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英语

2024-09-10

入殓师英语(共8篇)

入殓师英语 篇1

《入殓师》观后感

对于我们来说,生与死是截然不同的。

新生,总是带着希望与喜悦,而死亡,则充满浓浓的恐惧与沉重。

有关于死的一切,都是忌讳的。所以,当我们触碰到死亡的阴影,一切,尊重,理解,爱,都会在瞬间崩塌。

小林大悟在一次误会中成为了一名入殓师。第一次接触到的尸体,是被遗忘并腐烂了的,他的生理和心理遭受了刺激以至于回家看到被宰杀了的、血淋淋的家禽而呕吐不止。

紧接着,画面掠过飞翔的鸟,父亲给的石头,母亲微笑着的脸,曾经一家三口的美好时光。忧伤的音乐缓缓的响起,大悟心中的难过与悲痛也随着音乐倾淌出来。他开始,思考死亡。

鲑鱼的命运让人悲伤,但,他们天生就是这样,为了生命的延续,新生的一代,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死的另一种诠释么?

大悟在一旁看着社长带着冷静,准确,并且怀着温柔的情感为死者在最后一刻绽放她的美丽时,他看到了尊重,对死者的尊重,对死者家属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死亡的尊重。而他们也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与尊重。

影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入殓的情景。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地庄重、静谧,饱含了对生命最后一刻的祝福与陪伴。

大悟始终把自己的痛楚藏在心底,他思索,他感受。每一次送走一个死者时,他看到不愿接受是双性人的孩子的父母,为温柔年轻的妻子和母亲死去而悲痛的丈夫和女儿,始终不愿接受叛逆的把自己头发染红的女儿而争吵懊悔的父母,亲人……

生命的真谛,并不是只有活着。有些人,活着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活着,对于他们是一种惩罚,对过往的错误的愧疚,懊悔。煎熬着他们余下的生命。而死亡,正是一种解脱,也许,死亡来的猝不及防,但,真正的躺在那个时刻,时间都似乎停滞了下来,人的愤怒,不解,随着冰冷的身躯而消逝。带到了另一个世界。生与死只是一道门,许多年前,我们欣喜的跨过这道门,迎接陌生而充满希望的新生命,许多年后,我们又带着一生的沧桑与情感走进另一扇门,走向未知的下一程。死亡,真的不是终结。是活着的另一种方式。

死亡,带去了一切阴霾,带来了生命的延续与爱。影片最后一段,大悟终于看清了父亲的脸,还有手中紧握的石头,然后,他把石头推向妻子的腹部,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延续到了另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高一(6)班朱婧曦

入殓师英语 篇2

马上抢救!所有的措施一起上, 我们七、八名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分秒必争的抢救。凭直觉, 死亡这么迅速的要么是心脏方面的问题, 要么是电击伤。我们边抢救边寻找电击伤的进口与出口, 全身上下找了个遍, 没有发现。继续持续不断的抢救, 大家满头大汗。忽然我们当中的一个把病人的上臂衣服剪开, 在前臂的内侧发现了一个2cm×2cm圆弧形的电击伤口, 左胸处有一块轻微的搽破皮的伤口是早就看得见的, 但是很表浅, 是不是就是这个通道直接把心脏给打停了, 据说当时作业的电压是380伏的, 但是具体死亡原因必须做医学尸体解剖才能明确。

当我们正式宣布病人死亡的时候, 门口的那个青年痛不欲生, 无力地倒在地上。他估计还没有成家, 一个22岁的小伙, 追随父亲一起来到我们这个城市参加城市建设。每每有大型的隧道建设工程就会死人, 这是残酷的不争的事实, 这也是我得出的结论。年轻人举目无亲, 他不知所措, 他太年轻了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并且父亲节才过2天, 父亲昨天还是好好的, 他不知道该去找谁, 老板们都是比他高、比他大得多的人物, 没人能告诉他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我们告诉他必须打一个电话叫殡仪馆的人来, 他不肯, 他要等亲人们来了才知道该怎么做, 可是我们这儿是抢救重地不能被尸体占用了。大家协商、安慰起那个青年, 告诉他放在殡仪馆的冰棺内是现在要做的事情, 这是工伤事故, 是会引起领导们的足够重视的, 而且是这么大型的工程。

