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2024-06-09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精选12篇)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 以其精练的语言, 丰富的想象, 真挚的情愫, 传唱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语文教育要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中国古诗词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所以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 学习优秀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更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 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染, 提升人生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通过诵读、鉴赏古诗词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进行品德教育。

一、感受诗意, 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 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涵的意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感情沉郁, 感受颇为不易。为此, 教学“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 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钢琴曲《黄河颂》的VCD片。那雄浑的音乐, 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 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 让学生感动。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 学生再经过反复吟诵, 他们的情感得到激发, 诗句朗诵自然大气磅礴。

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而写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 是作者心血的凝练。而我们读者, 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涵的境界, 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 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 读透了, 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程度。同时, 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一定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 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教师的配乐范读, 投影打出的画面, 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 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 不仅使学生入情入境, 充分地展开了想象,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诗歌,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古诗文在创作过程中, 不但讲究韵律美, 还十分强调意境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体验诗人的感情, 诗情画意地品析古诗。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碟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 一叶扁舟在长江之渡口将要远行, 船头的诗人却怎么也不肯进舱, 一次次的抱拳施礼告别, 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 举起的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 分别保重的话语却哽咽在喉咙中……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与此同时, 教师以读为本, 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 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学习理解地读, 投入感情地读, 配画加上动作地读,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直至会背诵, 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 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 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 重现了群体活动, 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品味想象, 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 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 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法”

让学生读全诗, 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 能让他们在认识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 古诗文的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 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景、环境、内心活动等。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 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不同。陆游的词忧伤憔悴, 音调低沉;李白则充满希望、信心和乐观情绪, 意境和色调, 迥然不同。把这些点拨到位, 比单纯讲陆游的诗, 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 大量诵读古诗词, 不但能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的见解, 可以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 净化童心。同时,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 发展了能力, 提高了文化素养。

摘要:诵读古诗词, 不但能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能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 净化童心, 在儿童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本文就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展开讨论。

关键词: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北京:学出版社, 2004.

[2]剑张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钟为康.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2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提高为宗旨,以新课标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切实解决师生在赏析古诗词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日益席卷各地,各国的民族文化也都变换不同的方式融入其中。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非常重要。但同时古诗文因为离我们时代较为久远,要读懂它并不容易,面对陌生化的语言,学生往往也无从下手,而且古诗文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文有相当难度,尤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面对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而且,课改的全面实施也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课题背景及界定

1、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2、当前古典诗歌教学中,过分重视字词注释和简单吟诵,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滥用,导致教学方法的迷失,把一首首充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代诗歌支离破碎了。

3、古典诗词是最灿烂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诗经开始,唐诗、宋词、元曲,无数诗人骚客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铭心感悟宣泄在字里行间。诗歌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结晶,是生命的载体。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融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于一体,是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4、古典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开拓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古典诗文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它们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砺志怡情、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学习古诗赏析是开发智力,丰富词汇,掌握知识,提高语言修养的最好途径。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6.课题的界定。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诗词赏析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进行鉴赏。其中,“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手法”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从而达到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①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引作用;②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③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④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成。

具体目标:注重学生“审美、情操和价值观”的启发和培养,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涵泳,接受审美欣赏、情感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增进对祖国文化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研究内容:

(1)通过对我校师生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困惑。

(2)征求了学生及教师对古诗词学习和教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应对策略,以课堂为阵地,探索一套新的适应课改理念的有效的诗词赏析方法。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观看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录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

(4)在校园里组建了“诗词社”,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和赏析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古典诗词爱好者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契机。

A、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B、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C、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D、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尤其是在中华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诗词诵读大赛,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E、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5)结合与学生个别访谈中了解到的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原因,以语文课堂和晨读课堂为阵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摸索不同的古诗词赏析模式与方法,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教学实践,并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3、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4、研究过程:

(一)成立课题小组,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2017.09)

申请课题后,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确定了立项课题的名称及具体的负责人,并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的内容,并研讨了课题方案: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方案制定后,各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古诗词赏析方法的相关资料,确保课题研究内容充实,及顺利完成。并在此时撰写了开题报告,研究了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范围、方向、内涵,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及任务。

