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合作

2024-07-22

和谐合作(共12篇)

和谐合作 篇1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谐的课堂,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小组氛围下, 针对一些体育课堂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符合现行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针对如何构建和谐课堂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建。

一、科学搭配, 合理分组

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所谓异质小组, 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其关键意义在于能起到互补和促进的作用。通过异质分组既能使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 又使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进一步使课堂走向和谐。这样, 对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发展, 培养学生合作、交际等各种技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亲和型分组

在教学中,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在自由组合时, 一般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要好的同伴, 通过这样的组合, 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 在排球垫球教学中, 当教学活动转入学生练习后, 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练习, 学生们纷纷找到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练习, 在练习中, 笔者要求学生们相互指出对方的缺点, 并改正。因为是好朋友, 大家互相纠错的效果较好, 课堂氛围也非常和谐。另外, 在进行比赛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配合、协作, 也可以进行亲和组合, 这样, 学生的互补性增强, 合作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

2. 互助型分组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和技能掌握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 学生们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提高学习质量,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 在技巧项目的教学中, 如果采用亲和型分组, 就起不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对此, 笔者采用了互补型的分组手段, 找出班级动作比较好的学生, 以这些学生为核心组员组成小组, 让动作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起到领头的作用, 提高练习的达成度, 因为素质较好的学生的动作有一定的说服力, 小组的气氛显得较为和谐, 这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3. 层次型分组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练习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在一些技术项目中, 即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组, 实行分组练习, 并根据水平进行升降, 这样, 学生既能体验成功, 又能提高水平。如, 在跳高教学中, 笔者为不同能力的组设置了不同的高度, 让学生自己选择、加入不同的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水平再选择组别, 实行上、下升降制度, 这样, 学生为了能升入高一级组别, 练习得非常认真。又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当学生掌握技术后, 在提高动作时, 可以分成一个组或两个组, 甚至更多组, 这样,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 自己选择小组, 并可以上下升降,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从而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二、教师参与, 师生互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与学生共同学习, 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 “蹲”下来看学生, 贴近学生, 真正成为“孩儿王”,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进而在与学生共同的参与中构建和谐。

1. 师生互动, 共同进步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 少年儿童应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人群。在体育游戏中, 少年儿童总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练习。如果教师能融入到游戏的天地,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同时, 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 当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时, 学生能从教师处学到很多知识, 比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如, 在乒乓球练习中, 一般采用点名制, 这时, 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并在练习中, 充分发挥乒乓球运动的技术魅力,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模仿, 建立正确的表象, 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快速提高, 又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 正确示范, 优化表象

在体育教学中, 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教与学的双方如果能恰当地正反模仿, 就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每当教师示范完毕后, 学生们都会被教师的动作感染, 这时是练习的最佳时机。另外, 还可以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 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正误技术动作的对比, 从而得到及时的技术反馈。如, 在前滚翻的练习中, 部分学生的动作不规范, 但是, 由于学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动作, 找不出自己的错误, 此时, 教师即可以示范学生的错误动作, 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再次示范正确动作, 让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正、误对比, 学生对动作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同时, 教师示范、组织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也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轻松的学习环境。

三、创造机会, 拓展形式

面向全体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 教师应当提供多种形式, 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环境, 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生成。

1. 体育委员轮流做

在每次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学号或请前几次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担任体育委员, 负责该次课的整队、管理,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管理的乐趣, 促进学生之间的多沟通、多协调、多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 体育委员固定一个人, 在整队时, 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 部分学生不按照体育委员的口令行动, 但采用了“体育委员轮流做”的形式后, 学生们都体验了当体育委员的苦与乐, 这将有助于学生们在课后也能进行相互督促、沟通, 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

2. 课中露一手

教师可充分利用目前媒体的优势, 让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关注、多了解各项运动的方法及动作, 每次课前请1名~2名学生讲课、示范,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平时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 在体育课中, 针对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有机会秀一秀自己, 并通过讨论等形式加深练习深度、丰富知识面, 同时, 这种“课中露一手”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 充分感受体育课堂的和谐。

3. 一问多解的拓展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 因此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如, 在体育课中, 针对一种游戏, 让学生们想一想, 还能怎样玩, 学生们往往会说出很多种方法, 以贴膏药游戏为例, 学生们会提出一人组合、侧贴、固定前贴、固定后贴等, 同一种游戏突然多了几种玩法, 效果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增加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的和谐度;二是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的能力。

四、放手质疑, 互动释疑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并大胆发问,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在探索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从快乐中感受课堂的和谐。

1. 在合作中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质疑、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在合作中质疑, 逐步培养学生不盲从、敢于提问的探究品质。同时, 教师的鼓励, 会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质疑的勇气。

2. 在互动中释疑

当学生发现问题时, 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就尽量自己解决, 不能解决的向小组求助;要求学生做到多观察、找差异, 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这种做法不仅促使学生发现了问题, 而且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释疑, 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了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互相帮助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5.

