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精选12篇)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
自从我们当老师的那天开始, 我们就需要和学生打交道, 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实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要求我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按照我的理解, 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 它的本质就是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部分。那么,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坚持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讲平等的。“天、地、君、亲、师”, 老师是应当被充分尊重的, 而老师是可以随意批评学生和指责学生的。老师对学生严厉的态度, 只会被看成是对学生的爱。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 只有接受的份, 没有权利替自己辩护。在这样一种气氛下, 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也是在所难免的。可是, 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如果是一个古代的学生, 他可能很少有机会看到民主和平等, 也许不会有这样的观念, 而今天的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 是一个相当讲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孩子们虽然还不能完全了解民主平等的含义, 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老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从内心来说是可能是不服气的。我们许多老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很多传统教育的影响, 对许多传统做法, 在心里其实是持赞成的态度的, 比如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伤害性的语言、体罚学生等等。但是, 我们更应该看到, 时代不同了, 有些固有的观念在新的时代下已经过时了, 我们学生已经不再认可这样的一种关系。常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 现在的学生难管, 常常跟你顶嘴, 其实, 这正是学生民主和平等意识的一种体现, 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绝对不能用类似长辈的态度去训斥学生 (其实, 长辈的这种做法本身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老师必须牢记, 要想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是第一步。
其次, 充分理解现行的教育法规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无论是谁, 都要遵守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 法律本身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设立的。常常听到很多教师抱怨, 现在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保护多, 而对学校和老师的限制多。我也觉得, 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这样, 可是仔细想想, 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法律的存在是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律本身既包括对教师的保护和尊重, 也包括对学生的保护和尊重, 这两个方面是同时存在的。我们的很多传统做法, 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个体的存在, 没有充分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 对他们的将来会产生或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幼年时候的某个细小的错误可能对一个学生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反学校甚至反社会的不良心态。在一个全社会都认可的法律法规面前, 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得到了保证, 只有这样,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深入理解各项法律法规的意义,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 做好教育学生的各项工作。
再次, 教师要花力气进修, 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来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法, 诸如体罚学生, 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的要求了。那么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探索出一些新的教育手段和措施, 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的手段。当前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 不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他们觉得, 自己以前学过基础理论, 因此不需要再“充电”了, 这是不对的。教育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 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对于人类的学习, 人们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比如说, 传统上对于外语语言的学习, 人们认为可以从孩子学习母语中得到启发, 因此设计了很多模仿母语学习的方法, 后来受到“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的影响, 学习理论又有很多改变, 最近的交际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每一个新的理论的产生, 都让我们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另外, 我们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 其实了解的还不够多, 而最新的基础教育理论能够给我们启发, 这些新理论,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总的来说离教育的真理是越来越近,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到了教育的规律、学生的心理, 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 教师在这方面, 必须多学习, 多思考,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
总之, 要想创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教师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 尊重各项教育法律法规, 终身学习, 不断探索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1]孙云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2]美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北京:海南出版社2005[2]美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北京:海南出版社2005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2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个性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质,就务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联,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明白,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召唤、指导。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构成用心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务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联。
新型的师生关联就应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构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就应体此刻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联的用心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透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联,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就应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忙学生,持续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一样,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务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
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联,才能够在教学中构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联。
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联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教学方法的改善,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个性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质。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齐参与到学习中去,构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忙、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垒球掷远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去试掷纸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把纸飞机飞的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教正确的方法,讲解
投掷的有关原理,对于小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乐于理解,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教学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取快乐而搞笑味性的教学方法,不好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而就应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联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透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潜质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联的桥梁,只有师生关联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应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构成和谐的师生关联,就务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能够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到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联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能够传递思想,又能够表达感情,能够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小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构成学生用心、愉快的情绪,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联,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
