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和谐

2024-08-02

合作与和谐(通用11篇)

合作与和谐 篇1

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讨论交流、合作互助的机会, 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成了现实.于是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便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频繁地使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看到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上课从一开始一直到下课就让学生合作互助, 整堂课从始到终小组交流讨论就没有停止, 教师偶尔讲解, 也没有多少学生去听, 表面看来课堂里学习气氛浓厚, 热闹非凡.为方便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有的教师甚至还打乱了原来的座位编排顺序, 让学生围成圆圈而坐, 小组成员之间拥挤不堪.其实,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思考, 不难发现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一味片面地追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形式, 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本质,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要知道没有经过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独立思考, 对问题的理解就达不到深入, 认识也不会很深刻, 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讨论交流, 不会有高质量的见解, 人为地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言可发, 由原来听教师讲课转换为听同伴讲, 充其量也只能人云亦云.要知道, 就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言, 学生讲解是远不及教师的, 这一部分学生长期在这种互助合作中学习, 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是思维的学科, 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否则, 只有合作学习的形式, 而没有合作学习的实质, 正是因为这样的本末倒置, 才是教学效率低下的真正原因.其实, “合作互助”和“独立思考”并不是矛盾的, 我们是能将这两点做到有效平衡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助学习, 应该是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相互帮助为主要形式, 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合作互助学习, 还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合作互助学习与独立思考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这两者和谐共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 我们探讨出了既有学生独立思考, 又有合作互助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的个人行为与合作互助的集体行为有序进行、相得益彰.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教学基本步骤:独立思考自学——合作讨论互助——教师点拨答疑——反思小结提升.这些步骤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相关部分之间存在着循环反复与交叉, 具体介绍如下:

一、设计导学方案, 独立思考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成学案的形式,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案的设计, 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我们设计的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练习题、试卷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重在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它是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拓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一个个诱导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怎样做, 达到什么目的, 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方案, 它既有目标又有方法.它的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的问题式导学, 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内涵是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导学案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进行设计, 按学习活动的顺序依次编号, 学习过程以知识点为教学单元, 即就一个知识点设计系列针对性训练题.如我在教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度量”一课时, 部分单元的导学案内容如下:

1.阅读课本第48页上面部分, 完成课本上第一个“做一做”栏目的内容, 解决下列问题, 请大家独立思考, 提高自学能力. (约10分钟完成)

(1) 你量出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

(2) 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是____.

(3) 角的度量单位有哪几个?分别是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通过自己学习, 你知道有哪些特殊角的名称?分别是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 .

(5) 精心填一填:

①58.32°=__°__′__″;

②36°48′=__°.

(6) 请你完成下列计算:

①90°-21°33′32″;

②45°39′29″+26°46′49″.

2.阅读课本第48页下面的例题, 解答下列与例题相类似的问题, 要求完整、规范地写出解答过程, 条理清楚, 提高自学能力. (约5分钟完成)

(限于篇幅, 这里省略题目)

结束语:同学们, 今天的学习是紧张而又愉快的, 更是充实的, 请认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 你会对数学更感兴趣, 你的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限于篇幅, 这里只介绍了部分单元的内容.运用导学案,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它把学生直接推上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尝试解题、归纳猜想、建构新知、应用新知, 每个知识获得都是学生独立探索和亲身经历的结果,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组建学习小组, 合作讨论互助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交流的撞击中, 产生新的认识, 上升到创新的水平, 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 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 然后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交流独立学习的情况, 在交流中了解与学习他人的方法, 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他人的问题, 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 让其他学生帮助你解疑.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完成一个单元的独立自学后, 接着就开展小组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活动, 由于不调动座位, 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在小组交流中, 一次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由他首先公布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与其他成员对照, 如有不同答案和解法, 小组长主持下开展讨论, 直到形成共识, 如全组成员都不能解答, 把问题记录下来, 在下一个环节提出来, 求得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中心发言人原则上每个成员都轮流.其他成员在小组活动时, 认真倾听中心发言人发言, 如有不同答案等中心发言人讲完后再提出, 就提出的问题全组合作探究、分析、展开讨论, 共同进行解答, 最后形成统一正确的答案.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 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 为便于操作, 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宜, 既不要重新摆放桌凳, 又不至于因为秩序混乱耽误时间, 而且保证顺利地完成由独立思考到合作学习形式的转换.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 乐于助人, 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力求均衡, 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 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优势, 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公平竞争, 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 实现优势互补.