[2]《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和谐合作 篇2

和谐共进

——初中语文组教研组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们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和极强的责任感的教学集体。近几年来,学校的重视、关心,我们的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语文组在教学教研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我就简要地汇报一下我们教研组的工作。

一、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教研组是一个集体,为研究教学、解决问题、提高质量而设,团结合作是完成事业的保证,和谐共进是发挥合力的基础,为此,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组内人际关系。

我们语文组的办公室经常是很“热闹”的。因为我们每个教师嘴都没闲着,有的在说着学生作业中思维的亮点或是问题,有的在说着自己课堂中的得意之处或是困惑,你的妙招我来借鉴,我的问题他有高招。在轻松而自由的言说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交流,信息得到了流通,实践得到了反思,设计得到了优化。语文组的整体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仅靠个人很难在学科上有很大的突破,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才能做好教研组的整体工作,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因此,我们语文组一贯反对“单干”,提倡“互助合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业务学习——合作、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我们学校一向都很重视教研组的业务学习,每周都安排有固定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语文组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都会安排一个主持人主持工作。主持人负责确立每周业务学习的主题,例如:如何上好作文课;怎样提高听课率、如何解决学习不交作业的现象等。另外,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会拿到这一时间里讨论。讨论时,彼此出谋献策,资源共享。我们组的李老师,她是我们组资历最深的语文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在这时,她就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奉献出来,在组内实行资源共享。提高了业务学习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2、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上好语文课的基本保证。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认为,有效备课就是有效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同一科目要做到同一年级同一进度。这有益于我们备课时发挥集体智慧,有问题摆出来一起想办法解决,有高招也贡献出来一起享用,彼此都没有偏么。复习时也一样,先确立复习的计划和方案,然后彼此分,人人出谋献策。总之,大家的目标就是努力寻找出让学生最易于、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其实就是探寻一条有效备课的途径。

3、命题、制卷——分工协作,精益求精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考试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帅作用。而教师的命题工作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新课程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份好的试卷,绝不是以为难学生为目的,而是要达到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发展水 平。命题应尽可能地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其生活积累。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对试卷的制作都有要求,就是不要一味的用现成的试卷,而是要根据实际自己制作试卷,要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试卷。因此,莲花初中的学生平时测试的试题,都是老师们为他们量身订做的。

我们语文组在命题制卷方面对自己的要求是:分工协作,精益求精,开学初的第一次业务学习,先确立每个单元的出题教师,期末复习时再年级讨论,制订复习计划,这一阶段的出题有分工也有合作。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努力制作出一份适合自己学生的试卷,通过测试,达到我们的考试目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合作 让班级更和谐 篇3

【关键词】幼儿;合作;培养

合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让幼儿学会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升入大班后,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有了群体意识,逐渐学会了关注、理解他人,有规则意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我们萌发了加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想法,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实践证明,我们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提升。

一、理解合作,培养意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幼儿普遍认为合作就是“大家一起玩”、“轮流玩”、“不争抢,好好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更多地把合作等同于“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对合作的本质特征即“共同目标”“相互配合与协调”则认识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精心挑选了故事书《大家一起来——让孩子学会合作的故事》,首先我们与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很快被故事里的角色吸引了:想尽办法要管住自己坏脾气的狮子里欧、满脑子都是好主意的小仓鼠、在苹果树下坚守梦想的兔子塔塔、半夜里逃出游乐园的木马米尼等等可爱生动的形象成了幼儿津津乐道的话题。接着我们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小动物是怎样“一起玩”的?它们有什么“一起玩”的好办法值得我们学习?最后还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促使幼儿理解合作的正确含义,学习合作的方法、技巧。为下一步在实际活动中,学会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尝试合作,学会合作

