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思维

2024-09-15

和谐高效思维(共12篇)

和谐高效思维 篇1

课堂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生命空间, 构建一个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 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化学课堂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书本知识尽快、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呼唤教师走下讲台, 与学生平等对话, 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如何构建这样一个课堂, 成为当前化学教师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突破“三个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科为本位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的体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强调学习是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 是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情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突破“三个中心”, 即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二、实现“三个超越”

实现“三个超越”, 就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个活动的精髓是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 旨在解除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制约和束缚, 让课堂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超越教材, 其目的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要使课堂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就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应该让学生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科学, 多角度、广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 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

超越课堂, 即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真真切切。课堂教学除了用书本、网络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 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超越教师, 就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超越, 是富有时代精神的行为表现;也是让学生超越教师的搀扶, 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 超越教师的理念, 首先指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和谐对话、双方互动、共同成长, 这也将成为教育观念重大变革的焦点课题。

三、完成“两个转变”

要把“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使课堂教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需要完成“两个转变”。

1. 从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化备课向弹性化备课转变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 几个步骤、几个环节、时间的安排, 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 都是相当紧凑的。这样出台的教案用在课堂上往往是程式化的。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 首先实现备课从规范化向弹性化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 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立意和形成“弹性化”方案, 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 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 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 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2. 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转变

课堂教学真正达到和谐高效, 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多元理解中实现其个体的价值, 发展其主体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探究是学习者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在教学中, 若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三管齐下、三位一体, 便能使教学产生和谐共振, 课堂将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

四、由课程知识体系的权威灌输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化学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首先, 教师应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 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位置, 进入同一个情境中, 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中, 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其次,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两种意识。一是民主意识。即师生以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 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课程价值的创造;二是人本意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志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文风)

和谐高效思维 篇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要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在学习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一书后,对于如何运用新的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这是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前提。

为了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授课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亲身体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如此,在日常授课中我还注意启迪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引导同学们自己利用EXCEL去统计分析班级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吸引学生亲近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底蕴,让学生发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感悟信息技术做为基础性、工具性课程的魅力。二,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高效的保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建立和谐的愉快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高效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方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尊重是一缕春风,一颗温暖的舒心丸。教师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尊重教师的劳动。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努力的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在谈话语气上放弃权威而代之以朋友式的交流;面对学生,少了许多严厉的眼神,多了几许鼓励与支持的微笑。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给予应

有的尊重和理解,不片面的评价学生,既能看到差生的优点,又能发现优生的缺点,对学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和谐课堂的高效就有了保证。

三,设计和谐的教学流程,是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1、尊重差异,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想法,鼓励富有个性的方法,同时又必须导之有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激励质疑,给学生以广博的空间。学生踊跃质疑的课堂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更是和谐的课堂。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存疑的方法,把疑问传达给其他同学,或给同学留下探讨的余地,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或课后翻阅书籍资料或上网查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风景无限。

和谐高效思维 篇3

关键词:和谐课堂;对话交流;探索思维;学生进步

一、数学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舞台。只有让舞台始终充满和谐的音符,才能奏出华美的乐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后,能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产生妙不可言的心理享受。我们摒弃了那种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练习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学习方式。因为那种课堂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学生的主动思考,更缺少依靠个人实践去获取知识的过程。失去了探索的过程,只是被动、麻木地接受,变成了老师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这样单向行为的戏注定不会产生双赢的好结局,这样的舞台也必定不是和谐的。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各个环节,注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合作的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对话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话。对话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对话包括:1.师生对话。2.生生对话。我们认为师生对话在语调、语言上要和蔼,在行为上要可亲可敬,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缺点要讲准,语气要中肯。生生间的对话要坦诚直率,自己发言要经过认真思考,别人发言要认真分析并判断正误。对别人的正确观点要学习和自我反思;对别人的错误,要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实现共同提高。要让课堂变成学生“谈经论道”的阵地。

三、教师要启发、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思维

在数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动脑动手,在探索中激发学生兴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放手,不能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太完善,学生能探索的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不要暗示,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的瞬间,把学生在思维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当成鲜活的教学资源加以适当的启发、点拨、引导,加强课堂的针对性,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四、学生要有高效的进步

在数学课堂中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就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

