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

2024-10-09

自主合作(精选12篇)

自主合作 篇1

前段时间, 为配合学校的课题研究——《民主、自主、合作、灵动四个课堂的构建研究》的结题报告, 学校派我上了一堂汇报课——“Toys”。在此, 我就围绕这节课, 谈谈在我的课堂上, 是如何以“生”为主, 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让老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一、引导中的自主

自主学习, 即主动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 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时,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会是空前高涨的, 而且是最有成效的。因此, 在教学《Toys》这一课时, 我以一首big kites, big balls, /pretty little dolls./robots, toy bears, /play over there.儿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边唱边想, 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要求学生为儿歌起个恰当的名字, 并说明原因。学生立刻有了兴趣, 放开大脑, 自由思考, 在唱的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最后归纳出标题:Toys。从而, 自然地揭示出了本课课题。又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新单词的过程中, 我创设了为“美羊羊”过生日这一情景, 美羊羊的好伙伴为其送来了各种礼物, 在备课时我将每种礼物的呈现方式都设计成不同形式:有的是通过谜语呈现、有的是通过个体描绘呈现、有的是通过猜图画的一角来呈现, 形式不一。如此一来, 不论是擅长猜谜语的、擅长观察的还是擅长口语表达的都可以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在学生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 本课新单词得到了更有效的诠释, 此方法也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 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 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中的自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Toys”一课的学习中, 我依据“美羊羊过生日”这一情境, 在操练重点句型时, 我采取以下活动形式:学生在班级中自找伙伴分享礼物。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Share is a kind of happiness!) 这一理念, 而且在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演述, 充分学习并巩固了本课What do you like?I like…s.这一重点句型。分享彼此的礼物, 感受分享的喜悦, 尝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收获。除此之外, 在本课的拓展部分, 我还设计了一“购物”活动环节。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进入玩具店、食品店、水果店购买自己喜好的物品。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 学生们创作出如下对话:

A:Can I help you?

B:I want a toy ship.

A:Do you like this toy ship?It’s blue.

B:No.I don’t.I don’t like the blue one.

A:What do you like?

B:I like the red one.How much is it?

A:It’s 10 Yuan.

B:Here you are.

A:Thank you.

在对话中, 学生在巩固了本课重点句型, 复习旧知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们融入了自己的动作和表情等因素, 创作出了很多丰富的表演形式。鼓励成员特别是小组发表独立见解, 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 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 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合作中的探究

合作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探究学习又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 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 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我认为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 。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 是儿童的天性。在教育中, 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 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因此, 在“Toys”一课中, 我依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乐于探究这一心理特点, 设计了“再创歌曲”这一活动。活动中,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首“What do you like?”的歌曲, 此歌曲曲调简单, 朗朗上口, 学生听后很容易模仿。于是我鼓励各小组成员, 以小组为单位, 在曲调不变的情况下, 将已知单词融入此歌曲中, 创作出自己的歌曲。学生在创作歌曲过程中热情度极高, 他们积极尝试, 勇于探究, 创作出了一首首属于本小组的歌曲。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在此合作中不但巩固了旧有知识, 还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操练了新知, 同时, 将英语课与音乐课、审美课等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进行了学科整合。

自主合作 篇2

2009-12-3 浏览(3026)【大 中 小】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

走进二十一世纪,智囊文化、人文文化、计算机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并生共存,市场、资源、人才日益全球化,“天下大同”、“知识经济”已到我们身边,社会的发展已使“终身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终身教育”要求个体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以此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需要建立在四个支柱之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完成从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

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和可能提高的基础上有一个和谐主动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无法回避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

2、当时的课改实施状况

伴随全球化的课改风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奏响了序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到2005年已进行了3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正式启动,2005年江苏省进入,2006年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和辽宁5个省市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中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就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总体来说,这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这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当时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

总体说来,传统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片面强调机械记忆、单一认知、重复训练,忽视实物性操作与内部观念活动的作用与转化,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背离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很长一段时期,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发表自己经验感言的权力,基本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学生从来就没有将语文和“怀疑”“批判”这些词放在一起考虑过,一些语文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死板教学,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死记硬背,他们的学习灵性都被扼杀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我们的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以呈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地按照初读课文、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构成的“三段式”课堂结构教学,导致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启发思考少”,学生“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显然与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亟需变革。如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何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我们课题组试图建构符合学习认知理论和新课改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我们倾向于“主导――主体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充分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不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教师角色的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具体来说,我们对此课题作以下界定:

1、基本含义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激活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我们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含义的界定。

(1)自主——强调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选择内容;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我检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2)合作——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增加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逐步掌握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进程。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总体而言,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组选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如下:

(1)改变当前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局面,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在一定意义上,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原先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学习的规定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节目主持人”等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实现。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最佳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悟语文的美感,获得审美愉悦,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益。

3、指导原则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辅助的地位,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主人、主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把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2)探索性原则

课堂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诱导启发,给予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做到学生自学内容明确,探索过程清晰,探索方法灵活,能自己发现规律。

(3)创新性原则

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质疑,创设宽容、民主、和谐的环境,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

(4)活动性原则

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需要,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能够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4、模式的基本构建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鉴于此,“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施:

(1)自主体验模式

结构程序:自读专题篇目——阐释内心感悟——介入自我创新——搭建舞台展示

此模式针对“活动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而设计,包括“自读、感悟、创新、展示”四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开展自读感悟再创作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展示过程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合作探究模式

结构程序:自读精选篇目——交流体验感受——筛选整合问题——组织评判研讨——完成反思心得

此模式针对“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而设计,包括“自读、交流、整合、研讨、反思”五个过程,旨在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开展质疑活动,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打破思想禁锢,提升思辨能力。其中“精选篇目”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取舍,建议多选经过时间淘洗、值得品味把玩的经典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三种呈现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而“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自主体验模式”和“合作探究模式”都将基于对文本的研习。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和访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有针对性地

帮助学生进行自读,确立课题和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中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

2、文献法:关注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3、资料积累法:每一位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己所任教的班

级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总结此教学模式建构策略优劣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做法与体会,并撰写

心得体会或专题文章。

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从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历时三年,研究的进程基本按照开题时的设计历经了:专家指导、学习准备——拟定方案——初步实施——专题研究——调整实施——经验总结六个阶段。

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吴铁俊主任直接领导和参与,并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体成员共同协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完成了模式建构、操作实践等工作,注重行动研究和理性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主要问题及实践

(一)支撑“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孜孜以求的最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实践和研究,再一次验证,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有自主阅读的欲望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真正所得,化为内在,获得人文给养,提升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求索精神。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阅读欲望的激发作为重中之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是在“自主体验模式”之“搭建舞台展示”环节中,还是在“合作探究模式”之“交流体验感受”“组织评判研讨”“完成反思心得”环节中,课上的交流、小论文的结集、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的“发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兴趣。

2、习惯——人文个性的有力保证。再强烈的兴趣,也要让它变成一种习惯,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如果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是最大的阅读动力和指导老师,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学生人文个性形成的有力保证。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颇有市场的今天,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和稳固下来,并且逐渐内化为探究性阅读的意识,这是我们研究的又一重点问题。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始终让自主阅读、自主体验成为学生的一种充满快乐的审美享受;始终坚持读书方法的指导:浏览性泛读、专题性研读、陌生化阅读、体验性品读、建构式阅读„„努力给学生创设好的阅读情境,不指读,不出声,全身心投入其中,提高阅读效率;始终以发现的眼光对待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专项阅读;始终坚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尝试阅读写作的成功,高分鼓励,展出成果,感受高峰体验;始终让撰写读书笔记成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进而带动自由写作。

