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赏析

2024-08-08

比较赏析(精选11篇)

比较赏析 篇1

《谷风》和《氓》堪称是《诗经》中描写妇女不幸遭遇和反抗的名篇, 人们称为弃妇诗。

我们先听听《谷风》中女主人哀婉的控诉。从“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中, 我们就可断言这将是一出悲壮的剧幕, 也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极易善变的满脑子封建伦理道德的男子形象;而女主人对丈夫的暴戾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抗议, 而是被其淫威所吓倒, 只是无助地诉说着自己是多么的勤劳和忠心, 而最终又被悲惨地抛弃。全诗围绕丈夫的“宴尔新婚, 不我屑以”为中心来反衬这位妇女的哀怨之情。

从《谷风》全诗的内容看, 她的丈夫原本是一位贫穷的农民, 结婚后由于两人共同的努力, “既生既育”, 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谁知与她同舟共济的丈夫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变心了, 于是便“宴尔新婚”弃前妻而换新人, 把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比予于毒”。诗中这位女主人公独白的目的就是想以此撩起狠心的丈夫对自己的恻隐, 但得到的却是“薄送我畿”, 尽管如此她还是“行道迟迟, 中心有违”, 对丈夫还抱有极大的幻想。这就充分地表现了她性格的软弱, 在遗弃与痛苦中又有期待。

全诗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在绝望中这位质朴勤劳的妇女还企盼着丈夫的回心转意, 真是字字血泪。全诗毫无做作之嫌, 读罢却动人肺腑。

我们再来看看《氓》。在开头, 这位女子就爱上了一个貌似忠诚的小商贩,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可见她热情地爱着他, 一时不见就要哭泣。“非我愆期, 子无良媒”, 她意识到当时结婚不通过媒人是不行的, 这表现了她还是有些顾及封建礼教;待到“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时, 一对恋人就准备结婚了,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这个善良的女子连同自己的劳动所得都带到了“氓”家。他们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 到这个家多年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 她还是“三岁为妇, 糜室劳矣”地操持着这个家, 可是他们的感情还是出现了裂痕,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面对丈夫的无情, 她也表现得异常坚决:“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算了就算了吧, 我何苦要自作多情呢?这位妇人在被封建礼教摧残后, 能理智地总结深刻的教训, 她为后世女子树立了一面反抗封建礼教的旗帜。

《氓》与《谷风》中的女主人在命运上没有什么两样, 都被丈夫遗弃, 但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有着极度强烈的反抗与自慰行为。从诗的题目———《氓》———就可以看出:愤怒的女主人在无端的气愤之中直呼这个丧失良心的负心人, 就是这一个“氓”字, 其中就蕴含了这个妇女的坚强性格, 一旦她意识到丈夫变心, 便绝不姑息迁就, 并痛快地与之一刀两断。这就和《谷风》中的妇人“行道迟迟, 中心有违”的留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没有丝毫的依恋, 而是理智地做出了分手的抉择。

这两首诗, 描写的都是勤劳的妇女不幸的婚姻遭遇, 特别是《氓》描写的是一个热情、善良、有见识、有才干的女性, 被一个花言巧语的“氓”诱骗了去, 这位女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 就在“氓”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 被狠心地抛弃了。

我们再来看看朱熹对《氓》的注释:“淫妇为人所弃, 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她“悔恨”什么?按朱熹的意思就是悔恨没有恪守妇道, 而遭丈夫遗弃。在今天看来有着伟大反抗精神的壮举, 在封建社会里却被人们肆意歪曲, 妄加解释, 并斥之为“淫妇”。再看看朱熹对《谷风》的解释:“妇人为夫所弃, 故作此诗以叙悲怨之情。”与朱熹对《氓》的注释比较, 言辞就显得委婉了些。原因就在于《谷风》中的妇人委曲求全而不思反抗, 且只叙述自己是多么的勤劳, 似乎还幻想再被丈夫接回家, 正是因为《氓》中的妇人具有反抗性, 并还告诫后代女子们, 这正刺中了封建统治者愚弄妇女的诡计, 触及了他们的隐痛, 故骂她为“淫妇”;而《谷风》中的妇人只追叙自己的不是, 而对其丈夫没有丝毫的怨恨之情, 她的行为正中封建卫道者卑鄙的目的, 所以朱熹———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代言人———也就对她多微词, 而不给尖锐的批判, 似乎还要以她来警戒后世的妇女们, 不应有非分之想, 不应获得“妇道”之外的自由。不管历代的封建文人怎样妄加解释, 还是阻挡不住人们对这些被遗弃妇女的同情。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淫威, 哪里就有屈从。这就是我从《氓》和《谷风》的对比阅读中得出的结论。

比较赏析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五七言古体诗)常识。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辨析诗歌中蕴涵的作者的人生观。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辨析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比较鉴赏诗中所蕴涵的不同的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诗人那种正直与纯真的伟大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辨析两诗不同的艺术风格及作者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

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幻灯片、投影仪。

2、陶渊明、李白的相关图片和部分诗歌名句。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

我们与古诗词的情缘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从而我们也结交了多位诗人朋友。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来判断一下他们是哪位诗人? 一位身穿青黑长衫,面庞清癯的诗人,或月下扛锄,或暮下远眺时而悠然遐思,时而淡淡微笑……(陶渊明)

一个白衣飘飘,英气逼人的诗人,或对酒酣歌,或目光灼灼,时而长叹失落,时而踌躇满志……(李白)

(二)解

1、请同学们介绍一下陶渊明和李白

[明确] 陶渊明:东晋末年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又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没落士族,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29岁入仕,41岁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一直归着躬耕隐居的生活,63岁在贫困交加中去世,是田园诗始祖。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一生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文章风采,名噪一时,曾因人推荐被召至长安,后因不能容于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时受牵连,晚年落水溺亡。作品集为《李太白全集》。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题目,谈一谈所获得的信息。

[明确]《饮酒》其五:诗人醉后即兴之作,总题为《饮酒》,共20首。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和贫困孤苦的处境。

3、区别这两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律诗绝句有何不同?

真意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四言古诗有《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饮酒》;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行路难》。唐代以后的诗歌,在句数、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叫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及以后诗人仍写作古体诗。

(三)品

1、女生齐读《饮酒》,男生齐读齐读《行路难》。

2、男女生真意分别结合两首诗的书下注释来疏通诗句意思,有疑问可提出来,然后女生描绘《饮酒》的画面,而男生用第一人称复述《行路难》诗意。

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就诗中关键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饮酒》:请同学们注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本句之中的“此”指代的什么?“真意”又是何意?

[明确] “此”指代前八句诗的内容。前四句核心为“心远地自偏”,表现了诗人鄙弃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生活,决意摆脱尘俗的高远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为名句。“悠然”表现了诗人悠闲自逸,淡泊宁静的心境;而菊花隐含了诗人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操。一个“见”字揭示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借倦鸟归巢象征自己舍弃官场归还田园的情怀。“真意”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本心,他实现了庄子强调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想,回到了人的“真”性上来,即自由纯朴,淡泊闲适。

[小结]生活与质朴中见闲适,心志于平凡中见高远。《行路难》:仔细品味本诗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前四句极言友人送别的盛情,与诗人难以排解的烦恼形成对比,显露诗人内心的苦闷。

五、六句以比喻的方式表明诗人仕进之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七、八句用两则典故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九、十句回到现实中,不禁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最后两句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抱有坚定的信念与追求。

[小结]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四)辨

再次朗读两首诗,仔细辨析两首诗的不同风格,并由此评判两位诗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异:《饮酒》诗平淡朴实,运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悠然宁静、恬淡质朴的意境。言为心声,这份意境恰恰是诗人真实心境的流露。诗人在经历了仕途风云后最终选择了归隐,即回归自然,到田园中去寻找那份淡泊与自由,轻松与安逸。

