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保健

2024-07-01

体育与保健(共12篇)

体育与保健 篇1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民整体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体育保健教学要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养成学生终身保健终身健康的意识。本文从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保健,终身保健,亚健康,身体素质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 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目前高校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法比较随意, 只注重传授实践内容, 开设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 既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 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 更需要有终身健康终身保健的意识, 体育保健教学尤其重要。因此, 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现状

(一) 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选题制作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调查问卷, 主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承受、体育保健教学情况和满意度等进行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问卷设计, 采取匿名形式, 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以此来分析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效, 挖掘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探讨提高高校体育保健教学效果的对策。

2. 访谈法。

一方面组织有代表性问题群体的学生代表进行群体的讨论和访谈, 一方面对个别有代表性的特殊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搜集第一手资料, 对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普适性和针对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二)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湖南某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该校在读学生数量约20, 000人, 根据该校不同学科就读学生人数, 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 随机调查学生数量占该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10%, 总发放问卷1, 940份, 回收1, 827份, 其中有效问卷1, 72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

二、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患病或衰弱, 而应该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均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总结, 发现现代大学生从整体身体素质来看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 健康意识淡薄, 不良生活习惯较多。

缺乏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 问卷表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不足30分钟, 大学生中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37分钟, 运动方式主要为篮球、羽毛球、足球等, 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26分钟, 体育运动的方式主要为羽毛球、慢跑、散步、舞蹈等, 运动量不足且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大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 户外活动较少, 而上网时间普遍非常长, 大部分课余时间不是坐在电脑边就是抱着手机, 据统计, 每天上网 (含玩手机) 一小时以下的7%, 一到三小时的61%, 三小时以上的32%, 不分专业、不分性别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二) 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身体整体素质下降。

根据学生对自身身体机能的描述, 通过对不同症状按照不同分值进行评估, 学生中有69%的学生身体状况体质较弱, 处于亚健康状态, 主要的症候群表现为容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倦怠、感觉身体不适, 而身体机能并没有疾病。被调查学生中患有较为严重的身体疾病不多, 身体弱小或轻微性疾病学生占比比较大, 占到24%, 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不良症状或者疾病的原因多样化, 占比例较大的是一般性疾病中经常感冒的学生比较多, 女生经常性感冒的比例高达34%, 男生经常性感冒的比例约23%, 另外运动禁忌症和代谢疾病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为急性疾病和肥胖、瘦弱等。

(三) 学生心理素质下降, 心理压力较大, 压力来源多样化。

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的定势是大学生患病的诱发因素, 被调查大学生存在经常性情绪低落、神经衰弱、自卑、焦虑现象, 对未来如就业、社交、爱情、家庭经济贫困等承受着比较大的困扰, 极少数的学生有忧郁症状, 这都困扰影响着着他们目前的学习生话。自身感觉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占43%, 对未来生话有担忧的占21%, 有时有担忧的占33%, 想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改善自己健康的占82%。

三、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访谈信息的整理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进行归类总结得出, 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需要提高, 学生本身也有强烈的愿望是通过体育保健课增强个人体质提高免疫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容易通过体育考核, 而现行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没有针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的应对和调整, 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体学生的保健教育重视不足, 而不仅仅针对弱小疾病的学生。

集中伤残病障弱小学生成立体育保健教学班体现了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理论教学和合理安排教学量与教学强度, 但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在思想对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保健教学课程建设, 体育运动设施的经济投入不足, 除了常规的体育教学课程外, 体育保健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欠缺。

(二) 人文情怀的关怀不够。

大多数教师都有通过自身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抱负和愿望, 也愿意通过对学生关爱与帮助, 从而解决学生在身体保健上难以扭转的不良习惯以及面临的体质下降的困境, 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工作量饱和以及考核方式过于量化, 课堂以外的人文关怀以及针对特殊个体的特别关切与帮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保健不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也就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 体育保健心理疏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对通过体育保健教学, 让学生在适量运动以及集体的氛围里获得心理认同和身心的放松, 可以有助于缓解压力, 逐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现在课堂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满足于教学计划的简单完成, 缺乏课后的辅导、心理帮助及生活上的指导, 体育保健的教师同时也应该具备丰富的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才足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放开放松放下, 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心理的保健。

(四)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饱满。

教育教学观应该不仅仅关注求知的结果, 还要关注求知的过程, 体育活动同样是重在参与的这个过程才能达到保健的效果, 这个过程应是学生认知、体验、感悟、探索的过程。但教学过程中以保健为名, 行体育之实, 考评机制僵化, 对学生个体体验感悟与探索重视不够, 因此学生往往为考评通过而学习,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够。

四、高效开展体育保健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 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保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整体战略思想应该是面向社会, 以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身体育为方向, 快乐体育为本体, 进行健康教育,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 体育保健教学既要注重个体差异, 也要满足群体体育保健的需要。

学校要加大体育保健的教学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身体普查的机制和跟踪, 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布局, 既要保证理论的教学, 也要有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既要跟踪特殊群体的学生, 也要关注学生整体的身心综合保健。教学评价机制要更加开放灵活, 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感悟、探索。

(三)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倡竞技、娱乐、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 学习空间也不要拘泥于课堂, 野外、山间、林地、湖畔等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远足、徒步、溯溪等, 多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要科学化、人性化, 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和谐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桂霞, 智翔.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课程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6

[2]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李明浩.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与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4]李峰.对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8

体育与保健 篇2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

转眼间,这学期又已经接近尾声,体育课也即将结课。

这学期,我选修的是“健身与保健”,这是一门教导我们合理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的一门课。上课时,老师就说过,合理的健身才能达到身体锻炼的效果。

健康不但意味着不生病、不虚弱,而且意味着身心及社会生活都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点:

(1)健壮的体魄,,(2)良好的心理素质,(3)高尚的道德情操,(4)良好的的协作能力。

简单的说一个健康人应是:

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

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在进行锻炼前,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在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要符合以下四个原则:

