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精选9篇)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1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 努力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给学生安排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效果不显著, 简言之, 就是引导“自主”不够充分、组织“合作”效率低下。
如何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 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自主学习要充分, 感受课堂的“趣”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 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主体性, 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反应意识, 概括地说, 就是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来体现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的:
(一)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情感
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 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 创设一种愉快、轻松、民主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轻松自由,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课, 所涉及的话题“爱情”,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此, 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在导入课文时, 先由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向同学简单介绍,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当中, 我着重组织学生对有关爱情的问题进行讨论。针对班上出现早恋现象的个别学生, 我有意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对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最后, 我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做了总结:“什么是爱情?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需要人生的历练和积累。但是, 现在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爱情是理智的、慎重的和严肃的,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这堂课, 在多方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张扬个性, 追求学生独特化的见解
新课标认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独特体验, 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就一篇作品而言, 教师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造成影响, 可以先让学生直接看课文, 甚至可以不必看预习提示、练习之类的内容, 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感悟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阅读同一篇作品, 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杨修之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 对文中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如让学生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这个话题展开自由辩论, 学生踊跃发言, 有学生说杨修的死在于自己, 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双方都能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三) 有效组织, 充分自主而不放任自流
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充分, 但这个“充分”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组织的基础上, 否则, 就会放任自流, 无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要把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 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到最大限度, 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例如, 对课文的字词理解、内容概括、思路把握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至于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比较浅显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只稍作点拨。这才是有效、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含义丰实, 情节、人物、主旨、手法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课堂上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 而是要确定好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作品时, 首先感受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坏”、自私、极端的拜金主义思想, 因此, 教师可以把其作为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 把主要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引导学生如何体验人性, 认识人性, 并矫正被扭曲的人性这个教学任务上来。在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中, 我以读为本, 以读和议为课堂主体结构,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激辩, 重视学生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如,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提出“读完本文, 你对哪一个人物最感兴趣?”让学生交流意见, 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 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投入。在时间上, 我给以足够安排;在组织上, 我认真调控, 杜绝学生的发言跑题离题现象, 无关主题的讨论和发言我坚决制止, 决不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还包含“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自己制订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特征, 这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还体现在课堂以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我们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外延伸, 把自主学习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如学过《核舟记》后,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桃核工艺品, 然后按制作程序学写一篇说明文。最后我利用课余时间展示学生的工艺品, 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 最后进行评比, 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学习要有效, 突出课堂的“实”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 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成效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但如果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 不管问题有无探究价值, 课堂上至少来一次“合作学习”, 甚至为了“抢时间、争速度”, 不管学生是否已合作了, 便早早收场, 这样, 合作学习便显得“有形无神”。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突出课堂的实效,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合理分工, 目标明确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 要让合作学习有效进行, 学习小组的形成要有针对性培养, 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做到合理分组, 组员分工明确, 一般组员可由四到六人组成, 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纪律等方面进行考虑, 然后合理搭配。