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评价(卫生保健)(通用8篇)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1
为了解南宁市各类学校的卫生状况和存在问题,南宁市卫生监督所于2008年按照《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标准》,对该市学校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南宁市小学、中学、大学、中专院校各10所学校,从各组分别随机选择60间教室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对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噪声、生活饮用水、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管理等进行监督监测。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噪声、厕所按《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评价;课桌椅按《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GB 7792-87)评价;教室采光、照明按《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87)评价;饮用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评价。最后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标准》(GB/T 18205-2000)进行学校卫生监督评价记分,对照学校基本卫生监督合格标准计分。各分项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60%以上判定为合格,总分达相应标准分60%以上判定为合格学校[1,2]。
2 结果
由表1可见,中学教室人均面积达不到卫生要求,合格率低于小学(χ2=12.06,P<0.05);课桌椅与学生身高配套符合率小学(50.0%)较低(χ2=4.09,P<0.05);各类学校的黑板卫生基本达到卫生要求(P>0.05);教室采光合格率为88%以上;中、小学学校环境噪声(91.7%,93.3%)符合要求,大、中专院校合格率较低;学校厕所为水冲式厕所,有些学校厕所蹲位数和小便槽长度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学校厕所无便后洗手设施;学校食品卫生部分较好;学校生活饮用水基本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学生传染病管理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均建立了由卫生机构、学校领导和校医组成的学生传染病管理网络[3,4,5]。共有40所学校经卫生监督综合评分后定为合格。
注:()内数字为合格率/%。
3 讨论
调查显示,南宁市学校教室人均面积达不到卫生标准,特别是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人数超过正常班容量,从而造成班级座位拥挤,走道狭窄,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活动[6]。课桌椅与学生身高配套符合率小学较低,可能与学校对所配课桌椅卫生要求和标准不甚了解,对不合格的课桌椅给学生造成的身体危害缺乏认识,加上学校经费不足,课桌椅多年不更换有关。不合格的课桌椅对学生坐姿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引起疲劳、近视、脊柱弯曲异常[7,8]。教室照明不合格可能与灯桌距过高、灯管排列欠合理、日光灯管老化[9,10]有关。中、小学学生宿舍合格率较低,是因为很多宿舍是用旧的教学楼改造的,学生居住拥挤,通风不好,很容易造成传染病传播[11,12]。学校食品卫生部分较好,是由于学校领导重视,食堂卫生管理较好;但也有一些学校把食堂承包出去,存在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
建议:(1)学校要积极加大投入,改善食堂、饮用水、宿舍、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和条件,并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以及相关办学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中,使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的改善与其他教学设施同步;严格控制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学生人数,使教室的人均面积达到国家标准;配备可调式课桌椅,并根据学生的身高及时调整;按照要求安装足够数量的灯管,且灯管排列合理,及时更换老化日光灯管。(2)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健全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和控制体系;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卫生管理员公示制度;与其他部门联合采取措施,加大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确保学生饮食安全。(3)加大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积极改善学校的饮用水设施;将学校饮用水水质监测纳入卫生部门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范围,特别是自备供水和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加强直饮水和桶装饮用水的管理,为学生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4)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加强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学校的技术指导,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关键词:卫生,参考标准,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唐锡麟.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5-150.
[2]白呼群,主编.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2.
[3]聂素梅,王冬林.蚌埠市东城区中小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594.
[4]徐能义,李香兰,赵金龙.包头市区中小学校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552.
[5]彭军.富阳市37所学校卫生状况监督监测评价.浙江预防医学,2005,18(5):34.
[6]敖包布.儿童少年卫生保健指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139-143.
[7]冯一星.学校课桌椅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初探.中国学校卫生,1998,19(3):223.
[8]叶厚隆,周亚清.嘉兴市中小学校卫生状况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6,18(8):38.
[9]张慧文.乌兰察市学校卫生工作调查报告.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6):551-552.
[10]詹存萍,陶思影,赵淑芳.洛阳市涧西区小学校卫生状况调查.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13(3):189.
[11]刘金英,丛庆,郑先丽,等.泰安市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3):147.