1、自觉积极原则(意识性原则)。

2、适宜负荷、循序渐进原则。

3、持之以恒原则。

4、全面锻炼原则。只有按照合理的锻炼计划进行锻炼,才不会导致一些因为锻炼不当而引发的疾病。计划制定要包括:确定目标,选择运动项目,确定运动强度、时间、频度,养成锻炼习惯。还要合理搭配锻炼内容,周锻炼次数和时间的安排及周锻炼计划。一般,一周锻炼三次是最适合的。

为了强身健体,我也制订了一个健身计划。每周一,周三,周六晚上,我都去下面进行一分钟的跳绳锻炼。不过,总觉得,效果不大。

健身是一方面,保健,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手段。

保健三部曲:1)平衡饮食,2)有氧运动,3)心理状态。

在饮食方面,喝的要健康,比如红酒,骨头汤,豆浆,酸奶,绿茶,蘑菇汤;吃的如玉米,小米,薯类,大豆,燕麦,荞麦,瓜果蔬菜等以及适量的肉类。

夏天、秋天要做到早起早睡,特别是早锻炼较好,但运动量不应大,以免影响白天的工作和学习;下午和傍晚运动最好,运动量宜大。

冬天和春天早上锻炼不宜过早,等太阳出来后在进行锻炼比较好,特别是太阳不出来之前不能到草地、树林里进行锻炼,因草地、树林里汇集了大量的混浊的空气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生成氧气,否则,容易中毒,时间长了容易得肿瘤。

睡眠应保持8小时左右,夏天因夜晚较短,每天中午应午休1小时左右。晚上尽量不要熬夜,23点左右就应准备睡觉,因0——3点是深睡眠区,这个时段睡觉效果最好,否则,第二天会没有精神。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作息习惯。

老师除了讲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带着我们做各种练习,有拉伸韧带的,强化肌肉的,锻炼平衡的;除此之外,还有各项测试,以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体能情况,从而可以合理科学的制定锻炼计划。

后几周,老师主要讲的是急救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基本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包扎方法,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临下课时,老师又讲了些野外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与我们的专业紧密相关,很有帮助。

学习“健身与保健”后,让我萌生了按时锻炼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做到,并成为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行动迅速、思维敏捷、观察敏锐、态度积极、兴趣广泛、心胸宽广、情绪良好的健康人。

体育与保健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保健康复;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保健与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而催生了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快速发展。就广西而言,目前已有四五所高校开办类似专业,但由于是新办专业,广西各院校均无成熟的办学经验,在培养目标定位、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在对广西几所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在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方向建设中的探索,对民族地区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其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关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涉及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体育保健康复学科的学科特点,即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卫生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体育康复专业的行业性,即体育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順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向综合能力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方面转变。但从对广西相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得知,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校的培养目标均存在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或重复的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细化目标也没有明显的特色,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和医学结合的交叉学科,以体为主,未来主要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实际应用工作,因此学生除应掌握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之外,尚需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体、医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有关培养康复体疗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比例约为1.6:1,世界理学治疗师联盟教学总时数为2760学时,其中实习为1500学时,占54.3%,但从目前广西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基础课中大约有3/4学时安排的是体育类相关课程,医学类课程偏少,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重失调,没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三)办学条件不足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很多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和实验的经验,这就要求该专业应配备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但由于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几所高校实验室设备总体状况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实验室建筑面积及仪器配备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课时也达不到相关要求,比较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实验人员,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任课教师也不多见。此外,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较权威的专业教材还比较缺乏,科研成果也不能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种种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实习机会

调查显示,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几所高校,授课方式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没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还不能全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潜能,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此外,调查的几所高校还比较缺乏运行规范成效突出的实践基地,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到医院或实践基地进行见习,毕业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且实习时间也过短,实习地点也多以学校或体育健身场所为主,地点较单一,没有体现出保健和康复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和对职业的理解,从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动机和就业取向。

(五)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通过学习应能胜任中小学《生理卫生课》《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能当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健身、健美、康复、娱乐机构和星级宾馆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能在医院、疗养院、福利院、厂矿企业、体育运动队以及有关科研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但从就业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到上述对口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较少,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即出现转行现象,即使是毕业时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后半年或一年内跳槽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牢固,或不能完全胜任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工作。

二、发展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时应有其自身的特色,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面,既要掌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人体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充分反映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还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等特点,充分运用当地合理有效的资源,以服务当地为基点,准确定位,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发展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能否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专业教师,应了解并掌握该行业相应专业的应用技术动态,通过专业教学,应能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改良和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各培养高校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输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大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

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蕴含着较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各民族高校应善于挖掘和整理易于开展、健身价值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项目,并将其引入大学课堂,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丰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应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兴趣有充分的认识。但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职业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进而导致就业后的跳槽现象较频繁。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而且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应在大一阶段即应设置相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并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而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的业内成功人士或毕业的师兄师姐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座谈,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或分享他们对专业的感悟和心得体会。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帮助大学生完成他们的职业规范和指导择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战经验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保健与康复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的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娴熟的身体示范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就应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因此高质量的见习和实习就成为培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如医院康复科、健身健美俱乐部、康复治疗中心、社区保健康复门诊、推拿按摩中心等,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提供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与人交流的技巧,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次农,倪超.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93-94.

[2]唐进昌.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10,(6):30-31.

[3]晏绍文.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83.

