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024-05-24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共12篇)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 使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得益彰, 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1. 自主探索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前, 教师必须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节: (1) 出示例1:写出1—12每个数的约数。 (2) 学生独立写出后, 自主探索:1—12每个数的约数个数各是多少?等等。 (3) 学生自主探索后再进行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

由于每个学生对1—12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又经过自己的自主探索, 再进行小组讨论自然很快把三种情况的正确结论得出来了:只有一个约数的 (1) ;有两个约数的 (质数) ;有两个约数的 (合数) 。

2.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索成果的结晶

每个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探索后, 进行合作交流时, 小组各成员把自主探索的见解讲出来, 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小组再进行归纳小结, 成为小组讨论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是来自各成员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 因此小组讨论的结论是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结晶。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节时: (1) 通过图形比较得出—21=42—=1—362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4=—63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 但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 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 学生交流、讨论。 (4) 各组汇报。

学生在讨论时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2或者3, 分数的大小不变, 有的说分子、分母不能乘或除以0……学生自主探索所发现的可能只是结论的一个方面, 甚至是片面的, 但是把这些归纳综合起来便得到正确的结论。正确结论的获得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 而正确的结论又是个人自主探索的结晶。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课堂上学习知识有的不是学生经过一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能获得的。因为有的知识本身的难度大, 学生能力有限。所以有时必须让学生多次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获得新知识。例如“质数和合数”一课中学习“100以内的质数表”时, 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而获得100以内质数表。

二、为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需注意几个方面的教育

鉴于以上本人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系的认识,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时, 尤其是合作交流时, 课堂纪律有时会处于无序状态, 学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起来不够主动, 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认为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教育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交流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 往往有些后进生不肯动脑筋, 等待小组其他成员思考说出结论, 而坐享其成。教师要教育学生每人都要自己独立思考, 在提问题时要让后进生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合作交流时, 要让每个学生都发言, 说出其见解, 然后小组再进行归纳总结。

2. 教育学生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 合作交流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索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3. 教育学生学会讨论

合作交流时, 小组中一个学生讲其见解, 其余成员学会倾听, 教育学生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会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在讨论时遇到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讲完后, 再有根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出现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时, 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见解, 教室里乱哄哄的, 这样好像讨论得热烈, 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讨论的效果, 教师要加强讨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真正讨论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学生学会方法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 (即自学) 和向别人学习的两种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是主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获取的, 并且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 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别人交流、讨论中得到的,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2

钟垂明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从方式上来说,大致可分成“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类。接受式学习是我们所熟知的,它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主导作用很明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缩;问题的结果(如定理)被提前托出,结果的发现、探求过程或被删除,或被改述为规范化的步骤和逻辑语句。应该指出,接受式学习虽然有上述不足,但对于人生在校接受基础教育的有限时里,仍不失为有效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原因在于这种学习方式就某些学习内容来说,具有较高的效率(即单位时间学到的知识或技能的数量较多)。例如,人们较易直接通过观察,发现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即通常所说的线性关系,但很难用肉眼直接发现一般而非特殊的平方关系式,因此,如果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用接受式学习方式只需一刻钟而采取彻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的方式,往往全班学生中无人能在一节课内发现这一几何事实。接受式学习能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一些成果用较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学习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与接受式学习不同,发现式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学习方式的.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感受、探索和发现,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正确和错误.这种探索也有明确的课题和目标,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互相交流来进行;探索和评估都带有过程性、开放性,教师只是一位参与者,他(她)既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学生的学生,也接受着学生和探索活动的评估.很明显,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面的两种学习方式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也可以先让学生像我国古代学者那样,先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例(可用正方形纸块),再过切拼正方形发现一般的勾股定理,也就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事实上,任何一堂成功的初中数学课中,这两种学习方式总是并存的.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在传统上比较重视接受式学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质,引导全体教育工作者重视发现式学习,树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依赖性很大,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主体。”数学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生活实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编写的。新课程重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在此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和分析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是笔者的一点实践体会。

二、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1、自主学习――在“自主”中求知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使其更主动的学习我们采取“指导――自主”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先学,课后不再布置作业.教学单元为“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既要阅读课本,也要做作业(主要是做课本上的练习)。这里的重点是课前的自学,学生必须先从阅读课本开始,并且要读懂课本。而主动式阅读,则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停顿,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测、猜想,得出与下文相符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因此,阅读数学课本要尽量采用主动式阅读.

