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2024-09-23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精选7篇)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篇1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 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过程应该是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与学的和谐, 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和谐都将使得师生在和谐中自然地成长。

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室环境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过:“婴儿出世那一刻, 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 他就学会了语言, 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 并且, 到3岁或4岁, 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教婴儿学语言, 没有教他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的知识, 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地学会了母语。其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对于我们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恰恰缺少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课堂上, 而课堂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营造富有浓郁英语氛围的教室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学语言的氛围, 帮助他们轻松愉快地展开交际活动。比如, 在教室墙上定期张贴英语谚语, 所选谚语内容可以是立志、守时、求真, 也可以与教材所学相匹配, 如学习practice时可引入: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讲解take care of时可粘贴:Take care of the pennies 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小事谨慎, 大事可成。) 教到句型“too...to...”时讲讲:“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这些谚语或者语言简练、押韵流畅, 或者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学生乐于记诵、理解, 还有助于他们说出、写出规范的表达, 提高英语水平。又如建立词汇墙。词汇墙指把教学中出现的常用词汇展示在教室的墙上。词汇墙可以用卡片制成, 便于学生观看、触摸和移动, 也方便及时增删和更换。词汇墙不仅可以用于词汇的学习和巩固, 还可以开展说、读、写的活动。如要求学生用词汇墙上的词汇描述班里的一位同学, 让其他同学来猜测;围绕词汇墙上的某些词汇来编写或续写故事等等。教室环境的布置还可以用于对英语背景文化的介绍, 引导学生感受异域文化, 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当学生走进教室, 平时学习的短语、句型、课文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相关的活动操作起来就主动积极多了。

二、创设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如通过演示实物、图片或播放录像, 录音等形式对所教材料进行形象的描绘, 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 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引发学生的思维, 启动他们的认知结构, 主动参与到语言交际活动中,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交际化。

如在教词汇时, 可利用图片创造情境。以练习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来学习巩固有关天气状况的形容词时为例:出示一幅两个人在对话的图片, 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一系列含有天气标志的图画。请学生就此编一段对话。在这过程中, 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所学词汇。词汇只有依存于一定的语境才具有生命力, 生动的情境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易混淆词汇的用法。如在分析frightening和frightened时, 可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T:As we know, the tiger is very dangerous, especially when it gets angry.So, does the tiger look frightening or frightened?

S:Frightening?

T:Yes.If something is frightening, it will make you feel afraid or nervous.And how will you feel at the sight of the tiger, frightening or frightened?

S:Frightened?

T:Yes.If you are frightened, you will feel afraid or nervous.Do you know how the tiger’s habitat is going now?

S:Its habitat is being destroyed and the tiger is in danger.

T:So, the tiger doesn’t dare to get close to humans.If it sees humans, will it look frightening or frightened?

S:Oh, I see.In this case, it will look frightened.

可见, 丰富的情境语境让学生不仅辨析了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还加深了对词汇的印象, 提高了运用词汇的能力。

在语法学习中, 同样可以通过情境来提高语法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过去进行时”时, 可围绕“过去正在进行”这一时态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的语境, 让学生依据语境, 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去熟悉、巩固和掌握该语法知识。可先让学生听、读下面一段材料, 明确活动要求。

(An old man was hit by a car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The policeman is asking some people.)

P:What were you doing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Mrs.Green?

G:I wa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

P:What were you doing, Miss.White?

W:I was working in my office.I was very busy.

然后, 可以由小组为单位创编用“过去正在进行时”表示的微型情景剧。小组内练习并现场表演, 再由各小组代表评议。在这个活动中, 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调动起来, 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法教学理念。

当然, 在设计情境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接近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复习表示颜色的词汇时, 可让学生谈论各自喜欢的颜色、服装、学习用品等;教学物主代词时, 让大家把自己的物品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 然后让学生寻找物品的主人及认领物品等等。当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环境而又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觉学以致用。参与积极性高了, 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三、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活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英语学习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都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英语重在学生自己实践, 在交际活动中掌握语言学习的特点。因此, 可以多样化地在课内外组织一些活动, 如:每周一次的“Talk show”。刚开始由老师指导, 以课本内容为素材, 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情景剧, 再慢慢由学生自己去编排、去表演;每周阅读、欣赏一篇美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读至少一篇精短美妙的英文、美文, 并择优或诵读或张贴在英语角上;做每日一报, 每天课前2~3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 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情况及重要新闻;结合每单元的Main task, 制作海报、制订计划;如果适逢节日, 还可以尝试组织Party, 如圣诞晚会等, 向同学介绍不同的习俗文化……这些活动, 可以个人完成, 更多的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些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交流汇报、发布成果,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培养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活动并身体力行地发挥作用, 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同合理组织小组成员, 以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互补, 使小组合作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效。同时, 为了持续地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及时对活动给予评价。可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老师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以鼓励表扬为主, 同时指出不足, 以期改进。