[12]黄坚,张奕梅,郑向洪.深圳市部分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743.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2
1、自11月20日起,学校将对教师公寓集体宿舍的使用及卫生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使用和卫生未达标宿舍,给以黄牌警告。
2、受黄牌警告的宿舍所有成员,自当月起取消租赁优惠,直至整改后达标确认之月份。
3、黄牌警告将作为年度考核的一大指标,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为维护宿舍的长期卫生和整洁,学校卫生小组检查为不定期,不告知。
希望各位老师和教职工能认真履行租赁协议中的义务,为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xx卫生领导小组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2008年海珠区内所有中小学校为监测对象,共监测学校284所,其中中学98所,小学186所。
1.2 内容和方法
按照《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要求,监测项目为: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微小气候、环境噪声、厕所、生活饮用水;依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1986)、《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1987)、《采光测量方法》(GB 5699-1985)、及《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 3796-2002)规定进行监测,使用HM34型温湿度计、TES-1332A型照度计、AWA 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TY-9800A二氧化碳分析仪和Leica DISTOAMA3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等仪器设备测定。
1.3 评价标准
根据《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GB/T 18205-2000)》和《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评价计分表》进行综合评价和计分,各监督项目实际得分达到相应标准分的60%以上者判定为该项目合格,合格总分达相应标准分的60%以上者判定为合格学校。
1.4 统计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总体情况
2004—2008年共监测学校284所,综合评价合格282所,合格率99.30%;其中中学98所,合格率100%;小学186所,合格率98.92%。中小学监测合格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8,P>0.05),见表1。
2.2 2004—2008年中小学校各监测项目合格情况
2.2.1 中小学教室合格情况
2004—2008年度各项目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室CO2、玻地比合格率较高,为99.64%和93.17%;课桌、课椅合格率及后墙反射系数合格率较低,分别为13.42%、14.74%和29.18%。玻地比、采光系数、后墙反射系数、课桌、课椅总合格率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检验:χ2=23.361,24.247,503.640,441.231,24.806,25.861; P<0.05)。年度间各监测项目变化无规律性;教室人均面积和CO2合格率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1.414,P>0.05)。
中学和小学监测项目比较:教室人均面积、玻地比、采光系数、教板反射系数总合格率中学显著高于小学(χ2=54.38,13.47,32.88,101.43;P<0.05);各年度中小学校比较,2005—2008年度中,教室人均面积,2006—2008年度采光系数,2005、2006和2008年度后墙反射系数,2005年度教板反射系数合格率中学和小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玻地比、课桌、课椅和CO2合格率中小学间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2.2 2004—2008年中小学校噪声和厕所合格情况
2004—2008年中小学校噪声和厕所监测情况显示,中小学校教室环境噪声总合格率较低,为45.94%;各年度噪声无显著变化(χ2趋势检验;χ2=8.917,P>0.05);男生厕所每蹲位学生人数和每米小便槽学生人数总合格率分别为85.16%和68.55%,且每蹲位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每米小便槽学生人数(χ2=21.941,P<0.05),男生厕所每蹲位学生人数和每米小便槽学生人数各年度间无明显变化(χ2趋势检验:χ2=1.729,6.337,P>0.05)。女生每蹲位学生人数总合格率为79.85%,各年度无显著变化(χ2趋势检验;χ2=1.463,P>0.05);男女生每蹲位学生人数总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结果见表3。
2.2.3 2004—2008年度中学阅览室合格情况
2004—2008年度中学阅览室监测中,各年度监测项目温度、二氧化碳、空气细菌总数、室内环境清洁、湿式清扫合格率均达到100%,室内台面照度合格率较高,达94.12%以上;噪声总合格率较低为50.19%,各年度噪声合格率逐年升高(χ2趋势检验;χ2=32.296,P<0.05);2005—2008年阅览室馆内禁止吸烟合格率逐年上升(χ2趋势检验;χ2=34.099,P<0.05),结果见表4。
注:室内环境是否清洁卫生和是否湿式清扫2项各年监测合格率亦为100%。
2.3 2006—2008年中小学校监测综合评分结果分析
2006—2008年中小学校监测综合评分总得分均值均高于及格分,3年总得分均值达88.38分。各分项得分中,微小气候、生活饮用水、厕所、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得分较高,达到总分值85%以上,其次为教室照明和教室采光,课桌椅、噪声得分较低且低于合格分。各年度得分比较发现,2006—2008年合计总得分均值有显著差异(方差分析:F=8.21,P<0.05)。2007年合计总得分均值最高,其次为2006年,各年度间总得分无规律性变化;各年度监测项目得分均值中,课桌椅、教室照明和噪声各年度间得分均值有显著差异(方差分析:F=5.41,3.28,4.53,P<0.05),均以2007年得分最高,年度间变化无明显规律性;教室人均面积、黑板、教室采光等监测项目得分均值各年度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5。
3 讨论
