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运用(共7篇)
水的运用 篇1
一、水的视觉形态的审美特征
水形态之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要以一种变化,多角度的眼光来欣赏。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由此看来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水形态之美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水是在表达着一种永恒的水姿风韵,有的一泻千里,有的止水游丝,有的静水流深,有的上善若水。一泻千里指明了水的方向,止水游丝代表着水的温柔,静水流深体现了水的品格,上善若水展现的是水的境界。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水遇寒结冰积聚能量。水奔腾到海九转千回直达苍穹。水抚慰苍生展示博大情怀,水滋养人类启迪人性的光芒。
二、水的视觉形态语义
1)平静的水。所谓“雁渡寒潭,物来即现,物去不留”,这便说的是静水平静的水面让人们的心情也如同水面一般清净,让人们心旷神怡。
2)流动的水。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展现了水的温柔。安静的缓缓的流过,犹如一位温婉安静的女子惹人怜爱。
3)荡起的涟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很容易使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那一轮一轮的水圈由明显慢慢消散,让人们陷入无限的回忆,人们的心事就如同平静的水面也荡起了涟漪。
4)汹涌的波涛。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势磅礴,江入大荒流的浩浩荡荡。那奔腾而来的惊涛骇浪铺天盖地而来,似乎带着无比巨大连岩石也能击碎的力量,那激荡的海水中,蕴含着大自然雄伟的力量。
5)欲坠的水滴。让人产生怜爱的情愫,它是那么的清澈透明,由小慢慢地变大,最后不能承受,滴入大地,滋润了万物。
6)飘落的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那轻盈的雨滴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着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
三、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中水的视觉形态的创造原则
水的形态可谓是千姿百态,对于水形态在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我们赢遵循一定的原则来避免水形态的简单套用和不美观的设计。
1)重要特征优先原则。对于水形态的提炼,应该抓住水形态的主要特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想象,主要特征还要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而对于次要的特征则没必要一一展现。如水形态中雪花的造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六角形,而不能过多关注它的纹理,只要掌握了它六角形的构成规律,无论是什么纹理都有雪花的视觉效果。
2)简洁性与美观性原则。日用陶瓷产品不同于陶瓷艺术品,要强调它的功能性。在不妨碍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简洁的造型,过于繁琐和复杂的造型只会使人感觉压抑。唯独简约之美,万古不废。
3)设计创新性原则。一个造型哪怕只是某个部位的夸张变形,某个地方的重新组合或者分离都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因此,对水形态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应根据自己所学的形态创造方法,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各种创意方法和利用大众最熟悉的元素创造最新颖的造型。
4)设计象征性原则。对陶瓷产品设计与水形态的结合本来就有很好的寓意,象征着淳朴,自然的气息。但是我们更要很好的利用水不同形态的语义展示产品的内涵。例如,水泡的造型简单可爱,充满灵气,比较适合陶瓷小物件的设计,陶瓷茶具的设计跟波纹的结合则更体现了文人雅士品茶论道的优雅意境。
5)设计的可行性与产品形态相匹配原则。指的是水的某个形态特征是不是适合这一产品的造型要求。例如,在设计餐具中的盘子时,水的波纹形态就不适合运用,因为这容易使食物残留在上面,而且不易清洗。方方正正的冰块造型应用于日用瓷的造型中我们还要考虑其成型工艺的可行性等问题。
四、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中水的视觉形态的创造方法
1)具象模拟法:指的是造型的外观形态与模仿的对象很相似,这类造型一般重视趣味性的表达。例如,水形态的水龙头设计,采用了涟漪的视觉形态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与使用的情景浑然一体,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形态语义。
2)视觉特征法:是具象模拟法的一种延伸,收集整理很多的元素,再进行重新组合,找出和设计对象相似的元素加以重新组合利用。旨在使造型设计更具有艺术性,但是又不失严谨性和条理性。如模仿水溅起的水花而设计的小碟子,对溅起的水花进行秩序化处理,有的保留很多特征元素,有的则只留下一两个特征元素,使碟子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
3)隐含表达法:除了以上两种相对具象的表达方法,还可以通过抽象、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形态概括隐而不显,激发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给人一种似像似不像的感觉。如水立方咖啡具的设计,不是直接模仿水的视觉形态,而是壶体,杯体采用了水立方的形态做了装饰,虽然不是直接的表达,却充满了水形态的视觉感受。
4)意象感知法:指的是保存在人脑中对某一形态的感知,在形态设计中不去具体的体现它的特征,但是整体的感觉能使人唤起自己内心的记忆或者情感。洗面盆的设计,运用了曲线的结构,让水顺着这个曲线流淌,这使人想到了高山流水的情景,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视觉体验。
五、结语
自然形态充满无限魅力,有着丰富多彩的设计资源,这有待于我们去挖掘。水是万物之源,自然和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水。水的形态丰富多彩,每种形态带给人不一样的美感。目前日用陶瓷造型设计虽然很丰富多样,但是仍然缺乏生动性。对水的视觉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激发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的创新思维,探索自然形态和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提高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余建荣,张朝晖.论陶瓷产品的设计美学特征.中国陶瓷.2005.