当然,阅读能力只是自学能力的一部分,而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综合能力,我们希望由此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并有主见地学习,树立自主学习观,有意识的培养、锻练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疑中学,在疑中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放飞学生的思维。

2、合作学习――在“合作”中获取

正如前面提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

在大课堂里开展讨论交流,在组织上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立了学习小组,4―6人为一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交流讨论,尽量将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组 选一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只准独立思考,不准交头接耳”的学习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比如小测时在试卷上只写组别,不写姓名;有时也可以每个小组共同命一份测试题,考试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完成后,再交换回来改卷,出试卷要做好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师根据每组命题质量、互测成绩、批阅其他组试卷的情况等,给出每组的成绩;为了杜绝成绩差的学生抄袭作业,有时也可以采用小组作业的形式,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作业.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本设想的`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利用,让“先学、学好”的“小先生”来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具体实施时,情况不理想;另外班级座位的编排不能很好的满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因此有的小组各方面完成的情况非常好,也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坐在一块,没有一个“带头人”,也就谈不上合作学习了;所有这些都需要改进,才能将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展开,而不是流于形式。

3、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展

试验一段时间后,学生主动阅读数学课本、自己动脑的习惯已经逐渐形成,课本是看懂了,可印象不深,理解不透,从依赖教师变成了依赖课本.如何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法则的 获得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活动经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作为主要方式.教师尽力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将阅读提升为研读、探究。笔者在实施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没有按照教科书的顺序,从矩形、菱形到正方形,每个图形分别按概念、性质、判定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平行四边形的学具,通过动手实验看看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变成”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试着自己给矩形、菱形、正方形下定义,然后对照课本,修正不准确的地方.在得到正确的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各个图形的性质,而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很容易从图形中观察、猜想得到。另外,学生已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可以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分别从边、角、对角线去猜想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得出尽可能多的性质,必要时教师给予提示(比如对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这条性质,学生不容易想到);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性质进行整理,给出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所学知识的作业.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 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学到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以上 各个环节,笔者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发给学生,基础较 差的学生则允许他们一开始就可以看书。

有些新知识可以通过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和互逆 关系而轻易得出,这样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自学提纲”给学生提出思路,让学生自己先学,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来实践并掌握这种方法,学会用这种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靠学生自主式的探究活动而获得,有些知识该讲授时就要讲授。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与调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3

案例一:

师(用电脑出示大小分明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们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一一作答,师又出示某条边相等,但大小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你们还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生摇头)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呢?小组先商量一下,然后再拿出第一套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生: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大小……(生边讲解边示范,师电脑演示,最后出示了边不相等,但大小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你们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生摇头)用重叠的方法呢?(生尝试后还是摇头)那么,现在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引出“面积单位的意义”)

案例二:

1.师:我们已经知道面积就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测量它们的大小呢?

2.重叠比较。

(1)你们看,老师手中的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这两个图形的差异很大,你们一眼就能看出,但有的光凭观察很难判断。你们看这两个图形,猜猜看,谁的面积大呢?

(2)你想个办法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交流)

(3)交流:你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3.利用“小方块”进行间接比较。

(1)引出“小方块”。你们看这两个图形,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宽,我们用重叠的方法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怎么样,能判断吗?那我们能否用一个正方形小方块,以它为标准,间接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2)电脑演示:用同样大小的方块往上铺。让学生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并说理由。

4.统一标准。

你们看这两个图形,长方形没有变,仍占10格,正方形变大了,可它仍占9格,你能说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大吗?为什么?(引出“面积单位的意义”)

反思: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两个片断中皆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如何做到去伪存真、舍粗取精,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呢?我们教师应注重以下三点:

1.让学生的自主探索真正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反观我们的教学,在自主探索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创设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空间不是太宽而是太窄。如案例一,这种一问一答的“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课堂,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是非常有限的。可以断言,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有限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经常提醒自己: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索?因为没有建立在有效思考基础上的数学学习是无效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2.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变被动为主动。

研究证明,学生对可视化的事物的操作与他们头脑中的思想未必有联系。换言之,感性水平的操作不一定导致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主动的动手实践尚且如此,更何况被动呢?如案例二,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学生间事先没有讨论,教师也没有告知用眼看还是动手折叠。肉眼看不出来,学生自然会动手实践,拼拼摆摆、想想议议,再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重叠的方法、画正方形的方法也就在动手实践和交互的师生对话中动态地生成了。

3.让学生的合作交流建立在内在的需求之上。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案例二,每一个学习个体都经历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有了各自富有个性的方法,也就产生了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无论小组合作还是全班交流,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热烈地讨论。这样,思维碰撞思维,智慧启发智慧,人格浸润人格,真正实现不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枝奇葩。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4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创新主体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 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 考虑课堂结构,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让孩子们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 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表现的课堂气氛, 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欲望, 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 我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它的不稳定性。学生举了几个例子后, 一位学生突然问:“我认为梯形具有稳定性, 因为梯子使用时是很稳定的。”这个问题似乎离题了, 但我并没有责怪他, 而是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大家认为呢?”这时,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争论不休。一会儿大家动手操作起学具来, 组成各种各样的梯形进行验证:等腰的、直角的、很接近平行四边形的、很接近三角形的……在经历亲身体验、探索后, 通过交流, 逐渐形成共识:梯形同样具有不稳定性。从而, 更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这样, 从争论到实验, 从静态到动态, 教师讲得很少, 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也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便于我及时地调整教学,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学会自主创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 这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 引导孩子们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从而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堂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 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根据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去进行再发现。教师还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获取数学知识时探索的过程, 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领悟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学习加法交换律a+b=b+a。我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72=72+□, 让学生在□里填写合适的数, 学生填出了许多答案之后, 忽然有了顿悟:□里可以填任何数, 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随着探索的深入, 逐渐理解“a+b=b+a”。可见, 只有当学生积累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才有自己的体验, 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培养创新主体