《行路难》是在跳荡、波澜起伏中完成的,实际上正是作者在失望与希望,抑郁与奋发交替变换中展示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路历程但最终结果是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作者的倔强与自信、乐观与进取的生 活态度展露无疑。

同:尽管两人的个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由于都受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一份真与直。

(五)鉴

1、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事物,以比喻的方式鉴赏陶渊明和李白的性格魅力。例:用水作比。

陶渊明:如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明净,波澜不惊,轻松而惬意的脚步,一路踱向远方。他的世界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还可以用雏菊、百合、飞鸟、小草等作比)

李白: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奔腾不息,咆哮不止。坚实而狂野的脚步,一路奔向远方。他的世界多了一份精彩,少了一份平淡。(还可用玫瑰、瀑布、鲲鹏、雄鹰、大树作比)

2、一个恬淡安然,一个激情豪迈;一个退隐田园,超凡脱俗,一个不断进取,才华横溢;虽反差极大,却各据魅力。请你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喜欢谁的生活方式。

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比较赏析 篇3

一、人物形象比较赏析中的辨异、求同、求异存同

辨异、求同思维活动不一样,前者侧重于通过发现人物个性而认识其独有特征,后者侧重于通过发现共性而认识其共同本质。更多的时候,同与异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抓住人物鲜明的对比。如鲁提辖嫉恶如仇,为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挺身而出,镇关西则强抢民女、欺诈金钱、无恶不作。莫泊桑经典名著《我的叔叔于勒》中,小若瑟夫善良纯朴,对叔叔怀有同情和怜悯,与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寄托了作者对下一代人、对树立社会人与人新的情感关系的希望。通过比较父子两代人,学生不难对西方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鲜明的对比,而只是存在参差的比较。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同样眼里只有金钱的菲利普夫妇之间存在细微的区别,夫人比丈夫更富于心计而冷酷无情,面对穷苦潦倒的于勒,丝毫不念亲情,反倒是回想起往日于勒的牵累,她对于勒潜藏着多年的仇恨,一下子无可抑制地暴怒起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这一类参差的比较,去深刻体会人物内心细腻而微妙的情感世界。

二、注重纵向、横向比较,从不同侧面赏析人物

横向比较,就是把反映特定时代背景、地域空间的作品放在一起去探求其异同的教学方法。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们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迂腐至极,都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同时也都有善良的品性。但他们又不尽相同,范进逆来顺受,对丈人恭顺、诺诺连声。我问学生,假如换了孔乙己,面对丈人趾高气扬的施舍,孔乙己会像范进一样千恩万谢吗?这样一比较,两人的性格差异立显。此外,孔乙己一到店就招到人们的百般嘲讽,我们可以比较文中的“我”与旁人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将“我”和其他人进行参差的比较,能深刻领会社会风气对一个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体会孔乙己因为卑微的社会地位导致的悲哀人生。

即使同一个人物,他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场景中,人物会表现出性格的不同层面。纵向比较,就是把人物活动的不同场景放在一起来探求人物性格,它以时间先后为出发点进行比较,纵向深入,品读人物内心不同侧面。例如分析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他面对无恶不作的镇关西,怒从心生,每一拳都打得又准又猛,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充分体现出嫉恶如仇的性格。其后到东京大相寺,在菜园里智斗想捉弄他的众泼皮,却没有大打出手,而是显示了宽宏、豪爽的气概。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片段,品味鲁提辖性格的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宋江,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他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孝亲敬友,性格有温柔敦厚的一面。他孝忠皇帝,又有思想正统的一面。他暗中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为寇,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他在高俅面前毕恭毕敬,不顾众人反对接受招安,祈求进入仕途光耀宗祖,祸及梁山好汉几乎命丧战场。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这样的纵向比较,呈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文本阅读与影视欣赏,综合艺术手段的比较赏析

名著阅读以文本阅读为根本,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和品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比较赏析,品味不同表现手法的独特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将《范进中举》与契诃夫的《变色龙》相比较进行赏析,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比和讽刺手法的表现效果。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文本阅读相比,影视作品更具直观形象的特性,富有吸引力,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可以借鉴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有效地促进名著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完全可以将影视艺术中的诸多方法和手段移用于名著阅读教学之中。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中相关片段,提出问题:课文里极其详尽地描写三拳打在哪里,打成怎样,并用哪三个新奇的比喻突出镇关西受到的重创?而电视剧中又是怎样突出镇关西受创之重的?学生通过细心品味,不难发现文本的描写更加具备宽广度,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摹写了三个独特形象的比喻,那三拳写得细致入微,打得痛快淋漓,看得连声叫好。影视剧则难以表现味觉,为了增强表现的张力,电视剧里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镜头:镇关西瘫倒在地,勉力睁眼看着鲁提辖一步一步走近,眼前一片血光,一切都在晃动。通过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学生能真切地领会文学与影视作品同中存异的艺术手段。

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影视艺术手法的所在,比如电影艺术中最为独到的“蒙太奇”手法,按照一定的构思把不同时空的物事进行多视点、多角度的组合,内容凝练、跳跃,富于含蓄的美感,使作品更具独特的艺术特征。此外,影视作品中诸如环境的渲染、气氛的营造、人物内心独白、隐喻手段等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其实都与文学艺术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较赏析教学注重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细微区别,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效降低名著阅读难度,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领悟作品,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细腻可感,突显表现手法的精妙。在比较的过程中,要进行创造性想象,须学会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欣赏,坚持这种比较赏析教学方法,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名著阅读的综合素养。当然,比较赏析教学法应避免公式化、雷同化,切忌牵强附会。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

唐诗《行宫》英译比较赏析 篇4

原文:

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译文一:

AT AN OLD PALACE

Herbert A.Giles 1923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Save by some few poor lonely fl owers......

One white-haired dame,

An Emperor’s fl ame,

Sits down and tells of bygone hours.

这首译诗在形式上把原来的四行改为了五行, 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 但在用韵上是比较考究的, 前两行和最后一行互相押韵, 三、四行互相押韵, 读来也比较上口。从对原诗的理解和意境再现方面, 译诗存在三个问题:问题一:“One white-haired dame”这种译法不确切, 因为宫女不只是一个, 这一点从诗中最后一句“闲坐说玄宗”也能体现出来, 而且译者把“说”译为“tell”, 这就表明周围应该是有听众的, 所以译诗前后矛盾。问题二:“An Emperor’s flame”一句是译者自己根据猜测加进去的, 这不符合诗的原意, 本诗意在强调宫女们的凄凉身世和哀诉的情怀, 并没有要突出某一个人的意味, 即原诗没有强调宫女的特殊身份。问题三:译诗没有突出原诗中的“红”字, 而“红”字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即以乐景写哀, 以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称, 以春天的红花与宫女的白发相称, 从而愈发突出诗的主题。译者却毫不在意地丢掉了这个“红”字, 实在是对原诗理解不透。

译文二:

THE ANCIENT TRAVELLING PALACE

Soame Jenyns 1940

Empty and falling down is the ancient travelling palace.

The palace fl owers put forth their red blooms in silent neglect.

Inside a white-haired palace woman

Idly mumbles of the glorious days of Hsuan Tsung.

本译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更像散文, 虽然也是四行, 但互相并不押韵, 因此读来就没有了原诗琅琅上口的感觉。与第一首译诗相比, 它把诗人独具匠心的“红”字译了出来, 这就在意境上优于前者。可惜的是, 它也把“白头宫女”理解为一个人, 把“说”译为“mumble”, 这样看似能自圆其说, 但与愿意相去甚远。

译文三:

AT AN OLD PALACE

Xu Yuanchong 1984

Deserted now imperial bowers.

For whom still redden palace fl owers?

Some white-haired chambermaids at leisure Talk of the late Emperor’s pleasure.

