读过这类知识。于是教师接着说:“这个同学真能干,有那么多的知识。这节课就叫我和这个同学,当你们学习的小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灵敏的反应,把学生引入了新授课来,也使教师自己走出了困境,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这位学生做出应有的赞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句话真是好,让我受益非浅。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五1班中有一位男学生数学成绩是倒数的,平时又特别调皮,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这道题怎么做?”王老师接过本子,一看,见是早上课堂里刚刚讲完的习题,他还没订正好。王老师心头的怒火不打一处来,“你上课在做什么?我不是刚刚才讲过的题目?去问学习小组长。”
王老师这么凶的对待他,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王老师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学生,我想王老师会心平气和的为他讲解一遍。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来想一想,王老师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王老师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王老师,被王老师,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数学,上数学课了。同时王老师也轻而易举的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
事实上,像王老师这样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要他坐下。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一点就是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数学就是没气氛,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还不停的说他学习这么差,成绩是倒数的,拖班级的后腿……
虽然学生只是小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对于书各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在谈到了教学目标
以下是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几种方法:
1、教师直接说出乘法交换律与简洁结合律的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2、教师演示导出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导出公式,然后理解和掌握公式。
4、教师引导学生看月亮图进行联想,接着看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联想,联想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然后验证联想,进而概括运用,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式。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知道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运算。
哪种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位教育名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坚持写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就能迈向“真、善、美”的更高境界!
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教学实效 篇3
一、精心预设关键细节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时刻遵循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精心预设语言输入和输出等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语言的新授处,结合具体的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如在教授七年级上I have a … 这个句型时。
T: (Look at my pocket.) I have a pocket. You have two small pockets.(边说边用手拍口袋。) Now do you know the word “have”?
S: ?
T: Please watch carefully, I have many things.(故作神秘狀,从袋里变戏法的拿出很多东西。)
S: 学生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
T: I have a dollar. I have a key. 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继续掏出自己的东西。)Who can answe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ave”?
(学生点点头。)
T: 同桌之间以“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pencil-box ”这个句式进行操练。
S: Have a pencil. Have an eraser. Have a ruler……
对这个教学细节,笔者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辅以动作的双向交流来处理的,虽然很费时,但很有效。从学生的自主操练看来,学生在感悟中已领会have的意思,而且能应用这个词造句,这实际上也是现代教学效率观和“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教师倘若每节课都能对新授语言点进行细腻刻画,那么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必定会在得到积累与提高。
二、及时捕捉生成细节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互动的课堂是个教学生命场,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每一个“小插曲”,教师应随机应变,运用聪明才智,随时捕捉那些在教学生命场中不为大家所注意到的细节,把那些通常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加以挖掘利用,营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开展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让它们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What should I do? 的第一课时,笔者在教了表示建议的句型后,正要听录音,忽然发现停电了,怎么办呢?于是灵机一动,产生了以下一段学以致用的课堂建议。
T: What should I do? (表情为难。)
S1: You should go to the store to buy batteries.
S2: You'd better let students read in chorus.
S3: You could read it instead.
S4: You could ask students to read it instead.
S5: Why not ask me to read it.(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
最后一位学生的建议让全班学生都乐了。原本因教学的一次意外小事故而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但是笔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偶发的意外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细节。学生的这些建议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真正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三、改变惯常教学细节
许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往往缺少应有的关注。其实,如果对于惯常的细节能深入反思,换一个角度审视,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就能在“惯常”中添一些变化,改“平常”为“创新”,变“乏味”为“情趣”。这样,一定会带走几丝平淡,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充满应有的教育意义。如:生词和词汇教学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反复领读;明知要求学生反复抄写对单词记忆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却又苦于没有良策不得已而为之。而事实上,只要教师稍微花点心思,就能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
细节一:单词教学。例如sweater:Wow! It’s so beautiful!(指着一学生的漂亮毛衣,引出生词sweater。)I like it very much.What’s this?(a sweater).又如T—shirt: It’s a shirt.And what does it look Iike? Yes ,it looks like the big letter“T”.(于是在衣服上写上一个大T。),so it’s called T—shirt。再如dollar:Look,it’s one dollar. How much is one dollar? Yes, one dollar is 7 yuan.(随即,板书l dollar=7 yuan。)
