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2024-07-08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共11篇)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1

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课堂中的感知、朗读、提问、讨论、板书等具体环节也是细节。可以说,研究一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

如,设计“巧作铺垫”的细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简介课文与作者之后)

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样的小诗呢 让我们听听几位成年人对往事的回忆吧: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十七岁时最喜欢的普希金诗句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它让我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读到的,很感动……我算是跟这首诗一起长大的吧。在课文开讲之后,教师没有急着把学生引进课文,而是宕开一笔,插进一些“读后感”。这个细节能够立即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为巧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

如,设计“反复引领”的细节―――《童趣》的“说话”教学: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说:同学们,课文第一句话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现在请同学们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细节设计,让学生抓住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说”出课文内容,既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意。

如,设计“诗意讲析”的细节―――《我愿意是急流》的讲析片断:在“美美地品析”这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小结了学生的发言,并就这首诗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进行了诗意讲析: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意象的精心组合中蕴含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如《沁园春・长沙》,意境崇高壮美;《登鹳雀楼》意境开阔;《再别康桥》,意境柔美;李清照的《声声慢》,意境凄美;《石壕吏》意境深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意境悲壮,《天净沙・秋思》意境凄婉,有的边塞诗意境苍凉……而《我愿意是急流》通过多组意象的铺陈,情感真率,一唱三叹,表现出的是一种优美清新的艺术境界。

这样一种讲析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它能够在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出美丽的火花,要显山露水;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

“教学细节”是多类别多角度的,有无数的未知境界需要我们探究。其设计的优美流畅需要四个方面的背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及对语文专业报刊的阅读视野。只有这四者综合地表现于教师的身上,才能够真正设计出精美生动的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2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探究, 有效学习, 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 有新闻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等, 但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导入的设计一方面不能脱离本课的知识, 另一方面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一课时, 在开头的标题处放了一幅繁花似锦的图片, 让学生联系前一堂课所学的知识, 猜一个成语和一句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出了“色彩斑斓”, 但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了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什么会是这两个谜底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前一课的旧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 既有可喜的, 又有令人忧虑的现象。老师提出疑问:面对这种种文化现象,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由于学生在一开始就被激起了兴趣, 所以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后面环节的学习。

这个导入用猜谜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对谜底的探讨, 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回顾起前一课的知识, 甚至还引发了一个小小的探讨。由于前后两课的知识联系较紧密, 使我能带着兴趣高涨的学生, 既回顾了旧知识, 又顺利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过渡: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如果教学活动是颗颗珍珠, 那么各活动环节间的过渡就是串联珍珠的丝线, 没有这条线, 再好的珍珠也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在课堂上, 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语言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设计和运用。过渡语, 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过渡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水到渠成, 自然流畅, 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 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

由于政治课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就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自然过渡将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 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 不露过渡的痕迹, 有利于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课各部分教学的线索。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 我紧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进入下一个知识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 学会不断进行深入的思维。

三、小结:画龙点睛、强化主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 它既要有“凤头”———巧妙自然的导入, 还要有“豹尾”———收束有力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在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 教师富有技术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掌握内在联系, 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不重视小结,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只能是零散的、停留在浅表层次之上的感性知识。

我对本课的小结是这样设计的:

探究:面对丰富的网络文化, 我们个人和国家应该怎么办?

学生: (1) 个人应该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2) 国家应该发展主导文化。

老师: (1) 拒绝什么样的文化?它们为什么还存在? (2) 主导文化是什么文化, 具体该怎么做?