1. 开展小组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创设人人参与的环境, 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人人善求知识的欲望, 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觉、刻苦地学习,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 保证学生学习的最佳心态,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5

申请·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研 究类 型 : 课 题 名 称: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邱家运

负责人所在单位: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

填 表 日 期:2011 年 10 月 26 日

青州市电教中心 制

填 表 说 明

一、请以计算机文本格式,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两份。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封面右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需要填写,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人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四、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各栏内容。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青州市电教中心联系咨询。

六、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诺信誉保证,加盖公章后上报。

七、青州市电教中心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青州市电教中心 邮政编码:262500 联系电话:3235391 数 据 表 填 写 注 意 事 项

课题名称 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要界定具体清楚、完整。例如:农村初中“班班通”工程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类别 暂不填写。

学科分类 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分为机器人教育、数字化学校建设、主题资源建设。研究类型 请选项填写,限填写1项。例如: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

工作单位 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联系电话须填写课题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主要参加者 必须真实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不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单位领导、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研究专长填写研究者的任教学科,例如:小学语文、初中数学。不超过10人。

预期成果 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3项,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例如:

a.专著 b.译著 c.论文集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其他

一、数据表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九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篇二:《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实验方案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青州经济开发区小学课题组 2011年10月26日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我国虽然在20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但关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研究至今还相对匮乏。

国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早已深入人心,以皮亚杰等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并在理论和方法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国内,以蒋鸣和教授为代表的北师大网络教育实验室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已初步取得成效。但目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仍局限于教学表演和比赛层面,新课改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一种共识,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在二十一世纪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单纯的接受学习式为体验式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我校新时期办学目标,是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信地、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并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并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既是信息化条件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办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信息装备效益,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3、完成课题的条件

首先,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教师32人。我校教师自“九五”开始至“十一五”已承担了多个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并结题。学校先后获得“省级电教示范校”和“市级电教示范校”荣誉称号。本次课题研究队伍是在整合了以往课题组的骨于力量的基础上成立的是一只教学工作棒、研究能力强、善打硬仗的队伍。其次,我校开通了宽带,接入了青州市“校校通”城域教育网,有两个高标准的微机室,学校老师“人手一机”,并实现了“班班通”。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三、实验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快乐学习方式。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探究“1+5”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四、研究对象:

1、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1——12册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实验过程注意纵向跟横向比较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实验前要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实验中要注意观察、记载实验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要注意综合分析和反复验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卷,综合分析实验研究对象的发展状态,积累较为科学的资料、数据等,以此调控实验进程,争取最佳实验效果。

七、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1、检测项目和手段:

①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定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②通过个别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③通过专家认定的方式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评定。

2、检测体系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是制定课题方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聘请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数学教学的权威、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担任课题指导,挑选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建树的一线教师,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出谋划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确保课题实验的正确方向,使课堂模式真正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主要分工如下图所示:

图一:课题研究人员及其主要分工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2)、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①初步探索阶段(2012.1 ——2013.1)对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搞好专题研究与理论学习。初步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建设模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以此促进师生 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整体深入阶段(2013.1——2013.12)该阶段与其它子课题进行交流、研讨,在课题研究上要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教科研一体化格局,取得一批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教科研成果深化研究,构建数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合理利用的模式。培养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接受总课题组评估与指导。(3)、总结阶段(2014年1月至2014 年2月)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实验的总结、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自检等工作。具体的开发步骤有分析、设计、制作、合成、调试评价、应用和修改几个阶段。

九、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小学数学“1+5”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3、编订课题研究论文集

4、录制优秀教学课例集锦。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小组:王军 杨国峰 庄明科 田志杰 负责:实验课题的指导

2、课题领导小组:尹守森 胡春江 李广进 徐显胜 王振华 负责:课题实验的领导

3、研究小组

组长(课题研究负责人):邱家运 负责:课题总体调度 副组长:阚德胜 负责:课题网络资源的保障

成员:赵传芬 王志香 田永梅 冀秀娟 侯凤花 冷学武 李世健 田翠冬 刘德刚 邵艳红 扈玉娟 李金莲 刘翠芬 滕 磊 董爱娟 李有艳 负责: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论文的撰写、实验课例的研究、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

十一、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实验领导小组和专项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纳入了学校“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做为考核教职工的重要内容,保证了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并且做到领导、教师同心同德,共同搞研究。校长带头学习研究,从课题方案的撰写、课程教案设计、课程课例设计、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抓起,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说课等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形成了在课题研究中上下一心的实验研究局面,对学校研究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保证实验教师在实验课题上任务得到落实,学校极力提倡互助研究,让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带徒弟,确保研究能力较低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到教学研究活动中。为确保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的实施,学校实验组建立了各年级数学实验小组,做到全方位研究。

学校在做到实验人员到位的同时,为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每学年都根据实验工作规划作为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的依据,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任务具体,步骤安排科学,责任分明,使整个实验能环环相扣,紧张有序进地开展起来。课题都能严格按程序操作,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按阶段进行认真小结,形成阶段实验报告,论文等材料。