那个青年实在是太年轻了, 80后的青年哪里见过这些事?况且躺床上的是他46岁的父亲, 他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用一双无辜而怀疑的眼睛看着我们, 我的心也为之疼痛起来。

入殓师很快就开着车子来了, 他们带来大包、小包的纸盒很麻利地拆开包装, 丢掉塑料袋子, 拿出寿衣, 先是熟练地给尸体的身躯前后上下左右洗抹干净, 然后再换上寿衣、寿裤, 连皮鞋也给穿得整整齐齐的。最后叫来坐抢救室门口地上的那个青年, 入殓师递给单薄的青年一块绿色的毛巾, 一块崭新的沾过水的新毛巾, 让他把他父亲脸上鼻孔处的最后一处血迹搽干净, 很显然这是故意留下的, 他们是要让青年亲手去为自己的父亲搽脸, 那个男孩哽咽着轻轻地一下一下搽起来, 一滴一滴的眼泪掉落下来, 他在做着一名入殓师的动作, 为了他的父亲。从此这个男孩将会迅速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接着, 入殓师们拿出一个银色的袋子, 对着那个青年轻声解释了一下, 四个人一起把尸体放进了银色的大袋子, 一头一尾将拉链“嗖、嗖”地拉上, 放在一块铁制的板上一起抬起来就走了。

夫妻“入殓师” 篇3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入殓师》的影评 篇4

——《入殓师》

一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太耐人寻味了,那大提琴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逝去,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导演用大悟演奏大提琴来表现他内心的活动,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部影片是穿插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而这些矛盾冲突又在人们面对死亡时被爱化解,而贯穿影片的则是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大悟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失落、绝望”到“重新拾起希望”再到“抗拒,退缩,犹豫,挣扎”到最后的“释然”。现在我们从这几个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交响乐团解散了,大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导演在这里应用镜头俯视的手法让大悟那惊愕的表情,孤独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和迅速离去的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份工作对他和对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他的理想,他甚至还为此去银行贷款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大提琴,现在理想远去了,成为了过去,大悟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在这里,导演给了夕阳一个镜头,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从影片开始到这里,各种场景还是暖色调,接下来就转入冷色调了。

被狠狠摔回现实的大悟也在那条章鱼的命运看清了现实,这把高贵的大提琴根本不属于他,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镜头中大悟那无奈的表情和眼神深深的流露出他内心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吧,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卖琴之后,他却感受到了自己获得了解放,原来自己一直被这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束缚者。

昏暗的灯光,古朴的气息,大悟的山形老家是给人一种怀旧的味道,然而大悟却对这里却没有什么回忆,他对他爸有外遇,抛弃她们母子而跟别的女人走了却记忆犹新,这里就对大悟跟他父亲的矛盾定下了基调,虽然交响乐团解散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悟在DK代理找到了工作,却误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结果当他得知这份工作是跟死人打交道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从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沦落到做纳棺的工作,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可是在心里,大悟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从回到山形老家开始,影片一直是冷色调,环境一直是阴郁的,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小林大悟现在的内心世界是阴郁的,死亡是阴郁的,家具等一切似乎都是阴郁的。

接着是小林大悟第一次去纳棺,零乱的房间,发臭腐烂的食物,腐烂的尸体让他难以接受,在回来的车上,他身上的臭味被几个女学生发现,他感到羞愧极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了小时候的澡堂,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澡堂还是没变,澡堂里小林大悟在澡堂疯狂地搓香皂洗澡,每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好几次香皂都滑出手,他只想尽快地摆脱那种死人的味道。

澡堂老板娘和他儿子山下的矛盾也在这里展开,澡堂老板娘坚持将澡堂一直经营下去,而山下则坚持要母亲把澡堂卖了,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当他们看到小林大悟时,澡堂老板娘觉得小林大悟出息了,小林大悟在这时也没有说出事实,他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从事纳棺的工作,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然而越是这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矛盾。

然后导演又给了一个夕阳的镜头,相应的是小林大悟的内心也暗了下来,在这里导演设置了小林大悟在二楼楼梯口的场景,这狭小幽暗的空间很好的表现

了小林大悟封闭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映衬着他那阴郁的表情和深深的叹息就这样,内心不堪负担的大悟拿出了尘封已久的小时的大提琴,这时的大提琴成了他唯一能抒发情感的对象。

