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与保健》课(共9篇)
《卫生与保健》课 篇1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猛发展, 猪病的发生和威胁日趋严重, 给养猪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以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 如何有效地控制猪病的发生, 对养猪业显得尤其重要。
1 加强营养
完善的免疫系统需要良好的营养供给。在饲喂时, 如果饲料中缺乏某种维生素, 猪抗病力就下降, 容易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时, 会降低性机能的活性, 影响卵泡成熟和受精卵的着床, 造成不孕;维生素D不足上述症状更加严重, 且影响钙、磷的吸收, 造成代谢紊乱。所以, 每千克饲料中 (尤其是后备母猪) 维生素A应在4000IU、维生素E应在11mg、维生素D应在230IU、胡萝卜素应在8mg。要饲喂营养均衡日粮和质量可靠、稳定的品牌饲料。
2 加强管理
2.1 引种
一定从非疫区种猪场引进种猪, 同时了解该猪场的免疫程序及其具体措施。引种后隔离观察1个月, 种猪在隔离期内, 接种完各种疫苗后, 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在隔离期结束后, 种猪无发病现象, 进行体表消毒后再混群饲养。
2.2 适宜的环境
环境是防控疾病的首要因素。猪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机体抵抗力增强, 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 各项生产性能均可正常表现。适宜温度, 仔猪 (哺乳) 32~35℃, 保育26~28℃, 育肥20℃。适宜的湿度, 相对湿度65~75℃。湿度过大, 猪舍中可堆放石灰。密度, 仔猪0.3~0.4m2/头, 中猪0.7~0.8m2/头, 大猪1.0~1.2m2/头。空气质量良好, 氨气必须在50WId L以下, 二氧化碳在0.2%以下, 硫化氨、二氧化碳灰尘均不得超标, 否则易诱发呼吸道病。
3 制定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 应根据本场和周边地区猪病流行情况及猪的免疫抗体规律而制定。应一场一序,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照搬别场免疫程序。同时选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确保良好的运输贮藏措施, 以保证疫苗出厂效价并正确的使用疫苗。对猪瘟, 蓝耳病、伪狂犬病5号病定期进行抗体检测, 及时合理调整免疫程序。
4 合理用药程序
在猪易发病的不同阶段及其控制点, 应给于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控。如母猪产前产后、仔猪断奶后1~2周, 仔猪出生后。进入冬季, 饲料中添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或泰妙菌素+金霉素以防呼吸道病。8、9、10、11月份是弓形体病高发季节, 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夏季天气炎热, 可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粉或维生素C以防热应激。在有猪发生猪血痢之前, 可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粉 (主要成分为乙酰甲喹) 。育肥猪平时脉冲式添加保健用药, 切禁滥用抗生素, 导致其机体产生耐药性。
5 猪场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 是预防和扑灭传染病的最重要措施。坚持正确消毒可使传染病减少50%~70%。消毒之前, 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
选择高效、广谱、对微生物杀灭性能好、对环境无污染、对猪、10d更换1次, 以防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定时消毒, 消毒池中消毒液必须保持有效浓度3%, 深度以满轮胎为宜, 且1次/3d换消毒液。外出人员或场外人员, 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踏、照、洗、换”4步消毒法方可进入场区。消毒剂使用要按照消毒药物使用书的规定与要求配制消毒溶液, 配比要准确。药液用量一般0.3~0.5L/m2。消毒药液应现用现配, 混合均匀。
6 定期驱虫
在养猪场, 尤其是规模化猪场, 常存在一定的内外寄生虫感染, 但在感染强度不高的情况下, 常不表现临床症状, 却使猪群生长、增重缓慢, 从而导致养猪场效益下降。因此, 猪场应实施常规的计划性驱虫。目前主要采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剂量为300μm/kg.bw, 颈部皮下注射。具体程序为:首先对全场猪群普遍注射1次药物, 对有体虱的猪可间隔半月再注射1次, 怀孕母猪在临产前1~2周注射1次;种公猪每年至少注射2次, 根据猪场污染情况可酌情增加注射次数;仔猪在转群前注射1次;对新引进的种猪, 必须在注射药物后方可混群。驱虫的同时应保持圈舍卫生清洁, 用药后必须经过21d方可屠宰食用。
幼儿的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 篇2
【关键词】幼儿;卫生保健;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74
一、前言
作为特殊性较强的人群之一,幼儿的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有着其不同的要求。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幼儿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该项工作的整体效果。
二、概述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要想取得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求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国家和社会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关系着今后的整体发展,这個阶段正是身心发育的非常时期,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身体各机能的逐渐完善都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维护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护理工作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当下需要紧抓的问题。
幼儿卫生保健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学科,是研究幼儿生长规律、身心发育及卫生健康与幼儿生活、教育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提出幼儿健康成长所需要求及措施。
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幼儿卫生保健问题的重要性,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儿卫生保健取得长足的进步,相对我国来说,西方国家虽然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学习。
三、幼儿的卫生保健的意义
1.我国目前幼儿卫生保健及疾病预防工作现状
据调察我国农村幼儿健康状况中幼儿的死亡率达到了11.44%,远远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乡村的幼儿园建设项目不合理,幼儿进行健康体检率仅为80%,同时医疗工作人员配备比例仅为45.5%,同时基本没有专职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另外医疗工作人员的年均体检率仅为68.8%,农村幼儿的常见病预防情况,中度营养不良患者比例为3%,贫血比例为20%,数据表明在我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农村幼儿卫生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突出的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卫生保健与预防工作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直接制约着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和发展,主要的问题有:①农村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没有得到重视,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比较淡薄;②文化水平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农村的卫生保健投入有限,由于经济与认识的局限性,没有能力配备专业的卫生保健人员。
四、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因素
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1.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2.咬指甲:这可能是幼儿发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过高,对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儿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经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出血或感染。幼儿还有可能通过咬指甲造成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各类疾病。
3.任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4.进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不良的进食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幼儿缺钙、贫血等,免疫力低下而引发各种疾病。
5.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五、幼儿生理卫生保健