抓配备,为开展课题实验奠定基础。硬件是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软件是篇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附件: 河 南 省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立项·审批书

学 科 分 类小学数学

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申 请 单 位 禹州市钧台办事处北街小学 填 表 日 期

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立项〃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向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明确课题研究的性质。遵守研究成果先鉴定后发表的要求。发表时在成果文本封面显著位置标明“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层级应与课题通知书相一致。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或主要承担者,本人完全了解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单位负责人(签章):_______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一、请按《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文本格式,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三份,其中一份原件,两份复印件。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每份单独装订,报送一式三份。

三、封面右上方编号框申请人不需要填写,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人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

五、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本市课题办(部门)或省课题办联系咨询。

六、本表须经申请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诺信誉保证,加盖公章后上报。

七、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 邮政编码:450004 联系电话:0371-66324285

一、数据表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

推进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必须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的深度参与课堂、分组方式、评价策略等,从而真正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坚持“以生为本”,引领自主合作学习方向

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正日益为教师接受,然而在课堂教学上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却存在一些问题。走进一些初中物理课堂,仍然看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绕着教师单向进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是物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缺乏生本意识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起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气氛也必定变得压抑而缺乏生气。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机械的知识讲述为主,灌输色彩明显,缺乏观察、体验、操作、探索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这种课堂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生本理念淡化,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的影响到了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学生课堂预习→完成预习提纲→教师解决预习存在问题→学生完成反馈练习→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促进组内成员的彼此合作、交流,有利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教师参与,提升自主合作学习品质

教师不仅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不能只是组织、布置学生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也不应仅限于发挥组织、引领、调控的作用,而应真正深度参与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俯下身子真正地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研讨中,以一个问题参与者、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探索活动中。在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结合学习小组的总体思维水平,善于点拨、启发,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教师要巡视课堂学情动态,善于从总体上把控课堂学习节奏,不要让部分学困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要对“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统领课堂活动的全局,以高效的组织策略促进“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在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中,不能只用演示的实验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程式化,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小实验让小组合作研讨。例如,如何让沉在水里的物体(用夹子夹住的气球)浮起来?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瓶子下沉?教师深入课堂中,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最后10分钟,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3个鸡蛋,问能用什么方法让一个漂浮、一个悬浮、一个下沉,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据他的要求,在一片惊奇、欢呼声中对完成了漂浮、悬浮、下沉的三种情况,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知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章节探究中,依据学生的自学,知道天平的使用要“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但是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互动,借助天平就解决了为什么是“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使用要求。把天平使用的学习提高了一个层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品质。

三、改进合作方式,优化自主合作学习实施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保障“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注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充分考虑学习习惯、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等差别,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共同促进。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教师要事先划分好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划分为一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成绩的差异,划分为成绩较好、成绩中等、成绩较差三个层次,并且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编号。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根据问题的创新提出与解决的情况进行加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分的情况也有所差别,对于成绩较好学生的加分要提升标准,这样的加分可以促进学习较好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而对于中等成绩学生以及成绩较差学生要降低加分的标准,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尽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加分机会,只要他们回答问题越多,加的分数就越多,这样的加分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促进他们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以高涨的学习热情为小组争荣誉,特别是组成员在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他们小组的荣誉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集体,优化了自主合作学习。

四、关注评价策略,激活自主合作学习氛围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是一个“情境问题预设、学习小组参与、课堂问题生成、引导反馈解决”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提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疑处在学习的核心位置,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发现、点拨、引导、帮助,对于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这些作用,就要十分关注课堂评价策略。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在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首先,教师要关注学习小组整体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做出肯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初中生的内心深处希望教师能够给一个正面的评价,这样学习热情就会得到有效的激发,就会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的思维和问题,做到该表扬的表扬,该纠正的纠正,该补充的补充,真正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闪光点,特别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从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应遵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教学理念,基于初中学生学情,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把握“自主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统一关系,真正让“自主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崔雪霞.浅谈合作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5).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7

一、案例描述

1. 实 验 一 :准 备 了一 些 边 长 是 1 厘 米 的 正 方 形 , 请 同 学 们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 相互配合, 共同操作,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摆一次, 看看这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然后将数据填入表中.

摆好后, 学生交流摆法, 说出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吗?

【各小组由 组长分工 , 相互配合 , 共同操作 , 在活动中 感知每行摆的个数与长的关系, 摆的行数与宽的关系, 同时教师提倡先独立思考, 再相互交流, 这样有利于在培养个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

2. 实 验 二 :先 量 出 下 面 长 方 形 的 长 和 宽 , 再 用 1 平 方 厘 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

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量法.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 哪种量的方法比较简便? (意识到只要看一排能摆几个, 摆几排, 就能很快算出这图形的面积. )

3. 试一试 :这个长方 形已经量出 了长和宽 , 你能根据刚 才的经验, 推想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你是怎样想的? 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推想方法.

4. 观察、分析 , 推导公式. 小组讨论 :长方形的 面积与它 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小结板书:长方形面积 = 长×宽.