四、培养常态下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这种主动性将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开始, 可由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自己解决的, 老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能比原来更积极地查找资料、参与讨论, 从而解决问题。老师更要经常性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困难进行了解、关心、指导。尤其要更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组参加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实际上, 研究调查表明, 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高低之分, 他们的讨论会更有效) 。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加以阶段性评价和总结, 激发学生持续保持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课堂一定是有活力的。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动和谐!

环境友好和谐共生 篇2

为促进企业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企业典范, 从去年开始, 江苏省重新启动了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该活动旨在树立一批主动履行环保和社会责任、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环境清洁优美、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发展的企业典范, 以此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提升企业竞争力,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化学工业是一个需要做强做大的产业, 同时也是一个面临极大环境挑战的产业。如何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 实现化工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 是低碳经济给化工产业提出的巨大难题。

在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过程中, 江阴市培蒙印染有限公司以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为原则, 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抓住发展机遇, 在国际竞争中展示自己, 努力赢得持续发展的领先权。

江阴凯达化工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注重企业的环境建设, 倾力打造绿色环保型企业,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当地环保部门的具体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环保设施建设, 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发展与治污并重, 努力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宇宙村”里的村民应和谐共生 篇3

这是一部救世电影, 拯救的是全人类全宇宙人最在意的“环保”世界, 不同星球的生命群体应该共同捍卫我们拥有的“宇宙村”的原生态, 实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故事设在2154年, 跟随着美军在一个地球大小的行星上的派遣任务展开。有一个叫做潘多拉星球 (虚构) 的新世界, 富含地球急需的矿产和能源。海军陆战队员杰克和女科学家作为地球人的间谍, 进入潘多拉星球, 以强占神树底下的矿石为目的, 赶走生存在神树周围的纳维人。在与纳维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杰克和女科学家爱上了这个原生态的世界, 爱上了善良淳朴的纳维人, 他们不忍心打扰这里的宁谧, 不忍心强占纳维人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和和谐。当以美军为代表的地球人派出军队进攻潘多拉星球时, 杰克和女科学家带领纳维人奋力反抗, 最终女科学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叫做潘多拉的外星球, 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那里也有山山水水, 飞禽走兽, 芸芸众生。在那里, 杰克邂逅了纳维女孩, 随着杰克和纳维女孩的灵肉结合, 影片达到了浪漫的顶峰, 继而急转直下, 来自地球上的美国军队采伐破坏的脚步声和喧嚣声, 一下子惊醒了所有潘多拉人的美梦。从此, 美丽的潘多拉星球陷入了浩劫, 神树、家园、仙境被贪婪的奸商和好战的军官肆意蹂躏。杰克与有良知的科学家及部分士兵和权势与武力进行了一场自然与反自然、天意与逆天意之间的战争。当杰克带领的外星勇士死伤殆尽、竭尽绝望的时候, 潘多拉星球上那些以前嗜杀的猛兽、猛禽忽然从天而降, 加入了保卫潘多拉星球的队伍, 与所有大自然的保护者并肩作战, 纳维女孩大喊道:“圣母显灵了!”这一幕, 令很多人喜极而泣。

身为地球人的我们, 却无一例外地为潘多拉星球最终的胜利拍手叫好, 为背弃地球人与外星人并肩作战的杰克和那位逝去的女科学家由衷地喝彩。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绿色的世界被夷为平地;不愿意看到人类使用高科技武器残忍地向手无寸铁的纳维人开火;不忍心目睹纳维人奉之为精神寄托的神树轰然倒塌、连根拔起……因为星球、宇宙并不仅仅属于人类, 原始的生态、美好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所深深向往的家园。