细节二:词组检查。笔者通常采用的同义替换。如 I like writing. 学生则可将它替换为 I am fond of writing./ I am keen on writing. / I am interested in writing. 因为所给句子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意思。进一步可猜出 be fond of, be keen on, be interested in 的意思。这样能好差兼顾,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因为多个同义词组的出现,起到了巩固作用。
细节教学 篇4
细节一:眼神
师生交往的不仅仅是语言, 也有眼神和眼神的碰撞。眼神可以把教师自自己的内心感受毫无掩饰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则随着教师眼神和表情的变化去质疑、思索、领悟、想象。眼神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 如何恰如其分, 巧妙地将眼神与有声语言、手势配合起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 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环视教师走上讲台, 首先环视整个课堂, 用眼神把全部学生扫视一遍, 要两眼生辉, 目光炯炯, 面带微笑, 给学生一种朝气蓬勃, 令人信服的感觉,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看着我, 老师很相信我。”这样, 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环视应从始至终。教师在授课中, 眼神要一直与学生保持交流, 只有这样, 才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 随时调整讲课方法和讲课进度。
对视这种眼神一般用于表达启发和引导, 提醒和批评, 赞许和鼓励等感情。在授课中, 眼对眼可以起到感情和情绪的微妙交流作用。教师在环视过程中, 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反馈后, 可以在不停止讲课的同时用眼睛“专注”对他进行批评或鼓励, 或肯定, 特别是在讲到重点或疑难处, 教师应冷静地注意某学生, 并让目光带有希望色彩, 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当然, “专注”不等于“死盯”, 专注的时间不宜太长, 也不宜经常对着某人, 在专注的同时, 还应当伴随着其他手段, 像运用手势, 延长停顿, 变换语气等。
虚视即所谓“视而不见”, 教师的目光不集中在某一个学生身上。虽然教师“视而不见”, 但学生却能感受到教师正在注视他。这种眼神可以穿插在环视和专注之间, 它可调整和消除环视带来的飘忽和专注带来的呆板感, 对于维持课堂纪律, 调节课堂气氛无疑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
细节二:倾听
课堂该是充满生命活力, 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领导者, 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 不做表面文章, 敷衍了事, 而要真诚关注和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内容, 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 让智慧启迪智慧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一方面要跟学生讲明课堂倾听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悉心、静心听讲的习惯, 学会认真倾听、交流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 每一句话语, 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我们不仅要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正确观点, 也要善于倾听并鼓励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对曹操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学生发言踊跃, 基本都众口一词说他是奸贼, 枭雄, 唯独有一个学生却认为它也是一个值得钦佩的英雄, 他的心胸狭隘是因为身处乱世, 以此自保。但他也知人善任, 也英雄相惜, 否则哪有关羽的千里走单骑?
学生的回答也许不是老师所能预设的, 但又何尝不是闪光的思维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理解和信任他们举动, 尊重与接纳他们的观点, 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 才能让他们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他们聪明才智。
细节三: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们也常说“教师上课品凭一张嘴”。这些话, 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一样, 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有许多老师习惯以“大家配合我”、“老师的建议”之类用语把自已置于课堂主导地位, 这样教师就不是平等的首席, 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分享者、促进者。可以试想, 如果老师把“大家配合我”换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 把“老师的建议”改成“你们觉得怎样更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课堂所带来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在注重教学语言锤炼的同时, 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中的细节。课堂中, 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 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一生的命运 (“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 。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 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效果。比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其回答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倘能亲切和蔼地对他 (她) 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倘从××角度考虑很简单嘛!”这时, 那位同学往往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这种“评语”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 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又鼓励了群体, 也促进了课堂提问的尽快解答。由此可见, 教师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作用是大大有利于教学的。
细节四:时间
一堂课时间如何把握, 很值得研究, 合理把握教与学的时间, 顺利推进教学流程固然要重视, 但也不能忽略课前、课结束时间把握的细节。平时教学中, 上课铃响过一分钟后教师还没进教室不见得没有, 下铃响后, 哪怕已是音乐声起教师仍然兴致勃勃的讲课不见得是少数, 很多老师的意识里认为拖堂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却不知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不了解学生需要有静有动, 有张有弛, 有劳有逸。
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负责、爱生的具体表现, 它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学生迟到的现象, 还有助于与学生的沟通, 增进师生交往, 融洽课堂气氛。相反, 如果上课铃响了, 教师才匆匆忙忙走向教室, 即使不迟到, 也需要一点时间镇定下来, 稳定情绪, 这样, 45分钟的课可能就变成了44分钟甚至更少。另外, 经常性匆匆忙忙上讲台对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也有不利影响。由此教师候课的意义, 可见一斑。这个在我工作一年时间里确实是深有体会的, 我一般在还没上课时就去教室等着了, 这时候学生在外面都会进来了, 而且把上课的东西都拿出来了, 有些看我进去了, 就会放下手中在做的其他科目的作业, 会翻开数学课本预习和复习, 也等着上课, 这样比到上课进去学生还乱七八糟的在那里瞎弄效果要好很多, 毕竟学生是提前进入状态, 心中已经存在一种准备状态, 这样教师的课堂导入会直接刺激学生头脑, 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而拖课却截然相反, 学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和放松身心的时间;是喝水、上厕所的时间;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随意交流沟通的时间;是学生准备下节课书本和文具的时间。教师拖课, 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课后休整时间, 侵犯了学生的休息权, 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威信, 拖课抢课还无形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增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曾有一个老师, 不辞辛劳的在下课了还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课, 学生人在那里而心早已不在那里, 老师讲的是口干舌燥, 而学生呢毫无兴趣, 看着外面的学生在那里走动, 心也跟着过去了。所以尽管老师时间花了很多, 却每次考试都是效果很差, 老师也不受学生的欢迎。