1.尝试合作、加强团队精神

一开始我们让幼儿自由组合,为了降低难度先3人一组进行活动。第一次活动是小组合作作画,我们要求幼儿共同商量绘画的主题,并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小组成员或意见不统一活动无法进行,或能力强的幼儿包办代替,能力弱的幼儿无所事事,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等等,最终有些小组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幼儿感到十分沮丧。

我们发现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对“合作”的理解上。通过思考,我们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和小团体概念上。只有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小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幼儿才能主动融入、参与合作活动;只有建立起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才能摒弃自我中心,统一意见,通力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为此,我们接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在“陶艺区”,刚开始由教师提出创作“主题”,如杯子展览会、漂亮的瓷盘等,活动开始前我们先抛给幼儿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制作出美观的杯子或盘子。通过引导幼儿坐到一起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分工合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很快地进行分工,三名幼儿负责设计、三名幼儿负责制作,两名幼儿负责装饰,最后都能比较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放手,让幼儿自己商定主题,自己协商分工完成任务。

2.深入合作、提高活动效率

为了便于管理和合作活动的开展,我们以原有的小组为单位,即坐同一张桌子的6个幼儿为一组,因为组员与组员之间在往日的相处过程中已经相互了解并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虽然我们没有指定谁当“小组长”,但无形中每一组都会出现一个“领导者”,充当“领导者”的大部分是能力强或性格外向的幼儿,活动中他们自然而然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局面,而其他幼儿则起配合、协助的作用。通常,“领导者”会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但不能事先制定计划,并且成员间缺少沟通。例如:在结构游戏《桥》中,A和B、C负责搭桥面,其他3名幼儿搭桥墩和栏杆。当桥面搭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能力强的A突然把桥面拆开,换另外一种材料搭,如此反复了三次,这中间A没有主动和B、C沟通,B、C则因为不明白A的搭建意图而无从配合、协助A。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拍下来,活动后给幼儿看,并请幼儿讨论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们的激烈讨论,我们订下了三个要求:(1)共同商量,事先制定好计划。(2)把任务具体化,分配到每个成员头上。(3)有问题马上提出来,小组成员一起想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的成员都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

三、体验合作乐趣,强化合作行为

如何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把与人合作“习惯化”?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感受到1+1>2的力量。而要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体育活动中的“竞赛”了,《纲要》也指出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例如:体育游戏“蚂蚁搬豆”,幼儿5人为一组,其中一名幼儿躲在用纸皮做的大环形里(类似蛋糕盒去掉底和盖后的样子)当豆子,2名幼儿在前面拉,2名幼儿在后面推。当“豆子”的幼儿的行进速度与外面推拉的幼儿的行进速度之间要配合好才能取得胜利。推拉的幼儿要尽可能做到又快又稳地匀速前进,而“豆子”要根据其他幼儿的速度进行移动,尽可能地减少助力。游戏结束后,获胜小组的成员激动得紧紧拥抱在一起,而落后的小组通过反思、借鉴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调整改进,并要求再次竞赛,二次、三次竞赛后,各小组成员间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长达一个学期的渗透、培养,我们逐渐发现孩子们变了。争吵减少了,讨论、交流增多了;争抢减少了,谦让、友爱增多了……我们的班级因为合作而变得更和谐了,我们为有这样的变化感到由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沈婕,刘琳娜.论幼儿合作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学会合作探究营造和谐课堂 篇4

一、激发合作与探究的意愿

合作与探究学习不仅需要硬件条件,如小组的划分,活动形式,学习媒体等.还需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和谐课堂,如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合作与探究的动机等,这不仅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1. 巧设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游戏是这样的,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必须很快说出它能否能3整除,然后你们进行验证,谁难倒老师,谁算赢.这时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纷纷出题,教师一一作答,学生自然惊奇,探究欲望油然升起.教师再给出一组数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效果一定很好.

2. 创设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置了一个小商场,里面有许多学习用品和玩具,每件物品上标上价格,由每个组各选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成员为顾客进行买卖活动.买1本六角的练习本你怎样从各种角币中付钱?怎样找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付钱、找钱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一个人可以解决问题,教师硬要学生合作学习,那么学生肯定不会有合作与探究的兴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学生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中合作与探究的必要性.

1. 设计多量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发现需要合作探究.