了思维对话学生就经历了知识原始的生成过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光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让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数学回归生活。还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思维获得了纵深发展与横向拓展,初步具备了用数学眼光来分析、研究生活的能力。

和谐高效思维 篇4

一、培育对话精神

对话在哲学上来讲总结成12个字: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对话的实质就是在自我中发现他人, 在他人中发现自我,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真正的对话是基于平等的, 真正的对话发生在信任、尊重的前提之下。在教育上这种平等表现为师生的平等。对话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主见性、反思性、包容性和批判性。

(一) 主见性

主见性是进一步倾听、认识和理解的前提。对话者要有而且相信、坚持自己的见解和立场, 不人云亦云。对话的基本特征是平等性和开放性, 对话的过程一定是表达自己真实认识和态度的过程[2]。

(二) 包容性

对话的过程是表达自己、倾听对方表达的过程。倾听正是包容性的体现与要求。包容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不同立场的观点, 甚至是错误的观点的接纳;二是布伯所谓的包容, 即对他人的体验, 换位或者说是设身处地地思考[3]。

(三) 批判性

自苏格拉底开始, 对话就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对话双方没有批判性, 对话就会索然无味。学生思维的成长, 批判性尤为重要。此外, 教师能够批判地对待学生, 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四) 反思性

反思, 即自我反省。反思能够使自我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现实的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反思性, 容易盲目自大、目中无人, 或是只会无所适从、唯唯诺诺。

二、提升对话素养

对话素养包括“会问、会说、会听、会交流”, 说和听是交流的根基。提升对话素养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素养。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而现代也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对话的载体就是提问, 一问一答之间饱含思维的碰撞。很长时期我们都是师问生答形成了定式, 学生受老师的问题影响深, 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思维对话中的提问应当是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相结合, 生生互问和师生对问相结合。“会问”就是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对话。

教师对话素养的提升。在教案的编写时教师应当列出那些知识该说、哪些该听和哪些该交流。“会说”包含讲说出必要的信息和支架性知识。必要的信息是学生缺乏的某方面知识, 学习兴趣和思考不足, 并且这类信息较难获得, 或需要长时间收集获得。支架性知识是需要教师为学生思考提供帮助促进的知识。学生不同, 需要的支架就不同。我们常说实行小步子策略, 高水平学生支架精而少, 相对差的学生支架小而细。“会听”指的是全面观察全体学生, 真心听取学生心声, 及时做出积极的处理。在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们的困惑点、闪光点和创意点, 并及时迅速跟进、帮助和指导。

学生对话素养的提升。我们常常听到有学生这样说这个知识我会, 可就是表达不出来。学生要“会说”要能真实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归纳整理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听也必不可少, 听他人说话, 消化吸收他人的观点。会听有一些礼仪:第一、耐心, 把别人的话听完, 不吵闹、不打断。第二、适时回应, 及时思考并通过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与说话者反馈。第三、集中注意力, 不交头接耳、左顾右看, 全神贯注。第四、遇到重要信息做好记录。

对话交流需要教师的引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适时观察学生情况, 观察时观察特殊学生与观察班级整体相结合,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理解情况, 适时提出下一步对话的主题。比如采取诱问、问题串等形式, 刺激学生深入思考。第二、激发对话欲望和对话激情。在交流时给与学生评价和鼓励, 激励学生勇于对话。通过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和一句话语都能激励学生。例如在传统课堂中讲解完某个知识点后老师常常说“这个问题, 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但如果要创设平等、开放的对话交流环境, 教师是否可以这样说呢“这个问题, 我说清楚了吗?”。

三、统筹教与学关系

在地理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合。

(一) 课堂有目标, 学生有兴趣

思维对话课堂要求我们设置恰当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有层次, 我们都知道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可以据此分解开来。最低目标:全部学生基本都能达到;中等目标:大部分学生能达到, 学困生努努力、“蹦一蹦”也能达到;最高目标:尖子生有能力够得着。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去思考, 努力的想去弄懂它。思维对话课堂要把兴趣贯穿始终, 以兴趣来引出对话主题, 重视课堂过程中兴趣点的生成, 课后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保持思考的延续。总之, 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 教师有教法, 学生有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维对话课堂的教学方法要把握以下几个过程: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对话化—对话生成化—生成结论化—结论应用化—应用迁移化。这一过程中可以用到很多方法, 贵在灵活把握。此外,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创设对话情景方面作用突出, 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摘要:“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精神, 是一种自主平等、高效开放的课堂精神。开展思维对话地理课堂要培育对话精神、提升对话素养, 课堂提问方式以生生互问和师生对问结合,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统筹发展、和谐共促。

关键词:地理课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策略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和谐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综述[M].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2) .

