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训练

2025-01-02

科学运动训练(共9篇)

科学运动训练 篇1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开设院校:首都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湖北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北华大学 山东体育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等

科学运动训练 篇2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 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刊物, 它同《新青年》一样, 在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启蒙运动中对启发民智、传播科学、促进现代科学发展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杂志主要用来刊载专业性较强的论文, 较少涉及科学普及方面的知识。然而, 在1935年, 《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二十周年纪念, 科学编辑部长刘咸在1月刊首发表社论, 指出“鉴于时代之需求, 谨将本杂志贡献于国家社会, 作为科学舆论之喉舌, 广播科学知识, 提倡科学建设, 自兹以往, 本杂志以力求通俗, 而同时能除去试下言科学者粗陋浅薄弊病为目的, 取材务求适宜”, 力求将科学知识普遍化, 而科学杂志的稿件选取也有了三个标准:能使读者产生科学兴趣、能记述科学进步、能传播科学消息。可以看出, 作为科学性的刊物的《科学》杂志, 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 还为了促进科学化运动而做出了一些改变, 对推动科学化运动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二、《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内容

在1932到1937年间, 《科学》杂志每年发行一卷, 每卷包括12期 (其中1937年的9—10期、11—12期为合刊) , 虽然栏目因主编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但是刊载的内容一直十分丰富,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林、医学、工程学等各种领域, 下表是对杂志中刊载的内容进行的统计。

将《科学》的科学传播内容进行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 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从《科学》杂志刊登的学科分布来看, 该杂志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这些基础科学十分重视。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 (算学) , 书中主要以介绍数学算法、几何证法、作图方法为主, 也会附带一些理论的介绍。对于其他的学科, 除了涉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学科进展之外, 还会介绍这些学科在生活、军事上的应用, 刊载国外关于这些学科的发明, 并说明原理。可以说, 《科学》杂志所关注的基础科学, 并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 也会包括学科应用方面的内容。

(二) 应用科学

应用科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业的进步、国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科学》杂志有关应用科学的分类也包括很多方面, 这些被关注的领域也跟中国国情有关。

(注:本表中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科学》索引进行, 其中杂俎栏目并没有进行分类)

(1) 农林科学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 科学家对于农林科学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也不例外。从内容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科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植物的抗虫性、农作物的改造等方面,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自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 对农林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2) 矿冶技术

对于矿产丰富的中国来说, 研究矿冶方面的技术也是很有实用意义的。《科学》会关注各领域的矿产信息, 对新发现的矿藏进行及时报道。此外, 还有对采矿方法、矿产纯度等内容进行分析, 可见, 当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注重矿产的质量, 而并非只注重产量。

(3) 工程技术

《科学》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 这些有关事业发展的学科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 是极具意义的。

(4) 卫生医药方面介绍

《科学》杂志介绍了很多卫生医药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部分是关于国外先进医学技术的, 如胃镜的使用、外科手术的进步、医学疾病的治疗等等。此外, 杂志还会介绍一些实用的医学信息, 如“霍乱症及其防治法” (1934年12期) 、“痘症新治法” (1935年11期) 等, 对当时公民的医学知识启迪有所帮助。

(5) 航空航天技术与气候学研究

航空航天与气候学都是《科学》杂志比较青睐的内容, 很多文章也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分析气候对航空航天的影响。也有很多文章是对二者进行分别的介绍, 有助于国人了解这些新兴的实用科学。

(三) 科学史

科学史的内容在《科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对近十年、二十年国内外学科发展进行探讨的, 例如1935年第10期中, 刊载了《近二十年来原子物理学之进展》、《二十年来中国植物学之进步》、《二十年来中国气象学之进展》等系列文章;也有对学科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的回顾的, 如《宋元以后草本药理论概要》 (1933年第9期) 。《科学》杂志关于科学史的记载记载下了国内外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走过的道路, 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 科普知识

《科学》杂志上也有科普知识的介绍, 例如1935年第2期中的“足下知之否?”介绍了六年中俄罗斯人口增加的人数、硬水的沸点、如何推算陨石的年代等等科学常识, 十分精简。此外, 《科学》还会介绍一些科学常识, 例如《植物纤维之简易鉴别法》 (1932年第8期) , 介绍羊毛与其他纤维之间的鉴别方法, 十分实用。

(五) 科学救国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 中国也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科学》刊登了很多关于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编辑部长刘咸就在发表了《科学与国难》一文, 认为应当树立科学国策, 重视科学事业, 尤其应当注重可以让国家富强的科学研究进行实施, 也应当注重国防建设的科学, 对科学人才建立奖励保障, 以实现科学救国。此外, 科学还刊载了一系列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如《科学与民族复兴》 (1935年第3期) 、《科学研究为建设国家的始基》 (1937年第1期) 、《国难期间科学界同人应负的责任》 (1936年第4期) , 呼吁国家和国民重视科学。