例如,在上“统计”一课,教师让学生统计参加运动会的动物各有多少只?全班同学看了一遍录像,没有来的及把结果统计下来.教师就让他们讨论有什么方法?有些学生就想到了要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这项任务.经过小组的分工合作,他们完成了任务.原来他们是一个人统计大象的数量,一个人统计猴子的数量,一个人统计老虎的数量,一个人统计长颈鹿的数量.刚开始,学生并不能利用个人的力量完成任务,自然地想到集中小组的力量,使小组合作成为他们的需要,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并得到成功的感受.

2. 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让学生感受需要合作探究.

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用一、二种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中,产生了智慧思维的碰撞,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合作与探究使他们思路更开阔.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六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数方格、有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的、还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的……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合理分组,进行高效教学

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目前,课堂中合作学习缺乏实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合作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的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2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方便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组内设有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审核员、发言人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组员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在讨论中应该怎么做.

总之,营造一种使学生勇于探索和相互学习鼓励的和谐氛围,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的指导、点拨.这样一来,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9.

[2]朱海林,等.新课程课堂教学论[M].南方出版社, 2003.3.

构建和谐小组,形成合作团队 篇5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可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师生和谐合作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首先,明确初中数学课的课型,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概念课,公式、定理课,还是练习题课、复习课等。要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还要根据课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之前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其次,课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学生应明确预习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预习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前面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在概念课或命题课之后,教师会留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题,学生只要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了。在讲评课前,学生要先看作业或试卷,重新审视做错的习题,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原因分析,明确听课的重点。

二、采取分层差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交流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索:

1.根据学生的接受差异分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常常有不同的认同与接受方式,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坚持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兼顾,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加以分析与诠释,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有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分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启发、评价。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难堪;尽量给想要提问的学生留足表达观点的机会;尽量为那些少有成功体验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遇。我们的目标就是:对待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都能投其所好,把他们的特点转化为特定场合下的优点。

三、组织合理讨论形式,引导合理小组讨论

形式要构建搭配合理,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参与。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有时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增进学生自然互动

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学生的交流只指向于教师”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始终难以脱去“权威”的外衣,未放弃“指令”的权杖,教师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以“生→师→生”的模式进行着。只有教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才能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互动型的课堂。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在数学课堂上要提高学会交流的实效性,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让学生去展示,让学生在做中学、辩,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把课堂的冲突、矛盾很好的转化开来,使学生很乐意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品质。

和谐合作 篇7

1合作学习的方式

1.1合作主要是探讨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学校的班内学生较多,一般分组是6——8人,小组长一名,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好中差的都有分布,有说的,有写的,最后有发言的,还有补充的,分工明确,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互相启发,认真分析,各抒己见, 最后把小组内的意见做个总结,与其他组交流,提高学习的效果。

1.2合作训练,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形成是教师们教学中常用的题目,这种试题的训练为孩子们的探究, 合作,交流提供了大好机会,这也为孩子们创造了极大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增进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孩子们了,课堂才是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合作学习有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差生,个组的成绩都有很大进步和提高,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这一过程进展顺利,合作意识加强很多,对教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着奇特的效果,可以教孩子们从别人的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说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3多鼓励少批评,不吝啬激励性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缺少的就是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的眼睛,或者说视而不见, 学生们的好的表现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们的成功之处,善于表扬和鼓励,不要吝啬,不要不表扬,表扬的孩子们就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积极性就会相当高涨。

2合作学习的一般做法

2.1创设教学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目的,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就会专注于数学课堂,做到心无旁骛,一心学习我们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么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兴趣点融入我们的教学,把数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叫我们的孩子们乐于接受这些新知。所以我们要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把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其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孩子们就比较愿意学。