[2]方元山.论对话与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 .

和谐高效思维 篇5

一、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以前有很多学生对物理都很头疼,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都能听懂,就是自己做题没有思路。主要原因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而是被动接受。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讨论中找出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知识结论是自己主动获得的,理解得深刻,就能活学活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高,消除了学生谈物理色变,害怕学物理的现象。

二、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习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却在有的学科上并不差,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这科老师与他的关系是否融洽,即“爱屋及乌”。我们总结出,作为教师要用好你的眼睛,用好你的语言,用好你的身教。

用好你的眼睛,即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得大学毕业刚上讲台时,由于对教材的不熟及紧张,我的眼睛是无暇顾及学生的,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就难以第一时间知道了。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课堂上许多细微之处,透过心灵的窗户我能判断到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遇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作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

用好你的语言,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言首先要简明得体,辞通意达,要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其次要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后水到渠成。再有,教师不要吝惜你赞美的词语,课前课后碰到学生的闪光点一定要大力地表扬、激励。

用好你的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试想:一位热爱学生、公而忘私的教师,一位言行有信、勤奋敬业的教师,一位推己及人、包容大度、公正公平、“以心与人相索”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热爱、不尊重、不亲近呢?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针对“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型课堂建设的精神和我区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向三维教学目标回归,遵循“以学为本”原则,在福山区教育局教研员的带动下,我校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始实施“一案三段”式教学法。所谓“一案三段”式教学中的“一案”就是将以前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提纲整合为一个“学案”,学生以学案为抓手,经历“预习形成”,“合作展示”,“检测反馈”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有机分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和掌握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递进实施三维目标,实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层面

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欢迎的第一个层面首先体现在备课上,以前的备课只是应付,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常常是教师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补写上一节的教案,或者干脆等到学校检查时临时抱佛脚,抓紧时间补备课,长此以往,教师对这种备课是抵触的,不欢迎的。而一案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革教师的备课,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提纲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学案”,而学生学案编写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要求不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百分之七十的内容,所以,编写学案时,教师是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教师欢迎的第二个层面体现在课堂上变得轻松了,学生经过课下的预习,已经将课堂的大部分内容掌握了,课堂变得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有困难的一部分被遗忘了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第一次受到如此的关注,他们的积极性也第一次被调动了起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其次,是学生层面。

以前的学习,学生是不会预习的,对于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他们是不关心的,觉得那是老师的事情。即便是对部分比较好学的学生,下一节课的内容也是讳莫如深的,碰不得的。现在学生们在学案的支持下,可以一口气将一个周的内容在一个晚上预习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学习知识不再需要权威的老师,课本的知识自己也可以学会,弄懂,他们在课下就有了成功的喜悦,上课前心情是激动地,是跃跃欲试的。

另外,令学生们欢迎的是,课堂形式与以往决然不同,老师退下了讲台,学生们上了讲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活的,是自己学到的,他们喜欢。

优化课堂 和谐高效 篇6

关键词:尊重学生;设计实效;问题思辨;科学评价

高效和谐课堂教学是指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但是实际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学不重用、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教师不重学生、重认知不重情感、重预设不重生成,课堂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倾听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人”关系。教师只有了解并满足学生的成长和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双向交流。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的过程和情境,也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学生通过对话获得尊重、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情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课担负着重要的、全面的育人功能,更需要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多变性和可塑性,恰当采用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才能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积极学习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思想政治。