[2]余建荣,余勇.论陶瓷产品造型的时代风格.装饰.2006.
[3]余建荣,刘玮.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的创新方法.佛山陶瓷.2009.
[4]李正安.陶瓷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5]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叶丹.形态构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7]于东玖.造型设计初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
水的告白 篇2
我是一滴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水,在嘉兴,我们淡水家族可谓兴旺。你看,这里地处平原,河网密集,自古就是“天下粮仓”。若干年以前,这里的小河总是清澈无比,河里的小鱼小虾欢快地游着,人们舀起河水就能直接淘米做饭。可是现在,这些美丽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布满河面的水葫芦和暗绿色的河水,还不时看见翻着肚皮的白花花的死鱼浮在水面。
我是一滴来自安徽省黄山市的水,在黄山,我们“家丁稀少”,非常金贵。这里是丘陵地带,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在山上只有少量的山泉淙淙流淌,山上的生活物资都是靠人力背扛肩挑得到的,因此一瓶矿泉水售价10~20元人民币,真可谓水比油贵呀。
不管我们身处何地,人们都是如此地需要和依赖我们,那么,人们有没有想过该怎样保护我们,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我想提请人们注意,要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用水。比如:合理控制工业用水,禁止向河网里排放未经处理的、未达标的工业用水,城市绿化使用河网水,节约生活用水,杜绝浪费,废水再次利用,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脸水拖地,等等。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爱护水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我们希望能与人类和平相处,继续在这个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繁衍生息,我们不希望看到我们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人的眼泪。
在水的那边 篇3
———题记
岳飞在水的那边凝眸俯视, 有一锦鳞跃出, 长数丈。他倏然眼前一亮, 心下暗喜:“有鱼隐于水中, 此河必深, 若在岸边设防, 敌军定被阻于水岸, 不可犯我大军! ”兔走乌飞, 他依旧孑然而立, 眉头忽舒忽展, 神情极是恍惚。 水面蒸起团腾氤氲, 鱼拍打出水波细纹。
朦胧中有一人高呼:“鱼乐乎?”岳飞这才转目, 一男子如谪仙翩然而至, 轻引广袖成礼:“在下庄周, 有幸与将军萍水相逢。将军所视之鱼, 嬉戏波间, 只是不知鱼是否得水而乐? ”飘游神思被这一声唤拉回, 岳飞揖手而拜, 洒脱也不失礼节, 只是目光依旧迷远, 直直望向水的那一边。 水天一色, 流云卷集浪梢, 风起云涌, 似有千军万马枕戈待旦, 北负沧海之势。 他喃喃道:“鱼得水, 自然是快乐的罢! ”