(二)开展调查研究(2017.10------2018.06)(1)走进课堂,实际了解

首先,我们的重点任务是:走进课堂了解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学生是否能掌握一些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这期间,我们语文组组织了一轮以“古诗词赏析”为主题的讲听评课活动,一共听了7位老师的课。了解我校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2)调查问卷阶段

根据前一个阶段听课的情况,我初步制定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各位语文教师商议并进行详实的制定及修改,内容充实,面广,很有针对性。制定好后印刷并发给学生,对七、八、九年级九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明确了方向。

(3)举办“朗诵”“征文”比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便于古诗词教学,我们语文组在各年级学生中举办了一次“古诗文朗诵汇报”活动和“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征文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兴趣浓厚。

(4)分工协作、分类编写 古诗词内容较多,各位负责教师分工协作,分类归纳讲授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做好实验课例、课件、论文等研究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定期研讨、交流;根据各人负责的的内容,组内讨论,修改,再编写;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

1.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开放式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扩大了学生活动与交流的空间。而且由于师生间的互动,使教与学呈现出开放、可控、有序的整体态势。把教师的激励、组织、指导作用和教学过程中的定向、行为、反馈的机智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主引”与“主体”的结合得到了最佳体现。实现整体优化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和谐共振的有效机制。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古诗文教学教学模式。

2.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的解题能力。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热情。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得体会到古诗文的丰富内涵,古诗文阅读能力也自然随着提升;同时让学生明确在高考中古诗文考察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古诗文解题方法,建立正确的答题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解题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题对古诗文教学进行提升,将其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的文章富有内涵、富有文采。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我们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所涉及的深度还可以再深挖,现阶段还只是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还没有上升到达到推广实施的高度。而且研究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很多方面都有待于继续进行更深的研究。

2、由于科研水平有限,在研究中很难做到宏观协调把握各种研究资料和数据,对课题的感悟往往较多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好多经验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希望的得到专家推荐的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学习消化,以资借鉴。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所提升。

3、由于平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课时限制,对学生古诗词学习诵读平台不足的问题,以组建诗词社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阅读和诵读及赏析活动。从而在获得更多诗词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古诗词赏析方法。

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篇3

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并不难。只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就能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每一首古典诗词,都会给读者交代一些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动作和感情等。在学习欣赏时,若能抓住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词内涵。具体来说,可以从意境、情怀和哲理等方面入手。

一、从题目和作者出发,把握诗词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古典诗词,在题目中就已经显示了意境。在题目中,有概括内容的,有提示线索的,也有表示情感的。同时,诗词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都会在诗词中烙上印记。借助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风格流派等材料,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意境。

例如,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目中石灰之洁白,暗示了作者高风亮节的品质。惟有爱国将领之身份,才有“粉身碎骨浑不怕”之精神。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与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再如,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将惜别之情、关切之心表露无遗。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唯见遥空断雁;北风呼啸,大雪纷纷,送别知心朋友;狂风暴雪,寒之透骨;友人别离,痛之揪心。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不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德有才之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给友人以温暖和振奋!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用希望以激励和安慰。

二、从关键词汇出发,感受诗词情怀

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谐的韵律,是古典诗词的特点。诗词,离不开一个情字。学习欣赏古典诗词,要从关键词汇出发,并以此为主线,把握和感受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怀。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的关键词汇,就是一个字“喜”。在领悟诗词的真情实意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诗中从所听写到所见,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炼。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三、从诗词全文出发,领悟诗词哲理

古诗词以精炼生动且有节奏韵律的语言,表述了深刻的意境,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不仅如此,诗歌中还饱含着丰富的哲理。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内涵,把握和领悟诗词中的哲理。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前两句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在这画面里饱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宏大的气势。壮丽的画面,令人振奋,令人激动。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诗人在后两句中,揭示了一个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到更多、更美、更加壮阔的画面,就需要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在“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情怀和哲理等之外。还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显示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展现诗词中表述的情景和画面。进一步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深化情境、取精摄魂的教学效果。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都有悟性与灵性,对于古典诗词都具有一定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只要教师们引导得法,学生们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赏古典诗词,并能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4