2004—2008年海珠区284所中小学校的卫生监测综合评价合格率达99.30%,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相关报道[2,3],表明我区中小学校卫生状况较好,与我区教育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投入力度大有较大关系。284所中小学校2所不合格学校均为民办小学,现场监测调查表明,与该校教学用房设计、布局不合理,采光照明不足,黑板、课桌椅等设施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设备投入和改造,使得学校卫生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生活饮用水、厕所、黑板、教室照明条件逐年得到改善。但本次研究发现,各年度中小学校课桌椅合格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5],已成为当前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潜在因素,各年度间课桌椅合格率虽有显著差异,但无明显提高,表明课桌椅的合理调配已成为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日常卫生监测发现,我区中小学校课桌椅设施较好,多数采用可调式独立课桌椅,但由于部分学校卫生工作滞后,不能及时根据学生身高调节课桌椅,致使各年度课桌椅合格率均较低。还有,现场调查中发现,由于现行的课桌椅标准颁布已有7年之久,广州经济发达,学生身体发育状况较好,低年级学生课桌椅标准远远低于学生身高,导致按照国家标准调节的课桌椅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现实身高需要,建议国家应及时调整课桌椅标准,也应针对不同地域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课桌椅标准以满足学生不同身高要求。
2005—2008年间中学教室人均面积显著高于小学,与我区中学教室硬件设施好、投入大有直接关系。日常监测中发现,我区流动人口多,民办学校在全区学校中占一定比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问题只能进入民办学校,致使部分民办学校班级人数超出额定人数,加之教室相对于公立学校条件较差,也是导致教室面积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监测结果分析发现,我区5年来学校教室环境噪声合格率均较低,为45.94%;年度间无明显变化,高于张惠洁[4]关于广州市东山区的报道结果,与王秀萍等[5]报道的深圳市福田区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由于我区为广州市老城区之一,城市繁华,交通干线错综复杂,多数学校距交通主干道不足200m,外环境噪声污染直接影响学校教室环境。再由于噪声控制成本较高,多数学校对噪声污染早已习以为常,投入不足,是多年来噪声合格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又一主要原因。我区学校厕所合格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我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设施完善关系极大,也与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学校加大了在卫生方面的投入有一定关系。
2006—2008年学校综合评分结果再次表明我区学校卫生总体状况良好,3年总得分均值达88.38分,高于及格分22分以上。微小气候、生活饮用水、厕所、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卫生现状良好,得分较高;课桌椅、噪声卫生状况较差,得分较低并低于合格分。提示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学校课桌椅和学校课室环境噪声的监管力度,改善学校卫生状况,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各年度监测项目得分均值中,课桌椅、教室照明和噪声各年度间得分均值有显著差异,以2007年得分最高,年度间变化无明显规律性,而教室人均面积、黑板、教室采光等监测项目得分均值年度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课桌椅、教室照明和噪声为可塑性软件指标,较易进行调整和提高;教室人均面积、黑板、教室采光为建设项目硬件指标,教室一经建成较难改动,这也是导致这些指标监测结果年度间也无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为切实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各职能部门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日常监测和监督管理,加大对卫生法规、标准的学习,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认识,综合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及时调整学校课桌椅和采光照明等可控指标,也使学校建设项目预防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建设项目不合理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校卫生现况及发展变化趋势,为学校不断改进教学环境和卫生条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8年中小学校卫生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中小学校监测总合格率为99.30%。教室CO2、玻地比合格率较高,为99.64%和93.17%;课桌、课椅合格率、后墙反射系数及噪声合格率较低,分别为13.42%、14.74%、29.18%和45.94%;玻地比、采光系数、后墙反射系数、教板反射系数、课桌、课椅总合格率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61,24.247,503.640,441.231,24.806,25.861;P<0.05),年度间变化无规律性;教室人均面积、玻地比、采光系数、教板反射系数总合格率中学显著高于小学(χ2=54.38,13.47,32.88,101.43;P<0.05);男女生厕所合格率达到68.55%以上;中学阅览室噪声总合格率较低,为50.19%,并逐年升高(χ2=32.296,P<0.05)。2006—2008年总得分均值达88.38分,微小气候、生活饮用水、厕所、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得分较高,课桌椅、噪声得分较低且低于合格分。结论该区学校卫生总体状况较好,但教室课桌椅、噪声合格率较低,应针对中小学校存在的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关键词:学校卫生,监测,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苏应雄,付小鲁,王军.成都市实施学校卫生综合监督的做法和体会.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0,7(2):631.
[2]陈小嵘,曾晓东,钟小梅,等.福建省泉州市直10所学校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2,14(3):228.