板书: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 提高眼力, 拒绝污染

(1)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含义、危害和态度)

(2)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2. 国家要奏响主旋律

(1)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和交织

(2) 文化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 得出本课的小结, 既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身边感兴趣的事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把所学知识立刻应用到实际中, 并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细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篇3

摘要:在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在教学中同样如此,不能忽视教学细节。进行细节设计就是通过具体的步骤、过程、方法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学细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细节设计 方法 策略

细节因其“小”,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因其“细”,又常常让人感到烦琐,不屑一顾。然而,很多时候,细节决定事情的成败,也许百分之一的失误,可能会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古人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人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则强调不能忽视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会系统地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是由很多细小的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细小的环节和方法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细节。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分为两个类别:即一般细节和关键细节。一般细节是指在细小环节中,有的是一些过渡环节、连接环节,他们的存在体现了过程和步骤的完整性,但这些细节如果单独呈现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些环节我们称之为一般细节。关键细节是指在细小的环节中有些是最能呈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的环节,这些环节就是关键环节。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对圆明园宏伟建筑的描写,最能反映出园林艺术的精华,无疑对实现教学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样的细节就是关键细节。

为什么要进行细节设计?就是通过具体的步骤、过程、方法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把细节中那些抽象的、复杂的事情转变得更加通俗、具体、简单、明白,或运用一定的手段把课堂上看似零散的知识或情感结构系统地层次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构建知识体系更加自主,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是我们进行细节设计的初衷。

如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学生抽象地理解把兔子看成鸡或把鸡看成兔子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但当教师形象地把两只手模拟兔子抬起两只前爪后,学生立即明白了多出的腿是兔子,每两只就有一只兔子,从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这个细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把抽象的问题变通俗,也就达到了进行细节设计的目的。

如果要达到细节中那些抽象的、复杂的事情转变得更加通俗、具体、简单、明白,或运用一定的手段把课堂上看似零散的知识或情感结构系统地层次化地呈现给学生的目的,就必须选择或创新一种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那么这里谈到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我们实现细节设计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细节设计。实现细节设计的一般方法有:对比法,分层法,总分法,情景法,游戏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预设定问题,而且从中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细节在一个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因为每一教学步骤或过程都是由细小的环节组成的。但是我们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每个环节都进行细化,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会失去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学习起来反而更加茫然。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律:

(1)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所要提高的能力点和需要把握的情感点。同时也是确定细节设计中哪些是一般细节,哪些是关键细节的依据。

(2)抓关键细节:关键细节是最能呈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的环节。只有找到了教学环节中哪些是一般环节,哪些是关键环节,才能围绕关键细节进行设计,否则关键细节定错了不只起不到细节设计的作用,反而还会使学生偏离学习的方向。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环节称之为定“点”,即找到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点。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篇4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学会赏析细节描写的好处。

【能力目标】

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将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

教学方法:

感受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时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时,连雕像的眼神、肤色和肌肉线条都力求完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首先运用你的想象合理扩展一句话,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懦夫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语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动作)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神态)

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比较品读,感悟方法

既然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于笔,让他们形象可感呢?接下来一起欣赏几个经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他们写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摘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写冬天下大雪捕鸟的情景,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细节,“排”字表现出孔乙己的出手阔绰,动作幅度大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有钱,是他虚荣心的体现;而后一个“摸”字则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经济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围人还是戳他的痛处,表现了世人的麻木不仁。这种表现细节描写的方法是:精用动词。

方法二:巧用修饰语

(过渡)巧用修饰语是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再看一个片段(出示PPT)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3]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摘自张之路《羚羊木雕》)

从“突然”的发问,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声地”回答,到妈妈“严厉”而“坚定”地让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一串修饰词生动表现了我的委屈和妈妈的强势。

方法三: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对事物加以淡妆浓抹,能使语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给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强烈的愤懑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在这一细节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好的细节描写,就犹如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师只是抛砖引玉教会大家其中的三点,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绘细节,表现亲情

①学生写作:

请以“难忘那一幕”为题写一个片段,抒写你与亲人相处时,最难忘的情景。(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②修改习作。

细致地对同桌习作进行修改。

③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④(总结):细节描写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描写特别细腻,能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感动读者。

五、结语: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一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亲情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细节,去描摹去刻画,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让亲情的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

板书设计:

细节描写

精用动词

巧用修饰语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和类别;

2、能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来写好片断。教学重难点:知道如何写好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作文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

刚拔完河,三年级的黎老师就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李刚憋了半天,终于写完了。作文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们班和三(3)班举行激烈的拔河比赛。我们用尽全身力气拔呀拔呀,我们终于赢了他们班。我们高兴极了。今天,我们班和四(3)班举行拔河比赛。我们用尽全身力气,拔呀拔呀,我们终于赢了他们班。我们高兴极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了。(以下还省略226个了)