提前候课, 而不拖课, 这是所有学生的期望, 也是教育人性化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更要唱好序曲, 收好尾曲, 让课堂有活力和效率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读书笔记 篇5
◇ 观念更新——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建立这样的教师观是形成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曲解这句话的意思,以为“组织者”就是权威的绝对服从,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及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课堂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永远也无法实现。它常常会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失去耐心,使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正常的发展下去,从而真正失去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有的权威。
◇ 民主互动——师生平等的本质特征 “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在学习中的意见。可以与对方就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展开探讨甚至争论,民主的空气越浓,师生关系就越是平等、和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发展的滞后,常常在课堂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或许是自己不愿意给他们时间,或许是他们无胆量表达自己的见解,总之他们常常是被忽视的。这多不平等!另外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像一个帮助者,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动是平等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 交往对话——师生平等的实现途径 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在平等原则下,做到以下几点:“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视自己为儿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而是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给予充分 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我们常常埋怨课堂中学生不积极合作,想想我们平时为了解学生做过点什么?我们又给了学生多少份耐心与援助?这又怎么能怪我们的学生呢?理解但不包办代替,尊重不是无原则求全,宽容更不是放任。我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
细节决定教学成败 篇6
关键词:教学细节 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中能教好数学。然而,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笔者在中学任教多年,现结合自己多次开课和听课经验积累,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哪些细节,如何做到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一节课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无可厚非的。但好多老师都太依赖教学情境了,不论上一节什么样的公开课,一开始备课就是找教学情境,可谓是“煞费苦心”,而不是好好地去研读教材,不是好好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单独地去追求一节课的引入部分。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而对一节课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停留在内容的割裂上。我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不能太过刻意,要从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1.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2.创设音影情境,让学生在悦耳的音乐中放松身心,在欣赏美妙的音影中,进入数学殿堂,在感受数学课堂的艺术之美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3.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数学构建过程,从中体验数学过程之美,在操作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4.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5.可以结合数学史,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历史引入,让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下走入数学的殿堂。6.可以从昨天的错题分析中不知不觉地引入这节课的内容……所以情境创设的细节老师们不需太过拘泥,在充分理解教材和阅读相关材料后水到渠成就可以了。
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挂黑板”(类似于假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显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是由学生的地位与角色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事实上,某种情形下有意识地“挂黑板”(类似于假装),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说:一个高明的数学教师有时得像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所扮演的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情不自禁地走进剧中和角色悲喜与共,也许不无道理。例如我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6三角形的中位线》证明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的环节,在证完添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后,我问:这两种方法很好,还有同学想出其他方法吗?
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点D、点E分别是AB、AC的中点。
∴AD/AB=AE/AC=1/2 ∵∠DAE=∠BAC
∴△DAE∽△BAC ∴DE//=1/2BC
我实在惊叹学生出色的超前学习能力。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九年级的知识内容,虽然自己已经明白了该学生的证明方法,也很想对这么好的证明方法评价一番,但又怕其他学生没有听懂。于是我就采取了“挂黑板”的方式。
问:“同学们都听懂这位同学的证明方法了吗?”
下面的有些同学表现出一副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就说,老师也有些听闷了,我们就请这位同学再给我们讲解一遍好吗,在该同学又清晰地讲解了一遍后,我大大表扬了该同学用九年级的知识来证明的好方法。同时下面其他同学也都听明白了,对这位同学的超前学习抱以热烈的掌声。
三、课堂教学中巧妙的习题设计
新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既然是主导,面对教育对象,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慎重选择习题是必要的。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能做到遵循精选精练,针对性也较强。但在设计上并没有引起很多老师的思考,我在上《平行线的性质》时,是这样设计习题的:
教师和学生回顾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给出题目:
在平行四边行ABCD中,①已知AC=14,BD=20。有一边长等于18的吗?
教师分别让学生回答并一起叙述不可能的过程,然后教师和学生书写过程。完成之后,教师给出第2道题。
②若△ABC的周长与△OBC的周长相差为3且AB=5,求BC的长?
教师只是让学生讨论,回答,只是做一些分析并没有写出解题过程。之后,给出第3道题:
③过AC、BD的交点O,做直线EF,交AD、BC于E、F.写出至少三个结论.
教师通过更改教材中的例题,设计明显高于例题。
④完成例题之后,教师擦去线段BD,延长EF分别交AD、CB的延长线于点E,F.求证:BE=DF.