社长来找小林大悟,小林却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他退缩了。然而

当他再次跟社长去纳棺,看到社长如何让死者再次鲜活地活在世上,如何让原本冷言冷语的主人在最后面对妻子时痛哭流涕,小林大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蒙骗,死去人在没有进行化妆之前,让人感觉是那样冷冰冰,然而纳棺却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爱,这深藏心底的爱我们平时或者根本没有发觉,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小林大悟真心笑了,他感到原来纳棺的工作可以这样,他的状态好了很多。

小林大悟喜欢了这份工作,接下来他跟公司里尚春小姐的那段谈话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真的,社会中整日忙于生活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内心那些最真的情感。

好景不长,在遇到山下后,小林大悟又一次陷入矛盾,回到家,看到妻子美

香在看纳棺的DVD,小林大悟发现周围人都不理解他,都认为这份工作不正常,朋友的不解和妻子的离去再一次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后一次的纳棺仪式中,他又受到了那家人家属的嘲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接受,这在小林大悟的心里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决定辞职,然而社长的话震动了他,人活于世总是要吃的,总是要工作的,做纳棺的工作没什么不同,为了生存而已。

大雾天气,看不清道路,小林开着车在大雾中摸索着缓缓前行,道路渐渐清

晰,这不就是大悟的心境吗,在做入殓师这条道路上,他就像行走在大雾中,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然而那浓重的雾正在散去。

圣诞节来临,社长,小林和尚春小姐三人一起大口地吃鸡腿,小林开始演奏

大提琴,在歌声中,三人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是对亲人深深的的思念和爱啊,接着是一个个家庭送走亲人的充满爱的场景,小林大悟完全爱上了这份工作,电影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美香也回来了,还怀着孩子,但他们之间的隔阂还是没有消除,新旧生命的交替是那样的自然,为什么人们不能正视纳棺的工作呢?

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了,这时山下还是没法消除对小林大悟的偏见,在完整地看了小林大悟给母亲纳棺的过程后,山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妻子美香的内心也有了动摇。

火化澡堂老奶奶,这时在大叔的诉说下,山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了

解自己的母亲,当大叔按下点火开关时他痛哭流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美丽的樱花,画面变得阳光、灿烂,父亲的死讯也到来了。这使已经归于平

淡的大悟从心理上从事实上都无法承受的消息,甚至无法理智的思考。他以拒绝去探望拒绝着父亲的死讯,秘书小姐背后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大悟终于明白原来爱也可以成为负担,重到让父亲几十年来都不敢来看他。

最后当父亲手中滑落那颗圆滑的石子时,他才感受到父亲对他那深深的爱,矛盾在泪水中化去,留下的只有对父亲那无尽的爱,大悟转过头,跟美香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泪水,那目光中是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爱。

入殓师影评 篇5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处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题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就应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潜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好处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透过一个普通

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能够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资料上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男孩与汉娜的故事、入殓师与父亲的故事,前者代表着感情、后者代表着亲情,二者最终都透过象征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顿悟。当汉娜收到男孩寄给她的录音带时,她顿悟了;当入殓师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他流泪了。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此刻了眼前,汉娜透过声音看到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以前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汉娜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内心,永不磨灭,在心灵的墓地里不时牵动着男孩,而入殓师则是透过死亡不断地感受着悄无

声息的苦痛,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务必应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取。“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资料与好处,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

的“心理描述”,导演在那里主要透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主角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之后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好处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伤感。《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

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到达。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主角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一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

《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如此。社长每一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明白,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征好处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取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下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

观后感——《入殓师》 篇6

————观《入殓师》有感

对《入殓师》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在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因为这是一部亚洲电影,又与我所学专业相关,于是赶紧在网上一睹为快。其实本来看到影片的名字时,有些不相信有人会拍这样一群人的故事,并且又获了大奖,但是当我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它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原来不只是生命的开始是那么美丽,就连结束也是那么令人感动,使人尊重。

