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赏析

2024-06-23

入殓师赏析(共9篇)

入殓师赏析 篇1

入殓师赏析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选自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该片虽然没有《阿凡达》一般炫目的3D效果,没有《泰坦尼克号》一般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但是依旧深入人心,为人好评,原因为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赏析:

一、简单的故事,真挚的感情。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喜欢拉大提琴,在一个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但是由于乐团解散,为求生计,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的家里。再次谋生,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聘用为入殓师。所谓入殓师,就是为已逝的人化妆然后盖棺的工作。刚开始,大悟很不适应甚至反感想到辞职,同时也遭到了妻子和朋友的嫌弃和厌恶。但是,一次入殓仪式后,死者所表达的感激,以及社长在举行仪式时的那种淡定与庄重,深深感染了他。也许是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悟不在逃避,反而爱上了这个职业。然而,很不幸的,朋友的妈妈去世,他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亲自为朋友的母亲化妆更衣,送她上路,这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也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就在他沉浸在与妻子复合的喜悦时,有消息传来说在他小时候

抛弃他的父亲去世,留了遗物给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大悟和妻子来到了父亲身边。也许有恨,也许有怨,但他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父亲的爱。含着泪,他亲手为父亲入殓,也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阴郁,获得了一次新生。

影片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男人的工作生活经历,却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极为真挚的感情。如一丝丝暖暖的细流,流淌于心间。无论是他与妻子的相爱分离复合,与老板的不解理解敬重,还是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都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平凡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看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吧。

二、小故事,大道理。

我想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在感动于大悟与妻子与父亲的真挚感情的同时,对生与死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本片所蕴含的一个哲理就是: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当大悟与老板因为争执而耽误了入殓时间时,死者家属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但是当仪式完毕,看着生前从未如此漂亮的妻子,又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万分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凉。亲人在时,没有好好去珍惜,去对待,等他们去世后再后悔,是多么不幸的事。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新来过,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新来过。死亡只是一道门,走向新生的一道门。入殓师,是一位送行者,为他们画出最美的姿态,送他们安心上路,火葬场的焚尸人员则是看门人,在他们跨过门槛时说一声,走好,我们还会再见的。也许,生命的消失有时候过于匆忙,但是,当我们看淡了死亡,也便没有了恐惧,怀着一个宁静的心,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活着的人,让一世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三、音乐动人,催人泪下。

本片可以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大奖,不仅是因为剧情引人入胜,这里十分深刻,更重要的是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电影配乐让人为之动容,催人泪下。为了更好的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及性格特征,作曲大师久石让亲自为本片打造了一首首优美的乐章。尤其是在主题音乐中,大提琴深沉舒缓的曲调配以钢琴温柔宁静的伴奏,就像冬日里一抹温暖的夕阳,缓缓洒在微波的江面上。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轻时而重,略带忧伤的曲调,却透漏着一种对生命的彻悟,一种对死亡的尊重,一种对生的热爱。主人公大悟在原野上拉琴那一段,以意识流的方式,像老电影一样层层叠画,不断旋转,不闻演员之声,唯有音乐徜徉在旷野,真可谓神来之笔,动人心弦。片尾,大悟为父亲入殓时,音乐再次响起,一种

浓浓的亲情洋溢在乐曲中,不知此时又浸湿了多少双眼睛。

一部电影可以感动一个人的心灵,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入殓师》,让我体会到对生者的珍爱,对死者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对死亡的淡然,真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入殓师赏析 篇2

马上抢救!所有的措施一起上, 我们七、八名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分秒必争的抢救。凭直觉, 死亡这么迅速的要么是心脏方面的问题, 要么是电击伤。我们边抢救边寻找电击伤的进口与出口, 全身上下找了个遍, 没有发现。继续持续不断的抢救, 大家满头大汗。忽然我们当中的一个把病人的上臂衣服剪开, 在前臂的内侧发现了一个2cm×2cm圆弧形的电击伤口, 左胸处有一块轻微的搽破皮的伤口是早就看得见的, 但是很表浅, 是不是就是这个通道直接把心脏给打停了, 据说当时作业的电压是380伏的, 但是具体死亡原因必须做医学尸体解剖才能明确。

当我们正式宣布病人死亡的时候, 门口的那个青年痛不欲生, 无力地倒在地上。他估计还没有成家, 一个22岁的小伙, 追随父亲一起来到我们这个城市参加城市建设。每每有大型的隧道建设工程就会死人, 这是残酷的不争的事实, 这也是我得出的结论。年轻人举目无亲, 他不知所措, 他太年轻了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并且父亲节才过2天, 父亲昨天还是好好的, 他不知道该去找谁, 老板们都是比他高、比他大得多的人物, 没人能告诉他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我们告诉他必须打一个电话叫殡仪馆的人来, 他不肯, 他要等亲人们来了才知道该怎么做, 可是我们这儿是抢救重地不能被尸体占用了。大家协商、安慰起那个青年, 告诉他放在殡仪馆的冰棺内是现在要做的事情, 这是工伤事故, 是会引起领导们的足够重视的, 而且是这么大型的工程。