二、整合教学设计,提高实效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具有概括性、理论性和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选取素材,创设乐学情境,以境育情,以情激趣,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实践能力,洋溢时代气息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情境创设应该在“精、实、新”上下工夫。“精”指情境适度适时,简明扼要;“实”指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新”指情境的设计巧妙,新颖、趣味性,富有时代感。如,在教学《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时,我选取了2012年9月具有时代感、生活化的苏州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境探究,一例贯之,一气呵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提升思维品质。探究一:请结合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脉络来谈谈您对整体和部分含义的理解。探究二: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会对苏州的未来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探究三:苏州行政区划调整会给吴江带来怎样的机遇?突破重、难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探究四:苏州行政区划调整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学以致用,在提高知识与能力、掌握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精心设计问题,演绎思辨性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对象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不竭动力。提问对象的选取方法要体现平等性、互动性,在问题设置的内容上坚持以下特性:一是针对性,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易混、易错点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收到实际的效果。二是思维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能层层递进,关联性强,学生的收获和感悟会多一些。三是概括性,整合问题,能够前后联系,贯穿全课,具有统领的意义。四是生成性,学生是丰富的思想生命体,如果出现超出预设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机智调整思路,抓住学生的心灵世界,延伸设问的内容,加深体验和认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提出问题,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如,采用开放性问题、学生质疑发问策略,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课堂便会充满生成的活力。

四、发展评价体系,增强科学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发展性、自主性、开放性,倡导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教师要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就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体系,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达成共识。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中“赏识”泛滥,跟风式评价导致师生、生生关系失衡。另一方面,高质量回答的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积极性无形中将会受到挫伤。教师要注重发展性、实践性,不忽视差异性的原则,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直言不讳地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都有个性不同程度的发展,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参考文献:

姜建桥.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艺术,2007(09).

互动和谐丰富高效 篇7

一、巧设问题, 激起兴趣, 促进互动

根据教学目标, 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出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与相互讨论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所具有的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 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 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 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 和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与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索问题, 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望。

二、体验认知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 主动学习效果要比被动学习高许多倍,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感受尤为深刻。同样, 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得多。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既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尤其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教师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 并巡回于学生之间, “有请”即赴, 有问即到, 送教到人, 当好咨询, 同时搜集探索“情报”, 主动去启发引导, 当好学生的参谋和领路人。

三、和谐互动, 把课堂引入高潮

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 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 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 在通过学生的自学、思考、体验, 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与纠正, 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 归纳出教学内容, 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教师要特别注意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 要注意观察其表情, 尽量创造机会让其发言, 消除其胆怯心理。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 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四、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科学的发现莫不是从发现与提出新问题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 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 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丰富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更加和谐, 使教学民主化。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己解答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点拨,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 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有不同观点的问题, 鼓励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恰当地运用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法, 其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媒体”:标本、实物、电脑等, 这些教学媒体, 不仅准确、丰富地“携带”了许多教学信息, 而且把这些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借助媒体的传送, 生物学中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了。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 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恰当地运用好各种媒体, 把实物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师生思维“和谐”初探 篇8

【课堂切片】课题:无理方程。

(10:19分, 上课之后的24分钟) , 解方程:

(10:24分) , 老师投影学生1在作业单上的解答:, 两边平方, 得:x2-1=2x-1……

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方法, 并强调了此类情况的验根方法:把x=0代入原方程, 带根号的数是负数, 由于在实数范围内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 因此x=0不是原方程的根。

备注:老师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5分钟的自主练习时间, 这种课堂行为, 是值得借鉴的。

(10:29分) , 投影学生2在作业单上的解答:

学生2:, (x2-1) - (2x-1) =0……

遗憾的是, 教师在投影作业单之后, 立刻进行了点评:

教师:认真想一想, (a-b) 2等于什么? (a-b) 2=a2-b2成立吗?

学生众: (a-b) 2=a2-2ab+b2

教师:今后一定要注意: (a-b) 2≠a2-b2, 千万不能从, 两边平方, 得到:这样的结论!

(10:30分) , 老师展示课件中的标准答案。

无独有偶, 在另一节的课上……

【课堂切片】课题:无理方程。

(10:08分) , 投影问题——解方程:

(10:01分) , 教师抽样投影学生在作业本上的解答。

学生1:, (x2-1) - (2x-1) =0……

看到学生这样的解答, 教师仿佛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思考, 而是立刻就开始了这样的讲解:

教师: (a-b) 2等于什么?请大家一起回答: (a-b) 2=a2-2ab+b2, 把方程的两边平方, 能够从, 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如果 (x2-1-2x-1) 2=02, 那么依据 (a-b) 2=a2-2ab+b2, 应该得到:x2-1-2x2-12x-1+2x-1=0

……

可是, 在这两节课上, 出现, (x2-1) - (2x-1) =0这样解法的学生, 他们真的是老师所想象的那样吗?其真实的思维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真的如老师所想象的那样, 老师能否从这里衍生出更多的课堂教育资源呢?老师需要立刻动用自己在课堂思维中的优势压抑或掩饰学生的思维吗?