我校体育保健室建设与开发初探 篇4

1 成立我院体育保健室的背景

在当代社会, 健康已经是全体国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经国务院批准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正式颁布实施。纲要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全民健康是一项具有社会深远意义的工程。国家政策的宣传、纲要的落实、体育知识的传播都需要一个得以实现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体育保健室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前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刚成立不久的一所新型学院。该学院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以及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运动竞赛的任务, 负责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 是整个学校学生体育保健的中心所在。

学院成立于2006年10月, 成立时间尚短, 各方面都在积极完善中。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不断支持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院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 积极筹备与学院专业对口的体育保健室, 填补以往体育教学中实验场地建设的空白。

2 体育保健室的作用

体育保健室是学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和科研以及培养骨干的基地, 是学生实习和接受综合康复的场所。它指导学生制订课外保健练习计划, 对症施治, 对体弱多病的学生进行综合体育治疗, 积极向学生和社会开展咨询活动, 在特别注重心理教育和自我医疗教育的基础上, 提高体育保健综合效果。体育保健室除满足教学任务外, 坚持利用课余时间, 面向广大学生、教职工和社会人士开放, 在更大程度上宣传了国家的政策, 达到了全民健身的效果。

3 建立我院体育保健室的必要性

目前, 高校在体育保健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体育的实践却缺乏医学理论的支持或者有医学理论的指导而缺乏体育实践的验证。因此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重新构建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保健场所是十分有必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着坚实的医学基础和一批有着较高体育实践及体育理论结合水平的体育教师, 医学理论与体育实践有效地结合, 为体育保健室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将学校针炙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等各医学院的医疗手段运用于体育保健中, 采用推拿按摩、引导点穴、针灸火罐、手脚双重刺激疗法和传授武术等方法, 来治疗一般运动损伤、腰腿疼痛、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和慢性胃炎等疾病, 同时也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体育保健方面的咨询, “养身”和“养神”两者都不误。这些学科的设置为体育健康学院建立体育保健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体育保健室的建立正符合体育健康学院医体结合的教学宗旨。学院教师除通过其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和巩固体育保健知识和技术外, 结合体育医疗, 使患有残障、慢性病和处于病后恢复期的学生康复, 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 同时也对正常学生进行心理及生理上的健康教育, 使其掌握有关体育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方法, 有计划地开展体育保健综合治疗和自我体疗活动, 使健康的学生能学到终身体育必备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同时,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得到保健的学生在“治疗”的同时也成为另外各学院、各系医学知识研究的案例, 促进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因此, 明确高校体育保健室的作用, 建立机构和完善制度, 依托其为健康学生和病残学生创造健身、健心和康复的良好环境, 是落实《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育法》, 深化高校健康体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体育保健室的开发与探索

4.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体育保健室建立的重要意义。首先, 体育保健室的建立是体育健康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 为体育健康学院“争博”、“上硕”提供了办学层次的必备条件;再次, 在健康第一,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 提高体育健康学院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 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力度, 促进体育保健室的建设工作。

4.2 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基础, 完善医体结合

体育保健室教学内容的革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上应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健康学院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探索的能力。因此, 在体育保健室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 应严格遵守实验独立设课的内在规律, 摆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状况, 从整体出发, 系统考虑体育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实验技能。体育保健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基础, 根据体育健康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向, 构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保健三大类实验内容体系主干, 打破课程界限, 紧密结合实践, 增强科研性。体育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要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着重从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智力思维等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我校医学优势, 紧跟时代步伐, 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3 加强体育实验人才的培养

体育保健室的开发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 更好地满足体育健康学院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 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学院学生将由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创新式学习, 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有丰富的保健理论知识, 又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 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4.4 深化改革, 建立并完善实验服务体系, 面向社会, 提供服务

体育保健室不仅是保健课的教学和科研场所, 是培养体育骨干的基地, 还是学生实习和接受综合康复的场所。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每周制订课外保健练习计划, 即开好运动处方, 对症施治, 对体弱多病的学生进行综合体育治疗。这是身体上的治疗。

体育保健的作用不仅仅只运用在身体上, 对于心理上的“治疗”也是同样有必要的, 因此体育保健室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生理、心理咨询活动, 特别要注重在心理教育和自我医疗教育的基础上, 提高自然疗法-体育保健综合康复的效果。

体育保健室除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外, 应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坚持利用课余时间, 面向社会, 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运动处方和接受治疗保健三位一体的特殊模式, 加强横向联合,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体育科研实践交流, 吸引社会力量开展体育科学研究与服务工作, 借鉴和引进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 努力提高体育科研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加强开发性研究工作, 努力推进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促进体育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以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体育保健室的建立, 为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提供了必要场所, 为体弱的学生、病残的学生及健康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 不仅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得到康复。根据体育健康学院体育保健室的现状, 提出实脸设备首先要在满足本院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情况下, 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学院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保健室,体育保健课,建设,开发

参考文献

[1]林致诚, 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118~121.

[2]乔玉成, 周小刚.关于体育保健按摩课实验教学模式与改革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58~59.

[3]朱石燕, 黄茂武, 谢荣华, 等.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 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J].高等农业教育, 2000, 9:64~65.

体育与保健 篇5

5结语

高校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属于新课程改革领域中的新篇章,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尚需要深入细致的研讨。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还需在加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筛选,研发并编制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强化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避免资源的闲置和荒废;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内生性;构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体现课程资源设置的最优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EB/OL].(-08-06)[-11-18].http//www.edu.cn/20021227/3074984.shtml.

[2]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5(12):72-74.

[3]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7(15):47-49.

[4]包晓法,叶献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6):100-102.

[5]杜治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6):92-94.

[6]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张伟东,龚勋.黑龙江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00-101.

[8]施小菊.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12(4):20-24.

[9]谢静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0(1):88-90.

冬季体育锻炼的自我保健 篇6

关键词:冬季锻炼自我保健

冬季天气寒冷,空气干燥,一定要遵循体育运动的原则,注意自我保健方面的问题。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运动着装

冬季气温较低,为了预防冻伤,要穿柔软、轻便、保温性强的运动服装,鞋的大小应合适,以免引起足部疾患。在不影响运动的情况下,可戴帽子和手套。运动后注意保暖,要及时更换衣服,以免受冻感冒。

二、运动前的营养

在低温的环境下锻炼,机体处于冷应激状态,散热量大,代谢率增加。因而,运动前后要合理补充营养,多饮含糖的饮料。膳食中易采用浓缩及单位热能营养密度有保障的食物。

三、运动项目的选择

运动项目的选择应根据锻炼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个人爱好及客观条件而定,其中长跑是冬季较好的锻炼项目之一。

四、运动负荷

冬季锻炼以中等运动负荷为宜。分析运动负荷的简单方法为测心率,当心率达到180次/1分钟以上为大强度,150次/1分钟以上为中等强度,150次/1分钟以下为小等强度。