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是正因体育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联,就必须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理解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到达使他们热爱体育、追求体育目标,全面健身发展的目的。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务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联。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联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正因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透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就应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此刻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童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仅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
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
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以前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联,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这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
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48-02
在新形式下,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1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美
谈及和谐教育,我们就要从细节抓起,从交流中,合作中,探索中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美。
1.1 在交流中创设和谐美。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们谈谈对宋定伯的看法,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宋定伯很狡猾,阴险。"其理由是: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了羊,最后还去卖钱。而我们教参上的是: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当时我与同学用掌声给与他高度的赞扬。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也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所发展,才会有创造。
1.2 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和谐美。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本意是要促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往往被简单地阐释为"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甚至是"大锅饭"式的学习,只流于一种表层形式,剥夺了"合作学习"内蕴中的价值和灵性。这应该引起我们的焦虑和深思。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的调整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思想交流的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即使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1.3 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展现和谐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教法改革的必由之路。语文新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知识容量大,人文因素丰富,为和谐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我们应运用多种形式,师生通力合作探究教材,研读单元提示,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目的要求及任务。实施各课教学,先由学生自主初学文章,自由讨论理解文章,教师汇集学生的疑难,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当学生心愤愤而又口悱悱之时,抓住时机予以点拨。
同时,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环境
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要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注意张弛有度,节奏鲜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特别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及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设计,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和谐。
老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多动脑筋创造新颖、有趣、有实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教学,多采用比赛法、游戏法以及多种运动项目的组合练习,教态要亲切和蔼、口令要清晰响亮,语言要生动形象,还稍带一点幽默和诙谐。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到"事物"是处于在发展、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之中的。要千方百计挖掘运动内在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3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4 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引导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化解课堂上的各种不协调的因素,理顺各种不协调的关系,从不和谐到和谐,从较少的和谐到较多的和谐,从低级的和谐到高级的和谐,最终形成和谐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分析产生事件的原因,积极主动与学生民主协商解决的办法。对不和谐的课堂要进行有技巧的调节,把解决问题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比如:有一次上《五彩池》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这时我采取了正确引导的方法,回答说:"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如果真的可以游泳就好了,那我也很想去游泳。能不能游泳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水池的位置、大小、深浅、水温、安全等,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课堂里热闹非凡。尽管最终讨论出"不能游泳"的结论,但大家都全力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了。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 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些老师还不能很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认为只有威严才是制服学生的好办法.许多老师往往采取谩骂、羞辱、体罚等行为来解决师生间的矛盾,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老师以分看学生, 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凭分而定.对待高分学生, 教师会表扬嘉奖, 行为言语上会有意无意的表露出偏爱.对待低分学生, 老师会厌倦、不闻不问甚至怀疑, 导致师生关系生疏, 不协调.再次大部分教师是爱学生的, 只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到师爱或感受不充分, 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感受力随年龄增大而减弱, 师生间沟通不足.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教师尽心尽力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无怨无悔的付出, 而学生却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 教学没有效益, 久而久之,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备受打击, 而心灰意冷.
任课教师通过班级课堂教学与学生发生联系, 让学生知学、好学、乐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 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亲其师”就会“信其道”, 学生喜欢教师, , 才能尊重教师, 才会对你所教的学习内容信服, 感兴趣, 才会愿意学习这门学科, 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 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诲, 乐于投入学习活动, 乐于与教师形成愉快的合作教学关系, 从而开发出融洽师生关系中所孕育着的巨大教育潜能
初中科学是一门吸纳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新成果, 而又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 呈现给学生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的特殊学科.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和科学所具有的发展性、前瞻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广博、机智和独到相结合, 征服学生
“广博”是指知识广阔博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 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 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 到了课堂上, 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 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 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独到”就是独具慧眼.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 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 发人之所未发, 见人之所未见.教师对教材钻研越深刻, 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 发人深省, 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 嚼起来有味.初中科学是一门集中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等知识的综合学科, 涉猎内容广泛, 现代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再加上初中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 所以科学教师更应该涉猎广泛, 旁征博引, 不但关注本学科新知识、新技能, 还要对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有较深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应付自如.我们面对的初中学生是一群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 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 时常有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教师智慧的问题, 故意为难教师的问题, 甚至于提出与本科、本节内容无关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处理的不得当, 就会降低教师在同学中的威信,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 智慧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技巧, 和独特的教材处理方式, 比如在讲到月相问题时结合月相的变化吟唱相关的古诗词, 讲解科学计算题时多用学生耳闻能详的数学解题思路, 讲解科学史时适时穿插鲜为人知的科学家的奇人异事, 讲解科学技术课时可适当讲述当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长期以往, 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使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 对科学课更加期待, 更愿意和这样的教师交往, 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提高教学效果.