三、抽查汇报展示, 教师点拨答疑

这是一个教师检查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互助学习情况的环节, 也是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展示成果的舞台.这一环节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些学习小组, 让他们派代表发言, 汇报他们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公布他们解题的答案和方法, 如有必要还要他们组全体成员集体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作详细介绍, 每个成员明确分工, 如有的负责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 有的负责讲解与说明, 有的负责演示, 充分体现集体的合作精神.然后教师引导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在充分给予肯定与赞赏的前提下, 对每个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这一环节里首先让学生充分表演和展示,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暴露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互助中的思维过程, 便于教师准确了解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 特别是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疑惑和解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种自然生成的问题是矫正学生认识的最好契机, 通过引导学生更正, 寻求规律, 帮助学生归纳, 上升为理论, 指导学生运用.此时教师给予精讲释疑, 力争做到语言精练, 准确到位, 画龙点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 精讲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分层布置作业, 反思小结提升

各个知识点单元的教学过程完成后, 也就是经过了前面三个环节,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反思和小结.在知识方面, 指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网络, 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回顾在独立思考中, 尝试了哪些新方法, 产生了哪些奇思妙想, 取得哪些成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同伴给了你哪些启示, 你给人家什么帮助, 是否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情感体验方面, 因为整个的课堂学习的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获得知识的简单过程, 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互助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 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 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 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 又展示了集体的聪明智慧.在此处引导学生反思, 有利于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能展示自我, 发展个性特长,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布置课后作业, 一般安排课本上的习题, 通常也补充一些基础题和思考题, 供学生选择完成, 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的训练.

以上只是“独立自学与合作互助”和谐共存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 事实上, 往往因教材的特点而需要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如教学内容涉及多个知识点时, 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学会分几个阶段进行, 合作讨论互助, 教师点拨答疑就会相应的来几个循环往复, 有时也会因某个知识内容比较简单, 则只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自学, 无需合作讨论互助及教师点拨答疑, 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总之, 不管这些教学结构怎么变,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充分体现放手让学生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桂海.洋思教学模式解读——我这样教数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李杰.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6) .

自主合作和谐共生 篇2

关键词:乐学课堂;打造;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44-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始建于2000年,2010年秋季转制为划区招生的公办学校。转型前学校的教学质量稳居太仓前茅,转型之后,如何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高位平稳发展,考验着每一位教职工的智慧。或许我们曾经焦虑过,但是我们从没有懈怠。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追求的不是课堂外表的“喧哗”,而是要回归讲究实效的“本真”,构建老师“活”教、学生“真”学的“乐学”课堂自然成为我们课改的主方向。

乐学课堂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和谐共生。鼓励教师在这一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打造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是催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启迪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把潜在的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和正面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体味到受到表扬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努力的后劲。

二、钻研教材要深入、独到

课本是教学的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就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深钻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只有这样,在应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欲望。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我们大力营造“研”的氛围,努力提高“研课”能力,把“研课”的范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改变从教师做起,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提倡精选精讲精练、当堂巩固的课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三、问题设计要精准、有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及活动。但是如果一节课老师问的太多,太琐碎,看似把问题分解引导,实则割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牵着走,没有自主思索时间,课堂就变成了满堂问,没了精髓。老师应抓住有效问题,把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讲透。问题设计不要太简单或太难,要符合学生学情,配合教学进度,做到灵活多样。讨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化,无讨论价值的最好不予讨论,教师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提出一些不值得讨论的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善于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矛盾性的问题。

①探究性问题。要让学生探究知识产生发现的过程。

②开放性问题。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如数学学科中的一题多解,语文学科中的体会与感受等。

③矛盾性问题。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矛盾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欲动的心理。

四、设定小组要合理、多元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建成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副组长、监督员等,并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担其任,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意识,逐步将合作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育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注重提高教师指导、管理合作学习的能力。其一要求教师具备调控、引导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引导的水平。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指导、学法指导、组间调控。首先,在准备课时,教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再次,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其二要求教师把握管理技能。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老师要意识到对学生指导和协助的必要性,对课堂给予足够的管理和监控。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并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其三教师要善察学生合作需要。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其四教师注重自身参与。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又要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五、学法指导要适时、到位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概括出本堂课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或者延伸,加以实践运用,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六、自主时间要充分、完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敢于去放手,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自主学习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三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在课堂上,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去发现、去创新。自主学习后,学生间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对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旁点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随着课改小组的建立、实验班的首推,我校课改工作以点带面不断推向深入。省级课题《微笑文化引领下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能否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是不是推进课改的唯一途径?“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如何有机结合?一个个难题等待着我们去破解。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今后的路很长。虽然努力在多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效果还是不够明显,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办法,结合学校实际,继续深入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合作与和谐 篇3

一、设计导学方案, 独立思考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成学案的形式,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案的设计, 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环扣一环地展开, 达到学生学习知识, 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 发展能力的目的.我们设计的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练习题、试卷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重在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它是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拓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一个个诱导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怎样做, 达到什么目的, 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的方案, 它既有目标又有方法.它的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的问题式导学, 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内涵是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导学案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进行设计, 按学习活动的顺序依次编号, 学习过程以知识点为教学单元, 即就一个知识点设计系列针对性训练题.如我在教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度量”一课时, 部分单元的导学案内容如下:

(一) 阅读课本第48页上面部分, 完成课本上第一个“做

一做”栏目的内容, 解决下列问题, 请大家独立思考, 提高自学能力. (约10分钟完成)

1.你量出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

2.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是___.