那个青年实在是太年轻了, 80后的青年哪里见过这些事?况且躺床上的是他46岁的父亲, 他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用一双无辜而怀疑的眼睛看着我们, 我的心也为之疼痛起来。

入殓师很快就开着车子来了, 他们带来大包、小包的纸盒很麻利地拆开包装, 丢掉塑料袋子, 拿出寿衣, 先是熟练地给尸体的身躯前后上下左右洗抹干净, 然后再换上寿衣、寿裤, 连皮鞋也给穿得整整齐齐的。最后叫来坐抢救室门口地上的那个青年, 入殓师递给单薄的青年一块绿色的毛巾, 一块崭新的沾过水的新毛巾, 让他把他父亲脸上鼻孔处的最后一处血迹搽干净, 很显然这是故意留下的, 他们是要让青年亲手去为自己的父亲搽脸, 那个男孩哽咽着轻轻地一下一下搽起来, 一滴一滴的眼泪掉落下来, 他在做着一名入殓师的动作, 为了他的父亲。从此这个男孩将会迅速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接着, 入殓师们拿出一个银色的袋子, 对着那个青年轻声解释了一下, 四个人一起把尸体放进了银色的大袋子, 一头一尾将拉链“嗖、嗖”地拉上, 放在一块铁制的板上一起抬起来就走了。

夫妻“入殓师” 篇3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入殓师 影评 篇4

“孩提时感受到的冬季,并没有这么寒冷。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迷雾中驱车的小林大悟如是想到。谨慎置物,鞠躬问好,安慰家属,插入烧香,在死者家属的注视下,驾轻就熟地捏按死者的脸,解开死者十指紧扣的手,细致入微地擦拭着遗体。即便是看似女儿身,实为男性的窘境下,也凝重地婉曲示意。细碎繁琐的入殓仪式,注定是一个严肃而慎重的仪式,却也是我们由静谧得安详的逝者脸上若有若无的表情外延而想到活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的一个窗口。身为入殓师的小林在停眸凝望,五味杂陈中坦然处之。

妻子—爱情,支持与理解

小林的妻子美香也是小林从在对入殓师这一职业取舍和思考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从隐瞒私买大提琴到随即的离职失业,从在乡下努力谋生到初为入殓师的不适,她一直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悉心安慰失意的丈夫,温柔地照料丈夫的起居,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妻子。一份真挚的爱情,就该是一点点的细节也能折射,一句句温柔体贴的问候和关心也能透露,一次次迎“难”而笑,虽为无奈,但也谅解的释然般的笑也能点亮。

可直到小林的职业被暴露,囿于同世俗的偏见,也使得美香无法接受丈夫竟与“死亡”日夜为伴的工作,连觉得碰都是肮脏,才出现了夫妻之间的冲突和悉心维护的爱情的危机,美香困苦于此,威逼未果之下,愤然回了娘家,于此倒也觉美香是有些置丈夫的感受不顾,却也能理解,是多么耿耿于怀于丈夫的工作。如果爱情也是因为伴侣的工作和职业而彻底破裂,倒也觉得是否还是如此肤浅,还是不够坚固,不够执着。为对方的内在,而不是外在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身份,或是职业,抑或所谓的成败而纠缠,把理解引向对方,而不是对方的什么。

所幸柳暗花明,美香后发现怀有身孕,又为腹中的小生命引燃对丈夫回心转意的期许,和对爱情尚是坚定的信念。又重新返回到丈夫身边,试图再次劝说,直到洗澡堂的老奶奶入殓时,才真正改变。

妻子的转变,有妥协,有宽容,但更多的是理解和释然。当自己也置身于对死亡所体察到的压抑难耐,困苦难言的境地之中,面对入殓师的丈夫,方能体会弥漫于丈夫脸上,心里,悄无声息的痛苦,才能对丈夫细心美化遗体,用化妆笔,将死者纷扰也好,遗憾也罢的今生画上句号,以冷静,细致又温柔的手法,为他们生命的故事,画完最后一笔浓墨的细腻和专注产生共鸣,才能宽宥并释怀世俗对入殓师的鄙夷与疏离。