二、诚实守信, 勇于承认错误
诚, 即真诚、诚实;信, 即守承诺、讲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职业从业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要“言必信, 行必果”, 建立起与学生间的诚信桥梁.答应学生的事, 不论是学习上的, 还是生活上的, 都要尽可能的做到, 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做不到, 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教育教学是动态的, 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板书错误、语言失误、演示实验失败或效果不明显、学生回答意外、实验的新构思新想法冷场、故意提问为难等意外层出不穷, 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尤其是科学课堂上,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教师本身也受专业的限制, 做错题, 讲错知识点都可能发生, 如果不肯抹下脸皮向学生认错而将错就错, 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 是教师的威信.不要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而拼命地进行掩饰, 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 其实是欲盖弥彰, 教师不仅要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勇气, 有时也可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借题发挥, 启迪学生的智慧, 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件事:在做演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 我用的是传统的钟罩实验, 在实验完毕后发现进入钟罩内的水不足钟罩剩余体积的五分之一, 当时就有爱动脑筋的几个学生提醒我, 水槽内的水太少了, 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当时却没有仔细分析, 武断的否定了他们的看法.上完课后我在写教学反思时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拿过做实验的水槽一看, 确实不是以往做实验用的, 比原来的小了很多, 重新做这个实验, 发现需要再添加一定量的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分析是正确的!我马上返回班级, 和同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实验, 学生不但没有嘲笑我, 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诚实守信, 勇于承认错误的教师, 不但不会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 反而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是会犯错误的凡人, 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相长.
三、公平公正, 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群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公平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 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教学大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所谓中等生, 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 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 自我价值观念淡薄, 定向、定位偏离自我, 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 是教育教学规模较大, 人数较多的群体, 更是实现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中等生身上, 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 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要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 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和殷勤的鼓励, 又不断地指导中等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上的不足, 通过在集体场合表扬、课后及时谈心、考试后分析失误和不足、稍有进步及时鼓励等方式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 在微笑中创造机会促进其成长, 让中等生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 在体验成功中感受老师的关爱和信任,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所谓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学困生的特点, 设计问题和实验, 有意地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 主动帮助学困生, 多给他们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堂上没有被老师遗忘的学生, 只有被老师唤醒学习渴望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给予一定的“优先”权, 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 发挥其特长.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的学困生, 他小学时基础就差, 各科几乎都不及格, 上了初中后在这所重点中学里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善良, 有爱心, 对老师有礼貌, 我就让他帮我上演示实验课时拿取仪器, 在课堂演示实验时也经常叫他上来帮忙, 一来二去的, 他的科学测试偶尔会及格了!其他老师都嫉妒的说, 他只长了一个科学脑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 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还应认识到对学困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 他们的进步不可能“火箭式”地一步登天, 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只有用爱心去滋润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爱心的涌动, 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有可能驶向成功的港湾.
