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和谐(精选12篇)
关系和谐 篇1
和谐, 是一个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范畴加以理解, 但归根结底, 它是人类社会追求美好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 和谐是一种现象, 它在院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法律、经济及伦理学意义的特殊人际关系, 和谐的医患关系主要表现为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充满友爱, 是一种互动与双赢的关系, 其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在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医疗纠纷不断增加的社会环境下, 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医院的最重要因素。
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发展也同样源于有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的发展更是这样。但是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使医患关系不和谐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医疗纠纷是通过医患双方内部协调解决, 迫使医院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纠纷处理, 给医院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1.1 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 虽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已被许多立法所确认。但是, 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 依然缺乏对现行法律和现时医患关系特点的清晰认识, 仍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 这就为医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1.1.2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
经济学认为, 在完全市场竟争中, 完备的信息剥夺了任何交易者的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差异,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了自然淘汰过量服务的功能。医疗服务市场虽然有很多竞争者, 但由于具有垄断性和信息不可对称性, 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往往具不可替代性, 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替需求者作出消费决策。这说明就医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医疗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卖方垄断市场, 而垄断性又会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1.3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最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 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绝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个人基本不会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患冲突很少。
1.1.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医法两家难成共识。知情同意权的决定主体序位, 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 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 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 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和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时常遭遇困惑或尴尬, 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无理取闹者很难做到果断处理, 没能将事件进行有效、妥善的处理。一旦事情闹大, 有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
1.2 来自医院方面的因素
1.2.1 医院管理层缺乏职业化。
医院管理层职业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管理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和更新管理理念, 及时将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 并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医院管理层应坚持以法治院、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 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当作大事来抓。
1.2.2 当前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使医院的诚信度降低,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吃回扣、拿红包等, 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恩赐心理或权威心理, 人文关怀意识不强, 同时个别患者存在不良的求医行为, 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格尊重意识, 怀疑心理作祟, 辱骂甚至追打医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3 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
1.3.1 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 对医疗进程缺乏专业性了解与认知, 并且在病态下对事物的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很容易将医疗进程中出现的不满意转化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3.2 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
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带有一定片面性, 对医疗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 便会使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争议事件增加。
2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2.1 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
只有用真挚情感和艺术的沟通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医院生存和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 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统一, 是医院和谐的必经之路[2]。我院在医患和谐的实践上, 着力医院技术品牌, 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作用, 靠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理念文化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了“爱院、求实、创新、奉献”的哈院人精神, 编发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和《行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员工手册》, 规范了全院员工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全面系统地提升全院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我院还聘请培训公司, 轮流对全院职工进行素质培训, 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先进的医院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全院的文明现象, 服务的文明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2 提升收费和中西药房窗口服务水平。
医院对挂号、划价、收费窗口实行合并服务, 按楼层设置, 避免病人排队过度集中;在高峰时间段, 增设收费窗口, 杜绝病人排长队现象;改进出院结帐工作流程, 升级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缩短了出院结帐时间;调整中西药取药布局, 延长中午取药时间, 增加便民药房药品品种, 切实方便了患者取药。
2.3 建立服务文化,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抓住患者“医前、医中、医后”的三个环节, 创建人性化服务流程。力求每个环节做到更细、更精、更实、更优。购买了大型体检车, 走进厂矿学院, 走进农村社区, 上门为群众体检;成立了门诊病人服务中心和急诊“绿色通道”, 并按“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救治危、急、重病人;门诊365天天天开诊, 全程安排专家节假日坐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义诊和《健康常谈》爱心活动;还开展了导诊、分诊、陪送检查、陪送入院、预约挂号、邮寄检查报告等体贴患者的各种服务。这些能够满足患者表面和潜在需求的优质服务管理, 已成为我院文化创新的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 我院还先后开展了“满意工程”、“党建工程”、“关爱在医院”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认真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 努力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 站在患者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医疗、护理工作, 学会用坦诚和关爱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的苦楚,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 注重健康教育,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服务。种种人性化的服务, 使病人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尊贵, 医患关系渐趋和谐, 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消除。
2.4 以人为本, 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且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职业、工作、生活是否满意, 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服务。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冷漠、满腹怨言的医生, 能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 作为医院, 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和谐、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我院坚持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并把每年7月份作为纪律教育月, 年年有重点, 年年有创新。同时,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了精神陶冶。
2.5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依法行医,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论办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用爱心营造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具体体现,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卫生观, 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常抓不懈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继卫.构建和谐医院的意义、内涵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5-68.
[2]马静松, 史也夫.新时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8) :62-63.