这样可以充分地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教材中的题目教好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习题。通过改变习题的条件,做到层层深入,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通过自己几年的上课摸索,能上一节课挺难的,特别能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更难。但如果每位教师能做一位有心人,时刻注意课堂的教学细节,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实践。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许芬英.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及课堂教学建议《中学数学教育》2005年第10期
细节教学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想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数学, 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有兴趣, 有热情。
在这样的内在动力推进之下, 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会走向主动, 教学效率也自然随之提升。
例如, 我通过对学生在完成数学练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发现, 凡是题目当中含有具体操作元素的, 学生的解题热情总会高一些。我又继续询问了一些学生, 大家表示, 每当将解题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时候, 他们总会觉得这类题目生动有趣很多。
于是, 我将学生的这一喜好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在对圆锥的侧面积与全面积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我请学生用纸亲手做了一个圆锥体, 然后试着去发现面积的求法。这种形式让学生兴趣大增。简单动手之后, 大家发现, 如果把圆锥从侧面剪开, 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圆锥的侧面就是一个扇形, 全面积则把底面的圆形面积加上侧面的扇形面积即可, 看似复杂的问题一下子清晰起来了。
很多教师总是表示, 无法真正了解学生, 不知道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其实, 学生的兴趣喜好无需明确表达, 从很多细节就可以流露出来, 教师只要抓住了这些细节, 就能够轻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
二、关注细节, 消除师生沟通壁垒
理想教学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 教学活动的安排与开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需要师生之间的持续交流, 使教师能够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 进而适时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整, 保持最优的教学状态。
例如, 在对有理数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我将一些重点概念向学生分别进行阐述。我讲到“小于”和“不大于”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时, 发现不少学生都迟疑了一下, 给我的回应也存在分歧。我意识到, 在对这个内容的理解上, 学生是存在困惑的, 而我在预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予以重视。于是, 我针对这一点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 学生清晰理解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不易察觉。但只要教师细心观察, 便会发现, 学生的很多内心想法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一些细节动作表现出来。
三、关注细节, 切实完善课堂评价
每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 都应当以评价环节作为收尾。通过课堂评价, 对学生在本次知识学习中的表现予以总结, 并对其中出现的薄弱之处多加注意, 做到有的放矢, 以实现知识学习的再巩固、再深入。
教师要能够准确发现和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漏洞, 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 我在对幂的乘方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发现, 虽然从公式来看并不复杂, 但学生在具体应用中总会出现细节问题。很多学生总是错误地使用同底数幂相乘法则, 导致计算结果出错。虽然只是小小的指数错误, 却会影响整个问题的解答。于是, 我在进行评价时, 请学生重点判断 (a2b) 2=a2b2、a5a3+ (a2) 4=a16、aman-2=amn-2的计算是否正确。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发现了自己在理解题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了改进。
教师在教学中, 要透过表面现象, 去发现学生的思路, 理解其想法, 从而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有效完善, 不让知识漏洞长时间停留而得不到修补。
关注细节的课堂, 才是完整充实的课堂, 也只有对教学细节进行全面有效的把握, 才能将数学课堂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着眼细微之处, 聚智慧于细节, 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的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沛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关注的细节问题分析[J].吉林教育, 2015, (26) .
立足常态教学, 关注教学细节 篇8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由此可见, 只要多用心关注、珍视教学中的细节, 那么课堂将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
许多老师不注意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这个细节, 在平时教学中, 总是平铺直叙、直奔课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几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某某的性质”, 或是老调重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生早已厌烦, 失去新鲜感, 无法进入课堂角色。一个好的导语能够扣人心弦, 就像暗夜里的指明灯, 给人希望, 催人奋进。因此, 精心设计导语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捷径。导语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 在《我看见了大海》教学中,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 大家见过大海吗?谁能给我们说说你所见到的大海的情形和所发生的故事? (学生描述大海的情形和发生的故事。) 今天, 让我们跟随主人公‘河子’一起去看看大海, 同时感受一段‘河子’别样的心路历程 (板书课题—我看见了大海) 。”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对话中, 学生求知欲被激发, 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用“故事激趣法”“设疑启思法”“分析标题法”等方式导入新课。
二、情感饱满, 感染学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的确, 当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 学生马上也会受到感染, 变得精神抖擞、神情专注。相反, 当一个教师衣冠不整、面色苍白的走进教室, 学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教师除了自身的情感储备以外, 还必须积极在教材中挖掘美好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比如《三月桃花水》一文文词严谨, 语言优美, 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无限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就感知得越少, 文章本身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整体的美被破坏。所以老师配上图画, 以适当的停顿、合理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技巧进行范读, 然后学生反复朗读, 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情境, 产生共鸣, 从而共同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美好情感,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只有自己先饱染其情, 达到身临其境的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动情, 并使其在美好的情感中完成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品格的升华。
三、构思板书, 示范引导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对教师口头讲解的一种辅助和延伸, 是学生感知和学习知识的桥梁和媒介。一个好的板书, 是完整的教学结构和灵活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产物, 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 精心提炼, 巧妙构思, 达到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排列有序;字迹工整、美观大方的要求, 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的同时, 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思路清晰地交代给学生。
四、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 不注重方法, 不注重学生的感受,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情感, 尤其是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其他事物和情境的影响, 所以教师必须积极运用各种手段, 创设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 我出示了一组幻灯片:诗人穿着木鞋, 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向一座园子的柴门, 他来到柴门前轻叩门扉, 可是那扇柴门许久也不开。紧靠柴门左边的围墙上, 伸出了一根红杏的枝条, 枝条上盛开着几朵红杏。学生聚精会神地欣赏画面, 我在一旁引读讲解, 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对春天勃勃生机景象的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并且学生对“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两句所描绘的“屐齿”“苍苔”和“柴扉”也产生了直观印象。