2.2教学目标明确给每一位学生。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3合作学习要适时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一个人没有办法解决,或者遇到困难时,或者是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才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是处处时时都用,这种形式有利于团队作战,共同研究,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无论什么情况下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可以使得孩子们有多角度的思考和思维,从而达到多角度的看法和意见,叫孩子们在谈论,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选择正确,懂得思维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之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对孩子们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时获得的是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做到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和交流学习,作为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1)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没有新的课程理念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就不会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可能我们就会走弯路,走错路,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用这些新的东西来武装自己,教学生学会的一定要自己先会,真正做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经常的上网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 把我们的教师的角色做一个重新的定位和思考,我们不再是演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的人物,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2) 优化组合,强化合作。合作交流小组要做到的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明确,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组间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重视小组内小组长的作用,要选择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比较强,对自己负责,对小组也负责的乐于助人的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组长负责组织、检查监督等,叫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孩子们之间无交流障碍,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 多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当好导演。精心备课是这些年来的要求,多多的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合作学习,提出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4) 教师首先是合作者。教师首先是一个大的合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合作时间,合作的情绪, 合作的积极性,做到恰当的指导调控,孩子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我们的话语要简短,态度要和善,不过多干涉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过程,适可而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孩子们探索的方法, 比教给孩子们结果更重要,要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使孩子们的探索走向深处。我们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摘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学生在其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构建一种交流、合作、竞争的环境,这样就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指在几个人为一组的团体,要经过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这几关,有明确分工的互助学习,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和谐合作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 做一个有心人。这一点很重要。拿我个人举例, 我喜欢英语的原因源自我的每一任英语老师都很亲切。做了老师以后, 我也一直以我的每一位英语老师为榜样。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最喜欢和蔼亲切、幽默感强的老师。上这样老师的课, 学生会感觉很轻松, 会特别盼望上这样的老师的课, 对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就会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恰恰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心灵的沟通更为重要, 正是因为我善于和学生交流, 所以我的课堂总是显得轻松愉快。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高效。

二、教师充分地备课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想要出效率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但是实际上, 每天能够教给学生知识的时间也就那么45分钟。所以这45分钟显得是那么的宝贵, 容不得我们有哪怕一分钟的浪费。怎样才能提高45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1) 要认真地备重点、难点和教法。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三维目标, 讲解哪些内容, 用怎样的讲解形式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如何拓展, 举什么例子, 让学生们进行什么活动, 配合什么样的练习, 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 提问哪些学生, 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学生学习上会遇到什么困难等, 这些都是备课的范畴。教师要精心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说一句废话, 中间不走题。

(2) 要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进教室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无论心情好坏, 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满面春风走进教室的, 这会让学生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关于每一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配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也很重要, 要让课堂显得轻松活泼而不是随意散漫。评价学生的用语也要注意, 俗话说“一句话能使人笑, 一句话能使人跳”, 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笑起来而不是“跳”起来。要能够在下课铃响时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太短而不是太长。要让他们觉得原来英语是那么的有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三、严谨、规范的课堂风格是英语高效课堂的保证

(1)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具有严谨的教学风格。这体现为:一是对课堂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毕竟是小孩子,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稍不留神就开了小差, 天长日久, 势必会影响学习。而英语又是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一门特殊学科。前面的课不认真听, 不投入, 后面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听不懂, 到最后就会感觉像听天书一样, 这样, 学生坐在教室里简直是一种折磨。因此,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关注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千万不能自顾自地讲下去, 自己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讲, 长此以往, 课堂将会成为失控的课堂, 开小差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差。尤其是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 宁可少讲一点, 也一定要将课堂纪律管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也包括课后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认真练习和书写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行为, 要老师带着养成, 慢慢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 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必须能够使用规范的课堂用语。英语课堂不同于汉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的活动较多, 形式也多样, 用汉语组织课堂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 老师的课堂组织用语特别重要。每日活动的课堂组织用语要显得简洁规范, 意图明确, 千万不能啰唆冗长, 意思模糊不清。要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要他们做什么, 怎么做。比如讨论, 可能是两人一组, 也可能是三人或四人一组, 此时的指令要明确简洁。两人一组可以说“work in pairs”, 三人或四人一组可以说“discuss in three/four”。表扬学生的时候可以说:“Great!Well done!Excellent!”这些比起“You did quite well.You did quite a good job”而言就显得简洁一点。当然, 对于要讲解的知识该详细讲述的还是要详细讲述, 知识的讲解与课堂组织用语毕竟是两码事。

创造和谐合作的课堂教学 篇9

一、老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 构建合作共进的环境

教育是一种双向的创造性的活动, 不论中学还是小学,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会有所不同, 根据这些情况, 单个教师进行教学就会显得比较吃力, 感觉力不从心, 特别是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 但在另一方面比较欠缺的情况下, 比如在高中, 偏科的情况普遍存在,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但是感性的思维能力有所欠缺, 使得其数学学习成绩很好, 但是对语文或者英语的学习成绩则不是很好,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情况下, 单个的老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显得非常的吃力, 任务也繁重。这个时候就需要各个科目老师之间的合作, 同科的教师也需要分工合作, 集中教学力量, 进行专题分工, 找出学生某些专题方面的弱点, 安排适合的老师进行辅导教学。通过各个教学单元, 教学各环节的通力合作, 进行交流, 在教学备课阶段和使用教学设施的过程中进行合作, 打造老师之间的和谐教学氛围。老师之间通力合作, 共享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师的钻研精神, 通过对教材的精心分析, 然后对课堂教学做出精心的安排, 使得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到明确教学重点, 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不遗漏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二、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同辈交流中共同提高