每一组人员要考虑优、中、差各个层次, 并且安排各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 除自己要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 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探讨, 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 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 等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布置好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 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 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还要注意针对性,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合作学习, 简而言之, 就是小组合作探讨的内容要有价值。如《乡愁》一文, 我这样设计问题, 然后分组合作讨论: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 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 这时, 我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 (1) 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 看看哪一处最美? (2) 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实践证明, 通过合理分工, 明确目标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合作学习时间不保障, 匆匆收场, 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成为点缀, 不如不开展。为此, 我们要根据小组学习内容的深浅等情况, 估计时间消耗程度, 然后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时间保证了, 小组讨论才能深入, 合作学习才有效果。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说、交流, 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二) 合理引导, 指导到位
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 避免学生在互相讨论、争执甚至挑战中浪费时间。所以,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教师必须重视引导, 努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当中, 了解学习小组的具体讨论情况, 并给予一些必要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参与到各小组中, 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 及时了解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来, 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 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 会将学习当作乐趣,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其次,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帮助一些学习小组纠正讨论问题的方向、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角度等等。总之, 只有教师合理引导, 指导到位, 才能保证合作质量。
(三) 合理评价, 把握尺度
合作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 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习当中, 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成员参与讨论发言的情况都会有差距, 因此, 教师在听取各组学生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时, 往往会作出一些评价。这样一来, 教师的即时评价就存在是否合理得体的问题了。虽然教师的堂上评价并不是主要的, 但是应该值得注意、值得考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排名次、比强弱、比胜负, 这种竞争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尺度, 以激励为主, 既要充分肯定小组组长的积极表现, 也要充分肯定组内成员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另外, 教师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套话、过度夸奖等评价性语言要注意避免, 最好的评价语言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情不自禁的。总的来说,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合理肯定, 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是课改对我们的如唤。作为语文教师, 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从根本上端正课改理念, 不图形式, 不哗众取宠,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做到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热起来, 知识活起来, 学生的能力强起来, 从而夯实起来, 从而夯实知识基础, 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 而且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 阐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必须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自主,合作,充分,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07) :1
[2]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4) :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7) :1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2
参与教师的回顾与反思
自2008年3月以来,学校进行了构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尝试,作为胜中第一次教学模式探索的我,在参与教改的过程中,曾有很多的迷茫和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并不断尝试,努力寻找解除疑惑、解答问题的方法;我曾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也曾有着一点点的进
步;我曾灰心失望,也曾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如今,一学期结束,此次教育改革的尝试也告一段落,到了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的时候了,看看这一次尝试是否有意义,是否应该继续下去;看看我的参与是否有收获,有没有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给我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应该抬起头来往前看看了,看看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之路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应该怎么走。作为学校的主人,我也应该就这次尝试中自己所见所感,敞开心扉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的回顾
1、在此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
2、对于“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来自学生的最大困难是
3、在此次教改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最大的困惑是
4、参加此次教改后,我对教学的认识变化。
a、有b、有一些c、几乎没有d、根本没有
如果有变化,主要是
如果没有变化,你认为原因在于
5、关于a“编写预习提纲”,b、“学生当老师”,c“兵教兵”、d“小组合作”、e“学生及小组评价”等,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
操作比较有效的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使用的是。
6、在本次教改中,我认为学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7、我认为学校做得较好的是
8、个人建议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改进
9、总体而言,我认为此次教改的尝试是价值的。
a、有b、有一些c、几乎没有d、根本没有
因为
因此,如果学校再进行类似的教改探索,我(“赞同”、“比较赞同”、“比较反对”或“十分反对”)。
二、我有话要说
我想就上面提到的其中一点,敞开心胸、毫无顾忌地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教改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最大的遗憾、最值得今后继续操作的、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经验教训、对学校教改工作的建议等方面发表个人见解,希望真情实感、翔实具体,可以是思考后的想法、讨论后的建议、操作中的策略等自由阐述,不少于1000字)
xxxxx中学教务处
有效合作,给力自主课堂 篇3
合作学习,从教师开始
学校从“教研活动,强力推进”“专家引领,拨云见日”“科研助导,事半功倍”“干部巡课,监控落实”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此推进合作学习的落实。
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式