五、美化语言, 陶冶心情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语言, 是开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一把金钥匙, 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的纽带。精炼简洁, 形象生动, 情真意切, 充满正能量是对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优美的教学语言, 犹如一泓清泉, 将会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 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成了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当务之急。
在字词教学中, 我经常会使用形象幽默的语言。如在教学“男”字时, 我就这样对学生说:“男人力气大, 所以男人只好耕田、女人就只好织布了。”在教学形声字“嫁”字时, 我是这样教学生记住这个字的:女孩跑到别人家去了, 就只好把她嫁出去了。这样, 学生在记住了字形的基础上, 又了解了字义。
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中做小结发言时, 我是这样说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是苏明娟那执着、明亮的眼神感动了我, 感动了我们千百万的人。虽然苏明娟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捐助, 可大家知道吗, 这只是中国成千上万贫困儿童的一个缩影, 还有许许多多贫困地区的贫困儿童挣扎在失学的边缘,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之后, 我继续说道:“同学们,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让这些失学儿童早日回到学校, 让我们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的阳光吧!”我情真意切的语言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唤醒了他们的爱心。
当然, 上好一节课有很多方法,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姿态、充实丰富的知识、高超娴熟的技巧、创新独特的风格、清楚漂亮的板书、准确精当的讲评、炽热动人的情感,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 要因教师而异, 因学生而异, 因课文而异, 抓住课堂关键细节去突破, 建立“细节优势”, 共享教学智慧, 提升课堂品质。
摘要:课堂活力与课堂品质既是因果关系, 又形成正比关系。课堂有活力, 课堂品质当然高, 课堂无活力, 课堂品质自然也就低。所以, 要提升课堂品质, 必先激发课堂活力。文章从关注教学细节、立足常态教学入手展开研究。
关键词:常态,教学,细节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 2011 (6) .
细节专题教学流程 篇9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欣赏歌曲《父亲》, 请大家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课件展示歌词)
师:“至爱亲情”是一首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有的细腻温暖, 有的低沉厚重, 有的沁人心扉, 有的荡气回肠, 这样一份真情却被我们写得空洞, 单调, 有素材却没有生命, 有中心却没有感情, 如何将这份浓浓的亲情写得像歌曲《父亲》一样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呢?
板书:抓住细节妙笔催泪。
二.合作探究
1、感受细节
课件显示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
师析:这是散文家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在遭遇双重灾祸亲自给儿子送行, 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此处运用细节描写将浓浓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节一:两处肖像描写, 突出父亲“胖”、“老”的憨态, 为下文写买橘子艰难作铺垫。细节二:爬月台的背影, 特写动作:“蹒跚走”、“慢慢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爬月台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 文中的父亲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 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 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细节三:情感反应烘托,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情的强烈表现将父亲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2、走近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在写人的文章里, “细节描写”一般是指对人物性格、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环境、细微习惯等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的重要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 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文章生动传神, 形象感人。
3、美文品读
佳作一:
过了一会儿, 我起身在窗台上找资料, 从窗户看见了母亲。只见她正在商店门口找报纸。母亲弯下腰一张一张慢慢翻, 然后蹲下身子, 打开一张报纸浏览, 大概是没找着, 又叠起来放在一边, 抽出另一张翻看。蹲了一会儿, 她起身捏了捏自己的腰, 又继续翻找 (批注:人物动作) 。路边榕树间洒下的阳光跳跃在母亲瘦削的脊背上, 腰因为病痛的折磨有些佝偻, 越发显得母亲瘦小得可怜。风掀起母亲染过的头发, 露出花白的发根 (批注:人物外貌) 。我不禁想张开嘴叫母亲, 想让她回来, 可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 说不出话来。
———摘自《特别关注———母亲》
读后思考:
1、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
2、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点评:散文最感人的地方是母亲帮我找报纸细节描写上, 先写母亲一张一张翻找, 不厌其烦, 再写母亲病痛下的外貌, 最后用自己的感情反应烘托, 运用细节表现暖暖的母爱。
佳作二:
俯身、弯腰, 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 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 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 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 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 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 像一个犯错的孩子, 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 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 仿佛跨过千年, 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 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 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 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 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 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考满分作文》)
赏析:片段哪些地方感人?请举例分析。
三.方法归纳
方法一:以小见大, 细化动作
方法二:画龙点睛, 以形传神
方法三:相辅相成, 情感烘托
原则:真实、典型、细致
四.实战演习
片段练习:妈妈站在校门口等我放学。 (运用所学细节描写将画面写得真实感人)
五.小结
细节教学例谈 篇10
如教学《翠鸟》一课时, 于永正老师先幽默地向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 然后板书课题:“翠鸟”———
师: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 谁能提醒一下于永正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 明白了, 谢谢大家的提醒, “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 看于永正老师写, 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永正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 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 默读第一自然段, 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橄榄是绿色的, 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 有理, 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 那为什么不叫“绿鸟”, 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 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 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 音节动人。
师:是啊, 同学们在读课文时, 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 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有一种竹子, 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 颜色亮一点, 而且还表示很可爱, 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 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 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 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上课伊始, 于永正老师就掀起了一个小波涛。以“翠”字为突破口, 像剥“笋壳”一样, 一层一层“剥”下去, 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课堂便精彩起来。通过书写“翠”字这一细节, 让学生一步步地掌握“翠”字的写法、读音, 并对照课文内容理解“翠”的具体意义, 他把这一细节放得很大, 开挖得很深, 既煞费苦心、苦心孤诣, 又匠心独运、巧设“机关”。———这样的开头, 难道不更让学生难忘、愈加心领神会?