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

在运动时,往往会出很多汗,还有部分矿物质随着汗液排出。为了保证机体代谢的正常进行,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补充水分要科学合理,要少量、多次、缓饮。

六、准备活动

运动前可做几节徒手操或慢跑,充分活动开身体,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也可使身体发热,增强内分泌活动,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七、放松和整理活动

运动后要做一些放松练习,使人体由紧张的肌肉活动逐渐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机体恢复。以免影响组织细胞的氧补充,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感觉。

八、锻炼的环境

冬季温度低、风大,为了避免冻伤,应选择避风地带进行锻炼。不宜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练习,以免造成下肢损伤。

传统保健体育与大学生亚健康 篇7

“亚健康”是指人介乎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况, 又叫“第三状态”或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不是疾病, 但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调查资料, 第一状态 (健康) 的人占15%左右, 第二状态 (疾病) 的人群占20%左右, 第三状态则占到65%,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椐, 为人类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因此, 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 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 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依照教育部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 近乎6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清华大学对近几年休学学生的分类统计中发现, 其中近50%是由于精神或神经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下降、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随着社会竞争更加激烈, 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出现心理障碍人数的比例逐渐攀升, 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 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和特殊的群体, 其成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为此,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 探明培养身心健康、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和变化人才的新模式。

(二) 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1. 心理失衡、失调。

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既有社会、家庭、学校方面的环境因素, 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竞争、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睡眠不足以及家庭的溺爱等致使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极为容易陷入心理失衡和失调的状态, 这严重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 进而影响到机体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 不良习惯和嗜好。

通过相当调查显示: (1) 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尤其是不按时吃早餐, 甚至不吃, 从而严重影响上午的学习。 (2) 营养摄取不足。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苗条身材, 整天不吃饭, 只是简单地吃点零食, 久而久之, 促使营养严重不足。 (3) 学习生活没规律:生活不良嗜好多、自控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喜欢抽烟、喝酒及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不节制的行为, 造成严重睡眠不足, 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同时也给身体带来危害。

3. 体能训练不足。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目前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教育资源短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大学生成绩被作为评选各种奖项的唯一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间接地抹杀了同学们的体育兴趣。 (3) 高校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 导致大学生对体育内涵的了解浅短, 从而造成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 片面认为体育锻炼仅是一种消耗的行为, 再加上怕累的思想意识, 这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自觉锻炼意识。

(三) 传统保健体育与大学生亚健康

1. 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对亚健康的功效。

亚健康与中医的虚证有许多相同之处, 虚弱的症状表现有几十种之多, 都与亚健康相同。《内经》认为的“疾病已成而后药之……, 比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思维来理解的话, 就是真正的治病, 就是不生病, 把病消灭在亚健康状态, 这样才会拥有真正的健康。根据这样的观点, 我国中医学的传统体育保健, 就成了现代社会人走出“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是由其本身的四大功效决定的: (1) 扶正祛邪。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贯穿着以“正气”为本的观点, 认为“正气在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奏, 其气必虚”。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 而且取决于人体抵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传统体育保健锻炼人体的正气, 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 以增进健康作用。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血淤滞, 病生之, 气血通则百病自愈。”传统保健根据这个观点, 通过运动锻炼扶正祛邪, 使人体血脉流通, 脏腑协调, 代谢正常, 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2) 调节精神, 改善技能。传统体育保健通过“松”和“静”调节精神, 提高机体的调节功能和抗病能力。中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 即排除杂念, 专一放松, 这不仅使肌肉放松, 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 使人体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 达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 (3) 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传统体育保健锻炼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向调节效应来实现的。从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 锻炼者入静后, 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 机体代谢降低, 高反应状态得到纠正, 亢强的功能得到调整, 这都是气功抑阳扶阴作用的表现。 (4)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中医学认为“经脉者, 所以决生死, 处百病, 调整虚实, 不可不通”、“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认为经脉阻滞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据观察, 经络不通、气血不调者, 其肢体两侧的体温不等或高低悬殊, 锻炼后, 其值趋向相等或差数明显变小, 同时观测到, 当锻炼进展到一定程度后, 体内气血运行发生调节性改变。

2. 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1) 能缓解精神压力, 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大学生学业任务重, 压力大, 心理紧张程度普遍过强。研究表明, 通过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精神紧张, 比如太极拳特别强调“虚领顶劲”, 顶劲, 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 好像头顶上有绳子悬提之意, 故又称顶头悬, 因为头顶悬, 头颅便减轻了对身体的压力, 身体的动作便灵活了。练拳时, 头正直不低头, 不仰面, 保持面容正常, 从而面容肌肉自然放松, 头顶端正松竖, 不犯强硬, 也不软塌, 可以使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同时, 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有振奋精神与稳定中心作用, 通过顶劲与沉气的上下对称, 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强性和韧性的掤劲, 加速神经冲动的灵活, 全身自然松开。 (2) 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能的发展。含胸与拔背是传统保健体育特征之一, 含胸和拔背是一体的两面, 能含胸就能拔背。含胸是在肩锁关节放松, 两肩微向前合, 两肋微敛的姿势下, 自然地形成横膈式呼吸 (与凹胸的紧张不同) , 促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牵拉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 能使脊髓神经获得很好的锻炼。 (3) 能够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 培养良好的品德。 (1) 敬。应是恭敬、谦和、忍让、慎独、勇于处下, 具备良好的反省智慧的概括, 乃传统保健体育精髓所在。太极拳协会练太极拳九字要诀, 第一个字便是“敬”。论语云:“尊德性而道学问”, 前者为“敬”, 后者为“学”, 两者是不可分的。学会了敬, 才能学会学。 (2) 中。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理念中, 中的精神是中庸、中和、协调、平衡的统称, 于人的道德修养层面, 中的能力可以说是致广致深的功夫。可以概括“怎样认识自己, 怎样认识世事, 怎样理解他人?”、“怎样摆正自己, 世事, 他人的位置?”、“怎样处置自己, 世事和他人?”等等方面的问题, 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德性修养中和精神的教益, 确实很大。 (3) 定。意识、呼吸与动作三者合而为一是传统保健体育特点之一。传统保健体育中的每一姿势动作都和呼吸密不可分的, 气决定意, 行随于意。练习因气注于丹田, 意志坚定。定, 通常称为“定力”, 这种静、定的功夫是心理能力合理、明晰、缜密的表现, 并且还表现为一种不畏惧挫折的韧性、耐久力, 对于做学问、科学研究的大学生青年而言, “定”的涵养至关重要, 当前的学术界“浮躁”“速成”“不实”之风泛滥, 我们认为于“定”的道德修炼, 实在是治疗、戒除时弊的良方。

(四) 结语

“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高校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对学生生理及心理和全面的发展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遏止或改善这种现象, 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恰当地运用传统保健体育手段和方法加强健康教育及其宣传工作, 加强人文教育, 改善大学生的健康观和价值观, 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宋在兴.亚健康:人体潜在危机[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8.