(六) 教育及科学教育

教育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质量的好坏对科学传播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对于教育事业, 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刊载的内容包括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者的任务、教育机构的情况介绍、教育基金的情况、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等各个方面。

三、《科学》杂志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特点

(一) 注重科学性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的人权主义思潮较为盛行, 中国青年运动也在那时开展, 同时,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 以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民众。在这一时期, 农村经济社会经济矛盾突出也导致了“农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这一阶段可谓是各种思潮与运动并发的时期, 加之民族危机的加剧,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 《科学》并没有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受到影响, 依然坚持刊登科学文章, 没有政治偏向性, 这对于科学传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注重实用性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应用社会, 造福社会。《科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科学的实用性十分注重。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除了对于应用科学十分关注外, 杂志还十分注重生产生活中的科技, 对于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 1931年的水灾影响了淮河一带小麦的播种, 引发了荒灾, 《科学》杂志便刊载了《灾后种麦误期之补救》, 给出了“改种其他作物, 以及根据各地气候、土壤环境选择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的建议, 对灾民灾后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 在1935年第6期的新闻中, 介绍了价格便宜、亮度高的植物油灯, 以供当时经济欠佳的农村使用。另外, 由于蚊虫是引发疟疾、黄热病、丝虫感染、骨痛病的元凶, 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不良影响, 杂志也在1933年第5期介绍了《蚊的驱除方法》, 对幼虫和成虫都有一定的驱除措施, 有利于公民的健康。

可以说, 《科学》杂志从各方面关注生产生活, 提出了很多极具实用性的方法及建议, 很好地贯彻了科学造福社会的功能。

(三) 注重新闻性

科学新闻在《科学》杂志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1935年改版后, 编辑部长刘咸更是增加了新闻在杂志中的比重。

*采用四舍五入法, 舍去小数点, 保留整数位 (注:本表所指的新闻来源于《科学》中的[新闻] ([科学新闻]) 这一栏目, 同时也包括[科学进步]栏目)

从新闻源来看, 《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的早期, 大多采用国外医学会、科学促进会等科学协会以及各大高校、工商业的研究成果或报告, 也有来自于《Nature》、《Science》等国外领先的科技杂志上的论文及最新科学成果介绍, 之后, 《科学》也开始增加国内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以及国外报刊上的科学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源头。从内容上看, 《科学》杂志所刊载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 涉及的专业也逐渐增多。从一开始较多关注科研成果、科学发现, 到后来关注各领域的科技活动、科研动态以及科学家消息, 甚至一些科学生活常识, 也在新闻栏目中有所体现。从供稿的作者来看, 也由姚国珣、朱炳海两人发展到后期姚国珣、刘咸、重熙、戈合等多人。此外, 新闻的时效性也在不断提升, 很多新闻都对上个月甚至是当月早期发生的科学事件进行了报道。

虽然有些稿件从内容上来说并不能够属于新闻的范畴, 但是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对于科学新闻十分注重, 并利用新闻短小精悍的特点, 将更多的科学信息传播给读者, 对读者了解国内外科学现状有很大的帮助。

(四) 表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

科学家是科学传播的主体之一, 也是科技传播内容的来源之一, 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这一群体, 《科学》杂志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并利用很多版面和篇幅对科学家的事迹、精神进行了介绍。

在1932年第十期中, 《科学》杂志开办了专刊来祭奠科学家爱迪生的逝世, 刊登了数十篇文章, 从爱迪生的生平、发明、研究成果等方面对爱迪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使爱迪生的形象及精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华刚讷行状》、《悼居里夫人》、《亚几默德》、《马尔萨士百年纪念》等科学家传记及悼词都是对逝去的科学家表示怀念的文章, 并认为, 他们的逝世是科学界的损失。此外, 在“新闻”栏目中, 还会对科学家的消息进行集中的介绍。在卷首, 《科学》也会刊登科学家的珍贵照片, 以展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可以说, 《科学》杂志对科学家的尊重即是对科学的尊重, 更是向读者传达了尊重科学家的精神。

(五) 关注国民健康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动乱之中, 国民较为蒙昧、医学素养较低, 加之当时瘟疫严重、食品短缺, 医学也不发达, 国民的健康问题十分堪忧。《科学》杂志对国民健康问题可谓是十分重视, 刊载了不同的文章, 以求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

维生素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沈雄庆发表了《维他命研究之新发展》,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维他命研究的最新成果, 其他研究者也对各种维生素进行介绍。不少研究者还对当时较为流行的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的原因、症候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预防和诊疗的办法。还有研究者对上海人的膳食进行调查, 选取中等上海家庭为研究对象, 对膳食成分及营养分配进行研究, 并与美国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 提出对国人提高营养, 增强体格的建议。此外, 还有对蛋白质、营养元素的研究, 以及对于饮用水卫生监测的建议, 可以说关注的方面是非常全面的。