又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于永正老师把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 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 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它词语都处理了, 唯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 ”课文学完了, 于永正老师突然惊讶地说, “‘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 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 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老师这样安排:“不过,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 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 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 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 如果他才四十几岁, ……请你们展开想象, 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不到五分钟, 就有学生写好了, 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 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 他面色蜡黄, 颧骨很高, 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 眼里布满了血丝, 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 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 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 读得也好, 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让教学细节绽放精彩 篇11
【关键词】教学细节 精彩 创造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开发教学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我就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堂的一些尝试与积累,浅谈以下观点:
一、精彩细节,来自对标题进行大胆预测、验证
读前预测是很重要的阅读活动之一,可惜很多老师觉得太浪费时间,而且文章中没有太多于此相关的内容和练习,所以都忽略了此步骤。其实,预测正确与否不重要,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期待。学生自然将以后的阅读活动作为印证活动积极参加。而且形成积极的头脑风暴,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背景内容。
例如: 在教book3, unit5 Canada的reading text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时,我提出 “what does The True North mean?” 学生猜: “Its a place in Canada./It is Canada./ Its a country.”此时我都微笑着记录他们的各种预测,不作评判,这样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兴趣,在阅读中飞快地找到了答案:Its the name of the cross-Canada train.接着我立刻提出问题:“Why does the author use it as the title? Why doesnt he use Canada as the title?” 带着进一步的问题去阅读,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理解了文章是用“The True North” is not only a theme throughout the trip but also a theme throughout the whole text.
二、精彩的细节,来自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单词记忆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痛的事。每每教新单词时,我常会提问, “What can you think of when seeing the word?” 比如我在教preserve这个单词时,学生纷纷说出与其相似的单词 “reserve, deserve, observe , conserve” .教success时,学生就会马上说出successful, successfully, succeed, 教impress 时,学生就能知道impression, impressive 等词性。这样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工作常常出现在我的新单词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不知不觉中也掌握了单词的前缀后缀构词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教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让学生记住一个单词,然后记住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相关单词。在英语句型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句型有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在教感官动词,使让动词+ 名词+ 分词结构时,
I found a boy lying on the ground.我会立刻提醒学生相似的结构,如with +名词+ 分词 / There is+名词+ 分词 .
With the boy lying on the ground….
There is a boy lying on the ground.
它们结构复杂但出现率频繁,学生对于这种结构常常迷惑不解,如果引导学生归类,找出相似之处,就能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精彩的细节,来自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察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上课按预设模式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较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呆板,常常陷入枯燥无味的讲解分析,而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灵活的预设,结合课堂实际,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反应,智慧地把主观的直线性教学设计转化为灵活的设计,充分孕育和激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比如,有次在讲解练习册习题中,有涉及祈使句的反意疑问句,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简洁明了地介绍这个内容呢?我突然关注到有个学生听累了,趴在桌上,想睡觉的样子。我走到他的身边,轻声说道“Yangming,wake up, will you?”
学生们听到了都笑了,他却睡眼惺忪的样子,于是我又对笑着全班同学说:“Lets wake him up together, shall we?” 学生们一起笑着说:“Yangming,wake up, will you?” 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黑板上进一步巩固,在欢快的气氛中,他不好意思地完全醒了,大家都掌握了带有称呼语的祈使句及它的反意疑问句的用法。
再比如,在Book 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中,好几处提到了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突然想到讲台上的教鞭,问道: “Who would like to walk the way as Chaplin did? Its very interesting ,isnt it?”我把教鞭拿给了自告奋勇上来表演的学生,他舞动着鞭子,模仿卓别林走得惟妙惟肖,博得了大家的掌声。因此,大家便一起说出了以下句子: “He walked stiffly,carrying a walking stick.” 和“He walked stiffly,swinging the walking stick in the air.”endprint
很多精彩的细节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之外,教师要勇于非预设生成,智慧驾驭课堂,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捕捉契机,就可以催发生成很多惊喜和收获。
四、精彩的细节,来自对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他们充满智慧,渴求知识,张扬出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学会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给出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思维,自由发挥,他们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比如,有一天,有个学生迟到了,我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 Im a little angry ,do you know why?” 学生们会说:“ Because Yeyong was late for class.” 我继续问,“You are right.But do you know the answer to ‘what made me angry?” 我要他们讨论这个问题与答案。 细心的学生发现可以用主语从句来表达: That Yeyong was late for class made you angry.有的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动名词作主语,就积极回答:Yeyongs being late made you angry./His being late made you angry.学生顿悟到答案必须能替代what,而不能用because .