二、评析

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主动去学习.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合作探究、交流, 课堂因此也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活力. 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虽不同, 但都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从教学角度来讲,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 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鼓励自主探索, 重视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 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 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 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 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知识, 情感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找到自己的位置, 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评点他人观点, 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延伸学习过程, 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8

数学活动教学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活动理解数学, 把教学关注的重心从传统的集中于对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内容, 转移到数学活动结果及其过程, 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数学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 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 并且以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形式。可以说, 判断数学活动有效性的主要标志是其数学思维含量的大小。有些数学课堂上不着“数学边际”的教学活动花费很多时间, 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但若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 不仅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 反而会制约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数学教学之所以强调并重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 首先是因为, 数学学习不仅包含大量的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等表述的静态知识, 也包括反映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动态知识。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动态过程, 才能深刻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还可以了解与体会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等。其次, 学生在一个充满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可以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 数学活动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及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养成。

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数学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具体地说,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设置有助于活动学习的实例和问题情境。教师要想开展有效地数学教学,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数学思维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再创造”情境, 打破教材上“颠倒数学实际发现过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生活化,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适宜于活动学习的有利状态。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做数学”的活动机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 应当让学生多经历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生动的特质, 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促进活动学习。

3.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 有所体验, 就要引导学生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积极地探索发现数学结论。教师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学生才能参与到真正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才能发展数学能力。

4.教给学生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适当评价学生的活动。为提高数学活动的效果,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 教给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活动学习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真正自主地进行活动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下面通过正反两个案例, 对上述理念作进一步的解读:

【案例1】我们也能探索出数学结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教学片断

师 (学生知道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后) :现在大家认真观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在位置上和数量上有什么性质?有了想法就举手。

(五分钟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现在请同学谈一下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DE与边BC平行!

生2:我发现中位线比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短。

BC

师:是吗?

生3:不对, 你看我画的这个图中, 中位线DE就比边AB与边AC长, 我觉得中位线DE一定比边BC短!

师:把你画的图拿到前边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 (学生在教室前展示自己画的图后) :看来DE和边AB、AC一定相交, 但在长度的关系上是不确定的, 那DE与BC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生4:我用刻度尺量了一下, BC是6厘米, DE是3厘米, 中位线DE恰好等于边BC的一半!

师:我只能说你的发现可能正确, 但怎么能让我信服你的结论呢?

生4:证明!

师:好, 大家思考应该怎样证明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到了不同的证明方法, 并体会了证明过程中蕴含的转化思想及反证法、割补法等具体方法等)

【案例1解读】

无论是国外的“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理念, 还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 都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为受教育者创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和及时自然的引导。案例中的老师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 创设出直观简洁、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 学生积极思考, 原本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数学课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不仅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还通过反例推翻了错误的猜想。学生将会深切感受到猜想、测量、估计等合情推理在探索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利用逻辑推理对猜想的结论进行严格证明的必要性。学生在长期的这种学习过程中, 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某一节课、某一单元的知识技能, 而将是终身受益的学习经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例最可贵之处在于教师积极启迪、诱导学生思考, 当学生得出“中位线比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短”时, 不是断然否定, 而是借助学生的反例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求新知的激情, 更有助于学生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案例2】绝知此事要躬行——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知道,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谁能说一下, 两个三角形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判断他们全等呢?

生 (多数)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师:根据三个角、三条边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来判断三角形全等是可以的, 但有些麻烦, 可否把条件简化些呢?

生:……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显示:一条边或一个角确定的三角形形状是不唯一的, 两条边、两个角或一边一角确定的三角形形状也是不唯一的。)

师:由大屏幕看出, 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不一定全等!

师:下面我们看满足三个元素对应相等的情况。看大屏幕——

(大屏幕演示:大小不一的两个三角形, 它们的三个角都分别是60°、50°、70°)

师:根据大屏幕演示, 你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齐) :不一定全等!

师:现在看三边对应相等的情况。我们先学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画三角形。

(运用尺规作图画三角形的方法略)

师:下面大家分别在草纸上画出边长分别为4cm、3cm、4.8cm的三角形, 画完后同桌比较一下, 看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在草纸上画三角形, 然后比较所画的三角形)

师:通过比较, 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 (齐) :全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这就是我们以后用来判断三角形全等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结论)

【案例2解读】

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探索、发现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帮助, 更不是代替。案例中“师:由大屏幕看出, 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师:根据大屏幕演示, 你发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等很多的地方, 本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 却被教师降格为观看屏幕演示, 本该由学生经历思考猜测得到结论, 也由教师的演示直接呈现告诉学生了。学生沦为课堂中的“看客”, 充其量是配合教师课堂表演的配角。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真正激活, 更谈不上思维深处的“暗流”和“漩涡”。

试想, 在探讨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时, 先让学生猜测, 然后让学生亲自画图, 通过观察验证猜测。探讨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时, 让学生先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再把自己画的三角形用透明纸描下来, 通过比较自己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是否重叠来说明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 再改变三角形三边的长度, 让学生画出新的三角形, 再进行比较, 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的一般性, 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总之, 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价值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邓友祥.数学活动的特质与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8) .