3.角的度量单位有哪几个?分别是___.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___.

4.通过自己学习, 你知道有哪些特殊角的名称, 分别是___.

它们之间的关系:___.

5.精心填一填:

6.请你完成下列计算:

(二) 阅读课本第48页下面的例题, 解答下列与例题相类似的问题, 要求完整、规范地写出解答过程, 条理清楚, 提高自学能力. (约5分钟完成)

(限于篇幅, 这里省略题目)

结束语:同学们, 今天的学习是紧张而又愉快的, 更是充实的, 请认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 你会对数学更感兴趣, 你的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限于篇幅, 这里只介绍了部分单元的内容.运用导学案,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它把学生直接推上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尝试解题、归纳猜想、建构新知、应用新知, 每个知识获得都是学生独立探索和亲身经历的结果,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组建学习小组, 合作讨论互助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 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交流的撞击中, 产生新的认识, 上升到创新的水平, 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 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 然后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交流独立学习的情况, 在交流中了解与学习他人的方法, 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他人的问题, 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 让其他学生帮助解疑.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完成一个单元的独立自学后, 接着就开展小组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活动, 由于不调动座位, 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在小组交流中, 一次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由他首先公布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与其他成员对照, 如有不同答案和解法, 在小组长主持下开展讨论, 直到形成共识, 如全组成员都不能解答, 把问题记录下来, 在下一个环节提出来, 求得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或教师的点拨.中心发言人原则上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其他成员在小组活动时, 认真倾听中心发言人发言, 如有不同答案等中心发言人讲完后再提出, 就提出的问题全组合作探究、分析、展开讨论, 共同进行解答, 最后形成统一正确的答案.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 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 为便于操作, 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宜, 既不需要重新摆放桌凳, 又不至于因为秩序混乱耽误时间, 而且保证顺利地完成由独立思考到合作学习形式的转换.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 乐于助人, 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力求均衡, 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 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 公平竞争, 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 实现优势互补.

三、抽查汇报展示, 教师点拨答疑

这是一个教师检查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互助学习情况的环节, 也是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展示成果的舞台.这一环节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些学习小组, 让他们派代表发言, 汇报他们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公布他们解题的答案和方法, 如有必要还要他们组全体成员集体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作详细介绍, 每个成员明确分工, 如有的负责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 有的负责讲解与说明, 有的负责演示, 充分体现集体的合作精神.然后教师引导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在充分给予肯定与赞赏的前提下, 对每个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这一环节里首先让学生充分表演和展示,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暴露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互助中的思维过程, 便于教师准确了解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 特别是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疑惑和解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种自然生成的问题是矫正学生认识的最好契机, 通过引导学生更正, 寻求规律, 帮助学生归纳, 上升为理论, 指导学生运用.此时教师给予精讲释疑, 力争做到语言精练, 准确到位, 起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 精讲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分层布置作业, 教师点拨答疑

各个知识点单元的教学过程完成后, 也就是经过了前面三个环节,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反思和小结.在知识方面, 指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网络, 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面, 引导学生回顾在独立思考中, 尝试了哪些新方法, 产生了哪些奇思妙想, 取得哪些成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同伴给了你哪些启示, 你给人家什么帮助, 是否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情感体验方面, 因为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获得知识的简单过程, 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互助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 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 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 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 又展示了集体的聪明智慧.在此处引导学生反思, 有利于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能展示自我, 发展个性特长,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布置课后作业, 一般安排课本上的习题, 通常也补充一些基础题和思考题, 供学生选择完成, 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的训练.

以上只是“独立自学与合作互助”和谐共存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 事实上, 往往因教材的特点而需要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如教学内容涉及多个知识点时, 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学会分几个阶段进行, 合作讨论互助, 教师点拨答疑就会相应的来几个循环往复, 有时也会因某个知识内容比较简单, 则只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自学, 无需合作讨论互助及教师点拨答疑, 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总之, 不管这些教学结构怎么变,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充分体现放手让学生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摘要:我们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探索实践, 初步构建了以“独立思考自学——合作讨论互助——教师点拨答疑——反思小结提升”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的个人行为与互助合作的集体行为完美结合, 和谐共存, 相得益彰,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点拨答疑

参考文献

[1]周桂海.洋思教学模式解读——我这样教数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家校合作,和谐共赢 篇4

逸夫小学

余科

乔治、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

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所有班主任最有利的法宝,也是每个班主任必选的工作方法。我打破传统的“批判会”,不向家长打小报告,采取多种多样形式,让家长会开得既活泼又受益匪浅。

比如,我们举行“换位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家长都和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使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心灵得到进一步沟通。安排一些家长介绍育儿经验报告,让其他的家长有个学生的机会。

利用圣诞节,让学生表达对自己父母的爱。献给父母的礼物,有自己做的卡片,有亲手叠的千纸鹤,有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二、互动学习

1、共建交流平台

许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进步速度加快,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有成功的体验。