关系和谐 篇2
石元辉
这学期以来,如何构建和谐班级一直是我积极思考的问题,诚然,和谐班级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要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卫生环境、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本文仅就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班级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自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班级而言人际关系应包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包含学生与学校其他人员以及学生与社会上的各类人的关系。而这些众多而复杂的关系中最重要且与构建和谐班级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基础。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⑴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哪一位教师愿意看到自己的课堂组织混乱、难于驾驭?哪一位教师愿意上课时表达不畅,思想阻滞,甚至词不达意、学生不知所云?哪一位教师愿意使自己的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学生要么嬉戏打闹,要么闲谈聊天,甚至昏昏欲睡?而要避免这所有的一切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人有句话说的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堂上我们要想做到沉着自信,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深入浅出,驾驭和调控课堂上的一切突发事件,使学生听我们的课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轻松上好每一节课,既能使师生感觉良好,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在理论方面做到读万卷书,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实践方面也要做到行万里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技能精湛、成为教育过程中的能手,甚至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对班主任而言亦是如此,渊博的知识对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构建,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⑵ 教师的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的讲课必须注重“必须”和“够用”两个度,即把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一些枝节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可适度降低难度。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习习惯不够好,只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避免上课时“目中无人”即只顾自己讲全然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的授课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既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适宜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班级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中应从本班实际出发,探索适于本班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笔者在管理春季班学生时,由于初次当班主任再加之面对的是一个背景较复杂的学生群体,他们当中有些人初中没有读完,有的打工归来又开始读书。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且学习主动性不太强,学习态度不好,开学伊始就有学生因与老师发生矛盾而被学校开除,这一学期以来先后有3名学生旷课次数在20节以上,且班级整体纪律性比较差,就是这样一群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更应从实际出发,严格管理的同时,不断引导教育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和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学风,基本达到了学初的预定目标。
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加强情感的交流。这一点对于班主任而言尤为重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尊重、激励和宽容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
尊重就是要呵护学生的自尊。这一点在我们职业学校无疑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使普通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大都缺失自尊,他们有着兴趣广泛、适应性强、情感丰富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胸无大志、怨天尤人、缺乏主见、自我中心等固有缺陷。他们的自尊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作为教师,更应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详、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激励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激情。作为教师善于赏识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略有感触。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为你给自己的作业评语写上“非常好”而欢喜若狂,也可能因为你哪怕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之辞而泪水沾襟。班级管理中有些平时比较好动的学生会因为你的赞美而主动承担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有学生会因为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宣称再也不参加班级活动,而作为班主任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
宽容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传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教如何看待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过失,因势利导并给与理解和宽容,是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错误及
其危害性,不失为实践证明的明智的做法。
二、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条件。
学生之间形成生活中团结互助,文明交往;学习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关系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的理应具备的条件。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利用运动会、文化技能节、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的一切有利时机引导并教育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使学生之间文明交往、共同进步。
三、教师特别是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促进因素。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充分而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有特殊的实际意义。
总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同样积极构建和谐班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德育论文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班级的关系
石元辉
关系和谐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人际关系 交往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学校教育,而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育更是如此。现代体育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双向互动、平等对话。教师由道德规范的传递者转变为道德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民主的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在教学体育中,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练习时要常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鼓起上进的风帆,提高学生加强练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以增加他们“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减少紧张、胆怯、消极情绪的产生。在体育课上,交往最多的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交往应建立的尊师爱生、情感和谐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这种不合作的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融进更多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对自己服务对象的热爱,在教学中关心、爱护他们,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常给他们帮助、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压抑感,使他们在体育练习与活动过程中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展示、提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看起来是教师的事,实际上也涉及到学生,尤其是课时计划,它是由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如同样是动作难以掌握的竞走教学,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以何种方式学习好,采纳学生的建议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一些。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尽量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接触机会,以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体育教师应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师生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以便及时修正自己和学生之间不应有的障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应尽量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从学生的态度、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等方面获得及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交往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师生之间,教师力图从一定深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权,为学生创造交往空间。学生也力图从教师那里获得最大的情感教育空间,在教师心目中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师生关系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生与生之间,体育教学在竞赛、游戏等方面刺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在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却有很多学生错过了体育活动为其创造的交往的机会,距离新课程标准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一目标领域还有偏差,如果体育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发展,需要学生对体育课堂有积极的认识,对体育教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需要教师认真实施新课标,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