[2]杨成波.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J].黑龙江教育, 2007, (11) .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9

在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特征”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我估计∠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随即抛问“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师:当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一: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发现的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学生二: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学生:认同(齐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学生三:(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学生四:不对,你们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学生三:(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学生:愕然!(有的学生笑了)

学生五: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师:应该表扬刘海蕴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难免有走错道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

师:嗯!真不错.我们应该为同学的新做法而高兴,敢于创新!

课上至此,显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充实与激动!我不得不为学生的聪明与智慧而赞叹!

通过猜想、画图、操作验证,多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的学习习惯,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一发而不可收,我的教学情绪也被激活起来,掀起了教学高潮.

【反思和分析】

一、营造“问题”背景,鼓励“主动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本所提供的素材上,教师还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问题”背景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有利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师生从共同完成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点来分割多边形,得出所分割的三角形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是n-2,然后我提问,如果从多边形内一点或边上一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所得三角形与多边形边数有何规律?学生个个都积极投入探究活动中去并相互交流,思维非常活跃,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收获.

二、重视以“趣”导学,激发“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教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入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用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计算时,让学生编题,使它满足下列条件:(1)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2)结果2002.再如在学习角时,让学生用一副三角板尽可能画出不同度数的角,并问学生是否能发现这些角有什么规律,等等.学生积极性很高,不同的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数学,使每位学生享受到“数学”成功乐趣,提高了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三、创设“问题”空间,激励“合作交流”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使学生学有“问题”才是成功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师必要的提示、引导下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交流切磋,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相互提问,搞清同类二次根式与最简二次根,通过学生自己相互提问,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意见,还能了解他人的想法,真正显示出合作交流的作用,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四、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十分明确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引导者.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是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这种学习习惯,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10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就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交流等认识活动,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为实现上述目标, 我不断尝试、探索、总结, 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新尝试, 力求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创设各种思维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例如: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方程的问题情境;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 复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 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 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主动探索, 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自觉探究习惯。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 提供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创造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是进行合作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核心。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会学习的首要因素应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传统教学重视灌输知识忽略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不厌其烦地无一遗漏地分析和讲解, 把知识形成的过程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此,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核心, 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显著特征的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1. 加强直观教学, 合理地利用电教手段, 把现代技

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获得大量感知认识, 建立表象,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重视教给方法

和养成习惯, 要做好预习,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 学生自学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 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预习, 这样就目的明确、合作探究时态度积极, 能提出自己明确的想法, 学起来积极, 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上, 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有利于双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让学生自主探索, 并不是放任自流, 而要让学生

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 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为此, 精心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后, 问: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 促使学生去寻找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抓住本质, 寻找共同点, 激活了思维, 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总之,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学习是重过程, 重发现, 重参与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摘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在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1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科技在进步,人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几年后就会落伍、过时,这就需要人们去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终身学习,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人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人们学会自学,有所思,有所悟。怎样才能使“中国制造”变成为“中国创造”?这就需要有自己核心的技术,有自己民族的“智力成果”,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产品,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就拿日本来说,日本资源缺乏,依靠进口原材料,创造出精品出口,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事实说明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必须大力培养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无数事例也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其知识“内化”的程度才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才会真正有所成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快乐。

其次是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再次是循序渐进。通过一步步的尝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我能、我行,然后才能感受到我能成功。

二、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这段歌词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团结协作,互相前行,团结力量大,离开集体真可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5·12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从神七发射到出舱漫步,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残奥会,这些事例,无一不是人们共同合作的结果。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它的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有效地体现。合作学习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组内成员在合作中能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学习关系,促进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质疑,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可贵品质,这样就可以构筑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有了合理的分工。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教学中如何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紧密结合

例如学习《欣赏与赞美》:

首先是情境导入:将准备好的组影联放。“桂林山水,万里长城,洛阳牡丹,黄山云海,碧绿草原……”展现学生眼帘是我们祖国山川无限美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然后,自主学习课文,找出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进一步合作探究:(1)对“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认识;(2)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欣赏他人;(3)为什么说能欣赏他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4)欣赏和赞美别人就等于否定自己吗。

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对欣赏与赞美达到了深层次的理解。心态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同时也影响你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欣赏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让阳光洒向心灵,使眼中的平凡事物泛起层层涟漪。

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同学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那份尊严感,体验到被他人欣赏的那份幸福感,体验到了被老师赞成的那份成就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加增进对学习的兴趣,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了路,向前走,没尽头。

参考文献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篇12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前, 我校面临着生源层次多、差距大的现状。面对这样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 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全面地获得最优发展, 人人都可以成功, 原来通行的以“同步、划一”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 学习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 我们认识到, 应当开展“分层合作, 自主创新”教学实验,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健康发展,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理论依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的成功离不开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乐学、好学、善学的境界 (转引自张燕婴2006:186) 。陶行知 (2008:36-40) 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人在发展中,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及其自主积极性活动, 主体的活动才是发展的安定性因素,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创造条件, 使100%的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Bruner (1960:26) 的目标教学理论指出,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 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给学生合适的帮助, 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95%以上的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最近发展区理论 (张春兴1998:116) 主张立足于研究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个别差异和教学全过程, 将特点相近的学生划归为同一“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法和提供不同的材料去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学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较快地发展,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这些教育理论, 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 我们确定了英语教学“分层合作, 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