本译文前两行和后两行各自押韵, 读来琅琅上口, 具有原诗的音乐美。从意境上看, 译者将第二句“宫花寂寞红”译为文句“For whom still redden palace flowers”, 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从形式上完全忠于原文, 但意思表达得更透彻, 那种“寂寞”的味道反而更浓厚。另外, 译者将“白头宫女”译为“some white-haired chambermaids”, 不论是从数量上, 还是从身份上都符合原诗的意图。而最后一行的“说”字, 译为“talk”也更能体现宫女闲聊的场景。

总之, 三首诗的英译因为译者的文化背景有别, 对原文理解不同, 用词、用韵也都各不相同, 但综合比较, 还是许渊冲前辈的译文更加准确而传神, 无论在意境上、在选词上还是用韵方面都略胜一筹。

参考文献

[1]董新.目的性行为[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H].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胡晓明.万川之月[G].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2.

[4]刘华初.语用学与翻译[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刘华初.翻译学—问题与方法[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隋刚.英美诗歌意境漫游[H].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

[7]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无题》三种英译的比较赏析 篇5

《无题》三种英译的比较赏析

<无题>是我国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英译也有许多版本,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张延琛与魏博思以及唐正秋等三个译本的.比较,探讨诗歌翻译的艺术性与复杂性.三个译本在思想内容、形式特点、修辞特点和总体风格的表达上各具特色,都有出彩之处,也都有其不足之处.

作 者:王华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刊 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12)分类号:H315.9关键词:《无题》 诗歌翻译 比较赏析

比较赏析 篇6

《醉花阴》与《声声慢》描写的时令都是秋季,共同选择的意象有:酒、风、黄花(菊花)。意象相同,意境却不同,情感也有异。先看《醉花阴》中所写:“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又重阳”。当时李清照在山东青州老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又到重阳佳节,一“又”字暗寓分别之久,相思之浓。接着又以婉转的笔调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相思难寐,“凉”字不仅写出环境,更写出心情。

“东篱把酒”。过去每逢重阳,和她一起赏花品酒的应当还有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然而今年,两地分居,作者百无聊赖,只好黄昏独自赏花品酒,借酒排遣内心的寂寞。有精致的佳酿,有淡雅高洁的菊花和作者,然而却少了一个知情知性的赏花人。终于,作者写出了心声“莫道不销魂”,这是点明了“伤别”的主题,然而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秋风也,其气清,其意凉。西风卷起门帘,让作者看到黄花衰败,又反观自身憔悴,两相比较,“人比黄花瘦”。就此作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一句可做修辞中的“强喻”来解,一则写出了自己跟菊花一样的芳华、清品、高雅与憔悴,一则写出了自己比菊花更甚,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至此,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情才表达出来。整首词意象鲜明,意境和婉清丽,表达感情含蓄婉转,自是婉约正宗。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很多意象的选择都是这样,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等,意境浅淡清新。

良好的文学修养和相对封闭的闺阁生活,使其作品呈现出不同一般人的“词别是一格”的特点。傅东华认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声声慢》中所写:“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乍暖还寒时候”。过去,到了重阳节,作者想起自己的丈夫,整日忧愁。现在,不仅是重阳节,但凡到了“乍暖还寒”时候,作者都“最难将息”,生活的变故,作者怀想的不仅是丈夫,更多的是生活的遭遇与不幸。“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霜露既降,都带给作者身体与心灵双重的折磨。

“三杯两盏淡酒”。过去,作者每逢重阳节,都精心调制菊花酒,以备夫妻对饮;即使丈夫不在,自己也可以借酒浇愁。现在,作者根本没有心情去置酒,随便饮上三杯两盏吧,酒味清淡,不能给人长久的麻醉。借用她《临江仙》中的句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如今是“赏花无意思,饮酒没心情”。

“晚来风急”。若说《醉花阴》中,秋风气清意凉,那么此时的秋风,其势急,其声厉,其气悲,其意惨。作者难以将息,酒不解愁,年老多病,身心两衰,这凛冽的秋风,让作者如何抵挡?伤心,偏又看见了相识的大雁,更加难耐凄凉。作者早期作品《一剪梅》中有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虽则充满离愁,但是还有甜蜜的希望与幸福的期待。然而现在,丈夫过世多年,哪里有什么希望;更加令人可悲的是:大雁从北方来,从家乡来,从故国来。家国两亡,伤心,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过去,黄花羸瘦,然而“有暗香盈袖”,给作者以慰藉。我们知道,诗词有比喻性意象,黄花换而言之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现在,作者看到满枝的黄花,却无心去采摘一枝,因为已无人可赠。只睁眼看着经过风吹雨打,黄花落得满地飘零,然后变得枯萎、消逝,带给作者无尽的感慨。花已落,人已亡,花落人亡自心知!另外,这里的风雨,已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政治和社会的风雨了。

最后,作者守着寒窗,伴着梧桐细雨,发出凄怆的哀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沈祖芬说:如果说早年的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那么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这首词的意象灰暗,意境凄清悲凉,感情低沉哀婉。在写法上,也有认为“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足见李清照晚年词风之变化。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也多以此等意象入词,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同上)等,但是塑造的意境转向低沉。

由这两首词的比较也可看到,国家的沦丧、家庭的破灭、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境界更阔大,内容更丰富,情感更深沉,风格也由早期的清丽明快转到晚年的凄凉低沉。我们要探讨时代给作家带来的影响时,李清照能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比较赏析 篇7

一、理论依据

1.紧扣两个微弱

(1) 弱电解质只是微弱电离:只有少量弱电解质电离, 产生少量的离子.如氨水中有两个电离平衡:NH3·H2O⇌NH4+++OH-、H2O⇌H++OH-, 并以氨水的电离为主, 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 (NH3·H2O) >c (OH-) >c (NH+4) >c (H+) .

(2) 弱酸阴离子 (弱碱阳离子) 只是微弱水解:只有少量弱酸阴离子 (弱碱阳离子) 水解, 生成少量的弱电解质及OH- (H+) .如 (NH4) 2SO4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NH4) 2SO4⇌SO2-4+2NH+4、NH+4+H2O⇌NH3·H2O+H+、H2O⇌OH-+H+, 因NH+4的水解使溶液为酸性, 故有c (H+) >c (OH-) , 所以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c (NH+4) >c (SO2-4) >c (H+) >c (NH3·H2O) >c (OH-) .

2.抓住一个主次

(1)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在0.2 mol·L-1H2S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H2S⇌HS-+H+ (主要) 、HS-⇌S2-+H+ (次要) 、H2O⇌OH-+H+ (更次要) .根据主要的电离H2S⇌HS-+H+, 可知少量的H2S电离出等量的HS-和H+, 又有水电离出少量的H+, 所以c (H+) >c (HS-) ;再借助次要的平衡HS-⇌S2-+H+可得c (HS-) >c (S2-) , 综上可得c (H2S) >c (H+) >c (HS-) >c (S2-) >c (OH-) .

(2) 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 以第一步水解为主:如Na2S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S2-+H2O⇌HS-+OH- (主要) 、HS-+H2O⇌H2S+OH- (次要) 、H2O⇌H++OH- (更次要) .根据主要的水解S2-+H2O⇌HS-+OH-, 可知少量的S2-水解出等量的HS-和OH-, 又有水电离出少量的OH-, 所以c (S2-) >c (OH-) >c (HS-) ;综述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 (Na+) >c (S2-) >c (OH-) >c (HS-) >c (H+)

3.牢记三个守恒

(1) 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如Na2CO3溶液中:c (H+) +c (Na+) =c (OH-) +c (HCO-3) +2c (CO2-3)

(2) 物料守恒: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 (或水解) , 离子会转化成其他离子或分子, 而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总数是不会变的.如0.5 mol·L-1Na2CO3溶液中n (Na+) =2n (C) , 则有c (Na+) =2[c (CO2-3) +c (HCO-3) +c (H2CO3) ]=1 mol·L-1

(3) 质子守恒:水电离出的c (H+) 水与c (OH-) 水始终相等,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或OH-) 与其它离子结合, 但其总量不变.如Na2CO3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H+以H+、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 而水电离产生的OH-只以自由移动的OH-存在;因c (H+) 水=c (OH-) 水, 所以c (OH-) 水=c (H+) 水=c (H+) +c (HCO-3) +2c (H2CO3) , 故有c (OH-) =c (H+) +c (HCO-3) +2c (H2CO3) .