父亲—遗失的亲情和关爱

分别三十多年的父亲,竟是以闻至他的死讯方能碰面。一直深深难以释怀的差劲父亲形象,根植于小林稚嫩的内心,随之成人。小时候,迫于练琴,交换石头,都是小林记忆深处最温软的地方。终于,父亲的遗讯传来,周围人的劝说,才让小林释下对父亲背叛和“不守信诺”的憎恶,接受了社长的心意,驾车寻父。

“今早我来找他,就发现他已经去世了。吓了我一跳,他是哪里来的呢?一个人这么贫穷,努力协助港口的工作,这里也是当做报酬给他住的。”

“他不爱说什么话,什么都不提。”

听着父亲同事的叙述,小林才像是隐隐得知父亲也有苦衷,即便是抛弃母子,也是过得艰辛,心里的痛楚,又怎会对旁人说起。小林阻断丧葬公司人急于处理的粗暴行为和随意的态度,自己亲手送父亲踏上旅程。

当父亲手中紧揣的圆滑的小石头坠落时,才真正坠入了小林的心中。久伫于心中的疑云,困惑,不解和厌恶,才都真正随之放下,误会消融,触动心弦,追忆忏悔,悄然淌泪。那个童年听父亲言说的故事,那个相互交换以表达心意的石头,父亲临死都想着的是它,也是他阔别三十载的,熟悉了又陌生的儿子,三十年未尽责的疼爱与关心,含恨而去。

“光滑的石头代表心态平和,凹凸不平的则是担心。”父亲送给小林的石头,大而凹凸,不也是他对儿子沉甸甸的爱和对儿子成长的担心吗?纵使阴阳相隔,留下的石头,留在过去的记忆,依旧长存,也都是最温柔最难舍的。再久的不解和怨念,都会随着发现亲子的爱,冰释前嫌,幡然顿悟,只是非至人死,不能知晓,却也是憾事。看着别人在亲人逝去的样子,或隐忍悲痛,或凝眸伫立,或嚎啕大哭,或追悔前事,轮到悲痛的是自己,轮到离开的是父亲,真的钻心地痛到落泪。“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父母离婚时,在妈妈眼前也没有哭过,男人一个人时会哭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着。”小林才会面对已孕的妻子,把自己给父亲的石头给她,让她揣在手里,贴在腹上。让就要到来的小生命,接受父母的疼爱,而不是遗憾。

小林—人生,梦想的体悟,抉择和坚持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这应该是他从做入殓师开始,逐渐地由不适到沉稳,从无法接受周围人,好友的鄙夷,妻子的误解,一度想要辞职到风貌岸然的社长谈及他的陈年往事和对死生的看法无意之间的点化,才坚持的理念,让死者如获生前最美甚至更美的妆容,让他以最美好的形象长存于留下来的亲友的心中。

于明媚的晴天,于雪霁未消,春意渐生的田野旁,忘我地拉着大提琴。

大提琴本该是他坚持的梦想,却觉才能尚有极限,而不得不迫于生计而放弃。“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理智地取舍和放弃,才是拓出人生另一道路的开始。

一次次亲历死亡,一次次经历丧葬,却又是仿佛能从中寻觅到生命的微光。逝者家属对其忏悔和不舍,对余生态度的转变,对入殓师由鄙夷不屑到泣泪感激,都如沐春光,重获新生。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死也并不是那么可怕,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必然要坦然相待的事。一如小林拉着大提琴,奏出时而低沉,时而悠扬的乐章,忘我地沉浸。没办法选择怎么死亡,但有能力选择怎么生活,没办法选择出众天资,但有能力选择其他梦想。入殓师,起初可能并不是他的梦想,甚至是他也排斥的工作,直到是他自己不舍这份工作,是他自己做着喜欢的事,做着能让自己忘我的工作,也应当是当做梦想一般对待。当大提琴不再为他赖以生存,就成了他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的笔,谱写生命的乐章。

入殓师影评 篇5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齐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主角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十分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之后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明白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应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理解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应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应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之后,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入殓师》的影评 篇6

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和妻子回到了乡下,为了赚钱他去NK公司,也就是入殓师。起初他很怀疑自己,一个连死人都没见过的人能做好这份工作么?第一份工作突然到来,是一位独自生活的的老奶奶,死亡两周,身体严重腐烂,空气中弥漫了恶臭,大悟一直做恶,最后终于忍不住吐了出来。有了这一次工作之后,大悟想要离开,一个人在河边思考。