(六) 内容通俗浅显, 重视图片运用

《科学》是一个专业型的科学杂志, 传播了很多专业知识。尽管如此, 该杂志也没有忽视语言的通俗性, 并充分利用图片, 对知识进行展现, 使之形象易懂。

从该杂志20周年的社论中便可看出杂志对于语言的要求:“以深入浅出清畅顺达之文字论述各种科学问题, 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 专门家对之不嫌浅, 各取所需, 则本杂志使命达矣。”在实际中, 《科学》也是这样执行的。首先, 《科学》刊登了大量的科学新闻, 简单易懂, 信息量大;其次, 《科学》选取的专著及论文也能用较为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道理。此外, 《科学》对图片的运用也十分重视。在讲解动物结构、微生物的变化等内容时, 《科学》都会配上图片, 方便读者理解, 对其他需要作图表述的论文也都配有图片说明;此外, 《科学》还刊登了一些科学家的照片, 并用铜版纸印刷, 实属珍贵。

四、《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的作用

(一) 普及和推广了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当时中国教育较为落后, 学习新兴科学知识依靠的大多是原著, 为了方便讲课, 老师也采用英文授课, 而国内的教科书则很久没有更换, 不具前沿性, 并不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将读者群体首先定位为“高中及大学学生, 次为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 再次为专门学者, 最后为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将高中及大学学生作为主要读者群, 并刊载文章对初高中试验室的配置标准、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可以看出, 该杂志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未来主体的重视。《科学》在这些群体做好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从当时情况来看, 有利于受教育者知识面的增长, 从长远上看, 更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 传播科学精神, 提高国民科学智知

《科学》不仅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 还始终凸显出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精神, 而杂志中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科学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社提出的米制单位译名, 读者王子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千克”应当读成“克千”, “厘米”应当读成“米厘”, 这些提议被刊登在1935年第5期的杂志中。虽然该读者的建议并没有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但是对于该稿件的采用正是说明了《科学》杂志坚持自由交流、欢迎不同说法的态度, 也正是科学精神的极大体现。此外, 杂志中还有很多文章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对科学家的介绍, 一方面是让读者更加了解科学家, 另一方面也是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解读。

《科学》通过对科学精神的传播,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智知,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接受和从事科学教育的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 促进了国防科普工作

由于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将国防科普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杂志中, 就多次提到战争中的毒气问题, 如《军用防毒器之活性炭》、《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与毒气活跃之前瞻》、《毒菌战争》、《我们的防毒问题怎么样?》等。文章对毒气进行了介绍, 呼吁民众引起重视, 努力建设防空设备、增强国防意识, 而不是简单地喊口号, 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国防建设加强的期待。与此同时, 又从科学的角度对如何防毒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是在科普的同时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重视国家灾难, 以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建议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难能可贵的。因此, 《科学》杂志对国防科普工作的开展可谓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 促进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

科学化运动协会认为,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就不能回避中国自己的问题, 《科学》杂志正是这么做的。该杂志刊登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工业实业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或是寻求解决的途径, 或是提出解决的方法。正是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才有利于提高。

此外, 《科学》杂志还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统一。从1932年开始, 杂志就开始刊登科学名词审查会审查通过的算学名词;接着, 对讨论通过的化学译名进行公布;同年, 杂志刊登了读者对于英文数学名词翻译的讨论。之后, 《科学》杂志又刊载了《昆虫译名之意见》、《有机化学名词改良委员会最后报告书》, 并发表了物理学会请求改善现行衡量制度的请求。科学名词的统一有利于科学的传播, 也有利于科学社会化的进行。

摘要:1932年到1937年的5年期间, 政府高官学者和研究机构学者发动了“中国科学化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进行科学教育、实现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讨论《科学》杂志在这一时期对推动科学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科学方法训练及策略 篇3

科学方法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在科学研究活动领域中,人们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应该说,科学方法训练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实施科学方法训练及策略可以从下方面进行探究:

一、科学方法训练结构

1、科学方法训练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我们可以将其在教学中的设计为以下结构图:

(l)讲解演示——情景——;(2)——尝试——;(3)归纳——运用——仿练;(4)情景——思考运用——解决——总结——。

以上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是第一阶段,3是第二阶段,4是最终阶段,在教学应用中还应注意三个层次性,要做到科学的操作方法。如:

2、操作过程

(l)创设情景

首先对学生解决情景中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引起对学习新方法的自我要求。这一环节,我们教师可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初步体会运用新方法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该方法的欲望和兴趣。这里的创设情景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训练建立一个好的环境。