影片的尾声, 地球人作为俘虏被遣送回他们被污染得肮脏而丑恶的故乡, 而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原生态的环境得以保全。杰克, 永远留在了潘多拉, 与纳维女孩相亲相爱。观影的地球人则在这一场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受到了充分的环保教育, 《阿凡达》一片所表达的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环保主题。正是这一点, 《阿凡达》让生活在日益恶劣环境中的地球人, 肃然起敬和进行反思。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篇4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 为刻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演绎出太多的杂乱无章与矫揉造作, 存在着太多的依葫芦画瓢或东施效颦一样大量的形式化改革倾向。由于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特殊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为关键、不可或缺, 所谓“兵教兵”“分组合作学习”表面热闹, 实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边缘化, 造成学生在低层次徘徊, 思维训练严重弱化, 无助于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成长.

这样的改革既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违课改初衷。

作为数学教师, 应吐故纳新、积极参与课改, 但在参与课改过程中应对“专家”的蛊惑、“行政”的干预保持应有的警惕, 保持足够的“定力”, 不要盲目跟风搞形式化课改。而应深入钻研教材、钻研学生, 结合自己对数学、对数学教育的领悟、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 精心设计, 确保自己能在课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促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促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并非天方夜谭。1999年12月, 笔者为本区初三数学教师上了一堂经典的几何复习展示课, 成功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演绎的淋漓至尽, 让许多观摩听课教师久久不能忘怀。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更何况今日之改革, 并不意味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因此, 回顾过去, 以史为镜, 或许会给我们今日课改带来许多警示。

与圆有关的角的性质及应用实录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领域:集中对比复习圆心角、圆周角和弦切角的主要性质并能综合其它知识灵活应用。

发展领域: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提高解题能力。

2) 暴露添辅助线的思维过程, 加深学生对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的认识。

3)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过程实录〗

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进行一题多解, 集中对比复习三种角的有关知识。

师:同学们, 与圆有关的角主要是指圆心角、圆周角和弦切角, 与这三种角有关的性质的应用贯穿圆全章的始终。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例题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例:已知:如图, AD是ΔABC中BC上的高, AE是ΔABC外接圆的直径。

求证:∠1=∠2。

师:这道题是“人教版教材几何第三册P例题”的一个变式, 你能证明吗?

生1:如图1:由AE是直径可考虑连接BE, 则∠ABE=90°, 进而∠E+∠1=90°, 又由AD⊥BC可知∠C+∠2=90°, 而∠E=∠C, 从而可证∠1=∠2。

师:对, 不过你在证明中用了三种角中什么角的什么性质?

生1:用了圆周角的“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和“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两个性质。

师:对。还有其它证法吗?

生2:有。如图2:也可连结EC, 则∠ACE=90°, 从而有∠E+∠2+∠EAD=90°, 又AD⊥BC可得∠B+∠1+∠EAD=90°, 而∠B=∠E, 进而可证∠1=∠2。我还是用的生1所用的圆周角的两个性质。

师:答得很正确。不过为什么要考虑连结BE, EC呢?

生2:遇直径想直角, 所以见到直径就考虑添这类辅助线。

师:对, 遇直径想直角是圆中促使我们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之一。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此, 还应改变思维角度, 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这才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大家仔细观察, 看是否还有其它证法 (这时学生显得有些激动, 但又一时找不到证法, 此时便有) 。

师:大家仔细观察∠1与∠2, ∠1是圆周角, ∠2呢?它是什么角?好象是圆周角又好象不是?回忆一下圆周角的定义?能否将∠2变成圆周角呢?

师:完全正确。这种证法关键是通过延长AD把∠2构造成圆周角。这种依据图形背景进行构造也是促使我们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你用了圆周角的什么性质呢?

生3: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同时用了“平行弦夹的弧相等”。

师:对。大家应注意, 以上三种证法在应用圆周角的性质时都添了辅助线。

再换个角度, 不添辅助线你能加以证明吗? (此问在学生头脑中造成思维波澜,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众学生:哇, 纷纷赞叹, 并反思自己为什么想不到)

师:证得妙。你用了圆周角的什么性质?