3、潜能——发现创造的巨大天地。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证明:人体内潜存着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力。如何将这些潜能有效地化为可供每个人自如运用的能力,应该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如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的:在当代“人们愈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这一观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所能认识并赞同的,这的确是一个亟需更新的观念。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确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供开发的阅读潜能领域,无论他的起点有多低,阅读的思考意识、探究意识有多么淡薄,我们都能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即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的能力,用信赖的而非怀疑的态度,用鼓励的而非抑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深信智慧的巨大可能性,这是对学生实施有效影响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佳的阅读立足点,确定阅读研究的方向,将他们身上潜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以使他们达到最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策略

1、自主、探究的情感引导

(1)构建民主平等的心理场

前文已经提到,新时期的教师应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现代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学中,并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更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一直强调对课文的学习和研讨是师生共同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定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心理场。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多半处于不敢言、不敢动、不敢思、不敢自主,或思维懒惰、依赖心理强的被动、压抑的状态。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如“逆而弗牵动,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生动活泼、机警善变、精神焕发,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以摄取知识和掌握本领为乐事;尽量艺术地把握引导的时机,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创设探究感悟情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同于失去控制的放任自流,教师的重要职能是创设情境。所谓“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认知氛围的情境,给学生展开广阔的智力背景,让学生在知识的高原上驰骋,从而探究感悟。《荷塘月色》是选入新教材的一篇课文,同时被选入初中教材的作品《背影》和《春》也都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这原先的知识储备出发,学生易对《荷塘月色》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使得揣摩语言有实质性的意义,不仅领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更多地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读懂朱自清先生的心情。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一封信》、《哪里走》,介绍朱自清先二三十年代的生涯的文章,古代的《西洲曲》、《采莲赋》,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拨开重重云雾,觉得眼前“另一个世界”、“我且受用”、“无福消受”之类的句子背后藏着忧郁、惆怅和落寞之情。

《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是陶渊明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是他由仕到隐的人生重大转折,是中国历史上躬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这较之于今天的学生太远了,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大量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作者,了解那个时代。运用作者自己的《饮酒》、《和郭主簿》、《杂诗》,李庆的《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王四楼《村居》套曲中描绘隐士的[一枝花]、[梁州]及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等资料,创设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陶渊明的悲士不遇、乐天安命的情感,而这种深切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陶渊明的其他作品的阅读和钻研。

教学中,我们还注重设置形象氛围的情境,运用配乐朗诵、范读等方法,让学生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人,从而忧喜随“形”。另外,我们还通过设置思辨氛围的情境,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专题研究、论文汇报等情境,以激发和训练学生的主体思辨精神。在教学《离骚》这首诗时,在学生熟悉全诗,通晓大意的基础上,便以《〈离骚〉一孔读屈原》为题,让学生从文本出发,发掘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创作风格,写成研究性文章,并于课上交流。

(4)鼓励自主探究精神

第一,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第二,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还重在培养一种自主精神,确立一种“不惟书,不惟人”的探究治学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的发现,我们都予以积极的保护。第三,延伸性的写作,阅读潜能的开掘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钻研的欲望。如我们曾学习了两个星期的《文言文选读》,在最后一节课上,要求学生以这两个星期所学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自定专题写一篇小论文。结果学生分别从古代的用人制度、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古人的友情及所谓“文章憎命达”的现象这些角度写出了篇幅虽短,却有许多思维闪光点的小论文。而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小论文出了一期黑板报,主题为“食古而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阅读期待。

2、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

正如《学会生存》里所说的:“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哪种模式,“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且是最为重要的,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模式中其它环节的质量,“合作”不流于形式,“探究”具有深度和价值,这些都将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研习。

我们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探究主要应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帮助课文理解的

背景性资料及迁移性资料;

(5)标注感悟:将自读感悟标注在书上;

(6)主动质疑:一是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写作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其中,教师可教给以下自读与探究方法:

(1)发现文本价值的关注点

构成阅读文本的要素无外乎内容与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文本所写之人,所记之事,所状之物,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所发之思以及人物活动、故事展开之场景、环境和背景。(记叙文)文本主要是指文本所要表达之主旨和选取之材料。(说明文)文本主要是指所介绍的知识和说明的事理。(议论文)文本主要是指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渗透的思想、理念。文本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小到词语的选择与应用,线索的安排,文章拟题、开头、结尾的艺术与技巧,材料的选取、组织与详略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叙述方式、角度、人称的选择;大到文章的立意、整体构思与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语言风格与特色,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需要指导学生予以适度关注。

(2)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

明确阅读文本的关注点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作品所呈现的形式与内容,结合自身学识、经历、爱好、积累、体验、感触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深入文本去捕捉文本的特色与价值。

从细微处入手,关注阅读文本的“异常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迅速发现文本特色与价值的切入点。因为作品的“异常之处”往往体现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感悟、个性化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把玩,对提高他们捕捉文本“亮点”大有益处。

①语言运用“异常之处”

超越常规,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言的精妙。要在学生容易忽略掉的,以为不言而喻的地方,引导他们发现精彩的地方,把问题提出来,把矛盾揭示出来。如鲁迅的《示众》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按照常理,背脊用“一座”来修饰,似乎有些不妥,但仔细揣摩,却觉得这个“一座”运用颇具匠心——它不仅突出了这个看客躯体之庞大、健壮(像鲁迅笔下的其他看客一样)更是从小孩子视角观察男人背脊的结果。先生行文之细致,语言运用之独特可见一斑。

②观察视角、叙述角度的“异常之处”

方方小说《风景》以夭折的“我”为观察、叙事主角,不仅显得独特,而且行文自由、突破时空限制,可谓妙极。而张洁的《拣麦穗》则以成年女性与小女孩两个视角相互交织,体现了对脉脉温情岁月缅怀与向往。

③人物言行举止“异常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关于“可曾读书”的回答显得前后矛盾,出乎寻常——回复贾母时是“只刚念了《四书》”,而应答宝玉时却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如此变化的个中缘由则是贾母“读的说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得瞎子罢了”之言,一处语言细节,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已现。

④表现情思“异常之处”

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中有这样两个片段:“(苍鹰)飞箭似的冲进圆形队伍之中。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鹤群仍然零乱飞舞,担心地啼叫,直到弄清苍鹰不会再来袭击,才放下心来,恢复了圆队形,向高空升去。”学生容易捕捉到片段所在段落主要是突出鹤勇敢与友爱的,但对这两个片段的妙处,乍看却有些不明所以。在常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眼中,勇敢理当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阳刚精神与行为。以上片段,鹤的表现不仅算不上勇敢,甚至还有些胆怯和懦弱。在这样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谓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固然是勇敢,但也许是不考虑后果的冲动行为;真正的勇敢不是冲动的行为而应该是在充分认识行为后果却依然勇于承担的行为;“自思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属此类;广义而言,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司马迁辱受“宫刑”亦属此类;鹤的恐惧与慌乱不仅无损鹤的勇敢;相反,却更能突出鹤的勇敢——理性的勇敢的可贵。

⑤立意的“异常之处”