(2)领悟训练方法

这一环节(包括了归纳、运用和仿练)是科学方法训练课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两种不同的训练途径组织学生展开训练活动;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就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再让学生时行模仿练习,从而领悟科学方法的意义及操作方法。

(3)科学方法训练程序

途径一:有些认识事物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已无意识地运用,并且知之较多。例如,观察、比较、分与合、分类等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增强运用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意识性,明确具体要求、操作要领,从而能自觉地、有序地、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活动时:

a、教师不必指导在先,可启发学生尝试着运用日常采用的方式去认识事物。b、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的结果与方式,想想应该怎样认识事物才正确、合理。c、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这个科学方法对认识事物的意义及正确的操作要领。

途径二:有些认识事物的方法,由于学生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对于这些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不知或者知之甚少。例如,实验、测量、整理资料、推理、模拟、取样分析等科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就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再让学生时行模仿练习,从而领悟科学方法的意义及操作方法。这时:a、教师讲解与演示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领。b、学生模仿练习。c、通过巡视、抽查,发现问题,在评议中纠正,并归纳出正确运用方法的要领。

二、科学方法训练策略

科学方法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好的教学策略很可能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永远得不到实现。我们可结合众多实例和平时见实习的教学经验,注意三点在教学中的策略问题。

1、教师应选择学生周围、身边的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欲

情景创设无疑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连学生的兴趣都不能引起,那么谈什么训练就是无从谈起了,并且情景是一种能让问题形象化,结果明显化的教学环境,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自己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对科学方法的需要。而显然如果创设的环境过于高深脱离学生生活,或者是流于形式的老套问题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是不屑一顾,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就使我们的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无法开展了。问题要新,但不要脱离学生的周围,让他们感觉到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同时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或者事不关己的事情。当到达最终层次时,那时候所设计的情景更加要新,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复杂性,由几个问题共同创造的情景解决对于这个层次上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提高途径,永远要牢记好的问题带来好的思考,也就带来好的方法和好的解决结果,所以在最初的情景和问题的选择上要充分注意到贴合学生生活实际。

2、教师设计有层次的、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活动内容

使学生对方法的习得由浅人深,逐步提高。在整个训练模式的发展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学习能力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活动和情景是为学生设计的,在贴合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难度的安排,不能在一开始就要求很高,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和许多知识的学习一样是逐步积累的,而且由于整个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对实践尝试的高度依赖性,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在安排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整个群体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方法训练模式的教学设计中的中间那块内容中区分为两种途径的原因。本身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了层次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和由浅人深,逐步提高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全体学生加以接受,让他们初步建立起来的科学方法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能够加强他们自己动手运用的潜在欲望和兴趣,也就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科学方法训练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效率和作用。

3、教师应确保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研讨,相互切磋,使学生切实能通过训练活动学会科学方法

科学组织体能训练 用品 篇4

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他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到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有了计划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情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变得清晰实在。我们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未来战场的指挥员,良好的体技能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则能使我们事半功倍。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不知道身体素质如何的情况下,即使制定出体能训练表也不一定合适,因为一套体能计划不可能适应整个训练过程,比如说当素质提高时,计划就要修改,当身体技能水平处于低潮期的时候,又需要一套新的训练方案。下面是我们小组关于如何科学的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一些初步探讨!一是强化心理和教育,消除训练场上不良心理。加强预防训练伤常识教育,让战士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和容易发生训练伤的部位,掌握不同季节、不同时机常见训练伤发生的规律、一般训练伤发生的先兆和训练伤发生后的急救措施,二是合理安排科学训练。掌握人体运动规律,合理安排运动量也是预防训练伤的有效措施。在各项训练中,人体负荷能力变化的趋势是:开始时,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上升,继而达到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逐渐下降,根据这一规律,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量,将训练内容尽量安排得紧凑些,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反对打“疲劳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训练任务的完成,也要结予必要的训练时间.要依据气候、季节的特点合理安排.既要保证训练质量稳步提高,也要考虑干战身体、心理的承受能力,真正做到科学计划,灵活安排,严格施训;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每个人的训练成绩不可能处在一个水平上.让训练尖子“吃得饱”,训练水平低的“跟得上”,做到分级训练,因人而异、因才施训;三是坚持循序渐进。训练工作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扎实基础,稳步提高,坚持克服急于求成.任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注重搞好安全防护;长跑后比较适合搞些短跑、拉臂,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避免疲劳性骨折。事实证明,只有科学施训,才能在保证训练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训练成绩。