合理分工促合作 第一,是实行小组交流制。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搭配,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择。但第二种分组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因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来自同伴的帮助。学习小组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每学期要交替2-3次。第二,实行分工轮换制。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给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确任务:1号组长,2号发言人,3号记录员,4号计时员。实行分工轮换制,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不同角色,促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合作展示要有明确分工:有读课文的;有抓关键词句、理解深层含义的;还有在电子白板上圈画批注的。组内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适时地补充和评价。合作的目标是让全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所以虽各有分工,但又需加强合作。第三,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合作时负责协调组员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保留统一意见和存在争议的意见,整理交流成果,安排交流的汇报方式。可以定期评选“优秀小组长”,并让他们在全班做经验介绍,使小组长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
教师助导促合作 教师的助导作用很重要,细致、全面地训练对学生学会合作很关键。第一是逐组训练。按照小组示范—互动点评—再次尝试—学会方法的流程,对班内学生进行逐组训练。教师挑选一个小组为示范组,全班观摩,找出不足,再次合作后另找一个小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小组合作的模式,从而学会合作的方法。第二是逐个环节训练。合作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付出足够的耐心,逐个环节进行训练。例如质疑环节,当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整合: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自读就能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通过自读自悟、查阅积累的形式解决;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又是两个小组提出的,说明难点在这个问题上,即把这个问题的解决确定为小组合作的目标。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真正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有效评价促合作 第一是使用“发言花”给学生平等机会。每节课每个孩子有3朵发言花,即3次发言机会。有的学生在使用完发言花以后,就会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小组其他同学,以争取到发言机会。由此,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间互相帮助,提高了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不断增强。第二是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多元参与。将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法来进行。通过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创新小组”“最佳组员”“最佳小组发言人”,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花开正艳时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课堂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变化有:积极主动——自主、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参与面越来越大;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梳理的问题更有条理;乐观自信——交流展示更加自信,勇于在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均衡——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共同的成功体验。
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人角色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助导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研氛围浓厚——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研究,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学校对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嘉定路小学)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4
通过上一轮的摸索, 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探出了点眉目, 不是很成熟, 但也想拿出来和同仁们进行交流探讨。
我的做法就是“独立自主”作前提, “通力合作”为后盾, “自主”带动“合作”, “合作”促进“自主”。在学习过程中, 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教育培养能力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不但将知识“学会”, 而且还知道该怎么学, 也就是“会学”, 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老师很多时候只需要明确一下要求, 更多环节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先去做, 吃力的地方向同学求援, 还不行再向老师求助。就这样, 通过同学拉一把, 老师推一下, 他提高的不仅是知识, 还是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我的教学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
一、预习中体现独立自主
我们教辅订的是《全优设计》, 每个学科都按照预习导学—课堂探究—课时训练三模块编订。预习层面主要是通过学生预习, 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形成问题, 师生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落实;课时训练部分, 既紧扣每课的知识结构, 又兼顾高考方向, 每个课时训练就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试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要求的:上新课前, 在预习过程中完成“预习导学”的练习, 该填写的填写, 该识记的识记, 遇到疑难问题先借助课本、工具书, 再不行, 就写在小卡片上, 上早自习时由课代表汇总并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后交给我。若备课时没考虑的, 及时补上, 上课时尽量有所落实。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二、教学中体现师生的合作
课堂探究设置的问题其实都是该课课文要达成的目标重点,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将其融合在教案中, 课堂上师生探讨就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解决的, 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 难度较大的才通过“教”的途径, 帮助学生完成。这时除了对文中的问题直接讲透而外, 再作一定的拓展补充,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迁移运用。比如在上屈原的《离骚》时, 遇到一种新的手法“移情”, 高一上学期, 绝大多数同学没接触过这一手法, 很多古诗词继屈原之后 (如曹植、李白、杜甫、晏殊、苏轼等人) 都使用过, 而高考诗歌鉴赏中也经常会考到。在上到这课时, 我就在介绍“移情手法”时先以本课节选部分中使用“移情手法”的部分为例, 讲清楚什么是移情手法, 要抒的是什么“情”, 用什么事物表现出来的, 然后又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春望》等诗, 最后又留了几首涉及“移情”的诗词让同学们课外去练习。又如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课时, 初次遇到“讳饰”这种修辞手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修辞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列举了自己所知道的“死”的代名词。
另外, 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代表性问题, 老师可以先向全班同学提出, 让大家讨论交流, 老师在必要时做点提示和补充。
三、作业练习中先“自主”, 再“合作”
作业, 要求上完一课做一课, 每完成一个单元, 专门用一个晚自习时间互批、自改。批的同学指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 并把评语反馈给小组长, 小组长作记录。然后将参考答案发还给学生, 让学生认真校对纠错, 统一用红笔。认真比对自己的解答表述与答案的差别, 找到偏差和不足, 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尽量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校对领会完后, 将仍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代表, 科代表再把较普遍的题集中反馈给老师, 老师再找时间进行解答点拨。老师解答时, 着重讲清楚思路和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将思路和方法贯穿进去, 把原先遗留的问题解答出来。
四、考试中先“独立”后“合作”