同辈群体之间往往是无话不谈, 许多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 往往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因此, 要构建和谐的合作学习课堂,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至为关键的一环。但要如何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首先,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要和谐的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在上课前老师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 令学生在对问题进行了独立的研究之后, 再对学生进行分组, 以便下一步小组合作的进行。其次,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也是经常被采用的方式, 因此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 应当建立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第三, 为了系统的利用教学的动态因素, 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对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习的时候应当采用团队成绩评价的标准, 以实现教学目标, 这是因为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学习中存在一定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以团队为评价单位, 令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 合作互补,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使得每个学生将注意力都放在可堂上, 凝聚在课堂之上。第四, 学生在交流中, 一般都会出现观点的分歧, 甚至是质疑, 这种分歧或者质疑会促使学生之间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 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立的事物容易引发人的思考, 人类之所以能够被莎士比亚称之为万物的灵长, 那是因为人类会思考。在分歧和质疑中, 人们在这种对立中容易产生排斥, 并企图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去说服对方, 此时, 学生会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结构, 旁征博引, 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出良好的同学关系, 甚至是同辈中的良师益友关系。这对和谐合作的课堂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反应。

三、加强师生合作, 构建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渐渐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比如在高中阶段, 这个时候的学生对学习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方法, 他们对待学习都能够比较自觉和主动。因此要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特点进行。有调查表明, 现在的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化、冷漠化、利益化等, 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 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或者是对教学专断, 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抵触与抵抗的心理, 更有甚者有的师生竟然依靠物质利益来维持关系等。这些现象对师生合作,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师生合作, 就必须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首先, 教师要转变权威观念, 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 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宽松、愉快、自由的教学环境。其次,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课堂, 因此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平等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可以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 尽力作一个知心的朋友, 并对学生循循善诱, 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第三, 要实现学生之间对爱的传递, 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身心的关爱, 学生就不会对老师又亲近感, 更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地建立了。教师应当以真诚为核心, 敞开自己的心怀, 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包容学生的一切;以尊重为前提, 爱的付出中, 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尊重, 是不可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以严格要求为基础, 对学生的关爱不是纵容、迁就, 而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启迪, 对学生做到有严有爱。要创建良好的和谐合作教学课堂,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够促使师生共同参加课堂学习, 互相促进, 达到“师生共学”的完美境界。

和谐是教学中的美好画卷, 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理想, 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片新的学习天地。但是在创建和谐的合作学习课堂需要从老师之间, 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共同入手。

摘要:新课改以来, 一直提倡合作学习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中, 应当构建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友好关系。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和谐之美”。

关键词:合作,和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 2000

和谐合作 篇10

卡尔·威特———一本中外教育史奇书的作者, 曾经告诉我们, 性格就是能力。他认为: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也决定着他是否在将来有所成就。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 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性格培养。我们究竟要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呢?

一、创造和谐的氛围

性格是在人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人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而性格就是能力, 具有良好的性格, 才能就会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

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 甚至是对抗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 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追求和谐的课堂氛围, 就要妥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一些异常的表现。此外, 教学中师生互相考问、共同实验, 一起参与教学, 可以促成教与学的同步, 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增进了师生感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为班主任老师, 还要重视学生家庭的和谐气氛。卡尔·威特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对于孩子来讲, 倘若家庭教育不好, 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 还要采用一切积极措施与家长交流、探讨。教师在学生家长会上, 不单单只是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如学习、纪律等日常表现, 还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庭的状况等, 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家长共同学习探讨, 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保持欣赏的态度

人际关系、处事技巧都需要有一个优良性格来作铺垫, 要学会欣赏他人, 向他人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被欣赏的快乐。欣赏不同于阿谀, 它是出于真诚, 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是教师道德的要求, 也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一种表现。天才在教师的欣赏中诞生, 教师微笑的眼睛里有“爱迪生”, 教师热情的赞扬里有“牛顿”。学生良好的行为在得到老师的欣赏时, 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出现, 良好行为就能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养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那么, 教师如何欣赏学生呢?