三是要充分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每次训练过程的诱导阶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适度的快、慢、强、弱活动,使人体的肌肉、关节、内脏、呼吸和血液循环等生理器官从静止状态导入兴奋状态,加强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活动,克服生理惰性,为训练做好准备,如不经过准备活动而直接进行大运动量的紧张操作,则会因身体缺乏适应能力而遭受损伤。所以,在每次训练前,都必须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方法很多,组织者应根据所开展的训练项目,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专项准备活动。如技能训练要突出上肢及腰部的热身运动,体能训练要突出下肢及腰腹肌的热身运动。准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使全身发热,让身体各关节和肌肉充分活动,使神经系统达到兴奋状态。如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或徒手体操等。

四是要在训练中做好安全防护。保护与帮助,是部队训练尤其是体能、技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安全措施,也是广大官兵应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安全防护的方法很多,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他人保护法和自我保护法。他人保护法主要是当操作者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发生危险时,保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使操作者摆脱危险的一种方法。如在进行单双杠训练过程中,操作者从杠上掉下时,保护者应及时上前保护,防止摔伤等。自我保护法是操作者在训练中一旦发生危险时,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摆脱危险的一种方法。自我保护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顺势屈臂、屈膝、屈体、滚翻、转体等。如当操作者从板障上失手掉下时,应及时改变身体姿势,在身体接触地面的瞬间顺势滚翻,以减少身体的冲击力。

五是要注意安排好训练后的整理活动。训练后,让战士们进行放松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组训者应根据战士身体容易疲劳这一特点,及时安排好训练后的整理活动。所谓整理活动,也称放松练习。它是用以恢复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它主要包括一些呼吸运动和较缓慢的全身活动。要求运动量不宜过大,而且必须由小变大,尽量使全身肌肉主动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平常状态。常用的方法有:整理运动操、慢跑、自我按摩、互相踩踏按摩等。如果忽视了训练后的放松整理,就容易使部分战士剧烈运动后长时间出现腿痛和肌肉酸胀,给肌肉拉伤埋下隐患,也会给下一步的训练造成障碍。如在长跑训练后,身体各部分充分舒展开了,处于开放状态、兴奋状态,如果突然安静下来,不及时放松,就容易使身体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而肌肉收缩,又是导致静脉曲张或肌肉“抽筋”的重要原因,可互相采取捏、揉和按摩等方法,放松身体各部位。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我们在做计划时唯有尽可能多的考虑周详!方能使我们的计划更加完善。下面我们以长跑训练为例应用以上的指导原则做一个训练计划。

长跑专项成绩的提高时在身体全面发展和专项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追求专项成绩的提高,而忽视身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力量素质的提高,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使专项成绩停滞不前。有研究表明,我国中长跑运动员在上、下肢力量和躯干力量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形成他们 “步长小、步频、速度低”技术特征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只重专项能力训练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力量训练水平作为提高专项成绩的突破口。

最大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基础,一般采用负重练习来发展。最大力量练习时所采用的负重为自身体重的70%~~120%。常用的训练手段有:抓举,深蹲,半蹲,负重体前屈,提踵卧推等;力量耐力训练是力量训练的核心,在长跑训练中,由于运动时间较长,会发现心肌、呼吸机疲劳、收缩力下降、痉挛、酸痛等症状,这些疲劳因素与决定力量的耐力因数有直接的关系。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训练手段如下:克服自身体重的多级跳、跑练习,负轻重量的力量练习,负中等重量的力量练习,利用循环练习发展力量耐力,负重越野跑,沙地跑等。长跑力量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中长跑的项目特点,力量训练应以发展腿部力量为主,躯干和上肢力量为辅,训练时应从克服自身体重的徒手练习开始,发展到轻器械练习,再到使用杠铃做最大力量练习。

最大力量训练一般安排在基础准备期和专项准备期进行,一周一次,每次课的训练量不应过多,每组练习之间应安排一些快速的速率练习。

中班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 篇5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集中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

1、挂图第14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9—30页。

2、在幼儿园附近事先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有弯绕。

1、T:老师这儿有一些很有趣的植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时候啊,小朋友要带着你们的小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看看它有趣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生长的?(出示挂图)

2、T: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植物长得怎么样啊?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那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T:爬山虎长得怎样?它为什么能爬在墙上生长呢?还能爬那么高?

T:原来啊它有藤,恩小朋友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一起来再来仔细看看。

(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4、T:看看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5、T:西瓜大家都吃过吧!那西瓜藤见过吗?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6、总结: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它可以帮助植物和其他东西攀附在一起,没有了藤,爬山虎也就不能爬的那么高了,牵牛花也不能开出那么漂亮的花了。

二、找找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

T:我们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我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见过的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哪些?