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的大提琴演奏者大悟与妻子美香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又因为一则不小心打印错误的广告而莫名其妙地去负责丧葬入殓事宜的事务所应聘,在社长的热情以及金钱攻势下,他最终选择留下成为入殓师,但是却向妻子隐瞒了真相。新人入殓师的生活就此开始了,在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不幸身为男儿身、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遗体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但是美香在事情败露之后,很不能理解他,丢下一句“肮脏”便跑回了娘家。对于大悟来说,美香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早已在几年前过世,而父亲则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失踪了,所以美香的离开对于大悟来说是件很令人难过的事。但是他也有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坚持,他正在慢慢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终于美香回来了,并与他一起经历了一个熟人的入殓仪式,在看到大悟对待工作的庄重与认真后,她理解了。在影片的最后,大悟得知父亲的死讯,在周围人的劝说之下,最终选择原谅父亲,并为他进行入殓仪式。全片的叙述始终处在一种舒缓状态,并无太多拖沓,相比向来以沉闷著称的日本文艺片,节奏尚算适中。况且男主角起初自觉工作低贱,对亲友们遮掩事实,首次工作便不断呕吐,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他的诸多不如意,亦为剧情如何发展,设出悬念。同时这部影片中也存在着一些喜剧元素,使人在观看中并不觉得一直心情沉重,同时又有所触动,导演对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这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而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大悟,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

去的生命制造美。当我看到影片的几处入殓仪式时,真的觉得被震撼了。死亡,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恐怖的,生命的凋谢无论如何让我觉得可怕。但是当我看到入殓师带着端庄严肃的表情,慎重地进行着仪式的每一步时,我觉得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即使你真的离开了,还是会有人记得你,为你着想。入殓师既会以自己的方法替死者装扮,完成心愿,也会为死者家属减少哀痛与悲伤。死亡在他们的手下无比庄重,无比高贵,我真的感觉到他们尊重死亡的内心,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入殓师也可以说是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他们看尽了人们的生死离别,死者在他们面前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会带着敬畏的心,自己的手给亲人最美的最后一面。死亡,在他们手下变得美丽。

影片还有一个元素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配乐。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被影片中优美舒缓又略带哀愁的音乐深深吸引,上网查找才知道原来有贝多芬,久石让的作品在其中。电影以一首贝多芬的欢乐颂开始,据说是东京交响乐团的深情演出。大悟回忆过往一段,配乐是久石让所写的momery。一幕幕过往,伴随着旋律的流淌浮现在眼前,大悟在享受音乐带给他平静的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母亲、童年……这首用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低沉婉转,配合大悟回忆过往的情节,简直就是完美。而后这首曲子又反复在电影中出现,令人印象颇深,感受良多。还有电影里相当漂亮的一部分,男主角在身后是富士山前的田野,他徐徐拉着他的琴,拉出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做为入殓师他的见证。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配乐,就是圣诞节大悟拉的那段曲子,是巴赫和古诺联合创作的圣母颂。在节日气氛浓烈的圣诞节,三位事务所的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听着同一首曲子,独自在音乐的世界中追回感伤。音乐的确使影片增色不少,既配合了情节发展需要,又那么深入人心,引人思考,再次被大师们的作品感动。看过几部日本的电影和动画后,我确实觉得日本作品的配乐做得相当精细,充分地与影片相结合,带动观众的情绪,使人不禁沉醉在那个导演为我们创造的世界中。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许多中国影片会找日本人来配乐,这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他们学习。

入殓师英语 篇7

关键词:《入殓师》,结构分析,人物塑造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代表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许多人。对他们说:路上小心, 总会再见的。

——守门人

一、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 人不妄动, 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 伤其身痛其骨。

传道者说: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影片《入殓师》给了我们最浅显直白的答案——生即死, 死即生。水中的鱼拼尽全力逆流而上, 尽管结局无非一死。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 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 但是却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入殓师》讲述一个满怀艺术理想的普通人因为“意外”或者叫做“注定”进入了一个不被普世之人接受的行业——入殓师, 满怀着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怨恨和与母亲临终的错过, 逐步了解和认识生与死、爱与恨的真正意义, 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入殓师的故事。

本片没有华丽的摄影、震撼人心的大场面, 甚至没有曲折的剧情, 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让观者随剧中人一同走入每一个生命的终点, 在影像的光影之中体会原来人终归尘土。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拒绝死亡, 既然接受了死, 那么在有生之年就会好好活着。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东西,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 也证明了生的努力。