所谓立意的“异常之处”常常就是立意的独特、新颖、深刻之处,通常表现在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写人之未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遂有周敦颐《爱莲说》如此之绝唱。大家皆言牡丹娇美、富贵,张抗抗却因“牡丹的拒绝”发现了它的高贵,可谓独特。千古文章意为先,文本的立意“异常”,当是我们发现文本价值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⑥开头、结尾“异常之处”

欧?亨利的小说大多结尾出人意料,极具张力,类似其结尾的方式被誉称为“欧?亨利”手法,这样的手法也是我们引导学生捕捉阅读文本价值的良好切入点。

3、探究、质疑的引导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懂的,如字、词、句的意思,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属于理解层面;二是不明的,比如,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技法,它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属于感悟鉴赏层面。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重点探讨的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而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重点也是要学会发现、主动探究、有效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自主学习”引导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重视自己对文本的原始阅读

不看教参,不看教案,自己先细细研读文本,写下细微的阅读感受,也许,你感触最深的、体味最佳的就是重点,也许,你不太明白的也是学生的难点。只有老师自己先读进去了,先思考了,先感动了,先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也才能较好地应对、处理学生产生的问题。

在教《归去来兮辞》一课时,老师备课时细细咀嚼文字,觉得在“乐天安命”的快慰背后总潜藏着一种“悲士不遇”的凄情,看教参,教参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于是,又去翻查《古文鉴赏辞典》《历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陶潜传》等辞书,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同一时期的相关创作,更进一步印证了最初想法。很巧的是,教学时果真有同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文章中似乎有很多句话都有自我劝慰的意思,比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为什么陶渊明要这样说呢?这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诗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带领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和学生一起深切感受到了陶渊明“真隐士”的形象。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学思维的起点,“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成熟而专业的阅读者,以此促发学生的阅读理想。”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本的原始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赶进度,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特别是在预习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要敢于拿出课堂的时间来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语文阅读步入良性循环。

(3)教给提问的技巧方法,使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但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想问又不知怎样问,或者由于思维依赖、肤浅,压根儿提不出问题。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架好桥、铺好路。

①教给必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疑问。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不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的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即便能提问,也都是在字词句义上纠缠不清。

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课题组的老师在讲古代诗歌时,总会先把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而选择哪些知识告诉学生,这就要看下面要讲的诗歌重点涉及到哪些方面而定。比如在教《琵琶行》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妙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琵琶女的音乐写得这么动听呢?第三段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不是借景抒情?其作用是什么”等质量比较高的问题,其中“为什么要把琵琶女的音乐写得这么动听”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其全身”,从而引出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引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作用,再辅以对白居易生平和才华的介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读书人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他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理解了琵琶曲,理解了琵琶女,理解了白居易,在教者的心里升腾起的是一种享受语文、享受课堂的快乐,学生亦然。

②提供“问”的示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教师可通过示范教给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课题出发寻找疑点,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寻找疑点等。

教师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问在重点处,问在矛盾处;教师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老师教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分析“上帝”这个形象,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 “正统思想的化身” “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可以想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4)交还“问”与“答”的权利,使学生多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包括对老师讲解的质疑;教师也要具有辨别问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引导问题的机智和反馈评价学生发言的机敏,这样才能使学生多问、善问。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特别做到:把回答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问”与“答”的思维交锋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探究。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长进”不仅在“疑”之中,而且更在“觉悟”之中。比如教《秋声赋》一文时,学生提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一句不会翻译,虽然这只是一个“不懂”层面的问题,但它又的确关乎对文章主旨、全文结构内容的安排,所以,教师并没有草率放过。先请几位同学翻译,让学生找出翻译的异同,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与草木而争荣”上,一种翻译成“和草木争荣”,另一种翻译成“与草木(一样)争一时的荣盛”,随后,让学生到文中找出赞成或反对某一种翻译的依据,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中去潜心阅读,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又产生了许多问题,随着这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全文的主旨、行文特点豁然开朗,而赋文中欧阳修的感慨与悲伤也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心中。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导学结合的基本形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辅导相结合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温习和归纳整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防止在一些细微枝节问题上纠缠,让现象掩盖了本质。在“引导”时特别要注意,“引”不是“拉”,“导”不是“套”,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转。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提问法、比较法、讨论法、新旧知识过渡法来“引导”。在“辅导”方面,教师应该注意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集中辅导法、学生相互矫正法、一帮一促进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小灶法等辅导方法。总之,这些方法必须为学生的“自主”性学法服务,教法必须因学法的需要而制定。

课题组向海燕老师在执教《祝福》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按照祥林嫂到鲁镇时间的先后,找出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到了这三处描写。

第一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处: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接下来,向老师准备通过对这三处描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祥林嫂这一悲惨形象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老师,课文中还有一处肖像描写你没看到!”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道。

“哦,真的吗?”老师笑着问他。

“真的,就在第36段,这句话是‘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男生回答。

“好,周进找的很细心,我们大家都没注意呀!大家说,这是肖像描写吧?”其他学生纷纷表示同意。可以说,这一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引起听课老师的注意,大部分学生也没有放在心上,向老师接着前面的思路,对三处描写展开了重点分析,最终,在向老师的巧妙引导和详尽分析后,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命运悲剧的原因被揭示出来,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时,向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周进同学找到的这处肖像描写跟《祝福》的主题有没有关系?祥林嫂‘脸上也白胖了’是不是说明她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开始谈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她的生活应该很好,要不然不会胖起来。有的学生说,祥林嫂的结局是凄惨的,她哪里会幸福啊?这时,向老师提示了一句“同学们注意,祥林嫂在什么情况下“脸上也白胖了”?学生开始在文中找相关的语段,有学生大声的喊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胖起来的。向老师接着问“做工的情况怎么样?”“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雇短工”,学生一起回答。

“不错,祥林嫂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个奴隶的活。她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但现在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如果这样的生活并不受到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后来她生了阿毛,又“白胖”了一次,可见,她的所谓‘做人’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有点意义的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看来,做稳奴隶就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向老师说道。

至此,一个枝节问题的解答不但没有让现象掩盖了本质,反而使本质更加清晰了。

2、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督导、疏导相结合

“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可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

(3)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

(4)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采用“督导”“疏导”性教法达到收放自如。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督促学生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关心亲近,但不姑息迁就;热忱帮助,而不冷淡歧视。学生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常常会产生“愤”“悱”情绪,这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疏导”教学法,通过点拨、启发、类比、联想、提示、示范、变换角度、回忆旧知识、指明方向、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疏导”,使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课题组陈翠云老师在执教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时,把“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以体验的过程认识自我,用对照的方法规划人生”作为目标,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各组学生开始交流时,在他们的脸上,是沉思,是顿悟,有几个学生的发言很是精彩,现摘录如下:

①我觉得我解剖了自我,明白了我意志的支点,不是权、钱,也不是友情与爱情,至少在现在我意志的支点是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金凯)

②这个游戏充满痛苦与抉择,每次划去其中的一样,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苦涩,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残酷,舍弃物质的满足就代表着生存的渺茫,舍弃亲人就代表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总而言之,人生亦如此。(姜盛)

③看了毕淑敏写下的五样,我真的感到惭愧和难受,空气、水、阳光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而我竟然一点也没感觉到,完全遗忘了,她的最爱是为人类奉献更多的精神产品,而我在一个多么渺小的世界里,选择的五样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朱盼盼)

④亲情、友情固然重要,可是抛开了事业,那有何意义呢?毕淑敏在她的五样中留下了笔,因为笔是她的另一颗心脏,推动她的四肢百骸。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选择,但是一定得选择生命中的重中之重,让你的选择成为陪伴你成长的生命知音。(苏琼雅)