另外, 质子守恒也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变形推导.

二、解题思路

先考虑溶液中的溶质属于哪种情况, 再根据各自情况进行分析, 如下:

三、题型分析

1.单一溶质

例1 100 m L 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与50 m L 0.2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A) c (Na+) >c (CH3COO-) >c (H+) >c (OH-)

(B) c (OH-) =c (CH3COOH) +c (H+)

(C) c (Na+) =c (CH3COO-) +c (CH3COOH)

(D) c (Na+) +c (H+) =c (CH3COO-) +c (OH-)

解析:依题意知CH3COOH与NaOH恰好反应, 得到CH3COONa溶液.因CH3COO-+H2OCH3COOH+OH-, 使CH3COO-浓度减小, 故c (Na+) >c (CH3COO-) , 又只有少量的CH3COO-水解生成少量的OH-使溶液呈碱性即c (OH-) >c (H+) , 所以c (Na+) >c (CH3COO-) >c (OH-) >c (H+) , (A) 错;根据物料守恒知 (C) 对;根据电荷守恒知 (D) 对.根据质子守恒知 (B) 对 (也可由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联立推导) , 选 (A) .

变式1某二元酸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HA-H++A2-, 在0.1 mol·L-1的NaHA溶液中下列微粒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c (A2-) +c (HA-) +c (H2A) =0.1 mol·L-1

(B) c (OH-) =c (H+) +c (HA-)

(C) c (Na+) >c (HA-) >c (H+) >c (A2-) >c (OH-)

(D) c (Na+) =2c (A2-) +2c (HA-)

解析:由H2AH++HA-知H2A第一步完全电离, 故NaHA溶液中HA-只能电离而不能水解既溶液中没有H2A分子.HA-电离使c (HA-) c (OH-) , 联立可得c (Na+) >c (HA-) >c (H+) >c (A2-) >c (OH-) , (C) 项对;由物料守恒知c (Na+) =c (HA-) +c (A2-) =0.1 mol·L-1, 选项 (A) 、 (D) 错;由电荷守恒c (Na+) +c (H+) =c (OH-) +c (HA-) +2c (A2-) 和物料守恒c (Na+) =c (HA-) +c (A2-) 联立得c (H+) =c (OH-) +c (A2-) 选项 (B) 错.选 (C) .

变式2草酸是二元弱酸, 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 mol·L-1KHC2O4溶液中,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 (K+) +c (H+) c (HC2O-4) +c (OH-) +c (C2O2-4)

(B) c (K+) >c (HC2O-4) >c (H+) >c (OH-) >c (C2O2-4)

(C) c (C2O-4) >c (H2C2O4)

(D) c (HC2O-4) +c (C2O2-4) =0.1 mol·L-1

解析:因为草酸氢钾为强电解质, 在溶液中完全电离KHC2O4═K++HC2O-4, HC2O-4在溶液中有两个平衡HC2O-4⇌H++C2O2-4、HC2O-4+H2OH2C2O4+OH-.因溶液呈酸性, 所以HC2O-4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故c (C2O2-4) >c (H2C2O4) , (C) 项正确, 且有c (K+) >c (HC2O-4) >c (H+) >c (C2O2-4) >c (OH-) , (B) 错.由物料守c (H2C2O-4) +c (HC2O-4) +c (C2O2-4) =0.1 mol·L-1, (D) 错;由电荷守恒c (K+) +c (H+) =c (HC2O-4) +c (OH-) +2c (C2O2-4) 知 (A) 错.选 (C) .

2.混合溶质

例2将0.1 mol·L-1醋酸钠溶液20 m L与0.1 mol·L-1盐酸10 m L混合后, 溶液显酸性, 则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c (CH3COO-) >c (Cl-) >c (H+) >c (CH3COOH)

(B) c (CH3COO-) >c (Cl-) >c (CH3COOH) >c (H+)

(C) c (CH3COO-) =c (Cl-) >c (H+) >c (CH3COOH)

(D) c (Na+) +c (H+) =c (CH3COO-) +c (Cl-) +c (OH-)

解析:溶液混合反应后得到等物质的量的醋酸和醋酸钠、氯化钠.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和醋酸钠的水解平衡CH3COO-+H2OCH3COOH+OH-.溶液呈酸性, 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 所以c (CH3COO-) >c (Cl-) >c (CH3COOH) ;但CH3COOH电离程度是微弱的, 故c (CH3COOH) >c (H+) , 选项 (A) 、 (C) 错误, (B) 正确.由电荷守恒知 (D正确.答案 (B) 、 (D) .

变式1将0.2 mol·L-1HCN溶液和0.1 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显碱性,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c (HCN)

(B) c (Na+) >c (CN-)

(C) c (HCN) -c (CN-) =c (OH-)

(D) c (HCN) +c (CN-) =0.1 mol·L-1

解析:溶液混合后得到等浓度的HCN和NaCN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HCN的电离平衡HCN⇌CN-+H+和NaCN的水解平衡CN-+H2O⇌HCN+OH-.溶液呈碱性, 说明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即c (HCN) >c (Na+) >c (CN-) , (A) 错 (B) 对;由物料守恒知c (HCN) +c (CN-) =, (D) 正确;结合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联立求解c (HCN) +c (H+) =c (OH-) , (C) 错.选 (B) 、 (D) .

变式2相同条件下将pH=12的氨水与pH=2的盐酸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c (Cl-) >c (NH+4) >c (H+) >c (OH-)

(B) c (NH+4) >c (Cl-) >c (H+) >c (OH-)

(C) c (NH+4) >c (Cl-) >c (OH-) >c (H+)

(D) c (Cl-) >c (NH+4) >c (OH-) >c (H+)

解析:相同条件下pH=12的氨水中c (OH-) 和pH=2的盐酸中c (H+) 相等.但氨水是弱电解质, 只有少量电离出OH-, 盐酸是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出H+, 所以有c (NH3·H2O) >c (HCl) 且氨水浓度远大于盐酸浓度.等体积混合, 反应生成NH4Cl并有大量的氨水过量, 且氨水的电离为主, 所以溶液应呈碱性, 结合电荷守恒知 (C) 正确, 选 (C) .

3.综合分析

例3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Cl-、NH4+、H+、OH-四种离子, 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1) c (Cl-) >c (NH+4) >c (H+) >c (OH-)

(2) c (Cl-) >c (NH+4) >c (OH-) >c (H+)

(3) c (NH+4) >c (Cl-) >c (OH-) >c (H+)

(4) c (Cl-) >c (H+) >c (NH+4) >c (OH-)

填写下列空白:

(1) 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 该溶质是_________, 该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 (填序号) .

(2) 若上述关系中 (3) 是正确的, 则溶质为__________;若上述关系中 (4) 是正确的, 则溶质为______.