为此,建立班级微信群,让所有的家长和各科任课教师加入进来,交流育儿经验,讨论孩子的成长。在群里,我经常给家长发一些教育孩子的材料,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用相机拍下来,点滴记录孩子的成长。

2、同学互访

通过我们,使家长们成为好朋友,让家长定期将优秀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做客,学习优秀孩子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法,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转变,要与孩子交朋友,互相理解和尊重,增进情感交流,家庭中要充满和睦、民主、上进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加强师生合作 构建和谐课堂 篇5

不少教师一直有个困惑?为何花了那么多时间,学生还是不会应用呢?笔者对几学期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了总结及反思!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多数学生是被动地记、听等,而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所以经过反思,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改进。

一、教师穿针引线,学生逐步分析

动能定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它只涉及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且涉及的功和能均为标量,无方向性,计算十分方便。但是学生遇到有关题目时却不易想到用此定理求解,所以在教学中有效调控,适时地将学生引入有关动能定理的思考分析过程中。

【例1】 如图1所示,在绝缘水平面上,相距为L的A、B两点处分别固定着两个等量正电荷,a、b是AB连线上两点,其中Aa=Bb=L4,O为AB的中点,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初动能E0从a点出发,沿AB直线向b点运动,其中小滑块第一次经过O点时的动能为初动能的n倍(n>1),到达b点时动能恰好为零,小滑块最终停在O点,求:

(1)小滑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

(2)Ob两点间的电势差U0b;

(3)小滑块移动的总路程s。

分析:此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①运动物体处于非匀强电场中,②是个多过程问题,③其中有变力做功。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想不到用动能定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请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①找a、O、b点对应的状态:

a:动能=E0 O:动能=nE0 b:动能为零。

②让学生对着过程找有哪些力在做功:

电场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电场力始终都是沿水平方向的,摩擦力=μmg。

③本题中有几个过程可供分析:

a→O:已知初末状态动能;其中有摩擦力做功Wf=μmgx,电场力做功WF=? 同理:Ob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也未知。所以μ不能求出来。

a→b:已知初末状态的动能,摩擦力做功Wf=μmgx,因为对称关系Ua=Ub,所以电场力做功为零。

对于小滑块,从a点运动,到最终在O点停下的整个过程,请同学们思考此时应该研究哪个过程? 这个过程电场力做功有什么特点?所求的量与摩擦力做功有什么联系?很快学生会找到其间的联系。得出以下解题过程。

总结:以上过程,教师没有太多的解释,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动能定理解题,无疑对提高、分析过程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布设疑阵,学生总结规律

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还适用于变力做功。动能定理解题很方便,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动能定理的内容进行拆分式组合,引导学生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思考,找出知识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提高。

【例2】 一个带电荷量为-q的油滴,从O点以速度v射入匀强电场,v的方向与电场方向成θ角,如图2所示,已知油滴的质量为m,油滴在电场中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方向是水平的,大小恰好为v,求

对于此题可设计如下疑阵:

1.油滴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学生脱口而出,但是失误,教师举例:初速度方向与末速度方向明显不同,所以是曲线运动。

2.最高点的位置可能在O点的哪一方?学生回答失误,教师就举证:如果最高点N在O点的右上方,则受什么方向的力?竖直方向的重力不改变水平方向的运动,所以只有水平方向的电场力改变水平方向的运动,因此,如果如学生所说,则应受水平向右的电场力,与负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知识点相悖,由此可以判断最高点在O点的左上方,还是右上方,需要综合判断。

本题可以画出如图3所示的油滴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油滴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从vcosθ增大到U,电场力做功。又因为电场力做功只与初末位置有关,所以最高点N在O点的左侧。

3.如果此题直接整体用动能定理解,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说:不知道如何求重力做功,那么如何求重力做功?①WG =mgh,②WG=EkN-EkO。这时学生抢答用第二种方法。求得:WG=-mv2sin2θ2。

4.电势差UNO与什么力做功有关?这个力做功只影响水平方向的动能变化。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有什么关联?

总结: 教师布设疑阵,学生从多次失误、失败中总结教训,对熟练掌握动能定理,并灵活运用动能定理有较大的帮助。从失误到发现,到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对动能定理认识的一个飞跃。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一般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问题来得简便,甚至还能解决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多多引导,让学生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题!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教师的布疑,学生的总结”是提高堂课效率的关键。这样能让学生从单纯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分析,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师生均满意的和谐课堂。

学会合作探究营造和谐课堂 篇6

一、激发合作与探究的意愿

合作与探究学习不仅需要硬件条件,如小组的划分,活动形式,学习媒体等.还需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和谐课堂,如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合作与探究的动机等,这不仅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1. 巧设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游戏是这样的,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必须很快说出它能否能3整除,然后你们进行验证,谁难倒老师,谁算赢.这时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纷纷出题,教师一一作答,学生自然惊奇,探究欲望油然升起.教师再给出一组数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效果一定很好.