3.体育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更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异性心理,采用混合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变固定组为临时组,可发展学生的多向交往,并让学生在新组合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的交往关系下,有机会更好地显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缺点,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人的体育特长和动作技能,还能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敢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同学之间面对面的抗衡比赛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信心。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体育课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教与学辨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和谐的课堂源自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工作,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努力追求和谐。“和谐”,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学校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应该也必须在“和谐”教育上身先士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理解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和谐”,对课堂教育教学而言,是一种美妙而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一种美好且甜蜜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享受,是一种幸福与快乐相伴相随的人际交往……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把握“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1. 师生关系应呈平行状。
教师是成年人,很容易陷入成人凌驾与颐指气使的窠臼。教育教学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经常会被一些烦心事困扰,孩子,特别是小学生在行为习惯、认知思维等方面还呈稚嫩状态,是一盏盏等待点燃的灯。若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以自我“暂时的先知先觉”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的话,抑或单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态度的话,教师就难以赢得全体学生的心;倘若教师一直以强势的姿态树立自我的“师道威严“的话,就很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状态。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的确是“和谐”的课堂,全都是教师与部分优秀生的“一言堂”或“数言堂”,但却禁锢了大部分学生的见解与思考,这是紧张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懂得并会与学生建构起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套用数学术语,应该是呈平行状的——教师真诚帮助,期待着学生有一天能平移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实现重合交叠,甚至是超越。而不应该是呈交叉与垂直状态——教师一味地施压,矛盾的“焦点”总是令人透不过气来。
2. 课堂氛围应呈“家常式”。
单纯的说教,只能导引学生一时的状况,只有入心入脑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用心铭刻。和谐的课堂,要求课堂氛围要融洽,要活而不乱,要灵动而飞扬。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在氛围上要轻松愉悦,不压抑沉闷。倡导构建茶馆式的、家常式的课堂氛围,教师像一位茶馆中的老板,提供给学生以话题与素材,学生是茶馆中的茶客,是来进行教育教学消费的顾客,是“上帝”。建构起这样的人际交往关系,课堂就会变得开放、多元,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敢思、能思、会思的学生。在家常式的课堂中,师生的状态都是放松的,对问题的探究、对知识的学习、对观点的交锋等,一切均是无拘无束的。
3. 课堂效益应呈多赢化。
既然是课堂教育教学,就一定得牵扯到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问题。追求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必须追求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多赢化——对学生而言,在一节课里,在通过与教师、学习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微量增值”;对教师而言,在通过与学生的思维激荡中,对事先的教育教学预案进行了“实战检阅”,收获了“得”,也拥有了“失”,这是后续研究的宝贵一手资料;同时,在与学生的心灵、思维的碰撞中,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采撷到成人世界未能察知的营养,这是更为珍贵的教育教学珍贝;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状态入手,能从不同的方面找寻到自己的真实需要,并且能内化、提炼成适合自己的东西。只有实现了课堂教育教学的多赢化,才能说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益是明显而有效的。
二、竭力实施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
认知是行为的前奏,有了正确的“和谐”认识后,教师就要将这些理念与认知有机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中。
1. 带着一颗新鲜“善变”的心步入每天的课堂。
听名师借班上课,我们总会惊叹于名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连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名师的课堂上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呈现。这里面除了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对名师的英名如雷贯耳,有一种“追星”的情结在起作用,同时,学生对名师的课堂有一种期待,有一种久违的新鲜感。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教师教一个班可能短则一年,长则六年的都有,师生之间相互了如指掌,神秘屏蔽了,新鲜走失了,厌烦袭来了,无趣找上门了……要想让课堂迸发出和谐美的光芒,师生都必须像期待名师莅临课堂一样,每一节课都能怀揣着新鲜感。特别是教师,要不时地调整与变换自我的教学策略,不要“老生常谈”,光看开头就知道课堂的结局。要常变常新,经常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让学生对你的教育教学风格“捉摸不透”、“欲罢不能”,也就是,教师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能努力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2. 带着一双笑意荡漾的眼神儿进入每天的课堂。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睛,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重要器官。教师也是凡人,也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学生是亟待教师提升的生命活体,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就要学会一进课堂就将生活中烦恼抛开的本领。一站在讲台,就要让自己的嘴角上扬,带着笑意荡漾的眼神,学会也必须微笑地看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微笑的眼神中注满了继续提升的期望;对于中等生,微笑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奋进的期冀;对于暂时学习落后的学生,微笑的眼神中充盈着赞赏自信的期待……微笑着的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就不会冲动与莽撞,更平添了几许的耐心与细心,而这,恰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
3. 带着一腔关注全体的爱走进每天的课堂。
课堂是由一位教师和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组成,在目前大班化教学的现状下,课堂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谨记,课堂不是仅属于少数在学习上暂时处于“领跑”位置的优生的,教育教学的主体还是大多数中等层面的学生与少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困生。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追求课堂流程的顺畅,只让少数的优生唱“独角戏”,而忽视了教育教学更大的受众面的话,这样的课堂教育教学无疑是畸形的。一位心中装满对全体学生的爱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一定是心怀全班学生的,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启迪、提升、促进,都会面向全体,不会遗忘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中下层面的学生,让中等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饱;教师也不会忘记教学中暂时“学有余力”的优生,提供给他们进一步上升的舞台。总之,拥有爱心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心是公正的。对于学生独特有理的见解,总是不遗余力地赞赏,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教师总能耐心、和蔼地予以纠偏、指引。没有“有色眼镜”,没有讽刺指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感觉是安全与温暖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都是放松与高涨的。
4. 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走出每天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是没有休止符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课堂,当结束教与学时,教师与学生各自都是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离开教室的。因为,在这样轻松、开放、多维、启智的课堂中,教师从学生身上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与教学的新思考;学生从和谐课堂中收获了知识、学养的增值,也带着从课堂中引申出的新思索离开教室,让课堂内外的界限消失了。而这样的课堂学习态势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孜孜以求的。当学生带着新问号走出学校时,就会为课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起点,培植了学生日日思考、不断反思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之后再走进新课堂时,必定是带着新问题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的问号,而是在于解决了旧问号、又能产生新问号的良性循环上。
创建和谐企业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篇5
创建和谐企业离不开职工群众的自觉参与和积极奉献,职工群众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和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营造和谐企业氛围,才能真正建成和谐企业。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企业的支撑,和谐企业更需要和谐社会的呵护。
一、找准工会在创建和谐企业中的定位
创建和谐企业离不开职工群众的自觉参与和积极奉献,职工群众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企业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美的工作环境,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的企业。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承担着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及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责任,因此,工会在创建和谐企业中将发挥其他任何别的组织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首先,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其身份是无可替代的。“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工人阶级始终处于国家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不动摇”,只要这三个“不动摇”始终存在,工会在创建和谐社会以及创建和谐企业中的独特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其次,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其使命是无可否认的。创建和谐企业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谋求“双赢”理应成为企业与职工双方共同的追求,工会完全可以在创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协调劳动关系的“调节器”、“稳压器”的作用。