……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 我发现了这样一些观点:

学生1:我可以先把方程移项为, 两边平方之后, 再移项回去, 不就是同样得到这个结论吗?

学生2:为什么一定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平方, 才可以去掉根号呢?在的两边同时乘以x2-1-2x-1的有理化因式x2-1+2x-1, 不是一样可以得到, 从而转换成有理方程吗?

学生3:我使用的是分子有理化的方法,

, 也是能够得到这个结论的:

……

多么精彩的方法, 多么优秀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呢?

【困惑与思考】教师的强势思维, 一定就是当前学习情境之中的优势思维吗, 学生身上的弱势思维就一定是劣势思维吗?

这里, 我不是说教师的思维不应该处于强势地位;而是说, 教师的思维不应该始终在课堂上处于强势!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萌芽、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发生碰撞的时刻。

如果老师在学生出现了的方法之后, 不是急于用自己的强势思维统领学生的弱势思维, 而是弯下身子,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交流, 那么课堂是否会出现另一类的繁荣景象呢?……

事实上, 类似这种“急于用自己的强势思维统领学生的弱势思维”的现象, 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在一节课上, 临近下课的2分钟内, 还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课堂切片】 (10:39分) 问题:不解方程, 判断方程解的情况:x-5=1-x

学生1:这个方程无解。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从方程的左边x-5, 可以看出, x-5≥0, 因此x≥5, 把x≥5代入方程的右边1-x的右边, 发现根号的数为负, 因此这个无理方程无解。

也许是临近下课, 时间不多的缘故;也许老师没有听清学生的发言;也许学生的这个发言, 不符合老师心底的期望;也许老师想展示教学预设中的方法……

教师:原来你是这样想的, 请坐下,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2:从方程的左边x-5, 可以看出, x-5≥0;从方程的右边1-x, 可以看出, 1-x≥0, 因此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不等式组

{x-501-x0

(10:40分, 下课铃声响起) 教师:你回答的很好, 请坐!我们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不等式组

{x5x1

, 大家现在看到了什么?

学生众:无解。

教师:非常正确!因为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原来的无理方程无解, 这也是我们今后用来判定无理方程是否有解的一个常用方法, 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困惑与思考】学生1的方法, 为什么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呢?构造不等式组, 难道这个符合了老师思维的方法, 就应该在此刻的思维活动中, 居于强势吗?

思维层面上的交流应该是和谐、平等的!

即使没有刻意地渲染, 教师的思维, 就已经处于课堂的强势地位了;更何况老师在发现了与自己思维相同的方法, 就立刻夸大其辞地表扬;遇到与自己思维碰撞的方法, 就在潜意识内予以拒绝呢?

为了能够真正地维护课堂师生思维之间的和谐、平衡, 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发展, 我们认为必须适度弱化教师的课堂强势思维!

【行动与建议】

1.俯下身子, 用倾听维系师生思维之间的平衡。如在上面的课堂切片3中, 面对学生1的发言, 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倾听的话, 至少可以这样的:“很好, 你说出了一个老师没有想到的新方法, 这个方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先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好不好!”

如果教师不能够立刻评判这个方法是否正确的话, 那么完全可以借用学生讨论的时间, 认真思考这个学生的方法……即使教师能够立刻评判这个方法, 那么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参与交流, 确保学生身上的弱势思维能够获得萌芽、成长。否则, 就可能出现课堂切片1、2中的问题。

2.强势思维, 适度滞后。即使不刻意渲染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 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 教师又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的思维刚刚萌芽的时候, 与他们一较高低呢?将自己的思维适度滞后, 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萌芽, 难道会削弱教师思维在课堂上的优势吗?

如果学生在交流之后, 没有出现教师预期的“学势”, 那么完全可以这样转折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转折了, 也可以这样的:“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方法, 大家看看是否可以呢?”