三、指导思想

(一)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也要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是分层的。包括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潜能,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 这就是“分层合作, 自主创新”的机制。

(二)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学生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 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

(三) 学生分层要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学生分层不是为了给他们评定一个等级, 更不是用来惩罚学生。分层的过程是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 要在师生双方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同时动态分层, 鼓励学生递进;提倡不同层次学生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 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四、实验原则

(一) 开放性原则

以英语成绩为划分的主要依据, 辅之以特长、能力、认知风格及非智力因素等其他变量, 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层次。

(二) 动态性原则

学生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生选择了层次,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分层后先有两周的矫正调整期, 然后进入正常运行期。每学期结束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 进行调整。这样弹性分层, 始终使学生发展处于具有最佳影响的层次。

(三) 自主性原则

在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心理素质、学习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四) 稳定性原则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 体验分层效果, 要坚持:1.班级不变;2.年级任课教师不变;3.教学周课时不变;4.教学总计划不变 (不同层次可适当前后调整) 。

五、实验研究的目标

依据新课改精神,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 探索一种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多层次授课模式, 从而为知识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 改变原来“一刀切”的传统课堂教学, 组织分层次的课堂教学, 设立分层教学目标, 制定分层教学进度, 采取分层教学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 培优与补差并举,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好, 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每一位学生身上, 立足于促进学生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迈步。分层合作教学中, 针对“优生”、“中间生”、“发展生”的不同起点, 采取分层次开发潜能的做法, 其教学策略也随之多种多样, 以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

六、实施过程

(一) 报名申请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 学校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根据小学毕业考试成绩) , 按学生的学习水平, 把每班学生按科目初步划定为三个层次, 把成绩优秀、有潜力、心理品质强的学生设定为A层, 占全部学生的25%左右, 把成绩较差, 思想不稳定, 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设定为C层, 大约占全部学生的25%, 中间50%为B层。

由于单纯依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划分层次可能会存在偏差, 尤其是对于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保证分层的准确、合理, 并体现自主性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学生个人申请自己所在的层次, 填报意向申请表 (见表1) 。再由班主任和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分析, 做好调查, 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学科专长和本人兴趣爱好, 综合考虑上学期考试成绩和他们选择层次的意向, 统筹平衡、合理分层。

(二) 具体操作

1. 实施学生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从班级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申请, 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基础扎实的优秀层, 是“师傅组”;B、C层为发展层, 是“徒弟组”。各层学生要自己“结对子”, 寻找“师傅”或“徒弟”, 组成“师徒式”同桌, 进行合作学习。对于B层学生, 让他们认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 从而自觉学习。让A层学生在确保自己的优势和不断进取的同时, 充当“领头羊”。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每一周或学期末评选出“最佳师傅”和“勤奋徒弟”以及“最佳搭档”, 并与班级量化考核挂钩。鼓励B、C层要超过A层, 力争自己当“师傅”。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在适当的时候, 根据学习情况, 有显著进步的可上升一个层次, 当“师傅”;学得不好的, 可下调一个层次, 当“徒弟”。这种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分层, 对学生来说, 既是压力, 又是动力,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施座次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课堂是学生摄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为了把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不但要着眼于师生认知交往, 而且更要注重生生交往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学生认知交往而言, 异层交往 (不同层次) 能使交往双方或一方认识呈现累积性增长, 呈现某种异层互补或和谐共振的局面。而同层交往 (同一层次) 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 因为彼此有共同语言, 最易交流, 相互印证, 更易激发共同进行认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在进行座次分层排列时, 既兼顾异层交往, 又注重同层交往。全班共分为3个大组 (即3行) , 每大组设A、C和B、B (同桌为A、C和B、B式组合) 。实行“列中异层交往” (A和B, B和C) , 相互切磋 (异层之间合作学习) ;“行中异层或同层交往” (B和B、A和C) , 进行“一帮一”, 合作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在巡视时有利于对B、C层的指导、帮助。选每组A层中的一位同学为“头羊”, 负责全组的学习, 并做好学生课堂评价量表的记录工作。一段时间后, 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座次, 实行动态管理。图1是座次模式。

3. 实施目标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C层:

(1) 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目标, 对课本上的偏难知识点进行删减。

(2) 每堂课学习内容宜低起点, 重基础, 缓难度, 多重复, 学习目标简洁明了。

(3) 用显微镜找学生优点, 再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4) 训练时本着“低起步, 补不足, 拉着走, 多鼓励”的原则进行。

(5) 当堂完成作业, 尽量做到作业面批。

B层

(1) 以课本为主进行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 争取独立解决与课本上同等难度的问题。

(2) 训练题的难度不宜太大, 趣味性要强。

(3) 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实行“小知识, 小步走, 勤检测, 快纠错”的策略。

