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2024-07-30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共10篇)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1

作为一位小班的老师如何做好家长工作,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呢?本文从育儿知识的传递、科学的相处之道、灵活的家园活动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了一些开展小班家长工作的做法和体会,让孩子、家长、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手拉手成为了好朋友”。

经验告诉我们,和谐的家园关系对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能起到助推剂的作用。如果人与人有了沟通,消除了隔膜,增进了了解,也就成了朋友。因此,应把搞好与家长间的和谐关系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微笑在心———多包容

微笑是一朵美丽的情感之花,是友善与好感的直接表露,是一种有意识的亲近。每天来园后,小班的老师站在教室的门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到来,教师对家长和孩子微笑,那么家长也会同样回赠给我们一个微笑,彼此的心情都会很愉快。在生活中要满怀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的不满,化解他们的抱怨。如刚入园没多久的小一班晨晨的爷爷因为没带接送卡来接孩子,班级老师让他等一会儿签字再带,他就显得不耐烦了,在人群里大发脾气,这时班级的老师没有和他发生冲突,而是把他请到办公室,耐心地向他解释我们幼儿园的接送制度并告诉他这样做是为晨晨的安全考虑。经过耐心的劝导,他满口“对不起”地向老师道歉。我相信,只要微笑常在、包容常在,家长工作就会非常顺意。

二、沟通交流———讲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小班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行为表现,做到观察有记录,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把孩子的表现一一与家长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利用:对于出现问题的幼儿,教师每次要先把孩子的优点说给家长听,先减少说教的成分,创造愉快交谈的心理环境,然后再把孩子的问题说出来和家长一起分析、解决,达到教育上的一致性。如小二班晗晗的妈妈老说孩子嘴“懒”,有不喜欢喊人的问题,班级老师就建议家长,当带孩子去“串门”见新朋友时,一定要当着朋友的面说:“我的孩子最喜欢叫人了,最有礼貌了,可大方啦!”这样让孩子有面子,有自信,那么他就会很快和朋友熟悉起来。家长用这些话给孩子以正面的强化,孩子慢慢就会向着家长要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先表扬后提出建议的沟通方式,对于现在非常溺爱孩子的家长来说,从心理上更能够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悉心关注———添好感

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的,繁忙的。但是在繁忙的同时,别忘记要把孩子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如对于有些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喝了几次水,是否大小便,情绪上都什么变化等问题,都要做到用心关注并一一向家长介绍。这样家长从教师对孩子细微地观察描述中,从教师用心地对待每一件关于孩子的点滴小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孩子关注、关心了,看到了作为幼教工作者的真诚,那么家长就会对我们生出一种信任,家园关系就会更加的亲密。这样就拉近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问题了,也会主动地打电话或直接找老师寻求教育方法,能够畅所欲言地与老师交谈。至此,家园感情已不仅仅停留在家长与教师的层面,而更多了一些理解、支持与互助,更像是朋友。

四、家长会上——来交心

入班前的家长会,是“开学第一课”,是孩子入班前先对家长进行三岁左右年龄段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的培训和小班新生入园幼儿一些行为表现以及家长如何配合做好新生入园准备的家庭教育指导,消除家长精神上的焦虑,以便家长能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开学报名时,可以把家长组织到教室,从认识班级的老师开始,提前把孩子在入园后会遇到的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给家长,为那些思想上有顾虑、不愿放手的家长提前打了“预防针”,使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会议召开以后,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要主动提醒家长坚持按照家长会上的要求和方法去做,为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开了个好头。

第二次家长会是常规性的家长会,应侧重向家长总结开学第一个月孩子的基本情况,包括每一个孩子突出的优点、特点及感谢家长的配合。同时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办学特色、保教目标、一学期的工作计划等。通过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影响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作铺垫,同时也让家长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的理念,了解老师是怎样工作的,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使家长从心理上消除疑虑和顾虑,让家长安心、放心,让家长对班级工作上心。

做到这些,小班的家长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工作基础。

五、网络平台——来交流

网络是我们幼儿教育与时代牵手的一种新的教育媒介。在工作中,小班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从家长和我们自身的需要出发,把班级的教学进度以及学习内容,还有拍摄的孩子活动时的照片、作品、老师的随笔或从网上获取的先进的育儿方法,及时地发布到班级网站上,以便家长对孩子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学习。

网络信息这个平台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又能宣传班级、幼儿园,提升幼儿园知名度,同时还是与家长架起家园双向沟通的一个优质桥梁。此外,还可以利用电话与工作较忙的家长加强联系,及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对生病在家的孩子要经常打电话问候,随时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这种做法,在让生病的幼儿家长感动之时,又能对教师增加信任度,对老师增添一份好感。

摘要:和谐的家园关系对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能起到助推剂的作用。如果人与人有了沟通,消除了隔膜,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也就成了朋友。因此,应把搞好与家长间的和谐关系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幼儿,家园和谐,包容,技巧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2

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今天的小学生们热衷于交往,渴望友谊。但许多学生在师生间、同学间交往时,心理常会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妨碍他们与别人正常的交往。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教育者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