1.幼儿餐饮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确保幼儿餐饮的卫生是保障其健康所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厨房中的刀具、餐具、食材等进行必要的分类,并且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好厨房内的防蝇防虫,对腐烂变质的食物要立即丢弃,避免引起食物中毒或者幼儿的肠胃疾病。同时,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对儿童吃零食的习惯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其逐步的改正。
2.幼儿睡眠卫生
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保障幼儿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给予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的年龄越小则所需的睡眠时间也就越长。一般来说,幼儿的睡眠时间不应小于12个小时。在睡觉时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以防止幼儿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此外,还要保证睡眠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处于合适的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睡眠环境。
3.幼儿玩具卫生
玩具可以为幼儿带来无尽的乐趣,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智力开发效果,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在玩具选购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存在的卫生问题,那么玩具很可能就会成为传染病的传播源。在选购玩具时,一定要选择便于消毒的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的玩具,同时尽量避免选购带有小部件的玩具,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4.生活环境卫生
要注重幼儿卧室的卫生环境,经常打扫并开窗通风。对于幼儿的被褥等床上用品要经常晾晒。幼儿园的保洁员也要做好每天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每天进行消毒工作,保障环境卫生符合要求。endprint
六、幼儿的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有效策略
1.加强幼儿健康卫生保健工作
(一)确保落实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工作。政府机构应该承担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国家新医改的政策方针,对农村的基本卫生保健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并对现有的医疗卫生进行彻底的改革,促进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农村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疗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均比较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并改善乡镇的卫生院,并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改进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三)发展医疗专业人才,为幼儿得健康保驾护航。按照农村卫生工作发展方向,建设卫生人才队伍,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从而提升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幼儿饮食卫生。食堂的各种用具均做到生熟分开的原则,所有的餐具都应该进行消毒,同时进行防蝇虫污染的情况,坚决不卖变质腐烂的食物,同时熟食必须通过加工方可食用。并培养幼儿不吃零食和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2.加强卫生习惯、营养保健
每天组织幼儿进行劳动,劳动强度不宜过大,劳动时间不宜过长,看电视写字时间均保持在30min以内,保持学习和娱乐时的坐姿端正;定时休息,休息时间必须在12h以上,同时应该确保睡眠环境良好。幼儿的玩具应该及时的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出现病毒较差感染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改变幼儿心理的不良个性,比如怯懦,人性,固执等,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的能力。
幼儿的身体发育相对迅速,所以在营养的摄入上不仅仅要维持日常的新陈代谢或者运动消耗,同时要合理的膳食营养,各种营养物质应该进行搭配,比例适当,饮食结构不能过于单一,这样就会出现营养不均衡,在农村的基础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幼儿在营养摄入上应该主要以蛋类、蔬菜、维生素为主,同时吃饭时应高遵循的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注意荤素、干稀等的搭配。
3.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与处理
(一)幼儿常见病的防治
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确保幼儿每天进行足够的户外活动,充分的接受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并借此锻炼自身的体格,适当的进行运动同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安排幼儿进行体检,测量幼儿的身高、视力、体重等,根据检查结果查找幼儿的疾病或者缺陷,进行补救和治疗。
(二)幼儿传染病的处理
管理好传染源。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要做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于确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接触感染病的患者要进行检疫,或者实施其他预防措施,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
切断传染源。对传染疾病的性质进行分析,了解其传播途径,然后根据这些制定措施。比如肠道传染疾病,应该从饮食方面进行管理,保护水源,注意个人卫生,餐具消毒处理等;如果是呼吸道传染病,那么就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出行戴口罩防止病菌入侵等。
保护易受到感染幼儿。首先可以给幼儿实施预防接种工作,让身体抵抗力差的幼儿在流行病传染时便已经在体内产生了免疫力,服用中成药或者冲剂帮助提升身体免疫力。冬春注意啊保暖,防寒,夏秋两季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出行玩乐應该准备口罩等用具,避免病菌的侵入。
七、结束语
通过对幼儿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涉及环节与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从幼儿保健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保健与疾病预防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梁英.幼儿的卫生保健及疾病预防[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02):590-591.
[2] 文江,杨静.浅谈海南省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和对策[J].海南医学.2011(03):392-393.
荷兰与上海初级卫生保健的比较 篇3
1基本医疗
1.1 荷兰的医疗体系
1.1.1 医疗卫生体系。
荷兰的卫生服务供给形式,分为基础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和医院卫生保健三个层次。基础卫生保健主要包括传染病、流行病的监测预防、健康教育、妇女儿童的健康促进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等。基于它的公共性特征,由各级市政当局直接负责这一卫生领域,服务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指那些非住院性的、围绕居民家庭所开展的社区性医疗卫生服务,它在荷兰的卫生事业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家庭医生、过渡期保健、社区或家庭护理为三大特色。而荷兰的医院卫生保健,除通常所说的医院服务外,还包括其他住院性质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又被统称为第三级健康服务[1]。
1.1.2 医疗保障体系。
荷兰居民享有卫生服务的经济保障,国家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健康保险制度,大多数工薪人员被强制性要求参加健康保险计划,以获得基本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保险金是按工资收入比例交纳(约占工资的15%),雇员和雇主各负担50%,目的是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确保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
1.2 上海的医疗体系
1.2.1 医疗卫生体系。
上海的卫生服务供给形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在过去三个等级医院之间的定位差异性不强,提供的服务雷同。近年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分工做了明确划分。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前者主要通过
[4] Hughes D, Leethongdee S. Universal coverage in the land of smiles: lessons from Thailand’s 30 baht health reforms[J]. Health Affairs,2007,26(4):1000-1008.
[5] 中国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8[R].北京:中国卫生部(补充说明),2008:20-25.
[6] 中国卫生部. 2009年全国新农合实际人均筹资113元 参合农民7.59亿人次受益[EB/OL]. http://www.ccms.org.cn/article.aspx?id=252.