考试 (单元检测) , 上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验, 先限定时间独立完成, 然后公布答案, 学生交叉批改, 批后发还本人。答案准备10份, 由本次考分最高的1 0位同学领取答案,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10个小组, 拿答案的同学每位带领1个小组进行讨论纠错, 先由各组员将自己的问题 (校对答案后还理解不了的地方) 在组内提出, 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研究, 帮助该同学解决疑难, 直到所有问题都经过组内探讨。如果组内解决不了的, 做上标记, 等各小组都讨论完毕, 再由小组长向全班提出, 以求得其他组的帮助, 若还解决不了, 老师再给全班解答。
五、督促保证“自主”、“合作”有效开展
当然, 说放手并不是“一放了之”, 方向盘还是要握在老师手里面, 不能放任不管。老师的督促不能放松, 标尺不能放宽。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和科代表的作用, 小组长跟踪记录反馈要勤, 老师要对马虎懒散的同学进行责罚, 并不定期抽查。
1. 预习。
有时在开课的前几分钟设置几个问题 (抽预习中的内容) 提问, 发现学生预习放空档或敷衍, 要及时提醒。
2. 作业。
每上完一课, 小组对本课作业互批互查自校一次, 批与改用红笔, 老师一个单元完成后全收一次, 主要看学生做、批、改的情况和态度, 及时作点评:认真的进行表扬, 马虎的进行批评和责罚, 进步的表扬鼓励。
3. 考试。
每次测验和考试要登记成绩, 交流讨论解答完成后, 优、良、中、差各收两份上来检查, 以防学生不认真对待。对于平时态度不到位的同学不妨每次都亲自检查一下, 当面提出批评和要求。
只要认真严格地督促一个月, 学生习惯养成的时候, 能力也就形成了。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教改实施多少年了,强调归强调,要求归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仍只是形式主义,并未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其实际效用。尤其是语文课程,部分教师盲目模仿,重“形”而不重“意”,“表演”意味极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使其真正得到有效的培养呢? 现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求知欲,点燃语文学习热情。
“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得”,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实践证明,惟有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拥有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自觉融入课堂、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于教学中必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疑”敢“思”敢“言”,给学生以“课堂主人”的优越感,使其乐学语文;其次,教师定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文本,领略祖国语言文字、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使其痴迷语文;另外,教师要以自身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采吸引学生,令其“喜欢”上语文老师,使其深爱语文。这样,学生被动学习的底线将被彻底冲破,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将被彻底点燃,语文教学的成功亦自然拥有了保障。
二、不拘一格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实际教学中,纵然许多教师想适应新教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始终苦于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融入教学敞开心扉交流,无奈之下只能按照传统模式满堂灌,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学生与教师、课堂的距离越来越大,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课改只能一团糟。试问,作为教师是否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又是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持之以恒地尝试到底呢?要清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全体老师一起去努力,积年累月地去努力,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心底深处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次,教师还要打破“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概念,认识到师生、生生之间一对一讨论,师生集体讨论亦属合作学习的范畴;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巧妙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质疑,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另外,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以竞争促讨论,使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并享受成功的快乐。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做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积年累月地坚持,全体参与,这样才可见其功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才会真正得到培养。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合作探究方法。
或许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中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拥有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学习也开展了,但学生的合作探究经常是无功而返,讨论了好长时间,结果一无所获。这主要是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更没有拥有这种能力,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多加以指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在读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勾画圈点重点词句进行思考,从中得到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其他同学答案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自觉与同学交流探讨,达成共识。(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富有挑战性、具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自主难以解决,这就可让学生小组探讨。但必须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探究的程序: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
四、极力倡导坚持实施,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及能力。学生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到达了终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于课堂中继续倡导组织实施,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坚持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并适应这种身份,自觉将自己摆在学习主体位置。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外自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习及作业中的疑难问题,逐步将自主合作探究变成一种能力,进而培养其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与人有好相处,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至此,学生才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才真正实现了教育方法的变革,学生才会终身受益。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6
一、进行叙事反思———积累教学案例
在12月份的一篇日记中, 我写下了这样一件事。
今天的第四节课, 我在八年级 (10) 班上新授课, 课前我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为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有实物、有图片、有小黑板、有录音机, 小黑板上有我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练习题。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当进行达标测评时, 遇到了刚刚讲过的语言点:help yourself to, 练习题是这样的:_________some fish, children.我本认为能举手回答这一问题的学生会寥寥无几的, 而看到许多学生都在举手, 就连后进生张玉萍也举起了手, 我感到很高兴, 于是指着张玉萍说了一句“好!请我们的‘重量级选手’上台, 现场直播”。学生们都哈哈的笑了起来, 张玉萍在同学们的笑声中, 红着脸上到讲台上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下课铃响了, 我带着快乐的心情走出了教室。第二天早晨在批阅作业时, 在张玉萍同学的作业本中夹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
“姜老师, 我很喜欢您上课, 您很幽默, 常逗我们笑, 您对我们很好, 我也能听懂您上的课, 但请您别叫我‘重量级选手’, 好吗?”