如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 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差。由于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要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刻板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望时,例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教师在全班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一个同学是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在责罚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的控制,言词过于偏激或进行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形式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如果这个同学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则教师的这种做法就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师生的对立现象。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 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教师要发挥期望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泛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并使他们了解到这一点。

2、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对他们来说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并从中发现积极机的意义。

3、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要特别注意对后进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二、 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良好的班级成员为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在这样的班级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对关系到班级的事物都具有责任感,而当某一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他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伸出援助只手,并为形式积累了建立人际关系的超过经验。

教师为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成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保持他们行为上的一致。教师在指导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把社会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目标在集体得以实现,并能用集体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

2、 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

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很多,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必要条件。有一些学生往往对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明确,认为独处挺好或往往对人际交往就是拉关系。所以教师应向他们讲明人际交往对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有哪些作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三、 培养学生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讲座、介绍相应的书籍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

1、树立交往的自信

许多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交往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例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喜欢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强烈的自尊感和要求被人认可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欲求,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交往时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体方法有:

(1)让别人保住面子,不要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们的时,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例如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容易接受,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对现在不对过去。

(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为探讨问题争论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来改变对方,则往往适得其反。

(3)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人们一般的倾向是肯定和维护自己现有的思想、行为。来自别人的赞扬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信念。这种奖赏使人感到舒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赞扬者会给予感激或友善的回报。

4、 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指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四、 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向学生介绍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正确地看待父母。

第二、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3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型 师生关系 构建

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时期的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特征。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师生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仍过多强调“师道尊严”,确立的仍然是教师支配性与学生服从性的定位[1]。这种传统师生观不仅不利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构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 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 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4] 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作者:王以雷(1984-),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巧用小班家长资源,建构和谐家园 篇4

幼儿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智慧地建立一些活动机制及活动平台,用智慧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主动吸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合理建议, 才能引导家长由被动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转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巧用家长资源,为班级环境增色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家庭充满依恋,家园彼此不了解,家长很害怕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和幼儿园的教养方式, 对幼儿园和教师充满疑惑。而幼儿园教师很希望尽快帮助幼儿适应, 于是教师利用校信通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将喜爱的玩具、音乐CD、动画片、小时候穿过的衣裤等放到班级里的娃娃家供孩子游戏;引导孩子将全家福带来布置活动室的照片墙,让孩子和老师每天看看讲讲;发动家长将家中植物、动物带来充实班级的植物角,让孩子愿意呵护动植物。这些熟悉的家庭物品不仅对孩子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而且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布置,为孩子们创造了“真、香、美”的环境。家长来园接送幼儿,亲眼目睹家庭教养与幼儿园教养的融合,初步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 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能和在家时一样安全、满足、快乐。开学初家长百分之百的配合为今后家园工作顺利开展拉开序幕。

为进一步丰富班级区角环境, 教师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娃娃餐厅”,不惜从网上购买布织布、泡沫纸等材料为幼儿制作各种逼真的餐点和蔬果,教师精心完成几个样品,用相机拍摄下来,又从网上下载一些蔬果、餐点的参考图片发到班级QQ群中共享, 家长们惊叹幼儿教师的心灵手巧之余,禁不住动手和孩子一起体验亲子制作的快乐。当教师把亲子合作的餐点、蔬果等投放到娃娃餐厅,把孩子在娃娃餐厅玩得不亦乐乎的照片发到QQ群中供家长们下载,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赞许和肯定。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娃娃餐厅“喝饮料”的照片,看到孩子们玩瓶盖对对碰、瓶盖拧拧乐,看到孩子们学着把瓶盖变成箱子娃娃的眼睛等, 体验到孩子们创造的快乐, 更体验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在了解废旧饮料瓶的妙用后,不用老师吩咐,许多家长都会主动把家中的废旧瓶子带到幼儿园来。

为丰富美工区材料, 教师又发校信通请家长带来家中的废旧铁盒子、木头夹子, 这些废旧物品经过孩子们用颜料粉刷,摇身一变成各种各样的小花盆。当家长们体验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后,教师可适时在班级QQ群共享一些废旧纸袋娃娃的参考图片,再次点燃家长和孩子的创作激情,于是一个个亲子作品———环保纸袋娃娃诞生。当家长们看到教师将纸袋娃娃艺术地布置在美工区, 很多家长从家中带来一些废旧纸袋到幼儿园,班上一家长说:“以后,家中这样的纸袋再也不扔了, 放到幼儿园说不定孩子们可以创作艺术品呢。”

益智区由于有了家长力量的加盟,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巧妙利用家长带来的PVC管、家中的水管、废旧箱子等制作供幼儿拼插的纸箱娃娃,孩子们平时进入益智区后,很乐意用管子探索纸箱娃娃身上大小不一的洞洞,手眼协调力和注意力得到发展。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游戏的照片感受到快乐和惊喜。