2. 创设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置了一个小商场,里面有许多学习用品和玩具,每件物品上标上价格,由每个组各选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成员为顾客进行买卖活动.买1本六角的练习本你怎样从各种角币中付钱?怎样找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付钱、找钱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一个人可以解决问题,教师硬要学生合作学习,那么学生肯定不会有合作与探究的兴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学生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中合作与探究的必要性.

1. 设计多量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发现需要合作探究.

例如,在上“统计”一课,教师让学生统计参加运动会的动物各有多少只?全班同学看了一遍录像,没有来的及把结果统计下来.教师就让他们讨论有什么方法?有些学生就想到了要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这项任务.经过小组的分工合作,他们完成了任务.原来他们是一个人统计大象的数量,一个人统计猴子的数量,一个人统计老虎的数量,一个人统计长颈鹿的数量.刚开始,学生并不能利用个人的力量完成任务,自然地想到集中小组的力量,使小组合作成为他们的需要,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并得到成功的感受.

2. 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让学生感受需要合作探究.

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用一、二种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中,产生了智慧思维的碰撞,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合作与探究使他们思路更开阔.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六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数方格、有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的、还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的……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合理分组,进行高效教学

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目前,课堂中合作学习缺乏实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合作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的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2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方便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组内设有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审核员、发言人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组员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在讨论中应该怎么做.

总之,营造一种使学生勇于探索和相互学习鼓励的和谐氛围,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的指导、点拨.这样一来,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9.

[2]朱海林,等.新课程课堂教学论[M].南方出版社, 2003.3.

加强师生合作 构建和谐课堂 篇7

不少教师一直有个困惑?为何花了那么多时间, 学生还是不会应用呢?笔者对几学期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了总结及反思!发现在课堂上,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多数学生是被动地记、听等, 而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所以经过反思, 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改进。

一、教师穿针引线, 学生逐步分析

动能定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 它只涉及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 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 且涉及的功和能均为标量, 无方向性, 计算十分方便。但是学生遇到有关题目时却不易想到用此定理求解, 所以在教学中有效调控, 适时地将学生引入有关动能定理的思考分析过程中。

【例1】如图1所示, 在绝缘水平面上, 相距为L的A、B两点处分别固定着两个等量正电荷, a、b是AB连线上两点, 其中, O为AB的中点, 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的小滑块 (可视为质点) , 以初动能E0从a点出发, 沿AB直线向b点运动, 其中小滑块第一次经过O点时的动能为初动能的n倍 (n>1) , 到达b点时动能恰好为零, 小滑块最终停在O点, 求:

(1) 小滑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

(2) Ob两点间的电势差U0b;

(3) 小滑块移动的总路程s。

分析:此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1) 运动物体处于非匀强电场中, (2) 是个多过程问题, (3) 其中有变力做功。学生在解题时, 往往想不到用动能定理,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请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1) 找a、O、b点对应的状态:

a:动能=E0 O:动能=nE0 b:动能为零。

(2) 让学生对着过程找有哪些力在做功:

电场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电场力始终都是沿水平方向的, 摩擦力=μmg。

(3) 本题中有几个过程可供分析:

a→O:已知初末状态动能;其中有摩擦力做功Wf=μmgx, 电场力做功WF=?同理:Ob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也未知。所以μ不能求出来。

a→b:已知初末状态的动能, 摩擦力做功Wf=μmgx, 因为对称关系Ua=Ub, 所以电场力做功为零。

学生惊喜地发现

研究a→b, 根据动能定理:

同理, 可以解决第二个小题。引导学生找相应的过程, 电场力做功可用WF=qUob

对于小滑块, 从a点运动, 到最终在O点停下的整个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此时应该研究哪个过程?这个过程电场力做功有什么特点?所求的量与摩擦力做功有什么联系?很快学生会找到其间的联系。得出以下解题过程。

总结:以上过程, 教师没有太多的解释, 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不断引导学生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用动能定理解题, 无疑对提高、分析过程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布设疑阵, 学生总结规律

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 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还适用于变力做功。动能定理解题很方便, 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动能定理的内容进行拆分式组合, 引导学生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思考,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 促使学生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提高。

【例2】一个带电荷量为-q的油滴, 从O点以速度v射入匀强电场, v的方向与电场方向成θ角, 如图2所示, 已知油滴的质量为m, 油滴在电场中运动到最高点时, 速度方向是水平的, 大小恰好为v, 求最高点与入射点O点之间的电势差UNO。

对于此题可设计如下疑阵:

1. 油滴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

为什么?学生脱口而出, 但是失误, 教师举例:初速度方向与末速度方向明显不同, 所以是曲线运动。

2. 最高点的位置可能在O点的哪一方?