(3) 若该溶液是体积相等的浓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 且恰好是中性, 则混合前c (HCl) __________c (NH3·H2O) (填“>”或“<”或“=”, 下同) , 混合前酸中c (H+) 和碱中c (OH-) 的关系c (H+) _______c (OH-)

解析: (1) 含Cl-、NH4+、H+、OH-四种离子的溶质可以有三种情况:NH4Cl、NH4Cl和HCl、NH4Cl和NH3·H2O.若只有一种溶质, 只能是NH4Cl, 离子浓度关系为 (1)

(2) 如 (3) 正确, 说明溶液呈碱性, 则溶质为NH4Cl和NH3·H2O, 因为只有NH3·H2O的电离强于NH4Cl的水解时 (3) 才正确;如 (4) 正确, 则溶质为NH4Cl和HCl, HCl抑制了NH4Cl的水解.

(3) 若相同浓度的盐酸与氨水等体积混合得到NH4Cl溶液, 因NH4Cl是强酸弱碱盐, 所以溶液呈酸性.若盐酸和氨水混合要使溶液呈中性, 应NH3·H2O稍过量, 又知是等体积混合, 所以c (NH3·H2O) >c (HCl) .混合前因NH3·H2O为弱电解质, 电离的c (OH-) 较小, 所以c (OH-)

答案: (1) NH4Cl, (1) ; (2) NH4Cl和NH3·H2O, NH4Cl和HCl; (3) <, >

变式1常温下将0.010 mol CH3COONa和0.004 mol HCl溶于水, 配成0.5 L混合溶液, 判断:

(1) 溶液中共有_____种粒子.

(2) 溶液中有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 mol, 它们是__________.

(3) 溶液中n (CH3COO-) +n (OH-) -n (H+) =___________mol.

解析: (1) CH3COONa和HCl溶液混合, 反应得到0.004 mol CH3COOH、0.004 mol NaCl、剩余0.006 mol CH3COONa, 混合溶液中含有Na+、H+、CH3COO-、OH-、CH3COOH、H2O六种粒子.

(2) 由物料守恒:

n (CH3COO-) +n (CH3COOH) =0.010 mol.

(3) 由电荷守恒:n (CH3COO-) +n (OH-) +n (Cl-) =c (H+) +n (Na+) , 所以n (CH3COO-) +n (OH-) -n (H+) =n (Na+) -n (Cl-) =0.010 mol-0.004 mol=0.006 mol

练习

1.已知某温度下0.1 mol·L-1的NaHB (强电解质) 溶液中c (H+) >c (OH-) , 则下列有关说法或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1) HB-的水解程度小于HB-的电离程度;

(2) c (Na+) =0.1 mol·L-1≥c (B2-) ;

(3) 溶液的pH=1;

(4) c (Na+) =c (HB-) +2c (B2-) +c (OH-)

(A) (1) (2) (B) (2) (3)

(C) (2) (4) (D) (1) (2) (3)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1 mol·L-1氨水中, c (OH-) =c (NH+4)

(B) 10 m L 0.02 mol·L-1HCl溶液与10 m L 0.02 mol·L-1Ba (OH) 2溶液充分混合, 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 m L, 则溶液的p H=12

(C) 在0.1 mol·L-1CH3COONa溶液中, c (OH-) =c (CH3COOH) +c (H+)

(D) 0.1 mol·L-1某二元弱酸强碱盐NaHA溶液中, c (Na+) =2c (A2-) +c (HA-) +c (H2A)

3.已知某溶液中只含有4种离子:A+、B-、H+、OH-, 对这4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有以下3种说法.请判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否正确, 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相应的空格内填上符合这种情况的A+和B-组成物质的化学式 (只写一种情况, 可以是一种溶质或两种溶质) ;你认为一定不正确的, 请在相应的空格内填上你选择“不正确”的理由.供选择的离子有:Na+、Ag+、NH+4、Cl-、NO-3、CH3COO-、H+、OH-

(1) c (B-) >c (A+) >c (H+) >c (OH-) __________

(2) c (A+) >c (B-) >c (OH-) >c (H+) __________

(3) c (H+) >c (B-) >c (A+) >c (OH-) __________

答案:1. (A) 2. (B) (C)

3. (1) NH4Cl或AgNO3或NH4NO3或CH3COOH和CH3COONa

(2) CH3COONa或NH3·H2O和NH4Cl

摄影赏析中比较分析法之探究 篇8

比较分析法是摄影作品分析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本文结合实例试用比较分析法对摄影作品创作的风格流变、师承关系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与比较, 解析它们的异同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研究比较分析法在摄影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一、摄影作品风格之流变

摄影名家鲍昆说:“没有一个封闭自足的艺术史, 更不会有一个世外桃源的摄影史。”摄影诞生近两个世纪以来, 经历了“初创-发展-转型-完善”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中, 摄影创作风格也完成了写意向写实的转变。以绘画主义摄影与写实主义摄影的创作风格为例:绘画主义摄影于19世纪中期兴起, 摄影家们特别注意发挥摄影的纪实特性, 运用“选择”这种造型手段进行“创造”, 在现实环境中寻找题材, 讲求的是感受、发现与领悟, 但却始终遵循着绘画的造型原则和规律, 并没有将摄影本身的特性完全发挥出来;而20世纪初摄影分离派的解体, 则意味着现代摄影的开端。摄影新时代的开拓者们, 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与传统美术相关的美学规范, 他们不再用画框代替眼睛, 而将相机镜头直接对准要记录和反映的事物本身, 摄影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美学系统和创作观念, 新写实主义摄影由此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现代摄影之父A·斯蒂格利茨, 其早期摄影追求的是印象派风格, 后来转而追求新写实摄影, 显示了A·斯蒂格利茨对摄影本身特性敏锐的洞察力。他放弃了一切与传统绘画相关的美学规范, 而代之以直接、客观和真实, 以清晰、层次、影调、气氛、动作这些纯属于摄影的本质特性来反映世界本身。例如A·斯蒂格利茨在1892年拍摄的《终点站》是摄影史上第一个到现场拍摄景点的作品。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与美学探索, 使现代写实摄影成为整个20世纪摄影的主导美学观念, 影响带动了一大批有同样倾向的摄影家。

然而, 无论是绘画主义摄影还是写实主义摄影, 它们的发展与消亡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从表面上看, 这是摄影家们自主创作的结晶, 是摄影师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 但从根本上来讲,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创作成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 其历史虽然短暂, 但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 它适应时代潮流, 其多样的创作风格满足了人们对摄影作品的审美需求。

(一) 历史上同类创作的纵向比较

摄影的历史虽然不长, 但比较研究摄影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的盛行与消亡、创作指导思想的更迭等诸多创作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其发展脉络。下文将以印象派摄影与自然主义摄影为例来深入地比较分析历史上的同类创作。

摄影艺术中的“印象派摄影”, 来自于印象主义绘画。该流派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美”, 主张“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在这种摄影艺术理论影响下, 摄影艺坛里就出现了模仿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画风的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史家就将这些仿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称为“印象派摄影”。其主要题材多为自然风光,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没有明确的线条和轮廓, 他们运用软焦镜头进行拍摄, 刻意追求朦胧的效果, 如印象主义摄影著名摄影家R·德马奇拍摄的《在草坪上》, 整幅作品从成像到暗房, 都主张进行加工, 使照片画面效果看起来不像照片。此外, 印象派摄影家们还借助一些工具如画笔、铅笔和橡皮等在照片上进行加工, 特意改变原有的明暗变化, 追求绘画效果。

由于印象主义摄影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自然世界, 无法满足摄影艺术创作以及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主义摄影应运而生。这一艺术流派主张反对创作脱离现实、脱离生活, 强调重回自然, 客观直接地记录人与自然。自然主义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森出版的《自然主义》一书, 及其摄影作品《收获》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流派的理论, 作品中英国农民的生活情景犹在眼前, 质朴憨直之气完全融于自然之中, 人与自然互动互融的自然生活场景终于进入摄影世界。

自然主义摄影流派在写实方面与纪实摄影是一致的, 但是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端, 如忽视摄影师的主导作用, 过分强调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因此自然主义摄影艺术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带有庸俗化的表现。