“子非鱼, 如何知鱼之乐? ”庄子爽朗一笑, 捋一把长髯, “将军有所不知, 此鱼名曰丹鱼, 有朝一日必化作鲲鹏, 乘风扶摇九霄, 向水的那一边去, 图南而往。 那时, 它还会快乐吗? ”岳飞猛然一惊, 万千忧思穿过窈窕流年, 根植于他的脑海中, 他想起了他出生时“大鹏若鹄, 飞鸣室上”的异景, 他想起了在水的那边, 有白发娘亲殷殷切切的叮嘱, 他想起了天下百姓在水的那侧挣扎呼喊, 被践踏于金兵铁蹄之下的场景。
“如何不乐! ”他悚然打断庄子, “功名皆是尘土, 即使去往水的那边的路有八千里, 我也要乘云踏月, 救黎庶于水火! ”胸中一股豪情锐气涌上, 绯色也袭上了他的脸颊。 缓了一口气后, 岳飞又道:“先生, 不是图南, 是要向北, 我要率千骑直捣到水的那边去, 北定中原! ”
忽而, 他像是被雷击中, 急急脱口而出:“先生, 我军尚未驻扎朱仙镇, 我还与弟兄们约定好了笑谈渴饮匈奴血。 我需立即淌过水, 奈何奸臣当道, 在水的那边, 我已……看不清来路。 先生可愿与我指路? ”
庄子长叹一声, 绵延不尽的是丝丝悲悯, “岳鹏举啊, 你既饮了孟婆汤, 前尘旧事尽数忘却, 又为何日日守在黄泉之侧, 遥望水的那边, 念念不忘? ”
专家点评
记得我在颁奖典礼上与同学们谈话时, 举了这篇文章为例。我还是要说, 文章在于创新, 构思难脱顺同, 总离平庸不远。能把岳飞与庄子联系起来, 这份构思的能力就难能可贵, 当然, 也需要作者能把内容表现合题、得当。另外, 作者的文字能力不错, 文化素养不错。其实, 语文这一门学科, 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 决定国家发展的根本。
在水的那边 篇4
儿时的家附近有一条河, 河不太宽却清澈见底, 而我关于那条河的记忆中总有老渔夫的身影。 他是所有渔夫中技术最好的, 总是独来独往, 一个人住在水那边的小木屋里。 因为我总爱往河边跑, 一来二去的, 也就与他熟识了。 他很厉害, 连“跳白”这种独特的几乎失传的捕鱼方法都被他很好地掌握了。
夜深时, 他站在船头, 竹篙轻轻一敲岸边, “哒”的一声, 小船便轻盈地离了岸, 黑暗中隐约传来几句不成调的歌, 伴着静谧的村庄安然入梦。 划到平常捕鱼的地方, 他停了下来, 在船的两边张开两片大白板, 船底也早已被他刷得雪白, 明亮的灯光照在他苍老的脸上, 也照在与他同样苍老的船上。 他嘴角上扬, 愉悦地哼着歌, 看着鱼儿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跳入网中。
听别人说, 他最拿手的还是鱼鹰捕鱼。我偶然间看到过一次, 他站在船上, 撑着竹篙, 船头的鱼鹰目光锐利, 紧盯着水面, 不时展展翅膀, 随着一声绵长的“唉———”, 鱼鹰敏捷地跳入水中, 不一会又飞快地钻出水面, 跳到老渔夫面前, 看着他, 弯弯脖子, 吐出几条小鱼, 然后再次转身下水。
也曾有机会在别处看过鱼鹰表演, 周围是喧嚣的人群, 有的在大声谈话, 有的拿着手机在不停地拍照, 还有的甚至指着鱼鹰大声尖叫起来。 我安静地坐在人群中, 看着船头威猛的鱼鹰, 但当它转过头来与我对视时, 我才发现, 它那威武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颗早已麻木呆滞的心。哨声响起, 一跃而下的身影依旧矫健, 只是当它上岸后后, 被人捏住脖子时, 眼中再无半点灵动的光光彩, 我觉得, 它不应被叫作鱼鹰, 连用鹰这这个字都不配, 那分明是一只被拔了毛的水水鸟。
而现在的故乡早已变了样, 田野被公路路所代替, 河流改道, 或成传说。 一切都如同同王开岭所说:“这个时代, 不变的东西太少少了, 慢的东西太少了, 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行, 而身后的村庄、河流、影子, 早已无踪。”
我们走了很远, 却忘了为何出发。
最近抽空回了趟故乡, 老渔夫还是像当年那样, 划着船, 从水的那边荡了过来, 只是撑船的手不再有力, 他看着我, 没有向我炫耀他的战利品, 而是伏在船头, 猛烈地咳了起来。