图书角需要照片说明, 我们请有设计专长的家长设计并彩印好带到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因为有了家长的配合而充满生机,一张张调查表、一幅幅树叶粘贴画、图形拼贴画……班级环境创设凝聚了家长和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在一次次合作中博得了家长们对幼教工作的理解和认可。

二、巧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拓宽眼界

11月是幼儿园的安全消防月 , 我们邀请在消防大队工作的修杰妈妈给孩子们讲解安全消防知识,这次讲座为幼儿、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提供平台,很受孩子和教师的欢迎。修杰妈妈结合案例, 深入浅出地讲解消防预防常识让孩子们听得专注认真。讲座完毕后,她又分发给每个孩子一个玩具消防栓。当时气氛活跃融洽,效果较好,深受老师的称赞。教师把新闻稿和照片发到幼儿园网站,让全园都知道小班家长的热心支持, 同时让家长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 我们邀请摄影爱好者恰恰妈妈拍摄教师和幼儿的活动掠影,她很自豪、很慷慨地把照片和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共享,既能为幼儿家长服务,又能为孩子们做成长册服务。恰恰妈妈还主动提出,有机会希望老师让她来园体验保育员阿姨的角色。

后阶段,我们还将邀请班上的医生家长、厨师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很好地补充幼儿园某方面资源的空缺。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现在随着形势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不断丰富,使他们教育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幼儿教育这个系统过程中,家长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巧用家长资源,换家长片片真情

情感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自然的基础之上,有了这个基础交流双方才会融洽关系、彼此信任。的确,教师在家长工作中不应是只会说教、告状、汇报、敷衍了事,而应是善解人意地用关爱孩子之心支持家长,理解、体谅家长所说、所做、所想、所急,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班上有一名男孩叫乐乐(化名)比较特殊,乐乐妈妈告诉我:他被医生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有着空洞的笑容、奇怪的举止,平时我们没有特别约束他,然而有一阶段他不断抓其他孩子的脸,甚至会抓伤,其实他只是很喜欢某个小朋友,然后才摸他的脸。在了解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后,我对他少了责怪和批评,多了一丝宽容,当受伤孩子的家长责问我们时,我们没有埋怨这个孩子, 还替智障的他保密,不想很多家长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他妈妈对老师充满感激,同时为了表达她的歉意,她拎了许多水果和班上孩子分享。每一次乐乐妈妈都很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其他家长完成一个纸袋娃娃,她做两个;其他家长完成一幅图形粘贴画,她完成两幅。每一次,乐乐妈妈总是笑着送乐乐上学, 这种乐观打动了我们。

班上的一一从小是外婆外公带大的,衣服穿得比较多,教师和外婆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于是教师就请一个奶奶站一边特意说:“这孩子从小都是我带的, 我不喜欢给小孩穿很多衣服,所以我家琪琪身体一直很好的,天天来上幼儿园。这个天还不冷,小孩在幼儿园活动热的,我就给她穿三件。”就这么旁敲侧击加上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劝说, 终于一一不再像竹笋那样里三层外三层包衣服了。现在一一的奶奶充满感激,每次都夸老师工作细心。

总之,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弥补个性上的不足,通过学习人际关系学、口才学等提高与家长交往的技巧,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家长,巧用家长资源,用真心换取家长片片真情。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5

一是从工会视角看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维权功能是工会首要的和本质的职能。劳动者有权利要求工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工会有义务有责任在劳动者需要时挺身而出。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工会职能异化,停留于教育职工、劳动竞赛、评选劳模等工作上,很多员工把工会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没有作为自己维权的首选。因此,必须加大“为劳动者排忧解难是工会的义务和责任”的宣传力度,使劳动者对工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真正把工会作为自己的组织,愿意主动加入进来。中小民营企业雇员特别是农民工,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素质较低,法律意识和观念单薄,缺乏依法自我保护的观念和能力,属于就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因此,必须强化劳动法律意识教育,使劳动者都懂得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整个社会劳动关系才会更和谐。

二是加大对民企劳动者的法律指导和帮助。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监督工作。监督民企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配合司法部门和政府执法部门为职工依法维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者的法律指导和帮助。民企劳动者中大部分劳动技能不高、不具有稀缺性,法律意识也较弱,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工会加强指导和帮助。首先,在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有条件的工会应当代表劳动者与企业方就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障、工作时间等方面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办法。其次,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有义务代表劳动者与企业方交涉,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是在发展工会组织同时转变工会干部理念。加强现有会员的维护工作,让其充分了解工会职能,明确会员权利和义务,尊重会员的主体地位;要大力发展新会员,特别是针对中小民企入会率低的情况开展专项工作,必要时可借助地方政府推进工会建设,把建立工会作为民企信用等级认定依据之一,通过工商年审、税务登记,随时掌握民企建立工会的情况。地方工会要帮助和指导农民工组建工会,将被排斥在工会组织之外的农民工纳入工会工作重点;要改变民企工会领导由企业行政领导兼任的做法,改变工会主席“闲职”的错误认识,真正关心劳动者、关心劳动者的权利,当劳动者和企业方发生利益冲突时,旗帜鲜明地站在劳动者一方。工会干部作为工会工作的实践者,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践行者,对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分关键。因此,工会干部要把维护职工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重任承担起来,认真不懈地履行好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四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区域性、行业性工会。鉴于当前民企工会运行现状及民企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区域性、行业性工会是可行之路。首先选择民营经济活跃、企业数量较多地区建工会。在那些规模较小的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企业建立工会并不实际,可以考虑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如在城市建立饭店服务从业人员工会、建立工地施工民工工会等,将那些零散的从业者纳入到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中来。其次增强民企工会的独立性。当前民企工会干部行政兼职严重,经费多由企业给付,造成工会不独立,主体性受到影响,维权职能大打折扣。对此,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会组建经验,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工会,使企业主面对的是组织而不是劳动者个体,抑制企业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将相当数量雇员结合起来,增强工会力量,选出代表属于区域性、行业性,可以独立于民企之外,通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谈判来发挥职能,从而达到平衡劳资力量,协调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6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 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 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 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 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 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摘要: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7