再次,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其责任又是无可推卸的。理性地、准确地、合法地表达职工群众的真实意愿,是工会工作责无旁贷的职责。客观地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群众处在相对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需要工会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办事.“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工会工作的基本方针,工会在创建和谐企业中理所当然地要扮演好职工群众“忠实代言人”的角色。
二、凸现工会在创建和谐企业中的抓手
创建和谐企业需要企业经营者与职工共同努力,而二者结合最佳途径就是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工会在创建和谐企业中一定要突出职工民主管理作为工会工作的主要抓手,大胆冲破理论和实践中的误区,切实将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准。
1.职工民主管理不是工会的“专利”
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职工民主管理的诞生与成长;职工民主管理的健全与发展,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速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2.职工民主管理不是企业的“恩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强烈感受到企业命运与职工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十分注重劳动者的内因改善、心智改变、服务理念、心理素质、参与意识和全程管理。
3.职工民主管理不是职工的“抢权”
创建和谐企业需要“双赢”。有钱买不来职工做人的尊严、自觉的投人和无私奉献。职工群众也深深懂得离开企业的发展,何来自身的利益?职工并非要取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只是想获得法律赋予的“知情权”,赢得主人翁的“尊重权”和事关自身利益的“参与权”。
三、探索工会在职工民主管理中的创新
加强职工民主管理不仅是职工的企盼,而且是时代的呼唤、企业的渴求。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职工民主管理水平。
1.创新理念———突破“自我循环”
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指导职工民主管理的开展。职工民主管理要纳入全党的中心工作,围绕大局,服务大局,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摆正职工民主管理与工会的关系。工会推进职工民主管理责无旁贷,但不能将工会与职工民主管理划上等号,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势,不能将职工民主管理锁定为做好工会的民主管理,更不能将职工民主管理的开展视为工会的“单边行动”,职工民主管理要与和谐企业创建、企业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从全局、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
再次,要变“被动”为“主动”,拓展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群众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工会更应积极主动向党政领导和职工群众宣传开展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审时度势、刚柔相济,不失时机地开展工作,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把职工民主管理纳入企业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6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生关系一直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师生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教育主导价值的不同追求。这种不同的师生观作用于具体的教育过程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准确的把握并借鉴当今国外教育家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中国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西方教育哲學思想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依据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潮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及其观点的不同,把师生关系分为传统的师生观和现代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观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现代的师生观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杜威为代表,除此之外,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的师生观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师生观。下面从这三个层面来了解并分析一下不同的师生关系以及选择这种师生关系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师生观往往以保守为主要特征,强调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传统主义师生观的主要代表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时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
传统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教师权威,所以这种观点运用于教育过程,就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甚至学生创造性的泯灭。尤其是在处理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最后以牺牲学生的个人价值来换取教育的社会价值。
现代的师生观一般以自由甚至激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该离开讲台站到学生背后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主张。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上,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主导作用,而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了,只有当儿童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杜威反对教师忽视儿童的实际,强加给儿童的要求。
综上所述,理解现代的师生观必须明确,尽管现代的师生观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教育的主导价值仍然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对教育的个人价值的追求只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
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并把它们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为“人——机”关系。这种师生观运用于教育过程,所造成的教育代价是限制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能动的活动当作动物的本能行为来训练。教师更多的是编制课件,操作机器。人可能会成为机器的奴隶。
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西方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定位,以失去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这就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位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物”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师道尊严的流毒曾经使中国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
2.互相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同样,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其次是要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和作关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对于师生关系所采取的两极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创建和谐教育,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系和谐 篇7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 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的、自觉的交往中,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 (教师与学生) 间及主体与客体 (课程) 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融洽相处;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 意见交换, 思想碰撞, 情感交融, 合作探讨, 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 达到共进同乐, 教学相长。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索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 笔者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品性。
1.坚守之志。
“敬业奉献”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敬业不只是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真情投入;奉献也不只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 更重要的是执着地承担和无私地给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形象而贴切地诠释了这种精神的内涵:“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2.立身垂范。
“弟子称师之善教, 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 曰仰沾时雨之化。”这句话从两个角度描绘了学生对有幸聆教于一位好教师的细腻感受:一是善教的老师像春风一样愉悦学生的身心;二是在这样的老师教诲下, 学业的进步如禾苗之遇“时雨”, 蓦然回首, 已不觉“稻花香里说丰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作为良好教育情境的创设者的教师理当追求的境界。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就在于他能为人师表,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 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2]
(二) 教师的态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 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思考。
真正的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 而且这样的思考一旦被公众接受, 往往成为社会智慧。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有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 所有的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讨论的, 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 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 才会有教育的超越。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要动态地关照学生的思想行为, 而不是用统一意志强行规范。学生时代, 正处在感觉至上联想丰富的年龄, 过分的理性反倒会使他们心生叛逆。在“雪”与“水”之间, 是纯粹的实验意义的固态与液态的关系, 属于物理范畴, 当然应该懂得;但在“雪”与“春天”之间, 是画面式的由联想产生的关系, 多的是浪漫与激情, 这里的“雪”不是水的固态, 而是一个季节。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该互为矛盾也不该受到对方的指责, 固守答案的惟一性, 就将理性和诗意对立起来, 这是由思维的狭隘导致的。因为诗意不是文学的专利, 理性也不只是科学的惟一, 所以教师除了渊博, 还需要灵活和宽让。