教师的思维, 许多时候, 不一定就是最具优势的思维, 特别是在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而适度滞后, 既可以维系师生之间的思维平衡, 又可以促使教师在思考学生方法的过程中, 及时修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在梳理、归纳、提升思想方法时, 使教师的思维更具强势!

营造和谐课堂 培养创新思维 篇9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先决条件

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同时平等对话、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1.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前提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时, 一位老师就碰到了尴尬, 一道练习题给出这样一个图:问, 图中有几个角?大部分学生回答有2个, 但有几个学生认为没有角, 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 因为角的一条边不是直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 应多一份理解。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 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 巧妙的引导和合理的利用, 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通过思维碰撞, 使学生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善待、宽容、利用错误, 才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 达到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2.发挥人格的魅力, 对学生多一点幽默。幽默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 能够引发喜悦, 带来欢乐, 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幽默如同画龙点睛, 给学生开启聪明之门;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 让人浅斟细酌, 回味无穷。如果教师讲课生动形象, 机智诙谐, 妙语连珠, 动人心弦, 那么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的乐趣, 享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进入乐学的境界。如《数字与信息》一课, 教师提供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如老师家的门牌号、车牌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等, 到最后就是银行卡的密码没有告诉学生,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具有潜在的诱导力, 富有幽默感,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生动的学习活动是和谐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表面积的变化》一课, 教师出示一个方盒, 让学生猜:“里面可能放了什么?”学生猜了几次都没猜中, 打开一看, 是一个方形的西瓜, 这种新异奇特的东西,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兴奋和愉悦,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怎么会有方形的西瓜?”“为什么要生产方形的西瓜?”引入方形西瓜的表面积、包装纸、包装带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也是促进数学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又如三年级下册的《三位数加法》, 教师先回顾: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有什么好的经验?再把两位数改编成三位数, 让学生分分类, 可以分为进位加和不进位加两种。鼓励学生用原来的经验计算不进位的?让学生回忆哪些经验有用?然后对进位加法再一次分类, 哪些是个位进位的?哪些是十位进位的?会算的学生计算。重点讨论百位进位的情况, 借用计数器理解算理: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这样的学习注重学习方法, 注重思维方法, 注重探究方法, 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 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三、成功的数学体验是和谐课堂的保证

让人人掌握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 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发挥自己的潜力。如五年级下册的活动课《画出美丽的图案》, 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很多学生都画出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其中有位学生绘制了经典的近似八卦图, 其余学生对这个图形很感兴趣, 因而我顺水推舟,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研究这个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与整圆面积有什么关系?把两个小圆点交换位置, 得到两个相同的图形, 每个图形的周长与整圆周长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不仅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而且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体验, 从而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篇10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课堂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化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让课堂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以学生为主体, 让化学课堂充满乐趣, 充满想象, 充满自信, 充满和谐, 实现和谐的化学课堂, 高效的化学课堂。那怎样才能实现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呢?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教学, 不应拒绝预设

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精心备课, 不管你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还是有较长工龄、教学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 备课都是上好每节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对教师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谈到备课, 可能有的教师感到索然无味, 毫无兴趣, 但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 有备无患”,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呈现。哲学家告诉我们, 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往往对它的认识越浅。备课对于教师来说, 未尝不是如此呢?那备课要备什么呢?总的来说, 要备好一堂课, 必须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老师自己、备教学反思。科学的备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必须前后衔接, 逻辑严密, 必须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层次清晰, 过渡自然。这是打造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自己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育的对象。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九年级学生虽然是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化学课程, 但他们的基础不等于零, 他们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思维, 有自己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开始化学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 启发学生求知, 开阔学生视野, 指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 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种课堂教学语言:其一, 设计好引人入胜的“入课语”;其二, 设计好启发思维的“设问语”;其三, 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其四, 设计好点拨解惑的“讲解语”;其五, 设计好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教师还要注意设计自己的体态语言, 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一种辅助力量。提前设计好这些, 有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课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堂好课, 不应该是老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 也不应该是学生死记化学式、化合物的概念、实验的注意事项等。一堂好的化学课, 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互动生成, 智慧碰撞, 情趣横生, 共同发展的课堂。