一、古诗词赏析及其技巧

中国古代的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词语使用的精练, 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学习的无非就是两大类:一是写作背景与情感表达。如杜甫《登岳阳楼》描写的家国多难之背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壮志未酬却已衰老的叹息之感等。二是写作手法及特点。如情感表达的方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抒情等。这两大类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一些赏析技巧来快速学习。

古诗词教学, 首先要学生掌握的是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如读诗先读标题, 让学生意识到诗词的题目就是该诗词的眼睛, 引导学生快速抓住诗词的关键内容, 直击诗词的写作背景、叙述内容、情感内容及写作手法等。又如, 在诗词中找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或食物, 从而理解该诗词要读者读懂的意境;多让学生注意诗词的开头与结尾, 这些通常是诗词主旨表述与情感表达的关键部分, 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词的情感内容与背景知识。古诗词赏析的技巧并不复杂, 可在教学中逐渐渗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二、赏析式教学的几个方法

若是一味地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技巧, 学生未必会对这机械的赏析过程感兴趣。因此, 在教授赏析技巧的基础上, 还要辅以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1. 意象教学法

意象教学法, 即在一首诗中找出重点意象, 并分析此意象在该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看看其他诗词中是否含有此意象的诗句, 研究其异同, 最后总结出该意象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意义。如“柳”意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 这一意象出现了将近30次, 在《全唐诗》中, 咏柳诗达400首之多。虽然意象相同, 但每首诗词都有其精妙之处, 把柳各方面的属性通过不同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依附着这些意象, 又有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衍生出来。

意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同一意象时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 扩大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就能拓宽自学古诗词的道路。

2. 人物评价法

在与学生课后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 除了言情、科幻小说外, 初中生还喜欢读人物传记。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在古诗词赏析课上采用了人物评价教学法, 让学生自由地畅谈对诗人的看法。

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一诗前, 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及通过各种渠道 (如问家长或教师眼中的曹操是怎么样的人, 网络搜索, 读其人物传记或诗歌等) 来了解诗人。在教学前, 让学生说一说他个人了解到的曹操, 再猜测该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学习了诗歌后, 再对诗人曹操的性格及思想品德作讨论并评价。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过后,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 进一步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设身处于诗人写诗时的情境, 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赏析古诗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关于诗词的深刻领悟, 想要激发、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不难了。

3. 绘图临境法

笔者认为, 诗、画本应为一体, 吟诵优美的诗词, 能让人联想到绝美的图画。通常吟诵了诗词后, 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相关联的图画, 可让学生把它画出来, 再解说图画, 这正是学生对于诗词的最初理解。

赏析诗词的过程难免枯燥, 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解说能力, 让学生画出图画, 解说图画, 创设一种如同临于诗歌之境的情境, 学生也富有诗情画意一回。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能相对集中, 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这就是绘画临境法的作用。

不仅仅是绘图,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及音乐,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这比苍白的语言解析效果好很多。

小学古诗赏析:示儿 篇5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 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 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 ,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 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 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 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 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 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注释】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某些版本为元:本来;原来。在冀教版小学课本中,印为“原”应为“元 ”。(附:“元”同“原”)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 州(《禹贡》)。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头。乃:你,你的

元:原来

但:但是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世间一切就与我无关了,死去时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 统一。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 的父亲。

【欣赏】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 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 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 ,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 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 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6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注释——开启古诗词鉴赏的钥匙,让我们灵活运用注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从注释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准确解答各类古诗词赏析题。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7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赏析,实践,思考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课改的教学方向。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诗歌注重形象思维,重在陶冶性情,熏陶感染,扩展想象,好的作品能引起大家共鸣,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别、历史环境的局限、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教师教学上的指引不足,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较为低下,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赏析能力呢?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局势,当时的主流思想、价值观,作者的经历等,都会对他产生影响,随之会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通过扬州战前和战后的强烈对比,间接评价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反映了诗人厌战的思想。从此例可以看出,知人论世,联系现实,是理解思想内容的不二法门。

二、打破常规,学会鉴赏

1.赏“好词”