学生只有在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语言,人们常说: You hear, you forget; you read,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rn.很多老师上课为了节省时间,总会抄出很多的例句给学生,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们造出的句子常是病句,还不如不让他们尝试。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创设语境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的结果,而他们有的想法非常好,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永远反复使用的那几个例句。
比如,在教授whichever ,whatever,whoever等等连接让步状语从句时,我只举了一两个例子,就让学生自己讨论与发挥了。有个男孩刚开始不会回答,但是说,“Let me think again.”突然,他说:“I get it.” “Whichever class we will stay in, we can be a hero.”因为当时正面临着文理分科和分班的现实状况,他的例句反映了同学们对班级的不舍,和对将来学习的决心。引起全班学生们的共鸣,收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我作为教师无法创造出的代表学生们的一个精彩而智慧的例句,我把它庄重地写在黑板上,后来它成了班级的经典名言。课堂是个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历程。我享受着,收获着这种感动。
五、精彩的细节,来自对错误资源的利用
1.课堂中的错误包括教师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教师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或行为上的错误,这是很自然的,加上高中学生思维较活跃,思想比较成熟,也很爱质疑,所以常常能发现教师的错误。这时,要镇定自若,大胆讲出来,不要刻意掩饰。部分教师觉得不好意思,会很尴尬,羞于面对,这是不可取的。
比如,我偶尔在拼写时写得太快了,漏了字母,学生提出后,我很自然地说:“Im sorry, I got the mistake.”
当然,如果是讲解上的错误,我还会说:“You are so great.You can find out my mistakes quickly! Can you help me to correct the mistakes?”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理法,让学生进行改错,类比,或辩论,往往将失误变成机遇,“糊涂”的老师造就了“聪明”的学生。这样不难扫除尴尬,化险为夷。
2.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范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同时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错误的价值。
比如,在口语练习时,学生经常会无意识地把“he”和 “she”弄混了,一般说来,我不会立即纠正他们的错误,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打断,变得结结巴巴,没有自信,我认为在不影响交流的基础上,犯错是允许的。我常常在听完他们的表达后才评价说: “I think you express yourself clearly and well, but Its better to pay attention to…”这样不仅这位学生本人,而且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怎样才能说的更好。
在学习了Book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 后,我提出了个问题:“If it were you, would you like to work in the wildlife for so many years?”
有个学生立即说:“No, its too hard ,I like to do some easy jobs.”尽管这不是预设的答案:“Yes,its great, we should learn from Jane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但是这却是学生们最自然和直接的声音,我不能表示出失望的样子说: “Its wrong of you to say so .”相反,我接着他的话说: “Yes,its very hard ,but most of things are hard to do in the world.And If you really love it , it doesnt matter however hard the work is , do you think so ?”这个学生理解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我便趁热打铁问:“So what made Jane successful in her fiel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学生自然得出: “Its her love to animals that made her succeed.”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今后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积极进取,在如何选择未来事业的问题上给了一定的启发。并且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升华了道德。
总之,教师们要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显露生机和活力,注重各个细节的实施,既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入、实际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会使教学师生双方都有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智慧的创造,从而使寻常的课堂演绎出不寻常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孙鹏.高中英语课堂拓展活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
[2]朱成明.智慧在教学细节中生成[N].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2009.