这份工作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或许,这对他,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以启齿的职业,是不被接受的。他的社长说,他和这个职业有缘分,也是命运。他也为此生气,他不相信自己会做一辈子的入殓师。改变他想法的,是第二份工作。看到社长为逝去的人化上妆容,擦拭身体,祈祷,逝者家人的难过和感谢,他被感动了,他被这个职业吸引住了。从那以后,他开始真心真意去做这份工作,即使在后来他妻子要求他辞职,朋友们开始远离他,他也没有放弃的.这份工作。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大悟给洗澡堂老奶奶入殓,那时他是怀着给亲人送行,给亲人擦拭的心和眼神去完成这件事。也是这一次工作,让他的妻子和朋友明白了他工作的可贵,也突然知道了他为什么去做入殓师。更多的还是从心里去开始尊重这个职业了。老师推介我们看这部电影时说过,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被尊重,何况是这种还是在你最后一程为你化上美丽妆容的职业,让你可以美丽,安详,放下这个世界的一切,祥和去到另一个世界,更值得被认同,被体谅,被尊重。

让已经冰凉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这是大悟作为入殓师的体会,他体会到从事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情感。作为平凡人,我们应该学会体谅别人的工作,尊重别人的工作,尊重别人的劳动。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的可实性和可贵性。

入殓师赏析 篇7

关键词:《入殓师》,结构分析,人物塑造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代表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许多人。对他们说:路上小心, 总会再见的。

——守门人

一、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 人不妄动, 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

传道者说: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影片《入殓师》给了我们最浅显直白的答案——生即死, 死即生。水中的鱼拼尽全力逆流而上, 尽管结局无非一死。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 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 但是却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入殓师》讲述一个满怀艺术理想的普通人因为“意外”或者叫做“注定”进入了一个不被普世之人接受的行业——入殓师, 满怀着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怨恨和与母亲临终的错过, 逐步了解和认识生与死、爱与恨的真正意义, 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入殓师的故事。

本片没有华丽的摄影、震撼人心的大场面, 甚至没有曲折的剧情, 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让观者随剧中人一同走入每一个生命的终点, 在影像的光影之中体会原来人终归尘土。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拒绝死亡, 既然接受了死, 那么在有生之年就会好好活着。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东西,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 也证明了生的努力。

入殓师, 又名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 对于死者来说是保持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对生者来说是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则正是赋予死者尊严, 令生者释怀的送行者。

人生充满着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 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 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世事无常, 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 唯有内心保持对生活应有的谦虚, 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 即使在逆流的征途中有可能死去, 依旧没有放弃, 只因在它们的内心, 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

再深刻的主题也需要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于简朴之中彰显无尽的内涵, 于直观的影像之中显现生命的意义。也许,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在每一个24 格的胶片中表达生活与生活中的我们。下文将从剧作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本片的呈现方式。

二、娓娓道来情深意长

(一) 关于结构

影片全长约130 分钟, 封闭式的叙事结构, 并无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 却如山涧的潺潺溪水, 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娓娓道来。全片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开端) 00:00——31:45, 小林决定放弃大城市的艰辛生活回归故乡, 他满心欢喜地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 对生活、对未来满是未知的空白和期盼。

(带入) 32:30——47:28,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动摇和怀疑、拒绝和排斥。

(发展) 49:35——91:15,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认同和肯定、接受和尊重。

(高潮) 91:16——106:20, 小林与妻子和解, 共同完成对澡堂老太太的入殓。

(结局) 106:21——130, 小林完成对生父的入殓, 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救赎。这也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升华处, 是父子间几十年间情感的无声融解。

从结构上来说, 本片并无突出之处,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但是, 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恰好衬托出情感的浓烈。在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大行其道的当下, 这部影片传统的讲述方式, 不失为一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的叙事结构有极强的代入感, 使观众感同身受, 同主人公小林一起从对入殓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熟悉, 直至完成自我观影的内心满足和情感释放。

(二) 关于人物

小林大悟, 一个年轻的大提琴家, 充满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因为一次偶然, 盲打误撞地接触到了入殓师的工作, 从此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影片初始, 展现出小林的青涩、懦弱、善良、柔软的一面。随着剧情的发展, 观众同小林一同成长, 一同坚强, 一同接受并认同入殓师这一职业。到影片结尾处, 小林终于成长为一个能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至此, 观众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感受到了宽容的力量。