2、学生讨论:为什么写不具体?(缺少细节描写)

二、认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

三、辨一辨细节描写

思考:下列句子属于什么细节描写

1.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神 态)

2、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动 作)

3、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心 理)

4、“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冷笑了一下。(语言、神态)

四、品一品细节描写

1、片断赏析一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2、思考:你觉得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3、小结:要把作文写具体生动,离不开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要做到刻画细致,还要运用“慢镜头”的方法。

五、补一补细节描写

1、给下面片断补上动词。

她()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去,轻轻()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着,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本来筋脉突兀的手此刻一用 力青筋更加明显。她小心地把菜()入嘴中,细细地()着。

2、交流汇报。

她(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本来筋脉突兀的手此刻一用 力青筋更加明显。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细细地(品尝)着。

3、补充细节 片断2:

跳高架前只剩下晖翔一个人了。这时横竿已升到1.41米,比校运会跳高纪录高出一厘米。裁判一挥小红旗,比赛开始了,晖翔同学向前飞奔而去,他纵身一跳,一下子跃过了横竿,打破了校运会跳高纪录。”

(1)默读,思考:这段文字具体吗?

(2)那些地方可以写详细?

(3)方法指导:

我们可以把晖翔跳高破纪录时的情景,运用放慢镜头的方法,从动作上分解为四个方面:活动,助跑,起跳,翻越,落地。而后再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描写:

比赛又开始了。只见晖翔同学活动了几下身子,习惯地压了压左腿,再压了压右腿,然后弹跳几下,那潇洒自如的神态,颇有刘翔风度。蓦地,他迈出轻快有力的步子,向跳高架冲去。红白相间的横杆静静地等待着挑战者的到来。当快要接近跳高架时,突然左腿在地上猛烈一蹬,两手在身旁划了道长长的半弧形,从后身一下子摆到前额,一眨眼,身子高高腾空,像展翅飞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鹰,霎那间,上身又轻轻往下一压,左腿协调自如地一翻,稳稳地落在蓝色的海绵垫上,终于打破了校运会的跳高纪录。

六、练一练细节描写

1、以下题目任选一题:

(1)当得知你语文测验得了全班最高分时。

分解参考:得知成绩前—得知成绩时—得知成绩后(200字左右)

(2)描写一个同学打篮球的片断。分解参考:接球—运球—躲闪—投篮—反弹—抢球—上篮—球在篮筐上旋转—球进(200字左右)

(3)对知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父亲的表情以及两人的对话进行描写。

分解参考:得知成绩前—得知成绩时—得知成绩后(200字左右)

(4)描写一次拔河比赛的片断。

分解参考:哨声响起前—哨声响起后—结束的哨声快响时—停止的哨声吹响后„„(200字左右)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

3、评讲。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6

――让人物鲜活的金钥匙

东莞市黄江中学

杨柳燕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不善于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人,结果在文章中呈现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的人物形象干瘪、不丰满,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再现人物细节描写的经典片段来向学生介绍几种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以期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来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再现经典片段来学习并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会用细节描写彰显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习作《背影的魅力》

二、感知细节

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探究方法:

读一读,回顾经典,领悟方法。方法一:巧用动词,显其特征 研读:《背影》和《范进中举》

方法二:运用语言,揭示性格 研读:《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

方法三:刻画心理,体现个性 研读:《最后一课》和《芦花荡》

四、实战演练

五、作业布置:拓展阅读

1、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赌徒的手。

细节推动初中音乐教学创新改革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细节,创新改革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方式, 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 展现的魅力不胜言语。也正因为有了音乐, 思想才得以释放。音乐已不是最初的只供人类消遣娱乐的工具, 它承载的是未来, 是希望。现今的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顺应这一规律, 体现的是学生能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得以受到艺术的洗礼、情感的升华, 而并非是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细节在于教案的撰写