您的学生:张玉萍
张玉萍同学是一位高高胖胖的女孩子, 很可爱的。由于我一句毫无恶意的玩笑话, 却深深地伤了她的自尊心, 我才知道孩子的自尊就如清晨凝结在青青草尖儿上的晶莹剔透的露珠, 需要我精心呵护。以后, 我要谨小慎微, 使用妥帖的课堂语言,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的心中永远充满阳光, 快快乐乐地在课堂上学习。
我觉得, 上面的日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叙事研究的例子, 在校的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教育叙事研究是我们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它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 表述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二、开展案例反思———丰富教学经验
2008年10月, 在返校的第一天, 有一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跟前说“姜老师, 岳军丢了350元钱”。我觉得学生在返校的第一天丢钱, 问题很严重, 就迅速叫来这位学生当面询问, 刚开始时, 他支支吾吾, 在我再三追问下, 才说出了真相。原来, 他返校时, 并不是直接回到学校, 而是在中途就下了车, 约了几个好朋友去酒泉公园游玩。我问, “你花了多少钱?”“两百多。”“怎么能花那么多的钱?玩了什么?”“激流勇进、碰碰车、赛车、划船等, 还买了好多吃的。”“一个人也不会花那么多的钱呀!”“我们共四人, 是我请客。”“为什么请客?”“因为他们是我的铁哥儿们。”“那么, 剩下的钱呢?”“打篮球时丢了!”“你伙食费没有了, 这个月的生活怎么办?”“不知道。”听着他的话, 我真是又气又可怜他。在我们寄宿制学校, 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消费的案例。于是, 我组织全班召开主题班会, 分小组进行讨论。
1. 对这位同学花钱的方式, 你怎样看待?
2. 你是怎样保管好自己的钱物的?
3. 大吃大喝, 出手大方是交友的好方法吗?真正的朋友是怎样交往的?
4. 有了钱, 你最想做什么?最应该做什么?
5. 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 你知道父母是怎样挣钱的吗?挣钱容易吗?为什么?