[2]张肇平, 杜飞虎.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大学体育出版社, 2002.10.

[3]罗华.传统保健体育形神动静观探讨[J].长沙: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2.

体育与保健 篇8

作为一项身心并炼、内外兼修, 防治疾病, 养生延寿的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 其作用符合中国传统医学中预防与治疗原则。 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终身体育手段,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肩负起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健康水平的重任, 胜任未来临床需求, 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2、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2.1、确立课程目标

通过传统体育课程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适应社会的发展, 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以达到《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同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以符合 《纲要》中的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2.2、改革课程安排

通过与全国中医院校和南京市各高校的交流研讨,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了我校贯彻新《纲要》体育课程建设的结构。 确立了以传统保健体育为课程建设基础, 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项课, 充分满足学生选择学习体育项目的自主权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传统保健体育, 用于将来的医疗工作中。 把太极拳教学安排在第一学期, 目的是让学生一进校门即接触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认识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在医学生涯中的重要性, 并在在校期间早操中可以天天练习, 强化记忆, 同时为后三个学期选项课中学习相关的传统保健体育知识打下基础。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志愿要求, 使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不断丰富选项课内容。 经过5个学期教学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始终是热门项目, 例如每个教学单元开设6~8项内容, 在很多教学单元中, 太极剑、传统功法项目等都出现1个项目开2个班的情况, 说明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重要性, 自觉自愿学习传统保健体育项目, 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

2.3、改革教学方法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及教学的组织上。 我们根据大学生学习传统保健体育的心理特点,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呆板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进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音像资料和自己身边的学院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料等, 边看边讨论, 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目标, 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主要基本技术后, 分小组继续进行研讨式学习活动, 内容包括互相观摩、发现问题、相互指导、强化知识。为达到学习目标, 功法班学生还经常进行运动处方、功理功效研讨, 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学习, 同时加深学习记忆。

(2) 多边互动式教学。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多边互动式教学可以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根据传统功法套路的某些动作, 结合攻防作用、医学原理和经络学等知识进行分析, 并给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套路, 还要明确套路的创编原理。比如进行专题研讨、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活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许多相关资料, 创编短小套路进行演示分析等, 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编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这样便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实现课程目标奠定基础。

3、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

构建符合《纲要》要求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 根据《纲要》精神, 提出淡化甄别、选拔提高、强化激励、注重发展, 把学生的进步幅度容纳入评价内容, 采取的形式是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 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 包括体能与技能、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互助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克服困难的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专项运动技能、求知欲及表现力、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都纳入考核内容。

学习和掌握传统保健体育基本技术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要求并不是很高, 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在本门课程中尤为显得更重要。只要认真学习, 刻苦锻炼, 运动技术提高的很快, 因此在教师的悉心和热情鼓励下, 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学习, 能够很快进步, 取得好成绩。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下主动复习的积极性很高。

参考文献

[1]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体育与保健 篇9

提出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背景

笔者对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发现其就业情况均不容乐观, 在就业的职业选择中, 尽管学生的首选多为体育教师, 但毕业后真正成为教师的并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体育相关行业, 如去健身俱乐部做教练、健身指导;进入健身器材及体育用品公司从事营销工作或管理工作等。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力而考研究生, 研究生成了许多本科生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另外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与体育毫无关系的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学生毕业后多数想留在城市就业, 但城市的体育教师岗位已经基本饱和。虽然很多地区的农村体育教师仍然不足, 但是学生并不愿意下基层就业。因此, 体育不应仅限于“学校体育”, 而应该面向社会各种人群。“体育与健康结合”、“体育走向社会”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我国目前的状态如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及80年代的日本, 在当时, 由于体育教师的饱和, 迫使各个院校纷纷进行改革:减少体育教育的招生, 扩大其它专业的招生, 非师范类实用专业受到了重视。例如:运动管理、水上运动、残障体育、术后康复、新闻报导等。此外英国当时的体育改革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重视儿童和残疾人体育, 分别开设了“儿童体育”、“体育活动与特殊需要”、“残疾人康复与体育”,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列举国外的体育改革, 并不是有意照搬, 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思考。

目前我国很多体育院系已经开设了非体育教育专业, 如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新闻、体育产业经济、社会体育、民族体育、户外运动与旅游等等。各大院校无不在探索之中, 与体育有关的专业正雨后春笋般地由学校走向社会, 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是体育院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保健与康复类专业能有效发展的原因分析

1. 顺应国家政策

(1) 顺应国家的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笔者以为, 中小学的体育课不仅仅需要体育教师, 还需要配备有健康防护师, 即教会同学们如何预防损伤, 如何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健康防护师还能够熟练地处理体育课和比赛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并能够配合体育教师对疲劳进行恢复等。这样就给体育教师减轻了压力, 也使得家长更加放心。目前许多国家的体育课都已经配备了健康防护师, 而且在某些国家配备健康防护师是必须的, 是政府的硬性规定。健康防护师不仅对于学校、运动队、专业性运动团体有必要, 甚至对于企事业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高等体育院系开设的保健康复类专业, 则可以针对这些团体和部门的需要设置课程, 做到真正地满足其需要。

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还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其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校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人才, 也非常符合这一精神。