总而言之, 不管是印象派摄影还是自然主义摄影, 它们都是摄影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探索阶段, 每一个艺术流派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对于我们研究摄影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 这一时期的摄影艺术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 其艺术价值是无可取代的。

(二) 东西方同类创作的横向比较

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 是摄影艺术创作风格不断演变的历史。受东西方生活习俗、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西方的摄影创作也不尽相同, 风格各异。

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是现代风光摄影的先驱, 而陈复礼作为香港著名摄影家, 其自成一派的摄影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他们在表现自然的优美和壮丽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让我们用比较分析法来研究这两位当代摄影大师创作风格的相同点。

首先, 在创作主体的选择上, 二者都以自然风景为对象, 在自然中寻找能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题材。

其次, 在表现形式上, 二者都通过调整画面的光线、影调、线条、色彩等造型因素, 均衡画面, 在变化中求统一。例如陈复礼《风雪归人》运用的是虚实对比、《冬夜》运用的是色彩冷暖对比;而亚当斯拍摄的《月升》运用的是主次对比、《黎明时的小泉》运用的是动静对比 (如图4-7所示) 。

第三, 从画面空间感的表现上来看, 摄影作品追求的是以二维平面形式表现三维立体效果, 因此在画面处理上皆选择用“重叠”这一摄影技法来表现纵深感, 吸引观众的视线。例如亚当斯拍摄的《冬之日出》, 就是以远处雪山、层林以及牧马来表现纵深感, 同时注意黑、白、灰影调的处理, 有效地丰富画面层次感;而陈复礼拍摄的《朝晖颂》, 选择松树、山恋远近呼应, 延伸画面空间。

从亚当斯和陈复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东西方文化各异, 但在表现自然界、对于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方面都有共通点, 以全面、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文化异同, 对于我们分析摄影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摄影作品的师承关系分析

任何艺术的演变和发展, 都有一个师承的过程, 摄影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 心里都会思考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定律, 从而创作出令人称赞的作品。然而, 结果往往是作品中多多少少都体现着前人的创作风格。因此, 我们所看到的摄影作品, 其本身都能反映出一些摄影大家的特点。再者, 我们欣赏作品, 也遵循着前人的思维定势, 遵循着摄影的定律和法则, 假若突破这条法则, 这幅作品就会被定义为“另类”。因此, 凡是大众能够接受的摄影作品, 必定是在人们的审美范围之内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 无论是摄影创作还是审美规范, 都是在走前人的路, 都有着一个师承的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 我们研究摄影, 也应当从历史维度来解读, 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摄影艺术的师承关系, 对于我们分析摄影的现在, 审视摄影艺术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摄影作品的类型分析

摄影类型大致分为艺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与实用摄影。社会纪实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门类, 旨在反映社会现实, 具有强烈的纪实性, 它是对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进行最朴实最自然的捕捉, 所以社会纪实摄影作品具有逼真的现场感, 其创作主体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其特性来看, 社会纪实摄影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首先, 选材的社会化。社会题材是社会纪实摄影的主要表现内容, 抓取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瞬间, 探寻事物的本质, 属于卡蒂埃·布列松所言的“决定性瞬间”。在他看来, “摄影, 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 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 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正是由于选材的社会化, 社会纪实摄影才能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力。

其次, 风格的纪实化。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纪实, 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 同时, 纪实作为一种艺术风格, 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如迈克·威尔斯拍摄的《乌干达干旱》这幅摄影纪实作品, 反映了干旱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灾难, 还有心灵上的毁灭, 它不只是简单地对生活瞬间的记录, 更是为观众打开了了解世界、了解生活的窗口。

第三, 表现的情感化。在摄影师进行创作的同时, 不仅是对真人真事的再现, 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识。我们分析作品, 不能只看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同时也应关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乌干达干旱》这幅作品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抓取的是一个最能体现灾区贫民生存状态的瞬间, 一个能够打动观众的瞬间, 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了摄影师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摄影师自身创作的本位研究与实例

(一) 摄影师自身创作的本位研究

摄影师不仅是摄影艺术创作的主体, 同时也是摄影作品的实践者。如果没有摄影师, 就没有摄影作品。因此, 要想更好地理解摄影艺术, 就必须了解摄影的实践主体——摄影师。而摄影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形式, 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摄影艺术佳作, 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 又能够推动摄影艺术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摄影师作为时代的记录者, 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 其思想情感、生活经历、审美思想和艺术追求必然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民族精神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 他们的作品会流露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而且, 随着时代的变迁, 摄影家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19世纪中期, 摄影家为了跻身艺术的殿堂, 受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和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崇尚“新古典绘画风格”和“印象派绘画风格”。20世纪初, 受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摄影家们一部分追求层次丰富、纹理清晰的“纯粹摄影”, 一部分人沉湎于“自我表现”的“达达主义摄影”、“未来派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等, 这些思想背离了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

摄影师, 作为艺术生产的主体, 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反映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和主观感受。因此, 了解摄影师的主体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创作中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 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 摄影师的主体性主导着整个摄影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摄影师们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去构思、深化主题, 并进行后期的制作等工作。此外, 摄影师的主体特性还贯穿于整个审美心理过程, 包括有意识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自由地联想和发挥, 并通过摄影艺术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其次, 在摄影师自主创作方面, 也遵循着独立自主的创作原则, 不受外界特别是功利目的的干扰, 反之, 则会降低摄影创作的质量, 其创作也会陷入俗套。与此同时, 摄影师只有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整个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摆脱被动, 能动地去反映摄影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把握摄影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方面, 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去反映外部世界, 表现自我。

再者, 摄影师不仅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还应具备一种“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创造意识”促使摄影师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知。摄影师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过意识的创造性改造后, 其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已经成为审美意识的外壳, 也正是由于摄影师的这种创造意识, 摄影才不断升华为艺术。而摄影师的“创新意识”是摄影家主体特性的另一表现, 这种创新意识推动其超越前人、同时代人以及自我。艺术贵在创新, 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意识, 才促使摄影家不断去发现, 不断提升自己, 营造新的艺术风格, 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表现新的思想情感。客观世界的变化, 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多姿多彩, 同时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元素, 这些新事物促使摄影师打破传统, 突破旧有的模式去表现新的内容, 展现新的事物。

最后, 在表现自我的主体意识方面, 摄影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何为表现自我?“表现自我”, 即表现一个人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而这种感受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方式。摄影艺术作品中的自我, 是摄影师的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合二为一的自我。自我表现要求摄影师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的有机统一, 而不仅仅是摄影师个人的自我表现。

世界在变化, 时代在进步, 摄影艺术也在不断适应这个世界, 不断提升、发展自己, 摄影师的创作也更具时代特色。如何在这个变化万千、艺术大发展的世界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出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是每个摄影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摄影师自身创作实例比较与分析

在摄影发展的经典时代里, 韦斯顿以其作品的多彩独创、亚当斯以其作品的精湛恢弘, 为摄影史增添了不可抹去的光辉;韦斯顿开创的“视觉摄影”, 亚当斯创立的“区级系统”, 产生了超越时代的巨大影响。

1. 隐喻性静物到人体的视觉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

爱德华·韦斯顿的作品皆是从身边的平凡题材入手, 专注地体察、领悟事物自身独有的存在方式和构成形式, 以自己纯正、精湛而又一丝不苟的摄影手法加以表现, 捕捉事物瞬间呈现出的内在本质之美, 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非凡作品, 确立了其一流现代摄影家的名声。《青椒30号》的拍摄对象虽是平凡的蔬菜, 而在韦斯顿镜头下的青椒却散发着一种近乎陌生、抽象莫名的视觉美感, 将青椒柔滑细腻的表皮与纹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达到了“寻常题材非寻常化”的效果。当然, 韦斯顿的才华不仅表现在这些隐喻性静物方面, 他的人体摄影也同样别具一格。拍摄于1936年的《女人体》是确立韦斯顿人体摄影巨匠地位的经典之作, 片中以交叉叠加的四肢以及低埋的头部构成人体的整体, 这种不寻常的构成体现了韦斯顿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幅作品以一种对生命的绝对诠释而成为人体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创作天赋及重大贡献使他被世人评价为“摄影界的毕加索”, 他开拓的摄影视觉作为观察体悟世界的一种新方式, 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进程和文化视野。