电影始终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父、生母形象, 二者作为缺席的在场者存在于影片本体之中, 有着特殊而必要的意义。正是未对生母临终尽孝的遗憾, 使得小林在接受这份工作的过程中, 始终怀有愧疚之情, 也正是这种愧疚, 一次一次去“抵抗”最初的犹疑和矛盾。直到对澡堂老太太完成入殓, 小林才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 也彻底接受和认同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个模糊的生父形象出现在小林的记忆中, 也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作为一个已逝的生命, 他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使小林的成长更加完整,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手中紧握的一颗“石头”补偿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 成全了儿子也使儿子学会了原谅和宽容。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原谅, 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影片的最后, 小林满含泪水为父亲做入殓的仪式, 应该说是父子间的最后一次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 所有委屈、不解、爱和恨、痛与伤, 全部一笔勾销。父亲去了, 手中却紧握着当年的小石头, 这是一句道歉, 也是一生难以放下的心结。应该说, 生父和生母的缺席正是小林成长过程中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问题解决, 小林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 这两个角色作为代母/ 代父形象, 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林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缺少父爱的, 从遇到社长的那一刻起, 一个“严父”走入小林的生活。社长兢兢业业为那些死去的苍白的人恢复原来的美丽与光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教育和感召小林, 帮助小林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煎熬。

澡堂老太太是小林童年的见证者, 从始至终对小林充满了爱怜和慈祥。她对生活的乐观热爱和勇敢坚持也影响着小林及其妻的人生价值理念。老太太生命的结束出现在小林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段落, “搬柴火时倒下”的老太太意外成为夫妻危机化解的一个突破口。妻子由此亲眼见证丈夫工作的全过程, 被深深感染, 终于理解并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是小林最终接受入敛工作的引导者, 更是令同小林一样的我们认知生命, 接受死亡意义的指路人。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复杂 (具体人物关系见下表) , 沿用传统的日本家庭亲情电影的人物关系模式, 以夫妻/ 父子/ 母子关系为结构影片中人物关系的纽带。本片中的小林大悟是影片的主角, 但是却并非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 而是一个懦弱、胆怯、失意的普通人, 也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最终体会了生与死的意义, 体会了入殓师工作的价值, 抛却了对死亡的所有恐惧, 让逝去的生命在手中绽放最美好的光芒。因而使全片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片中“看门人”的设置堪称巧妙, 前半部分一直将“看门人”埋伏在澡堂老太太这条线索之内, 当他在老太太的葬礼上说出那段感人至深的话时, 前面略显平淡的剧情突然间变得回味无穷。生和死只是一扇门罢了, 通往不同的旅程。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 此刻告别, 终会再相见于下一段旅程。这个普通的人物瞬间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没有“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而陌生的职业,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如果没有“入殓师”的身份衬托,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如此感人至深。从经典剧作的角度分析, 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 本片并无特殊之处, 中规中矩, 没有刻意的干扰, 没有繁冗的拖沓。但正是这样的简单和真实, 恰到好处地将最后的感情迸发做了有力的铺垫。

入殓师赏析 篇8

故事梗概

序幕:

狂风暴雪中,一对工作搭档坐在汽车上,主人公自述从东京回到老家山形县已有两个月了。接着镜头转换,晴朗天空下出现了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屋外放置的花圈显示这里正在举行葬礼,专程开车赶到的两个人是进行遗体处理的“入殓师”。

电影正式开始:

序幕里的“入殓师”正作为一个大型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员出场,乐团中的所有成员都在十分投入地演奏,舞台上全神贯注的乐队成员与观众席上稀少的观众不成比例,特写镜头下的一名观众显得愁眉苦脸。演奏结束后,这位观众被介绍是乐团的老板,老板对全体演员艰难地吐出了两个字:“解散”。所有人瞬间失业。

大提琴师回到家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大提琴发呆,这时大提琴师的妻子出场了,她兴高采烈地告诉丈夫,有人送来了今早刚钓回的章鱼。得知丈夫突然失业,妻子尽管难过,但仍想通过做顿美食冲淡悲伤的气氛。这时意外发生了,章鱼掉在地板上仍在蠕动。夫妻俩决定将章鱼“放生”。可章鱼入水后反而死了。

章鱼的死似乎在提醒男主角:离开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要死亡,男主角决定返回故乡山形县。

次日男主角“按图索骥”去找工作。

在一个会社,男主角郑重其事地将履历书递交给社长,社长却看都没看就丢弃在沙发旁,接着问“能否长期干”,当得到“可以”的回答后,社长立刻说“录用了”,然后就让女职员去印名片。一方急着问工作内容,另一方却用“待遇”来吸引求职者。

除了广告上的“NK”是“纳棺”缩写这一工作内容社长解释说是“印错了”之外,其余广告上所说的都兑现了。月收入五十万。正当男主角犹豫之时,社长已将当日的工资塞给了他,男主角推辞,社长说了句之后多次使用的口头禅:“别当回事。”

男主角在回家途中买了妻子喜欢吃的高价牛肉。

第一次工作是装扮死者,拍摄“入殓”的教学片。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遗体是为一个死去两周的老太太收尸。在回家路上乘车时,一群高中生指他为“臭源”。他半途下车去澡堂拼命洗。深夜独自一人拉琴。

早晨,男主角一人独自来到河边。他在这里看到了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男主角自言自语道:“拼命往上游走也无法免除一死。”这时社长出现在桥上,他从车里高声呼唤道:“跟我一起去吃饭吧!”“一起去找饭吃”是“一起去干活”的隐语。

他们俩因为迟到五分钟而遭到死者家属的呵斥,对方骂他们:“你们不就是靠吃死人饭的吗?”