学生回答失误, 教师就举证:如果最高点N在O点的右上方, 则受什么方向的力?竖直方向的重力不改变水平方向的运动, 所以只有水平方向的电场力改变水平方向的运动, 因此, 如果如学生所说, 则应受水平向右的电场力, 与负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知识点相悖, 由此可以判断最高点在O点的左上方, 还是右上方, 需要综合判断。

本题可以画出如图3所示的油滴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油滴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从vcosθ增大到U, 电场力做功。又因为电场力做功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所以最高点N在O点的左侧。

3. 如果此题直接整体用动能定理解, 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说:不知道如何求重力做功, 那么如何求重力做功? (1) WG=mgh, (2) WG=EkN-EkO。这时学生抢答用第二种方法。求得:。

4. 电势差UNO与什么力做功有关?

这个力做功只影响水平方向的动能变化。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有什么关联?

此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板演:

总结:教师布设疑阵, 学生从多次失误、失败中总结教训, 对熟练掌握动能定理, 并灵活运用动能定理有较大的帮助。从失误到发现, 到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 这是学生对动能定理认识的一个飞跃。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一般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问题来得简便, 甚至还能解决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多多引导, 让学生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题!

合作与和谐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 做一个有心人。这一点很重要。拿我个人举例, 我喜欢英语的原因源自我的每一任英语老师都很亲切。做了老师以后, 我也一直以我的每一位英语老师为榜样。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最喜欢和蔼亲切、幽默感强的老师。上这样老师的课, 学生会感觉很轻松, 会特别盼望上这样的老师的课, 对这样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就会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恰恰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心灵的沟通更为重要, 正是因为我善于和学生交流, 所以我的课堂总是显得轻松愉快。这样的课堂自然也就高效。

二、教师充分地备课是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想要出效率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但是实际上, 每天能够教给学生知识的时间也就那么45分钟。所以这45分钟显得是那么的宝贵, 容不得我们有哪怕一分钟的浪费。怎样才能提高45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1) 要认真地备重点、难点和教法。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三维目标, 讲解哪些内容, 用怎样的讲解形式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如何拓展, 举什么例子, 让学生们进行什么活动, 配合什么样的练习, 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 提问哪些学生, 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学生学习上会遇到什么困难等, 这些都是备课的范畴。教师要精心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说一句废话, 中间不走题。

(2) 要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进教室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无论心情好坏, 都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满面春风走进教室的, 这会让学生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关于每一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配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也很重要, 要让课堂显得轻松活泼而不是随意散漫。评价学生的用语也要注意, 俗话说“一句话能使人笑, 一句话能使人跳”, 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笑起来而不是“跳”起来。要能够在下课铃响时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太短而不是太长。要让他们觉得原来英语是那么的有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这样的英语课堂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三、严谨、规范的课堂风格是英语高效课堂的保证

(1)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具有严谨的教学风格。这体现为:一是对课堂具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毕竟是小孩子,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稍不留神就开了小差, 天长日久, 势必会影响学习。而英语又是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一门特殊学科。前面的课不认真听, 不投入, 后面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听不懂, 到最后就会感觉像听天书一样, 这样, 学生坐在教室里简直是一种折磨。因此,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关注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千万不能自顾自地讲下去, 自己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讲, 长此以往, 课堂将会成为失控的课堂, 开小差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差。尤其是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 宁可少讲一点, 也一定要将课堂纪律管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也包括课后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认真练习和书写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行为, 要老师带着养成, 慢慢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 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必须能够使用规范的课堂用语。英语课堂不同于汉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的活动较多, 形式也多样, 用汉语组织课堂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 老师的课堂组织用语特别重要。每日活动的课堂组织用语要显得简洁规范, 意图明确, 千万不能啰唆冗长, 意思模糊不清。要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要他们做什么, 怎么做。比如讨论, 可能是两人一组, 也可能是三人或四人一组, 此时的指令要明确简洁。两人一组可以说“work in pairs”, 三人或四人一组可以说“discuss in three/four”。表扬学生的时候可以说:“Great!Well done!Excellent!”这些比起“You did quite well.You did quite a good job”而言就显得简洁一点。当然, 对于要讲解的知识该详细讲述的还是要详细讲述, 知识的讲解与课堂组织用语毕竟是两码事。

家园合作需要把握“和谐”的音符 篇9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参与支持,家园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和谐沟通、交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是家园合作中一个美丽的音符,家园合作应该在“和谐”上下工夫。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前提———创造外部和谐

和谐的关系是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教师与家长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也只有在教师与家长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幼儿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尊重”上下工夫。“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关系。

但是反思现行的家园合作,我们会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是家园合作的控制者、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向家长训导、传授育儿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权威至上、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家长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体验的是被动、无为和无奈,为此,有人称这种关系是一种“操纵———依附式”的关系,显示了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家长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家长教师交流有三个功能:教育、沟通、交谈。教师与家长交流要更倾向于交谈和讨论,要弱化教育功能,打破话语霸权,由教师独霸走向双向交流。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家长,给予每个家长相等的机会。”[1]另外,有的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幼儿在家是家长管,在园是教师管,两方面互不干涉。实际上,“就家长与教师而言,亲师交往中的摩擦与磨合推动了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双方作为教育者的反思与自觉得以提升,为其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趋向自我完善创造条件。”[2]家庭与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生活世界,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强化教育力量。要改变这种不和谐的关系,需要教师尊重信任家长,放下架子,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做好活动的指导者、活动资源开发者、咨询者,共同商讨教育方案。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与家长进行和谐地沟通交流是关键———体现内外和谐