古诗词,语言精炼,字字珠玑。诗人注重锤字炼句。学生要欣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就要把握关键字词,领会用字词的妙处,体会其准确、传神,揣摩其富有的韵味、意味。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上”字使人仿佛感觉到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又如: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些字,在赏析时需要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一般赏“好词”时可以从词性、修辞等方面入手。

2.赏“佳句”

抓住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对偶句等进行赏析,主要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时而尾联却一笔宕开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不朽名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国家不惜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又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3.赏“思想感情”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情感体味是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题材看古诗,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归园田居》,一般不差。又如《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静夜思》,大体可以。

其次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这样的诗一般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次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书愤》中的“愤”,《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最喜小儿无赖”的“喜”等。又如《静夜思》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思”,另外“霜”“明月”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古诗词情感,为了表达精确,还可以积累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赏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有备无患。

4.赏“技巧风格”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抒情指诗人看到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时有所感触,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到此景此物中,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景物或场景的描写刻画,间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此外还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则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表达比较含蓄。

此外,阅读古诗词还要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用典、烘托、虚实、象征、铺垫、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学生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来体味古诗词的韵味和修辞美。

三、抓住节奏,感受韵感

诗而歌之,诗词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平仄结构、顶针结构———无不使得诗词极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整首叙事长诗一气呵成,犹如琵琶演奏一般,韵律部分往往是由诗词中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体现着感情起伏变化的关键词语构成的。体会其节奏、韵律美,是深入体会诗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如画的诗词 篇8

一、初步感知诗情画意

对于初学赏析诗文的学生, 应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学习积累, 从简约的文字中把一块块拼图找出来, 而后再拼起来, 这样他们对诗情画意便会有初步的感知。这个阶段老师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展开太多的联想和引申, 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即可, 否则会欲速不达。

以引导初学者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为课例。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块拼图:“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在深秋时节, 毛泽东独自一个人站在湘江之畔的橘子洲上, 看着湘江水, 奔腾不息的向北流去, 凝望沉思。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远处的岳麓山上是层层叠叠、漫山遍野红如火的秋林。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眼前是秋水澄澈, 秋江碧波, 脚下的湘江, 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 如碧绿的翡翠, 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 千帆竞发, 百舸争渡。仰视:“鹰击长空”, 万里无云的秋空中是雄鹰展翅, 自由翱翔。俯瞰:“鱼翔浅底”, 清澈见底的江里, 鱼群摆动鳍尾, 任意遨游。然后我们把这五个拼图拼成一幅画, 就可以看到一幅立体的秋水长天、寥廓万里、绚丽多彩、动静结合、生机勃勃的江南秋景图, 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 (李白) , “咫尺应须论万里” (杜甫) 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再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更是充满诗情画意。解读时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把以下拼图先找出来:阳光普照, 水碧山青, 草木复苏, 万象更新。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土潮湿而松软,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 衔泥筑巢, 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 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 恬然静睡, 羡煞旁人。而后再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来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背景, 接着再加进繁忙的飞燕, 闲适的鸳鸯, 这样一幅阳光和煦、春意萌动、春光旖旎、生机勃勃、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就出来了。引导初学者解读此诗, 只要学生能感悟出杜甫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秀美的成都草堂周围环境的喜爱之情, 能把春色图拼出来即可。总之, 第一阶段由于学生初学赏析, 无需要求他们展开太多的联想, 关键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悟出画来, 把整幅画面拼出来, 对诗情画意有初步感知即可。

二、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学生对诗文的初步感知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之后, 就要告知他们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拼图上, 而要更加灵气地解读诗文, 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中, 引导学生透过简约的诗文, 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 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生的喜怒哀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描绘羁旅游子的极品佳作, 是对诗如画的最好诠释。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更誉它“纯是天籁”, 并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而它是教学生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的绝佳课例。

全诗前三句只有九个简单独立的名词, 即九块拼图, 如果只是把它简单地排列组合在最后一句的大背景中, 构成一幅图画, 那还只是初步的感知, 还不是灵气地创设出的诗情画意。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生活积累, 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融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去创设。我觉得像以下这么解读就属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要想象出:在一颗苍老干枯的树上, 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蔓。黄昏时分的乌鸦站在树上哀鸣着, 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 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 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 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 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 那么, 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 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 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单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 蹒跚地走在羊肠古道上。第四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 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 从田间, 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 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 也飘出了袅袅炊烟, 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 小桥人家, 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 浪迹天涯, 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总之, 如此解读, 想象的翅膀就会为每一个同学创设出一幅幅充满灵气的、融进自己个性及人生感悟的图画来。