生4:圆周角等于所对弧度数的一半。同时用了直径对的弧是半圆弧。

师:对。许多同学可能都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未能想到这种方法呢?其实这主要是大家受到了平时思维习惯束缚的缘故, 关键在于大家平时没有养成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如果大家平时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你就会在许多看似平凡的地方发现很多不平凡的东西, 会让你受益无穷。

下面我们再换一换角度:你能用圆心角的性质证明吗?

师:对。你用了哪些知识呢?

生5:圆心角等于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等于所对弧度数的一半和垂径定理。

师:对。既然能用圆周角和圆心角证明, 那么现在大家再换个角度, 能否用弦切角的性质来证呢?

生6:可以, 好象还更简单一些。如图6:过A作⊙O的切线MN, 则由AB是直径可知AE⊥MN, 从而∠1+∠BAM=90°且∠BAM=∠C, 而AD⊥BC可知∠C+∠2=90°, 从而∠1=∠2。

师:完全正确。而且这种方法还启发我们:遇有直径时, 过其端点作圆的切线可使问题得到更简捷地解决。这种方法主要用了圆中什么知识?

生6:弦切角等于所夹弧对的圆周角, 同时还用了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垂直。

师:对。不过, 大家下去还可以思考:能在其它地方作切线证明这个问题吗?以上我们想用圆心角和弦切角的知识证明, 然后就从这个方向去考虑添辅助线, 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种根据所想用知识的需要进行构造也是几何证明中添辅助线的常见思维动因。从以上还会发现:证几何题是否添辅助线, 如何添辅助线, 这与我们解题时的思维切入角度有很大关系。

2) 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1) 将原题中条件与结论对调, 探讨其逆命题的正确性及证法。

(2) 对证法的图1从三角函数角度切入进行深层次探讨, 研究Sin B·Sin C, tam B·tam C等的结果。

(3) 对证法的图3和图5, 引导学生分析OF的特点, 从中位线的角度研究OF与其它线段的大小关系 (图7) 。

(4) 对证法的图4和图5从添高的角度进行深层次探讨, 主要导出和OA⊥DE两个关系 (图8) 。

3) 小结与积极鼓动。

师:回过头来再看这个例题, 看似平凡, 可经过我们这样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便获得以上种种不同证法。大家应努力学习这种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学习方法, 在这样的思维学习过程中, 既可全面复习你的基础知识, 又可使你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还可加深你对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的认识, 使你的思维水平得到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还不能到此为止, 学是为了用, 以上种种证法的思想可助你解决许多看似比较困难的问题, 今天的作业将会使你体会到这一点。学无止境, 钻无尽头, 深入进去, 其乐无穷。此题是否还有其它证法, 大家尚可继续探索。在今后的学习中, 同学们若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那么在不远的将来, 你将可能对数学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4) 作业

(1) 已知:如图9, ΔABC内接于⊙O, 弦AB的中垂线OD交AB、AC于M、N, 交BC延长线于P 。求证:① ON·NP=AN·NC ②OA2=ON·OP (提示:参考图5) 。

(3) 已知:如图11, ΔABC内接于⊙O, AD⊥BC于D, 以AD为直径的圆交AB、AC于E, F连结EF, 求证:OA⊥EF (提示:参考图6) 。

本课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开门见山, 直达核心。本课以原人教版教材中的例题为母本, 直接通过变式向外发散辐射, 直抵本课复习核心内容, 彻底跳出了传统的“理论+例题+课堂练习+作业”复习课模式, 建构出具有现代课改意义的新型复习课模式。2) 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本课精心设计了“一题多解” (包括三个小循环) 和“学以致用”“深化作业”三个大的教学循环。然后在应用中“说”理论, 同时又在“说”理论中谈应用, 使理论与应用在“说与做”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和谐共生。 (3) 积极前进, 循环上升。整个课堂, 教师通过“说”“巧启妙引”, 不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环环相扣,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前进, 让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思维情境中动脑动手, 实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4)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本课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以致用教育, 对作业也从这个角度进行配置, 以使学生能在更高层次的循环中去感悟数学的真谛, 提升其思维品质。 (5) 情感教育, 寻机跟进。

阅读课堂:让语言和思维和谐共生 篇5

一、开采“共生”的点

课文即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 教学时要以它为本, 紧扣教材, 挖掘、开采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1.重点词语。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 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的“游”字, 就可以作为训练点, 切入训练。