[7] Amornvivat 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 Case of Thailand. [EB/OL].2010-3-28. http://www.econ.hit-u.ac.jp/~kokyo/APPPsympo04/FiscDect%20_Thailand.pdf.
对现有一级、部分二级医院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后者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等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我国推行的“六位一体”社区健康服务实际上是把荷兰模式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合并在了一起,推行的是集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二级医院诊疗的功能定位,主要为收治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而来的常见病、住院手术、尚待确诊、小手术、分娩等患者,并将疑难、大病患者向三级医院转诊。同时,还应承担一定的疾病防保的社会职能。三级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包括特殊专科)的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二级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人才;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和承担省以上科研项目的任务;参与和指导一、二级预防工作。未来三级医院的主要功能将从目前的大病小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诊疗模式,转向医疗科研和疑难杂症、重病大病等诊治,提供高级的诊疗环境和服务,满足高档的医疗消费需求。
1.2.2 医疗保障体系。
作为老工业基地,上海是职工人数较多、情况较复杂的城市,同时又是医疗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上海医保方案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分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自负标准和比例,年龄越大自负比例越低。如一般门急诊,老人“自负段”为280元,新人则是1 400元,即让最脆弱的人群减少震动,让所有参保人员增强风险意识。除了城镇职工和退休职工以外,上海还有相当一批低收入和过渡性人群,包括当时滞留在再就业中心、非正规就业和“协保”人员共计80万人左右,他们不能享受比较优越的医疗待遇,还要以较低的收入维持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负。对于这批人,医保方案细化了数十个不同群体的医保政策,将他们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2就诊制度及全科医生的作用
2.1 在荷兰就诊实行社区首诊制,全科医生起守门人作用
荷兰的初级卫生保健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形式推进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处于中心地位,常被称为卫生保健“守门员”。每个居民一出生,就必须选择一名全科医生,除急诊外,一般情况下,居民总是先到自己的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那里咨询和就诊,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全科医生那里得到解决。如解决不了,全科医生再把病人转至专科医生或医院去。全科医师的名单公示在市政厅、医疗机构及各种媒介上,居民可以自己选择,但必须经过保险公司的认可。
在荷兰,居民对自己的全科医生十分信任,全科医生与居民象朋友一样相处。
2.2 在上海就诊实行一卡通,全科医生正向守门人方向努力
在上海,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和医生,居民拥有医疗保险卡,可在上海任一级别,任一医院就诊而无限制。一般情况下,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以慢性病配药为主,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居民可能首先选择至二、三级医院就诊。现在上海一部分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始推行“双向转诊”,即首诊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若中心无条件诊治,可转诊去二、三级医院,享受相应优惠,而二、三级医院也可将常见病、慢性病的病人转至社区医院。
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普遍存在人手不足、全科医生水平不够的情况,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落后的设备,使患者主观上对其存在心理避让,居民对社区全科医生持以怀疑的态度,无论大病小病,都宁愿扎堆到大医院长长的排队等候队伍中。全科医生地位较低,居民与全科医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而全科医生正在向守门人方向努力。
3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在荷兰,一名全科医生负责约800个家庭,服务人数2 000~3 000人。荷兰全科医生学历为本科5年,专科医院实习3年,能诊治内外妇儿基本疾病。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是治疗、保健、预防、合作、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其中,治疗包括:常规诊治、电话会诊、家庭出诊、急救、小型外科手术、听力测试、心电图和特殊注射等。
在上海,理论上2008年要求按每万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生。上海全科医生学历差别很大,目前90%的全科医生都是由各个科室医生转型而来,主要以内科疾病诊治为主。2000年起上海全科医生已逐渐开始本科5年学习、全科规范化培养3~4年,全市已建立了3个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基地和15个社区基地,并向全国积极招聘优秀的全科医生。到2006年,全市所有全科临床医师都经过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上海全科医生的功能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2]。
4全科服务站
荷兰的全科服务站,为私人开设,1/4为独立工作站,其余多为3~4名全科医生共同开设。服务站设施齐全,能进行血尿等简单化验以及基本小手术,环境舒适、设施人性化。全科服务站主要组成人员为全科医师、医师助理、全科护士、财务人员。医师助理在全科服务站承担着重要角色,他们经过专业培训,承担的工作包括预约登记、健康咨询及健康指导、全程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治疗、对医生日常工作行程进行安排,使医生工作有序。
上海的全科服务站隶属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有3~4名全科医生在服务站工作。主要以慢性病诊疗配药为主,不能进行化验及小手术。有些服务站环境设施较简陋,设施缺乏人性化,近两年全科服务站的建设已引起了关注。服务站组成人员为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收费发药人员。在服务站无医师助理这一角色。
5荷兰初级医疗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荷兰模式的比较,荷兰模式中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和优势,以及荷兰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为我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带来很多启示。而上海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时,借鉴荷兰模式的同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善。
5.1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就现实国情而言,我国还无法达到荷兰模式中全民免费享受医疗的水平,但该模式中体现出来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于减轻医疗保障巨大负担的特效作用,应在中国各个城市得到全面发挥。荷兰实行基本免费医疗的目的,是为了公民在遭遇疾病时得到没有任何经济阻碍的预防和救治,而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够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层面上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更大的医疗支出。
5.2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引导就医人群的有效分流,解决等待时间长、就医过程繁琐、后续复诊奔波、一系列的康复护理等“看病难”的问题,起着关键作用。荷兰健康保险公司规定每个居民在一个家庭医生那里登记,通常情况下病人必须经过家庭医生的推荐才能去医院就诊。这一强制性的措施,为协调医疗市场的资源配置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机制。而在上海,对病人至何处就诊并无强制性措施,一方面居民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但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制度保障方面,应逐步形成社区医疗机构的首诊和转诊制度。目前,政府鼓励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基层中小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通过全科医生的首诊,实现病人合理分流,方便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花费(双向转诊方案)。我们的保险制度应规定病人到三级医院挂号前,必须先在社区就诊,经社区医生开具转诊单后,方可到上一级医院就诊并获得医疗保险付费,否则保险增加个人付费比例或者采取拒付的方式。这样对引导病人首诊在社区医院会有很大帮助[3]。我们还需要探讨的是能否在上海试行社区预约就诊以及试行预约就诊对居民的益处及困难。
5.3 设置医生助理职位
荷兰的医生助理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上海的社区医疗中是没有这项工作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上海越来越成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居民预防保健作用的加强,在我们的社区服务站是否也应设立一个这样的职位,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5.4 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逐渐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的责任关系
社区全科医生应该是高素质的人员,在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水平,才可能区分大病转诊与小病留治在社区[3]。目前在上海也越来越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今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均为经过三年全科规范化培训的医生,这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居民对全科医生的信任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信任度不是一天能够建立的,而是慢慢形成的。上海目前已经在实行社区责任医生制,使全科医生与所属居民在责任上挂钩,从而有利于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在上海即将实行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更是将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各种努力,上海正逐渐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的责任关系。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方便性,目前上海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全科服务站就诊,但就诊居民中90%是以慢性病配药为主。如何提高服务站的软硬件设施,使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吸引居民首先选择在社区服务站就诊,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摘要:从基本医疗、全科医生的作用及职责、居民与全科医生的关系、全科服务站等方面对荷兰与上海的初级卫生保健进行全面比较,通过比较两者不同,了解荷兰模式中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和优势所在以及上海能够从中借鉴的地方,从而为上海初级卫生保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荷兰,上海,初级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1]裴颖.从荷兰模式谈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导向”[J].齐齐哈儿大学学报,2008(3):65-67.