一、当前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1.师生关系失谐的表征

师生关系失谐就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由于交往的目的、动机不同, 交往的方式不当而造成关系冷漠、僵持、紧张或冲突等心理或行为的状态。目前高校中师生关系失谐的内容及其表征如下:

(1) 冷漠型“失谐”师生关系

冷漠型指双方对待交往的态度冷淡, 在被动交往过程形成的一种临时性、阶段性, 或有或无的人际关系。冷漠型关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方或双方态度冷淡, 认识不够, 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消极、被动, 在关系状态上表现为松散而疏远。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方面往往表现为, 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改善关系的重要性, 或是不能主动和学生进行交往, 平时只忙于日常性事务或科研项目;在心理上和学生存在一定距离, 亦或只是和少部分学生干部或成绩好的学生保持一定的联系, 对一般的学生甚至是“有问题”的学生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表现在大学生方面, 首先, 是认识上的偏差, 他们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 和任课老师关系处理好, 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或者认为自己是交钱上学, 学校就应该提供服务;其次, 是行为上, 表现为不主动和教师、辅导员进行交流与沟通, 甚至不理解高校教师、辅导员的工作。久而久之, 使得双方在心理上形成一定距离, 交往态度冷漠, 关系疏远。

(2) 功利型“失谐”师生关系

功利型指师生交往中一方或双方动机不纯, 以功利为目的, 最终形成一种物我关系或物物关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功利型人际关系中表现为, 交往的动机或目的不是或不单纯是教育与接受教育, 而是一方或双方还有其他目的。如在高校教师方面可能会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对家庭条件好有权有势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 或者考虑到个人的升迁, 测评能得高分, 会过分地迁就学生。学生方面表现为, 为了能当上学生干部, 能够拿奖学金, 能够评上各种优秀, 能够发展为党员, 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 会表现为对教师异常殷情, 或是直接请客送礼。这种情况的结果就导致了双方关系呈现庸俗化、人情化和功利化的表征。

(3) 紧张冲突型“失谐”师生关系

紧张冲突型指交往双方因心理上产生隔阂, 思想上产生矛盾, 情绪上产生抵触, 行为上产生对抗, 而使得关系僵硬、紧张甚至直接产生冲突。如在教师和大学生交往中教师常常以“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方式, 对学生采取单向的、专制的、命令与服从形式, 把自己当成学生道德的裁判, 完全监督者和管理者, 对学生的管理是管、卡、压、控, 而不是说、教、输、导, 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 常此以往,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抵触情绪, 表现为对抗行为, 从而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恶化。

2.失谐师生关系产生原因分析

(1) 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生活

当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趋功利化的时候, 校园这一曾被人称道的“象牙之塔”也沾染上了铜臭气, 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了“异化”的趋势。教师权力的失衡滋生出了课堂内外的腐败, 成为与学生家庭某种利害关系交易的砝码。例如, 在担任学生干部、评奖、评优、评困、入党、考试、违纪处理等问题上, 学生请客送礼, 有关老师则往往高抬贵手。近几年来, 在研究生中流行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彼此成为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研究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 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 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

另外, 时下很多高校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政策导向都把科研放在最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对教师个人的考核方面, 规定可很重的科研任务。在这种导向之下, 大学教师的精力过多的投入到科研上, 对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再加上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教师工作量随之加大, 很多人处于超负荷状态, 教师的身心负担过重。教师的“疲于奔命”, 必然弱化了对教学效果的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关爱,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师生关系也很难和谐。

(2) 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

目前, 很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知识论转向主义教育论。长期以来, 在传统知识论教学观影响下, 教学过程的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一直统治着我们的教师和教学。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成为了绝对中心和绝对权威, 发挥着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者的功能。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独舞”的舞台, 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所以, 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采用讨论教学法, 但是由于师生地位的严重不平等, 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淡漠”。