2.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眼里, 有些学生的行为总是“离经叛道”的, 如果从骨子里排斥这样的行为, 那么将连这行为之中可能包含的宝贵品质也被一并排斥掉了。而那些出色的人, 得益于他们奇异的想法会得到呵护鼓励, 他们古怪的情趣会得到发现引导, 甚至得益于他们越轨的行为被宽容和关照。尊重学生健康的兴趣, 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大局感和洞察力。大局感让我们的教育始终面对社会的全面需要而不是面对狭隘经验, 洞察力则使教师能敏锐捕捉学生行为中宝贵的突出素质,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合理设计未来。
3.尊重学生的缺点。
如果生活是永远尊重差异的, 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消灭差距。人总是有缺点的, 但缺点和优点一样又总是辩证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不是狂傲, 而是人生经验告诉他必须对此坦然。尊重学生的缺点, 其实就是不放弃学生未知的未来, 关键是, 有眼光的教师要懂得从那些“缺点”背后发现别样优势, 我们所期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其实是由丰富多彩的人生决定的。
4.尊重学生的心声。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 教师是有“身份”的人, 但这个“身份”有时就像一只霸道的手掌, 将本来就对教师望而生畏的学生推得越来越远。然而, 当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 有了这个认识基础, 才能懂得“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心声, 可以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和谐关系的重建。
(三) 育人的艺术。
1.“关爱”就是力量。
要了解学生的性格, 就必须经常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最好去了解养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首先, “急”则易乱。“急”会使教师迫切地想求得结果, 忽视细节的琢磨, “急”也容易忘记深刻是需要时间的, “急”也会使做事的过程变得浮躁和浅尝辄止。教师忌“急”, 原因是需要和学生交流沟通, 需要了解学生, 没有时间的累积是完不成的。而且, 当教师想消灭学生身上毛病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 “急”只能增加“火气”, 助长“霸气”, 非但不会让师生更亲近, 反而是更生疏;它会使教师远离耐心和细致, 变得越来越霸道和粗俗。其次, “爱心”是医治“躁”的良方。有了“爱心”, 才会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当教师以热情的爱去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时, 就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相反, 一个被嫌弃的学生感受不到友谊关怀时, 往往消极自卑。”[3]用充满爱意的眼光去观察, 用充满爱心的行动去感化, 师生关系才能良性互动而和谐。
2.“欣赏”温暖人心。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 是学生在自我成长阶段永远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他们个性甚至极端的另类想法的欣赏, 就是对他们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的肯定。鸟儿需要天空, 就给他们天空, 这不是迁就, 而是满足飞翔的需要。
3.“批评”要讲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孩子的兴趣取向来处理问题;而如何对孩子们偏离“规范”的行为思想进行卓有成效的“批评”, 却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门艺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 是忌讳权威和说教的, 它需要教师有一颗灵活的头脑, 还需要有一片善意的、幽默的心。
4.“沉默”胜于爆发。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讲究“留白”。留白不是丧失了思考的空白, 相反, 留白留得其所, 却可以无胜有, 实在是一种高级智慧的体现。教育是通过“言与行”来实现的, 但是“言”之多寡或“做”与“不做”, 均需视情势而定。对于教师来说, 最难的是无言而训不教而教——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控制, 而是有意创造寂静思维的空间, 留白之处, 也便是语言最丰蕴之处;不说出的东西, 正是最想说出的东西。教育讲究“批评宜缺不宜满”, 就是说一定要给受批评者留出反思的空间;自我反省的层次越深, 自我教育的效果越好。没有哪一台戏是由满满的台词堆砌成的, 教育是一台充满了变数的大戏, 要想让它的情节更生动, 就要学会“留白”, 留给观众, 也留给自己。
综上所述,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以师生的和谐建构教育的和谐, 以教育的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教师品性、教师态度和育人艺术等几个方面着手, 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和谐,构建,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海燕, 杨斌.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5 (7) :100~10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171
关系和谐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在学校的诸多交往形式中,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 更影响着育人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但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每个人都是信息源, 都在影响着别人和接受着别人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当一名“阳光教师”, 锤炼自己的思想, 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其次要做一名思想者, 努力寻找唤醒学生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还要做一名博爱者, 爱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做到是教育者的同时, 必须成长为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者。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分享,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二、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朋友
千百年来, 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多年来, 教师已习惯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模式化”“规范化”。然而,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 把社会需要能动地转化为自身需要。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 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的认可,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师生之间平等作为逻辑的起点, 作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更多的应该是与学生的探讨, 学会聆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认同, 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也才能使师生互动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张力, 化解师生之间的情感矛盾。
三、注重实例, 贴近学生心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成人化, 不能只讲大道理, 否则,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是睡觉课,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还会造成思想教育的不和谐。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例教育的研究,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身边的事情,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将这些实例概括、再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 让学生认识事情的是与非, 与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5.12地震中的图片和一组非典蔓延时人们带着口罩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到地震和非典可怕的同时, 体会到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讲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时, 我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道, 打扫卫生, 看到行人的欣赏和赞叹, 学生们“累并快乐着”, 一种服务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感悟就会由衷而发;在谈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我首先播放了采集到的黄金周过后各个旅游景点一片狼藉的片段, 组织他们讨论, 然后结合本校实际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随手乱丢垃圾不只是习惯问题, 而是环境意识问题, 是个人素质、社会公德问题;在讲到“我国的文化”时, 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美、博大与精深。总之, 从实例出发, 用实例分析教育, 更贴近学生心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化解矛盾, 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未成年人, 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单一, 由于他们和教师之间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发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所难免, 当情感矛盾出现时, 教师不能强硬要求, 也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认识到这正是思想教育的契机, 顺势的启发与引导可能会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9
一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
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 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人们对各层次需要的追求往往是发生在满足上一层需要之后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之后, 人们展开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等的追求, 因此, 政府更应该满足群众对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秩序、优渥的福利、稳定的收入的需要。由此可见, 缓解警民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但当前的警民关系却出现了变化,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袭警事件增多
不仅是“东突”恐怖分子恣意妄为, 打砸抢烧公安机关, 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众多暴力抗法的行为。在社会矛盾凸显和冲突加剧时期, 少数民众出现了仇富、仇官、仇警情绪。
2. 警察公信力缺失
过多的非警务活动, 使得改革开放前群众心目中警民鱼水情的美好形象已受损, 少数群众看见警察多存避而远之之心。
3. 警察工作难度增加
警察在平时的警务活动中多是吃力不讨好。走访吃了闭门羹, 调查碰到冷钉子。这极大地降低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 更使警民关系陷入僵局。
4. 群众参与度下降
改革开放前其乐融融的景象因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而烟消云散, 社会日益冷漠, 群众也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这给警方的调查取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当他们自身有困难时又求助于警察, 使得警察心中存在反感。