[2]付晨,吴雯.也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04-305.
《卫生与保健》课 篇4
【关键词】微课 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78-02
近年来,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微课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深得广大教育者和学者们的青睐。《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这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如何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该课程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学任务重,尤其随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不断扩大,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问题体现在:
1.学生多,师资少,教学设施不配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教学方式手段陈旧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3.课程内容多而广,课堂教学任务重、效率低;4.实训场所和器械有限,实训实操受制约,阻力大成效低;5.学生自身原因(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影响学习效率等。上述这些现象和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合格幼儿教师的培养。
二、将微课应用于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因而,将微课应用于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不仅切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小、构成“情景化” 的特点,所以它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下载、重复播放使用,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具个性化,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便于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将微课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可更好地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首先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充分地研究学情,灵活地处理教材,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这在无形之中迅速提升了教师的教职素养;其次,微课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更强,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将微课应用该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设施以及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由于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教学设施相对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同时,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使得学校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有效地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
三、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要充分发挥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中应用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初步理解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果,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必不可少的准备过程。但是,让当下的中职学生对着课本主动地进行预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找准预习要点,精心制作好微课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这一内容的教学前,教师可将因卫生保健工作做得不到位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做成微课呈现,通过直观的动画视频,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在幼儿园做好相关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要点,并能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索“幼儿运动系统的发展特点”,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将微课应用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课程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1.在新课导入中应用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微课作为一种动态性的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画面动感性强,而且具有针对性,所以,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利用微课创设情景,设疑引思,激趣导学。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将幼儿在园发生“手、足、口病”并迅速漫延的过程制作成微课,直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播放,通过对工作情景的创设,学生很容易便了解传染病是如何发生和漫延的,并会产生“为什么传染病会产生?为什么会传播感染?”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起到设疑引思、激趣导学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实训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应用
(1)利用微课创设幼儿园的工作场景。为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得到社会实践性的模拟训练,实训操作教学要求在与实际工作等同的环境里进行。然而,许多中职学校由于受到设施不足等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训课大多数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学生无法去感知幼儿教师或保育人员的工作场景,实训操作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达到实训操作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帮助学生构建幼儿园的工作场景。例如,在“儿童体温测量”项目的实训操作中,由于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学生在模拟训练时往往只对“一抬二夹三抽四读数”这四个动作进行机械操的模练,“幼儿”这时便成了乖巧听话的“木头人”,这跟幼儿园的真实工作场景完全是相反的,这样实训出来的学生,往往到了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便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可通过微课把幼儿在接受测温时的种种真实反应呈现出来,让学生懂得在该种情景下教师的处理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2)利用微课示范演示实训操作的技能技巧。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操作训练是比较复杂的,这时,如果教师现场示范演示,一方面耗时比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很难全部记住,再者,如果班级人数多的往往有很多学生看不清,这样势必会影响实训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将项目的具体操作要点作分解,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随时观看,操作练习。例如,在“胸外心脏按压”项目的实训操作中,教师可将该操作分解为四个要点:①如何仰卧平放;②如何找准按压点;③如何按压;④如何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操作便了然于心,即使再不清楚,还可以重复播放学习,实训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中应用
课后及时地进行复习,有利于对所学的知识巩固记忆,同时也能起到加深理解、温故知新的作用。然而,让当下的中职学生对着课本或枯燥的习题来主动地进行复习,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把《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及时提供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10
[2]林秋雪.浅谈微课在中职中专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上)》,2013(10)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卫生与保健》课 篇5
传统教育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现代职业教育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 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幼儿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具有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前技能掌握的双重功能。幼儿卫生保健课程与音乐、舞蹈、美术、钢琴等技能技巧课不同, 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幼儿各大系统特点及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引出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如何对幼儿进行健康评价等系列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中让学生对幼儿园的各项卫生保健制度, 以及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中的卫生要求、环境创设等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技能技巧的训练,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内容的活动课, 使学生在活动课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 有利于教师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 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了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 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课程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由学习者围着课程团团转, 学习者本人应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就不存在课程。