陈老师最后作了这样的课堂总结:学完全篇,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却解读了人内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如此繁杂,随时需要我们做出决定,小到早上吃什么,大到学业前途,是考本科还是大专。一个选择决定了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地方,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便成一个命运。不管怎样,我们都该为自己的最爱而生,听心的选择,做心想的事情。

可以说,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学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从中得出了一定的启示。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受到了教育,也通过思考和交流,解决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3、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导、诱导相结合。

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如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启导”法,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如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注意;联系旧知识,引出新内容;用格言、警句、诗词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设置一定情景氛围,引起学生共鸣;设疑问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启导”学生时,应尽力做到启导在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在这基础上,教师再恰当地采用“诱导”法,将问题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

课题组丁国斌老师在执教《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后,提出“文章既是‘拿来主义’,那么作者主张在什么方面实行‘拿来’呢”这一问题,而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关键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并没有给予解答,而是先请学生合作交流探讨,但在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报问题答案时,大家还是莫衷一是,无疑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这时的老师依然没有告知学生答案的意思,而是一边提醒学生一定要学会看书,学会在文本中找到关键信息,一边耐心等待,过了足足5分钟,终于有学生在文中找到了关键的两句:一句是“别的且不说吧,单说学艺上的事”,一句是“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这关键信息一出来,再根据议论文举例论证观点与材料要统一的法则,以及卒章显志等规律,学生逐渐得出作者主张“将文艺拿来”“将艺术拿来”“将外国的文艺拿来”“将外国的文化拿来”“将外国的文学拿来”“将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拿来”“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拿来”等观点,最终自然得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这个结论。

牵住这个“牛鼻子”,再解决其它问题,似乎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怎样拿来”“又是运用何种手法来论述的”等思考题一经抛出,同学们就跃跃欲试,文章“运用比喻、对照等多种手法把道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的写作特色在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当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可以说,这堂课的成功正是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启导、诱导相结合的结果。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本课题的实践操作,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随着本课题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推开,近三年来,我校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正稳步提升,超省均分的幅度也在逐年加大,这也充分证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2、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思考,课题组的老师树立了并努力践行新型的学生观,教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得知识。在研究中,把焦点集中在对学生的关注上,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上,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学生的尊严、潜能和价值,力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主、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问、探究研讨的权利让给学生,在科学思想的引领下,课题组老师的课堂活跃了、丰富了、有效了,课堂中涌动的是活泼的思维之泉!

近几年,课题组老师在全省、大市的教学活动中成功地开设了多节观摩课,并在市级范围内就教学中的探究作了重点发言。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或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在四星级学校评估验收中,课题组老师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验收反馈报告”中,专家组这样认为:语文组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源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一路攀升。

目前,在学校“一年高考三年抓”总的指导思想下,语文教研组制定了《语文学科三年教学规划和基本要求》,其中对于精选教学篇目的设定(见《研究成果汇编》),就是课题组教师根据课题的实践操作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取舍的结果。

七、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对课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力地提升了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

1.理论认识水平有待提升。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比较多地关注行动研究,课题的理论支撑显得相对单薄,尤其是心理学、教育法等方面,底气往往显得还不够足。万一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容易导致课堂容量的减缩和教学进度的放慢,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阶段性成效不明显,经不起考,因此,部分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回归到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中去,这种“积习”的抬头,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制约课题的进一步推进。

2.实际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度难以把握:自主学习失控就会“放野马”,合作学习不当就会“走过场”,探究学习过头就会“钻牛角”。同时教师“导”的尺寸也很难把握,过于担心学生的能力就会越俎代庖,一味相信学生的能力又会天马行空。同时,在研究的内容和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使各种课型,如作文指导课型、试卷评讲课型、诗歌鉴赏课型等的教学模式都能得到有效构建,并且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由于这一课题本身就是课改推进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难于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尤其是在“减负增效”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学得活”和“学得好”等问题的情况下,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所以,我们将认真总结,不断探索,边学边改,积极实践,争取在这一课题的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更多的收获,进而把我校的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腿上新的台阶。

课题主持人:吴铁俊(镇江市教研室)

自主 激辩 合作 篇3

片段一 自主高效、互教互评

师:现在我们用眼睛看看周围,看看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生:为什么是既熟悉又陌生?

师:熟悉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在这间教室待过很长时间,它是我们学习的地方;陌生是因为我们今天将用一种新的眼光、新的角度,用“第三只眼”来看世界。现在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看看图中的三个实物。

生:它们在我们数学人眼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形状还是颜色,都是球。

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题,我们来认识我们的图形世界。

【赏析】叶澜教授有句名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里“还”字的深刻含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是质疑的主人。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他们才能投入全部精力,激发潜力。

石老师用一句“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给出本课主题“图形世界认识初步”后,在点燃学生好奇想象的思绪后,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学和讨论。在这一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生生互教穿插其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语言组织、临场表达、概括总结等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自主、高效的新课标教学精神。

片段二 你争我答、激辩真知

课件出示环节二要求:

【探究活动】观察导学案中所给出的图形,并依照导学案中的问题,填写相应的答案(5分钟);

小组讨论,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并对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3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请出摆法不同的几个小组上黑板展示。

【展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由其他小组长任意选一名组员抽一道黑板上的题并给予回答,按照答对与否给分。若不完全正确,则可由其他组补充。

学生共5个小组,5道题目分颜色如下:

红:棱锥与棱柱的区别?

黑:长方体、正方体和棱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绿:如图2是否是三棱柱?为什么?

蓝:圆柱和棱柱如何区分?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紫:圆锥和棱锥是如何区分的?三棱锥、四棱锥和五棱锥等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其中在红色题、绿色题中有激烈争辩。

红色题部分讨论:

师:请问,棱锥与棱柱的区别是什么?

生1:一个是有尖的角,一个是方的,没有特别突出的。

师:组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棱锥和棱柱的区别在于一个侧面是斜的,一个是直的。

生3:不仅仅是这样,更关键的是,棱锥是一个底面,棱柱有两个底面,这才是区别之所在。

师:好,第一组完成回答了,有没有其他组要补充的?

生4:第一组回答得不够严谨,如果是一个底面,也可以让另一侧是一条线段,而棱锥的最大特点是,它由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连接而成,棱柱则是相同的两个底面,然后连接对应点而成。

师:非常棒!第二组同学成功地对概念进行了补充,把棱锥和棱柱的概念描述得很到位。我们在此给出两者的概念,大家对比一下,看看同学们说得正确与否。

绿色题部分讨论:

生1:是,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底面,并且侧面都是四边形。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觉得有些不一样,第(2)个图形的两个面并没有互相平行,因为侧面的边长不相等。

师:不相等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是不是不影响?