(时间允许可带幼儿们去外面寻找)

幼儿结伴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艺术体操科学训练思路论文 篇6

1我国当前艺术体操的发展现状

1.1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我国艺术体操的技术水平也得到有效提高,技术性动作也有着质的飞跃,并且在创新方面以及难度方面也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1]。除此之外,艺术体操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评分规则也是由之前四年制变成了现在的两年制,而这些改变也是加重了体操教练员的压力,并且对其要求也是更加的高,不仅仅需要体操教练员跟上世界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技术以及思想观念方面都是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

1.2推动了我国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之前我国的运动员智能凭借着天赋来和其他国家运动员进行比赛,不过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仅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通讯技术、各种电子仪器等都被广泛地应用在体育应用中,利用信息技术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是更加准确,进而能够为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很多的西方国家已经在体操训练中应用了超动力数字录像系统,这样有助于运动员们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进行改正,这对于艺术体操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3提升了训练的实效性

我国当前的艺术体操训练的实效性有着明显提升,这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当前很多的体操教练都是由俱乐部以及高效的工作人员担任,虽然训练时间比较少,但是技术水平的提升速度确实十分的可观,这都是因为我国认识到实效性的重要性。

2我国当前艺术体操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

我国当前的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而这也严重影响了日常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十分的重要的,只有身体素质合格,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反之则连正常的训练都很难坚持,那就更谈不上高难度动作的完成了。所以,在实际的艺术体操的训练过程中,必须得重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其中主要包括平衡力、柔韧度、弹跳力、力量以及速度等。

2.2艺术体操的动作编排没有创新意识

对于艺术体操而言,动作编排是十分的重要的,一套具有创意以及完整的动作不仅能够拿到更高的分数,并且还能将运动员的特点及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2]。因此,在艺术体操的动作编排过程中一定的注意创新意识的融入,并且还得保证动作的流畅以及优美。而我国当前的艺术体操动作的编排重点却是放在高难度上面,完全忽略了创新性,而这也是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

2.3表现力较差

科学运动训练 篇7

1.1 研究对象

我校06级6队122人、07级3队205人、8队231人,共计558名男学员。

1.2 研究时间及方法

1.2.1 研究时间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每周训练两次,每次40分钟。

1.2.2 研究方法

(1)研究性学习法。应用运动解剖、运动力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分析和探讨,分析影响完成引体向上的原因,有利于学员针对性的进行训练。(2)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指导意见。(3)对比分析法。对两次测验成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前分段达标成绩(表1)

注:引体向上8次为达标.

2.2 研究后分段达标成绩(表2)

2.3 研究前、后达标率对比(表3)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表3研究前、后测验结果得出,实验开始前3队、6队、8队的达标率分别只有40.5%,44.3%和36.4%;研究结束时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9%、99.2%、98.3%。总达标率由研究前平均40.4%,提高到研究后平均98.6%。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引体向上达标率提高了58.1%,表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 运用研究性体育教学的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充分运用了现代体育的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引体向上实验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影响成绩提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有利于学员课外自主进行练习。通过学员们的研究和归纳,影响引体向上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技巧。这部分学员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基础,主要缺乏练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改进技术动作和用力方法,学员完成引体向上动作更加轻松、省力,短期内引体向上的次数就会明显增长。二是,相关部位肌肉力量素质差。肌肉力量素质差,影响了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训练时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相关部位肌肉的力量素质练习,当具备了一定的力量素质基础,引体向上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体重超重、体脂超标。这部分学员由于自身体重太重,抵消了很大一部分力量素质。因此,在进行引体向上和辅助练习的同时,增加一些有氧减脂练习,一旦他们体重减轻,完成引体向上就比较轻松、省力,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学员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更科学,避免了走许多弯路。由于方法得当,学员引体向上成绩提高很快,从而大大增强了学员的训练信心。

3.3 运用解剖知识进行技术分析

医学院校的学员有人体解剖课学习基础,比较了解人体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我们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指导学员对引体向上动作进行解剖技术分析,使学员了解完成动作需要哪些肌肉用力,如何去发展这些肌肉的力量。通过学员的分析、讨论得出,引体向上主要依靠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原动肌为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与三角肌后部;肩胛骨下回旋和内收,原动肌为斜方肌、胸小肌与菱形肌;上臂在肘关节处屈,原动肌为肱二头肌、肱肌与肱桡肌的收缩合力,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使头颈向上下颌超越杠面,完成引体向上动作。因此,通过解剖技术分析,找出完成动作的积极因素(原动肌)和消极因素(重力、对抗肌和韧带阻力等)。在完成练习时,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增强学员原动肌的力量入手,坚持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锻炼,使相关肌肉逐步达到能多次克服自身体重和阻力的能力。