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促使幼儿个体自身达到协调发展。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过程本身看作一个系统,他们诸要素之间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育的功能需要通过经常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需要变幼儿园的“单向宣传”为家园“双向沟通”,变幼儿园的“独白”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交流,不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信息,也要主动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家园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要做到和谐地沟通交流,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评价者”,唤醒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意识,开发家长的教育潜能,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将合作的内容与深度不断推向深入。不仅邀请家长参加一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运动会等,还要经常邀请家长老师走进课堂,为幼儿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规章制度的制订、环境的安全、教师的聘用等等方面,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园的教育状况,从而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

教师与家长和谐沟通交流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建立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形式,将幼儿的真实表现及时传递给家长。交流时,不要使用“关心小朋友、尊重教师、热爱班集体、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等笼统的语言,而是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幼儿的表现加以表述,减少个人的主观判断,注重事实的陈述,将幼儿的表现真实地表述清楚。另外,家园合作的内容上,也要做好整体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监督、有反馈,避免合作内容出现零散、零乱、前后不一的现象。

三、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是最终目的———达到内部和谐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并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幼儿的健康发展是家园合作的共同目标。”[3]家园合作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教育。这种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幼儿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当前有些家长不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素养。在家长教育观上,存在着仅仅重视智育,忽视其它各育对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作用。比如,家长往往询问教师诸如“孩子在幼儿园听话吗”“孩子遵守纪律吗”“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吗”“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不好”等问题,家长询问幼儿的问题有“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你听懂在幼儿园学的知识吗”“幼儿园的饭好吃吗”等等。可以看出,家长关注的是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对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发展,心理素质方面关注较少,致使幼儿在勇敢、勤劳、善良、大度等优秀品质上表现得比较薄弱,而自私、懒惰、懦弱等缺点在幼儿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失误。有些家长只重视给幼儿进行智力投资,过早地为幼儿进行选择职业定向,从小就给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却无视其兴趣和需要;有些家长强迫幼儿学习拼音、汉字,却无视其年龄特点,实际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不和谐的目的观,它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各方面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将原来天人一体和谐共处的关系相互分割、相互对立起来,必然会导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无止境的,它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方法的重复,而是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投入。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只有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的观点,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也反映了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双方同心同力且方法得当时,才会出现“1+1>2”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园合作的质量,幼儿园要及时地对家长进行指导,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科学、教育艺术、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等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合理解决在教育子女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一致,为每个幼儿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在和谐中焕发它无穷的魅力,从而使幼儿形成和谐完美的人格,具有至美的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也是家长受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健.家园合作共育中家长话语权的现实问题及理想追求[J].早期教育, 2012, (7-8) .

[2]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2) .

有效实施家园合作让沟通更和谐 篇10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特别像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犹如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几个大人宠着,到了幼儿园以后,许多父母就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一旦有什么磕磕碰碰的,恨不得冲到幼儿园把教师质问清楚。

许多幼儿园班额超标,家长对幼儿保教期望值过高,教师的压力增大。探寻有效的家园沟通策略,提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性是促进家园合作、构建和谐家园关系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有效实施起来,必须依赖园部、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而现实情况是这些事情很难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一)从老师的角度看

1.家园之间关系的把握

在幼儿园家园联系工作中发现在处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高高在上,要家长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种现象多出现在老教师身上,在才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也较易出现;二是随着家长的观点走,家长说什么都说好,这一类多出现在3~5年的新教师群体中,他们一心想搞好家长工作,但又缺乏家长工作的经验,所以只好顺应家长的意思。

2.家园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

家园联系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开展起来也很丰富,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

通过实际的经验,我们容易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是存在的,家长们也能比较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但从实质来看,有一些原因的存在,迫使我们的家园联系很难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局面。

(二)从家庭角度来讲

1.女性团体倾向明显

在顾虑幼儿园男幼儿女性化的担忧声中,“父爱缺乏综合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幼儿教育中,中国家庭因为社会体制和文化取向的影响,一般为母亲一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任务。家园沟通的两头大多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家长会、园所半日活动等园所各种家园联系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甚至是家委会上男性的身影都是寥寥无几。

2.投入精力的失衡。

过热型:这类多为母亲,她们多是全职带孩子。非常关注孩子的发展。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交流一番。交流途径广泛,面对面、网上和手机联系均采用。问题涉及孩子的身心保健、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孩子可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关心。高学历家长和从事教育的家长也较多出现在这一类人群中。

冷淡型:这类家长多对幼儿园的工作不是很热心,如一些家长则仅是在家访时跟老师见过面,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他们对教师的工作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也听不到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及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要求。