四、尊重学生, 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尊重”即尊敬或重视之意.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首先是重视学生, 重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人的自我意识中, 被批评、被表扬、被关心都是人存在的潜台词, 都是被重视了的表现.学生只有被重视了, 才有被尊重的可能;教师只有重视了学生, 认真对待了学生, 才能分析、理解学生, 才有可能尊重学生.“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 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 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 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 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 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 情绪高昂, 全身心投入, 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 多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 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 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 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 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科学新课程期待通过朴实、温馨、和谐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 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和蔼可亲的教态, 关怀的语言, 鼓励的目光, 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 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5
关键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途径和方法;教育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正确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但是有一些问题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的存在:
一.“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临界,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二.在教学成绩这坐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三.职业化的进行实际上是弱化了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教师已经负担不起高尚的教育精神,而社会仍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现在教师普通化,教师在学生中不在具有很高的威信,学生不能信服教师,而往往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其他还有: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育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浅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互相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的心理关系。它包括师生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等的态度。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业务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业务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双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能遵守一定的伦理法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特殊的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联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师生情感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
和谐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平衡。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师生关系和谐要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得以共同提升。树立“共生”的思想,提高师生交往技能,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走近,实现“主体参与”前提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并基于此目标和策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形势,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改进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已是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渊博的科学知识,而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从智育的角度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形成乐学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德育的角度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养成礼貌、友爱、尊重、尊敬、宽容等优秀品德,从而改善品德面貌。从心育的角度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管理的角度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从而带动班级的整体工作。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彼此因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和评价而形成特定的情感关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如喜欢、满意、不满意、失望等等。学生也通过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和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而形成尊重、亲近或敬畏、疏远。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其次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鼓励。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一、充分倾注爱心
老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是一巨大的功力。老师首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只有你对学生付出爱心,只有你对学生付出真心的关爱,你才能赢得学生真诚的信任。也只有这样,学生心理不设防线,敞开心扉,向你吐露自己的心声。有了爱,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建立了感情,学生对老师就有了亲近的感觉,学生就会仰慕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把这种感情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来。
二、学会耐心地倾听
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艺术,老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倾听学生讲话。倾听是一种容纳、尊重;倾听代表一种认同和欣赏;倾听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这把钥匙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深埋在心底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减轻压力。在平常的工作中,每当有学生向老师倾诉时,老师都应该耐心地倾听,不论是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还是很难调教的学生。当我们面对一个牢骚满腹的学生时,当我们积极耐心倾听时,气氛得到了缓和,当他表达完压在心底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学生这时就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了,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理解学生,叩开学生心灵之窗
理解要注重心理换位,由于年龄的差距,认知能力和经验的差异,老师和学生之间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是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但学生不一定理解,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对学生大加训斥,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批评,但内心深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不如不急着训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学生,老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迎合学生,与学生妥协,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教育前提,创设更好的教育情境,以便于我们确定合适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尊重“以人为本”的真谛
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学生虽然有了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不完全,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自尊心更强,更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而应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耐心和细心,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亲近老师,也愿意和老师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有技巧性、艺术性的师生沟通方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7
一、喊学生的名字