我担忧地看着他, 没有了老渔夫, 那“跳白”、渔音和鱼鹰还会存在吗?我张了张嘴, 最终说出口的也只有“保重”和“再见”。他挥挥手, 直起身子, 一边咳一边撑船离开了。
我也转身离开, 身后的村庄, 老渔夫和他的船, 渐渐消失在了水的那边。
专家点评
这个小作者的语言功力和操纵文字的能力, 真不是一般的好。她能在方寸之中, 寥寥数笔, 就把一个老渔夫和他的鱼鹰, 刻画得栩栩如生, 叫人一读难忘。难忘的, 还有她那貌似轻浅的几笔, 实则让人感叹不已的描写, 画面感特强, 比如“是老渔夫, 还有他的船。缓缓地, 从水的那边, 荡了过来”。收尾也收得好, “我也转身离开, 身后的村庄, 老渔夫和他的船, 渐渐消失在了水的那边”, 不拖泥带水, 不故意拔高, 不乱发感慨, 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在水的那边》 篇5
秋阳是最为温和的, 不声不响地照着人, 身子暖了, 心也暖了。 暖阳的碎片洒落在细窄的河面上, 细波微漾, 发出橘黄色的光芒……我渐合上双眸。
风微漾, 心已动。
再次醒来, 已是近黄昏。我半眯着眼, 看见奶奶坐在炉旁, 拉着风箱, 不时往灶膛里添几把干草。 灶膛的火焰是暖红色的, 照得奶奶两颊通红, 额上也沁满汗水。
我就这样痴痴地望着……不知不觉, 天暗了, 朦胧间, 我望见木质的锅盖上腾着白气, 我似闻见玉米棒子熟悉的香气, 我似觉着奶奶笑盈盈地向我走来, 轻轻唤我, 眉眼间尽是宠溺……
在氤氲着玉米清香的秋日昏阳, 我再次沉沉睡去。
那也许是一场梦, 宛如一场绚烂的烟花。但我坚信, 在水的那边, 有这样一个孩子, 有这样一段过往。
《在水的那边》 篇6
水, 自古便被文人墨客赋以灵秀、清纯等寓意。 “上善若水”, 水是善意;“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水是婉约;“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水是壮阔……有了水的衬托, 水的那边, 似乎也随之变得神秘和美丽。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秋风拂过芦苇丛, 佳人的身影若隐若现。 思绪凝作叶上霜华, 留在了水的那边。 撑着小舟, 顺流而下或是逆流而上, 纵然路途中有再多的阻挠, 也必将拼尽全力抵达水的那边, 去圆满一份期待。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是不是这江太过宽广, 以致无力去追求在水的那边的她? 也罢, 只求天际的流云, 乘着晚风, 将绵绵的情思捎去水的那边, 填补那份被茫茫汉水所阻隔的遗憾。
在水的那边 篇7
彼岸与此岸, 是由“水”隔开的。尼采著《善恶的彼岸 》一书, 以他勇猛无畏的笔尖为“水”, 将善与恶分为彼岸与此岸, 并以人为恶之“此岸”;释氏所传经卷, 以神佛的话语为“水”, 将红尘与净土分为彼岸与此岸, 也以人为纷扰尘世之“此岸”。
可是他们的分法, 终究过于绝对了:在二者的观点中, 在“水”的那边, 是绝对的美善;而在“水”的这边———我们的此岸, 只有丑恶与无知。 面对在水的那边的美景, 我们只能争做所谓“超人”, 或退而修佛, 而不能企望自身。 因为, 人类不具有渡“水”的能力, 去往水的那边。
人类几万年不屈的文明传承, 已经用自己所昭示的能力宣告:水的那边是难以到达, 但不代表不能到达。
的确, 面对“水”这边大千世界的纷扰、庞杂, 人类真实地经历了此岸的缠索, 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水的那边———彼岸, 那是超越、理想而梦幻的世界, 不禁令人赞叹:要是水的那边, 也能成为此岸, 那该多好!
那就把水的那边变成此岸! 只有在那条未知之水上架桥, 才能将两岸连在一起。
这座桥, 怎么搭?