教案的撰写要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 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首先, 要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自身动机的教学情境。例如, 在上《小小的我》一课前, 本人提前让学生去寻找家乡春天的绿, 如柳树枝芽、从黄枯到现在自家返青的麦子等。学生自己找到绿色后, 本人上课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梳理, 在演唱歌曲时谁能快速表现好歌曲, 谁就是最先破土而出的那颗小草, 谁就是山间那破冰的小河。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带有春天颜色的花环奖励给有表现突出的学生。这样设计好场景的音乐课, 学生就能主动参与, 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次,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苏少版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生在每个单元得有一至两首会唱的歌曲, 还有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和知识的学习。但是农村孩子的音准可以说都是“自然音准”。“自然音准”这是本人给现在农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起的一个名字, 城里的大多数孩子往往在小学入初中之前要学至少一至两门乐器, 而农村的孩子一般在升入初中之前未接受过什么音乐培训班之类的艺术培训。因此, 根据不同的学情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内容很有必要。

最后, 教案的撰写细节上还应注重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改革。每节课上下来, 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认真地记下来, 音乐教师往往一个人带的班级和年级都比较多, 一般至少是一个年级, 教师要考虑每个班级上下来有哪些不足, 在下一个班级上课前和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方法。

二细节在于教学方法和手段

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较为通俗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让学生对抽象的作品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比如, 可以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的练习, 虽然现行教材中已经逐渐渗入了一些流行元素, 但毕竟数量有限, 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地针对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还应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 教师其实只是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主体, 如以学生身体作为能发出音响效果的节奏乐器进行拍打节奏练习。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主要起提示性作用, 告诉学生打的节奏, 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性来记录或表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打自由的节奏, 不一定非得刻意要求学生去记忆节奏,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而记得快。

当然,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也是促进初中音乐高效课堂和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音乐课中要想将抽象的知识很好地让学生掌握, 教学媒体的辅助不可缺少。如在教授弱起小节该如何演唱时, 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表演, 然后教师将正确和不正确的演唱方法用DV机录下来, 通过教学媒体再放给学生看, 这样就能很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演唱方法。其实,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也能很快主动地参与其中, 因为录像资料中有自己的同学, 感觉书本中的教学知识和自己并不遥远, 树立了自己的信心, 这也是下面将提到的实践环节。

三细节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音乐事件包括三个过程:创作、表演和欣赏。艺术活动是一种直接经验, 任何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把亲身参与作为对音乐美感体验, 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 这对于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新的音乐教学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就某一细节认真研究并实践, 让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如歌唱练习中, 可以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体验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不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平时的呼吸当中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有控制的呼吸和正常的生理呼吸作比较, 从而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理解两者的异同。

当然, 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的创新, 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学的创新。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以创造为核心, 通过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善于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 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四细节在于重要原则和保障

要想推动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不能进行“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 必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进行, 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这样, 音乐教学创新才能有不断涌出的动力和资源, 毕竟人才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创造者。

当然, 还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音乐教学中的细节教学包括很多方面, 切忌大杂烩式的教学模式, 滥用各种细节进行教学, 应有选择地逐步推进细节教学。

学校、社会、教师应共同努力, 从各种可行性的细微之处入手, 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并且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感受,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写好动作细节》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意图:

1.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所以我们应重视作文指导。

2.公开课上作文的很少,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应勇于探索,应担当起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重任。

3.语文老师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不能仅仅教好书本,也应动脑子,想办法,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自身实际,地区实际开发课程,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作文指导要有针对性。如今学生作文中最大的毛病是写不具体,描写粗糙、笼统,没有细节描写,不能给他人以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应专项指导,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就像唱歌一样,不能一首一首地唱,反反复复一篇篇地唱,而应对某小节,某个音进行重点指导。否则,唱多少遍也是唱不好。

5.作文教学要有系统性、反复性。不应妄想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指导,学生就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而应系统地,反复地进行,扎扎实实进行。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段描写,你觉得哪段写得好,为什么?