2.关键句子。课文的关键句子, 就是指那些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 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词句, 有的含义深刻, 有的潜台词很多, 是很好的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教学时可以由此切入研究, 能统领全文内容, 又富有深意, 令人琢磨。

3.经典段落。课文中有些段落构段方式精妙, 有些段落描写简略, 是作者写作技巧的表现。教学时, 可以进行仿写或补白的语言训练, 来训练思维。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那一晚, 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思想斗争, 课文没有具体写, 在这里可以结合前文, 想象补白, 写写毛主席的心理活动。这既是进行思维训练, 也是进行语言训练, 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4.人物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写人的课文很多, 也有许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作者在刻画时, 有的只有寥寥几笔, 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慈母情深》一文, 寥寥数笔, 描绘母亲劳作的形象。教学时, 要抓住形象描写进一步强化, 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 又训练思维的精确。

5.写作思路。作者的写作思路决定了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 这也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切入点。如写景的文章, 可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其中, 《记金华双龙洞》、《七月天山》、《颐和园》等都是写景文章的典型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全文后,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指导学生迁移运用, 训练思维。

6.课后习题。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 许多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 既有语文思维训练, 又有语言训练。如《生命生命》的课后题:“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 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二、把握“共生”的度

解读文本时, 开采挖掘这些训练点后,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握训练的度, 才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

1.符合学情定“度”。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但是, 训练达成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符合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的不同课文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程度上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明亮”, 低年级以词组搭配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 中年级则要求围绕“明亮”说几句完整的话, 而高年级就没有必要作这样的语言训练来培养思维能力了。

2.根据重点定“度”。语文课本中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 只有抓住其重点部分的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 才是最有价值的。如《秋天的雨》一课, 值得进行训练的点很多, 有描写秋天色彩的, 有描写秋天动物活动的。细读课文后, 结合学段的训练要求, 就会发现最值得进行训练的是描写秋天色彩的那段话。在这段话中, 既有观察顺序的思维表现, 又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言表现, 并且整段话的研究习得, 更是对习作中“写一段话, 表现秋天特点”的方法的熟知。所以在教学中, 可以把这段话作为本课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点的重点展开教学。

3.按照形式定“度”。教学中, 要根据文本的语言形式确定训练方式, 不仅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形式, 还要注意训练内容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着独特的写法。每一段描写一种心情, 都有一些关联词, 如“虽然……但……”、“假如”等, 把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这种写作形式, 可以让孩子们借鉴学习, 设计一个话题———“儿子独自走出家门、去医院、在路上、到了医院、看病之后分别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请参照课文的写法, 写一段话, 表现儿子独自看病的复杂内心”, 在课内进行仿写训练。

三、训练“共生”的法

语言训练涉及的听说读写, 从现象看, 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 实际上语言是承载着思维的信息, 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

1.揣摩重点词语,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语言训练中, 要经常进行换词比较理解, 创造让学生顿悟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词语, 又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如《花的勇气》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一句的“寂寞”一词, 让学生换词比较, 试试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词语是有温度的, 是有情感的, 这“寂寞”是作者的体会, 认为绿地没有花的陪伴是寂寞的, 也表达了作者看不到“明媚的小花”那份失望的心情。

2.理解关键句子,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就是涉及思维深刻性培养的语言训练。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一句的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 而后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谈体会, 从而把这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助人、共享的个人品质融入生活中, 使得生活更美好。同时, 这种语言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刻地思考问题, 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 掌握了思维和语言表达一体的学习方法。

3.依照课文内容,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让学生谈感受, 往往很多学生有所感, 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从思维层面讲, 这是他们的思维缺少了论证和推理的过程, 所以思维不够敏捷。这就需要我们在谈感受的语言训练过程中重视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4.遵循写作思路, 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有序化从思维层面分析其实是思维的条理性的表现。因此, 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很有必要, 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迁移读写方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里的迁移可以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迁移, 如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 交流阅读感受———可以是关于内容的感受, 还可以是关于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的感受。同样, 写作方法也可以实行迁移练习。如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 在明确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具体方法后, 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法,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表现人物特点。方法的迁移其实更是思维方式的迁移,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篇6

一、教师的阅读生成

教学案例1(《木兰辞》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

师:你认为花木兰这个人怎么样?