如果说从诗中悟出画来是量的积累, 那么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就是质的变化。是融入了自己人生感悟的再创造。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从诗中悟出画拼成图的基础上, 学会创设诗情画意, 那我们的诗文课就将充满悟性与灵气, 就将由量变到质变。

三、在创设诗情画意中体悟主旨的升华

诗言情、诗言志, 我们读诗不但要感其情, 更要明其志。读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 这时要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 体悟其主旨的升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作为解读的课例, 诗的前两句就可以创设出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白日依山尽”是诗人看到落日衔山的“白日”奇景。“黄河入海流”的入海的“黄河”, 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 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景。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 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而黄河入海而流, 却是一种永恒的律动, 它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的“定格”, 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而是一副灵动的山水画。

解读至此, 我们应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 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语极平直, 然视野开阔, 胸怀宽广, 意蕴深远, 余韵无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 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 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哲理性的意蕴。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从而使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和谐统一, 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如果学生能在初步感知与创设诗情画意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悟那在诗情画意中升华了的主旨, 那么我们学生的心灵就将在诗情画意美的陶冶中得到净化。

四、简约而不简单

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算是对诗文特性的最经典的解读。诗文从字数上看, 是最简约的, 所体现的是:浓缩的是精华, 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然而意蕴上来讲并不简单, 因为诗如画。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9

一 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

目前并没有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广告学专业教材, 因此在教材的选定上, 就只有选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做出调整, 以教材为基本框架, 结合广告文案写作和中外广告史等相关广告课程, 增减教学内容。结合古代诗词的形式、修辞和深远的意境等作品的内容体现, 搜集大量的广告文案的优秀资料, 来挖掘广告文案创作的例证, 给学生以实例的启迪, 更好地把握古代诗词对于广告文案创作的影响。

1 韵律上

古诗词在韵律的运用上颇有建树, 这也正符合广告语琅琅上口的要求。在讲解诗词的押韵时, 结合广告文案的特点, 列举出“东西南北中, 好酒在张弓”、“武汉一枝花, 洁净千万家”等特殊声韵结构的作品;而在讲解诗词的声律平仄中, 搜集了某钟表店广告语“刻刻催人资警醒, 声声劝尔惜光阴”, 教授学生理解平仄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2修辞上

古诗词的修辞运用, 是现代广告文案写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可以使广告文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受到广告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在讲解到具体修辞方法中列举大量的广告语句, 给学生以创作的启迪。如在比喻的修辞中, 列举了婴儿鞋的广告标题“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舒适的儿童鞋”, 美加净的广告语“阳光下的绿荫”等;在讲解对偶的修辞中, 列举了“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天下文章可圈可点, 新华文摘可读可藏”等经典广告的例子。

3 意境上

王国维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和“造境”。在广告文案写作中, “有我之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赞叹, “无我之境”则是对品质、特征的客观描写;“写境”是对既定情境的再现, “造境”则是对某种感觉、理念、情境的创新营造。以迪比尔斯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为例, 之所以影响深远就在于其意境。钻石象征爱情, 爱情代表浪漫, 此句通过强调钻石的恒久性, 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了一种浪漫情境, 勾起了年轻男女的向往之情, 这种以“虚构之境”赋予产品更深一层的生命力与魅力的“造境”手法, 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 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

首先, 拓宽课程的教学思路, 拉伸诗词教学的广度。要将专业教育拓宽到素质教育层面, 结合广告文案创作人员的需求, 把对于文学知识的储备提升到文学素养的具备, 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操, 树立广告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广告文案写作人员, 应该拥有人文情怀, 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能被注意到的广告文案越来越少, 也使我们文案创作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此, 我们必须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创作出发自内心的实战作品, 在产品表现上抒发我们的人文情怀。