(1) 欣赏学生的优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说法, 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所说的一样, 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设想、观点, 无论合理与否, 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讲出来的, 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

(2) 包容学生的缺点。由于学生的自制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各有差异,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做出一些令人发笑、幼稚无知的事情,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一个孩子的所作所为, 加以指责批评, 甚至责骂;而应该正确、积极、因势利导地引导教育他,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使其进步。

在这样的学习情绪中, 学生的成长一定是非常健康的, 性格也一定是积极、乐观、开朗的, 学生在这种学习生活中逐步走向成熟, 就会像一只蝌蚪终将成长为姿态优美的青蛙, 一条毛毛虫终会蜕变成绚丽斑斓的蝴蝶。只要我们教师敞开胸襟, 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就一定能发现学生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三、培养合作的意识

我们人性的特点就是:认为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 别人就会怎样对待自己。我们要时常告诉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是最大的幸福, 让他们从小就能懂得, 做一个高尚的人比那种单单是学识渊博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是很有限的, 只有把自己融入众人之中, 才能发挥自己的那份光和热。

人们注意到, 但凡胸怀大志的人, 大多善于从同伴那里汲取智慧, 从同行者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今天, 要解决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仅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已很难奏效, 往往需要人才的“大兵团作战”和多学科“汇流”, 所以, 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 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我们的学生观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不能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 而要注意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 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尽管如此, 教师也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对自己的肯定。教师的欣赏和肯定正是他们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 也正是他们优良性格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的学生以优良的性格获取人生的成功时, 我们每位教师都会在自己辛勤而又高尚的岗位上, 享受用心教育的甜美果实。

参考文献

[1]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和谐合作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师;祖辈家长;沟通;问题;分析;策略

幼儿园和祖辈家长开展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和谐“家”“园”的重要基础。当前,很多幼儿父母忙于工作,导致祖辈家长更多的承担了教养幼儿的任务,但是幼儿教师和祖辈家长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和祖辈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引导祖辈家长和幼儿教师一起共同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1、幼儿教师和祖辈家长存在溝通困难的主要原因

1.1教师和祖辈家长存在自身差异

首先是年龄差异,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祖辈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新思想,而教师年龄较小,教育观念和祖辈家长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难以开展,存在偏差;其次是观念差异。很多教师认为祖辈家长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传统落后,不够科学,他们关注的经常是幼儿的生活细节,而对幼儿的心理不够关心,不了解幼儿的心理诉求。每当谈到幼儿学习情况以及人际交往,或者幼儿缺点的时候,祖辈家长往往不想听,也不愿意听,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

1.2教师和祖辈家长的关注点存在差异

教师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生活需求,同时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又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而祖辈家长更加关心幼儿的生活细节,对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话题通常以幼儿的生活开展,一味地叮嘱教师要更多照顾幼儿生活,导致教师从心理感觉和祖辈加长的交流存在困难。

1.3教师和祖辈家长都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

教师和祖辈家长都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导致一两句不经意的话让对方产生芥蒂,进而在今后的沟通和交流中存在心理障碍,排斥对方。例如一些教师性格爽朗、说话直接,可能无意的一两句话导致祖辈家长不高兴,一些祖辈家长习惯用一些近乎命令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导致教师听了以后感觉没有被尊重,觉得不舒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双方的沟通质量。

2、教师和祖辈家长进行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2.1端正沟通态度

教师一定要以坦诚的态度对面对祖辈家长,获得祖辈家长的肯定和尊重,这是建立感情基础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在沟通中做到态度热情、语气平和,占据沟通的主动地位,让祖辈家长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

2.2倾听合理建议

祖辈家长在向教师提出合理建议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判断,不要打断讲话,认真倾听,从祖辈家长的建议中,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并且及时给与反馈,有利于双方今后开展沟通和交流。

2.3批评注重场合

当教师发现幼儿一些缺点的时候,要及时与祖辈家长沟通和反映,通过共同努力,改正幼儿的缺点。但是在批评中教师要注意场合,不然很容易适得其反。例如,在离园时间家长很多,如果这个时候对幼儿提出批评很容易导致祖辈家长不开心,影响沟通效果,导致今后和祖辈家长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批评要注重场合。