通过这次班会, 学生们认识到了合理消费、正确消费的重要性, 有钱及时存到老师处, 提高了合理消费和保护好钱物的意识。
三、搞好行动反思———提高教学智慧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了解和明确自己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前一段时间的课改阶段汇报课中, 我上的是第42课,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搜集资料、设计题型、制作课件。从小到一个标点符号, 大到整个课件画面, 都进行了精心的斟酌, 问题设计精巧, 题型类别繁多。可以说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上课时我讲得神采飞扬, 滔滔不绝, 并且为了播放我精美的课件, 还专门请了一位学生为我帮忙。下课后, 我问班的一位学生“你听懂了吗?”这位学生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说“课件挺好看的。”我才猛然醒悟。回到办公室, 打开电脑, 看着刚才的课件, 数了数总共28张幻灯片, 一张平均算上2分钟, 总共也有56分钟, 我的学生活动哪里去了?学生的自学时间和小组活动哪里去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哪里去了?学生记忆单词的时间哪里去了?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哪里去了?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哪里去了?天啊, 我上了多么失败的一堂课!我深深地做了反思。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 我下狠心删除了大多自认为精美的幻灯片, 只留了一些关键的幻灯片, 把原先的28张缩减为8张,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幻灯片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 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认真反思, 经过仔细的甄别、筛选、删减, 第二次上课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学生们学有所获, 很充实。这样做, 不但真正地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且自己也感觉轻松多了。手中的教材, 制作的各种教具, 多媒体的运用, 周围的各种实物等都是教学资源, 我要不断反思利用这些资源的实用性, 可操作性, 或可删减或可改进优化, 不能盲目滥用, 而不考虑学生实际和课堂需要。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7
一、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首先, 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贯穿英语教学全过程; 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来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是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教学流程。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有效手段———助学案
助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 是服务于学生, 是以生为本, 以方便“学”为出发点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大的环节:
1. 学习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给学生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 同时在助学案中指明本课的重难点, 让学生感觉到只要尽力就可为, 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让优生更优, 差生成绩得到提高, 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2. 学习过程。设计者要立足课本, 不能太难, 让大多数学生只要认真看了课本就会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并注明由哪些层次的学生完成。特别说明的是教师要精选一些中考真题,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接触中考, 了解中考。
3. 学后反思或疑问。学生学完一课之后, 应该有一些体会和感受, 自己会了的, 懂了的, 不很明白的, 都可以写在这个部分, 便于复习提高。
三、借助助学案, 以学定教
Go for it八下Unit 2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这篇文章难度大, 有些句子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 又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笔者先发助学案, 给学生5 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以小组合作调查为切入点, 各小组合作调查。
Team 1&2: Middle School Studentsafter - school activitiesin a Week.
Team 3&4:Survey of Students’Pressure in our class.
Team 5&6:Why do students have so much pressure?
根据Team 1&2 在课堂上对调查活动的反馈, 学生普遍反应学习很辛苦, 每天早起晚睡, 作业量大, 很少有after - school activities, Team 3&4 围绕着pressure主题, 调查学生的压力, 产生的缘由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能理性的分析压力的来源: competition from students, complaint from parents and pressure from teacher, 最终总结出来自于社会压力。至于负面影响, 小组组员归纳了很多 ( unpleasant, upset, anxious, disappointed, dislike study…)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的反馈, 学生对文章提到的The Taylors例子, 能更形象, 更具体的引起他们的共鸣, 也拉近了学生和阅读材料的距离。至于如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学生讨论就更激烈了,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借助助学案, 以学定教, 学生的收获颇多, 而我的感触也不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踊跃地参与, 积极地完成调查, 学会交流与合作, 培养了协作能力; 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不再觉得阅读课是枯燥的,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辅助手段———课堂学生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做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因此, 评价也要发生改变。评价目标, 从“单一”转向“多元”; 评价主体, 从“重教”转向“重学”; 评价重点, 从“形式”转向“效果”。
新课标指出,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我认为, 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生和差生,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以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当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时候, 当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 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教学才是真正的“回家”, 课堂才正在做到有效和高效。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学生就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为未来终生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8
一、唤醒“自主合作”评改的意识
长期以来,作文评价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习惯于认同老师的评价,养成了不加分析思考的坏习惯。教师的“精批细改”把主观臆断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作文评改中,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意识,让学生转变思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以自己的习作为镜,才能知道自己习作的优劣和努力的方向。只有相互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只有学习借鉴,才能汲取精华。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欣赏别人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评判;在评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作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学到写作的技巧和窍门,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其中,才能有一个广阔的交流、学习、提高的空间。
二、建立“自主合作”评改的机制
要提高作文评改实效,使评改环节成为促进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的评改活动中,建立“自主合作”评改作文的机制。
1. 阵地:保证习作时间。
每一单元的习作课规定了两节课的时间。常规安排是第一节讲析课,讲解本次习作的目标与要求,以及重要段落、结构布局的指导;第二节是学生的作文练习。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评改,让评改课成为作文课的延伸课,成为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
2. 合作:师生共同参与。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叶先生明确告诉我们,学生自我修改、主动评价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设置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的评改任务。
教师的任务:(1)指导学生本次作文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评改的要求。(2)制定可操作的评分标准。(3)组织学生“自主合作”评改。(4)建立评改的反馈途径。