[3]张宁,沈明珠.常熟市1997—2000年学校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0,14(6):467-468.
[4]张惠洁.广州市东山区2001—2002年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4,4(4):451-452.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4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2000年某区域二等以上9个车站的卫生状况资料[1]为基本信息, 数据真实可靠。评价指标包括公共场所监督合格率 (%) , 饮食监督合格率 (%) , 公共场所体检率 (%) , 饮食五病检出率 (%) , 餐饮具检测合格率 (%) , 微小气候检测合格率 (%) , 空气质量检测合格率 (%) , 水质检测合格率 (%) , 鼠密度阳性率 (%) , 传染病发病率 (1/10万) 。
1.2 方法
应用密切值法、TOPSIS法和改进TOPSIS法分析资料, 3种方法的思路大致相同[2]:①将评价指标进行同趋化和归一化处理, 找出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 获得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②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距离D+i和最劣方案的距离D-i;③基于评价对象应该既靠近min (D+i) 又靠近max (D-i) 的策略, 用一个比例公式C来综合评价各研究对象的优劣。
密切值法C值的计算公式为:
TOPSIS法C值的计算公式为:
改进TOPSIS法C值的计算公式为:
2结果
应用密切值法、TOPSIS法和改进的TOPSIS法对资料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由表1知, 9所车站卫生状况从优到劣的排列顺序为:NN>ZJ>MM>PX>LT>GG>YL>BH>FCG, 3种方法对NN、GG、YL、ZJ、BH和FCG的排序相同, 密切值法和TOPSIS法对PX的排序相同, TOPSIS法和改进的TOPSIS法对MM的排序相同。
3讨论
三种方法对该资料的分析表明, 各比较组的排序不尽相同, 何种方法更为合理?改进TOPSIS法的基本原理[2]是构建各评价对象的 (D+i, D-i) 二纬数据空间, 设点A (min (D+i) , max (D+i) ) 为理想参照点, 计算各评价对象与参照点A之间的相对距离, 选与该点相对距离较近的评价对象为较优。基于此原理, 又加之密切值法和TOPSIS法有一定的局限性[2], 所以, 改进TOPSIS法的排序比较合理, 可以避免出现逆序问题。另外, 由于改进TOPSIS法计算得到的C值在0~1之间, 可以将C值按照公式C′=1-C进行变量变换, 使之变为C′, 数值越大越好, 这样可以按照秩和比的分档法[3]进行聚类分析 (如评价对象数量少, 可以计算可信区间) , 从而为有关部门的评先选优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而密切值法则不能进行聚类分析。
实际应用改进TOPSIS法时, 如果只是进行综合排序, 可以准确绘制各评价对象在二维空间 (D+i, D-i) 中的分布图, 不需计算C值, 只要用圆规以点A为圆心, 进行点与点之间的测距就可以得出排序结果,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是, TOPSIS法也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有2个评价对象Xi和Xj在二维数据空间中与最优参照点距离相等, 并且横坐标D+i<D+j纵坐标D-i<D-j, 如何进行优劣评价?此时, 可以直接比较两者的坐标 / 和 / , 按照靠近min ( ) 或者max ( ) (一般选择前者) 的评价原则来决定孰优孰劣。本例应选择Xi>Xj。
密切值法、改进TOPSIS法和加权TOPSIS法都是对TOPSIS法的改良, 前两种是对C值公式的改进, 后者是权数矩阵的改进, 但其思路是一致的, 具体何种方法综合评价的结论更为科学合理, 还有待理论和实践来检验。
参考文献
[1]张东生.密切值法在车站卫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 2001, 18 (4) :236-237.