其次, 在诗词的讲授深度上, 要增加广告这一维度, 教会学生知识的移花接木。培养学生将诗词转换成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创意的触媒, 将诗词的创作方式, 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 古诗今用, 巧妙地表现产品的诉求。例如, 在诗词的表现方式中, 老师结合现代对于诗词的转化, 讲解了藏头诗的写法和具体的实例, 学生结合实际的策略单, 为碧生源减肥茶创作出来一则藏头诗形式的公益广告, “碧海蓝天独品茗, 生须晓知玲珑情。源得三千好身梦, 优时勿忘碧生赠。”巧妙地将品牌“碧生源”表现出来。

最后, 在诗词的讲授上, 要注重文体知识的介绍, 挖掘诗词中广告元素。诗词广告和对联广告, 在广告发展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证, 这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心理, 而在文人的参与下, 广告行业的作品有了内涵的提升, 如在杜牧的《江南春》中就有酒旗广告的缩影,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体现出酒旗广告的盛行, 也形成了当时酒旗入诗的特殊文化现象。而对联广告也有很多上乘之作, 如才子祝枝山游西湖归来, 见酒店人不多, 进店饮酒后问清缘由, 便奋笔写下一副对联“东不管, 西不管, 我管, 酒管;兴也罢, 衰也罢, 请罢喝罢。”从此酒店生意大有好转, 很多人都为这幅对联广告而来。可见, 诗词赏析的教学应该注重这些文体的讲解, 迎合中国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 创作出更多有效的广告文案作品。

三 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

为了更好地在古代诗词赏析课程中体现广告的特色, 除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精挑细选和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 探索行之有效教学方法也及其重要, 我们试着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即是指教师将实践活动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通过研究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和实践对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启示的研究进行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融入实践教学, 将作品的图形部分和文字部分进行分解, 根据视觉部分进行文案创作的训练。

2 搜集分享法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曾经说过, “创意的秘诀就在我的文件夹里”, 这就体现了资料积累对于广告人的重要性, 要想成为社会需要的广告文案创作人, 就要有足够的案例积累,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中, 布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搜集体现古诗词文案特色的广告案例, 建立各个行业的古诗词广告文案特色的案例资料汇编,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点评, 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分享心得。这一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创作前的资料积累, 为今后的诗词鉴赏和文案创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实战训练法

(1) 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 就是将项目通过教师的自身资源引入课堂, 和业界真实的企业进行合作, 为某个产品进行文案创意。在诗词赏析课程中, 我们就将“盼盼”食品的真实策略单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教学, 前期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讨, 确定表现的主题为健康、绿色和安全, 中期进行分组创作向企业提交创意简报, 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广告文案的写作。创作出了“盼绿色、盼健康、盼盼在行动”、“齐盼齐分享”、“美味留心间, 盼盼永相伴”等优秀的文案作品。这种强度大、压力大并有一定挑战性的企业项目实训, 能使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2) 模拟提案比稿。在广告活动中, 提案能力是每个广告人应该必备的能力, 做得好与不好, 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给广告主也是很关键的, 模拟提案比稿就是对于学生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教师寻找新近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案例, 学生模拟公司的职位进行分工, 独立以公司的形式完成案例, 最后老师以广告主的身份, 对大家的提案进行评析, 并选出最后的胜出者。我们在广告学2011级学生的诗词课堂中曾经将“碧生源”的案例引入课堂, 策略单要求必须运用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其进行创作, 体现东方文化的诉求。学生创作出“东方文化, 碧生好茶”的广告语, 并结合广告语创作出三幅系列的广告作品, 第一幅与《三国演义》结合, 标题为“人生似茶, 几番浓淡滋味;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第二幅与《西游记》结合, 标题为“品东方茶, 谈古今中外事;谈《西游记》, 晓人间天上情”, 第三幅与《红楼梦》结合, 标题为“一口碧生源, 源远流长;两回《红楼梦》, 梦断魂伤”。可以看出通过模拟提案比稿的形式, 在将诗词应用的同时, 也使学生的文案创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3) 专业比赛项目。我系广告学专业在2008年开始办学以来, 一直较为关注广告专业的广告赛事, 特别是金犊奖、学院奖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中获得奖项。在2010年和2011年获得奖项近10项, 都为平面作品。从2012年开始, 我们注重了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诗词赏析的课程改革中, 也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生获奖作品数目剧增, 近三年作品已超百件, 其中文案类获奖占三分之二, 特别是在2012年的金犊奖比赛中, 凭借“台儿庄的歌曲宣传创意”获得了金奖, 这是我省在金犊奖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专业比赛成为老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实战创作的最佳选择, 在2010级的诗词课堂教学中, 老师将金犊奖策略单带入课堂, 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了广告主, 郭林同学选取了“古城台儿庄”的宣传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文案标题为古城台儿庄, 正文内容为“一杆枪, 开启了新篇章, 从此后, 人见人将头昂, 一束光, 照亮, 人们心中的彷徨史勿忘, 夜思量, 人自强。台儿庄, 历经几多沧桑;连云港、游渔湾和浴场;石船舫, 康熙登岸题字回头望;台儿庄, 是我美丽故乡。一盏月, 高高挂在天上;看京杭, 船只来来往往;一束光, 洒在旧相识故人庄;一古巷, 美名扬, 万人唱;台儿庄, 历经几多辉煌;扶风堂, 有我最爱姑娘;天水堂, 建筑特色古韵自巧匠;台儿庄, 天下第一庄。”最后结合文案内容, 编成歌曲斩获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金奖。