二、课程应倡导理论知识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课本、学具、挂图、音响和网络等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较而言, 模拟活动场景教学, 更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在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中, 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例如, 在学习第七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中的第二节内容“晨检”时, 书上只用了六句话就概括了全部晨检内容。晨间检查, 简称“晨检”, 是绝大部分幼儿园均在执行的一项保健措施。晨检的内容包括:一问 (在家饮食、睡眠情况, 有无不适, 如: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 ;二摸 (是否发烧) ;三看 (幼儿的脸色、皮肤和精神状况有无异常) ;四查 (是否携带了不安全的物品) 。晨检的目的在于防止幼儿将传染病及危险物品带入园所, 在幼儿园晨检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保健措施。事实上, 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做好晨检工作有很多技巧。课堂上单纯靠理论讲述收效不大, 还容易使学生遗忘。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技巧可采取模拟活动场景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课程应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材, 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的范例, 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因此,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 而是容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争论之中的问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 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 获得发展。
例如, 第三章《幼儿的营养与膳食卫生》这一章节中, 主要讲述了幼儿营养卫生的理论知识和平衡膳食配制的方法。初次看到主题和内容, 学生们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幼儿教师的职业与幼儿的营养与膳食卫生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 在现实工作中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在幼儿园里, 家长关心的不是食品的营养价值, 而是片面地认为孩子每天能在幼儿园里吃到大鱼、大肉就是吃得好。其实不然, 幼儿能否健康成长与所吃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很大的关联, 对幼儿来说, 营养不仅能补充生命活动、游戏、学习过程中消耗的需要, 而且还能保证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幼儿园里配好食谱是保健医生的职责, 做好饭菜是炊事员的职责。而教育孩子不偏食、不挑食却是幼儿教师的职责, 教师掌握基本的膳食知识可以在食谱配制方面给保健医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同时, 可以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 避免有的孩子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 有的孩子因营养缺乏而变成“豆芽菜”。
四、课程形式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要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 学生思考的过程,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课程形式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1. 开放式的课程模式
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教师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 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 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 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是适时变化的。二是课程学习时空的开放, 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 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改进后的课程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 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 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将来的就业领域, 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 如学期末考试时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改变以往的出题大多从书上的复习思考题中挑选的习惯, 改为该科成绩由试卷基础知识、情景题和平日成绩三部分组成, 这样在笔试情景题时没有标准答案, 答案只要符合要求、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 都可以得高分。
2. 活动化的教学模式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实施活动化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境, 如可模拟创设学生将来岗位场景, 社会活动场景等, 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 去进行体验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二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亲临其境的场情中获得认知, 求得体验。
3. 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 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如, 在学习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的防护》中, 关于幼儿常见传染病:麻疹、风疹、水痘等疾病的病因、症状、护理、预防内容时, 有的学生曾经在小时候得过上述1~2种病, 能够将以往的经历讲给大家听, 同学们互相交流、共同讨论, 教师在及时参与总结,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掌握了本章的内容, 避免了因死记硬背而导致几种相似传染病内容的混淆。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们清醒地看到, 职业教育实行与市场接轨,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提高, 而不是降低了。对教师而言, 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上进行照本宣科。对学生而言, 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 摆脱“排排座, 听课课”的被动局面, 通过实际操作、参观、座谈等活动来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卫生与保健》课 篇6
1 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1.1 日常的预防
奶牛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 (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 , 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有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 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 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
生产区不准解剖动物尸体, 不准养狗、养猪及其他畜禽, 定期消灭蚊、蝇。
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置。检疫结束后, 要及时对牛舍内外及用具等彻底进行1次大消毒。
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6~9月份, 在焦虫病流行区, 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10月份对牛群进行1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
新引进的牛必须持有法定单位的检疫证明书, 并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 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
饲养人员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体格检查, 如发现患有危害人、牛的传染病者, 应及时调离, 以防传染。
1.2 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
应立即组成防疫小组, 尽快做出确切诊断, 迅速向有关上级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迅速隔离病牛, 对危害较重的传染病应及时划区封锁, 建立封锁带, 出入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 同时严格消毒污染环境。