3.4 技巧的基本原则———发力点和节奏

研究进行一段时间后,仍有许多学员进步不是很明显,分析其原因是没有遵循引体向上技巧的基本原则:一是发力点问题。关于发力点就是哪些部位用力,哪些部位放松。如果不该用力的部位过于紧张,就会导致身体僵硬、晃动和失去控制,无端消耗更多的力量。肌肉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引体向上练习时只有合理分配运用,才能有效发挥肌肉最大的能量。二是节奏问题。节奏的本质就是体力的分配,因为体力分配会制约绝对力量的发挥,所以节奏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引体向上节奏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根据肌肉类型(快肌、慢肌)和力量素质用稳定的节奏去完成动作,既省力又能保存力量。爆发式的上拉不适合多数人,因为爆发式的用力太猛,不给后面留一点余力,稍一松劲就会影响动作完成。如同爆发式引体向上一样,上拉速度也不能太慢或吊杠太久,这样会使用力的肌肉和掌指肌肉过快疲劳,影响后面动作的完成。

3.5 辅助练习促进成绩的提高

对于不能完成达标次数或完成次数较少的学员来说,辅助练习是十分重要。辅助练习降低了动作难度,有利于学员循序渐进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相关部位肌肉的力量素质,从而提高引体向上成绩。以下是我们采用的一些辅助练习方法,对提高引体向上的成绩有明显的效果。如,低单杠斜拉杠;助力引体向上;单杠吊杠练习;摆动引体向上(摆动幅度稍小,借助摆动力量上拉,当动作掌握或力量增长后,逐渐减小摆动),相关部位肌肉的力量练习以及动作技巧的练习等等。

3.6 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原则

3.6.1 训练时引体动作要与呼吸、单杠杠面弹力协调配合完成。

身体上拉时吸气,放下时呼气,当用力比较大时憋气上拉。练习中,注意力要集中在练习的动作上,这样能够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增大练习时肌肉的力量。

3.6.2

由于训练时动作重复,内容单一、枯燥乏味;训练方法和手段要多种多样,避免过早产生枯燥和疲劳训练时学员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挑战自我,增加练与赛的结合,激发训练的欲望,同时也刺激了学员的表现欲望,增强自信心。

3.6.3

对于那些按照训练计划坚持一断时间,没有明显进步的学员,教师要及时提醒,帮助学员分析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改进练习方法和手段。

4 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的安排体能训练是取得训练效果的重要保证。训练质量不是一两个高质量的动作或一两次高质量的训练课,他必须体现在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和每个细小的环节上。只有不断加强体能训练中“科学训练”的意识,掌握“科学训练”的方法,制定“科学训练”措施,提出“科学训练”的要求,持之以恒的加以执行,才能使体能训练中“科学训练”真正得到落实。

摘要:科学训练是取得训练效果的重要保证。力量素质是军人体能训练中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军人体育锻炼标准》中专业性体能训练内容,也是军队院校学员军事体育考核项目。近年来,学员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身体素质基础差,尤其是上肢力量素质。因此,引体向上成为学员达标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如何进行科学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学员引体向上成绩,成为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体能训练,科学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解放军报.成都军区某旅十八连学习实践活动有力推动军事训练[N].2009.12.11.

[2]董如军.构建一线警察体能技能实战训练教育体系研究[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1.6:17-18.

[3]张红军.引体向上的教法手段探讨[J].体育教学,2010.2:29-30.

科学训练 展示自我 篇8

【关键词】作文 学生 科学 自我

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难题。作文既是一种技能,需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必须采取既开放又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放飞学生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又要让学生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训练。教师要善于立足现实,优化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写作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乐于写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我告诉学生说,只要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攀登高山,你会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拥抱大海,你可感受“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进大山,你能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农村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辛勤的农民,不都是写景状物、写人绘事的好材料吗?

二、蓄积大量素材,触发激情,为写作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一出,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也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写随笔、日记是观察生活的练习。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这是学生形成感情的沉淀、积累时代信息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应当提倡写随笔、日记,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天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大脑就不会空白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重视阅读

博览群书是间接积累,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等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农村中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地理环境的隔绝,交通不方便,网络技术还没有普及,致使信息不灵通,学生见识不多,知识较为贫乏,又由于平时用本地方言交流思想,本地方言和汉语的语法正好相反,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报刊和名著,如《中学生学习报》、《语文报》、《语文周刊》和《读者》、《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小小说》、《写作素材》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并让学生订阅一份《语文报》或《语文周刊》。学生经常阅读这些好的读物,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其次,教师要拟订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A.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专门摘抄课内外优美的词句。B.每周腾出一节课,让学生到图书馆去饱览书籍,享受读书的乐趣,记下有价值的材料。课前三分钟,检查学生前一天搜集材料的情况。C.定期检查摘抄本,并在学生的抄写本上写一句名言警句,以示鼓励。D.举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与展览会,根据材料积累登记本,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短短的一年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结合课堂教学,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机会: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是一种口头作文;对课后题的书面回答,也是一种作文;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仿写、缩写、续写,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练习。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用“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一段描写大山风光的文字;有位教师以优美的无联系的词语,让学生想象连词成文,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的认识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它与照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特别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比较陌生,更适合用仿写来达到学会写作这些文体的目的。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在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时要强调创新。