3、加强幼儿教师和幼儿祖辈家长沟通的性格策略

3.1改变对祖辈家长存在的偏见

首先,教师要改变对祖辈家长存在的偏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虽然教育方式比较传统,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刻苦耐劳以及勤奋学习的品质;其次,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教师要吸取他们的教育经验,例如待人宽容、做事认真、遇事不急等优点。

3.2教师要进行主动沟通

教师要主动与祖辈家长开展交流,并且建立彼此信任。当前,很多祖辈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看不懂幼儿园的宣传板报以及联系栏,因此,教师要为他们主动介绍幼儿在班级的表现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例如幼儿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安全问题,班级活动等,让祖辈家长可以清晰的了解幼儿在班级的表现,获取家长信任,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育儿工作。

虽然很多祖辈家长容易沟通,但是也有一些祖辈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十分挑剔,例如担心教师年轻,没有经验,不尊重教师,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针对这种祖辈家长,教师要保持情绪,换位思考,主动和他们交换想法,耐心解释,赢取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3.3鼓励祖辈家长参与到教育中

教师可以邀请祖辈家长在幼儿园规定的日子里,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让他们近距离的观察幼儿一天的生活情况,和幼儿一起吃饭、一起活动,并且提出建议和意见,理解教师的辛苦和付出,进而放心的将幼儿交给教师。祖辈家长参与到教育中可以增加与教师的友谊,更加方便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师的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向祖辈家长介绍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充分解决祖辈家长在教育幼儿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祖辈家长教育幼儿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和祖辈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幼儿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协商,共同解决。

3.4教师要表现对幼儿的真心关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具备爱心,表现出对幼儿真心的关爱,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要体会到祖辈家长对幼儿的爱,同时也要将自己对幼儿的关心展示给祖辈家长,让他们对教师更加信任,为彼此感情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祖辈家长面前展示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全身心的对幼儿真正关心,拉近和祖辈家长之间的距离,获得他们肯定,进而一起努力,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4、结语:

总而言之,沟通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要合理应用沟通的技巧,和祖辈家长建立互相学习、互相信任以及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两者之间只有开展良好以及有效的沟通,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家园共育的育儿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娟,夏如波.“校园合作”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可行性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25-29.

[2]李向玮.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方法与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38-38.

[3]孙茜.重视幼儿园家长工作,实现家园和谐共建[J].剑南文学,2013,(4):367-368.

加强师师合作,构建和谐课堂 篇12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师合作,集体备课,教研

构建和谐课堂是我们在现阶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仅靠某位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显然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而,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由个人单独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共同合作, 每一位教师“扬长避短”, 每一个合作小组群体“集长弃短”, 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 实现共享和沟通, 以适应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

师师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种形式的合作。

一、日常集体备课

最为常见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是集体备课。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要通过每一次集体备课, 实事求是地制定每一章节或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并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 合理开发利用教材。教师要有开发教材的能力, 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主次分明。要达到这一目标, 仅靠老师的个人努力有时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 集众人的力量, 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 使教材能够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 确定合理的课堂练习与作业。要通过集体备课, 实现 “三要求”“三统一”和“三及时”, 即要求作业布置富有层次性和时效性、要求对做错的作业尽量面批面改、要求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统一作业布置要求、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错题档案;及时发现、及时讲评、及时矫正。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 适时的教研活动

构建和谐课堂对教师间的合作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作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背景下, 教研活动应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完成“三个转变”, 即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实现由以“教学生学会”向以“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实现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材为范例的转变, 重点促进教师解读、拓展、整合课程资源能力的提高。

(2) 构建“四个关系”, 即①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和谐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 但也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引导。应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 不同方式的选择,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 而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形式。③互动与调控的关系。“互动”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和主要课堂方式。但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的主动调控作用不可替代, 否则课堂的效率就会下降。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 要坚持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能使教学内容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 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完善。

(3) 切实搞好听、说、评课活动。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 听、说、评课活动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学生自主作用的发挥情况。要看这节课是否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②课堂互动情况。在研讨一节课时, 要认真分析授课教师能否把“互动”理解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能否理解为启迪智慧, 丰富情感,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激励活动。③学生是否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要分析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 亲历、理解并建构知识, 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总之, 构建和谐课堂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但只要学校和老师正确地认识该项活动, 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个体的作用, 并注意引导教师进行合作, 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构建和谐课堂的任务,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昌木.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4) .

上一篇:语文课的认识功能下一篇:风险探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