解除封锁的条件, 是在最后1头病牛痊愈, 或屠宰后两个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出现, 经过全面大消毒, 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方可解除封锁。
对病牛及封锁区内的牛只实行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 包括疫苗的紧急接种、抗生素疗法、高免血清的特异性疗法、化学疗法、增强体质和生理机能的辅助疗法等。
病死牛尸体要严格按照防疫条例进行处置。
2 各种营养代谢病的防控
奶牛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标准饲养及定向选育的发展, 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若饲养管理条件和技术稍有疏忽, 就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奶产量和利用年限, 因此必须重视奶牛代谢病的监控工作。
2.1 生化指标测定
每季度随机采取30~50头奶牛血样, 测定血中尿氮含量、血钙、血磷、血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生化指标, 以观测牛群的代谢状况。
2.2 尿p H值和酮体的测定
奶牛在产前1周至分娩后2个月内, 隔日测定尿p H值和酮体1次, 对测出阳性或可疑牛只及时治疗, 并关注牛群状况。
2.3 调整日粮配方
(1) 定时测定平衡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 (2) 对高产、消瘦、体弱的奶牛, 要及时调整日粮配方增加营养, 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高产奶牛群在泌乳高峰期, 应在精料中适当加喂碳酸氢钠、氧化镁等添加剂。
3 卫生保健
经常保持牛舍、牛床、运动场、牛体及乳房的清洁, 牛舍、牛床及运动场还应保持平整、干燥、无污物 (如砖块、石头、炉渣、废弃塑料袋等) 。
挤乳时必须用清洁水清洗牛乳房,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挤完乳后, 必须用3%~5%次氯酸钠溶液等消毒药浸泡每个乳头数秒钟。
停乳前10d、3d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 反应阳性牛要及时治疗, 2次均为阴性反应的牛可施行停乳。
奶牛停乳后继续药浴乳头1周, 并定时观察乳房的变化。预产期前1周恢复药浴, 2次/d。
每年的1、3、6、7、8、9、11月份, 都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工作。对有临床表现的乳房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久治不愈的乳牛应及时淘汰, 以减少传染来源。
每年春、秋季各检查和整蹄1次, 对患有肢蹄病的牛要及时治疗。蹄病高发季节, 应每周用5%硫酸铜溶液喷洒肺部2次, 以减少蹄病的发生, 对蹄病高发牛群要关注整个牛群状况。
禁用有肢蹄病遗传缺陷的公牛精液进行配种。
《卫生与保健》课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3月-6月在宁波市江东区民政局新登记结婚的新婚夫妇。
1.2 调查方法
对所有围婚青年进行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调查表系课题组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年龄、学历、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婚育状况、生育史等;②围婚青年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与需求状况。调查员经统一培训考核后上岗调查。
1.3 统计分析
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使用SPSS for Window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男性与女性各调查593份。调查对象学历构成以本科及以上学历、大专为主(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4.4%、39.4%),其次为中专与高中(占12.2%),初中及以下者最少(占4.0%)。职业分布主要为企业单位职员(占调查总人数的62.4%),其次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占18.0%)、个体经商(占11.6%),自由择业者与无业者最少(各占5.4%、2.6%)。家庭平均月收入构成以5 000~10 000元为主(占调查总人数的48.1%),其次为1 500~5 000元、10 000元及以上(分别占26.3%、23.9%),1 000元以下者最少(占1.7%)。
2.2 孕前体检需求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593对新婚夫妇中,483对夫妇愿意接受孕前体检,占81.5%,110对夫妇不愿意接受孕前体检,占18.5%,分析不愿参加婚检的原因,主要是“单位有体检”(占36.2%),其次为“没时间不方便”(占22.9%)。
被调查者中,愿意接受孕前体检覆盖率在不同职业与学历中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7.2、25.4,P均<0.05),其中,职业分布中,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为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90.5%),其次为无业人员(占88.0%)、企业单位职员(占80.2%),以个体经商人员、自由择业者为最低(分别占69.6%、66.7%);学历分布中,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87.7%),其次为大专(占78.4%)、高中/中专(占70.7%),以初中级以下学历者为最低(占53.6%)。而在家庭年收入分布中,则对是否接受孕前保健影响不大(χ2=2.3,P>0.05),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孕前检查采取免费检查方式,体检的费用已经不再是影响新人孕前保健需求的主要因素。
2.3 孕前保健知识来源情况
由表1、表2可见,37.6%的围婚青年认为父母是孕前卫生保健知识首要的知识来源渠道,其次是网络,书籍等公共大众传播媒体,分别占20.3%和18.8%,而医院的健康讲座则是最少。
2.4 孕前保健服务内容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宁波城区围婚期青年男女最需要的孕前保健服务内容分别是优生指导,合理营养和健康体检,分别占73.8%、67.1%、63%,而对心理卫生指导和防病知识的需求相对较少,分别占41.2%和42%。
3 讨论
3.1 积极改善服务流程,方便服务群众
本文调查中发现,在不愿婚检的新人中有19.9%和3.8%的人是因为没时间和不方便。因此,我们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将婚姻登记和孕前检查有效整合,进一步改善孕前保健服务流程,方便群众,不断提高孕前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
3.2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孕前检查的认知度
本文发现,在不愿接受婚检服务的新人中有6.4%的人认为没必要婚检,46.2%的人认为单位有体检不用再婚检,事实上婚检与单位的常规体检在体检的内容和体检的重点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20%左右的新人在尚未接受孕前保健体检是就已经怀孕。因此,我们要加强婚检的健康宣教,正确把握好宣教时机,将宣教的关口进一步前移,在结婚前后将正确的保健知识交给新人,对影响新人对孕前保健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群众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的婚检的内容和婚检的必要性,自觉落实各项卫生保健措施。
3.3 加强大众宣传力度,提高孕前保健意识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可以说人人会用网络,网络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已经不可替代,然而本次调查中发现,将知识主要来源途径调查中“网络”作为首要孕前保健知识来源的只占到20.3%,作为最喜欢的宣传教育方式的也只占到18.2%,可见大众传播发展的滞后。政府以及有关保健服务部门应加强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生育保健知识的宣传,特别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针对年轻人最需要的优生指导、合理营养等保健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进而提高全民对孕前保健的重视。
3.4 重视人际传播,保证宣传效果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它虽然传播速度慢,信息量相对较小,但有针对性,反馈及时。本次孕前保健知识主要来源途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占总调查人群的37.6%。可见,人际传播在生育知识的传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从传播效果来说医院的健康讲座是宣传效果最好的,受众的知晓率最高[6],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扩大医院健康讲座的影响面,走进社区、机关、企业、楼宇,将正确的孕前保健服务知识送到重点人群中。同时也要重视全民宣教,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科学的健康观,改变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
3.5 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新人接受体检
调查中发现1.9%的人认为当前的孕前保健体检质量不够高,21.2%选择综合性大医院体检,说明部分群众对妇幼保健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还不够满意,因此我们也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方式,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温馨、体贴的孕前保健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江东区围婚青年对孕前保健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提高孕前保健服务效率提供方法依据。方法:以自制问卷形式调查宁波市某区登记结婚的593对新婚夫妻。结果:有80.4%表示愿意接受孕前保健,有19.6%的人不愿意,主要原因是“单位有体检”,占36.2%。结论:公众对孕前保健的认知还不够,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制定有效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孕前保健意识。通过改善孕前保健服务流程、宣传孕前保健知识和提高孕前保健服务质量等来促进公众主动接受孕前保健服务行为。
关键词:围婚青年,孕前保健,需求,对策
参考文献
[1]Jack BW,Culpepper L.Preconception care[J].Fam Pract,1991,32(3):306-315.
[2]周英凤,吕军,白鸽,等.孕前保健服务的内涵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4):162-164.