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改革, 对于学生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在设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时, 应从专业的视角出发, 结合学生就业的需求,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戴永红.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 2011 (7) .

[2]刘喜广, 刘兴亚.试论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广告文案创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9) .

古诗词赏析与写作的探究 篇10

一、我先在两个班的“学习园地”中布置了“唐风秦韵”专刊:以借景抒情的佳作为主, 再配以图画。在课前的演讲中, 请爱好古诗词的学生介绍他们喜爱的诗人、词人, 赏析他们喜爱的作品, 并鼓励学生在介绍和赏析中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有的学生在演讲中使用了flash动画, 或幻灯片, 有的学生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古代诗词, 还有的学生配以优美的乐曲或以古诗词为歌词填充流行乐曲。将文字、图画、音乐巧妙融为一体, 使学生们陶醉其中。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 有关古诗词的知识点也不胜枚举。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若选择的知识点要求太高, 则会力不从心, 继而索然无味。因此, 选择的知识点一定要与他们的能力相吻合。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 抒情、言志的作品居多。诗人、词人经常借助某一些客观景物 (即意象) 来抒情、言志。若能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就能把握诗词的中心。于是, 我选择了分析古诗词意象这个知识点。

随后, 我以《春江花月夜》为课题, 设计了一堂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的诗词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 我分别选择了一些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名作, 通过这些典例让学生慢慢学习, 抓住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意象的, 这些意象有何 (性格、品质) 特点, 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其意境的丰富内涵。

二、在学生们初步掌握通过意象把握诗词中心的方法后, 还需要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强化这种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要求,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 选出组长, 确立要分析的意象。学生们选择的意象有:月亮、动物、花、草、竹、松、山水等。

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上网搜寻相关的古代诗词, 并进行筛选、整理汇总。要求选择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诗词, 以名作、名句为主, 每组搜寻的诗词要进行汇总, 汇总的数量不少于30首。有时一种意象, 有多种作用。在汇总诗词时, 应尽量包含体现月亮不同作用的诗句。在搜集、筛选、整体汇总的过程中, 每小组的学生都要在上网搜寻前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同学负责搜寻、哪些同学筛选、哪些同学最后汇总。因为一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对这些意象的作用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因此这种搜寻就有的放矢。在搜寻、筛选、整理汇总的过程中, 各组学生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都在一堂课内完成了任务。

这种分工避免了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生活态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将每一小组整理汇总的资料, 整合起来印发给每位同学。望着那厚厚的一叠资料, 我和学生们一样感到欣喜和骄傲。当学生们初步体验到主动学习、分工合作的甜头之后, 对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的参与就更积极了。

下一步, 我让每两个小组结成一队。每个小组自主探究, 按古诗词中意象描写的相同之处, 意象性格、品格特点的相同之处、相同的作用等方面, 分别归纳诗词。同时对另一个小组的诗词也做同样的分类归纳。

每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通过每组在课堂上分类归纳的交流, 通过两组之间的互问互答, 达到深化积累的目的。

从前一步的搜寻、筛选、整理汇总, 到自主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浸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吸取精华、充盈底蕴, 增加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了鉴赏评价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原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逐步形成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 如何使这种积累更好地体现, 又如何使这种积累与阅读、写作等版块相结合呢?