二当前警民关系失谐的原因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将从民众、警察、大学生三方面入手, 寻究其原因, 并着重分析大学生对警民关系的看法。为了准确分析大学生眼中的警民关系,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展开研究, 分别向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367份。深入调查了大学生对警察的看法并从中分析影响大学生看待警民关系的因素。
1. 普通民众心中的警察形象
民众作为警民关系的直接感受者, 对于警民关系的看法最具发言权。大部分普通民众觉得:
第一, 警察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 过分注重于其管理职能而弱化了其服务的职能。群众求助于警察有时候出现“门难进, 脸难看, 话难听, 事难办”的情形。警察的官僚主义作风拉开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 户政、交管、出入境等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态度差。虽然这些部门的工作单一乏味, 枯燥无趣, 更容易积累负面情绪, 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有在办理证件和接受处罚的时候才和警察打交道, 这些工作岗位确实是群众接触最多、最能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对警察的看法。
第三, 警察队伍中出现了个别为了一己私利而涉黑、护黑、傍黑的堕落分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是对老百姓伤害最深的, 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 但个别警察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第四, 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不愿意破。一些涉案案值较小的诈骗案和手机、钱包、电动车被盗案, 由于破案成本大于追回的利益, 所以绝大多数公安机关不愿处理这些小案。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民生, 关乎安全感。
第五, 出现管辖权的争夺与推诿。对于棘手难办、无利可图的案件, 相关部门就会相互推诿、扯皮。而出现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案件时又会出现相互争夺的场面。
第六, 相关责任缺乏担当。当媒体曝光个别警察严刑逼供时, 公安部门往往推责于临时工, 使得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下降。
2. 警民关系紧张的原因
警察处于警民关系的主导地位, 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主动方, 面对舆论的质问, 群众的质疑, 他们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也感受到办案难度的增加, 主要原因是:
第一, 群众害怕“惹祸上身”不敢做证, 办案难度日益增加。
第二, 媒体的失实报道, 使得警察形象走下坡路。个别媒体为追求收视率, 不惜添油加醋报道警方相关执法行为, 离间了警民关系。
第三, 群众自身素质不高。人民的相关素质未能达到较高水平, 社会责任感也较低。
第四, “类警服”泛化, “似警部门”执法人员不文明。国家对制服的相关管理规定不完善, 保安、城管等制服多与警服类似, 而人民群众的识别度不高, 将他们的不文明行为都归咎于警察。
第五, 群众对“有困难找警察”的误读。这是警察出现过多的非警务活动的重要原因。有些案件涉及工商、城管, 警察无权处理, 但人民群众却以为是警察的推脱, 因此对警察产生不好的印象。
3. 大学生眼中的警察
虽然警民关系变得僵化, 仍有部分民众对警民关系充满信心。数据表明32.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警民关系较改革开放前有很大改善。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新鲜血液, 有较好的素养,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充满热血, 富有理性, 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对影响人民生活的警民关系比较关心, 对警务工作充满信心。大学生认为:
第一, 硬性指标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同时也带来了刑讯逼供、冤假错案和弄虚作假。少数公安机关片面地搞政绩工程, 直接影响到基层民警和老百姓的感情。同样, 诸多利国利民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使群众没有切身受益。
第二, 警察的装备、经费、待遇受到限制。警察几乎是所有公务员中工作最繁重的, 警察的平均寿命是48岁。他们的待遇处于中下层, 从优待警不到位影响了警察服务的热情。经费的不足与经费政策的不完善, 致使公安机关被动“越权”办事, 在强征税费等活动中, 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 随意指派任务, 导致出现过多的非警务活动。
第三, 警务资讯公开度低。这直接影响了警民相互了解, 影响双向良性互动。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警务战略的理解和支持, 就必须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 就应该把一切依法需要公开的事项公开。诸如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等。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大学生一方面能理解警察工作的难言之隐, 但另一方面又过于激进, 大学生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涉世未深, 又面临着诸多诱惑, 在他们迷惘、徘徊的时候有更多的治安需求。大学生中网络普及率较高, 对其做宣传工作更容易。他们的想法不仅可以影响到他们的长辈, 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改善警民关系先从大学生入手
第一, 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让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二, 防诈骗教育。当今社会诈骗内容形式多样化, 诈骗情节恶劣化。大学生涉世未深, 是非分辨力低下。这些因素让大学生成为骗子施骗的目标人群。开展此类活动, 将有效降低大学生受骗率。
第三,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强化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遵守交通规则,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四, 建立校内交流平台。例如开展证件办理咨询活动。办理证件是大学生真正面对面接触警察的重要途径。调查数据显示, 39.9%的大学生与警察接触的途径是办理证件。近年来, 境外游和港澳游已成为大学生热捧的假期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办理证件的程序、所需资料、办理地点等服务。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方便, 还减轻了公安工作的后期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感情, 缓和了矛盾。让大学生感受到警察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
第五, 对学校保卫部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保卫处有义务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高校的综合治安治理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检查、监督保卫处工作, 确保维护高校治安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指导保卫处的工作, 教授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擒敌术等安全防范技术。
2. 对公安自身进行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改善警民关系不仅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工作, 还应该对公安自身进行建设。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纪律, 做到人要精神, 物要整洁, 说话要和气, 办事要公道, 实现植根群众、执法公正、清正廉洁、服务人民的队伍目标建设。
第一, 加强网络监管, 占领舆论阵地制高点。网络已是当今社会的主角, 大学生更是“人人会上网, 天天要上网”的一代, 网络媒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 73.28%的大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警察的, 心中的警察形象也是由此树立的。网络时代, 信息爆炸, 涉及警察的信息也难以计数, 最终这些信息使大学生形成对警察的总体认知。传播学上的“魔弹论”认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其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 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大学生作为“半社会人”, 思想容易随波逐流, 在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后, 易对警察产生误解。因此加强网络监管, 建立预警防范机制, 密切跟踪和掌握涉警敏感舆情信息, 及时查找和整改可能引发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问题, 从源头上杜绝负面报道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 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从工作方式到工作态度都需要进行改进。工作方式必须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 避免随性执法。公安工作在管理的同时要兼顾服务。从我们的调查中不难发现, 大学生所希望的警民关系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态度上, 警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警察作为人民公仆, 要尽可能为民众提供服务, 改变缺乏人情味、难相处的形象特征。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的警察, 群众接触多, 印象深, 影响大。所以他们的微笑式服务更是极为重要。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树立亲民爱民的警察形象。
第三, 建立公共关系科, 进行危机公关。设立新闻发言人, 及时通报情况、反馈意见、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 维护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警察公共关系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 同时能为公安工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取得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警察而言, 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成为党对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从人民警察中的“人民”二字, 到人民警察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再到人民警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一不体现了警察应该“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就公安工作本身而言, 其工作范围具有广泛性,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可以说公安工作时刻影响着民众, 只有做好民众工作, 得到民众的认可、支持, 公安工作才能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警察与民众的地位是平等的, 维护社会稳定是民众与警察的共同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场上, 唯有民众与警察齐心协力才可取胜。
参考文献
[1]李明山.当前警民关系失谐之表现及原因探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2]萧树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个问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9 (4)
[3]王珂瑾、王德玲.法治理念下和谐警民关系的建构[J].人民论坛, 2012 (26)
[4]孙晓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价值与和谐度测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9 (6)
[5]李青.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6]刘雪屏.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问题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0
1 互相尊重
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尊重是爱的表现形式, 彼此的尊重是师生交往的润滑剂。不尊重别人等于孤立自己, 尊重学生等于尊重自己。同时, 尊重学生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活力。“爱人者人恒爱者, 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怎样去尊重学生呢?