3.片段训练

要在短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要破除“作文必须成篇”的观念,要把作文的各种要素分解落实到练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项练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那就要让学生平时多练笔,多写片段。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而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段训练比较现实,也可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这些片段训练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如学生学了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选择夏、秋、冬三个季节中的一个进行片段描写;学了《祝福》祥林嫂的外貌之后,可让学生练写人物外貌的片段等。片段训练确实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4.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识字,进而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在写作训练时,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的方法是: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就是在作文时,学生构思好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如《我喜欢上课外阅读》这个作文题,采用先说后写的办法,学生能写出较为成功的文章。

四、留下自由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

科学训练已经教给学生写作技能,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便没有了自主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更要有开放作文教学的举措。又因为学生各自的基础不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等写作,并且自定所达到的写作目标,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即使就是针对同一事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手脚的放开、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自然会提高写作兴趣,启发创新。

五、评价作文要“因材施评”,应用弹性的评价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其次做客观的评论者——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又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适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都应给予赞美,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让评语更具有激发写作动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在平时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学会了发现美,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训练,以及努力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熟练掌握写作方法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

[2]周庆元.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学习《科学运动与健康》的感想 篇9

大二第一学期我选修了《科学运动与健康》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改掉了对运动与健康的一些偏见,让我知道运动要适度,要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运动量超过了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不仅不能达到强健自己的体魄的目的,反而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使之达到运动相反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真理。

自从人类诞身之日起,人类就不停的运动。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运动,而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不需要为了生存去运动。尤其在大都市交通工具发达,高楼林立。出门有汽车,地铁,上楼有电梯。工具代替了人类的大多数运动,是人类的身体素质下降。而由于缺少运动,导致人类出现了大量的疾病。因此运动对人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运动要想对人类有益,就要学会科学的运动,只有科学的运动才对人类有益。

科学的运动可以改善人类的心肺功能。在静止的状态下人类的心率是每分钟80次左右,但经常科学的运动可以使心率保持在60左右。运动使心率下降,心脏跳动少了,工作效率高了,它的寿命自然延长了,人的寿命也延长了。

科学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和骨骼的机能。运动会促进血液流向肌肉,帮助肌肉使用能量,同时肌肉和骨骼会对施加它的刺激产生反应。这样就增强了肌肉和骨骼的强度、密度、弹性和韧性。慢跑等科学运动无不刺激我们的肌肉和骨骼,使我们的肌肉和骨骼增强,让我们的身体素质

增强。

科学的运动能改善血压,高血压是使我们人类 致死的疾病之一。运动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能改善中枢神经对血液循环系统各器官的机能,锻炼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加强了血管壁细胞的氧供应,减慢了动脉硬化的速度,是安静的血压下降,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使人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科学的运动能使人的体态更美。运动可促进能量的消耗,促进脂肪的代谢,减掉多余的脂肪,使身体变得更苗条。

科学的运动能促进血液的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防治皱纹的产生,使皮肤更美。

科学的运动能健脑。运动能促进血液和呼吸循环,脑细胞能得到更多的营养与氧气,使脑的代谢加速,脑的活动越来越灵敏,人的思维就越来越快,人就变得更聪明。脑的代谢加快使脑的兴奋性、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延缓大脑的衰老,使人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的运动能消除疲劳。在工作累的时候,人会感到很疲劳,继续工作会使人的效率很低,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科学的运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人们对工作得心应手,是人在工作上取得好的业绩,这样既能活的物质财富,也是人的心里得到满足。人的心理好了,身体

自然会更好。

说了这么多的科学运动的好处,那什么是科学运动呢?

科学的运动就是合理的运动。就是符合身体机能需要的运动,它使人的机能很好的发挥,而不会破坏身体机能。科学的运动有步行、慢跑、爬山、骑自行车和打太极拳等。总的来说科学的运动就是适应身体的需要,既不能少量,也不能过量。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科学的运动更加必要。它能使我们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使我们更好的学习大学知识。科学的运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利于我们学习,也对我们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的人民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代大学生更加要科学的运动。

在《科学运动与健康》这门课上学到了如此多的东西,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科学运动的好处,也使我学习科学的运动,下面是我的运动安排表。

1、每天坚持跑步。每天坚持跑步。首先会跑4个圈,等身体适应后逐渐增加数量,直到自己能跑半个小时。跑步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

2、每天做仰卧起坐。首先是30个,然后逐渐增加,直到每天能稳定作200不吃力。时间安排在睡觉前半小时。

上一篇:夜大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高考临近,高考生如何管理压力备战高考呢?