细节教学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细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尽管进入小学课堂不久, 但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推出,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越发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展现课堂的魅力, 使学生能轻松学习, 快速地掌握操作技巧。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七块:绘画、打字、WORD、PPT、网络、操作系统及机器人。无论是哪一板块的内容, 基本都是以操作为主。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教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 比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更难教学。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高, 而教材的编订, 有的内容是分成几个部分展现在不同的年级层里的, 导致知识分散, 教师根据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 带领学生温习已学知识和操作, 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如网络教学, 其课程分别排设在第一册的第四单元, 第二册的第四单元, 第三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 第四册的第9课。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更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预设, 巧用细节教学, 展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关注细节, 可一箭双雕
在教授第一册第12课《了解旅游景点》时,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尝试利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操作, 让学生学会通过网址浏览网页。在学生尝试完成后, 教师请一位完成较快的学生上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在该生演示过程中, 发现在地址栏输入几个字符后出现了需要输入的整个网址。此时, 班上很多学生发现了, 迫不及待地告诉那个学生, 说:“下面有了, 不用输了!”演示的学生立即通过鼠标点击该网址, 就进入了对应的网站。
看似巧合的操作, 其实是教师课前精心安排设计的。教师想利用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方式, 告诉其他还没找到“地址栏”的学生“地址栏”的具体位置, 同时, 也解决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不小心关闭了整个网页。那么, 此时关闭网页的学生定会第一时间想到, 我要再次从地址栏中输入这一长串的网址。而教师的精心设计告诉学生:我们输入过一个网址后, 在地址栏里是会对该网址进行自动保存的, 我们可以直接从地址栏中选择该网址, 单击进入网站, 浏览网页。
同样是学生操作演示, 如教师没有设计这一小细节, 那么那位学生将在教师机上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网址的输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对于键盘的输入还不熟练, 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通过网址的输入进入相关网站。因此, 教师的细节教学, 不仅完成了对应的教学内容的教授, 还巧妙利用这一细节, 教给孩子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只因教师关注细节, 课堂教学得到了一箭双雕之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二、巧用细节, 可逆转乾坤
一位教师在教授第二册第12课《对空气污染的研究》时, 因网络出现拥堵现象, 使得学生打开网站的速度极慢, 甚至出现打不开的现象。而该教师因没有做好对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 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面对网络课程教学, 出现网络问题, 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不仅如此, 教授的对象是好动的小学生, 课堂的教学秩序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堂精心设计的课, 因教师未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而夭折。
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会从网上有选择地下载文字;学会用“写字板”对网上的文字信息进行简单的修改处理。那么, 打开网站这一过程, 是否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输入网址来实现呢?再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该预设到网络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该教师如果重视细节, 提前为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 并未雨绸缪, 那么,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试想, 该教师在课前, 已将需要使用的网页进行保存, 并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发送至学生端。当网络故障问题发生时, 教师告诉学生:“老师对这一网页的知识很感兴趣, 而且已经把整个网页保存下来了。即使没有网络, 我们也能阅读到该网页的内容。不信, 你瞧!”教师通过语言的表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对教师的操作引起兴趣。此时, 教师的操作步骤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那么, 学生打开需要浏览的网页, 自然就不成问题了。而且还能快速完成对网页内容的阅读。与此同时,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还巧妙地教授给孩子“保存网页”这一方法, 能让我们在脱网情况下对网页进行浏览。
巧用细节教学, 可能就只需一步操作, 却能让陷入困境的课堂教学逆转乾坤。
三、细节不妥, 将南辕北辙
在教授第二册第12课《对空气污染的研究》时, 有两位教师对同一环节的设计, 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让学生访问中国科普博览网www.kepu.com.cn。
教学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国科普博览网的网址, 同时, 利用多媒体提示学生地址栏的位置。
教学设计2: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将网页放置到学生的收藏夹中。
以上两种是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 可见, 这两位教师都是关注到了本教学环节的要求。目的很显然, 就是打开网址。
教学设计1中, 教师的细节处理就是通过多媒体出示“地址栏”的位置。尽管通过地址栏输入网址浏览网页的知识, 我们在第一册中已经学过, 但经过大半年时间, 学生是否还能对“地址栏”的概念牢记于心呢?实践教学告诉我们, 当教师说出“地址栏”时, 近半的学生对这一名词仍是茫然的。那么“地址栏”的位置通过多媒体展示无疑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什么是地址栏?地址栏在哪?教师的这一细节设计, 使本课的教学环节之一———阅读典型故事顺利完成了。
教学设计2中, 该教师事先将网址放到学生机的收藏夹内, 并告诉学生要浏览的网址在收藏夹中有, 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演示, 点击收藏夹找到对应的网站收藏名, 单击打开网页。教师的“细节”教学, 直接免去了学生对网址输入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利用收藏夹来浏览网页。
那么, 收藏夹的概念是什么?在百度百科里, 收藏夹的名片是这样的:收藏夹是在指上网的时候方便你记录自己喜欢、常用的网站。把它放到一个文件夹, 想用的时候可以打开找到。而在我们的教材里, 收藏夹是通过两个对话框引出的:“这个网站太好了, 就是每次进去太麻烦了!”, “你可以收藏它啊, 以后访问就方便啦!”换句话说, 收藏夹里的网站, 是我们认为好的网站, 或是我们需要常用的网站, 为方便下次浏览而进行的收藏操作。那么, 该教师的细节处理尽管花了心思, 但是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收藏夹呢?这网页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该网站也是第一次浏览。那么, 这一细节无疑让学生对收藏夹的概念有了偏失。
通过上述案例, 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对细节教学的关注的重要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更不能只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而设定细节教学, 却有悖学生的认知观。所以说, 细节教学若设计不妥, 其课堂教学效果将南辕北辙。我们必须学会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重视细节, 并巧妙应用细节。
汪中求说过:细节不是“细枝末节”, 而是用心, 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认识到本学科的学科特点, 预料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关注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只有关注到细节预设与教学实施, 才能展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章建英.小环节大机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2) :49-50.
[2]张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 2012, (220) :41-42.
【细节教学】推荐阅读:
设计教学细节05-10
细节决定教学成败10-17
作文细节描写教学目标08-19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08-12
思品教学从细节做起05-12
课堂教学的细节魅力06-18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细节07-03
作文细节描写教学设计07-13
语文教学应注重细节09-26
教学中要注重细节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