爸爸妈妈的忙碌使得隔代的爷爷奶奶的身影出现在幼儿园的各项家园联系沟通活动里,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过度操心型:爷爷奶奶送孩子来到以后是“十八里相送”,门与窗户轮流看,这样孩子依依不舍,开始掉眼泪,爷爷奶奶们赶紧进来哄(中小班为主)……有的爷爷奶奶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告诉老师他的孩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接孩子的过程中还要过度询问老师有没有照做后还不厌其烦地问孩子,得到双向证实才放心。排队行进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冲进去,给孩子穿脱衣服,后面的孩子被挡着不知所措,只好停下来等着。

单纯完成任务型: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早上把孩子送来,晚上来接孩子,会提醒孩子跟老师说早上好或者再见,其余的不多过问,对班级的家园联系栏以及一些通告也不加以关注,一般是要教师主动交代他们孩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情况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1.受“天地君亲师”文化传统观念的支配,有的父母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对孩子缺乏教育的经验、方法,对老师说出的话基本都是当标准的,自己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教育孩子的问题也都找种种理由拜托老师帮忙教育。

2.单方面的交流问题,很多家长都是从老师这里得知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在家长开放日、家园互动等活动中,家长往往扮演的都是一名听众的身份。大多数的时候,交流都是从老师这边流向父母的,而父母从头到尾都是以一名配合者的身份完成某个活动而已。

3.家长单方面的提出自己想法与看法,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事情只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发展,一味要求老师来配合自己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四、原因分析与建议

追根究底,造成这些情况的种种原因,基本都是老师和家长的定位不同,不同的角色使得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家园合作更好开展呢?至少有一点,我们应有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倾听家长的心声,创设使家长和你处于平等地位的环境。

2.关心孩子,询问家长有关孩子在家的情况。

3.开展好在开学初期问题发生之前的交流活动。

4.主动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不要因为最初的失败而泄气。

5.当提及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合作与和谐 篇11

卡尔·威特———一本中外教育史奇书的作者, 曾经告诉我们, 性格就是能力。他认为: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也决定着他是否在将来有所成就。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 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性格培养。我们究竟要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呢?

一、创造和谐的氛围

性格是在人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人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而性格就是能力, 具有良好的性格, 才能就会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

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 甚至是对抗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 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追求和谐的课堂氛围, 就要妥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一些异常的表现。此外, 教学中师生互相考问、共同实验, 一起参与教学, 可以促成教与学的同步, 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增进了师生感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为班主任老师, 还要重视学生家庭的和谐气氛。卡尔·威特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对于孩子来讲, 倘若家庭教育不好, 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 还要采用一切积极措施与家长交流、探讨。教师在学生家长会上, 不单单只是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如学习、纪律等日常表现, 还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庭的状况等, 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家长共同学习探讨, 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保持欣赏的态度

人际关系、处事技巧都需要有一个优良性格来作铺垫, 要学会欣赏他人, 向他人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被欣赏的快乐。欣赏不同于阿谀, 它是出于真诚, 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是教师道德的要求, 也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一种表现。天才在教师的欣赏中诞生, 教师微笑的眼睛里有“爱迪生”, 教师热情的赞扬里有“牛顿”。学生良好的行为在得到老师的欣赏时, 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出现, 良好行为就能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养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那么, 教师如何欣赏学生呢?

(1) 欣赏学生的优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说法, 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所说的一样, 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设想、观点, 无论合理与否, 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讲出来的, 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

(2) 包容学生的缺点。由于学生的自制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各有差异,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做出一些令人发笑、幼稚无知的事情,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一个孩子的所作所为, 加以指责批评, 甚至责骂;而应该正确、积极、因势利导地引导教育他,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使其进步。

在这样的学习情绪中, 学生的成长一定是非常健康的, 性格也一定是积极、乐观、开朗的, 学生在这种学习生活中逐步走向成熟, 就会像一只蝌蚪终将成长为姿态优美的青蛙, 一条毛毛虫终会蜕变成绚丽斑斓的蝴蝶。只要我们教师敞开胸襟, 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就一定能发现学生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三、培养合作的意识

我们人性的特点就是:认为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 别人就会怎样对待自己。我们要时常告诉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是最大的幸福, 让他们从小就能懂得, 做一个高尚的人比那种单单是学识渊博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是很有限的, 只有把自己融入众人之中, 才能发挥自己的那份光和热。

人们注意到, 但凡胸怀大志的人, 大多善于从同伴那里汲取智慧, 从同行者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今天, 要解决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仅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已很难奏效, 往往需要人才的“大兵团作战”和多学科“汇流”, 所以, 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 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我们的学生观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这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不能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 而要注意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 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尽管如此, 教师也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对自己的肯定。教师的欣赏和肯定正是他们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 也正是他们优良性格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的学生以优良的性格获取人生的成功时, 我们每位教师都会在自己辛勤而又高尚的岗位上, 享受用心教育的甜美果实。

参考文献

[1]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广播体操组织下一篇:小提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