当晚男主角夫妻俩一起去澡堂洗澡,从澡堂出来后两人约定一起去一间酒吧,而这间酒吧就是自己的家。两人轻松地对话,男主角谈起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喜爱的唱片。

当夜男主角再次外出工作。次日早晨在公司,女职员向男主角介绍自己,说她来自带广(北海道),与男友私奔时将孩子抛弃,后漂泊到当地在酒吧间当陪酒女,后认识了“NK代理店”的社长,一切表明她与社长关系非同一般。

当天下班后男主角再次偶遇老同学,老同学的态度与上次见面时截然不同,他呵斥男主角不找个正经工作干。回家后妻子也因知道了他的工作内容而对其加以斥责,并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男主角继续从事他的工作。

在为一个年轻女孩“入殓”时,因被骂“入殓师”工作是赎罪,男主角崩溃了,他决心辞职。但在社长的房间,社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男主角回心转意。

男主角终于“大彻大悟”:所有人干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饭、生存。

圣诞晚餐吃炸雞,社长提议男主角演奏一曲。

当初靠拉大提琴“吃饭”的男主角如今靠当入殓师“吃饭”,大提琴成为“业余爱好”,此时他拉琴只是为大家“佐餐”。

男主角又接了一个“活”,竟然是为自己30年音讯全无的父亲“入殓”。儿子用娴熟的手法,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中国语境下产生的中国式解读

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出现误读丝毫不奇怪,因为中国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往往建立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中国的语境之上。

与日本一样,中国也存在就业歧视。中国人通常对殡葬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为了消除歧视,政府进行了各种努力。首先在职业定性上将其定位为事业单位,属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传上对该行业有一定的倾斜。中国有劳模制度,每年到了某一个时间,各行各业都要推选一个代表当“劳模”。在民政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殡葬工作者。对他们的宣传已经有了一种公式:普通人从事“不普通”的工作。

中国通常的公式是介绍“美女化妆师”(以女殡葬师为例)。她们天生丽质,与通常的女性没有任何区别,爱美也爱流泪,喜欢购物,工作之余会与朋友一起去K歌、看电影、逛街,等等。但是她们不能参加亲朋好友的喜庆活动,孩子也不敢在学校公开其职业,最怕出席孩子的家长会等。但面对社会的歧视与冷漠,她们依然不放弃,继续努力工作,在死者家属的赞美与鼓励中获得满足感,常在节假日加班,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医学、解剖学、化妆技术、了解人体构造,并逐渐可以对各种疑难遗体进行处理,等等。

社会上对婚礼主持人、救死扶伤的医生大加赞美,唯独对死亡持不同态度,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正是在上述语境之下,中国观众才易于从两国殡葬业的层面上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日本人工作认真”,他们对死者“更尊重”的结论。

从大提琴师到入殓师

《入殓师》的男主角名“小林大悟”,“小”与“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大”还是“大悟”。“大彻大悟”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美香”是一对夫妻。殡葬业在日本人看来是“脏”、“臭”的行业,导演安排从事“臭”、“脏”工作的“大悟”养活妻子“美香”。社长名“佐佐木”,“佐佐”日语读“sasa”,在日语中是“小、细竹”的意思,它与“小林”在语义上相近。

nlc202309010019

大悟处理完首具尸体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被中学生指为“臭源”,大悟赶忙去澡堂冲洗“臭味”及“晦气”。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鸡,也让他立刻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人尸体,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拼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不知其中原委,虽然拒绝,但依然被大悟主导。

然而第二次大悟就没那么幸运了。当美香得知大悟从事殡葬业之后,断然拒绝了大悟的拥抱,大悟还被美香说“脏”、“不准碰我”。

在电影中,遗体成为了一个媒介,镜头在追踪遗体处理的过程中,进入了日本的不同人家,不同人家中的不同人物折射出日本社会中的众生相,反映出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

比如第四具遗体名“美雪”。在日语中,“雪”与“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通过与“行”同音及葬礼上的争吵场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死者是一个处于反抗期的少女,与其说父母疏于管理,不如说这类年轻人根本不服管。年轻的叛逆者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离开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却全然不顾年迈的父母。而男主角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他既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妻子和下一代负责。他是一家之长,养家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高于一切的负责任行为。即便从事受到社会歧视的职业,只要能拿钱养家,也比抛弃妻小要好。与其贯彻自己的主张而死,不如屈从于社会的需要而活。社会的刚性需求塑成了人的形状。