文学率先为桥, 飞跨了两个水边的世界。在上古时期, “水”是波涛汹涌的, 人类生存的困难阻挠着渡水的愿望, 但, 气壮天地的盘古、撼动山河的共工等一部又一部原始的神话, 让人类有了一座通向水的那边的独木桥;先秦之时, 《楚辞》描绘了芳草香兰、芰荷芙蓉、八龙婉婉的浪漫意境, 在由战乱而激起千层浪的水上, 又飞起一条险道;下又至唐代, 诗界圣手们以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狂放、杜甫“城春草木深”的感伤、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的华丽等, 共同在因动荡变革而暴怒的水上, 筑起一条通向水的那边意境之所在的通衢大道;到了宋世, 苏轼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李清照以“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婉约……共同越过了五代十国所在的水上扬起的纷乱巨浪, 走下属于宋词的桥, 水的那边的意境之美, 尽在眼前。
西方也建有与中国目的地一致的通往水的那边的桥。 古希腊的城邦混战令水上涌起惊涛骇浪, 可是安提戈涅的眼泪、俄狄浦斯的悲剧……这些本属于水的那边的美的境界, 却经由古希腊诗人们用笔搭起的水上之桥呈现在人们眼前;俄罗斯的苦难总是把水浪扰动不宁, 但卡拉马佐夫式的人生传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的千古名咏, 令水的那边的超越的理想翩翩而来, 它们是由俄罗斯作家的非凡文思在水上架桥送来的, 它们越过了水的那边。
除了文学, 科学也能架设起通往水的那边的桥, 它用的是牛顿式探索自然的不屈、爱因斯坦式发现的执着和霍金式百折不回的、对浩瀚宇宙之爱的坚定。
艺术也能做到, 它用的是贝多芬式对命运的谱写、毕加索式对现实的隐刺、凡·高式对人生的暗喻。
哲学也能做到, 它用的是康德式深究天地的思维、庄子式对自然的发掘、黑格尔式目光对寰宇的总括。
还有很多。
人类怎样在始终阻挠自己追寻理想、梦想与意境的“水”上架设飞越之“桥”, 去到水的那边, 是言之不尽、书之不完的, 人类对此的执着, 可以专门写一本大书了。
可是, 人类为何要以千年之力, 去追寻那些个不在此岸的彼岸, 还要跨越汹涌激流, 去觅取那些“东西”呢?
这个问题, 可以化用一位登山家的话来回答:因为, 它就在水的那边。
专家点评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 什么是好文章, 那就是你不读完最后一个字, 你不知道它会在哪里结束。孙卓然的获奖作文就是如此。不信, 你再读一遍。
从题目入手, 厘清“那边”即“彼岸”, 相对“彼岸”即“此岸”, 隔着“此岸”与“彼岸”的是“水”。于是联想到尼采《善恶的彼岸》和释氏经卷, 虽表达不同, 但都把“此岸”与“彼岸”鲜明地对立起来, 一善一恶, 一红尘一净土, 而“彼岸”之“善”之“净土”乃“此岸”之人所心向往之, 然, 非“超人”与参禅之人无以至也。
但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正是不断从“此岸”向“彼岸”跨越的历史, 虽难以到达, 但不代表不能到达。接着, 小作者展开了人类的架桥之旅:重点写中外的文学之桥, 略写科学、艺术、哲学等桥, 以此非常充分的佐证, 告诉读者, 人类有能力跨越。文章本可以到此打住, 可小作者没有, 再来一个“可是”的转折, 向最本质处加以发问, 人类何以要以千年之力, 追寻那个不在此岸的彼岸, 还要跨越汹涌激流, 去觅取那些“东西”呢?本以为, 会有一个条分缕析或直截了当的回答, 结果, 小作者举重若轻, 只化用了一句登山家的话, 便收束了全篇, 读者意犹未尽, 作者戛然而止。
这就是孙卓然。把联想、玩味果断利索地扔给了读者。这位登山家或许是罗伯特吧, 因为他说过“, 因为山在那里”。抑或是乔治·马洛里吧, 人们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登攀人类最高的珠峰, 他却脱口而出“, 因为它在那里”。其实, 读书与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写作的品位来自阅读的品位, 谁能如孙卓然同学一般, 阅读如珠峰般高度的哲学、文学巨著, 那么, 笔下的文章肯定会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一个初中生, 能写这样的文章, 你信么?现在, 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