《卫生与保健》课 篇8
1 主要教学实践探索
1.1 明确教学目的
《西藏人文地理与卫生保健》是一门讲授西藏地理、经济、军事、人文特点与卫生保障的课程。具有医学保健课程和西藏人文地理相结合的特点。只有在充分认识西藏高原特点的基础上, 才能做好西藏地区的卫生保障工作。此课程对培养出熟悉西藏高原环境, 将来可能从事西藏高原卫生保健工作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充分讨论, 确定了以“突出本门课程高原特色, 增强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传授高原卫生保健常识, 将来服务于高原军民”为目标的教学目的。
1.2 优化教学内容设置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 设计了包括西藏自然地理、西藏人文地理、西藏政治地理、西藏经济地理、西藏医学地理与卫生保健、西藏文化礼仪展示与模拟, 西藏野外生存等理论课程, 以及西藏文化礼仪展示与模拟进藏前医疗保健措施讨论, 低压舱参观见习等实践内容。在授课内容上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使课程贴近生活实际,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综合运用教学模式
《西藏人文地理与卫生保健》这一课程内涵和外延丰富, 既包含高原人文问题, 也有高原卫生问题。在教学施行过程中, 注重加强师生互动过程, 重点开展了课堂讨论、课堂练习, 创造性的开展了情景模拟教学等活动。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学员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及潜能得到了充分调动。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融为一体, 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美轮美奂的西藏景色图片, 让学生有亲身到过高原的感觉。
参与式教学:利用课堂参与、低压舱模拟体验高原环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式教学、讨论式 (PBL式) 教学方式等, 更有效的增加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西藏文化礼仪展示与模拟》课堂教学中, 教师精心准备了哈达、茶具、酒具和藏传佛教用品等教具, 在课堂上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效果, 为他们将来去西藏很好的与当地人交往打下了基础。
体验式教学:针对大部分学生对高原环境认识不全面, 对高原环境存在恐惧心理的情况, 且非常关心自己将来到高原是否会发生高原反应, 为此我们针对性的开设了低压舱模拟体验高原环境, 利用低压舱模拟体验高原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高原环境的认识, 让学生在平原体验高原缺氧过程。并在体验课程中让学生自我监控血氧饱和度, 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高原缺氧环境, 也基本消除了学生对高原的畏惧心理。在《低压氧舱参观见习体验》教学中, 让学生直接进入低压舱群, 真实体验高原环境。学生针对亲身体验中遇到的情况, 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问题, 特别是如果他们进入西藏时最关心的卫生保健方面的疑问, 教员在低压舱现场都一一进行了解答, 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也用真实环境克服了学员以前对高原的恐惧心理。
讨论式教学:在《进藏前卫生保健措施讨论》课中, 通过让学员预先查找浏览相关文献, 就他们对进入西藏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课堂上, 学生不仅对进入西藏最关心的卫生保健进行了提问, 还争先恐后的提问到有关西藏文化、宗教、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涉及面十分广泛, 师生讨论得十分热烈。
1.4 激励式考核
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宗旨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 选择合适的专业选修课将为社会输送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贡献重要力量。因此, 在考试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力图通过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考核方式上, 新推出了以激励机制带动考核。具体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课终论文。将优秀论文在教研室学科网站上发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 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带有表彰性的考核方式,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调动参与的主动性有较好的作用。
1.5 教学效果明显
每年针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效果等内容都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教学反馈来看, 选修课教学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学生参与热情高, 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在99%以上。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十佳精品选修课”称号。并作为优秀选修课被学校推荐到重庆师范大学开设讲授。在和学生的座谈与交流中, 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不仅让他们学到了高原的人文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克服了他们对高原的恐惧心理, 还让他们提高了个人的基本人文素养。通过学习, 学员充分了解了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卫生应对措施, 更加了解了西藏在我国我军中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国防安全地位, 以及作为一个军医未来所肩负的保卫边疆的历史重担和政治责任, 促使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2 体会与思考
通过近10年, 在两所大学数10个班次, 近5, 000人的教学实践, 我们对该选修课的教学总结了教学体会, 主要表现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开设要注重需求: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 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 学生很关心高原部队卫生干部工作现状, 而且对西藏的文化历史等问题相当感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我们有针对性的开设了本课程。
教学实施要积极互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是否生动灵活, 内容是否新颖、实用, 是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我们认为体验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很有必要。
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易学好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生动活泼, 并为学生多创造实践机会,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课程特色与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考核手段要改革创新:教师要像对待专业课一样严格要求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加强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 并通过必要的课堂考勤和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在课程考核方面, 应纠正学生公共选修课好混学分的想法, 考核方式应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让学生认识到不下点功夫是无法通过课程考核, 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 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于京珍, 王丽, 马春晓.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33-434.