小人物的生存方式

以主人公的工作地点来划分:首都东京和家乡山形县。工作内容也分为两个部分。在东京拉大提琴,在家乡是“入殓师”。前者用灵巧的手指奏出美妙音乐,后者则是为死者擦拭身体、化妆、更衣。拉琴始于幼儿园时代,自小受到严格训练,无论时间还是精力,包括购买大提琴的费用,男主角都付出了很多。与此相反,殡葬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更多的付出只在于抗拒社会的歧视。

妻子跟随丈夫从东京回到家乡,回家后的第一顿晚餐,大悟心不在焉地翻看报纸中夹着的广告,一个“职业经历、年龄不问,高收入,工作时间短,正式工待遇”的广告立刻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广告发布者为“NK代理店”。

男主角一看广告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家乡的房子是两年前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既舒适又不用交房租,一切顺利得“让人不知所措”。妻子像个欢快的麻雀,不停地追问工作内容,但丈夫回答时却躲躲闪闪。

首日上班的首个工作是前往一个专门的摄影棚,在那拍摄处理遗体的教学片。大悟扮死者,社长则是“入殓师”,亲自为作为模特的大悟刮胡子、清洗身体。在装扮死者的过程中男主角脸被刮破,回家后妻子问及,男主角用社长的口头禅敷衍:“别当回事。”

大悟处理的最后两具尸体,是与他最亲近,却又不了解的人,只有在阴阳转换时才掀开了面纱。浴室老板娘名“艳子”,是个爱美的单身母亲。大悟为她化妆时,特意挑选了一条她生前喜欢的纱巾系在她脖子上,让她在人生最后的瞬间依然亮丽。

此后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原来父亲并没有像大悟听说的那样,与一个女子私奔,而是自己离家出走,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费以及居所,在小渔村一直一个人干到死。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这就是日本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父亲将作为谋生手段的酒吧留给了大悟及母亲。

日本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善变”

在中国语境下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中国式解读,同样道理,在日本语境下也会产生日本式解读。作为中国观众,要知道日本电影想说什么。

故事发生在日本山形县,公司女职员说自己来自带广(北海道)。这两个地方都以生存环境恶劣以及输出劳动力多而闻名,日本人一看就明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多来自贫困地区,从事的职业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能干別人不愿干的“力气活”。在日本,自古以来接触动物尸体或内脏、血液的人就被视为“秽多”、“非人”,在日语中,“脏”、“臭”、“最低”是骂人话,而殡葬业与上述三样都沾边。

日本还有一部表现死的电影,就是著名导演伊丹十三的《葬礼》。伊丹的电影直指日本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一切宛如日本拉门上的纸,透明隐约,但是没人愿意捅破。

《入殓师》中表现的人物都属社会底层,是为了生活、生存而默默拼命干活的人。大悟的父亲辛苦一生,留下来的所谓财产也就是一个纸箱。葬礼公司对付这样的人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他们运来一副最便宜的棺材,好似将一根圆木装进箱子里那样,准备将大悟父亲抬入棺材。后来美香告诉来者自己的丈夫是“入殓师”,葬礼公司来的人这才停下手来。大悟一边流泪一边为父亲刮胡子、清洁身体。倾心对父爱的回报,竟然是在父亲身体僵硬之后。尽管以前的误解冰释,但为时已晚,显示孝心的惟一举动,是用社长赠送的上好棺材收殓父亲的遗体。

日本不像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政治课,日本只在初中阶段有“社会课”。但日本并不缺乏“政治思想”教育,频发的地震就是最好的课外危机教育。出现在课本中的危机教育是:“日本资源贫乏,原材料以及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在家庭中,父亲早出晚归,工作、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它本身说明生活不容易。日本没有劳模制度,更不需要用赞美入殓师的方式来消除社会歧视,因此不可能拍摄一部仅仅赞美殡葬业的电影。

在圣诞夜,当大悟应社长要求准备拉琴时,大悟问社长有无特别要求,社长还是一句双关语:“我们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方位对应。”

大悟失业了,怪琴拉得不够好?自己能力不够?都不是,社会环境使然。仅因在意周围的“鄙视”目光就不行动,“日本丸”如何行驶?这只能让日本人喝西北风。日本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必须“善变”。

日本为了生存,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尊严。“耍赖”、“装孙子”、“屈膝谄媚”,这些都是生存智慧。

日本人就是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国民。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谛”。

(图片均为日本电影《入殓师》剧照)