另外, 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 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 这一过程中, 位数不少的教师不能适应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的情况, 学生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模式之下, 未能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观, 因而时常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特别是“80后”一代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的独特个性的逐步展现, 加之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攀升, 使得一些大学教师对学生越来越看不惯, 时常用“垮掉的一代”来评价。教师表现出的非理性言行势必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 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3) 滞后的教师观、学习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功能, 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从各种媒体获得知识、信息、观念和思想, 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的权威也因此受到了挑战。很多学生以近乎完人, 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 不允许教师有任何瑕疵, 因教师的一点失误或差错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他们, 不尊重教师的劳动, 自觉不自觉地否定教师的才学。

在高校, 有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 往往以中学教师“细致入微、包办一切”的标准评价大学教师, 把新进入大学时学习上的不适应, 武断的归咎于教师水平不高或是责任心较差。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教师的客观评价, 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高校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需要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性作用的, 师生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活动引到更健康、高层次、高格调的方向上, 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投身到校园活动中去, 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高雅的情趣, 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培养才干, 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教育中, 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知识、做贡献。教师和学生各自角色合理到位, 充分发挥作用, 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发展。

2.现代学生观和教师观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 是真理的占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师生关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这种关系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当今社会, 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作为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处于受教育的地位, 要尊重教师的工作, 尊重教师的劳动, 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 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课下, 有疑难问题主动向老师虚心请教。要自我控制, 不偏激, 经常的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批评。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努力教好功课, 全面关心学生;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对待学生要有极强的责任心。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 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 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钻研改善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 用丰富的知识奠定基础, 树立威信, 征服学生。

3.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和谐统一

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学关系, 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关系, 不可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反之, 只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放松对学生的管理, 就会拖教学工作的后腿。情感交融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前提。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 在重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互长”基础上, 要形成以和谐“教学”关系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导学关系是一种交织着传统和现代、情感和理性, 是一种具有现代人文意味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很好的“教”、“学”过程, 只有师生之间交流顺畅, 实现教学关系与情感关系的统一, 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才能稳定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 它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端和保证, 也是教育教学追逐的目标。把握失谐师生关系的表征和内容, 分析原因, 找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着力点, 必然会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一苹.师生关系浅议[J].江西教育科研, 2004, (11) .

[2]邵晓枫, 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教[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0) .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2) .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8

医患关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1]。医患关系是观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不仅关系到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可能影响社会风气、社会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塔和温度计,是一般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对医患关系事件的选择和重构所形成的“媒介现实”会影响公众的“主观现实”,人们的真实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2]。媒体报道所呈现的医患关系,影响着公众对我国社会中医患关系的认知,进而可能影响到公众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

我国传播学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较少,一部分论文关注通过分析医患关系的媒体报道来总结大众传媒在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和改善医患关系应采取的措施[3],基本上是用思辨的方式发议论,学术参考价值有限。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有限的几篇论文则着重新闻报道的业务角度,分析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4],缺乏对媒体建构的医患关系的系统分析,因而对于所谓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局限也较大。

本研究从媒介建构论出发,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健康报》2008年至2012年的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揭示这份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性报纸所建构的医患关系,从医患关系报道的特点、消息来源、医患关系的好坏等方法,探讨这种媒介建构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造成这种媒介建构方式的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健康报》2008年至2012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分析。《健康报》是我国卫生部主管的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卫生专业报,毫无疑问代表主流媒体的声音,对这份报纸有关医患关系报道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可以说,这份报纸对医患关系的建构既是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是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愿景”的反映。

本文的研究时段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后,把“病有所医”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医患关系在这个背景下可能突显为重要的社会工作。本研究因此选择2008年1月为研究起点,选取连续5年的报道内容,以期能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分析《健康报》所建构的医患关系状况和趋势。

本研究采用的是系统抽样方法。《健康报》每周发行五期,为避免报纸周期上的重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和异质性,在每年260天报纸中,抽取15天作为样本,共抽取75天样本。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的确定,是依据报道内容的全文中是否同时出现医生和患者,不论是一般概念还是特定的医生和患者个人,最终共有245篇报道成为分析对象。内容分析的单位为篇。

内容分析的变量为:1.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情况;2.消息来源:分为医方、患方、官方三种来源;3.医患关系状况:分为和谐关系(医生诊疗技术好、医生医德医风好、医患沟通好)和不良关系(医生诊疗技术有问题、医德医风有问题、医患沟通有问题)。

编码员间信度测试采用Holsti信度系数,由本文第一作者与另外一名硕士生同学对245篇中随机抽取的25篇报道进行分析,各变量的信度系数为:报道倾向0.91;消息来源身份0.98;医患关系和谐0.97;医患关系不良0.98。所有变量的编码员间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符合理论要求[5]。由本文第一作者完成所有篇目的编码工作。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健康报》在2008-2012年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共245篇,其中有149篇消息,27篇通讯,20篇评论,7篇深度报道,42篇图片新闻,报道形式多样,但以消息为主。下面就这些报道的内容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和讨论。