[2]任力锋, 王一任, 张彦琼, 等.TOPSIS法的改进与比较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5 (1) :64-66.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也叫绩效信息, “拥有绩效信息”和“使用绩效信息来制定决策”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 绩效信息存在一个从生产到获知再到应用的过程。绩效信息的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只是制定决策的工具而已。无论是从政府绩效评价、绩效预算还是公共支出管理的角度来看, 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都有其重要性和必然性。
从政府绩效评价的层面来看, 绩效评价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包括评价准备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和评鉴结果的管理阶段等一系列环节。
从绩效预算的层面来看, 绩效预算的核心特征是在绩效信息与预算决策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实现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有助于形成一个密闭的、涵盖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的“绩效预算分配—使用—使用结果评价—下年度绩效预算分配”的绩效预算约束环, 使绩效管理贯穿财政支出领域和分配领域。
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身来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判断评价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也是保证这项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基本前提。财政绩效评价还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绩效预算的前提和基础, 是绩效预算的初级阶段。对于绩效预算过程中的绩效信息,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何整合绩效信息和预算分配的问题上, 也即在结果和资金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而言, 结果的应用也是其核心和归宿, 但是因其发展层次相对较低, 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上反而比绩效预算更加灵活。与预算编制挂钩或者实现绩效预算固然是其最终目标, 但是在现阶段, 视评价结果为项目管理工具, 沟通工具或者问责工具似乎更加有效, 也更现实。绩效评价结果用于预算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现阶段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许多问题, 使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仅算不上绩效预算, 甚至连绩效评价结果的管理、沟通、问责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具体来说,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 评价结果的质量影响了评价结果应用的公信力
绩效评价结果充分有效的应用是以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前提的。对评价部门和支出部门而言, 只有所生产的评价结果是对绩效的真实反映, 对评价结果的重视和应用才有价值。在各级财政绩效评价处, 人力物力是极其有限的, 在评价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个参评项目都深入实地进行考察, 因此, 对绩效评价处来讲, 缺乏准确可靠的绩效数据和会计信息, 支出部门的支出情况和自我评价可信度很低。
(二) 评价结果应用意识淡薄, 运用方式简单、形式化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往往被束之高阁, 与项目管理、干部任用、奖惩和资源配置相互脱节, 评价结果的应用流于形式。而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范围有限, 所以对评价部门的约束力和监督力都很有限。各个部门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会不会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改善项目也要看部门自己的意愿。
(三) 评价结果应用的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不够
在我们的现在政治体制中, 人的因素还是占很大部分, 领导重不重视你这个工作很关键, 除了来自政治决策层和高层行政领导的支持外,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的约束力和监督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制度上的保障, 总之, 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而言, 关键的立法或行政领导者所提供的政治支持在维持改革动力和确保部门一线公务员严肃对待改革两方面其重要作用。
(四) 评价结果应用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国外较为完备的会计核算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沟通复议机制等等统统保证了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落实和运用。但我国的财政支出及其结果应用体系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措施。项目实际绩效信息的收集机制, 绩效责任落实机制, 绩效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的公开机制, 沟通申诉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机制严重不足。项目绩效信息收集机制不完善, 奖惩机制缺乏, 由此往往导致支出部门消极应付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流于形式。
三、有效科学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途径
针对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有存在的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可以建立四项机制, 科学应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提升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 建立部门预算应用机制
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结果应用机制, 采取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申报制度, 强化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应用, 实现绩效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应用, 实现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 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
1、建立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申报制度
项目预期绩效目标是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衡量项目支出绩效的重要依据。各级财政部门在布置年度部门预算时, 应明确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的具体申报要求, 对那些不设预期绩效目标的不予立项, 不安排预算资金,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的审核, 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金, 逐步建立和健全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申报制度, 提高财政资金安排有效性。
2、建立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执行中的激励与与约束机制。
财政部门要结合评价结果, 对被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完成的程度和存在问题与建议加以综合分析, 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是评价结果优秀且绩效突出的。在安排后续资金时给与充分保障。二是评价结果良好和合格的, 在项目单位对存在的问题整改后, 按正常从紧原则, 编制预算, 安排下一年度财政资金。三是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 对于实施过程评价的项目, 要即使提出整改意见, 未按要求整改的, 要向同级政府提出暂停该项目。
(二) 建立评价结果惩处机制
建立此制度, 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部门、单位按法律法规和项目目标的有效落实, 维护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权威性。