生3:不影响,因为前面在棱柱概念讲到过。

生4:不对,概念中强调了要两个面互相平行。所以第(1)个是三棱柱,第(2)个不是三棱柱。

师:好,同意第4位同学观点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完毕,在老师引导下重新回顾棱柱概念,并最终得出结论。)

【赏析】系统性是石老师这节课的又一个特色。借助小组积分比赛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知识、小组内部互帮互助、探索表述数学知识、激烈讨论知识细节等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石老师有效利用了导学案、小组讨论和小组比拼三个小帮手,在有序、有利、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完整梳理过程。

首先,精心设计导学案。石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层次和例题难易程度,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并恰当地设计了五个易发生困惑和误解的必答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激辩,使学生活动成果呈现丰富的形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生生互教。在石老师的引导下,在小组比拼的要求下,学生必须让小组内部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掌握导学案中相应的知识要点。当学生能在小组内部实现一对一甚至二对一教学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层次就上升了一个台阶,在他们头脑内部,实现了概念的巩固和发散过程。

第三,关注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教学从“棱锥与棱柱的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和棱柱的关系”问题,最后到“圆柱和棱柱的区别”问题,问题层次分明而严谨,逻辑清晰,因果得当。充分体现出石老师清晰的教学思维、缜密的数学逻辑。

片段三 团队合作、动手实践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了一个个数学中的几何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现在你手中拿到的是这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怎么办?是不是你拿到手中的都可以拼成一个几何体?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组动作最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动手操作。规定时间到了后,统计各小组制作个数,每小组对其得到的几何体用言语表达。随后教师用几何画板给予动态展示,展示学生手中的展开图并非全部能得到立体图形。)

【赏析】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计、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石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先通过实际情景导入课题,借助“白板答题”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世界里的四个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和掌握这几个几何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和球体。其中球体属于相对简单的概念,剩下四个概念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易混淆的区别。石老师在第二环节中,充分利用了自学和展示,将高效课堂浓缩在了短短20分钟内,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概念。以此为基础,石老师进一步通过“团队操作”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动手实践。这样的操作过程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自主的实践体验,而且必须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使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摆出来的图片,同时结合同学互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学生自主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概念,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自主高效、互教互评”“你争我答、激辩真知”和“团队合作、动手实践”三个环节的实施,有效借助学生自学与生生互教的层次性,使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程度有所提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对课堂的体验和掌握知识的程度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自主合作 篇4

如何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 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自主学习要充分, 感受课堂的“趣”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 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主体性, 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反应意识, 概括地说, 就是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来体现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的:

(一)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情感

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 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 创设一种愉快、轻松、民主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轻松自由,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课, 所涉及的话题“爱情”,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此, 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在导入课文时, 先由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向同学简单介绍,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当中, 我着重组织学生对有关爱情的问题进行讨论。针对班上出现早恋现象的个别学生, 我有意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对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最后, 我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做了总结:“什么是爱情?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需要人生的历练和积累。但是, 现在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爱情是理智的、慎重的和严肃的,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这堂课, 在多方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张扬个性, 追求学生独特化的见解

新课标认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独特体验, 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就一篇作品而言, 教师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造成影响, 可以先让学生直接看课文, 甚至可以不必看预习提示、练习之类的内容, 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感悟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阅读同一篇作品, 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杨修之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 对文中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如让学生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这个话题展开自由辩论, 学生踊跃发言, 有学生说杨修的死在于自己, 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双方都能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三) 有效组织, 充分自主而不放任自流

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充分, 但这个“充分”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组织的基础上, 否则, 就会放任自流, 无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要把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 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放到最大限度, 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例如, 对课文的字词理解、内容概括、思路把握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至于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比较浅显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只稍作点拨。这才是有效、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含义丰实, 情节、人物、主旨、手法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课堂上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 而是要确定好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作品时, 首先感受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坏”、自私、极端的拜金主义思想, 因此, 教师可以把其作为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 把主要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引导学生如何体验人性, 认识人性, 并矫正被扭曲的人性这个教学任务上来。在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中, 我以读为本, 以读和议为课堂主体结构,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激辩, 重视学生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如,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提出“读完本文, 你对哪一个人物最感兴趣?”让学生交流意见, 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 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投入。在时间上, 我给以足够安排;在组织上, 我认真调控, 杜绝学生的发言跑题离题现象, 无关主题的讨论和发言我坚决制止, 决不放任自流。

自主学习还包含“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自己制订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特征, 这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还体现在课堂以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我们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外延伸, 把自主学习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如学过《核舟记》后,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桃核工艺品, 然后按制作程序学写一篇说明文。最后我利用课余时间展示学生的工艺品, 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 最后进行评比, 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学习要有效, 突出课堂的“实”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 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成效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但如果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 不管问题有无探究价值, 课堂上至少来一次“合作学习”, 甚至为了“抢时间、争速度”, 不管学生是否已合作了, 便早早收场, 这样, 合作学习便显得“有形无神”。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突出课堂的实效,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合理分工, 目标明确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 要让合作学习有效进行, 学习小组的形成要有针对性培养, 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做到合理分组, 组员分工明确, 一般组员可由四到六人组成, 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纪律等方面进行考虑, 然后合理搭配。每一组人员要考虑优、中、差各个层次, 并且安排各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 除自己要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 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探讨, 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 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 等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布置好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 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 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还要注意针对性,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合作学习, 简而言之, 就是小组合作探讨的内容要有价值。如《乡愁》一文, 我这样设计问题, 然后分组合作讨论: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 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 这时, 我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 (1) 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 看看哪一处最美? (2) 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实践证明, 通过合理分工, 明确目标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合作学习时间不保障, 匆匆收场, 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成为点缀, 不如不开展。为此, 我们要根据小组学习内容的深浅等情况, 估计时间消耗程度, 然后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时间保证了, 小组讨论才能深入, 合作学习才有效果。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说、交流, 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二) 合理引导, 指导到位

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 避免学生在互相讨论、争执甚至挑战中浪费时间。所以,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教师必须重视引导, 努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当中, 了解学习小组的具体讨论情况, 并给予一些必要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参与到各小组中, 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 及时了解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来, 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 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 会将学习当作乐趣,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其次,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帮助一些学习小组纠正讨论问题的方向、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角度等等。总之, 只有教师合理引导, 指导到位, 才能保证合作质量。

(三) 合理评价, 把握尺度

合作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 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习当中, 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成员参与讨论发言的情况都会有差距, 因此, 教师在听取各组学生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时, 往往会作出一些评价。这样一来, 教师的即时评价就存在是否合理得体的问题了。虽然教师的堂上评价并不是主要的, 但是应该值得注意、值得考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排名次、比强弱、比胜负, 这种竞争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尺度, 以激励为主, 既要充分肯定小组组长的积极表现, 也要充分肯定组内成员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另外, 教师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套话、过度夸奖等评价性语言要注意避免, 最好的评价语言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情不自禁的。总的来说,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合理肯定, 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是课改对我们的如唤。作为语文教师, 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从根本上端正课改理念, 不图形式, 不哗众取宠,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做到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热起来, 知识活起来, 学生的能力强起来, 从而夯实起来, 从而夯实知识基础, 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 而且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 阐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必须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自主,合作,充分,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07) :1

[2]赵福祺, 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4) :1

自主、合作,师生互动 篇5

本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上所列举的科学数据以数据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还借助小实验、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总结出水在植物体中的作用,其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进而利用资料分析这个部分,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提出相关的问题,由学生相互帮忙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而教师则在当中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并能及时地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评价,同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讨论的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谁的意见更合理,增强学生相互评价的意识,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并给出一个趋向性的答案,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整节课节奏紧凑,有放有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性比较强,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1.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该顾及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对缺乏组织的小组要加强引导,并能给予指导;2.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力度还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强。