入殓师, 又名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 对于死者来说是保持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对生者来说是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则正是赋予死者尊严, 令生者释怀的送行者。

人生充满着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 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 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世事无常, 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 唯有内心保持对生活应有的谦虚, 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 即使在逆流的征途中有可能死去, 依旧没有放弃, 只因在它们的内心, 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

再深刻的主题也需要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于简朴之中彰显无尽的内涵, 于直观的影像之中显现生命的意义。也许,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在每一个24 格的胶片中表达生活与生活中的我们。下文将从剧作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本片的呈现方式。

二、娓娓道来情深意长

(一) 关于结构

影片全长约130 分钟, 封闭式的叙事结构, 并无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 却如山涧的潺潺溪水, 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娓娓道来。全片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开端) 00:00——31:45, 小林决定放弃大城市的艰辛生活回归故乡, 他满心欢喜地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 对生活、对未来满是未知的空白和期盼。

(带入) 32:30——47:28,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动摇和怀疑、拒绝和排斥。

(发展) 49:35——91:15, 小林对入殓工作的认同和肯定、接受和尊重。

(高潮) 91:16——106:20, 小林与妻子和解, 共同完成对澡堂老太太的入殓。

(结局) 106:21——130, 小林完成对生父的入殓, 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救赎。这也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升华处, 是父子间几十年间情感的无声融解。

从结构上来说, 本片并无突出之处,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但是, 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恰好衬托出情感的浓烈。在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大行其道的当下, 这部影片传统的讲述方式, 不失为一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的叙事结构有极强的代入感, 使观众感同身受, 同主人公小林一起从对入殓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熟悉, 直至完成自我观影的内心满足和情感释放。

(二) 关于人物

小林大悟, 一个年轻的大提琴家, 充满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因为一次偶然, 盲打误撞地接触到了入殓师的工作, 从此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影片初始, 展现出小林的青涩、懦弱、善良、柔软的一面。随着剧情的发展, 观众同小林一同成长, 一同坚强, 一同接受并认同入殓师这一职业。到影片结尾处, 小林终于成长为一个能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至此, 观众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感受到了宽容的力量。

电影始终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父、生母形象, 二者作为缺席的在场者存在于影片本体之中, 有着特殊而必要的意义。正是未对生母临终尽孝的遗憾, 使得小林在接受这份工作的过程中, 始终怀有愧疚之情, 也正是这种愧疚, 一次一次去“抵抗”最初的犹疑和矛盾。直到对澡堂老太太完成入殓, 小林才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 也彻底接受和认同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个模糊的生父形象出现在小林的记忆中, 也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作为一个已逝的生命, 他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使小林的成长更加完整,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手中紧握的一颗“石头”补偿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 成全了儿子也使儿子学会了原谅和宽容。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原谅, 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影片的最后, 小林满含泪水为父亲做入殓的仪式, 应该说是父子间的最后一次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 所有委屈、不解、爱和恨、痛与伤, 全部一笔勾销。父亲去了, 手中却紧握着当年的小石头, 这是一句道歉, 也是一生难以放下的心结。应该说, 生父和生母的缺席正是小林成长过程中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问题解决, 小林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 这两个角色作为代母/ 代父形象, 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林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缺少父爱的, 从遇到社长的那一刻起, 一个“严父”走入小林的生活。社长兢兢业业为那些死去的苍白的人恢复原来的美丽与光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教育和感召小林, 帮助小林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煎熬。