《卫生与保健》课 篇9
针对这种局面, 我省从2003年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的重点来抓, 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基本做法
1.1 引进和培养人才, 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1.1.1 公开招募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2004年, 安徽省卫生厅和人事厅、财政厅联合制定政策, 并安排专项经费, 为乡镇卫生院招募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对招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 按本科生每人3万元、专科生每人2万元给予一次性工作和生活补助, 并在工资、岗位津贴、进修学习等方面制定了配套政策, 与招募人员签订服务期限不低于5年的协议。2004—2006年, 省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1 000万元,
(1) 安徽省卫生厅安徽合肥230000
有关县 (市、区) 财政配套补助1 000万元, 为全省57个县 (市、区) 的405个乡镇卫生院共招募毕业生895名 (其中, 本科生150名、专科生745名) 。2007年, 省财政又安排500万元招募专项经费, 同时, 县 (市、区) 按1∶1配套, 共招募538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1.1.2 开展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的全科
培训和专科进修工作, 提高在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从2004年开始, 每年选送500名中心卫生院临床技术骨干, 到省、市两级医院进修半年, 专业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和中医科, 以提高其诊疗水平。计划在5年内, 为全省每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培养2~3名临床业务技术骨干。从2005年开始, 在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的支持下, 对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以及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进行短期培训。同时, 对全省乡村医生进行了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及服务能力的培训, 3年累计培训了7.7万人次。
1.1.3 鼓励农村在岗卫生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 提高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
从2003年开始, 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对全省农村在岗乡村医生全面普及中专学历教育, 帮助没有达到中专学历的8 386名村医通过学习取得了中专学历;还有2.4万名村医已经参加学习。2007年, 省卫生厅等5个部门又联合对乡镇卫生院在岗技术人员开展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试点工作, 鼓励已经取得中专学历的人员以半脱产的方式继续参加成人大专学习。各门学科考试合格后, 由教育部门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 省卫生厅发给每人2 000元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1.1.4 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对农村进行卫生技术扶贫和对口支援。
从1998年开始, 省卫生厅和团省委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组织动员医疗机构的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并帮助培训人才, 服务周期为1年, 定期轮换。目前, 全省已先后组织了11期共657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从2004年开始, 实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 现已有1 500多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扶贫和服务。2005年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从19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118位专家进驻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综合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1.2 采取倾斜政策,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1.2.1 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
省政府规定, 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 可执行高于同类人员1~2档的定级工资, 由县级财政拨款。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30年 (女25年) 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休后的工资按原工资的100%发放。2007年, 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 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职工基本工资给予保障, 并随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对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人员, 按照编制内核定的人数, 全额拨付工资;对承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 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予以补助。
1.2.2 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
2003年以来, 我省利用国债项目、国外援助和世行贷款等项目, 加大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省投入2.8亿元资金, 用于777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业务用房71万㎡;投入9 676万元资金, 用于1 108所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 改善服务能力;安排3 000多万元资金, 为105个县 (市、区) 的1 77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 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直报。
1.2.3 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给予倾斜政策。
2004年, 我省建立了专门面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评审标准着重强调实际能力与水平, 在学历、资历、论文等方面要求更加符合农村实际,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作为评审指标。同时规定, 农村卫生单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仅在省内农村卫生单位范围内有效。过去, 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评审高级技术职称通过率仅为10%左右, 实行农村卫生系列职称单独评审后, 农村卫生人员正高职称通过率达到59.1%;副高职称通过率达到55.3%。这项政策对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1.2.4 对农村卫生先进单位及有突出贡
献的农村卫生人员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近年来, 我厅建立了农村卫生人员激励制度, 组织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示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创建活动, 每2年考评1次, 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同时, 开展农村优秀卫生院院长、优秀卫生人员、优秀乡村医生表彰活动,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并在晋升职称、晋级和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5年来, 我厅并会同有关部门共表彰优秀卫生院院长106名、农村卫生人员170名、优秀乡村医生400名, 其中, 推荐到省部级表彰36名。激励了农村卫生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基层的荣誉感。
2 主要成效
2.1 调整了农村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层次
2003年以前, 全省乡镇卫生院大学本科毕业生占0.8%, 大专毕业生占7.0%, 中专毕业生占64.0%, 相当于中专学历的人员占12.0%, 无正规医学学历的人员占16.0%。到2006年年底,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1.0%, 中专学历人员占69.0%, 无学历人员减少到10%以下。目前, 乡镇卫生院大、中专学历人员比例在提高。同时, 乡村医生队伍的学历结构也在调整, 有60%的乡村医生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 (其中, 大专学历占5%) , 还有30%左右的乡村医生正在参加中专学历教育。
2.2 巩固农村卫生组织,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原来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基本都已起死回生, 诊疗水平及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诊疗的功能, 436所中心卫生院已初步成为区域性医疗预防保健指导中心。全省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均从38%提高到76%, 其中, 合作医疗试点县的中心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已达到85%。
2.3 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我省2003年启动了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到2007年已有80%的县 (市、区)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病人有40%在乡镇卫生院住院, 80%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看门诊, 既方便就医, 又降低了费用。统计资料显示, 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只是县级医院的1/3, 是省、市级医院的1/6。
2.4 促进了初级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
农村计划免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且城乡规范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 疫苗相对性传染病进一步降低。农村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的防制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加强了疫病监测, 一旦发生疫情, 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逐步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2006年与2003年相比, 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51.34/10万下降到34.8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8.55‰下降到15.78‰, 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 挑战与对策
3.1 面临的挑战
3.1.1 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乡镇卫生院一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相继退休。虽然近几年招募及培养了一批年轻医生补充到乡镇卫生院, 他们理论基础较好, 但是缺乏临床经验, 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力量的形成还有个过程。在职医疗卫生人员中,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30%, 大多数是执业助理医师。
3.1.2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尽管目前采取措施吸引和稳定了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但是, 乡镇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养老和医疗保险、子女就业等方面, 都明显低于在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同行。因此, 难以吸引人、留住人、稳定人。
3.1.3 培养与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政策不到位。
一些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重使用、轻培养, 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待遇落实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影响了人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
3.2 发展的对策
3.2.1 加大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
继续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更多高学历的新生力量。今后4年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募不少于2 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继续鼓励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提高学历层次, 对取得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每年从乡镇卫生院选派1 000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提高;每年从城市医院下派1 000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
3.2.2 完善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的长效机制。
省政府进一步调查研究, 制定农村卫生人员保障机制,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的待遇。改革完善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 工资待遇向技术骨干及有贡献的人员倾斜, 督促各地保证落实关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直接执行高于定级工资1~2档的政策;采取地方政府支持、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 逐步为乡镇卫生人员建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3.2.3 全面改善乡村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
省政府已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计划投资12亿元用于改善1 230所乡镇卫生院和1万个村卫生室的房屋和设备条件, 使全省乡村卫生机构达到“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水平, 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而努力。
【《卫生与保健》课】推荐阅读:
卫生保健课感想08-22
《幼儿卫生与保健》12-09
小学生卫生保健课总结11-15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11-24
公共卫生与保健论文06-29
一年级下册卫生与保健教案06-07
第九册《卫生与保健》教案定稿09-12
年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计划与总结05-15
卫生保健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