合作自主创新 篇6

关键词:研学后教;五步教学法;初中语文

一、“研学后教”的内涵认识

开展“研学后教”新教学模式改革,是在当前国内学校课堂改革多种成功模式的结合而提出的。在这一模式下,五步教学法是以魏书生民主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和体现真本教育理念,以落实三维目标、激扬生命、培养人为宗旨,为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二、“研学后教”——五步教学法

1.定向自学——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般是指学生在研学案的引导下带着目标去学。时间不固定,教师依据实际教学进行处理,可以是上课前的导学自学,也可以是课堂中的课中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尽力减少学生没有目的的独立思考。研学案是课堂“施工”的图纸,是学生自学的内容,多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积累与整体感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对相关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又叫小组讨论互动学习,大约在5到8分钟左右,小组内进行讨论,对课前自学的情况进行交流。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要多方面进行。学生有更多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同一问题,找出各种不同答案,为学生发挥自主创作能力提供更广阔的

空间。

3.成果展示——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叫多元展评。交流形式比较灵活,要求人人参与,时间大约是15到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或学生补充;也可以是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汇报交流;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等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来决定采取何种交流方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且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安排时间8到12分钟,学生或教师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归纳总结新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维度,鼓励为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指导,师生共同解疑、归纳、小结。

5.检测拓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知识的当堂巩固,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拓展。可由教师出示基础性巩固练习或分层次、阶梯式的拓展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出题。当堂完成,教师可当面批改,也可小组内集体批改,也可各小组交换批改。检测拓展,有利于检测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验师生互动效应。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拔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常见的点拨有: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去探求解决问题。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五步教学法,定向自学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难点”,成果展示是“重点”,总结归纳是“关键”,测评拓展是“目的”。它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尊重了学生的认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好地促使了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提升,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起航[N].大洋新闻.番禺日报,2012-03-05.

自主合作探究 篇7

一自主学习——自得到运用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法, 寻找疑点难点, 最终通过研读、深思、查阅、总结, 从而自己解决疑难, 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

1. 渗透学法, 形成技能

自主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条理、训练重点难点等有机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学习方法, 然后在学习中依此法去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领会, 逐步了解掌握、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拥有自主学习的技能。

2. 以读促学, 自我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 要以读为主, 以读促学。在朗读指导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 使课文描述的人、物、事、景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对一些优美的片断、诗词或抒情文章, 要求学生反复读, 会背诵。这样, 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还培养了想象力, 提高了文字鉴赏力。

3. 拓展延伸, 消化运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设计形式多样、灵活有趣、能开发学生潜力的作业, 让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自主选择答题, 以消化巩固课文内容;还可以把课内作业延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自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是一篇科学童话, 选编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运用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基本上能自己读懂课文, 了解关于树的科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教师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汉语拼音知识和查阅工具书等读准字音, 了解字词意, 并依照“阅读提示”, 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 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再次, 教师结合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这一特点, 适宜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分角色朗读、个人模拟对话、反复读、讲故事、表演等多种方式,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质疑的交替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思想、民主精神为基本原则、团队合作为运作方式, 在讨论与质疑中深入研学课文。

1. 你读我听, 初步理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读书,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读后必然有所感触, 从而最终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只有让学生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 进而才能发现问题, 并能带着问题参与下一步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读则有疑, 有疑必思。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自己得到更深的印象, 获得更大的益处。

2. 讨论交流, 尝试吃透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讨论, 甚至是争论, 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自由地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大胆地提出个人的见解, 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不但能激发兴趣, 解决疑难, 还便于教师集中问题,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大胆地汇报。通过讨论, 哪些学懂了, 是怎样学懂的, 哪些还不知道, 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将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起来作为下一环节研讨的重点。

3. 互相质疑, 深入钻研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 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 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让学生多层次地质疑。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现实、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

让学生多途径地释疑。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或独自或结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门访问、社会调查、操作实验等, 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得出结论。

例如:教师在指导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 可先采取教师范读或让小组成员轮流读的形式, 使学生初步了解邱少云的先进事迹;然后围绕“阅读提示”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重点段读、读后评议、议后思考等方式, 使自己对作者的内心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学生充分地讨论、大胆地汇报奠定了基础。“深切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受到的煎熬”是本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大胆质疑, 有学生提出:天还没亮时, 我们连已经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为什么不就势发动袭击, 非要经历一天的潜伏到黄昏时分才发动袭击呢?还有一名学生提出:敌我双方连讲话都听得见, 难道邱少云被活活烧死时肉体被烧的焦味敌人闻不到吗?荒草烧完了, 邱少云烧死后的焦尸或薰骨敌人看不到吗?然后让学生查阅当时的历史背景, 想象当时处境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并通过触觉、嗅觉和视觉实验等多方面入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探究——主动学习和勇于创新

1. 学会质疑问难

在语文教材中, 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大胆围绕课文题目, 文中的字、词、插图, 课文的结尾等方面提出问题, 如:学生读完了《丑小鸭》一文, 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鸭妈妈生出的蛋可以钻出天鹅来呢?”“鸭妈妈明明是个鸭子, 生出来的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呢?”又如:老师板出了《刻舟求剑》这个课题,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刻什么舟?”“怎样去求剑?”等问题。

2. 学会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 答案并非一个,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思维, 启迪智慧, 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 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当然, 学生的答案因人[责任编辑:李锦雯]

而异, 有的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 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出不同的结果,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锤定音, 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自主、合作”教学策略 篇8

语文新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我国,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如“启发式”、“讨论式”等教法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间的互动。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 有积极探索的精神, 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在此我就多年教学经验详述了有效实施“自主、合作”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会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时刻提醒我们,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 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 应该从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转变为师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精彩舞台。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 应该从一个简单的知识拷贝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接受知识本身的同时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 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语文学科是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 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先贤孔子曾经说:“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又强调:“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 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年龄相当的儿童更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内互动、增进成长。另外,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而且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 特别有利于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评价者, 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确立全新的正确的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合作”精神的学生,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确定学习目标, 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灵魂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目标,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有效的直接依据。

1. 教学目标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许多行动都可以用目标指向来解释, 目标对人有激励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 目标能指导人的注意, 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第二, 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第三, 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 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确立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 势必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迅猛提高, 事半功倍。

2. 教学目标设计要能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者对语文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并吸引他们注意, 在设计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应用多种表达方式。通过采用文字、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知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第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 有适当的难度, 有启发性, 同时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切。第三, 应该不断更新学习资源。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第四, 学习目标应大众化。如:每堂课的目标中, 行为主体是不是学生?行为条件能否真正影响学习的结果与“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所有这些, 都直接有效地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是师生共同学习, 提高、创造的重要场所。可以说, 任何一个学生, 在学校期间80%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积累、形成的。因此, 改革课堂教学, 使之符合“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上学期, 我曾做过以下几组合作实验。

例:1.每组5人, 各组中有1个尖子生, 2个中等生, 2个学困生, 男女搭配。

2. 每组3人, 层次分开。分别为: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男女分开配组。

3. 每组2人, 自由组合, 男女不限。

实验结束后, 通过对比学习目标的完成效率, 得出以下结论。

1.个体的基本条件要均衡 (即:分层组合, 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相互对应) 。

2.目标应一致 (即:不同层次的学生, 目标应有所差异, 同一层次的学生, 目标应相同) 。

3.合作伙伴应相对稳定。

4. 人数以3人为宜。

5. 男女搭配。

6. 个体要有一定的交往意识与交往技巧。

四、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个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组织不当, 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尽管表面上看是分了若干组, 但小组里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却没有。问题是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

第一, 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平等信任, 相互交流, 教学相长。具体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第二,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尤其要使学生大胆探索、乐于学习。第三, 教师要组织好教学秩序, 使学生既生动活泼又有纪律地进行学习。第四, 教师要根据学生输出的大量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控教学活动, 使信息传输始终达到动态平衡,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五,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热烈追求和探索的精神。

当然, 除了全新的教学观念与高超的组织能力, 有效的“自主、合作”教学还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所教学科体系的洞悉。另外, 教师还应以宽容的悟性对学生作积极的启发、诱导, 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高度发展。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 对学生适时引导,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符合学生实际的需要, 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教学,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与管理, 2000, 11.