你或许在想, 喊学生的名字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 记住一个班级学生的姓名不难, 难的是当你上五六个班的课时, 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就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了。特别是大中专院校, 老师经常要上许多平行班, 三四百个学生, 路上相遇都不认识, 更何况记住他们的名字了。但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我记得我自己带的班级, 三天内我已能喊出每个人的姓名了。尽量多记住些学生的姓名吧, 当你在课堂上轻轻喊出他们的名字, 而不是“穿蓝衣服的那个女孩”“前排的那个戴眼镜的”时候, 你会发现被你喊到名字的那个学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欣喜。啊, 老师那么关注我, 我以后得认真听讲了!于是师生间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 大家都像熟识的朋友, 上课氛围也会变得轻松。
二、真诚地微笑
我想世上再也没有比真诚地微笑能打动人心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征服了所有欣赏过这幅画的人。作为老师, 和蔼可亲的举止, 平易近人的态度或许比渊博的知识更能赢得学生的心。上课时多微笑吧, 那种从内心发出的微笑, 表明你多么地爱这些学生, 多么地期待, 鼓励这些学生啊。我想经常面带笑容的老师比那些从来都不苟言笑的老师要受学生欢迎得多。微笑, 能让你与学生拉近距离, 易于沟通, 易于解决矛盾。
三、有幽默感
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对90 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在分析整理了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想法后归纳了“好老师”的12条标准,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幽默感———“每天老师会带来少许的欢乐, 使课堂不至于单调”。幽默感这种东西仿佛对有些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 而对有些人来说却有点难。后天刻意的培养, 能为你增添一些幽默感。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老师, 喜欢老师上课讲几个笑话, 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谁不愿意在快乐中学习呢?那么身为老师的你, 就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比如经常上上网, 了解一下当今什么是最酷、最时尚的语言, 谁是眼下最流行的青春偶像, 学生中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 甚至可以搜罗一些笑话, 必要时可以在课堂上拿出来秀一下, 相信这些小伎俩能为你的课堂增色不少, 也会为你增加不少的人气, 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四、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公平”这个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大部分老师都会对那种乖巧、上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更喜欢、偏袒一些, 而对所谓的后进生都会感到头疼。学生是非常敏感的, 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 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爱。作为老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心智的发展。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课上绝不能对谁有偏爱, 如过多地表扬一个人或问某个人过多的问题;备课和批改作业要细心认真, 绝不能有疏漏差错;班级里有活动, 如评选班团干部, 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公平竞争, 做到公开、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师就应该像一位慈祥的姐姐、兄长或父母, 做到一碗水端平, 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心服口服, 积极主动地配合你的每项工作。
五、善用激励手段
老师要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包括学习上的、品质上的、特长上的、能力上的以及各个时期的优点。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 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作为老师, 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激励的老师, 师生关系更和谐。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就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的公开表扬, 你还可以稍稍破费一下, 给学生买点小礼物, 当场发下去;你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激励的话语, 告诉他近阶段进步很大;学生参加了某项活动, 你可以亲临现场给他们拍照, 然后在班级专栏里展出……总之, 只怕你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的。
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走入学生的生活
课堂是老师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然而走出教室, 来到学生们中间, 更能让你走近学生,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课余, 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如打球啦, 联欢会啦, 春游啦, 此时也是你展示个人风采的大好时机, 让学生了解到, 我们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知识渊博, 生活中的你更是随和开朗, 多才多艺。此外, 我们还要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的生活, 经常上宿舍, 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林林总总说了那么多, 我们的原则其实只有一个,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热爱你的教育事业, 关爱你的学生, 想他们所想, 忧他们所忧, 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希望我以上的这几点心得能为广大的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的上课氛围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 就高职院校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话题, 介绍、探讨了几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而使老师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创造良好的授课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关系。21世纪的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我们小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如何营造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我们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使师生关系真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所以,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他们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 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
2. 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
3.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二、要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理念
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情感和热爱是培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 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具体地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 是重新认识“教师”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高于一切,发号施令、主宰一切。这一形象与当今高中学生的心理是背道而驰的,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授”的功能,充分发挥“导”的任用,也就是要求课外苦练功夫,这功夫既包括加强自身素质,也包括对学生现有知识构架的掌握,甚至对每堂课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都要有所预想; 课堂上要求我们灵活使用各种技巧,组织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勇于打破程式的束缚,克服一言堂,视自己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让学生心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教师。这样做,关键是我们要克服教师至上的心理。我们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稍为不礼貌就大发雷霆正是教师至尊心理的影响。其实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与我们教师讲几句俏皮话完全在情理之中,何必大惊小怪? 教师角色定位准了,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易了。
2. 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发掘教材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于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说,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这是我们教师每天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又忽略了这一点,通常都是一股脑儿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任务,不少教师往往把不讲错知识为目标。这样传授的知识在学生心里能留下什么印记呢? 即使不断重复收效也是甚微。把每一节枯燥且抽象的课,我们努力发掘有趣的、通俗易懂的,生动的语言来教学,这样的传授势必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为趣味而趣味,把一堂课弄得花里胡哨。但课堂中根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需要,来那么一点“插科打诨”也是必要的,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更能活跃课堂,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引发学生兴趣,能够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因受“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看到,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完全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计划,其最大的障碍是不良的师生关系。所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和谐的课堂源自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