例一:《雪地捕鸟》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2.他扫开一大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例二:《擦黑板》

1.她先擦黑板下边的字,再擦黑板上面的字,不一会儿工夫,黑板被她擦得干干净净。

2.她先擦黑板下边的字,只见她右手使劲地握着黑板擦,快速地擦着。白色的粉笔末像雪花一样纷纷落在她的手背上、头发上,落在她的衣服和鞋上。慢慢地,下面的字擦完了,她就伸直手臂继续擦上边的。后来,她踮着脚也够不到了,又蹦着擦了几下,可惜擦得不太干净。于是她搬来一把椅子,站在椅子上擦。擦到画着课程表的地方,便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擦着。黑板上的白字越来越少了,黑色的底子越来越大,好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将丰收的稻谷割下来,露出大片黑色的土地。小凌移动了三次椅子,终于将整个黑板擦干净了。

这时,她手上、衣服上都沾上了白色的粉笔灰,可是黑板又变得干干净净了,可以继续为同学们服务了。她掸了掸身上的灰,望着乌黑发亮的黑板笑了。

例三:《武松打虎》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二、师生小结

抓住典型性的动作,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读者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做事时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作文时,要想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就必须学会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避免内容的空洞,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

三、写法指导

1.看四副动作图片,想想怎样表达。

2.依次出示:

(1)

双腿

双臂

双眼

(2)

双腿跨越

双臂摆动

双眼盯着

(3)

双腿迅速地跨越

双臂奋力地摆动

双眼紧紧地盯着

(4)一声枪响,炸裂长空。刘翔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

(5)一声枪响,炸裂长空。刘翔疾如炸雷,快如电光,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全身充满了力量。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目光中陡然射出浓浓的“杀气”,像是要把栏架踏个粉碎。他舒展身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6)一声枪响,炸裂长空。刘翔疾如炸雷,快如电光,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全身充满了力量。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目光中陡然射出浓浓的“杀气”,像是要把栏架踏个粉碎。他舒展身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成百上千地观众此时突然鸦雀无声,紧张地注视着他,共同期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

3.小结:

写身体部位

写动作

加修饰语

加感受、修辞、想象观众的反应

4.总结方法:

精选动词,连贯动作,

运用动词,突出特点,

类比联想,书写感受!

四、牛刀小试

1.学生观看一段动作视频。

2.学生写作。

3.学生交流。

4.出示教师下水文。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动,寻找“突围”的机遇。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忽然,一个虎跳,跃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五、布置课后作业

自己先试着做某件事,包饺子、包粽子、包书皮、跑步、炒菜等,注意先运用了什么动作、然后用了什么动作,最后用准确的动词把这一连贯动作写下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9

南漳九集老官中心小学

王丽君

教学内容: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

知识目标: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情感目标: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知细节

(多媒体出示)1.猜猜他是谁?

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

(同学们是从那里看出来的呢?)(哦,原来是抓住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2.学习经典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大家感受到什么?特别注意这些蓝体字)——父亲的艰难,对儿子深沉的爱。

正是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一起讨论: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

二、阅读,理解细节

1、仔细观察,捕捉典型细节——清楚(多媒体出示图片、文字)

张宁激动不已。你看她攥紧拳头,举起有力的双手,像举着一面骄傲的旗帜,又像做着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她的脸兴奋得通红,嘴巴张开,嘴唇颤抖着,眼睛更是闭成了一条线,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不

断地涌了出来。那是幸福的泪水,那泪水是春天怒放的鲜花,是夏天灿烂的阳光,是秋天高挂枝头的石榴,它把张宁在羽毛球道路上十几年的艰辛和曲折一扫而光。

1学生思考: ○这段话围绕_____,作者从__、__、__、__、__五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2找出比喻句、夸张句、排比句。○3结合学生的回答稍做点拨,分析细节。○抓住特征,动作分解细化——具体(多媒体出示学生提到的文字)

如:举起、张开、颤抖、闭成。、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文中的张宁才会栩栩如生。那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要注意些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投影:)

A仔细观察,捕捉典型细节——清楚 B抓住特征,动作分解细化——具体 C运用修辞,展开联象想象——生动

三、细节片段练习:(任选一题)

学以致用,学了就要会用,现在我们来练习写片段:

1、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描写:起晚快要迟到的情景。

我睁开眼一看,还有十五分钟就上课了,而我平时从家里回到学校的时间至少也要十分钟啊。天哪!要迟到了。•

我 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很怕吃辣的人吃辣椒后。

• 先自己写,写完后小组讨论,相互修改,然后推荐一个代表 四、提高,评改片段。

1、小组再次合作学习,推选一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是最棒的,也可以是能给人一些思考或者是教训的。注意写好推荐理由。2、选好了吗?哪个小组先展示?