1、反馈与整改。
评价机构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45日内, 以正式文件形式, 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反馈给被评价单位, 并督促其落实整改, 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整改, 并在收到评价意见之日起60日内, 将落实整改情况以报告形式反馈给评价组织机构。
2、处理与惩罚。
财政部门发现项目单位、主管部门有以虚报项目、工作量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或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损失行为。除追回该资金外, 还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 建立评价信息披露机制
通过适当方式公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接受公众的监督评判, 强化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控, 增强公共财政支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1、信息共享。
财政部门要将年度安排的项目支出和评价报告实行内部共享机制, 即年度安排的项目支出是确定评价项目 (对象) 的主要依据, 而评价报告又是安排以后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2、对上报告。
财政部门要将年度评价的重点项目绩效、存在的问题等有关情况, 以及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也可向同级人大报告。
3、内部通报。
为督促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如期完成绩效自评工作, 对部门和项目单位绩效自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以及组织开展等情况, 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促使其自觉地、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
4、社会公开。
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支出绩效情况, 在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可通过新闻媒介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 建立精细的管理能力提升机制
把实践中获得的绩效理念引入财政支出管理, 在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使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得以完善,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远不仅仅用于解决温饱问题, 面临更大的挑战, 就是如何更好的建设, 建设必须将求效益, 因此财政部门需要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资金使用效率。
2、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对资金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 可以提升资金配置的效率, 优化社会资金配置。
3、使公共财政不断得到深化。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是公共财政框架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跟踪问效的方法, 科学规范评价体系, 对资金运行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判。目前, 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手段的预算监督机制正日益形成, 共同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绩效。
参考文献
[1]金光远, 冯军.论高校教师评价功能的实现[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6)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7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50d检查的产妇3 180例, 其中顺产1 560例, 剖宫产1 620例, 年龄17~43岁, 孕次1~5次, 产次1~3次。
1.2 调查内容
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健康体检和心理学评价。
1.2.1 基本情况调查:
询问产妇姓名、年龄、户籍、休产假的地址、孕次、产次、孕期和产时有无合并疾病或并发症, 哺乳和恶露情况, 当前主诉等。
1.2.2 健康体检:
测量产妇血压、脉搏、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彩超检查、营养膳食指导、乳腺检查及哺乳指导、盆底肌力测定。
1.2.3 产后抑郁筛查: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对产妇进行心理测评。
1.3 诊断标准
生殖系统感染、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 乳汁分泌不足等的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妇产科疾病诊断学》。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 按照标准分14分为界筛查产后抑郁。
1.4 统计方法
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轨录入问卷, 二次录入, 逻辑纠错。检出率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全部数据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后42d检查结果
乳汁不足1 027例, 占32.30%;急性乳腺炎117例, 占3.68%;产后子宫复旧不良659例, 占20.72%;生殖系统炎症1 853例, 占58.27% (会阴切口愈合不良14例, 占0.44%;腹部伤口愈合不良2例, 占0.06%;非特异性阴道炎1 653例, 占51.98%;霉菌性阴道炎54例, 占1.70%;细菌性阴道病130例, 占4.09%;滴虫性阴道炎0例, 占0%) ;盆底功能障碍1 710例, 占53.77%;产后抑郁79例, 占2.48%。产后42d异常情况检出率前四顺位的为生殖系统炎症、盆底功能障碍和乳汁分泌不足、产后子宫复旧不良。
2.2 不同分娩方式各疾病检出率比较 见表1。
结果显示, 阴道分娩组产妇非特异性阴道炎检出率、霉菌性阴道炎检出率与剖宫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50、0.518) , 细菌性阴道炎检出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49<0.05) 。
2.3 不同分娩方式盆底功能障碍、乳汁分泌不足、子宫复旧不良检出率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阴道分娩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乳汁分泌不足、子宫复旧不良检出率与剖宫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00、0.002) 。
3 讨论
妇女经过怀孕、分娩、产褥三阶段后, 身心均发生不同变化, 一般产后42d后恢复正常[1]。因此, 产后42d的健康检查对于产妇尤为重要, 而更重要的是针对于产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保健指导和治疗, 以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状态。以下针对于产后妇女的身心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3.1 生殖系统感染
本调查中生殖系统感染1 853例, 占58.27%, 尤其是非特异性阴道炎所占比率最高51.98%。在分娩过程中, 产妇无论体力还是精神均有着极大的消耗, 削弱了机体及生殖道的防御机制, 易发生感染, 因此阴道炎症发生率较高[2,3]。在此次调查中, 阴道分娩组产妇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与剖宫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剖宫产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较高, 可能是因为手术操作增加感染机会导致, 从而影响到产褥期产妇生殖系统的恢复情况[4,5]。因此, 应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 加强卫生宣传引导,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 才能使产褥期生殖道炎症减少至最低。
3.2 盆底功能障碍