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工作,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努力追求和谐。“和谐”,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学校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应该也必须在“和谐”教育上身先士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理解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和谐”,对课堂教育教学而言,是一种美妙而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一种美好且甜蜜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享受,是一种幸福与快乐相伴相随的人际交往……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把握“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1. 师生关系应呈平行状。
教师是成年人,很容易陷入成人凌驾与颐指气使的窠臼。教育教学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经常会被一些烦心事困扰,孩子,特别是小学生在行为习惯、认知思维等方面还呈稚嫩状态,是一盏盏等待点燃的灯。若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以自我“暂时的先知先觉”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的话,抑或单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态度的话,教师就难以赢得全体学生的心;倘若教师一直以强势的姿态树立自我的“师道威严“的话,就很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状态。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的确是“和谐”的课堂,全都是教师与部分优秀生的“一言堂”或“数言堂”,但却禁锢了大部分学生的见解与思考,这是紧张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懂得并会与学生建构起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套用数学术语,应该是呈平行状的——教师真诚帮助,期待着学生有一天能平移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实现重合交叠,甚至是超越。而不应该是呈交叉与垂直状态——教师一味地施压,矛盾的“焦点”总是令人透不过气来。
2. 课堂氛围应呈“家常式”。
单纯的说教,只能导引学生一时的状况,只有入心入脑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用心铭刻。和谐的课堂,要求课堂氛围要融洽,要活而不乱,要灵动而飞扬。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在氛围上要轻松愉悦,不压抑沉闷。倡导构建茶馆式的、家常式的课堂氛围,教师像一位茶馆中的老板,提供给学生以话题与素材,学生是茶馆中的茶客,是来进行教育教学消费的顾客,是“上帝”。建构起这样的人际交往关系,课堂就会变得开放、多元,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敢思、能思、会思的学生。在家常式的课堂中,师生的状态都是放松的,对问题的探究、对知识的学习、对观点的交锋等,一切均是无拘无束的。
3. 课堂效益应呈多赢化。
既然是课堂教育教学,就一定得牵扯到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问题。追求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必须追求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多赢化——对学生而言,在一节课里,在通过与教师、学习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微量增值”;对教师而言,在通过与学生的思维激荡中,对事先的教育教学预案进行了“实战检阅”,收获了“得”,也拥有了“失”,这是后续研究的宝贵一手资料;同时,在与学生的心灵、思维的碰撞中,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采撷到成人世界未能察知的营养,这是更为珍贵的教育教学珍贝;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状态入手,能从不同的方面找寻到自己的真实需要,并且能内化、提炼成适合自己的东西。只有实现了课堂教育教学的多赢化,才能说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益是明显而有效的。
二、竭力实施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
认知是行为的前奏,有了正确的“和谐”认识后,教师就要将这些理念与认知有机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中。
1. 带着一颗新鲜“善变”的心步入每天的课堂。
听名师借班上课,我们总会惊叹于名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连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名师的课堂上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呈现。这里面除了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对名师的英名如雷贯耳,有一种“追星”的情结在起作用,同时,学生对名师的课堂有一种期待,有一种久违的新鲜感。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教师教一个班可能短则一年,长则六年的都有,师生之间相互了如指掌,神秘屏蔽了,新鲜走失了,厌烦袭来了,无趣找上门了……要想让课堂迸发出和谐美的光芒,师生都必须像期待名师莅临课堂一样,每一节课都能怀揣着新鲜感。特别是教师,要不时地调整与变换自我的教学策略,不要“老生常谈”,光看开头就知道课堂的结局。要常变常新,经常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让学生对你的教育教学风格“捉摸不透”、“欲罢不能”,也就是,教师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能努力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2. 带着一双笑意荡漾的眼神儿进入每天的课堂。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睛,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重要器官。教师也是凡人,也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学生是亟待教师提升的生命活体,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就要学会一进课堂就将生活中烦恼抛开的本领。一站在讲台,就要让自己的嘴角上扬,带着笑意荡漾的眼神,学会也必须微笑地看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微笑的眼神中注满了继续提升的期望;对于中等生,微笑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奋进的期冀;对于暂时学习落后的学生,微笑的眼神中充盈着赞赏自信的期待……微笑着的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就不会冲动与莽撞,更平添了几许的耐心与细心,而这,恰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
3. 带着一腔关注全体的爱走进每天的课堂。
课堂是由一位教师和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组成,在目前大班化教学的现状下,课堂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谨记,课堂不是仅属于少数在学习上暂时处于“领跑”位置的优生的,教育教学的主体还是大多数中等层面的学生与少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困生。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追求课堂流程的顺畅,只让少数的优生唱“独角戏”,而忽视了教育教学更大的受众面的话,这样的课堂教育教学无疑是畸形的。一位心中装满对全体学生的爱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一定是心怀全班学生的,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启迪、提升、促进,都会面向全体,不会遗忘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中下层面的学生,让中等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饱;教师也不会忘记教学中暂时“学有余力”的优生,提供给他们进一步上升的舞台。总之,拥有爱心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心是公正的。对于学生独特有理的见解,总是不遗余力地赞赏,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教师总能耐心、和蔼地予以纠偏、指引。没有“有色眼镜”,没有讽刺指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感觉是安全与温暖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都是放松与高涨的。
4. 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走出每天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是没有休止符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课堂,当结束教与学时,教师与学生各自都是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离开教室的。因为,在这样轻松、开放、多维、启智的课堂中,教师从学生身上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与教学的新思考;学生从和谐课堂中收获了知识、学养的增值,也带着从课堂中引申出的新思索离开教室,让课堂内外的界限消失了。而这样的课堂学习态势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孜孜以求的。当学生带着新问号走出学校时,就会为课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起点,培植了学生日日思考、不断反思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之后再走进新课堂时,必定是带着新问题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的问号,而是在于解决了旧问号、又能产生新问号的良性循环上。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10
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 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 心灵的互悦互纳,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信互爱的、真挚真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方面, 师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教师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这两个观念往往是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问题, 它也是改变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不是领导, 不是严父, 不是法官, 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同时学生既有“向师性”, 又有“独立性”, 不是单纯的被领导者, 而应当是主体、合作者和朋友。