[2]朱宁波.新课程中教学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民教育, 2002, 12.

[3]陈怡农.倡自主树精神求务实——读“从均衡发展到特色发展”有感.人民教育, 2010, 2.

自主合作 篇9

一、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对小组进行问题的设定, 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和学习负责。

比如, 我在进行“戊戌变法”知识点教授过程中, 便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如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讨论, 并对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进行学习, 讨论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有的学生说它让中国人民尝试了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学生说它推进了思想的先进性,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有的学生说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 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知道学生们能够作出这些回答是因为他们都开动了脑筋,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即使有的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过程中, 有一些不全面, 我也会多鼓励他们, 让其继续努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教师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学习, 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为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创设, 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 对于其主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情景,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能够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合作是一种能力, 其中需要学生自己琢磨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在发生问题和障碍的时候, 也需要学生想办法予以解决。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教学的方式, 增加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合作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将学生引入到课本学习中, 而是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牛、马、猪、羊、鸡、狗等动物, 表现了农业的男耕女织。而后我对学生们进行导入式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哪些?之后让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所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听到需要表演都非常兴奋, 开始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表演的细节讨论想法。学生们在讨论中了解了古代农业从最开始的石头作为工具到后来的青铜器的使用, 铁农具的烧制, 以及各种灌溉农具的出现, 了解了古代牲畜的驯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有意见不统一, 小摩擦的产生, 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古代农业的演变, 甚至一些学生还学会了“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等一些歇后语,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 更增长了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处于身临其境的情境中, 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或者一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平面的历史课本成为立体的历史课堂。

三、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中课业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内, 则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范围, 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引申至课堂范围外, 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进行课外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比如, 在进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中,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进行补充。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的任务有所不同, 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两弹一星”成就的创始人照片和对我国的重大作用;有的小组任务是查找关于“飞天梦想”的成员资料, 并对其事迹进行总结;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东方魔稻”创始人的影音资料。每个小组领到任务之后便可以开展学习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们都非常认真, 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和安排。通过网络、寻访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 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最后形成文字性、图片性或者影像性的材料, 一些同学甚至找到了国外对于我国成就的一些报道。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张贴到班级的广播栏中, 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将对历史的学习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堂外, 让合作小组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 能够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课本、资料的认识, 小组成员对小组成绩会更加负责、认真, 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更大帮助。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篇10

说实话, 好多时候我是装腔作势, 虚张声势, 强颜欢笑, 尽力来撑起一个像样的语文课堂。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怀疑这个班学生的淡漠性情, 但是我更知道, 如果刚开始的课堂氛围没有营造得轻松主动, 不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那么以后的课堂将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死气沉沉, 整个班级一潭死水, 师生受罪。所以我是使尽浑身之解数, 拿出“十八般武艺”, 极尽夸张之能事, 把这帮“服务对象”给“捧”起来, 竭尽全力驱散他们心中的顾虑、阴霾。

这里特别感谢我的两个课代表, 第一堂课征求意见, 他们建议还是搞个自我介绍 (我当时感觉没有什么新意, 没特别打算这样做) , 还真就是这堂自我介绍课松解了大家紧绷的心。自我介绍时我无视他们一副“时时留意, 步步小心”的林黛玉模样, 而是插科打诨, 撺掇怂恿!先拿“稀有动物” (文科班57人7名男性公民) “开刀”, 让“七朵金刚花”羞答答地开, 还好有潘顺鑫、张春红、胡家宝、王文玲、高文婧几位“带头大姐”, 新班级语文课堂就这样风生水起了。

给班主任汪老师建议继续上学期小组的教学, 感谢她的大力协助, 在小组长、积极分子的带动下, 在我的“鼓动吹捧”下, 语文课堂总算起死回生, 枯木逢春了……

现在这帮小家伙们上语文课啊, 那叫一个兴奋踊跃积极, 和小学生都有得一比了。一读文章, 他们手都举得高高的, 抢着站起来, 起来了又抢着读, 以致于七嘴八舌此起彼伏的, 有时候站起来一大片一起抢着读下去, 硬是没有停下的。我只有出个规定, 前面和后面, 后面优先, 中间和两边, 两边优先, 男生和女生, 女生优先, 高个和矮个, 矮个优先, 这样才紧紧张张地读下去。读书抢不算水平, 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再抢, 那才叫水平。嗨, 别小看他们, 还真有不少同学站起来谈, 你一言我一语的, 硬是把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风格感情特点不同处给说出来了。教的多轻松啊!

我有时候在纳闷, 他们真的喜欢语文课吗?是不是刚开始啊?是不是瞎凑热闹啊?可是几个月都快过去了, 他们的热情没减反涨, 那就不是图个新鲜凑个热闹了。

说实话, 我对这一届学生可没有上届学生期望值高, 主要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上届学生差远了, 所以一开始我没报多大的希望, 也就是尽点心而已。可是随着接触的增多, 发现他们虽然语文素养较弱, 写不出上届学生那么流畅那么文学的好文章, 可是他们因无知而率真可爱, 而不拘泥做作, 而充满表现欲, 可比那些故作深沉的家伙们可爱多了。高中了还有这些童真, 太难能可贵了, 哪儿找去啊?我得好好地保护住了, 有这高昂的学习兴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基础弱一些, 文学素养差一些又何妨?

他们为什么兴趣盎然?小组学习, 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来讨论来交流, 话语权给他们, 哪怕只言片语, 哪怕旁逸斜出, 哪怕语意肤浅, 含义却在交流中渐渐明了, 思想就在表达中愈来愈清晰。天天坚持, 时时夸赞, 常常鼓励, 形成习惯,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自我表现。

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妙处, 这就是坚持鼓励为上, 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 合作探究行动跟踪的收效, 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啊!