本调查中盆底功能障碍1 710例, 占53.77%, 高于北京的数据[6], 可能是因为地域差异及生产方式的差异所致。妊娠、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 妊娠期间子宫增大重力牵拉造成了不同程度盆底组织的损伤;另外, 激素水平的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 因此妊娠导致盆底压力增加和支持结构力量减弱, 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增加[6], 是公认的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本文中, 阴道分娩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检出率较剖宫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换句话说, 阴道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这与目前的研究结果吻合。主要是因为阴道分娩可以造成盆底肌肉、神经、韧带、筋膜和血管的损伤, 导致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松弛, 盆底组织支持作用减弱, 收缩能力下降, 导致盆底功能受损, 这也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基础。为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产后42d盆底功能障碍的妇女应尽快进行盆底的康复治疗,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3.3乳汁分泌不足
本调查中乳汁不足1 027例, 占32.30%, 检出率和其他地区研究基本符合[7]。这主要与产妇的营养情况、认知程度和哺乳指导宣传力度有关。一方面, 针对产后妇女进行营养膳食分析, 针对性进行个体化服务, 增加产妇营养的摄入与均衡[8];同时在婚前、孕前和孕期开展学习班, 很好的利用健康教育作为围产期保健的前沿保健项目。当然这样的健康宣教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认知程度较高的人群作用较大, 而以后面对的对象应该更为广泛, 既有社会群体性教育, 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 又有重点目标人群的宣教, 加强哺乳指导。
3.4 子宫复旧不良
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 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本调查中产后子宫复旧不良659例, 占20.72%, 略高于其他研究[9], 可能是地域差异及样本选取差异造成。本次调查中, 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检出率与剖宫产组相比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纤维的收缩是子宫复旧的始动因素[5], 凡是影响子宫收缩的因素均可造成子宫复旧不良。因此剖宫产的子宫相比顺产收缩和恢复较慢, 剖宫产子宫切口感染和剖宫产后缺乏必要的产后康复锻炼[8,9], 子宫复旧不良率更高。为防止产后子宫复旧不良, 应在孕前及围产期加强宣教, 并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
3.5 产后抑郁
本调查中产后抑郁79例, 占2.48%,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因素、不良孕产史、围产期抑郁、个性内向、社会支持度低、经济压力、角色转换等[1]。针对这些危险因素, 应加强宣教, 从孕前开始, 使妇女了解妊娠及分娩, 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减少孕期抑郁及焦虑, 并找到正确的针对于各阶段的压力的解决办法。并加强社会支持, 减少产妇的消极情绪。
综上所述, 产后的身心疾病发病率较高, 应从孕前和围产期开始进行预防性健康宣教, 并在产后进行康复现状检查和针对性保健指导, 为未来健康促进提供健康咨询, 做到预防治疗一体化, 追踪随访连续性[10]。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3 180例产妇产后4250d保健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产妇产后保健情况及疾病分布, 为改进产后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从而提高产后保健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7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50d检查的产妇3 180例, 其中经阴道分娩1 560例, 剖宫产1 620例, 分别在产后4250d进行产后检查, 并针对检出的各种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后4250d异常情况检出率前四顺位的为:生殖道炎症、盆底功能障碍、乳汁分泌不足、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生殖道炎症、盆底功能障碍、乳汁分泌不足和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42d左右进行检查是产褥期保健的重要部分, 对产妇身心疾病的筛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保健,顺产,剖宫产
参考文献
[1]谢姣, 朱秀彬, 邓秀贞.2 000例产妇产后42天的保健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2) :46-48.
[2]马妹英.1 169例产后42天康复检查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7) :2363-2364.
[3]李长华, 王秀红.2 036例产后42天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3) :219.
[4]廖红萍.2 091例产妇产后42天检查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25) :169-170.
[5]韦秋华.产后42天康复检查3 003例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21 (5) :314-316.
[6]单学敏, 陆叶, 舒士萍, 等.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2) :92-95.
[7]陈黎芬.1 560例产后42d检查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272-273.
[8]杨松静, 徐纯丽.厦门市3 978例产后42天产妇的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8) :2621.
[9]马文云.绍兴市5 163例产妇产后42天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4 (6) :58.
各类食品卫生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检测样品由疾控中心采集。其中熟食505份, 糕点432份, 冷饮483, 发酵酒120份, 调味品150份, 乳制品89份。
1.2 方法与评价依据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验方法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规定操作[1]。评价标准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2,3]。凡样品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不合格, 标准规定判定为不合格样品。
2 结果
2.1
各类食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出情况1779份样品中, 菌落总数合格为1548份, 合格率为87.02%;大肠菌群合格为1492份, 合格率为83.87%。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凡样品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不合格, 标准规定判定为不合格样品, 故样品总数为1408份, 总合格率为79.14%。
2.2
2004年检测样品557份, 合格408份, 合格率为73.25%。2005年检测样品585份, 合格461份, 合格率78.80%, 2006年检测样品637份, 合格539份, 合格率为84.62%三年合格率比较:χ2=23.32, P<0.01, 有统计学意义。
2.3
各类样品的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在各类食品中以熟食品店制品合格率最低 (69.50%) , 其次为糕点 (73.84%) 。
3 讨论
3.1
以上资料表明, 各类食品合格率近三年来呈上升趋势, 可以看出在国家注重食品质量, 启动食品安全工程以来, 本市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加强了对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 做好每年的健康体检工作;加强了对小型食品加工厂和流动摊点的管理, 使本市的食品卫生质量得到改善。
3.2
但各类食品总合格率偏低, 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应从食品的原料选购、 生产加工、 贮存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 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和预防性卫生监督。在各类食品中, 熟食品制品受污染的情况最为严重, 一般来说, 熟食制品不再加工就供直接食用, 它的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份健康,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案例中以熟食制品引起者为多见, 因此必须严格加强管理, 增加检测频率, 把好食品质量关, 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2004:42.