澡堂老太太是小林童年的见证者, 从始至终对小林充满了爱怜和慈祥。她对生活的乐观热爱和勇敢坚持也影响着小林及其妻的人生价值理念。老太太生命的结束出现在小林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段落, “搬柴火时倒下”的老太太意外成为夫妻危机化解的一个突破口。妻子由此亲眼见证丈夫工作的全过程, 被深深感染, 终于理解并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是小林最终接受入敛工作的引导者, 更是令同小林一样的我们认知生命, 接受死亡意义的指路人。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复杂 (具体人物关系见下表) , 沿用传统的日本家庭亲情电影的人物关系模式, 以夫妻/ 父子/ 母子关系为结构影片中人物关系的纽带。本片中的小林大悟是影片的主角, 但是却并非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 而是一个懦弱、胆怯、失意的普通人, 也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最终体会了生与死的意义, 体会了入殓师工作的价值, 抛却了对死亡的所有恐惧, 让逝去的生命在手中绽放最美好的光芒。因而使全片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片中“看门人”的设置堪称巧妙, 前半部分一直将“看门人”埋伏在澡堂老太太这条线索之内, 当他在老太太的葬礼上说出那段感人至深的话时, 前面略显平淡的剧情突然间变得回味无穷。生和死只是一扇门罢了, 通往不同的旅程。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 此刻告别, 终会再相见于下一段旅程。这个普通的人物瞬间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没有“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而陌生的职业,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如果没有“入殓师”的身份衬托,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如此感人至深。从经典剧作的角度分析, 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 本片并无特殊之处, 中规中矩, 没有刻意的干扰, 没有繁冗的拖沓。但正是这样的简单和真实, 恰到好处地将最后的感情迸发做了有力的铺垫。

入殓师英语 篇8

故事梗概

序幕:

狂风暴雪中,一对工作搭档坐在汽车上,主人公自述从东京回到老家山形县已有两个月了。接着镜头转换,晴朗天空下出现了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屋外放置的花圈显示这里正在举行葬礼,专程开车赶到的两个人是进行遗体处理的“入殓师”。

电影正式开始:

序幕里的“入殓师”正作为一个大型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员出场,乐团中的所有成员都在十分投入地演奏,舞台上全神贯注的乐队成员与观众席上稀少的观众不成比例,特写镜头下的一名观众显得愁眉苦脸。演奏结束后,这位观众被介绍是乐团的老板,老板对全体演员艰难地吐出了两个字:“解散”。所有人瞬间失业。

大提琴师回到家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大提琴发呆,这时大提琴师的妻子出场了,她兴高采烈地告诉丈夫,有人送来了今早刚钓回的章鱼。得知丈夫突然失业,妻子尽管难过,但仍想通过做顿美食冲淡悲伤的气氛。这时意外发生了,章鱼掉在地板上仍在蠕动。夫妻俩决定将章鱼“放生”。可章鱼入水后反而死了。

章鱼的死似乎在提醒男主角:离开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要死亡,男主角决定返回故乡山形县。

次日男主角“按图索骥”去找工作。

在一个会社,男主角郑重其事地将履历书递交给社长,社长却看都没看就丢弃在沙发旁,接着问“能否长期干”,当得到“可以”的回答后,社长立刻说“录用了”,然后就让女职员去印名片。一方急着问工作内容,另一方却用“待遇”来吸引求职者。

除了广告上的“NK”是“纳棺”缩写这一工作内容社长解释说是“印错了”之外,其余广告上所说的都兑现了。月收入五十万。正当男主角犹豫之时,社长已将当日的工资塞给了他,男主角推辞,社长说了句之后多次使用的口头禅:“别当回事。”

男主角在回家途中买了妻子喜欢吃的高价牛肉。

第一次工作是装扮死者,拍摄“入殓”的教学片。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遗体是为一个死去两周的老太太收尸。在回家路上乘车时,一群高中生指他为“臭源”。他半途下车去澡堂拼命洗。深夜独自一人拉琴。

早晨,男主角一人独自来到河边。他在这里看到了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男主角自言自语道:“拼命往上游走也无法免除一死。”这时社长出现在桥上,他从车里高声呼唤道:“跟我一起去吃饭吧!”“一起去找饭吃”是“一起去干活”的隐语。

他们俩因为迟到五分钟而遭到死者家属的呵斥,对方骂他们:“你们不就是靠吃死人饭的吗?”