首先, 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 就会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有能力、不可缺少, 从而建立自信心, 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 (1) 教师批评学生时, 不能侮辱学生, 批评时不要带脏字、脏话, 要讲究方式、方法, 切不可简单粗暴; (2)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备课, 讲课; (3) 学生主动来找你谈心时, 你应该热情对待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反之, 教师如果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学生, 让学生常常感受到委屈, 羞辱, 学生会认为自己无能, 被其他学生看不起, 从而丧失自尊和自信, 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 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其次, 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如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17条原则:“凡幼儿能做到的, 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到的, 让他自己想。”教师不要事事代劳, 否则学生会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乐趣, 学生会永远长不大的。
再次, 教师还应在平时的工作、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自己。比如:学生碰到老师应该主动地问老师好。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时, 应该虚心地接受;如果教师批评错了, 误会学生了。学生也应该心平气和耐心地告诉教师原委, 当面不应该顶撞教师;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主动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 这些都是尊重教师的表现。但要真正让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应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表率。
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付诸实践, 一次两次不够, 要尽可能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的思想教育, 长期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尊重的氛围。一个班集体成员要在言行中自尊自重, 尊重别人, 互相尊重, 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 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受益非浅。
2 互相关爱
教师应该关心、热爱学生。鲁讯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 “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热爱学生, 教师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学生才能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学生就如禾苗, 爱就如水, 就如肥, 如果学生有了爱, 就像禾苗得到了水, 得到了肥, 就能茁壮成长。同时, 爱是相互的, 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 必然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爱,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师生之间会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拥有一颗爱心。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谈得上爱学生呢?爱学生实际上非常简单, 需要教师时时刻刻的做到。如: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问候, 一段鼓励, 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影响学生的身心。教师应该有一双体察入微的眼睛, 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 把握学生的动态, 善于和学生交流,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 教师应该充当父母的角色, 对学生嘘寒问暖,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排解学生内心的苦恼。
教育学生的时候, 教师要学会转换自己, 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优点, 告诉学生, 我们需要怎样,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 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批评他, 而是在爱他, 关心他, 为他好;他一定会用心聆听和接受。
不论学生犯再大的错误, 当他站在你面前时, 你永远要坚信, 他也有优点, 他的内心深处也想着做名好学生, 也想学好, 也想积极向上, 努力奋斗。作为教师, 你应该会穿透学生那使人生气的表面现象, 看到他那广阔的稚嫩的心灵。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 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爱的河流是双向的, 并不仅仅朝着学生的一个方向流去, 它会反作用于教师, 会带来情谊的反馈信息。也就是说, 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爱的满足之后, 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学生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关爱, 关爱同学, 关爱父母, 关爱学校, 关爱社会, 形成了良好的个性。
3 为学生服务
(上接第55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 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把更多的权利, 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那些学习差的也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讲解, 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
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温和、微笑、精神饱满、着装整齐。在课堂上, 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 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必要时教师可以从热心于指导学生的“指导者”形象转换为观察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或参与学生讨论的“参与法”;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 应该宁可放弃自己的权威形象而换来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自由创造。班级管理亦是如此, 班集体的活动, 班主任不应该大包大揽, 应该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完成, 班主任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班集体的主人还应该是学生。这样, 学生的兴趣高了, 干劲大了, 能力也增长了,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4 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天才,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拿学习好的与学习差的相比;挖苦、讽刺那些学习差的, 会使他们因此变的没有信心。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 但不是没有一点儿优点, 也并不是智商差、能力低, 相反某些地方优于学习好的。并且有人做过统计, 长大后, 事业成功的并不都是学习好的。
教师爱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容易做到的, 只有做到能爱学生, 才是可贵的。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心的爱。”教师要以一视同仁的心, 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心不要只想着那些学习好的, 应该给予那些学习差的更多的关怀;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博大的胸怀, 容纳不同性格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容纳不同学生的不同看法, 并将这些不同的意见给予同等的重视和关注, 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正在被人关注。在班级管理上, 处理学生矛盾时应该对事不对人, 让学生从心里服气, 从心里化解矛盾。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学生是在愉快、和谐、良性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品尝到教师工作的真正乐趣, 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戚建庄, 王北生, 王洪元.班主任工作艺术.华夏出版社, 1991.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1993.8.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相互尊重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8-01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体现的是心灵的和谐。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可以说是构筑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支点。教师的好感,犹如吹向学生心灵的种子使其复苏的春风,而爱则是让他们能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善于沟通为基础。理解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有一方理解还不是真正的理解,唯有双方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教师了解学生,固然是教师施教的重要前提之一,学生了解教师,也是教师施教的重要前提之一。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有利于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沟通,掌握沟通技巧,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推介自己。学生一般都有了解教师的强烈愿望,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自己,有利于迅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師可以尝试在学生中开展“今天我做小老师”活动,让部分学生尝试当一次教师,课内承担部分领读、讲解等任务,课外承担部分辅导、作业批改等任务,切身体验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一位老教师在上课时还是采用以前的方式——上课拖堂、放学后加班。她想尽量多用一点时间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对这一做法,学生很不习惯。因此,他们在日记里倾吐自己的不满,甚至用上了一些难听的词语。这位老师看了学生日记后,没有气愤,没有兴师问罪,而是和学生谈话、沟通,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妥,使学生很受感动,从而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隔阂,师生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在尊师重教的文明社会里,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服从老师的科学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极为尊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和老师人格平等的愿望就更强烈了。所以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已有所保留,如尊重自己喜欢的老师,尊重关心自己的老师等。老师如果只凭着自己为人师的身份要求学生尊重自己就行不通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说老师应该在学问和做人方面都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恐怕还应该加上一条,放下老师的架子。老师的职业其实在传播知识和实施纪律以外有其他更广泛的内容:如启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老师只有放下架子和孩子们平等相处才能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在尊重知识方面,更要讲师生平等。从这个方面来说,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把师道凌驾于知识之上是片面甚至错误的,不利于教育的有效和正确的实施。校园里有民主平等的学术气氛,对于师生的和谐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师辛勤地工作应该得到尊重,而学生的独立人格也应该得到尊重。有了相互尊重的和谐气氛,师生都可以在校园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