化学课堂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新课程标准》将“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确定为科学探究的一个二级主题, 说明化学教师必须组织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是化学殿堂的奠基石, 实验是开启化学之门的钥匙, 实验是化学世界的“地图”, 实验是化学旅途中的指南针。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而且使学生养成了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学到了实验以外的道理。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 还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小实验, 例如,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制作无壳鸡蛋”, 原料只需要食醋和一个鸡蛋就可以完成,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如鸡蛋刚放在食醋中, 鸡蛋壳表明会出现许多气泡, 鸡蛋会上下浮动;几小时后, 鸡蛋悬浮, 有漂浮物出现;两天后, 鸡蛋悬浮, 部分脱壳, 有大量悬浮物;五天后, 鸡蛋脱壳, 透明, 能看到蛋黄;十天后, 鸡蛋变成乒乓球大小。我想看到这些现象, 没有哪个学生不兴奋, 没有哪个学生不想知道原因。又如, “植物光合作用条件的探究”“二氧化碳灭火”“物质与醋的反应”等, 这些家庭小实验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上注意力就会集中, 就会与老师积极地交流, 积极地探讨, 从而实现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反馈, 有效的作业设计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时候, 对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作业改革却仅用余光偶尔一瞥, 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任何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 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最终是否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必要的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做作业进行复习, 通过做作业进行强化, 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双方的结果。到底该如何布置作业呢?

传统的化学作业就是背背, 算算, 练练, 题目比较死, 答案也是唯一的, 没有什么灵活性, 只要学生平时题目做得多, 自然就会考得好, 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状态则缺乏关注。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 化学作业不再只是没有灵活性的死题目, 而是出现了许多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科学探究题,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化学作业, 学生不用在题海中挣扎, 不用进行机械训练。这也是打造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的基础。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 和谐是人们的追求, 也是化学教育的追求。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作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和谐管理”成就“高效企业” 篇11

一、“和谐管理”为“高效企业”埋下“伏笔”

“高效企业”的“高效”来自于哪里呢?不用说,它决不是平白无故想高效就高效起来的,这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在起着作用,在支撑着企业走向高效之路。这种“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和谐管理”。

1.“和谐管理”从小志存高远

如果把“和谐管理”比作一个人,那么他从小就志存高远。别看“和谐管理”出道的时间不长,可他从一开始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这从多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他强调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从而打造一个和谐的班子集体,实现“人合心,马合套”,这样的班子集体焉能没有战斗力?他把加强员工福祉建设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福祉。员工的福祉得到了保证,利益得到了维护,能不加倍努力工作吗?从而为实现“高效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和谐管理”有一套望子成龙的“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个企业,必然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是“正道”。这套“家规”,可不同于通常的规章制度,那可是“严中有情,情中有严”,无论是“情”,还是“严”,都以激励员工成长成才、为企业多做贡献为目标,遵循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原则,注重多鼓励,少批评,多提醒,少“枪毙”,让员工在开开心心的环境中完成每天的工作。这样,不仅效率会得到提高,而且还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高效企业”的梦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3.“和谐管理”有一身硬功夫

“和谐”之所以能“和谐”,关键是“和谐”本身具有巨大的潜能,保证与“和谐”相关的事物能够实现“和谐共生”。同样,“和谐管理”也有一套自身的硬功夫,使“和谐管理”能够放得下、收得起,行动自如,富有成效。这身硬功夫主要包括:实现“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员工福祉”建设;实现“管理和谐”,打造“高效团队”,等等。这身硬功夫使“和谐管理”始终能够让企业不断为自己树立一个又一个新的追求目标,随时强化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保证企业时刻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而能成就“高效企业”。

二、“和谐管理”通过打造“高效团队”成就“高效企业”

“和谐管理”成就“高效企业”是通过“高效团队”这神奇的“天路”达到的。没有“和谐团队”的锅台,是上不了“高效企业”的炕的。关于“高效团队”与“高效企业”的关联关系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1.“高效企业”是“高效团队”最真的梦

对于“高效团队”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最真的梦,那就是成就“高效企业”。这就像每个美国NBA球队一样,如果球队不能给观众提供精彩的比赛,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谁能够主动出钱“养活”这个球队呢?对于“高效团队”也一样,如果不能成就“高效企业”的梦想,他们的报酬和福祉怎样才能得到保证呢?失去了这些,无论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多么高尚,这个“高效团队”也将走向解体,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成就“高效企业”,这个“高效团队”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高歌猛进!