当晚男主角夫妻俩一起去澡堂洗澡,从澡堂出来后两人约定一起去一间酒吧,而这间酒吧就是自己的家。两人轻松地对话,男主角谈起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喜爱的唱片。

当夜男主角再次外出工作。次日早晨在公司,女职员向男主角介绍自己,说她来自带广(北海道),与男友私奔时将孩子抛弃,后漂泊到当地在酒吧间当陪酒女,后认识了“NK代理店”的社长,一切表明她与社长关系非同一般。

当天下班后男主角再次偶遇老同学,老同学的态度与上次见面时截然不同,他呵斥男主角不找个正经工作干。回家后妻子也因知道了他的工作内容而对其加以斥责,并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男主角继续从事他的工作。

在为一个年轻女孩“入殓”时,因被骂“入殓师”工作是赎罪,男主角崩溃了,他决心辞职。但在社长的房间,社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男主角回心转意。

男主角终于“大彻大悟”:所有人干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饭、生存。

圣诞晚餐吃炸雞,社长提议男主角演奏一曲。

当初靠拉大提琴“吃饭”的男主角如今靠当入殓师“吃饭”,大提琴成为“业余爱好”,此时他拉琴只是为大家“佐餐”。

男主角又接了一个“活”,竟然是为自己30年音讯全无的父亲“入殓”。儿子用娴熟的手法,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中国语境下产生的中国式解读

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出现误读丝毫不奇怪,因为中国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往往建立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中国的语境之上。

与日本一样,中国也存在就业歧视。中国人通常对殡葬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为了消除歧视,政府进行了各种努力。首先在职业定性上将其定位为事业单位,属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传上对该行业有一定的倾斜。中国有劳模制度,每年到了某一个时间,各行各业都要推选一个代表当“劳模”。在民政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殡葬工作者。对他们的宣传已经有了一种公式:普通人从事“不普通”的工作。

中国通常的公式是介绍“美女化妆师”(以女殡葬师为例)。她们天生丽质,与通常的女性没有任何区别,爱美也爱流泪,喜欢购物,工作之余会与朋友一起去K歌、看电影、逛街,等等。但是她们不能参加亲朋好友的喜庆活动,孩子也不敢在学校公开其职业,最怕出席孩子的家长会等。但面对社会的歧视与冷漠,她们依然不放弃,继续努力工作,在死者家属的赞美与鼓励中获得满足感,常在节假日加班,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医学、解剖学、化妆技术、了解人体构造,并逐渐可以对各种疑难遗体进行处理,等等。

社会上对婚礼主持人、救死扶伤的医生大加赞美,唯独对死亡持不同态度,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正是在上述语境之下,中国观众才易于从两国殡葬业的层面上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日本人工作认真”,他们对死者“更尊重”的结论。

从大提琴师到入殓师

《入殓师》的男主角名“小林大悟”,“小”与“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大”还是“大悟”。“大彻大悟”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美香”是一对夫妻。殡葬业在日本人看来是“脏”、“臭”的行业,导演安排从事“臭”、“脏”工作的“大悟”养活妻子“美香”。社长名“佐佐木”,“佐佐”日语读“sasa”,在日语中是“小、细竹”的意思,它与“小林”在语义上相近。

nlc202309010019

大悟处理完首具尸体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被中学生指为“臭源”,大悟赶忙去澡堂冲洗“臭味”及“晦气”。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鸡,也让他立刻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人尸体,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拼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不知其中原委,虽然拒绝,但依然被大悟主导。

然而第二次大悟就没那么幸运了。当美香得知大悟从事殡葬业之后,断然拒绝了大悟的拥抱,大悟还被美香说“脏”、“不准碰我”。

在电影中,遗体成为了一个媒介,镜头在追踪遗体处理的过程中,进入了日本的不同人家,不同人家中的不同人物折射出日本社会中的众生相,反映出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

比如第四具遗体名“美雪”。在日语中,“雪”与“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通过与“行”同音及葬礼上的争吵场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死者是一个处于反抗期的少女,与其说父母疏于管理,不如说这类年轻人根本不服管。年轻的叛逆者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离开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却全然不顾年迈的父母。而男主角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他既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妻子和下一代负责。他是一家之长,养家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高于一切的负责任行为。即便从事受到社会歧视的职业,只要能拿钱养家,也比抛弃妻小要好。与其贯彻自己的主张而死,不如屈从于社会的需要而活。社会的刚性需求塑成了人的形状。

小人物的生存方式

以主人公的工作地点来划分:首都东京和家乡山形县。工作内容也分为两个部分。在东京拉大提琴,在家乡是“入殓师”。前者用灵巧的手指奏出美妙音乐,后者则是为死者擦拭身体、化妆、更衣。拉琴始于幼儿园时代,自小受到严格训练,无论时间还是精力,包括购买大提琴的费用,男主角都付出了很多。与此相反,殡葬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更多的付出只在于抗拒社会的歧视。