请你读一读。

谁来分析?(问小作者本人)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3、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片段。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篇10

1、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捕捉生活的动情点,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写内心真情实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留意小细节,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小练笔,按照具体的写作方法,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

3、课堂交流学习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活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美无处不在,学会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2、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留心生活细节,书写心中的美好的情感。

教学难点:捕捉动情点,运用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让创作充满激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杨帆起航

1、播放音乐:《有没有人告诉你》

学生:听音乐。

教师:叙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一位打工者,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迷蒙闪烁的霓虹灯,来往穿梭的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群,冬天不夜的街口巷道,使他眼花缭乱,彻夜不眠。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睡在冰冷的床上,孤单寂寞向他袭来,万般痛苦涌向。让他万万没有想到最可怕是,辛苦打造的美丽的城市,居然接纳不了区区一人,这时,猛然意识到,我与城市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2、观察图片

学生:看图片

教师: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摆小摊的老爷爷,晚上收摊时,才想起孙女招呼他买发夹的事,当他背起货物急匆匆走进一家超市时,被那里的保安无情地轰走,保安态度极度粗暴,老大爷带着遗憾与愧疚,却面带微笑从容离开。

小结:留心细节,触动心灵,牵动情思,引发思考,启迪智慧。

过渡语--凄美深情的旋律,老大爷甜美的表情,催下了我们一滴滴酸楚的泪水,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当你们欣赏了下面的音乐和图片时,你能不感动的流涕吗?

第二板块:真情告白

随着音乐,观察图片,想象音乐、图片背后的故事。

1、播放音乐《云朵,云朵》,

2、欣赏九幅图片

3、说说心中的悸动。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的细节,我们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第三板块:细节定成败

1、展示三个片段

片段一: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二: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三: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节选《心灵折旧费》

2、总结概括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⑴、活动细节;⑵、人物细节;⑶、事态细节

形象:⑴、捕捉心理;⑵、物象点染;⑶、巧用修辞。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有动情点,触动我们最柔软的部位,我们内心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所以要捕捉动情点。

第四板块:捕捉动情点

展示六个片段

片段原文: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动情点:母亲在自己睡觉时爱抚地端详自己的镜头。

片段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指导方法: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片段二: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指导方法: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片段三: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溢满幸福;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动人的笑颜……

指导方法: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片段四: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指导方法: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过渡语--同学们,当你们理解了这些方法,有没有创作的冲动和欲望?试试看,写一个片段。

第五板块:雏鹰展翅

展示学生创作的四个片段

片段一:

那是怎么样的一双拳头啊!双手握得泛白,激动得有些发抖,长长的指甲刺进掌心,也没有感觉到疼,一副挺拔的时提出,一张坚定的脸,一双激动得眼神,却包含着两个人的友谊。她王玉颜,一直站在人群边上的女孩,一直为我加油的班长。握在那一瞬间,心中充满着感动,身体中涌动着一股暖流。--高德芬节选《捕捉瞬间的感动》

片段二:

熬到了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同学参加了踢毽子比赛,……他可能过于紧张,表现失常,我不忍看他无奈痛苦的表情。有些痛苦来的温柔,如同漫漫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你会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的突然,如同一阵骤雨、一阵怒涛,让我们来不急防范。他最终没有获得好成绩。下了场,他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坐下来,我赶紧跑过来安慰他:“没关系,游戏而已,输了没事!重在参与!”但我知道他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糟糕。--虞克晋节选《瞬间的感动》

片段三:

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不幸,就像跌入谷底那样落魄,就如被抛弃荒漠里一样恐惧,就如临世界末日那样绝望……她依然张开胸怀怀抱我,伸出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掏出手帕抹去我脸上的泪水,水灵灵的大眼睛端详着我,好像我是第一次光临这个星球的陌生的生命,像一位母亲打量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心理装满甜美笑意,这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哭出了声,没有悲伤,只有感动。--王玉颜节选《明天会更好》

片段四:

我们大家跳舞的时候,红光满面,笑的神态和舞姿很迷人,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吸着丝丝春雨,正徐徐绽放。又如同一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展示她的华美与高贵;又像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荷叶尖的圆露。我似乎成了其中的一员,随着她们翩翩起舞,忘记我是一位观众,我的心在澎湃,我的心在飞扬,我的心飞上了舞台,跟她们交融在了一起。--黄义梅节选《舞出青春的风采》

过渡语--通过本堂课学习,我们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写出的片段可圈可点,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实践,一定能得到真知。我们尝试一下,找出一下三个片段的细节,捕捉文中动情点。

第六板块:实践出真知

片段一:

有一个小男孩,摔倒在街上,他看见爸爸正朝着他走过来……当爸爸走到他身边时却当做没看见继续往前走了,他很伤心,以为爸爸是不爱他的。可是他站起来时,却发现--爸爸走到街的转角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小男孩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当这个小男孩--我的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片段二: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我伸出一只手从姥姥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姥姥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姥姥,您腿脚不灵便,车多人又挤,过马路时千万要前后左右看一看,别跟车抢时间。啥时家里有什么难事,只要需要,不管多远多忙我们都会来的。”姥姥便背过脸去擦泪。

牵着姥姥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

片段三:

……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楼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过渡语--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布置作业,写两个片段,相信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第七板块:青出于蓝

1、当“我”哭着告诉妈妈,在艺术周歌唱比赛中失败的时候,谁的,什么动作,什么神态,什么语言等等的细节,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2、当“我”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把奖状递给妈妈时,你抓住了妈妈什么细节,你捕捉到什么动情点,让我难以忘怀,怎么样能够深深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钱永川

学习材料的设计需要关注细节 篇11

[片段一]北师大版-上教材“减法的认识”。

上课伊始,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一棵大树,然后把苹果一个一个地往大树上贴,共贴了5个,贴好后充满深情地说:“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你能把看到的信息用一句话说出来吗?”

生:1+5=6。

师(惊讶):1棵大树加5个苹果吗?

[分析]这是减法认识的第一节课,原意为“果树上有5个苹果,摘下2个,还有几个”。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从5里去掉2”,教师把静态的摘果子图进行了动态化处理:先呈现果树上有5个苹果,通过说一说来理解总数5,然后再摘下2个苹果……这样有步骤分层次地呈现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理解减法的意义。但因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使“果树上有5个苹果”这一材料没有完整的一次性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经历了1棵大树、5个苹果两个层次的感知,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了“1+5”的困境。

[片段二]人教版三下教材“小数的加减法”。

完成例题的学习后,教学进入了应用练习阶段。教师挂出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上用透明胶粘着三本书:学生的数学书、作业本、口算训练本,并在相应的位置分别标上了单价:数学书5.3元,作业本4.7元,口算训练本3.4元。

师:从小黑板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纷纷举手)

突然,一学生举着手中的数学书叫道:“老师,我们的数学书不是5.3元,是4.45元。”

另一生也跟着叫道:“老师,我们的口算训练也不是3.4元,而是3元3角5分。”

在这两位同学的“启发”下,学生不再关注什么数学信息、数学问题,而是都忙着去验证标价了。

教师面露愠怒,说:“这个问题先不要管了。”

[分析]教师原想利用这三本书的单价,让学生提出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材料,教师本意是想体现在生活应用中解决数学问题。因为考虑到三下的小数加减法是借助人民币“元、角”来理解算理的,而且只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同时为_了兼顾退位、进位,所以就将数学书、作业本、口算训练的单价进行了调整取舍。谁知,面对真实的书本、作业本、口算本,学生本能的反应是拿起了实物。于是,求真的本性让孩子的探究指向产生了偏移,教学走向了“意外”的生成。

[片段三]北师大版四上教材“乘法分配律”。

师:上面的图形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请列式计算。

生1:5×4+4×4=36(个)。

生2:(5+4)×4=36(个)。

师:5×4+4×4=36,(5+4)×4=36,所以我们可以说:5×4+4×4=(5+4)×4,(5+4)×4=5×4+4×4。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吗?