(一)《健康报》医患关系的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

表1报告《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报道倾向。正面的报道有137篇,占总数的55.9%;负面报道有19篇,占总数的7.8%;中立的报道倾向有89篇,占总数的36.3%。整体上可以看出,《健康报》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是以正面倾向为主的,正面倾向的报道是负面倾向的报道的7倍多。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是,在2008-2012年这个时间段中,虽然整体上医患关系的报道是以正面为主,但是正面报道是呈逐年递减趋势,而负面报道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 2008-2012年报道倾向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一年都是正面报道倾向最多,负面报道倾向最少,体现出机关报的主流报纸的特性,即注重正面舆论引导,建构和谐社会的景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正面倾向的报道比例呈下降趋势。虽然2012年正面报道的比例回升到62.1%,但是负面倾向的报道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从2008年不足2%到2012年保持在12%多一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医患关系问题在增大。

(二)《健康报》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消息来源以医方为主

在报道的消息来源方面,总共有187篇报道中出现了消息来源,其中医方126次,占总数的67.4%;患方44次,占总数的23.5%;官方消息来源出现17次,占总数的9.1%。可以看出,《健康报》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主要消息来源是医方,比医患关系中的另一主体患方多了40%多,显示出医患双方在《健康报》这一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平等地位,医方处于强势地位。

传播学对于媒体选择消息来源的偏向性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会系统性地偏袒某些人物、团体或组织,而忽视其他人物团体或组织,社会精英或有权势位置的人常常被报道引述,而非官方或者比较低的社会阶层会在新闻消息来源选择上被系统地消音,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中相对弱势者较难被新闻记者关注,弱势者往往是在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时才成为报道的对象[6]。

媒体是诠释意义和符号的竞争场域,谁能在这一公共场域中争取话语的主控权,让自己的观点被媒体接纳并成为新闻框架的核心和基本立场,从而影响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真实的权力结构[7]。《健康报》大量引用医方话语,使医方有足够的话语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建构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媒介现实,在医患关系中的强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相对而言,患方的话语或说对医患关系的解读和视角则被记者的选择所弱化。

由于新闻主要由消息来源提供,如果媒体进行选择时存在明显的偏向,新闻的监督和守望功能将无法完全发挥,其可信度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从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消息来源通过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提升社会地位,设定媒介和大众的议程,无形中享有了更多社会资源和权力,而通常大多数消息来源本来就属于社会精英或强势群体,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与权力分配不均的恶化。

《健康报》的新闻报道常常采纳多于一位医生的观点,患者的声音却不一定得到传达。这种情况下,患方仅仅是一种背景式的存在,被再现为衬托医方高尚形象、精湛医术或优质服务、管理的配角,体现不出医患双方的实质性互动;或者因为没有再现的权力和能力,只能被人言说。例如,在《哈医大一院发生恶性伤医事件》[8]这则消息中,就引用了四位代表医方的消息源。

当患方作为消息来源时,他们的角色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医疗纠纷的受害方或对医生表达感激者,后者又占了多数。另外,对于患方话语,该报在引用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特点。当患者以受害者身份出现时,他们的声音通常是被转述的。而患者对帮助自己恢复健康的医方表示感激时,他们的话语多是被直接引用的。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增强新闻的人情味、感染力、真实性和现场感,这样的直接引用突出了患者对医方的情感,展示了医方的医德医术,记者也将自己的倾向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受众。

(三)医患关系从和谐逐渐到不和谐

表2报告《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建构的医患关系。其中和谐的医患关系有208篇,占总数的84.9%;不良医患关系有37篇,只占总数的15.1%。与报道倾向类似,虽然《健康报》在所分析的时间段中总体上建构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比例在降低,而不良的医患关系的比例在增加。

表2 2008-2012年医患关系分布

在2008-2012年的时间段中,《健康报》总体上呈现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个编码结果其实不难预期,正如报道的倾向性是以正面报道为主一样,作为卫生部的全国性行业报,《健康报》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医患关系,必然要建构积极的社会形象,引导社会舆论,体现主流媒体宣扬正能量的作用。虽然2012年不良医患关系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所减少,但整体上五年中的趋势是和谐的医患关系逐年下降,不良的医患关系逐年上升,这表明不良的医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呈上升趋势。

在研究时段中,2008年的医患关系和谐程度最高,可能与当年的重大事件有关。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爆发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工作者总是战斗在灾情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甘于奉献、牺牲自我、服务人民的模范医务工作者,对这些事迹的报道会突出和谐的医患关系。2012年和谐的医患关系报道比例有所回升,可能与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始的“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相关,2012年有相当一部分医患关系的报道出现在“聚焦三好一满意”的栏目。

(四)不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源:不理性的患方群体

2008-2012年的《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中,那些呈现不良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把不良医患关系主要归因为患者的不理性,如医闹、伤医、不尊重不信任医生等。类似《北京逾七成医院遭遇过‘医闹’》、《谴责不尊重医生的社会现象》、《新华医院医护人员遇袭》、《医生防暴力指南》、《治疗过程中拍照让医生很受伤》、《恶性伤医事件频发重创医患情》等新闻标题表现得很明显,报道建构的媒介现实是,在不良医患关系中,患者是不尊重医生、有暴力性和对抗性的。