(2) 顺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

随着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呼吁, 中医药已经被列为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最基础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操作简便, 但效果显著。推拿疗法既是亚健康的有效调理方法, 也是其它损伤和疾病的重要康复手段。另外, 传统的运动疗法对于调理人体健康也非常重要。中国传统运动疗法不同于西方的体育锻炼, 西方的体育锻炼重视练力量, 也就是肌肉, 健身房里的训练均以练力量和肌肉为主。而中国的传统体育锻炼则为“内外兼修”。传统运动疗法十分注意动静结合, 形神共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 内养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 以调理阴阳, 运行气血, 调和脏腑, 疏通经络, 宁神定志, 激发潜能的作用以扶正去邪。无病者练习可防病, 有病者练习则促进康复。对于亚健康人群, 其效果尤为显著。

2.顺应社会环境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 几十亿人身心不适, 甚至是痛苦不堪。推拿按摩与运动疗法作为有效的保健和放松手段之一, 受到亚健康人群的广泛欢迎。笔者对前往保健康复机构的顾客进行了访谈, 结果发现许多顾客前来治疗的目的就是放松、缓解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通过推拿按摩, 顾客均觉得可以很好地舒解身心紧张, 而且无副作用。

现代生活方式使人们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 而体力活动大为减少, 因而颈肩腰腿痛也在逐渐增多, 按摩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社会需求大量的该专业人才, 这也是保健康复类专业能够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 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 稍有不适便会积极治疗。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将越来越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 这更是中医保健与康复学能够发展的原因所在。

保健与康复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医院的压力。尽管国家一直在进行医药改革, 但是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许多人一想到去医院就感到恐惧, 一点小问题常常要做几项检查, 既花钱又花时间。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 一些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增多, 医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许多人将眼光投诸于社区保健康复服务。笔者通过访谈发现, 老百姓期待社区配备有保健康复院, 但希望保健康复院的水平较高。这样就免得去医院排长队, 而且时间较为自由, 百姓们完全可以在周末进行保健与康复。目前国家也在鼓励建立社区保健康复中心, 相信未来的保健康复行业将会逐渐增多。

体育院系开设保健康复类专业的优势

1. 身体素质好。

推拿按摩是一项耗费体能的工作, 需要有强壮的体魄, 充沛的精力, 能够根据受术对象的病情灵活运用各种劲力。而这些劲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因此从业者的身体素质相当重要, 而体育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无疑占尽优势。

2. 对运动损伤有更深刻的体会。

由于体育从事者不可必免地受过各类运动损伤, 更能够体会患者的伤痛, 这些体验对于其从事此行业也是非常有益。而且由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 体育从事者对身体的理解则比普通人更加深刻, 这对于其从事保健与康复类行业也大有裨益。

3.有利于运动疗法的推广。

体育院系的学生有运动经历, 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更能够较好地领会动作。根据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等课程, 可以做到推拿按摩与运动疗法相结合, 这无疑是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四部功法”, 可见运动疗法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因素

1.课程的设置要合理。

课程的设置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课程设置应包括到以下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保健按摩技术课程 (基本手法、各部位的保健按摩、常见病及颈肩腰腿痛的保健按摩、足疗等) 、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疗法、养生学、康复评定学、亚健康的保健等。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为保健按摩实践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保健按摩技术、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疗法是学生今后的专业方向, 需要安排较多的课时进行学习。养生学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季节养生、体质养生等, 是学生理论与技术学习的深步拓展。

2.教学队伍的培养及设备的完善。

本专业除了对教师的内在涵养和品德要求较高以外, 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 因此需要注意引进人才或培训, 可以与医院、企业共享教师资源。具备足够的教学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该设备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们有效地使用和体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专业是以理论为指导,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其保健按摩手法、运动功法等都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和实习, 可以边实践边学习, 甚至先实践后学习, 让学生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则效果更佳。同时,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并引导其自行解决。

综上所述, 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体育院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既符合国家政策, 也适应社会需要。但是, 在这样的大好前景下, 我们必须抱着为社会负责的态度,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的学生要真正能为社会服务。当然, 培养好高质量的人才,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分析了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体育院系开设顺应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阐述了体育院系开设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的优势, 并得出结论:保健与康复类专业在高等体育院系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关键词:保健康复,体育院系,前景

参考文献

[1]曹东义.回归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曹东义.回归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体育与保健 篇10

跨入21世纪的休闲体育时代, 崇尚健身, 广泛参与体育活动, 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生活的标志和崭新的社会时尚。专家预测, 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最大的市场。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处方指导、营养和养生知识的普及、体育保健咨询以及健康管理的体育干预等方面的体育服务。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势不可挡。社会体育市场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要从常规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向社会化体育专业人才上做出转型。各大专院校在积极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 增加应用课程的见习、实习机会,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逐渐深化、巩固, 同时加强和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形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 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 结合体育保健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访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库以及中国体育信息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等网站, 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选题和论文报告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 专家访谈法

采用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对多年从事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等进行访谈, 收集专家诸多宝贵意见。

3. 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要, 将针对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关问题制成问卷, 向相关院校的专家、老师和学生发放, 以获得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4. 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实验对体育保健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 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 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调研结果、专家访谈意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进而归纳和总结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实习应用适配性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思路尚需调整

目前全国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的院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第二类是体育及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第三类是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的专科学院, 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卫校亦设此相关专业。从课程设置看, 因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课程设置有重叠、交叉之处, 但很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不够系统, 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例失调, 基础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偏高, 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体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 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 体育高职院校发展有自己的空间, 应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体育保健人才培养与核心课程设置密不可分, 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目标主要是培养体育保健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体育职业学院设置的核心课程有《体育保健与康复手段》《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形体训练》。核心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中医按摩理疗知识、营养健康咨询、与人交流的基本礼仪、服务理念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语言沟通能力, 培养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 才能更快适应实际岗位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体育行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 以体育谋生和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不仅仅是保健领域, 近几年, 随着大众健身人群的不断增多, 一些中小体育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 健身俱乐部的崛起使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体育保健专业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客服、体育商品零售、市场营销、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健康咨询等岗位需求量的增加对体育保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将与大众健身市场联系比较密切的《市场营销》《沟通技巧》《体育赛事管理》等课程设置在核心课程当中, 在学生三年的课程学习中贯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职业素养与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过程, 学会职业探索, 了解职业制度和职业素养、能够进行职业自我认知、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职业个性与职业测评辅导。培养大学生对知识与能力准备、能够进行求职心理准备与调适、了解企业文化和遵守职业道德;第二学年的职业分析与人才需求辅导;第三学年的职业适应指导。本课程需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销售主管等直接对学生就业辅导。同时通过职业测评,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 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 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以评估区分大学生不同的职业个性, 预测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向。