生:花木兰挺爱美的。(教师不置可否)

生:花木兰是个英雄。

师:什么样的英雄?

生:女英雄。(学生笑,听众笑)

课堂教学进行到此,一般教师会忽略那个同学讲的“花木兰挺爱美的”这个闪烁着求知与智慧火花的生成性的理解,虽然与预设的答案和课堂气氛不和谐,但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比“花木兰是英雄”好得多,更值得重视。如果教者紧扣这个生成性的话题,就此问题深入下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这首诗里写花木兰为家担忧、思念亲人、见亲人、化妆等,有二十几行,而写打仗的还不到六行。两相比较,引导学生悟出这篇经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岳飞、李逵、武松这些英雄是不一样的,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也不一样。本诗中战争不是描述的重点,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正是一个充当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伦之乐看得比当官还幸福的一个英雄。如果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缺少自己对文本全面深入的感悟,上课时就不能及时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特别是有独创性的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及时生成一闪而过,从而丧失了与学生展开有效对话的绝好时机,也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不和谐。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每每品味于老师的这一段话时,我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倘若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将意味着课堂生成性的无从展开,和谐共生课堂教学便成了纸上谈兵。

教师备课,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生成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激活课堂教学的和谐共生。

教师通过课前鲜活的阅读生成,设计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教学环节,无论学生所说的内容与教者所设想的是否一致,学生根据课文感知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同一个阅读点的理解常常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确与否的差异,有的则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通过与课文中关键词或句子的比较,获得感悟与思考:我们用了这一个词或一组句子,而课文用了另一个词或另一组句子,为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就是利用教师自己的阅读生成激活了整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洋溢着和谐积极的氛围。

二、学生的学习生成

教学案例2:

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组织学生讨论“小标题的作用”,归纳“小标题能够概括相关部分内容”这一特点时,有学生质疑:(1)“他的眼泪”这部分中有的内容没有写“他的眼泪”;(2)最后一个小标题不能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

针对这些质疑,我没有立即给出结论,而是顺势一转,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借助学生的学习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原本走向沉寂的课堂,再次步入和谐共生的境地。

经过阅读研讨,结果发现这个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首先在写“眼泪”的部分中,有些内容写得比较含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是与写“泪”相关的。如“据姐夫来信说,他看了这句话,先是大笑,然后跑进洗手间,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第二,文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本来就不属于最后一个小标题。虽然这个学生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问题却很有价值。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不仅对文章结构层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在讨论中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改得更好,于是大家一起阅读课文并从各部分内容中选择人物的语言替换文章的小标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习活动的组织,不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阅读生成,而是由一位同学的阅读生成引发的。如果教师当即指出他的不足,其他同学再报之以一阵哄笑,那个同学一定会十分尴尬,求知欲望也有可能被从此抹杀,整个课堂教学相对于这位同学个体来讲就是失败的。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互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之间,是一个双向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同时也在生成教学内容,课堂学习过程也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案例3: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应该有两只脚吧。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课堂教学进行到此处,可能许多教师会感到棘手,甚至简单的一句“课后再去研讨”就越过去了。学生提出“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显然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所没有准备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生成,钱老师没有轻易地放过: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钱老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就“跳鱼是否有两只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既引导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又使课堂教学重新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时的能力和素养,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四、师生“即席创造”的教学生成

教学案例4: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有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即传来一片笑声,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

对于这样一个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该怎样处置?回避显然过于轻率,明智的教师首先应对这个同学敢于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进行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其次是要能借助这个不期而至的生成,运用自己的智慧,演绎出一环和谐精彩的片段。

请看这位老师的处置: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实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在哪里?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抛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计算,答案出来了,问题也解决了——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16光年,如果牛郎打一个电话给织女,织女接到电话需要16年,因此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一种渴望真诚爱情的心情。这样处理,学生既感受到个性张扬的魅力,又体验到了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篇7

一、加强团队建设, 优化管理模式

一所学校要保持稳定与发展, 一套学校成员都能接受、共同服从、体现学校办学价值观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前提和保障。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 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 只有把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融为一体, 管理才是科学成功的。我们把学校管理权下放到年级组长, 这并不只是简单的“放权”, 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 对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不失为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决策。在整个学校的机体中, 年级组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既有横向“块”的共同性, 又有纵向“条”的灵动性, 这使它成为了学校管理的关键部位。它对学校管理措施的落实、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推行、对教师业务的规范引导与监督、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与协调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放权”的过程中, 我们实施组长负责制、组长责任追究制, 引导教师参与年级组管理, 参与到制度、管理策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去, 使教师明确自己是年级组的主体, 也是学校的主体。