2.尊重与理解,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只有尊重, 学生才能感到师生平等, 只有理解, 师生感情建立才有基础。身为人师, 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 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问题, 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 否则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 也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
3.教师的素养,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的自身素养, 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表现。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征服学生。
4.整个校园的和谐,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主体, 师生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促进。和谐的校园不仅需要师生和谐, 还需要倡导和谐的文化氛围, 和谐的干群关系, 和谐的师师关系, 和谐的生生关系等。
努力探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1.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 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师爱是一种教育爱。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威力,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可以转化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育学生, 不能乱爱, 你得会爱, 爱更需要方法、技巧。
首先, 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只有受到尊重的人, 才能真正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尊重学生要做到“一坚持”“一避免”, 即坚持倾听学生的心声, 悦纳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意见;避免语罚与体罚。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 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地同情和谅解;同时对学生怀有信任的态度。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是一种力量, 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不论什么原因, 如果学生不能怀有信任的态度, 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 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 最终使教育一败涂地。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才会相信教师, 真正平等有效的沟通也才会开始, 真正的教育也才会开始。信任学生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 自己只做一些引导、协调性工作, 不仅轻松洒脱, 而且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和摩擦。
其次, 了解与赏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情况、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 我们的教育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学生, 我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 个性培养。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 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 致使工作失误, 影响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要做到三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校园与家庭相结合, 观察与调查相结合。赏识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 效果最好, 也更容易相处。同时要注意, “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 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 或是摒弃哪一方面。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 但赏识也不可以盲目, 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度, 使之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处理与以下三类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三是既学习困难又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跟他们接触、交谈, 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 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 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有助他们树立自信。总之, 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关爱学生于细微处, 关心学生于意想不到时。
2.教书育人,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 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 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实现社会化, 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 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品格高尚、专业过硬、又博学多才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 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 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 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孔子曾曰:“爱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 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 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 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 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 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追求师生互动。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下, 探究性学习方式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 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运用,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师生互评, 改进评价机制,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措施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 评价机制存在较大欠缺, 如评价内容重学科轻能力;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评价主体单一被动;评价方式单一, 以笔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分数决定一切”, 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学校在组织评价过程时, 大有走过场, 搞形式之嫌, 最终使评价显得有失公正、公平、公开,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发展, 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产生负面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境并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评价主体多样性;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重心转移,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 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 这样评价才能更趋于客观公正。合理、公平、公开、多元、与时俱进的评价, 不但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 激励其学习与工作, 还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 对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育部门要改进评价机制, 从制度上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构建 和谐 师生关系