(4) 训练题的设计要本着由单一到组合、再到综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

(5) 以当堂测试的形式完成作业。

A层

(1)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每堂课都适当加深和拓展一些课外知识, 使学生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

(2) 课堂教学知识目标上起点提高, 坡度增大, 台阶放宽, 速度加快。

(3) 训练题要有挑战性, 实行“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的训练方式。

(4)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和动口动手的机会。

(5) 努力促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6) 每天对“徒弟”都要做到“四有一帮”, 即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有反馈, 帮助徒弟改进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习惯。A层 (“师傅”) 目标:做“优秀小老师”。 (每学期评选一次) ;B层 (“徒弟”) 目标: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争夺“勤奋奖”, (每学期评选一次) 和“师傅”竞赛, 力争超过“师傅”, 进入A层, 当“师傅”的“师傅” (每学期评选一次) 。

这样, 可以给学生创造多种参与、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处于受激发状态,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层次上积极发展, 破层上升, 促进整个班级学习水平的提高。

4.实施教学活动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分层合作教学要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到底”的格局, 本着把C层学生“带起来”, 让A、B层学生“动起来”的原则, 形成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 又有“培优”、“顾差”的“分”环节, 保证一节课内既有统一讲授、答疑、补偏、小结, 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学及活动, 还有分层训练、个别指导的“课中备课”。特别是在“分”的环节上, 我们实行“BB式”、“AC式”等多种组合形式, 分成“两车道”或“开火车连环式”的活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采用了“先学后教, 以教导学, 自主参与, 当堂达标”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 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节省重复讲解的时间, 实施“三不教”原则, 即:“学生不预习的不教, 预习后会了的不教, 找不出问题的不教”。课堂的前五分钟时间为“自由交谈”时间, 由学生根据预习交流学习心得, 提出看不懂或不明白的知识点, 统一提出质疑。首先由同学彼此讨论解决, 无法解决的由老师释疑, 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学生提出了“九让”的要求:一是“预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二是“目标”——让学生选择;三是“问题”——让学生提出;四是“疑难”——让学生讨论;五是“过程”——让学生参与;六是“思路”——让学生探究;七是“学法”——让学生归纳;八是“小结”——让学生总结;九是“作业”——让学生选做。表2是授课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激发各层次学生间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 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各组或各层次根据组长的记录和采用观察以及评议的方法, 进行公正的评价。表3是评价表。

5. 实行作业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与练习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笔者在设计练习与布置作业时, 针对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性作业题和发展性作业题 (包括预习作业题) 。基础性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发展性作业A层学生必须完成, B、C层学生可以选做, 其模式为:

A层:基础作业题+发展作业题+预习作业题。

B、C层:补差题+基础作业题+预习作业题 (发展作业题可选做) 。

教师根据作业的质量和完成等情况, 加注一些语气亲切的对话式和激励性批语。如:What a good handwriting!How clever!You are special.You are catching on!You are sharp!You’re A—Ok!You tried hard!和Well done!Wonderful!Great!Cool!Good!Right on!Exciting!The best!等。这样, 既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以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 增大成功的把握。这种分层练习、分层合作的方法, 改变了学生以往不做作业的现象。现在的作业不是老师规定要做, 而是学生自主地去做。这种分层练习与作业的方法, 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杜绝了抄袭现象, 保证了作业质量,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6. 实施考试弹性分层合作、拓展创新

考试分层设置, 符合各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试内容实行基础知识、平时应该渗透的综合拓展性信息、实践创新能力三结合, 实行选择性考试方式。试卷分A、B两卷形式, (即一个试卷, 两类试题, A卷是普通卷, 为全体学生 (A、B、C三层学生) 必答部分;B卷是提高卷, A层学生需做, B、C层学生选做。让学生根据实际, 自己选择试题类型及数量, 这样做, 减弱了全班学生间纵向的比较, 增加了各层次间的竞争, 避免了因差距过大而使部分学生丧失竞争信心的现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

七、实验结果

通过分层合作教学, 能够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所有的学生身上, 实现培优与补差并举,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好, 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促进所有的学生学习进步。分层合作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 增加了信息量, 并在综合、创新中学会了学习, 通过自主探索、分层教学, 使所学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如表4所示) 。

八、总结

总之, “分层合作”教学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充分体现了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 是缩小学生两极分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分层合作, 自主创新”的方式, 促进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 真正实现了让优等生“飞起来”, 中等生“跑起来”, 发展生“跟上来”,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 探索一种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多层次授课模式, 从而为知识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改变原来“一刀切”的传统课堂教学, 组织分层次的课堂教学, 设立分层教学目标, 制定分层教学进度, 采取分层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 培优与补差并举,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好。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每一位学生身上, 立足于促进学生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迈步。分层合作教学中, 针对“优生”、“中间生”、“发展生”的不同起点, 采取了分层次开发潜能的做法, 其教学策略也随之多种多样, 以使分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关键词:模式,多课型,弹性分层,合作,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陶行知.2008.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

张春兴.1998.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燕婴.2006.论语: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

上一篇:班团干部工作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