妻子跟随丈夫从东京回到家乡,回家后的第一顿晚餐,大悟心不在焉地翻看报纸中夹着的广告,一个“职业经历、年龄不问,高收入,工作时间短,正式工待遇”的广告立刻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广告发布者为“NK代理店”。

男主角一看广告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家乡的房子是两年前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既舒适又不用交房租,一切顺利得“让人不知所措”。妻子像个欢快的麻雀,不停地追问工作内容,但丈夫回答时却躲躲闪闪。

首日上班的首个工作是前往一个专门的摄影棚,在那拍摄处理遗体的教学片。大悟扮死者,社长则是“入殓师”,亲自为作为模特的大悟刮胡子、清洗身体。在装扮死者的过程中男主角脸被刮破,回家后妻子问及,男主角用社长的口头禅敷衍:“别当回事。”

大悟处理的最后两具尸体,是与他最亲近,却又不了解的人,只有在阴阳转换时才掀开了面纱。浴室老板娘名“艳子”,是个爱美的单身母亲。大悟为她化妆时,特意挑选了一条她生前喜欢的纱巾系在她脖子上,让她在人生最后的瞬间依然亮丽。

此后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原来父亲并没有像大悟听说的那样,与一个女子私奔,而是自己离家出走,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费以及居所,在小渔村一直一个人干到死。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这就是日本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父亲将作为谋生手段的酒吧留给了大悟及母亲。

日本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善变”

在中国语境下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中国式解读,同样道理,在日本语境下也会产生日本式解读。作为中国观众,要知道日本电影想说什么。

故事发生在日本山形县,公司女职员说自己来自带广(北海道)。这两个地方都以生存环境恶劣以及输出劳动力多而闻名,日本人一看就明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多来自贫困地区,从事的职业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能干別人不愿干的“力气活”。在日本,自古以来接触动物尸体或内脏、血液的人就被视为“秽多”、“非人”,在日语中,“脏”、“臭”、“最低”是骂人话,而殡葬业与上述三样都沾边。

日本还有一部表现死的电影,就是著名导演伊丹十三的《葬礼》。伊丹的电影直指日本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一切宛如日本拉门上的纸,透明隐约,但是没人愿意捅破。

《入殓师》中表现的人物都属社会底层,是为了生活、生存而默默拼命干活的人。大悟的父亲辛苦一生,留下来的所谓财产也就是一个纸箱。葬礼公司对付这样的人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他们运来一副最便宜的棺材,好似将一根圆木装进箱子里那样,准备将大悟父亲抬入棺材。后来美香告诉来者自己的丈夫是“入殓师”,葬礼公司来的人这才停下手来。大悟一边流泪一边为父亲刮胡子、清洁身体。倾心对父爱的回报,竟然是在父亲身体僵硬之后。尽管以前的误解冰释,但为时已晚,显示孝心的惟一举动,是用社长赠送的上好棺材收殓父亲的遗体。

日本不像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政治课,日本只在初中阶段有“社会课”。但日本并不缺乏“政治思想”教育,频发的地震就是最好的课外危机教育。出现在课本中的危机教育是:“日本资源贫乏,原材料以及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在家庭中,父亲早出晚归,工作、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它本身说明生活不容易。日本没有劳模制度,更不需要用赞美入殓师的方式来消除社会歧视,因此不可能拍摄一部仅仅赞美殡葬业的电影。

在圣诞夜,当大悟应社长要求准备拉琴时,大悟问社长有无特别要求,社长还是一句双关语:“我们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方位对应。”

大悟失业了,怪琴拉得不够好?自己能力不够?都不是,社会环境使然。仅因在意周围的“鄙视”目光就不行动,“日本丸”如何行驶?这只能让日本人喝西北风。日本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必须“善变”。

日本为了生存,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尊严。“耍赖”、“装孙子”、“屈膝谄媚”,这些都是生存智慧。

日本人就是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国民。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谛”。

(图片均为日本电影《入殓师》剧照)

上一篇:主管聘用合同下一篇:空乘形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