(学生开始写这样的算式。教师请部分学生把算式板书到了黑板上)

生:(5+8)×8=5×8+8×8。

生:(2+3)×4=2×4+3×4。

师:请大家检查一下,上面的算式都写对了吗?

生:(2+3)×4=2×4+3×4这个算式错了,因为(2+3)×4这里面没有两个数相同。

(上课教师愣在那里半天没反应过来)

[分析]为了简便,教师对教材中的“墙壁有多少面砖”的主题图进行了简化,通过“每行蓝正方形5个、红正方形4个,共4行”的长方形图,让学生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从而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初步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原型。这样一来,图是简单了,列式数字也简单了,但提供的范例却使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蒙上了非本质的元素。因为4个红正方形和4行刚好数字相同。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写像“这样”的算式时,学生理解“这样”的限定被宽泛了。

[启迪]

数学教学是借助数学事件对学生内部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设计,需要安排好内部学习过程与外部教学事件之间的匹配关系。有效数学教学的可能性依赖于学习的外部事件与内部条件之间支持的程度。教学外部事件与学生内部学习需求状态越是一致的话,那么,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外部教学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它包括了组织策略(教学材料的组织与排序)、传递策略(教学材料实际呈现的方式)和管理策略(材料提供创设的学习氛围等),它们直接影响着学生借助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什么样的学习体验。因此对外部事件教师需要加以控制,尤其是外部事件的一些细节,它直接导致外部环境的质量。

1、材料设计需关注内容的组织策略

影响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首先是外部材料的内容组织。材料的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例子,它承载的是数学的原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材料内容可以不同,但对数学原理掌握的目标要求是相同的。教学是填补教学目标和学生起点行为之间差距的过程,材料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直接影响着差距填补的效果。由此组织策略强调数学材料的内容组织必须从目标出发,让材料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如片段三中的材料,教师更换了主题图后,导致材料和原理之间对接有误差,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原型的体验产生了偏差,目标与部分学生起点行为之间差距的填补产生了困难。因此数学材料的设计需要关注材料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逻辑性,关注材料与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的匹配性。

2、材料设计需关注内容的传递策略

影响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外部材料的内容,还包括外部材料内容的呈现方式。如片段一的过程,因为教师材料呈现的方式从1棵树上有5个苹果,变成1棵树→5个苹果,这样歪曲了学生学习内部过程的体验,混乱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1棵树+5个苹果”的结果。可见数学材料设计的质量,不仅依赖于材料内容的组织,还依赖于材料传递的方式。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合适的传递方式,好比机器零件组装发生错误,同样不能使机器运转。材料的设计不仅要关注显性的东西,还要关注隐性的东西。

3、材料设计需关注内容的管理策略

学生的学习是对当前材料与过去经验的沟通,与它相伴的是学生的情绪。学习材料进入学生的视野时,首先启动的是学生的情绪,其次才是思维。当材料刺激让学生有了更多非思维的体验时,学生就会在情绪的影响下去关注那些非思维的刺激。因此,材料的管理策略说明材料的设计还需关注材料提供创设的学习氛围。如片段二中的材料,它创设了与学习无关的氛围——学生对书本价钱的质疑,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无效。影响学生如何加工信息与建构意义的因素是很多,既包括了学生获得新的概念、技能和态度的方式,还包括他们各自原有的学习状态——兴趣、动机、旧知、文化背景、学习策略等。因此材料的传递既要有知识的逻辑关系,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

上一篇:钱起《送僧归日本》诗词翻译及鉴赏下一篇:英语作文 介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