其实,如果进一步思考,患者或患者家属之所以医闹,必然源自于对诊疗结果的不理解、不接受。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方面远优于患方的医生,在恶性医疗纠纷中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沟通不充分或不适当的责任。但是《健康报》的报道往往忽略这一点,而把焦点集中在描述和谴责患方的不理性乃至暴力行为。这样的报道所建构出来的媒介现实,有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医患双方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医患关系预存不利于弱势方的立场。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健康报》2008-2012年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再现的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患方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建构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方形象和不理性的患方形象;《健康报》建构的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图景,对当前医患关系持较多正面态度。但是在和谐的图景中,也清楚地展现出逐年上升的负面报道立场和不良医患关系。

媒介建构理论关注的不是媒介内容是否确切地反映了社会实在,而是媒介如何反映了社会实在以及为何要如此反映[9]。本研究认为影响《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作为卫生部的行业机关报的宣传逻辑。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在这样的宣传逻辑下,《健康报》在报道充满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时选择呈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符合宣传逻辑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我国的医患关系形势不容乐观,21世纪的头十年,全国各地冲击医院的恶性事件正以几何级方式增长,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发生17243起,比5年前多了近7000起[11]。

《健康报》作为卫生部直属机关报,是党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使命,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必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表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就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健康报》力图呈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医患双方和谐相处的图景。

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医生的职业始终是神圣而崇高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医生具有高尚、理性、公正、无私的品质,是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专家群体。《健康报》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突出的是医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而患者被定位为求医问药者,在医患关系中应当信赖服从医生,强调医生的主体性、优先性和至上性和与之相对的患者的客体性、依附性和服从性[12]。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与行业报定位相应的新闻工作的常规。行业报是我国报业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党报为枢,都市报、行业报为两翼)之一,以行业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专业性为主要特色[13]。作为卫生部的行业报,《健康报》主要面向的是医务工作者,因此在消息来源的选择方面,自然会偏向医方,这些专家是采访路线上较为稳定的新闻资源,知晓度和能见度高,相比之下患方群体接近媒介的机会和渠道就会少很多。同样地,《健康报》在报道医患关系时也更可能选择正面和中性报道,展示医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宣传先进经验和人物,既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也符合他们对新闻的心理需求。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9

根据生态学理论:由于儿童的发展受到和其直接挥着简介联系的生态环境制约, 所以幼儿的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经历的活动, 扮演的角色, 构建的人际关系入手, 利用并良好地协调相关社会群体的力量, 共同促进幼儿的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幼儿园和舰艇的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家长与教师的社会角色不用, 文化修养也有差别, 教育方法也不太相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不一致,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深入沟通, 在此过程中, 沟通技巧也是重要的, 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分歧, 对家园的合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家园合作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在一个平台上努力的过程, 是双方共同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在此过程中能够学到教育的知识经验, 教师则能在此过程中改进和修正教育的内容和改进教育的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近年来, 一些幼儿园关于家园合作共育有了深入的认识, 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 也有一些不足, 它们的关注面较窄, 内同有所局限, 涉及的幼儿园文化、家庭需求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较少。使得很多问题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忽略家长作为另一主体的教育的需求, 影响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动性, 使得合作难以顺利有效进行。家园双主体活动需要建立在家园双方在教育资源共享, 利益融合, 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积极发挥双方的主体活动。所以, 家园双方为孩子的发展创造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 家庭方面

1.幼儿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家长仍存在重智轻德, 重生理发育轻心理发育的思想, 他们对孩子过重的期望反而会使孩子受到负面影响, 他们对教育目标的偏差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教育表现出被动、盲目的不良现象, 有些不注重教育过程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教育试行的不够顺利。

2.职责不明确。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把孩子全权交由幼儿园负责, 讲教育的责任推给幼儿园, 在认识上也陷入了误区。

3.家庭的差异。有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较强, 但是不善于与老师深入沟通, 使得有些问题无法有效的得到解决;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不够高, 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正确的方法, 无法做到与幼儿园良好配合和同步施教。

(二) 幼儿园方面

1.轻视家长教育重要性, 工作存在片面的主观现象。师缺少开展家长的工作, 没有从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进行跟进, 只以幼儿园为中心, 只从自己工作出发, 使得家长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2.指导家长育儿的方法不够科学。教师一味要求家长配合工作, 缺少有成效, 这是因为没有客观考虑家长的能力及家庭差异, 使得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稍欠考虑, 从家长的能力和感受出发, 有时也会迁就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3.家园联系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途径一般是家长会和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短暂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对一些不常接送孩子的家长没办法得到有效沟通, 而且这种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综上, 家园双方都是孩子教育的主体, 双方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教育。

三、家园互动的策略方法

家庭教育方面。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 同时积极参加幼儿园定期举办的各项保教方法的学习交流会。幼儿园教育方面。制定课程计划和家长协商, 实施过程与家长共同配合,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研究与分享。

四、家园活动结果及分析

在相关的机构的正确带动和有效运转有效的保障了家园双方的互动合作, 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参与决策和加入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作为指导着和协助者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教育。