《入殓师》观后感 篇9

很喜欢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的安静,娓娓道来,波澜不惊,死亡在这部电影里变得不再可怕,没有血腥,没有挣扎的呐喊,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安详。就像这部电影的日文名的翻译一样,“送逝者到冥冥世界”。死亡,只是踏上另一段旅程而已,不论是对于死者本身,还是身边的亲人。

故事的开头,作为一名大提琴手的男主角大悟刚刚贷款买了一把昂贵的大提琴踌躇满志的准备在乐团好好工作的时候,却得知乐团突然解散,于是只好退掉大提琴,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生活。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份薪水丰厚却工作时间很少的工作于是满怀期望轻易面试,结果面试过程异常简单,因为这份工作就是为死者入殓。大悟赶到犹豫不决,但是社长为了留住他立马给了他一叠钱,正式录用了他。从今以后大悟成为一位入殓师,在这个只有三个人的公司工作,他一边在妻子面前隐瞒这份工作的实情,一边开始学习,最后他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入殓师。

入殓师作为一份特殊的工作,为一般人所不能理解,就如同儿时好友对大悟的鄙视的语言,“你就不能做点正常的工作”,而一直默默支持大悟的妻子在偶然得知自己丈夫的工作后也是不能接受,认为这样会被人看不起,甚至嫌弃丈夫脏。

大悟在这样的逆境下动摇了,于是去找社长辞职,他去找社长,社长正在种满许多植物的房间里准备吃河豚鱼白。大悟看到了社长妻子的遗像,社长告诉他妻子是他的第一个客人,自那以后便开始经营这个工作了。社长说道: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确实,死去的人会有什么感受我不知道,但被留下的人的痛苦谁能承受的起。我们都是被留下的人,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地活着,想到逝去的人,总要忍不住伤心。然后,他请大悟吃河豚鱼白,他说: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他一边吃着,一边说着好吃得让人为难。与其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死亡,不如说讲的是活着。

入殓这回事,已经死了的人没什么感觉,而真正有感觉的是活着的人。善待死者,不是为了慰藉死者,而是为了慰藉生者,让活着的人好过一点。

作为入殓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死者入殓,影片中的几场入殓镜头都做的非常震撼人心。

当脾气暴躁的丈夫摸着妻子的脸崩溃哭泣的时候,当为儿子的易性癖赶到羞耻的父亲最后终于忍不住哭的时候,我也哭了。“这是我见到她最美丽的时候”。“这才发现即使穿着女人的衣服,一副女人的打扮,可还是我的孩子啊”。

父亲最后终于发现,当自己的儿子安静的躺在棺材里的时候,当他再也不会惹自己生气的时候,当他穿着女装如此美丽的时候,那还是他的儿子,还是他的骨肉。

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当他的手温柔的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死亡,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恐怖的,生命的凋谢无论如何让我觉得可怕。但是当我看到入殓师带着端庄严肃的表情,慎重地进行着仪式的每一步时,我觉得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即使你真的离开了,还是会有人记得你,为你着想。入殓师既会以自己的方法替死者装扮,完成心愿,也会为死者家属减少哀痛与悲伤。死亡在他们的手下无比庄重,无比高贵,我真的感觉到他们尊重死亡的内心,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入殓师也可以说是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他们看尽

了人们的生死离别,死者在他们面前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会带着敬畏的心,自己的手给亲人最美的最后一面。死亡,在他们手下变得美丽。

最后,当大悟的朋友和妻子都理解了他的工作,妻子也怀孕了,生活变得美好起来。有一天,大悟得知抛弃他的父亲在异地过世了。他本不想去,但是在妻子和同事的劝说下,他还是决定去见他最后一面。大悟对于来装载父亲尸体的工作人员的随便态度感到不满,提出自己为他入殓。他发现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石头,明白了父亲依然惦记着自己,怨恨和不满渐渐融化开来。

尽管他们已是多年不见,而大悟也对于父亲当年的抛弃行为深恶痛绝,但是最后还是他送走了父亲。世界上总是会有这样的父母,或是那样的父母,但是那根血脉还是要把父母与子女拴在一起。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让血液都会瞬间冰凉。

影片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我的耳边仿佛还是缠绕着那低沉温和的大提琴声,悠扬的诉说着死亡,久石让的配乐总是那么深入心灵,大提琴的低调的力量来得浓厚猛烈,后劲十足,每一弓都仿佛捻在心头,要溶化一切、抚平一切,正如大悟温柔的双手,拂过逝者的脸颊。

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诚然,死亡的力量真是强大的,让人屏息,让人仰视,让人反思。但是 入殓师的力量在于展现一个人静止永恒的美丽,这种美丽是融化一切的爱。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下一篇:给阳光姐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