2. 体育保健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以往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中,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较为满意, 但认为部分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现象。这可能与课程设置中学科本位思想有关, 即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三段模式”, 虽然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实习课的学时比例达到了2∶1, 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几乎都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据对其他高校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并不高,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 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较好, 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大多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尽可能精简部分基础理论课程, 增加基本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普遍认为: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偏多, 而实践操作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希望能增加专业实践课和见习的机会。

调研资料显示, 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大众健身等领域从事保健按摩、营养健康咨询、保健康复指导、客服、体育商品销售等工作, 因此, 他们专业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方向以大众健身场所、运动队为主。目前, 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安排是一学年, 其中用一学期的时间在健身场所的客服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首先学习服务理念和规范礼仪, 增强服务意识, 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掌握岗位技能;毕业前的一学期在运动队医生的指导下学习规范的运动员的保健、康复手段, 这对指导大众健身人群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并且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运动队见习, 利用比赛契机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社会实践等。通过这样的实习过程, 可以直接接触服务对象, 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我院本专业暂无毕业生, 故有待对今后的就业情况反馈进行追踪。

3. 体育保健专业特色专业教材、教学大纲的配套尚需完善

体育保健专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应运产生的专业, 专业起步晚。高职高专该专业所使用的相关专业教材一般是沿用医学、体育类本、专科院校的教材。一般采用对本、专科教材简单压缩使用, 存在着理论过多, 技能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高职高专特色性的教材, 没有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性的培养目标。因此, 应本着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由行业、企业专家研讨, 精心组织编写适合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教材,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1.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服务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体育职业型、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因此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职业性、技术性特点, 要服务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不应向培养医师的方向靠拢, 否则将失去体育保健专业的优势。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 应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指导下, 于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考虑增加《体育市场营销能力培养与训练》《体育活动项目策划与管理》《沟通技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 对体育保健专业进行宽适性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2. 加强证书课程的培训与指导, 为提升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确定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单单具有学历证书是不全面的, 还应获取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开设了《公共营养师》《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三门证书课程, 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选择性考证, 使毕业生双证书率达100%, 使学生毕业后具备行业岗位上岗的准入资格, 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使职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相吻合, 为提升就业率打下坚实基础, 在今年的毕业生招聘工作中, 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3. 职业技能培养要与就业需求相吻合

实习、实训课程是高职体育保健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接待、培训、市场营销、与人沟通等能力欠缺及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较差、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等现象, 建议适当增加实习、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为1∶1, 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很好地学习企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 把所学的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边学习、边实践, 较好地完成从学校的“学生人”到企业就业的“企业人”的过渡, 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 专业特色教材、教学大纲的配套建设是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

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教材建设还不完备, 教学大纲还不统一, 极大地制约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提高, 亟待完善。

摘要:对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高职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 针对体育保健专业目前实习就业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提出相应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 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符合体育保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适应就业市场人才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为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教学实验、逻辑分析等方法手段, 针对选题展开研究。依据调研资料, 深入分析了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保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现状, 提出与实习技能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与调整策略, 以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体育保健,核心课程,实习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玲, 黄超, 时殿辉.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 2008, 23 (6) :100-101.

[2]谢军, 吴初竹, 李学武.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2004, 25 (6) :51-52.

[3]王次农, 倪超.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6) :93-94.

[4]张路萍.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及可行性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1 (1) :70-72.

[5]牛映雪, 鹿国晖.对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探讨.全国职业院校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2010 (12) :26-28.

[6]丁自勉.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杨春霞.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与体系构建研究.陕西教育, 2010 (6) :40-41.

体育与保健 篇11

通讯作者)

【摘要】高校教学是社会主义教学的主要阶段,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现代化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于以往提到的体育教学,保健体育课程与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关注更多的也是学生的知识功底,它的教学不需要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对学生的体育思想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传播,终身体育教育无法与保健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课程紧张,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很多,难免会忽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为了缓解这一不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情,高校教师必须转变固有观念,明确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意义,并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将终身体育弘扬下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 传统保健体育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3-02

早在1985年我国就开始对全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般,体质健康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变化,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压力的增大,都不利于百姓的健康。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目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人们对体育也有了新认识,终身教学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将祖国医学与养生学结合起来的建设运动,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传统的保健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思想息息相关,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学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体育新思想,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真正发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优势。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该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针对于学生,对人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终身教育就是对一个人一生进行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是教育的综合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普及性、连贯性、自主性以及整合性,这也就使得终身教育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很多国家教育改革遵循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终身教育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能够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动力。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终身教学相辅相成。所谓的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运动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经过长年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愉悦身心,受益终身的目的。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不断通过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方式完善发展,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体系。现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高校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终身体育业伴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被人们多认同。另外,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自我意识的确立,也使得终身体育实现了传播,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高校教学中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另外,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终身体育教学也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终身体育在学校的传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1.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项目多受身体条件、性别、场地、时间、器材等的影响,运动体育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学生非常容易受伤。传统保健体育受到的外在影响则比较少,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能力、审美、性情,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观点。

2.传统保健体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众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教学内容中包含初级长拳、太极拳、五禽戏、二十四式太极拳、易筋经等,文化内涵丰富,传承的都是经典文化。一些高校甚至在课程中安排了高跷、空竹、龙舟等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主动创造性,从而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目标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它侧重于对生命的整体调节和对大脑潜能的开发,采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先动后静等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体现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传统保健体育锻炼通过调身、调息的活动克服身心紧张,增强心脉功能,使身心内外协调平衡。只有在进行外部动作教学的同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机理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作用,进而实现终身体育运动的目标。