学生的任务:(1)为自己的作文修改、评分、写评语。(2)为同组的同学写评语、打分。(3)请同组的同学写评语、打分。(4)在老师的组织下,集体批改时,提出范文的优劣与修改意见。
3. 民主:建立“积分”制度。
作文的评改要求,在学生自主探讨中产生:以“优秀+”、“优秀”、“良好+”、“良好”、“合格”、“需努力”为等级,分别以“5、4、3、2、1、0”的分数进行量化积分,定期进行积分考核,评选班级“十佳小作家”。
三、构建“自主合作”评改的课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构建“自主合作”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取长补短,整体提高。
1. 明确要求,通读自评。
每一篇作文的要求不同,在评改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评改的标准与重点。根据不同的评改内容,制定相应的评改标准,引导学生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评改。第一,从字词句等方面着手,称为“小”评改;第二,从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主题、表达方法等方面考虑,称为“大”评改。学生先通读自己的文章,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再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自评。学生通过自评,明确评改要求与要点,学习评改方法。
2. 相互交流,组内互评。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组成“合作”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评改。在自评的基础上,向组内学生轮流交流自己的作文,以及为自己所写的评语与打的分数。再让其他同学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发表自己的评改看法,并由组长记录组内同学的评改意见。将自评的成果和集体评改相结合,在交流中分享感受,在沟通中收获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与建议者,参与其中,并做好组内学生的指导工作。
3. 汇报展示,赏读复评。
各小组进行评改后,及时进行全班分享评改成果,可以推荐部分佳作,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共同评议作文的评改成果。方式可以是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室指定等,再由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文章的亮点与缺点,共同进行复评,教师要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评改过程中的合理处理方法和修改意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指导学生掌握评改方法。
四、形成“自主合作”评改的反馈
为了让所有学生在“自主合作”评改作文中受益,把握好“反馈”一关十分关键。根据整个评改过程,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抽样检查和个别交谈,辅以再次训练,以“积分”制的形式做好学生的跟踪评价,每月评选班级“十佳小作家”予以表彰,确保“自主合作”作文评改实效。
“自主合作”的作文评改课堂通过自评、互评、交流、赏析、复评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学习互相评改作文的方法,树立了新课标倡导的“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辉平.走进新课程须着力于“改”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3) .
[2]武斌.“自主创新”作文的构想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5) .
[3]周彬.叩问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篇9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者古斯基博士认为:“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在2至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与他人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因而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构建合作小组。在我们农村中学大班级的环境下, 想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实现“大班级教学的小班化”, 利用小组合作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 合理分组就显得更重要了。平时笔者在课堂的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多样化的。具体做法有如下一些:
(一) 自由式的组合
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由于你不知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如何, 就可先采用这种自由式的组合。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熟悉的同学组成小组、组长由他们自己来选, 并给自己的小组选个组名。笔者对今年七年级的学生就是用这种分组法, 同学们为自己的小组选了五花八门的名称, 如:飞翔队、PK队等。
(二) 固定式的分组
异质分组是固定分组最基本的方法, 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 历史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 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这样分组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互补, 通过帮传带, 可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的进步与提高。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如“主持人”, 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 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 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可让小组成员定期地交换分工。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 发挥自身潜能, 做到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能够集合组内成员的智慧, 引起成员间的思想碰撞,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这种方式适合于很多课堂教学, 如活动课、角色扮演课、讨论课等等。
(三) 同桌式二人组合
这是最方便、最快捷的组合方式。在复习课当中, 笔者就常采用这种组合。让同桌在互检、互评、互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 辩论式组合
在进行具有竞争性或对抗性的全班活动时可采用这种分组, 还可以在组内分组, 以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及学生的个人参与。例如在上九年级上册《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节班级辩论赛———“拿破仑是天使还是魔鬼”。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了正方、反方两大组。而围绕若干中心发言, 又可以在每个大组内分成若干小组, 作为“主要辩手”们的小小“智囊团”, 为其搜集辩论资料, 献计献策。虽然不是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但仍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之中。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合作的形式单一, 学生难免会厌倦, 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多种,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况, 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 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该做局外人, 而应该是小组合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首先, 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指导”上。例如在上七年下册《开放与交流》一课时, 笔者要求学生编写短剧模拟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我并不是把任务布置完之后就撒手不管了, 而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主题、如何编写短剧;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处理收集的资料;指导小组间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如何分配角色;如何学会倾听和发言等等。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 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无法完成小组的有效合作。其次, 教师的“导”体现在“引导”。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介入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引导他们共同协作、共同探讨, 攻克难关。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 以便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并能及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决不能放任自流。
同时, 教师还应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激励者。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所欲言,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有效性的关键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曾说:“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就不要谈合作交流。”学生有效地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只有把自主学习搞好了, 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同学之间思想交锋的畅快之地。那么如何去做才能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呢?