五、结语

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的摇篮, 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首先, 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 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 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 受到良好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儿童阶段的教育问题, 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在家园合作中, 主体双方应以尊重、平等、合作为原则, 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利益互惠。文章依据客观事实, 深刻真实地分析了阻碍家庭与幼儿园双方合作和发展的原因, 从幼儿园文化组织, 家庭需求等方面入手, 进行了深入研究, 探求有效提高家园合作关系的策略方法。促使家园双方树立共同的育儿理念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互补, 形成正向的合力, 达到家园有效合作, 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双主体,互动,合作策略,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家园和谐关系的建构 篇10

关键词: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可行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001-02

和谐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目前,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政府监管作用的低效发挥、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现象更加多发、激烈和普遍,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较大冲击。正确认识和谐劳资关系的含义,分析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的可行性,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构建劳资关系的探索,以达到改变私营企业劳资不和谐状况的目的,促进私营企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和谐劳资关系的含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明确提出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劳资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和谐劳资关系是劳资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劳资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的劳资关系。对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含义,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和谐劳资关系并不意味着劳资双方矛盾的完全消失,而是劳资双方的矛盾处在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二是劳资冲突出现时不再表现为激烈的对抗,而是劳资双方能够以平等协商、真诚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劳资冲突,实现劳资双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三是劳资双方能够充分认识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双方各自的生存和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和谐劳资关系是建立在劳资双方自愿协商、平等合作基础上的一种相对稳定、合理有序、互利共赢的新型劳资关系。

2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和谐劳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那么,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是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呢?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资矛盾关系中的同一性超越对立性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这就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劳资关系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着对抗性的一面。资方,即私营企业主始终处于矛盾的绝对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劳动者一方处在从属地位。劳资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性不可避免的产生对抗。另一方面,劳资双方又有着同一性的一面。劳资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一方存在发展是另一方存在发展的条件;对于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工人来说,企业成为二者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整体效益的实现是劳资双方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劳资双方为了自身利益,都希望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走上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必然是一种可调控、可协调的劳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平等自愿、合作协商方式加以解决的。

劳资双方对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认可和需要,是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的现实基础。私营企业主和普通职工是劳资矛盾的最大利益关切者,是建构和谐劳资关系的主要依靠力量。二者的成熟状况和觉悟程度,直接关系到和谐劳资关系的实现程度。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现实情况看,劳资双方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整体上而言,二者自身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劳资双方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逐渐觉醒,使得他们能够为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私营企业主是拥护社会主义的,是能够识大体、顾大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能够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合理的追求利益。劳动者本身所处的弱势地位迫使他们希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劳资双方认识到劳资关系不和谐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给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害,都希望通过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协调矛盾和减少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和经验基础。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私营企业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营企业,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其深刻影响。宏观上来讲,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将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必要并且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劳资关系改革和调控。同时,一些地区和企业处理劳资冲突的成功案例,也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党和政府的制定实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法律基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关注弱势群体,让亿万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可见,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并且积极探索实现和谐劳资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来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同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3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的对策 分析

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会不可避免的牵扯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劳资双方的合作和努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

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强化政府在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建构中的责任。劳资关系能否实现和谐将深刻影响到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因而,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要注重角色的合理定位和职能的充分发挥。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绩理念,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把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其次,不断完善私营企业工会制度。工会作为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必须依法建立和有效运转,必须能够发挥法律赋予的维权职能。具体来讲,要提高私营企业工会的地位,保证私营企业工会的独立性,不断加强企业工会的权力。最后,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劳资关系进行科学界定。善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修改现有法律或颁布新的法律,引导企业主转变陈旧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当前,要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依据处理劳资冲突,监督私营企业的各项规章条例,规范私营企业的用工行为。

3.2充分发挥私营企业主和职工在和谐劳资关系建构

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私营企业主的主导作用,不断强调私营企业在社会和谐发展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私营企业主要树立两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私营企业主要依靠职工办企业、谋发展,充分尊重和满足企业职工的各项合理需求,注重提高职工素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创建和谐、友爱、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二是,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解决劳资冲突。现阶段,劳动者在私营企业主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在遇到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对待时,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采取极端行为。大多数的普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缺乏必要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因此,要大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

3.3建立一种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私营企业劳资关

系协调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矛盾冲突出在稳定状态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公共领域力量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民间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要自觉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在政府、私营企业主和职工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利益分配、缓解劳资冲突的协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才能使私营企业劳资矛盾的处理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合理的、稳定的、有序的组织行为。在这一体制中,劳动保障部门代表政府,私营企业主代表资方,工会组织代表劳方;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组织机构和可靠的法律保障;要本着平等、民主、合作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交流就具体的劳资矛盾和冲突达成共识;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科学引导私营企业和职工参与其中,自觉维护这一机制的权威性和高效性;在处理具体的劳资矛盾等重大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各方的合理利益要求,力求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吴宏洛.论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基于马克思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2] 李一平.工会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困境、症结及对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4).

上一篇:文献管理下一篇:婴幼儿泪道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