亲师与爱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明旋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才会有感召力,才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预期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总看法,它是教育工作者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第一,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与其它的工作对象不同,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他们要接受教育,但不是内容的简单接受器。教育的成功不仅决定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决定学生怎样学。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最主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具有教育的两重性,因此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教师应从“权”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放下架子,敢于剖析自己和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用“言教”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身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事实上,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不是始终严肃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知识渊博、见解敏锐、心胸宽广的结果。放下架子和学生们一同活动、一同快乐,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将会使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四,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偏爱、偏重学生。坚决杜绝教师对学生在“心灵上的施暴”。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捕捉和发现那些所谓问题生的闪光点。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后进生也有长处,由于光环效应的影响,他们的长处往往被掩盖。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不仅能解决所谓问题生的逆反心理,而且能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为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创造条件。使其长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促使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二、师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
实践证明,有效的教育必须以信任和尊重为前提,失去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信任是学生产生尊重感、亲密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某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的教师在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前先不要训斥职责他们,而是应该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的诚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说出心里话。只有用诚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冲破学生封闭性心理防线,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工作在和谐中进行。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感受到尊重,才能自尊,只有自尊,才能会尊重别人。
三、注重情感教育
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而多变的,一次好的成绩可能会使他们欢喜或满足,一次不及格补考也可能使他悲观失望,做了一件“蠢事”也许会是他一蹶不振,家庭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像那些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不和会使他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变得孤僻,甚至“离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满怀深情的注意观察学生,留心他们的喜怒哀乐,适时适度地做好思想工作。正如人们常说的,情感是影响学生行为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
在情感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情在行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态度,在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时,要少一点“裁判员”的态度,多一点“好参谋”的心肠。教师的行为不仅是无声的命令,而且能加深师生情感。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还要注意情中有严,严中有度。注意“情”不等于放纵、护短和迁就。要求“严”要有度。超过了“度”就破坏了“情”。对学生的要求在某些方面不能“一刀切”,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超过了“度”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选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育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即使是批评和惩罚,学生也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反之,如果教育方法不得当,学生就会认为教师的批评和帮助是整治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对教师产生疏远、对立、甚至有逆反心理、反抗情绪。
教师要想选用得当的教育方法,就必须了解学生。即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应该是教师做学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都希望老师“上课时教师,下课是朋友”,也渴望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影响学生,是学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同时也会使学生更加信赖教师,把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思想反映给教师以求请教,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性格、家庭情况等等。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在实施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真正的收到教育的效果,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另外,教师自身需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同时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善于诱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1
[2]唐汉卫.回归生活与失声对话关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 教法2005.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2
教师教育和研究的对象是学生, 是要对活生生的人进行培养。要把新时代学生培养成才, 必须建立一个现代的师生关系, 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着每一节课堂的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决定着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更决定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必须从点滴小事上和每个学生处理好关系, 我在工作中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今天下午上自习课之前, 我提前走进教室侯课, 当我站在教室里等待上课时, 学生们陆续的走进教室并做好学习的准备, 我料不到的事发生了, 这时一男学生悄悄走到我身后, 用双手遮住我的双眼, 这时其他学生看见哈哈大笑, 我也不生气, 我把他的双手移开, 他又遮住, 我再次把它移开, 并笑着目送他回到座位上, 然后开始上课, 在上课学生练习的空间, 我走到他面前轻声的严肃地说:“以后不要这样, 这样是不礼貌的。”这个同学点头称是。这个动作若是在课改之前我肯定是要发火的, 并要对这个学生狠狠批评, 但今天这事我很冷静, 不给这个学生难看, 并很自觉地让他回到座位上, 一般情况下, 学生是不敢对老师这样的, 但这个学生这样做了, 为什么呢?我在这个学生身上从初一到初三的接触仔细想了又想, 有多方面因素:一是这个学生性格开朗, 乐于接近老师, 二是我也经常和这个学生交流, 三是这个学生也常常犯错误, 教育他的机会也比较多。从这几方面决定了我们已建立了默切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这个学生平时经常接近我, 爱问很多问题, 从原来的不爱学习到现在的积极学习, 从毛病很多到现在改正了很多, 比如他的数学作业很不整齐, 胡写乱画, 书写不规范, 画图不标准, 推理不合理, 到现在作业的书写逐步走上整齐, 也学会了推理, 更让人欣慰的是他敢于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从而使他的片面学习升华到了质的阶段, 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好的转变。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转变学生的心灵, 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能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使差生转化、优生更优;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使课堂变得积极活跃, 更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也更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需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学生需要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积极向上快乐学习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必需的,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好, 见多识广、性格活跃、好说好动、思维活跃, 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合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 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点拨启发、耐心辅导, 并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 鼓励每个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 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尊重学生的发展, 才能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才能促使学生有充足的发展, 才能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愿意学、好学、乐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 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师生建立纯真的友谊, 也使学生学会处世交友的道理, 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从而获得合作的精神, 体会合作的快乐, 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