(一)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真诚倾听他们的意见, 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争论。学生有问题意识后,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不论学生的结论是否符合教师的既定思路, 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加以鼓励,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不感到被动, 近而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视频和影片资料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上《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时, 笔者先播放《大明宫词》电视剧片断。然后让学生以“我说武则天”为题分组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 又问学生:“历史上是怎样评价武则天的呢?”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就会主动地去学习, 去探究。但在农村中学, 电教室只有一个, 不可能让学生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所以可采用历史教材, 因为其本身可供提取的情境就够丰富了。如图片材料。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插图, 而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七年级上册, 在讲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时, 笔者就利用书本中《四羊方尊》、《司母戊铜方鼎》和《青铜立人像》这几幅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这些古代青铜器有什么用途?制作得如此精美、华丽说明了什么?你家里是否有类似的青铜器?这样学生就会紧扣教材, 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还有书本中的铭文碑刻、文字材料、表格等等都可以作为设置情境的材料。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 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激发探索的动机。
(三)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欲望
让学生自主探索, 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必要的, 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平常都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但笔者认为学生质疑比老师质疑更有价值, 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尽管刚开始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显得很简单、幼稚, 但学生经常围绕一个主题提出各种问题, 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综合、全面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无论问题质量如何, 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问题, 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而后和学生一起分析, 哪些问题提得好, 哪些问题有待改善。最后让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 自主解答问题。当学生的一切努力得到肯定时, 他们的学习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就会自主去探索、去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笔者在2004年上过一节观摩课, 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在这节课中笔者就采用先让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先给出课标,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题, 而后简单的让学生自己解决, 而较难的由学生和老师来共同解决。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提出了很多见解性的问题, 如:书中为什么不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怎么区分政权和国家?等等。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索, 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如果不顾学生的学习天性,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天性, 就会使部分学生失去自主探索的兴趣, 成为坐享其成的拿来主义者, 成为对任何问题漠不关心的局外人。这样, 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
四、制订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有效性的保证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佳目标和尺度,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改中, 形成了一套小组评分的激励机制, 即首先制作一张小组评价表, 给这节课获奖的小组画上一面红旗。在小组竞赛中取前三名, 每节课奖给前三名各一面红旗, 作为对期末成绩总评的参考, 或对红旗最多的前三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激发了学生踊跃答题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它给了学生强烈的信号, 要想得分获胜, 需要小组内的合作。小组内的交往加深, 使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强。同时为了避免小组内差的同学过分地依赖好的同学, 同时又为了使课堂纪律既热烈又有序, 笔者又制作了一张《历史课堂评价表》, 表格如下:
这张表格由组长填写, 采用加星的办法。笔者在小组的分组中已给每组的成员赋于了不同的职责, 比如检查员检查收集资料情况, 主持人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等, 把这些汇总后交给组长填写。一学期后, 统计星的数量按10%加到总成绩中去。这样就让小组内各个成员互相督促组内成员的上课情况, 课后收集资料的情况等。同时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在评价中, 笔者更注重评价学习小组整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个人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开启幽闭的心智, 增加信息的交流, 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诸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以较大的提高, 从而使新课程改革不断得以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赵艳琴.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12) .
[2]张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 (07) .
[3]薛云飞.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