2. 由黑白魔力到彩色失败的风光摄影大家安塞尔·亚当斯

美国风光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被尊崇为20世纪最卓越的风景摄影家, 集摄影教育家、作家、自然保护先驱于一身, 被称为美国摄界诞生的国家英雄。在他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拍摄了大量闻名世界的作品,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宝贵财产。作为风光摄影名家, 亚当斯已经傲然独立在摄影领域, 他将一个音乐家的文化素养融入黑白风光摄影中, 使作品的内涵超出一般的风光表现, 他的作品以丰富绝伦的影调层次和纤毫毕露的细节超越物质本身, 作品充满着对自然、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 其黑白风光摄影作品已然达到最高点。然而, 他的彩色风光摄影却与他的黑白摄影成就无法相提并论, 其彩色摄影作品过分强调色彩的单纯性, 而忽略了色彩与线条、形状、影调以及质感等方面的依存关系, 使得画面平淡无奇。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即黑白与彩色摄影, 各自有不同的技术及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拍黑白艺术的方式来从事彩色摄影拍摄, 也不能以彩色摄影的方式来创作黑白艺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摄影作品创作的各个方面如东西方创作风格、历史上同类创作异同、摄影师师承关系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与比较, 发现隐藏的规律及创作发展的轨迹,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由此可见, 比较分析法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摄影作品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摄影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社会的发展, 各类艺术的交融, 以及各种摄影类型的摄影艺术佳作将会给人们带来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顾铮.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3

[2][英]弗里德.美学与摄影[M].王升才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

[3]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比较赏析 篇9

所谓翻译赏析,就是在几个译本的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优缺点,读者读后便知道翻译质量的好与劣,同时,译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翻译赏析的佳作不胜枚举,总的来说,翻译赏析分成四个步骤,也即“精选译作”、“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品鉴入微”,做好一篇译文赏析,这四步缺一不可。然而,不同文体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区别,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文本选自于《英语广场》,为Ashley Mateo所著。《英语广场》系为广大初中级英语学习者量身定做,以“轻松读原作,快乐学英文”为出刊宗旨的英语杂志。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将现有的两个汉译版本进行比较赏析,研究这两个版本各自的优、劣之处及其所使用的策略和技巧。

2 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她所说的“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功能目的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赖斯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目的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努力与原文对等,在等值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ie)。她根据翻译行为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同时她还强调翻译行为应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中考虑。在弗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目的论,她视翻译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复杂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包括发起人、组织者、原作、译者、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除此之外,另外一位德国著名学者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模式。(魏志荣、凌薇,2008)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最重要的是目的性原则,其次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后两个原则都要服从于目的性原则。

译文的目标读者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等一些初、中级英语读者,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阅读水平、接受能力,而且也要考虑这些人群的年龄、心理特点。考虑到这些因素产出的译文,必定会深受读者的青睐。因此,使用目的论的翻译理论来指导这篇翻译赏析是毋庸置疑的。

3 目的论在翻译赏析中的指导

目的论遵循三个原则,也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

(1)目的性原则。目的论认为目的性法则是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常说的结果决定方法。

(2)连贯性法则。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主要是指翻译出来的译文要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这里连贯性法则主要强调译文的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可读性及其交际意义。

(3)忠实性法则。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主要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语际的连贯,即通常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当目的论特别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马万平,2010)

翻译策略的选择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实际工作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可能多种多样。但是自古以来的种种翻译策略却又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归化式”策略和“异化式”策略(Baker,1998;许钧、穆雷,2009)。翻译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法等等,还有更为具体的转换主语、转换词性、转换语态、加注、增译、省略、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译者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翻译目的、目标文本的使用意图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量体裁衣,才能产出更佳的译文。

下面将主要以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使用为依据,运用具体例子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赏析。首先是目的性原则:

原文:Like when she recently tweeted,“Off to bed:)”and by that I mean to tumblr for seven hours!

译文1:就拿她最近在推特网上发表“下线上床睡觉”的微博为例,她可以连续玩微博七个小时。

译文2:最近一次微博互动中,她一直聊到“洗了睡:)”。这意味着她连续7小时在线,是不折不扣的微博控。(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6)

译文1基本译出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平淡无奇,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读者群的阅读期望,而这本杂志就是为其量身定做的。译文2则不然,从“微博控”一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控”是时下一些青少年较为常用的网络用语,增译出“不折不扣的微博控”不仅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着实抓住了读者的心理特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更易与其产生共鸣。因此,译文2更胜一筹。另外,“洗了睡:)”的表达源于武汉俚语,往往用来自嘲和自我调侃(玩完),这里抛弃了该词的贬义色彩,用法上的逆袭使得语言更为俏皮,也符合主人翁幽默的个性。

此外,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例子:

原文:But I have that on a scale of a bajillion,and I can’t ask anyone to take anything down.It’s all superfi cial,so I try to remind myself that it’s not what matters in life.

译文1:我的照片拍得不好的也有无数张,当然我也无法把他们一一拆掉,这样做是肤浅的,所以我提醒我自己那些无关紧要。

译文2:但是我的陋照巨多,没办法让人帮我一一撤掉。这是肤浅的行为,所以我努力提醒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8)

“Bajillion”原本就是一个网络新词,意为“数量庞大”,译文1简单处理为“无数”,而译文2十分明智地处理为“巨多”,这是一句相对应的网络流行语。另外,关于“not what matters in life”,译文1译为“无关紧要”,而译文2则译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由于这是采访稿,较为口语化,因此译文也应口语化,译为“没什么大不了”更为合理。

其次是忠实性原则:

原文:She never had a problem waltzing in to meet casting agents and showing off her fun personality and talent—she even scored a role on Broadway at 15.

译文1:她在试镜时,即使是即兴起舞也从没问题,同时也不忘展现自己幽默的个性和惊人的天赋——甚至在15岁时,就获得在百老汇表演的资格。

译文2:即使当着演出代理商的面,也从来无拘无束,幽默个性和表演天分展露无遗——15岁时,她就在百老汇获演角色。(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6)

“never have a problem waltzing in”意为“做事轻松自如”,译文1具体化为“即兴起舞也没有问题”,有蒙混过关之嫌,意思不够精准;而译文2处理为“从来无拘无束”,意思不但精准无误,而且还写出了爱莉安娜气定神闲,从容面对高超的心理素质。无疑译文2才是最贴切的译文。

此外,还有一处亦是如此,例如:

原文:After all,she says she doesn’t want to start drama—she’s moved on.

译文1:毕竟,她说了她不想从事演艺事业,而且她很快走了出来,继续前进。

译文2:毕竟,她说不愿意节外生枝——并很快转移了话题。(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7)

“start drama”、“moved on”在这个语境中,分别意为:“节外生枝”、“转移”,译文2处理恰当,而译文1则违背了忠实性原则,且不符合上下文语境。

再次是具体翻译策略的巧妙运用。翻译要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策略和方法的使用是否妥当,亦是翻译的比较赏析必须考虑的因素。下面将从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举例说明:

原文:I look like I’ve got a stick up my butt because I’m so nervous and stiff.It scares me that people are going to look at those pictures and judge me.