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调;在另一方面,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无论社会、家长、学校都给予老师极大的压力,“成绩”的高低与教师的评先进、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教师如果完成不了上级部门下达的“成绩”指标,就可能保不了“饭碗”,于是“成绩”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但在“成绩”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只能“要你学”,于是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和谐关系。老师要积极改变思想方法,要由偏重于知识传授,只重分数,不重能力,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转到以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基本教育上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学会做人的学生自然知道努力学习,这正是老师所希望的。在我所教授的信息技术的上机操作课上,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们和我共同完成相关的操作过程,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总是想得到我和全班其他同学的肯定,显得爱表现一番。相对而言,我又总是能尽量地满足于他们,正确地引导于他们,而发展他们潜在的其他操作能力,他们那种显得无所顾及地亲近于我,又正是我实施课堂改革的点子库所在,从他们的实际操作中,我得到了许多有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好点子。课堂教学也收到良好效果。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教师也会出现不良行为,如果仅仅靠师德修养来维护师生关系,那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无从谈起。例如,一些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教师的教育屡教不听,甚至漫骂、殴打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当前在校园中并没有制定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惩罚的完善与健全的法律制度,导致一些学生肆意侵犯教师的权益,这也反映了校园法制建设的存在问题。学校和社会要加强舆论宣传,正确引导学生体谅教师,体谅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
关系和谐 篇12
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基础。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认真抓好劳动合同的签 (续) 订、履行、解除和终止等工作。加大对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执行能力, 做到了制度健全, 基础夯实, 运作规范。在加强劳动合同履行过程管理中, 做到了监督公开、公平、公正, 杜绝了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争议和隐患。依据《劳动合同法》及《中原油田劳动合同管理实施细则》, 我们中原油田第一社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与758名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签 (续) 订了劳动合同, 依法与5名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 与91名到退休年龄或不能履行上岗协议的再就业人员解除了上岗协议。
建立平等协商制度, 及时签订并认真履行集体合同,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前提。在每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上, 由工会代表全体员工, 就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解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险与福利、教育与培训、合作与联系等事项, 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与中心签订集体合同,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制度, 使集体合同履约率达到了100%, 员工满意率达到了95%。集体合同实施以来, 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维护中心和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好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完善、落实规章制度,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关键。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增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意识, 依法规范管理, 依法维权办事。坚持《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油田劳动合同管理、员工行为规范等方面政策的宣传、学习。《劳动合同法》等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 及时订购并配发到机关科室、基层单位、班组小队, 组织员工学习讨论。举办了《劳动合同法》专题讲座, 深化管理人员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 把专题讲座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基层, 以班组为单位组织观看。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劳动用工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暂行规定》等22个规章制度, 逐项组织员工学习。为做到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全覆盖, 每次员工学习做到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 使员工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为劳动关系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按时发放劳动报酬, 积极落实各项福利待遇, 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的根本。严格执行集体合同约定的工作标准和分配形式, 员工收入稳步提高。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和法定休假日、婚假、丧假、探亲假期间, 中心均按规定支付了员工工资。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费用, 维护了员工切身利益。
二、找准切入点,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靠保证
加强维权工作, 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按照“党委强化领导、行政重视支持、工会认真运作”的原则, 千方百计提高维权效能, 开创了维权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源头参与, 狠抓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落实。根据《工会法》、《劳动法》的有关要求, 制定完善员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 每年召开一次
●季新革张荣乾
员工代表大会, 认真落实各项职权, 将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上会研究, 集思广益, 发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共商稳定和谐发展大计, 保障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把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的根本方针落到了实处。努力探索新途径, 将民主管理向各个层次和角落渗透, 围绕环卫绿化、治安稳定、节能降耗、管理创新等领域, 深入开展“我为社区发展献一计”活动, 引导员工以主人翁姿态积极为中心的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献计献策, 贡献聪明才智, 员工主人翁地位得到巩固, 形成了人人关心中心发展的良好局面。几年来, 员工共提合理化建议162条, 采纳146条, 创效368万元;完成技术改进、技术攻关、针对性素质培训等项目21项, 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结合基层实际, 不断深化厂务公开。以《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为契机, 认真落实厂务公开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把深化厂 (区站队) 务公开作为劳动管理的“重点工程”、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工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正气工程”, 抓好抓实, 切实提高了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效和水平。着力加强基层队务公开, 完善41个公开栏, 做到了内容全面, 公开及时, 档案齐全。随着物业区经营形势的好转, 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和夜班津贴成为员工关心的焦点。中心立即采取措施狠抓了物业区绩效工资的公开, 修改完善了加班费和夜班津贴支付的办法。在绩效工资发放前, 要求基层单位召开班子会, 依据绩效考核共同研究绩效工资发放问题。在绩效工资发放中, 发放绩效工资严格做到三日内上墙, 五日内一查, 做到了月月公开、次次公正。在发放后, 加强监督, 由纪检、工会、经营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小组, 突出“三个监督”, 即:对绩效工资公开的及时性、可靠性和规范性定期进行监督;对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员工意见整改回访情况进行监督。由于公开及时、监督到位,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领导和员工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连心桥”。
三是注重关口前移, 依法加强维权监督。为了逐步完善劳动保护监督, 成立了劳动保护监督组织, 健全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在完善机构、落实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维权监督力度, 使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效能得到充分体现, 劳动争议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发生率为零。在维护员工安全环保合法权益方面, 作出了不懈努力。夏季为员工配发防晒霜、太阳帽、绿豆、白糖, 在门岗安放遮阳伞;冬季为环卫工、保安人员发放防滑鞋、棉大衣, 有效改善了员工劳动条件。一位员工感慨道:这是夏送清凉冬送暖, 雨天送上一把伞, 真是关怀到家了!
四是尊重和维护员工学习权益。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练代训、以比代训等多种形式, 不断强化员工学习、培训, 加快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才、育才、用才机制, 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 中心内部举办培训班64期, 参加外部培训班195期, 开办专题讲座41期, 开展素质培训、技术比武, 共培训管理人员1754人次、技能操作人员4561人次, 共培养出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操作岗位明星167人。
三、抓住关键点,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注入了情感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 为员工送去亲情化、人性化关爱,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加速器”。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员工, 发展依靠员工, 发展成果共享, 建立了“送温暖”等长效机制, 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建设稳定和谐社区注入了情感动力。
一是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为使困难员工早日脱贫解困, 成立了困难员工帮扶基金会, 制定出台了《“送温暖”基金管理办法》、《困难员工动态帮扶办法》, 逐年增加慰问金投入, 并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党政工团共同参与, 明确要求, 落实责任, 齐抓共管, 形成了困难员工帮扶体系。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包保制度, 每名中心领导与4户、每名科级干部与1户特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并签订了帮扶协议, 经常登门看望, 关键时刻送去帮扶金, 协调解决家庭难题, 努力做到政策宣传到户、信息服务到户、先进文化传播到户、送温暖办实事到户, 先后捐款76.07万元, 为社区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多次获得油田“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是改善一线员工工作、学习条件。重点对门岗房、办公室、活动室、生产及办公机具逐步进行了改善, 建立了小图书室、小餐厅、小药箱, 补充了报刊图书, 为20个小区的门岗房安装了空调, 并投资解决了基层员工通信、饮水、工后洗澡洗衣等难题, 岗位环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是提高一线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在坚持每年一次体检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疗养指标向基层一线员工和生产骨干倾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环卫工的绩效工资, 给在岗的环卫工在原有绩效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0~300元。在月度考核中, 被评为优秀环卫工的员工再奖励100元并通报表扬, 彻底改变了过去环卫岗因待遇低, 没人愿意干的被动局面。
通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 中心多次在油田社会化服务考核中名列前茅, 获得局级以上荣誉80多项。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政策履职尽责, 加强民主管理, 依法维护中心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实现了员工、社区的“双赢”与和谐, 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社会效益、经营业绩不断提升, 整个社区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摘要:近年来, 企业围绕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为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文章以中原油田第一社区管理中心为例, 从建立保障点、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三个方面入手, 论述了油田企业在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稳定和谐社区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