更可喜的是他们的进步慢慢显示出来。书读得越来越多了, 课堂表达越来越清晰流畅了, 随笔写得越来越有文学味了, 感觉他们的气质在慢慢改变呢!相信他们一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篇11

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将自主探讨、和谐阅读、合作评价贯穿于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力图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合作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所进行的尝试,力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型氛围,小组内互相帮助、小组间积极竞争,以优带差,使各层次的学生在阅读课堂上都有收获,都得到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概括能力的提高,从而变被动单向的阅读为主动多向的阅读,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重点,语文阅读课教学就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精于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就要转变教师旧有的阅读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这也是进行语文阅读课教学自主探讨、小组合作阅读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变了,思想更新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新时期教育界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势下,我们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文章写作的技巧和阅读的要领,结合笔者学校实际,对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让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师选定文章

每次阅读课前,教师要精心选编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章,只有那些令学生极感兴趣的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的优秀文章,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所选文章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除了是提高阅读能力外,还有一点就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顺利地通过高考。

2.合作小组划分

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水平、阅读速度、学习成绩的差异或座次安排分组,每组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负责具体分工。组内有朗读(1—2人)、发现提出问题(2—3题)、集体讨论、记录讨论结果等分工,具体可由教师指定或同学自荐。这样的分组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位同学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阅读习惯,这将对今后的语文日常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研讨交流评价

教师将选定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后,即要求每组同学在15分钟左右阅读分析完文章,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有结果后其中一名同学将本组最好的一个问题写在黑板指定位置上。然后教师将问题分派给其他组再进行集体讨论,约5分钟。之后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同学分析交流分派的黑板上的问题,提出问题的组对回答问题的组作出评价,约10分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我们探讨的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合作与竞争的氛围。我们的教学过程以评价为辅助,以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寻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方法。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本环节就是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品尝到合作学习、集体研讨的无限乐趣。

4.摘抄整理、迁移提高

交流评价结束后,每组同学选择黑板上的3—4个问题整理在阅读学案上,同时摘抄文中精美语句、语段,进行仿写、背诵,或写出二百字左右的简评、写作借鉴,约10分钟。这一环节就是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进一步欣赏、积累、运用文章的语言,并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阅读和写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让学生分享到交流研讨、合作学习的成果,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一流程将合作阅读与自主探究有效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应加以重视。

1.学生合作阅读的课堂有时难免会显得噪杂,其中有部分学生可能乘机不参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时要求小组长督促组员积极参与。

2.小组划分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目标文章的实际采取多种方式,避免因方式单一,让学生丧失自主探讨、合作阅读的兴趣。

3.文章阅读理解对差生来说,是一种学习难度较大的过程。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意识远远低于优等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强信心,大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避免“组内权威”现象的负面影响。

4.由于语文阅读课是以小组达成某一目标为教学目的,这可能会导致小组成员忽视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而只重视小组的合作成果。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重视小组讨论过程,避免自主探讨、合作阅读流于形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从中获得信息,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到的知识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求知欲望,感受到了语文阅读课的快乐,促使自己更加乐于读书、乐于学习语文。学生作为具有思想个性的人,在语文阅读课中受到人文的关怀和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会受到尊重。每个学生也会受到别人的鼓励,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做到了多阅读、多思考、多听说、多练笔,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阅读,自能读书,具备了参与学习、合作研讨的能力,挖掘了自身的潜力,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让自己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发展状态,从而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着力于文本的阅读。在合作中,组员要互助互学,共同参与,这样既可以彼此提高阅读水平、共同探讨阅读技巧,还能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当然,要使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真正收到实效,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要加强合作、学习借鉴,不断改进和创新。

自主合作 篇12

通过上一轮的摸索, 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探出了点眉目, 不是很成熟, 但也想拿出来和同仁们进行交流探讨。

我的做法就是“独立自主”作前提, “通力合作”为后盾, “自主”带动“合作”, “合作”促进“自主”。在学习过程中, 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教育培养能力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不但将知识“学会”, 而且还知道该怎么学, 也就是“会学”, 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老师很多时候只需要明确一下要求, 更多环节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先去做, 吃力的地方向同学求援, 还不行再向老师求助。就这样, 通过同学拉一把, 老师推一下, 他提高的不仅是知识, 还是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我的教学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

一、预习中体现独立自主

我们教辅订的是《全优设计》, 每个学科都按照预习导学—课堂探究—课时训练三模块编订。预习层面主要是通过学生预习, 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形成问题, 师生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落实;课时训练部分, 既紧扣每课的知识结构, 又兼顾高考方向, 每个课时训练就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试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要求的:上新课前, 在预习过程中完成“预习导学”的练习, 该填写的填写, 该识记的识记, 遇到疑难问题先借助课本、工具书, 再不行, 就写在小卡片上, 上早自习时由课代表汇总并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后交给我。若备课时没考虑的, 及时补上, 上课时尽量有所落实。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二、教学中体现师生的合作

课堂探究设置的问题其实都是该课课文要达成的目标重点,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将其融合在教案中, 课堂上师生探讨就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解决的, 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 难度较大的才通过“教”的途径, 帮助学生完成。这时除了对文中的问题直接讲透而外, 再作一定的拓展补充,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迁移运用。比如在上屈原的《离骚》时, 遇到一种新的手法“移情”, 高一上学期, 绝大多数同学没接触过这一手法, 很多古诗词继屈原之后 (如曹植、李白、杜甫、晏殊、苏轼等人) 都使用过, 而高考诗歌鉴赏中也经常会考到。在上到这课时, 我就在介绍“移情手法”时先以本课节选部分中使用“移情手法”的部分为例, 讲清楚什么是移情手法, 要抒的是什么“情”, 用什么事物表现出来的, 然后又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春望》等诗, 最后又留了几首涉及“移情”的诗词让同学们课外去练习。又如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课时, 初次遇到“讳饰”这种修辞手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修辞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列举了自己所知道的“死”的代名词。

另外, 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代表性问题, 老师可以先向全班同学提出, 让大家讨论交流, 老师在必要时做点提示和补充。

三、作业练习中先“自主”, 再“合作”

作业, 要求上完一课做一课, 每完成一个单元, 专门用一个晚自习时间互批、自改。批的同学指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 并把评语反馈给小组长, 小组长作记录。然后将参考答案发还给学生, 让学生认真校对纠错, 统一用红笔。认真比对自己的解答表述与答案的差别, 找到偏差和不足, 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尽量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校对领会完后, 将仍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代表, 科代表再把较普遍的题集中反馈给老师, 老师再找时间进行解答点拨。老师解答时, 着重讲清楚思路和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将思路和方法贯穿进去, 把原先遗留的问题解答出来。

四、考试中先“独立”后“合作”

考试 (单元检测) , 上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验, 先限定时间独立完成, 然后公布答案, 学生交叉批改, 批后发还本人。答案准备10份, 由本次考分最高的1 0位同学领取答案,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10个小组, 拿答案的同学每位带领1个小组进行讨论纠错, 先由各组员将自己的问题 (校对答案后还理解不了的地方) 在组内提出, 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研究, 帮助该同学解决疑难, 直到所有问题都经过组内探讨。如果组内解决不了的, 做上标记, 等各小组都讨论完毕, 再由小组长向全班提出, 以求得其他组的帮助, 若还解决不了, 老师再给全班解答。

五、督促保证“自主”、“合作”有效开展

当然, 说放手并不是“一放了之”, 方向盘还是要握在老师手里面, 不能放任不管。老师的督促不能放松, 标尺不能放宽。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和科代表的作用, 小组长跟踪记录反馈要勤, 老师要对马虎懒散的同学进行责罚, 并不定期抽查。

1. 预习。

有时在开课的前几分钟设置几个问题 (抽预习中的内容) 提问, 发现学生预习放空档或敷衍, 要及时提醒。

2. 作业。

每上完一课, 小组对本课作业互批互查自校一次, 批与改用红笔, 老师一个单元完成后全收一次, 主要看学生做、批、改的情况和态度, 及时作点评:认真的进行表扬, 马虎的进行批评和责罚, 进步的表扬鼓励。

3. 考试。

每次测验和考试要登记成绩, 交流讨论解答完成后, 优、良、中、差各收两份上来检查, 以防学生不认真对待。对于平时态度不到位的同学不妨每次都亲自检查一下, 当面提出批评和要求。

只要认真严格地督促一个月, 学生习惯养成的时候, 能力也就形成了。

上一篇:Count下一篇: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