2.“高效团队”是“高效企业”最近的人

离开了“高效团队”的拼搏、奋斗、进取,“高效企业”将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由此,我们认为,“高效团队”是“高效企业”最近的人。

高效团队具有较强的决策预测能力。高效团队的管理层由于自身素质高,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能力强,加上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因而,能对市场的发展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效果,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高效团队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高效团队内部的成员都是“互补型”的,彼此的合作能力很强,因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成果的质量。加上“高效团队”内部的低矛盾、低摩擦、低内耗,从而减少了工作交叉时部门之间的阻碍,各部门之间能够保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保质保量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即使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也能够做到整体动作,从优从快完成,使整个企业保持高速运转。

正是因为“高效团队”天生就有成就“高效企业”的因子,再加上团队所有成员的高效工作,成就“高效企业”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3.“和谐管理”是“高效团队”和“高效企业”共同的母亲

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个比喻,绝不是信口雌黄,实在是因为“和谐管理”是贯穿整个企业的一根“红线”,失去了这根“红线”,无论“高效团队”,还是“高效企业”都会随风飘散。

“高效团队”的根在“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高效团队”之源。因为只有“和谐管理”才为“团队”走向高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高效团队”成就“高效企业”。我们认为,低效团队肯定与“高效企业”无缘,成就“高效企业”的,只能是“高效团队”。这是由“高效团队”所具有的独特的优越性所决定的。“高效团队”不仅追求的目标高远,而且其内部的团队建设也注定了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必将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使“高效企业”能够水到渠成。

三、“和谐管理”能有效延长“高效企业”寿命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哪个管理者不想打造“百年老店”呢?谁不想自己的企业始终保持红红火火的状态呢?企业抗衰老要怎么做呢?办法就是推行“和谐管理”,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完善“和谐管理”。我们认为,“和谐管理”是延长“高效企业”寿命的最有效办法。原因是“和谐管理”把持着“高效企业”的命脉,它所不断释放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略、管理手段”都使企业始终充满着向上的力量,使企业始终保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每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或内部进行战略调整时,管理者不仅事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使企业大船的航向始终是明确的,而且团队内部成员能够做到适时而动,团队保持协调运转,使企业大船经过颠簸之后驶向风平浪静的港湾。

“和谐管理”延长“高效企业”寿命的秘方主要有:一是“外敷”,也就是加强“和谐环境”建设,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包括處理好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吸收与借鉴同类企业的经验教训,学习国外“基业常青”企业的管理经验,等等。二是“内调”,也就是加强团队自身建设。一旦发现了“不和谐”因素,就要下大力量“标本兼治”。人们常说:居安思危。也就是在阳光灿烂、风平浪静的时候,要想到风云突变、狂风暴雨来临之时的“应急防范措施”。企业亦是如此,一定要在辉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就是要经常做一做“健康体检”。

营造和谐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十分重要, 营造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这种学习兴趣又能反过来作用于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 数学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呢?下面, 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彩的导入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

俗话说:“好戏看开头。”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使学生体味思维兴趣, 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恰当的导入, 能很快拨动学生的心弦, 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氛围中,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辟道路。而不当的导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或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中, 以至无法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 进行数学课开课导语的技巧探讨,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二、创设情境, 营造积极参与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1. 创设生活情境, 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情境创设要有“生活味”, 更要有“数学味”, 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2. 创设故事情境,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有吸引力, 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 创设操作情境,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教师要积极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

三、巧妙点拨提问, 活跃课堂氛围

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 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 产生问题, 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 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特别是数学教学, 往往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完成的。许多问题单靠平铺直叙或一味说教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 但一经提问, 促使学生讨论, 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确实存在于教材或教学的实际中, 问题要提得不宽不窄、不大不小、不深不浅, 使学生运用70%的已知, 经过认真思考或热烈争论获得30%的新知, 这才是最佳效果。

四、主张课外延伸, 拓宽氛围空间

教师要学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第一, 把生活引进课堂。数学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滋润教学的田园, 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 自编数学小报, 开办数学故事会, 进行课外制作等。

第三, 为学生的广泛学习提供课外场所。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 不少学生却感受不到。让学生去参观访问一些企业, 看看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利于解放学生的空间,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下一篇: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