在写作课上, 我提供了一篇《雨的联想》的范文, 引导学生参照范文, 根据所掌握的这些积累, 寻找写作思路, 列出写作提纲。写作是要尽量运用所积累的古诗词, 并结合古诗词本身, 结合诗人、词人生平、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在作文中, 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运用都很贴切, 有一部分学生能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语言中, 增添了文采。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积累所带来的充实。

摘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语文环境, 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诗词意象的分析, 使学生把握了诗词的中心, 提高了对诗词的理解力, 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 篇11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在诗歌赏析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繼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12

为此, 本文结合《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的教学, 谈谈提高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有效性的五点思路。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于学习而言, 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探求思索, 促进学习成功。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古诗教学手段丰富起来。例如, 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 欣赏相配的古典名画, 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 通过多种手段、媒体创设情境, 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 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境设置:

第一, 播放《游子吟》音乐。歌中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 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 遍体的伤痕, 满腔的仇冤, 啊, 游子的脚印啊, 血泪斑斑……”有千年的流浪, 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 回来吧?同学们, 你们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走进《天净沙·秋思》, 感受游子马致远的绵绵离愁吧!

第二, 激发联想。秋天是一个令人思绪万千的季节。有人因丰收而喜悦, 有人因凋零而悲伤, 那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引发你产生这种感受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秋思之祖”马致远的秋天, 品味一下他的秋思吧!

二、反复吟诵, 入情入境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对古诗词, 大可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 更不必译成现代汉语, 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 进入诗词的意境中, 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即可。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自行领悟。

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 通过教师范读 (或放录音带) , 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朗读的技巧, 例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旋律、用韵、节奏, 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入联想和想象, 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

例如,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 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平平—仄仄—平平”, 语调由低转高, 再由高转低, “枯藤、老树、昏鸦”依次递进, 紧压过来, 让人顿感气息闭塞, 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 读者的视线也带向远方, 一组充满和平安祥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 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仄平—平仄—平平”, 语调也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 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 西风凋零, 瘦马宛然, 浪迹天涯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 音声一变, 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 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 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 “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下, 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何方?“断肠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 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 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兼而有之。

三、知人论世, 紧扣主题

古代的诗歌的语言表达习惯、典章故事、社会风俗等都是我们所陌生的;诗歌又具有丰富的想象, 含蓄的韵味, 跳跃式的思维等特点, 因而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 读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我们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 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 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其次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凭空而来, 都是有感而发, 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 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秋天自古以来易引发愁思。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 但未得志, 漂泊二十余载, 五十入仕, 看不惯黑暗的官场, 退而隐居。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 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 是元曲中的“绝唱”。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一切衷肠, 只能用枯秃的笔, 倾诉出来。

四、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

意象是创作中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 是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画面。我们读诗就要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来体味诗人情感。如果体会了诗句的意境, 脑海中能浮现出作品所叙之事, 所绘之景的画面, 能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是明快高亢, 还是阴暗低沉, 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这些有形可感的意象, 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 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 有相通之处, 用有形表现无形, 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不妨如此帮助学生赏析:第一, 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第二, 因为作者远在天边, 所以才会伤心欲绝, 愁思万千, 肝肠寸断, 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第三, 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五、比较阅读, 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 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 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 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试以《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为例:

设计一:类比阅读

(1) 古诗文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 体会思乡之情。

设计二:对比阅读

(1) .欣赏刘禹锡的《秋词》, 比较异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2) 欣赏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异同。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古诗词是我国文明史的积淀, 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 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 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只要我们努力“上下而求索”, 古诗词教学的春天未必“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赵家友.理解.感受.评价——古诗鉴赏方法例说.

上一篇:无固定期限合同制度下一篇:毛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