4.灵活教学的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高校实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筹办活动、开展比赛等方式可以增强体育运动的活力,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传统保健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发展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发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它的特点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找到有效教学的策略,不断彰显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魅力。

1.加大对传统保健体育的研究力度

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这一运动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学科联合进行学习,加深对保健体育的认知,然后明确其中的运动原理、理论体系以及技术办法等等,从而掌握其中的精髓,对实现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2.编写科学的教材

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做指导,就无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体育部门可以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和研究,编制最新、最科学的教材,其中还要加入实验课程,并对教师教学提出要求,严格按照教材实施教学,对学生保健体育学习提供指导,全方位的优化教学。

3.注重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理论传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是指导体育运动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理论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突出理论课程的意义,适当的增加课时数量,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其能够做好理解和应用。另外,通过增加理论课时和知识内容,还能够创新课程体系,普及传统保健体育的技术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学中,融入传统的保健体育,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理的方面以及心理的方面进行自我的控制,使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自主的将体育的锻炼继续进行,增强自身的体质,进而将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以及体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峰.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73+180.

[2]龙专,罗敏.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2:131.

[3]王金花,孙东业,赵嘉.终身体育教育视阈下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74-75.

[4]何兴权.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06:86-89.

[5]龙专.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148+119.

[6]苏颜博.试论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5:58-59.

体育与保健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120例更年期女性的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39岁~61岁, 平均年龄 (55.2±2.5) 岁, 文化程度:小学13例, 高中29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8例;对照组年龄39岁~61岁, 平均年龄 (55.2±2.5) 岁, 文化程度:小学15例, 高中27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8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保健过程中实施体育锻炼与心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保健措施。观察组具体措施如下:

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的退化造成雌激素减少, 饮食习惯的改变、运动缺乏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关注健康的生活习惯, 合理运动对更年期妇女可起到较好的作用。国内外实验结果表明, 性激素替代疗法是针对卵巢退化而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 采取最低有效量, 并制定严格的风险与受益评估, 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加强妇女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心理情况也会得到相应改善。可能与运动促进骨骼代谢, 使钙的吸收增加, 改善骨血流量, 促进骨的生成有关。同时运动还可以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有利于改善焦虑、易怒、悲观等神经症状。

受教度程度较高的妇女, 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通常主动参与各种体育锻炼, 医护人员应与她们主动积极沟通, 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 同时劝导其放松心情。坚持锻炼, 预防骨质疏松, 不仅可以改善更年期症状, 还能提高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同时建议女性做好自我监测, 及时发现身体异常, 劝导更年期妇女每年至少行1次身体检查,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已进入更年期的女性, 医护人员更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 使之对更年期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树立自我保健的观念。医务人员应该客观地宣讲更年期症状, 针对每个人各自的特点进行正确的保健指导。从精神、生活上给予关心, 保持良好心态, 减轻因为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做好迎接这一切变化的准备, 放松心情, 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同时与患者建立信任融洽的医患关系, 及时了解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指导,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3 效果评价

更年期症状评价采用改良Greene症状评分法, 选取3个月内18条症状。标准:无症状0分, 偶尔有1分, 经常有2分,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3分, 将各症状所得分数相加, 总分在1~10分为轻度, 11~20分为中度, 大于20分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更年期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 具有显著差异 (Z=4.17, P<0.05) 。见表1。

3 讨论

妇女更年期多发生于45岁~55岁, 多数妇女临床表现不一致, 主要表现如下: (1) 月经周期改变。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月经周期的紊乱, 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的延长或不规律, 月经量的减少或增多, 甚至大量出血, 直至绝经;或者是月经突然消失。对于异常出血者, 建议行诊断性刮宫, 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2]。 (2) 血管舒缩症状。主要变现为潮热、出汗等特征性表现, 潮热通常在夜间突然发生, 自前胸涌至头颈部, 进而波及全身, 少数女性可局限在头颈部和乳房, 除感到皮肤灼热、发红外, 还有大汗, 恶心, 心悸, 胸闷等症状, 常持续数分钟不等, 每天可发作30~50次。血管舒缩症状常可持续数年时间, 患者常因心脏不适而就诊, 检查无心脏无器质性改变[3]。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妇女在进入45岁~55岁后, 卵巢功能开始退化, 雌激素分泌持续减少, 机体内有多种与雌激素相关的受体, 故雌激素的减少可引起机体一系列衰老症状, 如月经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在对更年期女性施以雌激素补充治疗, 症状有所改善。女性在更年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普遍减弱, 心理承受力也较以前变差, 往往在受到一些刺激后更容易引起紧张、多疑、伤感、失落等不良情绪, 影响身心健康[4]。多项研究表明,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与受教育程度有时呈正相关, 这与受教度程度高的女性往往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进取心, 社会压力较大有关, 在长期的压力下, 她们对更年期症状的敏感度较一般家庭女性更高。而亦有部分女性, 在更年期经历退休、职位变更的改变, 社会地位较前有较大的变化;或者家庭负担相对减少, 缺乏子女、丈夫的理解与沟通、丧偶、独居等多种可能情况的刺激下, 更容易胡思乱想, 这些都给更年期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身心健康[5]。

本文结果显示, 实施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干预的患者在更年期症状改变方面明显优于只进行常规保健措施的患者, 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更年期是妇女一生的必经阶段, 在这一特殊时期, 患者生理、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患者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体育锻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治疗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还能减轻其心理负担, 增加患者积极性, 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做好疾病的预防, 对女性顺利度过更年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辛艳芳, 曹易.围绝经期女性保健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8) :22-23.[2}邓月月.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6) :1132-1133.

[3]张平.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及治疗探讨[J].心理医生杂志, 2012, 17 (3) :160-161.

[4]宋金华, 季斌.体育锻炼对更年期女性生理变化的影响[J].知识经济, 2010, 11 (9) :246-248.

上一篇:江郎才尽下一篇: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