[2]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食品卫生标准使用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63.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在吉林省内共选择5种类型的200家公共场所作为监测对象, 分别为住宿场所40家、沐浴场所40家、理发美容场所40家、文化娱乐场所40家、商场 (含超市) 40家。
1.2 监测指标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9663~9670-1996) 以及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特点, 对室内空气和公共用品用具中相关卫生指标进行监测, 包括空气中的细菌总数、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 公共用品用具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
1.3 监测依据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GB/T 18204.1~18204.30-2000) 和《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WS/T 206-2001) 进行采样和检测。
1.4 评价
指标的检测结果按现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3~9670-1996) 中的要求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整体情况
见表1。由表1可见, 本次监测200家公共场所6 792个样品中有6 376个样品合格, 其合格率为93.9%;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92, P<0.05) , 其中文化娱乐场所监测样品的合格率最高 (97.7%) , 沐浴场所监测样品的合格率最低 (90.2%) 。
注:χ2=43.792, P<0.05。
注:χ2=114.601, P<0.05。
2.2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情况
见表2。由表2可见, 本次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指标4 218个点位中有3 901个点位合格, 其合格率为92.5%;不同室内空气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601, P<0.05) , 其中温度和相对湿度指标的样品合格率最高 (均为100.0%) , 空气中二氧化碳指标的样品合格率最低 (87.0%) 。
2.3 公共场所的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监测情况
见表3。由表3可见, 本次监测公共用品用具卫生指标的2 574个样品中有2 475个样品合格, 其合格率为96.2%;不同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4.420, P<0.05) , 其中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指标的样品合格率最高 (均为100.0%) , 霉菌指标的样品合格率最低 (84.1%) 。
注:χ2=224.420, P<0.05。
3 讨论
3.1 公共场所卫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吉林省公共场所卫生整体状况良好, 5类公共场所监测样品的整体合格率均在90%以上, 与一些资料报道相似[5,6,7,8], 这主要是与近几年省内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加大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以及大多数公共场所都建立了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 配备了相应的卫生消毒设备有关。
本次监测的微生物项目中有部分项目超标较重,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场所的消毒设施不完善, 或者虽然配备了消毒设施但未按要求进行消毒;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卫生意识淡薄, 消毒法规和技能掌握不硬或根本没有掌握, 消毒操作不到位、消毒不彻底, 从而影响消毒效果。本次监测过程中发现, 部分旅馆虽配有消毒设备, 并有较完善的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但个别工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过程, 造成公共用品的交叉污染甚至有些旅馆根本无消毒设施, 床单、枕套等卧具也无足够备用数量, 无法达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的目的。
本次监测过程中发现, 部分公共场所通风较差, 场所内空气质量较差, 这也正是本次监测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细菌数超标较重的主要原因。
3.2 建议
一是要提高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水平, 强化其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使公共场所经营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卫生制度的执行、消毒细则的落实和消毒效果的检查;二是要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制度, 加大卫生监督力度, 增加卫生监测频率, 提高卫生监督监测的覆盖率;三是要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 增大公共场所卫生宣传力度, 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经营者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确保旅店业等公共场所环境的卫生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省内公共场所卫生状况, 预防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 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和《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测定方法 -光散射法》对200家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和公共用品用具中相关卫生指标进行检测, 并按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监测200家公共场所6 792个样品中有6 376个样品合格 (合格率为93.9%) , 其中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92, P<0.05) ;不同室内空气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601, P<0.05) ;不同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监测指标的样品合格情况是不同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4.420, P<0.05) 。结论 吉林省公共场所整体卫生状况良好, 监测合格率整体较高, 但部分监测指标合格率较低, 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推荐阅读:
绩效评价结果05-08
医疗结果评价06-28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09-29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08-02
绍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施意见09-13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结果反馈07-17
教育没有结果比结果更重要08-26
结果艺术07-19
试验结果10-21
健康结果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