学校管理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 要实现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 教师必须具有团体合作的精神, 年级组正是基于实现共同目标而组合的一个共同体。因此, 我们对年级组注重实施有效的管理, 倡导团队管理观念, 培育团队精神, 使每个教师都能从大局出发, 服从年级组的统一安排, 重视在年级组里发挥自身价值, 注重个人对团队的实际贡献。年级组的职能不是决策, 而是管理、落实和执行。在年级组团队建设中, 我们实行捆绑式管理和工作目标化管理, 在指导性原则、传帮带原则、激励性原则的前提下, 倡导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的理念, 实行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梯队建设目标化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以集体赛课、推门听课、点课听课、读书博客、毓秀讲坛等活动来推动团队建设, 提升教育品质。

同时, 我们要求教师把“团队”概念由年级放大到学校。在学校这个“大团队”中, 年级团队之间引入有序、有度、有意的竞争, 并在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旗帜下, 形成相互尊重、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 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家的潜能, 保证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健康和谐。

二、注重实施过程, 激活管理活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它具有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功能。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 都必须与办学实际相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制度更是如此。

我校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 是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下, 经过几上几下纵横比较考量才最终形成的。在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上, 既关注教职工的工作过程, 又关注工作的结果。我们注重影响绩效的“度”的把握与环节“点”上的管理监控, 在过程监控中实施辅导、诊断、评价、反馈, 并且渗透全面质量的观念。绩效考核的操作分基本分和效果分两大块:基本分由教师个人自评、互评, 学生评价和领导打分构成;效果分以教学质量和所做的贡献为依据。我们通过设立“校长奖励基金”, 对确确实实推动学校发展但工作无法列入考核体系的教职工, 在个人申报、年级组推荐的基础上, 经校务会议审议给予奖励。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 打破了学校原有的分配制度, 教职工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工作绩效, 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这既体现了制度的导向、激励功能, 又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 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与此同时, 我们在专业取向的制度设计上, 制订并推行了《熟溪小学职能科室干部管理规定》《熟溪小学教科研管理办法》《熟溪小学“学科带头人, 教学之星”评选管理办法》等制度, 并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有效管理,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升教育的服务功能。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使我校“敢为人先, 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三、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制度, 从狭义上说是指学校对教育教学及其相关配套活动所制订的各种规章、规定、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的总称, 它具有调节并控制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和教育功能, 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学校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人、财、物、事, 而且还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蓝图等。通常的学校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上。为了确保监督的高效运行, 我们还成立了以“师生督导团”为主的稽查审核系统, 以“校务委员会”为主的咨询反馈系统, 并成立了德育、后勤、教学评估组,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事务管理监督体系, 加强了对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学校既有一周工作安排与督查重点, 又有有月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 任何一项政策的形成与执行都遵循“调查咨询—形成方案—研讨决策—部署落实—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奖优罚劣”的管理程序。这些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民主、高效, 真正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人人既是制度的设计者又是制度的监督和执行人的管理目标。

四、培育制度文化, 促进和谐共生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遵循的主流物质与精神成果, 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我校在“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 以实施尊重、服务、关怀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赏识、宽容的干群关系为重点, 以制度化、人文化、目标化、数据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为举措, 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怀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校一直要求教师“蹲下来看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要以心察之, 以情动之, 以理服之, 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中认真实践服务思想, 以“托出三分之一优生、扶住三分之一中等生、带上三分之一困难生”为指导思想, 通过师生结对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牢固确立“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不失时机地开展“写爱生心语, 行爱生心语”活动, 促进师生和谐共生。

民主、宽容、赏识的干群关系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良好配合、和谐运作的基础:只有充分体现自身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才能担当责任, 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做;只有着眼于教师的发展, 从教师成长的动态过程上作出既有指导又有激励的评价, 赏识教师的优点和长处, 推崇教师的能力和人格, 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尊重的浑然一体文化环境,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生态女性主义特色下一篇:性格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