译文1:我很紧张,整个人很僵硬,所以坐立不安。我害怕人们会看到我的照片,指指点点。

译文2:我看起来像臀部支着一根棍子,全身紧张僵硬。想到人们看着我的照片,对我评头品足,我就发怵。(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8)

对于“got a stick up my butt”,译文1采取意译的方法,译为“整个人很僵硬”;而译文2则采取了直译方法,直接译为“像臀部支着一根棍子”,更加形象地描写出了爱莉安娜的身体的僵硬和心理的紧张。相反,有些地方则需要意译,例如:

原文:I used to struggle for approval.I believed that what other people thought of me was who I am.

译文1:我也曾经挣扎着,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以前觉得别人眼里的我就是真的我。

译文2:我曾经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挣扎不已;认为自己的形象取决于别人怎么看我。(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8)

原文的“what other people thought of me was who I am”,译文1采取直译的方法,译为“别人眼里的我就是真的我”,完全贴合原文,稍显生硬;译文2则采取意译的方法,译为“自己的形象取决于别人怎么看我”,意思表达准确无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当然,还有其它方法在译文中的体现,如:

原文:With some celebs,it’s hard to tell if it’s really them tweeting or if it’s their publicists writing fake posts to make them look good.

译文1:我们很难分辨推特网上发的一些名人微博真的是他们自己发的,还是他们的经纪人在发表一些表面的消息,让他们看上去一切安好。

译文2:某些名人微博究竟是本人发布还是代理人出于粉饰需要而捉刀,真假难辨。(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5)

此处就涉及到了转换主语方法的使用。原文是用“it”作为形式主语,经过比较,不难发现译文1的主语转换成了“我们”,处理稍偏主观;而译文2的主语是发微博的整件事情,不但恰好突出了原文所要强调的有些明星的微博是假的,但是爱莉安娜的微博却不是假的,而且符合汉语的话题结构的表达方式。

另外,关于目标语应符合汉语的话题结构,还有一个例子:

原文:Every day,I feel like I’m a step closer to being who I’m supposed to b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译文1:我以前觉得别人眼里的我就是真的我。现在,我觉得离我下辈子要做的那个真我又近了一步。

译文2:现在的我,感觉每天在朝着我人生的目标一步步接近,这是我余生的追求。(英语广场(美文),2014(1-2):118)

译文1句子的表达,不仅不符合汉语话题结构的方式,译文直白,还稍显冗长;译文2不仅表达简洁精练,而且符合汉语句子的话题结构的表达方式,把现在的自己每天接近自己做人的目标作为话题,再说这是自己余生的目标。

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还有很多例子,囿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赘述。

4 结语

运用目的论作为指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才能产出一篇优秀的译文,同理,在做译文的比较赏析时,亦是如此。要想做好一篇译文赏析,必须选择合适理论指导,熟练地掌握各种翻译技巧,细致入微地品鉴。最后,在这长期的细斟慢酌之中,不仅会使个人的翻译欣赏水平突飞猛进,而且会使翻译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Ashley,Mateo.Ariana Grande:The Dream Seeker[J].英语广场(美文),2014(1-2).

[2]Christiane,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Peter,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马万平.析汉斯·费米尔的目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版),2010(3).

[5]孙致礼.文化与翻译[A].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6-359.

[6]魏志荣,凌薇.“目的论”关照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比较赏析 篇10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 是时政局动荡, 不少文人墨客远离尘世, 寄情山水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这似乎成了当时高洁傲岸文化人的一种时尚。陶弘景也不例外, 他的《答谢中书书》便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写成的。首先, 作者用“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来作为文章开头引出话题, 开门见山, 提纲挈领;接着,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高峰”“清流”“石壁”“翠竹”等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秀美的山水图: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 山涧的河水清澈见底, 斑斓多姿的石壁交相辉映, 满山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紧接着, 作者再用“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一系列词语, 把早晨白雾将要消散

的时候传来声声猿猴群鸟的啼叫, 夕阳西下之时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的各种不同景象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陶弘景陶醉其中, 其乐无穷, 说它是“欲界之仙都”这就不足为怪了;最后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收尾, 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不追名逐利、安贫乐道的文化人太少太少了。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 看似突兀, 实则耐人寻味。

苏轼为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 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诗词对后世都很有影响。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公元1083年, 为作者被贬官黄州时所作。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远离朝廷, 心情抑郁, 悲凉失意, 《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说即是诗人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文章开头, 交代了夜游承天寺的缘由:月色入户, 夜不能寐, 于是找张怀民同游;接着,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月光下承天寺的美好景致:月光照在庭院中, 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院中竹和松柏的影子, 一如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宛若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两个有着共同遭遇的人漫步在如此幽静的夜色之中, 或举头望月, 或低头沉思, 心中多少委屈, 无从诉说, 也无需诉说, 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人特有的一种心灵默契;最后, 作者发出感叹:哪一个晚上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闲人”一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 但是被一贬再贬, 流落黄州, 几多无奈深藏于内心深处, 真是有口难言, 一言难尽。

比较赏析 篇11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梦》是一首无韵的《离骚》,也是一部“说”家之绝唱。《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主要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就英语译本来看,在霍克斯、闵福德和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之前的翻译都是节译。《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程(刘士聪2004:1-3)。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音美”、“意美”和“形美”(柏钧、李梓、彭志瑛、俞洋、张映先2004)。

2 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咏月诗》其一的比较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作过的咏月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1)

The moon hangs in mid-sky,cold is the night;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But traveller,sick at heart,cannot bear the sight.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Its bright splendou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杨宪益译)

(2)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Hawkes译)

原诗中“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描绘了月挂当空夜色清冷格外寒,月光皎洁盈满无亏分外圆。霍译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理解有误,但是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实现了“形美”。杨译The moon hangs in mid-sky,cold is the night/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两个尾韵(阳性韵)“night/light”使译文富于音美。而且杨译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达到了“形美”效果。“limpid white”准确地描绘出了月光的皎洁,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渲染了美好夜晚的气氛,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第二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意思是诗人兴致勃发观赏细体验,旅客异乡思亲睹月不忍观。霍译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基本忠实地表达了原诗的含义,但是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表达平铺直叙、直白无味;在修辞方法方面运用平行结构,再现“形美”。杨译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But traveller,sick at heart,cannot bear the sight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兴致勃发想要观赏的情境,带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动觉效果。原诗第三联“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描绘了仿佛玉镜悬挂于翡翠楼边,好像冰盘托起外边珍珠帘。霍译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理解有误;但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完美地达到了“形美”。杨译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emerald pavilion”、“a disc of ice”、“pearl screen”用词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jade/displayed”构成尾韵,富于音美。原诗第四联“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意思是明月良宵哪需点灯燃银烛,晴空灿烂映照着雕槛画栏。霍译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理解有误;但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尾韵(阳性韵)“night/light”使译文富于音美。杨译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Its bright splendou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silvery candles”、“painted balustrade”用词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night/bright”构成尾韵,富于音美。

3 结论

忠实于原诗内容方面杨宪益的译文更胜一筹,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境地。从整体而言,两家译文都保持了原诗的八句格式和固有的平仄韵律,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形成了很强的乐感;对比二种译文,霍克斯的译文中平行结构修辞方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更好地达到了“形美”效果。就“音美”而言,两家译文都达到了效果。从整体来看,杨宪益的译文中night light/sight/night,jade/displayed/balustrade和霍克斯的译文中bright/white/night/light,sky/eye/high两对尾韵,何等悦耳!通过对“红诗”英译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到诗歌翻译的难度。通过对两家英文译本中语言、美学的比读和赏析,笔者对诗歌翻译理论和诗歌英译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柏钧,李梓,彭志瑛,俞洋,张映先.古诗英译在《红楼梦》中的审美再现[C].《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2004.

[2]刘士聪.红楼梦[C].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文本摘要下一篇:调查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